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

2024-12-10

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通用11篇)

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 篇1

教育发展共同体感受

贾悦镇马庄初中 秦安花

为实现教育资源优化和均衡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和设备的共享,诸城第一初中、贾悦所属初中(包括贾悦初中、孟疃初中、马庄初中)、相州所属初中(包括相州初中、郭家屯初中)在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求突破,初步形成了以“学区工作制度化、学区师资优质化、学区活动一体化为发展特色”的教育共同体。在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采取一是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培训和共同体内联合教研的形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尤其是授课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项活动中我也是受益匪浅。

首先是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新的教育方法和教研方法,先后实践同课异构,345高效优质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堂授课效率有了极大地提高。其次,我积极参与共同体内组织听课教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中,我善于观察,勤于反思,对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所思、所想都及时地记录下来,积累了大量详实的一手材料,并进行整理、提炼,课题组成员间利用活动时间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合理的记忆方法你采用的记忆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又有了兴趣,通过听课我学习了城北老师的赏析作文教学法,并把它应用于日常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解决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的问题。小组合作教学也是我在日常听课中学习的方法之一,有好几位学生偷偷告诉我,“同伴学习”活动挺好的,对自己的英语

学习大有帮助。看着家长对我热情鼓励的话语,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言,我感谢共同体教研给我的成长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外面许多美丽的景色,让我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 篇2

一、“教学共同体”概况

临沭镇现有小学14所, 其中农村小学10所, 驻城小学4所。全镇农村小学教师165名, 平均年龄51岁;驻城小学教师290名, 平均年龄39岁。全镇在校小学生总数一万多人, 其中农村学校小学生约3000人。从教师年龄结构看, 农村学校教师年龄明显呈老化趋势。在师资结构上, 全镇市县级以上教学能手共90名, 其中农村小学仅8人, 骨干教师分布极不均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分布上, 与驻城小学的差距更大, 农村很多小学几乎没有这几个学科的专职教师。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 从2006年5月开始, 临沭镇教委按照“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思路, 本着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宗旨, 根据各学校的区域位置、师资状况、教学成绩等综合因素, 将10所农村小学根据地理位置、教育教学质量等因素分挂到四所驻城小学, 组成四个“教学共同体”, 驻城小学为各个“共同体”的“龙头学校”, 分别对口帮扶几所农村小学。

二、理顺体制, 明确责任

“教学共同体”在内部倡导开放, 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辐射, 重在推动扩强扶弱, 推进均衡发展。在“共同体”之间倡导竞争, 努力促进办学质量、办学品味的提升, 重在谋求发展, 在纵向均衡、横向竞争中充分激发全镇小学教育的强劲发展活力。

小学教研室作为镇教委的责任科室, 全面负责“教学共同体”的实施, 教研室成立“教学共同体”工作小组, 教研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各教研员为“共同体”工作小组成员, 各“共同体”驻城小学的校长为本“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 业务校长为业务负责人, 具体负责本“共同体”的工作, 学校教务处为责任科室, 具体负责各项活动的开展。

三、建章立制, 保障运行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干教师的工作热情, 镇教委制定了《临沭镇小学“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出台了与实施方案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和工作细则, 将每个“共同体”内的几所学校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量化评估, 镇教委涉及到教育教学的视导、评估、竞赛和考核等活动, 充分发挥了“共同体”和龙头学校的作用。镇教委依据考核办法每学年对“共同体”工作进行一次综合化、捆绑式的全面考核, 对“共同体”工作成效突出的, 有关评优等予以倾斜, “共同体”工作情况作为校长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校长职务任免时将充分听取“共同体”内各学校的意见。

“共同体”内各校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 如, 《协调小组制度》《校长碰头例会制度》《成员校际间开放制度》《校长蹲点考察制度》《“共同体”校际间集体备课制度》《“共同体”教师集体培训制度》《送教下乡制度》等。镇教委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措施, 如, 《支教先进教师评选制度》《支教先进学校评选制度》《支教工作评估制度》等。其中《校长蹲点考察制度》规定, “共同体”龙头学校校长每人每学期在成员校指导、了解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周, 成员校校长每人每学期在龙头校考察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其他教干必须在龙头校考察学习10天以上, 考察情况 (基本情况及建议) 必须在每学期末向镇教委书面报告一次。

实行校长例会制度。镇教委于每月月初召开校长例会, 研究部署“教学共同体”工作, 参加人员为各龙头学校校长、业务校长、农村小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会议的内容主要有:总结上月的成绩与不足、制定本月工作计划 (一式六份、一份报教委主任、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 、安排有关教干交流事宜。

各“共同体”要在每月的月底召开相应的协调小组会议, 并将总结与计划于下月1日前报镇“教学共同体”办公室。

各“共同体”充分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不断加强师资专业培训及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共同体”内开展广泛的“比、学、赶、帮”活动。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必须与成员校至少1名教师结成师徒对子, 结对成效作为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这些制度的建立, 使教师的思想从“校本位”扩大到“团体本位”, 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教活动, 促进了“教学共同体”的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建设。各校充分利用“共同体”优势, 不断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共同体”内各学校互学互帮, 努力促成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此基础上, 各“共同体”积极推广各类特色建设的成果, 整合“共同体”资源, 打造“共同体”办学品牌, 努力形成既有鲜明的“共同体”办学特色, 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四、优秀师资均衡配置

教师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充分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避免出现优势教师资源集中的情况, 镇教委本着共同提高各校教师资源整体质量的原则, 制定一系列制度, 让优秀师资流动起来, 满足农村学校学生的需求。

驻城学校教师到村小支教。目前, 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 教育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相对匮乏, 而驻城学校教师相对年轻, 职称、学历也相对高一些, 城乡师资水平明显存在差异。为统筹临沭镇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切实加强农村师资力量、解决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临沭镇教委于2006年在全县率先实行乡镇内教师支教制度, 临沭镇两处中学和几所驻城小学每年分别选派部分优秀教师, 去农村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教师想方设法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严格要求自己, 乐于吃苦, 甘于奉献,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教育, 健康成长。镇教委加强支教教师管理力度, 每周组织一次出勤检查, 教研室每月组织一次支教教师教学常规检查, 检查成绩一式六份、一份报教委主任、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学期末, 对于支教教师的成绩前后对比, 没有提高的, 将继续留在农村学校支教或龙头学校多派一名支教教师。

骨干教师牵手指导。每个学期, “教学共同体”的龙头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 为这些学校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对这些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各个“共同体”龙头学校的教学骨干对农村小学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在备课、上课等各方面悉心指导, 农村学校的教师受益匪浅, 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农村学校教师吃苦耐劳、安贫乐教的敬业精神也为驻城学校的教师所称道。

艺体教师到村小走教。农村学校师资最薄弱的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各个“共同体”龙头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专业教师定期轮流下乡送课, 采取走教的方式到所帮扶学校送教, 走教教师的到来, 受到农村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他们的授课也深受学生的喜爱。走教的基本流程是:走教教师上两节研讨课, 第三节进行集体研讨, 将下周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等进行通研。其次, 开展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其他教师进行必要的评析和研讨,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观点的碰撞, 带动了农村教师的成长。艺体走教时间为双周周四下午。每次活动各“共同体”都严格按照走教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 走教前, 龙头学校将本次活动安排到艺体办公室, 艺体教师将研讨课材料下发给农村教师, 这些骨干教师给学生上课时, 农村学校有关学科的教师都随堂听课学习。一学年全镇龙头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走教达200多人次, 上研讨课200多节, 从而提高了农村教师艺体信息教学水平, 促进了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深化教研, 活动有序

深化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教研。音体美信息技术教研和教学始终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难点, 也是“共同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备课准备: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共同体”内集体备课前, 要将相关材料和教案报镇教研室审核, 审核完毕后报教委主任审阅。 (2) 集体备课:主要让农村教师掌握教学目的、重难点和方法, 注意贴近农村学校实际, 使农村教师学得来、用得上。集体备课实行间周一次, 龙头校教师要上示范课, 并指导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般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安排在周四下午。 (3) 集备和走教工作有机结合: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集体备课, 采取送下去的方式, 由龙头学校的相关教师, 分组到相应“共同体”内部学校进行集体备课。实施步骤是:上课前到达相关学校, 首先安排对农村小学三个年级相应课程的教学, 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体育以广播操和体育测试项目为主要内容,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以考查内容为主) 。上完课后进行一节课左右的各年级集体备课活动, 根据教学进度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研讨结束以后, 下一次集体备课时, 再安排另外三个年级的教学活动。长此以往, 每个月中农村学校的学生至少可以接受一节正规的考查学科教育, 有利于学生艺体素质的培养。

六、共同管理, 共享资源

“共同体”内教师共同集备教研。各个“共同体”内, 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定期扎实有效地开展, 真正实现城乡互助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共同体”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活动, 按照学科小组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程研讨, 驻城学校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共同体”制定了双周活动制度, 周三下午为全镇语文教师备课时间, 周五下午为数学教师、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备都将活动安排及活动要求提前下发到龙头学校教研组和农村学校, 让每位教师在集备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程序是:单元集备———先导课研讨———解决问题———补充材料 (与单元内容有关的小讲座、小经验) 。各校由教干带队, 教研室人员参与管理, 集备活动充实丰富。每年每个“教学共同体”集备达三十多次, 解决了农村教师缺少同伴互助、孤掌难鸣的现状, 帮助农村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通过集体教研活动, 老师们专业知识更系统, 教育教学方法更科学, 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教学教研三级管理名副其实。以前的三级检评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有名无实。成立“共同体”以后, 我们将以前的教研组、学校、教研室这三级变为学校每周查、“共同体”双周查、教研室月查的制度。教研室每次检查时, 不仅检查作业备课等, 还把各个“共同体”以及学校的检查记录作为检评指标, 以提高各级检评力度。镇教研室相应的学科检查组, 对各“共同体”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检查, 并量化积分, 纳入到“共同体”评估之中。检查成绩一式六份, 一份于周一例会时报教委主任, 一份存档, 其余四份返回到各“共同体”, 镇教研室还将每月组织一次优秀集体备课评选活动。

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 篇3

一、打造理念创新、思想开放的校园文化,坚持特色办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无形资产。我校紧紧围绕“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走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自主教育”学校特色,逐渐形成了范小“自主教育”特色文化——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中心,四个坚持”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以实施“九大”工程为工作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各项管理的水平,建成一流教育水平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现代化、示范性名校。

正是得益于“自主教育”的学校特色文化,范小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学贯中西,放眼未来。学校教育秩序稳定,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推动教育共同体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开展名师工程,促进校际教师互动、交流、发展

立足科研引领学校的发展,深化科研先导功能,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成立教学指导组(导师制)。固化专家引领,加强校外专业对话。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定期举办一次教育论坛,用论坛丰富教科研)。引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激励机制,并倡导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思想。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级名师,充分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自2013年8月以来,我校分别请来了广州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广东省特级教师周莲清校长和广州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广州市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外聘数学科指导专家冼颂华,以及广州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一线教师团队前来作学术报告;外派教师分赴北京、上海、四川、湖南、香港、澳门、台湾参观学习达90多人次;分批次前往澳门莲峰小学、汶川雁门小学、恩平大朗小学、杜阮木朗小学进行学校诊断或支教活动。教师的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成长,也为建设教育共同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搭建三大平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助推学校高速发展

第一平台:广东省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广东省校长工作室和省、市校长培训基地所在学校的有利条件,发挥学校核心辐射作用。通过校长学习培训工作,创设成员平等交流、合作研究、相互讨论等多样化交流平台,使之取长补短、互助进步,而研修、跟岗学习的纽带平台也加强了后续校际交流机制。通过工作室平台,我校先后与中山实验小学、东莞松山湖实验学校、韶关八一小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江门市开平翔龙小学,蓬江区的实验小学、潮连永思小学、杜阮木朗小学,江海区江南小学等学校签订了教育共同体协议书。

第二平台:范罗冈小学校友会。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开放合作办学是建构现代学校体制的重要内容,校友会是母校和校友、校友和校友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提高母校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母校建设与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依靠的力量。去年,我校以迎接2017年学校成立一百周年庆典为契机,开始筹备“庆祝范罗冈小学百年华诞”工作。校庆工作开展至今,得到了海内外范小校友的一致响应。去年12月,范罗冈小学校友,澳门五邑同乡会会长梁伯进率全体同乡会行政成员到访范罗冈小学;今年1月,梁会长在澳门应聘为我校名誉校长,同为范小校友的澳门议员郑安庭应聘为我校校友会副会长。广大范罗冈小学校友对学校的鼎力支持,成为学校对外交流以至合作办学最直接的有效途径。

第三平台:互联网+智慧校园。我校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校区教学管理一体化,在教育共同体学校之间实现不间断的远程交流合作,比如学校管理、远程教研、远程教学等等。目前,我校师生已经通过与互联网同步视频技术,在不同校区之间,或在广州、香港、四川、江门恩平等地的不同学校之间,成功进行过一系列的视频会议、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利用互联网搭建的校际交流平台,具有节省成本、实时传递、同步互动的效果,有力促进教育共同体学校简单、高效地协同发展。

水头一中教育发展共同体行动方案 篇4

(2008—2011)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发展观,落实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创建平阳教育特色与品牌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优质、和谐发展。根据共同体成员学校各自实际情况,发挥教育优势,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观念、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共同体学校”之间的联动活动,实现共同体内城乡学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以期促进三校的共同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是根据水头一中、腾蛟一中、凤卧中学三校的实际,以“携手合作、发展共赢”为共同目标,以“共研、共享、共创”为基本原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共同研究学校发展中以“轻负担高质量”为中心的各种问题,共同分享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教科研成果,共同创造属于各自学校和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教育发展品牌。三校就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生德育活动等内容形成交流、合作,达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动的合作共赢目的。做到教育资源联合、教学教研联手、信息技术联网,从而放大优质资源,聚合发展优势,增强办学实力,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追求校际教育和谐、教育结构和谐、城乡教育和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谐,开拓新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三、具体目标

(一)、实施“五百工程”(2008--2011)

1、共同打造“百节精品课堂”,四学年共同研究确定100节重点课,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堂。

2、共铸“百优教师”。四年内共同体要培育出100名优秀教师。

3、培育“百名优生”。针对三校目前的中考现状,2009年后要争取每年进入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达到100名。

4、启动“百个课题”。针对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教育教学方面做细做优100个教育教学管理细节,以课题的形式总结出来,丰富共同体学校的精细化管理。

5、“百名教师访千户”。启动“百名教师访千户”活动,把共同体发展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家庭,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

(二)、办好三大论坛:

2009年举办一次班主任论坛,2010年举办教师专业化发展论坛,2011年举办学校发展论坛。

四、工作措施

开发、利用、共享共同体各自的优质资源,推动城乡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互助、双赢、共同提高。使共同体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学校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各成员校长期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要体现互助共享的精神实质,要落实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输出。要把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硬件配置、备课形式、课件资源等内容作为共享领域向共同体全面开放。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特色创建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努力发挥各校师生的不同特长,打破校际界限,分享共同体各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做到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测试评估统一。既发挥各校师生的不同特长,体现办学的“合力”,又促进了解、增进感情,牢固建立起一个“校际联姻、结对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共同体。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与落实:

(一)、教育教学管理

结合教育局一年一度的支教工作,共同体学校互派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进行中层管理的交流。派出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定期到农村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农村学校分别派一名校级干部到镇区学校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进行挂职锻炼,共享优质师资。镇区学校要帮助农村学校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计划,帮助培养学校管理干部,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帮助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共同体中,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二)、课堂教学示范

水头一中、腾蛟一中每学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送给凤卧中学。各校举行的各科教学示范活动,均将邀请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参加。要大力贯彻“为学生发展而教育”“课堂精细化”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共同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且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掀起新一轮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热潮。同时,争取得到平二中的大力支持。

(三)、教学专题研讨

每年确定一至二个教学课题进行交流切磋;扎实开展教育科研。今年教学研讨主题定为“轻负担高质量”,三校商定每周排出固定的五个半天分别为五个学科教研时间,每学期分别轮流举办1至2次主题教研活动,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积极探索校本时代的教科研方式,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立项管理,关注过程,注重实效,逐步加大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在评价中的比重。实施共同的课题研究、优质课堂评比。

(四)、教育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教育网、远程教育、水头一中教育资源网等载体,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构建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尝试教研机制联动、资源共享模式,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凤卧中学地处革命老区,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基地。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加大教育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增强教育的可选择性,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五)、干部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水头一中、腾蛟一中、凤卧中学的名师、校长、省市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作用,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通过选派名师、骨干教师,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建构人才潜心治学和脱颖而出的平台,积极探索“规距+特色=品牌”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学校内涵的发展。

(六)、学生交流结对

通过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开展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主动接触的舞台。尝试特长生流动培养制度,各成员校负责单项特长生培养,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落实帮困助学措施,鼓励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帮困助学活动。

(七)、百名教师走访千户家庭

教育共同体发展目标 篇5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均衡、持续、和谐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校际之间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互补和促进作用。我们延安路小学、横木中心小学、马涧中心小学、石渠中心小学、柏社中心小学、下陈中心小学结盟为共同体学校。我们共同体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共创特色,均衡发展,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实施内容及方式

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使共同体学校互动交融,优势互补。双方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交流、教师培养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1.办学理念与工作思路共享。共同体内引领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工作思路等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时间一般安排在假期教师师德培训和学习期间,可以采用讲座、报告或教育论坛等形式。共同体引领学校要帮助联谊学校制订学校发展性目标和教师发展规划,并指导目标和规划的实施、管理、评价工作。1

2.深入开展名师带教活动。结合“青蓝工程”、中高级教师职后管理的要求,共同体每学年组织共同体内学科带头人、名师、名师培养对象、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开展跨校际、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对带教”活动,师徒签订结对协议,明确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为共同体学校结对教师相互学习提供方便。

3.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1)引领学校应对共同体内其他学校的校本教研和培训提供指导帮助,协助其他学校制定校本研训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统筹共同体内优秀教师资源,为有关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提供支持。如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教师说课、备课、试卷命制、说题、实验操作等有关教师技能比武活动。

(2)引领学校每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优秀教师送教或讲学活动,共同体内其他学校每学科每学期至少组织本校骨干教师上一次交流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引领学校教研及培训活动应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向共同体内其他学校教师开放,并事先通知共同体内其他学校,共同体内其他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可以邀请引领学校或共同体内其他学校骨干教师到现场指导。

(4)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接纳共同体其他学校教师参与引领学校主持的教科研项目,引领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指导联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积极开展面向共同体学校教学实际的教科研活动,改进共同体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三、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六所共同体学校集中延小启动“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

2、共同体学校建立QQ群,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网络互动交流。

3、3月30日陈娟、章启东在延小上体育、音乐观摩课。四月份:

1、4月13日送教柏社小学。陈晓芳董倩(音乐)柏社小学准

备一堂课。

2、班主任论坛。金师附小吴小军来延小作讲座。石渠准备一堂课。

3、4月20日送教下陈小学。楼瑞娟王文(语文数学)下陈准

备一堂课。

五月份:

1、5月12日送教马涧小学。林美英姜叶君(语文)马涧准备一

堂课。

2、5月18日送教横木小学。汤叙新潘筱娟(数学)横木准备一

堂课。

六月份:

1、金华宾虹路小学校长李武南来延小作语文教学讲座。

2、在石渠小学召开徒弟谢师会,六所学校召开学期总结会。备注:活动时间只是个初拟,具体安排到时再通知。

教育共同体 篇6

城 乡 教 育 共 同 体

——推动教育均衡、快速发展

诸城市密州街道高疃小学高蕾

作为一名刚到乡村小学任教的年轻教师,热情有余但经验不足,觉得自己要学习的还很多。平日也在网上查阅资料或者从图书室借阅书籍,跟学校的老教师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尤其是我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我们村小的老师能够区城区学校学习、交流,这给我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以及班级的管理措施都有很大的帮助。

积累了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助力工作的顺利开展。9月份刚参加工作,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还不是很熟悉。尤其是现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有幸去明诚学校听了刘祥福老师的一堂课,真是获益匪浅。刘老师讲的是对体积的认识,首先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去一块小石头有水溢出来引入体积概念。准备好教具,制作好一立方厘米、一立方分米、一立方米的模型,直观感受这三个单位的大小,从而推导出三个体积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对体积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学生真正的能够“秀”出课堂。

学习了好的班级管理方法,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一个年轻的教师刚刚开始工作要去适应,而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英语、科学、品社,课程增加、学习量加重,他们也要使用,也要和老师磨合。开学时去明诚学校交流、学习,有一位班主任跟我传授了小组的班级管理方法,让学生来管理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班级共同发展。

推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共同发展 篇7

一创新创业和高校人才培养

在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体制机制创新, 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有关国家的营商环境。在这其中创新已成为推进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并且也是最为根本的内生要素。不能单纯地将“创新”等同于“发明”“创造”“革新”等社会经济行为。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他们已成为创新过程的主体。创业则是一种突破现有资源的束缚, 寻求机遇并且加以实现的过程。大学生既是无资金、无经验、无技能的最清贫的创业者, 同时大学生也是有青春、有专业、有团队的最富有的创业者,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校园学习期间加以引导和培养。我国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育创新型企业, 大力推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这不仅促进我国自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创业教育的系统体系, 不仅在大学生当中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同时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创业文化, 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

创业其实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是有高风险, 容易失败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创业不仅在于创造财富, 更在于其能够创新。创新的范畴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所有组织的、技术的、系统的、方法的变革和最终价值实现的过程, 而创业是为了推进创新的实现, 由一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进行的动态过程。创业和创新相比更加强调愿景形成和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 创业要求人们必须拥有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造力转变为成功的社会实践过程。因此这不仅要包含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人们具备发现变革趋势并且把握机会的能力、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并且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制定可持续的创业计划的能力和抵御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说来, 创新是更为宏观的、更注重系统分析, 而创业则是更加注重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过程。

目前高校教育目的不单单仅是教给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使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当今的世界, 同时怎样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改变世界, 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奉献力量。从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能力方面看, 高校创业教育是目前实现这一目的的行之有效方法。高校的创业教育本质就是以更具个体性、实践性、多样性的方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创业教育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1 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创业教育并不是创建企业的速成教育, 而是不断激发人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这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隐性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无法直接传授, 只有在讲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过程中, 用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来加以熏陶的模式, 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 而这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是内含于专业教育当之中的。专业教育不仅能让学生领会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知识, 而且可以传承其专业精神文化。自此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只能依靠相关的专业教育。不然创业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无法实施。创业教育只有服从专业教育的相关规律, 把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融入到各专业教育的课程当中, 逐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并且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构建适合其专业发展方向的创业所必需的相关能力结构体系, 使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支撑。

2 应用创业教育来引导和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专业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本专业、本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只关注其自身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这必将造成各学科之间、每个学科其内部专业之间的关联被人为阻隔。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是只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 该模式必将严重制约高校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说, “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 然后才是专业的”。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处理理论与实践、基础和专业、课内与课外等关系各方面, 可以规避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教学倾向, 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相融与统一,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专业教育逐步回归到育人与训技的统一上来。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机且关联的知识。通过这些相关联的知识, 使大学生们学会思考、比较、推理与辨析, 提高其选择、洞察、整合与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只有顺应发展的要求与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创业需求, 这就是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调控与引导。总之, 创业教育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并且能使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育相互统一在一起。

三推动两种教育发展的建议

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 建立适合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并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提升创业教育的教育质量, 为此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是, 高等教育教学要由刚性到柔性的改革,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实现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原有刚性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压制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但这样一来造成学生创业思维拓展性不强, 多为被动跟随创业。柔性教育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与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因此,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要由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转变, 这对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很大帮助。

二是, 高校人才培养要由统一到个性化转变, 不断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业潜力, 点燃其创业的热情。目前由于大学生人数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很难实现, 经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每个人自己的个性行为与个性思维的形成, 不利于其日后的自身发展, 为此高校教育应向启发性教学方向转变, 提升学生个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而带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 开展管理、人文类方向的教学活动。高校要开设人文、经济管理类选修课, 并经常进行专业读书、经管知识普及等相关活动, 逐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创业的灵感产生机会,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创业要求大学生拥有极高的综合能力, 单方面的专业教育是不够的, 创业者的人格魅力、广阔的胸怀和抱, 也是必须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锻炼。

四是, 条件充裕的高校可以实施项目型创业教学模式。创业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一个好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科研项目的研究和生产转化, 实现理论和生产实践的结合,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能更好推进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总之, 面对当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新形势,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 要求我们不断继续探索。要想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 实现两者之间的联合与相互支撑, 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提高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的内源作用, 同时建立一套推进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兆信, 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2]董显辉, 程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4 (3) :62-66.

[3]张景胜, 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0) :3-4.

推动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篇8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的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与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2008年度来华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0万人(其中亚太地区的韩国、美国、日本列前三位),中国出国留学人员1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郝平在致词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主体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使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备高素质人才培养和较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一大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高新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郝平强调,大学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合作与促进人类文明的融合与共同繁荣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为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推动亚太地区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国政府将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拉动经济”的功能,通过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程度,发挥教育的优势带动作用,携手应对挑战,转危机为机遇,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共同体发展规划(最终版) 篇9

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

Xxxxxxxx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xx小学与xxx小学、xxx小学结成了学校发

展共同体,为了逐步实现共同体各学校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优

质发展特制定。

一、工作目标

(一)共同体总体发展目标

以创设品牌共同体为总目标,坚持“一体打造,共同发展”的理念,逐步

达成汶水小学共同体教育特色化、师资队伍优秀化、教学优质化、学生发展全

面化的均衡发展目标。确立“一个理念、三项原则、四个发展、五种机制”的共同体发展总体目标:

一个理念:文化引领、品牌立身、共享共赢、和谐发展

三项原则:资源共享原则、优势互补原则、深度整合原则

四个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五种机制:共同体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机制化、交流体验经常化、课堂

研究内涵化、教育资源开放化

(二)共同体发展总体规划

针对共同体的基本现状,我们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切入:第一,经过

专业引领,形成教师发展文化。第二,打造共同体专业名师团队,形成集群放

射规模;第三,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并创建共同体鲜

明的办学特色。

(三)2012年至2014年三年年度目标

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具有梯次性的学区三年发展目标:

1、互动交流、联动年:(2012.9—2013.8)通过各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交

流和联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名师专业团队,探索学区

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模式,带动影响共同体整体工作的全面优化发展。

2、强化引领,整合年:(2013.9—2014.8)在共同体内推行一体化引领、一

体化管理、一体化打造的机制,整合师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共同体一体发展。

3、彰显个性,特色年:(2014.9—2015.8)在共同体内推行一体化引领、管理,打造考核评价制度化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共同体品牌,逐步形成共同体办学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等鲜明的特色,初步实现教育教学均衡化。

(四)具体目标

1、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广大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渊博的学识培养人,向社会展示我片教师的良好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打造名师专业团队,扩大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自2012年打造名师专业团队,名师队伍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末达到15%——25%,2013年末达到25%——35%,2014年达到35%——45%。

3、强化共同体教师研修力度。从2012年至2015年,实施“三大工程”和“三大系列”,即“教师研训工程”、“实效课堂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师德修养系列”、“教科研专业化系列”、“信息化应用系列”。

4、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国学教育”为载体,联动发展、深度整合。

二、具体措施

理念引领、活动促进,措施保障是学区深度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计划未来三年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程。

1.学区领导队伍建设:

建议共同体学校主管领导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内涵发展,成为学习型、学者型、研究型的学校管理者。教学领导要深入到基层学校的教学一线进行现场指导,进行听评课研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每学年在校长、书记、业务校长、德育主任不同层面上开展一次集中的论坛或学习交流研讨会,以便各校主管领导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提升。

2.同步落实常规管理,资源共享。

在共同体全体教师中开展“一备二研”活动。每学年6--8次,全员参与。具体做法为:一备(集体对话)。集体备课由核心学校业务校长亲自负责,开展

形式多样的备课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研(集体研究)面对面研究——各学科备课时要以典型课为案例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教学预案,即“集体+个性”的教学设计。网络研究——利用宽城教育网开设“汶水小学共同体学科交流平台”栏目,组建语、数、外学科网络教研组,让共同体内的老师利用网络的优势集体研究,缩短时间,压缩空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共同体月考、中期质测、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试题、统一考试、统一分析。统一试题为月考、中期质测试卷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试卷分析是指结对子的城乡两校各年级各科考试成绩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深层次的试卷分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并逐步建立汶水小学共同体测试题库。

3.分层培养各级教师,联动提升。

召开“共同体教育发展共同体理事会成立大会”仪式。明确各校的职责,公布章程,结成对子,形成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城校带农校的管理模式。

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进一步打造名师。

以xx小学小学“王佳玉名师工作室”为基础成立xx小学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吸收共同体内部有发展意向和发展潜力的学科教师作为名师工作室学员,以名师工作室作为学习的基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发挥各校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组建xx小学共同体名师巡讲团,选拔共同体各校各学科优秀的师资力量。名师巡讲团将每学年定期或不定期走进各个兄弟学校送课或专题讲座,与片内的学校进行教研互动、反思、研讨,这样既发挥了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又为各校教师之间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搭台子:按学科分类,开展系列技能比赛,评选教育教学各级人才,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压担子:聘请省、市教育科研专家为顾问,为骨干教师确立实验课题。安排实验计划,考核评估实验结果。骨干教师所担任的课要无条件地向校内外开放,同时要随时承担研讨课、观摩课任务。

上好三类课,培养三个层次的教师。以此来推动片上课堂及整体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类课是:教学常规课、教学大赛课、教学示

范(引领)课。三个层次的教师是: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

4.科研工作

教科研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以xx小学“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xz高效教学模式研究”为课题统领,开展各校的教学模式研究。组织骨干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承担实验研究。通过教育教学实验,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指导共同体大面积教育教学改革,把教科研和课堂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特色创建工程。

探索“国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各校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特色联动、纵横贯通的互动格局,努力锻造学区教育品牌!以书香校园为底蕴,让“国学启蒙·经典诵读”特色在共同体开花。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快乐”,“每天诵读十分钟,坚持几年不放松,少年养志后续功”等理念,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每年共同体内进行“国学教育”特色现场开放。Xx小学、xx小学力争争创2013年xx市级特色学校。

小学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篇10

一、实施对象

县直:中小学、特教学校、幼儿园

乡镇:中小学(幼儿园)

二、组织机构

成立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局和县社会事务局相关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具体推进工作。

三、实施步骤

(一)建立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县直学校和幼儿园,与经过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一所或多所偏远农村学校和幼儿园,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并报县教育局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办公室。

(二)明确支教人员。县直学校和幼儿园遴选管理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人员为支教人员,支教人员名单报县教育局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名额分配采取N+2的方式,N是上年各单位分配的副高名额。N+2为各单位最高限额,具体人数由各单位根据情况自行安排,并按照文件要求报备。

(三)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期限一年(两个学期),课时满80以上。支教形式主要通过上课(授课课时不少60节,每学期不少于30节)、听课、说课、组织教育教研活动等方式,对偏远农村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支教。支教活动组织开展情况通过资料、影像等方式留存,并填写支教人员工作量化表,通过受援学校和幼儿园及县教育局认定,一般按课时计算,上课、听课、说课为同等课时,教研活动每半天按3课时计算,每学期汇总一次,汇总时按照授课顺序将每节课的教案、听课记录、说课稿、教研记录等手写文字资料存档,汇总后,由受教学校和乡镇负责人确认并签字,报县教育局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办公室。

(四)支教工作认定和表彰。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领导小组每年对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总结,认定“一年支教经历”人员,并作为参评高级职称的资历条件。评比优秀支教集体和人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并将支教经历作为推荐县级及以上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

四、实施保障

(一)高度重视城乡学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建设,认真负责,周密配合,扎实做好相关工作。

(二)县直学校(幼儿园)要把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责任,丰富内容,创新方式,强化保障,注重实效,严禁弄虚作假,流于形式,切实做到与帮扶对象之间同促进、同提高、同发展。

构筑城乡教育共同体 篇11

构筑城乡教育资源共同体

渝水区牢固树立“公共财政要用于公益事业”的理念,按照“四有”标准(有符合规模要求的教学用房,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场地,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方便的生活设施),大力实施以“校园建筑精品化、生活设施人性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校园环境人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标准化建设,努力使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实现“零差别”。

一是实施校园建筑精品化工程。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启动了校建精品化工程建设,并出台了激励措施,规定凡是新启动的校建项目,一律由区财政补助600元/M2,充分调动了乡镇抓校建项目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区累计投入近3亿元,完成了40多个校建项目,新建校舍面积8万M2。二是实施生活设施人性化工程。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农村中学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对教学楼和住宿楼内外墙粉刷、水磨石地面改造、门窗翻新等,并率先在全省为农村中学配齐了节能厨具、澡堂等设施。全区农村中学全部实现硬化、绿化、美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整洁卫生、环境优雅。三是实施教学设备现代化工程。结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有条件开展现代化教学。目前,全区已投入1000余万元,为10所学校配置了标准化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及多媒体设施;有4所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四是实施校园环境人文化工程。各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细节入手,着力营造“如入芝兰之室”的校园文化氛围。

构筑城乡师资队伍共同体

为确保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渝水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年龄结构与城区同步优化,整体素质、教学水平与城区同步提升。

一是优化队伍结构。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单一、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的问题,渝水区在教师队伍总体超编700余人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83名英语、音体美、计算机等紧缺学科教师,并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全区范围内开足义务教育课程变成现实,特别是使完全小学原来单一的语文、数学教育成功转变为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二是提高教师待遇。在统一城乡教师工资发放标准的同时,按照向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地方倾斜的原则,对全区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学校距城区、乡镇的远近,分三类三档进行津贴补助,全区农村教师人均月增资248元。三是提升业务水平。一方面,大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拜师活动,让每个骨干教师帮扶1~2名普通教师,指导教学方法,跟踪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认真做好岗位培训、校本研修、建立教师成长发展档案等工作,做到“在岗培训定期化、外出学习经常化、提高培训及时化”。

构筑城乡教育管理共同体

渝水区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建立健全过程监控、智力统筹、特色兴校“三大机制”,构筑城乡教育管理共同体,全面提高农村教育发展内涵,努力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位均衡。

上一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下一篇:14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