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2024-10-15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共9篇)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篇1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注释

1余:我。

2忆:回忆,回想。

3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对:面向,对着,朝。

6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8细:仔细。

9纹理:花纹和条理。

10故:所以。

1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2成:像。

13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

14于:在。

15则:那么,就。

16或:有的。

17果:果真。

18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20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21使:让。

22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3作:当做。

24观:景观。

25唳(lì):鸟鸣。

26为之:因此。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8以……为……:把……当作……。

29林:森林。

30砾:土块。

31壑(hè):山沟。

32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33兴:兴致。

34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35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6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7为:介词,被。

38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39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40数十:几十。

41驱:驱赶。

42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篇2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文言文翻译刍议 篇3

文言文的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来的用词造句的特点,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甚至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要保留,直译的好处是忠于原文。不足之处是,有时译文难懂,语言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比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习惯,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字字落实。翻译文言文采用哪一种方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加;所谓“达”就是做到通顺,译文要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题目来看,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都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语气。因此,在这三个要求之中,“信”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是“留、对、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年号、国号、职称、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则不用翻译;“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沛公”和“霸上”也不用翻译。

“对”,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数字、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翻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补”,就是“增补”。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语句,要加括号。例如:

1.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您)估计我回到军营的时候,您才进去。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鸿门宴》)译文:樊哙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如:“岁征民间”(蒲松龄《促织》),“岁”换成“年”。

“调”,就是调整。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而这些特殊的句式大部分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例如;

l.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笨得太厉害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苟况《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可它的颜色比蓼蓝还青。

4.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秦国的人。

“变”就是变通。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材料都出自课外,给广大考生阅读带来很大的麻烦,有时无迹可寻,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我们遵循文言文的规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一、注意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里省略的成分很多,有省略主语的,有省略谓语的,有省略宾语的……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这方面的例子已在前文的“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补”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常有变式句出现,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颠三倒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式句的具体例子,已在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调”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注意活用现象。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尊:使……的地位尊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的,让他做王。(王:使……为王,让……做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打鱼的人认为其很奇怪。(异:认为……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文:他懂得的道理远比我早,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6.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文: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王:为王,名词活用动词)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众位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四、注意抓关键词。文言文里往往因为个别的词而影响了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关键词。阅读时应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例文: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无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牟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市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名词活用动词,可译为“称王”:亡,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活用动词,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我们注意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具体方法、步骤,我们就会方便得多。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篇4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 (2)徐喷以烟( ) (3)与友期行( ) (4)入门不顾( )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昂首观之

B.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 项为之强

C. 使之冲烟而飞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比较两个语段中的孩子个具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

1.(1)“强”通“僵”,僵硬 (2)徐:慢慢地 (3)约定 (4)回头看

2.B

3.(1)(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2)更别人相约通行,却丢下我走了。

4.甲文:“我”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于联想和想象等。

童趣沈夏文言文翻译 篇5

一、词语积累

(一)1、[余]我。

2、[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3、[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

4、[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5、[私]暗自,暗暗的。

6、[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7、[向]接近。

8、[昂.首]抬头。昂,抬。

9、[项]颈,脖颈。

10、[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1、[徐]慢慢地。

12、[观]看,观赏。

13、[果]果真。

14、[唳(lì)]鸟鸣。

15、[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16、[定神]使精神安定。

17、[以„为„]把„当作„。

18、[砾(lì)]碎石、碎瓦。

19、[壑(hè)]坑谷、深沟。20、[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21、[兴]兴趣。

22、[盖]有“原来”的意思。

23、[为(wèi)]被。

24、[方]正。

25、[鞭]用鞭子打。

26、[数十]几十。

27、[驱]赶,驱逐。

(二)通假字

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1、[明察.秋毫]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4、[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5、[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物外之趣.3、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三、迁移运用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1、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

2、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3、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4、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5、怀有一颗童心。

6、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3)、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四、阅读训练

A、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徐.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6、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

7、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8、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9、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10、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1、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B、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人大姓文不识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邑人曰:“穷.〔〕矣!”

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3、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①②

参考答案

A、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地;③鸟鸣;④用鞭子打。2.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4.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5.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6.(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8、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9、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

10、略

11、略

B、1、同乡他、指文不识如此、像这样穷尽

2、(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文言文翻译 篇6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曰:‚制,岩邑 也⒐,虢叔死焉⒑,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 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臵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臵,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颖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éi):赠送。(40)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ì):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叙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臵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臵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 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 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 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 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 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 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 不例。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 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 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 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 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 得到证明,得到捍卫。

文言文翻译 篇7

顾惠蓉

一、两个原则

1、“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就是要使译文通顺明白,文从字顺;所谓“雅”就是要使译文用词造句规范,文笔优美,简明生动,体现原文的风格。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如: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译文: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军队一定撤退。(直译)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到任工作三年,张衡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乞骸骨”用意译)

二·六字翻译法

“六字”是指:留、删、补、换、调、变.1·留,就是保留,凡是人名、国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

保留不变。

2·删,即删除,凡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均当删去。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成分。

4·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5·调,即调整,就是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应调整语序的句子包括: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

文言文翻译练习 篇8

1、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参考答案】

①只有接触到它,才能了解它;只有亲自实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②翻阅五岳画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的多。

2、将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参考答案

.①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②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道义,那么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参考答案

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参考答案

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仲舒即使精神专注,有时也要松弛和休息。②存道以亡身:思考义理而达到忘我的程度。

5、翻译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画横线的句子。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召收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参考答案

.①承蒙你来信想请我做老师。我修养不深,学业很浅,想想我的学问,没有什么可传授的。②世人果然纷纷认为他怪,聚在一起骂他,指指点点、互使眼色、拉拉扯扯地议论纷纷,此外制造出各种言辞诬加给他。

6、阅读下面-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刘向《新序·杂事》)参考答案

屡次作战,人民就要疲困;屡次胜利,君主就容易骄傲。以骄傲的君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于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也。(汉·桓宽《盐铁论·刺相》 参考答案

.唱歌的人不期求他的歌声好听,而可贵处在于合乎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求他的言辞华丽,而务必要符合事实。声音动听但不懂得曲调宛转,不能算是会唱歌;言辞优美却不了解形势的变化,不能叫做会议论。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获得)。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成就。

9、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参考答案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而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的。”

10、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也。昏与庸,可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选自《白鹤堂诗文集》)参考答案

聪明与机敏是可倚赖又不可倚赖的;倚赖自己的聪明和机敏而不去学习,是自取失败的人。胡涂与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不受自己愚昧和平庸的限制而勤奋地致力于学习,那是自强不息的人

11、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参考译文一

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12、将下面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参考答案

①我不是吝啬我的财产才用羊去替换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爱”1分,主谓倒装句1分,句子通顺1分。)

②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的说法是妄造的。

③ 觉悟到过去作错的事已经不能改正,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

④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

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用“/”线给下文中加点的句子断句并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晋平公与群臣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译文:

②惟其言而莫之违。

翻译: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翻译:

参考答案

①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②惟其言而莫之违。翻译:仅仅是他的话没有人违抗罢了。(此句得分点是“惟”“莫”“违”)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翻译:这不是国君(所应该)说的话。(“君人者”译为“统治者”也可。此句得分点是“是非”“君人者”“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盖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译出大意1分;“是”1分。)(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箪”1分;“壶”1分;“师”1分。)

4.据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饮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注],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內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汉书·朱买臣传》)[注]上计掾吏:古代一种官职名称。

(1)初,买臣免,待诏。

(2)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

(3)其故人素轻买臣者人内视之。

参考答案

.(1)起初,买臣被免职,等待皇帝重新任命。(3分)(2)守邸很吃惊,就出去跟上计掾吏说了(这件事)。(2分)(3)那个平常看不起买臣的旧友进入室内看到了它(指印绶)。(3分)《朱买臣传》译文 班固(汉书)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刘向《说苑》)译文:

我所说的天,不是指那个幽蓝辽阔的天空(2分)。做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赞成他国家就安定,协助他国家就强盛,非难他国家就有危险,背叛他国家就会灭亡(4分)。百姓怨恨他们的国君而国家最终不灭亡的,是从来也没有过的(2分)6.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 ①不?”李弘度答曰:“《北门》② 之叹,久以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世说新语》

【注】① 百里:方圆百里的地方,即一个县。②《北门》:《诗经》中的一篇,旧以为是写“仕不得志”的,诗中描写一个小官吏慨叹自己位卑多劳,生活贫困的苦况。

译为:

.李弘度时常慨叹得不到赏识提拔的机会(或“不被知遇”)。殷扬州知道他家境贫寒,问他说:“你能否屈就(或“委屈自己的心志”),去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李弘度回答说:“我为官不得志的慨叹,早已被上级知道了;走投无路的猿猴跑到林中,哪里还有闲暇(或“哪里顾得上”)选择栖身之木呢!”于是殷扬州授予李弘度剡县县令的官职

7.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不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答案

求学的人(往往)有四个缺点,教师一定要了解到。人们的学习,有的缺点在于贪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少,有的缺点在于学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这四种情况,(求学者的)心理没有不如此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缺点。做教师的,(要)发扬(他们的)优点,补救他们的缺点。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子贡问政(管理国家的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译文:(3分)

(2)译文:(2分)

(3)译文:(3分)参考答案

(1)充足的粮食,富足的军备,以及人民对君王的信任。

(2)不得已的时候必须舍弃,在这三者之中哪个最先舍弃?

(3)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百姓失去信任则国家无以立足。

9、将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自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参考答案

9. 译文(1)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2)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

10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①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②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15.(1)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3分)

(2)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3分)

(3)(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2分)

西湖文言文翻译 篇9

西 湖

袁宏道

其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色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其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翻译

其一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色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其二

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周望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声乐声,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花草,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和俗人说呢!

阅读练习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突兀()即棹()

小舟入湖已不觉目酣神醉()波纹如绫()

2.划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不觉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下面的提示,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①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wù;zhào;hān;líng

2.B

3.①喝完了茶,就划着小船进了西湖。

②已经不知不觉让人看得如醉如痴了。

4.从武林门出西行,到昭庆,然后棹小舟入湖。

5.①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②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上一篇:班主任论坛活动记录下一篇:责任督学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