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2024-08-08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通用8篇)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篇1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女权主义的思潮已有一两百年,如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标志,则有160年。国际社会公认的为凸显妇女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迄今也已历经了98个年头。在中国,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半个世纪前发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了。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等重视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最强音,特别是1954年我国《新婚姻法》颁布执行后,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以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男人与女人似乎真的可以平分秋色,各顶半边天了。一时间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样的解放来得太快太猛,以至于没有反应过来的反而是女性自己,随着经济地位的大幅改变,女性在对自我解放的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这主要在于这样的解放并非自主的抗争,而是带有外力的推动性,以至于重男轻女的问题仍然严重。随着计划生育的普遍开展与教育的发展,更多人真正的摆脱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两性更加趋近平等。然而,在农村的女性地位仍然不容乐观,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同等的家庭条件下,一般仍然选取男性接受教育,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遥远的明天,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善的解决。

中国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取缔的“色情场所”又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兴盛于城乡各地,各类“三陪女”、娼妓或者说“性工作者”穿梭于忽明忽暗的世界,过着出卖肉体和灵魂的生活,并诱发出一个经济效益颇为壮观的新兴产业——娱乐业(包括色情业、博弈业等)。无比悲哀的是,妇女在上述那些“观念创新”的“开放者”眼中已不是“人”了,地位不地位的根本就无从谈起。

一部分中国妇女,尤其是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妇女在孕期得不到任何劳动保护,或者因怀孕而丢失了工作。更让她担心的社会发展趋势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妇女认为在招工方面所遭遇的歧视和随之而来的工资差别是理所应当的,而因此不向有关部门呼吁和抗争。另外,相当一部分中国家庭里丈夫与妻子会同时为妻子工资比丈夫高而感到不舒服。

中国并不游离于全球性妇女问题之外从古至今,两个主要的妇女问题从未在地球上消失,或是有根本性的改变。其中一个全球性问题是家庭暴力,另一个是女性性奴隶问题。中国妇女也没有幸免。家庭暴力虽然本身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但是更让人担心的是包括受害者在内的广大人群对这一问题的麻木不仁。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妇女问题是女性性奴隶问题,许多不发达国家的女性被欺骗诱拐到发达国家进行卖淫。女性性奴隶问题的另一种情况是男性用暴力欺骗手段劫持女性到军队或者家庭中强迫占有。中国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妇女被拐卖到富裕地区而被强迫嫁人。

中国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就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中国公民违规超生的现象一直存在,原因是“生女不如生男”,大家都想生儿子。在这些“超生游击队”中,既有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有失掉“铁饭碗”的城市下岗工人,还有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私营企业主、暴发户、黑社会组织的成员

以及各类“名人”等有钱有势的新兴阶层或者说“新贵”,违规超生更是肆无忌惮,十分猖獗。

中国社会近年来的买卖婚姻日趋严重。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买卖不成婚姻,且价码动辄七、八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高得离谱离奇,娶妻者由此落下的债务几代人都还不清。

中国贪腐官员卖官鬻爵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求官者如是男性可花钱买,这叫权钱交易。倘若求官者是女性,则要拿“身子”来换,这叫权色交易。当今社会流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作为成功的男人,不仅要拥有身价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家产,而且还要看养了多少个“二奶”、“情妇”。有人说,在当今社会,成功男子的人生有三大幸事,即少年得志,中年丧妻,老年得子!与之相对应,作为成功的女性,就要看她嫁的老公或者说依靠的男人有没有钱、有没有势。中国近十几年来的影视作品特别是影视广告,为了追求收视率或票房价值,竟也“创造”性地履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职责,对中国妇女地位滑坡大大起了一番推波助澜的作用。君不见那些连年热播的影视作品是何等的欣赏封建男尊女卑糟粕:“女人是祸水,诱惑男人犯错误;女人是陪衬,烘托男人高大无比;女人是青菜,按时论价,中年进入风雨飘摇的弃妇期、爱情乞丐期”。为适应商业化、市场化社会的需求,中国妇女们大量退居家庭、娱乐场所、后宫甚至青楼。在那些拳头加枕头、离奇加怪异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发现男人生而为社会的主宰、赚钱高手,他们天然地被女人追逐、仰仗、供奉,成为女人们争风吃醋、斗智斗勇的生活“明君”、爱情“统帅”或神奇“情圣”……

总之,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尚处于腐败高发期、多发期和易发期。因此,现今中国社会尽管“妻管严”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中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相反,还呈日趋严重下降趋势。概括起来讲,与男人相比,目前中国女人的地位是这样的:社会的主宰或者说中心是男人,男人第一性,女人第二性;男人决定女人,是女人的根基;女人依附于男人,是男人的属性、机能和反映。

如今,几乎在中国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中国女性们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特别是都市中,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白领”女性,比起老一辈“半边天”们,她们更加开放地享受着个性发展的自由与欣喜。她们被整个社会追捧,商家们围绕着她们转,推出的商品口号往往是“为现代知识女性、白领阶层女性而设计。”

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号召下,追求知识已成为今天越来越多中国女性的思想主流,由此也导致越来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前所未有地展露她们个人才华和魅力,一步步逼视着以往属于男人们独享的天地。

男女平等是我国妇女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男女平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妇女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男性发展同步才能真正的以实现,才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篇2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产生背景

(一)《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要义

在中国加入WTO谈判中,美国和欧盟担心中国出口产品会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坚持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提出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以采用“第三国替代”的方法计算生产成本,并且设定了15 年的期限。这一规定的相关法律表述列在了《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

《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为“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规定了如何在决定补贴和倾销的时候解决价格可比性问题。其中,第15 条(a)项(ii)目明确,“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第15条(d)项明确,“无论如何,(a)项(ii)目的规定应在加入之日后15年终止。”

这里有必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即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调查的关系。在WTO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关于“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的统一定义和判断标准。但在WTO的贸易救济规则中,反倾销调查程序与出口国是否为市场经济体密切相关。有关对市场经济体的认定标准,在这方面WTO给予各成员很大的自主权,具体标准主要体现在WTO成员的国内法中。目前在WTO162个成员中有17个成员有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立法。这些成员在其对外贸易法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规定中,规定了对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标准,规定了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实施特殊的调查方法。比如,美欧的国内法都对市场经济国家明确了严格的认定标准,欧盟的《反倾销条例》规定了五项标准①。可见,所谓“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一个泛化概念,不是指一国的经济制度,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销售、制造的问题,其适用范围非常具体,主要是用于贸易救济领域。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实质及影响

《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成为中国加入WTO以来遭遇其他成员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依据第15 条规定,在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时,其他成员可以不遵守WTO反倾销规则的一般原则,而是按照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性来采用“替代国”价格对中国产品价格进行评估。即反倾销发起国在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产品倾销幅度的确定不以中国的实际成本数据为依据,而是可以援引“替代国”的数据进行评估。显然,这种做法具有极强的惩罚性。另外,由于第15条对其他成员可能存在的滥用行为并无相关规定,这在客观上鼓励了其它成员运用第15 条作为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

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替代国”的特定做法,这是美欧国家在WTO贸易救济的普遍规则之外制造出的特有规则。对中国而言,这一做法的本质就是,在反倾销调查程序中对中国产品采取歧视性做法,这明显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在国际贸易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让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劣势地位,遭受不公平的歧视性待遇。在确定产品的倾销幅度时,由于反倾销发起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中国产品极易被认定存在大幅倾销并被征收不合理的高额反倾销税。加入WTO以来,非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出口产品处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严重影响了涉案企业出口,甚至影响到涉案行业的发展与就业。与此同时,反倾销发起国的“替代国”做法也不时激化了中国与反倾销发起国的贸易摩擦,对反倾销发起国的下游产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成本。

(三)中国一直积极寻求市场经济地位

加入WTO以来,中国曾开展外交攻势,争取和要求贸易伙伴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但这种努力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迄今有90 多个国家承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等成员一直不予承认,而这些成员恰恰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迟迟未能得到美欧等成员的承认,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贸易保护。如果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会使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更容易为自己辩护,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中国企业征收反倾销税的水平。美欧认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将给他们的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第二,政治工具。从国际贸易活动看,美欧是否承认一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及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之下,他们与这些经济体的双边关系能否满足其政治意图和政府的对外政策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技术问题,已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已成为美欧等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工具,其发展演变有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二、中国能否争取到市场经济地位

(一)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论

随着《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规定的15年期限的日益临近,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在国内外学界引发讨论和关注,美欧等经常对中国出口生产商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的态度和动向更备受瞩目。中国能否争取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2016年后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持此观点的认为,从技术上分析,第15 条确实未直接表明2016年12月10日之后,WTO成员需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从文本上分析,第15条(a)项只有a(i)和a(ii)两目,因此既然作为非市场经济体特殊计算方法的a(ii)目到期终止了,就意味着2016 年后中国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有学者强调指出,第15条(a)项(ii)目的到期,就产生了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实际效果,因为在2016年12月10日后《中国加入议定书》中已经不存在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律基础。

对上述观点表示质疑的认为,2016年后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自动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一观点认为,第15条(d)项明确了(a)项终止的范围是(a)项(ii)目,并未明确规定2016年12月10日之后(a)项前言和(i)目终止适用。换言之,第15条仍存在继续适用的可能。所以,在2016年12月10日后,在美欧的国内法没有进行修改情况下,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然从属于它们国内相关部门的行政决定,而不是届时中国就可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些欧美的国际贸易法律师和研究者,从法律条文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并非能自动终止。其观点是,从法律条文的角度分析,第15条a(ii)目终止后,该条款序言以及a(i)目依然有效,条约有效解释的原则要求剩余的条款得到解释和适用,2016年后第15条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仍然发挥作用。简言之,2016年后只是第15条的某一款项终止,该条款中的其他款项并没有过时,如果仅仅依照其中某一款项终止就宣称“非市场经济地位”自动到期,这不符合国际法的解释原则。

也有观点提出,2016年后中国非市场经济待遇将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当然对这一观点也存在着异议和争论。提出“举证责任倒置”观点的认为,第15 条(d)项,不能起到消除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作用,其功能是导致举证责任的转移。具体而言,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仍须举证证明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如果不能证明则承担不利结果,反倾销调查国可采用特殊的方法计算正常价值。但在2016年后,中国出口企业的举证责任转移由进口国申请者承担,即改为由申请调查方的企业来举证。如果国外申请者有证据证明中国企业经营行为不符合其国内法规定的市场经济标准,则调查机关可采用特殊方法计算正常价值。支持此观点认为,尽管难以接受“举证责任倒置”作为解决该争议必要路径的观点,但它却是一种合理的、可能被其他成员调查机关接受的一种解释方法。反对“举证责任倒置”观点的认为,《中国加入议定书》中并未涉及到关于举证责任的问题,因此关于第15 条(d)项第二句的功能是导致举证责任倒置的说法站不住脚。

由此看来,第15条条款本身颇具争议性。各方之所以在2016年12月10日后中国能否得到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有不同观点和见解,且存在鲜明分歧,也主要缘于对《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的不同认识和解读,可以看做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因此,第15条规定适用期被终止后的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存在着极大不确定性。

(二)美欧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

无疑,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欧的立场或态度极为关键,也备受关注。当年,美欧坚定地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就是将其作为阻挡中国产品冲击的一块重要屏障,并且在后来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5年后的今天,随着第15条过渡期安排到期日的临近,美欧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内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就是否应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正愈演愈烈。基于经济利益及政治考量,预计美欧都将不会轻易罢手,在第15 条最终截止期限(2016 年12 月10 日)之前,它们不会结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体”的歧视性待遇。

在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始终强硬。美国国内一直有这样的共识,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不是公平展开竞争,坚定地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针对近期的相关讨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是否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展开研究不予评论,反而警告欧盟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有美国学者分析,鉴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华反倾销裁定缺乏依据,美国不会善意接受2016年条款的到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几乎不会发生”,或者他们可能会承认中国的新地位,但会找到其他理由,继续对中国进口给予歧视和打压。美国学者提醒,这些做无疑会招致中国在WTO的诉讼和贸易报复,最终损害美国经济和全球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美国业界的声音不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呼吁美国在2016年内在反倾销案件中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代表美国产业工人利益的美国劳工联合会今年2 月底发布评论,宣称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加剧了美国货物贸易赤字的扩大和产业工人的失业,明确反对今年年底让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还建议美国政府,如果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应重新考虑美欧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进程。2016 年是美国的大选年,竞选各方出于政治目的,难以对中国做出有利的承诺,反而可能施加影响,这让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可能性不大。从目前情形预计,美国极有可能继续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程序中仍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实施不合理的歧视性待遇。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态度虽与美国政府的不作为态度有所不同,但也显得犹豫不决。在欧盟内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围绕这一问题的立场存在明显分化。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荷兰、比利时和英国可能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自去年5 月,欧盟委员会开始就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寻求法律指导意见。今年1 月,欧盟委员会推迟了宣布是否决定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提案,表示要对是否应自2016年12月后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以及第15条到期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欧盟反倾销立法的影响,并收集利益相关方的相关评述意见。今年2 月,欧盟委员会还开辟了一个关于该议题的公众在线咨询。在公众咨询问卷的前言中,欧盟委员会指出,一旦中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条款到期,欧盟将只有三种方案:不改变现有法律;修改欧盟的反倾销方法论,但不实施任何“额外的措施”;或者对反倾销方法论进行修改以及实施一系列新措施来减缓可能的负面影响。欧盟委员会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给出正式意见供成员国讨论通过。若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则需要欧盟对基本规则(basic Regulation)做出一些更改,而这必须得到欧洲议会和28个成员国的共同同意才能生效。面对当前全球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及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紧张程度,欧盟多个产业集团,包括欧盟钢铁协会和欧盟太阳能板协会(Pro Sun)已经发声,反对在贸易防御调查中把中国视为市场经济国家。

三、中国要积极应对2016年后的反倾销新形势

加入WTO以来,在贸易救济领域,美欧等国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依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适用歧视性的“替代国价格”。第15 条已经成为中国出口企业应对美欧等国家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法律障碍,同时成为美欧等成员限制中国出口的最有效手段。而随着第15条适用期结束,将给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实质性利好,出口企业将获得公正待遇,可以通过价格优势赢得国外市场,稳定出口预期,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但从目前形势看,第15 条(a)项(ii)目在2016年12月10日终止后的实际情况会怎样,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密切观察。面对2016 年后的新形势,国内各方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做好第15 条到期后的贸易救济规则衔接工作和适应工作,加强对美欧对我国反倾销策略走向的研判,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

(一)理性看待第15条终止期的到来,避免将问题复杂化

前面已经分析,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问题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限于贸易救济领域。无论是认为2016 年后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还是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都不能偷换命题,偏离第15 条的含义和范畴。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并没有哪个国际组织对一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予认可。WTO规则并未要求其他成员在2016 年后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WTO成员也无义务自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无论美欧是否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都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没有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不需要被别人承认。

第15条是关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的规定,是贸易救济中的技术性问题,仅限于WTO其他成员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范围,仅适用于对正常价值的裁定,是对价格可比性裁定中的国内价格和成本的特殊规则,不是毫无边界的例外。根据第15条规定,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价格的做法必须于2016 年12 月10 日终止。美欧等成员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届时都要如期履行第15条义务,采取必要措施,弃用“替代国”做法,避免引起新的贸易争端。

我们主张理性对待第15条(a)项(ii)目适用期的终止,坚决反对任何曲解或拖延执行第15条的行为。中国要理直气壮地要求WTO成员切实遵守第15条(d)项的规定,结束在反倾销调查中针对中国企业的替代国做法,让中国企业从实质上享受国际贸易的共同规则。敦促美欧等成员遵守WTO规则,按期履行义务,尽快做出合规调整。要注意和避免各种情绪和鼓噪干扰问题解决的主流。

我们自己也不要将这个反倾销调查程序中的技术性问题及其影响扩大化,更不需要把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国家的重要外交目标去努力,否则易成为一种“软肋”,或节外生枝,被其他国家要挟或牵制来换取其他利益。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形势复杂,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亦通过政治沟通、双边经贸渠道加强沟通和对话,寻求解决方法。必要时可采取进一步行动,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法律诉讼。

(二)坚决寻求获得公正的贸易待遇,反对继续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第15 条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是被设定了约束和限制条件的,即有效期为15年。那么,随着第15条(a)项(ii)目在2016 年12 月10 日到期,意味着在“确定反倾销价格可比性”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应由“特别法”转向“一般法”,中国应该获得与WTO其他成员一致的法律适用地位,即适用统一的贸易救济规则,而不应该继续被特殊化。中国要明确,在未来中国出口的贸易救济规则环境应与其他WTO成员无异,在规则适用上应具有普遍性,和其他成员共同遵循WTO普遍适用的贸易救济规则。

面对第15条适用期终止,中国的目标是寻求在WTO框架内获得自身想要的结果,寻求2016 年后面临的外部贸易救济规则环境能够获得实质性改善。具体地说,2016年后美欧等成员应终止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替代国”做法。在正常价值的认定上,中国出口产品应与其他WTO成员一样被同样对待,而不是使用替代国价格作为确定倾销幅度的参照值。这有助于降低反倾销措施对各自经济的扭曲效果,既符合WTO原则,也有利于增强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关系。

与15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已有很大改变,中国经济活动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美欧等国家要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变化。一方面,根据第15条,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欧等WTO成员在2016 年后应终止采用替代国价格或成本来界定中国产品倾销幅度的做法。另一方面,无论欧美态度如何,第15条所限定的15年期限赋予了中国获得平等和公正的贸易待遇的权利,中国要坚决寻求获得正常的国际贸易待遇,坚持要求在2016 年后终止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如果在2016 年后,美欧等成员仍以第15 条(特别法)为基础,继续对中国采取“替代国”成本的特殊计算方法,则法律依据不足,是严重违反WTO规则,中国可向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诉讼。

(三)加强对《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 条到期后形势的研判

在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要清楚,第15条到期,并不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出口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面临的问题会全部迎刃而解,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有所松懈,未来反对WTO其他成员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依然存在着难度和阻力。这是因为,第一,在普遍性规则适用过程中,因WTO贸易救济规则的灵活性和模糊性,可能不会完全消除在事实上针对中国的不利情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当或错误解读;第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已在不断强化贸易救济调查执法,以加大对国内产业保护力度,目前全球贸易救济环境依然趋紧,中国积极改善自身贸易救济规则环境的工作难度依存;第三,随着第15条终止期临近,发达国家也在谋划对付中国的新策略。部分国家在陆续修订未来对付中国的贸易救济规则,或者正在贸易救济实践中寻求对现有WTO贸易救济规则新的适用和解释。

面对2016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要认真研判和相应的顶层思考。要关注美欧在反倾销规则及实际行动中可能的变化和动向,因其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关注2016年前后WTO成员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立法动态;关注国际贸易中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中适用市场经济条件标准的宽严程度;警惕2016年后一些成员转而主要依靠反补贴的方式应对中国的贸易出口;有必要系统地探究第15条的合理解释,关注WTO对该问题最新的司法裁判;预判2016年后可能面临的贸易争议,从WTO立法和司法、跨国诉讼等层面探讨可能的应对路径;等等。

(四)国内各方不能放松反倾销应对工作

实际上,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反倾销并不构成决定性影响。不能以为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反倾销问题就会有很大转机;不能以为第15条规定的“替代国”做法到期,中国的反倾销案就会减少。中国政府和企业仍要继续做好反倾销应对工作。

目前一个实质性问题是,2016年后美欧将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适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从目前情况看,2016年后美欧等对华反倾销方法仍存在变数。需要注意的是,未来替代国做法有可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的延续,对我国出口继续造成歧视。还有一种情形是,未来在对我国反倾销的普遍性规则适用中,依然可能出现在事实上针对我国的不利情况或对普遍规则不当适用的情况,这都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公平。

作为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涉案方,中国要积极改善外部规则环境,最大限度维护出口企业的利益。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歧视性做法,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善于运用相关规则进行交涉和制衡。若2016 年后美欧等成员在对中国反倾销新案或复审裁决中继续适用替代国规则,我们可将问题提交WTO反倾销措施委员会及其例会,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规则博弈,寻求澄清和改进相关规则,监督其他成员的不合理做法,争取公平贸易环境。我们也可通过个案的应对,积极进行法律抗辩和交涉,限制和避免规则的滥用。

从企业角度看,有必要继续提高规则意识和水平。在今后的反倾销应对中,面对每一具体案件,中国企业自身还是应该积极举证,主动证明其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而不是消极坐等。如果中国企业的证明力明显强于发起调查方的证据,相信在具体的争端中将处于有利地位。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加强对于出口行业竞争秩序管理。

(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若以严格的标准审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美欧等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关注。他们仍认为,中国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资源配置呈现扭曲,一些国有企业依然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我们自身有必要认真审视和客观对待这些问题。在运用WTO规则进行必要的澄清和抗辩同时,仍需加快市场化发展和改革步伐,进一步梳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016 年3 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作为独立章节给予阐述,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未来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已成为中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路径,中国将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预期,五年后中国将进一步筑牢市场经济体制。

注释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篇3

历史已经证明,石油工业是推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自1930年世界石油产量不足30亿桶到目前约500亿桶,从能源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发展变化中,我们会发现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新技术出现与地缘政治事件等正一起改变着石油工业的作用与地位,石油已成为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武器。虽然世界能源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但是,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石油资源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也愈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都转向了石油和天然气。1965年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重39.4%,大于煤炭0.4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石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资。

伴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石油作为基础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但是重要的燃料,而且可制成合成纤维、塑料、农药,化肥、医药等,石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了石油。石油以其使用方便、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至国际关系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受石油问题影响。

首先,石油影响着地区安全。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不平衡。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70%在中东,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如图1所示)。中东石油资源历来是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其爆发原因就是石油。事实上,美国在全球的各种战略布局都是为了争夺石油。美国总是诬蔑或是以种种借口武力侵略一些产油国,也是针对这些国家的石油。

图1 全球石油产量和储量分布

第二,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世界上许多产油国利用他们手中的石油来为本国谋取利益,以石油做交换,换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而这显然对其他非产油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其为了获取政治上的话语权而利用本国的能源,因为能源工业占俄罗斯国内产值的20%,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俄罗斯也希望通过能源来扩大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和核武器就像是两只手,把俄罗斯推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舞台。

第三,石油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GDP的增速与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在全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接近一半,俨然已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就是例证,石油价格牵一发动全身。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如果石油价格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增加的成本会被生产者转移到商品价格上,商品价格的上升又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而消费在各国GDP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据估算,如果在一年间,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那么全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会放缓0.5个百分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大,平均GDP会减少0.75个百分点。

石油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也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二、石油资源一度被作为武器使用

石油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商品,还是一种政治商品;也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在战争期间,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物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分离效应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就逐渐显现出来。

1969年9月,卡扎菲通过武力推翻了亲西方的伊德里斯国王,随后石油公司被要求提价,这件事情最终以成功而结束。对伊斯兰世界来说这是伟大的胜利,因为之前的石油价格一直被跨过石油公司垄断,政府是没有定价权的,而此次,政府强行通过提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在这之后,其他的穆斯林国家也开始夺取定价权。以1973年的“十月战争”为例,石油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变成了一种武器,是可以号令世界、左右世界经济甚至政治的武器。1981年,石油价格为36~40美元一桶,而在8年前仅为2.12美元。石油价格的上涨使石油进口国的负担加大,造成经济增长放缓,这让对中东石油有着严重依赖的欧洲苦不堪言。但是很快,石油输出国的经济也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油价上涨造成石油进口国对能源的需求降低,最终石油的价格势必会因为需求的降低而下降,而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没有石油出口就没有了财政收入。因此,1980后石油输出国就再也没有以石油禁运作为武器来对付石油消费国。

在80年代以前,美国国内的石油消费并不过多地依赖中东地区,因此对前面提及的伊斯兰世界抢夺石油定价权的行为没有太大反应。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美国改变了一直沉默的作风。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美国国内各方毫不避讳地提及石油因素。2003年爆发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动用大规模的高科技武器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借口大举入侵伊拉克。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市场油价涨涨跌跌,而伊拉克又传出了规模巨大的石油探明储量,使得美国发动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的意图越发清晰,那就是占领石油,这一点在2011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武力介入利比亚后更得到了证实,因为利比亚是北非石油储量第一的国家。

当前的“伊朗危机”也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石油制裁伊朗,而伊朗不屈服奋力周旋的结果。但是从世界经济和能源总体分布和政治形势看,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不仅会影响伊朗,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原理,石油制裁会减少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供给,从而导致石油价格上涨,而石油这种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特别小,油价涨了,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动,这对当前遭遇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公布的一项预测显示,根据伊朗国内的石油储量及每年的出口量,如果伊朗不再出口石油,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会因供给的减少而上涨20%至30%。而如果国际油价没有上涨,今年全球经济将能够实现3%至3.5%的增长目标;如果国际油价上涨至每桶125美元,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速将降至3%以内;如果油价快速升至每桶150美元,将对各国带来无法预计的后果。而对美国来说,对伊朗实施的制裁也给自身带来了苦果。由于是用油大国,美国经济也因禁运所带来的油价飙升而大受打击。有数据证明,2011年,美国用于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的费用比2010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如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那么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国际市场上油价将继续攀升,而这会继续对世界上最大的用油国美国造成更大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之路将更加漫长。

事实证明,石油武器是把双刃剑,战争双方都会受到伤害。石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始终彼此依赖、彼此需要,生产者需要金钱发展经济,而消费者同样需要石油保证经济良好运行。这种相互依存保证了对垒双方最终将实现经济妥协。石油的生产和消费格局已经证明,加入的国家越多它就越安全,不远的未来石油武器终将远离我们。

三、中国石油安全的实现途径

虽然石油武器的威力已经大为减弱,但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保证供应稳定且价格适宜的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如果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每年提高2%至3%,预计到201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 60%,2020年将达到 67%,2030年可能升至70%。尽管石油武器威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石油供给的波动还是会对油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石油依存度很高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曾对以美国为首的石油进口大国产生严重冲击,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当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仍应把石油安全放在关键位置。在我国国内存在着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直接构成了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波动,我们也几乎没有什么应对能力,只能任其冲击。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将是长期的,这对全球石油安全的地缘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关系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

对于石油安全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应本着谦虚的态度,借鉴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高石油安全程度,降低国内市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在国际石油领域与其它国家的合作,尽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从长远考虑应尽早布局,未雨缪绸,确立“开源节流,内外并举”的能源战略,保障我国经济良性发展能有“渠道稳定,价格适宜”的石油资源供应。

第一,制定相应的保护、储备、合理开发和配置我国石油资源的政策。一方面努力增加国内石油产量,加强资源自给的力度,力争到2020年,本土石油开采能力达到1.8亿-2亿吨左右。在保证本土产量的同时,我们要抓紧时间,逐渐积累石油的储量。为了更加有竞争力,到2020年我们要力争使得我国本土石油储量的开采时间延长。同时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我们也要大力开发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到2020年,天然气的生产能力达到255亿立方米,那就等于比2000年翻了两番,再加上石油开采期的延长,我国可利用的能源结构就更加合理,更加有竞争力。另外,当前科技创新掀起了新的浪潮,作为一种传统的能源,石油也要融入到科技的创新中去。我们一手要节约宝贵的能源,另一手要寻找新的能源,而要实现这一点,科技进步必不可少。如何才能找到更多的新油田?已经找到的油田如何才能提高开采率?已经开采出来的石油如何提高利用率?正在利用的石油如何减少浪费?这些都需要技术的创新才能解决和实现。

图2 能源结构图

第二,加大国外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上世纪我们曾实施过“走出去”战略,这个战略在当今同样适用于石油。那么石油如何走出去?如何才能掌握更多海外石油资源?在政府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大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一些石油衍生品交易,但就目前来说,只是用于套期保值,很少能够投机获利。另外在实体中也可以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例如一些国外的石油项目由于投资较大,资金缺乏,我们可以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按照参股或投资数额分取一定的利益。这样当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波动时,由于我们的进口量相对固定,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就不会太大。我们要鼓励更多具有实力的公司“走出去”,更多地获取国外的资源,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的开发和竞争,逐步建立在国际上的资源控制力,巩固和发展与传统石油供应国、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关系,为稳定的资源供应奠定好的基础。

第三,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库的建设。提高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水平,增加安全系数。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战争或是油价上涨,可以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当前国际市场上油价波动较大,而且我国国内市场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为了应对波动,保护国内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战略储备必不可少。以发达国家为例,目前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5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1天,德国达到127天,我国石油储备仅相当于40天的进口量,如果战争突发,这么少的石油储备无法应对。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势在必行。

第四,积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需求结构的多元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石油在中国的消费比重为17.8%,世界平均水平为34.8%,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天然气中国消费比重为3.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8%)约20个百分点,而中国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70.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4%)40多个百分点;中国的核电比重不到1%,而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5.5%(见图2)。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巨大,可以调整的空间也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提高科学技术含量,大力开发水能、天然气以及核能等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能源研究机构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和加快节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

第五,加快寻找和开发新能源资源。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用来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 例如水力能发电、灌溉、航运等;风能可用于帆船、排灌、磨坊等,也可发电、致热;海洋也可用来发电。

总之,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应将认识上升到石油安全的层面,从整体能源战略上统筹规划,积极应对,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把握石油资源的运作规律,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重视和加快节能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现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保障国民经济平稳高效运行。▲

[1]张德义.世界能源消费形势刍议,中外能源,2012年3月.

[2]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

[3]陈卫东.石油武器锋刃已钝,中国石油石化,2012年5月.

[4]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

[5]曹新.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探讨,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4月.

[6]夏丽洪,刘新茹,郝鸿毅.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4月.

谈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问题 篇4

随着人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提高,但不难发现,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在偏远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还要从我国古代社会说起。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但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贯彻法家思想,礼法道德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

西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两汉时的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述,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两汉时的统治者也开始旌表守节孀妇。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所以,隋唐一代,尤其是中前期,女性临朝的事情屡见不鲜。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韦氏、肃宗后张氏,都是掌握实权、炙手可热的政治女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思想控制反而甚于从前,公主改嫁、母后临朝等情况都趋于绝迹了。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以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与之相对应的是,《宋史》、《元史》列女传中的节妇、烈女的记载大为增强。

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从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志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我们都能感受到广大妇女的不幸和封建礼教的残忍。

其实,地位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妾”的出现。封建礼教的威力在于,通过等级观念,不但迫害女性,而且还在女性中设置阶层,通过这样的阶层来达到女性们自主迫害的局面。同样是女人,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并列为家长,而“妾”只能算家奴,只是被监护对象和生育工具。而在妻的概念中也还有“侧室”和“正房”的差别,应该说封建礼教在维系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制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民国时期曾经一度兴起女权运动,但是这样的所谓女权运动带有盲目西化的色彩。妇女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创造社会财富机会上的不均等这个前提下,妇女很难真正的普遍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新中国建立之后,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如今在中国,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等职务,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1年第三期妇女地位报告 篇5

主要数据报告

(2011年10月21日)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继1990年、2000年第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后组织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调查,以2010年12月1日为标准时点,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经济、社会保障、政治、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法律权益和认知、性别观念和态度九个方面。为深入分析不同女性群体社会地位状况与变化,还进行了儿童、老年、大学生、受流动影响人员和高层人才5个典型群体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18岁及以上个人有效问卷105573份,10-17岁儿童群体有效问卷20405份。目前初步数据汇总已经完成,现将主要结果发布如下:

一、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18-64岁的女性中,64.2%健康自评“良好”,比10年前提高了9.2个百分点,男女健康自评良好的差距从12.7缩小到7.7个百分点。60.0%的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最近3年内,有42.2%的女性做过健康体检,54.9%做过妇科检查,分

别比10年前提高了17.2和16.9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农村,43.4%的女性从未做过妇科检查,比东部农村女性高4.3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城镇35岁以下妇女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做过产前检查的为94.8%,在医院分娩的为97.2%;农村的相应比例分别为89.4%和87.7%,比2000年提高了13.4和40.6个百分点。

二、受教育状况。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8年,比2000年提高了2.7年,性别差距由十年前的1.5年缩短为0.3年。女性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占33.7%,城乡分别为54.2%和18.2%;中西部农村女性中,这一比例为10.0%,比该地区农村男性低4.6个百分点。女性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城镇女性这一比例为25.7%,比10年前提高13.3个百分点。

三、经济状况。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城镇为60.8%,农村为82.0%。在业女性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45.3%、14.5%和40.2%。城镇和农村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分别为男性的67.3%和56.0%。农村在业女性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为24.9%,男性为36.8%,比10年前分别提高了14.7和17.9个百分点;有外出务工经历的返乡女性从事非农劳动的比例达到37.8%,比从未外出务工的农村女性高16.3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9.0%的女性和14.0%的男性曾经获得过生产经营性贷款,其中,女性获得政府贴息等形式小额贷款的比例为37.3%,男性

为36.9%;农村女性获得政府贴息等形式小额贷款的比例为39.9%。

四、社会保障状况。调查表明,在非农业户口女性中,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为73.3%,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比例为87.6%;农业户口女性中,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比例为31.1%,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比例为95.0%。与2000年相比,城镇单位女性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享有率分别提高了25.4和46.1个百分点。近十年,87.3%的城镇单位女性生育最后一个孩子时产假时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比上一个十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五、政治状况。调查显示,2.2%的在业女性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男性相应比例的一半;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为男性的占80.5%。数据显示,92.9%的女性关注“国内外重大事务”,54.1%的女性至少有过一种民主监督行为,18.3%的女性主动给所在单位、社区和村提过建议。83.6%的农村女性近5年来参与了村委会选举,能够“尽力了解候选人情况”、认真投票的占70.4%。

六、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显示,85.2%的女性对自己的家庭地位表示比较满意或很满意。在生产、经营和买房、盖房的决策上,妻子参与决策的比例为72.6%和74.4%,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5.7和3.9个百分点,在家庭投资或贷款的决策上妻子参与决策的比例为74.7%,比10年前提高了14.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包括与配偶联名的在内,女性有房产的比例为37.9%,男性为67.1%。

72.7%的已婚者认为,与丈夫相比,妻子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被访者目前3岁以下孩子基本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其中,母亲承担日间主要照顾责任的比例为63.2%。城镇25-34岁有6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在业率为72.0%,比同年龄组没有年幼子女的女性低10.9个百分点。

七、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在工作日,女性的总劳动时间为574分钟,男性为537分钟。在休息日,女性的休闲时间为240分钟,男性为297分钟。女性的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72.2%的女性到过本县区以外的地方,35.2%最远一次出行的目的是旅游。55.2%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20.2%参加过村街社区文体活动,29.1%上过网。女性中12.6%有宗教信仰,城乡分别为10.1%和15.4%。

八、法律权益和认知。调查显示,83.4%的人知道中国目前有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比10年前提高了9.6个百分点。76.3%的人赞成“在都尽到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女儿应该与儿子平等继承父母财产”。7成以上的女性对歧视现象有明确认识,认为“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同工不同酬”、“因结婚/怀孕/生育而被解雇”和“因生女孩被人瞧不起”的现象属于歧视。

调查显示,在就业方面遭遇过性别歧视的女性占10.0%,在工作/劳动/学习中,遭遇过性骚扰的女性占7.8%。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确表示遭受过配偶殴打的比例为5.5%,农村和城镇分别为7.8%和3.1%。

九、性别观念和态度。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83.5%的人认同“女人的能力不比男人差”;88.6%的人同意“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86.7%赞同“男女平等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需要积极推动”。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 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7.7和 4.4个百分点。

十、女童状况。调查显示,10-17岁未成年人中,与父母双亲共同生活的女童占87.5%,男童占88.9%,父母都长期不在身边的女童和男童分别占3.8%和3.2%。10-15岁城镇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9.3%和99.1%,农村女童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7.6%和96.7%。

十一、老年女性状况。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近3年内做过健康体检的占38.9%。54.1%的城镇老年女性首要生活来源为自己的离退休金或养老金,男性为79.3%;农村老年女性的首要生活来源为其他家庭成员资助的比例为59.1%,男性为38.8%。有23.1%的农村老年女性仍在从事农业劳动,37.5%的城镇老年女性近3年内参与过志愿服务、主动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

十二、女大学生状况。调查发现,高校女生学业成绩优良的比例为62.4%,比男生高9.7个百分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女生占64.5%,比男生高4.8个百分点。87.5%的女生希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83.8%愿意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付出艰辛的努力。调查发现,在有求职经历的女大学生中,24.7%的人遭遇过不平等对待。

十三、流动、留守女性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正在外出流动的女性中87.9%从事有收入的工作;61.5%的人对在外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感到满意。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女性通婚范围扩大,她们的配偶中,15.7%是“在外结识的异乡人”。流动女性在外打工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被人看不起”和“工资被拖欠或克扣”,分别占14.7%和14.2%;农村留守女性中,91.7%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全”,61.5%担心“家里有事没人商量”,60.1%担心“老人生病时没人帮忙”,56.0%担心“农忙时没人帮忙”。

十四、高层女性人才状况。调查显示,女性高层人才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1.4%,比男性高7.1个百分点。95.9%的女性高层人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技能更新”;93.7%“能够经常与同事、同行交流对工作、专业的想法”;79.1%“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规划”。

调查发现,最近3年,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中,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篇6

xx市共有人口80多万,其中女性23万。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妇女同男子一样,为xx市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广大妇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在各级妇联的组织下,在四有、四自精神的鼓舞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xx市的改革开放和“二次创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的作用与价值,撑起了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

一、妇女在xx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进步与贡献

1.妇女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妇女成为振兴和发展xx市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市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47%,从业数比五年前增加19.58万人。在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男劳力流入城市和乡镇企业,妇女承担了粮、油、菜、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创造的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60%。妇联开展的以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为农村妇女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广大妇女在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全市以妇女为主从事专业生产的村达329个,妇女专业户1960户。在城镇,有3。3万名女职工通过参加巾帼建功“竞赛活动,提高了职业技能,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全市136名女性获得了县以上”巾帼建功标兵“光荣称号,商业、文教、卫生等23个女性集中的行业和部门被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市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妇女达31482人,占个体劳动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发展非国有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年来,全市共有23名杰出女性被评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职工,有15名优秀妇女获市以上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她们用行动为广大妇女赢得了社会赞誉和尊重

2.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加快了科教兴市和妇女人才成长的步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广大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自卑依赖心理的影响,积极发扬四自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市共有20329名女职工参加了生产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其中1115名成为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有27万人(次)妇女参加了扫盲学习和各类生产实用技术培训,90%以上的妇女掌握了2-3项实用生产技术,有467名妇女获农民技

术员职称,许多农家女学会了大豆垄三栽培、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加速了妇女人才的成长。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2人,其中高级职称286名,中级1845名,初级4651名,她们积极进行各种技术改造与革新,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各级党政机关中女干部数量不断增加,现全市共有女干部8087人,其中女厅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125人,市级四大班子中有3个班子中配备了女干部;14个乡镇的党政班子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应配备女干部的部门,全部已配齐。她们以廉洁务实的作风,勤勉敬业的精神,极为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广大妇女争得了荣誉。

3.妇女投身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每年有上万名妇女参加义务植树、绿地认包、认领,防护林体系建设,五年来共植树310万株,面积14000余亩,各地建设的三八林果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500余个,有3名妇女获得省级以上三八绿色奖章。

4.妇女劳动收入增加,促进了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据抽样调查,目前我市妇女劳动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以上,有的家庭特别是农村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家庭,妇女收入比例高达60--70%。妇女收入的增加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我市,由夫妻共同决定家庭重大事务的家庭占58%以上,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5.妇女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家庭稳定和社会进步。广大妇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身优势和妻子、母亲的特殊地位,积极向社会传播文明新风,奉献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参与文明城镇、文明村、建立”五好文明家庭“和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中,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树立文明进步的婚恋观、生育观和教子观。全市涌现出”优秀年轻妈妈“1250名,”五好文明家庭“15545户,以良好的家风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战斗在政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妇女,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勇于奉献,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尊敬爱戴的先进典型。活跃在基层的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全市成立妇女”禁赌协会“554个,”红白理事会“574个,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条件。

1.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为认真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战略观点。xx市作为广西的一个县级市,始终把贯彻实施《纲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实践着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于1996年颁发了《xx市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门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

《纲要》、《规划》的组织实施;成立了妇女发展监测评估领导小组、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并制定了包括监测评估方案、监测体系框架和评估指标框架在内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了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分别牵头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统计评估、法律监

督等监测评估机制;根据我市妇女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提出参政、就业、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五个方面为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给予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五年来,共制定各类优惠政策25余条,扶持资金上百万元,为妇女更好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2.参加生产劳动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先决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决定他在其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妇女要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和男人一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劳动权利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剥夺或削弱了广大妇女在社会劳动中的权利,那么,她在其它社会活动中的权利作用也就会相应地被剥夺或被削弱。目前我市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近一半,妇女从业人员的增加,使更多的妇女获得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权利,为有效发挥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创造了条件。

3.妇女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妇女素质的提高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保证。广大妇女要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必须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几年来,我市妇女虽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下岗的冲击,但她们不等不靠,积极参加美容美发、服装裁剪等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旅游、服务、餐饮等三产进军。五年来,全市已有千余名下岗女工通过再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妇女发展的实践已向大家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妇女必须树立和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争得自身的解放。

4.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行各业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洗衣机、微波炉等已成为寻常百姓家必备的物品。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减轻了社会劳动强度,缩短了妇女同男子在体力上的差距,为妇女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另一方面家务劳动的电气化、简单化、社会化,使妇女摆脱了繁重的家务劳动,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其它方面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妇女的解放、妇女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进一步发挥妇女作用面临的新挑战

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猛烈地冲击着每一条战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广大妇女面前,挑战更加严峻,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

1.劳动力相对过剩,部分妇女就业困难。一方面,我市20-55岁的女性劳动力中,尚有30%左右应就业的人未能就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在业妇女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实行优化组合时,不大考虑妇女的特殊性;有些工种如采矿、伐木等,从生理上看不适合女性以上种种原因,使女性在招工和大学毕业分配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这是妇女解放和妇女作用有效发挥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

2.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妇女劳动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需求,在质上又远远低于需求。据调查,在我市15-5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之中,大学本科男性占72.3%,女性占27.7%;专科男性占58.8%,女性占41.2%;高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8.5%;初中男性占60.6%,女性占39.4%;小学男性占52.4%,女性占47.6%;文盲男性占40%,女性占60%。

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 篇7

关键词:埃及,埃及妇女,政治地位

一、19世纪埃及的国家性质和社会形态

从16世纪到19世纪, 欧洲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政权扩张, 欧洲的权利迅速上升, 迫使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要么改革要么惨败。欧洲国家的先进改革经验是从殖民扩张开始的, 日本属于直接照搬西方的模式, 然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将西方的某些习俗视为权利的源泉, 并想将其直接嫁接到本国的传统社会以维持独立。这种方式被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所遵循。穆斯林国家希望增强其陆海军及其政府力量与经济实力, 但是由于国家体系的原因还是不愿意放弃固有的生活方式。但想要改革就必须冲破原有的模式才可得以发展。

但改革是什么?在西方, 改革不是靠上流社会某个贵族或是政治精英来控制的, 通常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部分人, 他们挑战现有的制度, 通过某种方式改变社会形态, 比如武装暴力或是通过舆论投票立法得以成功。但是在东方特别是中东, 重要且有效的改革都是要靠上层社会的领导, 在民间并没有形成有力的气候。

埃及作为一个中东大国, 在19世纪采取了在中东所有国家中最为有效、迅速、剧烈的改革。由于埃及从1517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奥斯曼帝国、马布鲁克残酷奴役的统治, 政治经济都处于瘫痪状态, 农民生活疾苦想要反抗却又屡次失败, 逐渐走向衰落。但拿破仑的入侵和默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改变了埃及的命运。

二、默罕默德·阿里统治期间埃及妇女的政治地位

19世纪的埃及无疑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战争的多发, 政权的交替, 伴随而来的就是人民生活的疾苦, 也导致了起义不断。19世纪, 国家机器的壮大不但使得政府变本加厉地干预社会制度, 也加强了政府及其官员镇压手段的实施。人口的控制在很长时间是马穆鲁克关注的中心:在农村, 安宁的环境是收取税收的先决条件。然而, 默罕默德·阿里政府不断膨胀的专制主义抱负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维持国家安全的范畴, 变成了直接对国民在兵役、农业、工业方面劳力的剥削。大量的强迫劳役需求导致更多的士兵和劳力的征入, 这无疑加强了国家对农村干预的力度, 然而随着大众的反抗又促进高压政治的实施。政府官员加大力度, 形成了完整的社会新秩序:公务员聚敛税收, 大肆捕捉男女老少当劳工、征兵服役, 甚至发出了关于买卖农作物的指令。

埃及妇女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与发展难道与男人们的会不一样?享有更少的权利和更低社会地位的妇女们, 在没有了家庭的庇护的情况下, 对统治者的压迫无疑更敏感和脆弱。男人们代表家庭所承受的苛捐杂税和惩罚更直接地作用在了女人的身上。我们知道男人们是与政权反抗斗争的主要参与者, 然而女人们也以她们独有的方式参与着与政权对抗, 比如抢劫、弃婴、卖淫,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诠释成她们对法律法规的反抗和绝望。一些妇女“犯罪”的实施有悖于国家政权, 然而有些甚至大部分是对家庭压迫的反抗, 因为女人们在家里要遵守各式各样的家规。正如我们以下将要看到的, 妇女们的犯罪在频率和种类上不同于男人, 除了反抗国家入侵外, 还抗议社会的不公, 由于妇女们的权利很少, 活动范围窄, 她们的犯罪行为多数是指向自己, 而不是他人。

默罕默德·阿里执政期间, 不停征收劳役和兵役, 严重影响人口的发展。许多面临失去丈夫的可能的家庭, 选择了逃跑。Syria是一个避难所, 许多人携带家眷穿过沙漠, 在黎巴嫩开始新的生活。[1]到1830年为止, 估计5000至6000名农民搬到了Syria, 在那里, 他们获得了种地和免税的权利。担心影响农业生产的默罕默德曾要求他们返乡, 可未果。[2]城市人口却开始膨胀, 六七千的男女老幼挤在三四英尺高的土房里, 靠卖菜和干零工为生。[3]在开罗, 很多农民靠做佣人或小手工艺品竭力维持极其不安稳的生活。为了逃避纳税和征兵而逃到附近的村庄是很平常的事儿。面对农村的人口减少, 政府采取了严厉苛刻的手段。1829年, 默罕默德·阿里注意到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便命令内政部长官寻找这些出走的法罗因人并将其驱赶回出生地。在开罗很多难民都被强行押送回来在国控土地上耕种, 皮带、棍子抽在男女老幼的身上。然而, 这些召回农民的措施并没有完全成功。[4]1845年, 政府仍然需要派军队将在外的农民围捕并押送回出生地。农民常年迁徙的问题又由于妇女儿童离开家园追随服兵役的男人而加剧了。一个英国领事这样评论征兵的影响:国家的任意征兵加剧了人民心中的憎恨, 这注定着当妇女们看到亲人们带上刑具被带走时, 常常出现的瞬时起义。只要丈夫没被押送出国, 妇女儿童们就会随军, 从一个要塞到另一个要塞, 在附近的棚户区搭建临时住所, 吃军队的供给粮。据统计, 约有22000随军的家属安扎在要塞外面。在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 瘟疫席卷着亚历山大港, 这给居住人数众多、条件恶劣的随军的家属带来不小的恐慌。[5]1844年, 军事和卫生官员们就随军家属所面临的问题召开会议, 研究对抗瘟疫的对策。会议上, 官员们将多数士兵们感染瘟疫的原因归结到他们与家人们同居。于是, 会议决定, 所有的军队和兵工厂的工人们与家人隔离30天, 并进行消毒, 意图彻底消灭疫情。[7]

一些证据表明政府给予军人家庭生活物资。一种说法:军工厂里的工人和军人家属领到了定量的食物, 可是服役的男人们领到的工资却少得可怜。另一种说法:默罕默德注意到每位士兵的食物和薪水不够养家, 于是便给每位士兵的男孩等量食物来充当全家的口粮。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 14000名男孩领到了食物。国家也想到了提供临时住宅, 但是这项工程在亚历山大港没执行。在1848年, 14000名新兵的家属被禁止随军。1849年, 男娃领取等量食物的政策被终止。尽管有这样的措施, 国家依然没能够让士兵家属驻足于农村。十年后, 埃及军队保持家族特点:当士兵们安营扎寨后, 女人们的帐篷在不远处也安好了。[6]背井离乡的军人家属们收入微薄, 仅仅是服役士兵们的薪水和定量的食物, 出境打仗的士兵们家属甚至被剥夺了这些仅有的供给。丈夫死于战争的寡妇们簇拥在军务部外讨要着丈夫的薪水。许多妇女被迫卖淫来养家。妇女们蒙受地方官的暴政之苦:任意没收财物及施以高压政治并付诸于法律诉求, 虽然法院肯定了妇女的维权, 但与此同时, 也要重申政权的合理性。

妇女们直面统治者, 在捣毁旧秩序、建立新社会的起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埃及, 经济凋敝、政局动荡、国力削弱, 必定导致起义。18世纪末, 政治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手工业者和劳动者们的生存。农业减产带来了饥荒和时疫, 中断对城市的粮食供给。高通货膨胀重创手工业者和散工。随着内讧不断, 聚敛苛捐杂税, 马木路克王朝受到严重破坏, 民不聊生。

三、埃及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对其妇女地位的影响

从18世纪末开始直到默罕默德稳固政权, 起义才得以平息。各行会直接对抗统治者的案例无数。1800年, 就在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之际, 开罗人民再次发动起义, 这次起义持续了一个多月, 虽然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 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法军撤离埃及后, 马木路克卷土重来。马木路克的横征暴敛, 再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1804年, 开罗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在这次起义中, 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起义很快获得了胜利。阿里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在开罗起义时, 妇女们向镇压的士兵们扔石块。1806年, 妇女们跟随阿里领导的起义军奋战, 马木路克王朝的将士们视妇女们为反动的活跃分子, 极力镇压和迫害。虽然起义不断, 但妇女们也会通过政治行动维护自身利益。1801年, 妇女们参与了反对包税制的示威活动。1814年在开罗的女性资产阶级公然抗议穆罕默德·阿里废除包税制, 以及阿里政府参与瓦克夫事变。1840年, 当埃及与伊斯坦布尔冲突隐现之时, 埃及政府派军队逮捕煽动反对政府的妇女们。

由此可见, 在默罕默德·阿里统治期间, 埃及的妇女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参与, 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3][4]Judith E.Tucker Women in 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135.

[5][6]Judith E.Tucker Women in nineteenth-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136.

略论唐代妇女地位 篇8

关键词:唐代妇女;权利;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K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69-0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唐代社会又是比较开放和相对宽松的社会,这一时期的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相对宽松,往往拥有较多的自由。中国古代妇女数千年来一直处于卑下的地位,男尊女卑的观念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她们大都依附于男性而活,她们的身份一直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从来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而存在。唐代妇女也不例外,这种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没有根本的改变。但是,由于唐代是空前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还没那么严苛,妇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使得唐代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家庭地位。

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主要结合唐代妇女生活的具体状况,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参政、受教育、婚姻自主、参加体育运动等,作为衡量标准,来探析唐代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

一、参政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参政一直是男子的特权,处于卑下地位的女性,被严格的排斥于参政的大门之外。然而,在唐代这个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的的时代,女性参政仿佛格外的活跃与普遍,并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受其影响,女性参政者也普遍增多,如女官上官昭容,早在武则天时,“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后,又令专掌制命,以致于“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唐代女性的参政意识,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表明了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受教育状况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在文化大普及的社会氛围中,女子的受教育权也得到了鼓励。由于帝王本人的文化素养较高,所以对后宫女子的才学也非常重视,例如太宗的长孙皇后,“ 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 《 女则》 ,自为之序”等,而官宦之家的妇女也多秉承家训,自幼便开始读诗书。唐代民间女子也通过各种途径,如私人办学和寺庙举行的俗讲教育等,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唐代女性受教育的普遍性,也是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婚姻自主情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婚姻观,女性几乎没有自主权可言。然而在唐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婚姻自主是唐代女性所处家庭地位的集中体现。唐代社会上对离婚、再婚、寡妇再嫁都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夫妻因无法相处而离异也是比较自由的。

四、参加体育运动情况

在我国古代,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几乎是一个被男性所独占的领域,然而在唐代却被打破了。唐代女性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不仅表现在政治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而且还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运动上。无论在蹴鞠场上,还是在击鞠场上,都有她们的身影。如每年寒食节,宫女们常在宫廷球场上进行不用球门、多人对踢的“白打场户”式蹴鞠。此外,唐代妇女所涉足的体育领域,还有骑马、射箭以及游猎等活动。唐代妇女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对她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唐代妇女在参政、受教育、婚姻自主和体育运动等方面都享有较多的权利,这种积极的参与方式,使得唐代妇女在社会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为什么唐代妇女可以拥有相对较高的的社会家庭地位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时代原因:

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统治阶级及全国各民族中广泛存在着“天下一家”的思想。这一时期,由于唐朝政策的开放包容,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频繁,人员流动性很大,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习俗也不断传入中原,并被广泛的接受。唐代女性受胡风影响,性情豪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经常组织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大大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二、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皇室的先祖就有与异族通婚的传统,李唐王室与北方少数民族有着血统的渊源。不仅皇室如此,民间与异族通婚的也有很多。唐代经济繁荣,大量胡人涌入中原,许多胡人在此定居,并与汉族女子结婚。胡族血统的融入,使得唐代妇女受胡族的原始性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等活动,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三、唐代的法律和政策为为妇女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用法律政策给予妇女的人身权利提供了一定保障。如参考唐律疏议的条文:“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即过失杀伤者,各减本杀伤罪二等。”这说明唐代未出嫁的女子,在家庭中拥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虽然还必须服从于父辈,但在同胞兄弟姐妹中,则依照“长幼有序”的伦常名分来划定地位的高低。还有已婚妇女的各种法律条文,虽本质上还是维护夫权,但也规定了丈夫违法时应受到惩罚,客观上保护了妇女的权益。这从法律上使得唐代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四、唐代的宫廷妇女参与朝政的现象屡屡出现,如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武则天、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宫廷女官上官婉儿等等,她们利用身份之便参预朝政。这不仅体现了唐代妇女的智慧谋略,也大大提高了唐代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

诸多的史实说明了唐代是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形成了妇女较高的社会家庭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女性在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并不否认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男尊女卑”,以及女性受压迫、歧视的事实。但就历史发展的纵向上看,与其他朝代相比,尤其是宋代以后,唐代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家庭地位,她们的生活面貌,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唐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米潇.开放与禁锢--唐代妇女社会地位辨析.法制与社会.2008.(1).

上一篇:七夕表白文案下一篇:档案管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