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背景之思考
对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背景之思考 篇1
一、金融业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金运动的“信用中介”,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是提高生产力的“粘合剂”和“催化剂”,是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面对国内外金融同业竞争加剧的态势,以及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逐利口号的喧嚣、个人至上的张扬、贫富差距的扩大、金钱欲望的膨胀、社会风气的滑坡、道德评价的偏离”等不良现象,金融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来说,将面临以下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更加直接、更加迅速的相互激荡、相互冲突和相互影响。我国金融业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的需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动存取款机等以高科技技术支撑的另类银行形态将大量出现。信息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各种思想得以迅速在网上传播,向各行各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我们将更容易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文化垃圾、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传播渠道。金融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既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健康的心态学习吸取各国各民族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道德的渗透和侵蚀;既要吸收历史上和国外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更要弘扬人民大众的革命传统文化,着力塑造与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基本要求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时代精神。这是因为,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吸收风险、分散风险、化解风险是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核心职能,稍有不慎,不但影响经济建设,甚至危及社会稳定;金融行业是“窗口行业”,一线网点直接面对群众,面向社会,其行业形象既关系到自身经营效益,也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形势,给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一是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必然会促进不同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的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性质的金融组织,不一个系统的金融机构,乃至一个系统里的不同阶层的银行员工,其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资银行将竞相抢滩登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大势所趋,合作金融改革如火如荼,行长(经理)年薪制的实施,促进了金融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及其不断发展,这些不同的组织形式,它不但要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还必然要求其政治上的利益和权力。三是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中外资银行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这一态势促进了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使金融员工的个人意愿得以更好的满足,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机构精简、下岗分流富裕人员,也给部分金融员工的就业造成了困难,产生了个人要求与国家和社会需要之间的新的矛盾。这就给金融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的存在这一基本前提。应当肯定,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等,但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市场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原则,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尊重经济利益主体和提高其经济行为民主化程度的同时,而忽视了“市场”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可能产生的危害,以至于使个人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它不仅以个人的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冲击着封建道德意识的影响,而且也以个人权力的极端化冲击着在几十年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它就极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反映到金融行业则表现为:一些单位和部门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问题多多,铺张浪费、违规经营、贪污腐败等;一些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淡薄,思想涣散,行为不端,纪律不严,责任心不强,团队意识差;有的干部职工贪图享乐,追名逐利,廉洁意识差;有少数干部、职工违法违纪,参与金融犯罪等,轻则导致行风不正,损害金融机构信誉,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挫伤;重则致使银行遭受巨额资金损失,甚至导致金融秩序混乱,产生严重的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二、金融业实施“以德治国”的策略选择
“以德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必由之路,是提高
公民道德素质的可靠保证。“以德治国”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必须看到,“以德治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贯彻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群众参与是基础,行业组织是桥梁,举国常抓不懈是保证。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调节杠杆,金融业的繁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金融业要贯彻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1234”工程:
(一)“1”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金融队伍这一目标,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德治行”活动,把员工的思想言行规范于一定的社会道德和一定的社会法律之中,营造一种依德、依法、守德、守法的经营环境,保证金融事业安全、稳健、高效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在经营管理诸要素中,人才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由单个人组成的队伍的素质是决定的因素。健全的体制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坚持和完善,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掌握和运用,政治优势要靠高素质的队伍去体现和发挥。无论是依法治行,还是以德治行,其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只有作用于人,才能实现其目的。所以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是金融业,也是各行各业所必须确立的首选目标与终极目标。
(二)“2”就是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以德治行与依法治行相结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部门的治理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互为表里,道德渗入法律,法律体现道德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律是道德的后盾,道德是法律的最后防线;守法的人未必守德,守德的人必定守法。二是坚持德治的层次性与德育的统一性相结合。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必须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个员工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每个人的遗传天赋、聪明才智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所以,只有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地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分层次施治,才能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另一方面,德治的实施是通过金融部门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和对员工的道德教化来进行的,不同的阶层,如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不同的岗位,如信贷、财会、监察等,其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德治客观上要求对每个员工要做到以德定位,以德取位,德位一致。
(三)“3”就是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决策层的道德教化。一方面,就是要切实发挥决策层的表率作用。德治的传统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来教育和感化“被治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以德治行,领导干部的言教固然不可或缺,但社会公德的培育,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中,一个领导干部一次偶然的、某个单位领导局部的事件,就会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给社会公德的培育造成严重损害。对此,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的、深刻的教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话就从一个侧面有力地证明了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对决策层的灌输和学习。在当今的社会,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任何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其本质中都含有善与恶两个方面,要扬善抑恶,就必须施以教化。“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高尚的道德绝不会自发地产生和保持,必须不断地灌输、学习。以此把决策层建设成为“政治成熟,业务精通,作风扎实,清正廉洁,敢抓敢管,知人善任”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管理层的责任伦理教育。管理层处在全行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联络左右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方面,对决策层制定的政策、规章制度、发展战略、工作意见等都需要管理层去贯彻、落实,并将贯彻、落实结果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另一方面,对操作层肩负着管理、检查、指导、监督的职责,以及下情上报工作,稍有疏忽,都有可能使整个经营过程中断或产生不协调。所以,必须加强对其进行责任伦理教育。所谓责任伦理,是指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在履行其角色义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行为的可能后果,并为其承担责任。通过责任伦理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制约,可以使管理层的员工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提高内在的自觉性。以此造就“五官端正”的管理员工。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对操作层的职业道德教育。金融行业是经营管理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操作层员工整天与钱、票据打交道,责任重大,处于一线,直接面对群众,面向社会,是形象的窗口。其形象的好坏,既关系到自身的经营效益,也影响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竞争的优势是服务。谁能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致力于对操作层员工价值观的持续培训,强化对文化价值的认同,增强实践价值观的主动性,培育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团队与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
(四)“4”就是搞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员工人格的培养。这是因为,充分的个人品格修炼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适应未来金融事业和岗位工作的需要,良好的个人品格形象和职业道德形象是在未来竞争环境中拓展业务、赢得客户、创造个人业务佳绩的需要,加强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整体环境中的生存之本,成功之源。人格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资格。人格培养是最基本的品德培养,也就是使每个员工具有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如,要有荣辱感、廉耻心,要有道德追求,要诚实、守信用,要自尊、自重、自爱,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有同情心、正义感,要讲良心、负责任,等等。因此,金融部门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员工进行以“马列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国情、民情、行情”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出员工高尚的人格品质。二是搞好对员工的自省和慎独的引导与教育。自省、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按照现在通俗的提法就是“自律”。在儒家的思想理论中,有关修身的论述和方法很多,但都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以慎独作为追求和归宿。不会自省,就谈不上修身;没有慎独,就不可能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所谓自省,就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这是因为,通过自省、慎独可以使员工增强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可以使员工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可以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可以培养员工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金融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员工学会自省、慎独,就可以促使每个员工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三是积极引导全体员工开展健康有益的“读书求知”活动。高尚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健康有益的读书求知,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行的模范。读好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一种美德的塑造和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因此,金融业要认真结合自身的特点,切实抓紧抓好对全体员工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提高员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从而增强全员的战斗力。四是搞好典范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前进的力量,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激励作用。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和感召了全党、全国人民;饶才富、刘彦彬等一批金融系统先进人物,鼓舞和激励了全国的金融员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典型的宣传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典型身上感性层面的东西,更要注重其内在的思想、精神的挖掘,引导员工对照榜样找差距,将榜样身上的高贵品质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对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背景之思考】推荐阅读:
浅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0-12
试论领导道德建设与以德治国10-11
治国方略07-10
依法治国方略06-15
党对依法治国领导体会10-21
以德求师以德育人09-29
以德为先的智慧教育论文11-16
以德管理10-20
以德育人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