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2024-05-14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通用8篇)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1

为深入推进赤水市农村产业革命,按照“八要素”工作要求和“五步工作法”,以坝区引领、山区聚力、园区释能,促进赤水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为坝区联系人,目睹了宝源坝区花卉的发展,同时也发现花卉发展存在的问题,带领坝区帮扶人员深入基地找寻破解问题的答案,形成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卉发展现状

宝源坝区花卉规模化种植始于2017年,种植户何文珍是宝源联奉村人,1985年出生。外出打工积攒了部分资金,放弃城市生活选择了回乡创业,开始规模化种植花卉。在乡政府、村委会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32.5亩,建立了40多个大棚,开始种植非洲菊,成立了赤水市七彩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宝源花之谷”。32.5亩非洲菊种植三个月后便开始投产,年产值在300万左右。店老板在赤水市中心开设有花店,种植的非洲菊除供应自己的花店外,还外销习水、泸州、合江等地,市场销路一直很稳定。

2019年底,赤水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建立耕地坡度在6度以下的坝区。结合赤水实际,在宝源确定了331.4亩的坝区建设,其中有214亩的花卉。经过几个月的坝区建设,2020年三月,新建花卉大棚194个,花卉占地面积214亩,种植面积180亩,其中150亩大棚花卉、30亩露地花卉。花卉种类以非洲菊为主,品种有28个,另有尤加利、绣球、桔梗、雪柳等少量配花,均已陆续投产。截至目前,坝区花卉已投资2000余万,政府投资600余万。

二、发展前景

宝源花卉按亩栽5000株、一株年产花45枝、一枝销售均价0.6元计算,单产产值在13.5万元,年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年总利润约400万元。2020年,花卉土地流转及青苗费用35万元左右,现有固定员工21人,年工资开销包括临时工在内在70万元左右,年财政扶贫资金利益分红在12.5万元,其中70%给贫困户。企业利润每增加50万元,给村集体溢金1万元,其中10%用于贫困户分红、50%用于土地流转群众再分红。花卉产业带动68户土地流转户,带动288户群众户均增收3.4万元。在坝区,花卉产业包花不限年龄,老的70岁以上,小的3岁,都可以在花房包花,包花多的,一天可赚50多元,少的都有30来元,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把钱赚了,还能同时兼顾照顾家庭。而且,赤水竹资源丰富,部分老人原本在竹编方面就有基础,除可以编制一般竹花篮,还可编造插花用的精致的花篮。这些都可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三、存在问题

宝源坝区花卉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农民就业、旅游开发带来诸多好处,有力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企业管理人才:没有熟悉企业管理的办公室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日常事务。

2、缺乏技术专业管理人员:对花卉栽培只有何老板曾外出学习,熟悉业务一点,其他专业人员是没有的。但她一人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既要管理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生产。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技术骨干,再培训一批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花养好。

3、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红利分配等制度应建立健全,制度上墙。

4、缺乏系统的专业现代化管理技术支撑:比如大棚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目前,部分土壤因施肥导致板结,急需改良。需建立有效的边种边培肥地力的技术措施。

5、花卉种类单一:可逐步试种,增加花卉种类。

6、发展观念陈旧:需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转变观念,往农旅一体化方向发展。美化坝区整体环境,以及大棚周边环境。开设采花体验大棚、插花体验室,配套农家乐餐饮部,鼓励有条件的周边农户打造民宿,让花卉企业带动整村二、三产业发展。插花体验店,可找专业的插花老师现场指导、摆放插花彩图、书籍或播放插花视频录像。在出入方便的地方,规划出少量大棚作为体验大棚,吸引游客前往。

四、对策与措施

针对宝源坝区花卉发展存在问题,通过群众会、座谈会、专题会,找到破解问题钥匙,其对策与措施如下:

1、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开展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利益联结等方面工作,以及对外接待工作等。

2、开展相关技术培训。需要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开展包括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竹编培训、餐饮管理培训、民宿经营管理等培训。

2、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套完善的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包括喷灌、滴灌、水溶肥施用,绿色防控黄板配生物农药、以草治草防虫等农业适用技术等。

3、土壤改良。邀请外地的专家团队前来赤水实地考察,采取土样分析,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拿出精准的土壤改良措施。

4、在种植非洲菊为主的基础上,每年选择性地引进不同种类鲜花进行试种,增加花卉种类,让插花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向市场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鲜花,满足爱花人士的需求,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5、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发展。在自我扩大再生产基础上,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让企业规模扩大、设施更加齐备,向高效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

6、美化环境。坝区大环境卫生需跟进,大棚周边露地栽培配花部分,可用竹篱笆围起来,美观好看,让游客在游乐中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

7、多种形式销售产品。通过网销、自己的花店和周边习水、合江、泸州等地区花店多渠道销售花卉,更要往打造自己的花卉品牌,扩大影响力,让花卉购买商自己到生产基地采购花卉方向发展。尤其要重点打造好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培育好自己的网络销售人员。

8、种子种苗培育。2020年6月赤水市供销社与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去重庆、泸州、仁怀等地开展花卉需求量考察,周边花卉需求量在400亩左右,目前我市已种214亩,缺口约在180到200亩,需求量不是很大。一般非洲菊生长周期在三年,如果土壤肥力充足,可延长到5-8年。根据网上查看、电话联系,非洲菊种苗市场价在每株0.7-0.8元,包送到家,疫情期间每株0.6元包送到家的价格,以及对种苗组培繁育的询问、了解,繁育一株组培苗价格大概在1.2元。因此,在赤水全市用量不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坝区基地选择通风向阳、肥力较好的地块自己进行种子繁殖,陆陆续续更换种苗。同时,注意加强地力培肥,延长花苗的生长周期。

目前,是宝源坝区花卉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不少。但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用心打造发展环境,精心培育发展人才,宝源坝区花卉种植一定会迈上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2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

到2010年底, 全县花卉苗木生产已形成了以南安镇和黄龙镇为重点, 以323国道沿线乡镇为主的“百里花木长廊”, 生产面积达1333hm2, 年产值达2.5亿元, 全县建成了2大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瑞香世界和黄龙旱田苗木基地;成立了3家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章江源瑞香合作社、润庾花卉合作社和大合苗木合作社;涌现了4家花卉苗木龙头企业, 其中2家已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了5个花卉苗木专业村, 全县有花农2100余人。

1.2 品种种类

大余县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了以金边瑞香、富贵籽两大盆栽花卉为主, 包括桂花、竹柏、香樟、罗汉松等各种绿化苗木及树桩、盆景、草坪草等多品种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其中金边瑞香、富贵籽等盆栽花卉约占40%, 桂花、香樟等各类绿化苗木约占60%。

1.3 技术水平

大余县花卉苗木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的生产栽培方式为主, 盆栽花卉以设施栽培为主, 均建有传统的竹木大棚或钢架大棚, 绿化苗木及树桩盆景则以露地栽培为主, 种苗繁育以扦插或播种繁育为主。成品苗的栽培以土壤栽培为主, 无土栽培及喷灌技术得到初步运用和推广, 全县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面积达33hm2。

1.4 销售状况

大余县花卉苗木的销售仍以国内市场为主, 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左右, 其中金边瑞香已出口到了韩国、日本及英国、比利时等国际市场, 年出口额可达200万美元。国内市场主要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花卉销售市场为主, 其中广州市场约占50%, 其余则销往全国其它各地。

1.5 效益状况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项高效产业, 花农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金边瑞香为例, 667m2金边瑞香的年销售收入可达2~3万元, 除去成本, 纯收入可达1~2万元, 若采取无土栽培方式, 产品全部出口国际市场, 其纯收入则可达2~3万元。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大余县目前有2100余名花农, 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问题, 还带动了运输及肥料、农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1.6 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培育不足, 花农之间恶意竞争、无序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科技含量较低, 栽培技术较落后, 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规模小而分散, 没有形成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无法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四是合作化经营程度不高, 合作社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花农仍以单独作战为主, 不能形成合力统一经营。

2 主要措施

2.1 抓好规模布局, 明确工作目标

县里制定了2009至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 对全县花卉苗木产业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对各个乡镇及相关单位都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发展任务。

2.2 加强组织领导

县、乡都成立了花卉苗木产业领导小组, 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由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并指定专人负责本乡镇的花卉苗木生产工作。

2.3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大余县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 决定每年从县财政预算中安排100万元资金作为全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资金, 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无土栽培技术) 及新建大棚、新建基地、新增面积, 分别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同时还给予贷款贴息, 银行信贷也对花卉苗木产业给予信贷倾斜。

2.4 强化技术服务, 加大科技投入

一是组建专家技术服务团, 从省、市、县有关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担任大余县花卉苗木技术顾问, 定期举办技术讲座, 进行实地指导;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培训力度。每年坚持培训花农5000人次以上, 引进开发1~2个新品种、新技术;三是建立了花卉优质母本园和无土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四是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科学栽培技术规程, 大力推广花卉质量标准体系, 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2.5 努力拓展市场,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花卉网站,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大型花卉展销、评奖活动, 扩大大余花卉知名度, 拓宽销售市场。近年来大余花卉不仅畅销国内各主要花卉市场, 还出口到了韩国、日本、英国、比利时等国际市场。

2.6 扶持壮大一批花卉苗木龙头企业, 规范运作花卉苗木生产专业合作社

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 大力发展花卉苗木龙头企业和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 其中润盛园艺公司和友缘园林公司已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2010年公司的经营额均超过2000万元, 章江源瑞香生产合作社已吸引农户63户, 被评为三级专业合作社, 2010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

3 主要经验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多年来, 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对大余花卉苗木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省农业厅将大余金边瑞香列入了江西省优先发展的20大品牌产业, 大余县将花卉苗木产业列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在资金、政策、信息、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扶持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3.2 品种对路, 结构合理是基础

现有大余花卉苗木产业的主要品种都是市场上的畅销品种、产业结构也很合理, 因而长期以来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3 市场开拓是保障

任何一个品种, 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存力, 大余县委、县政府及相关的从业人员为大余花卉市场的开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才使得大余县的花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 还出口到了国际市场。

3.4 科技投入是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余县花卉苗木产业从最初的原始庭院式栽培, 发展到现在大规模、专业化栽培, 从传统的土壤栽培, 发展到无土栽培, 无不凝聚着科技的进步与投入。

3.5 品牌宣传不可少

“酒香也需穷呦喝”为大余花卉做宣传, 树品牌是大余县多年来不遗余力、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也成就了今天大余县作为“中国瑞香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在我国花卉界的地位和知名度。

4 几点建议

4.1 加大对花卉协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协调和领导, 加强花卉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充分发展行业组织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4.2 进一步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力度

不仅财政要投入, 还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 同时要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 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4.3 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

要加大宣传力度, 扬特色、树品牌、拓市场, 增强大余花卉苗木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花卉苗木产业的持续发展。

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聚集发展;存在问题

一、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以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以个体私营文化业户为主体,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主导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加大了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使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0.39%,平均增速为22%。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4亿元,占GDP比重0.75%。

(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牵动的园区景区建设取得突破、以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特色文化节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朝阳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朝政发[2008]4号),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文化底蕴深厚

朝阳化石文化堪称世界之最,以年代最久、化石数量最多、属种最全、层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为5个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牛河梁红山文化堪称中国之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朝阳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东北佛教圣地”;朝阳历史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堪称辽宁之最。出土文物总量占辽宁全省出土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定都朝阳,形成了长达百年的三燕文化。朝阳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而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二)自然资源丰富

朝阳文化在地产品丰富,紫砂土储量丰富,紫砂土矿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温泉资源水质上乘。尤其是凌源热水汤温泉被称为为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山水风光景观以凸显了北方山地、山峰、植被、湖泊雄奇壮阔的景观特征而独具特色。

(三)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位看,朝阳市地处辽、冀、蒙三省交界,衔接着东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从交通环境建设情况看,朝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构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三、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朝阳文化产业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总量偏小渠道单一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文化企业处于规模小、质量低、总量少的发展状况,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二)资源整合开发措施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化石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都有分布,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缺少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差。

(三)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

一方面,朝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没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园区),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的在地产品居多,缺少在线产品。缺少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政策尚待完善

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过于笼统,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细则制定等方面又缺少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发挥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作用。

(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我市实用性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由于我市没有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而我市尤其是缺乏文化创意、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国家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意图,深入理解我市“文化旅游牵动”、“融入京津冀”新战略、新思维,对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业态、特色、分布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等基础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到目前正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从政府渠道和大众舆论两方面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大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确定目标。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明确定位,明确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园(景)区3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园(景)区7个。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顺畅、对本地经济推动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10个,以旅游业的发展牵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大市。

3.制定战略。要坚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引领,加强协调,集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朝阳合力”。一是“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多以旅游、演艺、会展为突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效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二是“融入京津冀”战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产业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先导,倾力建设依托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养生基地、文化产品的输出基地、文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基地。

(二)依托优势、合理布局、聚集发展

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在宏观布局上按照“一核、两翼、多园区”的格局展开,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以朝阳中心城区、双塔区以及龙城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心聚集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扩散、示范、带动功能,形成以核心聚集区强势引导的发展空间。

2.构筑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东西两翼。

东翼着力打造自然风景文化旅游聚集区。以上园镇四合屯化石文化资源和清风岭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好朝阳文化产业的“东大营”。

西翼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打造中华文明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朝阳文化产业的“西大营”,向西辐射京津冀地区。

3.打造朝阳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朝阳十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让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强化园区建设,加大宣传、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建设精品产业园区,开发最能反映朝阳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抓住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2]《辽宁省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30)》.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4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x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经济增长“双丰收”

2x21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到xx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总书记指出,xx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xx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于2x21年x‍至x月对xx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红色旅游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x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红色旅游已成为xx旅游业的主打产品之一,xx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经济增长“双丰收”。

一是红色遗址的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一批纪念场馆、博物馆得以建成并投入使用,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等一批纪念设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建成。

二是xx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红色旅游发展,逐步建立协调机制,成立领导机构,下发指导性意见,列入专项规划,‍并增设了专门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红色资源正成为xx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红色资源所建成的干部培训基地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三是红色旅游的各种要素条件得到不断提升,一批精品基地、精品线路正在完善,一批优秀红色导游、红色讲解员正在成长。四是各地通过人大立法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普遍增强,加快了法制xx建设步伐。五是红色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增强,红色旅游人数、收入明显增加,红色旅游正成为xx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六是“血色xx”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戏曲作品、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陆续推出,红色资源的传承力度进一步增强,赓续红色基因的氛围进一步提升。2x21年,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等多重因素助推,xx红色旅游发展迅猛。据测算,2x21年上半年,全区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约xxxx万人次,比xxxx年同期增长xx.x%,实现红色旅游总消费约xxx亿元,比xxxx年同期增长xx.x%。

二、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及红色旅游发展工作。

2x21年x月xx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xxx带领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到中共xx特委旧址开展读书班和集中研讨,强调要用好xx起义、xx起义、xx战役等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2x2x年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要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二是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自治区层面出台了《推进桂北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方案》《关于实施xx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x1x-2x22年)的意见》《xx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文物保护总体方案》等文件。xx市出台了《xx市xx起义文物条例》,xx市完成了《xx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起草工作。三是不断健全红色旅游发展管理机制。2x21年x月x日,自治区编办批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增设革命文物处;“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建立了桂北红军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xx、xx、南宁市分别成立了xx红军长征xx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xx起义纪念园管理中心和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四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自治区编制了《xx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保护规划》,当前正在编制《xx红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xx市编制了《xx市红色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xx市编制了《xx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xx市编制了《xx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等红色旅游规划。通过以上措施,全区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全力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设施建设,持续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持续加大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2xxx-xxxx年,自治区财政共投入xxxx.xx万元支持红色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xxxx万元重点支持xx游直通车项目(“一键游xx”)建设,进一步推动xx旅游智能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红色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xx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交通设施建设,xx、xx、xx等重点红色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红色旅游景区通达度不断提升;逐步完善覆盖红色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并开通防城港(xx)—xx—下xx境自驾游线路,提高自驾游通关效率,为中越红色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大力建设红色旅游驿站。xx、xx、xx、xx等市建设一批红色旅游驿站,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便民服务点,促进行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四是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xx红色文化旅游人才专家库,正在酝酿出台《xx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管理办法(暂行)》;不断加大红色讲解员培训力度,讲解员的讲解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并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强化资源保护,不断夯实红色旅游发展基础

一是组织开展xx红色资源普查。

编制了《xx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红色旅游导览手册》等资料,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二是积极做好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工作。组织xx战役、xx起义相关文物资料及史实等的搜集、整理、研究,不断拓展和充实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三是认真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自治区组织开展全区革命文物名录报送、审核、公示等工作,公布xx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xxx处、可移动革命文物xxxx件)。争取中央专项资金x.x亿元,完成了一批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革命文物安防工程和红色文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治工程,革命文物保存状态持续改善。xx战役旧址保护利用实践探索案例入选xxxx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为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坚持点线面结合,全力打造红色旅游xx品牌

一是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力度。

全区红色经典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县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xx烈士纪念碑园、灌阳县红军长征xx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园等xx家景区成功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xx起义纪念园成功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xx、xx、xx、xx等市依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x个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东兰县拔群干部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共有国家x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xx家,x处xx个景区(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二是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xx战役之旅”“xx革命之旅”等xx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其中x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xx、xx、xx、xx等市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完善当地红色游学线路。三是努力深化区域合作。自治区积极推动与xx、xx两省的红色旅游合作,启动编制《xx左右xx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共同打造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并推动成立左右江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联合体。xx市与xx省xx市等长征沿线城市组建红色旅游联盟,共同签署《红色旅游城市区域合作xx宣言》。

(五)聚焦融合创新,积极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一是打造“红色旅游+”新模式。

xx、xx、xx等市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文化村(镇)、生态村(镇)、民俗村(镇);‍xx市龙州县将红色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绿色生态相结合,形成“红古绿”‍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径;柳州市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新增螺蛳粉小镇等多家xA级工业旅游景区。二是推出一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各地推出了音乐剧《血色xx》、动画电影《xxxxxx•向死而生》、电影《黄‍文秀》等文艺作品,整理创作《一山一石一丰碑》《红军瑶家一条心》等系列民谣和歌曲。三是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宣传方式。制作红色旅游宣传短片《红色故乡•xx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结合“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组织红色讲解员深入学校、机关、部队、社区、企业等开展xx红色文化旅游宣讲。xxxx年上半年,共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宣讲xx场,听众超过x.x万人;

‍通过各类媒体发布的xx红色旅游相关报道千余篇,阅读量超xxx万次。

三、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调研组发现,当前xx红色旅游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包括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整体认识有待提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红色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红色旅游发展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等。为此,调研组提出了以下意见建议。

(一)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正确方向

一是深刻认识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文化和旅游工作做出批示指示和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就红色旅游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地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二是把握好红色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其次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融合发展。要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相融合,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促进,‍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增强统筹管理和制度保障,着力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及红色旅游服务水平

一是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调整充实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力量,由自治区领导担任协调小组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协调小组成员,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组织提炼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宣传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概括提炼红色精神,‍进一步规范讲解词和导游词,加快推出一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讲好xx红色故事,形成建设壮美xx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构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格局,‍引导各地争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议自治区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xx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xx的红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全区红色旅游发展布局,并明确在全区推动建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四是加强红色旅游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讲解员业务培训、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优秀讲解员评选等活动,规范讲解和教学行为,提升红色讲解员、红色教育培训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红色文化宣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建立针对讲解员队伍的有效激励管理机制,确保讲解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注重产业融合与区域合作,着力提高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突出“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红色小镇、红军街,提供红军餐等特色产品。以xx和xx市为龙头,‍培育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是持续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加快xx、xx、xx等市重点红色景区改造升级,推动红军长征xx战役“一园两馆”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

三是加大区域合作力度。

xx市要加强与xx、xx市合作,形成左右江红色旅游核心圈。自治区层面要进一步推动与xx、xx、xx、xx等省份的合作,共同打造长征文化、左右江片区红色旅游精品品牌。

(四)突出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核心功能

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化“两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高效、集成配套的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力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约34.5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设施蔬菜机械化: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要分布在沛城街道、张寨镇、张庄镇、敬安镇、河口镇、栖山镇、朱寨镇。全面推广棚内耕作机械(田园管理机、微耕机、“大棚王”)、起垄机械、覆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大力推广微喷滴灌及贮运设备等。积极开展移栽、播种育苗、收获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试验示范。目前,我县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9%,拥有大棚卷帘机1万余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000余台套,田园管理机械350余台,机动植保机械5000余台。在棚内耕作、植保、卷帘、喷滴灌已实现机械化生产,育苗、移栽、收获、水肥一体化等环节尚在示范推广阶段。

林果业机械化:全县林果类作物面积约10万亩,主要分布在鹿楼镇、张寨镇、张庄镇、安国镇、敬安镇。重点配套移栽、土壤调节(追肥)、修剪、植保、收获、搬运、分级、枝条处理等环节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目前,我县林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8%,在施肥、修剪、植保、搬运、枝条处理等环节已采用机械化生产,收获、分级等环节仍处在试验示范阶段。

水产养殖机械化: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约4.5万亩,主要分布在杨屯镇、龙固镇、大屯街道办、沛城街道办、湖西农场、魏庙镇和五段镇。全面推广应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机具和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配套集成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全县拥有各类水产养殖机械近5000台。今年7月,沛县通过“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目前,我县渔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63%,在自动饲喂、水质调控、捕捞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分捡和尾水处理等环节尚在起步阶段。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把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优先安排、优先扶持。投资6500万元在鹿楼镇建成规划面积10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汉源农业发展公司为农服务中心,分为管理服务、果品冷藏、果品分拣三个功能区,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农业展示、电商中心、双创平台及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等;果品冷藏区可冷藏各类果品约2500吨;果品分拣区主要用于果品分拣和包装。该中心通过整合跨界资源,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最大限度帮助农户拓宽农产品市场储存渠道和流通渠道,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户增收。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农机化相关项目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如:大沙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龙固和杨屯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一批大项目,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二是强化机艺融合。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选择、种植模式、设施配套等方面强化协作,从农艺要求、农机开发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围绕主推技术方案和农机具操作,强化培训,主动与新型服务主体进行对接,提供设施建设和机具配套的技术指导。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和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机具操作水平。

三是强化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快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新型服务主体,抓好设施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县培育了150余家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供设施农业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从作业面积较大的耕整、施肥、栽种、除草、植保等环节入手,培育设施农机服务市场,做好机具与服务对象的对接工作,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依托现有农机服务组织,积极拓展作业服务空间,通过合同订单、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整合农机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围绕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学习借鉴先进农机化技术。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林果生产机械化科技示范园,通过试验示范,推动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的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示范引领农民群众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户投入资金短缺。设施农业产出高、效益高,但栽培设施上的投入也大。目前,我县新建一个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需要投入资金5万元,大多数农民自有资金有限,加之贷款门槛较高、担保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难,农户发展设施农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示范推广经费少。由于缺少示范推广经费,用于设施农业方面的农机装备购置种类少、比例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更新换代缓慢。当前,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资金少,先进设施农机具价格又偏高,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和使用欲望。

三是用地流转较为困难。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目前,一家一户土地较为分散,流转土地费用较高,致使大面积土地流转、转换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

四是机械装备品种不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设施农业机械品种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国内机具虽然价格偏低,但机具性能落后,故障率高;进口或合资的设施农机具性能先进,故障率低,但价格偏高,影响了设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五是农业种植模式须改变。我县农民习惯于南北向种植农作物,导致设施机械有效作业时间大幅减少,作业质量不理想,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林果类作物的株行距和生长高度,不利于设施农机具的通过和作业,制约了设施农机具的.推广。

六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待加强。缺乏综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认识相对落后。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少,效益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的步伐。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县政府将“两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设施农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实行目标管理,将“两大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并将任务分解到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兑现奖惩。出台扶持政策,县制订促进“两大工程”发展的实施办法,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加大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助力度,将设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70%以上,机械化作业补助30元/亩。落实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争取资金,除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外,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将设施农业与黄淮海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投资合力。

二要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区域种、养殖各有侧重点,实施“两大工程”建设要结合实际,合理布局,制定我县“两大工程”产业发展规划,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在此基础上,统一协调涉农部门项目规划,统筹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的项目编制申报,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倾斜支持,切实改善全县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继而推动“两大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三要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融资难题。县农业银行、信用社、农担公司要充分发挥信贷支农主渠道作用,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土地使用权、房屋抵押等担保新机制,加大对设施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银农”双赢。探索尝试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信用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互扶的组织,激活农村金融资本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寻求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能人和企业投资参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调整,促进土地资源向设施果蔬种植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推动设施农业连片经营,规模化发展。

四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积极培育和发展蔬菜、瓜果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集中力量新建一批蔬菜、瓜果专业批发市场,实施“农超对接”,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支持有能力的机手成立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提高机具的作业面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的经济收入,加快设施农业“机器换人”步伐。

五要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机化水平。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机推广经费”,开展专项资金定投,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主体(如中科种植家庭农场、沛县现代果业三新示范基地等)的发展,引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合我县设施农业农艺要求的农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把性能好、实用性强、故障率低的设施农机具积极推荐给农民,确保农民用着效率高、作业质量好,降本增效显著,推动“两大工程”向更高水平迈进。

六要加强技术指导,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多渠道聘请技术专家抓点示范,搞好技术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系统全面地进行林果业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培训到千家万户,提高百姓对“两大工程”的认知度,提高农民购买和应用农机具的积极性。今后要逐步改变设施农业种植方式,改日光能温室蔬菜南北方向种植为东西方向种植,林果类作物种植采取宽行距窄株距的“墙”式结构的种植模式,淡水鱼养殖鱼塘标准化建塘,为设施农机具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设施农机具作业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七要强化部门协作,抓好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农业农村、经发、生态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积极对接农民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挥本土农机制造企业的创新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最新成果,解决好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绿色环保农机产品技术升级换代,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可靠、更适用、更经济的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积极向上争取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等项目,加快相关绿色环保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改造。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向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装备和技术倾斜,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和报废更新政策,引导农民报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老旧农机具,购买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促进高效节能、智能环保机械发展,鼓励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向绿色环保农机领域投入,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两大工程”发展的长效机制。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7

1 当前全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区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实现了持续增长, 尤其是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肉牛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并形成以下生产特点:

1.1 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

本区是典型的农区畜牧业大区, 长期以来全区的肉牛养殖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 在“大户战略”影响下的畜牧业大户, 也难脱离传统的自然经济属性。目前以家庭为主, 分散饲养仍然是本区肉牛养殖的主要方式。

1.2 养殖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肉牛存栏量、出栏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截止2010年末, 肉牛存栏达到71.93万头, 适龄母牛达到33.49万头, 出栏牛41.42万头。肉牛的存栏量、适龄母牛数量及出栏量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12%、20.8%和34.9%。与此同时, 不仅农户分散饲养规模和数量增加, 而且还出现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肉牛养殖的现象。

1.3 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逐步提高

截止2010年末全区肉产量达到35.4万t, 其中牛肉产量达到8.28万t, 占总产量的23.4%。2010年调入牛8.02万头, 调出牛2.2万头。全区现有牛羊肉加工企业有4家, 主要产品为分割冻牛羊肉及冷鲜牛羊肉, 主要销往疆外, 本地销量占少数。

1.4 销售组织形式单一

全区的肉牛销售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农村经纪人, 以活畜贩卖的形式出售, 不但价格低廉, 而且仅有的一部分利润在流通过程中也被商贩赚取, 留在养殖户手中的利润已所剩无几。肉牛在流通销售过程中, 主要流通成本运输费、检疫费及屠宰费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肉牛产业发展扶持资金, 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

近来, 由于肉价持续上涨, 各级领导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有所重视, 将肉牛产业发展列入扶持行列, 但由于全疆畜牧业养殖项目资金有限, 对肉牛养殖投入资金很少, 而本区的肉牛养殖业又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 因此近年来, 就没有获得肉牛养殖项目资金的支持, 加之地方财政困难, 难以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 只有依靠项目资金的支持, 而每年又没有肉牛专项发展项目, 造成对养殖户的扶持、养殖规模的扩大、技术培训等难以实施, 给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肉牛养殖是全区农牧民传统优势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存栏基础, 但生产方式转变的步伐不快, 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养殖仍居主导地位, 户均饲养4~6头户居多, 整个肉牛产业没有形成规模, 没有稳定的生产量和供求关系。而且标准化程度低, 综合效益不高。养殖户对饲草饲料种植利用、犊牛培育、育肥补饲及计划免疫等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认识、采纳、应用能力差, 良种不良法的现象依然普遍。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仍然是目前大部分肉牛养殖户的主要生产模式, 从而导致肉牛培育程度差、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个体产肉量少、综合效益不高。

2.3 加工企业薄弱, 带动能力不强

缺乏龙头企业拉动, 肉牛产后加工开发滞后, 大部分停留在活牛交易和小型卤制品加工, 缺乏肉牛产品规模化风味深加工企业, 丧失了许多产后效益。目前全区没有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 只有3家从事牛肉分割的小型加工厂, 年加工能力不大, 产品结构单一。还没有一个真正连接千家万户的龙头加工企业, 难以形成龙头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链, 肉牛产业不能有效转化升值,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影响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巩固、提高产业发展。

2.4 草畜矛盾突出, 制约肉牛业的发展

优质饲草料比例小, 结构不合理, 没有大面积的专业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全区畜牧业主要饲草料来源于玉米秸秆及青贮, 由于近年来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 加之对种植饲草从土地、用水、补贴等方面没有稳定的优惠政策, 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致使饲草种植水平逐年下降, 青贮的制作量也从前几年的500万t以上减少到不足400万t。按照现在的饲养量计算, 把现有能利用的饲草料 (包括苜蓿、秸秆、加工副产品及农田杂草、树叶和各类草场等) 最大限度利用起来, 仍有108万t的饲草缺口, 牲畜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3 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搞好典型示范

按照“政府领导、部门服务、典型示范”的产业发展思路, 组建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层层签定责任书, 明确工作责任, 切实将肉牛产业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培植肉牛养殖示范场 (户) , 因地制宜培育肉牛产业发展典型示范场 (户) 。采取政策引导、部门指导、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 树立肉牛养殖示范样板, 以点带面, 推动全区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稳定和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肉牛产业资金投入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 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自治区每年在统筹安排畜牧业发展项目时, 适当向肉牛产业倾斜。对肉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予以支持, 将其养殖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规划, 并给予地价优惠;畜牧业基本建设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 选择肉牛产业的重点环节投入, 特别是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倾斜。对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政策,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实施多元化投资, 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肉牛产业, 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资金, 对规模养殖、加工, 给予贷款扶持和贴息政策, 切实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3.3 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规模养殖

建设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是实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规模养殖户为主导, 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要根据养殖现状, 建设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 (区) 。现阶段本区肉牛养殖场规模一般以存栏300~500头之间为宜。同时, 针对目前本区农户饲养方式落后, 饲养成本高, 转化率低的实际情况, 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为目标, 在具有一定养殖规模和管理经验的养殖场, 大力推行标准化畜牧养殖生产技术, 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严格遵守投入品使用规定, 着力提高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增加养殖收益。

3.4 强化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活畜交易日趋频繁, 地区间流动量大, 但活畜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及疫病监测工作相对滞后, 存在着重大动物疫病安全隐患。因此, 应进一步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投入, 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服务网络和队伍建设, 切实增强动物疫病监测及应急处理能力。积极研究和推行村级防疫员的奖罚制度, 调动村级防疫员的防疫积极性, 加强屠宰检疫, 开展调入报检, 监督检疫, 以检促防, 提高动物疫病的防疫质量, 确保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品种改良力度, 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肉牛品种改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是增加农民养殖收益的有效途径。一是继续实行良种补贴政策, 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肉牛改良的积极性;二是实行后备母牛补贴政策。对农户培育的优良后备母牛, 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补贴, 以此鼓励农户把后备母牛保存下来, 快速增加能繁母牛数量,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引进品种改良新技术, 在继续实行黄牛冷配改良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本区品种改良实际情况, 积极引进品种改良新技术, 要在有条件的地方, 不断扩大性控冻精、母犊素等改良技术的辐射面, 尽快提高肉牛繁殖力。四是以本区乳肉兼用牛为基础, 适度发展纯肉牛生产,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6 大力引进和培植加工、流通龙头企业, 做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8

一、两省生猪市场供应形势

两省生猪供应供大于求,特别是江西省,每年调出省外的生猪在1000万头以上,猪肉价格从7月达到高峰后,逐月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一)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

两省认真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坚持实行“菜篮子”工作市长负责制,将“菜篮子”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项目,建立和健全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工作机制。由于“菜篮子”工作常抓不懈,加之近期国家出台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猪生产发展良好, 供应稳定。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从生猪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每年生产生猪2200万头,由过去每年生猪净调入300万头为每年净调出生猪200万头以上。江西省2006年生猪出栏2350万头,其中1050万头调出省外,今年1—9月,生猪出栏1890万头,同比增长0.98%;生猪存栏1440万头,同比增长2.6%。

(二)猪肉价格稳中有降

据两省有关部门监测统计,自7月下旬以来,两省猪肉价格逐月回落,但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福建省9月12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6.98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8.75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1.7元/斤,比7月份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12.6%、11.5%、8.2%。江西省9月18日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7.19 元/斤,统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1.07 元/斤,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为13.68元/斤,比8月最高峰时分别下降了6%、3.1%、3.9% 。

对生猪生产及猪肉市场后期走势,预测生猪仍会呈现大型养殖户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而中小型生猪养殖户还会保持谨慎的态度;生猪生产市场总体供应仍会保持增加,市场销售量也会随着节日的到来不断增加,但猪肉价格总体平稳。

二、两省认真落实政策有关规定,确保市场供应

(一)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政策

1、认真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江西省今年全省登记核查的能繁母猪数116.7万头,补贴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养殖者手中,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35万元。福建省能繁母猪数量49.94万头,已发放补贴款2497万元。

2、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福建省于8月15日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截至9月13日已有8个乡镇2万多头母猪参保。江西省从9月8日开始,部分企业和农户签订保险协议,争取10月底前完成能繁母猪投保工作。

3、开展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江西省有7个县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补贴能繁母猪30万头,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完成了母猪登记造册工作,确定了24家供精单位和入选了781头种公猪。福建省认真落实生猪良种项目补贴,研究制定了新罗等6个县(市、区)项目实施方案,并已上报财政部、农业部,目前项目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4、落实安排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和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小区)资金。福建省通过综合评定,筛选出生猪原种场1个、扩繁场4个、资源场2个。江西省今年实施了生猪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0个生猪养殖基地。根据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申报要求,全省共安排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94个。

5、认真落实生猪疫病防控措施。福建省对列入国家一类动物疫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逐步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了省、市、县动物标识管理网络,推行牲畜新型二维码耳标,已发放新型二维码耳标411万枚。江西省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省财政已落实口蹄疫、猪蓝耳病疫苗经费3623万元。

(三)保障市场供应

1、积极组织节日副食品供应。两省都属生猪调出省,本地猪肉市场供应充足,呈现量增价稳局面。福建省福州市计划投放粮油及主要副食品总额约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10%左右。江西省各地都制定两节生活必需品供应预案,落实了节日生猪供应基地,确保猪肉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2、充实猪肉地方储备。福建省级建立常年生猪活体储备5.54万头,超过国家规定4.8万头的任务要求。江西省将恢复省、市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3、积极组织副食品调运。一是畅通鲜活农产品促销通道。福建省举办了“200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手拉手—安全农产品进万家行动”,通过供需见面、自由洽谈、签订供货协议等形式,促进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江西省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大户、屠宰加工企业与产区和种养户签订产销合作意向书或购销合同,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

4、增加风险资金。从今年开始,福建省政府将省级副食品风险金从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对省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屠宰厂(场)建设,以及应对灾期、节日等副食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项目补助。

(三)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政策

1、对低保对象增加生活补贴。福建省对全省2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15元的标准。江西省各级财政新增安排了1.1亿元,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差水平,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8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30元。

2、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生活。一是对困难学生发放临时补贴。福建、江西省对全省高校、中职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0元。二是福建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落实学校食堂“零租赁”补贴政策。

(四)切实减轻生猪经营者负担

江西省全面清理涉及生猪产业的收费,取消了“定点屠宰许可证工本费”、“定点屠宰场(点)工商市场管理费、价格管理费、技术监督管理费、商业定点屠宰办公室管理费”。经营性服务收费严格按照“自愿委托、有偿服务”的原则执行,严禁对养猪户、经营户强行服务、强制收费。

(五)加强市场监管

开展副食品价格专项检查,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福建省从8月上旬起开展食品价格及相关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已出动2000多人次,重点对肉、蛋、离等主要食品价格及对生猪、牛、羊等屠宰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收费进行检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协会,召开“省市稳定市场价格座谈会”,各有关企业还共同发布了“价格自律倡议书”,社会反响很大,对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江西省对一米粉经营者带头发起,并散发涨价传单的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饲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猪生产成本增加

据福州市和盛食品有限公司反映,今年7月生猪平均生产成本每斤5.23元,8月5.4元,9月5.53元,其中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成本由7月3.67元升到8月的3.71元,9月3.85元。江西省樟树县一些养猪户反映,豆粕从6月的1.19元/斤涨到9月的1.71元,3个月增长43.7%。

(二)能繁母猪保险进度慢,农民仍在观望

按照现行政策,对每一头母猪保费是60元,其中农民交12元,每头死亡母猪赔偿1000元。据了解,能繁母猪的病死率大约在2—2.5%之间,按这个比例计算,100头母猪需交纳保费1200元,按最高2.5%病死率计算,农民得到赔偿是2500元,价差不是很大,加之保险公司赔付手续繁琐,一些大、中型养猪户对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性不高,而对商品猪能实施保险政策有非常高的积极性。

(三)疫苗质量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生猪常见病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尤其近期出现的蓝耳病菌,对生猪危害非常大。一些养猪户反映其免费疫苗质量有问题,生猪得了蓝耳病,打完针后无作用,甚至给生猪打预防针还有副作用。

(四)生猪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

国家出台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多数养猪企业都提出扩大生产,但随着养猪规模增大,生猪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生猪生产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普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地对生猪污水排放不一,据一些养猪企业介绍,有的进行简单处理后排放到江河,有的就地掩埋,有的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五)生猪生产信息体系不健全

有的地方反映,畜牧业信息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看好或行情低迷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不能准确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发展生产,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

四、进一步发展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的建议

(一)尽快建立猪肉风险储备制度

国家应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当猪粮比价下跌到一定比例时,政府部门委托商业企业进行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给予补偿。

(二)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生产区和产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形成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要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养猪保险政策

为调动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鼓励养猪户积极参加保险,国家应降低能繁母猪保费标准,增加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建议研究开展对仔猪、种猪保险的补贴,提高养猪户抗风险能力,消除养猪户的顾虑。

(四)加大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污水排放要高度重视,提出治理生猪生产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对策,研究规模养殖行业环保标准。对规模化养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督促企业进行污水处理排放;对养殖户要进行环保教育,减少生猪生产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五)积极扶持生猪生产规模化发展

在一些中西部省市,生猪散养现象还比较普遍,其个体养猪成本高、疫病防治无保证、风险、管理难度大,制约着生猪生产发展。国家应支持规模化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到规范化养殖。鼓励养猪户加入牧业合作社形成的经营模式,及时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问题,达到统一引进良种、技术培训、购进原料,防疫防病。

(六)继续清理生猪生产、销售中的各种乱收费

我们在调查中,一些猪肉经营者向我们反映,收取的市场管理费水平偏高,摊位租金过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经营者成本。有关部门对生猪生产、流通和猪肉销售中涉及的税费进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

上一篇:宁波大学校运会通讯稿下一篇:心安吟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