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作文及评语

2025-01-22

看图作文及评语(精选13篇)

看图作文及评语 篇1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在一片“轰轰”的声音中夷为一片废墟。有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坐在扭曲的铁轨上嚎啕大哭,他望着满地的碎砖碎片,眼泪止不住地流。

那天,上海火车南站依旧保持着往日的繁华与忙碌,忽然,硝烟与火焰阻挡了人们的脚步。一阵阵的炮声,让这里的一切都成为废墟。有个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着,硝烟把他和他的父母分隔两地,也有可能是两个世界。这片废墟上只有碎砖碎片和一个个渐渐冰冷的身体。这个可能还没有懂事的小男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他的父母在哪儿,不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道以后自己该怎么生活……一切,都封存在这张被记者拍下来的照片里。

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因为战争,还有不知多少人尝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为了我们自己,热爱和平,杜绝战争!让老人慈祥的点头,让孩子自由的欢笑!让和平之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最美的绽放!

【评语】这是一篇看照片引发的感想,“照片”让历史定格,让时间逆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渴望和平是多少代人共同的心愿,看着你的文章让老师感慨颇深。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看图作文及评语 篇2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分析

1.只评文不评人,缺乏人文性

只评作文,忽视评人,缺乏人文关怀是目前农村作文评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翻开作文本,诸如:“文章......”“本文......”“此文......”等开头的评语随处可见,一大段话,写得洋洋洒洒,却自始至终都未提到作文的作者,似乎作文和写作者是互不相干的。比如,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文之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层次性,语言组织得畅达”;又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道:“此文的内容安排得畅达、合理,有层次性,很不错的。在语言的生动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这样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作文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重视对作文者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一人文性要求。如此模式化的评语,忽视了学生主体,就作文论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领悟,也不会使作文步入新的境界。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单纯地批改作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潜能的挖掘。

2.评语内容空洞,缺乏指导性

评语要考虑儿童的言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清楚。[2]翻看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簿,就会发现评语内容笼统、空泛。这类评语虽然指出了学生作文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却十分模糊,不具指导意义。学生看后往往不解其意,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需要怎么修改。比如,有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秋》中这样写道:“文章能围绕中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句子优美,描写细致。总体评价‘优’”。结果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草草看过就将其放入书包中,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像这样的评语学生已经见惯了,虽然满是赞誉,但却说不到他们心里,引不起共鸣。又如,有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此文内容安排得当,有层次性,而在记叙中缺少生动、具体的感人情节。”作文本发下后,学生望着评语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是指哪个地方,要如何去修改。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对于同一题材,学生写出的作文相似性较大,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习惯套用模板。比如,在一次故事续写的作文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十有八九都是:“文章根据图意编写故事,想象丰富,内容具体,续写成功。”还有位教师对学生的名为《×××读后感》的作文,所下评语基本都是:“文章读后感很有见地,前后照应,主体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满怀好奇地相互观看,结果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马上产生反感情绪,感觉自己的努力无人欣赏,不愿再认真写作文。此类模式化的作文评语,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套用,任何人也都可以套用,长期如此,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被消除,自然厌倦作文评语,评语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评语否定偏多,缺乏鼓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有限,他们只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描述着所见所闻,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而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些,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作文诸多不满, 总能找出一些不是。在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注意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含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在评语之中:“主体不明确”“语言描写不生动”“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等。这些否定的评语无疑成了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利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使学生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所剩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很大关系。

4.评语类型单一,缺乏时效性

不同类型的教师评语对学生选择修改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3]研究显示,在教师评语中使用疑问句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修改;同时,疑问句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指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作出实质性修改。现实中的评语类型,教师多使用陈述句式,很少用到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询问学生对教师评语类型的反映时,大部分学生说,陈述句这种评语类型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使用问号的评语更能引起注意,看到教师的评语就好像是教师亲自在讲话,更容易听进去教师意见,能及时、有效地修改作文,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评价者角色误认,缺乏平等性

评语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评语来指导学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作为书写评语的主体,教师就该充当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但是,在书写评语的时候,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4]教师不自觉地站到了评判者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真理的宣扬者,国家权威的体现者。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成熟的”,是“无知的”,需要通过评判这种“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影响作文评语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就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入手分析。

1.教师对评语的作用缺乏认识

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是写好作文评语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一个体现。但是,农村小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结果呈现,他们没意识到作文评语的价值,认为作文评语没多大作用,只是教师批改作文必须的一个环节而已,似乎和学生没多大关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评语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师普遍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专门的研究了。

2.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虽然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专业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就本文而言,农村小学中能对学生作文作出恰当评价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能力不高。有的教师对某些作文根本看不出其优劣,有的教师只能大体上感觉到这篇作文是好的或不好的,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其优劣,但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很低,没有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而是不求改进,原地徘徊。

3.教师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虽然课改推行了十多年,但教师在作文评价方式上,一直都在使用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模式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强调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模式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定式:评语总是从思想内容(约占40%)、语言表达(约占30%)、结构层次(约占20%)、卷面(约占10%)四个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解,看每一部分是否符合要求。可见这套长久以来被大家默认的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作文者的存在,无视作文者的写作过程,同时将教师放在一种评判者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也习得了一种对待作文评价的态度及行为———作文评价只是一种形式,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作文,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会认真对待,作文就逐渐成为一种写作的任务而非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优化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策略

1.要注入情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文评语不应只是对作文内容的机械评价,而应是对学生本人和作文内容的共同关照,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只关注作文本身,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进行一些书面上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引起共鸣。尤其是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且不易流露。因此,在写作关于亲情、家庭等主题的作文时,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通过积极正面的评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种评语可以无形中实现一种循环的情感流动图: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流露到作文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体认出这种情感,并触发教师内心的某种相关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媒介,真正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要多些鼓励,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评价观念,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者在每一次作文中的转变过程与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正如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写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创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5]评改学生作文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作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动力,激发再次作文的欲望。

3.要用具体、多样的评语,丰富评语的内容和类型

评语切忌泛泛而谈、意思不清,而要具体明确。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教师在评语中不要一味地只说描写不具体或内容太单薄这些让学生迷惑不解的评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提升专业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作文评语。一方面,评语不必求全,只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某种属性即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探讨,少下断语。[6]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多用疑问形式的评语,同时不要用质疑而是用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

4.要摒弃评判者身份,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判者,学生只是被评判者,这无疑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写评语时,总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来表达,更是增加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角色认知,转变教师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变身为学生作文的读者,然后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委婉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你觉得再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怎么样”“如果把这几句话删去会不会更好呢”等,多些商量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这样可以充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于志,蔡敏.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

[2]郭华.新课标评价标准下小学作文评语研究述评[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3]王林海,孙宁.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作文修改类型的影响[J].外语界,2007(5).

[4]于芳.小学作文评语现状调查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

[5]任多勇.谈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现状及对策 篇3

一、 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分析

1.只评文不评人,缺乏人文性

只评作文,忽视评人,缺乏人文关怀是目前农村作文评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翻开作文本,诸如:“文章......”“本文......”“此文......”等开头的评语随处可见,一大段话,写得洋洋洒洒,却自始至终都未提到作文的作者,似乎作文和写作者是互不相干的。比如,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文之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层次性,语言组织得畅达”;又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道:“此文的内容安排得畅达、合理,有层次性,很不错的。在语言的生动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这样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作文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重视对作文者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一人文性要求。如此模式化的评语,忽视了学生主体,就作文论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领悟,也不会使作文步入新的境界。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单纯地批改作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潜能的挖掘。

2.评语内容空洞,缺乏指导性

评语要考虑儿童的言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清楚。[2]翻看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簿,就会发现评语内容笼统、空泛。这类评语虽然指出了学生作文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却十分模糊,不具指导意义。学生看后往往不解其意,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需要怎么修改。比如,有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秋》中这样写道:“文章能围绕中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句子优美,描写细致。总体评价‘优”。结果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草草看过就将其放入书包中,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像这样的评语学生已经见惯了,虽然满是赞誉,但却说不到他们心里,引不起共鸣。又如,有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此文内容安排得当,有层次性,而在记叙中缺少生动、具体的感人情节。”作文本发下后,学生望着评语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是指哪个地方,要如何去修改。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对于同一题材,学生写出的作文相似性较大,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习惯套用模板。比如,在一次故事续写的作文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十有八九都是:“文章根据图意编写故事,想象丰富,内容具体,续写成功。”还有位教师对学生的名为《×××读后感》的作文,所下评语基本都是:“文章读后感很有见地,前后照应,主体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满怀好奇地相互观看,结果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马上产生反感情绪,感觉自己的努力无人欣赏,不愿再认真写作文。此类模式化的作文评语,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套用,任何人也都可以套用,长期如此,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被消除,自然厌倦作文评语,评语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评语否定偏多,缺乏鼓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有限,他们只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描述着所见所闻,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而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些,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作文诸多不满, 总能找出一些不是。在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注意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含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在评语之中:“主体不明确”“语言描写不生动”“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等。这些否定的评语无疑成了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利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使学生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所剩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很大关系。

4.评语类型单一,缺乏时效性

不同类型的教师评语对学生选择修改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3]研究显示,在教师评语中使用疑问句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修改;同时,疑问句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指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作出实质性修改。现实中的评语类型,教师多使用陈述句式,很少用到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询问学生对教师评语类型的反映时,大部分学生说,陈述句这种评语类型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使用问号的评语更能引起注意,看到教师的评语就好像是教师亲自在讲话,更容易听进去教师意见,能及时、有效地修改作文,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评价者角色误认,缺乏平等性

评语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评语来指导学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作为书写评语的主体,教师就该充当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但是,在书写评语的时候,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4]教师不自觉地站到了评判者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真理的宣扬者,国家权威的体现者。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成熟的”,是“无知的”,需要通过评判这种“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 原因分析

影响作文评语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就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入手分析。

1.教师对评语的作用缺乏认识

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是写好作文评语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一个体现。但是,农村小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结果呈现,他们没意识到作文评语的价值,认为作文评语没多大作用,只是教师批改作文必须的一个环节而已,似乎和学生没多大关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评语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师普遍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专门的研究了。

2.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虽然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专业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就本文而言,农村小学中能对学生作文作出恰当评价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能力不高。有的教师对某些作文根本看不出其优劣,有的教师只能大体上感觉到这篇作文是好的或不好的,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其优劣,但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很低,没有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而是不求改进,原地徘徊。

3.教师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虽然课改推行了十多年,但教师在作文评价方式上,一直都在使用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模式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强调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模式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定式:评语总是从思想内容(约占40%)、语言表达(约占30%)、结构层次(约占20%)、卷面(约占10%)四个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解,看每一部分是否符合要求。可见这套长久以来被大家默认的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作文者的存在,无视作文者的写作过程,同时将教师放在一种评判者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也习得了一种对待作文评价的态度及行为——作文评价只是一种形式,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作文,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会认真对待,作文就逐渐成为一种写作的任务而非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 优化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策略

1.要注入情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文评语不应只是对作文内容的机械评价,而应是对学生本人和作文内容的共同关照,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只关注作文本身,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进行一些书面上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引起共鸣。尤其是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且不易流露。因此,在写作关于亲情、家庭等主题的作文时,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通过积极正面的评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种评语可以无形中实现一种循环的情感流动图: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流露到作文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体认出这种情感,并触发教师内心的某种相关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媒介,真正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要多些鼓励,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评价观念,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者在每一次作文中的转变过程与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正如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写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创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5]评改学生作文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作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动力,激发再次作文的欲望。

3.要用具体、多样的评语,丰富评语的内容和类型

评语切忌泛泛而谈、意思不清,而要具体明确。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教师在评语中不要一味地只说描写不具体或内容太单薄这些让学生迷惑不解的评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提升专业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作文评语。一方面,评语不必求全,只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某种属性即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探讨,少下断语。[6]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多用疑问形式的评语,同时不要用质疑而是用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

4.要摒弃评判者身份,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判者,学生只是被评判者,这无疑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写评语时,总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来表达,更是增加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角色认知,转变教师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变身为学生作文的读者,然后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委婉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你觉得再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怎么样”“如果把这几句话删去会不会更好呢”等,多些商量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这样可以充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于志,蔡敏.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

[2] 郭华.新课标评价标准下小学作文评语研究述评[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3] 王林海,孙宁.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作文修改类型的影响[J].外语界,2007(5).

[4] 于芳.小学作文评语现状调查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

[5] 任多勇.谈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6] 黎小英.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魅力[J].现代语文,2008(7).

看图作文和评语 篇4

一天下午,放学了,小兰、丁丁、小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狂风大作,他们见一棵小树被风吹的东倒西歪,树叶吹落。围着小树的木棍与绳子被风吹开,树边的一块写着“爱护树木”的木板被刮倒。小华指着小树说:“我们快把这棵小树扎稳吧!”丁丁、小兰异口同声地说:“好!“说着他们动起手来。小兰把小树木棍扶起来,小华将绳子把木棍和树扎在一起。丁丁呢,他啊把树边的木板扶了起来。这时狂风摇身一变,变成了微风。小树的叶子在微风下摇动,好像说:“谢谢你们,你们真好!”小兰、小华和丁丁看着微微摇动着叶子的小树,脸上露出了彩虹般的微笑。

【点评】这是一篇不错的看图说话,对图画有生动的描述:三个小伙伴在狂风中一起保护小树的故事。在描述图画的过程中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这时狂风摇身一变,变成了微风。小树的叶子在微风下摇动,好像说:“谢谢你们,你们真好!”想象合理而生动,突出了三个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

看图作文带批改评语 篇5

看图作文篇一

春天来了,春光明媚,万里无云,一场一场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里冒出来,大地仿佛开始了呼吸。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小明和小红去公园植树。公园的景色真美啊!一排排笔直的大树站在那儿,真像一个个解放军守卫着家门。他们把小树苗扛到一块空地上。小明先拿铲子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接着小红小心翼翼地把小树苗移入树坑,然后小明填土,最后他们给小树浇上清凉的水。小红站到几步之外

看图作文附教师评语 篇6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明明和奶奶提着一壶水来到院子里。花儿也许太渴了,都有气无力地垂着头。明明一手握着壶把,一手扶着壶嘴,为花儿浇水。“哗啦啦,哗啦啦”小水珠像一群淘气的娃娃,从壶嘴中跑出来,洒落在花朵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喝”足了水的花儿昂起了头,笑得真欢,好像在说:“谢谢,谢谢。”

满头大汗的明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心里想:我也要沐浴着阳光雨露快快地成长。

看图作文及评语 篇7

一、选择适宜的图片,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首先,选择色彩鲜艳、主要角色特征突出、有一定感染力的图片作为看图讲述的材料,这是开展看图讲述活动的关键。只有材料美观、艺术性高,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观图兴趣,使幼儿乐于观察、愿意表达。如看图讲述“小老鼠去旅游”,图片中的小老鼠坐西瓜船去旅游的可爱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幼儿,使幼儿能带着浓厚的兴趣,细致观察第一幅图片中所呈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等,能从近到远、有序地观察并描述,尝试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由于幼儿被画面所吸引,参与活动的兴趣就提高了,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由此,在观察第二幅、第三幅图时,教师采用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并讲述的方式,对画面尤其是对小老鼠高兴的面部表情、动作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尝试着利用适宜的语言描述图中的情节内容,在互动表演中感受小老鼠坐西瓜船去旅游的愉悦心情,讲述效果良好。因此,生动形象的图片,最能诱发幼儿的视图兴趣,引发幼儿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促使其大胆表达。

其次,选择看图讲述活动的图片还应具有教育价值,主题要鲜明、生动,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某方面(如社会性情感、知识、能力等)教育,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大班看图讲述“哪个宝宝好”。通过让幼儿观察、比较、讲述宝宝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使幼儿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在情境表演中习得良好的行为;在延伸活动中,通过贴红花表彰的形式,促使幼儿做到在园和在家一个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用于看图讲述的图片内容要丰富,能引发幼儿根据画面线索联想角色的心理变化、动作、表情、对话等,讲述画面上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幼儿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例如看图讲述“小红伞”。图片隐含着对幼儿进行互帮互助、安全自救的教育,主题突出,使幼儿想说、有话可说、会说。教师指导幼儿重点观察第一幅图中的天气的变化,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天气以及小兔带伞出门的情景,有条理地想象、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并猜想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第一幅图的画面激发了幼儿看图以及表达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随后,幼儿细致观察第二幅图中小兔和刺猬的动作、表情,想象小兔和刺猬的对话及小兔用小红伞的伞柄帮助小刺猬摘果子的情景,并采用表演的方式,将语言表达和形体艺术有机整合,使讲述活动更具形象性。当看第三幅图中小兔告别小刺猬后,来到了蘑菇地,机智地利用小红伞自救,以及大灰狼被发现后表现出的沮丧表情,幼儿不仅兴致高,想象丰富,还能较连贯讲述。

二、多种形式的支持策略,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1. 活动准备的支持。

教师要分析材料,从所要使用的图片入手,寻找每幅图的讲述重点及需要丰富的关键词等,思考、设计每幅图提出的问题及辅助性问题,以帮助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有条理、清楚地讲述;活动前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准备;教学用具应简便易行,能反复使用;创设与讲述相适宜的活动环境,使幼儿有话可说、想说、愿意说、会说。例如看图讲述“谁救了小猫”,图一教师重点要引导幼儿观察“小猫被气球带上天害怕”的表情,提出问题为:“你从哪里看出小猫很害怕?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图二至图四的问题为:“长颈鹿、大象及小鸟是怎么救小猫的?”问题清楚明了,利于幼儿观察、思考及表达;活动前教师注意帮助幼儿丰富有关动物习性、气球会飞上天及有关物体重量等知识经验,为讲述奠定基础;同时创设“谁救了小猫”的表演情境,使幼儿在小组表演中情绪高涨,乐于表达。

2. 观察图片和讲述方法的支持。

怎样看图作文 篇8

一、仔细观察,看清画面的主要内容。

看图必须仔细,至少要达到下面两个要求:(1)分清是景物画、人物画还是动物画,是单幅、双幅还是多幅。如《八角楼上》是人物画;《桂林山水》是景物画;《放风筝》是单幅画;《长城》是双幅画;《龟兔赛跑》是多幅动物画。(2)要了解画面的全貌和主要内容,看清画面的每个部分,包括每个细节。如《八角楼上》画的主要内容是毛主席在油灯下写文章,但光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看清毛主席的眼神、面部表情、衣着、动作以及桌上的清油灯?!笔、墨、纸、砚,以及桌椅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图画的中心并确定文章的重点及详略关系。

观察画面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1)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地看;(2)从主体事物到陪衬事物,即由主到次地看;(3)按方位,从中央到四周,从左到右,从内到外地看,或是按相反顺序来看。

二、分析判断,确定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根据观察所得进行分析,确定主要事物和中心事件。如根据画面上人物的衣着和周围的草木鸟兽及自然景色,确定季节和天气情况;根据太阳、月亮、风向的位置,推测方向;根据画面上人的风俗习惯及建筑物特点,推知画面反映的地理位置;根据人物的表情神态。确定画面反映的事物。总之,通过分析,要确定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中心是什么,重点内容又该写哪些。

三、开展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电影镜头。

因为画面本身是静止、无声、片断的,就像一张幻灯片,而文章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有声有色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画面上看到的内容加以合理的想象,如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心理活动、画面的前因后果,都要通过想象使其活动起来,使其像电影镜头中的人物和事物那般连贯自然。如看过《放风筝》这幅画后,作者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会儿,飞来了几只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奇怪地说: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一除了“大蜻蜓”飞上蓝天是画面的内容,其他的话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由于紧扣画面,想象合理,画面上的内容就显得生动具体了。

四、精心构思,具体细致地描写。

小学看图作文加评语 篇9

小猪乐乐可淘气了,来到草地上玩耍,一会躺在地上打起滚来,一会儿和小伙伴玩捉迷藏,躲进了泥坑里,成了一只小黑猪,大象伯伯看见了直摇头说:“乐乐呀,你咋成了一只小黑猪呢?来来来,伯伯给你洗一洗,让你又变成一只干干净净的小白猪。”说完,大象伯伯长长的鼻子朝旁边的小溪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水,对准乐乐脏兮兮的身子“唰唰”地喷了起来,不一会儿,乐乐身上的泥巴都冲干净了,它又成了一头惹人爱的小白猪。

【评语】这篇看图作文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了小猪和大象的对话与动作,描写很符合形象的特点,童真稚气,富有爱心。交代故事完整生动,可见小作者观察细致,描述能力非常好。

看图写话的作文评语精选 篇10

2. …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3. ,结尾含蓄,点明主题.

4. 结束得有点突然,夸张了.

5. 比喻形象,贴切,精彩的结尾可谓点睛之笔.

6. 结尾似乎没有写完,应能与开头照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7. 结尾呼应文题,点明中心.

8. 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9. 以感受开头,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0. 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开头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11. 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立意高远,令人赞叹.

12. …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13. …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4. 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每一次考试发下试卷来,第一个想看到的就是老师的评语,那些镶嵌在醒目的分数一角的字迹或许有些潦草,偶尔还会看到钢笔重新灌上水后深浅不一的字迹,但觉得很温暖很充实——那可是老师亲笔写上去的呀,自然会比较珍惜。看着评语细细品味,总会陶醉在其中,就像欣赏一首小诗一般,看着评语中如行云般潇洒的字迹,何等的美妙!特别是当赞美的语言出现在我的试卷上的时候,多么难得的可贵!

15. 再看那些多变的言语,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又幽默开朗,时而平易近人,时而令人深思。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还是幽深曲远的,都像一阵鼓点般扣击着我的心房。有时不直接批评赞扬,而是留下一句简短的富有启迪的言语,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16. 成功和失败并存,并非每一次考试都能一帆风顺。

17. 也许是因为前一次考得较好而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我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还沉迷于上网,那次数学考试考得出奇得差,直到现在,那次名落孙山的痛苦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再渴望发下试卷,不再渴望看到老师写上的评语,甚至恐惧看到它。我知道,我的行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也愧于试卷上那一行行包涵老师心血的评语。

18. 试卷还是发到手了,我分明看见发卷子的同学在朝我轻蔑地一笑。面对试卷,我甚至不敢去看分数下的评语,我不想看到试卷上冰冷的批评的评语,我更不愿知道老师已对我丧失希望。我无奈地朝试卷瞥了一眼,看到的竟使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19.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是你呢?别丧失希望,老师期待你下一次的好成绩。”

看图作文,我有话说 篇11

看图作文,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图画作文有话可说,但话要说得好,更要写得好,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连续性的画面,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看图作文,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你就无从想起,即使再大胆,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所以,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没有学过打领带,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獾还是很耐心地教,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就落入了“套路”,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非得系领带不可,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哪怕是一段话,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具有现场感,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便更吸引听众,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是一个人,没有对象感,也没有需要感,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看图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直接看图写作,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说。因为她知道,“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图画中的人物,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可以通过对话,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对话,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且有眉批,须写总评。因此,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不仅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看几眼,甚至只瞄一眼,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孩子看得越少,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多就少改,只要文通句顺,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让孩子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用自己的耳朵来听,评判是否通顺、是否清楚明了。你听懂了,就是写清楚了;你听得耳顺了,就是写得通顺了。就是这么简单!长期坚持,必然养成学生自读自改的好习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或许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一味地要求教师详评细改,有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依我看来,“读”比“改”更可靠,也更有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如何写英语看图作文 篇12

一、看图作文的特点

(一) 直观形象

通过题目提供的图片或图片组, 我们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到一个现象或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 在看图的前面通常配有文字说明。所以,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 只要把前面的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分析构思, 应该有话可写, 而且不易走题。

(二) 贴近现实生活

看图作文的题材以贴近生活为主, 一般都是学生很熟悉的题材, 不偏不难不怪, 符合高考的出题原则。

(三) 体裁广泛

看图作文体裁比较广, 可以是议论文, 也可以是说明文, 还可以是记叙文。

二、写看图作文的方法

了解了英语看图作文的特点, 特别是它的体裁特点后, 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它的特点进行训练、突破。在平时练习写看图作文的时候, 要根据体裁, 注意掌握运用好方法。

(一) 议论文

议论文多为一幅图, 有时也有两幅。这类作文的时态通常用一般现在时, 可以分为三段写, 一般第一段先描述看图内容, 学生可以用上这些句子开头:In the picture above we can see...;Here is a cartoon about...;As we can see in the picture...;From the picture, we can see that...;或者It can be seen/concluded from the picture that...等等。第二段描述从图中影射出的社会现象, 这一段应该是重点, 要详写。第三段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一段可以这样开头:From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 we may conclude that...;Therefor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It is clear, therefore,

(二) 记叙文

记叙文多为四幅图, 通常是要求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 因此用一般过去时写。写记叙文的时候, 要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 (When) 、地点 (Where) 、人物 (Who) 、事件 (What) 、原因 (Why) 和过程 (How) , 即所谓的五个“W”和一个“H”。学生只要根据图画提示, 把这六个问题交代清楚, 至少可以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如2008年的北京卷, 要求以李华的身份, 写一篇题为“Our Spring Outing”的稿件, 叙述上周从准备工作到春游结束的全过程。

范文如下:

Our Spring Outing

Last Thursday, we had a class meeting to discuss where to go for our spring outing.We came up with several choices such as going boating, climbing a mountain, and going to an amusement park.Finally, we decided to go mountain climbing.

The next day, we set off early in the morning.While climbing the mountain, we enjoyed the warm sunshine and a beautiful view.However, when we reached the top, we were shocked to see litter here and there, such as bottles and banana peels.Then we started to pick up the litter.Afterwards, we put the rubbish into the nearby recycling bin and non-recycling bin respectively.

We were tired but happy.

文章里提到的时间是last Thursday (讨论春游) 和the next day (出发) , 以李华的口吻写, 人物就是we, 地点是mountain, 然后详细按照图画顺序描述春游过程中发生的事。

(三) 说明文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提供的图画为两幅。一般先把图画联系起来, 弄清图画的意思, 然后进行抽象概括, 找出一个说明对象, 接着对图画进行解释、说明, 最后进行总结, 得出结论。说明文也是用一般现在时写。在写说明文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做到条理清晰, 明了易懂。例如2006年的全国卷I:假定你是李华, 应英国朋友Bob的要求, 写一封短信介绍你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内容须包括下面两幅图中的相关信息。

分析发现, 两幅图分别从外部和内部来介绍图书馆的情况, 所以, 抓要点时, 内外两方面必须包括。第一幅图是从外部介绍图书馆的, 要点在于图书馆的方位:前有花园, 后有教学楼。而第二幅图, 则是介绍图书馆的内部结构 (宽敞, 有书架、报刊、书籍等) 、图书馆的功能 (借阅、借阅数量和借期) 及开放时间。两幅图的要点基本抓出来后, 那相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就是按照一定的描写顺序来介绍图书馆了。

三、要注意的问题

从作文这种主观题来讲, 考生与阅卷老师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 书写是否工整清晰, 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答卷得分。因此, 学生平时练习就要注意字体工整、清晰, 卷面力争无一处涂改现象, 以求得好印象。

初中英语看图作文及解题技巧 篇13

1. 认真读图,把握中心。一般说来,所给的几幅图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它们讲述的通常是一个小故事或小事件,这个小故事或小事件就是这组图画所要表达的中心。

2. 初步构思,考虑用词、短语、句型和时态。在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后,应在内心构思一个基本的框架,并考虑使用恰当的词语、短语和句型,以充分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所学的短语或句型来表述具体的内容。这是体现自身能力的重要一环。

3. 连词成句,然后再连句成文。运用适当的`单词或短语正确表达各图的意思。然后再将各图的单个句子串连起来。串连时,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连接词语或过渡性语句,不至于让读者觉得文章中出现跳跃现象,更使上下文更为紧凑、自然。

4. 反复审核,修改错误。一篇文章写好后,应进行检查,看短文中是否有错,如拼写、用词、时态、语态及表达方面的错误。

5. 宜详则详,该略则略。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如果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可将其忽略的。如果是可有可无的细节,则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删。据此,我们在读图时一定要注意阅读各图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看其是否影响文章的内容。

6. 注意所给的汉语提示。一般说来,看图写话中的汉语提示往往给定了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相关的信息,有的还规定了文章所采用的体裁,如使用书信、留言、日记等。因此,在审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所给的汉语提示。

7. 文章中少用复句,多用单句;少用直接引语,代之间接引语。

二、中考热点话题

请仔细观察下图, 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 要求故事完整, 句子通顺, 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细节, 但内容要与图片相符。参考词汇:bare (光秃的),destroy(毁坏)

三、满分作文引路

Once there was a village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There were many green trees on the hill. The villagers were very poor. One day, a villager had an idea. He cut the tall trees on the hill and sold them. With the money he had built a new house. He seemed to have become rich. So many other villagers followed him and began to cut down more trees. Some time later, no trees were left and the hill was bare.

上一篇:古诗文存档下一篇:12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安全师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