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精选7篇)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1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突出“活力团组织、魅力团组织”建设,让团的组织最大限度地融入广大青年,发挥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作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和建设,公司团委按照上级团组织要求,着力推进团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一是对团支部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根据团支部设置原则,按照“两个全体青年”要求,结合公司承包经营实际,团支部由14个调整为12个,实现了组织网络对青年的全覆盖。二是对团支部进行了换届选举。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配原则,引导各支部把品德好、素质强、热情高、责任心强的青年选拔到团干部岗位上来,为开展好团的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为推进工作落实,公司团委将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团干部作风建设和素质提升工程。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以及集团公司《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暂行规定》等各项制度,按照“五风”建设要求,培养团干部良好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民主作风、生活作风,认真学习新版《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做好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团干部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打造一支具有火热的工作热情、娴熟的业务能力、聪慧的创新头脑、扎实的态度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五种能力”的团干部队伍。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2
一、我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的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层面下按学科专业性质相近和便于科学管理的原则设置的。以食品学院为例, 食品学院下设四个系, 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和化学系。每个系根据学科专业性质下设若干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即教研室, 其师资队伍规模约为5~10人。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设置了三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 分别是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食品工程教研室和生物技术教研室。各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管理与师资培养。以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为例, 目前的教师队伍由10人组成, 其中教授5人, 副教授3人, 讲师2人。组织讲授的课程、实验以及组织的教学实习共45门, 课程涉及学校食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物流工程、海洋生物制药、食品经济管理、食品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作为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操作层面, 如何发挥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每位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是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做好连接教学双方的纽带
首先, 基层教学组织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的工作从讨论和编写教学大纲, 每一学期教学任务的下达、教材上报、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期中教学检查、考试安排, 每一学年教学计划更改、新老生入学教育、实践教学安排、毕业答辩、短学期工作, 以及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的组织和实施, 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 也就是说教研室将教学工作落实好, 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其次, 目前教研室活动看似相对被动, 主要是完成学校、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各教研室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提高和创新。例如:每年的新生见面会、师生座谈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才能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少一些, 亲切感多一些, 这些各个教研室都可以做不同的尝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在这项工作中一直在不断摸索, 最开始全体学生和教研室老师在一个教室座谈, 老师在前, 学生在后, 学生提问, 老师作答。实践中发现提问的同学比较少, 会场人比较多, 相对嘈杂, 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的见面会改为在老师作专业介绍和自我介绍后, 分班进行座谈, 教研室老师分成几组, 分别到各个班级中进行座谈。这样可以创造一个相对融洽的氛围, 便于师生交流。但形式上仍然是学生提问, 老师在前排作答。这两年的新生见面会则尝试让老师们在教室的不同区域, 坐在学生们中间, 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 促膝交流。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 一下子活跃了见面会的气氛, 师生之间那种或有形或无形的前后距离、上下距离立刻被缩短。学生们围着老师问各种关于专业、学习、生活、前途的问题, 老师们也可以问一下学生们来到大学的第一感受, 了解学生生活安排的情况、学习准备的情况, 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给予指点。这样的见面会, 会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亲切, 同时老师们也会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和对美好未来、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教研室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尝试, 让这些工作的结果不断接近学校、学院布置这些工作的初衷。教研室的活力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中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同事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核心, 而凝聚力的积累以及同事之间保持沟通体现在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教研室活动的形式尽管不是教研室活力的决定因素, 但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教风建设,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风首先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而如何加强教师责任感, 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在众多方式中, 与学生保持课内和课后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渴望, 而这种需求和渴望可以激发教师潜在的意识和能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学校已经出台了一些:例如师生联系制度、新老生与教师见面会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内和课程结束时与学生面对面的座谈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要好于纸质、电子的交流, 因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彼此感受到更多的诚恳。由于教学质量具有难于以数量衡量的性质, 所以教风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和学院对教师的导向。学校和学院要鼓励和激励那些责任感强、教学质量高、肯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老师, 以这样的老师作为标杆和导向, 会对更多的老师的教学态度产生影响。
四、设计教研活动, 更新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研室在组织教研活动时, 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研室两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师资培训后, 教研室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 向教研室老师汇报了培训成果, 之后大家对塔斯马尼亚大学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讨论。该理念的核心是:教与学两者, 学是核心, 学生学习所获更多地取决于学生所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集中在教师“教什么”, 而应以学生“学什么”作为出发点。这样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学生成绩的评定上。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有一部分内容是陈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中涵盖两部分内容: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学习预期结果为出发点, 制定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确定成绩评定的依据。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为”或“深层次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 而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课堂上采用一些策略鼓励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与老师互动, 这些策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相互评价、案例研究、课堂发表等。
总之, 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 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学校、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载体。毋庸置疑, 作为基层教学组织,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也要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为例, 介绍了学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概况, 并就如何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做好连接教与学的纽带进行了探讨。通过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 加强学校教风学风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3
关键词:基层教学组织;教风;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18-02
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在学院领导下,直接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和师资培养的基层单位。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和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梯队建设等各项教学基本建设方面和日常教学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工作,同时,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连接教学双方的纽带,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层单位。
一、我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的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层面下按学科专业性质相近和便于科学管理的原则设置的。以食品学院为例,食品学院下设四个系,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和化学系。每个系根据学科专业性质下设若干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即教研室,其师资队伍规模约为5~10人。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设置了三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分别是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食品工程教研室和生物技术教研室。各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管理与师资培养。以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为例,目前的教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组织讲授的课程、实验以及组织的教学实习共45门,课程涉及学校食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物流工程、海洋生物制药、食品经济管理、食品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作为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操作层面,如何发挥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每位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做好连接教学双方的纽带
首先,基层教学组织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的工作从讨论和编写教学大纲,每一学期教学任务的下达、教材上报、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期中教学检查、考试安排,每一学年教学计划更改、新老生入学教育、实践教学安排、毕业答辩、短学期工作,以及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的组织和实施,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也就是说教研室将教学工作落实好,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其次,目前教研室活动看似相对被动,主要是完成学校、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教研室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提高和创新。例如:每年的新生见面会、师生座谈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才能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少一些,亲切感多一些,这些各个教研室都可以做不同的尝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在这项工作中一直在不断摸索,最开始全体学生和教研室老师在一个教室座谈,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学生提问,老师作答。实践中发现提问的同学比较少,会场人比较多,相对嘈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的见面会改为在老师作专业介绍和自我介绍后,分班进行座谈,教研室老师分成几组,分别到各个班级中进行座谈。这样可以创造一个相对融洽的氛围,便于师生交流。但形式上仍然是学生提问,老师在前排作答。这两年的新生见面会则尝试让老师们在教室的不同区域,坐在学生们中间,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交流。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一下子活跃了见面会的气氛,师生之间那种或有形或无形的前后距离、上下距离立刻被缩短。学生们围着老师问各种关于专业、学习、生活、前途的问题,老师们也可以问一下学生们来到大学的第一感受,了解学生生活安排的情况、学习准备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给予指点。这样的见面会,会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亲切,同时老师们也会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和对美好未来、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教研室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尝试,让这些工作的结果不断接近学校、学院布置这些工作的初衷。教研室的活力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中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同事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核心,而凝聚力的积累以及同事之间保持沟通体现在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教研室活动的形式尽管不是教研室活力的决定因素,但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教风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风首先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而如何加强教师责任感,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在众多方式中,与学生保持课内和课后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渴望,而这种需求和渴望可以激发教师潜在的意识和能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学校已经出台了一些:例如师生联系制度、新老生与教師见面会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内和课程结束时与学生面对面的座谈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要好于纸质、电子的交流,因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彼此感受到更多的诚恳。由于教学质量具有难于以数量衡量的性质,所以教风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和学院对教师的导向。学校和学院要鼓励和激励那些责任感强、教学质量高、肯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以这样的老师作为标杆和导向,会对更多的老师的教学态度产生影响。
四、设计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研室在组织教研活动时,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研室两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师资培训后,教研室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向教研室老师汇报了培训成果,之后大家对塔斯马尼亚大学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讨论。该理念的核心是:教与学两者,学是核心,学生学习所获更多地取决于学生所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集中在教师“教什么”,而应以学生“学什么”作为出发点。这样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学生成绩的评定上。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陈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预期结果,预期结果中涵盖两部分内容:课程学习哪些知识,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学习预期结果为出发点,制定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确定成绩评定的依据。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为”或“深层次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而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上采用一些策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与老师互动,这些策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相互评价、案例研究、课堂发表等。
总之,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学校、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载体。毋庸置疑,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也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高校团组织活力建设的研究 篇4
内容摘要
本课题针对当前基层团组织活力不足的现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展开了有深度有广度的调研,初步分析了高校团组织活力不足的现状与原因、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度和参与度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团组织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构建高校团组织活力的科学考评体系,从团组织自身建设出发提高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与影响力,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等对策和建议,为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力建设奠定了研究基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团组织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新时期,加强团组织活力建设是党组织对共青团发展提出的要求。如何依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脉络,在大学生中研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新情况,形成新思路,制定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加快构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共青团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创新高校团组织工作的新格局是高校共青团承担的新任务。
共青团工作的性质本身要求加强活力建设。高校共青团组织是由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团员组成,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奠定了团组织的活力基础,因此高校共青团的活力建设是与团员青年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的。团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团员特有的身心发展需要,分析青年团员的年龄特征,创新工作思路,开创多元工作载体,以大学生团员的全面成才与发展为工作主导思想,与时俱进地促成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基层团组织现存活力不足的问题是加强团组织活力建设的直接原因。根据对大学生党团员中展开的调研数据分析,高校团组织目前存在着工作思路单
一、活动载体陈旧、大学生对共青团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高校团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效能发挥的情况有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而高校团组织有无活力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高校团组织有活力就是高校团组织有阵地,高校团组织有活力就是高校团组织有战斗力。因此,从现状出发,正是高校团组织活力研究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为加强高校团组织活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加强,大学生渴望增强自身多方面才能,而高校团组织是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优良舞台。只有提高团组织活力,充分调动青年团员的积极性,挖掘大学生关注热点,适应大学生求知需求,使共青团工作适合团员青年的全面成才与发展,才能够让团员青年紧密团结在团组织周围,真正实现团组织培养优秀大学生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电话访谈、深度专题访谈等多种方式,调研问卷发放范围覆盖松江大学园区六大高校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共计发放问卷 600份,回收有效问卷 500份,问卷回收率86%。访谈对象为学生团员和专兼职团干部。被调查对象男生占45%,女生占55%,比例合适且具有代表性,符合调研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要求。调研目的旨在揭示提升高校团组织活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探索出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力操作性强的工作思路,更好地指导团建创新实践。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团组织活力的认同度
1、高校团组织整体活力现状的评价
在高校团组织整体活力现状调查中,选择基本满意的同学占50.5%,超过了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这说明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还是受到认可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23.8%的同学选择了“不满意”,远远超过了选择“很满意”的5.6%,客观地说明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现状,尤其是团组织活力方面还有待改进。团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支持,因此高校共青团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团员青年的共同兴趣为第一出发点,在这种基础上的团组织活动才能保证活力,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团活动。
2、团组织活力的认同度主要来自有吸引力的团活动
在增强团组织活力方面,21%的同学认为推优入党是共青团工作的成功之处,而选择“社会实践”和“团日生活”的同学也分别占到了19.1%和15.1%,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的可操作性较强,易于组织和开展,且较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容易得到大学生认可。另有12.9%的同学选择了“志愿服务”,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点,团组织应该抓住这一要点,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具体化和细致化,使其更系统更专业。而选择“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同学比例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项目是今后加强团组织活力建设的落脚点之一。
3、荣誉奖项的设置提高了团组织的认同度
共青团工作的实践开展中,36.7%的基层团组织都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荣誉,荣誉的设置提高了共青团工作的参与面与知名度,也为推进基层团支部建设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通过考评机制,评选出优秀的团体和个人,有助于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也为团组织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对高校团组织活力建设的共识
1、活动质量直接影响团组织活力
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活动质量”是团组织活力的表现方式。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同学们的参与度”与“活动的影响力”在客观上反映了活动质量,还有部分同学认为“理想信念”是团组织活力表现方式。团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团员青年在活动实践中磨练自我,铸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团员青年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
2、团组织活力与青年活力相辅相成共青团是青年的团体,缺少团组织的大学生活是单一乏味的,正是因为团组织结合同学兴趣开展活动,丰富了团员青年的课余生活,青年学生的活力才得以激活。同学们在参与中不仅获得团务知识,还提高了多方面素质,同时,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团组织的活力,组织者也将受益匪浅,集体和个人的成长相辅相成。
3、创新是提高团组织活力的突破口
创新就是活力不断涌现。一切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活力,需要创新。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99%以上的同学都把“创新”视为增强组织活力的突破口:要求组织体制创新的有18%,要求方法创新的上升到22.3%,要求观念创新的和要求内容创新的高达28.7%,这些数据体现出目前学生对团组织活力创新的强烈要求。
(三)影响高校团组织活力的突出因素
1、工作载体的接受程度是评价团组织活力的关键因素
参与度的高低是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工作载体和形式的新颖性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该活动的参与热情。在“团组织存在的显著问题”的调查中,有58.5%的大学生认同此观点的调查结果是很可靠的,活动思想与主题把握也决定着活动形式新颖度。
2、团组织自身建设成为增强团组织活力的迫切需求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从团组织自身建设出发加强团组织活力建设”的被选率高达45.5%,这充分证明了大学生团员对团组织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团组织自身建设包括团组织结构与规模设置、工作机制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等方面。因此,只有根据高校改革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分析大学生生活和工作需求,科学设置具体工作环节与流程,提高团干部政治素养与业务技能,加强团学间的紧密联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使团工作做到团员满意。
3、争取资源平衡配置是加强团组织建设的又一要求
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面资源的平衡配置。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人员资源、管理资源以及场所物资资源等因素都是影响团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团组织活力。很多基层团组织工作成绩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源的有限,因此,如何广泛地整合资源、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也是团组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团组织自身建设出发加强团组织活力建设
1、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第一,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基础建设。团组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强化各级团干部和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团员理论修养,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以增强团组织整体的工作水平。
第二,加强共青团组织基础建设。通过对组织目标、设置方式、活动形式的设定,使团组织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管理于基层。立足于青年感兴趣的团活动载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在具体行动中加强团队建设。
第三,加强团干部队伍基础建设。通过选拔、培训、使用、考核、发展等一系列程序加强队伍的严肃性,做到“高进、严管、优出”,构建科学的团组织活力考评体系,以高素质复合型为目标,不断优化团员的素质。
第四,加强工作基础建设。通过对政策的争取、资源的合理利用、活动阵地的共享、职能的合理分配,实现团组织工作的基础建设。同时,借助对基层团支部的充分发动和收集创意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有效增加青年参与团活动的机会,扩大团工作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2、团组织奖励机制的完善
实践证明,通过考评评选出优秀的团体和个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是可以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的,这种考评不仅给优秀的团体一种认可,进而提高团组织的认同度,而且更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团员青年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凝聚力。通过对各基层团队活动的考核,定期评出示范团队,调动和鼓励团队积极性;针对个人,根据团员工作考核,对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团员意识、团员先进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加强先进团员培养,在推优入党及各类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
3、团组织末位淘汰机制的建立
末位淘汰制的实质是让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这对于提升高校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深远意义。首先在各基层团组织中组织各种形式的自查,随后学校组建协调办公室,由优秀团干部组成检查组,以暗访方式联合检查,最后根据自查和暗访结果进行综合打分。对于排名末位的基层团支部采取批评、淘汰等方式的惩罚。
(二)构建高校团组织活力的科学考评体系
1、构建科学的团组织活力考评体系是团组织活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团组织活力考评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考评标准,通过一定的方法科学地收集、整理团组织活力的表征要素信息,对团组织活力进行综合考评管理,作出有针对性的考评结论,以推动团组织活力建设的系统测评体系。
2、团组织活力考评的重点工作
(1)青年创新创业活动;
(2)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
(3)电子团务的推进工作;
(4)青年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
(5)基层团干部动态考评工作;
(6)团建创新特色工作。
3、组织活力考评表征要素及评价标准(见表1)
表1:组织活力考评表征要素及评价标准
表征要素评价标准考评依据
组织目标是否作为党的后备力量
是否服务于团员青年科学性、合理性、阶段性
干部队伍干部工作能力是否胜任
干部工作态度是否敬业选拔性、全面性、发展性
活动内容是否符合青年的特点
是否被青年接受认同多样性、先进性、创新性
考评结论不合格、合格、优秀
(三)提高高校团组织活力的质量和影响力
1、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中的核心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牢固纽带,团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共青团将青年团结在一起的主要手段。当代青年思想开放,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团组织活动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继承“仪式教育为主线,团日活动为载体,新型团校为阵地”的优良传统,同时在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开拓创新,以具体工作的活力带动团组织活力建设。
2、加强团工作宣传力度
宣传是团工作推广的窗口,良好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更充分地了解与参与团组织的活动,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加强团工作宣传力度具体要做到:
第一,宣传要以实践工作为前提,要有的放矢,切忌空口图说,要保证宣传的真实和客观。
第二,宣传的手段和形式要新颖有效,充分利用网络等新生资源,结合校园环境实际,选择同学感兴趣的形式和手段,在宣传中加强团工作的实际拓展,增强团组织吸引力。
第三,宣传是双向的行为,是传播的过程。宣传要注重回收反馈结果,根据反馈建议修改工作方法和步骤,真正做到“从团员中来,到团员中去”。
3、全方位的争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高校团组织要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多方位地争取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场所物质资源,同时加强资源的开拓性研究,变有限为无限。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切磋,加强高校间资源的共享,加强与基层团支部、团员青年个体间的交流,变被动为主动。
第二,要注重资源的再利用。有形资源的再利用不足为奇,同时还要加强对无形资源,如经验教训、信息技术等的分析,特别要强调对共青团工作档案的再利用。
(四)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思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继续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团员青年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新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第二,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并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
2、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第二,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团组织作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指导部门,要利用优秀的学生团体和个人带动学生队伍的全面进步,因此要特别注重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文化和纪律教育,严格把关,深入落实。
第三,积极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协助大学生建立社会实践体系,探索在实践中育人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广泛开发并控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5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组织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领域,能够承接政府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形式,这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推动政府改革,优化社会治理
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公共管理改革的总趋势是从管理到治理,就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合作,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引入了“社会治理”概念,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由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背后体现的是理念、方式和制度的变革。社会治理与传统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不同,主要方法不是强制命令,而是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管理社会事务。实践表明,实现政府的有效治理,必须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交由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社会组织具有植根于社会的优势能与政府优势互补、发挥作用,是政府有效治理的有力助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依靠力量。首先,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它可以很好地担负起代表和反映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职责,通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政府可以很好地架起与社会沟通协调的桥梁,大大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其次,社会组织的发展促进政府改革,利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小政府,大社会”——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已成为各国行政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和共同选择。作为理想的承接载体,社会组织逐步进入公共治理领域,逐渐承担从政府逐渐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性事务,政府才能真正正确履职和优化结构。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在政府管理视野下,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应主体。随着现代社会公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上升,这种由政府“包揽”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对社会生活领域治理的传统模式,不仅效率不高、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有限,而且各级政府已是不堪重负。而以民间性、公益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点的社会组织在组织和分配社会资源时往往更有效率,能够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益。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将部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治理职能交由能担此重任的社会组织承接成为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批的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尤其是扶老、救灾、助残、助学和济困等公益性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如,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1万个。全年有1325.0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有1293.3万人次在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3639.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因此需要发挥社会组织优势,通过委托、协议、参与招标、合作外包等方式,利用自身机制、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在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中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调查、决策咨询以及产业政策制订等活动与政府联合或独立提供公共服务,与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互补,形成更为健全与科学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反映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公民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呈现了新的特点:突发性增强、群体性增强、对抗性增强、主体多元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要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关键在疏导。
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等特点,具有贴近公众、反映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整合和协调公众利益等优势。社会组织可以快速、有效、直接地了解民情表达民意;可以通过组织化、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协调不同群体利益,推动公众行为规范有序;可以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反映相关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民参与的平台,可以促使公民监督国家权力,影响和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意反映的越及时,就越不容易引发对抗性矛盾。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方面,社会组织能够与政府形成合力,扩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因此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应依靠民间力量解决民间矛盾、化解民间纠纷,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民间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调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在中央的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整体影响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比上年增加2.3%。这些社会组织活跃于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重要领域,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激发社会活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作用。
当前应重点培育对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部分社会组织,为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这是符合实际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等四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我省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去年6月份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成为全省第一个制定出台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工作规范性文件的地区,打破了实施多年的社会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消除了众多草根社会组织难以合法注册的困扰。但是,降低门槛不仅会带来社会组织数量的激增,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管理问题,社会组织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如能力提升、政府支持、共同认可等等。因此,要尽快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组织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社会组织的规范运作。
同时,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加快政社分开。严格执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规定,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和独立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逐步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规行约制定、行业统计、资质认证、协调行业诉讼等职能,结合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转移、授权或委托给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其对行业内部企业本应具有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6
强点,建立横向到边的一个“指挥部”。探索实施社区“大工委”制,每个社区都成立由联系社区工作的处级领导担任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常务副书记,街道主任担任副书记,结对单位党务负责人担任委员的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工委在联系社区领导的统一协调调度下,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社区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广泛吸纳驻区单位为成员单位,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类资源,集中精力议大事、抓大事,统筹协调社区各项重点工作、突破性工作,统筹推进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社区工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工作职责,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
连线,建立纵到底的四级“管理网”。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支部)、楼院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社区工作管理网络。一是街道党工委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主动与联系社区领导和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把社区内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社区组织或区域党组织成员;把辖区内有影响的单位负责人选任、聘任为社区党组织或区域党组织负责人,拓宽社区党建工作领域。二是社区党委发挥核心主导作用。社区党委(总支、支部)必须发挥政治导向作用、组织保证作用、决策把关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居民支持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工作,鼓励居民加入公共服务协会,推动社区开展民主自治建设。三是楼院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就近、小型、灵活”的原则,根据社区党员分布和特点,建设以在籍党员和在职党员为主、其他各类党员共同参与的楼院党支部。每位党员根据自己特长、爱好、专业和身体条件等,在楼院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担任社区“十大员(政策法规咨询员、绿化美化养护员、社区服务协理员、文娱体育指导员、社会稳定治安员、民事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帮教辅导员、计划生育监督员、干部监督信息员)”中的一员,承担“十个岗位”中的一岗,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一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旗。四是单元党小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条件的居民单元建立单元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联系居民、服务居民的作用,确保每户居民都有党员联系。在集中连片的平房居民区成立互助网络小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守望。
扩面,建立全覆盖的多元“堡垒墙”。主动适应城镇社区不断发展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以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为抓手,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切实增强社区党组织统领区域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按照“业缘”关系,把行业相近的党员组织在一起,既便于开展活动,又利于增进业务工作。如在社区建立复转军人党支部,组织复转军人参加组织活动,为复转军人党员提供优质服务;在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中成立党支部,便于更好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居民服务。二是按照“趣缘”关系,把社区内具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党员组织在一起,成立特色党支部,如成立文体活动党支部,丰富社区文体活动。三是按照“商缘”关系,把同一社区内的同一类型商户组织在一起,成立非建制性新社会组织党支部,在更好的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实现“商居共赢”。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 篇7
激发工会活力
晋华宫矿供电科
文建 二〇一五年三月
浅谈如何加强工会人才管理及激发工会活力
摘要:对于一个工会来说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管理显得至关的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工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
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会团体。工会组织成立的主要意图是与雇主谈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为了突出和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2001年10月27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即新《工会法》,新《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以保障工会组织切实发挥作用,保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一个工会的强大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代替了广大职工的利益是否有可靠地保障,而工会的职能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一定的程度上又体现在工会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的高低上。因此可见对于一个工会来说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管理显得至关的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工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而如何对工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工会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人才的管理首先得从基层的领导做起,如何使基层领导具有管理人才的能力,如何培养基层领导的管理才能,这是第一位的。一支军队的强大不是士兵强就有用的,一个好将军是军队战无不胜的关键因素。对于工会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基层工会干部必须着眼于实现工作创新,应着重提升自身的能力,突出维护重点,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切实提升工会组织的创新活力,实现工会重点工作的突破和自身建设的加强。当前,基层工会干部要着重培养和提升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只有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学习力才能得以聚积。二是提升工会干部的组织能力,要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用源头参与来实现有效的源头维护。三是要变活动型为服务型,将主要力量和精力用在重点工作的突破上,用在对基层工会的服务上。四是要加大工作的创新力度,以有为争有位。要在工会理论上进行创新,只有理论创新,才有思路创新、工作创新。五要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时机与条件成熟时,各级工会要推进以组织形式产业化、机构设置效能化、干部管理职业化、素质要求专业化为内容的工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会抵御社会系统风险的能力,保持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为工会持续生存与永久发展赢得先机和填充动力。
对于工会这个组织来说,为了使其职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员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特长,能否各尽其所能,这是摆在工会领导面前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是仅仅依靠某种方式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过程,得一步一步的进行。
第一,积极推行基层工会主席直选制。拉近工会组织与职工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工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推进工会组织的民主化进程,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合理分权、代表职工民意的工会组织架构,形成科学民主、富有效率的决策管理体制,是提高工会决策能力和管理效能的基本方法。前面也说到了,只有一个好的领导是工会这个整体的效能发挥最大的前提,也是进行人才管理的前提。
第二,创建人才管理机制。一要有动力机制。因为每个人到一个组织去工作,都有很大的潜能,但是制度建设能不能把这个人的能力发挥出来,这就要有动力机制。二要有评价机制。做好了没有,做得怎么样,要有正确的评价,评价机制如果不对头就会打击人,削减人的动力。三要有分配机制。我们鼓励职工多做贡献,但不能忽视正常的回报。要让公会的人员有一个正常的、合理的回报,就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四要有激励机制。这是激励职工工作的一个必要的部分。四个机制是一个循环,哪个环节出问题,这个循环就出问题,就形不成良性循环。因此可见对于工会的人才管理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
第三,在加快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实行改革对信息人才的使用机制。工会和政府需要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使用的政策和法规,敢于从民间搜集素质一流、技术精炼的信息安全人才,来充实自己的管理队伍。各个单位需要勇于推荐、大胆使用和予以重任,使得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四,工会应该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理念,加快推进职工队伍的知识更新。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不断推动“创争”活动深入持久开展。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爱护和培养一切为企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人才。努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动、争当先进的企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导向作用。
企业应如何加强工会建设,激发企业工会活力
一、要健全完善工会领导组织体系,促进工会的组织活力工会的组织体系是工会开展各项工作和履行职能的组织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会法》第十条之规定,在企业25人以上的车间、队、站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在厂(公司)、处级单位建立工会委员会,形成自下而上多级别、多层次的企业工会组织。要重点对重组改制单位工会组织进行重建或改建,实现工会组织横到边、竖到底的网络构架。其次,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要发挥工会协管干部的职责,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按照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和“四化”的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或复合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第三,要完善企业工会接受地方工会和同级党委领导的有效机制,注重体现企业工会的优势和特色,发挥好企业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自主权,这样更有利于突出维护职能;企业工会要坚持双重领导、各有侧重、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以形成任务明确、各负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科学组织领导体系。第四,要按照“三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将企业内部聘用的临时工、季节工、农民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的基础,为工会提高凝聚力和影响力补充新鲜血液。
二、要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促进工会的人才活力。
面对企业工会职能拓展,任务加重,人员较少、难度加大的客观现实。首先,工会组织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封闭、保守的思维方式,培养开放、创新、务实的思维方式,用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取代不合事宜的旧观念,勇于开拓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外部环境。要坚持工会干部岗位培训制度,做到在各级工会年年有培训,工会干部时时有学习的机会。其次,是充分利用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契机,要求工会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主要加强工会理论、法律法规、文字表达、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向陈规陋习、传统观念挑战,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方法,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监督有关法律的执行。从而使工会干部成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有用人才。第三,要注重调查研究。要经常开展工会工作研究活动,要激发广大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的热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坚持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把握形势的能力,认真做好工会工作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精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促进工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要转变、创新工会工作方法,促进工会的整体活力。
第一,工会工作要“求变”。在当前企业为了不断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会要在多样化经济格局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以变应变,找准位置,寻求最佳结合点,体现出变化的态势。要学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确立工会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工作重点,体现出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第二,工会工作要“做专”。当前,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独立性显著提高,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比如,代表职工与行政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广,专业知识强,工会要想完成这些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快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进程,更好地把握工作的主动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第三,工会工作要“依法”。工会要承担起维护客观上处于弱势地位的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要求工会干部要学深、学透《工会法》、《劳动法》,达到每一条款都能够熟悉运用,成为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专家。
第四,工会工作要“干实”。“干实”工会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常说的“牵牛鼻子”、抓关键点。重点工作需要集中人力、财力和时间,全力以赴突破之,以达到以重点带动一般的良好效果。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最后再次强调的就是,对于工会人才的管理及激发工会活力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工会的前行目标,有一个整体的方向,然后才能够保证工会人才的管理是在预定的轨道上前行的。
晋华宫矿供电科
文建
【公司团委加强支部建设激发组织活力】推荐阅读:
昌邑市供电公司:创新激发活力06-13
公司团委职责11-25
团委工作计划公司团委年度计划05-15
公司团委工作要点10-05
公司团委年终工作总结08-17
公司团委干事竞聘演说稿09-14
公司团委日常工作制度10-08
营口分公司团委学习11-03
公司团委宣传工作计划11-14
公司团委经验交流材料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