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的探索

2024-08-27

教科研的探索(精选8篇)

教科研的探索 篇1

科研论文:实践与探索对幼儿“孝敬”的培养

科研论文:实践与探索对幼儿“孝敬”的培养

摘要:孩子的品德培养应从“摇篮”里开始。德国斯托尔茨教授在《如何培养道德行为》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儿童在学前阶段或低年级时,没有学会轻声说话,没有学会替别人考虑,没有学会抑制好动的欲望,那么等长大后,要让他们做到这些要求,则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是很重要的。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卓有成效的品德教育呢?那就先从孝敬教育说起吧。

关键词:孝敬父母 教育 培养 言传身教

学做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已经把孩子是否拥有善心、良心、爱心、孝心作为“大是大非”问题来对待。整体教育也在呼唤,赶快为孩子补上亲情教育,孝敬教育这一课,让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就应该学习以“孝”回报。

一、幼儿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的实验学校里,一进校门学生就读到一行大字:“要爱你的妈妈!”可见国外的学校已经把家庭伦理亲情教育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们这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都更应重视亲情教育和孝敬教育。

有识之士早就明言: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去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可见,要培养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让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

二、形成幼儿没有“孝敬父母”的直接原因。

我们常常听不少家长抱怨,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病了,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竞连倒上一杯水都想不到,实在令人伤心。是我们的父母不可敬、不可爱、不可孝吗?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以下两点:

1、在整体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已涉及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孩子的“座基”部分——伦理教育和家庭德育却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2、如今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孩子处于最底端,承受着几代长辈顺势倾泻,享之不尽的服侍和呵护。在这种“太无私”的爱中,封闭了幼儿的回报意识,束缚了幼儿的回报手脚,剥夺了幼儿的回报权利,从而使他们习惯地、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

三、培养幼儿“孝敬父母”,我们怎么做?

雨果曾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我们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爱和孝的种子,不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为此,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又一个“接受爱,回报爱”的环境。

环境一:怎样让妈妈知道我的爱。

1、劳动中长大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首先是要让幼儿从事日常生活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如何扫地,如何擦桌子,如何使用工具,他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有的家长还怕孩子越帮越忙,不如自己干省事,甚至还会责备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体力劳动于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我常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有一次,子开妈妈跟我说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弄乱了的雪花片和其他积木,还会帮老师扫地、擦桌子。觉得很惊讶,孩子这么会做这么多的事,孩子在家从来都不让他干家务,哪怕是拿碗筷这么简单的事。那些让我们成人视为简单、平常的(扫地、擦桌、倒水、浇花等)日常小事,也会成为孩子们很乐于参与的活动,因为他们会从中实现自我、享受快乐。

馨馨是一个有爱心,情感丰富的孩子。每周五幼儿园给小朋友准备的午餐是面食,有一次是面条加包子,她把包子用纸巾纸小心地包起来,说是带回家给妈妈吃。这令我们感到为难,如果非叫她吃,会忽视孩子对他*的爱心和孝心。如果同意她不吃,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怎么处理呢?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的良机:让孩子意识到爱,也让孩子用可行的方式表达爱。下午,就在班上开展了以“怎样让妈妈知道我的爱”为谈话活动。馨馨第一个说“妈妈上班辛苦,我要将点心留给她吃。”反应敏捷的诚诚立刻反驳“妈妈工作辛苦,可以给妈妈捶捶背,不一定非要给点心。”诚诚的回答得到了大多数小朋友的响应:“还可以给妈妈拿鞋。”“给妈妈唱歌。”“我不淘气了。”“我要给妈妈画画。”“帮妈妈一起洗菜。”“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我天天把饭吃完,天天把牛奶喝完,也是爱妈妈”„„

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孩子懂得了爱妈妈、孝妈妈,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还可以从精神上给以关心。最后,我布置给小朋友一个作业:每人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第二天把自己的“孝心故事”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孩子“孝的意识”。

环境二:我给爸妈洗袜子。“帮爸爸妈妈洗袜子”是我班的一个主题活动,孩子们对此活动很感兴趣,有的问:“袜子怎么洗呀?”有的说:“洗袜子就是在袜子上抹点肥皂,再使劲搓呗。” 一个声音大声说:“我不洗,太臭了。”我愣了一下,然后问:“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袜子时臭吗?”颖颖说:“我的袜子挺臭的,可妈妈还是天天给我洗。”我笑着问:“那她们为什么不怕臭呢。”晟宇说:“我是他*的心肝宝贝,袜子臭她也不怕。”我问孩子们:“那你们爱你们的爸爸妈妈吗?”“爱”孩子们齐声回答。“那你们该不该给爸爸妈妈洗袜子。”“我爱爸爸妈妈,不怕臭,我要洗袜子。”“我也要洗!”“我也要洗!”孩子们大声喊着。

洗袜子和给不给妈妈吃点心,这些都算是小事件,但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你会觉得意义深远,它包含着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孝。我们要的就是让幼儿在这样一些氛围中,慢慢溶化对“孝”字的理解,学着去爱,去孝。

同时,我们重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其自觉孝敬父母,珍惜父母之爱并付诸行动,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故事中明理(通过晨谈、午间活动、离园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几乎没有小朋友是不喜欢听故事的。抓住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心理特点,经常向孩子讲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故事,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孝敬教育故事讲给幼儿听,《孔融让梨》、《亲尝汤药》、《子路背米救双亲》、《黄香扇枕温席》、《毛泽东缅怀母亲》等。我们还自编故事,讲完之后再让他们说说小动物的行为对不对,这样在故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反省了自己,明白了道理,比自己单纯对他说教好多了。

(二)、观看录像、课堂教学等,教育孩子全面、客观地评价父母和自己,懂得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信息、情况和愿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比如:知道父母的生日并表示祝贺;知道母亲节、父亲节;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与父母共享等等。

(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起家长对孝心培养的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家长联系本和家长座谈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孝心的有效方法和恰当方式:

1、言传身教,发挥“润物细无声”作用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对家长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有则公益广告做得好: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他*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这就是言传身教的魅力。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天长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儿的心灵深处埋下 “孝”的种子。上行下效。要是每个家庭均能致力于孝敬教育,那么我们的“幸福父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越来越好。

2、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

孩子的情感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积极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应多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

3、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许多小事随时发生,而这时正是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上下楼梯时,看见爷爷、奶奶拿着许多东西吃力地走,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拿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长应示意孩子让座;下班回家时,看见孩子自顾自己玩得开心,父母要主动请孩子帮忙拿包、递鞋等。身边的这些小事虽小,但对孩子的孝敬教育培养意义不小。

4、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其体验父母的艰辛。

做父母的要经常平等地与幼儿谈话,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发爱父母、要回报父母的情感。更会使孩子体验到孝敬教育的实际意义,并强化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

5、重视“亲情教育”,让孩子懂得讲文明,懂礼貌,没有贪图享受的恶习。

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着伟大。有亲情的孩子既能爱父母,又能爱他人。家教中,父母应先重视包括亲情在内的德育教育,当父亲的要教育孩子爱母亲,做母亲的也要教育孩子爱父亲,孩子重视了亲情,自然也就会产生孝心。平时,也要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一个举止文雅、礼貌待人的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对父母有孝心。在家中,父母要禁止孩子经常独食好吃的东西。要做到父母与孩子一道分享好吃的饭菜、食物。记得有人写过“半个荷包蛋”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烧了一个荷包蛋,为使孩子今后有好品行,她不让孩子独吃,而与孩子各吃半个,这位母亲培养孩子有独到之处,一个不爱独食的孩子,势必懂得爱父母。当今的孩子,他们不缺丰厚的物质生活,不缺优越的学习条件,他们缺的是良好的品德教育;现在的家长,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吃得饱不饱,以自家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多背了几首古诗,多认了几个汉字,多数了几个数字而骄傲,他们认为这些优点足可以掩盖孩子的自私、任性、无礼、霸道等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更有家长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受半点罪。家长朋友们请记住: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关注孩子的品行,也就是关注孩子的未来。

6、对孩子的承诺要守信

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不轻易向孩子许诺言,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对家长说。我国古代有“曾子杀猪”的故事,古人曾子为我们家长作出了榜样,我们家长更应该成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不缺少爱,但是他们往往体会不到别人的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孝敬的人,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成功,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的“碰钉子”。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受点挫折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流点泪,而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在挫折中更茁壮地成长起来。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和幼儿父母,应该承担起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这一历史履于我们的任务。培养幼儿从小就对父母、对家庭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气。因为,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8年10期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概论》----〔2003年第4期〕

[3]《如何培养道德行为》

教科研的探索 篇2

高等学校具有三种职能, 分别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效开展科研活动是高校实现三大职能的必要途径和客观要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也必然担负起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在三大职能中, 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发挥得较好, 有着明确的办学定位, 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 科研力量薄弱, 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 难以像综合性大学与研究性大学进行高科技、高投入为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大型科技项目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类型、办学目标、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对科研工作准确定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1]根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定义为:面向教学,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强化实践意识, 重视校企互动和中小型应用性课题研究;结合办学特色, 以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 培养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为重点, 重视成果推广和激励机制建设, 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科研定位的要求, 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推广管理和科研队伍管理。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 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 科研管理难以有效开展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点较低, 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项硬指标, 科研工作只是教学工作的补充, 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才被迫完成, 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种“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在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同样, 很多教师甚至包括科研管理人员也把科研管理当作一项纯事务性的行政工作, 重复性较多, 创新性较少, 只局限于各种文件的上传下达、发布课题申报通知、记录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对结题材料进行登记和存档而已。

(二) 科研管理理念陈旧, 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在理念上存在三种片面性理解。一是重申报、轻研究。在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工作上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 但对于课题的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很多教师在课题立项之后便高枕无忧, 严重拖延课题研究进度。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很多高职院校一味重视各级各类课题的立项数量, 不考虑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经费支持的实际情况, 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 结题材料单薄, 甚至仅有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也准予结题, 这严重违背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本质要求。三是重成果、轻转化。所有的科研成果只有走进实践才具有实用价值。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一是教育教改理论研究偏多;二是横向课题偏少, 科技类研究课题与当地企业联手合作的较少, 不能完全符合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 很多成果在结题之后被束之高阁, 没能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管理方法落后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化办公手段和系统软件利用不够。很多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方法, 科研部门将各种通知发给教师, 教师根据通知要求将相关材料完成后, 交回到科研部门, 经过一系列行政程序后, 科研部门将结果以纸面或电话通知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一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很多材料在审批过后就变成一堆废纸, 浪费很多办公资源。如果通过局域网或宽带网, 使用相关系统软件, 科研部门将科研信息发布在专用网页上, 教师通过查询、下载等方式在线完成有关课题申报的程序、递交课题进度情况表和一系列结题材料或成果转化材料。这样一来, 不仅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创新了管理方法, 实现办公无纸化,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三) 横向课题偏少, 校企互动机制运行不健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同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的职能。一是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必须联手共同完成, 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 高职院校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 包括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培训等。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校企联合办学并写进法律条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一方面是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实力薄弱, 不能很好地完成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等。高职院校的科研课题大多集中在教育教改或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层面, 项目立项前缺少市场调研和严密的论证, 不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开发需求。重视成果鉴定, 忽视成果转化问题, 导致很多科研成果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式微。

(四) 缺少科研专题培训,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有待加强

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进行并完成科研活动或课题研究的各项能力的总称。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一般体现为五个方面, 即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接收加工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的能力, 核心是新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2]。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成, 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层次较低, 科研意识淡薄, 研究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科研方向不明确、课题申报不规范、研究方法不科学、成果转化不重视、产学研结合程度较低。针对这些问题, 科研管理部门很少组织开展相关的专题培训或指导, 加之经费投入不足, 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 在课题立项或研究过程中面对一些很难解决的方法或技术问题,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与科研管理开展不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 激励机制不健全, 科研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曾说:“对已有相当成就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 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3]这种源于科学评价与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被命名为“马太效应”。通俗地讲, 就是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多的更多、少的更少。“马太效应”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很多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对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形成一种无形的意识上的障碍。在纵向课题申报方面, 国家级、省部级等重点课题或重大科研项目大多被综合性大学、研究性大学或科研院所中标。在各级科研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潜意识里, 高职院校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完成这些重大项目, 在课题申报方面存在很大难度。在成果转化或推广方面, 企业也更愿意与当地重点大学或科研机构联手。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构, 无论是科研服务的意识还是方法都有待改善, 有关科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在遇到难以解决的科研难题时无章可循。

三、加强服务职能、创新科研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更新科研管理理念,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科研管理不是一项单纯的行政工作, 而是一项复杂的、服务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思想前提, 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地方企业。对学校教师, 不仅要在课题申报、研究进度和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各种平台, 比如科研信息平台、科研管理平台、专题培训平台, 建立健全科研工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培养一批科研意识强、科研能力高、具有良好组织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科研带头人, 提高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对企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咨询, 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需求, 通过科研工作的有所作为吸引企业主动合作的兴趣, 从而加强校企互动, 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二) 建设科研信息发布平台, 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建设科研信息发布平台, 首要的工作是要建立科研处专网, 建立“科研信息发布平台”门户网站。在信息服务的内容上, 提供各级各类课题申报信息, 公布国内外最新科研政策, 发布成果评奖信息和成果转化信息。在信息服务的形式上, 除了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体外, 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引导教师关注企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或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在信息服务的方法上, 科研管理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 为教师提供最新的课题申报信息, 鼓励教师紧跟专业发展方向, 瞄准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三) 建设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促进科研管理科学发展

为了便于网页建设和系统管理, 可以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 加强服务功能。科研项目分为两类:一是纵向科研项目, 即学校对在职教师组织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统称;二是横向课题项目, 指学校与企业等其他单位合作的课题, 它是高职院校科研直接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形式。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项目基本信息、专家信息、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通过科研处专网, 初步实现管理工作的无纸化。教师在线查询各种科研信息, 在线完成课题申报、研究进度、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的材料递交, 科研管理部门由此实现课题的经费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等。

(四) 建设校企互动服务平台, 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 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 搞好课题开发, 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 并参与企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4]因此, 构建校企互动的服务平台, 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服务, 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特色所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密切校企联系:一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攻关与新技术开发, 开展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二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方案制定;三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 使教师和学生了解企业最新技术需求。

建立校企合作的科研团队, 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与信息科研专家和科研骨干组成研究团队, 建立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技术设备的共享机制, 校企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过程研究。

(五) 建设科研专题培训服务平台, 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

科研管理作为一种服务, 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改善内外部的科研环境。要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除了增强科研意识外, 还需要构建科研专题培训服务平台, 为课题研究和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和学术交流, 定期或不定期地从高校聘请一些建树丰富的科研专家举办科研知识讲座, 讲授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包括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从企业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讲解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分析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运用新工艺进行产品开发的典型案例, 探索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平台, 找到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突破口。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的科研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创造外出学习、进修、考察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 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加强科研人员队伍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条单调乏味的义务, 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科研激励机制将直接引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科研服务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科研效果列入年度考核工作范围, 制定相关的科研制度, 如《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等。设立科研人才专项基金, 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重奖, 并在职称评定和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实施积极的奖励措施, 对于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学术论文进行奖励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奖励标准不要太高, 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是不要对所有的刊物都给予奖励, 根据刊物的级别和权威程度, 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 比如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双效、双高期刊, 形成奖励梯度。对获得市厅级、省部级和国家级等 (下转第25页) (上接第28页) 主管部门认定的优秀论文, 也给予适当的奖励。对科研成果的奖励, 要遵循的原则是其成果奖励必须是政府主管部门评定的。科研奖励成果从类别上分主要有: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从级别上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除了制定物质性的奖励制度, 还需要构建精神激励机制, 很多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一生孜孜不倦地专注于研究工作的内在动力在于他们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和享受, 精神上的满足和境界上的升华比任何物质性的奖励都重要得多。高职院校定期举行科研工作表彰大会, 对科研工作或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精神激励, 使他们的成绩和努力得到学校的认可,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营造尊重科研的工作环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和科研管理的现状, 提出从服务职能的角度探索科研管理的创新路径, 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构建科研信息发布平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校企互动服务平台、科研专题培训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等, 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提高科研服务水平, 促进科研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校本教科研一体化的路径探索 篇3

一、日常教学:备课与反思相结合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思考。日常的教学如果是不假思索的照旧搬抄,或依葫芦画瓢、人云亦云,那么我们的工作时间再长,经验再丰富,也只能是一天一天地重复着过去,教师的一生就是重复着一天的劳作。只有教学与反思结合,才能使教师生活精彩每一天。备好课就是有准备的上课,是上出好课的前提条件;上了课,再反思,为再上课的成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个人反思的形式按时间上讲有三种:①即时性反思:即上完课即反思,总结成败得失,趁热打铁,不易遗忘,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话不宜多,强调内容“精”一点;②阶段性反思:整合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就某一章节、某一阶段的教学,总结经验和教训,强调内容“实”一点;③终结性反思:纵观某一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结合自己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归纳,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方法,如,拼音教学的反思、倒数教学的得失、一年级新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等等,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深”一点。

二、教研活动:观课与议课相结合

观课后立即议课能够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剖析,对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作用。两者结合是科研与教研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三课一评式。平行班三位教师上一个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执教,观课后对三种教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较好的教法,得到有益的启示。上课者还可相互听课,相互取长补短。这里的相同内容有时还可指研究的同一课题同一目标,为课题实验进行实践探究,及时总结出课改经验和课题成果。三课一评的模式比较适宜进行平行班教学研讨、青年教师评优、课题研究实验等。②一课三议式。一课三议就是指备课组围绕一个课题和内容,进行多次备课、议课、改课,最后探求出一套教学的最佳方案。具体流程是:第一步组内教师集中备课、议课,确定教案,推派一名教师先上课试教;第二步组内教师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后再试教;第三步组内教师再次集中评议课堂教学实案,探究最佳方案,其他教师再各自结合本班实际修正教案,实施课堂教学。一课三议式模式对探究不同类型教材教法、对培养青年教师,磨出优质课精品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较好的效果。③专家点评式。专家点评式就是指专家引路,借别人的脑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市区实验学校骨干对农村普通学校进行支教,先上课再评课议课,起到示范作用。也可由农村学校教师上课,邀请专家听课会诊,然后有针对性地点评,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如果本校也有优秀骨干甚至专家的话,那么就可在本校的专家、行家与青年教师中开展结对子活动,即师徒结对,带出成效。

三、课题研究:研究课题与研究课堂相结合

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式许多,但最终它离不开课堂教学。许多公开课侧重于名师观摩课和学科评优课,其目的比较重于“看人”,而研究课性质的公开教学,则带有研究目的,事先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在实际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它强调看课,不看人,关注课例的研究价值。校本科研不能闭门造车,教师关起门来独个儿研究,我们倡导校内微型团队的研究,通过课的展示提供真实的鲜活的研究案例,为课题研究积累原始的实验数据和真实的研究样本,这样的研究做课的在研究,力图在课上解决什么问题或发现什么问题,看课的也在研究,要善于观察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在看课之后要作深入的反思,最后进行访谈和交流。一堂课成功即一举成功,一堂课失败还可重来,一次接一次,连环相扣,形成序列,循序渐进。因此这类课具人人参与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过程延续性等特点。对促进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课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找到的一条十分快捷而有效途径。

四、专业成长:业务研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一般学校教师的业务学习无非就是组织同学科教师读一篇杂志上的理论文章,或者对近期所听之课进行评议,或者组内进行集体备课,很少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这种实践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带有浅层性和许多盲目性。我校教研组业务研讨加强了对学科专业理论的学习,一般规定每学期至少有5次以上的理论性专题学习,用理论支撑课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的形式有:①心得交流式研讨。开展读专著、读名作,然后结合教改实际、课堂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在集体会议上组织交流,促进教师丰厚文化底蕴,提升理论层次。②专题笔记式研讨。教师的阅读摘抄进行分类笔记,一般分为德育教育、学科频道、名师点津、学法普法、优秀案例、课题博览等,特别是课题博览等栏目,让教师关注自己课题方面的文章和信息资料,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很有帮助。③主题论坛式研讨。我校每月都有一个教师论坛的主题,如:围绕“教师如何捕捉课堂信息进行‘二次备课’、“教后小记撰写的内容和方法”、“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以及突破口在哪里?”、“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如何撰写?”等等主题开展对教学很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既有实践案例的分析,又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交流与学习中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创造的智慧得以启迪、专业的素养得以提升。

五、名师引领:指明方向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名师引领作用从宏观上讲主要体现在指明学校办学的方向、课改的方向,从微观上讲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因此,专家的讲学、示范课都应该指明方向与解决问题结合,通过具体的鲜活的课例、环节的展示,为普通教师提供直观可行的范例。一些学校邀请名师上示范课,但很少做专题性的辅导讲座,缺乏理性的提升;邀请专家到校进行课改讲座,往往又只是听听讲座而已,比较“空”,这种教研性质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以下三种骨干引领性的教学研讨方式比较好:①名师引路性示范。邀请的名师先上课,然后集体评议,听取名师的讲解和指点,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对教师直观指导,所以这样能起到示范性引路的作用。②专家讲学性点评。先围绕一个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然后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教师上课等于提供一个样本,然后专家进行剖析,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性的指导,也让与会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③校际协作性交流。为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与市实验小学、云盘小学的名师、骨干教师结对,进行交流互动,自己先上课,再观师傅上同题课,师傅用课例进行示范,徒弟在对比中得到启示,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交流较为深入,而且活动对青年教师有压力和动力,因此帮助很大。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索论文 篇4

关键词:科研管理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科研创新是人才创新队伍建设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分析,旨在提高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创新性。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形势;高校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

1.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主力军,其人员素质水平对科研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有很多都是本科水平,这对他们科研的管理形成了很大的限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应熟悉科研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综合能力不高,对如何提高科研投资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及科研管理手段创新等存在明显不足。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科研管理理念落后,常采取被动管理,即科研管理人员为辅,没有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其次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的多是简单的量化标准,没有真正提高科研质量。最后是科研运行机制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捕捉实时的科研信息,同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体制、创新国家、创新人才教育等逐步提上重要议程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创新有助于提高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有助于增强学术敏感性,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需要人才的创新,而科研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创新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就业率。最后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科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

1.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高校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预期性、超前性、导向性和奖励性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的约束性转化为促进力。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积极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观念,使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成为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摘 要:2.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优势、人力优势、技术成果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投资效益。搞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体现出高校本

关键词:科研管理论文

2.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优势、人力优势、技术成果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投资效益。搞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体现出高校本身的优势吸引更多投资是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增加学校科研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改善自身的科研管理运作体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运行机制,从而完善运行体制,实现科研管理的最优化,取得科研方面的业绩,将有利于未来的资金项目申请。

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保证科研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引进不同学科的高级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如进行网络培训、信息管理培训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科研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但其面对的工作与科研密不可分,尤其涉及项目的申请和结题,因此,需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化水平,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有力的后盾保障。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管理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本文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包括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以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等,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盛媛.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14):134-135.

教科研的探索 篇5

摘 要:在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将科研成果引入各个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提升实践本领获取前沿知识,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课程实验、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结合专业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优势,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表明:以教师的科研项目驱动专业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能力,是推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驱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01-03

在当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高校作为社会中技术与知识的集中力量,社会的发展与其密不可分。首先,创新需要知识,高校云集了各个行业的学科专家与教师,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其次,创新创业需要实施者具有一定的活力和激情,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本身富有活力,在即将踏入社会前对创新创业充满着憧憬与激情。因此,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一个主要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的高校教育仍以理论为主,授课内容和实践环节缺乏自主性和探索性,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1-2]。包装工程专业对理论知识、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的培养也须多方面综合考虑。我们的专业教师除了担负教学的繁重任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如果能将科研资源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资源,通过制定合理且适合学生的实验方案,调整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创新的综合能力,这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3-5]。本文通过科研项目对包装工程专业创新实践的指导和体会,探讨项目教学法在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研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的特点

(一)以科研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理念

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科研项目是教师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将成果内容引入学生课堂,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成为参与者。因此,科研项目的再开发要达到从科研成果到实践教学的合理过渡与有机融合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科研项目案例的学习和研究,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也必然体现为学生的质疑能力、设问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经验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了较高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创新精神和素质。

(二)科研和教学的互相协调

大学教师作为优秀的研究者、知识的创造者,通过多年参与科学研究,站在了科学的前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教师把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带到课堂上,在研究中不断地挑战自己,也在教学中挑战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6]。近几年来,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创建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室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结合轻工学院的科研水平和产学研工作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各种科研平台的优化和共享,对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了改革建设。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研究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能突出体现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主要有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装结构大赛和毕业设计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以科研项目为实践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科学设计研究性创新实验方案,加强实验室和教学环境硬件等建设,不断提升完善实践内容体系[7-8]。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研究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产学研的相互融合,以提高高校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一)具体实施方法

哈尔滨商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拥有“黑龙江省包装印刷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黑龙江省生物产业与软包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黑龙江省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现各中心与实验室已对教师与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在接受基本操作训练及实验室安全教育后,须通过相关考核即完全自主地在实验室从事实验实践工作。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故在实践环节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可适当地引入创新性与实践性更强的探索性实验。而探索性实验的题目恰恰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科研项目中的工艺实验研究、装置开发和性能测试等部分。在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及方法的先进优势,以自由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改变以往的单一性、限制性和验证性的实验。

教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学生来说范围较大,内容较深,教师须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适合本科生的小课题,并将其转化成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开展研究性?W习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分阶段对学生的选题、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结果讨论、论文或研究报告等环节进行考核。通过实践项目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以及创新精神。实践结束后,可将比较成熟的项目延伸为毕业论文选题,为后续申请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做好准备,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二)包装工程专业科研项目驱动实验教学实施案例

1.课程设计环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与开发”是由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孙智慧教授主持,包装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参与完成的一项科研任务。项目针对食品包装中急需的保鲜包装、高温蒸煮袋、微波加热袋、可食性食品包装等高端包装材料以及环境友好的全降解包装制品的需求,重点解决了新材料研究和开发中高阻隔耐高温陶瓷包装材料的蒸镀机理及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结合该项目开发了“高阻隔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的综合课程设计。实验开在三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完成了包装工程原理和包装材料两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已经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基本方法和工程应用前景,由学生个人根据课程的内容和项目的内容提出一个应用项目计划书,然后由教师筛选出多个合适的项目,组建多个设计小组。

其中一个是真空系统的优化设计项目团队,通过对泵体的拆卸,熟知机械泵和分子泵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电阻真空计和电离真空计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真空检漏的方法。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后,各组针对科研项目的真空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然后教师带领各组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和方案的对比,最终确定优化方案。该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原项目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缺陷:使用的多腔室真空系统薄膜制备的行程较长,由于在镀膜过程中都伴有温度的升高,柔性膜本身的耐热性就不高,同时温度升高后膜的张紧力会随时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松紧变化会使膜层产生裂纹导致阻隔性变差。多腔室连续镀膜是以同一速度放卷,连续卷绕逐层沉积,由于每个腔室的靶材不同,溅射速率也不同,因此同一卷绕速度很难完成对每个膜层厚度都要求不同的沉积镀膜。如果卷绕镀膜设备的产线过长,腔室过多,采用的收放辊必然过多,柔性材料在真空环境下对收放辊的制造和控制要求极为严格,目前国内外的生产制造工艺难以实现。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了单一腔室的镀膜真空系统,把收放卷和镀膜在一个腔室中,并且把三个分子泵换成一个更适合工业生产的扩散泵,增加了冷井的设计。另一个是高阻隔包装材料制备项目团队,该团队以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制备方法分成若干个小组,如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涂层法,金属镀层,陶瓷镀层等,分别制备阻隔薄膜,然后各组通过性能对比和制备方法先进性分析得到最优方案。

2.大学生创新创业环节。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甲烷氧化菌生物合成绿色包装材料PHB的研究”是董静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课题从利用廉价单碳碳源生产环保包装材料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可利用甲烷、甲醇生长的甲烷氧化菌单一菌属等微生物合成PHB的研究,通过对甲烷氧化细菌――伴生菌体系发酵条件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一种以甲烷氧化混合菌生物合成

PHB的绿色经济高效发酵体系,实现甲烷甲醇综合利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推进PHB工业化生产的进程。在该项目的驱动下,衍生了两个创新创业实验小组,第一组主要解决甲烷氧化菌细胞高密度生长和胞内PHB的大量合成。通过对碳、磷、氮源的构成及其他各种生长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发酵条件,并且通过细胞计数对细胞生长稳定性进行考察来选择混合菌系保持稳定的培养条件,建立开放条件下高效利用甲烷、甲醇高产PHB的稳定的甲烷氧化菌混合菌连续发酵体系,解决了甲烷溶解度低导致PHB胞内合成时碳源的供给不足,从而制约PHB大量合成的瓶颈问题。第二?M主要解决细胞内PHB的提取和纯化的问题。对比机械破壁和有机溶剂破壁的细胞破壁效果,考察不同细胞破壁方法对于PHB提取收率和纯度的影响,并尝试探索采用甜菜碱法提取PHB,考察确定甜菜碱和EDTA二钠盐对细胞干重的比以及PH的最佳值,考察甜菜碱法提取PHB的收率,以此建立适于甲烷氧化菌胞内PHB提取的方法。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

3.毕业设计环节。哈尔滨商业大学青年教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食品包装超高压杀菌中微生物破损机理的研究”是巩雪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对食品进行超高压杀菌,观察高压对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生物化学反应、基因机制以及细胞膜壁的影响;通过改变超高压杀菌过程中施加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参数,找到这些因素对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破损机理、破损规律进行研究,找到微生物细胞破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不同微生物细胞破损时的临界压力值;同时研究超高压杀菌后,压力传递介质及水和矿物油的分离规律、乳化变性规律及失效机理,并找出压力传递介质失效与杀菌效果之间的关系。利用实验所得结果,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方法对食品中微生物细胞分子的动态行为进行模拟,以便于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细胞在一定压力条件下的演变过程,为超高压杀菌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该项目的驱动下,衍生了两个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冷鲜肉超高压保鲜包装实验研究》和《扇贝超高压保鲜包装实验研究》,课题主要解决超高压对冷鲜肉及扇贝的保鲜及杀菌效果,通过对冷鲜肉和扇贝进行超高压处理,并在常温下进行储存,每隔3天测定其菌落总数及挥发性盐基氮等指标值,以检验超高压技术的杀菌效果,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到了项目驱动教学的作用。

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来源,将科研项目拆分并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新颖性、综合性、研究性和挑战性。在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岗位上,很多工作人员都来源于本科毕业生,针对目前刚毕业的学生很难快速融入实际的企业生产问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相关内容,这对于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再培养将更加容易与高效,对整个包装行业的发展都起到有益的作用。将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课题组式课程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也推动了高校本科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教科研论文的选题原则 篇6

教科研论文的选题原则

概括说来,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价值原则。既然是论文,就要具有学术价值,也就是论文的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价值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选题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这就是宏观价值所在。选题对有关学科的发展具有理论性的建设意义,就是中观价值所在。选题是某一细小的具体问题,如注释辨析、时间考证、词语推敲之类,虽属“一得”之见,但这“一得”对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有作用,对具体教学有帮助,则是微观价值所在,也完全可以选取。价值原则要求选题做到“三戒”。一戒“空泛大题”,如“论素质教育”、“论研究性学习”、“论双语教学”、“论语文教学改革”――这些都是写大部头著作的题目,是一本书的规模,写下来恐怕不容易,究竟研究什么,具体内容不明晰,研究起来会有“老虎吃天”的感觉(无处下爪)。二戒“过时旧题”,有的教师很少订阅教育教学报刊,不利用图书馆资料,不懂得情报检索,不了解教科研动态,对别人早有深入研究、早有确切见解的问题,兴致勃勃的去炒现饭,重复人家的观点,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价值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完全属于“江边上卖水――多此一举”了。三戒“大作小题”,比如选取某一细枝末节问题,准备旁征博引,敷衍长文,三五百字解决问题,偏要写上五千一万,“大炮打苍蝇”,其价值并不会因篇幅变长而增大。在这一点上,鲁迅就小说创作所指出的原则,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同样适用于教科研论文的选题。2、需要原则。选题应把眼光瞄准急需解决的问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到各个阶段各科教学中去?自己有志于这方面的探索,形成独特见解,这当然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好选题。在各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既是“热点”,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新课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遇到过哪些困难,发生过哪些问题,存在哪些迷惑,都可以定为选题,深入研究,探求解决的办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也不失为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的好选题。在了解掌握学情中,在对大纲、教材、教参的研究中,自己有何发现,有什么心得,也不妨定为选题,以适应促进学科建设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自己有什么好的做法,有什么系统的实践,执教某一课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设计,等等,等等,都可定为选题,撰写成文,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3、特色原则。特色原则首先要求选题具有创新特色,要求教师勇于开拓新领域,探索新课题,提出新见解。换一句话说,就是创造性地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解决别人所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填补学科领域中尚未被别人发现的空白。也就是郑板桥说的“领异标新二月花”,韩愈说的“唯陈言之务去”。有些老师不断地在省市级或者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论题新颖,富有创建性。其次,要求具有补正特色。有不少课题虽经前人研究,但是,事物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深化,如果我们有新的发现超出前人的论述,就可以形成具有新鲜见解的论文,这种丰富、补充前人的工作必不可少。有些通行的“定论”,往往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有些“定论”就不那么正确了,甚至包含着错误,我们可以探求错误形成的原因,提出纠正。推翻“定论”,又自圆其说,补正特色就显示出来了。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参加讨论,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往往也能收纠偏之效。再其次,要求具有个性特色。要写出属于自己“发现”的东西,显示出作者的“这一个”来。比如某篇课文的教学,尽管有教学参考书,有他人的各种设计,但只要你有自己的一手“绝活儿”,就可以总结成一篇有特色的文章。四、可行原则。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历史上,我国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就是不顾主客观条件,结果吃了大亏。教科研论文的选题也要从具体条件方面考虑可能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客观条件方面来说,主要看选定的课题有没有充分的资料,学校图书馆能否提供相关资料。史学家周绍良说:“学问是和资料一起成熟的。”如果缺乏某个选题的资料,那么就应该暂时舍弃,等待材料积累丰富了再研究。从主观条件方面来说,就要看自己有无该选题方面的学识专长,有无深入钻研的浓厚兴趣,有无驾驭选题的能力技巧。当然,可行原则并不是消极等待,并非要求作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研究,而是以那些必须跳一跳才能摘下来的果实为目标,要求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勇于进取,锐意开拓,把自己的思维之花、智慧之果贡献出来。课题的选择,是撰写教科研论文的第一步。这一步关系重大,应深思熟虑。选得好,就有可能左右逢源,势如破竹,迅速形成论文并且获得发表的机会;选得不好,或者大而无当,或脱离实际,或拾人牙慧,下一步就可能举步维艰,写不下去,或者误入歧途,以致劳而无功。因此,遵循选题原则,对有志于进行教科研的老师,显得至关重要,千万忽视不得。

探索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有效模式 篇7

一、教研与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 从时间安排角度考虑, “长短交叉, 灵活多样”。备课组一般人员少, 同是一个年级、一个年段, 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宜小, 研究时间宜短, 研究重在平时, 追求快速见效, 这种研究可以是短暂的5~10分钟, 也可以是一节课, 可以利用课间, 也可以利用集体空课时间, 这种短时或即时性研究灵活方便, 只要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教研组与课题组研究则需要深入一些, 时间上稍长, 至少一节课, 甚至两节课或半天功夫, 这样方可有所成效, 这种研究视点上要站得“高”一点, 应该是植根于实践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程度上要追求“深”一点, 应该是真正能够解决教学中疑难杂症的研究;这种研究进程上要“稳”一点, 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滚动式向前推进, 甚至是“曲折迂回”“欲进先退”式的研究。我们学校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在时间安排上实行单周备课组活动, 追求“短平快”, 双周教研组、一月课题组活动, 追求“高深稳”, 推行“长短交叉, 灵活多样”的方式, 在时间上统筹兼顾, 不追求形式, 重在取得一定的实效。

2. 从研究选题角度考虑, “量力而行, 大小适宜”。课题研究的选题基本要求是选题必须正确, 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以及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甚至具有独创性。为此, 我们倡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 选题“宜小不宜大”, “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 这种研究花时少、周期短, 更切合自身实际, 对教师个人成长促进较大。当然, 选题偏小则太狭窄, 没有意义, 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一般地说, 这种独立研究对于骨干教师比较合适, 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实力的骨干, 才能出经验、出成效, 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 在合作中得到提高。“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 学校主课题或重点课题研究的范围大而广, 单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量力而行, 大小适宜”是教师或团队选题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体上讲,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 以小见大, 积少成多, 不断累积, 厚积薄发, 是校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 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 “众星拱月, 主辅相衬”。科研团队选择小课题或骨干教师确定微型课题时, 完全应该依据学校的主课题, 确定主课题下的子课题, 这样就能组成一张教科研立体网, 形成一股研究合力, 如众星拱月般造就科研阵势、强势, 使研究快速、高效。如, 我校主课题是江苏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城郊学校阳光教育品牌建设的研究”, 课题组围绕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管理四个方面确立了四个“子课题”, 一些优秀的团队和骨干再依据它确定适合自己的“孙级课题”, 诸如“阳关课堂研究”这一项子课题下面, 又有“阳光课堂本质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阳光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阳光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等分课题。这种科研管理模式 形成定势以后, 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中优势互补, 产生“蝴蝶效应”, 有利于学校教科研规范化、系统化和校本化, 还有利于特色文化与品牌建设的整体推进,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 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 “既重理论, 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 可以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从方法上看,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重理论, 又重实践。如果实践缺乏了理论的支撑, 就会显得愚昧无知, 理论缺乏了实践的论证, 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 我们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 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要注重案例研究,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提升反思能力, 领略小中见大的智慧;要注重调查研究, 用事实说话, 让教科研建立在更加真实的基础上, 同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注重微格研究, 聚焦课堂, 立足于课堂, 站在科研的高度, 进行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 才能让教师有“根”, 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 才能让教师在实践的土壤中, 开出鲜艳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5.从研究的力量角度考虑, “以内为主, 借助外力”。开展协作性研究首先是做到“以内为主”, 以内为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学校是基地、教师是主体、问题 (课题) 是载体、发展是根本。研究的起点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应该组建学习型组织、研究性团队, 将所有“志同道合”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学习的团队, 由本校学科、学术领军人物主持团队研究, 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信息交流、问题解剖、课题论证、成果推介等活动。将校内各个研究团体组成研究共同体, 并以主课题组为龙头, 带动各子课题和孙课题深入细致地研究, 形成“众人划船”的合力;学校要树立先进典型, 开展先进课题组和先进教科研个人的评选, 通过示范、交流、推广、辐射, 引领学校所有的研究个人和研究团队整体发展, 形成不断向上的张力。其次是“借助外力”, 在本区域内 (本县市范围) , 与兄弟学校开展同类课题协作研究, 学习和汲取他校先进的经验。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支撑, 在“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互相启迪、互相帮助, 集中精力开展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 对突破课题难点, 获取科研最佳成果是很有好处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教育科研只有开阔视野、聚焦视点, 方可借鉴他人, 成就自己。

二、教科研一体化、校本化的行动路径

1. 备课策略性研究, “打有准备之仗”。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 但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 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 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 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 而是着眼于未来, 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 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 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一是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 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 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三是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 备课再认真, 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 因此既要认真预设, 又要积极生成, 既要重点预设, 又要适当生成, 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 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 做到收放自如, 心中有数。

2. 上课临床 性研究 , 决不“纸上 谈兵”。所谓临床性研究就是对所上之课进行深入细致的评析, 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 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 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 然后对开什么药, 药的剂量、治理的疗程、措施, 包括饮食调理、康复锻炼等一一落实, 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冲出课堂教学低谷。临床性课堂教学研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试验性研究, 对自己预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是否行得通进行课堂试验; 二是示范性研究, 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研究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三是课题性研究, 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在课堂上实验, 验证自己成熟的思想, 如果成功则推广, 不成功则继续改进完善。临床性研究不是“纸上谈兵”, 重视实战, 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举措。

3.听课比较性研究, “比课不比人”。有比较才有鉴别, 事实胜于雄辩。课上得怎样, 只要听听同题课。因此, 我们时常开展师徒同台亮相课、同题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首先是师徒同台亮相课, 让他们各显神通, 将师徒各自的优势或缺陷对比展示出来, 供大家评议, 使师徒各有长进。其次是同题异构对比, 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 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 可鉴性强。最后是“一课多上”反复磨课, 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 多次上课。大体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并备课→集体备课确定教案→个人根据商定的教案上课→集体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个人根据大家的研讨评析再次备课→集体再 次研讨并确定教案→个人再次上课→再次针对课例进行研讨评析……这种循环式磨课可以两轮以上, 甚至更多轮回。通过比较, 不断跟进研讨, 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几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 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 目的只有一个, 激励教师, 增强自信, 磨练意志,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评课诊断性研究, 一切为了“治病救人”。所谓评课诊断性研究就是对所听之课进行科学恰当的比较到位的评价, 有长处和不足的结论、有诊治的良方和好药、有改进的方向与建议、有激励和鼓动性语言。具体有师傅剖析、专家会诊、名师点评等形式。师傅剖析直 言不讳, 对徒弟吐真言、表真情、传真经, 让徒弟尽快入门;专家会诊如同解剖麻雀, 环环解析, 层层查证, 目的是找到病根, 对症下药, 而不是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实现药到病除之效;名师点评要言不烦, 对培养对象施行点化, 使上课者参禅悟道, 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教师出丑, 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 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 知错误而改进, 知失误而改正, 知失败而急起直追, 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有效教研、有效科研“一箭双雕”之成效。

5.教后反思性研究, 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思考。一个教师若任由自我长期处于 休眠状态, 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止步不前的窠臼, 而且会让学生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从这个角度来看, 对思想的追求是教师寻找教育改革内在动力与教育自身的内在尺度的自觉努力, 教师的精神气质在于对知识、对学习保有激情和兴趣, 具有研究的意识和审视的眼光。只有教学与反思结合, 才能使教师生活精彩每一天。教师个人教后反思的形式按时间上讲有三种:一是即时性反思。上完课就反思, 总结成败得失, 趁热打铁, 不易遗忘, 把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话不宜多, 撰写教后小记,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精”一点。二是阶段性反思。整合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 就某一章节、某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情, 结合自己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归纳, 小结成败得失, 撰写案例评析,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实”一点。三是总结性反思。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结束, 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进行全过程的回顾和反思, 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方法, 撰写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 这种反思强调内容要“深”一点。

6.教研活动系统性研究, “从教学中来, 到教学中去”。传统的教研活动就是安排听听课、评评课, 组织几次理论学习, 如此而已。因此, 从目的与动机上讲, 纯粹是安排最基本的公开课和听课任务;从内容上讲, 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往往与教学实际脱节;从主体参与的过程看, 往往是少数骨干教师的事情, 绝大多数教师是听众和观众;从活动效果上看, 最多是就课而课, 收获不多, 不能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专业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教研活动应该以校为本, 开展校本研究, 并努力使这种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平台, 它决不是“粗放型”的, 必须认真策划和精心准备。所以, 这种教研活动更为讲究目标与规划, 全学期围绕一个专题、一个重点组织研究活动;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研究的问题“从教学中来”, 采取的举措“到教学中去”;讲究主体的参与, 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需要, 教学科研部门要善于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究研究形式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的灵活性。教研活动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同时要出“三果”, 即经过努力有结果、改进教学有效果、评议检验有成果。

7.教科研论坛深度性研究,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传统意义上的经验交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总结, 一种推广, 而教科研论坛未必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与交流, 它可以大胆设想, 突破经验约束与传统观念, 创新工作思路。教科研论坛应不拘形式, 更注重的是话题的内容, 围绕热点、难点、焦点各抒己见, 甚至相互质疑、相互争议。目前, 一些学校的教科研沙龙或教科研论坛, 形式死板, 主题不鲜明, 内容不集中, 讨论不深刻, 效果不良, 存在着“三无”现象:“无主题”, 研究目的不明确, 讨论东拉西扯, “头痛医头, 脚疼医脚”; “无争鸣”, 无争论、无争议, 讨论研究不热烈, 思维交流无碰撞, 论坛如同一潭死水, 激不起思维的火花;“无深度”, 就事论事, 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能解决教学实践问题、难题。改变此现状之根本在于组织者、参与者要充分准备, 包括准备好讨论话题、发言提纲、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动态等。功夫花在论坛前的各项准备之上, 只有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精彩的论坛, 实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8.课题活动引领性研究, “大海航行靠舵手”。要充分发挥好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 学校必须围绕课题开展好以下三项活动:一是名师引路示范。邀请名师先上课, 然后集体评议, 听取名师的讲解和指点, 上课是提供一个优秀的案例, 讲学则是结合案例归结到理论, 对教师直观指导, 从宏观上讲主要体现在指明学校办学的方向、课改的方向, 从微观上讲主要集中体现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为普通教师排忧解难, 能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二是骨干讲学点评。先围绕一个课题本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然后邀请骨干进行讲学, 讲学中结合课堂环节进行点评, 分析课例中成功和改进之处。教师上课等于提供一个样本, 骨干进行剖析, 对上课教师进行直面性的指导, 也让与会教师得到更加直观的启迪。三是专家指导论证。任何一项课题都需要经过专家对开题、中期成果汇报、结题的过程性指导, 这种指导体现在论证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论证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论证课题研究方法与方案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 才能为学校教育科研保驾护航, 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 少走弯路, 多出成效,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探索研究 篇8

【关键词】合格供方;供方评价;审核

引言

科研院所集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研合作越来越广泛,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选择高品质的供方合作对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已经变得至关重要。通过针对供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可以有效的监督供方的科研生产配套过程,也可以发现供方存在的不足并持续改进,是科研院所供方管理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某院所近三年来开展的供方评价情况,试图探索一条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科研院所科应商管理的新路子。

1 .确定合格供方的评价准则

科研院所质量管理部门结合科研实际情况,按配套供方提供的产品、过程和服务的关键程度和重要程度把供方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供方。一级供方一般是提供关键件或关键过程、服务的供方, 二级供方是提供重要件或重要过程、服务的供方,三级供方是提供一般产品或过程、服务 的供方。科研院所对所有的配套供方全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不现实的,应制如下原则有效地对一、二级供方开展评价,可提高供方管理的效率。

1.1上一年度出现质量问题较多或问题比较严重,影响科研生产进度的供方。此类供方一般是指更换厂家对院校来讲代价较高的供方,因此,监督其改正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提升其技术、管理水平是较为有效、实际的管理办法。同时通过此类厂家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其发生问题后现场的管理情况,从而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起到借鉴、警示作用。

1.2对院校完成本年度科研、生产任务有较大影响的关键、重要供方(一级供方)。此类供方一般是承研的是院校的关键过程、重要过程、关键件和重要件,或其承研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于院校本年度的科研生产任务有着重要的影响。审核此类供方科研生产过程是否满足企业研制要求,能够提高供方对企业配套产品的重视程度,从而严格贯彻企业的质量控制要求。

1.3为完成本年度全年任务需要特别关注的供方(二级供方)。一般情况下,此类供方配套的产品不是企业的关键件、重要件,但在本年度配套过程中,存在产能不足或交付不及时等风险,并且可能因此影响院校科研生产进度,需要引起关注。

1.4为完成本年度全年任务需要注意的一般供方(三级供方)。一般情况下,此类供方为经销、销售、代理类的主要提供货架产品的供方,存在供货不及时,供方不稳定等风险,可能影响院校科研生产进度,需要引起注意。

2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点

供方配套产品质量对科研院所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从某院多个型号产品最近年的统计情况看,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很多是由于配套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的,因此,如何对重点配套厂家的生产服务过程进行管控,发现其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其配套质量和服务意识,是科研院所供方质量管理的改进目标之一。

如何针对供方有效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依据ISO9001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关注的重点也是体系运行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那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首先,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满足体系要求只是基本的准入条件,供方的产品质量还要满足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才能切实提高供方配套产品的质量;其次,ISO9001的条款是通用条款,针对性不够強,不方便根据不同供方的特点灵活变化。

某院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点由关注供方体系转变到关注产品实物质量上来,针对不同供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为审核依据,这样就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更加灵活,更加突出重点。

3. 制定审核计划和审核方案,严格实施现场审核

确定好某年度需要对哪些供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后,科研院所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的管理。以某院为例,为了规范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明确审核工作的管理要求,某院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编制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要求”,初步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流程,明确了对流程中每一个活动的要求,使流程更加清楚,活动更加具体,要求更加清晰,控制更加细化。

为了保证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效果,实现审核目标,每次审核过程均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3.1按照“某年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安排,每次审核前提前确定具体审核时间,通知供方并要求其提供“职能分配表”。按照供方提供的职能分配表编写“某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通知”及“某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并以传真的形式发给供方。

3.2审核组成员根据供方的上一年度的配套情况确定此次审核的重点,审核的重点一般包括:上一年度质量问题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配套产品涉及型号质量要求落实情况、技术状态管理情况、生产现场管控情况、不合格处理情况等。

3.3到达供方现场后,组织供方召开首次会,邀请供方主管领导参加,保存出席人员的记录。

3.4按照计划和分工实施现场审核,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内部会议,对审核中存在的疑问的条款或者现场审核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统一意见,同时对审核发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汇总。

3.5组织召开末次会议,将审核发现的问题和供方领导层沟通,并根据审核情况给出整改时间和要求。

有了规范的审核要求并严格执行,就能保证审核的有效性,使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能够真正发现供方的薄弱环节,提高供方配套产品的质量。

4.验证不符合项的整改

验证不符合项的整改材料,也是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整改材料没达到整改要求,审核后组应将其退回供方继续整改,严谨的验证态度才能保证审核时发现的问题真正得到纠正。

5 .结束语

通过基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供方管理,不仅有效确保了供方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还能有效确保配套产品的质量,从而有效提高了科研院所研发产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井 杰 ,刘建国 常东升 军队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特征分析 四川兵工学报,2010(6):121-123.

[2].孔祥群,刘建国,吕雷 基于QMS的军队院校科研产品实现过程识别与分析 物流科技,2010(5):124-127.

[3].王莉 张哲 王晴 如何持久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J】. 质量管理与产品认证,2005(1):66-68.

[4].刘红军 徐洪利 马 丁 军队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301-302.

[5].贺琳 王信用 借鉴PDCA循环理论持续改进高校科研质量【J】.科技资讯,2007(32):113-114.

[6].宋 伟 论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72-76.

[7].周文泳 基于PDC.A循环的研究机构科研质量的过程改进模型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2006(6):67-69.

上一篇:申报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下一篇:大学英语5课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