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康(精选12篇)
学生健康 篇1
川大学子坠楼、虐猫事件……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引起的问题已经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已经成为每个老师每个家长刻不容缓的责任。怎样对孩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家校配合, 共同关注
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 而是长期积淀的, 所以,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宜输不宜堵。但是心理健康教育, 不是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可以完成的, 二者之间是统一的, 缺一不可。如, 我班学生张xx, 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我在做他的心理工作时, 先做通家长的工作, 希望他们放弃以往的想法, 在女儿被儿子欺负时说上一句公道话;每天留些时间给孩子做作业;减少做家务的时间……经过多次的家访, 她父母终于被老师的虔诚所感动, 说:“老师都这样为她好,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
家长的工作做通了, 更多的爱将由老师来付出。记得第一次我问她问题时她畏畏缩缩, 尽量躲着我, 我刚一喊“张xx”她的脸就“唰”地一下全红了, 始终没敢抬头和我说话。第二次就好多了, 经历了第三次、第四次……现在, 她终于可以有说有笑地和我谈上好半天。
凭心而论, 张xx其实长得蛮漂亮, 眉清目秀的, 只是由于不讲卫生, 头发乱蓬蓬的, 衣服上总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每天早上碰到她时, 我会友好地对她说一声“早上好!”“你来了”;早读时, 我会走到她的座位面前, 轻轻地告诉她对她的要求;在她洗头后, 我会对她说“你洗了头显得特别干净!”;在她换干净衣服后由衷地说上一句“你今天给人的感觉真好!”……渐渐地, 她的龌龊形象变了, 昔日的“喜鹊窝”变成了“马尾辫”, 衣服也保持两天一换。形象的改变也赢来了同学态度的改变, 大家也主动围绕在她身边, 辅导她学习。
二、紧扣目标, 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课
在小学, 无论是地方教材还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都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都应该有每一节课具体的教育目标, 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如, 《说说烦心事》,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烦心事, 再让学生替他解决“烦心事”, 达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即通过学生为别人解决烦心事, 又达到了自己疏导和解决类似问题的目的。又如在《青春期心理知识》这个教学内容时, 一改过去男女生分开上的模式, 让男女生一起听这个内容, 因为我知道, 我不仅要男生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 我更要让女生了解, 这样, 才能避免孩子在以后成长中的尴尬。
三、针对个体, 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的个性经历、不同的年龄学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绝对是不一样的。例如, 同样的一个面对死亡的问题:对于一两岁的小孩子, 最好的方法就是“这个人不见了”;和小学生说死亡, 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死亡的概念, 老师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 生命没有了, 心脏不跳了, 也不呼吸了。”而对于初中、高中的孩子, 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 除了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外, 重要的是, 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伤痛的信息, 因为他们还要成长。
同样的一个批评的问题:对于一个家庭教育比较严格的孩子来说, 他们接受的能力就比较强, 所以在批评的时候你只要告诉他你为什么会批评他就可以了。而对于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来说, 对于批评的程度就比较难以接受, 所以老师应该不但告诉她为什么要批评他, 还要告诉他如果不批评他, 会引起怎样的恶果。
四、降低要求, 体验成功
对于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来说, 与其空谈立志, 还不如对他们降低要求, 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 将目标变得小而具体, 让其易于实现。例如, 在辅导一个后进生的时候, 为了不伤害她的自尊心 (怕她误以为老师看不起她, 嫌她笨) , 我首先征求她的意见, 在每天布置作业时, 就将她的作业化简:别的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我只要求她抄写生字;别人写作文, 我就要求她读作文;要求别的同学一节课完成, 她放宽到两节课;别人听写都要求写拼音, 而她只要会写生字、词语就行……这样一来, 她就在每次的作业中找到了成功感, 到五年级时, 她已经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做综合性的题目, 一样可以完成阅读练习。
为了让这样的学生彻底走出自卑, 重塑自信, 在生活和学习中, 我总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他们打气, 经常提醒他们:“其实你就是那只大雁, 虽然你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迅速起飞, 但你通过自己的努力, 可以自己飞得更高更远。”让她在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 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学习。
五、形式多样, 有效疏导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切忌的是形式单一。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 很多时候, 他们更有对待事物的看法和主见。这样的孩子, 他们往往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暴露于众, 更愿意老师是自己的知己, 一个不向任何人吐露的知己。针对这样的学生, 老师更是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有效的疏导。比如, 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只能教师才能开启的小信箱, 建立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 将在生活里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写在小纸条上, 教师通过回复小纸条的方式, 有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 日记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倾诉方式。
孩子的心理问题涵盖着太多的内容, 老师能起到的只有疏导的作用, 只有家校配合共同关注、紧扣目标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课、降低要求体验成功、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有效疏导。只有想方设法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疏导渠道, 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的效果, 才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健康 篇2
——心理健康教育综述 我校自2000年成为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以来,在市协会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及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我们以“一支队伍”、“二个板块”、“三大阵地”、“四点结合”,积极探索城郊结合型高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将学校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突破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起点和基础。在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五线并进”的德育工作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五线”的基线。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同时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部署、协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与计划。学校请上海市心理协会会长吴增强教授来学校为教师作报告,请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为班主任开设讲座,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理念,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建立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并对心理辅导室进行装备,配置了电脑及应用软件等心理室需要的教学设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业务素质,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协会主办的心理辅导培训班,这些同志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并开展自培工程,为班主任与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我们还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班二级学生危机干预网络。在课程建设中 :
1、“专业”课程的设置。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二周一节,教材使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手册,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选编一些教材,邀请了区内颇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同志来校作系列性择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正确的从业心理,提前预防不良心理情况的出现。
学生健康 篇3
预防原则:
有效监测、危机干预、及时转介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有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阻碍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做出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防患于未然。
《指南》要求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转介。
在危机干预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及时转介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的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用,《指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心理辅导室原则上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伦理:
遵循保密原则,禁止给学生贴“标签”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个体和群体贴“标签”的做法并不少见,如: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在谈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时,往往会把“自闭”“自私”等弱点和问题与他们“划等号”。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明显不够科学和严谨,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正面促进作用,相反还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工作要遵循辅导伦理。
《指南》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具体辅导过程中,《指南》提出保密原则和“三个禁止”:在辅导过程中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但在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并记录在案;谨慎使用心理测评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并要在学生及其监护人知情自愿基础上进行,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指出,给学生贴“标签”,从本意上看,似乎是为了更好地找到病症,然后对症施治,但如果没有科学性作为支撑,所找的病症不准确,在施治过程中就难免不对症。更为重要的是,随意给学生贴“标签”,会让他们背负莫名的压力,甚至使之成为众矢之的。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少贴一点“标签”,多一些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认知才更准确,培养教育才更有效,对学生的发展也才更有利。
功能定位:
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指南》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指南》提出两项要求:一是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二是根据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并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
《指南》强调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要求心理辅导室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心理辅导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心理辅导室所需的硬件设施,短期内可以配置完善,但要使心理辅导室发挥长期效用,还需切实加强心理辅导室的软件建设。为此,《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应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和典型案例讨论,组织参加专家督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保障机制:
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
当前国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辅导室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心理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此外,心理辅导人员待遇较低、培训滞后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心理教师在学校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岗位,尚未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考核评价和职称晋级制度,使得心理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方面不能享受到与其他教师同等的待遇。
针对以上问题,《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在经费投入方面,《指南》指出,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心理辅导室工作正常开展。心理辅导室应免费为本校师生、家长提供心理辅导。
在基本配置方面,《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设置心理测量区、放松室、自主自助活动区等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
在人员配备方面,《指南》要求,心理辅导室至少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兼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定期接受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指出,为了确保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有效发挥作用,除了严格遵循《指南》中的共性问题与配置标准外,还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编制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
学生健康 篇4
一、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的问题。
(1) 考试焦虑症:学生学习任务重, 同学间竞争激烈, 加上父母期望值过高, 使得学生精神压力大。一到考试就情绪紧张、失眠、食欲不振、头昏头痛。我校一名女生, 平时成绩不错, 但到初三的最后阶段, 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高中, 心理压力过大, 自己不能正确调节, 表现出了高度的考试焦虑症。她对我说:“十几年来,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无能。我害怕、烦恼、忧愁, 我恨考试。”我对本校621名同学进行调查, 有近65%的学生对考试有不同程度的厌恶感,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厌学情绪:有的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分贪玩, 学习兴趣淡薄;有的则是因为心理不健康而出现厌学情绪。一次, 我找一位经常旷课的学生谈心, 他说:“我小学五年级前一直是前几名。后来看到别人考试作弊, 心理就不平衡。别人通过作弊照样能得高分, 我这样学有啥意思?从此我就懈怠学习, 到考试时就想法作弊。初中考试时老师监考很严, 这一招不管用了, 想认真学习, 又因欠债而学不懂, 因此越来越厌学, 以至于发展为经常旷课。”这样的情况后来我还遇到过多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1) 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缺乏理解和沟通,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心灵伤害。有位同学告诉我:“我经常和妈闹矛盾, 听到她念叨我就心烦, 真想一走了之, 但一想到这样会伤她的心我又于心不忍, 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一位同学说:“我爸经常喝酒, 醉了就冲妈妈发火, 为此他们经常吵架, 我恨死父亲了, 不想见到他。”可见, 父母行为不良, 带给子女的不仅是厌恶、鄙视, 更是心灵的创伤。
(2) 与老师的关系: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 过多干涉其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一位同学说, 他和同住一个院的女同学一起上学, 遭到班主任的指责, 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导致他对老师的反感。有的同学说老师怕他们学坏, 限制他们交朋友, 致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导致心理障碍。
(3) 与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同学讲到, 他的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 使他十分苦恼。有一位女同学说, 她们三个朋友很要好, 后来那两个朋友发生了矛盾, 她夹在中间很为难, 不知道该和谁交往, 索性和谁都不交往, 可内心又十分的孤独, 想恢复朋友之间的友谊又不知该怎么做。这些在中学生中并非个别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较差, 个人生理上的不足等。社会环境如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继父 (母) 的虐待等。学校编班、班风班纪、人际关系、学习负担, 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等。
2、主观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年的“过渡期”, 独立意识增强, 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 以成人自居, 美国心理学家L.S.Hollingworth把这叫做“心理断乳”期。虽然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富有创造性, 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 个性还不完善, 情绪不稳定, 对事物的认识还很片面, 世界观不明晰, 适应能力不强等。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轻者情绪波动, 影响学习, 重者影响健康, 甚至走向绝路。因此, 我们应高度重视。
三、疏导策略
1、开展疏导活动。
我从具体入手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 促进其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
(1) 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性格方面的知识, 可以让其矫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 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了解情感方面的知识, 就可以使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了解青春期心理方面的知识, 就可以使其知道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 安全地度过青春期。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 也了解了同学的心理, 有助于他们处好人际关系。
(2) 利用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 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给家长讲什么是心教, 如何进行心教。改变一些家长不懂孩子心理, 动辄就训斥、挖苦, 甚至谩骂的教育方式, 融洽家长和子女的关系。
(3)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我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及时与学生交流, 鼓励他们向我敞开心扉, 述说他心中的“不平”、发泄心头的“不满”, 消除心底的积怨, 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比如对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引导他们平时要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只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 就会减轻考试焦虑症。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帮助他们找到厌学的原因, 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等。
(4) 课堂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场所。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还给学生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2、培养抗挫能力。
对于学生的心理障碍, 我给予的是关心体贴、说服化解。注重学生心理素质, 如意志、信心、情绪、交往、成功、自我调节、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认识到压力时时在, 处处在。我还教育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人生,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在压力和挫折面前敢于同困难作抗争, 在逆境中奋起。引导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扩大知识视野,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抑制和消除心理障碍, 使其成长为身心俱健的栋梁之材。
3、改善人际关系。
我还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谐, 心情当然就舒畅, 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之中。我还教育学生保持统一的人格, 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而不轻浮, 坚韧而不固执, 礼貌而不虚伪, 灵活而不油滑, 勇敢而不鲁莽。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作风, 谦逊、开朗的性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 善于与人合作, 往往更能成功地对付生活的荣辱沉浮, 也更容易成才和发展。让我们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吧!
学生健康检查及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篇5
一、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
1、每学期开学后,各班班主任及时对学生进行有关健康的检查和教育工作.2、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做好师生保健工作。
3、做好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疾病防治的调查研究和资料统计积累工作(认真填好填全素质报告手册)。
4、重视做好教学卫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做好防近、防病的宣传工作,不定期地进行一些常见病、传染病和一般的卫生小常识的介绍,不定期检查学生视力,切实采取措施控制近视眼发病率。
6、实行卫生检查评比,督促师生做好经常性的卫生清扫工作。
7、有关健康方面的资料及时整理交学校归档。
二、重视教学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要求教师做到:
1、向学生和家长经常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
2、随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
3、板书要字体端正清楚,大小适中。
4、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上课不提前,下课不拖堂,下课后动员学生走出教室。
6、不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7、经常督促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看书、写字姿势,做到眼睛离书一尺,胸离课桌一拳,握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
(2)按时做眼保健操,做到认真做、穴位准。
(3)课间十分钟不看书报,不写字,自觉走出教室,休息或远眺。
(4)用眼时间不能过长,一般用眼45分钟要休息一次。
(5)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方和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在卧床、乘车、走路时看书看报。
(6)早睡早起,注意休息,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时间,严禁晚上用手电、蜡烛、油灯等照着偷偷看书。
(7)不看过小过密或字迹不清的书报,作业时字不要写得过小过密。
(8)发现近视,要积极矫治。
三、加强个人卫生
1、全体师生必须做到人人讲卫生,人人搞卫生,人人管卫生,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
2、个人卫生要做到定时作息,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服、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
3、不喝生水,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吸烟,不用公共茶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4、认真做好广播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或平均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广播操和课外活动的出勤情况、锻炼质量,由班主任协助检查、记载,体育组负责抽查,政教处负责统计汇总。
5、对病、免学生,体育教师要安排他们进行适当的医疗保健活动,促使他们早日康复。
三合学校
学生健康 篇6
一、以课题为引领,营造人人参与氛围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校申请了《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子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理论上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同时,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考核培训,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学校不但把班主任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求每个班主任积极地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且要求每个科任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幽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等,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师生同唱开心曲
什么是健康?现代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聘请浙江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亲自给师生们上辅导课,让师生们明白一个健康的人,不只是无疾病、无躯体残缺,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的完善、完整的生理状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周教授浅显易懂的例子、生动有趣的讲解,师生们逐渐懂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心中有他人、兴趣爱好广泛等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重要。周红五教授还给全校师生上心理辅导公开课,一节《巧手解千千结》的心理辅导课让师生明白:生活当中有无数的困惑、困难、误解、伤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双巧手,有一颗善思的脑袋,这千千“结”就会一个一个被破解。辅导课上,教师与学生在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互动,不仅身心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而且习得了正确的辅导方法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是得益于周教授的悉心指导,我们学校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各年级相继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课,其中的活动课有“与烦恼说再见”、“男生女生交往课”、“负面情绪的调节与消除”等,或讨论,或活动,让学生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心理活动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成长的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困惑与烦恼。师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三、拓宽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庭心育水平
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对此,我校除了多次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外,还设立了家校连心桥,开设了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周红五教授在全校家长会上作“营
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辅导讲座。通过讲座,周教授列举并分析了造成亲子之间不和谐的种种因素,让家长们自己去反思造成与孩子不和谐的一言一行,从而提高家长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端正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切实提高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开发隐性课程,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
优美的学校环境、高品位的书香校园文化,是一种意义重大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有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校园环境的改造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对校园布局进行了大调整,大胆创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校园风貌。苍松翠柏,花红柳绿,鱼游鸟鸣,各种建筑物座落在绿树红花丛中,池塘、芭蕉、梧桐、虞美人……一年四季,鲜花争艳,绿树相辉,名花异草,修竹茂林,把学校装扮成花园式的育人之地,师生在这里修身养性、悟道明经。
加强文化熏陶。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和经典诵读、学习名人、剪纸、捏小泥人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兴趣,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学校的走廊文化特别凸显“走进中国传统”这一主题,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三皇五帝、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假日等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每天诵经明理、吟诗怡情,日积月累,良好的心境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心灵的对话,又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心灵的熏陶,真正做到有问题及时引导、矫正,没有问题固本培源、增强免疫力,学生在温馨、和谐、优美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一定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香山小学)
上海干预学生肥胖保障学生健康 篇7
学生超重肥胖率达24.6%, 这是上海市仁济医院课题组2009年以来在上海6所中小学体检得到的结果, 引人深思。近年来, 上海市加强医教结合, 开展学生肥胖干预工作。近日, 该市在金山小学召开现场会, 总结相关经验, 并在17个区县选择初中和小学各1所, 试点开展营养干预工作, 逐步推广至全市中小学校。据悉, 从2011年9月起, 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万燕萍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进入金山小学, 多次对全校900多名学生进行体检, 筛查出245名肥胖伴慢病学生。课题组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 还开展慢病学生随访, 对肥胖伴慢病学生进行长期医学体检, 与学校共建健康档案, 巩固疗效。金山小学在一年的干预期间, 48.2%肥胖学生得到了有效改善, 脂肪肝和高血压干预有效率分别达到59.4%和86.7%, 取得了良好医疗效果。
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社会健康促进 篇8
1 健康与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 (Health) 概念的产生和正确健康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早的健康观是机体没有疾病并且不虚弱, 或者功能活动正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注解:“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 而且包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它明确指出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 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 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 从根本上纠正了“健康就是无病”的健康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将健康概念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即“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健康概念, 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而且对人类健康内涵的寓意理解得更为深刻。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以信息传播、行为干预为手段,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它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健康教育, 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 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使人们自愿地参与到有关自身健康的实践活动中去, 当人们接受了有关自我保健的知识与技能之后, 会自觉地改掉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 诸如吸烟、饮酒、等。
2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因面对的群体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健康观念教育、自我保健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等。其目的是增加大学生的卫生知识, 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改善生活质量。
2.1 健康观念教育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当前社会处于快节奏、多变化、强竞争的信息时代, 对人的机体、心理素质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入手, 让他们明确健康的概念、内涵、标准, 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健康对人的生活、家庭、事业的重大意义。
2.2 自我保健教育
中国21世纪医学教育研讨会指出:“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服务将转变为卫生保健型体制, 突出预防和自我保健, 人们应学会自我诊治、自我照顾, 由求助于医疗机构向求助与自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我保健教育的内容包括:卫生习惯的养成、维护健康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办法、自我健康状况的基本判断、自我基本治疗 (常用药的使用) 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自我保健等基本方法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在突发意外事件中能够采取正确方法和措施的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2.3 常见传染病预防教育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过去、现在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传染病对学校的危害尤为突出, 由于大学生人群集中、生活集中、缺乏生活常识、生活条件有限, 因而, 大学生是传染病的多发群体, 传染病对学校的影响极其严重, 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传染性强, 难以治愈。在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育中, 应对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教育, 既要消除大学生对传染病的恐惧感, 更要使大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形成对传染病的基本判断能力。
2.4 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调查证明, 我国前10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 不良生活行为在致病因素中占44.7%, 在疾病发展原因中占80%, 例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过度熬夜等。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由于聚餐酗酒、语言行为不文明造成人身伤害和学生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主要是让大学生弄清什么是健康促进行为, 什么是健康危害行为, 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 特别是要让大学生弄清楚自身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树立发扬健康行为的思想, 克服和纠正不健康的行为。
2.5 卫生管理法规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使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对大学生进行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依照相应法律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能力。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卫生管理及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如医疗保险政策等, 使大学生能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坚持以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将其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3.1 健康教育课
这是一种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传播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述、讨论、角色扮演、示范及案例分析等, 其中以课堂讲述为多见。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的内容相对单一, 侧重点仅仅在心理健康方面。因而,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拓展。
3.2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指健康教育人员或卫生工作者为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各种健康问题, 帮助个人避免或消除心理、生理、行为及社会各种非健康因素的影响, 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健康咨询在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 还应以校医院为依托, 建立健康咨询热线、健康咨询网站等,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对社会热点健康问题进行解答, 在大学生中及时普及健康知识。
3.3 讲座
是一个人或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 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 是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高校有计划地每年或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宣传关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
3.4 小组活动
以目标人群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健康教育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使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健康教育活动种类较多, 可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如培训红十字青年, 参加社会卫生服务和学校环境清扫, 组织以卫生为主题的团会、演出队、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实践表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助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等。
3.5 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
个别劝导是针对个别有健康问题的重点人员采取的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工作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通过传播健康知识, 传授有关的健康技能, 说服其改变不健康状态及行为的过程, 甚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个别人因健康问题发生极端行为, 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所涉及的教育者面广, 既有学生、班干部, 又有班主任、代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因此, 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学生骨干、教师、学院领导等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员及时发现存在健康问题的重点对象, 并掌握个别劝导的方式及行为干预的科学方法, 从而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3.6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大学生的团伙意识, 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教育技能, 然后他们再向其周围的同学传播, 以达到教育目的。由于他们之间的文化背景、阅历相同, 彼此易于沟通, 因而教育效果显著。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朋友间的聊天, 或是有组织的小组讨论等。目前该方法多应用于生殖健康、劝阻吸烟、环境卫生、保护和节约资源等多种教育领域。
3.7 大众媒介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图表、标语、书籍、手册和教学设备等手段, 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 社会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使行为与环境等方面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知识阶层, 是接受新生事物、新的思想观念最容易的优秀人群, 社会健康的促进必须从大学生抓起, 使社会中的优秀群体懂得健康促进的必要性, 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期间、走向社会后发挥自己的作用, 影响和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健康知识的贫乏与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的促进。现指出大学生危害健康的行为, 从健康及健康教育的概念出发, 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应把握的内容及采取的方法, 论证大学生在社会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学生健康 篇9
健康的体魄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高校也已经把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存在了互动关系。健康意识支配健康行为, 通过健康行为使身体更加健康, 从而又加深和促进健康意识。本文对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了解现状, 以便为新世纪高校健康教育寻求更加有效的模式。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江苏科技大学一到四年级共500名 (其中男生304名, 女生196名) 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08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上网查阅健康教育与健康意识、态度、行为相关的期刊专著,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文件、数据和书籍等。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和对部分学生、教师、专家进行专题访问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表”,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71份, 回收率94.20%, 有效问卷465份, 有效率98.73%。
3 结果和分析
习惯, 是一种重复发生的行为, 是无意识的难以改变的模式, 生活习惯即在生活领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 是个人在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 它的形成依赖于终身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 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并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的过程。体育习惯的养成对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具有重大的作用, 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意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 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体育教育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 还应注意满足个人体育兴趣和爱好, 启发主动参与体育意识, 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1 在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调查
表1显示, 从睡眠时间上看, 大多数的学生睡眠在6~8小时之间, 平均睡眠时间不到7小时, 有13%的学生睡眠时间在6小时或6小时以下, 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P<0.05) 。有60.5%的学生不按时吃早餐, 26.5%的学生吸烟, 64.4%的学生喝酒。吸烟和喝酒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呈性别差异 (P<0.05) 。部分女学生也加入了吸烟喝酒的行列。有54.4%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当多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生活和运动无规律, 有12%左右的学生存在着心理方面的疾病等等,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注:1、按时吃早餐是指早晨8:30以前, 不按时吃早餐是指早晨8:30以后。
表2调查分析看出, 同意运动后立即淋浴的学生占65.7%, 其中男生占36.6%, 女生占29.1%;同意运动后立即饮大量水的学生占87.2%, 其中男生占42.1%, 女生占45.1%, 男女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运动后的健康意识比较薄弱, 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提倡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体育和健康的意识, 向学生传授体育与保健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 传播宣传力度不够, 希望在今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加强学生运动后的健康意识。从表2显示, 勤修仪表的学生占70.9% (其中男生占30.4%, 女生占40.5%) , 暴饮、暴食、偏食的学生占42.9% (男生占15.5%、女生占27.4%) , 两者存在性别差异。这说明学生在饮食方面, 对健康意识的理解不透彻, 也反映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加强教育, 所以导致出现“肥胖症”。
3.2 在校大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目前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 积极性不高, 活动量小, 次数少。
由表4可以看出, 我校大学生在除了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外, 还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 就是校园体育设施的不健全和不完善,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 学校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其数量、规模、设备等方面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 缺乏一个可以固定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加之, 若有时间, 正好今天伙伴没空, 就又没有锻炼。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匮乏,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健康意识的教育。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健康的真正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说明近些年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却相当严重, 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良的生活行为, 不按时吃早餐, 吸烟, 喝酒, 且部分女学生也加入了吸烟喝酒的行列, 相当多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 生活和运动无规律, 说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还有待加强, 获得健康的信心还有待提高。
我校大学生的健身行为存在不足。就体育锻炼方面, 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当然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等客观条件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4.2 建议
1. 切实要树立学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是学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生从思想上、理论上对健康生活、科学锻炼进行深刻认识和理解的阶段, 对良好体育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领导、各有关部门和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将健康保健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体育中来。
2. 我校在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应开设健康方面的课程和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建立新的健康观。要让学生对健康的认识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比如可以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为每个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并且经常在学校开展一些有关健康方面专题讲座, 让同学们对健康的概念、健康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掌握健康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
3. 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路牌等媒介作用, 加强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科学体育锻炼常识, 以及竞技健身与保健方法等内容的宣传, 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乃健康长寿之道”, 有了健康的身体, 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 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就在于他有理, 所以只有以理服人, 才能达到理论教学的目的。体育理论教学一直是普通高校的一个薄弱环节, 体育教师应通过培训和自学等, 提高自己的健康理论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经验、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使体育理论课成为学生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重要渠道。
5.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良好的体育运动场馆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体育的健康意识的重要因素。同时加强学生运动场馆的改建, 增加数量、完善设备, 以优美的运动场馆去吸引学生, 让学生在舒适环境中生活、学习、锻炼, 这必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的培养产生重要的正面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 对大学生进行了健康意识、生活习惯、体育锻炼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总结, 提出了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希望能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韩勤英.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体育学刊, 2003, 10 (3) :79-80.
[2]但爱兰, 黄腊秀等.对“非典”后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3 (3) :419-420.
[3]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 2006, (3) :75-78.
[4]胡建夫.怎样睡最健康[M].台北:宇河文化有限公司, 2003:76-77.
学生健康 篇10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 高职学生刚进入青年期, 心理发育尚不够成熟;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与不安日趋加剧, 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高职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首先, 由于高职学生中农村生源较多,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相应也比较多, 经济压力较大。其次, 他们大多高考成绩不佳, 因而被动选择高职深造;加上受知识基础的限制, 学习兴趣不浓, 信心不足, 学习压力较大。最后, 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 其就业层次较低甚或就业困难。种种原因都导致高职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负面心理;从日常表现症状来看, 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处世消极、不思进取。另外, 青春期成长的自然烦恼, 人际关系的困扰, 生活的单调乏味,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使他们感到压抑、空虚和孤独;恋爱、情感问题也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 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痴迷网络甚至网络成瘾是高职学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这些问题要求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 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加大力度,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努力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 实行由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并行的“两条腿走路”模式。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院、处、系三级构成:院级即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危机处理委员会;处级即学生工作处管理下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管理下的心理课程专程教师;系级即系主管学生办公室管理下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机构由院系学生会心理部、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理咨询员构成。
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危机干预预案》等指导性文件, 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实施办法。
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疏导机制。对心理危机的最佳处理办法莫过于使心理危机不发生。因此, 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普查制度以实现学生心理异常的早期识别。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针对有心理异常迹象的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 一旦发现有学生情绪异常, 及时上报辅导员, 再由辅导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 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如果情况严重, 就应上报各系学生管理办公室和心理咨询中心, 中心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
要建立高效的危机处理系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系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院分管领导”五级危机处理系统。发现危机预兆时, 立即层层上报, 危机处理委员会根据《危机干预预案》, 迅速行动, 启动应急措施, 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如果有必要, 就应请求社会专业心理治疗机构介入, 学校和家长协助进行治疗。
2.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心理健康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但是有的学校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时仍出现知识性失误。有这样一件事情:某高职院校一个大二的女生由于失恋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辅导员异常重视, 向系主管领导作了汇报, 系领导在中层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通报。因为保密不严, 导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知道了这件事, 出于“好心”纷纷前去看望与安慰, 连宿舍管理人员也“关切”地开导她。结果, 过多的“关爱”压垮了她, 她不堪失恋和内心世界被“透视”的双重压力, 选择了退学。
这是一起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起的事件。因此, 有必要在全体教职人员中普及心理教育知识,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学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 使全校学工系列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掌握心理危机处理方法, 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
(1)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 又有个体差异性。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 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讲授、团体辅导给予系统讲解、分析, 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 针对个体实际, 进行心理疏导。要开通网络咨询热线, 便于随时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介绍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 提供心理健康测试, 实施心理健康调查;运用QQ、BBS等网络工具实现师生在线心灵互动, 使教师和朋辈咨询员对学生在线咨询和即时辅导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还要承担起培训本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干部的职责。
(2) 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加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仅是针对部分心理异常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能, 突破自我局限, 建立自信、自尊、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学校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的培训, 鼓励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证, 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3) 提高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或企业, 心理学知识比较薄弱。高职院校应采取外聘心理专家作专题讲座、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 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使教师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习效果,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 学生干部、朋辈咨询员和宿舍管理员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宿舍管理人员又称“生活老师”,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管理者与引导者,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宿舍中度过, 宿舍管理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学生干部和朋辈咨询员是遍布全校学生的“触角”,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他们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 使他们掌握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及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的方法, 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近20年才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高职院校的建校时间普遍较短,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待提高。所以, 高职院校既要借鉴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 又要系统调查、全面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努力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适时地拿出对策和措施, 为提高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 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此外, 高职院校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基础和特点的教学方法, 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 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从源头上解决厌学情绪;作深入的社会调研,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实现体面就业, 减缓学生就业焦虑;探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信心, 减轻学生自卑感;依托国家和学校日7) 完善的资助体系, 以“奖、助、贷、勤、补、缓、减”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贫困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4. 纳入课堂教学, 传授健康知识。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既系统讲解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传授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 又用个案分析、角色扮演等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 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 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良好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构建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物、心理咨询中心网页, 利用广播、黑板报、墙报、报纸等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观看心理电影等活动, 以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重视校风、班风建设, 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 强化自我教育, 倡导自助互助。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其主体意识, 并体现其主体参与, 其教育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 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相互影响作用,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 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 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各班在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下,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每个班可以邀请一个朋辈心理咨询员长期联系班级, 和学生作经常性的交流, 给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心理委员带动和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塑造良好人格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高职院校应该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提高队伍能力、深入理论研究、提高办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确保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善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学生健康 篇11
首先,创新机制,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开展辅导员心理咨询技能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二是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工作站,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台。三是建立“辅导员——心理服务委员——宿舍长”的工作体系,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四是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督导,逐步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特色增长点。
其次,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一是坚持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月报制度,主动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二是坚持特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周报制度,切实帮助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坚持主动约谈突遇重大生活事件学生,增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能力。四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培育,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追求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学生健康 篇12
一、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效地学习。学校要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新课程标准,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弱占用体育课,更不得出于安全的理由,因噎废食,使体育课“空壳化”、“休闲化”、“走过场”。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学校要实行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6年来的改革,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甚至有学者称,改革的6年正好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较大的6年,无论是巧合还是有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体育课改理念虽好,但教学无从着手;体育课改内容颇丰,但却不知所教;体育课改目标全面,但却评价无法。因此,体育课程改革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和基础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便于学校、体育教师开展教学的课内、课余一体化的课程方案,使学生能熟练掌握1—2项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并养成习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复兴大业,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所以切莫等闲视之,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全国3亿多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共同努力。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社会、教育、体育、校长、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因素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建议从长远着眼,改革高考制度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根本。当前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其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校要注意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与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人情世故。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咨询网络。
三、宣传预防疾病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认知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多向学生宣传预防疾病的知识,比如宣传预防流感的知识、预防乙肝的知识、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当代的很多疾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我们除了要求学生保护环境外,还应要求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污染,比如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一次性纸杯,警惕手机、电脑的辐射,等等。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如勤剪指甲等。要向学生宣传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比如不要暴饮暴食,饭后走一走,早睡早起,每天要睡午觉,运动后不要冷浴,女生月经期注意保暖和卫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