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教育

2024-05-15

妇女教育(精选12篇)

妇女教育 篇1

一、川陕苏区成立前妇女地位与受教育状况

川陕苏区建立以前, 川陕地区常年军阀混战。 当时, 处在川陕边区的人民大多都是依靠从事农业生产而生活, 故体力劳动便是他们生活的主要依靠。 当时男人普遍吸食鸦片, 体力削弱, 而且大多青壮年都被拉夫充军。 为养家糊口, 当地女性不得不充当生产主力军。 然而, 辛苦的劳作并未换来当地女性相应的地位, 这里“只有男州, 没有女县”, 女性没有集会、结社、言论、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在结婚和离婚上毫无主动权可言, 只有“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甚至在这些地区还广泛盛行买卖婚姻、抱女子制 (就是童养媳) 等婚嫁陋习[1]。 妇女没有权利参加族规祭祀, 姓名也不能记入族谱, 以至于许多穷人家的女孩甚至终身连名字都没有。 对于许多当地的童养媳, 她们经常不得不从事繁重的苦力活, 还经常受婆家打骂, 挨冷受饿, 深受苦难。 甚至有些妇女不堪生活之苦, 自寻短见也成为当地常事[2]。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再看当地的妇女教育时, 不难发现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广泛影响, 使得人们普遍歧视妇女, 以致形成教育不公现象, 导致几乎只有部分地主等有钱人家中的女子可以接受较为初步的教育, 广大的贫困家庭中的女孩基本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所以, 川陕苏区建立前的广大妇女教育十分落后, 当地的妇女几乎百分之百都是文盲[3], 要在当地找到一个识字的女性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 自红四军进入川陕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建立了川陕省委政府后,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制定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 大力加强妇女解放斗争宣传, 开展各项妇女教育措施, 倡导男女平等思想, 组织广大女性接受系统教育, 学习知识文化, 同时促使她们参加到争取自身解放, 维护自身权益, 实现土地革命及自由民主的共产主义革命活动中, 最终较好实现了广大妇女的解放教育, 使得她们的生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对妇女教育具体措施

(一) 颁布政策法令, 保障妇女平等的教育权利。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法律的逐步完善是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 ”各方面妇女解放工作要想顺利有效开展, 就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手段, 首先破除一直延续两千多年, 早已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和妇女作为家庭奴隶的传统不道德意识。 只有通过破除这种传统的不平等意识, 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权利, 才能保障妇女教育及相关革命工作的开展。对此, 川陕苏区通过依照落实中央苏维埃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劳动法令 (草案) 》等一系列法令, 依据落实对妇女教育及各项权利的保障。 这些法令都对妇女地位及权利做了相关规定, 都十分重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彻底的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 承认婚姻自由, 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 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逐渐得到脱离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 而参加全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 ”[4]通过这些法律及决议章程的制定与运用, 切实为川陕苏区妇女教育运动及各项权益保障工作任务开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保障及方向。

川陕苏区省政府在具体工作落实过程中, 结合宣传及参照中央苏区相关政策法令, 通过各种类型工作会议, 针对川陕妇女教育及相关工作分别制定了《妇女斗争纲领》、《目前政治形势和川陕省党的任务》、《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广元县第一次党团代表大会决议草案》 等一系列议案及规定, 对妇女权益做了相关保障, 对妇女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做了相关要求。 其中《妇女斗争纲领》最能集中体现当时针对妇女教育工作的基本斗争思想[5]。 通过了解学习这些法律规定及要求, 广大劳动妇女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拥有参政议政权益、受教育权益、婚姻自主权益、劳动保障权益等一切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及权益。 这就为广大川陕地区妇女们实现自身解放、 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壮举奠定了政策铺垫。

(二) 开展教育宣传, 破除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通过法令规定对妇女地位及权利作出肯定和保障的同时, 苏维埃政府组织进行了强大的宣传教育工作, 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实现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教育。

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省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并高度重视开展宣传工作, 政府多部门都普遍设立有宣传文化教育机构, 配备有宣传文化教育干部。 宣传工作主要通过宣传队、錾字队、粉笔队、贴发队、木工队、文艺宣传队等组织形式完成。 宣传形式分为口头宣传、文艺宣传、文字宣传等形式。 就对当地广大妇女而言, 妇女多为文盲, 故口头宣传和文艺宣传相对更容易接受。 口头宣传方法有很多种, 如宣传队的人员可在闹市街头, 可面向群众演讲;或分散到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和乡村院坝, 用通俗语言进行个别谈话;或开展群体活动或者会议时, 进行大会演讲及宣读宣传;在敌对战场或者白区时, 进行对敌喊话或交流宣讲等。 通过这些形式主要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故事经历、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积极参加红军、参加根据地生产管理等内容的宣讲教育。 文艺宣传主要是通过话剧、歌剧、舞蹈、活报剧、川剧、山歌、民歌、秧歌、小调、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表演宣传[6]。 通过这些形式将革命政策及道理与穷人故事融入其中, 对于群众来说更是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 让广大的军人、群众在轻松愉悦中接受党的思想政策方针。 例如当时比较流行的歌谣《妇女革命歌》中就主要讲述了妇女从几岁开始缠足, 婚姻不自由, 不满十三岁就往婆家当童养媳, 没有受教育权等悲剧命运。 同时, 其中倡导广大妇女要起来革命, 推翻封建, 实现男女平等的革命理念。 另外, 戏剧等表演宣传形式也独具特色。 红军在绵阳新安还演出过关于自由恋爱内容的文明戏, 演员没有化妆, 穿着穷人的衣服, 说着四川方言, 吸引了不少妇女群众, 群众纷纷为这种自由恋爱主张鼓掌。 除此之外, 红军还表演了如《送郎当红军》形式的独幕剧, 如《土豪收租》形式的活报剧, 如《小放牛》形式的古戏曲, 如《打倒田冬瓜、活捉邓猴子》形式的滑稽剧等, 形式丰富多样。 字画宣传主要包括石刻、报纸杂志、课本书籍、对联、木刻、传单、布告、货币标语[7]、歌谣集、漫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另石刻标语在当时苏区确实是随处可见。 如在绵阳青林口合益桥石碑后面就刻有“婚姻自由”, 北城刻有“男女平等”和“取缔不合理的买卖婚姻”, 大康刻有“妇女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与男子一样平等”等石刻标语[8]。

这些宣传活动都主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及法令、 党的口号或号召、争取自由民主, 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拥护红军、反对反动军阀等内容。 教育宣传形式多样, 道理深入浅出, 言语形式鲜明朴实, 紧扣工农群众心声, 使得当地的人民群众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使得广大妇女们树立了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从而为妇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 开办各级各类学校, 吸纳妇女学习知识技术。

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为工农妇女群众提高文化水平提供了可能。 加之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川陕人民在打倒军阀、建立苏维埃政权、消灭封建土地制的同时, 广泛宣传号召群众兴科学、学文化、讲民主平等, 反对宗教迷信。 同时从法律上将教育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改变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策, 保障了女性包括接受教育在内的各项权益。 教育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走群众路线的办法, 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确定群众化的办学方向, 采取移民教民、民办公助的办法, 利用各种办学形式发展了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 这就为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创造了享受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 从而引发了川陕苏区教育的蓬勃发展。

在川陕苏区内, 学校教育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 主要是列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列宁学校有初级、高级、中级之分。 其中初级和高级班属于初级小学, 中级相当于中学。 列宁小学一般都是在当地获得解放后, 建党建政后即行开办的, 招生是男女兼收, 普遍实行免费教育。 由此, 川陕苏区包括女性在内的超过80%的青少年儿童享受到了正规的学校教育。 根据加强识字运动的需要, 川陕苏区广泛开展了主要针对不脱产人员的社会教育。 主要采用夜校、识字岗、童子团、识字班、俱乐部、读报班、背包课堂、院坝课堂、山涧课堂、火坑课堂、红场、阅报室 (所) 等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文化知识, 进行政治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组织形式, 不仅满足了各级干部的知识文化学习, 而且满足了广大工农群众对知识文化的学习, 各个年龄层次女性因此成了教育受益人群[9];第二类是旨在培养各种革命干部的学校。 随着根据地迅速扩大, 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各级党、政、军机关和革命团体组织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及专职人员去充实, 专门培养干部及各种专门人才的学校也在这种环境中陆续开设。 川陕苏区的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短期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教育三种形式, 相继开办有党校、团校、苏维埃学校、红军大学、彭杨军事学校及各类干部培训班等。 在短期内为党及政府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在几次反围攻战斗中起到了堡垒作用, 在党政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先锋作用[10];第三类主要是培养专门工农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班。 为满足苏区对专职人员的需求, 川陕苏区也开办了一系列以职业教育为主, 培养专职人才的职业学校。 例如总医院护士学校、省工农总医院中医训练班、电讯学校等学校。 另外, 各革命建设团体及组织也根据根据地建设发展需要开设了相关培训班, 如经济人才培训班、各种医务培训班等。 由此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建设所需人才, 结业后, 这些学员主要进入了政府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

通过党的宣传号召及教育, 激发了许多劳动妇女参与学习热情, 纷纷走出家门学习各种技术及文化知识, 选择从事自己适合的工作, 发挥出了相应的价值, 也为革命工作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川陕苏区妇女教育的成效

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妇女的宣传教育措施, 取得了很好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川陕地区妇女的社会生活地位普遍提高。

通过制定法律, 广泛地宣传教育, 川陕地区的广大劳动妇女最终明白了自身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权益。 通过在革命斗争过程中, 通过川陕政府的教育与帮助, 她们地位的提高一天天被体现出来。 她们享受婚姻自由, 进行自由婚嫁;享受教育权利, 学习知识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 参加社会工作;拥有政治地位, 积极参政议政。 这些都使得她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并促使她们靠向了共产党, 参加到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中。

(二) 川陕地区妇女的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川陕地区许多女性在川陕苏区建立前几乎连名字都不会写, 通过参加各类学习, 许多女性都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也会认识很多简单的字。 例如在《巴山巾帼》中杨文向同志回忆到, 妇女工兵营的战士们大都是劳动妇女或童养媳, 经过四五个月学习后, 有的可以写家信, 有的可以写学习心得, 有的还能为壁报写稿, 甚至许多同志还能辅导其他同志学习。 许多妇女也通过培训学习, 学会了知识文化, 从而毕业后被选送到各个机构去担任干部, 例如在长胜县干部培训班结业的赵仁秀和童养媳张永芳, 因为成绩优秀, 就当了妇女部长[11]。

(三) 川陕地区妇女参与苏区建设的热情得到提升。

由于苏维埃政权让她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怀及尊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她们深刻地认识了苏维埃, 认识了共产党, 并毅然决定投入革命事业中, 参加苏维埃建设。 而且在整个革命斗争过程中, 她们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斗争热情:她们积极响应号召, 主动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军。 通过学习, 川陕苏区许多妇女工作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迅速成长成了根据地建设所需人才。 毕业后, 许多妇女参加到了政府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 就省政府委员会干事等大小职员中, 妇女就占了一百五十人以上[12]。 总供给部的缝纫厂600余人全是妇女。 医院的厨子、护士绝大部分都是女性, 当时培养出了张秋琴、刘桂兰、陶万云等诸多比较著名的高级妇女干部。 不仅如此, 根据地也成立了游击队、妇女独立营, 妇女独立团等各种妇女武装, 许多妇女学会了使用武器, 懂得了许多军事技能等。 在反围攻战斗中, 她们屡建奇功, 为根据地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估计, 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苏维埃运动的劳动妇女约有三十万余人, 脱产参加部队、机关、工厂、学校的约有一万余人, 随军西渡嘉陵江的也有八千人左右[13]。

(四) 川陕地区妇女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

川陕苏区政府在对妇女教育过程中,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她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与革命信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形势与任务、革命传统等知识, 使得她们认识了共产党、马克思、共产主义, 明白了自身应该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权益, 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刘湘等军阀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定义。 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认识, 她们也很快接受了红四军, 接受了苏维埃, 对共产党产生了认同感, 开始理解并支持苏维埃政府工作, 到后来更积极踊跃参加到根据地建设中。 她们以极大热情拥军扩红, 参与根据地建设, 参与政府工作, 提供各种后勤服务, 促进保障了川陕苏区革命事业大发展, 由此不断深化坚定加强了她们参加革命斗争的意志。

(五) 川陕地区妇女不容小觑的革命贡献。

通过各种知识文化及军事技能学习, 川陕苏区的妇女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社会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斗争意识大大激发, 革命意志特别坚定, 为川陕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妇女作出了不容小觑的革命贡献。 在保障了后方建设中, 她们参加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参加根据地建设, 送物质支援红军;参加地方武装团队, 保卫后方稳定;参加政府各单位, 促进政府机构发展;动员亲友参军, 扩展红军力量。 在战斗前线中, 她们参加革命武装, 辅助主力作战;参加医院等单位, 为红军提供服务;参加物质运输, 保障战勤服务;参加战地宣传, 瓦解敌人斗志。 由此, 她们造就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在对敌作战和后方建设中的辉煌成就, 并在整个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勤劳苦干、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14]。

四、结语

从客观角度看, 我们不可否认, 当时的妇女教育工作是在战争环境中开展起来的, 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战事频繁, 除个别学校开办时间较长外一般都是时断时开。 而且教学内容多, 结合满足战时的需要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文化知识。 由于根据地经济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正规性。 除此之外, 当时执行左的错误政策, 部分知识人才遭到迫害, 影响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再加上根据地存在时间短暂, 只有三年左右的时间, 使得教育工作开展缺乏持久性。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 导致了川陕苏区妇女教育教学效果从总体教学质量上来说成效并不高, 提升并不显著, 短暂的妇女教育历程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 自川陕苏区政府成立后, 通过制定法令及相关政策, 广泛宣传教育, 促使妇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顺利, 使得川陕地区妇女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并且促进她们为川陕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无疑证明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在当时总体是成功的, 川陕苏区妇女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取得的成效和起到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信这段教育历史必然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淡彩的一页, 必将为后人永世不忘。

参考文献

[1][12]温贤美.川陕革命根据地论丛[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211-212, 217.

[2]李敏.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93-195.

[3]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长编 (初稿) .内部发行, 1980:239.

[4][5][13][14]四川省妇联达县地区办事处编.达县地区妇运史资料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部分.1982:24-65, 57, 279, 268-308.

[6]林超, 编.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491-511.

[7]蒲龙, 编著.川陕苏区钱币.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93-102.

[8]张锦明, 主编.川陕苏区绵阳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205-232.

[9]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编.革命老区振兴暨纪念万源保卫战胜利80周年论文集, 2014:122-126.

[10]刘静.川陕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8) .

[11]刘桂元, 刘瑞怀.川陕苏区教育史出版社, 1992:281, 365.

妇女教育 篇2

2006年妇女工作总结(教育)2007-12-10 10:41:2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2006年妇女工作总结(教育)2006年妇女工作总结(教育)(2)一年来,我们区教育系统妇委会在上级组织和教育局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和谐**为主题,认真落实市、区妇女工作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健全区各校的女职委组织建设,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利益,促进男女平等,切实帮助解决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女教师的积极性。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1、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党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

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我们系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女教职工参加***区妇联、女职委组织的学习培训、知识讲座、创十佳学习型家庭等系列活动。我们教育系统推荐的两户女教师家庭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区“十佳学习型家庭”的称号。所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女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了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全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向广大家庭成员传授家庭教育、卫生保健、新《婚姻法》知识,在教育系统内较好地倡导了文明健康的家庭文明新风。

2、教学扶贫,共同进步

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县市的经济相对欠发达,从而导致部分山区学校的教育

教学水平较低。我区部分学校一如既往地在资金、物资上支援他们,而且在教学上也继续给他们传经送宝。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女教师不顾路途遥远条件差,踊跃参加。另外,她们还积极到本区的薄弱学校支教,除了上公开课外,还同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妇女儿童的氛围。

为在我区教职工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活跃教职工特别是女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提高女教职工的体质,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三八节期间,我们组织了女教师登山比赛,全区各校也都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下半年还举行了女教工篮球比赛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六一”期间,局分管领导陪同区领导走访慰问了部分幼儿园和学校,全区各校都组织了庆“六一”健康有益的少儿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办实事活动,对本区户籍儿童少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

育,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收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和生活护理费,高中阶段免收学费、代管费、住宿费,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残疾学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残疾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给予减半或免收保育费;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予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

4、配合区妇儿工委作好‘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

2006年是***市也是***区“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区“十一五”妇女儿童规划的编制之年,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我们积极配合区妇儿工委作好‘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和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意见,力争把规划做得更好一点,把发展目标定位得更准一些,把策略措施和工作要求考虑得更务实一点。

5、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提高全区广大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积极作好教师的各类培训工作,如:师德培训、学历培训、业务培训、教学骨干培训和新教师培训等。我区现有女教师1600人左右,在数量上将占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因此女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因而我们把提高广大女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努力为女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她们在百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时,我们还举行了教坛新秀、课改之星评比等活动,为广大女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

6、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作好计划生育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省、市《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而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抓紧抓好学校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我区而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教育局与各小签定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计划生育档案,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女教师的“四期”保护工作,并组织二十年教龄以上的女教师进行体检,作到早防范、早治疗。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局的妇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扎实工作,以不断开拓的精神,努力开创我区教育系统妇女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妇女素质的全面提高,努

论晚清女子教育对妇女解放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晚清 女子教育 妇女运动

[中图分类号] G7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7—02

纵观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过程,女子教育不仅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妇女解放交响曲的前奏,而且更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因素,对妇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晚清女子教育对晚清妇女意识的觉醒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中国女性缠足的废除、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妇女运动的发展、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等方面,探讨晚清女子教育对妇女解放的作用。

一、促进了女子缠足的废除

中国女性在长期的父权制社会下受压制极深,最典型的是女子缠足。缠足起源于南唐,“‘李后主宫殡官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从此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1068—1085年)以前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1]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期间要经历身心激烈痛苦。但由于“以小足为美”的封建审美意识的作祟、男女有别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使得缠足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京师内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乡间不裹足者十居三四”。[2]

女子缠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陋习,它不仅损害女性的身体,限制女性的行动,而且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晚清就有不少有识之士反对女子缠足,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维新运动创始人之一的康有为发表《戒缠足会檄》,痛斥缠足之蔽,并身体力行,在女儿到了缠足的年龄后拒绝为其缠足,甚至在1895年与康广仁在广州成立“粤中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拟订了《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提出不缠足是强种强国的重要前提,将女性缠足问题与民族强弱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不缠足运动的发展。但是不缠足运动真正向纵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女子学校教育的广泛建立。晚清所有女学堂始终“以不缠足为第一要义”。[3]女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入学者必须举止娴雅,身体健全,不得缠足。1905年《务本女学校第二次改良规则》规定,“天足者不得复行缠足,已缠足者应逐渐放宽”。[4]务本女塾的劝放足行动,不仅推行在校学生,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明令各学堂一律禁止缠足,“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一律禁除,立矫弊习”。章程同时指出“女子必身体强健,须常留意卫生,勉习体操”。[5]此后,“不缠足会”、“天足会”等组织相继成立,使备受封建专制摧残的中国女性终于能够扔掉裹脚布。晚清女子学校不仅大力推进禁缠足运动,而且还将体育逐渐引进女子学堂,使不缠足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

二、催化了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信奉的女性准则。女子天然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三尺锅台是女性的天地,学校、知识与女性往往无缘,即便是女性接受一些知识教育,也是女工女红之类。晚清女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女性人才。晚清的女子学校,不论是从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爱尔得赛夫人于1844年创办的宁波女塾,还是1898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成立,再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表明了晚清女子学校发展的轨迹,更表明了晚清具有先进思想和新型知识的新一代女性的培养成长历程。由于女子教育的发展,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社会已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已经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群体,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1907年,全国的女学堂已有428所,女学生15498人。[6]

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是在女子教育的陶冶下,在女性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知识女性不仅具有新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一些人公开表示:“天地间既然生了我们这样一些人,我们就应该享有一份自由权,这自由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7]她们勇敢地站到时代潮流的前面,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她们冲决了封建罗网,走出家庭,登上历史舞台,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探求革命和救国的道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兴力量。

三、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

妇女运动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群众运动,旨在解决各种妇女问题,改善和提高妇女地位,恢复其应有的社会权利。随着晚清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中国也兴起了介绍西方民主学说的热潮,包括达尔文“进化论”与卢梭“民权学说”在内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西方理论,大量译介到中国。在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女性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一些先进知识女性意识到妇女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与责任,她们热衷于妇女运动也热衷于政治斗争,要求妇女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把妇女生活融入时代的主旋律已成为近代妇女生活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最重大的课题之一是救亡图存,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斗争中去是知识女性义不容辞的选择。中国妇女运动发轫之处,即戊戌维新时期,知识妇女已响亮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8]号召妇女投身到社会中去,尽保卫国家的责任。从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前,以接受教育的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先进女性,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为了反对沙俄攫取我国东北主权的阴谋,中国民众于1901—1905年掀起了拒俄运动,上海女界为此成立了“对俄女同志会”,表示在必要时“愿赴战地”服务,日本的中国女留学生也举行集会、上书、捐款等活动,一些人还报名参加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参战。1905年,国内掀起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和要求废除歧视华人旧约的反美爱国运动,上海、广州和江苏、浙江部分城市的妇女界开展了抵制美货的斗争。1907年的收回利权运动中,上海的女界保路同志会派代表进京请愿,并集资认股10万元,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贡献。女性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崛起,表明她们已经是政治舞台上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四、唤醒了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

女性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社会政治权利的平等和获得。受西学东渐、维新变法等各种思潮的影响,晚清时一些先进女子要求参与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是“天赋人权”的必然要求。为此,她们成立参政团体、上书请愿等,试图跻身于一向由男子独占的政治权力领域,表明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

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是近代女权思想史上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晚清时期,在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柳亚子大力提倡女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妇女逐渐萌生参政意识。早在戊戌变法时,已有女性要求设立妇人院行驶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到辛亥革命前,更有人意识到女子参政对社会和国家建设大有益处,指出女子参选可以增长女子的见识和学问,增强男子对女子的尊重。但是,男子们总是以“程度低下”为由加以阻止,这使一些女子认识到,女子若想获得参政权,必须具有平权的学问和能力,而要获得学问和能力,就必须以教育作为手段。女子参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兴办女学是妇女参政之前提。1904年2月张肩任发表《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她说:“女学不兴,则女权不振。”“女学不兴,则平等永无能行之一日。”[9]先进知识女性积极倡导女子参政,是对压制女人的男权势力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其目的是试图进入男权势力范围,以实现女子与男子平权。她们慷慨激昂地说:“天生男女,未始有异,同具耳目,同具手足,同赋自由之权,同赋主人翁之责任。”因此,编织罗网,制造邪说,剥夺女权,“始作俑者,其罪直上通天矣”。[10]

晚清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扩展了女性的视野,启迪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女性的基本权利得以获得,改变了女性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改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从而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的觉醒,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永祜.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69.

[3]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94.

[6]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49.

[7] 金匮许玉成女士对于女界第一次演说稿[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5).

[8] 劝兴女学启[J].女学报,1898,(4).

[9] 张肩任.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J].女子世界,1904,(2).

[10] 胡彬. 论中国之衰弱女子不得辞其罪[J].江苏,1903,(3).

[11] 王秀绒.浅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2012,(6):62.

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妇女教育 篇4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特别是人文主义者逐渐相信, 优秀灿烂的古典文化是教育的产物, 因此, 他们注重教育的发展和推行。他们以书信或其他形式写成大量文章, 论述教育的体系和目的。同时, 活字印刷术这项重要的技术发明使得印刷各种各样文本成为可能, 使得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播, 为人们读书写字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个时期, 人们开始讨论女子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关于妇女是否应该接受教育的问题, 成为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讨论的题目。14世纪的佛罗伦萨人保罗·达切尔塔尔多在他的著作《良好风尚之书》里说, 家长必须经常监督家里的女人, 看她们是否在劳动, 防止她们懒惰。懒惰对所有的人都是危险的, 对妇女尤其如此, 应当教女孩子们做针线活, 不要教她们读书 (除非她们要献身于宗教) , 教她们烤面包、清洗鸡、收拾床铺、织布、绣花和补袜子[1]307。16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维韦斯认为, “……因为妇女的意志天生薄弱, 缺乏谨慎的品性, 而且相当容易被欺骗……, 所以, 不应该让妇女接受教育, 以免她们采纳错误的观点和错误地相信任何事情。因为, 她们会把这些事情传播给她们的听者, 会把听者也带到同样的错误之中……”[2]233。这些反对之声是和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时期理想的女性形象, 就是坚贞和顺从, 在家操持家务, 对外保持沉默。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伊拉斯谟所言, “针和纺锤实际上是专属于妇女们的工具, 以免她们过清闲、无所事事的生活。……即使那些富有的和出身高贵的人们也训练他们的女儿编织地毯和丝织的布……, 但如果他们让女儿们学习将是更好的事情, 因为学习可以填充她们空虚的心灵……。因此, 教育不仅是妇女对付空闲的最好的武器, 而且也是她们受益于那些最好的训诫的方式, 并把她们引导到具有美德的生活。”[2]232虽然, 伊拉斯谟被认为赞成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人物, 但从其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妇女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规范女性的行为, 引导她们过上美德的生活, 以适应未来婚姻的需要。而且, 他论及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不仅当时的社会言论如此, 而且, 当时的人们也普遍认为, 除非女孩子要成为修女, 否则不必学会读书写字, 因为女性会读书写字将导致许多的罪恶。妇女接受教育后, 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她们对生活圈子的看法。“允许妇女学习拉丁和希腊方面的知识, 这将鼓励她们成为行为上独立的人”[2]233。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 大部分妇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对于这个时期大多数的妇女来讲, 最基本的识字能力也不具备。她们接受的大多是她们的父亲、母亲或她们的雇主口头的传授和劳动作坊里的训练, 几乎有很少的妇女接受到通过书本传授的正规的教育。

尽管存在着种种限制, 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妇女教育方面的讨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这种情况下, 有一部分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接受了教育。意大利城市中的女孩子接受和男孩子类似的教育, 她们识文断字, 通晓古典文学作品。许多人既懂拉丁文, 也懂希腊文, 读过奥维德和维吉尔的诗, 还能说一两门“现代”语言, 比如法语和西班牙语[3]76。根据乔瓦尼·维兰尼记载, 1388年的佛罗伦萨, 大约有8 000至10 000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初级学校里学习识字[1]308。但大部分上层社会的女孩子在家中接受教育。正规的教育机构比如人文主义学术机构、大学或职业学校通常不向妇女开放, 妇女只能在家中接受私人家庭教师的传授或在专门的妇女教育机构里学习。虽然如此, 还是有一部分女性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例如, 在16世纪的法国, 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妇女相对于英国或意大利的妇女来讲, 她们更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更乐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她们利用所受到的人文主义教育建议进行某些社会改革或对大家普遍接受的问题提出质疑。因此, 接受教育的女性完全可以达到男性认为达不到的成就[4]156。这个时期女性接受教育的状况比中世纪好得多。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女性。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出生于1365年的威尼斯, 后随父亲移居巴黎。其父托马斯·德·皮桑曾担任过威尼斯共和国的市政顾问, 1365年接受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传召, 从波伦亚前往法国担任查理五世的星象家和科学顾问。和当时大多数父亲不同的是, 托马斯·德·皮桑允许克里斯蒂娜学习读书识字。因此, 从小就在宫廷里长大的克里斯蒂娜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经历影响了克里斯蒂娜以后的生活, 使得她在失去丈夫、失去家庭生活经济支撑的时候, 能够以写作为生, 从而成为“欧洲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性”[5]155。克里斯蒂娜的阅读兴趣非常广泛, 历史、文学、神话学、哲学以及教父们的作品都在她的涉猎范围之内。广泛的阅读使得克里斯蒂娜思考有关妇女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男性权威们对女性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后来, 她在其著作《妇女城》中, 通过自己与理性、正义和公正三位女神的对话对此做了回应。男性对女性的攻击与诋毁, 不是因为女性的罪恶, 而恰恰是男性心中存在的罪恶和过分的嫉妒[5]157。克里斯蒂娜的著作可谓是对由来已久的厌女思想一个有力的回击。

厌女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有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 认为是女人把罪恶带到了人间。而在西方历史中占据重要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妇女观。亚里士多德认为, 女人是不完美、天生有缺陷的人, 是大自然在正常的秩序中产生的一种“畸形”[4]18。基督时代创世说中夏娃诱惑亚当偷吃禁果的故事影响深远, 认为女人是夏娃的女儿, 这是和女人的本性相关的, 她们是有罪恶的, 所以, 上帝让女人承受生养孩子的痛苦。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歧视女性的观点并没有什么改变, 仍有很多作品延续了以往讨厌女人的传统作品的风格。例如《打嗝的女人》这本书, 似乎包括了所有男人们对于那些希望担任公职和向在文学方面发挥作用的女性的不满, 这些无法确定性别的“两性人”应当放弃她们的“畸形的”生活, 重新回到适合于她们的正常状态:沉默、贞洁、慈爱、顺从丈夫和钟爱孩子[1]317。这些厌女思想都是男性权威和学者基于女性本质对女性进行的批判, 认为女性在道德上是软弱的, 智力上是无能的。

克里斯蒂娜和其他受过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女性用著作和言论对厌女思想发出了挑战。克里斯蒂娜认为, 女性拥有智慧和人的尊严与美德。“一个人的高尚和卑劣并不取决于其性别, 而在于行为和美德的完善。”[5]157女性不但和男性一样具有拥有美德的能力, 而且, 同样具有智慧的能力。挪威的玛格丽特鼓励宫廷中的妇女接受教育[4]156。法国的露丝·拉波主张妇女要展示自己的学识而不能把自己陷于无休止的家务劳动中[4]156。而且, 还有一些妇女, 把家作为讨论问题的场所, 成员有男有女。但在这个过程中, 她们也遇到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障碍。首先, 在实现她们的抱负的过程中, 成败仍然取决于男性对她们作品的赞赏、关注和接受的程度。英国的玛格丽特·茹伯虽然出版了自己的译著, 但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庇护之下。她的名声和成就归属于她的家族。只有少数男性权威赞赏她们的作品, 大多数都是怀着憎恨的态度攻击这些用笔表达思想的女性和她们的作品[4]155。在英国, 国王詹姆士一世主张教士们去指责那些自做主张的妇女[2]234。另外, 这些女性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她们一方面哀叹女子接受教育机会的贫乏, 另一方面却表现出矛盾, 既想拥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笔, 又想拥有针线, 无法使家庭责任与学识达到一种平衡。有些女性由于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选择了终生未嫁。还有一些妇女, 结婚以后就放弃了学习。

笔者认为, 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 一方面反映了女性无法逃脱父权制社会文化对她们的规范和影响。屈从、次等的社会地位迫使她们有形和无形当中接受了男性权威对她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这些规范和约束已内化为她们行动的原则。另一方面, 这和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有些妇女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但正如人文主义教育只是对于社会上中层的男子开放的基本教育一样, 也只是少数的妇女接受了这一教育。克里斯蒂娜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因为上帝和大自然非常眷顾于我, 赐予我热爱学习和读书的天赋, 这一天赋已超越了妇女们日常忙于的事情”[5]156。妇女的日常生活通常是不包括读书和写字的, 她们通常被无休止的家务所包围。即使有机会接受教育, 接受最多的也是如何管理家务、如何成为模范的妻子和母亲。同时, 她们阅读的书籍和学习的教材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大部分是一些关于宗教和家政方面的书。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妇女阅读基督教方面的书, 但他们删掉了其中所有他们认为不道德的内容。正如维韦斯所言, 如果让一个妇女独处, 她将出于本能地阅读那些危险的、无所价值的书[2]233。因此, 这个时期的妇女接受教育的目的以及实践都不是基于女性本身考虑的, 而只不过是让其成为男性所规范的理想女性。

1860年, 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认为, 妇女和男子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上层阶级中间, 对于妇女所进行的教育和对于男人所进行的教育基本上是相同的[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这个时期妇女接受教育的状况比中世纪好的多, 但妇女所受到教育的方式、内容、目的都和男性不同。男子接受教育是形成和发展他应该具备的力量和气势, 以打开他提升社会地位的大门。但女子接受教育则是培养和训导她们成为男性眼中模范、理想的女性, 以适应未来婚姻的需要。而且, 无论是在意大利还是欧洲的其他国家, 能够有机会获得教育的女性还是少数, 通常局限于贵族和社会上层的妇女, 说明这个时期的教育还只是少数人的教育, 并没有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即使有妇女接受到教育, 也只是和她们所处的阶层相适应, 是同她们所处的阶层对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相一致的。“一名知书达理的淑女应该懂得如何把艺术家和文人吸引到丈夫的身边, 为丈夫的门庭增色”[3]76。虽然如此, 但我们也看到了以《妇女城》的作者克里斯蒂娜为代表的、受过教育的女性用自己的著作和言论对由来已久的厌女思想发出的挑战。由此, 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时期妇女接受教育的黎明和曙光。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追求古希腊时期的“完全教育”, 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人们开始讨论女子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 一些上层社会的女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当时以人们对女子接受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受到教育的妇女本身所处的矛盾状态而言, 这个时期的妇女在受教育方面受到种种限制, 女子教育的普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厌女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M].李玉成,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June Stephenson, Women’s Roots—The History of Women, Diemer, 1981.

[3][美]约翰.巴克勒, 贝内特.希尔, 约翰.麦凯.西方社会史[M].霍文利, 等,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Merry E.Wiesner,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2000.

[5]Renate Bridenthal/Susan Mosher Stuard/Merry E.Wiesner, Becoming Visible—Women in European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8.

区教育系统妇女工作总结 篇5

为了贯彻落实党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我们系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女教职工参加***区妇联、女职委组织的学习培训、知识讲座、创“十佳学习型家庭”等系列活动。我们教育系统推荐的两户女教师家庭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被授予***区“十佳学习型家庭”的称号。所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女教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了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全面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利用“家长学校”等阵地,向广大家庭成员传授家庭教育、卫生保健、新《婚姻法》知识,在教育系统内较好地倡导了文明健康的家庭文明新风。

2、教学扶贫,共同进步

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县市的经济相对欠发达,从而导致部分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较低。我区部分学校一如既往地在资金、物资上支援他们,而且在教学上也继续给他们传经送宝。在这些活动中 ,我们女教师不顾路途遥远条件差,踊跃参加。另外,她们还积极到本区的薄弱学校支教,除了上公开课外,还同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营造全社会关注妇女儿童的氛围。

为在我区 教职工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活跃教职工特别是女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提高女教职工的体质,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三八节”期间,我们组织了女教师登山比赛,全区各校也都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下半年还举行了女教工篮球比赛和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六一”期间,局分管领导陪同区领导走访慰问了部分幼儿园和学校,全区各校都组织了庆“六一”健康有益的少儿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办实事活动,对本区户籍儿童少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收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和生活护理费,高中阶段免收学费、代管费、住宿费,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残疾学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残疾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给予减半或免收保育费;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予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

4、配合区妇儿工委作好‘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落实工作

XX年是***市也是***区“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区“十一五”妇女儿童规划的编制之年,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区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我们积极配合区妇儿工委作好‘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终期监测评估和”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意见,力争把规划做得更好一点,把发展目标定位得更准一些,把策略措施和工作要求考虑得更务实一点。

5、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提高全区广大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我们积极作好教师的各类培训工作,如:师德培训、学历培训、业务培训、教学骨干培训和新教师培训等。我区现有女教师1600人左右,在数量上将占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因此女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因而我们把提高广大女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努力为女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让她们在百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时,我们还举行了教坛新秀、课改之星评比等活动,为广大女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

6、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作好计划生育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省、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浙江省而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抓紧抓好学校的计划生育工作,确保我区而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教育局与各小签定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计划生育档案,确保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女教师的“四期”保护工作,并组织二十年教龄以上的女教师进行体检,作到早防范、早治疗。

妇女教育 篇6

关键词:西部地区;妇女教育;妇女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061-05

一、西部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男女受教育的平权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男女不平等现象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普遍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受教育权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的落实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西部的贫困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77%,仍有410个县级行政单位尚未实现“两基”。199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家庭中男女受教育的年限相比,男女两性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男童的入学率明显高于女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男女童之间未入学率的差距更加明显。在小学生辍学率方面,女童也高于男童。总之,在文盲率、失学率、辍学率和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等各方面,女性受教育的水平均低于男性。全国200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妇女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比男性少1.5年。

经过多年来政府组织的扫盲运动,妇女文盲率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女性文盲率仍比男性高。至2002年,我国还有8500多万成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还有2000多万;全国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占现有文盲总数的65%。绝对数量仍很大(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在全球8.62亿成人文盲中,妇女约占2/3)。文盲主要分布在边远贫困农村,居住十分分散,特别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边区、牧区,这些地区本来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落后,扫盲的组织动员工作困难。文盲中年龄偏大的多,女性文盲多,如果城镇与农村分开看,农村的文盲率远远高于城市。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盲问题还十分严重。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贫困农民家庭劳动力文盲率为22.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中妇女所占比例过大问题没有得到明显的解决。由于一些地区女童的辍学率较高,新生妇女文盲、复盲现象还在产生。

在农民培训方面,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4月17日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该报告指出,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很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服务;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农民工易上当受骗;对农民工的培训多数时间短、质量差,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业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十分薄弱,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该《报告》指出:目前,农民工普遍缺乏劳动就业培训机会,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既反映农民工对低收入状况的不满,也折射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短缺问题。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接受培训的情况就更差了。

同时,妇女受教育权的外部环境也有待改善。外部环境是指影响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法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农村妇女财产权利实践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必然影响妇女受教育权利的落实;毕业女生在劳动就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反过来会影响妇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城乡、地区之间存在男女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使女性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就处于不利的地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落实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成为新文盲产生的又一个源头。

二、妇女受教育和培训权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都规定了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如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法律和政策,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都有明确规定,并明确提出要重点解决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残疾女童、流动人口中女童的义务教育问题。2004年3月19日,在全国妇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协等7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配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财政等部门优势,整合资源,通力协作,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共同推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并没有享受或完全享受法律法规和政策所赋于的权利。其原因,除了思想观念的障碍因素外,主要是经济落后,收入很低,就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很难有余力投向教育和培训了。这就是说,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妇女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由于贫困妇女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其他客观原因,她们很难享受得到,使得这些法律和政策条文成为一纸空文。从法律和政策规定来看,全国各族人民无论男女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妇女)来说,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就是“事实上的不平等”。

(一)《宪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些规定为我国妇女在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妇女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妇女依法享有的入学、升学、接受教育、从事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权利。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被剥夺。新中国成立以来,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妇女享有与男子相同的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但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妇女受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还远远低于男子,妇女的文化教育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因而,对妇女的文化教育权利予以特殊的保护是完全必要的。

(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的文化、教育权利规定了较为全面、具体的保障办法。具体包括:

1.对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保护。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同时还规定了政府、社会、学校的责任,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2.对妇女入学、升学等权利的保护。该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在入学、升学、毕业分配、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3.对妇女接受扫盲教育权利的保护。该法第十八条对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工作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规定把扫除妇女中的文盲、半文盲工作,纳入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规划,采取符合妇女特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组织、监督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4.对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权利的保护。该法第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5.对妇女文化权利的保护。妇女的文化权利是指妇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文化活动的权利。该法第二十条对此做了概括性的保障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该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条规定是适龄儿童,尤其是适龄女童接受教育的法律依据。

该法第十一条还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于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该条款明确了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

该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三、对落实妇女受教育和培训权的对策和建议

(一)抓住重点,注重实效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欠帐太多,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想把所有人的教育和培训一下子全铺开是不可能的,必须抓住重点。从地域上来讲,要把农村做为重点;从对象上来讲,要把女童和青壮年妇女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和下岗女职工做为重点,“女童重点抓‘普九’,青年妇女重点抓技能培训”;从目的性来看,要以提高妇女的现实生存能力为重点,通过各种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妇女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妇女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比如通过学历教育加强个体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是我国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可以直接有效地提高女性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女性职工的文化、技术、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她们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在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整个妇女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社会竞争至关重要。因此,西部贫困地区要把妇女的实用技术培训做为重中之重,并切实注意培训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多搞“订单培训”,使她们培训之后就可以上岗,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妇女教育和培训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如上面所说,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把妇女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规定得比较明确;全国妇联、财政部等七部门在《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中也把许多支持妇女教育培训的政策和措施规定得很明确具体。现在的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因为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尚未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当地党政领导往往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物力放在经济项目开发上,而把人的智力开发放在次要地位,对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就更加提不到议事日程上了。我们认为,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决不能与人的智力开发对立起来。无数事实都证明,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在治贫方面,它比经济项目投资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

(三)下大力气解决“因学致贫”的问题

近来,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之一;二是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量调查研究资料也表明,上学贵、看病贵确实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城乡居民致贫、返贫的两大“杀手”。因此出现了“不上学等着穷,上学马上穷”、“一人上学,全家遭罪”的说法。百姓们指出,过去是“供一个大学生,致富一家人”;现在变成“供一个大学生,拖垮几家人”。这种情况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01年7月对10个贫困县、30个贫困乡、60个贫困村、471户的实地调查显示,缺文化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初识字的占18.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6.8%,占一半以上,高中与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占24.8%,比例非常少。资料显示,家庭主要劳力文化程度越低,家庭人均收入越少,越贫困;调查问卷显示,因上学致贫成为新的贫困原因,占整个贫困原因的11.3%,且家庭越贫困,这种原因出现的概率越高。该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的小学、初中都是义务教育,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用在教育上的经费不能维持学校正常开支,有的学校采取增加收费来保证学经费缺口,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一年要7-8百元,一个中学生的学杂费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贫困地区一个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如果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山西省灵丘县贫困原因分析》报告得出类似的结论。另据媒体报告,贫困学生中有不少选择了放弃高考或考上后放弃入学而改为外出打工。2006年重庆市涪陵区有541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占毕业生总数的11.2%。笔者认为,“因学致贫”的原因是综合性、多方面的,如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督检查不严、学校受利益驱动乱收费、商业贿赂导致教材成本增加等等;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取向导致学校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使得贫困学生不堪重负,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上;二是国家在义务教育上投入过少,以及学校违反规定乱收费,使得贫困学生无力承受,这主要表现在9年义务教育上。为了减轻贫困地区学生的负担,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实施了“两免一补”,即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对住宿生实行生活补贴。2006年,“两免一补”的范围已扩大到整个西部地区直至覆盖全国。这当然是扶助贫困地区学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对于西部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对这种“因学致贫”的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关键是国家要增加教育投入,并向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使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真正成为“国家义务”,对妇女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大学的学历教育)更应实行特殊的扶助政策。

(四)建议国家设立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培训的专项基金

2003年9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中指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更差,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80%,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农村富余劳动力缺手艺、少技术,缺乏闯市场发财致富的硬本事。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但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城市管理成本的大小。美国经济学家比尔·约翰逊曾指出:农村中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增加了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居民对于迁居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的抵触,而且更能使农村人口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及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条件。为此,要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积极推广适用技术教育。同时要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的一体化培训,综合提高他们的素质技术,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条件。但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近期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

妇女教育 篇7

一、古代社会女性教育观

古代泰国从建国伊始到素可泰时期, 泰民族全民盛行女权文化。自阿育陀耶王朝起至曼谷王朝初期, 作为泰国古代最繁荣、最长久时期, 此阶段泰民族统治者借鉴占高棉的做法, 较大程度上吸收了婆罗门教文化, 婆罗门教对泰人原初的女权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男尊女卑在礼法制度上体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可统称为佛教寺庙教育时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女性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她们从小就要接受持家技能教育和培训, 为今后嫁入夫家做准备。泰国直到曼谷王朝拉玛四世王时期才出现女性专门学校, 在这之前, 平常百姓的学习场所则是寺庙, 老师由寺庙中有文化的高僧担任, 而学生基本全是到寺庙中出家的小沙弥。普通男人尚且没有接爱教育的机会, 更何况女性。

在泰国, 佛教是他们精神力量的支持, 佛教观念深入人心, 并在各方面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寺庙是泰国人精神的神圣寄托地, 而担任普渡众生的佛的传播者——僧侣们, 更是要遵守严明戒律, 禁止接触女性的身体, 禁止和女性独处一室等, 这是造成女性无权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从本质上而言, 是“男女有别”的社会性别表现形式限制了女性接受先进知识的权利。此外, 人们普遍认为女孩读书识字是万万不可的, 同男孩一同学习更是罪过, 是不守妇道、伤风败俗、有伤风化的行为。古代泰国女性教育以德育为重, 智育微乎其微。德育所围绕的内容一般是围绕能够侍奉父母公婆、服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的培养目标进行。“每个社会的性别制度尽管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但性别不平等却是大多数文化的共同特点。”因此, 古代泰国女性是受禁锢的、无话语权的, 教育制度剥夺了女性的社会角色。

二、古代泰国女性教育状况

根据素可泰王朝三世王兰甘亨大帝时期的石碑文记载:素可泰时期泰国男女均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都建立在各人的学习意愿、智商水平以及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的综合考虑之上。但男女教育的培养方向大相径庭, 女性更倾向于厨艺等居家技艺的培养, 男子则偏重于读书识字的培养。但官宦贵族和富家千金则享有除女性技艺的培养外还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读书识字的机会, 例如四世王时期出现的泰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女诗人诺帕曼。综合来看, 尽管素可泰时期对女性接受教育的态度是包容的, 该时期泰国女性教育属于精英式教育, 即有身份和地位的女性才有机会和条件读书, 而平民女性只能和长辈学习女工等技能。

阿育陀耶初期与素可泰王朝时期相似, 同属精英式教育, 普通民众很难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到了阿育陀耶中期时, 寺庙成为学习的主要场所, 为普通民众开辟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但这仅仅是男性能享受到的福利, 女性没有权利到寺庙中学习。从整体上看, 阿育耶时期女性由于受到法律歧视女性条文的压迫和封建思想的禁锢, 女性教育几乎没有得到重视, 就算是贵族女性接受到的家庭教育, 其内容也多限于一些家政才艺的培养, 男女教育权利极其不平等。女性教育水平低下, 也造成泰国女性没有自我意识, 任由男人摆布命运的根源之一。

此后的曼谷王朝也沿袭了这一惯例, 直到拉玛五世王时由于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 为改变国家落后现状, 同西方国家接轨, 拉玛五世王于1880年建立起第一所贵族女子学校——王后学校, 但只有皇亲国戚和官宦之家的女性才有机会到学校上学;1901年建立第一所平民女子学校韶瓦帕学校, 成为泰国女性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女子学校的建立缩小了男女教育的差距, 为女性以后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五世王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 在全国推广学校建设, 如1884年为普通百姓建立多所皇家寺庙学校。 (1) 此外还开设师范学校, 允许建立私立学校, 掀起一股学习西方的进步思潮, 而印刷技术的引进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解放了妇女的思想, 极大地提高了普通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该时期主要为男女生分开学习的教育模式。拉玛6世王时废除了许多迂腐落后的风俗习惯, 积极引入西方习俗以发展国家, 着重改善女性教育和社会地位, 还颁布了《小学义务教育法》, 规定:男女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小学义务教育。泰国女性教育从此得到法律强有力的保证, 女性教育开始普及全国。

三、当代泰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代泰国的教育水平也有了极大地提高。

泰国的基础教育目前采取12年的免费教育措施, 其中前9年为义务教育。泰国政府于1999年将实现12年基础义务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法, 并提出在五年内落实。从法律上保证了每个儿童上学的机会。政府还积极引进欧美先进的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国家的综合教育能力, 创立了如朱拉隆功大学等享誉亚洲的名校。世界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之一的QS亚洲最佳大学排名中, 泰国共有玛希隆大学、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法政大学、国王科技大学、孔敬大学、农业大学、东方大学8所高校进入前200名。 (2) 泰国政府意识到女性是重要的生产力之一, 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发展国家经济更应该注重女性发展。因此在泰国第四个国家发展规划 (1977-1981) 中明确提出要改善和发展女性教育、就业和法律三大方面。第五个国家发展规划 (1982-1986) 则明确目标:全国87%的女性必须完成小学义务教育, 46%的女性必须完成初中教育。1981年国家发展规划调研报告指出, 80%的农业人口仅有小学4年级的文化水平, 而到1987年第六个国家发展规划时该比例降到了60%。1993年, 公立大学中的女性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男性学生。1996年, 公立大学中毕业生的人数, 女性更是增加到了57%。 (3)

从男女分开单独培养的男校女校教育模式发展为男女共同学习的男女综合学校, 男女综合学校的成立是泰国女性教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男女受教育不平等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 同时表明男女社会地位差距逐渐缩小。

泰国在教学方面较多地借鉴了欧美国家的教育模式, 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课后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 女性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 也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服务在各行各业, 并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在泰国涌现出一大批在各个领域有独特建树的女性名人, 影响着泰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有获得2005年全球优秀女企业家的布拉妮·帕恩澈教授, 泰国首位教育部长安蓬·米素夫人, 轰动政坛的泰国第一位女总理英拉·西那瓦及深受泰国人爱戴的诗琳通公主等。

四、泰国女性教育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

泰国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从无才便是德到如今的德才兼备, 女性教育经历了数百年的曲折发展, 如今更是被提到国家发展的议题上, 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泰国农村女性教育落后的现状仍然是泰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挑战。

虽然国家政府在农村教育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还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 且相当部分的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而政府的政策也不能完全落实贯彻。此外, 落后的经济水平也是农村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的最大限制因素, 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帮助父母在家务农, 分担家务, 照顾弟弟妹妹。

当今的国王普密蓬和王后诗丽吉都致力于发展泰国女性教育, 多次到农村宣传教育,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如:创立贫困儿童救助基金会, 改善农村女性上学难的状况。泰国政府非常注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统一按学生人头拨给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 只收学杂费, 且对30%的贫困学生实行全部费用免收政策。 (4) 由于泰国存在地区性的经济发展差异, 因此中央政府也对贫困地区实行国家级补助性投入。政府对私立学校、寺院学校的补助, 按照学生人数给予补助, 标准与公立学校相同。政府还积极发展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社会各界也纷纷响应政府支援农村发展教育的号召, 捐钱捐物, 支援贫困地区的孩子;许多高校大学生常自发组织到落后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进行义务支教活动。但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帮助外, 最根本的是发展当地的经济, 只有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的思想观念才会发生改变, 才会有对学习的渴望及更高层次的需求, 才能最终改变类似娶媳妇生儿——生儿养羊——养羊娶媳妇的恶性循环怪圈里。

总之, 泰国女性教育在不同时代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意义, 不仅随着时代发展变化, 而且促进了泰国妇女的全体解放步伐。现代泰国实施的促进男女平等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法律, 正不断为女性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虽然眼下泰国女性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但在泰国王室、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 相信泰国女性的自由和解放并非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布勇·歌铁.泰国女性地位[M].奥帝安出版社, 1989.

[2]沙瑙·扎勒鹏.泡沫经济下的泰国社会与女性[N].大众出版社, 2005-7-2 (5) .

[3]铁初·塔通.古代泰国女性[M].儿童委员会出版社, 2003.

妇女成人教育参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篇8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在我国,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农业生产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所以, 我认为解除农村经济贫困的现状是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路途中最难解决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然而, 经济的贫困是暂时的, 教育的贫困却会影响人的一生乃至子孙后代的发展。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源泉。最基本的资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都是从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果敢行为、首创精神、发明创造、建设性活动不是在一个领域, 而是在许多领域突然迸发出来。谁也说不出它首先从何而来;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文明是如何通过各类学校, 换句话说, 通过教育得到保持甚至加强。因此, 我们能够很确切地说, 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如果文明不信赖别的, 我们肯定相信教育是, 而且应当是一切事情的关键。”这就表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要重视人的教育;教育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教育是农民摆脱长期贫困的重要途径。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但我国的成人高校多集中于城市, 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和教学手段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仿,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日益增大, 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成人高等教育需求便日趋饱和, 成人高校、招生人数、师资队伍等逐年锐减, 成人教育的生存发展每况愈下。1988年召开的世界首届教育大会强调:“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教育同时具有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与整个社会及各个领域相关联, 这些领域也需要教育。”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需改变教育模式, 转变办学思路, 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广阔天地, 移师农村, 继续发挥其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功能,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和农民生产技能, 增强农民民主参与意识, 在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 也为自己闯出了一片蓬勃发展的新天地。

二、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她们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新农村系列政策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但是,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 都必须有相应的受众去执行, 这些受众的主体就是农民, 而农村农民中占绝大部分的就是女性。

在8亿农村人口中, 女性占了一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 打工潮日渐迅猛的今天, 男性农民大多外出打工, 农村妇女已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主力军。2004年农业部统计, 妇女占全国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5%以上个别地区甚至高达这些农村妇女既要像男性一样承担大量的田间劳作, 又要养老扶幼, 甚至还要兼顾家庭副业, 每天的劳动量很大。由此可见, 广大农村妇女如今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所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离不开妇女的积极参与, 农村妇女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区的繁荣。

一个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他对自身的控制力和对社会的创造力, 而这些能力则主要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受教育程度愈高, 其精神素质就愈丰富。由于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奴役, 严重地束缚了妇女的能力, 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妇女的心理素质, 如果中国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普遍得不到有效提升, 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妇女的解放程度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个全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由上可知, 我国农村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 也是教育的贫困, 89%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整体素质不高。显然, 这样的农民文化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之一, 而农民的主体就是广大农村妇女。但在农村, 妇女在总体上文化层次低, 初中、小学和文盲占多数, 亲情观念重, 法律意识淡薄, 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所以必要的教育是不能缺少的。

普遍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妇女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生育率成反比:妇女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 其生育率便可降低5%至10%。而农村人口一直是我国计划生育重点, 所以普遍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有利于维护国家基本国策。

另外, 农村妇女受到教育后不仅能够让其本身受惠, 还可以持续将效益传播给她的孩子, 有助于提高下一代的人口素质。从新时代人才培育机制来看, 要求男性和妇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就应该让农村妇女通过接受各类教育培训, 获得相关技能, 还要有让她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

从妇女人才的自身特点来说, 妇女具有细致、耐心和善于沟通等长处, 在开展基层农技服务、农业培育和农业调研甚至是农业科技项目开发等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 从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方面来看, 农村妇女创业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需要有更多的带头人进行帮助和引导, 而妇女实用人才可以更好地担当起这一职责, 因为她们可以更为方便地与妇女创业者进行沟通交流, 传授技艺。而且, 在带头致富过程中, 妇女实用人才还能够及时了解到妇女创业的心声, 并及时将这些妇女创业者的呼声和需求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 帮助妇女创业者解决相关热点和难点问题, 更能为政府完善服务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有力参考。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所以, 培育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而妇女各种能力或素养的提高是解决农村经济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

四、简述农村妇女成人教育主要的学习内容

目前,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主要停留在初级、中级教育水平上, 即主要是以扫盲识字和农业技术培训为主, 而其他国家农民教育多是通过正规教育或培训来完成的, 旨在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 利用我国成人教育的现有资源, 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妇女成人教育政策。建议我国农村妇女成人教育分为基础文化、专业技能两大块。基础文化知识可为一切行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基础, 特别是学习有特色的女性教育知识等, 可以重塑农村妇女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价值观, 也有助于她们以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起重要的润滑作用;专业技能学习主要是和农村经济生活相关的养殖、种植等知识的学习。

另外要制定完善的妇女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对于在受教育过程中成绩显著的学员要及时鼓励, 并选拔她们做实用人才带头人。发挥她们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让更多的妇女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为农村建设作贡献。根据农村特点, 农村妇女成人教育的学习建议主要通过农闲时固定学习场地、集中授课和农忙时与县级电视台合作播出授课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小结

社会是一个整体, 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每个部分都在整体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都离不开另一些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妇女群体处于低度发展的状况, 那么势必会限制男性的发展。因此,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中必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结合成人教育, 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 2005-10-19.

[2]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 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妇女教育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郭家桥乡山水沟村和金银滩镇金川村两个项目村作为调查现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两个村,留守妇女225人。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妇女发展情况等因素需与样本地区相差不大的原则,选择对照地区为吴忠市利通区郭桥乡清水沟村和金银滩镇灵白村,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两个村留守妇女共计200人。

1.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调查现场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职业等)、对常见妇科疾病的了解程度、自我体检的频率、对乡镇卫生院组织体检的态度、卫生行为等内容。

1.3 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的调查员由宁夏医科大学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组成,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现场答题,现场回收。调查结束后,仔细核查调查所得的数据,提高每份问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5份,回收413份,回收率为97.18%,剔除13份不合格问卷,保留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96.85%。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Epidate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表格和SPS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线调查时项目村与对照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项目村留守妇女主要集中在26~35岁和36~45岁两个年龄段,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分别占32.86%和37.62%。在文化程度方面,项目村留守妇女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52.86%,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占26.19%;在被调查人群中,未上过学的比例是14.76%;中专和大专及本科以上的人较少。从职业分类方面看,项目村留守妇女主要以农民为主,占30.95%,其次是在家待业较多。对照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与项目村基本相同。

个(%)

2.2 项目村及对照村留守妇女对常见妇科病的了解程度

由表2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后,项目村留守妇女对常见妇科病的了解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完全不了解和了解一点的程度上分别下降了8.57%和10.00%。在比较了解的程度上变化最大,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15.23%,非常了解的比例较之前提高了3.34%。在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前,对照村留守妇女对常见疾病的了解程度与项目村类似,实施后与项目村进行比较,比较了解的比例比项目村低10.42%,非常了解方面所占比例比其低2.44%。

2.3 项目村及对照村留守妇女体检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后,项目村留守妇女体检频率变化最大的是不参加体检的比例,比项目实施前降低了14.76%,其次是半年一次的体检频率比之前提高了12.83%。对照村与项目村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后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对照村半年一次和一年一次的体检频率明显低于项目村,而没有参加体检的频率为30.53%,大大高于项目村实施后的9.05%。

2.4 项目村及对照村留守妇女对乡镇卫生院组织体检的态度

由表4可以看出,首先项目村留守妇女对乡镇卫生院组织体检的认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乡镇卫生院有必要组织体检的比例提高了12.83%,认为没必要组织体检的比例则下降了12.83%。其次在是否参与乡镇卫生室组织的体检方面,积极参与的比例由原先的53.81%提高到了78.57%,不参与的比例则由46.19%下降到21.4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前对照村与项目村相比,情况基本相同,实施后项目村情况明显好于对照村。

2.5 项目村及对照村留守妇女的就医态度

由表5可以看出,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村留守妇女就医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认为情况不严重没必要就医、情况严重也不去就医以及情况严重才去就医的比例较之前分别降低了8.09%、8.57%和5.72%。留守妇女有病就去就医的态度转变最大,比实施前提高了22.3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前对照村与项目村相比,情况基本相同,实施后项目村就医态度明显好于对照村。

2.6 项目村及对照村留守妇女卫生行为形成方面的基本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通过对项目村留守妇女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留守妇女健康卫生行为在注意性器官的卫生、经常使用专用的盆清洗下身、勤换内衣裤、采取安全的性行为、坚持避孕减少人工流产方面均有所提高。在项目实施前以上卫生行为都没有的比例占23.81%,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后降低到0。对照村与项目村相比,其留守妇女卫生行为明显落后于对照村。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人群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是一种无形的治疗和一项低投入、低风险、高效益的保健措施[2]。妇女发展项目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通过媒体宣传、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妇女进行健康体检、组织宗教人士对留守妇女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方式,增加其对常见妇科病的认知,帮其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在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后被调查对象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到加强,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有效提高。本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健康教育的开展实施使留守妇女建立了对预防疾病和维持自身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了健康责任感,促使其主动采纳健康行为,促进自我保健能力。

经过长期对项目村留守妇女进行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对常见妇科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回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项目村留守妇女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卫生行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干预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 建议

4.1 转变留守妇女学习意识,促进留守妇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受经济水平和传统回族文化的影响,留守妇女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初中文化水平居多,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多是被动的、消极的。在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其过去被动接受的方式,培养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只有留守妇女主动参与到健康知识的学习中,主动获取她们所需的知识,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4.2 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方式

针对回族地区妇女的特点,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加大对留守妇女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把留守妇女的健康问题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使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

4.3 继续致力于卫生行为效果的干预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就是促使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对提高居民科学知识水平是理想的,改变旧观念也是有效的。然而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较难的[3]。要联合大众媒体、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种力量,继续加强对项目区留守妇女健康行为的干预,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妇女群众的普遍活动,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康行为的社会风气。

4.4 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妇女保健工作,建立妇女健康保障措施

加大对留守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防治力度,控制宫颈癌、乳腺癌等常见病及传染性疾病对留守妇女健康的危害;积极推动留守妇女保健工作,促进生育安全,提供从孕期到更老年期的综合保健服务,逐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留守妇女多发疾病普查率;扩大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对妇科病筛查项目的覆盖面,对重大疾病的诊治费用给予适当补偿。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宁夏农村留守妇女在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前后的变化,以分析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现场调查,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接受调查的妇女经过健康教育,对常见妇科病的认知大幅度提高,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改善。结论 健康教育是促使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措施,应继续致力于健康行为的干预,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提高宁夏农村留守妇女整体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宁夏

参考文献

[1]齐力,张伯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1):81-85.

[2]江洪,李继华,傅兰英.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调查-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4(2):611-613.

妇女教育 篇10

更年期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更年期是女性由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度的阶段, 由于机体所分泌的雌激素含量在不断减少, 女性生理以及心理都会产生较大变化, 所出现一系列症状, 就是更年期症状。向其提供相关的更年期保健知识, 能有效减少更年期症状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行为, 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为老年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更年期教育对象所采用的正确治疗办法

通常来说, 更年期年纪处于40~60岁, 我们将这一部分人群作为更年期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刊以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媒介展开更年期妇女身心健康的教育。对于知识水平和相关的基础设施比较匮乏的农村来说, 可以借助标语、宣传单和相应的手册等进行更年期健康教育的宣传。对于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或者工业区, 可以通过电视讲座或者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 对于医疗保健单位, 则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更年期保健咨询机构开展更年期健康教育工作。

和相关的工联部门联合, 号召全体妇女进行健康普查, 而相应的医疗保健单位则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展开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妇科疾病防治、更年期保健常识以及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知识的讲解和说明, 并提供优质的、廉价的保健服务。

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手段, 使其成为我院工作的“扬声器”。通过传播和教育, 健康教育工作走向农村, 深入社区。采取多种宣传手段, 组织各种学习班, 如女职工干部培训班、新婚夫妻学习班、孕妇课堂、妈妈班等, 普及更年期保健知识, 提供咨询服务, 提高每个家庭、每位妇女的保健知识水平, 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 为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保持社会稳定, 保证家庭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展妇女特色服务, 扩大保健市场。以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工作为基本切入点, 加强孕产妇管理系统建设, 增加相应的服务项目, 借助早孕检测、产后检查以及产后随访等机会进行更年期健康治疗的宣传, 对于常见的妇科疾病应当加强防治和宣传教育, 提升妇女各个时期的保健工作管理水平, 展开优生优育、更年期保健。保证妇女饮食的合理性和基本的影响摄入, 加强心理疏导, 提升妇女的健康水准。

更年期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必须以健康为基本出发点: (1) 对于女性来说, 当进入45~55岁就进入了更年期, 该时期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了解女性的身体变化, 包括女性的绝经变化情况。伴随着生理功能的变化, 性腺功能逐渐退化, 雌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在不断减少, 其主要标识就是不再有月经现象的出现。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 让女性能够准确了解自身生理变化的原因, 当出现诸如潮热、出汗、失眠以及血压升高、性生活减退、甚至是月经紊乱等情况时, 都能够坦然面对, 而不是出现过度恐慌的现象。 (2) 心理知识:更年期发生在由壮年期转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 是性激素的“退潮期”, 性器官逐渐萎缩, 内分泌紊乱, 导致女性对于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不断降低, 与此同时, 生理上的衰老使得女性在心理上产生衰老的感觉, 进而忽略了基本的更年期保健, 当出现雌性激素分泌量减少时, 误认为是自身存在相关的疾病, 心理上的波动往往会使人产生自责、失落以及寂寞的心理变化, 上述情况更会加剧女性更年期症状的加重, 甚至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更年期综合征, 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3) 在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的生活心态, 学会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借助情感转移的办法来调节自身情绪, 开展自己热爱的工作或者业余生活;尽量克服所产生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开展定期的健康检查工作,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处理好自己和周边人群的关系。 (4) 在进行健康自我评定时应当做到“三良”和“五快”, 即具备良好的个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处世能力, “五快”则是指女性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以及走得快。加强体重和腰围的检查, 设立相应的月经记录卡, 进行定期的健康自我检查。 (5) 在进行疾病预防时:a.要做到更年期多发疾病的宣讲教育,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病。b.更年期常见症状与好发疾病症状相鉴别的健康教育。如:更年期血压升高与高血压病之间的鉴别;更年期的潮红、潮热、出汗与甲状腺功能亢进之间的鉴别;更年期出现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痛与冠心病的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痛之间的鉴别等。c.更年期性卫生知识宣教, 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以预防更年期外生殖器的损伤和炎症的发生。

基于体内因素的健康教育内容: (1) 加强关于女性性激素替代治疗的知识宣讲, 说明诸如HRT的实际意义, 安全性以及用药的具体方法等。对于更年期的女性来说, 必须做到能够接受并且正确使用HRT, 有效改善更年期的基本症状,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基本目的。 (2) 预防性使用钙制剂, 如:40岁左右每天服用钙片0.5~1.0 g, 可以预防皮肤松弛、肌痛、关节痛、防止骨折。 (3) 欧维婷治疗尿失禁, 25%~89%患者症状缓解或消失, 配合交感神经药物和手术效果更好。

治疗效果

近几年, 我院在全市企事业机关部门范围内展开了进行妇女常见病的普查普治, 2012年检出妇女病发病率20.21%, 2013年检出妇女病发病率17.56%, 2014年检出妇女病发病率15.55%, 2014年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尿失禁的发病率达到22.7%, 其中乳腺疾病、子宫肌瘤、宫颈糜烂以及卵巢疾病是困扰妇女的主要疾病。我院引进了盆底肌功能障碍治疗仪和瑞普刀以及远红外乳腺扫描仪等多种设备之后, 诊断治疗水平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我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和义诊活动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有效拓宽了我院的业务范围, 提升了医院知名度, 有效增加业务量, 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治疗体会

开展更年期保健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展开健康教育, 该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拉近人民群众和医院之间的距离, 极大地改善医患关系, 而通过有针对性的讲座、义诊以及咨询服务等能够极大地提升群众对于医生的信任感。长期实践证明, 展开健康教育能够极大地提升妇女疾病的普查力度, 提升技术水准, 保证基本的服务质量。最终有效保证妇女的身体健康。

将健康教育融入公共卫生妇幼项目中, 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不断挖掘潜力, 做好妇幼卫生保健特色性服务, 使广大群众能够自觉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规定, 主动接受妇女保健服务, 提升广大群众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并切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保证妇女保健工作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摘要:加强妇女更年期保健能够提高妇女的身体健康。加强更年期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是妇产科学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对妇女更年期保健的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阐述。

妇女教育 篇11

1 妊娠期的心理变化

妊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大多数孕妇是高高兴兴地积极准备迎接小生命的诞生,但也应注意妊娠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一般说来,从心理学角度观察孕妇,孕妇的情绪较为脆弱,易受激惹,易出现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兴趣明显降低,而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对所孕育胎儿的关注却明显增强。由于孕妇的人格特征及对妊娠的态度不同,会产生种种顾虑,导致焦虑不安,诸如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担心新的生命诞生后,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害怕临产后的阵痛自己难以忍受,害怕如果生女孩遭致公婆及丈夫的冷遇等等。这些因素对孕妇的心理、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不佳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发生妊娠剧吐、自发性流产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诱因,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作为妇产科工作者应通过与孕妇谈心,摸清其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加强孕期健康教育,使孕妇懂得妊娠的生理卫生知识,诸如早期妊娠的征象,妊娠期母体的变化,妊娠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性生活的注意事项,孕妇情绪对胎儿的影响,乳房及乳头卫生等。同时还应进行宣教工作,使孕妇懂得孕期保健的重要意义,使孕妇能主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在妊娠晚期还要教会孕妇自我计数胎动的方法,教会孕妇的家属正确测听胎心的方法,以便随时掌握胎儿的健康状况,从而保证孕妇的身心健康。

2 胎教对子代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都十分重视胎教问题。胎儿生活在母体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孕妇的行为举止,尤其是情绪变化都会波及到胎儿,孕妇如能营养适度,心情愉快,适当活动,生活非常规律,就为胎儿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果孕妇经常心境不佳,忧愁苦闷,急躁烦恼,恐惧紧张,就会使胎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的供血量,从而影响脑的发育。孕妇过度的紧张恐惧甚至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因此,孕妇如能消除一切焦虑,解除紧张,就能维护胎儿的心理健康。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在胚胎发育第4周时,就出现了神经管,胎儿的神经系统开始形成;在妊娠第8周时,大脑皮层已粗略分层,脑细胞迅速发育,妊娠24~28周时,胎儿大脑细胞已接近于成人水平,各种感觉器官也接近完善,可以听到声音,并对母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据观察,当母体与别人吵架时,胎儿的活动增加,进行着所谓的"拳打脚踢",似乎在帮助母亲;当母体在喧哗的大街上行走时,强烈的噪音刺激会使胎儿感到不舒服,也会出现较剧烈的胎动。相反,当母体高兴地去参加音乐会,听到悦耳的轻音乐时,胎儿也会感到心旷神怡,这时母体会感到非常柔和而有节奏的胎动。由此可见,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时期,即能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母体的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到胎儿。医学上利用这些生理现象启动了"胎教",用以促进胎儿的心理健康。目前,常采用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一是对胎儿进行音乐训练,胎儿喜欢音低、委婉的音乐,而不愿接受尖、细、高调的声音,当闻及用竹乐器演奏欢畅轻柔的乐曲时,胎儿就会出现安祥舒展的胎动,出生后如再聽到同类音乐时也会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其二是对胎儿进行抚摸训练,激起胎儿的活动积极性,做法是孕妇平躺,腹壁放松,双手手指轻压腹部,胎儿受刺激后就会出现柔和的胎动。

3 父母的不良习惯有碍胎儿身心发育和健康

父母吸烟、酗酒对胎儿影响甚大。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十分肯定,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东南亚某些地区进行调查,证明吸烟者平均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2%,特别是癌症患者中四分之一与吸烟有密切关系。香烟的烟雾中有20多种有毒物质,它们进入体内后,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直接影响胎儿,使胎儿体重减轻,严重者能造成流产、死胎。即使胎儿能足月娩出,出生后的婴儿也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因此,为了夫妇自身健康,为了子女后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应该确立戒烟决心。酒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在医学上一向被认为是既有利又有害的物质。醉酒者言行失去控制,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昏昏欲睡,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妊娠的妇女酗酒,除自身受到上述影响外,酒精还能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直接作用于胎儿,甚至使胎儿发生酒精中毒引起酒精中毒综合征。这种胎儿出生后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育障碍,身长体重偏低,精神异常,并有癫痫发作。因此,无论从孕妇健康出发,还是从优生方面考虑,妊娠的妇女都应该忌酒,以免危害自身,贻害后代。

总之,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是否离异和家庭氛围密切相关。父母未离异和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都能提高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J],1984,95(3):524-575.

[2]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3] 李丽英,李淑环.医学高职生的生活满意度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3):53-56.

[4] 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的结构和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5] 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4):301-304.

[6] Rolins,B.C.and Thomas,D.L.,Parental support and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J].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1979,(3):317-364.

[7] Amato,P.R.and Keith,B.,Parental devorce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1,110(1):26-46.

[8] John DeFrain,邵阳,陈珏.离婚后单亲家庭的凝聚力与挑战[J].江苏社会科学,2006,1:54-59.

[9] 石国兴,杨海荣.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8-241.

[10] Rask K,Astedt-Kurki P,Paavilainen E.Adolesc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amily Dynamic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3(2):129-138.

妇女教育 篇12

发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取决于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但根本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妇女占全国农业劳动力的60%以上, 她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但是, 受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农村仍存在着刻板的社会性别观念。这些传统的观念在无形中规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农村妇女的人生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生儿育女和家庭义务上, 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都没有得到开发, 导致她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潜能没有被挖掘。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 是劳动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对促进经济繁荣和改善贫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发展农村女性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要牢牢把握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 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 不盲目定项目, 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型、各层次实用技能人才, 把农村女性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这就造成她们思想落后, 参与社会活动少, 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而农村妇女文化素质程度又与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发展直接相关。文化低的农村妇女, 生活在闭塞的世界里, 对性别歧视习以为常, 意识不到自身解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 文化层次和教育程度的限制, 使得农村女性政治观念淡薄, 参政意识淡漠, 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妇女自身的发展。

发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要以性别平等观念为核心, 为农村妇女重新认识社会和家庭角色奠定思想基础, 使她们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位置。农村妇女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掌握了更多农业生产能力, 学习了一定的技术, 这不仅增加了她们对家庭收入的贡献, 而且能利用这些知识参与家庭决策, 提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家庭地位的提高, 农村女性会获得更大的自信, 她们也会积极参与村委会召开的各种会议, 而且能够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更有些女性能够担任领导职务。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基层政权, 大大提高了农村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农村女性职业教育通过专门为女性打造的理念和教育方式, 鼓励她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突破自我, 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以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性别歧视的普遍存在

在我国的教育中存在性别歧视由来已久。根据史静寰等学者的研究, 关于职业分工和角色定型, 在幼儿读物插图中, 100%的科学家是男性、100%的工农兵是男性、100%的教师是女性、97%的服务员是女性。同样, 在职业教育中可供女性选择的专业一般都是围绕农业方面和传统的“女性化”课程, 比如说裁缝、婴儿看护、家政等课程。

其原因在于: (1)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时至今日, 我国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一些传统文化观念, 比如说“男主外, 女主内”、“嫁出的女, 泼出去的水”、“女人不能主大事”等等, 农村妇女的性别角色成为她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障碍。 (2) 公共政策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指导和促进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失。不仅缺乏支持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专门具体的政策和制度, 而且缺乏具体的职业教育规划, 以及支撑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和农村妇女就业保障政策。

(二) 农村妇女教育水平受限

在全国女性就业者中, 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为76.12%, 而且这部分人口规模还在扩大。全国妇联在1990年、2000年分别做了两次关于妇女地位的调查, 发现女性的受教育年限虽然在不断提高, 但是, 农村妇女所受教育水平与男性相比差距仍较大, 58.8%的农村妇女只有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 低文化的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 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又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 女性文盲率为13.6%, 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其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我国农村妇女还不具备吸纳其他行业知识所必须的受教育水平, 这也成为农村妇女群体在接受职业教育方面受阻的重要原因。

(三) 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都存在各自的特点。从大范围看, 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小范围看, 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 1997年, 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 以中部为1, 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 以东部为1, 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0.63。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城乡收入的差距, 导致农村女性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构成不均衡。仅以城乡差异为例, 1987年全国6岁和6岁以上的女性人口中, 城市每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数为1417人, 农村为816人, 城市高出农村1.74倍。

发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面临政策选择

教育中的许多不公平的问题, 都可以归因到政策问题上, 即由政策的缺失和不健全所造成。因此, 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发展从政策上应首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如何把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对妇女职业教育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女性教育意识缺失由来已久, 在农村地区更加明显。作为一种思想意识, 性别公正意识在全社会的树立和深入人心, 仅仅依靠社会自身运行的惯性来得以进步显然是不够的, 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保障非常必要。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要看到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男女两性成员生理上的差异, 因此能有意识地预见政策运行带给女性的可能性影响, 并在决策中体现出保护女性性别利益的措施和对策, 有效地消除对女性不利的因素, 促进两性长远和谐地发展。发展农村妇女职业教育, 首先必须运用公共政策“有形的手”来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以促进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 如何融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农村妇女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性科学技术, 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 因为文化层次高的人对技术将会有更高的领悟力和探索力。因自身素质的原因, 我国农村妇女在接受职业教育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但是,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体制与结构仍然不合理, 影响着农村女性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 仍在升学体制下,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学制以及教育计划统一制定, 同时, 在基础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几乎没有一席之地。在目前中国经济水平尚不发达, 教育结构本身存在缺陷的情况下, 这种教育体制只能在减少教育者数量的条件下维持教育的运行。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无疑会作出牺牲。因此, 在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中, 面临着如何协调农村普通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

(三)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国土辽阔, 区域经济发展历来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对职业教育的拉动力就越大;反之, 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就会不足。因此, 我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在区域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 在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就高于西部地区, 而城镇妇女职业教育也要比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完善。为了缩小农村妇女教育在区域之间的差距, 各个区域应该相互开放, 充分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 开展区域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 扩大区域女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我们需要投放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因为这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现状, 分析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关键, 从政策方面入手, 以期农村妇女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玥.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1, (1) .

[2]张献召.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思考[J].教育论坛, 2006, (5) .

[3]朱楚竹, 蒋正华.中国女性人口[A].面对21世纪的选择——当代妇女研究最新理论概览[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4]彭友化.论区域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10) .

[5]靳道亮.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6) .

[6]周庆行.农村女性教育体系的缺失与政策选择之困境[J].职业圈, 2007, (11) .

[7]钱民辉.女性教育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上一篇:直流模块下一篇:社团实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