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2024-07-29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精选10篇)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1

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在一个企业中,上至老板,下至最基层的员工,不论他的工作是简单还是复杂,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份没有问题的工作,或者说,只要有公司存在,就永远有问题存在。

小王最近非常郁闷,工作中的问题太多了,常常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他为此牢骚满腹, 情绪也越来越暴躁,最后不得不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

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心理咨询师说: “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

然后,心理咨询师开车把他带到了郊外,小王下车一看,诧异不已,原来是一处墓地。心理咨询师指着前面的坟墓对他说:“你看看吧,只有这里才没有问题,也只有这里的人才不会被问题困扰。”小王恍然大悟。

是的,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的时候要解决说话、走路、穿衣的问题;上学的时候,要解决读书、写字的问题;参加了工作,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所以,工作中有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没有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当公司中出现了问题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逃避,而是去面对,去学习,去钻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

但是,职场上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为了保住工作,只是故步自封、按部就班地做上司吩咐的事情,遇到问题就去请教上司和老板。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工作,就对得起自己的薪水了。事实上,做事并不等于工作,公司的问题不可能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自动消失;而问题得不到解决,公司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公司发展受阻,当然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公司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即便你觉得公司的问题太多,要跳槽换一家公司,你也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每个公司都存在问题,其差异也仅仅在于问题的不同。

事实上,也只有那些敢于面对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才能得到老板的青睐和重用。

刘菲大专毕业后进入一家化妆品公司工作,刚刚接受完培训。公司经理决定找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员工到另外一座城市去建立一个新的市场拓展点。可是当经理宣布了这一决定的时候,那些老员工都低下了头,没有人愿意去。的确,开拓新市场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旦砸了,自己也推脱不了责任,谁愿意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就在大家沉默的时候,作为新员工的刘菲举起手说:“报告经理,我想去。”

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她,好像在说“老员工都不敢接受的挑战,你刚来几天逞什么能?”经理也有点不相信,说:“但是,你……”经理话还没有说完,刘菲便抢着说:“虽然我是新员工,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全力以赴,一定能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

出于对新员工的考验,经理同意了她的要求。下班后,刘菲听到同事在偷偷议论:“她一个黄毛丫头,翅膀还没长出来,就想去飞,真是不知轻重。”刘菲也为自己一时的冲动有些后悔。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指责她少不更事,刚去公司,不可能担当如此重任。别人的不信任反倒让刘菲越发想尝试,她想:我就不信做不好,既然你们认为我做不到,我偏要做好给你们看。

经理对刘菲的胆识很赏识,专门为她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工作方案,并在后方提供咨询服务。经过将近半年的艰苦奋战,刘菲终于在那个城市建起了一个稳定的市场拓展点,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很快。公司的人都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那里的部门经理。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要明白,只要公司存在,就永远有问题存在,我们就是为解决问题而来的。解决了问题,公司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解决了问题,我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赢得老板的赏识,进而获得晋升和发展。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2

1.1“一股独大”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尤为突出, 这种现象正是股权不能有效制衡的原因

公司的董事会, 往往由公司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所控制, 而使得董事会形同虚设, 以此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尤为突出。与此同时, 大股东在逐渐增加自身财富的同时, 会相对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而在遇到公司的重大决策时, 虽然承担大部分的风险, 但并不承担全部的风险, 而是将部分风险转嫁给了债权人, 无形中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1.2 国有控股公司行政干预过度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重组或改制的国有企业, 这就表明公司容易受政府或行政的干预, 但是企业的财务机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还是以往的形式, 具体表现在国家的相关行政部门会对企业的投资、经营、生产等进行一系列的干预。

1.3 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

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应该是独立的, 但是大多数都是名义上分开, 实则是上市公司的事务由母公司控制, 母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同时在上市公司兼任, 母公司对上市公司进行控制, 将公司财务资金私自挪用或转移, 甚至将其直接转移到下属的企业, 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

1.4 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上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 虽然在企业破产时, 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但是并不能代表将资金借给企业后就高枕无忧。企业将借到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的项目后, 如果成功, 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将超过预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债权人不仅承担了比原来更高的风险, 而额外的利润并不能给到债权人的手中, 严重缺失了公平性。

1.5 虚拟财务利润

有的公司为了利益, 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无视法律的存在, 篡改财务报表, 虚拟财务数据, 进行内部关联交易, 违规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财务人员受雇于企业, 不得不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办事, 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 使公司的财务利润与实际利润相差甚远。

1.6 缺少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法人的财产拥有绝对的管理权力和经营权力, 特别是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 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但是在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公司CEO和CFO, 大多数都是通过人事录用, 或者是由合作者来充当, 甚至有的是由公司法人的亲戚或者家属来担任, 而真正有实力担任职业经理人的, 往往都不能被公司所任用。

1.7 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 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企业管理层往往只注重对企业的经营, 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 更将风险管理更是抛之脑后。第二, 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权责不明确, 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或者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 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制约。第三, 风险管理,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风险到来时, 风险信息不能快速的传达到各部门。第四, 风险管理理论相对落后, 企业的风险管理理论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内容简单、观念守旧是重要的特征。第五, 欠缺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 由于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导致从事风险管理的相关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最终使得该部门职能失效。

2 完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的对策

2.1 清晰界定财务主体, 完善股权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公司的财务治理, 如何完善公司财务治理, 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应该按照公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和健全公司内部职能部门, 使其各尽其用, 各司其职, 在实现财权的合理配置的同时, 要能够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

2.2 科学配置企业财权, 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 促进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 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出资者的财务治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政府的财务治理、员工的财务治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由于篇幅原因, 这里只对出资者的财务治理、债权人的财务治理以及员工的财务治理作了相关阐述。其中, 出资者的财务治理, 指的是, 当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或者管理层对出资者利益造成威胁时, 公司的股东能够通过监事会对其进行制止, 并更换管理层, 转移股权等;债权人的财务治理, 债权人有权对企业财务建立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时候控制, 有效地对财务治理进行监督和控制;员工的财务治理, 公司可以建立员工董事制度, 以此来监督和约束公司财务治理, 企业的业绩下滑, 或者是经营管理者损害公司利益, 员工董事可以要求更换经理层、重新做财务核算等, 最终促进公司的有序发展。

2.3 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提高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

其一, 要对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 尤其是对公司的首席财务官, 即CFO。企业要完善用人制度, 要在实际管理中加强高级管理者个人修养, 使之能将经营的管理过程与自身的利益相连, 从而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局面。其二, 使经理人才市场有竞争性, 改变守旧的行政任命制度。要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 要对经营者的潜力进行挖掘, 使其做出正确的判断, 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4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加强企业财务控制

如何完善公司财务治理,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财务控制的环境,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 实行多方位的财务监管机制。在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方面, 要能够将国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等融为一体, 形成多方位的财务监管体系,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使企业能够秉公办事, 依法办事。其二, 加强预算管理。企业要能够对预算的编制、决策、执行等环节进行加强管理, 对预算进行分析研究, 将预算做精做细。其三, 营造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 具体包含了企业的部门设置合理, 人员分配权责分明,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人性化等。其四, 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和控制。财务监督, 要能够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结合, 以此为基础;财务控制制度, 要以企业的相关制度为财务控制的基础, 以宏观调控为相关手段, 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 以此来控制公司的各工作事项。其五, 对证券市场进行相应的制约。完善的证券市场不仅仅能够协调公司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也能够对相关的经理人员进行约束。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内部人控制的局面, 识别经理人员的操作, 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2.5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水平

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风险培训, 以此来提高其风险的意识, 同时也能提高其在风险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对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反应等, 都要加强, 公司的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风险, 执行风险等能力的提高, 对风险的发生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刻防范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实施分散财务管理方式, 可以降低风险发生几率, 对改善公司财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企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守华, 杨惠敏.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会计研究, 2014 (9) .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 上市企业 公司治理 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译作公司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和体系。它对所有者、董事会、经营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进行制度安排,这一安排决定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员工和供应商之间的制度博奕。它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如何完善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就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析。

一、 我国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公司制企业多数是由国有企业转型而来的,带有典型的经济转轨时期的特征。国有股过于集中,股权主体虚置,所有者缺位,再加上上市企业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有实现三分开,而上市企业董事会人员组成中又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的制衡,控股股东人为控制或操纵上市企业的活动频频发生,“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2.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明显

在产权改革初期,国家急于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又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就确定了国家必须在上市企业中保持控股甚至绝对控股的指导思想。按当时有关规定:上市企业在发行新股时,总股本在亿股以下的,流通股本达到25%即可;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流通股本可低至15%,这使得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极为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现象严重,从而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监督和约束,易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3.对管理者的监管缺位、奖罚不力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且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要想经营者全心全意地为所有者服务就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一系列內外部监督手段,以合理的市场和制度安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然而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外部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的经理人市场,且由于大多数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权掌握在政府部门,潜在的竞争对经理人员影响不大。

4.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由于上市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当被迫或需要向上级政府、公众提供信息时,首先考虑信息的披露是否损害内部集团的利益,外界很难知晓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不健全、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上市企业信息操纵和信息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解决思路与政策建议

1.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将重点放在以市场为基础、构建市场化的公有股权运作机制上,降低股权集中度,改变目前政企不分的状况。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计划,多渠道推动国有股减持,借鉴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经验,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模式,构造稳定的大股东,降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效改变“一股独大、一股独占”的不良局面。

2.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者激励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尽快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要突破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限制,研究有效方案,给予经理层股票或股票期权,以期权激励的方式使其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挂钩,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挂钩。经理人员一旦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他们也就成了企业财产的所有人,企业的利益也就是他们的利益,企业成功与否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经营较好,他们将获得相当大的收益;相反,他们的利益将遭受损失。

3.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规范运作的监督,加强巡回检查工作的力度,实行举报制度,对没有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规范运作的上市企业,在配股、增发新股方面设置更多的限制等;理顺监事会与董事会及独立董事的关系;完善董事会的组成和董事的行为规则,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外部约束作用,大力改善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的内控机制和治理机制,以及它们执业与运作的外部制度环境。

4.完善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披露机制的环境,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促使上市企业进行持续、规范的信息披露,加强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获得性,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即时性,以及信息提供的深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平曾德明:监督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2]龚迎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其制度分析,焦作大学学报,2004(4)

[3]许维利陈雪青:论合理构建我国公司治理模式,中国农垦,2005(6)

关于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不否认公司的领导兢兢业业的工作,员工辛苦的为公司努力着,但是同样都意识到了,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这无非就是制约公司发展的诸多因素的总称。因公司发展阶段的不同,体现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就**与**合并这一节点而言,有许多因素,现阶段主要体现的问题归纳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可以实现的发展规划;企业文化空洞,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不统一。

外在变现形式:企业的会议内容没有连续性,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拖沓,成效上不明显,走过场多;员工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企业文化教育,没有宏伟愿景给职工带来的激励,进而造成职工队伍积极性不足,领导团队没有凝聚力。

解决方案:

1、确定稳定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和定位应该从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好,并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做三个周期的企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定位,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要求发展,又不能步子迈得太大,要有连续性。没有三年发展规划,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想和方向就没有了根基。例如:三年规划应该包含文字叙述和数值指标两个方面,数值指标包括产值和利润。如产值过亿和达到5亿元是划分阶段的标准,即可细化什么样的产值过亿,是内包产值还是外接产值过亿。有产值,利润的指标就应该明确,是1%还是15%,或是20%。这样,才创建了分公司各项管理的实质性方向,才能有中心的东西可围绕展开,否则,连基本的方向和目标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管理的细化和合理的绩效考核?就稳定性而言不妨碍公司每年在规划上做出微调。

2、建立并充实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加强职工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的文字叙述,公司已经具备,没有具备的就是领导层与员工的培训式沟通,随时向员工汇报公司新的、重大的发展决策、取得的成绩、对员工的影响等等,以此为基础,给员工一个可以在近期实现公司规划的美好愿景,“大河水涨小河满”,员工自然知道公司的发展会带来自己的薪金的变化与职位的升迁,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内在的正能量。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公司机构设置系并联结构,不明确、不合理的分工不利于公司统一领导与工作的配合。

外在表现形式:观望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岗位上的人多,做实事可用的人少;分配工作时推诿的人多,向前迈一步的人少;强调权利的多,尽到自身工作义务的人少;审批工作环节多提出建设性建议的人少。

解决方案:

1、精简机构,明晰责任所在,确定工作内容。

正如例会一样,机构的设置不是为了机构而去设置机构,设置机构的最终目的不是在养闲人,而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服务。现在的机构很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发展角度看,有效人员的配备来源于

机构的功能,不妨从管理的成效与有用性进行分析,建筑企业不可或缺(或是核心)的五个部门:工程技术部、经营核算部、材料设备部、行政后勤部、财务审计部,因为每个部门的工作有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关系,部门领导为副总级别,分别称为:总工程师、总造价师、材料设备副总、行政副总、总会计师;具体分管的事项:

1)、工程技术部:施工技术复核与实施、施工进度审核、质量监管、安全检查、内业建立整理归档;材料质量核定、参与并配合公司内外招投标工作;

2)、经营核算部:外部投标工作;工程预算;按工程进度测算实际完成产值;工程进度审计;分包结算定额的下发与监控审查;工程决算;符合标准的分包合同的谈判与联合签订,公司内部招标工作的组织、开展、审查、归档、通知下发等;

3)、材料设备部:材料的比价与合同拟定上报审核;依据合同和定额、采购计划适度采购;材料质量报验的相关配合工作;设备等正常维护与资产的保值增值;材料收发控制;

4)、行政后勤部:工作涵盖公积金社保的核算与缴纳;考勤审核工资审核与制作;资质报验;证照办理、变更、注销、年检;资产及办公用品(有形于无形)管理;工会;内外会议及用餐接待待;职工职称晋级评选上报工作;印鉴管理;企业文化的整理与企业文化、岗前培训;法务工作等

知道每个部门的工作,那么,每个部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周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每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哪些一一进行例

举,在进行合理的工作内容分配后,就会计算出所需工作人员的数量;同事设定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所需人员的能力,在公司内部进行竞聘上岗从而挑选出合适的人员,以达到精简机构的真正目的。这要求公司从合并之初就要设计好机构管理及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机构留用的人员才能符合公司管理的需要。

2、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建立各部门的工作指导方针和要达到的工作效果。

简单的讲,就是管理者计划这一部门经常完成的工作内容,完成的程度与效果,所要掌握的数据与资料,例如:行政部的工资工作:要求在5号前审批考勤,7日要求见到不需要修改的工作表,9号递交到财务,10号准时开工资;概括工资这一项工作的内容还涉及:考勤整理、异常变动处理、工资表制作、工资表审核签字与递交,工资表按月整理按年装订归档,考勤按月整理按年装订,考勤与工资按年统计等。目的是管理者需要要掌握某一员工全年的考勤情况,还要掌握所有职工年收入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完成成效判断这一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判断调整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后期培养发展的重点。

这一工作不是由部门工作人员自己去完成的,可以设想,没有领导的要求和要达到的效果要求,谁会将自己的工作标准化、细致化、整合化、规范化呢?这就要求公司的管理者的积极参与领导、指引,并给与阶段性的评价。

3、权利分置,部门分工与部门管理实现相互配合的同时实现相

互监督、相互促进。

权利的过分集中会导致公司领导人无法工作,最少无法正常领导工作。建议人单一会造成公司管理受人左右的假象,管理上放不开手脚,“大伸腿”式管理造成公司及部门领导人管理意志松动,执行起决策瞻前顾后。理解职业经理人的副总越少,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越差。这里特别提示一下,以上设置的五个部门都要相对独立,不能由一个人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任何一个部门在整体工作和重大事项上都要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并要体现出高度统一的执行力,否则,企业的领导责任就是含糊的,就是不清楚的。不否认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公司实力,记住: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之和。

三、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度不足,造成关键环节靠部门间简单的沟通,影响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果。

如果说部门内部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纵向的管理思维,那么,把握关键环节配合工作,就是部门间横向的管理思维。关键环节的把控,是领导调整部门间配合的思路、促进部门配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分清责任,掌握公司的有效数据和经营现状。举几个例子:

1)、资产保值增值是否留有隐患。

外在形式:公司有资产清查的规定,但是公司的资产本身的定义不够准确,没有针对企业的行业特点对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没有具体的资产保管清单与责任人,资产调动存在随意性。

解决方案:

确定资产类型;确定周转使用明细、保管责任清单、保管责任、损失赔偿;建立健全材料收发程序和收发监管制度,特别是出库手续,要明确使用部位或使用单元;确定资产转移及划价、入账、交接手续,分清项目部与项目部、项目部与集团、项目部与材料设备部的责任等等

2)、利润核算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出公司的经营成果。外在表象:利润存在忽高忽低的现象,成本入账过于集中,产值计算没有明细,工作汇报数据、口径不统一。

解决方案:

项目上配备专业的造价员,进行产值、已完工程量界定;材料收发要有实质性的改革,能够满足项目成本单项核算的要求;按合同进行分包结算并及时入账;经营部要确定部门内部的月度、季度报表,以反映产值、已完工程量、人工费用发生及结算情况,并及时汇总上报总经理处审阅,同时在工程部、财务部备案,目的是充分发挥自身工作的实用性;工程部(这里主要是指项目部)同时要配合经营部的产值界定与工程量的核定。

没有准确的施工进度描述和现场造价员的准确核算,就没有实事求是的完工产值。没有准确的定额与实际完成工程量的测算,施工技术员与项目经理在分包上的核算就没有了核实的监督过程,影响成本的准确性。综合以上因素,财务分析也因数字失去可靠性性和实际性显得无关紧要了。

3)、监督环节责任不清晰。

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监督与配合。例如: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没有质量部门的签字确认;材料消耗的定额没有经营部的事前测算以指导采购;项目上分项分包结算及时性满足不了财务分析的要求;等等,每一步都停留在简单、被迫的流转,不能形成制度与合力,并顺畅的流转下去。

解决方案:材料入场验收签字程序要有相关部门参与的签字表,以确定材料入场的质量和数量,最少要有质监部门、项目经理的检验签字;经营部的造价工作要充实起来,要能够在事前工程分项工程量有充分的指导性,使项目上的分项工程结算更准确,但又不能取代项目上的相关工作,否则就是职能兼并,更没有了相互监督的概念,从而会影响项目部的工作;项目上的分包工程结算要按合同时间签证结算,及时反映到财务账册上,以使公司甚至集团了解资产负债状况,更好的提出资金使用计划。

4)、合同不规范。

外在表象形式:合同有但是条款和格式没有统一标准;条款中,特别是施工队伍对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没有突破,距离材料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相差太远,甚至说“未敢越雷池一步”;签订单位多为个人;供应商单一,有供应商供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项目;有会签过程,但是几乎都是“先上马,再配鞍。”。

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标准化的材料及现场管理出发,确定合同中材料的领用、保管、归还、丢失赔偿的有效条款,并能够指导现场的相关工作(会有很多的反对意见,越是这样,这项工作越有实施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材料在现场监控不力的情况,才有评价使用定额的合理性。),确保项目上周转材料、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选定供应商应该突破个人供应的链条,即使是供应公司也是个人的,和公司合作,特别是和厂家直接合作,无论在价格上,还是质量上,还是在款项让渡期,都会优于一个人名誉签订的合同,更有保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减少供应链条的中间环节,有效减低成本;避免一个供应商供应多个项目,以供应商数量增加供应商资金让渡的总额,缓解公司资金压力;合同会签工作要有前置性,并制定相应的条款:如工程量、给付款条件、领用材料的责任方式、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等告知可挑选的分包队伍,并在几个部门联合组成的评议小组进行合理的比价与评议,以作出决定(这也是内部投标的雏形),这一项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时间效力和透明度上,如果先上马,那么,一切控制都是虚的。

4、工作方式随意性太强

外在表象形式:工作任务布置突击性较多,事后没有监督与反馈; 工作计划和工作例会并没有配合起来;

解决方案:例会要有主题,主要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所有与会人员有所准备,计划与例会的结合是不可缺少的,突击性的会议并不适合公司管理的提升;部门或公司领导需要定期审核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就要对工作做出严格的部署,同时要让执行者充分理解领导的意图和出发点,明确需要在相关工作中坚持的重点环节;定期听取

各部门及个员工的工作汇报,及时调整偏离领导意图的执行者的思想保持这种与员工的沟通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那么,写了这么多,到底公司目前如何做呢?

1、树立高度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

2:集团和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发展目标; 3:明晰机构的内部职能,并进行机构设置和组织关系的调整; 4:公司领导,特别是副总之间的职能确定,以分配负责的部门;5:在总经理和相关副总的领导下进行人员岗位的聘用,不是简 单的安排和分流;

6:确定被聘人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应汇报工作的上级责任人、流程等;

7:规范合同文本;

8:重视造价、材料出库工作的监控职能,明确关键环节监督流程,加大关键环节的把握力度;

公司平安建设检查及存在问题情况 篇5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我单位对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1.年初我公司层层签订了《201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2.今年来,公司对开展整章建制工作,制订并完善了《***公司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火灾事故救援预案》、《义务消防员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确保做到事事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我公司范围内重点要害部位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确保公司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存在的问题:

我公司人员少,分布较为分散,单位无专职综治人员。

浅析物业管理公司存在的涉税问题 篇6

摘 要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速度稳步增长,建筑面积也不断增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物业服务行业的营业税收入也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研报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对辽宁丹东的几家物业服务公司涉税问题展开调研。报告从分析物业收入入手,通过对物业公司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在纳税方面、票据管理使用、费用收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而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规范使用发票,加强日常管理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涉税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

一、在涉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不真实 1.不按规定开具发票

物业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主要的收入有物业费、车位服务费、公用部分广告费(如电梯内、小区外墙、楼顶广告)、其它有偿服务费等,而在业主消费时只能取得公司自制的三联据,若不是主动索取,绝不开具发票,从而不申报或少申报营业收入。

2.减免收入 老业主介绍新业主在本小区买房,老业主和新业主可以各免1到5年不等的物业费(物业费按照新业主的建筑面积算),而物业公司对于这部分收入只是公司内部走账,不对外开具任何发票三联据等确认收入的凭证,只是开具一份老带新协议书,虽然在业主看来很划算,认为只要介绍亲戚朋友来小区买房子就可以减免物业费,同时在房地产开发商角度不仅卖出了更多的房子,相应地也减少了公司应收物业管理费收入,形成应计收入而未计的情况。

(二)代收款项未申报营业税

在日常费用收取时,除了收取物业公司营业执照上拥有的项目外,还会代收代付一些费用,例如垃圾处置费、楼道灯费、水费、燃(煤)气费、维修基金、第一年的取暖费等,而单位对于代收部分收入的手续费收入未申报营业税。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217号)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代有关部门收取的各项费用属于营业税“服服务业”税目中的“代理”业务,应对其从事代理业务取得的手续费收入计征营业税。

(三)票据使用不规范

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别物业管理公司在票据管理上也存在很大漏洞,票据由物业客服到文化用品商场购买,无专人管理,随意存放,使用无登记,从采购到领用都极不规范,导致一些不开票,或是开票不入账等贪腐行为的出现。虽然开具收据不开具发票也是一种逃税现象,但是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管理的缺陷。

(四)企业故意逃税

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人为制造困难,不给业主开据发票,在业主明确提出要求开具发票的情况下,物业公司却提出,要开发票,还要补缴5%-10%的税,才能给出具发票。或者已财务人员出差,电脑坏,总公司搬家等诸多理由搪塞业主。

二、原因分析

(一)具体收入税务部门难核实

税务部门在核实物业公司管理情况时,只能调查到物业公司管理了多少幢、多少套,但入住业户多少则较难掌握,已入住业主也有长期不在的情况,已入住的业户物业管理费也存在征收率不能100%到位。物业面积、入住率、征收率、物业收费标准与实际收费标准的差异,物业公司取得收入未全部入账等情况,造成税务机关核实收入难。正是由于税务部门对物业收入核实难,才存在少计收入,导致公司内部私自走账等情况的出现。

(二)公司员工缺乏对依法纳税的认识 1.权利、义务不对等导致纳税意识薄弱 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然而许多纳税人只看到了他们所交的税,却未看到税款在他们身上的应用这样以来,虽然表面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实际中却只强调“取之于民”,只强调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却忽视了“用之于民”,忽视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正是人们因为不知道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导致人们缺乏意识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的监督。不光是在物业行业,很多服务行业,像餐饮店采取用赠送饮料的方式换取不给消费者开具发票,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可能大家会觉得财政收入和自身的关系不大,反而不要发票还可以得到赠品。

2.企业缺少对员工纳税意识的培养

物业管理公司之所以少计收入,偷逃税款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是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义务,而实际上我国公民整体自觉纳税意识较差,于是出现了一些拒税、抗税、逃税等现象。归根结底、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纳税意识缺失,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依法纳税的行为,所以导致很多没有依法开具发票,少计纳税收入的现象存在。同时不少消费者对购物索要发票的意识比较淡薄,许多人都没这个习惯,这样不仅没有保护好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给一些商家提供了偷税漏税的可能。

(三)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 在一些物业公司存在员工不给业主开票,或是修改票据信息的行为,存在贪腐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够,同时公司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物业公司的财务在领用票据本时未作任何票据号的登记,无专人看管,物业客服与物业财务虽然都属于同一物业公司,但是确是两个部门,由客服部采购收据,领用时先要到财务盖章,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对于到财务盖章也没有一个审查的过程,无专人看管,说白了,就是票据少一本都不会被发现,正是因为这样才易出现票据使用不规范,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滋生徇私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虽然在我调研的物业公司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是规范使用票据本,加强公司内部管理迫在眉睫。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发票管理、规范使用发票

有的员工意识不到不开具发票的重要性,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同时加强发票管理,对于那些为了方便不开具发票而只是开具公司三联据的行为加以制止,严重的可以进行惩罚,从源头上根除少计收入的可能,当然,这一对策的实施企业是需要建立在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纳税意识很强的基础上,因此归根结底提高公司公司整体的纳税意识势在必行。最近税务局一直在展开发票号中奖的活动,有很多业主索取发票虽然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税收问题,减少偷税漏行为,但在一定程度程度上也起到了监督纳税人合理开具票纳税的作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有索取发票的意识,无论是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还是维护国家税收稳定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提高公司整体纳税意识

一方面税务机关要加强对物业公司行业政策的宣传与业务培训,加强有关涉税课程的培训,不断向单位工作人员宣传行业内的最新政策,加强财会人员对政策的正确理解,依法纳税。另一方面公司要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纳税意识,杜绝偷税漏税行为,多开展一些有关税法知识的讲座与培训,争取让每位员工都做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的好市民。

(三)加强日常票据管理

公司在采购票据之后,一定要明确记载票据号,当分公司财务到区域领取票据时,也要做好相关登记,例如何时领用的那本票据,同样用完的票据本一定要及时送回财务,并现场核实,公司在管理上也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不要等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行动,要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未雨绸缪。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物业公司在人员上的流动性非常大,财务部也是,在新接手时,就存在了一大堆之前留下的一些问题,也存在一些不明账目。所以建议物业在加强的票据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一下人员管理。

(四)行政机关加大巡查和处罚力度 物业公司的行政主管机关住建部门、税务机关要加大巡查力度,通过日常的监管,使企业遵章守纪,不敢越雷池半步。发现问题更要及时查处,举一反三,整改思过,以儆效尤。

四、主要结论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7

(一) 股权过度集中, 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国家股一股独大及股权的高度集中一直都是中国上市公司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种股权过度集中, 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使得股东大会对中小股东形同虚设。目前, 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与会股东的资格从持股数量上作出限定, 少则几千股, 多则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 而且对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又没有实行“表决权信托制度”或“表决权代理制度”, 造成众多中小股东难以参加股东大会会议, 股东大会实际上被国有股控股股东所把持。这就表明, 众多中小股东分享公司控制权的合法权益被国有股控股股东剥夺了。这不利于规范、有效地对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及公司经营规范行为进行制衡和约束。

(二) 所有者缺位,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由于中国实施的是全民所有制, 国家所有, 就是全民所有, 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 全民对公司的产权并没有约束力和积极性。因为全民是一个过于宽泛的概念, 一切国有资产都归结于全民所有,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 很难说这份资产的哪一部分是某个人的。因此, 容易产生“所有者缺位”问题, 从而使得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股东难以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只要这种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不能得以彻底改善, 经营者就会千方百计为个人谋取私利, 从而“内部人控制”问题会更加突出, 这将严重破坏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使得股东和董事之间的信任委托关系变得薄弱。

(三) 缺乏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业绩评价机制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关系是一种雇用与被雇佣的关系, 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 三者之间的利益追求往往是不一致的。为此, 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促使财务经理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 迄今为止, 我们还没能好好解决对于经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和约束问题。

目前, 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薪酬是工资加奖金, 主要是物质激励, 缺乏必要的精神激励, 缺少期权激励, 以直接激励为主。薪酬构成也比较单调的, 不能有效地激励经营者。对于经营者的约束主要是内部约束:公司章程、合同。法律、道德和市场约束较小。中国的法律还不很健全, 对经营者的法律约束不够强。中国的经理人市场还很弱小, 对经营者的市场几乎为零。道德约束是软约束, 约束力度不是很强。这样导致了一方面, 经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高度热情, 没有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另一方面, 经理人员存在着不少弄虚作假、在职消费的现象, 造成公司财产的浪费。而上市公司却无力进行约束, 结果只能是股东和经理人两败俱伤。

(四) 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评价资本市场效率的强弱, 信息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指标, 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实。鉴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经营者通常处于信息处理的有利地位, 因此, 经营者通过会计政策和方法选择进行投机的动机和条件都是存在的。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低劣, 做假账、虚报利润、掩盖真实经营状况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理论上可以设想提高社会收费标准, 加大审计成本, 以保证审计质量, 但实际上由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出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僧多粥少, 会计师事务所往往降价以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不但不协助市场监督者和投资者, 反而积极参与, 再加上市场操纵行为猖獗, 使得股票价格常常严重背离实际价值。因而, 中小股东无法认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及时掌握控股股东的经营风险, 是现代信息披露制度的一大盲点。

二、相应的对策

(一) 确企业法人财产权,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是优化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一种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和完善的方向是:减少国有股在公司股权中的比例, 进一步分散股权, 发展多元投资主体, 着重培养一些稳定的核心大股东, 包括公司法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银行, 并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优化的目的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从而强化股东大会的职能。相应地, 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都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这将有助于健全公司内部的制衡机制, 并促进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改善。

(二) 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 实行政企分开

实行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 企业的经济利益是独立的;其次, 企业必须是自由的。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 自由的企业才能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找到最有效的途径。也正是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而政府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管理者, 它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推进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了企业的经营, 那么这种干预不仅是无效率的, 而且会使企业的行为发生扭曲, 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三) 提高债权人地位, 允许其参与公司重大财务决策

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后, 即与企业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一般而言, 债权人采取与企业签订系列保护性条款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而只有在企业无力偿债的条件下, 企业的控制权才从股东向债权人转移。在有限责任制度和企业与债权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这种制度安排对债权人的权益保护是消极的。为了切实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笔者认为有效的途径是“允许主要债权人进入董事会”, 让其参与公司重大财务治理决策。在现实中债权人利益常常被忽视的情况下, 提高债权人在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果债权人能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就可以有效地监控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行为, 从而在保护大股东利益的同时, 也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四) 有效解决委托─代理中的激励和约束问题

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对经理人员实行股票期权制和高额薪酬制。前者通过允许经理人员在若干年后, 按现价获得企业的一部分股权, 经理人员的收益取决于股权的未来价格与现价的差额。这就迫使企业财务经理人员不断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企业市场价值越大, 其自身的价值也越大。后者通过实行财务经理人的工薪高出一般职工工资的几十倍以上, 来激励财务经理人员的财务决策行为, 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同时, 必须指出的是, 对于职业财务经理人而言, 声誉因素的作用机理在于较差的职业声誉会导致其职业生涯的结束, 而良好的职业声誉则提升了其在经理人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美好的前途, 前者对财务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有约束作用, 后者则对业绩良好的经理人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五) 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与监督, 完善财务监控机制

由于财务人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股东的长远利益存在冲突, 加上企业内部信息的不对称性, 财务人员有时就会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采取一些“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损害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因此企业应通过监事会或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加强审计, 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股东会负责, 采取严格的审计措施并负以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来约束财务人员的非理性行为, 切实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督, 完善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

同时, 上市公司应该根据相关要求, 及时对外披露可靠的财务信息, 主要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主要股份所有权和投票权, 公司近期财务目标、重大财务治理结构的变化、主要财务事项和政策、可能变化较大的理财环境, 可预见的重要财务风险等。

(六) 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创新

中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大致呈现为二元化的治理状况, 即涉及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单纯去解决某一类财务冲突, 都只是片面地, 很难彻底地解决财务治理问题。财务治理模式的创新方向就在于从不同的财务主体出发, 寻求一个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 达到利益相关者 (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 的关系的共同发展的模式。

摘要:近年来, 中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向好, 但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此外造假现象和会计利润操纵现象严重, 这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严重破坏了企业形象, 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四个问题入手, 逐一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8

2007年7月2日,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600003,下称“东北高速”)发布称临时公告,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股东大会否决了公司《2006年度报告及其摘要》、《2006年度财务决算报告》、《2007年度财务预算报告》共三项议案。公司目前治理状况存在问题;6月21日召开的董事会上,亦未对解决上述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未发出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定及要求,公司股票将从2007年7月3日起开始实施其他特别处理,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东北高”,股票代码不变,股价日涨跌幅限制由10%改为5%。由此,东北高速成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非业绩亏损而被“ST”的第一家。

所谓ST,为英文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是沪深证券交易所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进行的特别处理。其中异常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经审计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二是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股东否决年报,这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堪称史无前例,甚至于监管部门都非常惊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高速的股东否决年报呢?根据东北高速的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公司(下称“黑龙江高速”)和第二大股东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林高速”),均指出根据东北高速股改方案公告,两大股东承诺“免收2006年度东北高速9亿元借款的利息,年末计提利息5184万元,赠送给东北高速”,但是东北高速没有进行账务处理,股东权益没有得到体现。黑龙江高速同时要求东北高速2007年的财务预算进行调整,相应提高哈大路和长平路的养护支出。

黑龙江高速和吉林高速,均对东北高速年度决算计提的通行费超收分成奖金1097万元表示了质疑。黑龙江高速表示东北高速2005年度股东大会已承诺取消,董事会不能失信于股东。而吉林高速则指出,由于东北高速年初制定的通行费收入增长比例偏低,大股东不同意按此增长比例计提以及和发放超收分成奖金挂钩,东北高速也曾表示同意不实行。

第三大股东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下称“华建交通”)则指出,“2007年奖金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长94.9%,实在太离谱”。对于大股东赠送给东北高速的资金利息没有在财务决算中反映,华建交通和前两大股东意见一致。

东北高速公司治理乏善可陈已非一日之“寒”。早在公司成立之初,董事会即成为大股东的“战场”。2005年中行巨额资金被骗案中,东北高速作为一家重要的相关公司更暴露出公司内部“股东不和、关系紧张”,甚至2005年即已到期的董事会一直未能换届,超期服役至今。原董事长张晓光因涉嫌刑事犯罪于2005年7月被免去董事长职务后,东北高速居然未选出新董事长,造成公司长达两年的董事长缺位。

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9

1、部分单位一把手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在安全工作中的站位不高、手腕不硬,尤其在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上、处罚力度上、内部消除隐患上的督导力度不够;部分领导抓安全工作仍流于表象,仍存在应付现象。这就要求大家,必须尽快扭转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理清管理思路,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求变的安全责任意识,扑倒身子、脚踏实地的抓好安全工作。

2、树立“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权威,极力消除“工段级”管理瓶颈,尤其要当好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坚强后盾,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安全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不安全不生产、宁可停产也不能拿职工生命当儿戏”的安全理念,平衡好安全管理人员与生产、辅助、维修之间的关系。

3、严格执行区域负责制,车间领导必须严格执行公司分片包干参见班组安全会议的规定,必须亲临亲为参见车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所辖区域存在的事故隐患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较大隐患必须一盯到底、死抓不放;各车间领导班子要开动脑筋、拓展思路、创新方法、集思广益抓实抓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工段长、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潜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使工段、班组长真正肩负起安全管理职责。

4、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违章行为,督导职工遵守日常作业规范,针对重复性、习惯性、隐蔽性的违规违章行为,必须从重、从严、从速、高线处罚,发现一批,处理一批。

5、抓紧“危险源辨识”这条主线,做到及时、即时、定期和不定期危险

源辨识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

6、高度重视“检维修作业”,尤其是日常的小型检修和临时性检修作业,必须做到有布置、有安排、有辨识、有措施、有责任人,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7、密切跟踪制度执行情况,定期对各类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价、修订、完善;同时教育职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脚踏实地的执行好各类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完善的结合起来,极力消除“两张皮”现象,使规章制度真正起到防火墙、防波提的作用。

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篇10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要求,以积极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强制度、补短板、增投入、促创新,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管理服务,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急需完善。

城乡社区办公场所有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域面积不断增加,辖区辖区居民人口急剧增加,现有社区管理半径过大,不能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新成立的社区急需投入使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导致阵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二是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急需加强。

社区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城区居民提供最优质、最精准的服务,并且国家层面对社区承担职能也有明确界定,但社区仍然承担着许多行政化职能,导致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弱化,不能很好的与新形势下社区治理要求相匹配。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建设不充分。

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三社联动”更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城乡社区紧密围绕“三社联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的职责不明、权责范围不清依旧存在,社区与辖区单位、小区物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为民便民服务的事项还不够精准,工作推进的进度还不够均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多样化、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还未到位,社区从“全包”到“购买”服务的过渡仍止步不前,“政社不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社会广大群体的参与范围,同时也抑制了社会力量在社区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二、对策及建议

基层是落实党的民生民政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

一是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夯实社区基础条件。

要对城乡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不断完善和扩大新成立城乡社区服务职能和办公场所。综合考虑社区规模、人口数量、管理幅度等因素,按每1000名居民不少于1人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居民5000名以下的按照不少于5人配备。

二要完善社区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把增强和优化社区服务能力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建设完善社区设施,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借鉴“枫桥经验”和北京市西郊区“街区吹哨、部门报到”等先进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和社区工作议事机制,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等事项,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

上一篇:情商与大学生成长下一篇: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