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征文

2024-05-20

高质量发征文(共5篇)

高质量发征文 篇1

在全县低丘缓坡开发征迁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征地拆迁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我县拓展工业发展平台、拉开城市框架、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会战全面打响。此次东城区块XX征迁工作涉及**个行政村、***个生产队、***余人,征地面积***亩,拆迁房屋***幢、建筑面积****平方米,点多、面广、线长,时间紧、任务重,能否破解征迁难题,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是关系我街道长远发展的重大挑战,直接关乎全县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站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将坚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紧密团结全体征迁干部,继续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征迁精神,坚决打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这场大会战。

一是广泛发动,凝聚共识。牢固树立抓征迁就是促发展、抓征迁就是惠民生,抓征迁就是强队伍的工作理念,层层发动,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征迁氛围,把低丘缓坡综合开发 1

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美好愿景、征迁的政策法规和县委县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决心向街道干部群众讲透道明,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迅速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顺利推进征迁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明确责任,合力攻坚。我们将切实把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项目作为街道现阶段的“一号工程”和中心工作,加强征迁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征迁方案,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一要坚持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抓,全体干部全面融入,和全县抽调的干部组成强有力的征迁队伍。充分调动村两委干部在征迁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征迁工作开展的群众力量。二要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严格落实项目主要领导联系制度和征迁领导负责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包干到底。明确征迁工作期限,倒排工作计划,实行最严格的的督查制度,做到每月有计划,每周有指标,每日有任务,坚决杜绝出工不出力、干事不用心的松、懒、散现象,切实提高征迁工作的组织化、严密化和高效化程度。三是切实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后勤保障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树立以“以征迁工作为中心,为征迁工作服务”的理念,全力保障征迁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严把政策,和谐征迁。在征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征迁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对待,坚决杜绝不负责任的口头承诺和突破底线的政策处理。坚持以人为本、阳光征迁,坚决维护群众的一切合法权益,注重加强与干部群众的交流与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民生为重、和谐征迁,积极妥善地做好信访工作,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不堵不避,不拖不压,用真情、真心、真诚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征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对蛮横无理阻挠征迁的现象,坚决予以打击,切实保障征迁的顺利进行。

发展是硬道理,征迁是硬任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以全县征迁动员大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大会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必胜的信念、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征迁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高质量发征文 篇2

一、阅读动力的培养策略

能否养成自觉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动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就重点抓起。

策略一:利用启发式激起阅读兴趣

1. 可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预设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阅读的美好。

2. 以开放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不设边界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3. 开展朗诵比赛、办读书简报、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等课外活动, 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策略二:通过细节化教学,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针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培养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让学生既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 在思考、体味、升华中深入理解文章的精读;也学会通过对收尾句及关键词的掌握而了解文章大意的速读;以及同时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来深刻理解课文。这里要注意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 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 切忌揠苗助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第一, 提醒学生对重要的字词句进行圈圈点点的标识, 对不认识的字词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第二, 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 使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第三, 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写部分读后感, 使他们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结构, 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先导。

策略一:训练新旧知识相结合的技巧

1. 可以加强课前的预习, 教师要加强指导,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2. 让学生学会精加工提问, 这类提问通常的做法是一边阅读一边向自己提问, 从而在新信息与旧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3. 教师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图式结构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熟悉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和理解各种体裁的文章。

策略二:概括中心思想, 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划线、摘要和作注释来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或写提要对新课文进行精细加工和整合;还可以让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概括和总结。这样, 学生在掌握了文章主题, 理解了文章的核心思想之后, 就可以对文章的各个部分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阅读理解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 由阅读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组成, 其中以理解力为核心内容。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于5-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

策略一:在容忍假设中提高阅读理解力

为了帮助阅读学习中的学困生, 德文 (Devine, 1987) 建议使用下列策略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 根据不同课文的难度要求, 调整阅读的速度。对主题比较浅显突出的, 可以快速阅读, 抓住文章的主旨;对于比较难读的章节, 就要适当放慢阅读的速度。

2. 容忍模糊, 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了陈述不是很明白的地方, 不要停止不前, 可以继续往下读, 也许作者在下面会有补充说明。

策略二:充分调动感觉器官, 培养阅读鉴赏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将阅读文本中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提高到审美教育的高度, 使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对学生素质与修养的陶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途径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1.借助于语感。在语言信号的刺激下经过想象, 在阅读鉴赏者的头脑再现作者构建的艺术形象, 这是阅读鉴赏的第一个“环扣”。

2.补充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画面, 从而获得更加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

3. 深入体验。即指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以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并主动思索作品的意义与技巧, 领会各种文学手法的艺术效果。

4. 细心领悟。鉴赏者对文学作品既要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 以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 真正鉴赏出作品蕴含的深长意味。

策略三:应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迁移力与创造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 不组织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漠视学生的合理要求, 这样的教学必然会抑制学生的天性。因此, 教师应当把阅读教学从传统教育的“传授式”转换为“发现式”, 通过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又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 来创造意义建构的领地。

1.在教学中, 要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引发学习动机。

2.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和进一步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

3.在阅读中, 要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 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当学生经过努力也不能自己克服困难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进行有益的指导。确切地说, 只有当阅读课堂能使每个参与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时, 这样的阅读课堂才会变成一种真正的学习空间,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造就出具有广泛迁移能力、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 也是一大难点。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不断地创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策略, 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不断接受最新的前沿教学思想, 使其服务于教学第一线, 为学生的明天负责,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 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知识文化殿堂的大门。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累, 同时保持自信的学习态度。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语文新课改对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并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新课改,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彦军.语文“阅读理解”主旨题的解题思路[J].考试:语文版, 2007 (3) .

[2]张彦军.语文阅读理解的特点及解题窍门[J].考试:高考版, 2007 (Z1) .

初中语文现代文高质阅读实践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

一、语文新课改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基础水平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论是进入大学还是进入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搞好初中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负责,是对大学高等教育负责,是对社会负责。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累,同时保持自信的学习态度。而教师在上课时也不再是单一说教,而是要形成师生互动。

二、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1.把握好学生语文阅读的质和量

新课改后的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应当不断的加强学生阅读语文文章的力度,要把握好加强学生阅读的原则,首先应当在阅读质上加以控制,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阅读那些积极向上的、符合语文教学要求的文章。其次要在量上加以控制,也就是说要不断地扩展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面,只有做好阅读质和量的把关,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

2.增强具有趣味性的语文文章的阅读

在阅读材料的挑选上,要紧贴時代,做到时效性和趣味性并存,科学性和思想性并举。利用现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互联网,多媒体等等,为学生打造一个经中选精的阅读背景。并通过课堂提问,简述文章概要以及写心得感想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全面掌握,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开展指明方向。

3.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要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在经过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之后,学生不可避免的还是一张试卷,最短的时间内,最大效率的解决问题是同学们面对语文阅读试题时的内心真实写照。这也是一个需要逐步磨练和提高的应试过程,不仅需要同学们的大量实践,更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如在学生阅读语文文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文章的句子能看懂,但是很难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深意,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很难根据文章的内涵进行科学的分析,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那么基于此,语文老师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时候,应当注重提升学生对语文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从分析文章的题目着手,进而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句,这对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十分有利。语文文章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就是本段的主题,学生应当重点理解这些句子,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整篇文章的背景。

三、阅读理解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由阅读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组成,其中以理解力为核心内容。

1.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培养阅读鉴赏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阅读文本中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提高到审美教育的高度,使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成为对学生素质与修养的陶冶。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阅读鉴赏能力:①借助于语感,在语言信号的刺激下经过想象,在阅读鉴赏者的头脑再现作者构建的艺术形象,这是阅读鉴赏的第一个“环扣”。②补充想象,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画面,从而获得更加完整丰富的形象美感。③深入体验,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主动思索作品的意义与技巧,领会各种文学手法的艺术效果。④细心领悟,鉴赏者对文学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以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真正鉴赏出作品蕴含的深长意味。

2.应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迁移力与创造力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不组织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漠视学生的合理要求,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以窒息学生的天性为代价。因此,教师应当把阅读教学从传统教育的“传授式”转换为“发现式”,通过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又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来创造意义建构的领地。只有当阅读课堂能使每个参与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时,这样的阅读课堂才会变成一种真正的学习空间,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造就出具有广泛迁移能力、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作为新时期的语文老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的创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的策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不断接受最新的前沿教学思想,使其服务于教学第一线,为学生的明天负责。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知识文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彦军.语文“阅读理解”主旨题的解题思路[J].考试(语文版),2007(03)

[2]张彦军.语文阅读理解的特点及解题窍门[J].考试(高考族),2007(Z1)

高质量发征文 篇4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 材料量减少, 设计简洁, 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 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 “以人为本”, 重建核心价值观,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在客观试题中如此,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 也就是先确定区域, 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 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 (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 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 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 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 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 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 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 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

(5) 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 (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 可持续发展) 。

(6)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藏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

(7) 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如:台湾和西藏问题) 。台湾和西藏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 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 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 科学备考。

总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就能够达到“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的目的。

摘要: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认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把以前总结的知识再看一看, 把错题本再翻一翻, 把知识盲区再补一补, 成绩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提高的。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

高质量发征文 篇5

关键词 自媒体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 学术质量评价 altmetrics指数

分类号 G250.73

Academic Quality Eval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der “We Media” Environment

Xue Ya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quality eval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s the limitation that it is purely based on article references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s, which are often time-lag. In order to make up for such limit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a weighted fuzzy operat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citation index for academic influence and altmetrics index for network influence to make academic quality eval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der “we media” environment. This model is considered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to reflect the real situation of academic qua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Keywords We media. Academic evalu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quality evaluation. Altmetrics index.

0 引言

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完全受制于学术出版机构,在学术评价方面也不再完全取决于同行评议,而获得了更多的空间与自由度。

传统的媒介环境中,学术交流和学术出版的流程围绕“作者—编辑—评审者”这一过程运行,这一学术生产流程基本保障了学术研究内容的公信力和安全性。而在自媒体环境下,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较为自由地发布自己的研究、认识,以及对他人研究的理解和评价。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微博,在媒体越来越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同时,研究者发表看法的空间自由度和评论宽松度也在相应扩大。

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利用自媒体更为频繁,也更普遍。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获取信息、发布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从Web网站和BBS发展到包括博客、微博、贴吧、百科、社交网站和邮件列表服务器等多种类型的网站;在这一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的网络信息资源日渐增多,例如: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习惯于随时将学术思想、信息发布在博客、微博或个人网站上,接受大众的评价,收获追捧、批评或激发讨论。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就是资深媒体人罗振宇[1]打造的一个发表自己认识社会和学术研究的自媒体平台,在该平台上他以貌似轻松的风格来探讨具有严肃性的学术和社会话题,在优酷上收获了累计超过1.9亿次的点击,其微信公众账号以及微博上,也积聚了大量的粉丝。

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同行评议之外最有力,同时也是最为广泛的评价力量,正如“自媒体”这个概念的定义所指出的那样,普通大众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可以像媒体一样生产、传播并评价内容[2]。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术评价的领域——altmetrics①,即所谓的“替代计量学”或“社媒影响计量学”。维基百科中对于altmetrics这一词条做了如下定义:作为广泛采用的期刊影响因子和个人引用指标如H指数的替代。通过追踪类似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和新闻网站提到和分享某篇论文的次数以及被评论的次数等,然后根据网站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处理,即可得到对于某一研究成果的测度[3]。简言之,altmetrics的提出就是针对在学术引文之外的社会媒体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价,以此作为传统指标“引文”的补充。

通过网络数据共享,altmetrics指数能够被迅速收集,可以让研究者近乎实时地看到某一论文、专著、报告、网页、演讲,简而言之“作品”被人们关注,包括引用、浏览、下载、被提及的次数和程度,以及哪些人对哪一类研究有兴趣。因此,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传统学术交流领域中仅仅通过文章引用和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学术质量评价的局限性和时滞性。

1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类型

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影响最大的单一指标仍然是影响因子[4]和H指数[5]。影响因子虽然一直备受质疑,但它仍然是学术评价特别是学术期刊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指标。被引频次是学术评价中最为人所看重的客观指标,但被引频次在用于实际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例外情况。例如:如果某人曾经发表过一两篇被引次数很高的论文,即使其他论文被引次数低,他的总体成就也会因此被夸大;修正的做法是总被引用次数除以总论文数,得到平均被引次数。但是这种做法对论文少的人有利,而对论文多的人不利。H指数克服了这两个方面的弊端,能够对一个科研工作者学术能力作出的综合评价。但H指数自提出伊始,就被认为存在局限性,不适用于年轻的研究者。后续的文献计量学家们对H指数作了种种修正,如Leo Egghe提出了G指数[6]:将发表论文按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当被引次数累计量大于或等于排序位次平方的最大排序时,该位次即是G指数。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尽管有种种不足,H指数也仍然是学术评价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nlc202309040930

除了上述两个影响力最大的指数之外,还有依据Elseiver引文数据库Scopus产生的声望指数SJR(SCImago Journal Rankings,SJR),即一种期刊越多地被高声望(或影响力)期刊所引用,则该刊的声望或影响力就越高。在某种意义上,SJR弥补了影响因子为人所诟病的先天性缺陷,即对所有施引期刊都赋予同等的重要性。

1.1 传统学术性评价:引文指标

传统学术性评价主要是通过编辑审稿和同行评议来实现的,是建立在主观的专家评议基础上的定性方法。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而言,专家评价的主要考察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某一学术文献所反映出作者知识积淀的多少,作者所做研究的方法是否有创新性,观点上是否有独到见解,以及所用材料是否有突破和创新。对这四方面的判断主要依据评审专家的学术眼光和学术经验,因而是主观与不可控的;同时,此类质量评价控制方式必然导致评审周期长,时滞严重。另外,评价成本因素也是影响学术文献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学术文献的质量评价主要依托出版机构、索引机构以及用户的反馈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的审读评议开展进行。

由此不难看出,学术文献的质量评价很大程度上直接相关于学术文献的被引用、被下载、被关注情况的统计和测度,核心的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包括:他引量(Ct)、年均他引量(Ca)、H指数、论文发表刊物IF值(IF)、施引期刊种类(Ck)和施引期刊最大影响因子(Cfm)等;近年来人们开发出了一些用于衡量论文质量的替代指标,如特征因子(Eigenfactor)和IFPA指数。特征因子以5年为周期进行计算,将“引文质量”纳入测评范围,以类似于PageRank的算法迭代计算出期刊的权重影响值,实现了引文数量与价值的综合评价。其计算思想也与社会网络分析中用于描述节点在关系网络中权力和地位的特征向量中心度相似。此外,还有影响因子平均值IFPA指数(Impact Factor Point Average),IFPA指数综合考虑了学科的平均影响因子、期刊的影响因子、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本学科中的排序等,意在消除由于学科领域不同产生的影响因子和期刊数量的差别[7]。计算公式如下:

IFPA=(Ij/IA)(1-R/(N+1))n

式中: Ij为某刊的影响因子;IA为学科平均影响因子;R为某刊在本学科的影响因子排序;N为某学科的期刊总数;n为某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

这些指标所做出的评价基本都是相对客观的,但仍然是一种学术文献发表后的反馈评价,是一种反馈性的滞后型学术评价方法。虽然引文分析被用于解释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在一定层面上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但也一直存在争议,撇开有关学术管理部门对这些指标的误读和误用因素之外,学界对于目前的学术文献质量评价其实有一种较为清晰的认识,即认为目前的论文评价只是一种以期刊评价来代替论文评价,这是学术文献质量评价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1.2 媒介补充性评价: altmetrics指数

面对这一问题,针对学术文献质量评价的补充性或者说替代性指标的筛选和挖掘日益成为学术评价领域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随着网络的发展,E-science环境日趋成熟,在线学术文献发表不断增加,开放的学术出版被广泛使用,学术研究者也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数字环境中开展工作,并成为网络上的学术部落,相应有关的学术评论和学术交流和分享也广泛地在科学博客、社交网络、BBS论坛等展开,因此,网络时代对于学术文献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的判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学术交流环境中文献间正式的引用上了,仅仅采用基于引文的指标也无法精确评估某以学术文献对于社会和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力,网络的媒介功能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传统同行评议之外最广泛的社会评价力量。所谓的altmetrics指数[8],就是由网络媒体对于研究成果的评价而来的。借助数字和网络技术,人们可以追踪学术社区和学术网站,获取对某篇论文的被提到、被转发、被分享以及被评论次数的数据等,由此形成对于某一研究成果的测度。

Altmetrics指数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引文指标的不足。首先,altmetrics可以获得对于学术文献的即时反馈,而不再是一种滞后的评价,不需要像计算期刊影响因子一样,需要滞后两年时间,这种文献计量需要花很长时间来计算,altmetrics提供的是对于学术文献的质量和影响力的即时反馈。而且,这一反馈不仅包含学术研究人员,也包括了非专业读者。传统引文一定是来源于学术研究人员的,因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受众是研究人员,相应的对于研究成果的评论、分享和批评也只会在与研究密切相关的群体间进行。但是,在网络环境中,这一期刊发生了改变,在线讨论的不仅是研究者,也可能包含学生、决策者、业内代表和非专业人士等,这一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并且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来自于人的精神和社会的,altmetrics指标极其充分的弥补了传统引文指标的不足。

Altmetrics指数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衡量某一研究透过在线平台(如:Twitter,Blog)被引用、喜爱、分享、收藏、下载、提及、评论或讨论的次数,这些数据是透过各式各样的开放式网路服务搜集而来,包含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引用数据、学术社区以及社交平台。通过altmetrics.org网站和ImpactStory在线申请,就能追踪所关注的某一研究或学术文献,或学者自己的影响力。

以Plum Metrics[9]为例,该站点是由Andrea Michalek和Mike Buschman共同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跟踪研究的分享收录和引用情况。Plum Metrics的评分主要基于社会化媒体和分享,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测度内容指标:(1)使用(Usage):Abstract Views、下载、浏览、馆藏、馆际互借、文献传递;(2)抓取(Captures):喜欢、书签、保存、阅读器、分组;(3)提及(Mentions):博文、新闻专题、维基百科条目、评论;(4)社会媒体(Social Media):喜欢(Facebook,Vimeo, YouTube)、+1(Google+)、Ratings(SourceForge)、赞(Figshare,SourceForge)、分享(Facebook);(5)引用(Citations):Cited by CrossRef、PubMed、Scopus、专利(USPTO)等。

nlc202309040930

Plum Metrics不仅针对期刊论文,还包括很多其他的内容,如博客、书籍章节、访谈、案例、图表、数据集、会议文献以及网页、多媒体、专利等等,因而Plum Metrics可以说是面向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文献。

PLOS Article-Level Metrics[10]的影响指标同样也包含了相类似的指标:(1)使用:PLOS浏览、PDF下载、XML下载,PMC浏览、PDF下载;(2)引用:PubMed Central、CrossRef、Scopus、Web of Science;(3)社会书签与发布活动:CiteUlike、Mendeley、推特、脸书;(4)媒体与博客覆盖:Nature博客、ScienceSeeker、研究博文、维基百科、引用通告(trackbacks);(5)讨论活动与评级:PLOS的评论、注释、评级。

由于中国网络部分限制以及语言隔阂等原因,对于我国论文的altmetrics 指数统计的客观性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Altmetrics最近已经开始在数据统计中支持新浪微博,鼓励中国的研究者在微博上更多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尚未有知名社交媒体主动申请加入altmetrics的数据统计,如科学网、小木虫、丁香园、爱思想等。

随着人们对altmetrics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习惯于在网络中跟踪和关注其他研究者的活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进而产生在线影响力。因此,altmetrics指数的统计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未来将有可能扩展到国内所有知名学术论坛和网站。

2 网络环境下学术文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2.1 网络学术文献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Altmetrics目前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关注热点,引起了研究人员与学术出版界的广泛关注。尽管有用altmetrics替代引文指标的看法,但更多的研究者和研究人员还是认为引文指标与altmetrics指标互成互补性,诚如德国斯普林格《神经系统科学》期刊出版编辑Martijn Roelandse所说,altmetrics不是要取代传统指标,而是附加于其上,因为它涵盖了传统指标专注于引用而漏掉的其他影响力指标。

无论是传统的引文指标,还是媒介替代指标,这些评价指标所指向的其实都是单一性的,是源自于人们看待学术研究的某一视角,影响因子是基于期刊的,H指数是基于科学家绩效和成长历程的,SJR是基于期刊影响力的,altmetrics指数是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这些单一指标对于评价事物的某一方面无疑都是适用的,可以很快地发现和揭示出评价对象的主要特点,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真相的视角,应该构建指标体系从多维视角去评价学术研究。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网络学术文献质量评价模型,形成多维化的学术文献评价方案,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把握学术发展的状况,从而达到提高学术质量的目的。

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学术文献被引统计基准线”及“学术文献网络水平基准图”为基础,结合引文评价和网络媒介评价两种方法,建立一个符合学术研究特点的,重视学术文献质量和影响力的学术表现评价坐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学术表现质量评价模型

由此,可以形成四个象限的不同学术文献质量评价,以论文为例,A区论文可以被认为是学术质量高,但有可能曲高和寡,网络社会影响力较弱;B区论文则无论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都很强;C区论文是学术质量和社会媒介影响力双低的论文;D区是学术质量一般,但具有社会轰动时效的论文;图中的虚线是通过某一时间段的平均值划定的质量评价基准线,由此可以得到三类不同质量的论文区分和界定。

通过这一评价坐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全面地获得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的基本判断和认识。

2.2 学术文献质量评价模型的加权模糊运算

本文提出的论文评价模型,是基于加权的模糊综合运算法[11]。拟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至于引文指标和altmetrics指数的具体选取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本研究所关注的是学术文献质量表现评价体系,评价的最后总分拟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S=■λi■λijSij

式中:S为学术文献质量表现评估的最后总分;

λi为一级指标的权重;i=1,2,…,m,m为一级指标的个数;

λij为二级指标的权重;j=1,2,…,n,n,为二级指标的个数;

Sij为二级指标的得分。

本文的论文评价模型中,λi即为所选取的第i个一级评价指标(网络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度;λij为第i个指标下的第j个二级指标的Sij重要度。首先,基于网络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各个判断指标对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运用模糊加权算法来分析评判文献的质量水平高低。

但是,该评价方法也有一定缺陷,例如,图中小矩形中所示为基准线论文,却被误判断为质量很高的论文,主要原因是其网络社会影响力很高,被广泛传播转发,从而可能也会被很多学术研究者引用,从而导致其被误判为高质量论文。例如:“大数据”是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大数据相关的文章在网络上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网上流传度较为广泛的都是那些对大数据的介绍性的文章,但是并不能说明这类文章的质量就高。因为这类文章通俗易懂,所以被广泛阅读和传播,从而网络影响力特别高。而那些讨论大数据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类的文章,由于其专业性太强,算法太复杂,关注和点击率并不是很高,即其在网络上似乎并没有太大影响力。

3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多元性和模糊性,对于以学术文献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真实反映学术成果的影响和效用。

nlc202309040930

判别一项自然科学的研究,其质量和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都是较为中立客观,有被验证的可能,因而比较清楚;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则要模糊的多。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其学术影响并不是即刻现时显现的,有时甚至是相当滞后的。不仅如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往往经常会出现学术界的认识和社会大众的理解相左,研究被误读,或存在与现时舆论相反的颠覆性价值判断等复杂情况。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极具价值的理论、思想或观点,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几经周转,需要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和历史检验之后,才可能慢慢为人所理解,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影响的探讨,除了应关注同行学者外,还应在更广阔的社会与空间范畴内对其进行深度审视。

面对多样性、复杂性的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的具体评价中,选定和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与维度,确定评价标准,并运用科学的、合适的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所构建的自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文献质量和影响力的学术表现评价坐标体系有助于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质量评价,以引文评价法为主导,以媒介替代性计量指标作为适当补充、校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对真实的反映学术文献质量和影响,避免出现过多被片面夸大、抬升,或贬低、忽视,甚至遮蔽的情况,从多个维度反映学术文献的真实状况和水准。

参考文献:

[ 1 ] 张贞.从“罗辑思维”看自媒体传播特质与生长空间[J].传媒观察,2014(10):21-23.

[ 2 ] 胡吉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机制[J].情报科学,2015(1):15-18.

[ 3 ] 余厚强;邱均平.替代计量指标分层与聚合的理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10):13-19.

[ 4 ] 邱均平;胡小洋.庆发文和被引双增,贺质量和影响齐升:1980—2013年《情报理论与实践》载文的计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2-8.

[ 5 ] 方丽,崔雷.利用双聚类算法探测学科前沿及知识基础:以h指数研究领域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11):55-60.

[ 6 ] 隋桂玲.G指数与H指数、e指数的关系及其文献计量意义[J].图书情报工作.2013(23):90-94.

[ 7 ]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6): 143-149.

[ 8 ] 顾立平.论文级别计量研究: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1):1-7.

[ 9 ] 由庆斌,汤珊红.不同类型论文层面计量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08):79-84

[10] 黄金霞,陈雪飞,沈东婧.开放资源的利用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18-23.

[11] 沙秀艳,王贞俭.基于快速二维熵的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图像分割[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10):183-187.

薛 燕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

(收稿日期:2014-09-03 编校:邹婉芬)

上一篇:金东台农场2016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监理细则下一篇:销售代表个人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