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共11篇)
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1
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关于近期网络舆情监控情况的说明
为深入贯彻校长赵国运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具体
要求和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我院结合自身工作实
际,对12月份学校贴吧、QQ群、微博等交流平台实行了定期的舆情
监控。具体情况如下:
12月8日:有学生在贴吧发表“再见了华信!再见了我的青春!
再见了我的梦!!”引起了即将毕业的学生无限感慨!同时也得到了
在校大学生的毕业祝福,表现了同学们思想端正积极向上。
12月13日:有学生发表“建筑工程学院周末文化广场暨第三届建
筑文化周即将开始啦!”的帖子,并且附带一些仪器展及历年周末文
化广场表演的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大关注和对本次周末文化广场
召开的期望及祝福。
12月16日:有学生发表关于机电学院学生不幸死亡的帖子,大
部分同学都表示同情,附上“逝者安息”的字样表达自己对死者的送
行之情。
本月学生舆论情况多集中在“BAD舞堂专场晚会《LETˊS REPLAY
旧时光》与您相约”、“郑州华信学院第四届画大赛颁奖典礼”、“校社
联第三届POP培训作品展”及“郑州华信学院西校区第八届社团联合会大型室外素拓活动”讨论都比较热烈。
建筑工程学院团支
2013年12月28日
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2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舆情监控
网络是继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后而产生的、以反映社会舆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媒介,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呈现方式[1]。中国石油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 避免因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
1 石油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分析
由于石油多产生于荒芜的地区, 因此石油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石油XX油田地处XX地区, 石油开采周边环境相对较差, 且发部分油区均远离居住区, 导致企业内员工常年处于奔波的状态, 出现了很多家庭问题。另外现阶段国家对石油有巨大的需求, 而油气的产量又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 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网络舆情。
从石油企业的网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 石油企业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高, 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发生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 石油企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诉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石油企业受自身工作生产属性以及国家关于石油信息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方面的影响, 企业内部很多网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导致网络舆论的潜在诱发因素持续存在。
2 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网络舆情监控
近些年以来, 中国石油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 使人们更加强烈且普遍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 石油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需要重点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 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引导渠道的有效建立能够较好的预防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泛滥, 石油企业应重点搭建诉求平台, 开发多元诉求渠道, 不断丰富石油企业门户网站, 为网民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沟通平台, 以更好的了解民意。另外石油企业还需要深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突出管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 比如可以建立网络发言机制, 架构起企业与网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定期向网民发布企业的重大决定与热点事件、定期回复网民问题, 给网民足够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力[2]。
第二, 石油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石油企业要首先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 强化门户网站的管理, 围绕企业的重大事件与决策开设专栏, 主动发布重大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 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 石油企业还需要重点突出发展主旋律, 通过开辟网络平台与专栏, 来引导网民积极讨论, 将网民的关注点引入油气生产工作中, 使网民认识到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关系。
第三,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 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石油地质信息库, 以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勘探开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信息, 充分发挥企业门户网站的功能, 满足网民对石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舆情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 由相关人员来对企业门户网站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检测, 以为企业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提供预测与参考数据, 并给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引导性建议。其次还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机制, 定期对网民发布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关于网络舆情的甄别制度, 比如建立特定的IP地址并分配使用, 进行用户实名制认证, 不断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与舆情发展动态, 甄别舆情类别并强化对网民网络活动方向与领域的关注。
第五,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支网络宣传队伍, 及时发布有关石油勘探开发与经营的状况, 围绕网民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 主动撰写文章, 吸引网民分享, 以有效引导舆论发展走向, 将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 以形成正面良性的舆论形式。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关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强化石油企业网络文明教育,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内部网民的网络道德层次, 引导网民自觉的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积极传播有利于石油企业发展的信息。
第六, 石油企业需要需要充分完善关于网民上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建立员工上网管理办法, 规范员工上网行为, 将上网行为与员工考核结合起来。另外还需要企业投入先进的监督控制网络体系, 强化硬件投入, 建立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系统, 自动对话题进行采集、分类与统计[3], 以实现企业对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 以充分保障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网络舆情作为影响石油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石油企业充分重视并引导, 积极发挥网络舆情的良性影响作用, 避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的产生, 以有效推动石油企业实现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 2010, (7) :93.
[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 2012, (12) :83-84.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QS单模式匹配算法;SunWu算法;敏感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3-01
一、引言
隨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在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主页、校内各学院、各部门主页,学校BBS,甚至各个学院BBS,班级网站都是高校学生经常访问的平台。类似于这种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校园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种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而出于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以及校园安全工作的管理,对校园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各高校所能采取的合适手段之关键。
关键字匹配算法主要是串匹配。串匹配是利用一个符号序列查找出一个或多个特定符号序列的过程。利用串匹配能在正文文本中寻找所有关键字集合中的关键字,并报告关键字出现的位置。依据在匹配过程中所要匹配的模式串个数,串匹配算法可分为单模式串和多模式串。串匹配技术的发展是与其应用密切相关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除了早期的文本编辑、全文检索系统、查询系统等,现今已广泛应用到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etwork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内容过滤、生物科学计算以及新闻主题提取等。利用串匹配技术,我和团队自主开发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并通过模拟数据,验证了串匹配技术在舆情监控系统中应用的正确性。
二、算法介绍
QS(Quick Search)算法是利用不良字符跳转表和文本串中未出现在模式串里的字符来匹配紧邻当前匹配窗口的下一个字符,能有效的加快匹配速度。在实际应用中,QS适用于大字符集、模式串较短时的情况。QS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O(σ),其预处理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O(m+σ),最好情况下QS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n/(m+1))。
SunWu算法是基于单模式的BM算法设计出的一种多模式匹配算法。与其它算法不同,SunWu算法使用“块字符”(Block Character)作为基本单位,将其作为进一步匹配的入口和进行跳转的依据。SunWu算法使用长度为B的字符串代替坏字符串,进行最大限度的跳跃,并且使用散列技术和前缀表来减少需要进行实际匹配的次数。此外,SunWu算法不受大小字符集环境的影响,在中文情况下能够表现出比较好的性能,符合中文字
三、结果分析与展示
QS算法和SunWu算法是典型的关键字匹配技术的算法,二者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自主开发的舆情监控系统中,我们将二者相结合运用,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可知,QS算法和SunWu算法结合使用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如图3.1所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模式串的最小长度m=2,模式串数量由500增加到5000时,各算法扫描时间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模式串数量的增加,各算法的运行时间都有相应增大,QS的运行时间一直低于SunWu算法。当模式串数量小于3000时,QS的运行时间少于SunWu的运行时间。当模式串数量大于3000时,QS的运行时间多于SunWu的运行时间。而二者的结合使用所需的运行时间则处于中间水平。加之,表3.2所示,模式串数量为100,模式串最短长度从2到8时,各种算法在reuters21578语料上消耗的时间。由表可看出,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始终明显低于其它两种算法。当m=2时,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低于SunWu算法的1/6,m=8时,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低于SunWu算法的1/2。随着m的增大,二者结合使用的算法所花的扫描时间呈减少趋势,且差距亦呈减少趋势。
四、总结
WOM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性 篇4
在技术方面:对比传统的舆情使用的技术是单一的爬虫技术外,我们在爬虫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年自主研发和完善,增加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词技术,自动关键词与自动摘要技术,全文检索技术,相似搜索与消重,互联网信息智能抓取技术,搜索引擎相关技术。
在使用方面:特别为客户开放出完整的后台管理功能,可以用于对抓取到的数据单独或批量进行处理。比如可以将多条数据添加某一个具体分类,多条数据批量修改正负面等属性。同时提供各种精美的报告模板,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单独定制报告模板,用于系统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
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 篇5
1主要业务功能:
实现全球热门、专业、权威网站(中英文)的信息采集;
实现重点关注的门户网站、论坛、微博、博客的信息采集;
实现热点话题的聚类、敏感话题的追踪、自定义的信息汇聚和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基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舆情信息;
提供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实现主动防御;
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和索引机制;
2产品优势和特色
信息采集覆盖全球
支持深层数据挖掘
提供信息内容汇聚
提供舆情预警报警
支持海量数据存储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 篇6
为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对与我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监控小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管理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管理,小组成员由各个学院选派的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负责我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工作。
第二条网络舆情监控员及管理员职责
一、工作范围
(1)监控与学校相关的新闻网页、论坛和贴吧。
(2)辅助宣传部老师开展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武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监控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客观公正,确保网络舆论监控的准确性。
(2)做好网络监控工作。监控、管理校内外参与学生
较多、影响较大的网页、论坛和贴吧,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网民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与我校相关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党委宣传部负责老师汇报。同时,利用值班时间在相关贴吧、论坛等发布关于我校正面消息,加强我校宣传。对容易引起网络舆情混乱的消息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确保严密监控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进行解惑答疑,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置及时。
(3)做好工作记录。认真、详细、负责地完成工作记录,特殊事件要做到跟踪记载处理过程及结果。对于不利我校声誉的较重大舆情信息或其他需特殊关注的舆情信息要做好仔细认真的电子档保存工作。
(4)认真编写《舆情汇报》。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根据舆情反映的内容和学生关注程度等进行初步研究、讨论,对学生关注度高、影响较大,并可能成为持续关注焦点的舆情,第一时间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 每月定期完成《网络舆情汇报》对当月的网络舆情及监控结果等进行总结。
(5)做好收发工作。在校收发室领取信件、报纸并送至宣传部办公室,做到及时、准确、负责。
第三条 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
(一)凡在与我校相关的论坛、贴吧、BBS(如百度“武汉科技大学吧”、沁水青山BBS)等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网
络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武汉科技大学的舆情,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经研究可直接进行引导或删除有害信息的操作。若无监控权限,可及时联系相关论坛、贴吧、BBS等的管理员协助。
(二)经监测发现在校园网以外的Web主页、BBS、博客等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发生有关武汉科技大学的舆情,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应及时上报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老师,党委宣传部及时报告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具体情况报上级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处理。
第四条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重点针对下列信息: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六)损害我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第五条 网络舆情监控小组人员组成(一)网络舆情监控小组由党委宣传部选派老师领导;
(二)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成员由各个学院选拔推荐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
第六条 工作制度
(一)值班制度。网络舆情监控小组按照个人课表安排值班时间。值班时不得迟到、早退或玩忽职守;
(二)例会制度。网络监控小组每双周召开例会,对过去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交流,部署近期工作;
(三)报告制度。对值班期间发现的关于我校较重大舆情要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老师;
(四)请假制度。因故不能值班或例会等活动的网络监控小组成员应提前至少一天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否则视为缺勤;
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研究 篇7
互联网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伟大的技术革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通讯传播技术、网络技术等众多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网上热点层出不穷, 网络舆情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大。历史原因曾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国内关于舆情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迫切需要提升与之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舆情分析与监测是信息深加工, 以往“剪报”式低价值粗加工的信息服务, 虽可按主题范围搜集, 但提供的结果仅局限于单一的信息内容, 传统的单一线性收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人类大脑发散思维的需要。
二、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技术支撑
在浩瀚的网络中, 政府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完成网络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不现实的。而Web数据挖掘能快速、准确的获得有价值的网络信息, 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行为以及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它克服了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无法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系和规则及根据现有数据预测未来的弱点。Web数据挖掘的出现为自动和智能的把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条件。可有效地从Web获取并分析相关舆情, 达到监测、辅助决策和引导的目的, 为网络舆情预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一) Web数据挖掘
Web数据挖掘由传统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演变而来。数据挖掘是指从大型数据库的数据中提取出人们感兴趣的、可信的、隐含的、明显未知的、新颖的、有效的、具有潜在用处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数据挖掘技术被运用到网络上, 并根据网络信息的特点发展出新的理论与方法, 演变成网络数据挖掘技术。Web数据挖掘是指对目标样本进行分析提取特征, 以此为依据从Web文档和Web活动中抽取人们感兴趣、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 所挖掘出的知识能够用于信息管理、查询处理、决策支持、过程控制等方面。
根据挖掘对象的不同, 可将Web数据挖掘技术分为三大类[2]: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是指从Web上检索资源, 从相关文件内容及描述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 Web内容挖掘分为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Web结构挖掘的目标是Web文档的链接结构, 目的在于揭示蕴含于文档结构中的信息, 主要方法是通过对Web站点的结构进行分析、变形和归纳, 将Web页面进行分类, 以利于信息的搜索。结构挖掘的重点在于链接信息。Web使用挖掘是从服务器访问日志、用户策略、用户对话和事物处理信息中得到用户的访问模式和感兴趣的信息, 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获知Web使用者的行为偏好, 从而预测其行为。
(二) Web挖掘过程
Web数据挖掘依然遵循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 挖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 (如图1所示) [3]。
1. 数据收集。
网络信息的收集是网络舆情监测的源头, 其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监测效果。对于明确主题的舆情信息采集, 可以采用搜索引擎方法。由于各个现存搜索引擎索引数据库的构造方法不同, 其索引数据不尽完整, 所以应将多个单搜索引擎搜索结果进行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搜索中可以以宽度优先、深度优先或启发方式循环地在互联网中发现相关信息, 可将网络空间按域名、IP地址或国别域名划分为独立子空间详细搜索;或以信息类型为划分, 如HTML格式、XML格式、FTP文件、Word文档、newsgroup文章和各种音、视频文件等。舆情信息检索结果可按不同维度展现, 包括按内容分类、舆情分类、相关人物、相关机构、相关地区、正负面分类等。每个维度下把搜索结果自动分类统计展示, 以便短时间内检索到精确信息。
2. 数据预处理。
因原始Web访问数据的文件格式是半结构化的, 包含不完整、冗余、错误的数据, 需进行提取、分解、合并, 转化为适合挖掘的格式, 保存到关系型数据库表或数据仓库中, 等待进一步处理。数据预处理可改进数据质量, 提高后续舆情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对采集到的舆情进行初步加工处理, 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数据统计, 对于新闻评论, 需过滤无关信息, 保存新闻标题、出处、发布时间、内容、点击次数、评论人、评论内容和评论数量等。对于论坛, 需记录帖子的标题、发言人、发布时间、内容、回帖内容、回帖数量等, 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条件允许时甚至可直接对网站服务器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 模式发现。
利用数据挖掘的算法可发现用户聚类、页面聚类、频繁访问页组、频繁访问路径等隐藏的用户访问模式。若在挖掘用户浏览模式过程中发现选择的数据或属性有偏差, 或挖掘技术达不到预期结果, 需根据反馈结果不断重复以上过程, 通过数据挖掘, 创建和更新用户模式库。模式发现可应用许多相关领域的方法, 但需针对Web数据挖掘的特点做出相应的改进。
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会话文件, 可对页视图、浏览时间和浏览路径长度进行各种不同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频繁访问页、频率、均值、中间值和访问量的时间分布等) , 提高网络舆情挖掘的效率和质量。
路径分析。发现站点中最常被访问的路径及其他相关路径信息。信息采集过程中的静态数据可采用该技术, 采用图的方法来分析Web页面间的路径关系。G= (V, E) , 其中:V是页面的集合, E是页面之间的超链接集合, 页面定义为图中的顶点, 而页面间的超链接定义为图中的有向边。顶点v的入边表示对v的引用, 出边表示v引用了其他的页面, 这样形成网站的结构图, 从中可确定最频繁访问路径, 此路径指向的信息极有可能就是互联网上的“热点”和“焦点”。
关联规则。挖掘的是客户的不同浏览事务所涉及的大量数据中项集间的联系规律。利用该算法可从纷杂的网络信息中找出促使网络舆情产生、变化的内在因素, 帮助揭示舆情的变动规律, 挖掘出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序列模式。挖掘出交易集间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模式, 由此确定用户将来访问趋势和模式。在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 可将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进行早期预报, 提前发现不良事件的苗头, 尽早梳理, 快速应对, 达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分类。先从数据中选出已分类的训练集, 运用分类技术, 建立分类模型, 对未分类数据分类。分类模型由分类器或分类函数确定相应类别, 分类模型类别可由特征化了的属性集合描述。分类发现可描述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在网络舆情研究中, 可根据自身需求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初步筛选, 进行分类、分组, 如设置“民生问题”、“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经济危机”等。然后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选择, 进行数据集合, 缩小挖掘范围, 避免盲目搜索。从而得到更精确、更有价值的信息。
聚类。聚类和分类的主要目的都是对Web对象归类, 不同之处是聚类未事先定义好主题类别, 需将Web对象特征化后归类分析, 使同类的对象具较高相似度, 而不同的类中对象差别较大[4]。
预测分析。利用历史数据中找出的变化规律, 建立专用模型, 通过此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及特征等其他方面进行预测, 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前预测, 提前防范意外, 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预测关心的是精度和不确定性, 通常利用预测方差来进行度量。
偏差分析。指发现数据库中的异常数据, 其检验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偏差分析可以对网上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批驳, 在纠正偏差中使造假和诽谤不攻自破;可以准确及时地挖掘提取与热点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 以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
4. 模式分析。
模式分析主要是为了从模式发现算法找到的模式集合中筛选出有趣的模式。精确的分析方法通常由Web挖掘的具体应用来控制。模式分析的形式可以是类似SQL的知识查询机制, 也可以把Web使用数据装入数据仓库, 以便执行OLAP操作。另外, 可视化技术在视图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数据模型中的变量特征、操作子模式都可用图形化的工具标识, 这对揭示数据中内在本质及分布规律起到很强的作用。
三、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为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能力, 特别是动态信息的监测, 有必要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一套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实现对舆情采集、监测和预警的信息需求, 为使用者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 做出正确舆论引导, 提供分析依据。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以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 基于软硬件、数据管理平台, 依托搜索引擎和Web数据挖掘技术。该系统包含四个功能模块:Web舆情采集模块、Web舆情预处理模块、Web舆情挖掘分析模块、Web舆情辅助决策模块 (如下页图2所示) 。
1.Web舆情采集模块。系统应能根据用户信息需求, 设定主题、关键词目标, 通过人工参与和自动信息采集结合来完成信息收集任务。根据不同舆情专题需要输入不同的待采集的目标网址, 自动采集新闻信息, 统一加工过滤、自动分类, 保存新闻标题、出处、发布时间、正文、新闻相关图片等信息, 支持多媒体数据采集, 可自动解析RSS的XML文件, 抽取网页的链接、标题、时间等信息, 支持网页快照功能等。高效、全方位的网络舆情采集, 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可用性和全面性, 从而为决策分析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参考。
2.Web舆情预处理模块。围绕集中管理、分布存储、跨平台发布、实用性, 覆盖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3.Web舆情挖掘分析模块。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多种技术对收集来的舆情进行分析和处理, 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及内容分析的确定性, 为舆情引导做准备。其功能包括: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图2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的总体架构即可根据信息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 识别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 通过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 识别敏感话题。倾向性分析, 即对于每个话题、每个发信人发表的文章的观点与倾向性进行分析与统计, 了解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主题跟踪, 即跟踪某个热门主题回复、跟帖、修改、阅读等情况, 为管理者及时了解该主题的舆情发展状态。自动摘要, 即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形成自动摘要, 供决策参考。趋势分析, 即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 人们所关注的程度, 并对未来作出科学预测。突发事件分析, 即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 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4.Web舆情辅助决策模块。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内容安全性、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通过舆情预警、舆情监测、舆情报告和发布个性化信息等手段, 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提供经过舆情分析处理后的有针对性的结果生成报告, 并提供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浏览、检索, 达到辅助决策, 引导舆情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是个复杂的技术和管理过程, 必须充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觉地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
摘要: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是个复杂的技术和管理过程, 必须充分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的优势, 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系统,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自觉地把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力和强大合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引导,Web数据挖掘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3.
[2]Raymond Kosala, Hendrik Blockeel.Web mining research:A survey SIDKDD Explorations, 2000:7.
[3]W Hseush, C Pu.A Practical Technique for Asynchronous Transaction Processing[C].In Proc.Of the 15th Inter.Conf, on DistributedComputing Systems, 1995:110-117.
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控制;对策
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全覆盖,人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然而,近些年来,诸如香港占中事件、鲁山敬老院火灾、泥石流灾害、电梯伤人、山东疫苗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传播范围十分广泛,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围绕着这些突发事件产生的各种网络舆情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我们要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演化的规律加以研究,探索这些规律的特征,从而为有效引导和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基本概念介绍
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在毫无防备的条件下突然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为非官方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空间中发布和传播的含有情绪、态度、意愿、观点或行为倾向的信息。[1]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突然发生后其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加之现场比较复杂,信息沟通渠道受阻,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事件原因,因此便为各种“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可能。经对多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具有自由、即时、互动、匿名性、情绪化以及群体化等特征,如果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向社会公众澄清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就会使“小道消息”的传播更加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产生极端的后果。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分析
(1)突变规律: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会成为网络广泛传播和热议的话题,网络舆情也恰恰在此时产生。它的产生就会打破往日网络的和谐,使突发事件一度成为“热词”,膨胀度极高。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其引起网络话题的突然膨胀,是网络舆情生成与演化的触发因子,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网络舆情的非连续性突然发生和变化。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值没有突破舆情突变点时,网络舆情比较平和、稳定,如果舆情风险一旦突破了临界值,则会使之前潜在的能量即刻间释放,瞬间打破原有的稳定平和状态,突然间形成舆情风险。(2)聚焦规律。网络舆情突变之后,会迅速在网上扩散发酵,一下子成为具有广泛认同的话题,形成关注焦点。特别是在网站和网民的不断炒作、评论、转发,然后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网络舆情焦点,被无限放大,引起更多人的聚焦。(3)共振规律。网络舆情在网络上不断聚焦后,政府、媒体以及网民将进行一场互动,网民就会逐渐将突发事件本身转向对事件的看法上,在此基础上产生具有鲜明指向性的热议,从而实现事件议题与网民情绪的共振。(4)极化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个体容易模仿或复制其他个体行为,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做出统一的观点、言论和行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极化形态,“个体观念或情绪会逐渐共鸣强化。”通过网络的传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会逐渐走向群体极化、议题极化和指向极化,迅速发酵后后果会非常严重。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对策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对网络舆情也高度重视,专门提出了要不断提升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水平,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监控对策:一是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第一时间捕获舆情热点。平时要多总结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做到未雨绸缪,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占据主动权,及时公布真实有效的信息,避免造成信息缺位而使小道消息泛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人都是先入为主,一旦被谣言抢占了先机就很难再纠正了。二是注重舆论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引领舆情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碰撞交锋的主阵地,一些人甚至用互联网传播偏激的言论、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舆论引导,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社会公众,使他们能够文明上网、理性判断,对一些负面的消息和言论不轻信、不跟风、不传播,努力创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地向外界发布最权威、真实信息,用真理去挤压谣言,不给谣言任何存在的空间。这就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做好预案,快速做出反应,增强政府公信力。四是发挥好舆情监测系统的作用。要借助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过滤功能,及时对制造紧张气氛、煽动蛊惑民众的信息进行处理,避免这类信息大肆传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系统分析复习资料 篇9
1.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2.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3.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1)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式和格局。(2)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正在形成。4.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成的每个阶段环环相扣。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个人情绪态度和意见的形成——网络互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 5.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1)渐进模式
<1>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2>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2)突发模式
<1>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2>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6.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1)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2)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力源头。7.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1)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的系统工程。
(2)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2)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 1 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发帖量变化率、累计点击数量、点击量变化率、累计跟帖数量、跟帖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2)新闻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新闻数量(三级指标)、发布新闻数量变化率、累计浏览数量、浏览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3)博客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累计发布博文数量(三级指标)、发布博文数量变化率、累计阅读数量、阅读量变化率、累计评论数量、评论量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转载量变化率。4)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其他通道:主要包括即时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其它通道舆情信息活性值(三级指标)<3>内容敏感指标(一级指标)
1)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是指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2)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性(二级指标)3)网络舆情信息内容敏感程度(三级指标)<4>态度倾向指标(一级指标)1)态度倾向指标用以刻画针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信息,民众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即民意)倾向。
2)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性(二级指标)3)网络舆情信息态度倾向程度(三级指标)8.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 网络舆情评估的流程,大体包括三个基本环节:舆情收集和整理——舆情分析和研判——舆情总结和报告
(1)舆情的收集与整理
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就是进行舆情艘搜寻、调查和采集。
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舆论信息网络。
<1>舆情的收集
①抓住关键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a.中央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所引发的舆情,以主流媒体、政府重点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b.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政策、做法所引发的舆情,以权力部门的相应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
c.国内外要闻、重大事件的跟踪报道、热点评论等,以新闻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d.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以虚拟社区的热门版块和BBS跟帖为主要挖掘渠道。
e.小道消息、谣传、各种议论的集散地,蕴含着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并通过转载扩大影响,以个人网页为主要挖掘渠道。
f.社会思潮以及理论动态舆情,以学术类理论网站和社科类言论网站为主要挖掘渠道。②把握有价值舆情点收集网络舆情
舆情热点、舆情焦点、舆情兴奋点、舆情波动点、舆情重点、舆情诱发点 ③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舆情酝酿阶段、舆情初现与发展阶段、舆情形成与外显阶段
<2>舆情的整理
经过搜集而获得的原始舆情信息和样本通常是繁杂无序且真假混合的,因此需要进行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信息和信息样本的组织过程,目的就是使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分析评估的形式。(2)舆情的分析与研判
<1>对调查获取后的舆情,应该组织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分析和评估。舆情分析的 重点是舆情发展的未来态势,包括舆论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稳定是否存在着潜在危险。
<2>舆情研判的标准是看舆情的发展是否符合舆论引导的目的。(3)舆情的总结与报告
最后,对舆情分析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舆情评估报告。9.网络舆情的评估方法(1)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是情报学中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
<2>基本的做法是把媒介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2)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方法对网络公共事件进行分析,意味着突破地域和时间的制约,对同一地区的不同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地区的事件进行比较,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通过对已成型舆情评估案例的分析,对比目前需要评估的舆情,比较二者间的异同之处。(3)抽样分析法
<1>科学抽样时进行舆情事件分析重要的前期环节,结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科学的抽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舆情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2>样本的选取,媒体信息从体裁上分为报道与评论,抽取样本应该以评论为主;从地区上分为全国性媒体、地方性媒体与境外媒体;从体制上分为体制内媒体与商业化媒体;从文章来源上分为原创与转载。另外重大涉外舆情事件还要关注境外媒体。10.网络舆情的评估技术(1)单体化技术
<1>网络舆情采集与提取技术:梅雪等人(2007)通过全自动生成网页信息抽取Wrapper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网页数据的抽取与集成,具有一定的处理准确率以及抽取效率。
<2>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追踪技术:段建国等人(2007)在此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实现了话题发现与追踪:即将文本聚类问题转换为话题特征聚类问题,并依据事件对语言文本信息流进行重新组织与利用脚。
<3>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技术:唐慧丰、徐琳宏、李艳玲等人(2007)致力于网络舆情文本的倾向性分析技术:通过判断网络环境下倾向性特征词的特点和类型,并进行语气极性判别和标注,从而构建一个面向互联网的倾向性语气词典,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数据集,为中文倾向性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4>多文档自动文摘技术:张姝(2007)、刘茂福、张瑾(2008)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舆情信息自动生成报文,并能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和信息检索。(2)系统化技术
<1>互联网舆情监测Beehoo系统。该系统由中科院计算所网络重点实验室设计并开发,3 目前己推出3.0版本。
<2>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2005)设计开发。该系统由舆情规划、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四个环节组成,主要针对离线的网页数据进行舆情自动分析和预报,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了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3>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列络与分靠式计算实验室(2008)正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现己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4>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TR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现已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设计。
<5>网络舆情分析模式。谢海光等人(2006)通过探索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提出了舆情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拐点(拐度)、难点(难度)、疑点(疑度卜粘点(粘度)和敝点(散度)等十个分析模式和判据基本结构。<6>网络舆情指数分析体系。南京大学秦州副教授(2005)以近年来网上重大矿难报道数量绘制出网络舆情环境下的“矿难舆情指数曲线”,探索了基于网络上特定主题WEB页面数绘制网络舆情指数体系的可行性。<7>网络信息采集与分析模式。北大李晓明教授(2003)提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采样收集与分析的模型。该模型包括样本空间的选取、主题特征的提取、目标参量的设置、网页收集、数据后处理几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模型在目标参量设置上提出“主题强度参量体系”,对样本空间的网页从宏观统计和变化过程,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总体信息和独立信息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1.网络舆情引导:就是政府针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抑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负面影响,促进网络民主舆论健康发展。(1)建立应对处置机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 <1>建立舆情处置机构 <2>建立快速应对机制 <3>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4>建立后续联动处理机制
(2)加强网络评论队伍建设,理性引导网络舆情(3)加强与传统媒体互动,形成主流舆论强势
<1>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传播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都有传播信息的可能。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接受网上已发布的所有的信息。
<2>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来引导舆情更显其重要性。(4)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1>“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称舆论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2>政府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让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这样,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言论自由与政府干预
(1)我国《宪法》第 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国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民主角度出发,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前提。(2)约翰•密尔顿在其论著《论言论自由》中首先提出言论自由的主张,认为言论自由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4(3)按照《宪法》的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任何自由都并非没有边界,每一个公民又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13.政府干预言论自由的目的
从理论上说,政府干预言论自由只能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实施;二是当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宪法保障的其它价值发生冲突时的一种取舍,如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的 ,或者是为了保障第三人的正当权利。14.“集体性的自决”
(1)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价值不是让个人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其私人偏好,也不是为了个人的自我表达或者个性体现,而是为了实践民主政治的要义——“集体性的自决”。
(2)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15.政府应积极地有所作为
(1)如果政府对所有言论都放任自由,不予以任何干预,那么强势者的言论势必压倒甚至淹没弱势者的声音,一部分人的言论自由非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受到了压制,即所谓的“沉寂化”效应。
(2)政府应当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地有所作为,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保障平等的言论机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16.我国政府近年网络舆论管理措施
(1)建立了以法规为主体的互联网政策框架体系(2)高度重视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管理(3)整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4)铁腕管制网吧经营
(5)行政指导:网络评论员引导网络舆论(6)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制 17.我国网络舆情管制特点
(1)网络舆情管制重管理轻权利
(2)我国政府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强调政府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和管理互联网。
(3)我国现行的网络相关规范,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内容大多是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课以义务。(4)在法律责任部分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如罚款、停业甚至判刑,鲜见对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相关规定。18.网络舆情监管模式创新:从管制到治理
西方国家的互联网管制措施一般都遵循三个原则:(1)保护言论自由的原则(2)禁止不良信息传播的原则(3)行业自律的原则 19.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3)加强行业自律(4)“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5(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20.备注:关于“四讲”
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
(1)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2)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
(3)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4)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
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案例:汶川大地震与王家岭矿难 21.特别关注:突发事件的应对
(1)有学者已经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
网络消防舆情监控关键词词库 篇10
网络消防舆情监控关键词词库
【消防综合类】
消防官兵、消防干部、消防警官、消防战士、消防士官、消防文员、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职雇员、消防志愿者、消防人员、消防队、多种形式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消防士官选取、消防直招士官、消防退役安置、火灾、大火、火警、灭火救援、消防救助、消防装备、消防车、消火栓、消防站、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规划、消防监督、消防管理、消防执法、消防验收、消防技术服务、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监测、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宣传、消防安全培训、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消防咨询、消防远程监控、消防志愿服务、消防志愿行动
【消防管理类】
消防坑爹、消防执法不作为、消防无法无天、消防乱处罚、消防乱罚款、消防乱收费、消防培训收费、消防吃拿卡要、消防腐败、消防收贿、消防受贿、消防打人、消防抓人、消防执法蛮横
【灭火救援类】
消防灭火收费、119报警电话无人接听、消防队出警慢、消防队到场慢、消防车无水、消火栓无水、消防员见死不救、消防队不作为、消防队救援不力、消防队扑救不力、消防指挥不力、消防 大火 多人跳楼 多人死亡、消防人员死亡、消防人员受伤
【部队管理类】
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监控探究 篇11
1虚拟警察的概念
2006年1月深圳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网络卡通警察, 在深圳市各主要门户网站设立“虚拟警察”和网上治安岗亭。2007年7月在全国公安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会议上公安部张新枫副部长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在全国100个以上城市全面推进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工作, 在重点网站、论坛布建‘虚拟警察’、‘报警岗亭’。”
虚拟警察的定义首次出现在铁血社区上, 一位网友将虚拟警察定义为“‘虚拟警察’指的是民警像在现实社会中巡逻一样, 在网上公开亮相, 公开执勤巡逻, 接收网民对网上案件报警, 答复网民网上法律咨询, 宣传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但关于虚拟警察学界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虚拟警察是指基于网络虚拟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 以治安管理理论为指导, 以网络科学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上卡通警察、网上报警亭等形式展现出来, 在网络虚拟社区建立的在公共网页上24小时公开执勤巡逻, 接受和处理网民报警求助、宣传互联网安全法律法规、维护网上治安秩序的警察个体或由这些个体组成的特殊警种。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网警”和“电子警察”存在着区别。
2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必要性
虚拟警察是伴随着当前我国虚拟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其产生的相关问题应运而生的, 它在对网络舆情方面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它是公安机关“主动出击”, 履行其职责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第6条第12项规定, 人民警察有履行“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的职责。当今民众发表言论的途径越来越广, 言论也更加自由, 网络舆情发展越来越迅速, 越来越难以控制, 因此掌握控制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是现阶段我们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仍比较被动,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巨大的舆论风暴引发后, 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后, 我们才后知后觉, 亡羊补牢。因此, 虚拟警察的设立可以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 在网络舆情的控制方面取得主动权。要使警方能及时取得舆论的控制权就要及时掌握舆论动向, 虚拟警察通过24小时在网上巡逻以及各个网络报警点, 能及时发现谣言和澄清事实。因此, 虚拟警察的设立可以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 在网络舆情的控制方面取得主动权。
2.2它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高效处理的需要
在网上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帖子, 一经网上的讨论跟贴, 在一夜之间甚至是几个时辰内, 便可风靡网络, 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暴。一些失真的言论如果等到警方发现并认定为具有有违法犯罪性质后, 再去进行处理时就为时已晚, 即便采取紧急措施, 舆情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控制, 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虚拟警察在公共网页上进行24小时巡逻执勤, 能够对网络言论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负面的言论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必要时作出特殊处理以防产生严重的后果, 这就大大的缩短了我们发现、处理舆情的时间差, 为减少舆情失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赢得了时间。
虚拟警察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高效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拟警察能够实时对网络舆论状态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潜在的负面的不良舆论, 从而为处置网络舆情赢得宝贵的时间。二是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高效处理还体现在虚拟警察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上。对于复杂的舆情事件, 虚拟警察可以一边进行监控一边与网络警察、政府等现实社会取得联系, 商讨解决对策, 实现防控合一。三是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高效处理还体现在“以疏导为主、以屏蔽为辅”的处置原则上。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既不是最开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近年来的严格控制, 而是对网络舆情乃至整个网络环境的实时监管。舆论“宜疏不宜堵”。“以疏导为主、以屏蔽为辅”的处置原则, 不仅是对网民舆论自由的最小限制, 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源, 同时避免了舆情处理后反弹。
2.3它是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要
首先, 网络具有开放性, 虚拟警察的设立并不需要投入过多警力。虚拟警察的组建可以直接整合网络警察中的优质资源组成专业团队, 然后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网监部门紧密联系即可。虚拟警察将网络舆论掌握在控制之中, 对网络舆论风暴在发生初步阶段就及时进行处理, 这样比较起等到谣言散布于整个网络, 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时候再去治理, 更省时省力, 且将社会危害降到的最低。
其次, 虚拟警察是警力下沉, 直接与民众面对面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建立社区警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我国警力有不足, 警力下沉成为当前警力资源配置的必要选择。虚拟警察的设立恰恰可以适应了这一需求。它既能够与直接与网民面对面, 又不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因此我们认为虚拟警察的设立是实现警力下沉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新途径。
因此, 无论从现实警力的配备还是从治理网络舆情的效果上来看, 设立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实际上是对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4它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是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实施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战略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通过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实施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战略”是当前中国公安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当前网络成为信息的渊薮, 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发出、传播、加工、再传播。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实施以情报为主导的警务战略, 就必须重视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 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网络舆情虽然是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言论、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是公安情报信息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具有无预见性、传播快等特点。因而, 要想充分掌握网络舆情所传达的情报信息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高技术的管理队伍。虚拟警察以其特有的优势, 如24小时在线巡逻等, 可以很好地对网络舆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设立虚拟警察来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 不仅可以对网络秩序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 而且可以通过监控, 掌握真实、全面、实时的情报信息, 为接下来公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的几点建议
虚拟警察因自身的特点在对网络舆情的监控方面有着许多优势,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虚拟警察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这方面可能存在着诸如侵犯网民隐私、限制网民舆论自由等缺陷。为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我们认为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监控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完善。
(1) 尽可能减少虚拟警察的层级, 尽可能建立国家、省级的两级虚拟警察系统。虚拟警察是在网络上进行巡逻执勤的警种, 而网络社会具有十分强的开放性、跨地域性。从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角度来说, 网络舆情通常会在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果虚拟警察层级过多, 很难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地控制。虚拟警察既需要我们的警察有过硬的警务素质同时还要求掌握较高的网络技术, 可以说这样的警力资源在现阶段是相当缺乏的。减少虚拟警察的层级能够使有限的警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2) 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虚拟警察的工作让虚拟警察有了更高的权限, 这也就使得网民关于虚拟警察会限制网民言论自由、侵犯隐私权利等顾虑越来越大。因此对虚拟警察的权力进行限制十分必要。应将虚拟警察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在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等公共网页上, 而不应该进入网民的私人设限空间, 如设限QQ空间、个人博客等。同时, 虚拟警察对于网络舆论应该秉着“以疏导为主、以屏蔽为辅”原则, 尽可能少的限制网民的言论自由。
(3) 注重提升虚拟警察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虚拟警察每时每刻都出现在网民面前。它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虚拟警察在网民心目中的形象, 乃至现实生活中警察的形象。因此, 虚拟警察的素质尤为重要。虚拟警察的素质不仅包括警务专业素质、网络技术素质, 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法治意识等, 尤其是后者。网络社会存在很多诱惑, 加上虚拟警察自身的特权, 如果虚拟警察自己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出现一些违法侵权行为, 影响整个虚拟警察形象。所以,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虚拟警察队伍十分必要。
(4) 完善立法, 为虚拟警察行使职权提供执法依据和保障。随着许多网络新生事物的出现, 对网络及虚拟世界的管理及规范变得日益迫切。虚拟警察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可依, 法律没有对网络舆论问题做出相关规定, 虚拟警察只能依靠《警察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的有关条款比附类推。另外, 若缺少法律的规范, 容易出现易越权, 侵犯公民的隐私, 引起网民的不满, 损害虚拟警察的形象, 恶化虚拟警察的执法环境。因此, 制定一部完善的虚拟警察法律法规十分必要。
4结语
虚拟警察是指基于网络虚拟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警种, 它在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们在本文中只是就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监控中的部分问题作了理论性的探究, 但在此方面还有更大的研究空间。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给虚拟警察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乃至虚拟警察的发展带来帮助, 为建设更加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尽绵薄之力。
摘要:虚拟警察是指基于网络虚拟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 而产生的特殊新型警种。虚拟警察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具有其自身优势:它是公安机关“主动出击”, 履行其职责和使命的体现;是实时监控网络环境、高效处理舆情事件的需要;是优化配置警力资源的需要;是加快公安信息化步伐、实施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警务战略的体现。但在虚拟警察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这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侵犯网民隐私、限制网民舆论自由等不足, 因此相关虚拟警察机制还要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虚拟警察,网络舆情,网络虚拟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兆端编著.中国公安发展战略——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应当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马永定.处置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探讨——以绍兴市公安局处置“5.27”交通事故舆情为例[J].公安教育, 2010, (3) .
[3]谢晓专.公安网络舆情搜集机制研究:内容与渠道建设[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4]景钊, 肖波.刍议我国网络警察队伍的完善[J].警学.法学.
[5]张兆端编著.中国公安发展战略——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应当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舆情监控系统说明书】推荐阅读:
舆情监控系统论文07-15
政府网络舆情监控制度08-09
机关网络舆情监控制度08-20
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12-22
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研究11-05
1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工作细则12-16
WOM舆情监控系统先进性07-17
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11-20
高校校园网信息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