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2024-12-27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通用8篇)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1

试析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王辉,山东省东菅市委党校副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1)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4.】71.0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掌握和了解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我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在于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径、拿出合理的措施,努力形成新型的社区管理格局。然而实践中,各地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了不同做法,由此引发许多问题。

(一)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存在着误区 新形式下如何认识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如何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认识理念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二种认识误区: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片面认识。部分社区和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只单纯注重GDP增长,对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特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对解决社区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力度不够,对落实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社区发展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2.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圭体认识模糊。现在有些人简单的认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是公安等少数负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职能部门的职责,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工作人员与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系不大,对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缺乏齐抓共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将本部门、系统职责范围内出现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问题推向社区,推卸责任。

(二)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2.有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预警机制滞后于实战需要,造成有些工作被动:刑侦队伍素质和装备建设还有“欠账”,攻坚破案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方面,各监测预警系统设臵的监督点还比较少、现代化水平较低。

(三)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 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在数量、素质、能力与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还不相适应,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尤为突出,基层所队民警常年累月超负荷运转,劳动强度很大,不得不大量聘用协警人员。在物质装备上,公安机关指挥调度系统、反恐处突装备、刑侦装备、网络监控设备以及安全生产领域救援设施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战任务需要。

(四)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在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渚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短缺、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运行困难。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工作的运行受到严重制约。由于许多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社区工作资金投入偏低,导致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难以提高,社区工作难以扩展,工作质量难以提高。二是部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不但难以推进社区治安的治理,对社区的长远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三是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目前,在大多数社区职业化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伍尚未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很低。

二、当前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一)屏弃传统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理念创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若力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由“轻”向“重”的转变,即屏弃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落后观念,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任务,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推动“堵”到“疏”的转变,即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口前移,在重视创新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源头预防和引导化解的措施,实行标本兼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推动由“散”向“合”的转变,即努力克服当前某些社会管理领域仅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推动由“冷”向“暖”的转变,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综治对象,努力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实现“情、理、法”的统一。

(二)着力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健全领导机制,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结合的全覆盖、网格化的组织体系。

1.理顺社区内各主体之间关系,明确党组织核心地位。一是继续完善社区工作站制度,实行交叉任职,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探索实行社区工作站站长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制度和以及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指导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代袭业主利益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同时,代表小区居民向社会各方反映需求,实现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统一。二是以党建为龙头,推进社区资源整合。坚持以党建为龙头,抓住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这个重点,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部门职能进社区、单位党建进社区、党员奉献进社区等活动,扩大社区党建的基础,实现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2.强化县(区)层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个层面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职能,明确各自在社区中承担的职责。应突出街道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服务事务等集中归并,形成纵向到底、重心下移的管理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扁平化的公

安指挥调度体系建设,建成集中接警、指挥有力、信息畅通、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化公安指挥调度中心。二是推进“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建设。综合应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建成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视频传输、模糊识别、访问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构筑起覆盖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交通要道、治安复杂场所等重点防范区域的城市治安防控网。三是推进治安巡逻防控机刮改革。按照“屯警街面、网格布警,昼夜覆盖、无缝衔接,以动制动、以快取胜”的要求,继续深化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街面治安巡防网络。

(三)多渠道保障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

2.实行专项扶助。借鉴某些地方做法,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杜区建.饺的福利服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由政府出资,社会提供服务。

3.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由政府投资,按规划同步建设配套的政务管理用房等。加强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移交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足额及时移交。

4.鼓励社会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

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四)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社区管理服务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之一,直接关系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

1.搭建管瑷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由街道或民政部门牵头的集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内部协办、资源共享”,满足居民各个层次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2.推动城市执法职能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边界统一、协同巡查、分类执法”的社区行政管理执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范围,形成管理主体清晰、执法到岗到位、一线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3.提供及时有效的社区服务。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启动居家养老、育婴托幼、美容保健、健身娱乐等新型服务,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积极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的科技现代化

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尤其重要。

1.抓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发应用科技含量更高、技术水平更先进的电子信息硬件设施,广泛开发应用更科学、更实用、更精密、更安全的管理软件系统,尤其是要注重自主研发符合当地甚至是本小区实际情况的应用性管理软件,推动治安缉合治理工作上水平。

2.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科学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则,把政府的写社区的、公共的与局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在确保各类专业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区域之间、社区之间、政府部门与社区之间、社区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化管理的“壁垒”,促进信息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资源的综合效能。

3.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绢合、分析、研判,不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强化信息服赛实战功能。同时,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河道治理,问题,对策,河南泌阳

泌阳县是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 地处桐柏、伏牛两山脉结合部, 是江、淮两大水系支流发源地之一, 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区位。据统计, 全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8座, 大小河流153条, 分别注入淮河流域的沙河和长江流域的泌阳河。泌阳河较大的支流有马谷田河、柳河、梁河、甜水河、洪河等;沙河较大的支流有贾楼河、梅林河、象河、曹庄河、石头河等。温暖湿润的气候, 造就了泌阳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

近10多年来,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全国一样, 森林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气候变暖, 水土流失, 干旱、洪涝、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接连不断, 严重制约着泌阳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泌阳县委、县政府狠抓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工程, 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应看到, 泌阳县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好转, 水土流失、河道污染、土地退化现象还相当严重。为加快泌阳县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早日完成该县生态县创建设任务, 现就河道绿化整治方面进行探讨。

1 泌阳县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泥沙淤积河床, 河岸冲刷严重

近年来, 由于上游集水区及两岸森林植被采伐过度, 森林覆盖率和蓄水保土功能降低, 当暴雨来临时, 很容易迅速汇成山洪, 泥石俱下, 一泻千里, 形成洪涝灾害, 致使河床泥沙淤积、岸堤不断被洪水冲掏, 河道连年拓宽, 两边农田逐渐退缩。

1.2 过度采沙, 致使岸堤垮塌, 河堤和桥梁质量下降

随着修路和建筑业的突飞猛进, 河沙资源被大量开采, 但由于采沙过度, 造成有些河段堤坝垮塌, 河流改道, 洪水侵漫农田, 桥梁质量不断下降,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1.3 河道污染, 水质下降

由于人口日益增多,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为了当前的利益, 部分人按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路, 大肆毁林开垦、毁林采矿, 致使优美的森林景观被破坏得千疮百孔, 同时由于失去了森林植被的蓄水净化作用, 混浊的山洪、卷带着有毒的矿区废水、岩屑、矿渣注入下游河道, 加之近年来大量使用的除草剂和杀虫剂渗入水中, 人们的洗涤、生活污水注入溪流, 游人随手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瓶、废电池抛入河内, 致使县域河道污染、水质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

1.4 水保设施陈旧, 部分护岗堤年久失修, 存在安全隐患

泌阳县沟河众多, 且岸线较长。由于缺乏充足和专门的检查和维护人员, 岸堤在遭到损毁或垮塌时, 往往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加之两岸部分群众垦荒种地, 砍伐两岸护堤的乔灌木, 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泥沙进入。据统计, 泌阳县大部分河道汛期河水泥沙含量均超过1 kg/t以上。板桥水库、宋家场水库每年均有超过万吨的泥沙沉入库底。因此, 大力实施河道绿化治理工程, 不仅是生态县建设的需要, 也有利于维持河堤水库安全运行。

2 治理对策

2.1 严格集水区上游山区现有林木的采伐, 逐步恢复、增强森林蓄水净化和保土拦沙功能

泌阳县深山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已经划分国家或省重点公益林, 对这些林木要严禁进行商品性采伐, 确需进行更新或抚育性质采伐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掌握。争取2~3年内, 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 并得到增强以及充分发挥。

2.2 加大荒山绿化和宜林地造林力度, 使泌阳县森林覆盖率在3~4年内有一个较大提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 在防洪减灾、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因此, 加快荒山荒地绿化步伐, 实施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才是根治水患、治理河道、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的治本之策[3,4]。据专家测算, 有林地每年可比坡耕地少流失泥沙40 t/hm2以上;每0.33 hm2森林所保蓄的水量, 相当于一座100万m3的库容。森林虽不能完全杜绝洪灾发生, 但它完全可以缓解洪水灾情的程度和损失。

2.3 严厉查处毁林开垦和在林地上非法采矿的案件, 实施退耕还林和矿区植被修复工程, 减少水体污染源头

一个时期以来, 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扬, 非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采沙案件不断增多, 给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遭成严重破坏, 并由此引发山体滑坡、坡体塌陷、水土流失、污水污染河道、灰渣侵漫农田、废石渣压占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对这种混乱局面如不进行彻底整治, 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 河道治理工作便无从谈起。因此, 县政府要坚决对占用林地的非法采矿企业进行严厉打击, 该关闭取缔的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关闭, 并根据其污染环境和破坏林地程度, 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实施矿区植被修复工程。个别需保留的,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 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2.4 实施沿河林带营造工程, 提高护岸防洪保土能力

为全面提高泌阳县河道绿化治理水平, 完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 促进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议在泌阳河和沙河主河道两侧各栽植50 m以上树木, 在主要支流或其他重要河流两侧各栽植6~10行树木, 在一般沟河、渠道两侧各栽植2~5行树木。树种以杨树、刺槐、枫杨为主, 辅以紫穗槐、白腊条等灌木树种, 形成乔灌混交复层林, 以增强防护效能。力争在2~3年内将全县所有的沟、河、路、渠全部绿化起来, 形成绿化长廊, 使蜿蜒曲折的护河林带成为泌阳县一道靓丽的沿河森林景观, 逐步实现该县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村庄和城镇园林化, 使泌阳县生态状况有一个根本改观。

2.5 加强河沙管理, 杜绝不合理开采

对全县各采沙户进行一次全面排查, 要全面深入分析各采沙点对河道及周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生态区位重要的河段, 严禁开采河沙。对因采沙而毁坏林木、林地及岸堤的, 要严厉查处, 并责令其补种10倍以上的树木;对河道影响较小的, 也要规范其管理, 并定期进行检查, 确保河坝、农田和岸边树木不受损害中, 河水不遭受污染。

2.6 成立河道检查维护与岸边树木管理专门组织, 切实加大河道管理力度

在沿河林带营造完成后, 要有专门组织和人员定期检查, 发现缺损及时补造, 同时发现河岸垮塌、河流改道、污水排入、河床淤塞等问题要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2.7 要加大河道绿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制订河道绿化优惠政策, 建立河道治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对目前存在的险堤、垮塌河岸进行加固, 对水流不断侵蚀农田的河段围砌、筑建防洪护岸墙 (或修建堤坝) 要采取植树种草、浆石围砌等多种固堤护坡措施。对两岸的宜林地可实行“拍卖使用权”、“股份制合作造林”,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承包造林;对不适宜乡、村、组统一治理的荒坡、荒沟、荒滩, 可转让给有能力的个体户承包, 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但要限期绿化, 签订责任合同。对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 要先通过芦苇塘净化或沙土地过滤消化, 企业排放的污水要由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当治理水体达到灌溉标准后, 再进行土地消化处理。

2.8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维护河道良好生态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的县城的创建, 离不开全体人员文明素质的提高, 要通过报刊、电视、会议、学习等各种宣传手段, 营造强大的声势, 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做到人人讲清洁、个个讲文明, 在河边散步时不向河里乱扔纸屑、塑料袋、废弃物, 不损害绿化带的一草一木, 自觉维护泌阳县蓝天碧水、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

总之, 河道绿化与治理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此, 县委、县政府在强力推进“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战略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两大主题, 以“节能减排”为主线, 以生态建设为抓手, 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工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并且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 不断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 城市街道、休闲娱乐广场、公共绿地也不断增加, 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 还加快乡镇集镇建设, 在城乡推行清洁能源,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使泌阳县森林资源逐年增长。

参考文献

[1]何冰, 高巧辉, 夏旭东.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 2006 (12) :23-25.

[2]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5 (1) :68-70.

[3]刘芳.水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2005, 5 (1) :97-98.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治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逐步深入, 社会组织不断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初具规模, 但和日趋完善的公司治理和政府治理相比, 社会组织治理还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提出。再加上当前有利于确立社会组织有效治理的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环境也不够完善。因此, 我国社会组织在治理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 除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章对基金会的治理结构作出了专门规定外,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都没有提及。民政部强制性推行的《社会团体章程范本》也只是象征性地提到社会团体需要设置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在理事人数较多的时候还可以设置常务理事会)、法定代表人、秘书长。但就目前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 真正起到决策作用的理事会还不多见, 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强烈的人治风格与行政主导

我国有不少的社会组织并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而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其原因与我国的双重管理体制有关。这就必然导致缺少监督, 组织很难在长时间里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治理的效果就值得怀疑。

(三)社会组织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匮乏

我国社会组织人员总体规模很小,人力资源状况低下。从社会组织的收入状况看。我国社会组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拨款和补贴,居第二位的收入来源是会费收入。我国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这在客观上造成其资金的缺乏。一些组织甚至表示由于经费太少,组织已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

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的途径

我国社会组织要走一条健全之路,必须要首先解决其有效治理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首先应该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 才能使社会组织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完善法律法规, 放松政府规制

社会组织有效治理, 必须实行法治, 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加快建立社会组织治理的外部法律环境。应借鉴国外经验, 尽快出台一部《社会组织法》, 与政府组织法和企业法相配套, 这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二, 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问题应该在民法典或其它专门法中予以规定。借鉴国外的经验, 可以将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在民法典或专门法中作原则上的规定, 而对于一些具体的社会组织, 则单列特别法另行规定。

第三, 明确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内容中, 哪些是法律必须规定的内容, 而哪些只须在章程中加以说明,找到法律和章程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达到法律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 社会组织的章程可以根据各社会组织的目的和形式来制定出适合本组织的相对灵活的规则。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 返还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我国政府还应转变政府控制社会的陈旧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并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返还给社会组织。我国政府要实现公共管理的适度社会化, 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把部分职能返还给社会, 培育和支持具有较强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创建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 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 社会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选任问题对于组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 社会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科学机制, 以防止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

再次, 社会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政府的官僚作风, 实行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四)建立社会组织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

现实生活中很多社会组织并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在这种条件下, 就需要强制性力量的干预, 借助于法律制度来明确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义务, 并对拒绝履行义务的社会组织进行惩罚, 迫使社会组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信息披露, 以便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可以使那些企图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违规使用公益资源的可操作空间减少, 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组织的失灵问题。

总而言之, 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处于艰难的创业时期, 这一转制过程要取得成功, 除了组织本身应有积极的态度应对外, 还需要自始至终得到法律、政府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这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4

北京人事考试网时政热点频道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社会抚养费乱象频生亟须治理 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近期,山东省某些城市出现突击征收社会抚养费现象,引发网友热议: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之前怀孕未分娩,应否缴纳社会抚养费?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后,社会抚养费制度会否改变?

今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开幕,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正是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该法修改后,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也将进行调整,其中就包括舆论广泛关注的社会抚养费制度。法律法规如何完善?配套政策如何跟进?人们期待答案。

原有规定太原则,带来疑问

老百姓将社会抚养费通俗地称为“超生罚款”,生动反映了其与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关联。实际上,“社会抚养费”并不等同于“超生罚款”。社会抚养费的定位是一种社会补偿性行政收费,而后者则是一种行政罚款。

2002年国务院出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下称《办法》),首次界定了社会抚养费的定义,即“为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其背后的逻辑是,“超生子女”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超生家庭”需向国家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

2014年,导演张艺谋因超生缴纳社会抚养费748万元,将社会抚养费话题推至舆论高峰。有网站针对“张艺谋缴纳748万元社会抚养费是不是太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6%的网友认为“太重”。

公众对“天价”社会抚养费咂舌之余,不禁发问: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是什么?这么一大笔钱花在哪儿了?

对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办法》是这样规定的:以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基本标准,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征收数额。

由于《办法》中的规定较为原则,长期以来,出现了全国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情形不一致以及一些地方征收管理不规范、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公开等问题。

乱象频生亟须治理

近日,中纪委网站通报了几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贪腐案例,其中包括基层计生部门工作人员截留、挪用巨额社会抚养费。

据统计,全国每年征收社会抚养费高达200多亿元,其中大城市基本上缴财政,但地方基层则分配混乱。曾有媒体调查发现,社会抚养费主要在县级财政流转,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头”,还有一些地方的社会抚养费去向成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体制一直受到质疑。“上缴财政的社会抚养费怎么拨款,有多少拨到了比如教育等相关领域,这在纸面上是笔‘糊涂账’。”

如何治理社会抚养费征收和管理中的诸种乱象,关乎百姓民生。

国务院法制办建议,废止此前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的《办法》。2014年11月,法制办将取代《办法》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送审稿)》在网上发布,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征收对象和范围的调整,比如明确界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对象,统一征收标准,限制地方自由裁量权,规范征收程序。

全面二孩政策有望在本周落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条例》的出台或许指日可待。

另一个让无数“超生家庭”颇有微词的现象是,许多地方将缴纳社会抚养费作为孩子入户登记的前置条件,导致那些无力或不愿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家庭无法给孩子落户,“超生子女”入学、就医、就业等基本权益均无法得到保障。官方的一项调查可以反映该现象普遍存在:全国“黑户”中,约有60%为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员。

2015年12月1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强调把计划生育等政策与户口登记脱钩。然而,“超生黑户”家庭并没有松口气,他们担心一旦让孩子登记入户,户口登记资料就会被计生部门作为“超生”铁证,强力催缴社会抚养费。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据报道,在江西等地明文规定计划生育和入户脱钩后,一些给孩子上户的“超生”家庭就遭遇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

登记户口后被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怎么办?全面二孩政策即将落地,那些“二孩黑户”能否免除社会抚养费?如果免除,那么早前因生育二孩而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家庭能否索要退款?如果不免除,“超生黑户”登记户口工作如何顺利开展?

这些问题都是接下来的社会抚养费制度改革所绕不开的,如何更好地衔接中央部署,不仅是“超生黑户”家庭的关注焦点,也牵动着无数民众的利益神经。

社会抚养费存废有争议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征收的社会抚养费95%以上来自二孩家庭。网友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绝大部分处罚对象将不存在,社会抚养费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关于社会抚养费的存废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认为社会抚养费屡次发生违法征收、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应该取消;也有人认为应该通过立法规范予以完善。采访中,两种声音难分伯仲。

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后的第二天,“人口与未来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口学、法学、经济学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形成了一份建议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其中包括调整现有法律条文中有关社会抚养费的内容。

参加该会议的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提出,应当适时研究和启动社会抚养费的退出机制。对于在政策放开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二孩家庭应否退还社会抚养费的问题,傅蔚冈说,有人提议“全额退费”或“冲抵个税”,这些途径可能在实施上比较困难,不妨通过“免征养老保险金”的方式,把部分社会抚养费还利于生育家庭。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自2010年以来连续提交关于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建议,呼吁取消社会抚养费。在2013年提交的建议中,黄细花表示,当生育率过高时,政府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奖励少生,但不能处罚多生;当生育率过低时,政府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奖励多生,但不能处罚少生。在她看来,如果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国民的生育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应当多使用奖励,慎用处罚。考虑到我国当前生育率远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黄细花建议不断改善民生,让每个家庭都能养得起两个孩子。

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要求严格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维护良好生育秩序。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作为调控计划生育的手段之一,社会抚养费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国家卫计委专家委员梁中堂认为,目前仍不适宜取消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还是基本国策,实施‘全面二孩’并不等同于普遍放开,所以生育权仍旧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超生行为必须有强制性处罚措施,以维护国策的严肃性”。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施全面二孩并不意味着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否定,作为体现违规成本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将继续执行。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 篇5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政府和部门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准确,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区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街道运行中依赖于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街道层面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三)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XX市XX区和XX江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XX区2012年和2013年公开招录的40名大学生社区居委干部中,目前相继有11人向所属街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审批。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社区形态的复杂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区拆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小区,原国有企业社区衰落,外来工聚居地城中村,老城区在拆建中变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同一个社区包括了多种形态,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并存,居住其中的人员需求相差甚远,社区形态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社区或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马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在现行政府体制中,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像城市管理部门与小贩之间,本地人与外来工的关系,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容易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城市社区工作,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分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更有效调动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的助人自助的观念和风气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社区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事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遇事和稀泥或双方各打50大板的粗放型处理办法,受固有思维习惯影响,先入为主,轻易表态、做批评、做道德批判,不愿或难以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去倾听,就难以真正对服务对象产生实质帮助。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倾听、共情,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XX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XX市城区居委会设立试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区直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政府转变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三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街道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让渡公共事务、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参照嘉兴市建立96345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解决社区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区直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贵阳市制定《城市社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管理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社区工作条例》,建立以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如XX新区在2007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XX区在2010年也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从预算管理、经费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6

南昌市卫生局

民营医院作为民营企业的一种形式,正在不断崛起、走向正轨。这对引入竞争机制、创新办医模式、打破医疗垄断、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民营医院的行风建设凸显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阻碍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发现民营医院行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治理对策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民营医院行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理念存在偏差。

部分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欠缺战略眼光,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思想,缺乏自律,一味追求短期的利润。对营销、管理、人才方面更为重视,认为抓行风建设是做虚功、走形式,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行风建设重视不够。

部分民营医院对行业作风建设的理解片面,认为舒适的服务环境、优质的服务态度就是好的行风,没有看到行风建设广泛的内涵,没有上升到医院的文化和精神,没有转化为医院发展和强大的力量。

二是诚信口碑存在缺失。

诚信是行医之本,也是医院发展之本。部分民营医院面临着病源短缺、门可罗雀的困境,关键是失去了群众的诚信。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引发了社会和群众的质疑和反感,民营医院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形成了违规虚假广告—前来就诊-过度诊疗、牟取暴利-反感、不信任-病源减少-违规虚假广告的恶性循环。

1、过度宣传。为了吸引患者,尽快打开市场,广告成了许多民营医院扩大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广告内容往往设计杜撰子虚乌有的诊疗技术、虚构医生资质迷人耳目、诊疗设备鱼目混珠、谎称专家会诊误导患者、使用绝对性语言夸大诊疗效果。

2、过度诊疗。部分民营医院的医生缺乏职业道德,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骗取患者钱财。通过夸大病情,将一次用药就可以治愈的疾病描述成病情严重、不易治疗的重症,使患者花费巨大,却收效甚微;在诊疗过程中,不规范用药,没有得到病人同意,多开药、乱检查,让病人不明不白支付巨额医疗费用;擅自增加诊疗科目,甚至号称专治疑难杂病。

三是管理监督存在真空。

1、在管理上部分中小民营医院家族式管理影子严重,医院领导人思想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注重提升医院软实力,不注重医院内部机制的完善。在分配机制、人才机制、制度建设、监督力度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薄弱环节,遏制了行业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2、在监督上因为民营医院是营利性医院,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不同程度存在真空地方,没有把民营医院的行风建设纳入全系统来统筹谋划,缺乏针对性强的检查、监督、考核的具体手段和方案,对民营医院的准入门槛把握的标准不高。而且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对民营医院的监管、查处力度不大,与卫生行政部门缺少协作,没有建立完善的联合监督网络。

二、加强民营医院行风的治理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展医院文化。

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民营医院要及时转变观念,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把行风建设凝结在医院精神中,体现在医院的形象上、明确在医院目标上,贯穿于医疗实践中,外化在典型人物上,内化在体制机制上。民营医院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既着眼现在的生存与困境,更要展望未来的发展和前景,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内外兼修、注重结合,夯实生存之本。

1、内强素质、打造优势品牌。

加强行风建设要与提高医院的业务水平紧密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进、相辅相成。民营医院在注重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政治、法律等人文知识,创新载体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民营医院必须要有优势学科群,有特色专业、“名牌”项目,才能吸引患者的眼球。医院专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整体水平和学术地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重点专科是医疗技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是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基本根基。

2、外树形象、争取取信于民。

民营医院要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改变现存的不利因素,以行风建设为抓手,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紧密结合,在服务、制度、监督等各个层面上下功夫,争取取信于民。

(1)民营医院在服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患者就医时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诊服务、诊断过程、化验、到医患沟通、跟踪服务等等,是一个切实感受的过程。民营医院要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创造体验营销的典范,给患者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秀的心理感受,提升患者的好感度和口碑,把服务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民营医院要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监督来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机制,由内而外的展现医院的内涵建设。制定临床医疗诊治规范、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分配机制、激励与惩处制度;开展适度的宣传,重在宣传先进典型、优质服务、特色品牌,切勿弄虚作假、夸大其词。

三是延伸触角、加强监管,塑造崭新气象。

民营医院的行风建设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监管。我局从去年开始延伸触角,率先在全省把行业作风建设延伸到民营医院,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2009南昌市民营医疗机构纠风工作考评方案》,采取经常性监督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民营医院的行风建设。探索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诚信记录和市场信誉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方面的信息,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厉打击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医疗市场的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塑造民营医院行风的崭新气象。

四是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开拓广阔空间。

社会治理存在问题 篇7

1.1“一股独大”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这种现象正是股权不能有效制衡的原因

公司的董事会, 往往由公司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所控制, 而使得董事会形同虚设, 以此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尤为突出。与此同时, 大股东在逐渐增加自身财富的同时, 会相对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而在遇到公司的重大决策时, 虽然承担大部分的风险, 但并不承担全部的风险, 而是将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债权人, 无形中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1.2 国有控股公司行政干预过度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重组或改制的国有企业, 这就表明公司容易受政府或行政的干预, 但是企业的财务机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还是以往的形式, 具体表现在国家的相关行政部门会对企业的投资、经营、生产等进行一系列的干预。

1.3 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应该是独立的, 但是大多数都是名义上分开, 实则是上市公司的事务由母公司控制, 母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同时在上市公司兼任, 母公司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 将公司财务资金私自挪用或转移, 甚至将其直接转移到下属的企业, 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

1.4 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上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 虽然在企业破产时, 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但是并不能代表将资金借给企业后就高枕无忧。企业将借到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的项目后, 如果成功, 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将超过预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债权人不仅承担了比原来更高的风险, 而额外的利润并不能给到债权人的手中, 严重缺失了公平性。

1.5 虚拟财务利润

有的公司为了利益,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无视法律的存在, 篡改财务报表, 虚拟财务数据, 进行内部关联交易, 违规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财务人员受雇于企业, 不得不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办事, 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使公司的财务利润与实际利润相差甚远。

1.6 缺少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法人的财产拥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和经营权力, 特别是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 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但是在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公司CEO和CFO, 大多数都是通过人事录用, 或者是由合作者来充当, 甚至有的是由公司法人的亲戚或者家属来担任, 而真正有实力担任职业经理人的, 往往都不能被公司所任用。

1.7 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 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企业管理层往往只注重对企业的经营, 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 更将风险管理更是抛之脑后。第二, 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权责不明确, 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或者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制约。第三, 风险管理,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风险到来时, 风险信息不能快速的传达到各部门。第四, 风险管理理论相对落后, 企业的风险管理理论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内容简单、观念守旧是重要的特征。第五, 欠缺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 由于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导致从事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最终使得该部门职能失效。

2 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对策

2.1 清晰界定财务主体, 完善股权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公司的财务治理, 如何完善公司财务治理, 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该按照公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和健全公司内部职能部门, 使其各尽其用, 各司其职, 在实现财权的合理配置的同时, 要能够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

2.2 科学配置企业财权, 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 促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 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出资者的财务治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政府的财务治理、员工的财务治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由于篇幅原因, 这里只对出资者的财务治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以及员工的财务治理作了相关阐述。其中, 出资者的财务治理, 指的是, 当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或者管理层对出资者利益造成威胁时, 公司的股东能够通过监事会对其进行制止, 并更换管理层, 转移股权等;债权人的财务治理, 债权人有权对企业财务建立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时候控制, 有效地对财务治理进行监督和控制;员工的财务治理, 公司可以建立员工董事制度, 以此来监督和约束公司财务治理, 企业的业绩下滑, 或者是经营管理者损害公司利益, 员工董事可以要求更换经理层、重新做财务核算等, 最终促进公司的有序发展。

2.3 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提高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

其一, 要对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 即CFO。企业要完善用人制度, 要在实际管理中加强高级管理者个人修养, 使之能将经营的管理过程与自身的利益相连, 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局面。其二, 使经理人才市场有竞争性, 改变守旧的行政任命制度。要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 要对经营者的潜力进行挖掘, 使其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4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如何完善公司财务治理,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控制的环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 实行多方位的财务监管机制。在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方面, 要能够将国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融为一体, 形成多方位的财务监管体系,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使企业能够秉公办事, 依法办事。其二, 加强预算管理。企业要能够对预算的编制、决策、执行等环节进行加强管理, 对预算进行分析研究, 将预算做精做细。其三, 营造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 具体包含了企业的部门设置合理, 人员分配权责分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人性化等。其四, 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控制。财务监督, 要能够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结合, 以此为基础;财务控制制度, 要以企业的相关制度为财务控制的基础, 以宏观调控为相关手段, 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 以此来控制公司的各工作事项。其五, 对证券市场进行相应的制约。完善的证券市场不仅仅能够协调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的经理人员进行约束。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识别经理人员的操作, 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2.5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水平

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风险培训, 以此来提高其风险的意识, 同时也能提高其在风险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对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反应等, 都要加强, 公司的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风险, 执行风险等能力的提高, 对风险的发生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刻防范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实施分散财务管理方式, 可以降低风险发生几率, 对改善公司财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企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守华, 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 2014 (9) .

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税率计算;征管制度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维护国家稳定、和谐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个人所得税也无法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针对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也急需相关对策进行治理,更好地完善体制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的发展背景

税收的基本功能为组织财政收入、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个人所得税起源于1799年的英国,最初的目的是解决战争的经费来源。后来人们发现征收个人所得税,不但具有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还可以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国民间个人收入的差距,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被西方国家誉为“稳定器”。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最早提出于1950年,原名叫“薪酬所得税”。但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还未出台便被搁置了。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个人所得税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党中央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使得我国税收制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后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和补充,于1994年1月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法》,该法的实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人所得税具有对经济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这也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普遍征收的一种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现行个人所得税逐步显露出在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税率及税基方面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功能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近几年对个税起征点的两次调整,引发民众对个税改革的空前关注,异议声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个税的发展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治理政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不公平的分类所得税制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税制为分类所得税(制),是一种根据个人所得类型来确定计征方式的税制。但是当今社会发展,信息渠道之多,公民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广,客观上已不可能将所有的收入逐项列入税收法规。纳税人每月获得收入可能是不均衡的,实行按月、按次分项计征,必然造成对每月收入平均的纳税人征税轻,对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征税重。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相反,会出现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不公平现象。可见,这种税制模式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

(二)不合理的费用扣除方式

费用扣除的标准忽视了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因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收入、物价水平、实际生活支出等方面也不一,而费用扣除标准采取的是全国城镇居民基本生计支出的平均数,即“一刀切”的方法作为扣除费用的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无视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统一扣除相同的费用,无法体现“量能赋税”的原则。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个人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而现行的税制中尚未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费用扣除标准的长期不变,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也增加了征税的难度。

(三)不科学的税率计算方式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分别采用5%~4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便。另外,现阶段是实行税前扣缴的方式,按照应税所得的性质来确定税率,这样做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征税现象,也会让部分人合法避税,就比如说纳税人的总收入是相同的,但是可以按照一次性和多次缴纳,就不能体现公平的税负原则,也有可能导致国家税源的流失。

(四)不完善的征管制度

我国公民纳税意识目前普遍比较淡薄,大部分公民都缺少主动纳税的意识,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法律宣传工作没做到位。个人所得税在征收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个人收入透明度低,加大了征管难度。纳税人的收入主要以现金形式为主,还有一些灰色收入不是经过银行转账形式获取的,这就很难确定纳税人的最终实际收入;二是监管信息的不流畅及较低的征管效率。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之快,为工作带来很多便捷,但税务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少,资源也缺乏共享,导致机制办事效率低,影响了整个税收制度的改革;三是执法力度不够,对于严重偷税漏税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

三、治理个人所得税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实行切合实际的混合所得税制

不同的制度会对不同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今很多国家大都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分类综合课征制应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的较好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此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这个措施在部分地区也试行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所以还是有待考察研究的。

(二)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优化税率

我国在制定费用扣除制度时,要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一因素。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纳税人的名义所得会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会因此加重,所以要根据特殊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费用扣除标准,体现税收公平原则。根据物价上涨指数调整各个税率级次所适用的计税所得范围。这种做法有助于消除纳税人因通货膨胀因素而导致的实际税负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另外,也要增加特定费用扣除项目。以家庭为单位纳税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以此来确定税收负担,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公平与合理。此外,它还可以防止家庭成员通过资产和收入分割来逃避税收,侧面意义上也可有益于家庭的和睦相处。

(三)适当调整税率结构

关于税率的结构问题,可以在统一各类应税所得适用税率的基础上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税制的复杂性和纳税人偷漏税的可能性。要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公平性,简化和调整超额累进税率表,拉开税率的档次,个人所得税中加强调节的部分要减少受整体路线平缓特点的影响,增强调节力度;加强对税收负担分配的有效调节,许多起不到调节作用的级次应予取消,税率档次以3~5档为宜。可以对各项所得进行综合征收,实行统一的多级超额累进税率模式将是科学的选择,也能体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性。

(四)加强税收征管制度

1.加快征管手段的现代化。于个人而言,我国所推行的是纳税人自我申报为主的个人所得税申报模式,应构建个人所得税纳税档案,推行个人财产登记制。于企业而言,税收机关要严格监控企业的开户银行及其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资源的去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企业收入。税务机关也要制定一套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培养好税收人员的税法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知识,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力度管理好纳税人,依法执法,严惩偷税漏税的行为。

2.要加强税务机关的信息化管理。运用当今先进科学的互联网体系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使科学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辅助税收征管制度的执行。可以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个人和单位的社会信誉档案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个人或企业一旦发生偷税、逃税,就会被社会有关部门记上黑名单,使其面临信誉危机,从而惩罚那些偷税漏税者,最终达到管制的效果。

(五)加大公民纳税意识的宣传工作

哲学上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目前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还比较淡薄,主动纳税的人少之又少。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和全国公民共同的努力。所以,税务机关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公民对纳税意识的理解,做好宣传工作,如走访社区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纳税课程讲解等。使公民认识到纳税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且要保障在纳税过程中公民的合法权利。税务机关尽职,公民纳税主动配合才是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根本之道。

四、结束语

任何制度在历史的每个阶段发展都不一样,所以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也不一样。但我们也知道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步登天而成,而是要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具备可行性方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治理个人所得税这些问题中,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应将其列为重中之重。个人所得税不仅仅是政府征收的一种税,而要通过这种税收达到合理调整社会差距的目的,为民所用。

参考文献

[1]袁媛.论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5).

[2]纪清艳,赵丽伟.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6).

上一篇: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下一篇:移动联通财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