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学反思

2024-10-12

细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细菌教学反思 篇1

于秀芹老师《细菌》观课报告

感谢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堂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课,整个的教学过程渗透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学习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及细菌发现史的详细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通过比喻的方法,以及图片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细菌的大小形态;通过细菌的结构思意图于动物的结构图对比,总结细菌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巴斯德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较为突出的地方:采用多媒体手段导入让学生观看存在于人体中的细菌图片以及我们生活范围内细菌存在的实例,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转入正题。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引导,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比较等各种学习方法来获取知识。同时于老师也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疑难。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于老师做了大胆补充。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把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对生活现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识和生活的脱节,也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足之处是学生虽然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但不利于教学时间的准确控制,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

个人建议:本节课在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中,应注重发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及时的给予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

细菌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通过巴斯德的实验, 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并认识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第一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已初步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学会区别两种菌落的方法, 从感观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 了解了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而本节课则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分布特点等, 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为后面学习细菌、真菌对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日常生活中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

(2) 通过观察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3) 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制作模型, 直观认识细菌形态。

(2)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 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 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2) 通过小组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 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3) 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 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食物保存为什么要进行密封处理?

生:防止细菌进入使食物腐败。

(二) 细菌的发现

1.师:谁最先发现细菌的?

生:列文虎克。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 (生答略)

师:他之所以发现细菌的关键是什么?

生:制作放大倍数大的显微镜。

2.师:

但直到19世纪中叶, 人们仍不知道细菌从哪里来。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有一位科学家提出了质疑并做了一个实验进行证明, 他是谁?

生:巴斯德。

师:巴斯德的实验属于探究实验, 请同学们通过课本内容的学习分析一下这个实验的几个步骤。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回答, 可以补充)

3.师:读了这个故事, 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感想)

(三)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师:直到有了电子显微镜, 我们才能看清细菌的形态。 (教师展示图片, 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根据课本资料或彩图,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 动手做一下细菌的模型。 (学生动手做模型, 然后分组展示, 选择优秀作品介绍)

(四) 细菌的生殖

师:我们对于细菌既熟悉又陌生, 虽然我们不能肉眼看到细菌的个体, 但空气中、衣服上、我们的身体上都有细菌, 为什么细菌分布得那么广呢?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师:为什么细菌分布得那么广?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五) 技能训练师:你对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物教学;细菌真菌;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6-0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本设计的教学重点只要为: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为: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同时需要准备:发霉的馒头,多媒体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的时间也不短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环境中的生物打交道,那么大家猜猜,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是什么呢?

生:学生可能争论、要么动物、要么植物。

师:是植物吗?是动物吗?

其实啊!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细菌。

师: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细菌的身影吗?

生:没有

师:既然细菌的数量那么多,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生:因为它们太小了。

师:对、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神秘的细菌和真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那里,我们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四章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出示学习目标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内容

(1)菌落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接触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词——菌落,对它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它,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看看,这块馒头怎么了?

生:长毛了,有斑了。

师:在生物学上,我们不能把它们称为毛或斑,应该称之为“菌落”,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菌落的概念。

生:口述菌落的概念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发霉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有些是由真菌引起的,那么它究竟是由那种菌引起的,就要从他们的菌落做初步判断,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2)区分细菌,真菌的菌落

阅读课本67页,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观察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完成下表:

类型形态大小颜色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阅读课本67页中的科学方法,完成下列的思考题:

①怎样配制培养基?

②什么叫接种?

③归纳、总结出细菌,真菌培养的操作过程

在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细菌的存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完成接种这一操作过程

(4)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仔细阅读教材68-69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四、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设计。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的处理方法是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4)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①1号培养皿 。

②2号培养皿 。

③结论是 。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 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袁振红 梁世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

[2] 郑凯悦.疯狂的魔菌[J].第二课堂(初中);2011:Z2.

细菌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合作交流环节重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问题“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问题“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通过问题“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其繁殖速度为30分钟一氏,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问题“外科大夫手术之前,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手术时还要戴消过毒的口罩和手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存在的不足:

细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将会是什么状况?”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害的一面,并积极探讨如何防治这些疾病。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及文字介绍,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课后材料“以菌治虫”,让学生知道细菌和真菌还有有利的一面。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幼儿园小班细菌教案反思 篇6

(1)小班健康教案《赶走细菌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细菌的危害。

2、能说出细菌躲藏的地方,能说出清除细菌的方法。

3、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自制细菌道具一个,已有经验《洗手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手拍拍》导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摆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最后一句藏起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小收藏起来。

二、讲故事《细菌躲猫猫》。

教师:你们的小手会藏,还有一个宝宝也很会藏,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拿出自制教具细菌)你们猜猜它是谁?

教师:其实它是细菌宝宝,细菌宝宝很会藏,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细菌宝宝是不是很坏啊?它藏到哪里去了?

教师:细菌宝宝藏在指甲缝里,我们要不要把它赶出去?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故事里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赶出去的?

教师:洗手能赶跑细菌宝宝哦,小朋友们会洗手吗?

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三、主题升华。

教师:其实,细菌宝宝不止躲在指甲里,它还会藏在别处,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会藏在哪里?

教师:你们真棒!找出那么多细菌藏的地方,那我们怎么才能赶出去呢?

小结:细菌会藏在身上,衣服上,头发里,手上,脚上,肚子里,小朋友们要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活动延伸】

老师用粉笔在地上画一安全区,只要进入安全区就算安全。选择一名幼儿做“带菌者”其他人散立场中。老师发布命令后“带菌者”可以随意追逐其他人,用手轻拍身体部位,被拍到的人就变成“带菌者”,可以去拍其他小朋友。

教学反思: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现状,我设计了“赶走坏细菌”这一教育活动。首先,故事导入,引发幼儿兴趣,再运用迁移经验法让幼儿自主讨论什么时候需要洗手及洗手的步骤,最后通过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加深幼儿回忆洗手的过程及亲身体验“赶走坏细菌”的喜悦。整个活动孩子们兴趣昂然,圆满结束,收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2)小班健康领域教案《细菌躲猫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细菌的危害

2、能说出细菌躲藏的地方,能说出清除细菌的方法。

3、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自制细菌道具一个,已有经验《洗手歌》

活动过程:

1、游戏《小手拍拍》导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摆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最后一句藏起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小收藏起来。

2、讲故事《细菌躲猫猫》

师:你们的小手会藏,还有一个宝宝也很会藏,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拿出自制教具细菌)你们猜猜它是谁?

师:其实他是细菌宝宝,细菌宝宝很会藏,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

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细菌宝宝是不是很坏啊?它藏到哪里去了?

师:细菌宝宝藏在指甲缝里,我们要不要把他赶出去?

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故事里的小朋友怎末把它赶出去的?

师:洗手能赶跑细菌,你们会洗手吗?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洗一洗

“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3、主题升华

师:其实,细菌宝宝不止躲在指甲里,他还会藏在别处,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会藏在哪里?

师:你们真棒!找出那么多细菌藏的地方,那我们怎末才能赶出去呢?

小结:细菌会藏在身上,衣服上,头发里,手上,脚上,肚子里,小朋友们要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4、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老师用粉笔在地上画一安全区,只要进入安全区就算安全。选择一名幼儿做“带菌者”其他人散立场中。老师发布命令后“带菌者”可以随意追逐其他人,用手轻拍身体部位,被拍到的人就变成“带菌者”,可以去拍其他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3)小班教案《细菌的危害》含反思

活动目标

认识细菌,清楚细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明白讲卫生对身体健康有益。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显微镜、音乐《洗手歌》。

表演故事《闹闹生病》。

活动过程

一、故事表演:闹闹生病

1、全体表演故事《闹闹生病》。

2、理解故事,知道细菌的危害。

问题:

闹闹认为,吃了橘子肚子就会痛,对吗?

闹闹肚子为什么痛?

二、观察与发现细菌

1、用显微镜寻找细菌?

教师介绍显微镜,请幼儿看下显微镜下自己的小手,说说自己的发现。

问题:

显微镜下我们的小手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你发现细菌了吗?细菌是什么样的?

2、生活中找细菌?

教师引导幼儿寻找有细菌地方。

我们生活中的细菌是如何出现的。

三、音乐《洗手歌》

1、让幼儿明白讲卫生对身体健康有益。

2、边唱洗手歌,边做动作。

教学反思:

卫生保健对于小班的孩子非常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其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身心健康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让幼儿听听、说说、看看、玩玩等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观察图画、参与游戏中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对认识细菌产生关注,了解细菌的危害,并引发发现和探索清除细菌的欲望,由此建立起良好的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4)小班教案《细菌躲猫猫》

活动目标:

1、认识细菌的危害。

2、能说出细菌躲藏的地方,能说出清除细菌的方法。

3、培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自制细菌道具一个,已有经验《洗手歌》

活动过程:

1、游戏《小手拍拍》导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摆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最后一句藏起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小手藏起来。

2、讲故事《细菌躲猫猫》

师:你们的小手会藏,还有一个宝宝也很会藏,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拿出自制教具细菌)你们猜猜它是谁?

师:其实他是细菌宝宝,细菌宝宝很会藏,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其实它们都是细菌,细菌很小很小,用眼睛看不到,只要脏的地方就有细菌,他还会到处飞,到处藏,那它藏在哪里呢?小耳朵听好了!

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细菌宝宝是不是很坏啊?它已经藏起来了,那你知道它藏到哪里去了吗?

师:细菌藏在了小朋友的手上、指甲缝里,如果我们用有细菌的手去拿好吃的,就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那肚子就会疼,会生病的,我们要不要把细菌赶出去?

教师给孩子们分发湿巾,让孩子们把湿巾平铺在桌子上,把手放在湿巾上按一按,让孩子说说会发现什么?(引导说出手脏了,有细菌。)

师:那怎么才能把细菌赶出去呢?(引导孩子说出:剪指甲、洗手。)

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故事里的小朋友怎么把它赶出去的?

师:洗手能赶跑细菌,你们会洗手吗?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洗一洗。“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换只手,再搓搓,甩三下,一、二、三”。

3、主题升华

师:其实,细菌宝宝不止躲在指甲里,他还会藏在别处,小朋友们想一想,它会藏在哪里?

师:你们真棒!找出那么多细菌藏的地方,那我们怎么才能把细菌赶走呢?

小结:细菌会藏在身上,衣服上,头发里,手上,脚上,肚子里,小朋友们要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

4、结束活动

师:把小手伸出来,为了不弄湿衣服,洗手之前要先把袖子卷起来,洗手时还不能玩水、玩香皂泡哦!下面,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把小手洗干净吧!

故事:细菌躲猫猫

有一天,一群肮脏的细菌宝宝快乐地走出细菌城堡,出来探险,细菌大队长兴致勃勃地说:“走吧,让我们细菌宝宝到小朋友明明的肚子里好好地玩一玩。”细菌宝宝找到了肮脏的指甲,快乐地跳上去,躲在指甲缝里舒服地打滚,吃着肮脏的东西。“哈哈哈!越脏的环境我们越喜欢!”

指甲的主人这个时候刚好去洗手,细菌大队长大叫一声:“糟糕!快逃呀!但是来不及了,细菌全部被水和肥皂泡冲走了。其他的细菌宝宝看到肥皂泡和水,连忙说:“好可怕的武器呀,我们下次不敢来了!”

细菌教学反思 篇7

1.会拖拉玩具走,能在侧走、倒走中保持身体平衡。

2.练习提高空间方位直觉的准确性,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3.培养耐心,细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1.皮球(直径约25厘米)、竹圈(圈高约五厘米),幼儿人手一个,竹圈上系有一个长绳供拖拉用;大塑料筐一个;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圆。

2.平时户外体育活动时可安排类似活动,注意训练幼儿倒走、侧走的能力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准备活动,锻炼幼儿能在侧走倒走中保持身体平衡。

1.今天天气真好,小花新开了一个牧场,养了一群小猪,小朋友们看,可不可爱?可是,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小状况,什么小状况呢?原来小花在开牧场门的时候,小猪们一下子全都跑出来了,小花这下可慌神了,想要请小朋友们去帮帮忙,帮忙把小猪都送回牧场,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帮忙好不好?

2.刚才你是怎么把小猪赶回牧场的?你在赶小猪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

二、介绍游戏规则及玩法,幼儿进行游戏。

1.介绍玩法: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个系有长绳的竹圈,幼儿用竹圈套住皮球后拉绳向前走,注意拖圈时不要让“小猪”跑出圈外,如果皮球跑出圈外,需重新放进圈里,然后继续玩。当教师说“小猪要回家了,请小朋友把它赶回家,送到猪圈里去吧”,游戏即结束。

竹圈可用铁丝圈代替,或在圈外缠一些彩色纸,增加幼儿兴趣。注意经常变换拖拉物体,以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2.游戏规则:

(1)幼儿每人手拿一个拖拉玩具四散走,相互不碰撞。

(2)注意拖圈时不要让“小猪”跑出圈外,跑出圈外要重新放好了才能继续玩。

3.练习几次熟练后,进行分组练习。

(1)鼓励胆小的幼儿积极大胆的参与游戏。

(2)熟悉游戏后,可采取比赛等形式,提高游戏趣味性。

细菌教学设计思路 篇8

陵城镇凤凰高级小学

《细菌》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的第二课,细菌是一类结构简单、个体微小的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通过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教学重点】

(1)描述细菌的分布、形态结构,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设计理念】

“细菌”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认识细菌,便成为一件他们既感兴趣,又乐意去做的事情。因此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认识细菌的积极性就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便是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线索。通过孩子们亲历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探究、研讨的气氛中,从而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设计教学过程】

1、设境导入,引发思考,确定探究主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本节课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为学生们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们创设一种渴望了解细菌的活动氛围。

一开始上课,我就启发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以小男孩为什么不吃西瓜”引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各自的思维,激发孩子们认识细菌的兴趣。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创设探讨氛围

我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本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去小组合作交流,让孩子们多想,多说,比如“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细菌”,“我知道细菌在哪里”,孩子们之间交流得出的答案有时候会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从而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体会到细菌的分布广泛,而不是我们老师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细菌分布广泛”这个知识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学生讨论、合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当“细菌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就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启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每个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给予及时的评价,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种探讨科学的氛围。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个能干的孩子,但是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个成功的孩子。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单凭课本上资料卡的介绍,学生们可能不易理解,因此,我就借机向学生们提出我的“疑惑”,“每年地球上都会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尸体,枯枝败叶和粪便垃圾产生,可是地球上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垃圾‘堆积如山’,这些东西去哪里了呢?”问题一出,我便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把问题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同时借助文字和图片来思考讨论问题,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拓宽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让学生们借助多媒体来说“这些东西去哪里啦?”从而深刻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当堂检测,拓展探究,体会科学乐趣

本节课的当堂检测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时间思考,然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第二环节就是给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填空题,让学生在思考后回答。这样的设计,既能总结这节课的所得,也能检查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5.细菌和病毒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到了快入冬的季节,大家有时就会患上流行性感冒,你们知道流行性感冒时怎么引起的吗?正是由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才使我们患上了感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和常见的植物与动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及课件。(出示有关细菌的问题卡)(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2.请同学们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活动过程: a.活动开始,(1)让学生互相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2)通过图片观察、利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进一步增强对细菌的感性认识;

(3)让学生从身体大小、生活环境、繁殖特点等方面将观察到的细菌与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比较,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记录细菌的特点;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对细菌特点较一致的认识。b.设计图表,认识细菌的特点。并填写记录表。c.交流:让学生说清是怎样知道细菌的特点的。d.小结:

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小、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许多细菌可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多数细菌繁殖迅速,细胞表面具有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壁,此外,有的细菌还具有荚膜、鞭毛和芽孢等结构。

三、认识细菌繁殖的速度

1.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迅速,现在我们先来看一段细菌繁殖的视频。

2.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用身边的材料模仿细菌的繁殖吗?(往透明杯里放豆、折报纸)

3.假如一个细菌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你能根据对折报纸的办法所得到的细菌繁殖数量,计算出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时间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所患疾病 主要原因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驻操营小学

细菌教学反思 篇10

一、导入

师:课前大家搜集了很多有关细菌的资料,我们一起交流吧。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适应能力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二、探究活动

1、观察细菌。

师:刚才大家交流展示了课前搜集的资料,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想不想看一看真正的细菌?

强调观察内容:(1)观察细菌的结构,个体大小。(提示:用肉眼能看到吗?)

(2)观察细菌的形态。

每个小组有一台已经调试好的显微镜,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细菌永久图片,注意在观察时要有秩序。观察完后画出你看到的细菌的形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看到的介绍给大家。

生:讲解所观察到的内容

(1)我们小组看到的是葡萄球菌,像小球一样聚在一起。(2)我们看到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像一根小棍子。(3)我们看到的细菌弯弯曲曲的,叫螺旋菌。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具体。我们来看一些细菌的图片。

出示不同形状的细菌图片,并一一介绍。

2、了解细菌于人类的关系。

师:你认为细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哪个小组发表你们的观点?

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师:细菌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细菌对我们人类有害,有些细菌却是不可缺少的。

视频展示:腐败菌腐烂动植物的尸体;酵母菌发酵面粉;醋酸菌制醋;植物中的固氮菌等。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对细菌有没有新的认识? 生:讨论交流

板书:与人类密切相关,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3、繁殖细菌。师:细菌无处不在,它的繁殖速度特别快,方式也很有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10个纸杯,按照倍增的关系往杯子里分别放1、2、4、8、16......粒大米。如果再给你10个杯子呢?做了这个模拟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小组操作并汇报:细菌的繁殖速度真的是太快了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板书:繁殖速度快

只要条件合适,细菌就会这样继续繁殖下去。

三、拓展研究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一下细菌的威力?

细菌教学反思 篇11

刘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三、教学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以及接种技术。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 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 脲酶。

1.2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 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 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 尿素,琼脂的作用是 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 具有(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 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 稀释涂布平板法。除此之

外,显微镜直接计数 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

1.4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 样品稀释液中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 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 恰当的稀释度。

〖思考5〗第 二 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 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 一个 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 菌落数 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 被测试 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 的实验。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 实验 组。〖思考6〗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2.2 根据图示2-7填写以下实验流程:

2.3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2.4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5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6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7菌落的特征包括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等方面。

〖思考8〗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等。2.9 实验过程

1)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

2)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10 g。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3)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4)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5)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

〖思考9〗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3.结果分析与评价

3.1 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 生物化学 的方法。

3.2 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 脲酶 将尿素分解成了 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 增强,PH 升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 pH 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3.3 在以 尿素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 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 红,说明该细菌能够 分解尿素。

〖思考10〗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 伊红美蓝 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 黑 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你认为在该实验中至少应取 三 个水样。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测定的正确的表述是

A.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

B.至少接种一种细菌

C.接种一个细菌

D.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

解析: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是:一种细菌、恒定容积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定时测定细菌总数。在这些条件下,才能测定出细菌的生长规律。测定时只能用一种细菌的子细胞群体的变化规律表达微生物的生长;恒定容积是给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环境;液体培养基才能通过样品推测细菌总数。若接种多种细菌,则会发生种间斗争而不能测定一种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在接种时,要保证一定的接种量。答案:A 例2.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种内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 A.调整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细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 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肺通气的过程;(2)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3)说出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

(1)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知识介绍,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增强自己的肺通气能力。

设计思路

1.以多媒体课件引入能引起悬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应该时时不忘探究。虽然在本节课中没有探究活动,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体现探究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引出新的问题,整个一堂课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3.通过课堂反馈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其小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进入中学后,同样面临这种状况: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目的复杂多样,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差。加之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较多,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教学重点

①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②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第一过程(即肺通气)。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法设计

(1)引导探究法

本课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采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作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验、阅读、比赛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2)演示教学法

本课教学以重点知识“呼吸运动的原理”为核心,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两种状态都应有);2.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呼吸的动态过程及吸气和呼气两种状态,便于对比)3.购置气球和软尺;4.胸廓的骨骼模型。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吸气、呼气的动态过程。

师:请大家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针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稍停片刻)

生甲:我想知道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排出去的? 生乙:肺为什么能够扩张和收缩?生丙:我想知道人体细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很多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三)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问:什么叫肺的通气呢?

(一生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肺通气)课件显示:1.肺泡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问: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生答: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生答:没有。)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生答:不能。)出示:一只未吹的气球。

师:就像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请一学生来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生答:不能。)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生答:略。)

学生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有关。

师:我们就把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称之为呼吸运动。课件显示:2.呼吸运动。

(1)概念: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又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通气呢?

(引导学生看图10—5及相关文字,同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课件显示:

①胸廓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②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容积有什么改变? ③为什么吸气时外界气体会进入肺,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体外?这与胸廓容积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吗?

师:胸廓能够扩大和缩小,这是胸廓的功能,它有这一功能显然跟它的结构有关,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生答:略。)是哪一部分引起胸廓运动的呢?(生答:肋间肌)需要说明的是: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平和呼吸,是由肋间外肌舒缩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演示这个过程。

用课件再演示一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课件显示:

讨论:①哪些因素会改变胸腔的容积? ①胸腔容积的改变如何影响肺泡的形状? ③肺泡的形态与气体流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课件显示:(2)原理

肋间外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肺容积扩张和缩小→气体进出肺泡(即肺的通气)。

师: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即呼吸运动)是如何完成肺通气的,还知道通过测量胸围差可以间接反映肺通气量的大小,如何更直接知道肺通气量的大小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每一组选一个人参加。每个人先尽力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气球吹气(不能换气)直到不能吹出为止。用手捏住口子,不要让气跑了。气球里面的气体量就是你的肺通气量即肺活量,怎样算出具体的数值呢?(激励学生:曹冲小小年纪能称出大象的体重,你们肯定也能算出自己的肺活量!时间关系,请同学们下课后再交流自己的方法。)如何增大自己的肺活量呢?(通过体育锻炼)设问: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程度之分,有快慢之分吗?什么时候快些?什么时候慢些?引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回答。)

(四)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分发:平和呼吸时呼吸运动过程表,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交流完成情况。课件显示:表格的答案。(点击空白处即出现)

(五)小结

这一节课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当初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相信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还有不清楚的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帮助解答。(留足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并帮助解答。)现在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一生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六)布置新课题

通过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的通气,即外界的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到肺泡,肺泡内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肺泡内的氧气又是怎样到达人体细胞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到达肺泡内的?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探讨的内容。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沿着探究之路顺藤摸“瓜”,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路上,学生学会了与同伴相处、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存在的不足

上一篇:金屯小学学宪法讲宪法下一篇:流浪太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