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知-教学教案

2024-10-23

论求知-教学教案(精选6篇)

论求知-教学教案 篇1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的价值,懂得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2)分析课文思路,了解课文的议论特色。

(3)本文语言精练,论述的范围广泛,学习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逐句体会,理解其深刻涵义,找出精彩的警句。

(4)学习本文以比喻论证为主,兼用其它论证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写法。

(5)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教学建议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排比论述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如第二段:“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第8段:“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样写,常用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

排比

大量使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这种修辞方法,无疑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排比?排比的形式是什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叫做排比。

排比的构成方式比较灵活,结构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词组的排比、句子的排比和段落的排比等几种形式,也就是最简单、最容易学、最好掌握的形式。

词组的排比。例如:鲁迅是在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句子的排比。例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用这个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符合香港同胞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排比的句式匀称,音韵铿锵有力,一气贯下,因而能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用于叙事,可以使语意畅达,层次分明;用于抒情,能收到节奏和谐,感情奔放的效果。《论求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排比论述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的先人李贽曾经说过:“不读书,不勤学,不求生世之产,不事出世之谋,盖有气骨而无远志,则亦愚人焉耳,不足道也。”这也就是论求知之说。那么,外国人是怎样论求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论求知》(板书课文标题),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随笔文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明确要点。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来回答问题,最后经老师引导并修正后,采用投影等手段明确问题。

1.文章思路提示:

首先提出正确对待求知,然后重点论述怎样对待求知,最后从知识能对人的能力和精神面貌产生影响这一角度鼓舞人们去求知。

2.阅读要点:

根据课文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各部分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3)研读课文

若干学生依次朗读课文,初步理出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回答以下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段意是什么?各部分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第一部分(第1—5段)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即“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第6—9段)论述求知(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该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

第三部分(第10—11段)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这一观点。

以上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不能对调。因为明确了目的,才能探讨达到目的的方法,再说明求知的意义,鼓舞人们去实践,这是符合规律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运用了排比论述的方法:“当你孤独寂寞时,„„当你高谈阔论时„„,当你处世行事时„„”,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本文有哪些警句名言,用曲线把它们划出来,认真诵读、品味。

警句名言,如“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等等。这些文句蕴含深沉,丰富,给人以启迪。

(4)小结:(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论求知-教学教案 篇2

结合英语课堂, 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可以改变, 但是理念却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已被教学改革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如果教育理念不转变, 不更新, 一切改革都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多年以来,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可事实上, 我们实行的还是教师一讲到底的灌输式教学, 机械操练依旧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因此, 教育理念这一问题不解决好, 任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都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 作为一种艺术, 是一辈子的事。教育理念的问题解决了, 技术上的学习与运用反而是较为容易的事。做为教师, 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东西,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并且以理论指导实践, 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 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以课堂为媒介, 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善于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 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

一个人的兴趣较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 但是后天培养则是兴趣形成的关键。一个人对学习有了浓厚兴趣, 就会高兴去从事这项学习。试想一下, 以这种心态去学习, 怎么会学不好呢?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 但是透过这一门课程, 却会发现它的内容丰富多彩, 它的背后是厚重的英国历史和灿烂的美国文化。这门语言的载体很多, 有小说、诗歌、音乐、杂志、电视、广播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紧跟时代脉搏的英文歌曲、电影等, 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 产生学习英语的内需。优秀的教师往往比较富于幽默感, 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开心一笑, 会心理解, 并享受到如沐春风的乐趣。

但是,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对于这种兴趣的维护, 才能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情绪状态, 并具有良好的心态, 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 细心地引导学生。多鼓励, 多指导, 少批评, 务必得到学生的理解。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进行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 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 从而培养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 我们除了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 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他们“会学”。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行之有效, 事半功倍。

1、学习英语必须静心, 注重积累, 切忌急于求成。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强化知识和技能, 仅凭几天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由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听、多写, 细水长流才能不断进步。英语中有个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 帮助自己克服惰性。

真正想把英语学好, 应当制定一个详尽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应分为长期的和阶段性两部分。

3、鼓励学生丰富学习的途径。

教师定期进行阅读、歌曲、电影等推荐,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做一个有心人, 充分发挥工具书的作用, 寓学于乐, 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给予学生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以任务为教学策略基础 (task-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approach) , 强调从运用语言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 让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 并要求学生最终完成这项任务, 使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 学了就用, 学生从而直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提供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机会, 给学生一个表现和表演的舞台, 教师应是制造人, 甚至是观众, 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要遵循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原则, 经常性地布置一些学习任务, 让学生学有所用。牛津英语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topic为节日, 并重点介绍了Halloween。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去查阅Halloween的更多资料, 组织成短文, 课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布置任务请学生介绍其他的西方节日, 进行交流。类似的topic既可以让学生运用到书本知识, 也可以在写和交流中扩大词汇量, 拓宽知识面。

同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如:英语朗诵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手抄报比赛等等。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论求知-教学教案 篇3

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我们应该珍视这种资源,把它看作我们调整教学行为的“问路之石”。用心捕捉和分析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新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重新调整教学进程,重新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案例1】《认识方向》教学片段

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在教完例1后,教师改变参照物,让学生描述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师(满怀期待):刚才咱们说出了超市、公园、体育场和人民桥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那么谁能说说学校在体育场的哪一面呢?

生1: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南面。

生2:我认为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北面。

生3:我认为学校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生4:不对,在东南面。

师(有些生气):别吵了!老师不是说过了吗,要知道“谁在谁的哪一面”人就要站在参照物这里,然后进行观察。现在参照物不是学校了,就不是站在学校这里了。大家再看看。

(众生茫然地望着老师。)

师(有些失望和无奈):好!咱们再回忆一下观察“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是怎么做的……

这里分成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描述其他建筑与学校的位置关系;第二个层次是改变参照物,描述任意两个建筑的位置关系。通过两个层次的教学,提高学生合理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上是在完成了第一层次的教学后进入的第二层次教学。学生传输信息,明显反映出了学生这个时候有认知障碍——障碍一:换了参照物以后,学生不能合理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这是最明显的);障碍二: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认识还不到位;(如果只是因为参照物的问题,就只可能有两个答案“东南面”和“西北面”,现在有四个答案。说明他们对新学习的四个方向的认识还不够)障碍三:一部分学生要在9个建筑物中,确定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有难度。(小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是比较弱的)同时,自发的、激烈争论也反映了当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这时候他们需要老师帮他们一把,帮他们扫除认知障碍。可是这位老师没有能很好地捕捉和分析这些信息。他知道学生没有掌握知识,但不知学生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也不知学生遇到了哪些具体的问题,更不知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就急躁地批评学生,盲目地重新教了一遍例题,企图通过例题的再次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再来看另一位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处理的:

【案例2】《认识方向》教学片段

师:刚才咱们说出了超市、公园、体育场和人民桥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那么谁能说说学校在体育场的哪一面呢?

生1: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南面。

生2:我认为学校在体育场的东北面。

生3:我认为学枝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生4:不对,在东南面。

师(胸有成竹地打开电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屏幕上其他图片模糊,突出“学校”和“体育场”两幅图片,并且闪烁“体育场”图片,暗示现在以“体育场”为参照物)

生1(喜悦地喊出来):喔!我知道了,学校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大部分学生(坚定地说):对!

(大部分学生知道了,但还有几个学生在思索,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

师放慢速度,重复了刚才的多媒体演示,并加上了语言解释。但情况并没有因为她的行为而发生改变。

师(略加思索):同学们,你们想获得一个工具来帮助你们确认方位吗?

众生(特别是那一部分还感到疑惑的学生急切地说):想!

师:那好,请同学们按照书上第5l页的提示做一个方向板。(众生迅速自制方向板)

师(检查完后,拿出准备下节课用的透明方向板):同学们,你们做得真好。老师奖给你们每人一个用玻璃纸做的方向板,因为它用起来更方便。

(接下来师生一起用透明方向板来解决刚才的问题,效果非常好)

这位老师对新信息非常敏感,至少两次成功捕捉新信息,并且都能抓住信息的核心进行分析,再作出相应的回应。第一次是从学生激烈的争论和错误的回答中,捕捉到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是有认知障碍的信息,并且分析出至少有上面谈到的两个认知障碍。于是她改变了原来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学习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想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扫除这两个认知障碍。这时学生又反馈出了新信息——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没有扫除所有学生的认知障碍,上面谈到的第二个认知障碍:学生对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位老师又及时地捕捉住了这个信息,发现当换了参照物,多媒体演示没能积极推动学生的发展,甚至有阻碍他们主动学习、获得经验的倾向,立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手段,及时更换了教学方法。教师挖掘了教材中“方向板”这个资源,把它提前教学,帮助学生整理八个方向,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变静坐观察为动手实践,变精心告诉为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逐步有序地完成了关于方向的知识构建。

语文 -论求知 篇4

研究课.教案

《论求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

(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3)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

(4)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但没有大段的严密的论证,读来让人感到条理清楚,如果能从“正确对待求知”,“怎样对待求知”,“求知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头绪与结构,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二、阅读课文,摘抄名句,做知识卡片。

1、读标题,作诠释。

主要阐述标题表明了议论的范围。

2、谈求知,说名句。

让学生交流课外积累的有关求知、读书的名言警句。课后在积累本上整理为“求知篇”。

3、读课文,找名句。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把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划上句号,之后小组交流,简要分析谈谈喜欢的理由。(句句N含丰富,深沉,给人以启迪)

4、诵名句,品含义,做卡片。

好的名言警句如何变成自己的?做知识卡片,如何做知识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应做到:摘抄对自己有教育、启迪的句子;注意语句的相对完整,字词标点要准确无误;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卡片的格式有两种:

论求知-教学教案 篇5

目前,SEFC教材的编排体系非常适应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无论是对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是贯穿着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探索和发现,去总结运用。打破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强、弱不同而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的限制,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围绕预拟的教学目标“动起来”

a. 充分利用课文录音,使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接受纯正的英语,纠正其发音,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语言。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启发,同时又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仓促放录音走过场的缺陷。当然,老师要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并读熟单词和句子,上课时要抽查朗读情况并打分。

b. 勾画、整理“知识点”,变“要我记”为“我要记”,让学生自己寻找、探求、发现语言知识上的障碍,必要时,查阅手头参考资料和身边的工具书,鼓励学生找出并摘抄本单元最重要的知识点,以备课上提问使用。

二、优化课堂整体结构,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主体参与、自觉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问学生答,所谓的双边活动多以师生交流为主,有的甚至就是把“满堂灌”改为“满堂问”,结果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而如果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为切入口,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则能把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在教Aswan Dam (L90SEFC BOOK 1B)时,笔者导入新课时只用了两个问题。

a.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swan Dam?

b.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it?

学生一听到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

a. Where is Aswan Dam?

b. When was it built?

c. How long did it take to build it?

d. How big is it? (long ,wide ,high )

e. Why was it built?

教者只需要将这些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当然执教者并非放牧者,任由学生自流地阅读,而是围绕学生饶有兴趣的问题,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解决问题,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在学生完成第一步的阅读,解决了初步的问题后,教者再启发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a. What problems does Aswan dam cause?

b. How can the problems be settled?

c. Is there any dam similar to Aswan dam in China?

又如,在教In the lab(L6SEFC Book1A)时,我带上学生去化学实验室上了一堂课。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我抓住几个动作,模仿文中的化学老师,表演哑剧,让学生观察教师在干什么,然后我再做一遍,让学生说我在干什么。这一环节之后,我就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演、去说,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再如,在教对话时,内容虽很简单,但要学生熟练掌握有关遇到语言障碍如何用英语表达,还是要讲究方法的。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板书,再设置一些语境练习。如我故意提问声音低,或提问语速过快造成语言交际困难,学生要回答我的问题,就必须用重要的句型操练。这种真实语境的营造,使学生掌握鲜活的语言,在用中学,学中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地道、规范的语用能力,又能体验创造成功的快感。

三、在强化、巩固、拓展中提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学了一堂课之后,必须复习巩固,其实教师还得做必要的辅导工作,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实行知识迁移,以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如何使学生课后围绕自主求知来运行?我尝试了以下方法:(1)自悟:开动脑筋,自己领会。(2)自解:搜集资料,自行解题。(3)自评:优劣是非,自己评价。(4)自感:联系自身,取长补短。无论是完型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在老师公布答案之后,应留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使他们不要过分依赖老师。这一方法可能实施起来稍稍困难些,但这毕竟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但老师要掌握分寸,注意方法,多鼓励,多督促。学生可互相修改彼此的书面表达,也可根据优秀作文自己评价,取长补短。我觉得,老师要从机械、繁杂的作业中摆脱出来,多花时间备好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想学、愿学、乐学,学有收获,学有所得,这又成为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动力,这种良性循环无疑提高了课堂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尝试。

论求知-教学教案 篇6

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上海中考元曲四首复习下一篇:钢结构厂房建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