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

2024-11-14

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通用3篇)

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 篇1

支持特岗教师的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就开展

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的通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负责人。

1.请您谈谈《通知》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答:为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紧缺、结构性失衡问题,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2009年,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年来,中央“特岗计划”共招聘23.5万名特岗教师,赴22个省区、1023个县、2.8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连续三年留任比例均达87%以上。实践证明,“特岗计划”成效显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一是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高素质农村教师;二是增强了农村教育的生机活力;三是创新了教师补充机制;四是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五是开辟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渠道。

教育部等四部门十分关注特岗教师的成长发展,2006年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规定:“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200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特岗教师推荐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申请条件和录取办法。

为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支持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11年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

2.请介绍一下《通知》的研制过程。

答:今年9月以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多次沟通,做好文件的起草工作。

在文件研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政策导向,一是鼓励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支持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的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激励特岗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从教;三是统筹考虑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与其他在职中小学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政策衔接。

在文件研制过程中,遵循发扬民主、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原则。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和书面方式,先后3次征求31个省(区、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77所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的高校,30多名特岗教师的意见建议,并予以充分吸纳。

3.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报名条件是什么?

答: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历;

(二)参加中央特岗计划和参照中央特岗计划实施的地方特岗计划,服务期满且继续留在当地学校任教;

(三)近3年考核合格且至少有一次考核优秀。

同等条件下,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者优先录取。

4.能否介绍一下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具体招考办法?

答:具体招考办法为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自愿报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培养学校组织复试择优录取。

特岗教师选择报考学校时不受地域限制,但只允许报考一所学校。为便于特岗教师兼顾工作,提倡就近报考。

5.请介绍一下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答: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培养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学习年限按培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6.能否介绍一下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答:为保证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顺利开展,严格按照特岗教师自愿报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培养学校组织复试择优录取等程序进行。

(一)自愿报名

符合条件的特岗教师于2011年12月10日至20日期间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简称“学位网”,http://),进行网上报名。按要求提交报名信息和上传本人电子照片。

特岗教师只能报考一所学校。报名截止前,可查询各学校报名情况,调整一次所报学校。

(二)资格审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1年12月21日至31日期间登录学位网对本地区特岗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并公示。

(三)确定复试名单

培养学校于2012年1月10日前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资格审查结果和特岗教师的考核情况、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按不低于3:1的比例择优确定复试名单并公示。

取得复试资格的特岗教师通过报名系统打印《2011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以下简称《资格审查表》),签字确认后交任教学校,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参加复试时将《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近3年考核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单复印件交培养学校研究生院(处、部)进行审核。

(四)复试录取

培养学校于2012年2月20日前完成复试工作。具体的复试要求、录取办法和工作安排应提前告知参加复试的特岗教师并在学校网站予以公示。

各培养学校于2012年1月15日至2月22日期间完成网上录取工作。

7.关于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有关费用,《通知》是如何规定的?

答: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按规定缴纳报名费、学费和住宿费。学习期间的相关待遇,按照在职教师外出学习有关规定执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学费补贴,具体办法自行制定。

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 篇2

【关键词】特岗教师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意义 困境

近年来伴随着特岗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教育部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对于平时鲜有高质量培训机会的特岗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大好良机,对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长期发展来说,也亦是一次不可多求的历史性机遇。

一、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之困境分析

(一)沉重的学费负担

虽然教育部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工作,且也积极地鼓励提倡这些满足条件的特岗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在许多方面也都做了充分的工作准备和明晰的限制规定,但是却疏漏了把“学费由谁分担”的问题予以明确。有些条件稍好的农村学校。可能还会对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的学费予以报销,但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经济状况本就不是很好,给予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学习费用的报销,就几乎成为不可能,以致高昂的学习费用最终大部分,都要落在工资待遇水平本就不高的特岗教师的身上。

(二)工学矛盾突出

由于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一般采取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在职攻读形式,因此工学矛盾容易产生。为了充分保证教师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确保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规定:教育硕士修业年限为2至4年,其中到校脱产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以集中精力完成课程学习。[1]但是对于日常教学任务异常繁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特岗教师而言,几乎很难达到规定所提出的要求。就出现了特岗教师一方面非常迫切期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在所就读的高校充实自我,一方面又迫于自己所任职学校的工作要求压力,而陷入到了“两难全”的境地。

(三)配套措施不完善

由于招收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工作才刚起步没多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扶持这项工作的相关配套措施做得还并不是很完善。比如是否能给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特岗教师享受定向奖学金制度的权利,这个问题就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落实。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本就担负着过重的费用压力,如果国家还不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的话,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的积极性。再如,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服务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走进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但是却一直仅仅停留于政策层面,并没有从法律层面上给予这些教师应有的制度保障,致使那些满足报考条件的特岗教师的报考积极性始终不高。

二、对策思考

(一)实行学费成本分摊的原则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创建了著名的公共产品理论。[2]从公共产品的特性来分析,义务教育是属于公共产品类别的,而且国家投资办义务教育一直都是世界各国的通常惯例。由此,作为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最大受益方的国家,成为特岗教师攻读硕士培养费用的最大分担者,是完全在情在理的。除此之外,农村用人学校也同是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直接受益方之一,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之中谁从教育中获利,谁就应当支付教育消费的“利益获得原则”,这些农村用人学校,也理应承担一部分的硕士培养成本。而对于攻读教育硕士的特岗教师个人而言,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全方位的教学能力,这个收益是长效性的,从这个方面而言,特岗教师个人也应该成为硕士培养费用的部分分担者之一。

(二)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和闲暇学习时间的相对缺少,工作与学习时间需求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在攻读教育硕士的特岗教师中间,体现得相当明显。如何协调缓解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工” 与“学”矛盾,顺势也成为了招生院校不得不考虑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在兼具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学习时间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在充分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招生院校完全可以适度地推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期发挥出教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教师学员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安排,来选修课程,只要教师学员考试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直至修满足够的学分。为了进一步缓解教师学员的“工学矛盾”,招生院校也可作准予提早修完学分的教师学员,提早毕业的允诺,而对于那些在规定年限内没有修够学分的教师学员,招生院校方面则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延长他们的修业年限,来使这些学员取得足够的毕业学分。

(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输送特岗教师进高校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细节工作如若处理不慎,就可能使这个系统难以运行甚至瘫痪。因此,为了能够使这项系统工作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预设的效果,在现阶段完善其相关的配套措施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为了改善特岗教师在职学习的经济状况,减轻教师学员的心理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和特岗教师所任职学校可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特岗教师适当的学费补贴。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特岗教师报考读教育硕士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制定出,具有教育硕士学位的特岗教师在教师评聘工作中,可享有一定优惠和优先的配套措施。为了保障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合法权利地位,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文件,从制度层面上对特岗教师们的权利地位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38-40

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工作答记者问 篇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8月30日正式公布。为什么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大病保险如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什么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如何确保取得实效?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

一、为什么此时出台关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文件?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其中,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数达到10.32亿人,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有了基本保障,老百姓敢去看病了。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制度还不够健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仍比较重,存在“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的现象。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与此同时,基本医保基金存有不少结余,累计结余规模较大。有必要设计专门针对大病的保险制度,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医改规划专门作了明确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国务院医改办会同相关部门经过充

分调研和测算,认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非常必要、时机成熟,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可以进一步放大保障效用,是基本医疗保障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利于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利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体现互助共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要解决什么问题?

开展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

大病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人,所需要的资金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

在设计大病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目标时,我们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定义。总的想法是,在平均水平上,使个人不得不支出的医疗费用低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标准。

经测算,各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作为当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标准。当参保患者个人负担的医疗

费用超过这个标准时,很可能使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大病保险对这小部分人群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已经报销的基础上再次给予报销,要求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50%。这里的合规医疗费用不局限于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但为避免浪费和过度负担,不是基本治疗所必须的项目不列入报销范围。

当然,由于每个人家庭能够负担的医疗费用有所差异,开展大病保险,并不能完全确保每一位大病患者都不发生灾难性支出。极少数低收入或发生巨额医疗费用的人,还有可能面临困境。要切实解决这些极少数人的个性化困难,需要通过救助的办法加以解决,在医院、医保和医疗救助机构之间形成信息顺畅、快速应对的工作机制,争取做到发生一例、救助一例、解决一例。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这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为什么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

以往,基本医保经办通常有两种形式,主要是事业单位直接经办,也有些地方委托一些专业机构提供部分环节的服务,如审核单据、稽查服务行为等。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效率,新一轮医改明确提出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近几年,不少地方(例如广东湛江、江苏太仓、河南洛阳等地)积极探索了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创新形式,拿出部分资金,由政府制定基本政策,进行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机构以保险合同方式承办,自负盈亏。实践证明,不仅这些地方的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大病报销待遇,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水

平有所提高,由于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管控更为严格,医疗服务行为也更趋合理,总体看放大了基本医保的保障效用。

在总结地方经验和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了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方式。相比而言,商业保险机构以保险合同形式承办大病保险,主要具有几个优势: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专业特点,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费用的制约。第二,可以借助商业保险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核算的经营特点,间接提高大病保险的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放大保障效应。第三,利用商业保险机构专业化管理优势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提高基本医保的经办效率。此外,这也有助于促进健康保险业发展,推动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大病保险的这种承办方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当前国情,对公共服务管理和运行模式所作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国际上先例并不多。采用这种方式的基本想法是,在以保公平为基础和目标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在提升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四、对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有哪些明确要求?

为保障大病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商业保险机构为参保群众提供优质的大病保险保障,《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负责基本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筹资管理以及监管指导。商业保险机构按照政府的要求,为参保群众提供大病保险保障。

对商业保险机构的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了商业保险机构的基本准入条件。要求承办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必须在中国境内经营健康保险专项业务5年以上;具备完善的服务网络和较强的医疗保险专业能力;配备医学等专业背景的专职服务人员;能够实现大病保险业务单独核算等等。二是规范大病保险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要求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合理控制商业保险机构盈利率,建立起以保障水平和参保人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办法。三是要求商业保险机构不断提升大病保险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确保群众方便、及时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发挥商业保险机构全国网络等优势,为参保人提供异地结算等服务。

五、如何实施有效监管?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惠及全民,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加强监管尤为重要。这项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方利益,要形成部门联动、全方位的监管机制。

第一,加强行业监管。保险监管部门要从行业监管的角度,做好从业资格审查、服务质量与日常业务监管等行业监管。对无故拒绝赔付等情况,要坚决加大查处力度。

第二,注重部门协同。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配合协同,加强对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监管。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督促商业保险机构按合同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并维护参保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外泄和滥用。财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财务列支和会计核算办法,加强基金管理。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严格审计。

第三,加强社会监督。将与商业保险机构签订协议的情况,以及筹资标准、待遇水平、支付流程、结算效率和大病保险收支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强化医疗费用管控。相关部门和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监督管理,防控不合理医疗行为和费用,并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商业保险机构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机制的作用,与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相关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的监控。

六、如何开展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

考虑到大病保险是一项创新的工作,且我国区域差异较大,《指导意见》对开展大病保险工作的原则、资金来源、保障内容、承办方式和监督管理等只是提出了原则性、框架性要求,具体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以地方为主,发挥地方的能动性。例如,出资金额、分段报销比例等都要进行科学测算和细化,对商业保险机构招标、合作与监督办法,更需逐步摸索与完善。因此,为保障大病保险工作的有序推进,有几项工作要求:

第一,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大病保险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事,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重要工作。要求各地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第二,要加强协作,各地要建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大病保险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细化配套措施,并加

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中央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协调。

第三,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已经开展大病保险试点的省份要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尚未开展试点的省份可以选择几个地(市)进行试点。

上一篇:经典面试问答双语版下一篇:西柳小学安全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