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三种集权

2024-11-26

管理学的三种集权(共11篇)

管理学的三种集权 篇1

班级管理的三种模式

班级工作向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级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体来说目前有三种班级管理模式,和大家探讨。

一、“看管”式

“看管式”管理模式,是一种境界比较低的管理模式,一般就是“严”“靠”,属于被动应付式管理,一般这种管理模式大多被初当班主任者所采用。在“看管”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在短时间内镇住学生,树立威信,都会采用高压政策,一切从严,使学生俯首帖耳,敬而远之。这种管理模式在短期内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学生肯定是“压而不服”,按下葫芦起来瓢,弄的无法收拾。同时,在看管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必是事必躬亲,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注到学生的身上,早出晚归地靠在班级上,检查学生的自习、纪律、卫生、上操情况等等,最终会导致班主任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学生的自觉性也差,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班主任在的时候,个个守规守距,班主任一走,马上闹翻了天。

二、“法治”式

“法治”式的管理模式比“看管”式高级一些,其管理要旨是“以制度除恶扬善”,属于一种预防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多为过渡阶段班主任所采用。经过第一阶段的磨练,班主任对班级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大都了如指掌。同时他们在经历了诸多的挫折之后也相应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意识到一味的依靠“看管”式很难把工作做好的。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章法。他们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班级制度用以压制、打击和预防他们认为“恶”的行为,鼓励和扶植他们认为“善”的行为,如一些班级制定了详细的班规,并辅之以严格的良好评比、奖优罚劣等。这种管理必“看管”式相比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但是,实践证明再多的制度和条款都是不够的,规定不完所有的事情,正所谓“如果制定了一百条法律,依旧制造了一百零一个漏洞”。管理过程中教师一味的“严于执法”,所以老师大多缺乏人情味,学生会把老师当作敌人,在内心对老师形成逆反心理,把老师的话当做耳旁风,最终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以至于“令行不止”。

为了使法治式管理模式更具实效性,班主任要学会在班级管理中适当的给学生以民主,适当的权利下放,让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如此制定的班级制度才会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班级管理就会“令行即行”。

三、“自治”式

“自治”式管理模式即为教师的“无为而治”,式班级的管理的最佳状态,是众多班主任梦想的境界。这种无为而治并非班主任简单的放手,对班级不闻不问,而是班主任适时“有为而治”。核心是“治于心”。魏书生老师常外出讲学,很长时间不进班,而班级秩序井然,学风依然,是这种管理模式的美完美体现。

三种班级管理模式是递进性的。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

管理学的三种集权 篇2

没有明文规定, 但实际上人人不知不觉地都在恪守着的“规则”, 可称之为潜规则。潜规则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面意义上的潜规则越来越遇到法律和制度障碍, 越来越被明规则逼到死角。而积极的正面意义上的潜规则, 有利于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例如商业惯例、行规、习俗、文化、不成文规矩等, 企业的明规则不可能都有所规定。还有诸如领导的座次、上下级和平级关系的处理、用人之道、成功之道等, 都属于并不是消极的反面意义上的潜规则。掌握这些潜规则, 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

一旦到了高级管理者层级, 就会发现:什么是领导, 好领导的标准是什么, 怎样做一个好领导, 领导应该务虚还是务实, 企业领导应该怎样处理好与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企业是否应该尽社会责任、尽到何种程度, 企业的使命、价值观、愿景、战略应该是怎样的, 企业战略应该立足于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等,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 都会摆在高级管理者的面前。然而, 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答案只可能存在于高级管理者“干中学”的过程。这个时候, 我们就说, 高级管理者进入了“空规则”状态。

班级管理的三种模式 篇3

一、初级阶段:“看管”式管理

“看管”式管理方式,是一种境界比较低的管理方式,其要旨就是班主任要“严、耗”,属于一种被动应付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多被初当班主任者所采用。学校的新班主任,很多是刚踏出校门,他们的各种管理经验相对较少,所以对班级管理缺少明确的思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能力。其班级管理中往往是学生问题成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秩序,他们的班级工作只能靠“看管”。在“看管”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在短时间内镇住学生,树立威信,往往会采用高压政策,一切从严,让学生俯首帖耳,敬而远之。这种班级管理方式短时间内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学生肯定是“压而不服”。同时在“看管”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必须事必躬亲,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注在学生身上。如此,最终会导致教师的疲惫不堪,心力交悴,而学生整体的自觉性却很差,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班主任在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遵规守纪,班主任一走马上闹翻天。另外,在这种“看管”式的管理方式下,教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属于一种“亡羊补牢”式的解决法,即班主任总是在班级出现问题后,才知道根据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因此,无论班主任解决问题的速度如何迅速,也总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正是鉴于以上原因,所以此法仅为新班主任或班级组建之初时所采用。

二、中级阶段:“法治”式管理

“法治”式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比“看管”式高级的管理方式,其管理要旨就是“以制度除恶扬善”,属于一种预防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多为过渡阶段班主任们所采用。经过第一阶段的磨炼后,班主任对班级中学生常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大都了如指掌。同时,他们在经历了诸多的挫折之后也相应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已经认识到一味地靠“看管”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于是他们开始寻求章法,他们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制定一些班级制度用以压制、打击和预防他们认为“恶”的行为,鼓励、扶植他们认为“善”的行为。如一些班级制订了详细的班规,并辅之以严格的量化评比,奖优罚劣等。这些措施对学生教育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与“看管”的方式相比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但这种教育方法仍然是一种被动管理的方法,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其主动成长、自主教育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管理实践也证明,再多的制度和条款都是不够的,正所谓“如果制定了一百条法律,也就制造了一百零一个漏洞”。工作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无法定时、定量、定向且难以准确预计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是很难明确和制度化的,只能靠班主任的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如果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一味地“严于执法”,那么他们大多会缺乏人情味,学生会把他们当作敌人,在内心对老师形成逆反和抵触心理,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最终导致严重的师生对立的形成,以至于“令行不止”。所以,此法也不为班主任们所广泛推行。

三、高级阶段:“自治”式管理

“自治”式管理方式是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是众多班主任理想中的境界,然而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者却是寥寥无几。因为这种“无为而治”也并非教师简单的放手,对班级不闻不问,一切由学生自主治理,而是教师适时的“有为而治”。其管理要旨就是“在适应学生特点中集成管理力量”。这一阶段,班主任在管理上着重创设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让积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融人到学生的生命之中,“班兴我荣,班衰我耻”。以此使学生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所以管理中根本不需要老师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因为班级管理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学生会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个个都奋勇争优,班级环境进一步地和谐,和谐的环境带来学生们更大的发展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常外出讲学,很长时间不进班,而班级秩序依旧,学风依然,这就是“自治式”管理方式的最完美体现,

总之,班级管理的三种方式是具有递进性的,最高境界即“自治”式的管理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尊重教育规律、顺应客观形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不段提升自己管理境界的同时,巧妙地利用各种手段干预学生的学习、生活,努力做到进退恰到好处,使班级管理最终达至班主任轻松、学生自觉的良好状态。

教案的三种境界 篇4

教案的三种境界

教案,教师为进行教学活动而预先设计的方案,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而统一的关系是教案的特点。在教案的编写与执行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笔者从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师在处理教案时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姑且称之为三种境界。 第一,手中有案。对于刚走上讲台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编写教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他们往往都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思路,编写教案。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发生“意外”,他们往往把教案设计得滴水不漏,详细地把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写下来,精心的预设是这类教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手中把持着教案,以不变应付万变。教师心中惟有预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教学活动一旦发生“不测”时,教师手足无措,或责怪自己事先没有想到,或认为是学生的故意刁难、恶作剧。这样的教学,教案是铁轨,教师是火车头,学生是车厢。铁轨伸向哪里,火车便开向哪里。此谓第一境界。 第二,心中有案。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预先设计的教案毕竟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有时未必和学生“情投意合”,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往往还是摆脱不了教案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把学生引向预设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是风筝,教案是线,无论风稳飞得再高再远,都挣脱不了放风筝人的.控制。此谓第二境界。 第三,心中无案。道家推崇“无为即有为”的思想,他们认为“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我想,那些在教学上取得建树的名家大师们或许精通这一思想。他们在上课之前心中并没有固定的方案,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轮廓,一些大的教学环节,并没有详细的枝枝节节。但是他们都能够注重教学的生成性,能够根据生情学情及时地修改、调整、丰富教案,不光注重共性,更尊重个性,赏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使教学时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太阳,教案是向日葵,不管太阳走到哪里,总是面对着灿烂的笑脸。(关庙中心小学彭敏)

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篇5

摘要: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是通过人的认识行为获得的。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然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却有着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一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民众总是根据自我生活经历所产生的感悟来不断地创新观念或重新选择观念,使观念文化的发展在民众中总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盲目性。二是致力于建立人类和谐的社会生活的思想家们,一直都在寻求建立起良好和完善的观念文化体系的途径,而他们又总是各辟溪径。文化的发展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创新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不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如何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创造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合于观念文化的健康创新发展呢?这正是急需要哲学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知识文化

技术文化

观念文化 文化,是当今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全部财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和积累的历史。文化的创新发展,今后仍然是人类进行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全部内容。从范畴的层面上研究人类文化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功能及其基本发生规律,或许能够开辟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一、文化

文化,属于生命体的行为学范畴。生命体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生命体的全部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在范畴上,文化与本能相对应。生命体的文化行为,是以生命体的认知机能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机能,生命体才能够产生出一定的文化行为。由生命体的认知机能在生命体的后天生命活动中产生出的影响和指导生命体主观行为的一切存在,统称为文化。

从文化范畴上讲,文化的产生,是以生命体的文化行为为根据的,是文化行为的必然结果。生命体的文化行为,又是以相应的文化为依据和文化现象为根本特征的。文化行为的全部内容,都称为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就是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学习文化、应用文化、传授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行为现象。

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够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生命体的认知机能水平相关。认知机能水平越高,学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就越强,文化现象就越是发达,文化积累也越是丰富。在已知地球生命层的众多生命种类中,或许只有一部分生命种类具有认识机能,这一部分生命种类的生命体就能够创造文化和应用文化,而另一部分种类生命体的生命行为或许就不会产生文化现象。

产生了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对文化就具有了后天的依赖性。离开了文化,其后天正常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够产生文化现象的生命体种类,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对文化没有依赖性。这正是界定文化现象的客观标准。

一只柞蚕卵,不需要任何后天的引导,就能够“独立自主”地适时孵化成小虫,“独立自主”地觅食成长,“独立自主”地结茧、羽化成美丽的蛾,“独立自主”地寻找伴侣做爱、产卵等等。柞蚕的一切生命行为,都完全是由其生命体中的遗传物质操纵的,完全不需要除了遗传物质以外的其他的事物来指导其行为。

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就需要成年鸟的照顾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够在成年以后掌握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许多人工喂养的鸟兽,由于没有获得在野外生活的文化技能,就不能够在野外进行正常的生活。

柞蚕的全部生活技能,是通过遗传物质在先天获得的,无论怎样都不会丢失。鸟兽的生活技能,有许多是在后天接受成年鸟兽的传授和自己创造的,离开了成年鸟兽的后天传授和自己的后天创造就无法获得。

文化的产生,增加了生命体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生命利益的可能性,增强了生命体追求生命利益的针对性,从而非常有效地提高了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行为效率,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生命体的生命活动内容。文化的发达程度,取决于生命体认识机能的发达程度和文化群体的有效文化积累程度。人类,被认为在地球的生命层中具有最发达的认识机能和最丰厚的文化积累,从而具有最辉煌灿烂的文化。

二、人类文化的三种范畴

文化,是人类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正常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大愿望,就是追求生活的幸福美满。文化,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最基本手段。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正确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基本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如果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范畴的文化称为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

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要做什么人和干什么事及需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文化,其文化内容都必然同时包含了三种范畴中的文化,缺一不可。

三、知识文化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客观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知识文化,简称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行为,是以人的求知欲望为生命动力的。知识,是人的认知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现象的反映。或者说,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现象的描述。知识文化的发展,是以人在主观上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实在的真实和全面的反映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为基础的。人首先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感觉,才能够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在机能上的局限性,人的感觉器官只能对部分客观事物的部分客观实在产生感觉反应,而对其他许多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都不能够产生感觉反映,所以,对于客观事物的许多客观实在的认识,就只能通过认识机能逐渐深入。相对于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知识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就有全面和偏面之分,检验知识正确和全面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检验知识的最终手段,也只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有效感觉。

四、技术文化

人以积极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为目的,对如何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所形成的产物,就是技术文化,简称技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是人类最为典型的技术文化。

从形态特征上,技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体器官的主观动作的协调、准确和娴熟性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杂技艺人的走钢丝技艺、厨师的烹饪技艺、书画家的书画技艺、工匠的制作技艺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技艺型技术。要想获得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较长时间的观摩学习和反复练习的过程,这就是一些高水平的技艺型技术通常很容易失传的原因。另一种是以对知识的运用或组合运用为本质特征的技术:如农民利用风力分离谷和糠、船夫用船运输货物、家庭主妇用木材作燃料等等。这类技术可称为知识型技术。知识型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或把几种知识进行组合,巧妙地利用客观事物的自然力量,来有效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对于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的人,知识型技术通常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摩学习就能够获得。这就是知识型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后很容易广泛传播和不断积累的原因。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掌握的技术,通常都是既有技艺型技术的成份,又有知识型技术的成份。在许多实用技术领域中,对于技术效能的提高,知识型技术的贡献通常要远大于技艺型技术的贡献。实用技术的每一次实质性进步,通常都是由于知识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相对于技艺的训练,人们对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在客观上具有无穷大的潜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型技术对于实用技术的进步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对于一项实用技术,其中的知识型技术的进步水平,代表了该项技术的总体进步水平。丰富的知识文化虽然有利于知识型技术的创新。但是,人们学习知识与创新技术分别产生于不同的认识机能。有的人善于获得知识--学习成绩很好,却不善于创新技术--实践能力很差。有的人不善于获得知识,却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善于获得知识又善于创新技术。有的人既不善于获得知识又不善于创新技术。

技术的创新,是以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根本目标的。所以,对于一项技术在性能上的检验和价值上的评价,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在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方面所表现出的功效的大小。功效大就称为“先进”,功效小就称为“落后”,有功能就称为“正确”,没有功能或是有相反的功能就称为“错误”。

五、观念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己应该产生何种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的认识所形成的认识产物,就是观念文化,简称观念。人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现象”,就是人的“自我”感觉。人的一切主观行为,产生于人的主观愿望。人的一定的主观愿望,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人的一定形态的“自我”,产生于人的一定形态的观念。一定的客观事物,对于一定形态的“自我”,表现为一定的利益形态和价值形态。所以,观念又常被人们俗称为“价值观念”。观念是人的灵魂,没有观念,人就不会产生明确的“自我”感觉,就不会产生主观愿望和主观行为,也就是没有“七情六欲”,生命的存在对于“自我”就会没有意义。

人的观念形态,确定了人的“自我”形态。人对“自我”形态中利益取向的认识和确认的结果,就是观念。观念中包含了人对“自我”形态的确认和对“自我”与生活环境所形成的利益关系的确认。观念,是人的“自我”在争取利益时的主观标准。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快乐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能够使“自我”产生痛苦感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美,什么样的客观事物让“自我”感觉很丑等等。这完全取决于人形成了什么样的观念形态。

观念的形成有三条途径。一是接受他人的观念灌输:在社会生活中,他人通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持续灌输某种特定的观念,就会使人接受并拥有该观念。二是受他人观念形态的影响:在与他人交往的活动中,人们通常都会受他人的观念形态(通过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影响而接受他人的观念。三是自我对生活感受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对自己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感受进行自我认识,也就是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省”和“感悟”,使自己产生一定形态的观念。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生活实践的自我认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观念。观念形态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自我”,就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愿望,对于相同的客观事物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态度。比如,有的人认为做一些扶贫帮困的好事是“积阴德”,对自己有好处,总是积极从事。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白费钱”,是自己利益的损失,总是消极对待。观念形态的不同,是造成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品德高尚,有的人则表现为恶贯满盈的根本原因。

观念形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主观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主观行为上必然会发生思想冲突。观念形态相同的人,也会由于共同拥有某种“低级”的观念形态而必然会发生利益争夺。思想冲突和利益争夺,是造成人们社会生活无休止的人为痛苦和灾难的恶源。要铲除这个恶源,最根本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共同拥有具有“崇高”形态和相同体系的观念。

人的观念形态和“自我”形态,都是人的“虚幻”的“精神现象”。对于不同形态的观念,没有具体的客观实在来作为判别其“是”“非”“曲”“直”的标准。这就是观念文化最显著的本质特点之一。

六、人的认识行与文化的产生 人的认识行为的驱动力,是人的主观愿望。人的认识行为,在形态上主要分为观察记忆、回忆、猜想和感悟。猜想和感悟就是思维(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是猜想,对于观念文化是感悟)。人的观察记忆、回忆的方式都是天生具备的,只有猜想和感悟的方式是在后天产生的。

人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直接的观察和记忆,对经验和感受的事物进行简单机械地认识;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对事物的简单机械认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再认识。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由认识所产生的文化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文化具有肤浅、简单、偏面和机械的特点;第二个层次的文化具有深入、系统、全面和复杂的特点。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成果的产生,通常都是通过第二个层次的认识行为获得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思维后获得的。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人类文化积累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积累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文化的积累处于原始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非常原始的。在人类认识的历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发现和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文化积累的速度,文化的不断积累又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进步速度。在获得知识文化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愿望是要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在对知识的猜想过程中,人的猜想方式的变化发展,是以高效率和正确地得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目标的。既然是猜想,就必然会发生错误。而人们的主观愿望是猜想正确。如何猜想才能够正确,或者说是如何猜想才能够少发生错误或不发生错误,这正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从没间断过的非常艰苦的猜想实践追求。在认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对客观实在的观察感觉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总结出了对猜想进行逻辑实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使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在数量上和正确性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由于是以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为标准,不同的人,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认识成果都很容易和很必然地趋向同一。

在创造技术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技术创新通常都是以最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为目标的。新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人们很自然和很必然地要经过实践中的比较来验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猜想和实证的反复过程。由于是以真实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为标准,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所以,不同的人,在创新技术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新成果同样很容易和很必然地就会趋向同一。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快乐和避免自我痛苦为目标,自觉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观念。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冲突和利益争夺,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和悲伤。只有极少数的圣人们,才能够以最广大民众获得欢乐幸福和避免灾难痛苦为目标,系统地创建崇高的观念体系。在创造观念文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的感觉为基础的,绝大多数人又都是以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为动机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每个人的“自我”形态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相同的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都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创造观念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通常总是非常难以达到同一。在观念的“是”“非”冲突中,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使观念的冲突与利益的争夺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痛苦和烦恼。与人对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猜想认识相比较,人对观念文化的创造只能通过感悟,其“正确”与“错误”无法得到实证。这也是观念文化与知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从行为目的上认真考察比较人和一般动物的行为,或许当今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在总体水平上与许多动物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甚至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七、文化发展创新的方向和方式 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最客观、最现实和最紧要的主观需求。知识文化的不断更新,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认知功能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行为需求。技术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按“自我”意志支配和改造客观事物的主观欲望。观念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不断地认识社会和改良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观欲望。在观念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生活感受的自发感悟所产生出的呈现盲目性的多元化观念,另一方面是“智者”们为了创造人类更好的社会生活而不断地开辟改良社会的新途径。

知识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都是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不断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技术文化的发展方向,依然是不断地提高人的主观行为效率,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主观愿望。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一方面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来保证日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在主观行为上又倾向于我行我素。对于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家们,则认为是需要建立起良好、完善和统一的观念文化体系。在文化的发展创新的里程中,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互为促进。对于知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有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为其发展指引方向,在其发展创新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受到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唯一性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在客观上一直朝着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科学思维方式,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最有效的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人们普遍认为已能够适应和满足人们发展知识文化和创新技术文化的实际需求。

对于观念文化的发展,由于作为其发展基础的人的“自我”形态不具有客观实在的唯一性,在创新观念的实践中,人的相应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就没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作指引,这就使得人的创新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似乎完全受到人的“主观思维”的约束。一方面是广大民众对于自我生活感受的自发而盲目的感悟,或是对新创观念的轻信和盲从;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拯救世界为已任的圣人们又各自为阵地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创造出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新观念。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少数圣人,无论其用何种思维方式创造和感悟新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如同臵身于茫茫黑暗在大海上,在瞑瞑中朝着各自心中的方向划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各走东西了。这就使得创造观念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方向总是呈现出多元性倾向,观念文化的发展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也总是会不断地出现或是“百家争鸣”“百家争斗”、或者是“一家独霸”“百家不服”的现象。

科学技术目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许多人试图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进行观念创新,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取得成效。最典型的经验,就是电视上经常举办的“大专辩论会”:拥有相同的科学知识文化的双方,运用相同的科学思维方式,却能够在两种相互对立观念的冲突较量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无论双方怎样努力,也只能使这种冲突较量难分“是”“非”和“胜”“负”。这就是观念文化如何创新的最关键问题。

生命中的三种人 篇6

闭上眼睛回忆,谁是你心目中这三种人?父母兄姐妻儿师友,他们显然是第一种人;那个打着爱情幌子骗钱数万的女孩,那个在生意场上反复敲诈的官员,当之无愧成了第二种人的排头兵;第三种人则包括同学、同事、邻居、还有偶尔相遇而结识的路人,数不胜数。

第一种人是给你博大的爱也让你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人;第二种是促使你成长,却经常让你感受到痛苦和怨恨的人;第三种是你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陌生又熟识的人,他们可能在你的生命旅途中转化为第一种人,也有可能成为第二种人,这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

只有当第一种人的数量在你心中成几何倍数增长,达到一个辉煌的数值,而第二种人数目却逐渐接近于零时,你才会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反过来,当你被当作第一种人出现在他人心目中的次数越多,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第二种人的次数越少,你离成功的人生才是越来越近。■

三种教师与教育的三种境界 篇7

战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听者享受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泡利原理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他边讲边以两个前排学生为例:“这就像在同一所学校,不可能有两个同学坐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小组同一个课桌的同一头。”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怎么也坐不到同一个课桌的同一头时,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一定会明白什么是泡利原理的。在进行实验时他使用了“药匙”,这时有一名学生说“小勺子”,只见战老师眼睛睁得大大的,额头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堆,问道:“这个仪器是‘勺子’吗?”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他还夸张地举着“药匙”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大的弧线,认真并大声地告诉学生在化学中应称它为“药匙”。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痛快酣畅。

曾有人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曾有人说教师可分为三种:经师、能师、人师。所谓经师是指能严格、严肃、严谨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谨小慎微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范要求,能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所谓能师,是指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面对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出色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的教师。所谓人师,是指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特的研究和探索的研究型的教师。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算尝尽了教育的酸甜苦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教育教学懵懵懂懂,多的是好奇与小心,因此,我把熟悉教育教学的每一条规则,了解学校的每一个规定,作为我每天的必修课,生怕出点什么意外。

工作了几年后,我不再被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再胆战心惊地做事了,我放开了手脚,开始了我的教育教学探索。我会将现有教材加以改编,我会结合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会因人而宜设计测试卷……

只是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更主要的是身体越来越吃不消,有时闲下来会有抱怨与懈怠。可一走上讲台,我的激情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看到学生那渴求知识的眼神,我的一切痛楚都随风而去。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一份好的试卷设计,都会让我欣喜,都会让我激动。慢慢地,教学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一份纯美的咖啡。慢慢地,品尝的过程不再只有苦涩,更多的是甘醇。教学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生活中一份独特的享受。

电子烟的三种分类 篇8

 知名电子烟品牌葆威道

一、常见电子烟种类:

1.雪茄电子烟:电子烟最初的样子 2.烟斗电子烟:形状像烟斗的电子烟 3.扁嘴电子烟:烟嘴是塑料扁嘴的 4.迷你电子烟:形状更像香烟的尺寸 5.女士电子烟:直径很细的,很像女士香烟

6.cartmizer电子烟(精品电子烟):将雾化器和烟弹集成到了一起,不容易漏液,烟雾量更大

7.软烟嘴电子烟:烟嘴酷似香烟的烟嘴 8.一次性电子烟:电子烟的烟杆不能充电的

9.一次性雪茄电子烟:形状像雪茄,但是烟杆不能充电的 10.EGO电子烟:形状比较大

11.VGO电子烟:采用了cartmizer的形状比较大的EGO 12.机械电子烟:没有电路板,依靠机械原理将电流输送到雾化器端 13.大功率电子烟:可以调节电子烟瓦数,带来大烟雾量

二、按电子烟的形状分类:

1.仿真烟:烟的大小、外观跟真烟一样,抽烟时电子烟顶端变亮 有烟灰头一样的效果 2..非仿真烟: 各类形状

三、按充电方式分类:

1.不能充电重复使用的电子烟: 一次性烟

2.两段式直充可重复充电的电子烟:电池设计成一个组件+盛放尼古丁溶液的雾化器、蒸发装置+直充配套组件。

3.便携式充电电子烟:电池设计成一个组件+盛放尼古丁溶液的烟管、蒸发装置+移动充电装置(类似于手机充电宝装置)

体会数学中的三种美 篇9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十载,深切感受到在中、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深陷于数学题海,畏惧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生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感觉数学内容枯燥,每天只是机械地用公式或定理解题,按部就班地完成数学作业,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用处,更体会不到数学之美。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追求数学美,就能使学生摆脱“难学”的思想包袱,走入“乐学”的天地。

一、精练美

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巧妙解释了平时学生踩草坪、抄近道是有“科学性”的,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诠释了为什么窗户固定要用窗钩、推拉门做成四边形的原因。

数学符号的发明也充分体现着精练美。现在常用的数学符号有200多个,中学的《数学》课本里就有好几十种,最常使用的数学运算符号如+、-、×、÷、=、>、<、∽、≌等等,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号是由拉丁文“et”演变而来,16世纪时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号是从拉丁文“minus”演变而来,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还有一种说法,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千百年来的衍化和不断改进,才有了现在公认的+、-。褪去繁琐的装饰和冗长的表述,这些定理、符号被人们渐渐接受并使用。

二、图形美

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全等形、相似形、抛物线……无一不是图形美的典范。比如生活中地砖的图案,联系着中学数学中多边形的镶嵌问题。理解平面图案形成,进而到对更复杂的平面镶嵌图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镶嵌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共同的边,二是“镶嵌角”等于360°。又如,同一张底片洗出来的相片,同一尺寸诠释着全等形的性质,不同尺寸又是相似形的代表。

被开普勒称为欧氏几何学两颗明珠之一的黄金分割,是人们普遍喜爱的美的比例并被广泛应用。黄金分割,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最能引起美感。工程师将门、窗、桌子之类做成长度与宽度之比近似0.618;养生家从辩证观点看,认为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的关系,大约四分动六分静较佳;服装设计师们认为凡是具有黄金分割比例的服装图样,看上去会让人感到和谐、舒适;音乐家则发现二胡演奏中,“千金”分弦的比符合0.618∶1时,奏出来的音调最悦耳。

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中国的建筑很好地应用了数学的对称美,许多古代的园林建筑都应用对称。几何中具有的对称如中心对称、轴对称等,还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显示出的对称美,都给人一种舒适优美的感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选择最短路径提供了最佳方案。

三、思维美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显现着数学的独特魅力。比如这道题:如图所示,其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有四个条件:①AB=DE,②BF=EC,③∠B=∠E,④∠1=∠2.请你从这四个条件中选出三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并给予证明。题设:_______;结论:________(均填写序号)

像这样的一题多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又如尺规作图,初中阶段有角平分线、垂线、垂直平分线等问题的尺规作图题,而三等分角是否也可以尺规作图?由此引出几何三大问题古典难题:三等分角、倍立方、化圆为方,拓宽了学生眼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成书于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世界数学名著。如分数四则运算、开平方与开立方、盈不足术、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等,这些内容和思想方法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所呈现。《九章算术》偏重于与当时生产、生活密切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在隋唐时期曾传到朝鲜、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当时的数学教科书。《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2002年在北京市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勾股弦图就是由此得来,勾股定理也成为中学数学的必学内容。

数学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追求数学美的行为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导入数学美,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

孩子的三种角色 篇10

社会、家长、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具有非决定性的、但格外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三种角色也为成年人接触儿童世界带来了天然的入口。

社会:高度的风险

担任班主任一周后,政教处从“线人”处获悉,蚌埠籍学生跟扬州籍学生正在酝酿一次群殴。全校都很重视,我也开始密切关注蚌埠籍学生S。

S并没有与我交恶,而且还颇能聊到一块。我还是“盯”住他,跟他一起吃饭,一到课间便凑到一起聊天,晚上与其同住一间寝室,甚至去集体浴室洗澡。

就这样过了一周。我与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一圈下来,S捂着肚子,说肚疼。我看着他凝聚在一起变了形的五官,便让他在操场边休息。未料,再跑一圈下来,S不见了,他与另外四名蚌埠籍学生消失了……

——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校长樊瑞的回忆

2011年对韩国教育来说,是“黑色的一年”。据韩国KBS报道,该年度校园中的涉黑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90%,超过3000人,黑社会势力严重渗透到韩国的中小学。

正如樊瑞校长的回忆,十几年前随着中国香港系列黑帮片《古惑仔》的火爆,中国内地学校校园中的“新新人类”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期”。直到今日,这部系列电影依然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地、不受年龄限制地放映,甚至成为互动电视平台上的“经典节目”。

严格意义而言,“古惑仔”也应是1996~2000年与中小学生关系密切的词汇,它所能激发及滋润的学生次级文化包括“血气方刚的好斗行为”、“逸乐取向的休闲文化”、“不受规范的反抗行为”……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社会对学生次级文化影响糟糕透顶的典型。

学生对新生事物、新潮事物总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抵抗力。正如《学生次级文化调查表》中揭示的那样,有54.9%的学生随时会关注偶像的各项信息,65%的学生会从大众媒体上了解偶像信息,63.5%的学生会使用来自电视上的流行语——自然也会效仿其中的一些做法。

比如,在2008年9月,广东梅州的两名学生仅仅因为口角,便在半个小时内纠集了20多人公开斗殴……学生们早已形成了帮派,轮流请吃喝,谁遇到麻烦就会为哥们出头!

类似的事件,在今日已经不胜枚举。甚至有调查机构预言,如不及时切断社会恶势力与学校环境的联系,这些零星的混乱事件将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类似于黑社会的渗透,社会对学生文化的影响往往是发展缓慢、最终却是爆发性的。

一个典型的代表便是网络游戏。2000年以前,网络游戏厂商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制作战斗类、闯关类、团队类游戏,可以吸引大批学生群体的消费。不过,随后全国大规模的网吧整顿,及各学校对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限制,游戏厂商的学生消费群体出现骤降。

但是,当孩子们没有时间、不再被允许出入网吧的时候,游戏厂商发现了又一个蓝海:安逸闯关游戏。

这一类别的游戏包括棋牌游戏、网页游戏,本来是为中老年人、白领人士、工作压力大人士设计的,却也成为学生的最爱:他们期望从中消磨时间,获得自由自在的安逸。正是由于学生群体的参与,这一游戏版块市场份额呈现稳定增长,如今在多项市场调研中位列市场份额第一位。

也许,教育者会问,学生不能进网吧,又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相关娱乐呢?

答案正是手机。

精明的商人发现,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联系家长、老师方便,但是一旦手机上手,实际使用情况却令人一惊。下面正是一份12~17岁学生手机使用目的比例图。

12~17岁学生手机使用目的比例

在所有用户群类别中,学生通过手机经常使用“短信”、“游戏”、“上网”、“QQ”的比例全部位居第一位。

而且,多项数据表明,多种可以依靠手机登陆的电子游戏品种近年来在学生群中扩散最快。比如某知名游戏产品,上市第一年尚主攻成年人市场,却在第二年意外地收获50%以上的学生客户群,学生渗透率甚至高达61%——100个学生就有61个学生使用。

目前,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不适当、不适时的娱乐,学校领导者们普遍应对乏力。不过,从学生次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手机进行“功能降级”是最奏效的方式,即仅允许学生使用专门设计的学生手机,或非智能机。

家长:显著与不显著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学者们将学生的社会背景划分为三类:家庭社会地位、家长职业地位和家庭社会文化水平。

相比专业的教育调查和分析,我们的教育者在评价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时,更擅长“经验主义”。比如,我们总是认为那些家境不好,贫苦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上更能够勤奋刻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接着,我们又反推认为那些家庭殷实,富裕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上总是懒惰并不求上进……类似这样的推断还有诸如“老大要比老二懂事,老二要比老大聪明”等等。

事实上,绝大多数教育实验均表明了上述经验主义的荒谬。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柳营路小学家校合作措施

从《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中可以看到,“家庭经济、居住条件”、“排行独生”等因素对学生根本不存在显著影响。真正具备影响力的,是家长职业、家庭文化水平、家庭氛围和家长期望。

明白了家庭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对学校组织家校合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上海柳营路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他们创造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并成为“上海榜样”的壮举,而这离不开家校合作的贡献(见上图)。

教师:学生领导者

从管理学的角度,明智的管理者必然了解员工的次级文化。相同的道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次级文化了若指掌,方能从容领导学生。

除了应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偶像观、行为举止、语言形式等进行具体观察,教师需要注意五个方面。

其一,关注学生性别差异,给予适当辅导。

一份《学生次级文化调查表》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会产生微妙的差异。

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美国的女生要比男生更趋积极,韩国的男生则要比女生更加积极。我们的学校类似于前者,女生对知识的态度、课堂的纪律、自觉的学习均相较男生更强。

不过,在偶像崇拜方面,女生要比男生更加狂热,偶像崇拜对学习的影响更趋明显。

其二,关注学生的年龄增长,给予不同的辅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次级文化特质并非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比高年级更加积极,毕业班往往是最差的。当学生达到12岁,青春期的叛逆将进入高峰期,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的态度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其三,成为学生休闲时间的“好朋友”。

教师并非只是教室中学生的领导者,也应成为休闲时间的学生指引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室里的状态搬到教室外,粗暴地干预学生的休闲活动。教师应当保护、指引学生的休闲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化刺激,并适当辅导学生,让休闲活动非偏重于逸乐方面。

其四,利用学生同辈群体力量,提升团队积极正向风气。

同辈群体所形成的次级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更甚于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可鼓励优秀学生成为班上良好典范,成为其他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引导班级发展积极正向的风气。

不过,要做到以上所有方面,我们鼓励教育者首先做到第五个方面:开展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

“非正式交往”并非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角色交往,而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在需求、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轻松沟通。

在“非正式交往”缺失的情况下,我们所能了解的就是师生的正式交往,主要有亲密型、冷漠型和紧张型三种。按照学生次级文化自身的定位,宠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亲密,“不顺眼”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冷漠疏远的。

——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不断、一旦爆发便难以善终的原因。

如果师生双方在生活中也能有和谐交往,教师对学生文化充分了解,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会给双方带来信任和理解,在处理正式交往中也能愉快和谐。很多教师“清楚学生不喜欢自己”、“自己管不住学生”,却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正是“非正式交往”的缺失导致的人格魅力的缺失。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实习教师往往深受学生喜爱,老教师往往与学生关系一般;当实习教师转正为正式教师,原先的实习教师也会深陷师生关系的冲突之中。

为什么呢?实习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往往顺利无阻,师生之间经常会一起运动、一起聊天、一起议论学校的琐事……可是一旦实习教师背上职业的角色枷锁,权威与威严傍身,“老师有老师样,学生有学生样”的传统观念便会复辟,师生之间的隔阂便渐渐产生了。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始终认为,对待学生的学业和他人时,一定得是“严师”;而在生活中与学生交往时,一定要像“朋友”。这样,学生是会理解和接受教师指导的。

当我去新疆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所教授的一班大三学生中,多数人在过去的两年里基本上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过课外交流,甚至与班主任、辅导员也不交流,所以与学校的教师说话都非常紧张,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被教师点名提问时,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有一名男生紧张得全身发抖。

我认为,这并非学生自身胆小,而是师生间太缺乏沟通。全班学生与我认识一致。于是,我想改变这个现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授、自主发言等教学方式,通过课后与他们一起参与体育运动、联谊活动、聚餐、购物等生活途径,逐渐使他们感到,与教师交往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虽然彼此年龄相差较多,但是心态同样年轻,教师可以理解和体谅学生的生活方式。后来,这些大学生明显感到了自身的变化,不再胆怯、紧张,而是落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展现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自信心,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有了明确定位。许多同学告诉我:友好轻松的师生关系是他们进取的动力,在他们眼里,我不仅仅是一位“严师”,还是一个“朋友般的大姐”。我在新疆的每一天,我回到上海后的每一天,都会收到他们的邮件、短信和QQ留言,感受到他们的无比信任。有的是关于考研、考导游、考注册会计师、考计算机等方面的咨询和想法,有的是对明年就业问题的探讨,有的是对所学专业的学术交流,还有对自己家乡和亲人的介绍,等等。我们之间有无数个话题在倾心交流着,彼此更多了一份了解和信赖。他们也深深感到,我对他们学业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丝毫没有因为个人关系好而有所放松。我同时建议他们,只要自己主动迈出一步,和其他教师也可以进行交流,也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手机出版的三种模式 篇11

手机出版的产业链由网络设备商、移动运营商、内容供给商、内容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等成员构成。由于手机出版产业链的利益结构比较复杂, 手机出版企业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实现利益平衡和持续稳定的经营模式。基于运营商与SP企业的关系划分, 可以总结出手机出版的三种经营模式。

自营模式

自营模式即电信网络运营商依托自身网络资源优势, 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 充分发掘网络潜力, 积极进军增值服务市场, 通过向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为其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其主要有美国的AT&T模式和英国的Vodafone模式。

美国的AT&T模式热衷于并购和规模扩张, 其经营范围和地域越来越广。从20世纪90年代起, AT&T实行了数十次并购以实现三网融合的战略。AT&T公司的新战略是:在手机、电脑、电视“三大屏幕”上提供融合服务。其中, 以IPTV为主打的U-verse业务成为AT&T力推的重点之一, 该业务将固定和移动业务捆绑销售,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传统业务的下滑。并购扩张战略还可以使AT&T很快获得规模优势, 抗衡竞争对手的冲击, 面对统一的客户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 降低服务价格, 提高用户忠诚度。

英国Vodafone模式即运营商不仅充当数据业务内容的管理者和整合者, 还部分地直接充当了提供者。其业务范围包含了内容的设计、制作、发布并最终作为运营商提供接入服务。这样对内容虽有完全的控制权, 但同时也允许用户接入非官方的网站, 获得话务收入, 以此来优化内容控制和收入的平衡。

虚拟经营模式

“虚拟经营”是指那些拥有电信经营许可证而没有网络或者频率资源的企业, 通过租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设施, 使用自己的品牌独立地发展用户和开展业务的运营方式。这是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之路。移动电话业务竞争最为激烈的香港, 也是虚拟运营业务开展最好的地方之一。目前这一模式主要有英国维京 (Virgin) 移动公司模式和香港润迅模式。

英国维京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虚拟运营商之一, 它利用自身业务范围广的优势, 和移动公司合作, 开展虚拟运营业务。自1999年8月Virgin Mobile开通, 并在短短7个月内发展了30万客户以来, Virgin Mobile已成为虚拟电信运营的一面旗帜。Virgin Mobile之所以取得成功, 得益于其与One2One之间紧密的合作;更重要的是, Virgin Mobile注重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首先, 维京移动是维京集团与One2One的合资公司, 这一关系建立了虚拟运营商与网络运营商的双赢基础。其次, 双方的合作具有互补性, One2One网络拥有空闲容量, 而维京的价值在于其拥有良好的品牌和成熟的分销渠道。One2One本身提供移动网络并定位于高端市场, 而维京移动的定位为年轻人 (16~35岁) 市场。再次, 在良好的定位之后, 维京移动注重业务差异化、业务捆绑和业务创新, 并通过塑造“价值创新”的形象使其品牌得到提升。

早在1996年, 香港润迅就与广东移动公司签订广东省GSM终端销售代理协议, 在深圳、广州等城市推出广东全球通GSM138、139的终端代理业务。这是国内网络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模式的较早探索。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通信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 润迅公司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从1999年底开始, 润迅对其多元化的业务进行了结构性重组, 并为公司确立了一个新的定位——做“虚拟电信运营商”。十余年来, 润迅公司在电信业务代理和分销领域已经与国内的几大电信运营公司进行了有效合作。同时, 为了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润迅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 将原有9大业务重组, 先后成立了网络通信、润迅概念和润迅信息3家控股公司。

合作经营模式

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指网络运营商联合众多的SP、CP等增值业务提供商, 以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形式, 共同提供增值业务。它通过对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理顺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关系, 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从而使每部分都能相互依靠, 健康发展。运营商通过介入并全程参与开发增值服务, 培育和推动了电信市场的发展, 扩大了盈利范围, 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这是目前日韩及中国大陆手机出版产业中较为有效的运营模式。目前这一模式主要有日本NTTDoCo Mo的I-mode模式、韩国SK电讯的“NATE”模式以及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计划”。

I-Mode是由日本电报电话公司 (NTT) 的子公司Do Co Mo于1999年2月推出的移动互联网技术, I-Mode手机一经推出, 迅速风靡日本。到2002年底, I-Mode的用户已经猛增到3550多万, 占据了60%以上的移动互联市场。I-Mode所采取的经营模式是“移动门户”, 也就是Do Co Mo除担任网络运营商外, 还深深地介入了上下游价值链当中, 成为介于用户和内容提供商之间的接入整合者, 它向上联结SP, 遴选合作伙伴并进行内容整合, 为SP提供计费和代收费、代客服 (部分) 、代营销服务;向下整合终端, 通过定制终端, 有效实现终端与业务的适配和终端与业务的整合。由于有效整合了上下游价值链, NTTDo Co Mo公司实现了四大控制, 即对手机制造工艺和发展的完全控制, 对销售的控制, 对标准的定义和控制, 对内容网站的管理和控制。

SK电讯公司是韩国最大的电信公司, 在发展手机出版业务方面采取了独占手机出版业务门户的方式, 利用自己在整个无线通信领域的强势地位, 将各种手机出版业务统一在自己的平台上。早在2001年10月, SK电讯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无线互联网品牌NATE, 接着在2002年10月推出新的无线互联网品牌JUNE。NATE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电脑、PDA和车载终端接入有线及无线互联网服务, 实现用户对互联网的基本需求。SK电讯所有的手机出版业务都由SK电讯独立发展和运营, 其基本做法是SK电讯与内容提供商进行1∶9的分成, 同时, 还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内容提供商的奖励和培育措施, 这使韩国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并在移动互联产业上越走越宽。

移动梦网是中国移动向移动客户推出的移动数据应用服务的全国统一品牌。移动梦网的内涵是充分利用中国移动的用户资源、网络资源、应用支撑平台资源、营销网络、客户服务和宣传渠道等资源, 营造电信产业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积极创造移动通信服务新的商业模式。移动梦网构建了“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基础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用户”的新型共赢价值链, 通过社会资源重新整合, 形成了商业利益较为明晰的合作模式。根据移动梦网创业计划, 运营商与SP的收入分成比例为15∶85, 中国移动用其计费、营业系统向有代收费需求的SP提供代收费服务, 并承担坏账风险, 各SP向中国移动支付代收劳务费, 占信息服务费的15%, 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启示

机遇已经到来。一个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 所带来的是新的盈利模式的创新和新的业务市场的扩张。以上这些手机出版经营模式代表着当今这一领域的前沿商业思维,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视角和经营思路, 直接创造和推动着新的服务经济领域和产业经济部类不断深化发展, 直接完善和优化了移动新媒体的市场盈利模式和持续发展模式, 直接丰富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移动新媒体的内容需求和精神渴望。手机出版经营模式的创新和盈利, 使得手机出版不仅能够带动信息内容服务的丰富供给, 使用户获得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 也能够带动广告业、电影业、电视业、软件业、期刊业、报纸业、游戏业等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市场空间。

机遇与危机并存。虽然手机出版经营模式的不断成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盈利机会, 但也直接冲击了现有产业格局和行业秩序。2009年, 日本《选择》杂志曾刊文预言, 将有近半的出版社逐渐从业界消失。在产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日本, 这似乎并不是危言耸听。可以看出, 对于数字出版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 出版业界应该能够清醒地认清形势, 避免危机降临, 化危机为机遇。现有的传统出版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数字网络出版的环境和趋势, 特别是手机移动数字网络出版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获得持续发展的事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08中国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报告》,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年版。

[2].刘荣:《手机出版的四大瓶颈及突破对策》, 《编辑之友》, 2007 (5) 。

[3].穆青:《3G时代手机出版产业开发对策研究》, 《出版发行研究》, 2009 (6) 。

上一篇: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内容下一篇:公司节假日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