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精选7篇)
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 篇1
过去的一年里总盼望着放假,于是乎,在新的一年里终于迎来了寒假,xx年1月13号,我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回家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好好看看我的老爸老妈,而且吃着妈妈做的饭菜,心里感觉暖暖的。同样我和同学们一样憧憬着寒假的美好的生活。
在家休息了几天,见到了小时候的玩伴,大家还像以前一样说说笑笑,聚到一起天南地北的胡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那是有数不尽的毫无理由的欢乐。
在寒假的这五十多天里,我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现状,家乡有很多迫于生计的要求,就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家里留下了老人和孩童,老人本身生活不方便,还要照顾小孩子。尤其是那些的孤寡老人,值得一提的事,就是我和同学们去了一家养老院。
有一天,那天的阳光在冬天的生活里还算暖和,我就和几个同学去了县城的一所养老机构,那里的老人大多是五六十岁,他们中的有些人有子女,也有的没有,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地,有的时候好几年都不能回家看看,所以他们的命运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就住在了养老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养老机构。上午十点,我和同学们约好在县城的一个地方碰头,顺便也买了一些水果和花朵,准备去往那里,过了有十分钟,我们几个就来到了养老院的大门外,大门上赫然写着“xxxx养老院”。我们几个相互看了几眼就相约而同地走了进去,引入眼帘的是几个柳树,柳树下安放着几台锻身器材,有拉缸、单杠等等,我们几个边走边看,不久就来到了一个大房子,里边隐约地可以看见碗筷还有板凳,可以断定这是老人吃饭的地方,这时一位老大爷就从那走了出来,我们面带笑意地打了招呼,当我们了解到他就是这所养老院的院长,我们就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院长很客气地给我们倒水,院长很和蔼可亲,聊了几句,一位阿姨就领着我们几个来到了老人们的居所。走进里屋,一位老人就坐在一边看电视,他坐着轮椅。当我走进他的时候,我喊了一声:大爷,你好啊,最近生活还好吧?过了一会,他伸手掏包,一看是一包烟,还递给我一支,我回绝了。看到他们的动作,我的鼻子酸酸的。然后阿姨又领着我们看望了另外一些老人,有些老太太拄着拐杖走到了门口,两眼望着我们,我赶紧的跑到她身旁,搀扶着她,老太太很感激,说;“孩子们,你们很长时间没来了,想你们了。”原来县城的高中每一年都会来看他们几次。后来我们说了几句就走了。
回到家后想了好久,就写了下来,这也算是我在寒假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吧。祝愿我们的老人们晚年幸福快乐。
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 篇2
关键词:农村养老,最低保障,农村社会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农村养老正在逐步进入公众视线, 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关注度越来越高的热点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实现老有所养。这是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部署。因此, 政府应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程,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要结合本地区实际, 全盘考虑, 制定出既稳妥又具有前瞻性的政策, 建立健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据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截至到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 占总人口的14.3%, 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 达到2.02亿, 占总人口的14.8%。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 65岁以上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 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一、铜川市农村老龄化现状
全市总人口84万, 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47.62%。全市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数为5.73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14.32%, 高于全省2012年老龄人口13.5%的0.82个百分点。
(一) 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在全市农村5.73万名60岁以上老人中, 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占比60%, 有慢性病但可自理的占33%, 失去自理能力的占7%;残疾老人6 017人, 占10.5%。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随着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 农村养老保险、高龄老人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 不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且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的实施, 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和提升。同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可自愿参加大病保险和慢性病保险, 确认20项病种为大病报销范围, 最高报销比例70%, 住院病人每年最高报销金额13万;慢性病分两类, 一类慢性病年补助最高2万元, 二类慢性病年补助2-5千不等, 报销比例可达50%-70%。
(二)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
自主收入。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除政府各项补贴外, 年收入1 000元以下的244人, 占37%;年收入1 000-2 000元的217人, 占33%;年收入2 000-5 000元的137人, 占21%;年收入5 000元以上的62人, 占9%。
各项政府政策性补助收入。2012年年底, 全市符合五保供养农村居民1 616人, 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2.8%, 按照集中供养年人均标准5 200元, 分散供养年人均标准4 700元全部兑现了待遇。目前, 60岁以上约有5.6万人享受每月100-140元不等的养老金, 占农村老年人5.73万人的97.7%;70岁以上的老年人, 每人每月领取50-300元的老龄补贴, 发放率100%。农村低保35 368人, 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0 256人, 占农村低保总人数29%;占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18%。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中可以看出, 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农村老人几乎100%享受国家提供的养老金、高龄补贴等政策。同时, 农村老人的养老金、高龄补贴等政府养老补贴在老人生活收入来源中占很大比例, 这充分说明在当前阶段, 政府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改善了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从老年人的生活来源可以看出: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约有44%的老年人感觉生活富裕, 35%的农村老年人感觉生活小康, 21%的农村老人因严重疾病和失能问题生活贫困。
(三)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支出
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年人均花费2 000元以下的老人205人, 占31%;2 000-5 000元的260人, 占39%, 年人均花费在5 000元以上的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0%, 花费主要用于医疗和饮食, 医疗费用占支出的56%, 用于生活的为29%。
(四)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 身体健康表现为最大的需要, 在建议加大医疗保障的同时, 对和谐家庭的建设、生活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的提高表现出一定的愿望。
二、铜川市农村养老现状
(一) 社会机构养老
目前全市有8家养老机构, 可提供床位916张, 但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只有132人;入住率只有14.41%, 由于历史观念以及对托养费用问题的排斥, 农村老人接受政府集中养老的人数不到23%, 造成国家对养老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上作用不大。
(二) 家庭养老
一是在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有798名受访者与老年人同住, 占受访对象的80%;有160名受访对象与老年人分开居住, 占受访对象的16%;还有36人的父母为鳏寡独居, 占受访人数的4%;二是在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其中有243人靠子女赡养, 占37%;另有240人仍自己务农自养, 占36%。497人表示子女的照顾很周到, 对子女赡养满意率为75%, 146人认为子女照顾有限, 占对象的22%, 有24人对子女照顾的确实表示不满, 占问卷对象的3%;三是在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口中, 有492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 占受访对象的74%, 认为生活一般的172人, 占26%。
从受访老人的角度看:660人中, 336人愿意在家养老, 占50.91%, 其中216人经常参加集体活动, 占32.7%。大部分老年人在替晚辈带孩子, 约有66%的老年人无集体活动, 生活单调。但是, 调查显示, 老年人对“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互助幸福院”等规划达到88%的支持率, 充分说明了开展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养老试点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目前农村家庭体系还是维系以父母为中心的大家庭生活状态。但共同的问题是:在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73%的人员认为, 由于没钱、没时间、加上代沟因素的存在、赡养意识缺失等因素, 对老年人的赡养能力十分有限。
三、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铜川市目前的农村养老绝大部分是生存型养老, 即在衣、食、住、医等方面能获得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最低保障的养老。如果这种养老被看做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 那么, 这种权利不能实现或不能很好地实现, 即形成养老问题。据对调查结果分析, 农村养老问题存在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 也有主观因素影响, 还有养老机构的跟进制约。
(一) 客观制约因素
资金问题。在社会养老保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资金问题成为部分农村老人涉及生活甚至生存的现实问题。据调查的情况统计, 目前, 农村养老金水平一般养老金月收入在100-140元。加上其他相关政策, 总体水平平均在月300元左右。农村老年人养老受自我养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经济状况等影响很大, 加上一些晚辈养老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 目前, 仍有一部分农村老人养老感到经济困难, 或者经济上缺乏保障, 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达99.7%。但是, 由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工作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筹措较困难, 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难题。
服务人员问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 这些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 服务内容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 素质有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社会化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 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者组织。
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国家、省上对养老服务在土地、税收、用电、用水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但由于一些政策措施刚性不够和一些地方利益关系很难落实。铜川在2010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但是由于政策规定不尽完善, 各部门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贯彻落实《意见》方面没有形成合力,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迟缓。
(二) 主观制约因素
谁来养的问题。随着全国人口逐步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养老, “谁来养”即是养老的首要问题。比如从对我市农村60岁以上老人调查来看, 子女供养的占47%、老夫妻互相照顾的占35%、鳏寡独居占18%。目前农村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打破, 还停留在“养儿防老”阶段, 不仅老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子女对此也是颇有顾虑。一是有的老人宁愿成为空巢老人或类空巢老人, 也不去养老机构, 认为在机构养老好像是一件丢人的事;二是有的即使有在机构养老的条件, 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 认为这是一种不孝道的行为, 害怕落下“不孝”的名声;三是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依然存在, 据调查, 农村因赡养问题而诉诸法律的涉老案件逐年提高。四是多年来的低生育率水平, 农村也出现城市里所说的“421”家庭结构, 对老人的赡养客观难以实现。
怎么养的问题。调查显示, 一是农村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均收入。有的分居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 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有的外出打工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不仅没有钱寄回家, 而且留在农村的子女学习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足够保障, 生活普遍比较艰苦。二是农村老人的精神没有寄托。农村老年人几乎没有文化娱乐活动, 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老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孤独感。“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的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有事无人帮, 有话无处说。有的不仅要为外出打工的子女担心, 还要为了生活辛勤劳动, 活动空间十分狭小, 孤独、压抑的情感有增无减;有的除了负责全家的农事劳动, 还要负责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 如洗衣做饭、上下学接送等, 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老人们, 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 他们倍感心力交瘁, 十分无奈。三是农村老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农村老人中, 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 许多人是多病缠身。尤其是老人得重病大病之后沉重的医疗费用, 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较普遍。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 往往是小病忍, 大病拖, 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四是农村老人缺乏爱好, 对生活信心不足。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的农村老人生活随意性强, 孤僻自私, 生活单调, 精神空虚, 没有形成互相帮助的习惯和意愿。
(三) 养老机构的跟进面临双重的矛盾问题
养老机构少、床位少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把农村现有的老人全部集中起来供养, 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扩大规模, 存在投入不足的资金缺口问题短时期内难以有效解决。
现有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率低。一方面经济收入低的农村老人无力入住养老机构。农村一般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没有条件, 在农村老年人中除了家庭有产业、个人有技术、子女有固定职业的极少数人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 这类人群能占到老年人口的3-4%。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申请入住敬老院, 95.5%的其他农村老人几乎没有条件入住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农村由于养老机构少、规模小、管理人员不固定、经费没有保障、运转不正常、生活水平低下、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 对有意愿入住机构的供养人员缺乏吸引力。
农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既没有劳动能力, 也没有经济收入, 仅靠政府福利政策维持生活, 往往疾病缠身不仅医疗费用大, 而且需要他人为之服务的项目多、周期长、频率高, 需要他人照顾费用无法承担, 养老机构由于条件制约也无法保障此类人员的正常养老需求, 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困苦。
综上调查分析, 目前在中西部农村全面推进社会养老时机尚不成熟。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农民的需要与否。就目前农村养老的现状来看, 由于人口、观念、经济、社区发展等方面原因, 依靠老人自养或者子女供养等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二是国家和集体的养老投入有限。在现有的养老社会化探索中, 除五保供养外, 农民用于养老的钱很少, 主要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 缴纳的养老补助, 国家政策的补贴很少,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更是无力投入 (集体投入在铜川为零) ;三是养老推进机制尚未形成。针对农村养老中存在和即将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尚未形成资金筹集的有效跟进机制。
四、农村养老问题解决的建议
从长远来角度考虑, 经济是养老的基础。“十二五”时期乃至更远的将来, 铜川农村养老服务要走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着力点,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协会配合、老人之间互助”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最终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居, 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生活型养老 (满足基本养老需求) 和发展型养老 (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同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新格局。
(一) 完善制度,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有效解决养老资金来源问题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民为本, 明确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和定位, 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 加强对现有养老的监管, 政府职能要由养老服务操办者转变为管理者。将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纳入部门工作安排,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切实承担起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医疗卫生、安全保护、权益维护、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等管理方面的责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二是把农村老龄问题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快研究推进, 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老龄工作机构, 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发挥好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作用;三是在农村基层, 普遍建立起农村老年人协会, 在村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 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积极调解涉老纠纷, 维护老年人权益, 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老年人自助互助;四是制定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 包括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 逐步将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设施发展规划和相关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五是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 提高补助标准;六是可逐步免除70岁以上老年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用, 并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在个人账户计入金额及报销比例等方面予以优惠, 适当扩大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病种;七是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八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 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
(二) 完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解决谁来养的问题
一方面,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 巩固家庭赡养, 督促外出务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产。加强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传, 把敬老孝亲纳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镇的评选表彰内容, 转变不良习俗, 和谐家庭关系。同时, 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 帮助老年人加强生活安全的自我保护, 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办法, 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 民政部门应牵头建立农村养老专业场所。在每个乡镇建立农村养老专业场所, 加强综合性养老服务。在服务好“三无”老人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基础上, 把服务对象扩展到高龄、病残、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以及有意愿参与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建立专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对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和基本医疗服务, 困难地区由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地区, 政府和村集体可积极出资设立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养老专业场所的住养与定点定时上门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制度。同时, 在农村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帮扶和老年人互助行动, 以独居户、隔代户、两代老人户, 特别是高龄、贫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重点, 建立就近联系和帮扶制度, 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 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再一方面,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开展养老服务。各级政府应科学规划,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 探索建立社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的路子, 逐步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性向普惠性转变,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老年人多层次, 多样性需求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水平, 使养老服务尽快发展成为惠及民生的新兴产业。
(三) 加强有关组织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分步解决怎么养的问题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国家可鼓励其先行先试, 然后逐步推开。一是组建农村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政府牵头分片区组建具有组织、指导、培训、服务功能的养老指导中心, 并配备工作人员。职能主要是对专职养老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和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员办理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将其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指导与管理, 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各类志愿者服务组织, 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开展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的结对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为居家的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三是逐步加强农村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护老维权的作用。同时以老年协会为平台, 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自娱自乐、互助互爱等多种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四是建立党员、干部义务服务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结合开展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 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或类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 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 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 切实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 让农村老人精神愉快地生活。
(四) 部门协作, 整合养老资源, 加大政策合力, 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应尽快协调相关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 协调推进,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将政策细化量化。一是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建立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生产关系,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促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有序集中, 开展土地托管, 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确保农村老年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减轻负担, 安享晚年;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政策设计的科学性。政府主导在农村探索建立托教中心,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留守子女要有妥善的服务与照顾、管理与教育的具体举措和专职教师, 切实减轻农村老年人负担, 安度晚年;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中心社区建设, 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功能, 使农村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在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同时也担负起家庭养老的责任;四是部门通力协作, 落实好重点优惠政策。今后很长时期内, 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 民政、规划部门配合,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土地利用规划, 明确土地规划方式、划拨条件和划拨标准。对在农村建设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 给予优先保障和优惠待遇。按照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土地的, 如果企业购买土地用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 在购地价格上给予优惠, 并将养老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纳入绿色审批通道, 优先保障;五是进一步优化完善税费减免细则。由建设、财政、民政、国土、地税、国税、物价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出台税费减免实施细则, 对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项目, 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异地建设费、渣土处置费等相关费用;对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 免收土地管理费和土地登记费;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管道燃气等价格, 按居民使用标准执行;六是加大财政与信贷扶持力度。对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项目采取信贷财政贴息政策予以扶持。并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七是监督检查政策执行效果。由政府牵头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惠政策执行情况考核意见, 对拒不执行政策规定的, 应明确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等具体奖罚措施, 并加强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 确保有关政策及标准落实到位, 进一步部门协作力度, 整合养老资源, 加大政策合力, 有效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五、结束语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养老”关键词 篇3
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
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部分
推出巨灾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
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
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
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落实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带薪休假等制度,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广,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
养老院建设总体规划[范文模版] 篇4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一、总体规划思路
二、项目概况1、2、3、4、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项目提出的依据
三、老年体验中心具体分析1、2、3、中国目前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相关配套欠缺问题矛盾 兴建老年体验中心的必要性
四、国内外养老公寓现状1、2、国外养老公寓现状 国内养老公寓现状
五、老年体验中心总体设计理念、规划要求及设计重点1、2、3、总体设计理念 老年住宅设计规划要求 住宅设计要点4、5、6、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生活配套设施
六、老年住宅公寓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七、项目风险分析
八、结论
一、总体规划思路
首先,红旗大街项目定性为“夕阳产业”,此行业是非常应景的朝阳产业。
建设原则和发展方向需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六老思想。从老人的居住,饮食,娱乐,医疗等四个方面着重规划。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开心、舒心、安心,更让子女们放心。祛除多数空巢老人的空虚,无助等负面情绪。让他们生活充实,重拾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具体操作: 居住方面:
1、在建设方面,采取无障碍建设(楼梯、走廊、电梯、房间设施等)。主色调采取温馨暖色调为主。
2、设计多种房型提供选择,满足各层次人员需求。
3、提供家政保洁服务。
4、园区绿化依托附近主流环境和水培蔬菜项目。饮食方面:
1、建设一个大食堂,食堂内分窗口出售各色适宜老年人的美食。
2、开发可针对不同身体状况人员的营养食谱定制服务。
3、开通外卖服务,送饭到户。
4、建设安全、绿色蔬菜销售点,依托水培蔬菜项目。
5、引进连锁便利店。娱乐方面:
1、建设大礼堂,给老年人提供交流、竞赛、表演的平台。
2、联系公益部门,举办公益演出,成立送温暖,送快乐小分队上门服务。
3、采用大学的社团管理模式。成立例如书法社团、古典戏剧社团、广场舞社团、门球社团等各色社团。社团管理由居民自由进行,社区管理人员引导。
4、定期举办展览,竞赛等活动活跃气氛。
5、规划棋牌室,运动场地(门球、羽毛球、乒乓球、舞蹈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
6、租用项目周边闲置土地。规划开心农场,向居民销售种子、化肥、农用工具等物品。医疗方面:
1、联系省级医院或市级医院,在项目内建设驻外医疗点。提供小病直接处理,大病送转医院。理疗保健等项目划入医保。
2、为入住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定期巡诊、定期身体检查、专项护理等。
3、举办健康讲座,宣传饮食、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另外,结合当前多数有小孩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需要老人帮忙照看孩子的需要。建议在园区内建设幼儿园,留住孩子就留住了老人。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石家庄军地老年服务体验中心(暂定)
(二)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石家庄军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三)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项目位于石家庄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北街,红旗大街以西,占地约2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其中包括多样老年公寓、水培蔬菜种植基地、老年大学、特色餐饮服务、老年娱乐活动中心、大型超市、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以老年人住宅为主,集休闲、娱乐、度假、会务为一体。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作为老年人养身、养心、养性、养情的地方。
(四)项目提出的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化意见的通知》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
3、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4、河北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通知》
5、石家庄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6、养老事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巨大发展空间。结合我公司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以上项目。
7、石家庄市召开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
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08%,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空巢老人比例不断提高。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石家庄今后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今后石家庄市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意见》指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市级对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每张床位给予4000元补助;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区域性敬老院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补助;对市内五区及矿区新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4000元补助;对市区的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每所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补助;对示范性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每所给予2000元补助;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市内区给予5000元、县(市)及矿区给予4000元补助,并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对租赁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50元的运营补贴。市级资金对于扩权县(市)及省财政直管县(市)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方面,按市管县标准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每个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年运营经费不低于1万元、社区为老服务站不低于5000元,由各县(市)、区负担。
三、我国社会老龄化及老年公寓现状分析
1、中国目前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也是指人口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人比例”上升,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成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7%以上,就属于 “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叫做“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形成一个有医疗保健和活动场所等特殊需求的单独群体。
目前石家庄市65岁以上的老人中,有64%与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而在老年妇女中,65岁至79岁的有67%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80岁以上的则有80%与自己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发挥社会养老功能,以弥补家庭
养老功能的不足。另据中国老龄人协会估计,中国老年人消费约每年3000亿人民币,而且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其消费数额还将得到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老年人产业,尤其是老年住宅产业是一个亟待开发的产业。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相当于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5,也就是说,5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老人。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波及面广,矛盾性突出且短期内不可解决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养老相关配套欠缺问题矛盾
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从国际经验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70张之间。在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约23.5张。保守估计,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基数与相关基础配套欠缺已经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兴建老年体验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安全福利和养老金增多客观上刺激了老年社区的发展,更多老年人要独立生活,并且要求有高质量的养老配套设施与之相呼应,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这一住宅形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并且需求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但中国目前养老公寓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这一日益扩大的群体,所以说发展老年住宅公寓是十分必要的,对满足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我国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四、国内外养老公寓现状分析
1、国外养老公寓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养老社区发展已趋于成熟,相关配套设施健全。西方国家的养老住宅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养老院形势,即主要运营主体为政府,保障水平较低。第二阶段为老年公寓形势,运营主体为政府和开发商联合发展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发展十分完善的老年社区化模式,主要以开发商为运营主体,充分体现其人性化设计理念和区别对待的关怀模式。
2、国内养老公寓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足够资金发展老龄事业,老年住宅未形成产业化、社会化、规范化。无针对老年人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心理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社
区管理、配套设施亟待完善。老年公寓仅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客户提供个性化居住条件和人性化服务。目前仅部分别发达城市和个别开发商开发了老年住宅。我国在这一块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目前国内老年公寓按建设经营者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
政府收益型: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和经营,以出租的形式收取一定的费用。
政府福利性:主要由政府组织开发和经营管理的社会福利老年机构,即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
企业盈利型: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及运营的初级大型老年综合社区,拥有基本的老年社区配套设施,但并不成熟。(3)养老社会化观点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里,那种传统养老方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前途而奔赴四方;终身伴随父母,已越来越难做到。另一方面,老人愈近暮年,害怕寂寞孤独,需要陪伴照料的渴望就愈加强烈。让老人生活于集护理、康复和娱乐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老年公寓,是一条两全齐美出路,养老方式向社会化的方式演变以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社会养老院实现:“六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这为老年公寓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目前中国的老年住宅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有待改变,“度假养老”观念需要逐渐形成。但养老公寓的未来发
展前景看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未来,政府也会给与政策与资金上的扶持,可以说这是一项朝阳产业,未来养老公寓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老年公寓无疑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五、老年体验中心总体设计理念、规划要求及设计重点
1、总体设计理念
在了解与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及内地发达城市养老公寓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家庭理念以及石家庄的具体养老发展状况,设计符合当地习惯同时兼具创新性的养老安居工程。具体规划方案如下:
1、环境要园林化
优雅的环境,让老人充分享受阳光,接触自然,广阔的活动空间以及安全的娱乐、锻炼场所。
2、公共及配套设施要完善
小区应配有完善的医疗保健、超市、会所、健身房、阅览室、书画室、花房、棋牌娱乐室、球场、钓鱼台、车位等生活娱乐的配套设施。
3、设计要人性化
平面设计要方便老人出行;要保证充足的阳光入室,空间通透;楼梯踏步高度不大于140mm,踏面宽度不小于300mm,两侧要有扶手;各种开关、按钮采用大型号,避免老人因视力下降而使
用不方便等;总之设计要人性化、无障碍居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需求。
4、生活要智能化
配备紧急呼叫对讲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统等,保障老人安全。
5、户型要合理化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居住人数等的要求,大部分户型面积控制在40—60㎡左右。户型设计要个性化,合理化。
6、建筑要艺术化
在此居住的老年人均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要求,相应要有较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给视觉以美感,使之由美感产生吸引力。
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当然还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合格、建材环保、装修美观大方、功能分区明确等基本建筑标准。
整个社区的景观规划总体上应该是典雅、欢快、童趣和积极向上的,使其充满生活情趣,这样可以激发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欲望,有助于改善其身体机能,促进健康长寿。老年公寓规模:
10万平米的多样公寓(酒店式公寓、多层公寓、跃层公寓、联排公寓)为不同阶层老人提供选择。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居”。专业的医疗服务
社区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师队伍,为老人提供
包括应急医疗救助、全科门诊、健康体检、康复指导、健康档案管理等专业医疗服务,并可实现社区内医保服务功能。专业人员组成的护理团队,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医疗养老服务。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医”。文化生活及娱乐配套
社区老年大学设有书画厅、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等,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同时设有各种业余爱好兴趣小组,力求让老人在身体及精神上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满足,满足老人的“老有所学”;娱乐服务包括影视厅、棋牌室、乒羽馆、台球室、游泳池等设施,满足老人的“老有所乐”。日常购物
大型超市为老人提供品种齐全、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提供免费送货服务。餐饮配套
餐厅不但提供预约订餐、送餐服务,还根据老人口味与需求提供营养配餐、家庭餐、特色餐、生日聚会等。水培蔬菜种植基地
为老人提供集种植与观赏为一体的绿色服务。
2、老年住宅设计规划要求
基本设施:居室、会谈室、医务室、餐厅、厨房、浴室、厕所、洗衣房、晾晒场、办公室、值班室、仓库、娱乐室等。居室定员:原则上一人
居室最低面积:单身: 夫妇:
建筑构造:采用耐火或简易耐火的节能环保材料。
3、住宅设计要点
(1)空间布局体现老人自立性、健康性、安全性。
(2)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3)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着的使用需求。
4、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在有台阶的地方应设置坡度平缓的台阶和斜面
(2)在坡道的起点和终点,应留有长度不小于1.5米的轮椅缓冲地带
(3)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有高度不小于50毫米的安全档台
5、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1)室内应设有采暖、热水及空调降温设备
(2)家具根据老年人的逗留式活动采用圆滑、牢固的造型(3)房间色彩以柔和淡雅的颜色为主(4)室内照明,避免选用眩光
(5)全覆盖的紧急呼叫系统,方便老人遇突发情况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6、生活配套设施
(1)老年医院:针对老年常见病症建立专业医疗队伍(2)老年康复中心:集养护、托管、康复等服务为一体,以康复
保健为特色,配备多种健身及康复训练的专业设备
(3)老年大学:根据老人爱好开设国画、书法、文史、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课程
(4)老年俱乐部:如乒乓球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棋牌俱乐部、钓鱼俱乐部、艺术团等
六、老年住宅公寓目标客户需求及应对分析
(一)老年住宅需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居住观念的改变
中国“养儿防老”、“
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三口之家比重在不断上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和子女同住。不同的老年人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不同。文化程度较高、月收入中等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的“颐养天年”之所。
2、子女改善父母居住及生活状况的需求
子女为改善父母居住及生活状况为目的而选择养老专用的老年公寓,成为了老年养老消费的主力。子女为父母选择老年公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为父母提供一个优质的晚年生活。维护了老人、子女的双重尊严。
(2)老年建筑的特殊功能能为老人提供居住安全的保障。(3)老年住宅社区的专业服务,能为父母提供更科学、细致的照顾。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
(4)具备丰富的社区活动,能满足老人各种文化需求。同时可以弥补因子女工作繁忙而对父母陪护不足的欠疚
七、项目风险分析
老年人及其子女对老年公寓这种居住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知、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
1、老年公寓床位空闲
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地域分布不合理。再一个原因,就是分类不清。名称的叫法没有经过统一规范的界定。叫老年公寓,叫老人院。那么到底它所具备什么样的服务功能。老年人并不清楚。还有一个原因养老院的竞争正在加大。以前投资人没想到养老院能赚钱,养老院的数量很少,以后几年估计养老院会慢慢多起来,竞争将从环境竞争向服务竞争过渡。由于养老院的投资较大,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回本,市场的变动会增加投资收益的不确切。
2、养老院软件即人为因素造成的经营风险
经验少,处理不当而产生诉讼纠纷。养老院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经验较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也就容易产生诉讼纠纷。
1)送养人不能正确理解人的生老病死的情况,自己不愿承担相应的后果,2)养老机构疏于管理而导致的老人伤、病或其他。
3)第三人(共同居住的被送养人)侵权导致与养老机构责任混合的情况。4)其他。
3、相比其它创业领域,其投资周期较长
投资这个行业,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长线投资与稳步回报的心理。而创业成功需注意五点即收费适中、证照齐全、专业知识、谨慎选址、用足政策。
4、风险应对 1)解决选址问题
2)确定服务方向 颐养天年是目的;还有就是尊严和亲情的体现。3)价格定位要合理
核心竞争力就是收费合理,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4)了解处理相关案件的法律原则。从相关案件反映养老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事养老机构的人士,应当具有爱心、同情心及强烈的责任心。②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尽量制定详细、合理的协议书。③加强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八、结论
老年住宅的建设,必将会替政府分忧,为老人解难,给村民造福,促公司发展。是一荣俱荣,多方共赢的好项目。我们会抱
走访敬老院活动总结范文 篇5
走访敬老院活动总结1
4月14日,酂阳镇镇长孟庆勇同志、人大主席杨雷同志、宣统委员彭明星同志、正科级干部闫自立、杨飞轩同志与酂阳镇教办、正基教育相关负责人刘珍一同去敬老院开展了“关爱老人,温暖社会”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次慰问镇政府周密考虑、精心部署,与正基教育一起从物质、精神、医疗多方面给予老人无微不至关怀,不仅给老人们送去了米、饼干、油、面包、肉等大量生活物资,更是邀请到了天信医院专家来到敬老院义诊,对老人们进行全面体检,登记造册。正基教育师生还给老人们带来了精心编排的舞蹈,小朋友们精彩的演出得到了老人们的阵阵掌声,活动现场其乐融融,整个慰问活动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这次慰问活动,使老人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最后,镇长孟庆勇同志强调,要把关爱老人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围绕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重点,给老人一个全方位照顾,让老人能在敬老院过得舒心、顺心、安心。正基教育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会与镇政府继续合作开展更多的爱心公益活动,为建设和谐文明酂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走访敬老院活动总结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老人的生活境况也越来引起社会的关注。4月13日,东山街道工会、上坊建设工会联合中国金茂南京公司工会组织了一场暖心活动,对东山敬老院的100位老人们进行慰问。
除了送上慰问礼品外,慰问团爱心人员还帮助老人理发、刮脸、拍照留念,送上亲切的问候和祝福。面对来自社会的关爱,老人们都很开心,70岁的王老伯激动地说:“这么多人来看我,心里很高兴。”
通过慰问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更多关爱的同时,也让参与慰问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老人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组织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从各个方面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既要让老人吃好、住好,更要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老人的生活境况也越来引起社会的关注。4月13日,东山街道工会、上坊建设工会联合中国金茂南京公司工会组织了一场暖心活动,对东山敬老院的100位老人们进行慰问。
除了送上慰问礼品外,慰问团爱心人员还帮助老人理发、刮脸、拍照留念,送上亲切的问候和祝福。面对来自社会的关爱,老人们都很开心,70岁的王老伯激动地说:“这么多人来看我,心里很高兴。”
通过慰问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更多关爱的同时,也让参与慰问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老人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组织者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呼吁全社会共同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从各个方面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既要让老人吃好、住好,更要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走访敬老院的活动总结3
下午我带着我们班四十一名孩子怀着激动心情来到了愚公山脚下的敬老院,在这里留下了孩子们爱的足迹。
每个孩子手里都提着自己带来的水果,在路上我还担心院长是否让我们进去呢。来到敬老院门口,我和门卫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门卫去和院长说了一下,就给我们开门了。我们大家可高兴了!院长把这里的老人叫了出来后,孩子们把拿来的水果、牛奶等亲自送到这里的老人手里,他们都幸福地笑了。
然后,孩子们给老人们献上了节目,有合唱、独唱、武术、舞蹈、散打等丰富多样的节目,看到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老人们的脸上乐开了花,每个节目之后都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我安排孩子们给这里的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腿。院长叫孩子们搬出来一二十把椅子,老人坐在椅子上,孩子们分好组,快乐地给他们捶打按摩起来。不一会儿功夫,有的累得大汗淋漓了。老爷爷说:“快点休息一下吧!别累着。”可孩子们说不累,我再多给你按摩一会儿吧。
之后,我们参观了几位老人的房间。他们的房间干净整洁,简单小巧,看上去很舒适。有退役军人的,有五保户的,他们无依无靠,无儿无女,多亏了政府的帮助,他们在这里衣食无忧,还有一起做伴的,不至于很闷,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爱。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天之后,我们就到了放学的时间了。
我们班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分别和老人们道别,他们很舍不得我们,有的还留下了感动的眼泪。我一定还要带着我们班的孩子来这里帮助这里的老人的,只要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快乐,我们来这一趟真得值了!
走访敬老院的活动总结4
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形成了自私自利,只懂索取不懂回报等不良的习惯,要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让学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具备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尊重长辈。但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我校于4月5日组织学生去滨湖花园敬老院慰问,让学生自己动手,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帮助孤寡老人中,体会助人的快乐,劳动的快乐,把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孤寡老人。孤寡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个孩子,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离去。但面对老伴的离去,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忌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孤寡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承受着巨大的意识折磨。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以减少他(她)们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这也能让学生真正的懂的感恩,懂得尊敬在长辈,懂得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慰问走访敬老院活动总结范文 篇6
慰问敬老院活动总结(一)
20__年_月20日,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13级电子商务首次“爱的传承”老年公寓慰问活动如期进行,现对此次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活动准备工作
通过多次在专业内的了解,很多同学都有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因此组织了这次来老年公寓的慰问活动。确定活动组织之后,先由负责人提前去老年公寓进行了解情况,然后负责人迅速组织班委会进行策划和讨论,并最终确定了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项,包括:为老年公寓打扫卫生,帮老年人整理房间,慰问演出以及陪老人一起聊天等。针对这些活动,我们分别进行了几方面的准备:一是在专业内组织文娱积极分子准备节目,二是讨论此次慰问活动的具体内容,三是对负责人员进行安排,分工合作。
二.活动现场记录
_月20日下午1:30同学们在学校门口集合,集体坐公交车出发,2:00全体参与同学到达老年公寓门口,然后根据活动流程分组,开始展开慰问活动。
首先大部分同学先为公寓打扫卫生,并主动和老人闲话家常,随后,大家开始各自与老年人进行聊天,听老人们讲述他们的生活经历,有的同学为卧床的老人献歌一曲,有的同学拿着自己准备的乐器为老人演奏,还有的同学和老人们比背古诗、练书法。
短短的几十分钟老人们就在同学们热情的慰问中露出了慈祥的笑脸,每个公寓房间内都坐满了充满笑容的老人和慰问的同学,一些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客厅看我们准备的一些节目,有的同学就留在他们身边听老人们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
一些青年志愿者还陪老人读报,为他们洗脚,在特定的场合中和老人们一起放松,带给老人们无限的快乐。15:30活动进入尾声,在谷院长真情的讲话中结束了活动,一张朴素的合影永久的记忆了这次难忘的慰问活动。
三.活动整理工作
活动之后,很多同学都谈了关于此次慰问活动的看法,有的同学说,这次活动感受到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惋惜,更从老人眼中读到了一种对子女关怀的渴望。还有的同学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希望我们在关怀自己的老人的基础上,也将爱心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关注社会上更多的孤寡老人。同学们都流露出自己的心声,从活动中感受到很多。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在活动中一些节目不适合老年人,如流行歌曲等,另外仍然有一小部分同学没能融入活动当中,也有的同学服务意识淡薄,可见现在的大学生服务意识还应加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还应更细致到位。
慰问敬老院活动总结(二)
经过同老年人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敬老院居住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生理上的疾病或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乃至自理能力,加之其子女工作无闲暇时间予以照料或因子女不孝等种种复杂原因,老年人失去去所,不得不居住于敬老院。换言之,老年人居住在敬老院实属无奈之举。
据老年人反映,在敬老院居住的生活并不像外界宣传的那样幸福。工作人员虽能履职,但态度一般且对于老年人存在某种偏见,不能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料。敬老院的伙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老人说,很少能吃到肉菜,饭菜的品质只能用一般形容,而且志愿者活动中由志愿者提供的食品等福利也很少能到达老人手中。费用方面,敬老院对于一般需求老人的收费标准大约为x元/人,对于需要空调或特殊照料的老人,收费标准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老人在敬老院的生活百无聊赖,很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得到精神慰藉。大部分老人都对于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据反映,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志愿者到来,进行志愿活动。他们热情地同我们交谈,回答我们的问题。他们认为我们的到来并没有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干扰,而是带来了很多快乐,临走时,他们依依不舍地同我们道别并期待着我们的下一次到来
经过此次敬老院之行,我对于敬老院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真实的了解。此行使我知道社会上还有许多老年人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帮助。
我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重视,加大养老领域的投入,提高养老金标准,并同时改造敬老院,美化敬老院环境,升级敬老院设备,提高卫生水平;同时要加强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挑选和培训,尤其是思想道德领域的培训,让工作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老人们的今天将是他们的明天,使其发自内心地关心老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社会人士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扬,作为子女要积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给予其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慰藉,从根本上扭转社会老龄化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利局面;还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落实职业平等观,减轻敬老工作发展阻力;并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注和关心,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而作为一代小学生,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热量,充分利用每次志愿活动的机会为老年人带来安慰,并要积极组织,策划,实施每次敬老活动,使得敬老活动进行得有意义,真正达到减轻老年人心理负担,提高老人生活水平的目的。要竭力避免形式主义行为的出现,避免在活动中扰乱老人的正常生活,采取正确,合理的沟通手段,认真倾听老年人的诉求,如果可能,则寻找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所发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总之,社会老龄化是今天中国社会人口形势的特征之一,做好安抚老年人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这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共同努力,改变认识,加强修养,积极行动。
慰问敬老院活动总结(三)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我们特地参与了学院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前往敬老院开展关于杭州敬老院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但通过这次的调研,我改变了总结的看法。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且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更能让他们感到夕阳无限好。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走了好些敬老院,感悟很多!这些经过了岁月沧桑的老人们,毫无疑问,面临着工作能力丧失、自理能力下降、精神生活贫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成为了弱势群体。从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中,也可以瞥见其文明程度。一个健全的社会,该为一切成员提供健全的空间,提供维护。
作为当代小学生,传达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理念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着“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的活动主题,了解敬老院运营的问题及困难,了解敬老院内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心理,并对空巢老人社区进行走访,从而达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我们实践的主旨。
总体来说老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差不多的。这次的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小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能逃得过呢?每个人都会老,但老了也不应该被社会遗弃。老人们在年轻的时候用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或大或小,可能仅仅是养育自己的子女,但无论如何,他们付出了。虽然他们不求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决不能忘了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有这方面的楷模,如《二十四孝》里孝感动天的虞舜,卧冰求鲤的王祥,尝粪忧心的庚黔娄等。
其实作父母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的希望、高的要求,也不在乎什么金山银山,他们只希望儿女生活美满,能常伴在他们左右,一家人有说有笑,和和睦睦的,这样,他们就满足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虽然没有儿女,但社会没有抛弃他们,而是给与了他们极大的关怀。他们没有家庭,幸福指数也许会低一点,但他们应该觉得满足了,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是殷勤的工作人员,是仁爱的政府,是团结强大的中华民族。
慰问敬老院活动总结(四)
同着温暖的阳光,志愿者们带了精彩的节目,卫生打扫工具,真诚灿烂的笑容和最真挚的问候走进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们与老人们谈心。老人们绽放了慈祥的笑容,就似这个季节里最美丽的菊花,温馨、温情、真诚,和善。和老人们聊天是我最开心的事,也是老人们最幸福的瞬间。看着老人们幸福的笑容,每一位志愿者的心里就洒满了阳光,志愿者们的心愿就是让老人们开心。
秋风吹落了树叶,可吹不走志愿者的热情。志愿者们拿起自带的打扫工具为老人们打扫院子,为了不让灰尘乱飞扬小姑娘们也挽起衣袖,兴致勃勃地洒起水来。当然,分工合作部分志愿者就为老人们整理床褥,打扫房间晒被子,陪老人拉起家乡话……敬老院里洋溢着志愿者们灿烂的笑容和浓浓的真情实意。
干净整洁的庭院,一张张快乐的笑脸,一幅幅和谐甜美的画面定格在了这浓浓秋意中。志愿者们准备的文艺节目开始献给老人们。主持人激情却又温馨的开场让老人们欢欣鼓舞,一首《母亲》的演唱让人重温那温暖岁月,朗诵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老人们似乎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手语表演《和你一样》新奇而感动,小品表演《心愿》让老人们多次开怀大笑,也让老人们感动……老歌重唱,有时老人也开始打着拍子,轻轻地和表演者一起唱,精彩的表演不时一阵阵赢得老人们的掌声,也得到了老人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的回应,互动环节,温情无限。
一位老奶奶,87岁高龄,仍是精神抖擞,饶有回味的给我们讲解放战争时期的岁月和她年轻时期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奶奶还为我们演唱了一首老歌,志愿者们轻轻地为老人打着节拍,静静地听老人重温岁月的旋律。最后,在全体青协成员大合唱《明天会更好》的柔美歌声中结束了我们的文艺表演。
当我们的志愿者努力为老人服务时,老人们甚至微笑着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看着老人们的笑容大家觉得很心酸,我们小小的努力却可以让他们那么感动,使我们更加坚定做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答应他们一定会常去看看他们。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2个小时悄悄地溜走ile幸福的时光,11点了,老人们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也该离开了,同学们搀扶着老人进入食堂的饭桌,叮嘱老人注意身体,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人的眼中含着不舍的泪花,志愿者们也流下了牵挂的泪水。
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 篇7
一、典型事例分析
在调查中, 笔者了解到以下几个典型的事例。
1.案例一。段百贵, 现年52岁, 生有一子一女。父亲现年80多岁, 提及儿子的情况时, 老人向我们回忆道:“多年以前, 老伴因病去世, 撇下了我一个人。那时小儿子出事也不在了, 留下了年幼的孙子。你说这一老一小怎么过啊。”事实证明老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大儿子段百贵很快把老人连同年幼的侄子接到自己家中。一天三顿饭, 他总是端到父亲跟前;为了怕父亲寂寞, 他给老人买了一台自己一直没舍得买的彩电, 并且给父亲配备了老花镜等;不仅对父亲, 对待岳母, 段百贵也同样细心周到。怕老人一个人过生活困难, 段百贵把岳母接到了自己家里, 这一住就是十三年。十三年中, 他没和岳母红过一次脸, 吵过一次架。邻居夸奖道:“儿子也不一定做到这样。”受父亲的影响, 段百贵的儿子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也许是家庭文化的熏陶, 段百贵年仅3岁的孙子也知道在吃饭时, 先把好的让给老人。
2.案例二。老人段ХХ, 刚刚去世不久。老人一生生有二女三男, 在“多子多福”的农村, 老人本想着能够颐养天年。在给最小的一个儿子盖房结婚成家后, 不幸就降临到老人的身上。先是在家产的分割上, 三个儿子各不相让, 被迫无奈的老人只得和老伴在分完了家里的最后一粒粮食后“, 乔迁”到以前村里的一处破庙里。被“扫地出门”的老人做梦都没有想过, 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再也没登过老人的门槛。在邻居的周济下, 加上老两口的“余热发挥”, 算是渡过了艰难的一年。但“屋漏偏逢连阴雨”, 第二年老伴又不幸患上了胃癌。段ХХ舍着老脸到三个儿子住处讨要医疗费, 均被打骂出门。钱一分钱没捞着, 老人的身上也落下了斑斑清淤。欲哭无泪的老人, 在回家的路上, 投坑自尽了;悲愤万分的老伴也上吊自杀了。老人去世后, 生前没尽过一点孝心的儿子们似乎“良心发现”, 把老人的丧事操持的既体面又隆重, 还自诩为村中孝的“模范”。
从以上的几个案例中,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通过调查发现, 段庄村的养老主要采取自我养老为主、子女供养为辅的方式, 但新的养老方式正逐渐兴起。决定这一具体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自身的劳动能力:只要老年人仍能从事农业生产、有独立经济收入, 都无一例外地是自己养老, 子女的转移支付只占很小的比例:11%。从调查的案例来看, 低龄老年人 (60至70岁) 一般偏重于自我养老, 而高龄老年人 (70岁以上) 一般偏重于子女供养。第二, 在子女供养中, 主要采取儿子养老的方式, 但女儿养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调查中发现, 64%的人认为“女儿嫁出去的人, 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人家的人, 不需要尽赡养义务;儿子继承了自己的家业, 理应照顾父母。甚至有的农民, 没有儿子宁可抱养一个, 也不靠女儿养老。36%的人认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 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心血, 女儿也要尽赡养义务。第三, 目前农村中的家庭养老, 经济供养水平偏低。75岁的万大娘有三个儿子, 一个女儿。老两口的土地平分给三个儿子, 每个儿子一年给他们300多斤粮食;至于钱, 则很少涉及, 最多一年能给50块钱。村中, 61%的老人仍居住在土房中, 89%的老人仍然烧地锅, 冬天只有24%的老人点煤球炉子。正像段连荣老人说的那样:“太浪费了, 俺们点不起”。第四, 在农村, 老年人是继续劳动还是脱离劳动养老, 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在段庄西头的沟边, 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年近80的老人, 一手抱着小孩, 一边看放着10多条羊, 她就是继续发挥余热的王淑梅老人。第五, 孝不仅仅指能在物质上自觉奉养老人, 而且也是指在精神上能顺从、关心和尊重老年人。甚至比较而言, “精神慰藉”比“物质供养”更能体现“孝”的真谛。段庄村老人整天面对的就是配偶或儿孙, 精神生活极度贫困, 有的子女不愿意和老年人交往, 认为他们“絮叨”。甚至有的则辱骂、谩骂、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 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目前, 农村家庭养老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
1.核心家庭的出现, 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困难。核心家庭的出现, 意味着一对青年夫妇可能要同时照顾4至6位老人, 今后甚至要同时照顾8位老人。这样, 家庭中能够承担养老责任的人数必然减少。随着住房的分离、体力劳动的加重和事务的繁杂, 使得子女不可能随时随地的了解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健康状况, 所以很难保证对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连续性。
2.养老资源大量外流, 给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城镇就业, 土地往往留给老人耕种, 老年人则不得不承担起生产和家务两付担子, 加重了老人的负担。子女离家导致老人身边的子女减少, 因而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 动摇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曾突发脑溢血的段广华老人泪流满面地对笔者哭诉道:“不知现在是什么世道, 钱就是他们的爹, 为了钱他们连爹都不要。作孽啊!”近年来, 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妇女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十年前, 段庄村外出的女性是13人, 2003年增加到115人。由于妇女在传统上是老年人的照料者, 她们的大量外流, 必然带来传统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
3.老年人口增多, 养老负担加重。目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高龄化加剧。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并不在于物质供养, 而在医疗方面, 老年人是一个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住院比例高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又是一个死亡率高的群体, 死后均需要一大笔费用。在段庄, 平均安葬好每位老人约3 000元左右。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 要料理一位老人的后事还真是困难, 更不用说6位或8位老人了, 用村民的话就是“死人拖死活人”。
4.孝道观念淡化。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广大农村普遍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孝道观遭受猛烈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盛行。因此, 有的人视老人是否有用, 是否有钱作为对待老人的“价值”尺码, 而不把赡养老人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甚至有的年轻人讲到:“什么孝不孝的, 已经过时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金钱的社会, 有钱就有一切”。
5.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婆媳矛盾直接影响赡养父母的质量。农村有句俗话说“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媳妇”, 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媳妇, 她和公婆的感情不是一种亲子感情;同时, 儿媳又是繁琐的家务和照顾老人的主要承担者, 久而久之, 婆媳间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直接影响对老人的赡养质量。王翠花老人说:“我们这一代人, 过去是我们看婆婆的脸, 现在我们是看媳妇的脸”。
三、农村家庭养老对策与展望
经过调查,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去应对新时期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1.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农村新型的养老模式。根据生产方式决定论和经济交换论, 农村家庭养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现代法制法规的约束, 更使得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在我国这个亲情家庭观念较重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家庭养老, 老年人在家中能得到家人的关怀照顾, 同时能享受天伦之乐, 免除寂寞、孤独感, 享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拥有社会保障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在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缺位, 部分减轻了当前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难题。家庭养老在短期内不仅不会被取代, 而且还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显示出其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将将养老纳入整个社会系统中, 伴随家庭的养老功能正不断弱化, 使得社会养老成为必然。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有其存在价值的时候, 最好的选择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 最终形成一个以家庭为结点, 以社会服务为联线的网状体系。
2.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传统的孝道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孝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持代际和谐、保障老年人颐享天年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 要大力弘扬传统的孝文化, 使它成为家庭养老健康发展的保证和催化剂。在发扬传统孝文化的同时, 要不断更新传统孝文化的内容。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事实上剥夺了女儿的养老责任, 而使儿子成为养老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儿养老也成为一种趋势。在农村, 要大力宣扬男女平等思想, “女儿也是传后人”等, 提倡女儿养老。再比如“父母在, 不远游”是传统孝道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很明显已不适应时代潮流。所以, 父母要鼓励子女走出去, 不要眷恋在自己身边, 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只有如此, 社会才能进步。说到底, 孝是一种代际关系, 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供养, 但比较而言, 与其说是物质的, 不如说是精神的。在这个意义上, 一般所说的“赡养”概念已不能涵盖上述的内容, 因而有必要提出新的“孝养观”。新型“孝养观”明确主张孝与养要充分结合, 并且以孝当头, 以养相托。很明显, 这种以孝德为基础的赡养关系才是人们需要努力倡导和努力建设的理想代际关系, 即父慈子孝、代际互助。只有如此, 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证。
3.采取各种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 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贫困人口大幅度锐减。尽管如此, 由于种种原因, 仍有不少的贫困人口存在。并且,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贫困的持续, 削弱了家庭对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自身难保, 何言其他。生活非常拮据的段作连说:“我自家还吃不饱哩, 那有闲心养他们”,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
摘要:中国的养老问题, 主要在农村。如果农村的养老问题得不到改善, 中国的养老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基于局部视野的实际调查, 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养老院实习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范文11-22
探望养老院老人 范文06-12
养老院述职报告07-23
社会实践养老院报告06-02
养老护理年终小结范文06-21
某养老院项目申请报告06-18
写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03
在养老院社会实践报告10-26
免费养老院可行性报告12-06
养老公务员申论范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