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4-08-31

《中国妇女报》(精选12篇)

《中国妇女报》 篇1

特色, 造就影响力。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妇女报创刊10周年的贺信中, 鼓励这份全国唯一的女性大报, “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事实上, 从1984年10月创刊那天起, 妇女报便以“向社会宣传妇女, 向妇女宣传社会”为宗旨, 始终从女性视角出发, 以传媒人应有的责任和风骨, 不失时机地打造具有女性视角的新闻评论, 向社会宣传妇女与男性拥有同等的人格与尊严, 同等的权利与地位。

一、推动男女平等

在妇女传媒史上, 同时也是在中国新闻史上, 1995年是一个地标式的年份。这一年,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历史性地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 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在世妇会欢迎仪式上, 明确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基本国策”刚一提出, 便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妇女界的强烈反响。人们相信,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必将对中国妇女事业产生跨世纪的影响。

其实, 早在北京世妇会召开之前, 妇女报就开辟了“关于男女平等”专栏, 以“女工是否应该下岗”为切入点, 对男女平等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讨论, 刊发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重建性别角色关系”“回不回家谁来选择?”“男女平等, 收获与代价”“男女平等错了吗?”等文章, 促进了社会学界和妇女学界对妇女问题的深层思考。其意义已超越了“妇女回家”的层面, 触及到“妇女发展与社会进步”这一命题, 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作了扎实的铺垫。

1996年“三八”妇女节期间, 妇女报又策划了新一轮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集中宣传活动, 重新刊发江泽民同志的讲话, 发表了5篇评论员文章, 可谓声势浩大, 蔚为壮观。1999年6月11日, 在头版头条推出“两位教授关于女性回家的论战”报道, 并组织讨论。此番讨论抓住了男女平等话题的核心, 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2003年8月, 为迎接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本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题为“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人心”的评论员文章, 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关注妇女利益

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倡导这一女报特色, 还体现在我们对时政新闻的处理上, 竭力挖掘其与女性利益的交集点, 推动全社会关注男女平等的现实问题。

以2008年为例, 抗震救灾报道中, 各种感人的报道比比皆是, 妇女报则用女性的眼光审视救灾问题, 及时发表“救灾也要杜绝性别歧视”等评论, 建议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关照妇女的意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女运动员比例接近1:1, 使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两性平等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报刊发的“巾帼当道, 旗手不再“重男轻女”“从运动员性别比例, 看男女平等”“奥运改变妇女, 妇女改变奥运”等立场鲜明的评论, 成功地借助奥运会这一巨大的传播平台, 推动两性平等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 都赶上三八国际妇女节, 妇女报每年的三八社论都以“围绕国家大局, 立足妇女事业, 促进性别平等”为核心, 为指导妇女工作再上新台阶,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维护妇女权益是妇女报的立报之本。2002年10月1日, 本报就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以来的状况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唤起了社会各界对家庭暴力的警醒, 促进了相关立法的建立和完善。2005年8月28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二审高票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除了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家庭暴力”, 还明确提出,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男女平等不仅是一项基本国策, 同时也成为人人必须恪守的法律规定。所有这一切, 立场鲜明的评论功不可没。

三、匡正性别歧视

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和自觉意识, 不可能一帆风顺。尽管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妇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不会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 传媒也存在一些有碍妇女发展的误区。一些媒体暗示或体现“男主外, 女主内”、男强女弱的角色定型;一些广告把女性形象商品化, 甚至采用性挑逗招徕消费者的注意;一些文章充满“处女地”“屋里的”“小女人”等歧视性说辞。

鉴于这种情况, 妇女报专辟“传媒守望”等栏目, 以性别视角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的报道, 为倡导性别平等发出自己的声音。栏目刊发的一些文章或被央视播报, 或被纸媒转载, 社会反响很大。这一栏目也因此成了本报最具特色、备受关注的名栏目之一。

在2008年初的明星“艳照门”事件和3月湖北当阳市女市长撞死小学生的事件发生后, 妇女报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 针对媒体报道中隐藏着的性别歧视观点, 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年4月, 广西师大校长、副校长隆重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女秘书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 各种观点纷纷登场, 有网友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无辜的女秘书, 用类似“美女钦差”等语言加以嘲讽, 甚至还有网友“细心”地观察出女秘书的“三围”、身高、体重和年龄。对此现象, 报社评论员撰写了《女性因何成了制度之弊的替罪羊》一文, 呼吁“清除舆论泼洒在女秘书身上的污秽, 彻底铲掉性别歧视存在的土壤”。

男女并驾, 如日东方。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铿锵脚步, 男女平等所造就的两性和谐与共生关系, 必将越来越被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为了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变成现实, 妇女报将继续用先进的性别观念匡正偏见, 发挥主流媒体评论的价值引领作用。■

《中国妇女报》 篇2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梦》,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拥有一颗炙热的中国心,每一颗中国心里都装着自己的中国梦。然而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必须要以国家的强大为坚强后盾,因为每一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以前我们国家积贫积弱,太过软弱,饱受欺凌,那时候大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能穿着新衣高高兴兴去上学。可是窝囊的清朝皇帝软弱无能,到处割地,使得这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变成了农民一生的“追求”!多么让人心酸!如今,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栋梁,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放学回家走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和同学嬉戏打闹,回家当起“小皇帝”,要这个要那个,父母不给买就大哭大闹。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切的一切在以前,就是“奢侈品”啊!难道我们就要这样一直沉浸在父母的宠爱了吗?这样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发愤图强,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用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才对。

自我看了《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以后,看到那一个个悲惨的结局,看到那一个个无耻的侵略者霸占着我们的土地,看到那一个个心酸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是的,我们应该站起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用学习来向那些瞧不起我们的外国人证明,我们的国家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努力实现我们的梦想,早日为祖国效力。

也许,你的梦想很伟大:我要当一名宇航员,去翱翔宇宙!

也许,你的梦想很平凡:我只想当建筑工人,让一座座大楼矗立在广阔的天地上。

但不管怎样,你都应该坚持,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民教师。当我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教室,看着一排排的这些祖国的花朵,看着他们无比明媚像最纯洁的花朵一样的笑容,我的心里该是有多么的开心!

我不会把我的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诵枯燥无味的课文,不会在意他们的考试成绩,不会让他们站在角落里暗自垂泪。这些娇嫩的花朵不应该哭泣,笑声应该时时围绕在他们身边。我会带着我的学生去大自然里,在他们玩耍的同时告诉他们知识,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我会和他们做朋友:在他们苦恼时耐心地开导他们,和他们敞开心扉;在他们疑惑时给他们正确的指引,让他们一步一步找到答案,找到真理;在他们伤心难过时安慰他们,重新欢笑。

这就是我的梦想,梦想,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只要脚踏实地地学习,牢牢地打下我们的根基,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但如果你只是一直在原地幻想,而不努力的话,即使梦想再美好也只是一个无用的幻想,一个透明的气泡,轻轻一捏,便破碎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中国梦,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它,去实现它!

《中国妇女报》 篇3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反复集中强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问题。去年2月,中央政治局就此组织专题学习;之后,习近平同志每到一地、每参加一项重大活动,大都强调这个问题。尤其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系统地论述了文艺工作对于弘扬中国精神的独特作用。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在当前太重要、太迫切、太急需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如果长此以往,整整一代人就要垮掉,社会主义江山就要丢掉,中华民族的前程就要毁掉,改革开放的成果将被葬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无从谈起,这正是很多人所担心的事情,绝不是危言耸听!每一个有追求、有担当、有使命感的人,都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满、着急的状态,而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贡献。

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精神支柱、共同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所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永远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要大力弘扬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革命传统。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特别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代表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铁军精神,西柏坡精神,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等,都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的具体内容,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要大力开展向英雄学习、向模范学习、向先进学习的活动,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中国妇女报》 篇4

关键词:《中国妇女报》,《重庆晚报》,女性形象,女性与传播

前言

女性与传播研究是一项基于女性学和传播学的研究, 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直到1995年, 我国新闻学研究才将女性与传媒纳入研究范畴。近年来, 女性形象一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中有关女性与传播研究的热点。

《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所构建的女性形象, 从1990到2013年之间有何变化, 这两份报纸在构建女性形象时又有何异同?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绪论

(一) 选择《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的理由

《中国妇女报》是全国妇联的机关报, 是国家对妇女进行宣传的喉舌, 它充分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解读, 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重庆晚报》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 与女性与传媒论点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基本吻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与传媒理论是否指导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所以, 要比较国内党报和都市报在构建女性形象方面的异同, 选取《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是非常合适的。

(二) 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在研究方法上,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样本选择则采用等距抽样:从1990年1月到2013年12月, 每隔10个月抽取一份报纸, 再从中循环选择周一至周日出版的报纸, 如此两份报纸各获得60份样本, 将报纸年份分为四个时间段, 选取其中涉及女性的新闻、消息等文字性内容, 按报道类型、报道性质、女性角色定位、职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 得出两份报纸在构建女性形象方面的总体特征。

二、《中国妇女报》中构建的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一) 样本文本特征分析

经统计, 这四个时间段内, 政治报道比例在下降, 经济报道和文化报道呈上升趋势。此外, 女性社会新闻报道比例在这四个时段内分别为47.7%、39.5%、46.9%、54.7%, 总体上接近半数且不断增加, 可见《中国妇女报》对女性的社会生活较为关注。

(二) 样本内容分析

1. 身份分析

身份分析主要关注报道中出现的女性以哪种角色被报道。社会角色, 如工人、干部、教授、农民工等;家庭角色, 如妻子、母亲、儿媳等。经统计, 突出女性社会角色的新闻占总篇数的百分比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分别是93.2%、86.4%、84.3%、62.5%, 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但所占比例始终过半, 报道集中于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

报道与《中国妇女报》的目标受众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妇女报》中女性的职业变化比较明显, 除了公务员、工人、农民等比较普遍的职业, 1994年6月的报纸中出现了“打工妹”一词;1995年、1996年出现了“下岗女工”、“企业家”;2001年出现了“保姆”;2003年出现了“洗脚妹”;2005年4月出现了“家政”, 2006年2月出现了“女航天员候选人”, 2006年12月出现了“留守妇女”和“女部长教姐妹们网上卖东西”;2007年出现“二奶”, 2011年出现“她经济时代下的电子商务”等。

2. 年龄分析

由图可知, 除了年龄不可辨识的报道外, 在四个时段中, 关于青年、中年的新闻报道占据较大比例, 可见, 《中国妇女报》对青年和中年女性关注较多。在四个时段中, 都不强调报道人物的年龄特征, 年龄对《中国妇女报》中女性形象的影响并不大。

3. 报道性质分析

经统计, 《中国妇女报》采用正面报道为主来展示女性形象, 在每个时段内正面报道都约占总量一半, 和其全国性党报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社会正气、向社会宣传女性的宣传路线相吻合。

总体来说, 《中国妇女报》从1990年到2013年所构建的女性形象, 通过大量的正面报道, 展现了一批自立自强, 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职业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变革, 《中国妇女报》所构建的女性形象逐渐多样化, 关注每个时期女性群体出现的问题和女性在独立与解放方面取得的最新进步, 塑造了与时俱进的女性形象。

三、《重庆晚报》中建构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一) 样本文本特征分析

1. 报道类型分析

根据新闻报道内容划分报道类型, 《重庆晚报》25年女性形象报道类型的变化如下图:

由图可知, 女性形象报道总数在1990-2007年之间呈上升趋势, 在2002-2007年里报道总数最多, 所有的样本中, 体育娱乐新闻所占比重最大、文化新闻最少, 1996-2007年10年间体育娱乐新闻和法制新闻增长最多, 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较10年前数量有所上升, 这得益于女性在政商文三界的活跃度越来越高。报道数量在2008年—2014年间逐渐减少, 说明突出女性角色的报道数量减少, 从另一角度来看, 不过分强调女性的性别可以弱化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差异。

(二) 样本内容分析

1. 女性角色分析

经统计, 25年来报道中突出女性社会角色报道的比例一直不低于50%, 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 可见女性在社会中的活跃度强、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 职业分析

数据显示, 25年间报道女性的社会角色渐趋多元, 女性具有突出社会角色的报道比例有所增加。同时, 在1990年至1995年间, 报道中女性的角色明显显示的只有农民、家庭妇女, 工人、干部, 还有文体明星这几种。到了2008年, 除了上述四类, 新增医生、律师、警察、模特、商人等。职业种类的增加也印证了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3. 年龄分析

总体来说, 报道中女性的年龄很大部分是不可分辨的, 但可以直观地看出少年儿童的报道数量增加;青年的报道从1990—1995年的比重最大, 之后开始减少;中年和老年的报道比重不多。从某种角度来看, 女性年龄的数据之所以难以统计, 在于报道中女性的年龄没有明确提及, 或针对某一年龄群, 不对女性年龄进行详细报道, 这样既减少了年龄层面的歧视, 也使得年龄不能成为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

4. 报道性质分析

经统计可知, 正面报道居高不下, 中性报道有所上升。从整体来说, 《重庆晚报》在涉及女性的新闻报道中, 直接显示正面形象的报道数量比例最大、数量最多, 同时整体的数据显示为增长趋势。

《重庆晚报》作为都市化媒体, 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责任, 其正面报道居高不下, 反映了《重庆晚报》积极争取社会效益, 这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有利的。同时, 中性报道数量增加, 显示出报纸对女性的评价态度越来越客观, 既不过分夸赞, 也不过分贬低。

四、《中国妇女报》与《重庆晚报》的横向对比

(一) 样本文本特征方面两份报纸的异同

在样本文本特征方面,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 《重庆晚报》体育及娱乐报道和法制报道的数量比《中国妇女报》多出很多, 同时政治新闻报道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在样本内容方面, 两份报纸都通过正面报道报道了大量女性的社会角色, 且社会角色呈多元化。女性在社会中的活跃度高, 体现出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重庆晚报》并没有把女性固定在家庭里, 没有囿于传统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是展现出女性的社会角色, 显示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参与度。但是, 在形容女性的词汇方面, 《重庆晚报》多用了“美丽”“身材”“穿衣”“温柔”等词, 在负面新闻中甚至出现了“骗子”“坐台女”“女蛀虫““悍妇”等含歧视意味的词汇。

(二) 两分报纸出现不同的原因

1. 报纸性质不同

《中国妇女报》是国家对妇女进行宣传的喉舌和妇女工作的宣传手段, 具有鲜明的党报特征, 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解读, 力求实现媒介社会示范的功能。《重庆晚报》作为都市报, 以刊载社会新闻和评论为主, 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更易被受众接受, 由于其素材多来自普通百姓, 所以大量报道了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等, 因而其所建构的女性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别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普通大众对于女性的认识。

2. 服务理念的差异

这两类报纸都以受众为本位, 突出服务的理念, 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党报, 《中国妇女报》通过把女性作为独立的主体, 介绍其真实鲜活的故事, 塑造了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形象, 展示了新时期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努力以平等的视角对待男性和女性, 表达了女性和男性有平等地位的诉求。

《重庆晚报》作为一份都市报, 其发行量对新闻选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性”、“腥”、“刑”一直是西方小报挖取新闻的三个重要关注点, 随着改革的深入, 西方媒体商业化的传播模式、传播理念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量报道女明星或者关于女性犯罪的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成为提高发行量的一条捷径, 这也导致它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遇莹.《中国妇女报》女性形象建构及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 2010

《中国妇女报》 篇5

《辉煌中国》观后感:辉煌中国中国辉煌

《辉煌中国》,在9月19日至24日每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

全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深刻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

通过收看《辉煌中国》专题片,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示五年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中国心,中国芯 篇6

几个斯文的读书人在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面向全国观众唱响了《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尽管他们的声音那么“稚嫩”,大家却从他人认真的眼神里看到了真诚、坚持和喜悦。

他们就是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他们曾离开祖国出外求学,曾在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里拥有一席之地,却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毅然回归,艰苦创业,创下骄人的业绩。

六年前,而立之年的邓中翰在大洋彼岸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欣喜雀跃。吃饱饭了,该回家做事了!他放弃了优厚的物质待遇,带着他的团队回到祖国,在北京中关村一个小仓库里开始创业。最初的日子里,邓中翰创建的中星微电子公司遇到了资金缺口的严重问题。邓中翰等四个创始人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和股票,筹措资金进行“中国芯”的研发。

2001年3月,第一款芯片——“星光一号”研发成功,并打进三星、飞利浦等国际巨头企业。经过不断创新,至2005年夏天,“星光五号”也已经推出,而“中星微”已拥有40多位从硅谷归来的科研人员及500多项专利。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功募得8700万美元,成为首家登陆纳市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厂商。

《中国妇女报》 篇7

一、“中国元素”中的红色表现

1.红色象征热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激情、性欲、生命力、生存本能、自然伟力、恐惧、坚强的意志或自信、忠诚、动机、大度、财富和幽默等。

2.按照我国传统习俗, 春节里运用最多的色彩是红色, 红色是喜庆、高兴、吉祥、发达之色;是阳刚、坚强之色。每家都要贴春联, 以示辞旧迎新。红色透着喜气、吉祥, 加上祝福的话语, 更表达了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之意。

3.南北民俗中, 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红色是太阳、血和火的颜色。因此每逢本命年对红色特别钟爱, 在大年三十, 穿上红色内衣, 系上红色腰带, 佩带用红丝绳系挂的饰物, 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来趋吉避凶, 消灾免祸。

4.年画是表现“中国红”的代表。它题材广泛, 表现驱邪纳祥、欢乐喜庆、传说故事、节日风俗等。年画中运用红色, 必在精华之处, 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 有画龙点睛的美感。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 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 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和幸福。

5.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 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 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单一的大红色, 透露着红火之意, 使人们联想到年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配以精巧的剪纸艺术, 剪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 其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节日装点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二、“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寓意

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用红色呢?

1.在中国人心目中, 红色意味着吉祥。请柬, 光荣榜, 春联都是红色的, 年馍要点红点, 压岁要用红纸包, 新娘子要穿红衣坐红轿。

2.在汉语里, “红”经常是成功的象征, 事业开头顺利叫“开门红”。受到上级赏识的人叫“红人”, 有名的歌星叫“红歌星”, 运气非常好叫“走红运”。中国人习惯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红尘”是指繁华的人世;“红利”是企业分给股东的利润或给员工的奖金;“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

3.红色是喜庆和光荣的颜色, 大红花向来都是成功和荣誉的标志。表彰先进要带大红花, 这样可以说明被表彰的人是优秀的, 是光荣的, 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大红色的花戴在胸前, 不仅是美丽喜庆的代表, 同时从另一面说明了做人的成功。

4.“红”还表示热情和正义, 如《西厢记》里的丫环就叫红娘, 她让人联想到热情和成人之美的品格。红脸关公则是义气的化身。

5.“红”又意味着精神饱满, 如果说一个人“红光满面”, 那是说他气色好、很健康。

6.“红”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刺激, 所以在当代汉语里, 它是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红色的正义, 在“红军”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军人的红色情结中, 红色代表勇气、斗志。现代人每看到猎猎飘舞的红旗, 就立刻热血沸腾, 充满热情和朝气。红色不仅是现代中国旗帜的颜色, 也是中国古代旗帜的颜色。中国的军事家和将领们深悟红色对战争的作用, 所以他们用红旗凝聚军心, 鼓舞斗志, 激发勇气, 召唤勇往直前, 英勇杀敌, 不畏牺牲的精神。

7.“红”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装为“红妆”, 也把女子称为“红袖”, 指女子美艳的容颜叫做“红颜”等。

三、“中国元素”设计中的红色情结

1.帝王的红色情结

(1) 在我国古代, 皇帝们都喜欢用红色和金色搭配, 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富贵。北京紫禁城, 建筑近千幢, 房屋近万间, 用的最多是红、黄两种色彩。远观最夺目的是红色宫墙、红色宫门, 近看最醒目的是红色的大立柱、红色的门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能衬托皇帝的权势和威严。古代富贵人家的建筑, 也多用大红大紫来布局和衬托屋宇的气势, 更喜用红紫来表现自己的财富。

(2) 中华民族素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 红色瓷器也是历朝历代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的玩赏佳品与镇宅宝物。红色瓷器因为稀有, 所以在历代拥有红瓷的人, 同时也象征了他们的地位与财富。

(3) 古代正红色称“朱”, 又称“朱红”, “朱”又可泛指一切红的颜色。朱红在古代服饰文化中是贵族或高官服装的用色。唐朝制度规定朝廷命官五品以上着朱服。能穿上这类衣, 代表着成功与尊贵。《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 服赤玉。”

2.百姓的红色情结

(1) 中国国旗:旗底红色, 象征革命;旗面的左上角有五颗金色五角星, 其中四个小星环绕一颗大星, 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形式上紧凑美观。红色与黄色是中国的传统喜庆颜色, 同时也具备生命、蓬勃特色。

(2) 在民间传统婚礼上, 张贴大红喜字、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 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 新娘穿吉利的大红袄, 新郎佩戴的大红花, 这些红色服饰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气氛, 同时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3) 我国传统设计中, 唐装是最富有传统味道的民族服装。大都选用大红色, 鲜艳的大红色与金色搭配, 更显富贵之气。

四、“红色情结”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影响

1.2010年世博园中国馆是我国现代红色建筑中典型的最新建筑。

它的优美造型以及独特的红色运用, 都使人惊叹!一幢优秀建筑就是一种精神的标志。对于这组红色建筑物的色彩设计, 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喜庆和幸福的象征;二是传承, 中国古建筑中重要部位都使用红色。

2.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激情的红色仍然为当今时尚主流色。

不论何种质地、或浅或深的服装, 在与其它服饰搭配下, 都可呈现红色风情万种的时尚魅力。大红色色泽艳丽, 在现代人眼中, 代表着热情美丽、温暖欢愉, 总让人迷恋, 它能成熟妩媚, 亦能青春活耀;能古典气派, 也能大胆前卫。

3.当今购买红色轿车、红色手机的人数急剧上升。

心理学家分析, 红色波长最长, 穿透力强, 感知度高, 选用激情的红色, 不仅可以使人享受红色靓丽色彩, 更带给人刺激心跳的心理感受。红色是现代激情、速度、力量的象征!

中国设计——“中国味” 篇8

至于沦落到了为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去努力的寻找依据的地步了。“运动员”两个意象。奥运会徽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意韵, 同

我们的前人那样生动而精湛的艺术设计语言, 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思考之后我觉得就是要坚持用我们的本土语言说话, 坚持“中国设计———中国味”的原则, 因为这是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我们应该明确在这里所说的“中国味道”指的是什么, “中国味道”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其中我们中国惯例的图案、中国古典的文字以及附加在它们以上的一些中国传统的思想都体现出我们的这种方式和这种习惯。

当然在建国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的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联、捷克特别是波兰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 国门洞开, 也借鉴了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艺术手法。可以说中国的设计工作者吸收和借鉴了不少国外同行的经验和作法, 在作品上也能看出融入了一些西方的思想, 但总之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借鉴还是融入但最终表达出来的事物要体现我们中国自己的风俗习惯, 也就是说的“中国味道”。之所以我们国内的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 既“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和带有中国味道的传统风格, 因为作为一个设计者来讲, 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 思想居住在语言里, 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 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门的洞开, 随着外来事物的渗入和我们个人的空间慢慢走入公共化的同时, 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失去了不少古典时代的那种生气灵动的光晕。有时我们看到一幅国内的设计作品的时候, 就习惯性的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文化艺术立场上, 我们既不敢妄加评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 也不敢面对那些泥土般的作品, 在设计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 面向世界”, 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 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等, 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

由法国邮政发行的一枚中国狗年生肖邮票是由中国旅法艺术家李中耀创作完成的。邮票上那只“水墨灵犬”和“狗年”两个字均体现出中国传统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神韵。李中耀在长达十五年的旅法生涯中, 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一边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在邮票设计过程中, 他历时三个月创作了七十多只形态各异的“水墨灵犬”, 择出其中四只提供给法国邮政, 并最终由其确定了其中一只猎狗当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先从字体特征上说, 也离不开我们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种字体, 都有它自身的表情。如黑体有醒目严肃的感觉, 老宋、楷书有端庄刚直的的表情;仿宋、行书有清秀自由的意趣;而篆书则有华贵古朴的风貌。如在做一幅招贴, 单色的白纸上就放一个篆体作为整张海报的唯一元素, 体现出的风格肯定是带有中国传统味道的宣传物。其次我们说一下色调, 色彩是把握人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 也是设计表现的重点所在, 一副有个性的色彩, 更能抓住人们的视线。在颜色的搭配上, 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习惯和流传下来的东西, 红黑双色体现中国古老的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剪纸艺术, 在我们的印象里红色作为剪纸的基色, 体现了是强有力的色彩;很多设计作品的背景采用黑色或者深紫色, 这些颜色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神秘色彩。在我国, 图形、文字的编排上大部分也采用了中国画的一些理论作为基础。例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一法则被体现在现代大部分招贴中, 大部分用空空的颜色当作背景, 就在整幅招贴的一个角落, 一个点放上要表现的图形和文字, 这样大部分的空间可以有回环的空地, 耐人寻味, 只有一些图形和文字紧凑的编排成在画面中相当于一个点的元素, 又有了细节, 又不缺乏美感。

有些方面上, 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很大。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 在这种环境下, 作为中国人,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亮点, 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扬光大。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必须一味地去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但是, 多注意观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味道”,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不至于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迷失自己的方向。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 首先是他对自己的母语的责任, 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 并发展母语本身, 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 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母语,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

摘要:通过对广大设计作品观察, 就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寥寥无几和很多人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的现象加以议论, 从而引出文章主题“一个设计者要会去用本土语言去体现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设计作品就要有坚持‘中国设计-中国味’的原则。”虽然国门洞开, 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艺术手法, 但要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虽然外来事物的渗入, 但我们也要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这一原则。通过“玉之韵”“、水墨灵犬”“、陈幼坚工作室LOGO”的一些成功案例, 分别从文字、图形、颜色和编排四个方面上进一步阐述中国的设计作品要有中国的味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设计也一样, 我们还不但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寻找能体现中国思想的事物, 还要在西方人的眼里去发现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味道”, 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忽略中国问题的“中国设计” 篇9

尽管,设计已经发展为一种设计产业和艺术专业,设计这门学科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然而,在这样“飞速”的发展势头中,我们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忽略甚至漠视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现实境况,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和实际使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设计成为一种产业时,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当设计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进程中,也必然会对年轻一代的艺术思想和设计观念产生深刻的作用。那么,在运用“设计”这个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都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思考和长远规划的。对此,本期[热点述评]栏目特别邀请了几位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具有长期实践和深刻思考的设计师和理论家,发表他们切实中肯的意见。

[前沿报道]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篇10

但是,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语境下, 中国画必然面临诸多的文化关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想要原封不动的保持民族传统已没有任何可能, 所有排斥外来文明的社会必将陷入历史的死胡同。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接受了“师夷长技”“西体中用”“洋为中用”, 这在中国的近代、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中已经表现得十分充分。但是, 如果没有思想文化上的转型, 社会的现代化必然是不彻底的, 在文化上、观念上拒绝现代文明的整合, 以历史情绪、保守文化和狭隘思想主导社会的主流意识, 将严重地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病源, 主要来自于儒、道思想。

孔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与战国的过度时期, 封建秩序解体, 封建道德崩溃, 群雄并起, 战争频发, 各种思想竞相产生。在思想的交锋和实践当中, 孔子的“复辟周礼”“君子仁政”等理想, 完全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他对旧时代强烈的依恋情怀, 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危机的反映, 成为儒家思想产生的本源。其思想孕育出的中国文人, 不可避免的带有这种思想烙印。这种怀旧的思想形态,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回归与复古情结, 使整体文化趋于保守, 从而失去了进取开拓的精神张力, 导致文化激情和社会创造力的萎靡。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史, 始终在一个超稳定结构中周而复始。从思想文化看, 自汉以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学说, 成为统治帝国的工具, 孔子被奉为“圣人”, 成为整个民族膜拜和不可逾越的精神偶像。从社会伦理看, 在儒家思想统御下的宗法制度, 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君臣”、“父子”“夫妻”“嫡庶”“长幼”等关系, 构成帝国的人伦法理。已经溶化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其结果是, 孔子之后, 再也没有出现思想的高峰。

中国艺术以文人画为主导, 更多的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 虽然皆有怀旧与复古情怀, 但老庄的出世思想, 较之于孔子, 更具有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儒家强调入世的社会和生活规范, 使它难以成为艺术精神的指向。表现在审美上, 追求格调高古。或闲云野鹤, 或世外桃源。纵观中国画史, 与社会史的特点极为相似, 表现出超稳定的特点, 讲求传承, 沿袭古法。是典型的承接性、叠加式发展, 经过上千年的积淀, 在技术水平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而在艺术思想方面则几无建树。

儒家的道统地位不仅得益于皇权, 反过来也促进了皇权的格外强硬。统治者一方面推行儒家思想, 另一面打击和摧残知识分子, 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令人发指。例如:明代的科举考试, 举子必须依照“圣人”的言论答卷, 自己是没有资格发表言论的, 这叫“代圣人言”, 你只能模仿“圣人”的言论说话。这种对人的思想的禁锢, 对人性的摧残, 我们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再看清代, 君臣关系, 已经变成主子与奴才的关系。为打击汉族知识分子, 统治者大造文字狱, 仅乾隆一朝有记载的文字狱案达一百二十余件, 涉及人数少则数十人, 多则数万人。这种对文化的摧残, 彻底禁锢和摧毁了知识阶层的思想和性格。

毫无疑问, 传统中国画作为文化认同、民族身份、审美惯性, 在中国具有普遍的认同和广大的市场, 作为艺术历史的延续其意义不可否定。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思想文化的碰撞, 艺术的交融, 呈现出多源的文化艺术生态, 为中国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参照性、整合性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在这种文化语境中, 中国画不应当只是满足民族的认同, 而应当具有艺术的文化全息功能, 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思想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

“中国画”这个名称首先标明了民族性、地域性, 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在学术层面, 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没有脱离这个局限。仍然陶醉在关起门来, 自说自话的状态之中。以民族自身的能力, 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抗拒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不可能走出这种局限的。就象中国的历史, 改朝换代不过是旧有秩序和就有文化的循环, 直到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其内在的危机才全面的暴露出来。今天, 在国际化的平台, “三流国家出原料, 二流国家出技术, 一流国家出文化”, 这一认识已被世界主流文化所认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 建立现代化的文化理论体系, 使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乃至引领世界文化的主流, 必须放下那些盲目的自大, 先学会与其他文化的对话。而艺术毫无疑问地应当是这一实践的先锋。

参考文献

[1]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0.

如意中国.中国如意 篇11

俗语常说“金银有价玉无价”。这也正如“如意和田玉”的企业经营理念。马关钺董事长凭着心中对“和田玉”的这份执着与追求,引领着如意人走过了10年风雨创业路。

马关钺,生在新疆阿克苏,长在阿克苏,当兵复员后,工作在阿克苏。为人忠厚老实,办事沉稳果断。虽然阿克苏离和田不远,但马关钺最初的工作却离和田玉很远,他是做锅炉、压力容器焊接的,做和田玉的是马关钺的姐姐。有一年他的母亲突然发病不能行走,姐姐为了照顾母亲,不得不把经营多年的玉石店交给弟弟经营,没想到马关钺很快就成了玉痴。1998年,他们首先在新疆注册了自己的新疆如意和田玉商贸有限公司。几年间,凭着对和田玉的痴迷和钟爱,他们把一个小小的玉器店经营成为一个全国加盟连锁店,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如意华夏和田玉有限公司、如意和田玉(中国)连锁加盟管理总部。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牌与品牌的竞争。“如意和田玉”以传播和田玉文化为己任,以“厚得载物,玉德同辉”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和田玉第一品牌”。凭着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如意和田玉”朝着打造玉石业的顶级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十年运营,如意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正规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如意和田玉”才能实现打造中国和田玉第一品牌的目标。公司依托新疆地缘优势,凭借与国内著名玉雕大师易少勇、吴德升、翟倚卫、倪伟滨、王平、瞿惠忠、马学武、马进贵、周雁明、姜文斌、苏然、李东、孟庆东等行业顶级人物的密切合作,凭借与上海、扬州、苏州等知名玉雕厂联营,精工细料,不断创新,屡获褒奖。特别是在2005年“第二届国石和田玉”玉雕作品大赛中,他们的作品荣获玉雕精品奖、优秀作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等众多奖项。赢得了自治区党政军及收藏家、鉴赏家和业界同仁的高度赞誉。中国玉器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新疆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易爽庭、副会长李泽昌等专家多次亲临公司参观指导。

在公司总经理周芝钰的协助下,2006年,公司在北京的直营店开业:北京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店及西直门嘉茂购物中心店、大钟寺爱家收藏品高端精品店先后开业,打开了北京市场,“如意和田玉”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7年,马关钺先生敏锐地洞察到市场的新动向,再为惊人之举,如意和田玉(中国)连锁加盟管理总部在北京正式挂牌运营,全面起动“如意和田玉”品牌在全国的连锁加盟事业。

随着坐落在北京三里河东路问天阁高端会所、爱家收藏、五星级酒店及高档会馆等十余家实体在北京的相继运营,“如意和田玉”已经跨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如意和田玉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马关钺董事长。十年前马关钺只是一个初入和田玉行业的新手,通过潜心钻研,今天他已是行业内公认的权威专家;十年前的一个小玉雕厂、小玉器店,通过诚信经营、苦心打造,成为立足新疆、布局全国的行业领头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品牌,到全国知名的行业强势大品牌。这一切无不渗透着马关钺的心血。

面对这些,马关钺董事长淡然一笑,说这些都只是性格所至。这个回答虽然简单却意味深长,这句富有哲理而又蕴含人生历练的话,是专注还是勤奋?是用心还是务实和坚持?我想这些都不能勾画马关钺董事长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不过这些要素都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必备的因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超越亦从容”。

谈到未来,马关钺风趣地说:“只有脚步的快慢才能决定前进的速度,但我们还只是在路上。我们会加快脚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如意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殷切祝福。”

“如意和田玉”链接

和田玉和爱情

现代人还把玉当作情人间相互表示爱慕,传递情感的一种信物,其实远在古代就是如此了。玉作为情人信物,一是因为玉美,温润晶莹,色泽典雅,肌理清澈。爱情是坚贞的,永恒的,情人用玉,能充分表达情人间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不变心”,白发偕老的忠贞爱情。另外,玉即使碎了,其玉沁是不会变的。情人即使不能成为眷属,但爱慕之情是决不会断的。因此,玉能充分表达情人间的各种复杂感情。

玉的保健功能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和田玉的美学鉴赏

几千年来中国人崇玉、爱玉、赏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一.玉质美

和田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

二、玉色美

东汉王逸四色审美标准,发展了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美主张。为玉色美评价开创了历史先河。又分为单色美和双色美。

玉石购买常识

一.价位:现在比较常见的是中等玉质的青玉和青白玉,价格也比较适中,还有碧玉、墨玉、白玉等等,目前价格还都比较便宜,换句话说,就是和田玉的价值不定期远远没有真正体现,今后的升值空间还很大。

二.纹路:真的玉纹路清晰,大部分是横向的,具有一定的石纹可供辨认。

三.亮度和光泽:真玉的亮度和光泽都不错,和田玉的光泽是一种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和腊状光泽之间的玉特有的光泽,看起来有一种天然的灵性。

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 篇12

一、回顾辉煌历史, 再现盛世荣光

其实, 中国一直是有梦的。封建时期, 君王的梦想就是国家的梦想。众所周知, 秦始皇嬴政的梦想就是扩大疆域, 统一中国, 为此, 他对内变法自强, 对外实行“连横”, 先后翦灭六国, 终于在公元前221年, 实现了他一统天下的君主梦, 尽管这个梦没能像他想像的那样一做万年而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 但至今残存的万里长城却在千百年来一直向世界昭告了彼时世界上最大国家的盛世辉煌。汉武帝时期, 武功鼎盛, 国土大幅扩展, 边疆形势蔚为改观。中国继续着中兴的梦想。唐朝的盛世疆域版图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清帝国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辖权和控制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大值。可以这样说, 直到18世纪末期, 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当时西方国家中最富强的英国销往中国的商品总值, 尚不足以抵消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一项;全世界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当时共有10个, 中国就占了6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有中兴的过去, 有复兴的现在, 那么就一定会有富强、文明、民主的未来。

二、重塑中华梦想, 实现民族富强

中国梦, 首先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梦, 民族的梦想, 国富了才能民强, 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生活改善了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素质提高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更高。我本泱泱大国, 进入近代以后, 是西方烈强的野蛮入侵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使我们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中国沦落的第一天起, 就有无数觉醒的仁人志士在为唤醒这头睡狮而努力, 在为人民甘苦奉献。从天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无数掷地有声的话语响彻于整个救亡图存之路。如今, 历经了数代人的努力, 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比接近了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通过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我们的国家富了, 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国之一。从1953年到2000年, 中国已陆续完成九个“五年计划”,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2001年至2010年实施的第十及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更是获得极大成功。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则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 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 按预定计划, 到2020年, 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 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1亿元, 超过了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富了, 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事业得到了提高,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在肆虐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 我们成功组织完成了自救, 我们懂得了大难兴邦;在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之后, 我们认识到和谐的真谛, 品尝到自强的甘甜;从神舟五号第一次成功的升入太空, 神六、神七, 一直到2013年神十顺利返航, “蛟龙号”潜水器的成功下潜, 我们看到了科技兴国的力量, 中国的孔子学院开遍世界各地, 中国的电影, 中国的茶艺, 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我们自信,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但却有着伟大的末来……不断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还有许多的弊病需要革除, 就业困难, 环境污染严重, 她正如一位年轻的母亲, 因为走得太快而显得步履匆匆, 因为路途遥远而满目灰尘。

三、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复兴梦想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首先必须依赖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扩大人民民主, 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这个政府是真正了解百姓需求, 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的, 能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政府。

其次,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 就是抗击外辱时不屈的力量, 挑战磨难时坚强的力量, 骤遇天灾时团结的力量, 国家崛起时自豪的力量……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但是把它们汇聚到一起就会形成可以改变世界的无限强大的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梦都不可能脱离无数个体的梦想而单独存在,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梦想,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因此, 我们更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因为, 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然伴随时代的节拍、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人民支持的梦想缺乏实现的现实基础, 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离开了党的领导再谈中国的复兴大计更无实现的可能, 只能算是水中捞月。所以, 党的统一领导和人民的支持两者缺一不可, 是统一的整体, 必须密切结合。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梦想都能够变成现实。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璀璨的五千年文明, 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迎来了奔向小康的新生活……我们在奋斗中圆了梦想, 也更敢于设计新的更伟大的梦想。展望未来, 我们期待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加明确, 也更加艰巨,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 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乐观积极, 不怨天尤人, 不好高骛远, 不陈腐守旧。聚沙成塔, 水滴石穿, 形成一股合力, 聚集无数的正能量, 我们的政治一定会更加清明, 我们的经济一定会腾飞, 我们的民生一定会得到改善, 一个和谐文明的公平正义的社会一定会早日在人类的历史上谱写新的华章。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在这个满载收获的秋天, 我们怀揣梦想, 我们激情满怀, 我们斗志昂扬, 只要我们十三亿人都行动起来, 心往一处想, 力往一处使, 生命不息, 奋斗不已, 我坚信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摘要:千百年来, 中国一直有着自己的梦想。当前我们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个历史的节点, 我们要紧密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凝聚中国全体人民的力量, 励精图治, 变革自强。我们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上一篇: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下一篇:技术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