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2024-07-01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通用8篇)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1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当前乃至今后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为更好、更快地培养新升本英语专业商务人才,作者以斯特恩的L2教学理论模式为借鉴,结合地方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实际,设计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实施此模式的做法.

作 者:谢超然 姚俏梅 Xie Chaoran Yao qiaomei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刊 名:贺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4(1)分类号:H319关键词:商务英语 教学模式 新探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2

但是,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基础差、底子薄、生源质量不高等特点, 给本科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与挑战。这一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上表现地尤为突出, 如我们调研的某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四级通过率只有42.5%, 远远低于重点大学的四级通过率。为此, 进行影响新升格本科院校英语四级通过率的因素调研及对策分析, 尤为紧迫。

本文着重就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状况, 尤其是四、六级应试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深入地问卷调查。在认真分析与总结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效的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的对策, 对提高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问卷调查内容

为以下3个部分:

1. 学习方法及态度部分, 涉及学生学习的目标、动机、态度和学习方法, 对四级考试的认识问题

2. 教与学部分, 关于学习策略、学习困难、对英语课的认识。

3.四、六级考试相关情况:备考复习, 考试失误原因, 四六级考试的难点,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认识。

问卷调查于9月28日开始, 9月30日结束, 在西安某新升格本科院校共发放问卷140份, 收回120份, 实际用于研究100份, 回收率达85.71%。

问卷调查分析

1.积极方面

从问卷调查显示的数字来看, 有58%的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 认为学好英语的目的是逐步增加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

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客观的认识, 64%的同学认为自己水平一般, 仍需不断努力。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中91.5%表示会继续努力, 希望下次通过。已通过四级的学生中有90%的表示会冲刺六级。信心产生动力, 只有充满信心的学习才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2.存在问题

(1) 学生四级考试成绩分布不均衡。

仅有8.9%的人四级分数在550分以上, 在520-600之间的只有3.2%, 而近49.2%的人四级成绩在360-424之间, 有38.7%的同学在360分以下。由此看来, 高分考生并不多, 中间分数占多数。

(2) 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投入方面明显不足。

大学英语课是实践课, 能力的提高与投入的时间成正比。要学好一门外语, 只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过的。从统计数据上看, 40%的学生每天学习半小时到一小时, 说明时间投入明显不足。部分学生都抱着“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 不快也光”的观念, 总以为幸运会降临在自己的身边。调查数据告诉我们, 约63.2%的人之多在考试前1-2周复习, 作几套模拟试题。被调查者有77.7%认为之所以没有通过四六级是因为自己不重视, 准备不充分;另外, 认为由于不适应新题型及临考心理素质差等因素的约有7.1%。

(3)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特别缺乏应试技巧的指导。

只有26%的被调查者愿意与同学讨论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与方法, 其他人则很少与他人探讨。43%的学生认为四级考试的难点在于听力, 29%的学生认为词汇是顺利通过考试的最大障碍。在备考方式中, 54%的学生选择了题海战术, 更多的学生希望多一些应试技巧类的讲座和报告。

对策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现提出以下的决策。

1.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语言学习者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比如, 学生可以写促学, 写长作文, 英语知识就会不断得到巩固与内化, 为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铺路。同时, 学生还需要不间断的大量阅读, 因为阅读可以使语言学习者置身于一种真实的外语环境, 久而久之, 语言学习者的语篇理解能力便会逐渐提高。总之, 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逐步地把学习英语变为学习者自身的习惯、自觉行为, 语言学习也就会成为学生的终身行为, 才能全面提高四、六级考试的应试能力。

2.备考四、六级考试中的方法和技巧

四六级考试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阅读、听力、写作、词汇与语法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阅读, 在备考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第一次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明显感到时间不够, 因此在平时练习时就应进行应试训练, 不要查字典, 在规定地时间内力争做完。阅读的时候不懂的单词或句子作出标记, 最后结合解题技巧进行理解。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这些句子往往是整段的提示或总结, 对理解整段的意义非常重要。

听力要主动地听, 千万不要被动地听。作完一篇英语听力, 合上材料, 再放一篇听力, 集中精力跟读, 跟读过程中, 如果没有跟读下来, 也不要放回去重听。因为这样做实在没有必要, 考试中只需要留神重点部分即可。这样的训练一开始确实有点困难H, 但不用过多久, 你就会发现英语听力真的会有质的飞跃。

写作是一种思想和语言的�双重创K造过�程, 既要练习思维观点拓展, 又要联系语言表达应用。平时训练时要特别注重提纲创作练习, 有了提纲, 整篇作文就会胸有成竹, 一气呵成了。考试前两周要分析一些高分作文的结构、观点和语言闪光点, 背诵一些优秀的句子, 对写作部分来说等于增加了营养, 提高了技巧。

在词汇部分, 大学英语四六级比较重视以下内容的考察:

(1) 动词、名词和介词的搭配。

(2) 习惯用法。

(3) 由动词构成的短语。

(4) 单个的动词、抽象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且多个近义词、同义词的出现。

(5) 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6) 若干考点的混合出现以及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

针对上述特点, 大家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就不应死记硬背, 而应该把单词比较着记忆。例如, 把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放在一起, 查英语辞典进行比较, 然后抄下各自的例句, 这样就脱离了每天捧着一本单词书猛背的日子, 反而自然而然地就把单词十分准确的记住了。

3. 进一步改善大学英语的学习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 约占34%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充分利用学校开辟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如专题讨论、晚会、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能力竞赛和作文竞赛、英语广播节目、文学阅读与欣赏、英语短剧表演, 在多媒体环境下欣赏英语短片和影片, 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特别是英语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23 (1) :125-128.

[2]张秀英.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河西学院学报.2008, 24 (2) :112-115.

[3]向晓萍, 李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安康学院学报.2008, 20 (5) :111-113.

[4]蒙志珍, 覃丹.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百色学院学报.2008, 21 (1) :124-128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3

【关键词】独立院校 大英教学 优化课设 教师角色

一、引言

独立院校其教育定位囊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教育及职业教育,旨在突出实用性人才的“孵化”。将这一教育思维投射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应注重使学生有能力将实用的英语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然而,大学英语作为两年期的必修课,其教学结果及有益程度却不尽人意,普遍表现为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应试动机明显,部分学生丧失学习意志。

因此,提升大英课堂教学效能非常必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讲台价值的体现,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技能目标与情感需求的达成。

二、独立院校的学生特点与教学困境

独立院校的学生中有些因高考失利,有些在高中时期严重的偏科导致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成为学业“短板”,另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因为客观环境及个人因素所造成的基础薄弱及学习欲望淡漠,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比例很高。加之独立院校大多沿用母体学校的大英教材,难度超出独立院校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厌恶英语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独立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流于高中阶段与大学本科的过渡地带,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音标及语音语调知识,而大多数学生存在阅读障碍。

从学习动机来讲,独立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以通过四六级考试或顺利毕业为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而这些外部刺激或诱因的驱动可变性强亦不能持久。只有使英语学习变为学生自身的内部需要,课堂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原因在于诸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阴国恩等,1996:36)。如何使学生放下抵触情绪,发自内心接受英语语言,对语言学习产生共鸣以使英语教学效果最优,课堂效率最大,这是独立院校教师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三、提高大英教学效能的构建途径

1.优化授课架构,整合教育资源。在大英教学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均应得到充分拓展,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听力课时比例远远滞后。以我院为例,大二年级一学期的英语总课时为64个,听力部分只占16课时。造成这一课程比重安排过紧的原因不乏一些刚性因素,如既定的课程课时总量,渐层的教学进度及有限的时间起止。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让学生系统地消化听力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学生易产生误解,认为听力课时如此之少就说明英语听力并不是很重要,致使其在听力学习及听力能力发展上的懈怠,甚至放弃。因此,如何将听力课堂的局限转为可利用的“资源”使之有效地与其他英语技能结合起来,是使大英教学更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笔者认为,在开始新单元的精读授课之前,教师不必急于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以免破坏学生对未知学习内容的兴趣及神秘感。取而代之可以利用随身的音频播放器(如授课使用的多功能扩音器)先将单元开篇部分的pre-listening听力片段进行播放,第一遍要求学生在不打开书本的前提下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学生着重去听细节,并向学生提出若干小问题(如听力中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主人公有怎样的主题事件等)以指导学生的听训。第一遍泛听可以鼓励学生将听到的内容以符号、单词或短语等形式记下;而第二遍播放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完善听力笔记,并用更长更复杂的小句来组织细节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播放此部分听力之前也不必对片段中的生词及背景知识做一介绍,“逼”学生硬着头皮去听内容、抓关键,从而避免学生在已有某种前景知识的铺垫之后形成依赖,导致听时走神或干脆放弃这一锻炼机会。长此以往,通过每次精读课前的“灌耳”训练,听力课堂上有限的练习时间得到了合理地延长,频繁的听训使学生对听力的敏感度及兴奋度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心无杂念,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掌握大意”的“听”为前提努力探求新的课文背景或事件细节,这一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有所得的成就感,更有助于学生在第一时间提起课堂兴趣。

2.多重教师视角,复合教学手段。独立院校的学生更加具有自我意识及反叛意识,不迷信教条与权威,基于此,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师尤其应具备一种“演员”意识:身体语,表情语调及手势等均可以充当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台上教师的“手舞足蹈”能够很好地将教师的讲授快乐感染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及互动愿望,唤起学生渴望被证明、被关注的参与意识。因此,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采取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设计角色对话,即兴表演等活动对教学的输出与输入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我院所用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四单元A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一文,鲜明生动,描述性强,如何将印刷文字转换成可感性强的直观材料,笔者认为不妨采用道具如彩色图片、明信片或画报图片来直接展示这些文化象征,撇开书本转而对照图片为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把简单的文字描述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讲授上述所提及的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芭比娃娃时,根据视觉道具对芭比娃娃“前世今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芭比至今已有上百种职业,继而教师可采取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向学生引出任务(如自行搜集关于常见制服、配饰的词汇及表达;掌握与穿着有关的日常表达;学会运用求职中的一般用语等),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及在任务中的学习体验,个人的归属感得到尊重。再如,讲到第六单元A篇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如何做好防震准备》这样内容简单又极为生活化的课文时,教师则可以脱离“引导员”这一角色,大胆尝试将“教师中心”的传统程式转变为“学生中心”,由学生协作主讲重点单词短语及背景文化知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完毕后给予必要的点评、建议、补充概括即可。这种自学所具有的“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和有效性”(董奇、周勇, 1994:8-14)使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五单元中讲到“cane”(手杖)一词时,作为知识扩充可以补充sugar cane,candy cane等衍生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sugar cane(甘蔗)都具备实际的生活常识,而对于不谙熟国外文化的学生来说,后者candy cane(红白相间的糖果)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为了便于将抽象信息具象化,教师可在黑板上进行绘画,之后配以解说“常见的圣诞节小食并多用于圣诞树装饰的一种红白条纹拐棍状棒棒糖”。笔者执教期间的实践表明,诸如此类的绘画、模仿、道具等形象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加速学生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转化。只有当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有意义的,学而有用时,才能自愿去学进而学得好。因此想要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应时刻关注如何促成学生自我满足感与成就动机的实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合理地进行教育资源的重组,努力为学生创造每一个接触英语的机会以确保其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互相促进与共同提高;其次教师应具备适时转变角色的意识,从刻板的单项输出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引导者、促进者和聆听者,善于设计最优的教学模式以适当地选择讲授内容,组织教学策略,相信学生并换位思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实现其个人需要及自我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阴国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高三英语复习策略新探 篇4

关键词:策略 培养 主线

一、提出问题

纵观高三英语复习全过程,我们发现许多教师都沿用这样一个复习模式:上完高三教材后,便开始转入课本复习,从初中到高中逐个unit,逐个Lesson进行复习。最后,便是题海战术,大规模地进行专题训练和考前模拟。高三一学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作为考点“载体”的已学课本复习上了,复习课缺乏新鲜感,学生学得枯燥乏味。鲜活的语言学习为死记硬背一个个“考点”而替代,学生被囿于应付考试的怪圈中疲于奔命。学生可谓“涌泉”投入,但回报“点滴”。

高考中便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面对眼前的高考题,如坠云雾,脑中思路紊乱,理不清头绪,甚至对完形填空题,阅读理解题,不知所云。最后,只好听天由命,胡乱作答,二是完卷迅速,轻松,觉得试卷“容易”,可出来的结果与预测的却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前者是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均有较大缺陷,加之应试心理状态不佳所致;后者语言能力有偏差,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答题技巧。此二者均为缺乏科学的复习策略所致。那么,怎样能克服复习活动中盲目性,提高科学性,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又怎样才能做到既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使学生的智力和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思考问题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高三复习教学实践和在实践中的认真思考,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以“能力”为立意的高考命题思想要求在复习中尤其注意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在编制上不断改革,主要体现在越来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那种纯粹考查知识的试题权重逐渐减小,直主最终会被取代。

分析最近的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得知,英语高考试题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①听对话或短文而理解其意义的能力;

②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的能力;

③通过阅读文段而准确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利用所获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运用所学知识,辨认并改正语汇,语法及逻辑错误的能力;

⑤运用所学知识流畅表达思想,即写的能力。

明确了高考的命题思想,复习就把握了方向,就能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不会“重知识”、“轻能力”,捡“芝麻”、丢“西瓜”,愚蠢地缘木求鱼了。

2.高考中对语言知识的考查的语境化要求复习时注意知识的联系性、灵活性和得体性毫无疑问,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牢固的语言知识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必须转化为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完成这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就必须在复习中注意知识的联系性、灵活性和得体性。

知识的联系性是指语言知识之间,如词与词之间、句型与句型之间等,所存在纵横联系,要求在复习课教学中能从某一知识点发散开去,通过回忆、联想、对照、类比等,使之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多地联系起来,在大脑中清晰地再现,从而完成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所学知识达到融汇贯通,进而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可以使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孤立到联系,迅速完成内化过程,从而较久地保存在大脑皮层中。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知识的灵活性和得体性是语言知识在运用时,一定要适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以及特定的社交场合等,一个句子虽然语法结构意义均正确,但表达的方式不得体,它仍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高考越来越重这种交际能力的考查,如高考单项选择题多在微型交际情境中考查词汇和语法知识。

3.高考试题难度的增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适当拔高能力的要求高考试题的难度近几年激增,这是其选拔功能的体现,也是为了考查考生的后续的学习潜能的需要。我们以前只对教学大纲三会词汇按二会,三会和四会分层次复习,对《考纲》中的词汇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选取阅读材料时,也把难度控制在课外难度以下。现在,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高考的要求。

研究近年的高考题,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试卷中允许有3%超纲词汇存在,且不加汉语注释,但不涉及偏僻词汇;对于纲内词汇的使用也不局限于教材的原义,往往对其意义进行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对使用频度较高带词汇和富有时代意义的现代词汇如“website,e-mail”等进行纲外延展。

高考题的难度增加不仅表现在取词范围的扩大,同时也表现在长句增多,句子结构,语篇联系更加复杂化。体裁也由原来较多使用故事化的记叙文转向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选取课外材料时把握材料的难度,使之贴近高考。

4.高考中加试听力,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刻不容缓在全国范围内,随着在高考中加试听力的省份越来越多,听力训练越来越广泛受到重视,本来不管学母语,还是学外语都应听说为先。可是,由于此前高考中不含听力测试,听力训练被冷落了多年。

作为检查语言学习的重要的指标--听力测试,终于加入到高考英语科的总分,且分值占1/5,不能不说是近几年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而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就变得有必要且迫在眉睫。

三、解决问题

要解决学生的“低能”问题就必须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高三课文为主,辅以精选时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二教材上完且,是转入已学过的课本的复习,还是接着上第三册课本?答案是肯定的:接着上高三(上、下册)课本。因为它是进行知识复习和阅读训练的最佳材料。又有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市面上的资料更贴近高考的形式。其实,高三教材题材,体裁多样,篇幅较大,难度适宜,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材料。语言地道,其可靠性高,因此,大可不必舍近求远,且市面上资料繁多,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有的甚至错误百出。但是,教师很有必要从报刊如《21世纪英文》、《China Daily》、《上海中学生英文报》等出面选一些有关热门题的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阅读兴趣和愿望。也作为第三册课本的补充。

处理好第三册两本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精”与“泛”结合。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驾驭教材,要整体考虑,适当取舍,从这二十四篇课文中选出四分之一的课文为精读材料。处理精读材料所花时间要长一些,要求学生透彻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修辞上的特点,批判地分析作者的观点,写作目的等,还要求弄通每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切含义以及弄懂每个句子的句子结构。并完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练习。对于注读材料的要求只定位在课文理解及获得阅读技巧的层面上。

②获得阅读技巧。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均要达到获得阅读技巧之目的。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以句为单位读,以意群读,克服逐字读、出声读、指点读的坏习惯等。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读,如寻读、跳读,研读、品读、粗读、扫读等,既培养阅读速度,又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还要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寻找主题句等,并学会根据课文表层信息推出文章深层含义和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③选择性地归纳语言知识。第三册教材大量复现了高一、高二所学的语言项目。以活的语言材料为背景,适时有选择地把所学过知识进行归纳,远比在旧语言材料进行复习要有趣得多,也更具有效性。

由于第三册课文在难度上略高于《考纲》,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现能动性,创造性使用教材,做到“精”“泛”结合,“粗”“细”有致,便能充分发挥第三册作用,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获得高分具有重要意义。

2.整合高一、高二教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我们反对把高三复习的大部分投入到课本复习之中,但并不排斥课本的复习。但课本的复习绝不是凭循教材顺序,而进行简单的重复学习,而是把课文的复习定位在语言知识的归纳和具体语境中的运用之上,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之上。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全新的视角,把课文进行归类重组,如在高一教材时,可以将高一的26单元的课文按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剧本、书信等,分板块复习。这样,学生可以弄清同类型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抓住其共性的东西,进而进行这一体裁的写作训练。由于高考写作要求的提高,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各种体裁文章的谋篇布局,逻辑连接,语篇联系等方面能力的刻意培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文复习的另一任务便是课文中的语言知识项目的梳理。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条理化,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因此,不能忽视它。要鼓励学生通过改写,仿写课文,把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作文中去,以提高其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的能力。这样,就把课文语言知识的复习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正确处理三对矛盾,促进学生听力迅速发展。

学生听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但科学地训练方法可以加速听力提高的进程。在训练中,一般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①只求听力训练总量,不排除听力障碍。有人认为听力的提高只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所谓“功到自然成”。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由它指导的训练也是低效的。一定的训练是无疑是必需的,但在听力训练的同时,不断排除障碍,则能迅速提高听力水平,学生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音、语调障碍;知识结构障碍;文化背景障碍;心理因素及外部干扰因素障碍。

要排除上述障碍,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中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语音知识如句子重音,失去爆破、连读、语调等,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排除母语干扰,并不断积累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政治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准确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功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使学生免受情绪以及外部因素如背景噪音、音量大小,磁带清晰度等的干扰,克服困难,迅速进入“角色”。

②只重听力测试,不重听力基本功训练。正确的做法是把听力基本功的训练放在第一位,让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获得听力技巧,如学会听辨数字、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人物说话语气,语篇大意,分清信息主次,并学会通过抓关键同时进行信息重组达到情节再造。当然,定期进行听力测试既可以检测听力水平的进步情况,也可以锻炼听力应试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③只重集中训练,不重分散训练。听力水平的提高决非可以通过短期行为所能凑效的。一定要在平时持之以恒地坚持分散训练,然后,相对集中一定时间进行强化,从而达到听力的突破。

新升格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篇5

1 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任务

1.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素质的培养, 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素质是指人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1]。素质是在更为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养成的, 在校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包括学风的熏陶、专业兴趣的培养、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高等教育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创新需要知行结合, 学生仅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难以形成创新能力, 只有在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学习环境中, 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践活动, 才能培养创新能力。所以, 在实验室建设中,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是各高校共同探讨的课题。

1.2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新升格本科院校, 其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以教学为主转为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其中, 科研工作比重的增加是新升格本科教育区别于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也是新升格本科院校薄弱和亟须加强的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地方性、应用性以及服务社会功能[3]的发挥涉及诸多因素, 如生产技术的再开发、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大量的工作都需要以实验室为依托。

1.3 学科建设

新升格本科院校多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成, 高职的专业课程以面向就业岗位 (群) 的模块化教学实现, 学科建设不被重视。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则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建设涉及的因素较多, 包括科研条件、师资队伍条件和实验室条件等多个方面。搞好实验室建设不仅能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实验和研究条件, 还可以聚集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 构建较强的学术队伍, 为学科建设延揽人才。

1.4 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

为解决我国工科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问题[4], 众多院校进行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讨与实践。CDIO教育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环节的实现, 需要有与其教学理念、管理、环境相适宜的实践条件作保障。

1.5 迎评促建

为进一步保证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教育部已经开始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评估, 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深化了教学改革、规范了教学管理、保障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新升格本科院校的迎评促建, 促使学校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的各项评估指标要求, 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

2 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优势

2.1 面临的问题

2.1.1 实验室装备不足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 工科、农林类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最低值为4 000元, 而本科院校生均最低值为5 000元。各新升格本科院校虽然生均仪器设备值已达到或超出评估指标的最低要求, 但是存在仪器设备数量少, 装备水平低, 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大部分仪器设备集中在实训环节, 而基础课程实验仪器设备在种类、数量上存在着结构性缺口。

2.1.2 实验室规模小、功能不足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 学校的总体规模增长较快, 加之升本后系统性理论教学任务加重, 实验室建设在相当长时间内侧重于硬件达标和实践教学指标评估要求, 无暇顾及内涵建设。新增的本科专业虽然与原有的某些专科专业学科相近或相同, 但是由于在知识结构、师资结构、组织结构和实验开展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造成实验室的规模不够、功能不足。

2.1.3 实验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 许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数量不足, 教师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学仍以理论课教师兼职指导为主, 这样虽然有助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成为实验教学指导的主要形式, 将会影响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制约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

2.1.4 管理体制落后

新升格本科院校有些是由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成的, 即使是单一院校升格, 也会因其实验室等物化资源在学校的院系管理分散, 成为新升格本科院校统筹规划实验室资源的一大障碍。众多院校的实验室管理, 特别是专业实验室仍归教研室管理, 管理人员由教研岗的教师兼任, 除了存在定职、定责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外, 在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难以达成的共识。

2.2 存在的优势

2.2.1 发展动力优势

在满足教学水平评估要求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基础上, 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升级仪器设备的档次和功能、结合CDIO理念等先进教学模式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室建设, 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 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动力。

2.2.2 后发借鉴优势

我国众多本科院校, 特别是一些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老牌本科院校, 经过长期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这对新升格本科院校而言, 无疑具有很强的参照和借鉴作用。在汲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 新升格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的地域环境、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和发展模式, 取长补短, 少走弯路, 能够取得更好的效益。

2.2.3 初始创新优势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新升格本科院校在实验室队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表面看是困难, 但也正是一大优势, 是实验室建设的良好机遇。人员数量不足或空白, 便于按需补充, 改善优化人员的结构;设备数量、种类和功能不足, 可以在建设中实现跨越式进阶, 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合理, 可以通过顶层设计予以系统、科学、全面地完善;特别是在培养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所需要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通过实验室的整合、优化, 可以实现实验室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2.4 继承发挥优势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技能型人才, 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5]。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方式等, 都需要较为完善和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做保障。所以, 继承高职教育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教学组织、实验室建设优势, 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是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一个优势, 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特色[6]。

3 实践教学的重点比较

3.1 实验环节

高职院校的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模块, 依托基础实验室开展。专业模块的实践课程基本上以实训为主, 主要依托专业实训室开展。本科院校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实验课程, 主要依托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开展。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在基础实验室建设方面,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度、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较高, 需要对实验室设备类型加以补充, 功能加以完善。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 出于“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和科研活动的共同需要, 仪器设备配置更需要兼顾先进性和功能性。

3.2 实训环节

实训是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取得证书的主要环节。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在80%的高职教育学校中实现毕业生的“双证书制”, 这既是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 也是应用型本科, 特别是工科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近年来, 本科校园出现的“考证热”也反映出学校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迫切性。

4 结束语

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升格”,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招生难和办学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 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如学生就业的压力。虽然招生情况总体形势好于高职院校,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数的持续下降, 招生难的问题依然无法回避, 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将会更加严重。因此, 以质量求生存、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路。根据升本后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新要求和存在的问题, 发挥职业教育的历史优势, 重点进行实验室的学科性和科研性建设、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建设、实验队伍的结构性建设、管理制度的适应性建设将会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摘要:分析了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面临的形势, 存在的困难, 具备的优势, 从教学实施形式、教学条件方面比较了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新升格本科,应用型,高职,实验室建设,比较

参考文献

[1]朱琼瑶.创新素质的结构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2) :23-24.

[2]郭涛林, 裴国栋.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10 (2) :190-191.

[3]陈一萌, 吴映萍, 葛秋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3) :34-38.

[4]安双利, 何亚飞, 孙芳方.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项目实践[J].学理论, 2010 (33) :135-136.

[5]姜建农.浅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特点及组织管理形式[J].中国市场, 2009 (44) :95-96.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6

关键词: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优化体系

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日渐清晰,使得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愈加凸显,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面临着市场、条件、环境、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这迫使教学型院校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时,不得不高度关注实践教学,以构建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推进教学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本文拟就此作初步探讨。

一、创新思路,确立符合规律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构建并优化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全面增强实践教学的自觉性,理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摆正知识与能力的位置,推进学为中心的转变,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1确立统筹兼顾、并重发展的理念

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力,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进程中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并重发展,决不能厚此薄彼。当然,并重发展并不意味着各自孤立地发展,而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的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2确立均衡协调、能力优先的理念

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坚持针对性,突出配套性,强调先进性,凸显创新性,按照教学型院校的办学定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本要求,坚持知识领先、能力优先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进程,逐步形成强化基础、突出能力、强调创新、兼顾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3确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策略和灵活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一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发展。

4确立系统筹划、整体推进的理念

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把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筹划和组织。一方面,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完整的、不间断的系统,搞好整体设计和系统筹划;另一方面,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抓住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实践教学的整体发展。

同时,从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出发,创新实践教学理念,还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在实践教学安排上,推进实践教学的全程化。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学型院校应系统、规范、科学地设置大学四年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大学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实践训练阶段,二年级为专业基础实验实践训练阶段,三年级为综合能力训练阶段,四年级为专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践阶段。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不间断的实践训练。

第二,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确保实践教学的层次化。一是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社会交往、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二是加强专业素养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综合能力训练,通过主动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强化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研究能力训练,鼓励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科技课题,促使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学会设计、编写科研报告和有关论证报告,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在实践教学形式上,体现实践教学的能力化。一是努力实现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以实际操作进行真刀真枪的演练;二是努力实现限制型向自主型转变,改变过去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按部就班完成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探索精神:三是努力实现验证型向设计型转变,从求证“己有”转向探求“未知”,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努力实现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二、锐意改革,构建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体系是指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和合理配置,所形成的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构建与优化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个层面。

1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需要,围绕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来构建。教学型院校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不同岗位上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目标体系的视角考虑,上述总体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专业认知目标、专业技能目标、综合应用能力目标、创业和创新能力目标、支撑专业技术能力的相关技能和素质目标等各具内涵的子目标。

2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块建设,搭建有梯度、立体化、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训练模块。这一层次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过程与要素,熟悉相关的具体工艺与技术设备,并通过适度的操作训练,增强实践意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以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第二层次,专业素养训练模块。这一层次的重点是根据专业教学的特点,通过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基本方法;

通过独立设置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提供学生各种实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方向,允许学生采取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分析报告;通过开放实验室和科技制作、设计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为解决问题积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第三层次,综合创新训练模块。这一层次的要求是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综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规范、系统的创新实验训练,让学生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进行学以致用的过渡;通过多环节与大型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借助一定的实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本素养。

将以上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为完整的体系,应打破每一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通过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突出实践教学内容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同时,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模块设计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实施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组成的,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3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创造先进、完善的实践教学基本条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①提升实验室建设的层次。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调整教学型院校实验室的宏观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设备资源,突破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之间的界限,组建跨学科、多功能的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努力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搭建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业素养训练平台、综合创新训练平台等在内的实验室教学体系。

②加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企事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切实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限期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二是配备过硬的实验、实习指导队伍,实验员必须娴熟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应积极参加相关岗位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三是聘请校外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③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岗位责任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

4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宏观调控的视角入手,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健全科学的实践教师评价体系。首先,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工作计量方法,在考虑实践教学工作重复性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充分考虑联系实践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各种因素。其次,确保实践教师在职称评审、脱产进修、工作条件、劳动成果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对待:实践背景较强且具各条件的教学型院校,应强调申请聘任高级职务必须具各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第三,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方法,表彰奖励积极投入实践教学、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对不适应要求的不合格人员则坚决调离岗位。

②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的不同类型,采取切实有效的考核方法。

实验教学实施模块化考核:验证型实验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闭卷笔试+口试的考核模块;综合型实验采取实验表现+平时实验报告+期末实际操作考试的考核模块;设计型实验采取设计报告+实验结果+小论文的考核模块。

其他实践采取系统化考核: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按实践步骤进行系统考核。

特殊实践进行网络化考核:通过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一些不能重复、时间较长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计算机设计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考核。

③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改革学生实践教学的考评标准,把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二是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条件、过程、管理等实施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建立专家督导制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践教学情况检查;四是高度重视社会评价,根据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三、循序渐进,探索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从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需要出发,切实加强教学型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第一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科研领域、实践经验、创新成果和思维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更多地引用来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鲜实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按照“抓住知识点、强化系统性、加大训练力度”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逐步实现讲授方法改革、多媒体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系统优化。三是倡导研究性教学,切实加大训练力度,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技能。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尤其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启发,让学生更多地获得间接参加实践环节的机会。

2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

坚持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着力实施多层次、分类型的实验教学改革。首先,加大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其次,针对实验教学的不同层次,强化课程模拟-注重数据开发,创造条件研制应用软件,用信息化改造实验课程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第三,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开放的具体要求和严格标准,设定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自主实验等不同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己命题的自主实验项目;同时组织开发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安排实验项目和预约开放实验,确保实验室全方位开放。

3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倡导分散与集中实习相结合

一方面,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按照“稳定、长效、互惠、共建”的原则,建立一批功能齐全、吸纳稳定、合作高效的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实习经费使用的管理:同时,建立以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骨干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习内容和要求的校外专家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制订合理的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管理办法,保证实习教学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组织有序。另一方面,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原则,改革实习模式,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或工作,着重接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增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真正反映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重点,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为依托,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与途径,切实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和学以致用的本领。同时,坚持将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和科技活动纳入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让有兴趣和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加强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7

关键词:新升格本科院校;通信电源;市场需求;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3-03

一、引言

《通信电源》课程本是通信类高职院校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极其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国内本科院校很少开设这门课程。然而对于一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由于和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业界知名高校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他们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很大程度上就会输给那些实力强的知名大学,几乎很难进入如華为、中国移动等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只能依靠电子技术从事一些和所学专业不怎么对口的工作。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业界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一方面发现他们的研发人员中本科生绝大多数来自985或211的高校,而一线工人大多是中专或高职高专院校,几乎从未涉及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另一方面,他们建议我院开设通信电源专业,由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通信电源专业,我院决定从2007级开始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开设通信电源课程。

二、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通信电源的作用是向通信设备提供直流电或交流电的电能源,它是任何通信系统赖以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在3G网络建设逐渐步入成熟期后,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进一步加快,为通信行业带来新一轮投资热潮。另一方面,在绿色节能的大背景下,通信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变得刻不容缓。受此影响,通信电源行业也必须把握好三网融合、物联网建设等发展新机遇。据业内初步估算,三网融合将直接拉动的广电系统设备投资超过1000亿元;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另一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通信电源作为通信网络的“心脏”,其发展向来与整个通信市场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3G建设爆发后,运营商加强通信基站覆盖范围。同时,运营商重组进入场了全业务运营商时代,各运营商对其原有网络的完善和优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带来大量通信电源需求从而推动了通信电源行业进入景气高峰。据有关市场调研机构所提供数据,2009年,中国通信电源市场收入达到37亿元人民币,较2008增长了27.6%,通信电源出货量达35.7万套,较2008年增长了8.5%。这无疑会拉动通信电源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这也必然为新升格本科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三、课程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由于该课程没有合适的本科教材,根据对市场的调研,笔者及课程组其他老师编写了《通信电源课程讲义》,计划32/22学时,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依托省级电气与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开设了4个实验。同时,还开设了《通信电源》的课程设计,如基于DSP的UPS系统的设计、基于DSP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基于WEB的通信电源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基于DSP的通信电源故障检测系统设计等,设计时间为1周,只要求学生做理论设计。

2.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教学法因为计划学时较少,我们集中主要精力讲解通信电源各个部分的原理,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交替教学法利用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和学院一些董事会单位,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通信电源的实体,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就业。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课程开始初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通信电源系统及其设计、施工、维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开设过程中,配套开设多个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先修课程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基于DSP和WEB的通信电源辅助功能的设计。构建了“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工程应用-创新意识”四层次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模式,围绕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实施阶梯层次化教学的思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考核方式。该课程对于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而言为考查课,他们的成绩由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3部分组成,比例设置为2:4:4;而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为考试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考试的公平性,我们采用“考教分离”的方式,即试卷由试题库按要求随机选题。因实验学时较少,而将实验的考核内嵌在课程考核内,故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实验和平时表现三部分组成,它们各自占的比例为7:2:1。这样更能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教学效果。以往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去生产实习,由于通信系统设备都是模块化且可靠性很高,学生几乎不能锻炼动手能力,所谓“生产实习”也就变成了“参观实习”或“认知实习”了,现在学生在停电(或者模拟停电)的时候可以跟随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到基站去,大大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学生设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2010年获得挑战杯湖南赛区特等奖1项。在首届毕业生中,有14人竞聘到各自生原地的电信公司工作,通过调查,各用人单位对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很满意。

四、尚需改进的问题

一方面,受经费投入的限制,暂时无法建设通信电源实验室,笔者正在与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衔接,希望能争取到他们的退役设备,希望以最小的投资建成最贴近生产实际的通信电源实验室。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正尝试着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圆融杯”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努力使学生跻身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

参考文献:

[1]马也骋.工学结合的“通信电源”教学模式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

[2]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编者.通信电源:把握发展新机遇,唱响绿色节能主旋律[J].电源世界,2010.(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C0579);湖南工学院资助研究项目(A1014)

作者简介:俞斌(1979-),男,江苏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和DSP。

新升格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新探 篇8

一、需求分析理论

20世纪80年代, Hutchinson & Waters等学者倡导需求分析理论 (Needs Analysis) , 即通过自我观察法、访谈、观察和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1]。依据束定芳的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分为: 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学校有必要对学习者、教师、行政管理者和社会等反映出来的对日语专业教学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 同时也必须对与本校日语专业教学相关的各种条件加以认真分析, 最终形成理想的、可实现的日语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

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是相吻合的。因此, 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 以学生个人需求分析为主线,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某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进行调查, 旨在探索一套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日语特色教学模式。

(一) 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对象为某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专业105名三年级学生, 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 其中女生比例为90.48%, 男生比例为9.52%。他们已经在校学习了两年, 基本上对基础日语学习和教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他们进行个人学习需求分析比较适宜。

(二) 调查内容

本调查于2015年3月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5份, 收回97份, 有效问卷93份, 回收率为92.38%, 有效回收率为88.57%。

本调查内容由笔者参照国内相关研究自行设计, 主要为五大类九个方面,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单选或多选, 按百分比计算。具体如下。

1.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1) 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教具 (可多选) :图片 (53%) 、实物 (79%) 、幻灯片 (54%) 、电视 (67%) 、电脑 (78%) 、黑板 (28%) 、录音机 (18%) 。 (2) 理想中的班级人数:15人以下 (10%) 、15— 20人 (74%) 、20—30人 (9%) 、30人以上 (7%) 。

2.学习目标与学习困难。 (1) 最希望提高的日语技能是什么 (可多选) :听力 (51%) 、口语 (53%) 、阅读 (18%) 、 翻译 (32%) 、写作 (9%) 、以上全部 (29%) 。 (2) 日语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是什么 (可多选) :听力 (52%) 、口语 (52%) 、阅读 (21%) 、翻译 (11%) 、写作 (19%) 、以上全部 (29%) 。

3.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 你平时如何练习口语: 课堂 (49%) 、协会 (6%) 、同学 (19%) 、mp3 (8%) 、外教 (18%) 。 (2) 你平时如何练习听力:录音 (11%) 、NHK (10%) 、动漫和日剧 (59%) 、很少练习听力 (20%) 。 (3) 你喜欢的与日语学习有关的课外活动是什么 (可多选) :讨论 (29%) 、表演 (39%) 、比赛 (29%) 、晚会 (47%) 、沙龙 (28%) 。 (4) 你所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是什么 (可多选) : 自学 (17%) 、会话 (22%) 、活动 (20%) 、表演 (28%) 、游戏 (48%) 。 (5) 你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最喜欢学的是什么: 词汇 (9%) 、语法 (9%) 、文章 (13%) 、文化知识 (69%) 。

4.教学三大要素 (教师、教材、教学方法) 。 (1) 对你的日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谁:中国教师 (25%) 、日籍教师 (70%) 、同学 (5%) 。 (2) 你认为基础日语教材的趣味性如何:缺乏趣味性 (48%) 、趣味性一般 (30%) 、比较有趣 (13%) 、很有趣 (9%) 。 (3) 你对基础日语教材的满意度: 不满意 (59%) 、满意度一般 (35%) 、很满意 (6%) 。 (4) 你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怎样的:全日文 (54%) 、必要时用汉语 (38%) 、全汉语 (8%)

5.学习效果。 (1) 如果学习效果不好, 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 (30%) 、教材 (28%) 、教学方法 (34%) 、 个人因素 (8%) 。 (2) 除了上课之外, 你平均每天花在日语学习上的时间是多少 (单位:小时) :1以下 (30%) 、1— 3 (53%) 、4—5 (17%)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学生喜欢有声有色的教具, 如电脑、电视及实物、图片, 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 相反, 大学生不喜欢传统的黑板、录音机等枯燥、抽象的教具。对班级人数的看法, 大多数学生喜欢15—20人的小班额授课方式, 对于现行的30人左右的课堂呈现出不满意的趋势。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日语技能和日语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方面相一致, 均是口语和听力两方面。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口语最有效, 观看动漫和日语对于提高听力最有效。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比例基本相同, 比例均在40%左右。学生所喜欢的课堂活动类型是游戏, 与枯燥的词汇、语法、文章相比最喜欢学的是文化知识, 说明学生喜欢轻松、愉快、新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这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学生对现有基础日语教材的满意度并不高, 基本认为其缺乏趣味性。期望全日文授课的学生比例最大, 并且认为对自己的日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日籍教师, 可以看出学生对日语外教的信赖与崇拜, 并期待尽可能多地听到原汁原味的日语。 学生认为三大要素均存在欠缺, 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课下的学习欲望, 因此课下学习日语的时间普遍呈偏短的趋势。

三、基础日语教学模式反思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现行的基础日语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本研究运用需求分析理论,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日语教学进行反思。

(一) 以语言教学为突破, 改革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语法入门、翻译法入手的外语教学方法, 大胆使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遵从语言和文字的自然发展规律, 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 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2]。基于以上原理, 基础日语尝试从零起点由日籍外教授课, 突破从语法入门, 以语法为纲的常规教学模式, 从语言本身入手, 弱化母语的消极作用, 其突出效果是养成日常生活中运用日语的良好习惯, 是传统教学法的一大进步和有效补充。

(二) 以日文原版教材为突破, 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我国基础日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数量繁多, 但大部分内容陈旧, 不贴近生活, 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所以, 尝试以日文原版教材为突破, 使用日本最新的小学、初中原版国语教科书为教材, 优化教材体系。日本原版教材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反映日语教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和成果, 与时俱进。除说明文外还包括诗歌、童话、人物传记、演讲文等, 文章体裁丰富多样, 语言运用准确地道。由此可见, 原版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以日中教师合作授课为突破, 转变授课形式

合作教学, 又称团队教学或协同教学。指的是两位或多位教师同时在一个课堂上以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基于合作教学的原理, 并保持日本本土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笔者尝试性采取每位外教配备一名中方合作教师协助教学的授课形式, 外教主要负责领读、纠正语音语调、语言训练、课文读解等;中方教师主要负责语法解释, 预习、复习等。在课堂上以外教授课为主, 中方教师充当翻译。随着学习的深入, 中方教师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作用, 这样学生就逐渐丢掉“拐杖”, 直接与外教进行交流,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 以强化教学为突破, 调整课时安排

基础日语课程尝试采用小班额、多课时、高强度的授课方式, 实行“浸泡式”教学。普通班学生人数为30人左右, 强化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仅为普通班的三分之二左右, 控制在20人以内, 这样就提高了教师对每名学生的课堂关注时间, 取得最佳的练习和学习效果;课时安排上强化教学比普通班级增加三分之一左右, 其中包括增加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毕业后充分具备日、英双语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 以教学环境为突破, 培养文化意识

日语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不一定要具备社会大环境, 可以在校园子系统内完成。对学生的生活小环境 (寝室) 、学习环境 (教室) 都按照日本的风格布置, 张贴日本地图、日本名建筑图片和名人名言;修建和式房间,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日本传统家具风格与样式。每个班级配备的电视日文频道可播放最新的NHK日语新闻、娱乐节目等;图书馆订阅日文原版书籍、报纸及杂志供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的最新动态;定期组织日语沙龙、播放日文原版电影、学唱日文歌曲、组织日文文艺表演晚会等活动;定期进行专题讲座, 如介绍日本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与日本教育集团协办举行日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等。以上种种做法均迫使学生在日语子环境中, 运用日语思考、交流, 构筑融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还有周欣欣, 李重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谭爽.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探索, 2009, (6) .

上一篇:安全生产督查整改方案下一篇:七环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