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通用8篇)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1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国家、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政策优势,促使对俄经贸合作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快速攀升。1997年,随着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绥芬河市成为我省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双向通道。以口岸进出口物质为主导的加工业迅速兴起。国家和省市的强力发展和推进政策、绥芬河市优越的发展环境、口岸便捷的交通条件构筑成我市引入省内外资金、项目流入的谷地,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广阔平台。绥芬河市已经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对外经济合作的窗口桥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省领导曾经指出:“我们不满足于窗口、通道、平台的地位。要做主体、主角,努力把绥芬河打造成‘北方深圳’,使我省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保持和巩固全省对俄经贸合作牵头省、第一省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绥芬河等边境口岸,扩大与俄罗斯等国的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省政府关于推进对俄经贸技术合作战略升级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绥芬河市,绥芬河市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边境口岸和唯一的铁路口岸,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地位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绥芬河市发展空间饱和、城市功能不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实际,要立足打造现代化国境商都,搞好绥芬河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口岸整合、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哈、大、齐;哈、牡、绥两大工作带的出口和端口,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制约,完善城市功能;为充分发挥我市口岸对全省经贸和科技合作的拉动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力、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促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一、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1、农村、农业现实状况。绥芬河市下辖11个行政村,农村人口7372人,耕地面积333014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我市位于我省的东南部,土地面积421.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系的老爷岭余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格局。由于地处寒温带,属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湿润,高温日数少,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为5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2.3度,多年平均大于等于10度的有效积温为2072度,最高达2446度,最低达1801度。处在三积温带下线、五积温带上线,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无霜期为119天左右。而且初霜较早、终霜较晚。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农业生产一亩地收益仅为150—260元,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规模小、效益低,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实现8056万元,为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点三;粮豆薯总产量为404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虽然这一指标在全省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农民纯收入构成已经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产收入为主体。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635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7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044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5倍。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民待遇、金融及法律等社会服务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日趋明显。先天不足的农业生态条件和微小的农业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市无法将第一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做大并做强。
2、城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实局面。绥芬河市下辖两个镇,而且都在城市区域之内,对我市来说效仿省内人口和农业大县,在现有农村地区另建小城镇,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是我市总人口仅六万余人,其中农村人口7372人,农村劳动力3900人,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争2000人,只有1900个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位于我市城区内的前进、绥东两个村已经被老城区的改造所覆盖,成为“城中村”。建华、建东和建西三个村正在被开发建设中的西城区所逐步覆盖,宽沟村区域已经被综合保税区融为一体成为“园中村”,村屯将整体搬迁到城市区域之内。已经覆盖和正在覆盖的6个村人口已经占我市农村人口的40。5%。从交通条件上看,北离市区最远的双胜村距市区12公里,南距市区最远的南寒村距市区20公里。因此,从我市农村人口总数、已经被城区覆盖的村屯数量、转入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数量和最偏远村屯距市区的交通条件看,小城镇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从我市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城市发展对现有农村和农民的覆盖和吸纳程度上看,只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一体规划、统一布局、一元管理、统一政策、整合资源、统一利用、一体建设、共做基础、才能实现同步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3、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单位面积产值比决定了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我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4.3平方公里,其中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4平方公里。由于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2005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已经突破了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近期规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现状、机遇和前景,本次城市规划调整是到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37.7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13.4平方公里,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中,绝大部分占用基本农田,由于受发展空间所限,城市区域功能设置没有足够的空间予以充分发挥,现有的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产出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土地、规划,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去解决发展的障碍,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我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城乡一体化,将农村人口和土地转化为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打通制约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目前,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产值密度目标为45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产值为4500元。我市基本农田按照种植结构,以正常年份的收成计算,每公顷产值约9000元,每平方米产值约为0.9元,我市农业生产用地的产出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调整土地使用规划。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让每一寸土地都能迎合和适应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需要,地尽其力。按照我市城市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2010年以前,我市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为3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3000元,至2020年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密度可达到50亿元/平方公里,即每平方米5000元,至2020年,我市可开发工业用地8.0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至少达到400亿元。我市仅有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和扩大使用面积,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的土地资源将给我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必将为全省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必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全省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可从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减少经济发展的波动。
二、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能性
1、凭借我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和公共关系优势,近年来,全市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截止 2008年末,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0.1亿元,对外贸易额实现58.28亿美元;口岸过货880万吨,过客163万人次,接待进出境旅游者85.5万人次。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4亿元。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功能不断加强,现代化城市构架基本形成,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成为全省人均收入最高地区。
2、从国际关系上看,中俄关系已经上升到最好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上看,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俄罗斯重点开发远东地区战略已经形成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市彰显和发挥口岸服务和拉动功能和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综合保税区的批准和建设必将给绥芬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打造北方深圳的战略构想和做大做强绥芬河的发展理念,为我市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放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合作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绥芬河将逐步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将成为我国东北最活跃的商贸交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中俄边境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轻工机电产品加工基地、我省参与区域合作的实验基地和平台。
雄厚的地方财力为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强大的发展趋势和美好前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续保障。良好的村级组织和经济状况为我市率先实现一体化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市被城市覆盖的几个村屯,固定资产都在300到5600万元,流动资金在300至2600万元之间,公积公益金达到7296万元,如前进村自建宾馆、商场及木材加工园区年收益可达450万元,象我市这种农村村集体无负债,还有大量良性资产和强大稳定的固定收入的状况,在我省农村并不多见。绥芬河市公有财力的总额扩张,村集体的良性积累,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打下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我市日益发达和发展的服务业和日益壮大的口岸加工业,正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市二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完全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问题。
综上所述,绥芬河市有条件、有必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不动摇,坚持发展口岸特色经济不动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不动摇,着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着力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着力扩大区域合作,着力创建中国沿边国际合作型经济开发区和东北亚现代化商贸旅游名城,为打造“北方深圳”奠定坚实基础。争当延边开放升级排头兵。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步骤、任务与实施办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
第一阶段是从2009年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完成城乡一体化的硬件建设,形成城市发展的框架和经济发展格局。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到2018年,用五年的时间完善城乡城乡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以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
(一)对我市整体区域按照长久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布局,做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
(二)加大公共投入,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率先实现财政、公共事业、教育、卫生、医疗保险,社会及养老保险、文化、司法、金融等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取消乡级层级,按照区域功能分工的不同,在绥芬河镇基础上成立东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西城区管委会阜宁镇的基础上成立西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西城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完成后再将西城区管委会转为西城区社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西城区建成区的新区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工作。
(四)通过老城区改造、西城区开发,红岭区,服装和电子加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先行吸纳前进、绥东建华、建东、建西、宽沟六个自然村。前进村、建华村先期激活村屯良性存量资产,推进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司化经营。
(五)通过撤村并村完成南寒村、北寒村、永胜村、红花岭屯的合并工作。建立统一的居住、生产、生活及社会服务功能区域。通过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阶段
(一)通过整合调整土地使用规划以及收购、参股和与城市商业区进行土地转换等形式,将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全部向政府集中。
(二)实现覆盖全市的劳动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及劳动 培训体系。
(三)转化部分农民身份,实行市民化管理、享受城乡统一的市民待遇。
第三阶段
(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框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各加工园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建设,扩张城市经济总量,为城乡一体化奠定经济基础。
(二)建全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就业体系及相关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城乡一体化农民就业、安置及保障措施
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其目的就是扩展城市空间,整合公共资源,全面协调和整合城乡利益关系,打破城乡分割的原体制,促进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共享发展成果,人尽其能,地尽其力,扩大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利、在创业中受益。稳民、富民、安民。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区域分工。
我们所构想的城乡一体化既不是盲目的建城造镇,脱离经济基础去变农村为城市追求消灭城乡差别的目标,也不是简单地改变户籍制度,脱离就业结构去变农民为市民,更不是将失地的农民边缘化,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区域分工安置农民就业。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将通过全市规划调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城市空间构架上,将设置一线带四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一线”是指以绥芬河口岸向牡丹江延伸,形成滨绥铁路、绥满公路发展的轴线,打造哈牡绥对俄经贸产业加工带。“五区”是指:一是跨境合作区,以贸易综合体为基础,强化会展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对俄商品展销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向自由贸易区发展;二是东城区(原绥芬河老城区,绥芬河镇所在地,内含前进绥东两个自然村)、东城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商贸中心区进行规范整合,形成服装、建材、食品等商业街,同时加快金融、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西城区(现阜宁镇政府所在区域,内含建东、建西、建华三个自然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的行政办公区和适宜居住的生活区,同时建设配套的文化体育中心;四是红岭区(阜宁镇所辖沿301国道、206省道的永胜村、红花岭村,内含北寒工业园区为北寒村所在村址附近)功能定位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构建机电、物流、轻工产品加工等若干产业园区。将南寒村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区,将建新村地区建成生态园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把红花岭村、永胜村、北寒村、南寒村统一搬迁到建新村与206省道区域之间,此区域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产业带和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距城区不足一公里的朝阳村纳入附近工业园区一并发展。五是综合保税区,以宽沟村周边建设国家级综合保税区。集保税、仓储、加工贸易于一体,这也将是绥芬河迎来跨跃式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二)绥芬河市土地使用原则和方式。
1、按照:土地合理规模流转,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平稳、各项保障机制健全、有偿、统一、合法这一原则,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这一主体权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动员和鼓励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用途上发生转变。引导、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进行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这一新型土地经营模式的探索,使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失地农民按期分取红利。当入股企业或公司破产时,确保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失地农民,在农民收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农民以土地为资本再次参与经济合作。绥芬河市长远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土地使用价值,必然会给土地所有者提供长期高额收入的保证。采取土地产权股份合作制,具有单一的安置补偿费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可以使农民永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从所有的土地中获得收益。目前北京、上海等地郊区已经在此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我市利用这部分土地主要方式。
2、如农民不愿以土地入股,要求以货币作为补偿的,我市将根据我市土地状况,按照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对所征占的土地所有者予以最高额度的安置补偿费进行补偿。确保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资金保障。
3、从我市的地形、地貌的现实情况出发,结合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观念上的传统和作风,在近期和中长期城市发展所不能覆盖的区域,保留总分农用地,作为城市功能附属区域,为城市提供生活供给,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提供空间保证。
(三)、城乡一体化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
1、位于城市区域内的五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前进村和建华村的村改居的股份制转化工作。随着老城区的改建和西城区组团三工程的全面展开,前进和建华两个村已经被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城市功能区所覆盖,原农转非户和村民已经大部分采取和利用房屋动迁补偿金购买新居的方式转入城市居住区域。目前,建华村实有农村户口176户,434人,建华村实有耕地面积为202亩,人均不足半亩,有建华村户口,但村委会不认可的为:173户,399人,为外来挂靠户。建华村实有现金存款2090万元,村委会固定资产合计5795万元,根据建华村的实际情况,大额的良性资产和西城区建设原村址和居住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的改变,已经为该村推行城乡一体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进村实有173户,356人,原征地农转非户为66户,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户回村一人享受村民待遇,计239户,422人。空挂户,村委会不认可的为:40至50户。实际以种地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为8到10户。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为10101元,实有土地400亩,目前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已经将该部分土地收归村委会所有,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已经收回,享受每年4800元的失地补贴金。村委会将该土地按不同的地类和状况以每亩:70、40、20元对外出租,使用权和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条件。村委会固定资产为4000万元,其中商场面积1200平方米,宾馆1500平方米,前进木材工业园区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三项固定资产年均收入为450万元。为长期稳定的固定收入。
根据前进村和建华村两个村的土地、人口资产和收入情况为看,这两个村的股份制转制工作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结合深圳和宁波及沈阳的股份制转变的经验2009应从以上两个村入手,作为首批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的试点,旨在改变城乡混居的局面为建东、建西和绥东村的一体化工作探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农村户籍并拥有土地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转转制,有农村户籍,不拥有土地,村集体组织不予认可的农民身份人员,首批转化为城市居民,不参与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具体的措施为:
集体资产彻底股份化,组建股份合作社,实行两保一险和集体安置就业
清产核资:将现有集体固定资产、银行存款、应收帐款或债权债务等,由政府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参与,由独立的会计师事物所和房地产评估所进行客观公正的清算与评估。然后,出售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核算出现有集体资产总量。
预提应由集体承担的两保一险资金:在清产核资、出售固定资产并清理债权债务完毕后,按省市相关部门有关规定,对所符合社会保障条件的村民,核准其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总金额,从村集体积累中一次性扣除,上缴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此后,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其两保一险参照现行城市居民两保一险管理办法执行。
建立“股份合作社”:按办法一中对集体资产分配的办法,对现有有籍有地村民确定股权。在股权数量明确后,将现有集体资产按股权数分配到股民头上。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可投资我市西城区开发及老城区中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目前,建华村已经召开村民议事会,将利用现有资金,在现村委会西侧建设综合性市场,待市委、市政府结合西城区整体规划统盘研究后确定是否建设。以便于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也可以投资其他行业。股民的股权可在股份合作社内进行流通和转让。股份合作社也可吸收外来新股,前提是:外来新增股份不能超过总股份的49%。确保农民的控股权。
集体安置就业:由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投资建立的新企业或参股后的企业,安置原农村社区适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安置补助费”一律留在新建的“农民股份合作社”内。对于已经有产业或生意,不需要在“股份合作社”内就业的村民,可将安置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个人。已经将“安置补助费”交给“股份合作社”的股民,其陆续进入劳动年龄的子女,可继续由股份合作社下属或参股企业安置就业。
股份合作社的利润分配:新建股份合作社每年的税后利润,应预留出后续和新增人口“两保一险”中应由集体承担的部分及其它福利资金,再按章程留出折旧和公共积累,剩余利润实行按股分红。不在股份合作社体系内就业的股民,同样享有分红权利。
社会保障: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后,凡年满18岁,进入就业市场的,都必须加入社会统一保障体系,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交纳社会养保险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基本医疗保险在阜宁镇前两年已经先期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医疗保险方案,政府资金合理注入,使农民都能够承受的广覆盖、低水平、全保障的医保政策。
住房保障:可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与建经济适用住房并举等多种形式。对确实贫困无法支付城市住房日常费用的,或属于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可租住由政府投资的小户型的廉租房。
社区管理:取消村民委员会,以原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成立新的社区支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新的党支部、居民委员会、股份合作社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对新成立的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督。城市化后的居民在新社区实行集中居住,以便于新社区的管理和社会服务。
2、位于城市区域外的六个自然村的农民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措施。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需要搬迁的四个村屯由招商引资的入驻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的一体居住生产综合服务区。
住房保障 统一建设罢换入住,提供统一的住房保障的同时,建设廉租房,供附近园区生活和配套服务,房屋租金可为失地农民提供长久的收入保障。
就业保障 随着各加工园区和服务行业的建立,首先招收产业化发展中失地农民,西城区新增的物业、卫生、社区服务及综合管理等行业首先考虑招用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城市综合配套的生态涵养区、公益事业可为失地农民提供看护服务的就业岗位。农用地和农民宅基地农民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生产分得红利。
社会保障 在此区域如市政府征占农民土地我们将采取改变原有的土地安置和补偿办法和标准,将应归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部分补偿给失地农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金。使失地农民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以此作为前提,有土地入股收益、有安置补偿费做基础,农民的土地流转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市政府通盘规划此新村区域土地时,给村集体预留出部分集体土地,以便于村集体壮大资产、盘活资产,进行合理化的生产布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可享受养老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无子女赡养或无业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至领取养老金年龄;男18—55周岁以下,女18—50周岁以下,因病残等原因无力就业者,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医疗卫生保障 在已经开展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加大市、镇两级和村委会的资金投入,作为参保资金的主体,农民作为参保资金的辅助部分,使失地农民获得良好的医疗保障。
3、尊重客观事实,在建新村区域保留一部分区域作为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农民继续以传统农业为收入主体的生产、生活区,充分利用我市仅有的这一部分土地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小区域作为我市绿色食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服务区,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市委、市政府加大此区域公共财政的投入,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转移的劳动力家庭收入不再出现新的二元结构。
六、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增强农民工贸化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市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比较落后,劳动技能不强问题,农民致富奔小康,眼前缺资金,长远缺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采取政府引导的办法,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主体,让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让他们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世代的传统经营观念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上认识到如果不改变思想和观念,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国家和省市强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富民政策这一时机如果丧失,那么他们将失去一次永远富裕的捷径。因些,教育和宣传工作应该贯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充分了解、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富民这一宗旨。二是加大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按照我市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计划,制定一整套实用性、产业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改变原有的就业培训体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基金直接拨付给新建企业,让企业按照所需自主培训,这样有利于从业者尽快熟悉所从事的岗位技能,避免出现技不适岗的现象,也可以节约社会资金。为城乡一体化的大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七、确保城乡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具体保证措施
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着眼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打牢理想信念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真正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生根、在实践中落实。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方针,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绥芬河探索出对全省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解放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创新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落实上,做到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为城乡一体化这一系统工程提供不竭动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宏观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善于开拓,保持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强劲发展态势。
(二)着眼于提升城乡一体化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功能的要求,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在全省率先实现一体化的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识人要拓宽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好全省人才试点工作,着重引进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挂职的体制机制,用制度治市理政,用制度管人管事,建设一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干部队伍。
(三)着眼于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切实加强农业战线和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相关和配套的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全面加强老城区社区和西城区新社区、“两新”组织、农村、机关事业等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提升标准,创造特色,建立健全社区党建议事机构,协调各方参与社区党建工作,构建“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让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收入方式和收入渠道发生质的变化的新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建立党群共建农民股份公司等有效载体,搭建致富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以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机关党建水平,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努力把广大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帮带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
(四)着眼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关键要体现在关注民生、力解民忧上。在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基层,吃透情况,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度约束和民主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整治不思进取、拖拉懒散、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庸人作风;坚决纠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只说不做、贻误发展大局的浮躁风气;坚决查处仗权设卡、谋取私利、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牢记“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把才干用在促发展上,把工夫下在抓落实上,不断开创城乡一体化的新局面。
八、绥芬河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效应
城乡一体化革除了简单城市化的弊端,使城乡二元分割被打破,能形成城乡有机一体和同步发展的有利局面,所以北京郊区、上海、济南、浙江省绍兴、义乌、江苏省和四川省成都市已经根据本地实情陆续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绥芬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无疑会为我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供可借鉴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工作思路,绥芬河小区域大发展相关制约因素的解决,必然对我省解决大中城市周边区域如松北区、呼兰区等地的城中村、园中村现象和局面必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绥芬河市是我省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所承担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那么在局部政策范围内我市就要在社会及政治体制上寻求更适宜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政策和体制上的改革,为全省社会进步、经济加速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子,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绥芬河的窗口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2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众多学者观点不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 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 合理布局,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社会学和人类学家则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 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打破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相互分割的壁垒, 使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 缩小二者的贫富差别, 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而生态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 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的过程。虽然各观点和侧重点不同, 但是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最主要的应该以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为基础, 这是实现城市和乡村融合的基石, 是众多学者所阐述的一体化的保证和前提, 因此城乡一体化应是涉及城乡空间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生态结构变化等诸多方面, 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支援乡村, 乡村服务城市, 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融合的过程, 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人口、生态上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城中有乡, 乡中有城, 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生活, 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 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和实惠, 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大多数人认为是我国在实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有专家提出取消实行新农村政策, 因为要实行城乡一体化, 农村便会发展到城市, 实行新农村建设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更会阻碍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于是便产生了城市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矛盾的争论。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根本原因在于此观点没有认清楚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经济更好地和谐发展, 不仅仅包括城市, 也涵盖农村的发展。
1. 实行城乡一体化, 农村不会消失。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无农不稳, 吃饭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无论如何实施, 我国也不会没有农村和农业, 城市也不可能代替农村, 城市和农村是一定同时存在的。
2. 城乡一体化要以农村经济增长为基础。
如果农民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 不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单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和城市的反哺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 在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情况下, 配合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施行, 使农民收入水平基本接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的各种隐形负担才会消失, 才有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
3. 新农村的建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步伐。
新农村建设总的来说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 农民素质的提高, 也包含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问题。这样一个新的农村环境, 无论在经济、素质、环境、生活、生态都和城乡一体化的目的相一致, 新农村建设直接起到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 实行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乡一体化二者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对于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原因, 众多观点比较统一, 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过于贫困, 城市和乡村发展极不平等造成的, 因此, 围绕着城乡差距过大又产生若干的争论。
对于城乡的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 吴敬琏认为是体制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孙立平认为是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侧重于城市改革, 而忽略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樊纲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不是体制和改革的问题, 虽然也有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社保体制不完善的原因,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几亿农民的收入很难很快提高, 因此才有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的恶性循环;厉以宁则认为城乡不平等的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笔者赞同厉以宁的观点, 所谓城乡二元体制, 是指在国家主导下, 在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对社会资源区域间 (城乡) 分配不均的制度, 它体现在城乡两种政策、户口一分为二、生产要素流动阻滞、农民地位长期低下等一种不平等体制和现象。
1.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 在资源分配和占有上, 农民名义上虽然也是全民所有制的主人, 但对全民所有制的资源基本上没有支配权, 也基本上没有获取过应得的收益, 这种体制使城乡差距扩大。
2.由于体制上的不平等造成制度上的不平等, 使二元结构制度化。国家在财政分配、物资分配、投资分配、知识分配、医疗分配、文化分配等方面都是向城市倾斜, 对农村关注较少, 工资、征地价、教育卫生等方面政策也不同, 这就使农村发展失去了政策性保障, 在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国民待遇, 更大大拉大了城乡差别。即便国家对农村地区加强重视, 也加大了对农民负担的减免, 但是总体上农村贫困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
因此, 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 也只有破除掉这个二元体制, 才能实现城乡经济平等和谐发展。
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在实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有些人过于强调公平而忽略了发展的不平衡性, 而有的过重于依托市场的效率力量而忽视了农村经济起飞的客观困难, 这样的路径和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承认当前城乡发展存在差异化, 但是更要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省 (市) 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 探索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 承认差异化, 认清城乡的本质差别, 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差异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会趋向流动到城市中去, 这是市场调节的必然。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让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 它必然扩大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差异化首先要求城市和农村要各自发挥自己的分工作用, 要明确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城镇密集地区, 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以引领我国产业进步、技术进步;同样, 农村应当保证发挥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安全功能, 以此来维护国家的发展安全, 实现农村支持城市。
2. 城市反哺农村, 促进城乡发展平衡。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 但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我们在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同时, 要兼顾公平。对于城市和工业, 要反哺支持农村和农业, 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全面进步, 国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政策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贫困农村和地区的发展, 加大城市和工业的带动力度, 带动农业产业的转移, 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农村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差异化道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等边缘地区, 只有通过强化自身特色, 实现差异化发展, 才能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升自身在区域中的地位。农村的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更加丰富和独特, 是城市所缺少的, 农村实现差异化发展, 更多的是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率的要求, 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城乡形态、景观风貌上的特色, 达到对区域性特色资源的独特吸引力, 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4. 重视特色小城镇发展。
特色小城镇一般是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率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 它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 比一般的小城市更能带动、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 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因而发展城乡一体化, 在众多的差异化路径选择中, 发展特色的小城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减少和消除我国当前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 可知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在承认城乡差异化, 认清城乡的本质差别的基础上, 城市反哺农村, 促进城乡发展平衡, 农村更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差异化道路, 重视特色小城镇建设, 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二元体制,差异化
参考文献
[1]王景新, 李长江, 曹荣庆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潘旭明, 苏力, 李一鸣.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J].生态经济, 2008 (7) .
[3]李才.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技, 2009 (6) .
[4]郭蕊.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 2009 (2) .
[5]赵东龙.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 2010 (2) .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管理;研究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1.2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1.3 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
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2 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3 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2.4 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3、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3.2 依法报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将已经报废的工矿企业用地、废弃的学校用地都置换成城乡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体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农用地转用指标。
3.3 實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构,先征收集体土地,纳入政府用地储备,并制定相关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统筹。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热点和难点。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打破目前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之间的界限,便于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要不断强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权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乡—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
[2] 朱建荣,徐明.狠抓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14,(08).
[3] 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J].世纪桥,2013,(01).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篇4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被派驻岑港司前社区作为一名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对当地的社情民意进行调查摸底时,发现群众对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个问题反映非常强烈,为此我走访了一些单位、企业、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先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2007年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意见,区政府就我区农村城乡一体化事宜与市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我区乡镇自来水厂统一由市自来水公司收购,并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网改造;在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自来水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三年后,且辖区内农民饮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时,辖区内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与城区同价。之后,市自来水公司陆续收购了白泉、干览、北蝉、马岙、小沙、岑港、长白等乡镇、以及盘峙的水厂,并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管网更新、管道联网和水厂改(扩)建等工作。现已投入资金1.2亿元,近期还将投资1.35亿元左右,用于岛北净水厂的建设,通过改造,多数被收购水厂的水质水源等供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3月,区物价局《关于调整定海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非居民用水价格的批复》(定价„2010‟5号)对水价调整范围、分类、幅度及时间进行了统一。用水价格采取“区分类别,分步调整,最后定价同网同价”的办法,范围为除册子乡外定海区定价供水一体化的所有乡镇(含环南街道辖区)。经营性用水(含工业、商业、服务业)执行时间为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调整后价格为每吨2.6元;非经营性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调整后价格为每吨3.2元,城区同价;特种行业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整后价格为每吨6.00元,城区同价。
二、存在的问题
1、水价调整前,我区乡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每吨1-1.5元,工业和其他用水价格为每吨2元左右,有些地方同居民用水价格一样。调整后,水价成倍上涨,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和好处,反映十分强烈,甚至误解乡镇政府把原乡镇所有的自来水厂和水库卖给市自来水厂,是出卖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届时有可能出现拒不支付或拖欠水费现象,甚至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2、同网同价城乡用水一体化,水价提高,但原水20多年来一直未提高。如2009年我区乡镇用水量为850万吨,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1.83元,水厂供水成本约为每吨2.66元(不包括即将投资岛北水厂建设成本),这样算下来全年亏损达700万元,数额较大,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
3、自来水管网存在严重老化,压力很小;同时锈铁水严重,需要加快改造。
三、对策和建议
1、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从农村实际出发,以群众利益为先,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群众可接受的乡镇水价调整政策。
2、要广泛宣传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同时也可以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让群众代表一道参加听证会。
3、如这次提高水价,原水价格也要相应提高,乡镇实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水反哺补贴机制,缓和水价提高群众负担过重的矛盾和乡镇原水补贴机制加重财政负担的困境。
4、加大投入,继续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对原来的水厂进行改(扩)建等,改善水质。
驻岑港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 盛信龙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路与策略 篇5
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领一直是政府和国家要尽力完成的艰巨任务,对于如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风格是我们一直做的努力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只有在思想上和领悟上做到了对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的认识,就能很快的加快进度,把措施落实到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出路与对策
引言: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是一项重要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不仅是在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而且还是政府政策上的变化。是关于产业布局和城乡利益的关系。不仅要求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也是对领导的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定义,以及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出路做出了探讨。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定义及意义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定义是这样子的,它是我们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就是在发展中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居民作为整体,在规划中统筹兼顾、综合性的选择。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规划做好、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统计到位、综合研究得到认可,在通过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的了解到不同的区域建设要按实际的情况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传统的,要正真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就是在发展中让人民切实感觉到农村和城市是一样的待遇和实惠。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居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局面为城乡的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奠定的基础。第一是城乡的工业化发展为农村向着非农业化的发转提供了推力。第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会进一步的促进农村人口的流动。第三是,在发展中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推动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的相互间的融合。第四是,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已经具备的了成熟耳朵条件和基础,一些城市也已经在向着城乡一体化建立起模式了。第五是,社会管理上的创新和在户籍制度上的解决,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也为农村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第六是,农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现,也必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立。2.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城乡的一体化的建设是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的。就比如说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模式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只能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步,同步谋划。目前在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一个是在思想认识上根本没有解决。在城市建设时就有一个现象就是重在建设不注重管理。二是在宏观法律政策的条框上没有很大的突破。现行的制度仍然是旧时发展的规划。三是在城乡的统筹建设上,具体的机制体制还没有成熟。利益分享机制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利益共享,信息共享上得不到保障。四是在城下居民的建设中民生问题仍然存在。建设重心大多数是在城市,农村的基本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五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规划的步伐比较缓慢。规划中的管理没有做到位。
3.切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策略
3.1.提高思想的认识度,改变观念
城乡的一体化的发展式城乡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在当代来说就是一场城市经济的变革。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想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智力突破城乡的二元性结构,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缩小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宣传一件新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在农村文明条件,教育理念的不发达的基础上,对农民来说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并不明确,所以说在这理念上我们就应该要做到,使城镇管理者拉动乡镇管理者首先对思想认识上的提高,然后再由村干部对村民进行思想上的宣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旧时的发展模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换句话说,人人都想过上安康的生活,在本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理念下同时进行教育将是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的助推剂。
3.2.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对当前面临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首先要仔细的分析问题所在,抓住根本性的问题,进而研究出思路对策,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一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全面梳理依附在户籍之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要从社会保障、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等配套改革入手,制订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镇安居就业的风险和成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自由流动。二要积极推进近郊农村体制综合改革,推进资产人格化、就业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三要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集约流转、有偿调剂和有偿退出;要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征用补偿办法。
3.3.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快体制的转型
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推进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只有切实的把三农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缩小城镇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发展。推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现代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由于受到传统二元化的结构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要想有所突破会很艰难。所以我们在发展中只有抓住关键,并解决掉才能是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的突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革新才能带来新的力量。
想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我们资源的配置中的作用。深化改革的进度,一定要统筹规划,使得农村和城市在经济增长的趋势上保持同步。各产业的发展和城乡的经济发展中,要为农村和城市的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使得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上能得到最好的配置。在社会的保障制度上做到健全,切实维护农村在资源劳动上的利益。说白了就是农民的建设性的问题,在力度上不够响应,或者说在宣传上没有做到让农民懂得是怎么一回事,这就使得改革的力度不够深,观念没有成形。所以在建设中很有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体制的转型,丢弃以前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格局。
3.4.优化分配制度增加收入
在建设中按照公共财政策略的要求,不断的调整好财政的支出,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负担的财政投入机制,依法在安排上落实好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在财政的支出上做到一体化,稳建农村资金的投入体制。在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上,要确保用于农村的整个建设。逐步的增加到对农村教育、卫生条件、文化教育等的事业经费上的投入。增加对农村水利、环境整合、道路建设等的基础设施的财政方面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为发展城乡的一体化建设做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问题的关键,而三农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收入分配上的利益问题。投入和产出应该有平衡的,农村发展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政府在建设中的分配制度上健全,实实在在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出力。
3.5.在合理规划中建设城乡文明化
现代先进的城市的文明方式是农村向城市化的建设迈进,传统落后的乡村文明是会日渐被取代的过程。但是就目前居民的居住情况来说,农村的相对分散化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会使得城市的周围的产业和人口向着城镇和比较中心的农村。把农民导向一个集中化的现代化社区发展。在管理中引入城市社区的管理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水平上更加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上的制度严谨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文明建设的先导,我们要在建设中从文明的角度出发,建立好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3.6.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核心根本。因为人们生活最关切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保障的问题上有没有健全的制度,能不能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意在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为城乡谋福祉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问题,虽然说市场化的改革制度已经打破,但是在很多地方,传统制度的观念还是会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又由于在城市部门中,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保的制度也已经大概完善了。近几年来通过制度的转换,比较容易建立起与经济制度较为统一的制度。因此,在城乡居民的建设上社保问题的差异也会打破多年来的城乡分割局面。
3.7.资源整合,发展城乡一体化
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建设来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系到发展的全局,政府部分要充分发挥到领导的部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必须立足大局,把握好核心的部分,对各方面的积极部分 充分调动起来,凝聚各局的力量,不断增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在强大的社会支持力下,切实把握好真正的主流。在工作中党政府要切实的一手重点,一手发展实力。部门负责人一定要亲力亲为,为不断发展的城乡建设出谋划策,广泛汲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在城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指导和领导的工作要落实到位。用心建设和发展城乡的一体化。对各项的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在建设中,引用系统性的统计方案,而且在运用到各具体部门去,而且有关部门小组要及时的跟踪到位,使得在用在城乡建设一体化的资源上最大化的利用。
4.小结
在城乡发展中我们要实现发展的跨越性,就得持久的把握住创新优化服务的宗旨。以推进经济化的发展模式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使得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和各种事业的发展取得成功。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把握好团结一致,励精图治的精神,不断的奋力拼搏,才能使得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得到有效的进步,为以后的城乡建设提供经验,探索出一条出路。参考文献: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6
提 案 人:民革新泰支部
通信地址:新泰市民宗局
内 容:
构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重要举措。2010年我市将城乡客运一体化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截止目前,理顺了公交公司管理体制,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新规划了城乡公交线路,提升改造了部分站所等附属设施,更新了34辆公交车,为下一步的一体化管理打下了基础。为更好地推进公交客运一体化,实现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促进城乡公交客运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涉及民生的复杂工程,是一次改革和创新,涉及面较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建议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确保2011年该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树立大公交理念,搞好统筹规划。立足大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城乡客运实际需要,把公交客运规划置于全市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大框架,科学规划运营线路,统筹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市良好公交客运环境,建设统一的公交车停车场,停靠站点,在车辆、线路、站点的布局上,搞好城区与城镇、村居间的有机衔接,实现公交客运资源无缝隙覆盖。
三、统一运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构建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对现有城乡客运主体的改革,是对运营主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和洗牌。建议参照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从公交的公益性考虑,整合现有公交客运运营主体,实现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转化。关于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提 案 人:渠红梅
通信地址:市民族宗教局
联系电话:*** 案 由:关于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内 容:
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密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客运需求与之俱增,而我市现有的城乡公交和客运资源无论是运营能力还是结构布局都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突出表现为:管理主体多,各自为营,缺乏统一整合,城乡客运主体散乱,竞争无序,安全隐患大,客运覆盖线路之间冷热不均,在票价、停靠点、运营时间上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监管,广大农村农民享受不到城区公交的便利服务和低价优惠政策,城区公交的公益性和农村客运的逐利性矛盾日渐显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市城乡客运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一是有利于提升城乡客运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便捷、经济、安全、优质”的运营服务,缩小城乡差距,体现和谐运输。二是有利于客运行业统一管理,彻底改变多元经营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局面,提高城乡客运整体竞争力,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有利于城乡客运资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减少资源浪费,保持城乡平衡、资源整体平衡。因此,构建城级公交一体化已成为政府、交运部门、客运企业和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势在必行。建议:
一、理顺现有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主体一体化。政府应通过明确行政主体,改革现有多头管理的体制,实现管理主体一体化,明确由交通部门具体负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革改制工作及行业统一管理,履行监督、协调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好管理主体的作用。
二、树立大公交理念,搞好统筹规划。要强化“大公交”理念,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立足大城市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城乡实现客运需求,把公交客运规划置于全市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大框架内进行科学谋划,对已编制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进行细化补充,使规划紧紧跟上城市、城镇、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规划的统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坚持公交优先原则,科学配置公交资源。从全市大城市建设的长远角度,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运营放在优先位置上,重点向城区新建社区,农村乡镇、行政村辐射延伸,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全市的良好公交环境。在车辆、线路、站点的布局上,搞好城区新建社区、城镇、行政村之间的有机链接,逐步实现公交资源无缝隙全覆盖。体现便民、高效的原则,综合考虑线路长短、走向,道路状况,人口密集程度,冷热线搭配等因素,科学配置,逐步健全完善,形成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运营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
四、统一票价,全面落实优惠补贴政策。政府统一制定公交客运价格,城乡居同一票价,全面落实城乡居民乘车优惠补贴政策,使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学生等特殊人群都能享受优质、优惠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惠顾于民。
五、统一运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难点和关键是对现有城乡客运主体进行改革,这是对运营主体切身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洗牌。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稳妥操作。建议参照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多从公交的公益性来考虑,使改革回归到公益性上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是鼓励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采取以资为村为纽带,收购、并购、入股、联合等市场化的运作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造,组建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紧密型经济实体,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使经营主体由小、散、弱向现代化、集约化转变。二是鼓励公司收购。以市公交公司为依托,由改造主体出资收购原经营者的经营权,原经营者直接退出客运市场,对原有从业人员优先录用,从而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改造。三是建立退出机制。设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使部分原客运经营主体,逐步退出和萎缩。四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原有经营主体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服务质量招标投标方式,优胜劣汰,重新取得运营资格的原经营者和车辆,服从新公司安排,特许继续运行。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7
2005年以来, 以着力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与质量, 强化水资源的利用管理为目标, 全面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由于这项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大, 产生的效益深远, 科学、全面地对这一工程的投资结构,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进行分析评价, 进而提出改善管理、探索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通过管理机制的研究, 有助于政府和广大群众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工程建设价值,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推进今后工程更好地实施。本文将对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进行论述。
2 投资形式评价
2.1 投资组成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 东营市各区县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投资方面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债项目投资;二是市财政投资;三是区县财政配套资金;四是群众自筹。在不同的项目中, 投资规模与比例不尽一致。区县自来水厂建设, 过去形成的模式是财政性投资是主体。乡镇级自来水厂建设由市、区县财政及乡镇自筹方式进行建设。乡镇级以下部分, 大多采用村自筹与部分由上级进行扶持的办法。
2.2 市场化程度判断
市场化程度的判断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绝对值法, 既按照完全市场化100%与完全计划体制0%为定值标准, 通过各种不同指标的评价进行判断;另一种是相对法, 既将比较样本按照市场化程度进行排序, 其中将不同的特点与环境也综合进行考量, 形成一种比较结果。我们将有关指标进行综合, 各区县的市场化水平排列顺序为:河口区、东营区、垦利县、广饶县、利津县。河口区与东营区在供水上直接接入油田供水管线, 其水主管线价格锁定, 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原始成本锁定, 其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垦利县胜坨镇自来水厂投资部分近一半来源于企业用水的先期支付, 这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化行为, 比照广饶县李鹊镇直接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有很大进步。而同样利津县陈庄镇自来水厂, 市场化运行尚未启动, 在模式上处于由计划到市场的转轨中。
3 管理机构评价
3.1 管理方式
东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于建设基础不同, 运行方式不同, 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从情况调查看, 在管理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油田管网供水为主的半行政化管理方式。供水主管线以下作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部分, 在管理上由乡镇与村实行分级计量管理。二是县指导下的乡镇级公司化运营方式。乡镇级公司化运营是建立在政府投入不计折旧的基础上, 其水价部分主要承担人员工资与设备运行费用。三是村级自主管理。村级自主管理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分为:村级补贴代管、成本化管理、招标管理。
3.2 管理期望目标与实现程度
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向,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期望实现的管理目标不同。市级管理者以推行公司化运营为管理取向;区县管理者以争取最大的市级财政支持为管理取向;乡镇管理者期望由市县两级财政包底。因此, 管理期望目标的不一致, 形成体制与机制的多重冲突。
4 养护管理评价
4.1 养护现状
按照目前投资方式, 由于城乡供水基础设施部分的投入是巨大的, 因此, 必然带来投资形成资产的大量折旧。但由于公用事业属于财政投入, 长期以来, 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将资产折旧纳入会计管理, 所以, 资产的后续性管理难以为继。
4.2 持久性判断
以市场化程度进行判断, 没有纳入符合西方会计标准管理的企业, 其资产的市场化运行程度就会受到质疑。而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后续运营与管理方面, 由于不计设备折旧, 这样就不会形成长效机制, 所以在后续管理中, 必须要寻求建立起能保持养护与运行相统一的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是财政拉动下市场投资型的, 也可以由财政进行补贴来实现的。
5 资金管理评价
5.1 水费管理方式
水费管理一般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村补贴。对于采取村补贴的村庄, 一般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 采取集体统包的办法, 由村直接向镇供水公司实行季度结算。二是成本价, 差额补贴;有一些村庄采取按供水企业原价供水价格向农民收取水费。因跑冒滴漏形成的差额部分, 由村级集体收入中冲抵。三是微利。对于采取微利做法的村庄, 形式也不相同, 有以上所提到的招标承包的方式, 其微利部分, 用于支付管理者收益。
3.3两种仿真方案的对比研究
根据两个仿真软件的仿真过程, 我们得到了该交叉口改善后的四个进口方向的平均停车延误。跟改善前的交叉口相比, 可以看到改善后的交叉口的平均车辆延误明显下降了, 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相比而言, TSIS系统比较适应国外的交通状况, 国外的交通情况较少考虑非机动车、行人对交通流的影响, 因此在用于国内信号交叉口案例研究时无法较完整的反映实际情况, 即难以细致地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行为。而VISSIM 5.0仿真得到的各进口控制延误数据与实际相差较小, 并且系统详细描述了交通主体的行为通过设定相应参数来反映实际交通状况, 因此得到延误数据更贴近实际观察数据。[2]
4 结论
总的来说, 交叉口的拥挤改善设计方案涉及很多方面。通过对现状交叉口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合理的交叉口改进方案, 运用仿真软件VISSIM和TSIS对改进后的交叉口进行仿真, 通过两个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得到一个总的合理的设计和仿真方案。通过仿真软件可以形象地模拟出交叉口改善后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VISSIM5.0的3D效果的模拟, 更是为交叉口的实际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发改投资[2005]1302号.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 篇8
【关键词】农村资源配置 城乡一体化 优化组合 资源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036-01
引言
农村资源配置和城乡一体化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十分重要。山西省大同市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突出,主要归咎于山西大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上。
农村资源主要是指农村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三个方面的资源,农村资源配置也就是指农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配置。这三个方面如果得到合理配置,将会是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果得不到合理配置,资源的浪费将会大大提高,同时经济也得不到快速发展。文章主要对大同市农村资源配置与城乡一体化进行阐释和研究。
一 大同市农村资源配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大同市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外流,导致当地人力资源紧缺,从而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受外出打工增强经济收入的影响,大同市农村大量劳动力每年外出打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散于东部发达的沿海城市。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给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人力资源的匮乏。例如,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耕地资源因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土壤不断贫瘠化,农业产品的产出量不断降低。这样下去,将会使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降低和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大同市农村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式开发,给环境和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山西大同市一煤炭资源为主的城市,大同市不少农村地区煤矿资源丰富。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涨出现在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市场需求量倍增,这就或多或少地刺激着农村一些矿主,他们肆意开采和无视煤矿开采中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的破坏,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相关环境问题的出现。经济发展所兑换出的代价是历史发展的沉痛的烙印。
(三)资源优势很难转化成经济优势
大同市处于山西省境内,隶属黄土高原南侧,高原的特点就是千沟万豁,地表支离破碎,大同市农村交通因地理区位条件原因而形成交通不便的问题。这一地理条件的存在,是大同市很多农村地区很难让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的发展成为大同市不少偏远乡村的一大难题。
二 如何实现大同市农村资源配置的优化配置
(一)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和鼓励当地乡村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用优厚的经济政策大量吸收当地的自然劳力,从源头上遏止人力资源的不断外流,有效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地建立相应的乡镇企业,提高员工工资,使当地员工的薪水高出外出务工人员的薪水,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吸收本地员工,这样就有利于就地取材,同时也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当地老年人老无所养的社会性问题。
(二)合理开发农村自然资源,转化优势发展方向
大力进行交通建设,是想农村交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交通建设实现公路村村通,让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和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 大同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一)建立健全相关城乡资源互补制度,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合理利用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
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从而大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二)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经济一体化和资源的转化发展
农村资源与城市经济的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互补城市相关资源的缺乏,实现当地资源和经济的优势互补。
结束语
总之,大同市应根据本市的具体发展条件,适时调整城市发展状态,实现农村资源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配合和长足发展。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
[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
[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汇报08-16
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07-28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10-22
关于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_慈政发〔2007〕80号06-18
城乡养老保险论文关于城镇的养老保险的论文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综述06-01
关于深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的通知07-04
城乡一体化的中部路径08-08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