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体育(通用8篇)
妇女体育 篇1
摘要: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与关怀, 广大苏区妇女从封建压迫的锁链中解脱出来, 开始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体育活动就是苏区妇女所关注的集体活动之一。
关键词:苏区妇女,体育活动,苏维埃政府
“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中央苏维埃政权提出的重要政治口号之一, 也是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自1927年11月, 苏维埃政权宣布“在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及一切社会地位上, 确定男女绝对平等”的原则之后, 苏区的各级党组织都设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指导当地的妇女运动, 1932年苏维埃政府发布训令, 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将妇女问题正式专门列入工作章程;在政治上, 要尽量吸收工作积极、忠实勇敢的劳动妇女入党入团, 举办妇女短期军政训练班以加紧造就妇女干部, 积极引进劳苦妇女参加政权机关工作, 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在教育上, 各级政府文化部都设有妇女半日学校, 组织妇女识字班、田间流动识字班等, 有计划地实施妇女的文化工作。
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关怀, 广大苏区妇女从封建压迫下解脱出来。她们摆脱了旧婚姻的束缚和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处境, 有了独立的政治、社会地位, 她们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 积极地投身于各种革命斗争, 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同时苏区妇女有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使之眼界进一步开阔, 精神境界更加高尚。于是苏区妇女开始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体育活动就是苏区妇女所关注的集体活动之一。本文试就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作如下论述。
一、苏区妇女学习体育的途径
第一, 党中央领导同志的积极带头作用:中央苏区许多领导同志都是热爱体育活动, 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举动, 对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着极高的推动作用。如毛泽东同志曾在瑞金叶坪河中教战士和青少年游泳, 和警卫连的战士一起游泳, 此举带动了部队游泳活动的热潮;朱德同志对红军干部战士有过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指示, 在举行体育赛事时, 朱德同志还亲自做啦啦队, 大大地提升了战士们的士气;女领导康克清同志是对苏区妇女体育活动有着直接带头作用的领导人物, 她经常和当时苏区学校的女学员一起参加跳高、跳远等体育比赛。康克清特别喜欢游泳, 她要求女学员们克服封建意识, 亲自带领女学员到双清桥下去玩水, 学习初步的游泳技能, 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大胆的举动, 对当地妇女的封建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也让当地妇女见识了游泳这项体育活动的优美与快乐。
第二, 在实践中观摩学习体育技能: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走出家门, 投身社会。据统计, 到1934年初, 在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中, 妇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5%以上, 有的地方妇女代表分别占60%以上。大批苏区妇女和男性一样工作与学习, 也和男性一样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因此, 苏区妇女和男性一样接触到体育这个新鲜事物, 如篮球、游泳、体操、赛跑、跳远、拔河等活动, 渐渐地她们开始参与其中, 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也使体育活动成了妇女解放的标志。
第三, 在各种学校及学习班里学习体育技能: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解放, 因此妇女的活动十分积极起来。”苏区妇女自从有了享受教育的机会后, 懂得了体育锻炼的好处, 更加追求生活品味。特别是在各种各类学校和学习班里, 体育活动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里除了文化课教育外, 还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培养学员的体育素质。如江西苏维埃干部学校把体育列入常识科目中, 子女职业学校课程中也列有体操、音乐、游戏的内容;又如1934年1月成立的江西省立列宁第二师范学校, 有女学员10人, 该校除专设体育课外, 还在课外活动中开展跳高、拔河、竞走等活动, 从而使苏区妇女受到体育运动的启蒙。
第四, 在战争环境里学习体育技能:战争生活是苏区民众的重要生活内容, 苏维埃政府强调指出:“发展赤色体育运动, 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 适合阶级斗争的需要, 是非常必要的。”“体育运动, 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 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 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 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强健身体, 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 更有力地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与四次围剿, 争取革命在中国的完全胜利。”所以, 在战争的空隙里, 红军将士也会经常性地开展如拔河、篮球、田径等活动, 以促进将士们的体质。所有这些体育活动, 都会对当地群众的体育活动 (包括妇女体育活动) 有促进作用, 也是苏区妇女学习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
二、苏区妇女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1931年2月10日, 红四军在军长邝继勋、副军长徐向前、二十八团团长王树声等人率领下解放了新集镇, 5月1—4日在新集镇召开了大型体育运动会, 当时有三百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跳高、跳远、100米、200米、500米赛跑等比赛, 还有投手榴弹、刺枪、爬山、荡桥、打秋千等各种项目的比赛, 在这些活动中, 就有妇女选手参加比赛。遗憾的是, 当时的女选手具体参加了什么项目没有更清晰的记载。
1933年8月1—4日举行的“八一”福建全省赤色运动大会, 除省级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运动员参加外, 还有上杭等5个县及福建军区的选手参加比赛, 其中就出现了十多个妇女参加了50米跑比赛。这些女选手的出现使大会为之振奋, 并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1933年12月27至29日举行的福建省第二次游艺体育运动大会上, 比赛项目有刺枪、劈刀、投手榴弹、超越障碍、篮球、推铁球、掷铁饼、掷标枪、跳高、跳远等。此次大会中有妇女选手参加了劈刀比赛, 她们英武的姿态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耳目一新。当时的《红色中华》以《河东扩大赤卫军计划已完成一半, 一千女英雄加入赤卫军》为题, 报道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云:“在‘三八’节时, 有许多区的妇女都在当日举行的大会上举行赛跑、刺枪、跳舞等运动。”
为更好地推动苏区妇女体育运动的开展, 培养红色妇女体育骨干, 少共中央红校与马克思主义学校相继成立了青年妇女篮球队, 以此来号召全苏区的青年劳动妇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当时的报道来看, 至少有两支妇女篮球队“红校青年队”与“女子队”存在, 并经常开展篮球比赛。青年妇女篮球队的女队员们天天利用业余时间努力练习篮球技术, 打球的技术也不错, 所以能在赛场上充分展示妇女的风采。为此《青年实话》报曾这样评论云:红校青年队大战女子队时, “开始比赛了, 你冲来我还击, 你退了我追击。顷刻间, 这仅仅百多米的地方, 充满了杀气腾腾的空气。在女子队方面, 前方有石联星同志冲锋陷阵的勇敢, 后方有彰瞬华同志‘迎门一战’的守门能手, 气魄真不弱”。文章中提到的石联星和彰瞬华, 看来是当时的篮球女明星, 石联星显然是处于前锋的位置上, 她擅长打冲锋, 具有“冲锋陷阵的勇敢”, 在球场上相当显眼;而彰瞬华擅长守球门, 所以才被称为“迎门一战”的守门员。有石联星和彰瞬华出现的篮球赛, 看起来特别的热闹精彩, 这一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妇女体育运动正在成长壮大之中, 并已成为苏区体育中的一支积极力量, 一支不可缺少的强大队伍。
三、苏区妇女体育活动的意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在短短数年里, 苏区妇女已成为苏区体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她们活跃在各种体育赛事里, 也活跃在各种体育运动场所。因此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 直接产生了如下影响。
一是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是苏区妇女解放的标志:对于偏远地区的苏区妇女来说, 敢于走出封闭的家庭, 投身到社会活动中去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敢于参加体育活动, 让自己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中, 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苏区妇女体育活动直接地体现着妇女走向社会后的全新姿态, 就像一页最新鲜最有力的告全社会宣言书, 表现出苏区妇女不仅有了健康的精神, 更因为摆脱了缠足、穿耳、长发的束缚而得到了生理上的解放。二是对进一步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体育活动, 在运动场上所展示的妇女的风采, 直观地展示了女性获得新生活后的生命活力与正能量, 这对仍然封闭在封建家庭里妇女的震动是巨大的, 教育作用也是直接的。因此, 在许多苏区妇女的体育活动中, 女学员们都是利用体育比赛的机会与当地妇女接近, 抓住时机宣传新生活新文化,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三是直接带动了苏区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苏区妇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 本身就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直接教育, 因为妇女在家是母亲, 在社会上也是与儿童接触最多的人, 她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所以在苏区, 妇女体育运动开展得好的地方, 也是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地区。四是对战地文娱生活的影响:妇女同志尤其是部队中的妇女同志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 就可以和男性一起活跃在运动场上, 以她们鲜活的姿态去鼓舞士气, 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这正体现了苏区体育为战争服务的特征。
综上所述, 可见苏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使苏区人民特别是苏区妇女从长期困扰他们的精神枷锁下解脱出来, 她们“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 个个都喜形于色”, 并明确地建立起新的生活目标, 产生了对这一目标强烈的向往和追求。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苏区妇女, 革命情绪始终是热烈而振奋的, 她们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可以用更加饱满的姿态, 投身于新的理想中去, 从而可以像苏区政府提倡的那样:“学会自己劳动, 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做苏维埃强有力的拥护者和捍卫者”, 迅速地成为革命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编写组.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2]陈荣华.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3]董进霞.女性与体育:历史的透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妇女体育 篇2
今年以来,我局以《广汉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为目标,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净化了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推进了我市妇女儿童文化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广汉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我局多次召开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广汉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
二、理顺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妇女儿童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局把贯彻男女平等,坚持儿童优先充分发挥妇女儿童在文化体育事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摆在重要地位。积极筹建九年儿童艺术培训中心,积极实施文化部、省文化厅“蒲公英计划”(2001—2010),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大非”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制黄”、“贩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断净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制订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制订了我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反映妇女儿童题材的艺术创作,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妇女儿童文艺体育人才,净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二是于3月8日,组织全系统妇女开展了“颂歌献给党”的庆祝活动,举行了唱歌、跳绳、拔河等比赛,充分展示了妇女同胞的风采。三是举办了青少年学生书画展览,展出作品120余件。四是在暑假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演出活动,丰富了青少年学生暑期生活。五是市图书馆利用有限的图书资源开展送书到校活动,指导青少年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六是查处了接纳未成年人网吧34家次,净化了文化市场。
四、努力方向
1、努力拓展渠道,寻求资金,开展形式多样,有益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2、积极发挥体育局的职能作用,用体育的功能为实现妇女儿童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狠抓青少年体育,妇女体育,利用形式多样的比赛提高妇女儿童的身体素质。
3、加强对单位女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充分发挥妇委会的作用。倡导女职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为广汉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妇女体育的演变历程研究 篇3
关键词:妇女体育,特点,演变
2011年7月3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 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占全国人口的半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维护妇女权益,在维权中促进妇女发展,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途径。保障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体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一项公共事业,它归全社会共同所有,需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参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妇女在承担社会建设责任的同时,妇女的体育参与行为已成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妇女参与体育活动是妇女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妇女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以妇女体育演变历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回顾了妇女体育所走过艰难历程,为妇女体育理论体系结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
人类的原始氏族时期,由母权制向父权制的演变就注定了男尊女卑意识的形成,其后随着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男尊女卑的思想异常活跃。如《周易·系辞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诗经·大雅·瞻卯》云:“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非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汉代董仲舒根据天人合一理论推衍出一套系统的男尊女卑妇女观,即阴阳亦可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所以他的阴阳尊卑理论实际就是在探讨男女尊卑的问题,尤其注重男女关系的对比和对“女卑”观念的具体阐述。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义。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2]在当时,妇女参与体育活动只见于宫廷或高官贵族之女等,其主要以身体活动方式进行嬉戏。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下男尊女卑风气盛行,妇女没有一定的人格尊严,地位极其低下,禁锢着妇女的体育思想和自由。
2 力争权益的妇女运动
运动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妇女运动是妇女群体联合起来争取解放的过程和活动,其完整地表述是“妇女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运动。一定的妇女解放思想,指导一定形态的妇女运动。妇女解放的目标没有实现,争取解放的运动就不会停止。[3]我国妇女解放运动主要追溯于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的思潮引入中国以及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要求增加工资, 实行8h工作制和享有选举权而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以秋瑾、宋庆龄、向警予等为代表的女性运动先驱,走上街头,大声疾呼,大力倡导“戒缠足、办女学、参与社会劳动,推崇男、女平等,抵制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落后思想。”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提高,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但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学校体育操练,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缓慢,体育增进妇女健康的意识逐渐形成。
3 妇女进入奥运会的漫长路程
由于在古希腊只允许男子参加奥运会以及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妇女被排斥在奥运会之外。尽管顾拜旦在复兴奥运会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但他却一直坚决反对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比赛。因此,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没有任何女运动员参加。女性首次进入现代奥运会赛场是1900年在法国巴黎的第二届奥运会上。由于法国巴黎博览会与奥运会同期举行,法国人民为了向世人展示大国形象。当时有法国、英国等19名女子参加了网球和高尔夫球项目,但没有得到国际奥委会认可,其成绩无效只作为表演形式落幕。同样,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与世界博览会也是同期举办, 但是奥运会的项目选择权主要由博览会的组委会掌控,国际奥运会失去了对奥运会的控制权,其性质与上一届相同。1908年国际奥委会采取了折衷的态度,即不予以禁止也不正式承认。一战结束后,国际奥委会中抵制妇女参与奥运会的势力重新抬头。1920年在安特卫普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当中,顾拜旦再一次表明他对妇女参加奥运会持反对意见,以及在国际奥委会认为的奥运会核心——田径项目上,女运动员仍被拒之门外。1921年以法国的艾莉丝·米莉阿特为首的“国际女子体育联盟”创立,1922年8月20日在巴黎举行了首届世界女子运动会,并在体坛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26年国际奥委会接受国际业余体育联合会的建议,投票赞同在奥运会中设立有人数限制的女子比赛项目。作为试验,女子体操和田径项目首先在奥运会上亮相,但女子体操只设团体项目,女子田径仅设5个项目。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阿姆斯特丹举行,本届奥运会首次设立了女子100m、800m、4×100m接力、跳高、铁饼5个田径项目,而且5个项目都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从而也使女子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地位大大提高。除了女运动员在奥运会比赛上与男运动员平分秋色外,女性在国际奥委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1981年国际奥委会中开始有了女性委员,使国际奥委会的人员结构得到改善。1997年美国奥委会委员安妮塔·德弗朗兹当选为副主席,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女副主席。
4 女性与健康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妇女体育 篇4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书籍资料32篇。
1.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松阳县不同年龄妇女休闲体育情况调查表》, 兼顾年龄与居住地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388份, 有效365份,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和94.1%。
1.3 访谈法
对松阳县参加休闲体育的不同年龄妇女进行访谈, 了解不同年龄妇女参加体育休闲的现状。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软件包对所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1.5 逻辑分析法
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 就松阳县不同年龄妇女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改善妇女休闲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1.6 研究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3月, 随机调查了松阳县西屏镇、古市镇、玉岩镇, 新兴乡、望松乡的不同年龄妇女365人, 其中30岁以下60人, 30-39岁86人, 40-49岁101人, 50-59岁63人, 60岁以上55人。
2 研究结果
2.1 松阳县妇女的体育动机情况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的, 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1]。表1显示, 松阳县妇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倾向 (根据选中比率从大到小排序) 是:增强体质、消除疲劳、减肥改善体形、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结交朋友和学习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及其他。其中, 30岁以下年龄段妇女体育动机的需要来源与其他年龄段妇女相比较为全面, 不仅有来自生理方面的需要, 心理需要, 社会性需要也同样比较强烈, 尤其是减肥改善体形的动机最为强烈。分析认为, 30岁以下的妇女多为未婚或未育者, 经济状况较好, 休闲体育活动成了她们保持青春活力和苗条体型的重要手段。而50-60岁以上年龄段的妇女大多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 身体各个机能都处于下滑阶段, 老年病多发, 诸多原因导致她们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动机很强烈。
2.2 松阳县妇女休闲体育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情况
休闲体育活动的频数是衡量妇女休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而持续时间的长短则是妇女休闲活动开展效果的体现[2]。见表2, 每周活动次数在5次以上的以30岁以下的妇女为主, 占50%, 经了解这个比例里大部分都是有正式工作的, 如公务员, 教师等, 锻炼时间都大多安排在晚上;从表中也可以看出, 30岁以下的妇女的锻炼次数从3-4次到不参加呈递减分布, 分别为33.3%、11.7%和5%, 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参与休闲体育还是比较积极的。而60岁以上人群没有一个人达到每周活动频率在5次以上, 这点也比较堪忧。在30-39岁、40-49岁、50-59岁三个年龄段中, 每周锻炼在5次以上的也不是很多, 分别为11.6%、7.9%和14.3%。她们的活动频度主要是每周3-4次或1-2次。说明这三个年龄段的妇女虽然没有天天参加活动, 但是大部分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休闲体育活动。从表中还可以显示, 不参加活动的妇女人数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6.2%、12.9%、47.6%和58.2%。
表3, 在持续时间方面, 每次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妇女中, 30岁以下的最少, 占3.3%, 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妇女相对精力和身体机能都还处于鼎盛时期, 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比较长时间的活动;而60岁以上的则最多, 达到了70.9%, 与30岁以前这个年龄段的妇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松阳县妇女以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的人最多, 有38.4%的妇女, 这样的锻炼时间是比较合理的。
2.3 松阳县妇女休闲体育的运动项目选择情况
运动项目是妇女休闲体育活动的载体。表4, 松阳县妇女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根据选择情况, 排名在前5位的项目分别是:30岁以下:散步、呼啦圈、游泳、跳绳、羽毛球;30-39岁:散步、呼啦圈、广场舞蹈、羽毛球、旅游;40-49岁:散步、广场舞蹈、呼啦圈、气功或太极拳、羽毛球;50-59岁:广场舞蹈、散步、气功或太极拳、旅游、羽毛球;60岁以上:散步、气功或太极拳、广场舞蹈、旅游、乒乓球。可见, 松阳县妇女在休闲体育项目的选择上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项目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较年轻的妇女喜欢运动量较大, 有氧代谢较多的项目, 如游泳, 散步, 羽毛球等,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妇女开始选择低强度、低负荷的运动项目, 如散步、太极拳等是50岁以上妇女普遍选择的项目。这与其身体机能衰退, 运动习惯等因素有关。
2.4 松阳县妇女休闲体育的活动形式选择情况
如表5所示, 独自锻炼的人群中, 30岁以下占的比例最高, 为75%。随着年龄的增长, 喜欢独自锻炼的形式呈递减趋势。30-39岁的妇女除参加单位或社区组织的活动比较少之外, 其他的形式都会选择;40-49岁的妇女更偏向于与家人一起锻炼;50岁以上的妇女在于家人一起锻炼和单位或社区组织上所选择的比例比50岁以下的妇女都要高。分析认为, 50岁以上的人群以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群为主, 年纪大了喜欢热闹, 而且对运动技能方面的知识掌握很少, 所以喜欢有组织, 有人陪伴一起锻炼, 一来可以让她们学会如何进行锻炼有效, 二来也可以使他们的身心更加愉悦。
2.5 松阳县妇女休闲体育的活动场地选择情况
如表6所示, 松阳县妇女多选在广场和住宅区空地进行身体锻炼, 其次是马路边和家中。表中的结果还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加, 他们选择的场所也越来越固定。
2.6 松阳县妇女休闲体育的影响因素情况
如表7所示, 影响妇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是家务繁多、工作太忙没时间、无人组织, 无场地器材以及工作太累和没有运动习惯等。此外, 无人指导也是影响妇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 尤其以高年龄妇女最为明显, 60岁以上妇女在这项的比例为83.6,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妇女自主性和接受能力较弱, 因此他们对别人的帮助要求较高, 从上图表也能清楚地看到, 在无人组织和无人指导这两项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相反, 对比其他年龄组, 60岁以上年龄组对因为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较小, 可能也是因为他们已经退休或者在家休养, 因此可支配时间较多,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有80%的老人没有运动习惯, 我们应该通过指导和宣传, 使他们自己养成习惯,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松阳县妇女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与生理、心理有直接关系, 增进健康以参加活动的主要目的。30岁以下年龄段妇女参加休闲体育的目的为改善体形和健身。30-60岁年龄段妇女的目的为增强体质和消除疲劳, 60岁以上年龄段妇女的锻炼目的回归为延长寿命和治疗疾病。
2.松阳县大部分的女性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休闲体育活动。在锻炼频度和持续时间上, 随着年龄的增加妇女在锻炼频度和持续时间呈递减趋势。松阳县妇女在锻炼项目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30岁以下普遍喜欢有一定运动强度的项目, 如游泳、跳绳、羽毛球等, 随着年龄的增加, 会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 如;太极拳和广场舞蹈项目的人数比例增加。而在锻炼场所上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公园广场、住宅区空地为大多数妇女所选择。
3.户外持轻器械和徒手进行体育锻炼是妇女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 如太极拳、太极扇、木兰拳、交际舞、跳绳、羽毛球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 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选择的人增加。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以自由与随机组合为主、活动趋向于有社区组织、与家人一起参与的形式。
4.影响松阳县妇女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是家务繁多、工作太忙没时间。
3.2 建议
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调动社会各种宣传媒体的力量, 逐步地增强妇女参加休闲体育与自身保健意识。为妇女创造一个全民健身的氛围, 使妇女树立健身观念, 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
2.以职业妇女为突破口, 提高其自身对追求美的高层次的更完善的理解, 使职业女性发挥自身文化素质的优势, 更快、更早地加入全民健身的队伍中来, 并发挥自身对家庭参与健身和对其他妇女参与健身的影响及作用。
3.社区、工业区、村镇等组织要经常举行趣味性的运动会或是其他形式的比赛, 促使妇女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注重女性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 加强区域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
摘要:采用问卷、访谈、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浙江松阳县不同年龄段妇女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活动时间、次数、活动项目、形式、场地和影响休闲体育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找出不同年龄段妇女的休闲体育的特点并依此提出相应策略, 以促进妇女休闲体育活动的文明, 健康, 科学的发展,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建立正确合理的社区体育组织制度做些参考。
关键词:浙江松阳县,不同年龄妇女,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周建伟, 陆亨伯.宁波市女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 .
[2]孟文娣.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北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
妇女体育 篇5
一、太平天国运动纲领为妇女开展体育训练奠基
太平天国运动广泛开展之时曾着力倡导男女平等, 并将其作为革命运动的一大纲领实施。“不论男女, 一律平等”革命纲领的实施, 打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的桎梏, 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史以来一个重大举措。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 普通百姓因久受封建压迫, 加之拜上帝教的迷信思想, 多数受众皆全家出动参与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开展之金田之后, 开始有了十分明确的队伍编排制度, 男女分为不同阵营, 儿童与女营同伍, 后期形成了小具规模的儿童队。此种编排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起义运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也为男子参与起义活动排除了后患。在贯彻男女平等这一革命纲领的基础上, 太平天国对于妇女参与革命运动亦是大力提倡, 鼓励妇女参与进革命运动之中, 并且对于妇女的军事训练也是十分重视。天王洪秀全曾发诰命, 令男女皆入军营, 齐心练武杀敌, 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1852年2月13日, 天王洪秀全曾诏命:“男将女将尽持刀, 同心放胆同杀妖。”[1]随着起义运动的广泛开展, 加之革命口号的大力宣传, 当时的革命队伍中着实出现了诸多能征善战的巾帼女将。其中最具名气的莫过于天王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据史料记载, 洪宣娇虽然不满30岁, 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骁勇善战。后期东王杨秀清被杀, 也与其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洪宣娇随洪秀全一起参加了金田起义, 并在诸多战事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诵:“刀术妙速, 衣色隐幻, 一军骇目……”如此种种赞颂, 均可见洪宣娇在当时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之重。太平天国中女营的军事训练占有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刀术训练。女子行军的穿戴与男子亦有所不同———女子腰间均佩带长刀, 短窄衣袖、脚穿草鞋。这支女子部队后期已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在战争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且女将频出, 让人不得不对其颔首称赞。以上种种, 既是当时妇女潜能充分体现的反映, 也是妇女勤于训练的一大成果。女营的勤苦操练为后期与男营并肩抗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形势。
二、太平天国妇女开展体育训练的条件
1.《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在内容上对于妇女地位的规定大致有如下几点:首先, 在土地和生活资料的分配上, 男女享有同等的分配制度。其次, 男女平等地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女子也可参与军政事务。开设女官制度, 开科取士。第三, 在受教育权利上, 男女同等。女子教学与男子教学均等, 且女子也应练拳习武, 并且专门为此开设女子武馆, 聘任女子教师。第四, 在婚姻关系上, 提出了废除买卖婚姻的顽习, 禁止把妇女当做商品进行交换买卖。
2. 废除封建的奴隶制度。
在当时封建思潮的影响与统治阶级专政的压迫之下, 蓄养男奴的情况已不多见, 但是女奴买卖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出生于贫苦家庭之中的女孩多被卖至官宦之家为奴为婢。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这一废奴措施的提出, 对于当时社会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封建社会的妇女解放均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 禁绝娼妓。
据史料记载, 在太平天国时期, 有着十分严格的禁娼制度。禁止官员或者百姓夜宿嫖娼, 违者将被“合家剿洗”, 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 对于知情不报者亦处以十分严酷的惩罚。对于妇女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即妇女或嫁为人妻, 或进入女子学堂, 禁止单身妇女于社会中扮演其他角色, 明知故犯之人均被处以死刑[2]。
4. 禁止缠足。
妇女缠足这一陋习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习俗衍生的间接产物, 此陋习源自于五代时期, 盛行了九百多年。妇女缠足不仅对其身体造成了十分巨大的伤痛, 同时给其心理与精神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妇女如若违背缠足规矩, 那么就连其婚事都会成为一大问题。妇女裹足参加生产生活劳作十分不便, 为此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生活, 乃至于越来越多地为男子所压迫, 成为男子的奴隶与玩物, 不但婚姻陷入泥沼, 连其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太平天国对于缠足习俗的禁止解放了妇女的身体与心理桎梏, 使得妇女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生产生活与体育运动之中, 为妇女体育训练的开展创造了很好的环境与条件。加之太平天国对于妇女参军作战的大力倡导, 对于后期我国妇女体育活动的开展埋下了深厚的基础。
纵观太平天国对于妇女缠足这一恶习的禁止, 不难看出, 主要基于两种因素:其一, 顺应当时的战事需要, 受起义形势的影响, 妇女这一角色在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始阶段, 参加起义运动的大多是生活在偏远山村之中的广西妇女, 她们大多生活在我国最为偏远的山寨之中, 受其自然环境与风俗影响, 广西的妇女们不但不缠足, 而且很少穿鞋走路。无需遭受缠足恶习的虐待的妇女们, 身心发育得十分完好, 且男女亦处于同等地位, 无男卑女尊之分。为此, 太平天国于葵好三年六月 (1853年6月) , 正式下令废除妇女缠足制度。废除缠足的消息一散开来, 仅在令下当天天京便出现了“一日百家缠足放”的场面, 当地妇女们无不为之欢赞。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出生的女孩子大多免除了被迫缠足的厄运,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当时的妇女解除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枷锁, 为其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与参加体育活动创设了便利的条件。此一时期实行的禁止女子缠足与废除男子蓄发两大制度, 被后人称为太平天国运动中最具特色的两大创新性改革。
三、妇女开展体育训练取得的成果
由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通过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些她们的身心得到了解放, 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且她们通过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在心理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她们内心对自己的独立自尊人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摆脱了束缚她们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些变化给太平天国的妇女赋予了新的风格与形象。呤唎论太平天国的妇女说:“太平天国社会制度中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妇女地位的改善, 她们已经由亚洲国家妇女所处的卑贱地位提高到文明国家妇女所处的地位了。太平天国已经废除了两千年来妇女所受到的被愚昧和被玩弄的待遇, 充分地证明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的进步性。”[3]
四、对太平天国时期妇女放足运动的客观评价
第一, 妇女放足运动的应急特征。历时十四余年的太平天国是在腥风血雨的战争中度过的, 战争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需要不断补充兵员, 然而太平天国的兵员补充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 此背景下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必须动员妇女参与一切与战争相关的劳动:运米, 寻柴, 割麦, 抬瓦, 掘濠, 挑砖。而这些劳动如果还在妇女缠足的状态下根本无法完成, 放足这一命令被天国各王府下达到各地。显然, 作为当时战争的需要, 妇女放足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关联的, 这不能不让人对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政策的理解大打折扣。
第二, 明显的强制性特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放足运动的特征之一。作为一项传承了一千余年的审美观点, 妇女缠足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 在当时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消除这种束缚百姓长达千余年的思想。但是出于当时的战争时期, 天平天国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满足战争的需要, 而当时战争的时间紧迫性不允许再长时间地去劝导女子放足, 因此强迫妇女放足的政策被强制实施, 以满足战争对人员的需要。为了达到目的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实施了“妇女不准缠足, 违者斩首”等强制政策。
在没有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风土人情的状态下, 妇女放足的措施被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强制实施, 导致受到广大下层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的排斥, 最终这一解放妇女的举措无疾而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作为天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要求统治下的妇女改变缠足的风俗, 对于妇女来说是无可指责并令人称赞的, 但是作为一项长期积重难返的习俗被打破, 即使受惠的江南女子在身心和视觉感官上一时都难以接受。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的妇女那条裹脚布被视作一个正道妇女身份的证明, 面对突然而至的强制禁止缠足, 其抵触情绪异常强烈甚至于以死相抗。由此可见旧习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科学合理与自愿原则, 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积极地、有步骤地开展, 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中华书局, 1979.
[2]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M].王维周, 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妇女体育 篇6
关键词:社会排斥,潮汕,妇女,体育
社会排斥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Lenoir于1974年提出, 用来描述当时国内存在的、未能享受社会保障的群体和阶层。之后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人员用于研究贫困问题。他们认为社会排斥是对公民地位与身份所赋予的政治及社会权利的否定, 是对民主社会的严重破坏;社会排斥概念还聚焦于社会分配和社会关系议题, 即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和不足够的社会参与、缺乏社会整合和社会权力[1]。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 社会排斥是指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 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2]。
目前, 对农村体育进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客观原因, 而对影响农民主体参与的分析不多。因此, 利用社会排斥这一研究弱势群体的概念, 选取潮汕农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 能够对潮汕农村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排斥四个方面对潮汕农村妇女参与体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影响该地区农村妇女参与体育的深层原因, 同时可以从政策层面提出有利于消除社会排斥、促进潮汕农村妇女参与体育的对策, 研究也更具现实意义。
1 潮汕妇女的特点分析
潮汕文化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女性温柔贤惠、谦恭宽容, 而且性格内敛, 不轻狂, 不浮躁, 这种性格在广东享有美誉。潮汕女人的“五德”温、良、恭、俭、让和“五行”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拜老爷、煲汤。反映出潮汕妇女在生活中能顾全大局, 使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同时, 她们自身权利意识淡薄,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 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 往往采取消极忍让的态度。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 潮汕四市之一的潮州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2亩左右, 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揭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25亩, 汕头市的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低至0.16亩。潮汕男人大多出外谋生, 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性别上的优势, 所以, 潮汕家庭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结构, 潮汕女性大多以在家操持家务, 相夫教子为主。
2 社会排斥对潮汕农村妇女参与体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经济排斥对潮汕农村妇女参与农村体育的影响
经济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被排除在一般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获得经济资源的途径之外, 以及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低于一般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的状态和过程[4]。体育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其前提应该建立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当农民还在为吃穿、子女受教育以及医疗等经济问题发愁的时候, 农民体育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潮汕农村家庭主要靠男子在外打拼为生, 潮汕妇女主要在家劳作。如此以来, 潮汕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话语权就逐渐缺失。
2.1.1 潮汕农民家庭收入遭遇经济排斥
当前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包括农业收入和家庭成员出外打工的收入。而家庭支出名目繁多, 其中子女教育和医疗费开支占了绝大部分, 这一问题也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关注的两个焦点。由于经济排斥的因素, 劳动力市场后时常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如陈满玉在研究农民工“同工同酬”的法律问题时就指出农民工和正式工做相同性质的工作报酬相差甚远[5]。而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不及男性, 她们的收入会更低。实地考察也发现, 一些农村妇女仅靠做手工串珠之类的手艺维持家庭开支, 一旦遇到子女上学、家人生病等诸多问题时便无所适从。农业收入方面, 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处于弱势, 处于被排斥的境地。
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收入的风险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 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 潮汕三市人均纯收入也只是介于4885到4997之间, 远不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6]。除去来年需要追加的生产费基金, 能够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寥寥无几, 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日常需要。至于体育活动, 她们根本没有时间, 也没有心思参加, 体育对她们来说只是一种奢侈品, 能够把体育作为生活必需的更是寥寥无几。
2.1.2 农民医疗保障制度遭遇经济排斥
目前大部分农村已经实行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福利制度也即将在农村展开。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极不健全, 日常疑难病症, 无法通过社区医疗机构低成本解决, 农民压力仍然较大, 大病住院享受的一部分医疗保障对他们来讲仅仅是杯水车薪。2006年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调研报告表明, 潮汕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参保还未覆盖全部农村群众, 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也较低, 只能解决小部分医疗费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导致农民家庭因病返贫[7]。在这种情况下, 负责自家几分田地的农村妇女愈发需要长期劳作来增加经济收入, 以增强她们遇到突发事件后抗风险的能力。
2.1.3 农村妇女在家庭中遭遇经济排斥
“男主外、女主内”的潮汕家庭分工, 使得男人不管多苦, 都要出去打拼赚钱, 潮汕男人很早就有“过番”讨生活的历史。在家中, 潮汕男人基本不管家里的一切事务, 妇女再忙, 家庭琐事均由女人包办, 妇女出外打拼赚钱会被其他人认为是不入流的做法。
由于无酬的家务劳动使潮汕妇女在经济上更依赖丈夫, 因而妇女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也会因传统的家庭分工而归于无效。潮汕农村妇女主内的特点导致她们在经济收入上无法与男性相提并论, 在家庭事务的抉择上自然得不到更多的话语权, 久而久之, 潮汕农村妇女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凡事要听丈夫及公婆的主张, 自身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体育运动能够使参与者展示自我, 树立自信, 参与者是体育运动的主体, 她们在体育运动中能够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 如此一来, 体育这种需要拥有强烈主体意识的活动与潮汕妇女在家庭中所形成的性格特点格格不入, 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她们及家人的认可。
2.2 文化排斥对潮汕妇女参与农村体育的影响
文化排斥是指群体的成员在拥有一个主导文化的符号、意义和仪式等资源方面的边缘化[4]。文化排斥使得他们不能保留自身文化传统, 同时又使他们不可能以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
2.2.1 农村妇女参与体育活动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失
农村体育文化是指世世代代农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它是农民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 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 它所表达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因此, 农村体育文化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 由于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威胁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留存, 而这种变化又是如此强势, 以至于现今社会必须要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来应对。将如此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寻求保护, 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这些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视, 也说明了这些遗产面临变异、消亡的危险境地[8]。
2.2.2 文化贫乏阻碍潮汕妇女参与体育活动
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受文化教育程度影响。文化程度高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活动非常有必要的比例高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 分别为高中组37.1%和小学组9.8%[10]。如今九年义务对农村家庭来讲是一件大好事, 但高中阶段及大学阶段的学费却与日俱增, 农民也因此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潮汕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潮汕人从商气氛比较浓厚, 他们不畏辛苦, 在世界各地均做出了一番成绩, 潮汕商人名声显赫。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讲, 潮汕人读书的氛围又相差甚远, 广东省委赴潮汕调研组的调查结果表明, 潮汕四市高中阶段平均毛入学率为55%, 远低于全省72%的平均水平, 严重制约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9]。如此以来, 农村学生文化的匮乏成了阻碍农村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
至于潮汕农村妇女, 读书的环境更是恶劣, “姿娘仔读书有什么用, 长大还不是要嫁给别人的”等等这些女孩子读书无用之论, 仍然时而能在街头巷尾听到。一些经济较为困难、儿女又较多的家庭, 退学打工的必然是女孩。此外, 教育的不平等, 也决定了传统潮汕地区女性地位的卑微。潮汕旧式家庭中, 女孩子一出世就遭人贱视, 甚至认为家里养个女孩, 还比不上养鸡养狗养猪养牛重要。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对如今的潮汕农村仍然存在深远的影响。一些农村家庭, 假如妇女生的是女儿, 往往会受歧视遭冷落, 甚至被抛弃, 赶出家门。如此一来, 教育的不公正使潮汕女孩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无法为潮汕女性所认同, 一方面她们无法获得体育运动的技能, 另一方面她们又缺乏对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
另外, 由于潮汕文化的封闭性, 潮汕女性无法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她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及其缺乏。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拜老爷、煲汤等被誉为潮汕女人的“五行”,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些磨灭了潮汕妇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她们求稳不求变, 求同不求异, 对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当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运动进入农民的生活时, 同样会受到顽强的阻力和排斥, 也就更加不利于潮汕妇女参与体育。
受文化贫乏的影响, 农民对政治活动缺乏了解, 不能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和价值判断。参与体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选择、修建及维护均应考虑农民的参与, 然而, 潮汕妇女受文化贫乏的影响, 无法认识到这项基本权利, 甚至当这项基本的公民权利遭受剥夺时, 她们仍然意识不到。自然也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针对公民的体育活动权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更是无从谈起。
2.2.3 潮汕妇女缺乏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机会和环境
农民的体育运动技能主要是年少时从学校获得。学校作为传授体育运动技能的主阵地, 在养成农民体育活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学者们对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发现, 农村学校体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体育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软硬件设施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潮汕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求。一些农村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课表上按照要求安排体育课, 但实际上体育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不在少数, 开课数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即使有上体育课, 也是“放羊式”教学。如此一来, 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有限, 对体育运动功能认识不足, 不能有效的利用体育技能来强身健体。农民缺乏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也直接影响农民体育的开展。
2.3 社会关系排斥对潮汕妇女参与农村体育的影响
社会关系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交往人数和频率下降, 社会网络分割和社会支持减弱。其主要表现为受排斥者由于受到偏见、习俗或者其他因素影响, 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社会关系方面出现了断裂, 无法进入其他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受到相当大的限制[4]。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农民的社会网络和社会交往主要集中在农村, 缺乏进入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体育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 又没有相应的体协, 社会关系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显然不及城市。当城市居民已经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明白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良好途径时, 和城市联系不多的农民却难以明白和接受。
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现象极为严重, 女性不能进族谱, 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妇女参加社交活动被认为“疯”、“野”、“不守规矩”、“不正经”、“有伤风化”等。如今潮汕男人虽然不反对太太出去工作, 但绝对不鼓励太太非常张扬、投入的工作。如此一来, 潮汕妇女参与社交的机会非常有限, 原有的以家庭、邻里为单位的社会关系网络得不到扩大, 无法接受网络外的事物。没有了社交活动, 潮汕妇女愈发安于现状, 愈发认识不到自身受排斥的状况, 也就无法察觉体育活动方面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体育活动是“疯”“野”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潮汕妇女心中, 她们丝毫察觉不到体育运动的功能, 也无法为之心动。
镇、村一级领导机构在体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 由于一些地方农村选举不够规范, 领导班子不能有效地代表农民的意愿。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农民体育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宣传和落实, 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甚至出现体育资金被挪用, 体育场地遭占用等现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 妇女应有适当的名额。然而, 调查发现, 真正农村地区村一级的妇女委员所占比例仍然偏低。究其原因, 潮汕农村女性“参政”被看做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 一些女性村干部在处理村中事务时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更大, 真正能够反映女性诉求的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一些地方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以政绩为主, 只看硬件建设, 不注重文化建设。农民体育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益, 所以, 也就难以从实际出发, 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 切实为农民体育发展保驾护航。作为研究主体的潮汕农村妇女难以进入管理决策的关系网络, 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即使她们对妇女参与体育的状况有自己的想法, 渴望提出一些有利于农民体育发展的建议。但由于受到社会关系排斥, 缺乏有效的意见表达机制和渠道, 无法影响体育管理部门作出真正有利于农民体育发展的决策。
3 潮汕农村妇女参与体育的对策
3.1 消除经济排斥的措施
当前社会转型期, 工业反哺农业已经被提上日程, 认清农业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使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得到的经济收入逐步提高, 增强她们的经济独立性。从劳动的价值来讲, 农村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相夫教子等只有使用价值, 而没有交换价值, 因此, 无法体现农村妇女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从而导致农村妇女的经济独立性进一步降低, 因此,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逐步采取有效措施, 灌输家务劳动的价值所在, 使农村妇女在内的每位家庭成员都认识到家务劳动的价值。加大医疗保障制度的力度, 增强农民抵御疾病等风险的能力。只有增强农村妇女的经济独立性, 才能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加强, 也才能使体育这一需要强烈主体性的活动为广大潮汕农村妇女所接受。
3.2 消除文化排斥的措施
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是潮汕农村妇女遭遇文化排斥的原动力, 而这种思想在潮汕地区又根深蒂固, 究其原因, 宗族势力、养儿防老是农村家庭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 通过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让农民认识到农村事务的解决可以通过调解、法律来进行, 而非宗族势力。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的进行, 使农民确实认识到老有所养。另一方面, 加大对女孩家庭的支持力度, 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女孩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丰厚的奖励, 让农民家庭确确实实感到实惠。只有这样潮汕地区重男轻女思想才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潮汕妇女也才有可能逐渐认识到参与政治的重要性, 作为普通的潮汕农村妇女村民才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 为参与体育奠定基础。
3.3 消除社会关系排斥的措施
农村妇女参政是逐渐改变女性遭受社会排斥的关键环节, 提高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消除对女性参政的歧视、逐渐改变对潮汕女性参政的观念。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出资, 与全国妇联合作实施的公益项目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该计划将开设女村官自我探索和发展规划、领导动员及协调能力、乡村经济发展和致富、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持与服务等课程, 在汕头大学分6批对262名潮汕地区村党支部女书记、村委会女主任开展培训。不少女村官都是首次走进高等学府参加培训。此举旨在提高女村官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能力, 使女村官掌握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能够合理的处理农村事务, 以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提高女村官及农村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 从而逐渐消除农村妇女遭受社会关系排斥的现状。农村妇女也才有机会、有意识地表达自身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意见, 形成合理的意见表达机制, 也就有利于潮汕妇女参与农村体育。
参考文献
[1]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杜建政, 夏冰丽.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心理科学进展2008, 16 (6) :981-986.
[3]隗芾.品潮汕女人.潮商, 2008.02.
[4]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J].国际论坛, 2008 (1) .
[5]陈满玉.浅议农民工“同工同酬”的法律问题[J].南方农村, 2008 (6) .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2.
[7]段文娟.论“社会排斥”与农村“新贫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5.12.
[8]牛爱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体育科研, 2009, 30 (6) .
妇女体育 篇7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妇女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拉祜族文化等相关文献, 并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
(2) 问卷调查法
对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拉祜族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73份, 回收率91%, 有效率100%。
(3) 实地考察法
对拉祜族地区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拉祜族重要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婚丧嫁娶活动等进行访问调查, 获取有价值的资料。
(4) 数据统计法
调查数据在windows系统下采下spss13.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拉祜族妇女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拉祜族妇女参与者的年龄比例是由高到低的排列, 中老年人 (40岁以上) 占55.09%, 青年人 (18—40岁以下) 占31.93%, 少年 (18岁以下) 占12.98%, 这充分反馈出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拉祜族妇女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 青年人和少年一部分主要受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一部分会选择其他形式的娱乐、健身活动, 一部分不喜欢运动, 参与者相对较少。
从表2可以看出拉祜族妇女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半个小时之内的占31.93%, 一个小时的占47.02%, 两个小时以上的占21.05%。由此可以看出拉祜族妇女每天工作完后, 都要做家务, 管理家畜, 照顾老人及小孩的任务, 有些还要挣钱补贴家用, 每次做完这些事情, 已经身体疲惫, 但他们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多数还是在一个小时左右, 充分说明,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拉祜族妇女中的认可, 充分调度起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仅愉悦身心, 提高自信心, 还可以促进拉祜族妇女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无限热情。
从表3可以看出, 拉祜族妇女参加传统体育活动的地点在广场的占43.86%, 在庭院的占21.75%, 在人口集中空地的占34.39%。由此可以看出, 参与者活动地点主要选择广场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拉祜族村寨基本都有体育场所及文化室, 有了灯光和音响配套设施, 为群众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拉祜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反映出拉祜族传统体育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参与者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能够成为一种极具浓郁民族风情, 以及民族性大众体育健身项目。
2、拉祜族妇女参加传统体育的认识
对拉祜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的调查中, 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消遣娱乐, 占39.25%, 其次分别是提高身体素质占26.10%, 体验文化生活占19.20%, 增进友谊与交流占15.45%。由此可以看出, 拉祜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非常明确的, 主要是在工作之余放松娱乐、强身健体, 通过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拉祜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正以其独特的活动方式, 吸引着人们愉快健康的度过自己的闲暇生活。
在对人们不参与活动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最高的是没有时间占57.89%, 可以看出拉祜族居民主要还是以农业劳动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没有固定的时间, 参与者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参加, 没有统一的时间。
拉祜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 体验文化, 交流, 休闲娱乐等功能, 72.28%的参与者认为拉祜族传统体育活动对促进健康的效果明显。
3、拉祜族妇女参加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 拉祜族妇女参加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的主要是舞蹈类, 这些项目都具有休闲, 娱乐性, 不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还促进交流, 而且动作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 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 而且运动形式不拘一格, 种类繁多, 颇具灵活性, 能充分体现出拉祜族民族个性。
从表8可以看出, 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主要以群众为基础, 群众自发性组织占到了42.46%, 到随着这几年拉祜族地区旅游文化的开发, 以及群众的健身意识, 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组织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次数也有所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拉祜族群众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没有场地、器材和人员的约束, 具有较强的休闲娱乐方式和体育竞技活动, 是一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 不仅较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 还增加少数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 拉祜族妇女参加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既是一种全民健身活动, 且是一种民族特色的精神手段, 既能促进参与者的身心健康, 提高身体素质,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拉祜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传播拉祜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3) 通过拉祜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研究, 为进一步开发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文化资源, 发展体育经济, 为推动拉祜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提高拉祜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做出一定贡献。
2、建议
(1)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政策导向、资金、人才的大量投入, 地方政府应落实好方针政策, 加大资金和物质的投入, 加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设施建设, 提供较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是促进拉祜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巨大催化剂, 是全面开展全民健身的有力保障。
(2) 加强拉祜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以及在当地成立拉祜族妇女体育组织, 充分发挥他们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那些参与者得到更多更好的专业指导, 努力提升参与者体育观念, 健康观念, 全面提高拉祜族妇女体质与健康水平。
(3) 拉祜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在项目的选择多数是普及较高的休闲, 娱乐传统健身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健身、健心、健美, 还促进拉祜族妇女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因此加强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拉祜族妇女全民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澜沧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4-43.
[2]李珊珊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拉祜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64-67.
[3]田祖国.关于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8:5-9.
[4]李俊怡, 王晓芳等.社会环境的变迁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3:55-57.
妇女体育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浦东张江镇在籍20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的女性居民。研究对象同时涵盖了长期居住在郊区的女性城镇妇女、农村妇女以及近期外部导入 (包括市区以及其他地区) 在籍妇女。而张江镇在上海近期城市化发展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在经济学、社会学、体育学研究中都有学者从不同方面加以考察, 具有典型的学术研究意义。
1.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被调查的妇女群体中, 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与调查要求基本相符, 其中20~29岁占21.7%, 30~39岁占24.2%, 40~55岁占30.1%, 55~65岁占24%。本次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布情况与张江镇发展实际相吻合。随着年龄的增加文化程度逐步递减, 其中研究生占5.1%, 大学 (含大专) 占24.4%, 高中 (含中专) 32.9%, 初中31%, 小学6.6%。被调查群体中约60%为有职业者, 37%为无职业者。在个人月收入中 (包括工资、奖金以及其他全部收入) 大部分集中于1000~3000元之间, 已超越上海远郊区其他乡镇, 接近于上海市区居民的平均收入。
1.2 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与文献资料法。本文以经济学、社会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理论起点, 通过图书和网上查询的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并加以比较。
(2) 问卷调查法。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6份。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了专家效度检验的方法,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 结果都符合本研究要求。
(3) 数理分析法。本文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和其他相关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1.3 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资料和劳动 (或劳务) 消费的数量。体育消费水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 它可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2 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2.1 对上海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的整体分析
从上表 (表1) 中我们可以看到, 首先, 在张江镇还有26.5%的郊区妇女的年体育消费水平在100元以下, 这虽然高于全国水平, 但与上海这样大都市的整体经济水平有所不相称。原因在于上海近郊区在最近这些年来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逐步由投资性产业发展转变为自主发展的后工业时代, 但由于城市化速度过快, 各种制度的安排慢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 对社区居民的人文关怀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特别是对中老年妇女的实际生活关怀不够, 而对新时期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而非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而市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下几乎放弃了对上海郊区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因此具有以上选择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实际情况。
第二, 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近郊区妇女体育消费水平多集中在50~300元之间, 因此在郊区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中, 应注意价格的制定。政府和市场应当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有目的的设计和安排一定的中低价格、高品质、易于被郊区妇女群体所接受的体育消费项目和产品, 为郊区体育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三,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也看到, 体育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上的明显有一个增加与跳跃, 其占有率为18.4%, 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13.13%) 。这一部分人在体育产业学中被称为“体育高消费群体”。
2.2 不同年龄妇女群体消费水平的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 (表2) :
第一, 张江镇20~29岁的妇女群体体育消费水平平均达到1159元, 这可能与年轻人爱好运动以及喜欢高额体育消费有关。20-29岁的年轻女性收入虽然比30-39岁的人群平均收入低, 但由于其家庭负担及其他开销费用更低, 因此其可支配的收入较多, 而年轻人追求时尚, 在运动服装和体育服务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高标准, 而“炫耀性”体育消费则使其体育消费金额大大提高。注重品牌, 追求时尚, 试图通过服装的选择与服务性体育项目的参与来提升社会地位成为部分年轻女性体育高消费的潜在因素。
第二, 30~39岁年龄段的郊区妇女体育消费金额也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 这与上海的发展以及上海近郊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市场的相对完善有直接关系。但与20~29岁的比较也存在明显降低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30~39岁的女性群体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家务与照顾子女上, 体育活动相对减少甚至部分女性体育活动已中断, 这也与全国调查的结果相类似。
第三, 40~55岁阶段明显存在一个巨大变化, 体育消费金额迅速降至237元这样一个水平。这可能与体育消费需求效用性特点造成的, 40~55岁阶段的女性群体更讲究消费需求效果, 自娱自乐并没有太多的货币支付行为, 少花钱而又达到健身效果的项目是她们的首选, 她们并不是完全追求健身效果, 同时追求娱乐休闲的比率呈上升趋势。
第四, 56~65岁年龄段的体育消费与全国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因为, 在上海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覆盖面较广。近十年的城市发展加快了老年体育意识的提高, 闲暇时间的增加, 政府社区指导员队伍的培养与社区老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以及老年人关注健康,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延长寿命的愿望都促使上海郊区老年体育消费有着较高的水平。
第五, 从年龄与体育消费水平的对比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城市化对上海近郊区妇女体育消费的影响。在上海, 大规模城市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 受益群体多为20~39年龄阶段, 她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充分的就业, 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外地迁入人口占有一定比例, 她们拥有较高的学历, 体面的工作, 不菲的收入, 部分被调查者就工作在近郊各类开发区内, 按照收入标准可划为白领阶层, 她们的体育消费额较高。在40~65岁的群体中, 大部分为征地以后由村民变成市民的人群。
2.3 不同文化程度的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的对比分析
因为体育消费属于文化消费的一种, 它具有能力的层次性。即必须具备与体育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一个能从体育消费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体育素养的人。体育消费能力强的消费者, 能够消费多样化的体育产品, 而体育消费能力弱的人则只能消费浅显、单一的体育产品, 这种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体育消费价值量的差异和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同。在 (表3) 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上海近郊区妇女体育消费水平与文化程度间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 文化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水平越高。
2.4 对不同时期张江镇人均体育消费情况的对比分析
在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中我们看到 (表4) , 张江镇人均体育的消费在13年前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 (83.2%) , 其中, 50元以下占59.8%。这与当时农民收人较少, 农民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低有关。而1999年人们的体育消费在100~500元的占50.4%, 50元以下的仅占15.9%, 到2003年人们的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只占3.8%, 而200元以上的占55.6%, 其中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占16.8%。从农民的体育消费情况来看, 很明显, 体育消费与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
3 影响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体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消费, 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受社会经济、文化、体育消费意识和体育消费供给的影响, 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从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制约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消费种类少、环境差、服务质量不高”和“体育消费品质量差”的两项中。其原因在于郊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 短缺的体育消费品和尚未完全开发的郊区体育消费市场, 制约了郊区体育消费的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改变体育消费观念
由于消费习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传统消费习惯还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主要作用。因此, 应提倡农户由简单体育消费向多样体育消费转变, 由过分节俭向适度消费转变, 使居民学会花钱, 舍得参与体育消费, 以提高郊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4.2 规范体育消费产品质量
规范体育消费产品质量是提高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基础。因此, 首先要从舆论宣传上增强打假力度;其次行政执法机关要开展打假护市行动;最后要有效提高经营者、生产者守法经营意识和识别真假商品的能力。
4.3 提升郊区体育消费市场环境
无论从消费者的直接经济利益上考虑还是从消费者心理感受的角度考虑, 在郊区体育消费市场建设中应当营造一种让消费者放心和满意的体育消费环境, 这样才可以使郊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能够不断提高。
摘要:体育消费作为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的高低。本文通过对上海近郊张江镇妇女体育消费水平现状的调查, 发现大城市郊区妇女体育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妇女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消费水平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妇女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韩贺南, 张建.女性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杨忠伟.中国大都市郊区化[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3]《张江镇志》编委会.张江镇志[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