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2024-09-24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精选10篇)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篇1

弱矩阵

这种形式与职能组织非常相似,除了正式授权项目经理,使其负责项目活动的协调以外。职能经理负责其项目部分的管理;项目经理基本执行经理的职责:列时间表及检查表,搜集有关工作状况的信息,促进项目的完成。项目经理加快与监督项目权力是非直接的,职能经理负责大部分这方面的工作,并决定哪些人做哪些工作,以及何时完成工作。

强矩阵

这种形式试图在矩阵环境中营造出项目团队的“感觉”。项目经理控制着项目各方面的大多数,它包括机会权衡及职能人员的安排,项目经理还控制着专家何时工作,做什么工作,并对主要的项目决定拥有最后发言权。职能经理对其人员拥有权力,在需要时,项目经理会对其进行咨询。有些情况下,职能经理所在的部门可以作为项目的一个“分包工”,此时,他们将对专业化的工作有更大的控制权。例如,开发一个新的电脑系列要求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在项目矩阵的方式下从事基本的设计和操作要求,一旦细节得以确定,某一组成部分(例如能源)的最终设计与生产就分别安排给职能小组来完成。

矩阵制的本质特征是存在着双重命令系统。要判断是强矩阵还是弱矩阵,关键是看双重命令系统孰强孰弱。如果总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命令强就是弱矩阵,反之,如果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的命令强则是强矩阵。

如果公司运作正轨、规章制度健全、项目部具备独立运作和独立造血功能且管理人员实力较强时,就适合于采用强矩阵式管理。强矩阵式的管理,总部对于项目部的授权具有较大的力度,而授予权力的同时也就是指派责任,权力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

平衡矩阵

这是一种经典的矩阵形式,项目经理负责设定需要完成的工作,而职能经理则关心完成的方式。更具体地讲,项目经理制定完成项目的总体计划、整合不同领域的努力、制定时间表、监督工作进程;职能经理则根据项目经理设定的标准及时间表负责人事的安排并执行其所属项目部分的任务。“内容与方式”的结合要求双方密切合作,共同进行技术与操作方面的决策。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篇2

中国现在的育种公司都属于第一类。中国的育种模式与美国以前的模式很相似, 玉米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猪病严重、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动物福利, 还处于追求高效的阶段, 所以北美的一体化、集约化的高效养猪模式为中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而北美是PIC目前最大的市场, 40%的猪源来自PIC, 占世界猪总数的10%左右, 有一些世界最大的一体化、集约化养殖企业。

2010年7月~2011年6月间, PIC北美的种猪年销售量:PIC北美国内销售多于22, 500头祖代、曾祖代母猪, 1875头祖代、曾祖代公猪, 201000多头父母代母猪, 6825头父母代终端公猪;PIC北美出口到17个国家, 其中4500多头母猪, 3900头公猪。

从美国玉米生产分布和美国生猪存栏分布发现, 美国的生猪多分布在玉米生长带, 饲料供应方便, 有利于降低成本, 但是疾病风险大。为了防控疾病, PIC的曾祖代、祖代场在玉米产区的周边, 而遗传核心场都分布在边远地区。

遗传改良传递的管理方面, PIC根据商品猪生长表现测定遗传增益, 保证在PIC核心场的遗传进展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客户场。PIC每年供应的公猪大约为11475头, 有50%为PIC自己拥有, 26%是合同制, 14%来自客户;PIC每年提供的母猪中有76%是客户提供, 只有0.5%是公司自己拥有。通过北美的核心场体系向全球传递遗传改良, 公司拥有全球数据库。而我国育种的最大瓶颈就是测定少, 遗传联系少、关联少。

PIC未来育种的趋势:

(1) 研发投入增加 (人力、物力) 。

(2) 育种目标更加关注整个产业链。体型外貌只是外表的东西, 而育种应该更加考虑猪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 更加关注猪的生产性能、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等, 产业链是育种公司的目标。

(3) 更加重视综合效益的提高。考虑养猪人的效益, 每头母猪每年的断奶仔猪数、断奶仔猪公斤数、出栏数、出栏公斤数、胴体公斤数, 饲料报酬、每公斤胴体成本、每头断奶猪成本。PIC断奶猪成本低的原因主要有母猪初情期早;初配早;后备母猪空怀少;怀孕母猪每天4.5~4.8磅料就能维持好体况 (1400~1500磅/年) ;断奶后再配上快;对商品猪日增重及料比的好影响。考虑屠宰场的利益, 培育大猪 (控制背膘、维持料比、保证肉质的前提下, 如近期提出的350 (约159千克) 磅的猪) 。

(4) 另外还有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更多的纯种测定数据、更多的分子标记信息、更多的杂交猪信息。

(5) 更加注重基因组选择方法的快速应用。

英文简历的三种常见形式 篇3

这种形式的英语简历,也是突出工作经历,因而所含元素和以经历为主的简历相同。以经历为主的简历和以职能为主的简历的根本差别在于:以经历为主的简历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工作经历,而以职能为主的简历则按工作职能或性质来概括工作经历,并无时间上的连贯性,旨在强调某些特定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程度。比方说,你曾经在两个不同的工作单位担任相同的职务或负责相同的业务,便可归纳在一个项目之中。例如:

functional summary of work experience

purchasing manager:

july 1984 to may 1986 guangzhou friendship store

december 1988 to september 1990 nanfeng departmentstore

sales manager:

june 1986 to november 1988 dongshan departmentstore

october 1990 to february 1993 guangzhou departmentstore

increased turnover by 25% in 1992 and by 30% in 1993.工作经历的职能概述:

采购部经理:

1984年7月至1986年5月广州友谊商店

1988年12月至1990年9月南丰商场

销售部经理:

1986年6月至1988年11月东山百货大楼

1990年10月至1993年2月广州百货大楼

1992年提高了25%的营业额,1993年提高了30%的营业额。

work experience:

8/1987-10/1989 shandong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import and export corp.11/1989-4/1992 guangdong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import and export corp.work covere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importing

sport shoes from italy.decreased purchasing cost by 10-15% between 1988 and 1989.exporting rain boots to europe.in-creased profit by 15-20% between 1990 and 1991.工作经历:

1987年8月至1989年10月山东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公司

1989年11月至1992年4月广东轻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

工作范围:国际营销

从意大利进口运动鞋。1988年1989年之间降低购买成本10-15%。

创业赚钱的三种形式是什么 篇4

改进现有商业模式比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要容易。许多创业者可以从过去任职公司的经验中,发现大量的机会或是可以改进的缺失。包括:掌握原来公司的资源或运营模式,或是发现未被满足的客户需要和作业程序。

二、抓住新趋势潮流。

当一个新兴的产业出现之际,必然能够提供许多大量的创业机会,引发创业热潮,同时产业链锁反应,例如个人电脑的出现,引发大量的上下游相关产品与配套服务的创业机会。

三、时机合适。

有一些人将创意的产生归为机会的垂青,也就是运气,研究创意的专家认为没有平时的积累,是不可能产生创意的。这也就归为创业者平时的感受与观察。例如:当旧金山形成淘金热时,无数人满怀希望奔向金山,而有人却看到“供应坚固耐用的帆布牛仔裤”的商机。

所以一种创业行为无外乎是以下三种形式:

a:新市场:用原来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b:新技术:创造人们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

c:新利益:使产品/服务质量更好,功能更多,成本/价格更低

【拓展阅读】

1、敏锐的的商业嗅觉。

男性创业者平时应注意培育敏锐的的商业嗅觉,即商业敏感性,有些人的商业感觉是天生的,更多人的商业感觉则依靠后天培养。相对女性而言,男性的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稍低一些,男性更应该应该像训练猎犬一样训练自己的商业嗅觉。良好的商业嗅觉,是男性创业者成功的要素之一。

2、不要贪大求全。

男性创业者相对比女性创业者更有野心,企业在创建以后,成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如果过分追求成长的速度,无异于拔苗助长。创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象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看谁现在跑得快,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跑到别人前面去。在创业过程中,当企业效益逐渐凸现后,创业者不能一味地扩大营运规模,而应打好基础,根据市场的需求稳步发展。

3、要善于合作,取长补短。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中是这样,商场中也是如此,当今,商界战场上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想在这场上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获胜,如果象过去那样,仅靠自己的力量,恐怕谁也都没有这个能力,即使有,也难成大气候。男性创业者最好选择一名女性合作者,或者聘用一名德才兼备的女将,女性在人际关系协调和理财方面的能力比男性稍强。尤其在做一些业务和公关的时候,女性的敏感度、观察力比男性要优秀,很容易找到事情的焦点。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篇5

土地租赁型规模经营:指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使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具体统计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要素密集程度分别确定标准: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一般以单个经营主体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露地蔬菜30亩以上、养殖水面一般100亩以上;设施园艺的`钢架大棚8亩以上,竹木大棚20亩以上。

农民合作型规模经营:指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合作制原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推进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转变。主要包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农地股份合作社,统计面积都在100亩以上。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篇6

1 企业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审计管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行为监督, 演变成审计评价、审计咨询、风险审计控制等多个服务职能。企业的审计管理包括:国家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监督, 即审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公司法、审计法、经济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法规、法律制度在企业中得到有效执行, 从而强化企业管理,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内控审计。企业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企业审计管理的目标

企业审计管理是依法对公司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及效率进行系统的审计监督, 从而一方面确保财经法规的落实, 促进企业反腐建设,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 通过日常或阶段性的审计管理, 将审计服务与企业经营过程联系起来。通过流程和IT系统建设, 将风险审计控制固化下来, 从而使得审计风险能够时刻得到监控。例行化的审计报告, 能够对阶段性的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揭示潜在的重大风险。

1.2 企业审计管理的范围

企业审计管理的具体工作范围有:核查国家政策、法规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被有效地落实和执行;审视企业所有经济往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公司阶段性财务计划、预算和决算的执行情况;缴纳税费的合法性、合理性, 是否清晰掌握国家的税务管理制度和规定;企业干部和员工经济行为的责任审计, 核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或违纪的活动;对企业各部门或所属单位承接的经营管理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 以结果审计为导向;对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审计, 包括对境外合同风险控制、合同执行等方面的核查。

1.3 企业审计管理的主要种类

按照审计具体对象, 可以将企业审计管理分为财务收支审计、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三类。财务收支审计即指对所有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检查、监督。专案审计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对象, 如特定人物或案件进行审计。专案审计常见的有特定个体的违规审计, 如企业管理者的腐败, 或某个合同中的税务审计等。专项审计则包括任期审计、效率审计、管理审计及审计调查等。

从上文可以看出, 系统的审计管理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工程,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管理系统。应根据企业自身规模、产权结构、业务特性进行适当的调整、简化, 使得审计管理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服务, 而不至于严重阻碍企业的经营效率。

2 企业组织形式与审计管理内容的关系

现代审计管理的理念是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审计服务, 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因此, 审计管理需要充分理解审计对象的个性, 针对性地进行审计管理模式的设计, 才能发挥审计服务的最大效用。

2.1 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组织形式指的是企业资产负债及社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 它表征一个企业资产负债的构成、产权的机构、内部分工协作以及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国际上通常将企业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独资企业是由某个体出资创办的, 它在经营管理上具有非常大的自由, 在不违法的前提下, 企业主可以决定企业的所有活动。我国独资企业的比重很大, 而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发展, 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合伙企业是有若干个体联合共同创办的企业, 它与股份制公司的区别在于创办人需要集体决策, 对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较多;公司是按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出资者按照份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而创办的企业。合资企业和公司企业的规模更大, 经营范围更广, 社会影响力也更大。此外, 我国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量巨型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它们与上述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 企业产权属于国家即全体社会公众, 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 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 理论上应对全体公众负责, 但实质上它们只对政府部分负责, 在代理等风险上更大, 破坏性更强。

而从上文可以看出, 企业组织形式反映了企业的性质、地位、行为方式和作用, 它约定了企业与所有者、企业与管理者、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等内外的权责关系。这些关系因企业组织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 企业审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决定了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有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

2.2 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审计内容

审计管理的内容在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中也有所差异, 主要取决于税收、利润和亏损的承担方式、资本和信用的需求程度。此外, 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方式、产权转让、企业责任范围等都会对审计管理目标和内容产生影响。

首先, 税收征收不同决定了税务审计的内容。以我国为例, 我国对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实行不同的税务管理规定。合伙企业的营业利润不征收公司税, 而只征收合伙人分得的个人所得税。公司的营业利润需要征收公司税后再分配给投资者, 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还需要再缴一次个人所得税。相比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独资企业的税务管理则更加简单。在进行税务审计管理时, 公司制的审计内容最为复杂, 不仅涉及的税种繁多, 还涉及到各种交易中的税收换算、抵扣、增减等, 因此, 公司制企业需要建立系统性、流程化的税务审计管理模式。

其次, 利润和亏损的承担方式不同, 决定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及员工的行为方式, 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同的风险。如独资企业主无需与他人分享利润, 但需要一个人承担企业的亏损。独资企业主与员工的关系相对紧密, 企业主对企业的经营尽心尽力, 企业员工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在独资企业中, 代理、腐败等风险相对较少。独资企业审计管理的重点在于内部财务效率的管理, 而在法规审计、税务审计等方面可以简化。而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所有者的目标和管理的目标会发生错位。尤其是在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中, 更容易发生管理者违法经营、腐败等现象。加上大型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巨大, 其对于审计的要求更高。

最后, 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对资本和信用的需求不同, 因此, 其审计管理的目标也不同。如合伙企业的资产负债关系在合伙人之间有明确规定, 且产权流动性相对不高。而股份制企业不仅具有各种负债, 而且产权通过股份的流转频繁地变更。因此, 股份制企业需要更加全面、严格和透明的审计管理。股份制企业不仅要接受外部高规格的审计监督,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审计系统。

3 审计管理模式对企业组织形式的适配

企业的审计管理模式需要定制化, 依据企业的性质、业务特性、产权关系等进行设计。本文针对独资企业、合伙和公司制企业、新型企业及国有企业, 分别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管理模式。

3.1 订单模式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 独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明晰、业务单一且规模较小、与外部社会关系简单, 企业审计管理的内容也并不复杂。此外, 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在企业主的有力掌控之下, 代理风险很小。因此, 独资企业适用于订单式的审计管理模式, 即企业根据半年或年度的审计需求, 向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购买特定的审计服务, 如税务、合同法规咨询等等。而在企业内部则不需要建立复杂的审计制度, 只需将重心放在经营指标的审计上即可。合伙企业相对独资企业而言, 在利润分配、责任承担、管理控制制度上有一定区别, 但与公司制相比仍较为简单, 也可建立类似订单式的审计管理模式, 配合以简化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

3.2 流程化模式与公司制企业

审计管理的流程化建设指通过明确企业所有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审计对象, 设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和范围, 划分不同的审计种类, 制定动作和指标明确的操作流程, 依靠强有力的IT系统支撑, 从而实现例行化、系统化的审计管理。

公司制企业的业务种类多样、经济活动复杂、内部分工协作细致, 且关联对象更多, 因此, 会产生更多的审计内容。加上企业经过横纵向的职能分工后, 审计对象的信息传导会经过许多环节和转换, 所以, 审计的难度更大。公司制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定期的外部审计服务而实现经营风险的管控, 而必须建立日常的内部审计机制, 将审计管理融入所有日常经营管理中,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活动往来中发现问题, 及时预警和排除风险。

3.3 电子化与新型企业

新型企业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中形成的网络企业,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柔性生产、电子化交易、无固定的实物形态。从事在线交易的企业可能是个体, 也可能是一个组织, 或是线下企业实体的一个分支。这类企业审计管理的难度在于审计对象的隐蔽性, 审计信息难以获取等。因此, 对于这些企业的审计管理, 需要对应运用网络技术手段, 实现经济活动的电子化监控。在电子化审计管理中, 如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等第三方监控机构是核心环节, 他们是这类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因此, 电子化审计管理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 即企业自身、外部审计机构及第三方监控单位, 共同完成真实有效的企业审计报告。

3.4 审计独立与国有及集体企业

国有及集体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企业组织形式, 也是审计难度最大的企业类型。企业的所有权虽然归属于全国人民, 但实质上, 政府部门不仅拥有支配企业资源的权力, 还有分配企业所得的权力。而政府部门并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指定的管理者无法受到群众的监督, 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都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有效审计。因此, 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审计必须由国家行政层面的审计机构来执行, 只有在上层权力机构中实现审计部门的独立, 并赋予足够的权力, 直接向社会负责, 才能实现对国有及集体企业的有效审计监督和管理。

摘要:企业的审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组织形式紧密相关, 因企业的所有权、规模、行业特性等特征而有所差异。某一种审计管理模式并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 不同企业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 才能兼顾效果和成本。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审计管理的主要内容, 并介绍了几类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审计管理的模式, 最后分析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审计管理模式的适配性, 及如何达到最优适配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组织形式,审计管理,模式,适配

参考文献

[1]赵桂丽.浅议企业审计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9) .

[2]梅波.行业周期、产权性质与审计费用负担[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 (1) .

[3]王颖.现在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外贸, 2013 (7) .

[4]夏长波.对创新财务审计模式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4) .

项目管理三种组织形式 篇7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 篇8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选择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选择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选择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辨析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选择题】【D】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网络时代学习的三种主要形式 篇9

碎片式学习又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类型。例如, 我们每天浏览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内容, 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与知识, 就是一种被动学习。这种学习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 随意性较强, 浅尝辄止。主动连通则有一定的目的性, 比如当我们遇到某个具体的问题, 如学做个菜, 了解某个人的简历, 弄清某个名词的意思, 查找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 我们一般会通过搜索引擎去网络中寻找答案, 或者通过网络向其他人提问。碎片式学习往往是临时性的, 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 一般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整合与建构, 但不排除大脑会对这些零散的信息与知识进行一定的自加工, 只是我们自己未必意识得到。这种学习的指导理论是西蒙斯的关联主义, 其关键就是建立与相关结点的连通, 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零存整取式学习是网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学习适合对那些相对复杂和开放的问题的探索, 例如, 对于“李克东难题”的探讨, 对于电子书包、慕课等新事物的探讨等。这类学习需要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其关键在于对同一主题进行不断的、碎片式的重构, 最终实现知识创新。这种学习具有系统学习的某些特征, 如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开展学习, 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学习过程大致符合由浅入深的普遍规律, 可能也包含对某些学科知识进行半系统性学习等。但与学校的系统学习相比, 又有很多的不同。首先, 它是以个人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 是从问题开始并以一系列不断涌现的问题为线索向前推进的。其次, 这种学习完全是个人主导的、个性化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第三, 学习的过程是生成性的, 而不是预设性的。也就是不会按照事前预设的计划、内容、步骤、进度一成不变地进行, 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需求走”, 中间往往是可间断的、跳跃的、顿悟的, 因意识流而变化不定。第四, 这种学习建构的不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而是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所学知识并不是按照专家学者提供的知识分类结构组织起来的金字塔式结构, 而是以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蛛网式结构。最后, 这种学习的目标不是通过统一的测评、获得学分与证书, 而是为了实现个人愿望或解决个人面临的真实问题。我把学校里的系统学习称为“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 而这种零存整取式的学习, 可以归入“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范畴。

教学组织形式 篇10

概念: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主要形式有:班级授课制(基本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复式教学(特殊形式)。„„填空题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一)概念:

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68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基本特点„„填空题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此为“课时”。

★(三)优缺点„„简答题

1.优点:

a.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b.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d.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e.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a.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b.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c.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d.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e.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f.教学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一)个别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他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2.意义:此法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的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3.要求:a.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b.既要针对个体,又要使个体不脱离于整体;c.要制定详细的个案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好各项工作。(二)现场教学(又称参观法)„„参观讲解结合

1.概念: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2.意义:

a.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b.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c.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可以通过对祖国现代化建设 1

成就的参观等,使学生更加了解热爱自祖国。

3.要求: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一)分组教学

1.概念:指在按年龄编班和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2.意义:利于缩小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3.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

b.定制个体教学计划;c.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d.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二)复式教学

1.概念:把两个或者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意义:保持了班级授课的一切本质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巧妙的同时安排几个年级的活动。复式教学组织的好,学生的基本训练和自学能力往往更强。3.要求:a.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生的人数、教室大小、师资质量等情况全面考虑,灵活掌握;b.编制复试班课表;

c.培养小助手;

d.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Ps:把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过程

(中小学)德育内容„„简答题

分为三大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马列主义教育

环境教育

德育过程

一、概念&构成要素

(一)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对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填空题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

二、基本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体现。„填空题

三、基本规律„„简答题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的关系)。„„论述题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2

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

a.知即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品德评判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情即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c.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d.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一般说来,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填空题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模式

一、概念: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

此法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前认知&体验式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操作策略:a.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创设一个宽容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b.教师要对那些打破常规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答案;c.要以引导为主。不可轻易告知学生探究的结果。

优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缺点: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验式教学”或“情景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优点: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4.范例教学模式

此法适合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 瓦.根舍因 提出来的。

(二)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1.自学——指导式

(1)理论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2)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操作程序: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

(4)操作策略: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

2.目标——导控式

3.传递—接受式

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4.问题——探究式教学„„论述题

(1)理论依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2)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证实的知识;

b.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c.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的技巧。

(3)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句验证结果,交流提高。

(4)操作策略:教师是“引导者”和 “顾问”,一方面老师必须精通整个“问题”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容忍学生出错,不过早判断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评价

一、概念: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

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二、功能: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到达该目标。具体:(简答题)

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校验教学效果。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

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

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

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c.强化学生的学习;

d.给教师提供反馈。

3.总结性评价

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针对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1.相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 4

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2.绝对性评价

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三)按照评价的主体:内部评价&外部„„&个体差异性评价;

(四)按教学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德育原则

一、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论述题、简答题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a.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涵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此原则亦称循循善诱原则。

2.要求:

a.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c.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a.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b.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c.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

a.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b.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c.对学生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2.要求:

a.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b.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c.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

a.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c.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化消极因为为积极因素。

2.要求

a.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其上进心。(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b.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c.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求:

a.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b.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活动;

c.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a.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事实、先进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法教育引导教育学生;

b.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c.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填空题

其他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Ps:德育活动的新形式包括: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方法的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二)常用方法„„简答题、填空题 1.说理教育法。此法为基本方法,分两类:

a.运用语言文字说服;b.运用事实进行说服。„„填空题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7.心理咨询法

8.生活指导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内容。德育内容规定着对德育方法的特定要求。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三、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生活、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坚持知行统一,探索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道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5.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6.因地制宜的开展德育活动。

四、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a.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b.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c.建立德育基地;

d.创办业余党校。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

(一)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名解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在此书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填空

(二)功能:

1.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化的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文化规范等载体,对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7

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2.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的功能。能为成员提供发展机会,包括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2)满足需求的功能。既能满足归属、亲和、依存等基本需求,又能创造满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的途径。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二、班主任

(一)概念: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名词解释

(二)地位&作用

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填空题

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简答题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填空题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填空题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建立学生档案

5.评定操行;

6.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

7.个别教育工作;

8.班会活动的组织。

Ps: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的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

二、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简答题

(一)班级常规管理

1.概念: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内容: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3.班级常规管理的作用

a.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b.利于建立一个健康、活泼、积极、有效的班集体

c.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平行管理

1.内涵: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填空题

此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填空题

Ps:集体教育思想是马卡连柯的主要思想。

2.要求:要实施对班集体与对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又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来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三)班级民主管理

1.内涵: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物。

2.要求:

a.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b.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

(四)班级目标管理

1.内涵: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此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成出来的。„„填空题

2.要求: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四、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述题

(一)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低。

(二)解决策略(怎样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性,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

1.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论述题: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后进生自身的原因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对其自身的原因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既可能有心理障碍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有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1)缺乏强烈的求知欲;(2)道德无知,是非观念模糊;(3)自尊心强而性格敏感容易流于自卑;(4)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做事情往往会半途而废;(5)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适应。

二、家庭因素

(1)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子女正常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形成。(2)现在独生子女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3)有的家庭自身文化水准低,或者家庭残缺,缺乏温暖和爱心;(4)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5)有的家长则在孩子的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上太过简单粗暴,随意打骂。这些也会使他们转变为后进。

三、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也存在形成后进生的原因,并且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 9

任。

1.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一些地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广大学生的教育。

2.施教“求同”,忽视因材施教。大纲相同,教材相同,又在一个班级上课,往往忽视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生之间本来就有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尝到甜头,产生学习积极性,也才有可能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3.教育方法失当。在我们的学校里,有些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失当,没有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缺乏防止学生分化和减少后进生的有力措施。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把他们当成班级进步的包袱,这也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后进生转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对立情绪;

2.保护学生自尊心,增强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意志,巩固学生的新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

6“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与后进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老师要与他们多谈心,多接触,关心其生活、学习,真诚相待,逐步缩短直至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沟通渠道,使师生间具有朋友般的情谊。这样老师就方便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的观念对他们进行思想渗透。)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挥特长,让后进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培养自信。

8.提供正确的范例,增强学生的是非观。

9.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意义

一、概念:是指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名解

二、意义„„简答题

1.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4.是进行德育重要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形式

一、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走出校门,增长知识的活动);

2.学科活动(以学习或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时期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并掌握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劳动技术素质);

7.课外阅读活动。

Ps:分为三类:接受性活动、创造性„„;训练性„„。

二、组织形式„„填空题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3.个别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要求

一、特点: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填空题

二、要求„„简答题

学校教学工作是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此同时,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特点„„填空题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基本要求

1.和谐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

3.理解和尊重孩子;

4.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素养。

二、社会教育

主要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1.社区对学生影响:

a.一方面鼓励他们走出去,和更多同龄人交往,参加群体活动,了解社会,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b.另一方面,帮助他们选择交往伙伴。

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指导青少年儿童接受宣传教育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三者协调一致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效果。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等途径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之间的相互联系。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上一篇:诗歌:百合下一篇:小六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