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分析

2024-06-22

高质量分析(精选12篇)

高质量分析 篇1

1 设备维修现状

国有企业目前的维修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杂、三缺、三多三少”所谓“一杂”是指设备复杂, 车辆型号多, 发动机型号多;所谓“三缺”:一是缺少完善的修保工艺和技术规程。由于设备多, 缺少各种设备的详细的技术资料, 维修时很难达到技术要求;二是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高技能专业维修人员, 就是一般技术水平的维修人员也不足;三是缺少必要的检测维修专用工具和设备。维修专用设备像冷磨机、镗床、试验设备几乎没有, 修复能力弱。所谓“三多三少”即:“四新”技术诊断, 修旧利废的少, 凭经验直接更换部件或总成的多;强化、定期、点检、预防保养与检修少, 设备出现故障后抢修的多;配件产品质量有问题的多, 优质、急用配件少。

2 影响修保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维修过程经常出现的问题

第一类问题:找不出故障原因, 盲目维修。这种情况, 常发生在复杂设备的发动机或液压与气动系统。如:T815发动机在一次中修以后出现轻微异响, 起初判断为油量敲缸, 校油嘴, 油嘴没问题, 又校高压油泵。再排除不了, 又怀疑是顶缸, 打开缸盖未发现顶缸迹象。有的是虽然修好了, 但不知道其中原因。有一次履带式挖沟机在工地发生故障, 其表现为: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全车瘫痪, 操纵任何一个操纵阀整机均不动作, 待停机一段时间后又能工作, 且时断时续, 检查各阀、管线、油泵、油箱、液压油均未发现异常, 只是发现总泵排量小, 后更换总泵, 起初工作良好, 工作一段时间又出现上述故障, 最后自己恢复正常。还有的是进修车故障起因不明了, 无法判断。例如:有一发动机机油变质, 一般情况下认为油底壳进水, 可能是缸体或其它部位有裂缝, 但在实际修理时, 发动机连续运转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机油逐渐变清, 更换机油后再试车, 症状消失。

第二类问题:试车时出现故障。

试车时出现故障, 常发生在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的保养维护过程中, 从总体上2003、2004年所生产设备统计表明, 这类问题占0.8%左右。例如:T815发动机一次中修试车时, 发现加油口往外冒烟, 马上停车检查, 结果是油泵不上油。有的是操作不当引起的。例如:变速箱试车时, 必须低档运转, 打起机油润滑后方可挂高速档, 但有的司机试车时一下子提到高速档, 结果造成烧轴套。还有就是更换新的配件后, 故障不能排除, 多是因配件不合格造成。

第三类问题:交车后一定时间出现故障。

有的设备在修复试车时, 性能良好, 出厂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出现故障。像发动机的烧瓦、曲轴断裂、刹车失灵等等, 这类故障多是因为工具不完善, 诊断手段落后造成的。

第四类问题:临时救急, 造成使用周期短, 故障多。

这类故障一般是在配件缺口或生产急用而又暂时无配件的情况下, 自行修复、改制、代换, 由于加工工艺水平达不到或结构不完善造成的, 其表现为磨损快, 使用周期短。

2.2 影响质量的因素

上述四类问题的出现, 表明维修存在着一些缺陷, 造成多次返工、停产, 加长了待修时间, 影响了生产。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哪些?综上所述, 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全面设备管理角度看, 不外乎人、物、方法、设备。所谓人:即跟人相关的各种因素, 包括素质、技能、培训程度等;物:即材料、工具、配备情况;方法:包括操作方法、下艺规程、技术要求等;设备:即维修用的专业设备的情况。现从这四个方面概括如下: (1) 维修人员素质低。如前所述, 维修人员的通用技能低, 对一些设备结构原理不熟悉, 对修保工艺、技术不明确, 不掌握操作要领, 不讲究操作方法, 盲目维修。 (2) 修理工艺和技术规程不完善。设备多而复杂, 又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料, 工作起来不规范。 (3) 缺乏必要的检测、维修手段或设备。目前的修理基本上还是依靠眼看、耳听、手摸、凭经验, 这些传统的手段已适应不了现代装备维修的需要。像轴存在的内部缺陷仅凭一般方法是不可能发现, 其它的修复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 像用砂轮人工推磨缸体表面, 质量无法保证。 (4) 选购配件质量不能保证。在维修中, 更多的问题是新进配件本身不合格造成的, 有时是成批的, 兼于目前的检测水平有限, 有些配件的质量无法检验, 像曲轴内伤。

3 质量保障体系

找到了影响质量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提高质量的办法, 根据现存的问题, 制定如下的质量保障体系。它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础工作, 二是质量预防系统, 三是质量改进系统。

3.1 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建交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 没有完善的基础工作就谈不上质量保证。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建立、健全并完善修理工艺规程和技术标准, 使正常维修保养能有标准可依。 (2) 加强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 一方面对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的基本结构、原理、维修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的培训和强化, 使其熟悉掌握各种基本技能;二是加强现代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训练, 提高其综合技能, 做到判断准确, 排除故障及时。 (3) 配备必要的检测、诊断、维修用仪器、仪表。 (4) 建立内外部维修运行机制。一方面协调、指导内部维修, 提供技术、设备帮助;另一方面兼于目前的加工手段有限, 提供外部的维修提高环境, 以达到最优、最快、最节约的目的。

3.2 建立维修质量的预防系统

质量预防系统是在充分论证、分析故障问题的前提下, 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维修, 其功能是把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 消灭在出厂前;维修人员、技术员送修单位;它强调进修单位或人员、维修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相关单位的参与、互相协调配合。维修人员根据上次维修记录及进修车的各种信息, 在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 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 查阅技术文件, 充分掌握故障的产生部位、机理进而确定修理工艺, 不盲目维修。同时对选用的配件或修复进行技术检测, 确定是否合格, 以解除因互换件不合格造成新的故障, 管理人员对修保质量进行检测、验收。

3.3 质量改进系统

质量改进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建立相关的改进、提高和约束机制, 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追查, 处理改进。若出现维修故障, 除安排抢修补救外, 还应进行追查以绝后患。

摘要:在工业现代化的今天, 设备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备水平和维护修理水平。维修水平是决定装备能否充分发挥效能的基本条件, 搞好设备的维护保养, 保证长期、安全、经济运行方能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 搞好设备的维修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与否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 设备维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造成返工待料、加长维修等待时间或出现严重故障造成经济损失或事故。本文从本单位维修现状及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分析入手, 找出了影响维修质量的主要因素, 进而提出建立完善维修质量的保证体系。

关键词:设备维修现状,影响因素分析,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海丰, 于泓鑫.3080联合收割机故障的预防[M].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 :129.

[2]代凯.大学本科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初探[M].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66-68.

[3]孙爱斌, 高广伟.变压器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措施[M].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64-66.

[4]邹石英.经济型数控车床常见故障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12) :127-128.

[5]赵海珍, 唐鹏, 路霞.起动机的常见故障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02) :101.

高质量分析 篇2

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怎么写【1】

1.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

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

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3.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

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

“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

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

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

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

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4.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

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

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5.要突出重点,忌泛泛而谈。

财务状况分析重在揭露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

所以分析内容应当突出当期财务情况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影响当期指标变动的主要因素,重点剖析变化较大指标的主、客观原因。

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分析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预测企业发展走势,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6.要深入剖析,忌浅尝辄止。

我们知道,往往表面良好的指标背后隐藏着个别严重的缺点、漏洞和隐患,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又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善于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捕捉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偶然现象中的`必然规律,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

通过对现有大量详细资料的反复推敲、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仅指标的对比口径上,就要深入调查核实,换算其计价、标准、时间、构成、内容等是否具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指标之间的对比只能扭屈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会误导报告使用者。

7.要坚持定期分析与日常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年度、季度、月度分析固然重要,但随着财务决策对信息及时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分析企业日常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甚至要求对财务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因此,在注重定期分析的同时,同样也要重视日常分析。

8.要坚持报表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状况财务分析主要从三大报表着手,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

从效果上看,难以面面俱到,实际作用有限。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往往缺乏与阅读对象的沟通,缺乏对主要经营事项进行有的放矢的专题分析。

因此,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应围绕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来展开,传递对领导决策有用的信息,真正起到参谋作用。

写财务分析报告的6个要点【2】

1、报告阅读的对象,要明白并分析

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

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

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2、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要充分领会

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

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3,清晰框架和分析思路,报告写作前

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

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

“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

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

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

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

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4、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揭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

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

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5、分析手法不单一

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1、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

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

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

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

面铣削质量分析 篇3

【关键词】平面铣削;质量分析

平面的铣削是铣床加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也是进一步掌握铣削其他各种复杂表面的基础。所谓铣平面是指用铣削的方法加工工件的平面。加工中平面质量的好坏,主要从平面的平整度和表面粗糙度两个方面来衡量,分别用形状公差项目的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值来考核。如下图所示长方体零件,表面的平面度公差为0.05mm(即上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0.05mm的两平行平面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Ra应不大于6.3μm。

在铣床上铣削平面的方法有圆周铣和端铣两种,圆周铣是利用分布在铣刀圆柱面上的刀刃进行切削并形成平面的,其主要適用于在卧式机床上用圆柱铣刀加工。端铣是利用分布在铣刀端面上的刀刃进行切削并形成平面的,其主要适用于在立式铣床上用端铣刀加工。用圆柱铣刀加工的平面,其平面度误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铣刀的圆柱度误差,故对圆柱铣刀的刃磨要求比较严格,而圆柱铣刀的刃磨比较费时费力,一但刃磨出的刀具略带圆锥或直径不等,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所加工的零件同时也会影响经济的效益。因而我们学校在实习教学中主要使用X5032和立式摇臂钻铣床(俗称炮塔铣)来加工平面,工件的材料也主要使用HT200,另外所使用的刀排也是自制的平面刀排,在上安装45°小飞刀来实现切削加工。

加工的平面的铣削质量不仅与铣削时所选用的机床、夹具和铣刀质量的好坏有关,还与铣削用量和切削液的合理选用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加工中我们要全面考虑,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来确保加工要求。所谓合理的切削用量是指在充分利用刀具的切削性能和机床的使用性能、保证工件加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获得高生产率和低成本的切削加工。不同的加工性质,对切削加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选择切削用量时,考虑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粗加工时,应尽量保证较高的金属切除率和必要的刀具耐用度。因此,选择切削用量时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其次根据机床动力和刚性的限制条件,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要求,确定合适的切削速度。精加工时,首先根据粗加工的余量确定背吃刀量;其次根据已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选取合适的进给量;最后在保证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较高的切削速度。

通过检测学生所加工的长方体体零件,发现平面铣削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质量问题:

(1)铣削的长方体零件体表面有单向的弧形刀纹,表面成凹面。

(2)铣削的长方体零件表面有接刀痕。

(3)平面有高低不一的接层。

(4)铣削的长方体表面粗糙度值较大。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1)铣削时主轴轴线与工作台纵向进给方向不垂直(立铣头“零位”不准),铣刀刀尖在工作表面铣出单向的弧形刀纹,表面成凹面。尤其是炮塔铣机床,其立铣头不但可以在水平面内±45°范围内偏转,还可以仰俯±45°,因此我们在加工中不但需要校正水平方向还要校正仰俯是否在“零位”上。

(2)六面体表面有接刀痕的影响因素,它主要是铣削时因条件限制,所使用的平面刀排在装上45°小飞刀后,其直径小于工件被加工面的宽度。在加工中我们一般选用直径为工件宽度1.4~1.6倍的刀排来切削加工,以确保加工需要。

(3)平面有高低不一的接层,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加工中震动较大。我们在加工中所使用的工件其材料主要是灰铸铁,而铣刀铣削的灰铸铁平面较硬,炮塔铣机床自身刚性、强度又较差,再者加之炮塔铣铣刀杆直径较小、刚性强度较差,故震动较大,引起平面的变形。另一方面,由于工件装夹不牢固,铣削中稳定性差;第三加工中由于疏忽主轴锁紧手柄没有锁紧,在铣削力的作用下,导致主轴上下窜动使平面有高低不一的接层。

(4)导致表面粗糙度值较大的因素:铣削时主轴转数较低、进给量太大,特别是在炮塔铣上加工时其进给速度完全由手摇来控制,加之在进给中产生间歇停顿,从而直接影响到表面粗糙度;另一方面,加工中我们主要使用45°小飞刀,铣刀在刃磨时几何参数不对,导致摩擦增大,从而影响到表面粗糙度。第三,在铣刀旋转时,未降落工作台就退出工件,啃伤工件表面;第四,铣刀虽停止旋转,但没降落工作台就退出工件,划伤工件表面。第五,铣刀在长时间的加工中由于自身的磨损,导致刀具刃口变钝。综上我们可看出,加工中导致表面粗糙度值较大的因素大多可通过操作者正确、细致的操作来避免或减小 。

高质量分析 篇4

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 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以在不同病程做的检验结果仅是对该病程的反映。例如:急性胰腺炎血淀粉酶只在急性发作期明显升高, 但持续时间较短, 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 h会升高。诊断心肌梗死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磷酸肌酸激酶3项实验, 但实际上这3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 h出现阳性结果, 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 h和20~80 h阳性率最高, 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而选择实验, 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 还可能得出错误判断。

因此, 医师根据需要及时正确地开出检验申请单, 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性别、病床号、病历号及申请的检验项目;②原始的临床诊断;③原始样本采集日期和时间;④正确使用检验报告单, 以便检验人员的正确填写;⑤要求检验人员特殊注意的检查应标识 (如细胞的具体形态等) 。

2患者的准备

检验前质量控制很大程度上在于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和正确, 这与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否充分, 患者是否遵医嘱去执行有很大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会有患者拿了检验申请单就来到检验科要求抽血, 这样的标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就会很大, 甚至会使医生得出错误的诊断, 这就要求各级医务人员要有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的思想, 明白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关系。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1 固定的因素

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2.2 可变的因素

患者的情况和状态对能否反映患者的各种生理指标有重大影响, 许多非疾病因素都能影响测定结果。

2.2.1 饮食

进食会影响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而许多生化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是以空腹血测定为基础的。因此, 许多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心肌酶谱测定必须坚持禁食12 h后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使血脂大幅度升高, 而高蛋白饮食会使血中氮、尿素和尿酸升高。患者采血前晚应停止饮用咖啡、浓茶、饮料, 更不能饮酒。

2.2.2 运动

剧烈运动可加快机体有氧和无氧代谢, 引起钾、钠、钙、肝功能、肾功能检验结果异常。因此, 采血前询问患者有无剧烈运动, 如参加运动会、球赛等, 若有, 采血最好在患者休息30 min后进行, 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 导致误诊误治。

2.2.3 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 它具有还原性, 在血糖测定中若用福林―吴方法, 可使结果升高。若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并使结果降低。可使AST、BIL、Cr、UA结果升高, CHO、LDH、TG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 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 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 (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所以, 采集样本前应充分了解各种药物对各个项目测定结果的影响, 甚至为了某种测定应停用某些药物[2]。

3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其中包括:

3.1 采集时间

许多激素在24 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如:女性生殖激素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纤维蛋白原在经前期最高, 血浆蛋白则在排卵时减少。血培养采血时间应选择患者高热、寒战时, 未使用抗生素前或下次抗生素使用前, 抽血7~10 ml。血培养阳性是确诊菌血症和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要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快速准确地进行病原学诊断, 就必须严格掌握采血时间。临床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 要求必须是空腹、餐后1 h、2 h采集血液标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激酶, 这三项指标发病时间各不相同, 分别在发病2~4 h、4~12 h和6~9 h, 阳性率最高。因此采集前详细询问患者病情, 根据不同检验要求把握采血时间, 提高检验准确性。

3.2 采集姿势

人的体位, 体位改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 也包括血液成分的改变。从卧位到直立位, 所采血标本的测定值有升高的趋势。因为直立位时静脉渗透压增加, 部分水分转移到间质, 血浆总量较卧位少12%左右, 使血液相应浓缩。正常人站位比卧位结果升高。所以,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

3.3 采集标本的方法

严禁在静脉输液端的胳臂采血, 绝对禁止从输液管中抽血。止血带的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影响检验结果, 如时间过长可使AST、ALB、Ca2+、ALP等结果升高。所以在采集标本时, 应尽量缩短用止血带的时间, 穿刺成功立即松开止血带, 血液抽出后,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 将标本沿管壁慢慢注入抗凝管或干燥管中。抗凝管颠倒5~6次, 防止出现小凝块, 抗凝剂比例要适当。在抽完血后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采血试管上要写清楚患者的科室、姓名、住院号、床号与申请单上一致。

4标本的正确传送

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 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 保证输送的及时性,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实验证明, 有26种生化检测项目随着存放时间的长短出现检验结果的变异, 只有使用新鲜的标本, 检验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3]。同时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 防止过度震荡, 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 防止标本被污染, 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 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水分蒸发等, 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 严密包装, 防止传染他人。

5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 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 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 标本容器是否正确, 是否溶血, 抗凝血中有无凝块, 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 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 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 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 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因为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并非检验人员完全可以控制、责任难确定性等因素, 使得做好这项工作并非易事,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首先提高认识是关键, 检验人员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必须把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 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及业务上的要求, 举办业务讲座, 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士的思想认识, 完善规章制度, 使医疗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其次,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做出全面分析, 找出薄弱环节, 及时改进, 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2]。建立医疗质量反馈信息系统, 收集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 同时可以评估质量控制效果, 完善管理内容, 调整管理对策, 为临床医生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方法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要求, 以期获得合格检验标本。结果进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完善了检验程序, 保证了检验质量。结论全程控制检验质量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28.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9-45.

高质量分析 篇5

财务信息是企业的核心信息,为领导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已经成为财务人员必备的功课。但是如何提供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呢?

一、提供领导决策有用的信息。

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这一点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提供报告,都是一样的。

但哪些是领导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呢?财务信息很多,领导通常很忙,所以按照突出重点信息就看财务人员的功夫了。

可能是职业病吧,也可能长期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熏陶,财务人员习惯于以数据的方式列示,而且遵循报表、指标、附注等固定的格式,给人的印象就是千篇 一律:报表;报表项目变动金额及百分比;财务指标。

但这是不是领导需要的信息呢?其实领导最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数据,而是企业战略的执行情况。

财务分析报告提供的是战略执行的阶段性成果,成果是什么呢?遇到那些困难?

今天看到汪伦兄的帖子《“我不要伤亡数据,我只要塔山” 》,以辽沈战役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把这个道理揭示的非常清楚。

“当刘亚楼来报告攻打哪里伤亡了×××人,哪里又伤亡了×××人......正继续往下说的时候,“林总指挥”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叙述,说道:“我不要伤亡数据,我只要塔山”,就这么一句。”

恐怕很多财务人员遇到刘参谋长的尴尬,辛辛苦苦的工作成果并不是领导需要的。

为避免这种尴尬,财务人员必须明了公司的战略,明了公司最核心的目标,必须揭示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这些最核心目标的进展情况。

只有这样,提供的信息才是有用的,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报告。否则,信息再多,形式再美,也不能成为高质量的`报告。

二、揭示数据变动背后的故事。

财务信息的伟大之处,在于纷杂的交易和事项浓缩在数据之中,用几张表概括出企业的经济活动。

但凡是有利即有弊,报表在简单浓缩的同时,也滤掉了大量鲜活的信息。这就需要财务分析来补充。

但是财务分析的一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数据文字化。例如:本期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 元,增长 %,云云。好一点的再说一下结构,其中某某产品 。如何如何。背后深层的原因却没有揭示。比如同样是增长,以空凋企业为例,是今年夏天特别热?还是政府启动家电下乡?还是竞争对手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新产品的打开销路等等?

要把最重要的信息挖掘出来,这样的分析报告,才是有用的。

另外,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的数据的报告已经不够用了,还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并把这些信息对于本企业可能的影响点出来,这样才有利于领导作为决策参考。

三、注意信息的呈现形式。

财务人员做事讲究规矩,编报表写附注的习惯容易让做出的财务报告容易固守固定的格式。这样容易让领导产生审美疲劳。天天吃同样的东西,久了,谁都没有胃口。

所以再呈现财务分析报告时要动脑筋,注意变化,注意突出重点:

突出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适当使用图表,使得图文并茂;

经常出现的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适当简化。

学生课堂听课质量分析 篇6

一、听课效果好坏的差别

在课堂上,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节课堂上,同一位教师授课,为什么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呢?这是这么多年来很多老师都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好转,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条件很看重,对于孩子想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样的东西很重视。这样就养成了孩子的独特个性,说一不二,注意力不集中,对任何的事情没有自己独立解决的能力,一味地要求家长做这做那,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严重下降。教师对这个问题都很头痛,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呢?多年来,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改变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很难的,那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很多教师分析,为什么学生上体育课、音乐课的时候都非常活跃,对教师的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长,平时喜欢静的孩子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优点,玩着、笑着,表情很丰富。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孩子上的每节课都变成孩子们喜欢上的课,这样不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能力了吗?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在课堂中就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我采用了先预习的时间,也想让孩子从前面课堂的情绪中走出来,不论刚才是怎样的情绪,都想要在这样的几分钟中,让学生的情绪会有一点点的变化,在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会有所提高。接着,不要马上引入新课程,而是要加入几句孩子喜欢知道的事情。比如教师说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是在书中读到的故事,让孩子马上被你的幽默所感染,老师会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当然,这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孩子自己养成爱好的习惯。这样做是要对今天的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轻松的课堂气氛会对孩子的心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想让孩子的最终目的学会知识,运用这些知识,但也要对知识理解,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知识学活,做到活学活用。

二、听课时的状态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状态很重要,喜悦的表情会流露出来,教师要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孩子的表情是轻松的,微微带点笑意,这样的表情是最佳的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我们就要利用这短短的时间,把知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中起辅助的作用,点到为止,不能成为整个课堂的主要人物,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孩子,让孩子跟上教师的思想,让孩子感到激动,这样的状态下上课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

老师在上一节课之前,备课确实是很重要,但我个人认为把握住上课的频率、节奏更重要。在什么样的时间段说什么样的话,动作和表情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很深刻的影響。

课堂上的活跃氛围和教师的掌控也很重要,把握课堂上课的时间、节奏,孩子永远要跟上了教师的思路,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孩子很好听课的效果。

这样做还是会有一部分孩子的溜号,不过我通过这么多年来的观察和琢磨,觉得孩子的个性差异和智能差异有偏差。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完全在一节课中明白老师讲课的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知识的缺失。知识是一点点递进的,有一个环节的空缺,很难连接到下一阶段的知识,所以教师对这样的一些同学要给予特殊的关照,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不能放弃一个孩子的成长。所以要在下课的时间里对孩子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就会让这些孩子扎实记忆,找回自己的信心,跟上老师和同学的思路,慢慢融入到这个活跃的课堂活动中。

课堂教学效果是多年来每代教师都琢磨的课题,教师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过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孩子,教师把握课堂方向,这样的理论应该会对这个的课堂来说效果最好。

高质量分析 篇7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时间证明,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的步伐要缓慢的多。尤其在就业方面,三十多年来高投资、高出口、低工资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让劳动者劳动收入份额偏低、就业压力大,而且导致了我国就业质量水平普遍不高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就业是重要的一环,即应注重就业数量实现充分就业,更要注重就业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实现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自金融危机以来出台了多项措施,但整体来看,我国就业质量的水平整体不高,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就业机会不均等、工资增速较慢、劳资关系问题严重、就业歧视严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制度设计的局限性、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就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建设的非标准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总方针下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5 年的两会当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 年十月二十九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应以公共服务体系为视角,试图从政策实施、机构设置、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建设四个方面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虽然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但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指标缺乏科学设置。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从对我国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障碍因素进行整体性分析,为科学构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言。

二、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一)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现状

据2014 年全国就业信息监测显示,目前按月上报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信息1.6 亿人。公共招聘网已覆盖全国30 个省份,每天发布5 万家企业招聘信息160 万条。这对促进市场就业供求双方的对接匹配产生了积极作用,并对分析判断全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和整体就业形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加上一些偏远地区网络不通,就业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尚不能全面的覆盖和传播。同时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并未有对于企业的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也没有对求职者自身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不能让双方很好的互相了解,不能提高就业效率。

(二)劳动力职业培训现状

2013 年,全国2894 所技工学校在开展技工教育的同时,培训社会人员523.0 万人次,其中结业397.1 万人;全国3913 个就业训练中心共培训682.1 万人,其中结业616.9 万人,有486.5 万人就业;全国18897 个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培训1223.5 万人,其中结业988.2 万人,有754.5 万人就业1(见表1)。不仅培训数量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培训方式也正在逐步的多元化,脱离了以往单纯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模式,增加了高校联合办学、网络培训等新鲜元素。但是由于我国待业、失业群体大,加上新兴的培训方式有待完善,目前的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轨制不规范、培训主体需求不旺、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及高端培训不足等问题。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运行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我国就业公共服务机构覆盖了98%的街道,96%的乡镇,95%的社区,许多行政村聘请了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构建起覆盖中央、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 五级管理、六级服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并建立起职业指导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信息分析师等工作人员队伍。截至2014 年底,全国县以上政府普遍设立了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达2.52 万家。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年共为48895 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内容,提升了服务水平。

但从实现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角度出发,我国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缺少专门监管调控就业质量的公共服务机构、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就业公用服务帮扶机构和职业培训工作的监管机构。

(四)就业公共服务政策实施效果

我国坚持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2014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 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0.6%。2014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501 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 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22 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77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5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年全国共帮助5.8 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2.7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2 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5 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保持稳定,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 万人,较上年增加19 万人,被称大学生就业“最难季”。2013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务院就业工作部开展联合检查,推动各地贯彻落实,截止至2013 年9 月1 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7.4%,实现就业人数541 万人,同比增加10 万人。

2013 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截至2013 年11 月,中央财政下拨当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补资金共计95 亿元,同比增长55%,2003 年至2013 年11 月,中央财政已累计下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奖补资金约258 亿元,支持约4000 亿元贷款发放。从人社部124 个调度城市看,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资金支持,十年累计扶持创业287 万人,带动就业1062 人。

三、制约我国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

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经经济结构转型与与劳动力市场发展及目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影响我国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障碍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就业公共服务制度设计的局限性

就业公共服务制度是指政府为促进充分就业而进行的各项就业公共服务的总称。就业公共服务服务功能包括:开展职业介绍,进行求职和和招工登记;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对求职者进行培训或再培训;实施劳动者就业促进计划;对残疾人、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劳动者给予积极帮助;参与失业保险金的管理和发放,激活劳动者再就业意向;搜集和提供劳动力市场统计性信息,协助预测就业趋势和制定政策、开展劳动力市场研究等。我国就业公共服务制度设计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直接提供就业公共服务的模式不足,服务内容多面向低端行业劳动者,对高端行业劳动者的就业公共服务乏善可陈,急需建立政府、市场、营利及非营利组织等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合作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

(二)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要构建健全、科学的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离不开政府其他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和支持。当前我国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突出、劳动权益保护程度不高、社会保障范围窄层次低,这说明了我国在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时,得到的其他诸如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不足。

(三)就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程度不高

就业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均等的投入就业公共服务资源。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目前我国就业公共服务财政的总投入非常低,而且不同地区在就业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差距较大。2013 年广东、辽宁、四川、山东、湖南及湖北等地区就业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均在700 亿元左右浮动,而宁夏、青海、西藏、海南等地区则仅有100 亿元左右的就业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相对短缺(见表2)。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四)信息化建设的非标准

就业公共服务服务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就业群体的就业信息获取要求,因此信息化建设的主旨就是要转变就业公共服务的传统工作方式,以一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所以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加迅速高效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但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就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系统的问题,不能够有效的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协调发展。目前很多地区就业公共服务部门各行其是,没有互相沟通的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服务通道,就业公共服务信息不能通过共享来达到双赢。也不具备一套完善的、规范的建设标准,软件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兼容,数据不能与就业公共服务服务系统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四、结论及展望

对我国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与障碍因素分析发现,就业歧视和强迫劳动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不高、劳资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劳动者就业能力低稳定性差、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突出是制约我国高质量就业实现的重要障碍因素;同时,就业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具有局限性、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就业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程度不高、就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非标准是我国构建健全、科学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障碍因素。

构建科学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我国就业质量水平,任重而道远。望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努力克服构建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障碍因素,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杜建.中国促进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2]余兴安.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高质量分析 篇8

高校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还需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稳定和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高校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 才有可能实现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但是, 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开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的起步发展阶段, 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不足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是帮助大学生稳定就业, 并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实效不足。

职业指导人员在对大学生做择业和就业指导时, 没能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性格、就业兴趣等特点与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岗位设置、所有制性质、工作环境等因素之间的适配性, 就盲目推荐学生就业, 造成大学生职业不适应、跳槽频繁, 影响职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例如, 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2012级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 (如图1) 发现 (其中发出问卷700份, 回收610份) , 在被调查的610人当中, 工作后在同一单位未跳槽过 (工作一年半以上) 只有233人, 占总人数的38.2%, 而61.8%的毕业生就业后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跳槽, 这充分反映了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缺乏实效性, 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2 缺少全员化指导

高职院校要开展全员化的职业指导, 应集中各方面的人员和力量共同来参与, 组成立体的、多元化、网络化的职业指导结构, 形成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都五级工作网络和形成全员化职业指导的氛围, 引导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倾等因素自主探索职业生涯道路, 实现职业稳定和生涯发展。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参与者则只有职业指导教师, 没有形成全员化的职业指导氛围, 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根据广州地区6所高职院校200名职业指导人员进行调查 (见图2) 发现 (发出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82份, 有效问卷180份) , 在被调查的180位职业指导人员中, 仅12人认为本校全员化职业指导开展的较好, 占调查总人数的6.67%, 其中有105人认为全员化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较差或没有的, 占总人数的58.33%, 另有63人认为一般。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全员化职业指导较为欠缺, 影响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 职业指导形式单一, 内容缺少针对性

一是职业指导形式单一。

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采取各种形式, 并能体现科学性。但高职院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基本采取“三大一会”的形式, 就是“大讲座、大课堂、大报告以及校园招聘会”, 其中专题讲座泛泛而谈, 没有一对一的针对性效果;就业经验报告, 往往其就业过程没有可重复性, 实际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校园招聘会如蜻蜓点水, 纸上谈兵, 仅仅流于形式而已。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例如专家的咨询、小组的讨论、就职的模拟、情景式的面试, SYB创业培训、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事例等形式都极少运用到实际的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中。

二是职业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

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对2014级5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 (见表1) 发现, 学生对职业指导内容需求最多的是职业取向分析、职业定位, 占调查总人数的49%, 其次是求职技巧和政策法规, 分别是25%和20%, 还有就业心态, 职业规划等指导。而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各自为政, 指导课程内容滞后, 授课方式较为随意, 教学大纲、授课内容没有统一标准, 质量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在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中的认识偏差、缺全员化指导、人员不足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笔者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4 认识存在偏差

在工作观念上, 对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解不全面, 具体表现为:部分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片面地看待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简单的把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解成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或落实就业单位, 至于这个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性格, 学生是不是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和能力, 是否能够实现未来的职业发展则较少关心。此外, 还有些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为职业指导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与己无关, 难以形成职业指导的氛围。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 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5 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缺乏专业化

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指导队伍数量不足。

目前广州地区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少则一万人, 多则两三万, 要做好如此庞大数量的学生的职业指导, 需要大量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一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数量少, 且还要负责企业接待、举办招聘和会、档案管理、毕业生派遣等工作, 日常事务繁忙。例如,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有在校校生1.3万人, 职业指导人员共60人, 其中包括行政领导10人, 院系辅导员42人, 就业部门行政人员6人, 全部为兼职人员, 无法将全部精力用于学生的职业指导, 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二是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中有80%以上为兼职人员, 这些人有部分没有职业指导师或者职业咨询师等资格证书, 缺乏生涯理论、人职匹配、预防性职业指导等有关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 没有掌握职业咨询、人员素质测评、生涯设计等技术, 也没有参加过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研讨, 因此专业水平不高。据广州某高职院校有关“学生对就业指导者专业素养的评价”调查中, 50%以上的人认为职业指导者的专业素质不高, 近30%人认为就业指导者专业素质较低低, 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因此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 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6 缺乏有效评估奖励机制

有效的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和奖励, 这不仅有助于职业指导人员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效、改进工作不足、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确定自己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

同时,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有效评估奖励机制, 引导职业指导人员将评估体系作为开展工作依据, 鼓励他们创新理念、完善课程、采用多样化指导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开展个性化指导等。

因此, 在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中,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建立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加速建立职业指导评估奖励机制。

但是,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评估奖励机制, 导致职业指导人员展工作时盲目、被动, 缺少动力、依据和积极性, 职业指导工作被边缘化、次要化, 变成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在完成自己的行政工作之余的捎带任务, 做与不做一个样, 做好做坏也没差别, 因此造成职业指导缺乏实效、缺少全员化指导、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缺针对性等问题, 影响实现更高质量职业指导。

摘要:分析高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和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本文指出了广州地区高职院校在开展更高质量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职业稳定,发展,评估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第1版.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第1版.

[3]王秋萍, 吕丽红.高校职业指导现状刍议[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12) .

高质量分析 篇9

1冲压成形的质量分析

1.1对冲压成形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笔者通过总结实践经验, 发现对冲压成形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七种。第一种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工作环境当中的噪声因素、含尘量因素、湿度以及温度因素等。第二种因素为测量因素, 主要指测量过程中所应用的标准、方法、手段以及设备等方面的因素。第三种为方法因素, 主要指在进行冲压成形时, 采用的操作规程以及工艺因素。第四种为材料因素, 指的是原材料性能、组成成分、型号规格等。第五种为模具因素, 指的是模具的保养与维修水平, 制造精度与组成结构等。第六种为机械因素, 指冲压机械性能。第七种为人的因素, 指的是质量意识以及业务素质等。

1.2分析与识别质量影响因素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对冲压零件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其质量水平常常处于波动状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会导致质量水平呈现波动状态, 即系统原因与偶然原因, 两者分别对应于正常影响因素以及异常影响因素。因为异常因素导致的波动表现也较为异常;因此常采用非典型的数据分析方法, 如离散分布的计算方法或者是在正态分布当中设定特殊值来分析对冲压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正常因素指的是因冲压当中的固定条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一类质量影响因素。因正常因素导致的波动表现具有常态化的特征, 形成的冲压质量数据常表现为典型的正态分布。正常影响因素存在于冲压成形全过程, 但是不会对其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具有随机的方向, 比较难以掌控, 在识别正常因素时, 应根据以上特征, 以便准确控制质量。

2控制质量的方法

2.1控制图法

要有效控制冲压成型过程中的质量应根据质量影响因素的不同, 采用适当的控制方法。当质量波动过程较为特殊时, 应采用随机统计技术来控制质量, 从而实现实时控制冲压成形全过程, 在随机统计方法当中, 控制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控制图具体指转化冲压件最终质量检验报告, 使之成为量化数据, 并采用专门软件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找出数据当中隐藏的规律, 根据规律制作的统计图。在对冲压质量进行控制时, 可以采用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以及监控, 控制图法实现了事前控制, 避免了事后检测所存在的不足。当控制图当中所描绘的数据点不存在排列规律, 且点未出界, 那么冲压过程则处于可控制状态以及稳定状态当中;当控制图当中所描绘的数据点不存在随机分布规律, 且点出界, 那么就可以认为冲压成形当中出现了失控现象, 异常波动即为表现形式。当控制图具有以上特征时, 相关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从而有效避免冲压件出现问题。在控制质量以及改进质量时, 如将控制图作为工具, 则应控制好以下工作, 采集数据工作、处理数据工作、分析问题工作以及调整工作;随后便可以开始新的一轮控制工作,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可以将控制图分为两种类型, 即计数型控制图以及计量型控制图。在控制冲压质量时, 要考虑到样本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控制图, 以便有效控制汽车冲压件质量。

2.2排列图法

只有从多样化的质量影响因素当中找出最主要的因素, 才能有效控制汽车冲压零件质量。排列图法即为分析主要质量问题的一种手段, 能够将冲压成形当中的主要质量问题以及次要质量问题找出来;从而指导汽车行业的制造商对产品质量进行改善。排列图法适用于分析容易发生以及偶然出现的质量影响因素, 也可以用于控制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少见的质量问题。排列图法控制汽车冲压零件质量的原理为次要多数以及关键少数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排列图区分出不同的质量问题原因以及质量问题现象, 从而为质量控制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极有利于汽车冲压件质量的提升。

3结语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证明, 分析以及控制汽车零部件冲压成形时的质量, 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并能够使质量出现波动的情况减少, 有利于提高汽车行业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建平, 孙国华, 朱巧红, 胡琦, 王立影, 田浩彬.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板料温度的解析模型研究[J].锻压技术, 2009, 27 (31) :972-973.

[2]李辉平, 赵国群, 张雷, 贺连芳.超高强度钢板热冲压及模内淬火工艺的发展现状[J].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16 (23) :638-639.

高质量分析 篇10

1 质量问题分析

要提高建筑质量, 首先要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1.1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 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 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 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 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 房屋倒塌事故常有发生。

1.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 钻孔坚决太大, 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 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软土层厚薄相差也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 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 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 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1.3 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 施工中应特别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1.4 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熔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 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 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 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 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施、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1.5 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 也容易造成质量问题。如不经校核、验算, 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1.6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 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不熟悉图纸, 盲目施工, 图纸未经会审, 仓促施工;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钢接, 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等, 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等;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缺乏基本结构知识, 施工蛮干, 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等。

1.7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 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 混凝土配合比不准, 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 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 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

2 提高建筑质量严把六关

2.1 工程图纸设计关

一项工程的建设首先是施工图纸设计, 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一定要选资质相应的设计单位, 同时还要把好设计经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竞争激烈, 当然也不能为减少一点设计经费聘请个体或个人设计, 以免造成设计中的质量问题, 还要注意有些设计单位为了多收设计费故意增加材料用量而提高造价。

2.2 施工队伍选择关

施工队伍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好坏。一项工程建设立项批准后, 必须经过招投标来选择施工队伍, 具体方法:一是听, 即听取施工队介绍技术力量、设备状况、资金情况以及拟承担工程所采取的措施;二是看, 即看正在施工和已经竣工交付使用项目的施工质量和现场管理情况;三是查, 即考察施工单位的设备、技术力量、企业等级、资格证书;四是访, 即走访已交付使用工程的甲方, 征求使用单位工程队伍的评价, 以便了解其信誉。在此基础上, 按照标价合理、工期短、质量优、信誉高、素质好的原则, 综合比较, 选出一个满意的施工队伍。

2.3 施工合同签订关

施工队伍选定后, 建设单位即应与其签订施工合同, 把甲乙双方的关系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 合同内容必须是严密过细, 条款详尽, 责任明确, 奖罚分明, 要求合理, 手续完备, 查核有据。合同签订前与上一级主管业务部门报告, 合同签订后, 经当地公证部门公证, 以便受法律监督。

2.4 工程质量监督关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 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 做到服务与执法有机结合。建立行为监督于实物监督并重的监督运行机制, 实现从单一实物监督向工程建设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2.5 质量控制关

2.5.1

进度控制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 必须实行分段控制, 动态控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依据变化后的情况, 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 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材料供应和支付工程进度款方面要及时, 已确保工程质量。

2.5.2 质量控制严把材料质量关。

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 (含环保标准) 和设计要求, 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 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 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 因此, 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2.6 工程竣工验收关

竣工验收, 是基础上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 是对工程设计、工程质量的最后检查总结。在验收时, 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工程验收规范标准, 逐项验收评定。工程质量验收具体可采取查看、实测的方法。查看, 重点查看各项资料和原始记录资料是否齐全, 是否符合验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试块、构件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室内外装修是否达到标准, 有无屋面漏水、厕所、厨房渗水、阳台倒泛水, 水管、卫生设施接头冒水, 楼地面、屋面开裂等质量通病。实测, 主要是现场实测, 对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结构有影响的部位和技术上特殊要求的进行实测。

总之, 提高工程质量要从细部着手, 警钟长鸣。

摘要:针对建筑质量问题分析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展开论述。

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篇11

通过以上对资本结构质量定义的阐述,本文认为,资本结构质量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方面:

1、负债与权益的对比关系。负债与权益的构成比例及结构关系是资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当企业总资本一定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程度体现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同时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当一个无负债企业开始增加一定量的负债比例时,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股东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对于股东而言,适当的负债在增加企业资金的同时,并不影响企业控制权,因此,合适的产权比率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传递给市场的信号是企业资本结构质量良好。然而,当企业举债过度,财务杠杆比率过高时,一旦面临如下一些压力时,则说明资本结构发出质量不良的讯号:一是无法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预见由于所有者权益比重较小而出现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情形;三是企业再融资能力会大大降低,即企业从潜在债权人那里获取新资金难度会提升,或者出现再融资利率偏高的情形。随着这些情况的出现,企业的融资决策应该受到质疑,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下可能无法良性发展。

2、资本成本与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由筹资过程中发生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两部分构成。企业的资本,无论是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负债资本还是从股东处筹集的股权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问题。这里所说的资本成本是指企业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考虑企业资本成本质量时,并不能简单地看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重要的是比较企业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只有当资产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后使企业净资产得到增加,企业净资产规模得以扩大。反之,在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小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以后,将缩减企业的净资产,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将逐渐缩小。这种情况下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是较差的。

3、资金来源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的配比关系。按照财务理论的观点,企业的投资结构,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所筹资金按占用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和短期资金在筹资决策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决定了企业的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长期资金没有短期偿债的风险和压力,但筹资成本较高;短期资金筹资成本较低,但企业随时面临着借新债偿旧债的压力,有资金短缺风险。一种稳健型的筹资策略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将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划分。当企业增加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通过长期资金来源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这种按资金来源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的配比关系,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质量。因为它满足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长期资产收益的延续性能满足长期资金所需的长期偿债需要,同时流动资产运营带来的即时现金流入能满足短期资金所需偿债的要求。

4、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企业的净资产体现着企业未来经营能力的潜力,体现着企业债权人受保护的程度。因此,应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实收资本充足与否,实收资本投入者各个股东的背景状况,谁是控股股东或潜在的有重大影响性股东,控制方股东对企业关注程度、治理公司理念、对公司监督程度等都是应予分析的。一般而言,企业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影响。而未分配利润体现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它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者权益结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发展前景。通过对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股权结构的了解,判断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对企业未来经营潜力的评价,也就可以对企业资本结构质量的优劣做出初步的定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要经历不同阶段的,包括有开创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开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以现金支出为主,而现金流入较少,在资本结构安排上则应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由此可以避免需要偿债而带来的现金流出压力;而到成熟期后,企业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现金周转正常,此时适当增加负债比例,不仅能降低企业资本成本,还能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从而使资本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质量。

资本结构质量理念的分析

由于资本结构质量强调的是企业在现有资本结构下的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需要提出一个概念:即财务灵活性。所谓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是企业筹资对内外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简单地说,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运作下,遇见好的投资机会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或能否及时筹措资金,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而不会因无法借债使投资机会流失。这种灵活性所表现出的资本结构质量理念为;一、企业应保持必要的再融资能力,即企业需要再次融资时,仍能以可接受资本成本筹集到所需资金。因此,企业目前不应该过度负债。这种负债能力,企业应该保持到确实需要债务满足融资需要或特定的紧急情况时使用。如果现在就用足借债能力的话,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就无法获得后续资金。二、企业筹资时应该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目标,同时兼顾到财务风险,使企业面临新的投资项目时,不至于受到由于资本成本高于投资报酬率而无法获取投资机会的羁绊。财务灵活性良好的企业,应反映资金在时间上、数量上能满足经营需求,能配合企业扩张或收缩的变化,甚至能容忍企业在发展、求变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败造成的损失,实现融资方式的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相配比,从而形成资本运转的良性循环。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及质量控制分析 篇12

1在我国现阶段建筑材料质量工作中, 进行质量检测程序及其方法的协调是必要的, 从而针对多元化的建筑材料展开分析, 进行检测模块及其检验模块的优化, 从而满足我国现阶段建筑工作的需要。在现阶段材料检测模块中, 进行混凝土水泥的应用是必要的, 这需要针对其应用强度、凝结时间等展开分析, 积极做好相关的检测、检验实验。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取样模块的分析可以得知, 建筑材料的取样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其需要针对不同批次的材料进行不同模块的取样, 保证其取样的数量性及其随机性, 这需要满足取样的数量工作需要, 针对其取样部位及其方位进行试验的开展, 从而保证取样数量的控制, 保证检测结果的优化。这就需要避免过多的材料取样的应用, 避免其试验结果的误差化。在当下工程取样过程中, 进行取样数量及其方法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避免随机性取样的出现, 保证检测质量的优化。

2在现阶段建筑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 进行环境温度及其湿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整体性检测模块的应用, 以满足当下施工环境的要求。保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检测, 保证检测结果的参考性。比如针对建筑材料的弹性及其防水性展开分析, 从而保证防水卷材的质量及其性能的优化, 保证其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控制, 保证检测模块的正常开展。

在建筑材料检测环节中, 进行防水卷材的分阶段抽样试验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良好的抗拉力试验的应用, 保证九大份试验模块的开展, 将每一份的材料放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试验, 将不同的分数进行不同的环境温度的应用, 保证试验模块的正常开展, 实现试验结果的最终优化, 进行材料抗拉强度的控制。

而18℃环境温度下的材料抗拉强度比标准23℃环境下的抗拉强度高出了3.5%。从这一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环境温度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 应该严格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在建筑材料检测中, 按照相关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是必要的, 这需要相关的检测人员做好日常的工作, 保证对钢筋的积极试验及其检验, 如果出现钢筋的颈缩情况, 进行必要性的试验是必要的, 但是也要注重进行试验结果的控制, 避免其较大的误差的出现。会使得钢筋的检测拉长率比钢筋实际的拉长率低。这种做法导致的误差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试验误差, 而是一种人为误差, 因此在进行材料质量检测时, 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保证此类人为误差不会出现。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进行试件数据结果的控制是必要的, 从而提升试验的整体结果准确性, 必要时要针对试验结果数据展开分析, 进行不同模块的水泥胶砂强度的控制, 进行不同强度值的分析, 取出一个平均值, 以这些强度评定值进行分析, 以其余两个强度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其中有两个测定值均超过平均值的±10%时则以剩下的一个测定值作为抗折强度结果。若3个测定值全部超过平均值的±10%时, 则须重新检验。

4通过对砂浆抗压及其混凝土强度控制的分析, 更有利于进行当下工作的开展, 提升其数据的计算效率, 这需要按照标准展开分析, 保证建筑材料的积极计算及其控制, 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试验结果数据有时会出现比预期的过高或过低, 同一组试件中数据相差悬殊。或同一试件各项性能指标相互矛盾等异常现象, 这需要认真对待, 查明原因, 并及时复试和复验。

二、关于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的分析

1通过对建筑材料进场的准备, 有利于实现质量的控制, 这需要引起相关建筑材料检测人员的重视, 进行工程材料及其文件的积极阅读, 保证施工图模块、组织设计等模块的优化, 保证对各种建筑材料了如指掌, 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模块的优化。发现存在问题的应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熟悉和掌握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使用特点后, 应该对材料的供货商进行比较, 选择其中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并具备较强实力的大企业。

为了实现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 进行供应商的优化选择是必要的, 这需要引起相关检测人员的重视, 保证相关材料信息的积极核对及其检测, 要做好相关的订货工作, 进行材料的积极确认及其同意, 保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控制, 保证出厂检验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建筑材料和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合格证, 而且相应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等应该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进场时必须要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验收,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严格质量检测, 出现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必须要清理出施工现场, 保证不将其使用到工程中。

2通过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更有利于现阶段建筑工作的开展, 这需要积极展开材料的质量参数的控制, 保证相关问题的控制, 针对其必要的建筑材料, 进行监督及其控制, 保证专业人员的积极工作, 进行生产现场的监督及其控制。建筑单位就必须要指派专门人员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 检查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 尤其是对其中的重要环节如配合比设计、砂石料质量、水泥质量等要进行全面认真的监督。

结语

通过对各种建筑工程材料的审批, 更有利于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 并且要针对一些质量问题的材料展开优化, 进行不同厂家的不同建筑材料的积极存放, 要保证其有效的使用, 避免出现错用的情况, 从而针对其质量问题展开分析, 保证相关问题的解决。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筑材料是建筑物和构筑物这一特殊产品的原料, 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优劣,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正常、安全使用, 因此, 必须对建筑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测与控制。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材料质量检测程序及其方法, 探讨了建筑材料质量检测方案。

关键词:建筑材料,存在问题,总结研究,质量检测,控制

参考文献

[1]任万秀.浅析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J].民营科技, 2011.

[2]蔡瑞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05) .

上一篇:地震折射下一篇:HTML超文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