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总结(共3篇)
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总结 篇1
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总结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农业科学的距离,学校在我们为我们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农事训练课程。学校在农业科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并且在农业科学中强大的教学资源,这样为我们能够进行农事训练课程提供了先天条件。根据学校的安排,上个星期我上了农事训练课程。农事训练课程分为鲜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桑技术应用与文化、牛养殖技术与技能训练、蚕养殖与缫丝技术、观赏鱼养殖技术、动物养殖(录像)、动员大会与课程概述这几大课程。其中很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观赏鱼养殖技术这个课程没有上。
在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农事训练课程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的。首先:我来自农村,各种农活我什么没有做过,我难道对农活还不够了解吗?还要进行训练吗?其次:作为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脱离农村,走向城市,找一份好工作,不要在农村受苦受累。但是通过一个星期的农事训练课程之后,我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自己先前的想法太过于局限和天真了,现在是科技时代,一切都与科技离不开关系!
第一天早上,我们进行了动员大会与课程概述这个课程:在课程上,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农业科学方面的知识,体验了农业科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农业科学的奇妙与力量。这个课程在课室里进行的,主要通过老师讲解、资料展示等方式普及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此课程由本校动物科学学院的老师给我们讲解。在课堂上,他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开设农事训练课程的初衷、筹备农事训练课程的过程以及农事训练课程的正式实施。接着,他又从动物科学学院的角度给我们接受了此次农事训练的时间安排与内容安排。在介绍完与农事训练课程相关的信息之后,他又从多个角度给我们介绍动物科学学院的相关概况。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动物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学院奖学金、学生规模、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动物科学学院的认识。其中,动物科学学院在科研成果方面值得一提。在这一方面上,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举办企业班、创业班,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风格,能把学生培养成科学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老师还以图片、数据、视频等形式向我们展示动物科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家禽的养殖、猪的行为习性、牛的种群与外形特征,这些平时难以关注到的生产活动,都在老师细致生动的讲解中有所领悟。我们每天下午都是在看关于课程的录像,让你先了解后动手。
星期二是蚕养殖与缫丝技术这门课程。我们主要做缫丝剥茧和真丝鉴定这两个实验,并介绍了桑树。老师介绍了养蚕的一些相关知识,其中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看着像是千丝万丝缠绕而成的蚕茧,居然从头到尾只是一根丝,未曾断过,普通蚕丝伸展开来居然可达1500米。在养蚕方面,养蚕讲究通风,对湿度和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蚕种催青、小蚕饲养、大蚕饲养、眠期处理、上蔟采茧,这一系列过程都有相关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技术。在做缫丝剥茧时,我们用原始的缫丝方法,就是讲蚕茧浸在热盘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框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原理就利用水、蒸汽、热能及某些化学助剂等作用,促使茧丝外围的丝胶适当膨胀和溶解,以减少茧丝之间的胶着力,从而使缫丝时茧丝能连续不断地顺序理解。燃烧法真丝鉴定的原理是:蚕丝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味,难以续燃,会自熄。灰烬易碎、脆、蓬松、黑色。人造丝燃烧时有烧纸夹化学味。续燃极快。灰烬除无光泽者均无味。棉纶燃烧时有极弱的甜味,不直接燃烧或续燃慢,灰烬硬园。在星期三早上,我们开始鲜蛋的构造和品质鉴定这门课程。我了解了许多关于鸡蛋的专业知识,虽然老师只是抛砖引玉,从浅而入,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的知识点,能让我们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小小的一颗鸡蛋,或许平时在我们眼中,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孵出雏鸡,就是被人们当作食物。殊不知,这其中也蕴藏着许多奥妙。看似光滑无痕的鸡蛋壳,其实上面布满的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的气孔;一头大一头尖的外部构造也有其特殊原因;新鲜鸡蛋和变质鸡蛋有什么明显差异……这些问题,老师都一一仔细耐心地为我们解答。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作为肉用型鸡蛋,它的大小形状都有一定的限定范围,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一般都要淘汰,否则不利于孵化。同样的,蛋壳的厚度,蛋的质量也对于孵化有着一定的影响。要判断鸡蛋是否新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照蛋实验,蛋黄阴影深的,气室较大的鸡蛋便没有那么新鲜。老师的讲解结束之后,终于到了我们动手操作的环节了,小组几个人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称重、测量纵径横径、照蛋实验、测量蛋壳厚度、记录数据……几个人凑在一起激烈地争论该如何对千分尺和游标卡尺进行读数。
星期四早上,我老师介绍了许多桑树的品种和文化,还带我们到桑园参观桑树,优良桑苗是桑园丰产的基础。繁育桑苗可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有嫁接、扦插和压条等。用种子培育成的桑苗叫实生苗,成长后的桑树称实生桑或野桑。浙江称草桑,在广东称荆桑。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很易自然杂交。因此,实生桑的生活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木质坚韧,木材优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无性繁殖的苗木强。但实生桑往往性状不一,绝大多数叶形小,叶肉薄,花椹多,侧枝多。实生桑的桑苗大多作为嫁接用的砧木,少量用于直接定植,培育成乔木桑。桑树通过嫁接方法,繁育出来的苗木称嫁接桑。桑树嫁接是把植株的枝或芽,移接到另一植株的枝、干或根上,使它们愈合为一株共同生长发育的新个体。用于嫁接的枝条或芽称为接穗或接芽,被接植株的枝、干或根称为砧木。生产上以优良桑树品种的枝条或芽作接穗,一般实生桑作砧木。嫁接桑的优点是,既能保持嫁接良种桑的优良性状,又能借助实生桑发达的根系,增强植株的生命力。所以,嫁接法在繁育良种桑苗、更换品种、老树复壮更新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此外,还有用不同遗传基础的桑树品种杂交产生的杂交桑。由于遗传性状互补,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抗旱抗病,发芽早,成熟快,叶片较大,在珠江流域有利于增加养蚕批次,提高蚕茧产量。桑苗按照本性自然生长,只采叶不加人工修剪的是乔木桑,它的叶形小,产量低,叶质差,不能适应蚕桑生产的需要。但因乔木桑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所以分布面广。又因其木质具有轻便、坚韧、耐用的优点,北方地区的农村常用来制作农具和生活用具。
星期五早上,我们最后的一门课是牛养殖技术与技能训练。进过一小时的奔波,我们来到了华农的奶牛场。我们所去到的农业科研基地就是一个奶牛生产基地。在奶牛生产基地,我们首先参观了奶牛生产基地的整体环境、生产设备和上百头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建立在一个小山丘上,四周绿草环绕,景色怡人,具有田园气息。整个奶牛生产基地有两个奶牛圈养区域、一个牧草种植区域、一套现代化的挤奶设备,一个奶牛饲料发酵场所和若干个员工生活场所。其次,最令我们难忘的是:老师亲自示范挤奶的过程,并且告诉学生学生可以自己尝试挤奶,学生立刻激动和兴奋起来!有几个男生忍不住激动立刻进入按照老师指示排队动手!老师还奶牛所属的品种、行为习性、生命周期、产奶周期、饲养方法等相关的知识。我真实地体验到奶牛生产的环境、了解了奶牛的外貌、习性,增进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通过这一次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令我们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是,我感悟了一些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王道,这句话是不变的真理,我本以为我对农业的了解是更本不用进行这次的农业通识训练的,但是,我错了,但是我想现在知道错误还不太晚,我还有改正的机会。此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主动的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要一味的专攻自己专业的知识要从各个领悟充实和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总结 篇2
[关键词]苗木繁育;农业知识;通识教育;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74-03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自由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理念,它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1]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一词。大学通识教育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德等各方面的素养。[2]目前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及真正的专业教育已上移到研究生阶段,本科教育主要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3] [4]我国应用性较强的农业院校及地方院校多数采用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5]华南农业大学是我国南方省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类大学之一,以农业为特色,专业覆盖农、工、理、经、管、法等7个学科门类。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着力开展非农专业本科生农业知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就华南农业大学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指出农事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背景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学校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理念,围绕农林实践教育的核心,为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农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于2013年5月成立了农事训练中心。该中心围绕华南农业大学多层次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模拟建设与农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职业环境,开展农林业通识性生产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全面丰富学生的农事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农事实践技能。学校农事训练中心下设7个训练站,包括农学训练站、林学与园林站、园艺训练站、农事教导与服务站、资源环境训练站、动物养殖实训站和植物保护训练站等,依托训练站对全校本科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通识教育。[6]
二、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苗木繁育技能训练是林学与园林站农事训练课程的一个模块,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自2013年9月开始,已经对车辆工程、音乐学、电子类、应用化学、物流管理、经济学、动物医学、法学等19个非农专业本科生开设,8课时,3780人次参加。苗木繁育技能训练依托现有的苗圃、温室等科研教学条件,以将森林培育、林木育种等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
(一)基础理论讲授
苗木繁育相关基础理论是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能让学生学习到开展苗木繁育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而能够树立科学育苗的意识,并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实现苗木科学、高效的繁育。讲授的苗木培育理论基础,包括苗木种类、土壤耕作、苗圃除草、施肥技术,播种苗培育、无性繁育(扦插、嫁接、组织培养)以及容器苗培育等方面。可参考的书籍资料包括各种育苗教程,专著以及各项国家、行业、地方技术规程等。笔者建议参考孙时轩主编的《林木育苗技术》、沈国舫主编的《森林培育学》、张志毅主编的《林木遗传学基础》、湖南省林业厅起草的地方标准《马尾松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等。
(二)实际操作训练
1.训练内容设置
训练内容包括播种育苗、营养繁殖中的扦插与嫁接繁育技术、容器育苗。播种育苗是指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播种苗具有父本、母本双亲的遗传特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采集、贮藏、运输方便。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再生能力繁殖新植株的方法,扦插和嫁接是营养繁殖的两种主要方法。
2.小组分配模式
一般而言,采用6~8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有团队意识,合作完成各个项目,同时也可以更好利用有限的苗圃地,更好的实施训练。
3.实例1:苗床播种育苗训练
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为播种苗或实生苗,由于播种技术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的苗木或嫁接繁殖用的砧木,在苗木繁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需要让学生们了解这项繁育技术。播种育苗步骤包括整地、苗床土壤处理、播种。在本课程中,主要让学生们进行整地,做床,进行播种,练习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播种技术。选用小粒种子练习撒播,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播种的苗床上;条播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播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中小粒种子,按照一定的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播种沟中,以南北向为好,播幅选3~5厘米,行距20~35厘米;点播练习即选用大粒种子按一定的株行距将其一粒一粒的播在苗圃地上。
4.实例2:苗床扦插育苗训练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植物的茎、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为了让非农本科生了解及能够掌握扦插基本技术,本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沙池中练习扦插,包括整地、建高床、制穗、扦插等过程。
5.实例3:容器育苗训练
容器育苗因其成活率高、发根快,也可进行机械化或工厂化育苗。本内容可让学生了解容器苗所需基质以及常用配比,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采用泥炭土:蛭石:珍珠岩=5:3:2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基质,进行容器苗育苗操作。
6.实例4:嫁接繁育训练
嫁接是目前很多经济树木常采用的一种繁育方式,因此,在本课程中,也希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嫁接的操作步骤,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让学生练习枝接和芽接。
7.课程考核
课程采用“实习评分+小组汇报”综合考核方式,其中实习评分占70%,小组汇报得分占30%,此外可根据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创新性见解及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改进等给予加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考核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考核学生课程内容的完成及对各个操作项目基本技术要点的掌握;(2)对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和实践做出中肯的评价和鼓励;(3)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操作和团队协作并行的能力,培育其创新性思维。
三、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施教效果
对于学生来讲,丰富知识储备,开拓自身视野,从各个领域充实和武装自己,才能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也有必要对基本的农业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学校专门开设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爱校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感情,加强专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加对农作物生产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因教学资源所限,农事训练中心课程内容繁多,课程安排十分紧密,上课人数多,如何让学生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完成好实际操作,对任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而需要不断实践、改革和创新。苗木繁育技术实践课程开设以来,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性,每个班级的农事通识教育历时1周,基本上半天或1天上一个模块内容,但模块与模块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和联系,因而各模块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2)农事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多,教师少,师生数量比例失调,同时授课老师本身也有专业课程教学压力,相互叠加,任务繁重,影响了教学积极性;(3)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扦插、嫁接、播种是目前林业生产上用得比较广泛的繁育技术,对农事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由于上课的学生都是非农专业学生,他们对农林的了解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是为获取学分而选课上课,教学课堂上缺乏互动。
为了更好实施对非农专业本科生的苗木繁育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规范课程设置,建立林木育苗相关的通识性生产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包括:(1)理解1个基础(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2)掌握3种方式(容器育苗、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3)构建和优化课程配置模式(实施先理论,次示范,再操作,后评价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将“育前准备、育中技术、育后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理论、熟技术、会育苗、育好苗”,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将林业苗木繁育理论和技术普及至每一个华农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础常规的育苗知识并得以实践。
2.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提高实训质量。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实践教学教师在素质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有很大区别,应针对岗位特点,实施有效的考核和管理,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们只关心自己的研究课题,而在考核制度硬性要求下应付教学任务,我们的本科教学也很难有成效。另一方面,转变学生对通识课程仅仅是混学分的“水课”这样的认知态度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宣传。诚如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所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7]
[ 注 释 ]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8.
[2] 郡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17-18.
[3]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5-6.
[4] 李泽民.关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50.
[5] 麦宇红.农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2):56-58.
[6] 冯发强,陈益培,张秀香,等.华南农业大学非农专业学生农学站农事训练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37-14138.
[7]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5.
农事训练个人总结报告 篇3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于本学期第九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的课程学习。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我按照课程要求,有效完成了课程的相关实验;并且在训练的过程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深化了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此次农事训练,我对农作物的各种情况有了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也学到了以前所没有的学习到的知识。从无知到认知,到深入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过程是最美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体会,新的想法。现总结如下:
一、农学概述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有关农学的各种概念和理论。比如说:农学的定义、生产地位与作用、特点;世界及我国的作物生产概况;作物的十二大起源中心与分类;我国的十大种植业分布区以及种植制度等。通过此次课堂学习,我对于农学的一些概念性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农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并且通过对农作物相关图片的直观学习,我认识了许多种农作物,对它们的生长习性、特点、用途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田间实习
周一的下午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作物田里。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农作物和蔬菜,并对它们的生长要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竹芋,比如魔芋,比如蓖麻······周二下午和周三上午老师则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关于水稻的知识,并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水稻。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认识了一些水稻品种;了解了一些水稻的病虫害知识;并学习到了一些关于水稻的育种、栽培和收割等知识。并且在周三上午的室内学习中,通过对不同大米的亲口品尝让我知道了该如何区分大米的优劣;在视频学习中,我又了解了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艰辛历程,并为之感动!周三下午和周四上午老师主要带领我们学习了关于甘蔗的知识。周三下午我们主要学习了甘蔗的起源、分布、种植情况、生长习性、功用以及比较不同品种的甘蔗。通过这半天的学习,我对甘蔗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周四上午我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垂度计,卷尺等对不同品种的甘蔗做了精确地测量,以了解甘蔗的生长现状及预测甘蔗的产量。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对甘蔗的发展生产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周四下午和周五上午则是对水稻知识的深入学习。周四下午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基于水稻的DUS测试,使我学会了怎样观察水稻生长现状、区分不同品种的水稻及不同品种水稻的不同特征。周五上午老师则为我纠正了昨天DUS测试中所出现的错误,及时的纠正让我印象深刻!
三、总结汇报
首先是课堂上学习中,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农学概论、物种起源与分布、种植制度、南方作物等知识,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对农业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让我知道了农作物从实验育种、推广种植、栽培管理、采摘收获、加工生产、进入市场、到最终进入餐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农业的范畴之内。并且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的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科学家们呕心沥血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
其次是田间实习。通过对农作物介绍的田间实习,我对水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红小豆、绿豆、芝麻、剑麻、蓖麻、黄麻、花生、粉葛、红薯、木薯、甘蔗、烟草、向日葵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及用途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通过植物外观分辨农作物的名称。在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田间学习中,我知道了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而且是一种自花授粉植物,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等类型。而且水稻的耕种一般会有以下步骤:整地、育苗、插秧、收成等。其中,水稻种植又可分为插秧、抛秧、直播等不同的方式。还有水稻的生长阶段和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两个时期等知识。而在对甘蔗种植的田间实习中我则知道了甘蔗的生长习性、分布状况、功用、品种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不同特征等。特别是基于水稻的DUS测试和基于甘蔗的“农业产量及工艺现状”的调查,通过实地学习、亲自动手、现场辅导等有效方式让我获益匪浅!
四、实习感悟
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不仅充实了我的农业知识,而且对我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学习,我更敬畏于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伟大精神;也欣喜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好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年物力维艰。”通过此次的农事训练学习,我想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是深刻的。现将实习感悟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堆在我们饭碗里的每一粒米饭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精心的挑选和呕心沥血的育种培养,又经过农民伯伯们育苗、插秧、施肥看管、收割等数到烦劳程序,最终辗转到我们的碗里来。每一粒饭粒都包含着科学家们的心血,浸润着农民伯伯们的汗水,小小的米粒有大大的不凡!其次就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农业的长久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的进步,采用新技术,推行新方法,与时俱进,争取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然后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有赖于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我们在敬畏先贤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用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并牢记时代使命!最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养成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良好习惯,并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农事技能通识训练总结】推荐阅读:
大发乡农事村办总结报告05-18
农事的选择08-05
白露有哪些农事活动06-11
关于白露农事活动谚语10-06
走近科学 体验农事 感受自然06-19
农事里的青春散文07-21
重庆市1月农事建议05-25
重庆市7月农事建议06-04
重庆市9月农事建议06-19
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结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