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

2024-11-06

生活中的数(通用12篇)

生活中的数 篇1

一 生活中的数(百以内的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内容:

数铅笔(数百以内的数)、数豆子(读写百以内的数)、动物餐厅(比较数的大小)、小小养殖场(用语言来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练习一。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

2、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学习重点:

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及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单元学习难点: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单元学习时间:5课时

数铅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⑴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⑵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明确10个十是100。

(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数豆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生答得不一样。

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有……粒。

师: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

二、数豆子

我们来数一数吧。

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动物餐厅(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探索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2、掌握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会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森林里新开张了一家动物餐厅,小兔当任经理,小猴和小狗都跑去当了服务员。这一天,餐厅来了许多客人,经理说:“快,快,拿盘子,比谁拿得多。”小猴和小狗急急忙忙用双手去拿盘子。小猴说:“我拿了21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18只盘子。”请你来当当裁判,谁拿得多?

二、知识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谁拿得多?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2、汇报交流、小结:十位上2比1大,所以21〉18。

3、试一试:26 31 67 49 89 90

4、二次小组学习:比一比下列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

5、汇报交流、小结: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就谁大。三位数比两位数大(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6、试一试:比大小。(第6页)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第7页第2题)

2、按规律填数。(第7页第3题)

⑴按顺序填数。(说说表格有特点)

⑵读出个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再说说有什么特点。

⑶根据填好的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实际是根据规律填数)

3、按规律画图。(第7页第4题)

四、小调查。

我们学校一年级有几个班?每班各有多少人?哪班学生人数最多?哪班人数最少?

练习一(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写法,加深理解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数数、数的组成和写法(组织学生口答)

1、1层放10个桃子,2层放 个,放5个有 个。70个放 层,100个放 层。

本题让学生弄清十进制计数法。

2、接着数。

25,30,35, , , , 。

64,62,60, , , , 。

33,36,39, , , , 。

本题让学生有规律地数数。

3、独立完成书本第1题。

4、我拨你写。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读,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数的大小

1、最多与最少。

出示啄木鸟挂图,说说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说理由。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3题。要求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答案不唯一。

3、比大小。

52 56 25 54 89 98 6 5

18〈() ()〉17

三、思考题。书本第6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讨论办法。

二、 观察与测量

单元学习内容:观察物体、桌子有多长、我又长高了、估一估量一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同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单元教学重点:

测量物体的长度,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单元教学难点:

测量方法和估测。

单元教学时间:4课时。

生活中的数 篇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简单地说, 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就像美术的“美感”, 音乐的“乐感”, 语文、英语的“语感”, 打球的“球感”。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 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它对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 要学好、用好数学, 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由于数学来源于生活, 那么数感就应该来源于生活细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点滴积累起, 从课堂内外培养起。

一、创设情境, 体验数感

学生的数感, 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 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 通过数学活动, 让学生得以亲身感受和体验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感。

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 我在教学这个内容前, 让学生有意识地先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 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 用了多少时间;在春游、秋游中, 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 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 4粒黄豆大约重1克, 两袋盐重1千克, 一袋糖重1千克, 肥皂、药片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 体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

二、利用时机, 积累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 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深入钻研教材,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拓展知识的应用, 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以及每一个学生生活细节中。

例如, 在学生跑步的时候, 我会让学生估一估跑道的周长有多少米;课间操的时候, 让学生估一估全校有多少学生;学生上台阶时, 猜一猜台阶有多少步;随便叫一个学生, 猜一猜体重有多少千克;猜一猜汽车行驶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估一估教室的面积、容积大约是多大;猜一猜一张纸对折16次后大约有多高;想一想一亿元百元大钞可以装几车。这些由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到日常生活看不见需要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想象、分析的现象, 都离不开数, 这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机会, 教师要抓住这些时机,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实践探索, 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 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 建立数感。

例如, 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 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

(1) 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 (1千克) 、盐 (500克, 2袋) 、洗衣粉 (250克, 4袋) 。

(2) 数一数:学生数, 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 掂一掂: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 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 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 找一找: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 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 保证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 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 获得了亲身感受,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借助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四、灵活运用, 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 是一种意识活动,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 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 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课后,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 进行综合运用,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则需要一个在长期运用过程中的培养升华过程。

例如, 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春天来了, 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 有设计路线问题, 有购票问题, 有估算时间问题, 有租车问题, 甚至中午伙食费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解决问题时, 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 使数感得到了升华。

初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形结合 应用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初中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知识量更大、难度也大大增加,加之数学知识的片面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学科,它所有的理论知识均是围绕着数与形来展开的。而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则正是充分运用这一点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所谓的数形结合思想实际上就是利用“形”来直观地表达和反应数学问题的本质,再用“数”来对“形”的各种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究。下面就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主要应用进行了探讨。

有理数中的“数形结合”

有理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生后期数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有理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则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分析能力。而就有理数的学习阶段,数形结合思想主要表现在数轴的应用上,学生如果可以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就可以借助数轴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如有关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等类型的数学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来为学生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用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轴的概念,然后对数轴上的数和点的关系进行明确,让学生掌握用图形来分析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目的。

例1: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试化简下式:

解析:该道例题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最好体现,从数轴上我们可以明显地得看出实数的正负性、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有利于式子中绝对值跟根号的化简,而只要将式子中的绝对者和根号化简掉,就可以明显地得出有关的结论。下面就该道例题的具体解题步骤进行阐述。

解:由题目所给数轴可知:b<0,c<0,a大于0,且b-c<0,a+b<0,则可得:

,由此即可得到最简的化简形式。

函数中的“数形结合”

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涉及的知识面最广的内容,尤其是二次函数问题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二次函数问题通常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接触与二次函数有关的问题,甚至对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这样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数学解题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由于二次函数本身的特性,它与图形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只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对题目中函数的关键点进行定位即可做出有关的图形,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分析问题,这样将大大地降低学生解题的难度。理论上来讲,在二次函数定义式子(y=ax2+bx+c)中,参数a决定二次函数图形的开口方向,c决定二次函数图形与y轴的交点,而二次函数图形的对称性则由参数a和b所共同决定。因此,如果可以将数形结合思想合理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能力。

例2:已知点(-1,y1)、(-3,y2)和(2,y3)均在二次函数y=3x2+6x+2的图像上,则y1、y2、y3之间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解析:该道例题是一个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大小判断题,如果学生不懂得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则必须要将每个点的x值反代入二次函数中,分别求出相应的y值,这样将大大增加工作量。而如果学生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法来做出y=3x2+6x+2的图形,则可以很快得出y1、y2、y3之间的大小关系。下面就该道例题的具体解题步骤进行阐述。

解:由二次函数式y=3x2+6x+2,我们可以将其化简得出一般的形式,可以得到y=3(x+1)2-1,则可以画出其对应的简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图形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当x=-1的时候,y值最小,当x=2的时候所取的数值要比x=-3的时候所取的值大,所以y1、y2、y3之间的大小关系为:y2>y3>y1

结束语

数形结合思想作為一种解题思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从而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目的。

生活中的数-北师大数学一年级 篇4

新知识点:1、数、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正确数、写10以内的数。

难点:1、数数时手口一致,与实物对应。

2、书写要整齐、匀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与位置,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可爱的校园

课本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2.让学生数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对10以内的数建立初步的感知。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初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数数时手口一致,熟练数数。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

挂图,10根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这么多小伙伴在一起学习,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多有意思呀!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动物们看见小朋友们都背着新书包上学了,他们也想上学,于是,大象校长开办了“动物学校”,许多小动物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熊宝宝摇着铃铛,高兴地叫着:“开学了。”

2.出示挂图,看图数数。

(1)“动物学校”建在了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小朋友,请你们看图说一说有哪些小动物,数一数各有多少只。

看挂图先自己数一数,再跟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一说。(2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6只小熊)

(2)图上还有哪些小动物?(9只小鸟,10只蝴蝶)

(3)大象校长把校园打扮得非常漂亮,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动物学校”里还有什么,并数一数。(1个大花墙门上有5个大字,3个大蘑菇教室,8棵大松树,7朵小花)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打开你的文具盒,数一数你有几支铅笔,跟同桌说一说。

2.数一数你衣服上有几粒扣子,数一数老师衣服上有几粒扣子。

3.数一数你们小组有几个人,问一问他们都分别叫什么名字。

4.数一数自己的手指。

5.数一数教室里有几块玻璃。

(四)思维训练

拿出10根小棒,先一根一根地数,再两根两根地数,再5根5根地数。数完后说一说怎样数得又对又快。

(五)课堂小结

“动物学校”里有1只大象,2只小兔子,3个大蘑菇房子,4只小松鼠,5个“欢迎新同学”的大字,6只小熊,7朵小花,8棵松树,9只小鸟,10只蝴蝶。小朋友,你们数对了吗?打开课本,看第2、3页,再数一数。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认识我们的校园 (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学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学校的`情况。

2.练习数数。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学校”的校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自己的校园。现在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

(二)认识自己的学校

1.让同学们排成4队,和老师一起悄悄地来到学校门口,看一看学校的名字,数一数有几个字,向传达室的工人师傅问好。

2.在校园里看一看,说说有什么,有多少。(1根旗杆,1面红旗,2个

双杠,8棵大树,3辆汽车……)

3.认识校长室。

4.认识老师的办公室,数一数有几位老师。

5.数一数一年级有几个教室,每个教室有几个窗户。

6.你还想看什么地方?自己去看一看,数一数。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你在校园里还看到了什么。

2.说一说你认识哪些新同学。有几个男同学,几个女同学?

生活中的数 篇5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2-生活中的数

课题:生活中的数(1) 第 十 课时(总第53 课时)   学材分析 P--68、69页 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看信息。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数据世界 1 、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 (3)说说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意思。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二、小组活动 1、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试一试 1、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   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试一试 1、学生 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平时在生活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课题生活中的数(2) 第 十一 课时(总第 54 课时)   学材分析 P--70页  练一练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练一练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数据。 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       学生练一练        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好 教学心得体会: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题数字的用处第 十二 课时(总第 55 课时)   学材分析 P―71、72页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知识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经过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了解数字在具体情景中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学生讨论数据。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出示例子。 明明想为六年级的同学编一个号码,请你说说编法。 (1)、小组讨论。 (2)、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3)、怎样编码较合理? (4)、列举生活中的编码。 (5)、教师小结。 三、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四、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字有什么作用? 四、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说说数据。       学生讨论例子。         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更感兴趣。   (一)课题正负数第 十三 课时(总第56 课时)   学材分析 P―73、74页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字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字?举例说明。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一种数字---负数 三、出示例子。 六(1)班和六(2)班比赛。看比赛记分办法。出示记分规则和记分办法。 (1)、学生认识负数。 (2)、说说负数和正数的关系。(重点是1和-1可以抵消。) (3)、说说各班的得分 (4)、回答第(2)小题。 (5)、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负数有什么作用?师生小结。 七、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读例子。     学生认识负数。           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题目。   学生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自己评价自己。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   课题正负数(二) 第 十四 课时(总第 57 课时)   学材分析 P―75、76页 学情分析 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正负数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二、揭题。 今天我们结合折线统计图来进一步了解负数 三、出示例子。 看书本P-75页例子。某市水电站讯情公告。 (1)、学生读题。 (2)、说说任何画折线统计图。 (3)、说说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思。 (4)、学生在书上完成题目。 (5)、全班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6页第2、3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并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学生读例子。     学生认识负数。         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题目。   学生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自己评价自己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可以 教学心得体会:多在生活中找找例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课题 整理课 第 十五、十六 课时(总第 58、59 课时)   学材分析 单元练习、评析 学情分析 学生复习和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教学准备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1、  测试  2、  评析 3、总结    学生答题。     学生分析。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分析时不能面面具到,应有侧重点。

生活中的数 篇6

“把较大数改写成用 “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教学设计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74

作 者:陈霞芳

单 位:嘉兴市实验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74例2。

? 教材分析: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首先学生需要明白,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准确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以及书写时需要使用的符号。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任务,本节课一开始便做好铺垫:1.进一步熟练数位顺序表,明确各个数位是右起第几位。2.进行多位数的数的组成的训练。3.用万作单位、亿作单位进行改写训练,为求近似数做准备。

通过具体的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理解在生活实际中有时不是都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让学生了解近似数的现实意义,明确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重点区分两种书写近似数的方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近似数。

?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改写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4.体验数学价值,激发学习热情,感悟知识内涵。

?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本。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课件第3、4页)

1.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中国地图)。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谁知道我国陆地总面积有多少?(生:960万平方千米。)

2.指名把它写在黑板上。

(一生板书:960万平方千米或9600000平方千米。)

3.2001年时曾做过一次全国人口调查,谁知道我国大约有多少人?(生:13亿人。)

4.指名把它写在黑板上。

(一生板书:13亿人或1300000000人。)

师:除了像黑板上的表示方法外,你还见过怎样表示?

(生上台写出另一种表示法)

5.比较:比较这两种表示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6.揭题:看来,第二种方法确实有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把较大数改写成用 “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以学生熟悉的信息作为学习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大数的两种表示法。通过比较,体验学习新知的价值,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并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探究思辩中感悟

1.引导观察,发现改写方法(课件第5、6页)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 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3)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2.尝试练习,掌握改写方法。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大数还很多,我们就用刚才发现的方法将它改写一下吧!(课件第7页)

信息1:你知道吗,嘉兴的人口是多少?

师:谁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师生?(学前调查了解过)

师:一个嘉兴的人口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

师:感觉怎样?(生惊讶:哇!太大了!)

师:请大家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课件第8页)信息2:了解了嘉兴的人口情况,那么浙江省的情况你了解吗? 师:浙江省的人口相当于几个嘉兴呢?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呢?

(课件第9页)

信息3:把中国的人口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师:看到了这样的人口情况,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谁来说说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是什么?改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课本信息库的作用,利用课本提供的素材,通过与学生熟知的相关信息作对比分析,使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枯燥的数学知识披上情感的外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增长了课外知识,使数学课堂更具人文性,体现了现行数学课本丰富的知识内涵。】

三、竞赛活动中升华

(1)练习: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课件第11页)(分组完成,比一比哪一组成功的人多。)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课本p76页第7题。(课件第12页)

(3)奇妙的世界。(课件第13页)

(出现星空图片)师:茫茫宇宙,浩瀚无边。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无数的星星在这里沿着一定的轨道不停地转动着。(出现太阳、月亮、地球三体运转图片)我们所熟悉的太阳、月亮以及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都是其中之一,它们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太阳系是这些星星中的一大群体,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它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请看下表。

用今天学的知识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比一比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得又多又好。

【设计理念:置数学学习与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高高兴兴进入数学世界,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着、成长着,使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四、总结提升

小结:结合例题,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再在数的后面添写“万”或“亿”字。

师: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用“万”、“亿”为单位求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1)改写后的计数单位“万”或“亿”不能漏写,如有单位名称,也不能丢掉。

(2)准确数与近似数不能混淆,即准确数要使用“=”,近似数则使用“≈”。? 板书设计: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生活中的数 篇7

一、利用直观图示理解抽象概念,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进行人教B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的教学时, 由于学生刚接触集合这一概念, 对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处理。经过讨论, 学生画出了四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我让他们观察这四种关系的异同点, 并引导他们用集合语言加以描述, 发现 (1) 没有公共的部分, 即集合A, B没有共同的元素; (2) 有公共的部分, 即集合A, B有共同的元素, 但有些元素不在另一集合中; (3) A完全在B的内部; (4) A与B重合, 即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通过维恩 (Venn) 图的直观表示, 学生很快理解了“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这些抽象的概念。

二、通过对函数解析式的代数分析, 画函数的图像, 研究函数的性质, 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进行人教B版必修1第二章函数的教学时, 下列图像中不是函数图像的是 ()

让学生从形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三、借助单位圆的直观性, 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在进行人教B版必修4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 (Ⅱ) 的教学时, 因为三角函数线是用轴上向量的长度表示三角函数的绝对值, 用方向表示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 所以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直接能通过三角函数线的方向看出。不仅如此, 在角的变化过程中, 有些学生还发现正弦值从0开始慢慢增大直到1, 然后慢慢减小直到-1, 接下来慢慢增大, 还发现每当角旋转一周时, 正弦线、余弦线都会重复出现, 这就得到了角α与α+k·2π (k∈Z) 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也为以后理解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性质打下了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怎样应用数形结合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及其应注意的事项。

5以内的数教案 篇8

1、初步感受五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

2、培养对应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娃娃;1”5数字娃娃的家;大火车图片两辆;小火车图片人手一个;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入,复习1“5的数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神秘的小客人,要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但是他们说小朋友们要想和它们一起玩,必须先完成一项任务。

师:(出示五座带数字的房子)

原来任务很简单,小客人家门前没有路,它们想要小朋友们帮它们铺上一条鹅卵石的小路,数目要和房子上的数字一样多。只有全部放对了,小客人才会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感知相邻数

师:小朋友们都排对了,小客人愿意与你们玩游戏,你们看,它们来了(将1”5的数字娃娃对应在房子上面)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它们还给我们送来了两列小火车,想让小朋友们给火车装上货物。(出示两列对比火车)

师:上面这列火车的第一个车厢有几个苹果?下面这列呢?数字娃娃想让两个车厢的苹果一样多,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幼儿使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苹果一样多)原来上面拿走一个苹果或者下面添上一个苹果,就一样多了。

3、游戏巩固认识

师:数字娃娃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完成了它们给小朋友们的任务。现在,它们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

师:数字娃娃送给每个小朋友一列小火车,可火车里的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不一样,所以要请很厉害的小朋友来试试看,让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一样多。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添1去1的方法)

4、结束

师:数字娃娃说,中(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它们要住在我们班了。让我们将数字娃娃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能被2、5整除的数 篇9

(一)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新课导入:写出20以内(包括20)2的倍数

2、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讨论)

3、引导学生明确:右边的数是左边的数的倍数,都能被2整除.

右边的数个位上是0、2、4、6、8.

(教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这些数能否被2整除.

102、718、900、96、34

(2)学生相互举例并判断:能被2整除的数

(二)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样的数不能被2整除?(个位上不是0、2、4、6、8的数)

也就是个位上是什么样的数?(1、3、5、7、9)

教师总结并板书: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2、4、6、8.10……是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1、3、5、7、9……是奇数.

2、学生举例:说明奇数、偶数.

3、判断:0是不是偶数?为什么?

总结:因为0能被2整除,所以也是偶数.

(三)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求出30以内(包括30)5的倍数.

观察5的倍数(即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板书)

3、反馈练习:大家检验具有这种特征的数是不是能被5整除.

4、判断: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

60、75、106、130、521

思考:哪些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呢?(60 130)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今后学习通分、约分、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希望同学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四、随堂练习

1、下列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52、77、 124、501、3170、4296、6003

2、按要求将下面的数分类.

47、75、96、100、135、246、369、718、900

(1)能被2整除的数:

(2)能被5整除的数:

(3)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

3、判断.

(1)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

(2)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 )

(3)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

4、填空.

(1)能被2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

(2)能被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最大的两位数是( ).

5.选择题

(1)( )的数是偶数.

A.能被2除尽 B.能被2整除 C.个位上是0、2、4、6、8

(2)任何奇数加1后( ).

A.一定能被2整除 B.不能被2整除 C.无法判断

(3)一个奇数相邻的两个数 ( ).

A.都是奇数 B. 都是偶数 C.一个是奇数,一个是偶数

(4)任何一个自然数都能被5( ).

A.整除 B.除尽 C.除不尽

(5)三个偶数的和( ).

A.一定是偶数 B.可能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

五、课后作业

用5、6、8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5的倍数.

各有几种排法?

英语语法教程:名词的数 篇10

1.名词的数

<例句>

Her family are all music lovers.

她的家人都喜欢音乐。

<语法分析>

family为集体名词,作整体讲时为单数名词,如考虑到其个体时,则为复数名词。名词的数的概念是指名词的单复数,即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一般而言,名词可以分为两类:即表示人名、地名及某些类人和事物专有名称的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个体名词、集体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都属于普通名词。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可以用数来计算,成为可数名词,而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一般都不能用数来计算,成为不可数名词名词。

<触类旁通>

(1) Her husband is a Swiss. Her parents are both Swiss.

她丈夫是瑞士人。她的父母都是瑞士人。

语法分析:表示某国人的名词单复数同形,类似的还有某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如bison, deer, fish, cod和salmon等。

(2) He finished school at fifteen.

他十五岁中学毕业。

语法分析:有些个体名词用作抽象名词,在意义上是不可数名词的。

(3) How much machinery has been installed?

装了多少机器?

语法分析:有不少名词在汉语中是可数的,而在英语中确是不可数的。

(4) There is a beauty in simplicity.

朴实之中有一种美。

语法分析:在多数情况下抽象名词用于单数形式,某些时候,也可以在其前面加定冠词或不定冠词。

(5) Two beers, please.

请来两杯啤酒。

语法分析:一般说来,物质名词是不可数的,因而没有复数形式,但有些物质名词用作可数名词可用来表示“一份”、“一杯”或“一种”等意义。

(6) He came up to shake hands with me.

他走过来和我握手。

语法分析:有些名词在某些习惯性的用法中,要用复数,成为相互复数。

<巩固练习>

1. Never make _____[friend] with such a person.

2. I have to change _____[train] here.

3. The public _____[be] deceived by the newspapers.

4. The gang _____[be] being hunted by the police.

5. No news _____[be] good news.

6. I know a few _____[Japanese].

7. We have defended the _____[fruit] of our victory.

<参考答案>

认识千以内的数(说课稿) 篇11

《认识千以内的数》说课

甘荫塘小学 刘攀

一、说教材

“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8-31页例

1、例

2、例3。在本课中,要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千以内的数,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知道1000以内数数的方法和规律。

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作一个铺垫。如果这部分知识掌握好了,学生可以把10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类推迁移到“万以内数的认识”。

二、说学情

1、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学生能够正够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能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具备了一个一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等数数的方法,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理解了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初步感知了解十进制,体验了认数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3、借助计数器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4、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估数、数数、拨数、读数、写数、说数等活动过程,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中探究体验,主动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

2、中间和末尾有零数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五、说教法

首先让学生借助老师给出的1000个小正方体,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10个10个的数数到100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为知识的迁够进行孕伏、然后让学生将一千个小正方体展示出来,揭示课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知“百”“千”的进率,留给学生思议的空间发现数数的方法和规律,借助计数器认识数单位“千”,通过游戏:我拨你数,弄清个、十、百、千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其次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大数。再次让学生直观操作,突破接近整百或者一千的的数如何数,最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六、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首先让学生动手、动口自己数,合作数等形式来认识计数单位,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已见,共同促进。最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拨珠子数数来掌握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和接近整百或者一千的数的数法,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七、说教具、学具

课件、计数器、小正方体图、网络、微视频。

八、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信息整合1)借助微课,实现课前复习与预习的融合。

通过微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复习,了解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从而提出新课《认识千以内的数》

这里体现了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空间感官,(视频中融入了图片、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疑问,借助小正方体,探究新知

(信息融合2)借助PPT,动画图片实现数与形的思想结合。

简单复习后,老师今天带来三个杯子,杯子里面都装着小正方体,其中有一个杯子正好是一千个,你们猜猜看是第几杯?(学生多数回答3号杯)。

1.PPT动画倒出:1000个小正方体。

2.问: 你打算怎样数的?

总结学生数数的方法,经过动画整理把散个的正方体10个10个排一列,再数数的过程中强调转弯数的数法,让学生跟着闪动动画10个10个的数,100个100个的数到1000,数数过程中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引出数位千及1000这个数的组成和写法。(此环节数数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学生逐步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数数这一难点。)

整堂课以猜数中奖的游戏贯穿,接着猜1号杯的正方体数:298,中途老师会以多一点、少一点、少很多等词让孩子准确猜到298这个数,接下来把298这个数的组成通过PPT展现数形结合的思想,由两个百,九个十和八个一组成的数是298,再用动画计数器引领孩子从298一个一个的数到302,强调十进制中满十进一转弯数的数法。

三、自主思考,整体讨论

(信息整合3)借助学习工具,班班通、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图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的融合。

借助展示2号和3号的数量对比,让孩子通过观察对比估算2号杯中503这个数并请一位孩子上讲台当小老师说说是怎样估数的,根据孩子的述说,得知,通过对比的到2号杯大约是3号杯的一半,学生自主分析,缩小猜数的范围,接着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503这个数的相应练习,(录视频,孩子说)(这环节实现了学生为主,老师引领的高效课堂)

四、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信息整合4)借助刚学习的知识,实现分层练习和有效反馈的融合。

1、根据规律接着写

2、计数器上摆出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两个数,强调中间有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不需要读出来。

3、通过思考题来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贴近生活,巩固新知。

有效练习后,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生活,增长课外知识,先让孩子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千以内的数,得知,家里的门牌号、身高、和父母上超市买东西等,同学们都很棒,同学们说了很多,现在老师有两个课外知识与大家分享,利用多媒体网络,现场百度搜索给孩子们看,了解世界上最高的植物和最高的花。。。而330、156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千以内的数,接下来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记忆网络也收集几个课外知识,等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2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篇12

20以内的数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参与数学活动,除了认识上的需要,更多的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创设数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发现只学1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是不够用的,体会到要学比10 大的数的必要性,让学生带着这种需求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整堂课力求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主体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民主性;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突出实践性。

上一篇:1护蛋活动方案下一篇:表格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