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实施办法(共7篇)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篇1
********公司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程》《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是依据法律法规、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审查、评价集团本部及各权属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加强廉政建设,促进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要创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监督体制机制,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推动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问责到位。
第三条 内部审计范围:按照集团公司安排及审计计划,对集团公司及各职能部室、权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内部分厂及设立的其他办事机构或个人进行审计。
第二章 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和人员
第四条 审计监察部负责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审计并向其报告工作,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五条 审计监察部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责,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进行现场审计或送达审计。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因故离职,须事先办妥工作交接手续,保障审计工作连续性。
第七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对象或者审计事项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八条 经集团公司批准,审计监察部根据工作需要可抽调集团公司内部人员或聘请中介机构参与内部审计工作。
第九条 审计监察部每的内部审计工作经费纳入集团公司财务预算。
第三章 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条 审计监察部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编制、执行和控制审计工作计划,报集团公司核准后执行;
(二)对集团公司各部室及权属企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三)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经营计划及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费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
(四)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活动进行审计,评价经营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经营活动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有无违法乱纪情况;
(五)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经济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计;
(六)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审;
(七)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各类工程施工项目、采购招标等重大经济事项进行专项审计;
(八)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领导干部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
(九)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因任期期满、退休、调任、免职、辞职等原因不再担任本职务的领导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其中因退休原因导致的离任审计在退休前半年进入内部审计程序;
等程序后,报总经理及董监办,审议通过后送达被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
(七)审计监察部应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后续审计监督,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和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八)审计监察部在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审计档案。
第十三条 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一)按照集团公司安排,审计监察部对集团公司及权属企业领导干部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其中因退休原因导致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视情况于退休前半年进入审计程序;
(二)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拟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建议,经集团公司领导批准后,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附后),由审计监察部组织实施审计;
(三)审计监察部接到《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后,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在审计实施前5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经济责任审计通知》,同时抄送被审计对象及集团人力资源部;
(四)被审计单位及个人接到《经济责任审计通知》后,按规定要求准备好有关材料,包括:被审计人的任职报告;任期内全部会计报表、账簿等会计资料;任期内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材料;任期内各审计机构做出的审计报告和有关部门做出的调查报告;任期内重大经营管理计划、决策资料;任期内重大经济合同、协 — 6 — 议书;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
(五)审计程序结束后,审计监察部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被审计人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和审计通知中规定的其他内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六)被审计对象、被审计单位接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7个工作日内,核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相关事项,并签署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在规定期限内未签署或者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七)收到审计报告征询意见后,审计监察部负责人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进行复核,报集团公司批准后,送达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对象并抄送有关部门;
(八)被审计人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在接到审计报告后10日内,可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诉,集团公司领导决议复审或者驳回申诉;
(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重要审计档案及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由集团审计监察部、人力资源管理部归档。
第十四条 工程跟踪审计程序:
(一)本办法中的工程跟踪审计是指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有关的事项进行审计,是工程决算审计的前期准备,也可视同工程决算审计的组成部分。
(二)集团运营管理部根据工作需要对拟实施的工程跟踪审计提出建议,经集团公司批准后,出具《工程跟踪审计委托书》。
第六章 内部审计纪律和责任
第二十条 审计监察部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责,不受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做出的审计报告,经集团公司批准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十一条 审计人员应当具有职业品德、遵守职业纪律、承担职业责任,做到诚实守信、廉洁正直、实事求是、保守秘密、保持与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审计监察部根据情节轻重,可以提出处理建议,提请有关部门按相关规定处理:
(一)拒绝或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的;
(二)转移、隐匿、篡改、销毁有关文件和会计资料的;
(三)转移、隐匿违法所得的财产的;
(四)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五)阻挠审计人员行使职权,抗拒、破坏监督检查的;
(六)拒不执行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
(七)报复陷害审计人员和检举人的。以上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 10 —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内部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可向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反映,一经查实,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提交集团公司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三)玩忽职守,给国家和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泄露国家秘密或泄露不能泄露的审计秘密的。以上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审计监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未尽事宜,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章程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 2.工程跟踪审计委托书
附件1:
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
〔 〕 号
审计监察部:
根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现委托你部对 同志担任(单位及职务)期间的经济责任进行离任审计。
委托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 12 — 附件2:
工程跟踪审计委托书
〔 〕 号
审计监察部:
经研究决定,现委托你部对(单位)
(工程)造价有关的事项进行审计。
委托部门(盖章或签字):
年 月 日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篇2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及内审人员的业务不精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 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单位服务。内审人员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 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 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 尤其在很多企业审计部门从属于会计部门, 许多会计人员转行从事审计工作, 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 审计经验有限。另外, 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还有, 内审人员在本行业中要熟悉企业内部控制等各项制度。所以对内审人员要求具备相当高的素质。总之, 目前我国内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 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 内审人员势单力簿, 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内部审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度, 但是, 部分审计机构仍以查账等基础审计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 由于内审制度的不健全, 有些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制度;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 问题定性模棱两可;审计建议没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审计风险较大。
3、内部审计方法的指导性不强
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 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 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 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 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 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因此, 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 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虽然统计抽样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 但其本身是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的。在其他过程中, 也会产生相关风险, 使审计风险的构成内容更为复杂。
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我国著名的项俊波博士, 指出审计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国家基本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与西方国家相比, 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 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即有独立的机构和精神上的独立。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首先, 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 实行执证上岗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 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 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 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四要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4、运用科学技术, 执行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中形成的, 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 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手段、措施等。科学的审计程序是圆满完成各项审计任务、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一个审计项目的开展有不同的工作阶段, 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也不一样。审计人员面对不同的审计任务, 考虑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形成科学的审计管理理论
审计管理是指审计主体为了履行审计职能和实现审计目标, 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审计资源、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等方面实施的管理。
我国开展现代审计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 内部审计工作也才从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论是审计的理论研究, 还是审计制度的建立以及审计人员的培养等各方面, 都需要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培养德才兼备的内审人员, 运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技术及审计工作程序, 逐步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摘要:形成内部审计风险原因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够,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及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不强等。为了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应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运用科学的审计技术和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才能防止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风险,办法
参考文献
[1]、邱 嘉:试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消费导刊, 2008.2:84
[2]、刘 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商业会计, 2008.12:46~47
[3]、赵 菁: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8.02:17~20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篇3
一、内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从实施过程来看,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审前调查未得到重视。在内审部门,大部分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前,通常是凭经验确定审计重点;有的审计部门则完全忽略审前调查程序,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千篇一律,无法真正起到规划、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作用。其次审计范围确定随意。目前,对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存在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承担签证功能,即对任期内的“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意见;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担负着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审计应该给干部一个包括“德、勤、政、绩”等多方面的评定。由于对审计目的的不同理解,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和评价的范围各不相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在审计实施阶段,主要是审计手段和技术落后。内部审计在实施现场审计时,采用的基本上仍是“一个计算器,外加一支笔”的手工操作。在审计技术上,通常是拿到什么看什么,逮着问题就记录,没发现问题就过。不仅效率低、速度慢,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其次是审计内容单一,常局限于凭证、报表等会计记录,反映的对象总是局限于成本、利润等大家都了解的内容,使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应有的特色和深度。
在审计结束阶段,经济责任划分不明是主要问题。一些内审部门在划分离任和接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缺乏对总体的把握,过多纠缠于诸如任期内有多少收入没有入账、多少成本没有消化等细枝末节的东西,导致了越想划分清楚,越是无法划分清楚的结果。还有一些内审部门虽然在审计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并列举在审计报告之中,但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划分,或者通通算在审计对象的头上,混淆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2、从审计评价的方式来看,难于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
在经济责任评价上,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一种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应该以数字说话,数字核准了,报告阅读者自会作出评价;另一种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对被审计人员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而在报告中对领导干部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评价。前者导致审而不评现象,后者导致超范围评价现象,这都将损害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性。
3、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模式来看,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
当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模式一般为:由组织部门根据单位人事任免的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内审部门根据审计建议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至于计划的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实施是否充分、审计报告是否公正、审计结果是否被人事部门采用、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组织部门根据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谈话或诫免的情况如何等,部门之间极少进行交流和联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项制度,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动性。
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一系列的审计风险。如何才能保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改善审计环境,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应从管理关系上保证审计独立。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层级关系,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能否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独立于财务工作及其他工作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审计委员会或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其次应从企业文化上保障审计的独立。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法制建设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审计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督一样,是干部监督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对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宣传,使之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2、按制度规定开展审计,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明确的程序规范,对一些辅助性审计程序,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应忽略或取消。
(1)应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审计部门常年忙于各种审计项目,平时很少关注下属单位的运行情况,如果不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很容易出现前文所述情况。相反,审前准备工作充分,有利于抓住审计重点,节约现场工作时间。
(2)审计承诺不可省略。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承诺,既可提示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给予应有重视和协助,更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3)审前公告和审计见面会应受到重视。审前公告和审计见面会是听取群众意见的两个重要渠道,它既是一条反映被审计干部问题的渠道,也是听取群众对被审计干部褒扬的渠道。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无疑有助于内审部门审计工作的进行和对被审计干部的客观评价。
(4)应按制度规定确定审计范围。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我认为,所有关系到“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事项均属审计范畴。同时,在选择审计重点时,还应注意将企业自身特点与制度规定相结合,对企业决策层关注的内容、普通员工关心的内容、企业焦点、热点等问题,无论难度有多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都不应回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企业,服务内部决策的功能。
3、采用先进审计技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
第一,必须尽快开展计算机审计。审计的核心任务是发现问题,寻找证据。随着企业经济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也空前扩大。要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离不开计算机审计;现代审计技术诸如内部控制测评、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而产生的,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离不开计算机审计;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已经渗入审计业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各个阶段,从制定计划到形成报告,都需要依赖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审计要和国际接轨,也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尽快开展计算机审计。
第二,必须重视现代审计技术。审计技术的发展,普遍经历了从账目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到风险审计的发展过程,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总体上尚处于账目基础审计阶段。为缩小差距,审计署作出了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决定。在审计中积极运用这些技术,无疑将极大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正确进行审计评价,保证审计结论的公正性。
一方面,审计评价必须有据可查。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应该坚持审到哪、查到哪、评价到哪的原则,不能凭空作出审计评价。目前,内部审计部门在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时,通常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但对任期业绩评价,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就是直接引用被审计干部的述职报告,往往有“假、大、空”之嫌,这同样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对未审计的内容、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无关的内容、审计未查清的内容等都不应作出评价。
另一方面,审计评价必须实事求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中开展的。审计评价不能脱离企业经营的这些环境和背景。如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很可能是接任前控制基础太弱,接任后进行了大力完善,但尚不到位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应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和背景,不至影响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5、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联动性。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是指由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共同组成的,就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任务的实施、审计报告审查、审计结果落实、审计问题的处罚等问题进行定期的交流和研究,解决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制度。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联动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一是审计对象更具针对性。由企业多个部门共同决定审计对象,能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开展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服务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
二是加强了审计交流。当前,企业的其他部门对审计规定、工作目标、工作方式等普遍了解不够,联席会议把各相关部门召集到一起,为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促进了审计与其他部门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三是方便了重大复杂审计事项的移交。内部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超越审计处理权限的重大复杂问题时,可移交纪监等部门。但受内部审计环境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通常都采取回避或弱化处理的方式。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使纪委监察等部门的加入顺理成章,减少了目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移交重大复杂审计事项时的压力。
四是促进了审计意见的落实。由于审计意见得到了多个重要部门的认可,因此,在多个部门的共同监督下,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干部将更加踏实地采取措施落实审计意见。同时,共同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这些部门本身也将更为主动利用审计结论。如组织部门,将更为自觉地根据审计结论对被审计领导进行诫免谈话,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对部门、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内部管理主要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人员(以下统称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规范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xx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相关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本单位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所管理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评价和建议活动。
第四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责任,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落实,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和担当作为,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反腐倡廉,促进组织规范管理和目标实现。
第五条本准则适用于党政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含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其他类型单位可以参照执行。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六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党政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所属独立核算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所属非独立核算但负有经济管理职能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
企业(含金融机构)本级中层主要领导干部,下属全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对经营效益产生重大影响或掌握重要资产的部门和机构的主要领导干部;
上级要求以及本单位内部确定的其他重要岗位人员等。
第七条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也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后进行,以任职期间审计为主。
第八条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根据干部监督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审计计划,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
第九条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商同级组织人事部门,或者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建议,拟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纳入审计计划,报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组织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确定后,一般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管理程序,报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被审计领导干部遇有被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纪律审查、监察调查或者死亡等特殊情况,以及存在其他不宜继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情形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商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等有关部门并提出意见,报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批准后终止审计程序。
第十一条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机构(以下统称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本单位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文件,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协调机构在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十二条协调机构一般由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其他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组成。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内部审计机构,办公室主任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
第三章审计内容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和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结合被审计领导干部监督管理需要、履职特点、审计资源及其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依规依法确定审计内容。
第十四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单位可持续发展情况;
(二)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三)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和运行情况;
(四)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对下属单位的监管情况;
(五)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六)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七)重要经济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
(八)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九)资产的管理及保值增值情况;
(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
(十一)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十二)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
(十三)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十四)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第四章审计程序和方法
第十五条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成审计组、开展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和下达审计通知书。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机构、组织人事部门等有关部门。
(二)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召开审计进点会议、收集有关资料、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交换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参加审计进点会并述职。
(三)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修改与审定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
(四)后续审计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移交重大审计线索、推进责任追究、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的实施效果。
第十六条对单位内同一部门、同一所属单位的2名以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同步组织实施,分别认定责任。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审计目标、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等因素,综合运用审核、观察、监盘、访谈、调查、函证、计算和分析等审计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获取相关、可靠和充分的审计证据。
第五章审计评价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依据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责任制考核目标等,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
第十九条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相关性和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一致,一般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主要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
审计评价事项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作支持,对审计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适当或不充分的事项不作评价。
第二十条审计评价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主要包括:与同业对比分析和跨期分析;
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指标量化分析;
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或事项置于相关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对比分析等。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的需要,合理选择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
第二十一条审计评价的依据一般包括:
(一)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党内法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标准;
(四)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
(五)有关领导的职责分工文件,有关会议记录、纪要、决议和决定,有关预算、决算和合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
(六)有关主管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发布或者认可的统计数据、考核结果和评价意见;
(七)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公认的业务惯例或者良好实务;
(八)其他依据。
第二十二条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职责分工及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和领导干部实际发挥的作用等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或者领导责任。
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或者事项,可以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第二十三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直接责任:
(一)直接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
(三)贯彻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全面不到位,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四)未完成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措施、目标责任书等规定的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事项,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五)未经民主决策程序或者民主决策时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领导责任:
(一)民主决策时,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二)违反单位内部管理规定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三)参与相关决策和工作时,没有发表明确的反对意见,相关决策和工作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或者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四)疏于监管,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所管辖范围内本级或者下一级地区(部门、单位)违反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问题,造成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公共利益损害等后果的;
(五)除直接责任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后果应当承担责任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五条审计评价时,应当把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正确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等原则,经综合分析研判,可以免责或者从轻定责,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保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十六条被审计领导干部以外的其他人员对有关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以适当方式向组织人事部门等提供相关情况。
第六章审计报告
第二十七条审计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应当编制审计报告。
第二十八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基本情况,包括审计依据、实施审计的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职及分工情况等;
(二)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
(三)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主要业绩;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责任认定;
(五)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
(六)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七)其他必要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审计组编制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在收到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
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三十条审计组应当针对收到的书面意见,进一步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连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内部审计机构审定。
第三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审定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简要反映审计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事实清楚、评价客观、责任明确、用词恰当、文字精炼、通俗易懂。
第三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按照规定程序报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
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
送纪检监察机构等协调机构成员部门。
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
第七章审计结果运用
第三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推进单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情况通报等制度。
第三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违反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时,应当建议由单位的权力机构或有关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时,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三十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纳入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内容,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以及领导班子成员述责述廉的重要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按照规定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第三十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推动建立健全单位纪检监察等其他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的协调贯通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运用审计结果。
第三十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核实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于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必要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开展后续审计,审查和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第三十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对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有关建议,以综合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报送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提交有关部门。
第三十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有效利用国家审计机关、上级单位对本单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督促本单位及所属单位整改审计发现问题,落实审计建议。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区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江苏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南京市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监督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是审计人员实施工程审计、反映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以及进行审计归档应当遵循的工作规范。
第二章 审计项目管理
第三条
审计立项
1、工作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
2、区各单位报审的工程项目;
3、区领导交办的工程项目。
第四条
资料接收及预审
工程竣工资料送达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应由专人对相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预审。预审内容包括(划线部分为必需资料):(1)工程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预算书、立项批文、开竣工日期及验收资料;(2)施工过程中的有关设计变更、工程签证、会议记要、监理日志、与工程造价有关隐蔽工程资料和其他相关文件资料;(3)全套设计图纸、竣工图纸;盖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编制人员签章的工程竣工决算书;(4)工程量计算书;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合同协议、发票、供应、验收及出入库统计资料等原始凭证;(5)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取费证书;(6)审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对资料不完整,不具备审计条件的,向建设单位制发《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补齐资料。
第五条
时间要求
审计组收到经过预审后的工程竣工决算资料后,应在以下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审计:送审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40日内完成;送审金额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50日内完成;送审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60日内完成。特殊情况下,报经局领导同意,可适当放宽审计时间。
第六条
建立工程审计台帐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应由专人负责工程竣工决算资料的接收、登记、统计工作,并建立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台帐。台帐内容为:项目名称、送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起始时间、审计文号、送审金额、核减金额、核减率、审计组长、参审工程人员等。
第七条
成立审计组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根据审计立项和工程项目性质成立审计组,组长由我局审计人员担任,组员由我局审计人员和特约审计员组成,特约审计员原则上从我局工程审计资源库中选定。
选定原则:(1)在本项目类方面具有专业特长;(2)无在手积压项目或虽有个别项目,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3)与项目相关单位无利害关系。
选定程序:根据项目性质、规模及时间要求,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拟定人选报经分管局长或主要领导批准后选定。
第八条
制发审计通知书
1、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每年年初向建设项目较多的单位统一下发审计通知书(预备)。
2、对于区各单位报审的项目或区领导交办的项目,应在正式实施审计前向建设单位制发审计通知书。
第三章 审计工作程序
第九条
初审
特约审计员在接到资料7日内,对工程项目进行初审,并向审计组长通报初审情况。初审内容包括:(1)工程项目概况;(2)项目招投标情况,施工合同签订程序是否合规;(3)主要工程子项及决算编制情况;(4)决算审计所必需的资料是否齐备;(5)有无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重大事项等。审计组长根据初审结果决定正式实施审计。如发现报审资料不齐全并影响审计结果的,审计组长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全所缺资料。第十条
取证
1、测量工程量。审计组会同建设方、施工方进入工程现场测量工程量,原则如下:(1)建设方提供图纸的,对照图纸、工程竣工决算书等资料对工程量进行复核;(2)建设方没有提供图纸、提供图纸不全或不规范的,特约审计员对照工程竣工决算书及其他资料进行测量并勾画现场简图;(3)对于隐蔽工程或难以在现场测量的工程,要求建设方和施工方提供隐蔽工程验收单或其他证明资料。
2、补报资料。测量工程量时,如存在施工单位漏报工程子项的,审计人员应要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补报相应工程决算(有建设方、施工方盖章签字认可),并说明漏报原因、漏报金额等。审计人员按补充完整的资料进行审计,如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按要求补报决算的,则视其不存在漏报事项。
3、审查材料价格。审计人员对工程材料价格进行审计,一般参照以下价格执行:(1)同一时期市场调查的材料价格;(2)工程造价部门发布的同一时期工程造价信息;(3)建设单位的签证价格、施工单位提供的原始发票。如发现报审资料中原始发票、签证价格偏高,则按同一时期市场调查价格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
审核
取证完毕后,特约审计员应及时对测量的工程量进行计算、汇总,对照相关资料对工程量、定额套用、材料价格、取费等进行调整,并将审计结果向审计组长汇报,审计组长根据情况安排时间约定建设方、施工方对审计情况进行核对。
施工单位代表需出具合法的授权委托书,审计组应建立完整的审计过程记录,每次对帐后一般应形成相应的工作记录,并由与会各方签字。
涉及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组应书面函询、函证建设项目相关单位。
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审计工作不予配合,审计组应依照法定权限以书面形式予以督促、责成。性质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相关法规给予处理处罚。
第十二条
审计组对审计实施过程中遇到重大事项及问题,应当向科长、分管局长汇报,分管局长视情况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研究决定。
第十三条
整理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应及时整理审计证据,将其交付审计组长:(1)直接在决算书上进行修改的,将修改后的竣工决算书签字后交给审计组长。(2)使用工程软件的,须向审计组长提供一份工程审计资料(包括取费表、材差表、审计核定决算书等)。
特约审计员整理审计证据,因特殊原因无法按上述要求整理审计证据的,应向审计组长请示,征得审计组长同意后,按审计组长要求整理。
审计组有责任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整理,并形成相应的审计证据。
第十四条
特约审计员出具审核报告
工程审计结束后,特约审计员应根据审计情况,及时出具审核意见,审核意见应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1、标题(关于***工程竣工决算的审核报告);
2、主送单位(鼓楼区审计局);
3、报告内容:(1)审计的时间、范围、方式;(2)工程基本概况、工程地点(绿化、亮化、出新需附现场简图)、招投标情况、开竣工时间;(3)报审数、审计核定数及核减额;(4)核减原因:主要从材料价格、定额套用、工程量调整、取费标准等方面加以论述;
4、特约审计员签名、日期。
审计报告应当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练。
第十五条
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1、审核结束后,审计组应向分管局长汇报工程审计情况,并形成相应的审计结论,按《审计法》要求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
2、审计组应对建设、施工等相关单位反馈的意见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审计结论。如相关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审计意见,经审计业务会议研究,直接出具审计结论。
3、为提高工作效率,对送审金额低于200万元的项目,可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核定结果征求意见书代替代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
第四章 审计档案
第十六条
审计项目结束后10内,特约审计员应对审计项目形成的审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交付给审计组长,审计组长检查无误后按立卷规则和方法立卷,经档案管理人员复查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归档。审计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材料: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简易审计结果报告)的草拟稿、办文单和正式文书,审计定案表,竣工决算书及其审计核定稿,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会议记要,主要材料(设备)采购合同协议和发票,签证单,施工单位资质证书、取费证书以及其他资料。
第五章 工作纪律
第十七条
工程审计人员应遵守以下工作纪律: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局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审计。
2、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不得收取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好处,不得接受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宴请,不得参加可能影响审计公正执行的活动,不得以我局名义承揽工程预、决算审计业务。
3、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4、对在执行审计任务中知悉的被审计单位不宜公开的事项,负有保密责任。
5、审计中遇到问题需向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协商或核实的,应由审计组长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联系,并在我局核对相关审计事项,特约审计员不得单独同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联系。
6、现场核对工程量时,一般由我局审计人员、特约审计员会同建设方、施工方代表一同到现场测量核实,如是零星的工程,经审计组长认可,可由特约审计员会同建设方、施工方代表一同现场测量核实。
第六章
工作责任
第十八条
过错追究及处理
(一)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中,我局人员违反审计工作纪律和审计程序,按《鼓楼区审计局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定进行处罚。
(二)在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中,特约审计员违反工作纪律和审计程序,按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情节轻微的:扣除劳务费及押金,并视情况决定是否解除聘用关系。
2、情节严重的:(1)属于自身原因的,扣除其劳务费及押金,解除聘用关系,并向其从业单位和资质颁发管理机构提出处理建议,必要时移送处理。(2)不属于自身原因的,扣除其劳务费及押金,解除聘用关系。
(三)特约审计员因违反规定,造成审计项目的行政诉讼或赔偿,应参加诉讼并承担一切经济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考核
第十九条
考核
1、我局定期对特约审计员履行职责状况进行考核。考核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组织,考核结果作为支付劳务费及奖罚的主要依据。
2、在聘用期内,特约审计员有义务每年向我局提交书面述职报告或履行职责情况总结。
3、考核标准
(1)特约审计员对我局交办任务的完成情况;
(2)特约审计员完成工程审计的质量情况;
(3)特约审计员执行本办法第五章工作纪律情况;
(4)我局规定的其他情况。
4、考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次。
第二十条
奖惩措施
1、考评不合格等次的,扣除其质量保证金,并将其解聘;
2、考评合格等次的,年终归还其质量保证金;
3、考评优秀等次的,年终归还其质量保证金,并给予一定奖励。
第八章
工程审计资源库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库。工程审计资源库建库工作由鼓楼区审计
局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10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入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审计资源库后,须与鼓楼区审计局签订廉政合同并报鼓楼区工程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鼓楼区纪委监察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
用库。我局在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时,根据工作需要,从资源库中选取具备相关资质、职业操守较好的人员担任特约审计员,参与项目审计。具体操作办法见第二章第七条。
第二十三条
管库。工程审计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我局定期组织考核。考核办法见第七章,依据考核业绩按一定比例优胜劣汰。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每月底召开一次由分管局长或局长参加的工程审计工作例会。第二十五条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 篇6
第一条为规范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 明确推广鉴定的内容、程序和要求, 依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推广鉴定 (以下简称农机推广鉴定) , 是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 (以下简称农机鉴定机构) 通过科学试验、调查和考核, 对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进行技术评价, 评定其是否适于推广的活动。
农机推广鉴定包括部级农机推广鉴定和省级农机推广鉴定。
第三条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坚持科学、公正、高效、统一的原则, 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第四条农机推广鉴定依据农业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产品农机推广鉴定大纲进行。相关产品有部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的, 应当按照部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进行鉴定。
第二章申请
第五条农机推广鉴定的申请者应当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农业机械生产者。
第六条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应当是定型产品, 其生产量、销售量应当符合部级或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的要求。
第七条申请者应当提交加盖法人公章的以下材料:
(一)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表》一式三份;
(二)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一份;
(三) 产品定型证明文件复印件一份;
(四) 产品企业标准复印件一份;
(五) 产品使用说明书一份;
(六) 国家实施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等管理的产品, 应当提供相应证书及附件的复印件一份;
(七) 农机推广鉴定大纲规定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的产品定型证明文件由《企业承诺书》和以下材料之一组成:
(一)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书;
(二) 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三) 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
(四) 其他单位按相关部门规定出具的产品鉴定证书;
(五) 具有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或通过实验室认可的企业实验室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
第八条农机推广鉴定申请表应当按照一个独立的申请产品填写, 符合农机推广鉴定大纲涵盖机型规定的, 可与主机型合并申报, 但应当同时提供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四、五、六、七项要求的材料。
第九条农机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保持资格的, 证书持有者应当在有效期满6个月前提出续展申请, 并提供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除第三项外的其他材料。
第三章受理
第十条部级农机推广鉴定由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受理, 省级农机推广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受理机构受理。
第十一条受理机构负责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者。不予受理的, 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予受理:
(一) 未列入农机推广鉴定产品种类指南的;
(二) 生产量、销售量不满足要求的;
(三) 国家明令淘汰的;
(四) 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
(五) 申请前三年内, 因违反《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三、四、六项的规定被撤销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的;
(六) 应当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受理机构根据公正、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机推广鉴定任务, 明确完成鉴定任务的时间。农机鉴定机构应当于每年12月底前向所属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年度鉴定工作情况。
第十四条申请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受理或承担鉴定任务的机构交纳相关费用。
第四章鉴定与公告
第十五条农机推广鉴定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
第十六条农机鉴定机构独立完成推广鉴定任务的, 应当由该机构出具农机推广鉴定报告。与具有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合作完成的, 由鉴定机构出具农机推广鉴定报告。
第十七条农机鉴定机构应当在鉴定报告签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者出具农机推广鉴定报告。申请者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在收到农机推广鉴定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出具报告的农机鉴定机构申请复验一次。复验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八条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负责对通过部级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进行公告并颁发部级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省级农机鉴定机构负责对通过省级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进行公告并颁发省级农机推广鉴定证书。
通过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原则上每季度公告一次, 其鉴定报告的相关内容应当在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公布。
第十九条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 生产企业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式样自行制作专用标志, 并加施在获证产品本体的显著位置。
第二十条农机推广鉴定证书应当载明制造商名称和注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型号、涵盖型号 (适用时) 、证书编号、换证日期 (变更时适用) 、有效期等相关内容。证书编号由级别 (部级或省级) 、颁发年代号和颁发顺序号三部分组成。
证书规格为A4竖版, 其式样见附件1。
第二十一条农机推广鉴定标志的名称为“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章”, 由基本图案、证书编号组成, 其式样及规格参数见附件2。
第二十二条农机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满申请续展的, 农机鉴定机构应当对产品一致性和证书、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符合要求的, 颁发新的农机推广鉴定证书。
第五章变更
第二十三条农机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内证书信息发生改变的, 证书持有者应当在30日内向原农机推广鉴定受理机构提出证书变更的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申请证书变更的, 应当交回原证书。
产品规格发生变化且超出相关产品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允许范围的, 应当重新申请推广鉴定。
第二十四条农机鉴定机构对证书变更申请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核实, 可以确定申请变更的信息未涉及产品变更的, 应当直接变更;涉及产品变更的, 应当安排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 经确认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证书变更。变更后的证书编号和有效期截止日期保持不变。
第二十五条对经批准变更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和企业, 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予以公告。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通过农机推广鉴定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监督抽查内容包括:
(一) 制造商名称、地址及产品一致性情况;
(二) 证书和标志使用情况。
第二十七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鉴定机构的监督。
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 申请企业应当填写《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情况反馈表》报送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或省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农机鉴定员由所在的农机鉴定机构对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试验方法和仪器操作方法的培训和考核, 成绩合格者方可从事农机推广鉴定工作。
第二十九条农机鉴定机构应当按照分段分级各负其责的原则, 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鉴定行为。
农机鉴定员被举报或投诉的, 其所在的农机鉴定机构应当于60个工作日内进行调查核实。经查证属实的, 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取消农机鉴定员资格或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农机鉴定机构应当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完整保存农机推广鉴定工作记录和相关材料, 档案保存期至少为6年。
农机推广鉴定证书有效期满续展获证的, 应当同时保存其初次推广鉴定报告。
第七章能力认定
第三十一条开展部级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的农机鉴定机构应当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开展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工作的农机鉴定机构应当通过省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省级鉴定能力认定。
第三十二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对申请鉴定能力认定的机构进行资格验证和鉴定能力考核。
第三十三条申请鉴定能力认定的鉴定机构, 应当满足以下要求方可通过资格验证:
(一) 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 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 通过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
第三十四条申请鉴定能力认定的鉴定机构, 应当满足以下要求方可通过鉴定能力考核:
(一) 能够完成能力认定所依据农机鉴定大纲规定的全部项目, 并出具相应的鉴定报告;
(二) 具有开展申请认定项目试验鉴定的设施、设备、场所和操作规范;
(三) 建立并有效实施规范开展鉴定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 农机鉴定员比例不低于机构人员总数的50%。
第三十五条通过能力认定的农机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取消相应能力认定:
(一) 不按规定进行鉴定、伪造鉴定结果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
(二) 认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 在规定期限内整改未达到要求的;
(三) 申请终止的;
(四) 其他应当取消的情形。
被取消鉴定能力认定的农机鉴定机构, 3年后方可申请重新认定。
第三十六条能力认定的有效期为五年。农机鉴定机构应当在有效期满6个月前重新申请能力认定。
第三十七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告农机鉴定机构鉴定能力情况。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 《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表》《企业承诺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情况反馈表》由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另行制定和发布。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农业部公告第1438号、《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的通知》 (农机发〔2005〕9号) 同时废止。
附件:1.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式样
湖北省兽药管理实施办法 篇7
第一条为加强兽药的监督管理,保证兽药质量和动物用药安全有效。控制动物产品兽药残留。促进养殖业发展,维护人体健康。根据《兽药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兽药监督管理的领导。完善兽药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兽药储备制度。将兽药监督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兽药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设立兽药生产企业,应当达到《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并按照规定办理《兽药生产许可证》。
第六条兽药生产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生产兽药的质量要求。
生产兽药产品应当具有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的申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兽药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记录保存至该批兽药的有效期满后1年。无有效期的,保存3年。
第八条已经注册的兽药,拟改变原批准事项的。应当经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
第九条兽药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文号组织生产。不得接受委托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兽药。
第十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所经营的兽药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
(三)与所经营兽药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
(四)《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其他经营条件。
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方可向市、县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符合前款条件的证明材料;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应该向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审查合格的,发给兽药经营许可证: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凭兽药经营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兽药经营企业是否符合《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
第十二条兽药经营企业应当从依法取得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兽药,并签订购销合同,合同应当设定质量保证条款。
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及个人不得以技术服务、代购、代销等名义变相从事兽药经营活动。
兽药经营企业不得擅自变更经营地点,异地开展兽药产品经营活动。
兽药经营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建立购销记录,购销记录保存3年。
第十三条规模养殖场采购自用的国家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的。应当将采购的兽用生物制品的品种、数量、生产企业向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兽药经营企业经营兽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兽用药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兽用特殊药品的经营企业。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指定。
第十五条兽药使用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兽药安全使用规定,并建立用药记录,用药记录应当保存备查。记录内容包括兽药生产企业名称、产品批准文号、标签等。
禁止使用假、劣兽药以及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
第十六条通过饲料途径用药。在饲料产品中添加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应当符合农业部发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
饲料中含有饲料药物添加剂,应当在产品标签上注明“含有药物添加剂”并标明所含药物的化学名称、有效成分、含量、休药期及注意事项等。
第十七条屠宰企业不得采购、屠宰含有违禁药品或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
禁止销售含有违禁药品或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
第十八条兽药使用单位和个人在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兽用药品时。应当执行国家有关兽用特殊药品管理的规定,由执业兽医开具处方,并将处方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兽药监督管理权,对兽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实施监督检查。
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资料、样品。不得拒绝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者法律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培训。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兽药检验机构,负责全省兽药产品、药物饲料添加剂质量的监督检验和动物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
兽药监督检验结果和兽药残留检测结果由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
第二十一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对有证据证明可能是假、劣兽药的,应当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并自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之日起7个T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即解除行政强制措施。
未经行政强制措施决定机关或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擅自转移、使用、销毁、销售被查封或者扣押的兽药及有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在地方媒体发布兽药广告,应当向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作出是否核发兽药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广告内容应当与兽药标签、说明书内容相一致,未经批准的,不得发布。
对责令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兽药,在暂停期间不得发布广告,已发布广告的必须立即停止。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经作出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兽药生产企业接受委托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兽药的。由省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兽药经营单位或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一)拒绝监督检查或质量抽检的;(二)无购销记录或记录不完整的;(三)未按国家规定执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四)不按照兽药经营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和地点经营的。
第二十六条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一)未建立用药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不真实的;(二)未按国家有关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的;(三)未按照国家有关特殊兽用药品管理的规定,擅自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第二十七条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对饲喂了违禁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单位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谋取部门或者个人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南其管理部门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以及水产养殖过程中违法用药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内部审计实施办法】推荐阅读:
集团——内部审计办法08-30
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概要08-17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06-27
电力工业部审计工作实施办法07-25
企业审计之内部审计05-17
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05-26
提升审计质量内部审计06-17
内部审计专项审计报告05-16
内部控制审计:中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主题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