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宗教(共10篇)
生活中的宗教 篇1
There are two subjects which if mentioned make other conversations stop and direct all eyes to the speaker.Religion is one,education the other.(Hamilton 213)
William James
As an eminent psychologist in modern America,William James really tells a truth:relig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American life.However,some may argue like this:religion is a totally personal affair.In the recent trend,many are trying or even really practicing Spirituality as against the organized religion,especially with the new approach and interpretation by Gospel,and the continuous anticulture,Hippie,the Beat and other cultural and social movement.The well known American singing star Carlos Santana once said:
I like spirituality,not religion or politics.Religion turns into‘My god's bigger than your god;therefore,you're a heathen,and you should die,and I'll take your land and build a temple on top of your flattened house.'Religion is a corrupt business.Spirituality is like water and sun.
So,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American public life,except the dispute in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at we will touch later,we must first know some basic ideas.From the White House to the wild countryside,scatter over 300,000 religious institutes.The total sports spectators are about 400 million per year,while the participants in religion are up to 5.2 billion annually,over ten times than the former.In the decade of 1990s,the donation on religion is about$50 billion per year,ten times than the expense on sports annually.We can see that religion is a force that can define the quality of public life.
1 What Makes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Life Possible and Capable
There are two main resources that make religion in public life come into being;one is the vast capital,the other the large human resources.First,the religion organizations have long been the main recipient of American giving.Under section 501(c)(3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a faith-based organization is organized as a tax-exempt,nonprofit entity.The number of religious institutes is 350,000,making up only 20%of the total non-profi institutions,but they gain 60%of all the charity giving.The data shows that 7 out of 10 charities spend at least 75%of their budget on the programs and services they exist to provide,and 9 ou of 10 spend at least 65%.
However,it must be mentioned that,though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exact amount,most of the religious institutions'donation is from the VIPs of our time.They do this either out of the economic factor that the donation can be tax free or the family tradition,such as the Jewish or Irish people,or the mere sympathy to launch the charity cause,and by the way the grand reputation and respect are also procured.Or most probably,out of the combination of all,yet due to the Lack of exhausted data covering this area,for the reason that they are kept as secrecy,we can only figure it out by the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nd single data release,yet even though,the amount is extremely amazing.Just take one example,Sir John Templeton,among the top ten fund managers in the world,has established the world's richest award,the$1 million-plus“Templeton Prize for Progress toward Research or Discoveries about Spiritual Realities,”presented annually in London since 1972.
Second,there are large groups of volunteers.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in 1998,50%of American adults(about 100millions)have been volunteers unde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The contribution of the volunteer work equals 9 millions full-time employees.To be a volunteer has been a trend in community.All this makes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life possible and capable.
2 What Kind of Public Services does the Religion Offer
America is a multireligious society,so different religions,sects even local churches would offer various services.But there are things religion practices in common in the area of public services.First it is to help the needy.Many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ve their projects to help some specific groups,for example,to help the low-income family by providing job-training opportunity;or join with the labor union or the local community.With the belief of“empowering America's grassroots,”the programs of such kind are support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the Center for Faith-Bases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CFBCI)within the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epartment(HHS)aims to“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welcomes the participation of faith-based and community-bases organizations as valued and essential partners assisting Americans in need.”
Moreover,religion can fulfill its task in a long-term channel by setting up charity institutions.In the area of healthcare,religion opens many hospitals;in the field of social problems,religion offers family aid,center for the old,the institution for adoption,the persuasion for the criminals and the aid for single mother;in the domain of art,besides guarding a rich stor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artwork and architectures,they also support a large number of galleries,museums,theatres,botanical gardens and historic relics;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ve distributed food and dispatched technical staffs,engineers and agricultural experts in almost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Finally,religion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education.Religion is a positive force in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higher education.Harvard,William-Mary College,Yale,New Jersey(Princeton),Columbia,Dartmouth and Brown universities were all founded in the colonial time by religious groups.Though their intentions for these schools were to“glorify the Lord,”these schools had the actual effect in greatly promoting the spread of new knowledge and the union of new talents.On the other hand,because of the wide involvement of religion in education,religion often faces the accusation of hindering the advance of science.However,with the decrease of religion'role of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religion become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tha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human beings and the universe better.The following words reflect what Sir Templeton thinks:“An attitude of gratitude creates blessings.Help yourself by helping others;you have the most powerful weapons on earth—love and prayer.”Again,Templeton asserts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Templeton Foundation is:
We are tying to persuade people that no human has yet grasped 1%of what can be known about spiritual realities.So we are encouraging people to start using the same methods of science that have been so productive in other areas,in order to discover spiritual realities.
So subtly yet for sure,religions heal people's doubt and disbelief.With religions'penetration into public life,it can more or less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human care,love and sympathy,so in this disastrous world,people can still cling to faiths,and make their life meaningful and wonderful.The major problem is tha from the very beginning,we hold the false view about religion as one unchanged authority of belief,and then the sheer separation of religion and science,the separation of people's earthly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satisfaction,and the total destruction of religion as people's spiritual support.B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human beings can make the whole splendid civilization from null,there is no reason to be unhappy and pessimistic,today we must have the confidence to restore people's spiritual degeneration and wring all things back.Heidegger once comments,we are the animals living in the dark,yet we know there is light,when we see it,we can distinguish darkness from light.In the chaos o human being's spiritual pursuit,it is just the prediction of greater and brighter light,the pure knowledge,or more exactly to say our endless pursuit for truth.In China,the doctrines of Confucius come into being in Late Chunqiu(Spring and Autumn)Period but the real accepta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it is in West Han Dynasty,if just because the road is long and the scene far away is obscure,we give it up,it must be pityful,and from the lessons of history,we know that all great people who have far-sighted horizon and the leader view have never given them up,so we must be more patient and dedicated so that our life can become fulfilled.
3 What does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Life Mean
Is the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a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 is so weak that it can not provide efficient services to its citizens,or that religion is too powerful,still wanting to share the leadership with the government?This question can be explained in three folds: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 towards religion itself,towards the government,and towards Americans in life.First,through public services,religion defines its own identification in American society.Public services,can best practice its doctrines of goodness,strengthen its image of the moral mode and show its nature of grassroots and kindness,so public services are not a kind of ornament to religion,but a vital part that relates to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econd,through the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up its weakness in this area.On one hand,from the foundation of U.S.A.,the constitute defines tha American is a religion-state-separated country,which provides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so religion can collect large capital and human resources;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political and democratic tradition,most Americans have strong reactions towards the governmental interference in their life.The weakness of the government in this area is just the strength of religion,because religion owns one thing the government severely lacks-the director and model of morality,which is essential in the social network.
Third,public services provided by religion are practical and irreplaceable help to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community till now Religion not only provides services that can solve problems,bu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of social network where participants can establish their social contact,sooth the family and neighbor relations,cultivate a sense of belonging,strengthen the mainstream moral value system.Therefore though America is a society that praises individual success,people can still find ways to lessen their anxiety;though there are social problems,the community can still keep balanced under pressure.The importance o religious help is so great that we can explain why America is both the most secular,market-driven society and the most religious one.
To boil it down,in terms of rel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govenmet,we come to the most essential point—that is about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in this area,Abraham Lincoln has one most excellent conclusion:“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all th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re constructive blue print,yet they must go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even the deconstruction of people.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the idea that one government can cover and control all,including the ideological matters is not only foolish,but also irrational.
4 How to Explain the Sharp Differences Between Religion in the U.S.and that in China?
Although the nature of all religions are more or less the same,such as sympathy,love and selflessness,the extent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 in public life is different in America and China;the former is wide and profound,the latter small,thus their influences in public life have big contrasts.
First,in America,due to the weakness of American government inborn-the Constitute limits the government's power to ac as a moral director-religion owns the moral power,and it can help the needy not only economically,but also spiritually.In China,the laws advocate the government has the full responsibility to every citizen,if not,the public would think the officials only care about their small group interests.Therefore there is little room or consciousness for religion in China to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in social side.However,in recent years,with the emergence of serious social problems,such as prevention of AID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ore and more non-governmenta organizations,including the religious groups join the efforts with the government.
My suggestion is that everything should have its baseline in different context:in the U.S.,the baseline is more or less better than that in China due to their specific division and legal procedures,yet in China,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make the baseline clear,which wi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gal process and the whole process in society.For example,the proper solution o FaLun Gong(“The Exercise of the Wheels of Law”)should be laid in the explanation and denunciation by the prestigious religious figures INSTEAD OF Chinese Government,but even so most people would think naturally they are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In this confliction,we can see better that the baseline is not defined yet.So we must call a society more legalized so that the effect of each part can do better to the whole.The Chinese thinking contains the idea that if you are not in that position,you would not shoulder that responsibility(with its Chinese equivalence不在其位,不谋其政from The Way),in other word,if one is in the position,one should hold the responsibility In appearance,it is only a matter of management,but in deep thinking,it concerns about the cor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a system and social frame.
It involves another prosperous area in China,the religious related culture enterprise.It can be viewed in two aspects,first all culture enterprise must be ruled by the company-based system,therefore it must abide by the relevant laws,if not so,all the illegal things will pop up.With the thriving in culture market whether religious-based culture enterprises should involve is no a question to be argued,for it is part of religion's life and vitality but we do pay attention to the operation and procedures of this kind of enterprise.The problem in China lies in the imbalance o resources,for the lack of clear defini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government we have analyzed before,it is hard for religion or people dedicated in this area to find the way out and gain enough support.
Second,in America,religion can maintain a smooth socia network because it owns vast capital,human resources,well-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and work staffs,and appeal to more donators because of faith support.In China,the donations are not so fixed to one.Besides,it is not a trend in China that every citizen would be a volunteer.So the religion loses its resources both in capital and in human resources to develop in the field of public.
Religion,either as a cultural treasure or as a social aid,has much more potential to be dug out.What we need is the rea guidelines and blueprints concerning this area.In China,in the supreme governmental level,religion enjoys the relative freedom and tolerance,so if we all shift our perspective from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affair to the more vas area of public servic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which may do better bo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and that of the whole society.
I have sometimes asked Americans whom I chanced to mee in their own country or in Europe whether in their opinions religion contribute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law and order.They always answered,without a moment's hesitation,that a civilized community,especially one that enjoys the benefit of freedom,cannot exist without religion.In fact,an American sees in religion the surest guarantee of the stability o the State and the safety of the individuals.(Garber 21)
Alexis de Tocqueville,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Hopefully with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religious involvemen in public life,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at relig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society and working along with democratic system.What's more,we can see religion in a more proper perspective,not just a shrine for God,a group o worshippers,or an obscure glass,but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American public life,a progressive force with actions as well as words.
摘要:在新世纪中,有关宗教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精神层面上,是否精神信仰可以代替宗教作为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是否宗教阻碍了全球民主的发展,以及宗教与传统西方价值观念,例如正义和自由的关系,这一切都让人们犹豫迟疑。该文试图对此诸种困惑给出另一侧面的回答,即凸显宗教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宗教在社会生活三方面强有力的作用(资本和人力投入,所从事的公益事业,宗教对于政府、社区和公众的重要性)的剖析,人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宗教对于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宗教,公共生活,政府,社区
参考文献
[1] Cimino,Richard,Lattin Don.Shopping for Faith:American Relig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ress, 2002.
[2] Garber,Marjorie,Rebecca L.Wallkowitz. Eds.One nationunderGod?: Religion and American Culture[M].NY:Routledge,1999.
[3] Hamilton,Edith.The Ever-Present Past [M]//Yang Zi Wu,Ed.An American Reader.Shanghai:Easter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6.
[4] http://www.templeton.org/about_us/who_we_are/sir_john_tem pleton/.
[5] http://www.charitynavigator.org/index.cfm/bay/search.cause/cg id/9.htm.
[6] http://www.hhs.gov/fbci/.
[7] http://www.philanthropy.iupui.edu/working_papers.htmlathe ism.about.com/library/weekly/aa042600a.htm.
[8]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刘澎.今日美国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 徐以烨.宗教与美国社会[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1] 姚远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 学出版社,2006.
生活中的宗教 篇2
在今天北美社会内部,作为反主流文化产物之一的“新时代运动”已经成为非常规意义上“宗教经济”的一部分,诸如万物有灵论、占星学和源自东方的风水学等原本早已被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潮流所湮灭的词汇,逐渐成为其典范的语词符号,种类繁多的信仰教派采用各种策略吸引信徒和追随者,促成了一个蓬勃的文化产业。作者在文中提到,经过重构的新时代宗教文化提倡实用主义,引导信徒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信仰模式,正迎合了在多元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自我启蒙和探寻生命价值的需求,源自非西方文明社会的信仰传统补充了北美中上层人士传统价值体系中所欠缺的文化资本。“新时代运动”不仅是后工业化美国社会宗教生活多元化和强烈个人主义倾向的生动表现,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试图以宗教价值观来稳定和重塑文化信仰体系的一种努力信徒们擅长借鉴任何合适的信仰传统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体验,在这里风水不只属于华人,印第安仪式也不只应用于印第安族群,参与者作为跨国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和非西方文化的消费者,对北美社会的宗教实践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反观当今市场环境高度繁荣的中国社会,非制度化和非机构化的各类信仰形式也逐渐成为宗教经济产业的催化剂,如何以务实的宗教观来正视这一新鲜的社会事实?国内学者也许可以从对“新时代运动”的解析中获得新的启示。
nlc202309082127
生活中的宗教 篇3
工布地区 (指工布人聚居的工布江达县、林芝县和米林县的统称) 长期以来就是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交汇聚集之地。由于宗教信仰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 精神世界, 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 宗教信仰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不仅能丰富有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而且还关系着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的幸福程度, 乃至工布地区农村社会的和谐和长期稳定。 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影响分析可追溯到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这部著作中谈到了宗教信仰对社会经济发展诸多方面产生巨大影响。[1]加尔布雷 (美国, 1958) 提出美国物质生活极度丰富, 而精神生活却日渐匾乏、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生活质量问题, 从而实现信仰与生活质量的有效结合。20世纪60年代, 西方国家更多研究学者从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视角开始关注居民的精神领域。[2]我国对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3]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宗教带来的影响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诸如人的信仰问题生活质量等问题。杨凤岗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 其调查研究结论基本上支持韦伯的论题。[4]杨志银, 张清津, 李利安等分析了宗教信仰与市场经济行为的关系, 而当前市场经济行为必然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为宗教信仰与生活质量有效结合提供了分析思路。[5,6,7]
国内外对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宗教信仰研究的文献较多, 但是因研究者所具有的专业背景、关注的视角、研究的目标群体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 研究内容没有真正实现居民生活质量和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且从宗教信仰视角对居民生活质量分析的文献较少。对工布地区的相关分析, 目前仍是空白。本文试图探索宗教信仰影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程度以及关键性制约因素, 以期有效提高工布地区农民居民生活质量。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选择及基本情况分析
宗教信仰是工布地区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 至今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为了更深入了解当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 笔者于2012年2月至3月在工布地区金达镇、仲莎乡、措高乡、朱拉乡、巴河镇、米瑞乡、林芝镇、更张乡、百巴镇、布久乡、羌纳乡、丹娘乡、南伊乡开展了“宗教信仰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影响探索”调查。通过对本次调查信度分析可知: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69, F统计值为71.38, 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按性别来看, 男性96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51.3%, 女性91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48.7%;按政治面貌来看, 党员12人、群众175人, 分别占被调查人群的6.4%和93.6%;按职业构成来看, 从事农业居民123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65.8%, 从事商业居民9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4.8%, 从事基层行政工作居民12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6.4%, 从事建筑业22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11.8%, 从事服务业居民21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11.2%。按受教育程度来看, 专科及以上8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4.3%;高中17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9.1%;初中72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38.5%;小学83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47.4%;文盲和半文盲7人, 占被调查人群的3.7%。
(二)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信仰宗教和生活质量的了解途径。
对“通过什么途径来接触及信仰宗教”中, 选择“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的有79.4%, 选择“宗教教会及教职人员的讲解”的占6.3%, 选择“参加一些相关的宗教活动”的占14.3%。对“你是否了解生活质量以及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问题中, 选择“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的有12.3%, 选择“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大众传媒”的有27.8%, 选择“宗教教会及教职人员的讲解”的有44.4%, 选择“学校学习中知晓”的有15.5%。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知, 工布地区接触和信仰宗教的途径是多样化的, 其中以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为主, 这说明信仰宗教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同时也从中了解到,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信仰宗教的主要途径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对生活质量的了解途径也呈现多元化, 其中以宗教途径了解为主, 这说明宗教在工布地区影响依然深远。结合调查者的其他基本信息可知: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与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大多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了解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而年龄偏大的部分农村居民受宣传媒介影响较大。
(三)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同生活质量之间关系的认识。
在“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同生活质量之间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中, 有15.5%的农村居民回答是“不清楚”, 有22.9%的农村居民认为“宗教本质的认识深入与否与生活质量高低是负相关关系”, 有52.5%的农村居民认为“宗教本质的认识深入与否与生活质量高低无相关关系”, 有9.1%的农村居民认为“宗教本质的认识深入与否与生活质量高低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统计调查数据可知:结合对“生活质量”了解的调查, 大多数农村居民由于受到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对二者关系的认识较浅显, 并没有真正了解宗教的本质和生活质量内涵。这间接地说明了宗教在工布地区具有较强的传承性, 信仰的信徒具有信仰的盲目性。
(四)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宗教作用的认识。
在“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问题中, 有13.4%的农村居民选择“影响极低”, 有25.7%的农村居民选择“影响低”, 有29.4%的农村居民选择“影响一般”, 有25.1%的农村居民选择“影响高”, 有6.4%的农村居民选择“影响极高”。从这些统计数据比例可以看出, 60.9%的农村居民认为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这说明了工布地区农村居民信教的比率仍然较高。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 “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基于宗教信仰的精神追求, 工布地区出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 而生活质量普遍偏高的现象。
通过调查问卷,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为:目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信教人数较多, 且缺乏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理性思考。
三、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宗教信仰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当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总体不高,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仍取决于经济条件。因此, 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即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越高,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高。根据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当前非宗教消费支出与家庭经济收入指标的回答, 将统计数据按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R=0.817, 说明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增长, 能引起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较大提高。用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去预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 可以减小81.7%的误差。因此, 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是分析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二) 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正向影响, 但在宗教信仰视角下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 工布地区多数农村居民分享教育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成果可能性较低, 特别是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居民。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 劳动强度高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普及程度较低, 也间接地维持了农村居民信仰宗教比率。将调查数据按受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受教育程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为R=0.454, 呈现中低度相关。这说明在宗教信仰的约束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基于宗教信仰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这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用在宗教信仰视角下受教育程度去预测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 可以减小45.4%的误差。因此, 在宗教信仰视角下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次要因素。
注:*显著水平为10%;**显著水平为5%;***显著水平为1% (下同) 。
(三) 宗教活动强度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宗教活动强度是衡量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所调查的187个对象中, 宗教活动强度认为在一般以下的有140人, 高和很高的有47人,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74.8%和25.2%。将数据按宗教活动强度和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宗教活动强度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间的相关系数为R=0.415, 呈低度相关。这说明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从事宗教活动呈现向理性发展趋势, 由此导致从事宗教活动对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用宗教活动强度去预测生活质量满意度, 可以减小41.5%的误差。这说明, 在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宗教活动强度指标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程度最低。
(四) 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较大, 可见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越高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越大。将调查数据按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791, 呈高度相关, 这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受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的影响高, 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越高,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好。用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去预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 可以减小79.1%误差。因此, 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同时, 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在工布地区农村的重要性。
单位:人
(五) 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21世纪,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充分的贯彻, 加之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宗教工作绝大多数采取理解和支持的态度。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对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认为在一般以上的178人, 占总调查人数的95.2%。将数据按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没有达到100%, 这是由于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策宣传方式上和工作方式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宗教工作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R=0.430, 呈低度相关。这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过基层政府得到了充分贯彻, 通过现有政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空间不大。用基层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去预测居民生活质量, 可以减小43.0%。因此, 通过渐进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改进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六)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面对信教群众出现的困难, 宗教信仰起多大作用研究中, 本文以“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指标来分析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从信仰宗教对精神追求的调查和总结来看,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一般及以上影响的比例为59.9%。将数据按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两个变量进行交互分类, 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与生活质量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699, 呈中度相关, 这表明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较高影响, 信教群众面临困境宗教信仰作用越高,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越好。用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去预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 可以减小69.9%的误差。因此,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考虑因素之一。
单位:人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知:非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和信教群众交往融洽程度两个指标是分析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关键性因素, 宗教信仰对信教群众应对困境作用指标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较高, 受教育程度、宗教活动强度和基础政府宗教工作认可度三个指标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为有效地促进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须做到:
(一) 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落实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策。
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积极地挖掘宗教的积极因素, 努力开创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局面, 为更好地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需要与时俱进, 以各级政府具体宗教政策与宗教工作的指导, 从中总结演变和变化的规律, 从而实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策有效结合。
(二) 进一步促进工布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切实提高农民纯收入。
虽然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稍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 但绝对数量偏少, 并落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现阶段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判断视角主要是基于宗教信仰。因此, 真正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需要缩短收入差距。须做到:第一,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第二, 采取大力发展工布地区乡村旅游业;第三, 改善田间管理方式;第四, 对农村居民进行多种形式专业技术培训;第五, 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第六, 加大农村各种形式教育的投资力度, 实现投资多元化;第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实行“公司+基地+订单+农户”的四维一体的多元经营模式等措施, 促进工布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三)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合理转变宗教信仰观念, 减少宗教消费支出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重。
通过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宣传教育,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导向, 合理转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观念。针对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支出构成比例的现状, 需要合理进行调整, 引导农村居民进一步减少宗教消费支出, 增加其他形式支出的比例, 从而有效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 丰富工布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形式。
基于农村文化娱乐建设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中主要作用, 需要从工布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入手, 根据工布地区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现状, 需要做到:第一, 实现工布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多元化。第二,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认识不足和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不强等问题。第三, 政府进一步完善工布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给工布地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好的文化平台, 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第四, 每个村 (或每几个村) 联合尽量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 努力形成各村 (或几个村) 独特的文化。
(五) 提高农村居民对教育的认识重要性。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 由于对教育认识的局限性,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造成多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高。由此, 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 各级职能部门需要采取有效宣传措施, 使工布地区农村居民认识到受教育程度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工布地区农村居民自身需要进一步转变受教育观念, 使之认识到各种形式教育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以工布地区13个典型乡 (镇) 为样本点,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2011年相关数据。通过调查资料汇总, 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六个指标, 并找出宗教信仰影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最后,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提出提高工布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工布地区,农村居民,宗教信仰,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赵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李银星.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 2006:1
[3].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当代农村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 2004:1
[4].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J].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2012, 3
[5].杨志银.对宗教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定义的实证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 2010, 3:25~36
[6].张清津.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宗教文化, 2010, 2:8~14
美国社会中的宗教 篇4
在一个当今世界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宗教能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今天的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以及有30多万座教堂寺庙遍及美国城乡这一事实时,我们也许就没有理由怀疑存在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几年前,美国国会图书馆曾展出过200多件物品,显示了宗教在美洲殖民地的建立、早期美国人的生活和政治,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上所起的作用。这些物品包括来自国会图书馆收藏品以及从其他机构借来作为补充的早期美国书刊、手稿、信函、印刷品、绘画、手工艺品和音乐作品。展览介绍了许多1776年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殖民地的情况,同时也揭示了美国宗教的一些背景。
17世纪时,一些笃信宗教的男女为了自由地信奉自己的宗教,横渡大西洋,来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移民那种强烈的宗教意识有所减弱,但是,18世纪的新移民浪潮又把宗教狂热从大西洋彼岸带到这里。18世纪中叶,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宗教复兴为美国的宗教注入了新的活力。结果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于1776年奋起反抗大不列颠帝国,而许多美国政治家在开始建立州和国家一级政府时,与他们的大多数选民抱有同样的信念。宗教对于维护共和制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展览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阐明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所作的努力以及政府官员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支持这种作用而又不违背全体公民平等和自由的革命法则。
美国的宗教历程即移民历程。如浪潮般涌来的新移民,加上国内的演变,使美国的宗教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五花八门可供选择的信仰,变化之大和信仰之多,令他国望尘莫及。但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基督教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可分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三大分支。若以宗派数量与信徒人数而论,新教当数第一。但新教内部不存在着像罗马天主教教会内部那样统一的教会体制与领导核心,新教的宗派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独立的。
新教不是一个单一的教会,而是无数具有新教特点的独立宗派或教会的总称。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教都是美国基督教、乃至美国宗教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过去有人用“WASP”来表示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坚分子,所谓“WASP”,就是“白人中信仰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美国的总统,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皆为新教教徒,新教的影响可见一斑。新教之外的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之外的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其他各种东方宗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也是美国宗教大家庭中各具特色的成员,他们都在美国宗教的景观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新教之内,又有浸礼会、卫理公会、长老会、信义会、安息日会等众多的派别。同一种宗派或教派中,又因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会。
因此,美国的宗教又是多元的。近五十年来,随着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程度日趋增加,这是美国宗教的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对过去两个世纪的简短回顾显示了这一点,而未来这一趋势将有增无减。
随着新来的移民群体不断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带到美国,并且随着美国人日甚一日地寻求表达自己信念的全新而混合的方式,美国的宗教状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美国几乎是悄无声息地经历着本世纪以来最为剧烈的变革。有着悠久的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的美国,如今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具宗教多样性的国家。许多非美国人认为美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在了解到它实际上是宗教色彩最浓厚的发达国家时,不禁大吃一惊。宗教是美国日常生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并影响到社会从政治到娱乐的方方面面。
芝加哥大学宗教哲学教授保罗·格里菲思说:“美国人信奉的宗教种类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美国当前至少有200个教派,而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周末去教堂的美国人比看体育比赛的人多。据美联社宗教问题撰稿人乔治·科内尔报道,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例如,1990年,美国人观看职业或大学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拳击、赛马、赛狗、汽车赛、网球、足球以及摔跤等项目的比赛为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的人次则为52亿。13倍于观看体育比赛的总人次。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
目前美国大约是400万穆斯林的家园,这个数字是1970年的四倍。其中近一半人是非洲裔美国人。犹太教人数已经稳定在550万。200万人声称自己是佛教教徒,这个数字比1970年增加了9倍。虽然基督教依然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宗教——85%的美国人声明自己信仰基督教,正是这些扩宽了美国宗教基础的势力在改变基督教的许多习俗。
美国没有国教,具有政教分离的传统。很多人,包括某些美国人,把美国视为世俗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国家,就像把它看做是现代化国家一样。但宗教在美国社会和文化中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知道么?在美国,许多著名高等学府都起源于基督教组织,其中包括: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由基督教新教浸礼会发起,1764年成立于罗得岛(Rhode Island)。建校伊始,该大学就推崇宗教信仰自由,并接纳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其中包括罗马天主教徒、犹太教教徒甚至无神论者。然而直至20世纪中叶以前,各任校长都是浸礼会牧师。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1754年成立于纽约市,最初名为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建校早期,英国圣公会、长老会和其他非宗教组织都竭力对该校施加影响。结果英国圣公会占了上风。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的历史可追溯到1754年,当时名为穆氏印地安慈善学校,位于康涅狄格州黎巴嫩,由公理会教友组建。后来由于招收的白人学生多于土著人,所以学校迁至现在的校址新罕布什州汉诺威。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由清教徒建于1636年,是北美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最初称为哈佛学院,清教徒在到达这块土地的6年后就建立了这座学院,旨在培养未来的牧师和学者。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起初名为新泽西学院,由长老会教徒建立于1746年。旨在培养未来的牧师和公众领袖,是美国第一所全国性的大学。在18世纪末及整个19世纪期间,是美国对基督教思想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前身是一所慈善学校,是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圣公会教徒为响应乔治·威特菲尔德的劝诫于1740年建立的。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一些担心哈佛大学会脱离传统信仰的公理会保守教友于1701年创建了该校。
宗教领域中的“彼得一世”隐喻 篇5
彼得一世 (1672—1725) 是俄国历史上乐于改革的一位君主, 他开启了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大门。17世纪到18世纪轰轰烈烈的改革将俄国、将彼得一世推向了世界历史时间的范畴。
彼得一世改革前的俄国是一个与西方相比及其落后的内陆国家。无论在政治体制上, 还是经济发展上, 甚至在军事水平上, 都不及同时代的西欧国家。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改革前俄国的教权相对于王权势力比较强大, 教会经常干预和控制国家的决策权, 对王权构成一定的威胁。在这样沙皇实力得不到保证的环境下, 彼得一世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1697年, 彼得一世以一名普通下士的身份出访西欧。在欧洲游历了近18个月后, 彼得一世回到俄国开始着手改革。
政治上, 规范体制, 废除贵族杜马, 实行层级体制, 将官员分为14个等级按功晋升;经济上, 积极发展工商业, 扩大对外贸易;军事上, 仿效西欧建立军队, 扩大军种, 设立军事学校;文化上, 设立各种世俗学校, 废除传统陋习, 提倡出国留学等等。彼得一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使俄国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彼得一世的名字与俄国近代化总是联系在一起。彼得一世改革对于结束俄国百年落后的局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后的俄国扭转了贫穷落后、草莽粗陋的形象, 摆脱了对西欧的依赖。改革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提供了俄国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物质保障。
二
彼得一世不仅在以上几方面进行改革, 他在宗教方面的改革也有很大成就, 但很少被人提及, 在论述其改革的文章中大多被一笔带过, 事实上, 正是在彼得一世时期, 俄国教会才成为为国家服务的普通工具。
俄国的宗教传统由来已久。早期的罗斯国家从拜占廷接受的基督教属于基督教东方教派, 即东正教。基督教大分裂之后, 莫斯科于1589年设立自己的牧首区, 俄国也俨然成为东正教的最具影响的代表。东正教在俄国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宗教改革, 即17世纪中叶的尼康改革和18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1652年, 大主教约瑟夫去世。尼康继任为大主教。开始鼓吹教权高于君权, 他甚至把大主教的权力比做天上的太阳, 把沙皇的权力比做从太阳取得光辉的月亮, 并自封为‘大君主’”, [2]这与沙皇的既定政策背道而驰, 尼康最终被革除牧首之职。尽管“改革所造成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教会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力量。”但“政教权力之争也未彻底结束, 大多数教士仍坚持教权高于俗权。沙皇在宗教会议上也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沙皇管理国家事务, 大牧首全权管理教会。”
“彼得一世在位之初, 东正教教会的经济、政治实力十分雄厚。与1653-1654年比较, 1718年转到牧首和高级僧侣世袭领地上的农户数目增加了39% (共28823户, 增加了1150户) , 修道院的领地增加了36% (131个修道院中, 共112855户, 增加到329806户) 。这些遍布各地的教会地产, 不仅与世俗贵族争夺劳动力, 而且严重影响了国库的收人。”同时, 彼得一世进行的其他改革由于触犯了大贵族及教会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他们纷纷加入反改革的行列, 并造谣怀疑沙皇的皇家身份, 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动荡。为了清除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消除教权对王权的威胁, 使教会为国家服务, 彼得一世进行了俄国东正教历史上第二次改革。
1700年, 阿德里安牧首去世, 彼得一世有意任命了不反对改革的主教斯特凡·雅沃尔斯基为代理牧首。1701年, 他宣布设立修道院管理机构, 其主要只能是管理教会和修道院财产、地产以及对重大教会事务做决定。该机构成立不久, 就对修道院和大主教的财产进行登记核实;并规定:修道士的薪俸一律为每年10个卢布10俄石粮食, 无论职位高低, 一视同仁;教会土地上的居民除教士与教会职员及家属外, 均要服兵役。针对修道院的领地, 该机构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方式;符合规定的领地即在教会正常使用范围内的领地, 其收入应用于修道院本身需要;超出规定的领地由修道院衙门派人管理, 领地的所有收入上缴国库。这样, 不仅使教会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权, 也使教会的地产逐渐世俗化。
彼得一世还组织人员制定《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依据《条例》内容废除了牧首制, 并将教会管理权交给由教职人员组成的宗教院管理。后宗教院又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 取代牧首的权力, 统管所有教会事务。
此时反对改革的事件屡见不鲜, 信徒们常常在忏悔中表达对改革的不满。彼得一世规定:如果遇有信徒忏悔的内容涉及反对沙皇的阴谋, 教士有义务讲出来并协助逮捕反改革者。这就使教会便丧失为忏悔者严守机密的权利。
彼得一世经过削弱教会经济、废除牧首制、颁布管理条例、设置管理机构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了教权对王权的威胁, 使教会成为世俗权力的隶属, 结束了俄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教俗权力之争。
三
在宗教领域中, 彼得一世的这次教会改革究竟应被称为“宗教改革”还是“教会改革”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学者“苑一博曾发表《俄国教会改革的特点》一文, 对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作了比较和归纳, 认为俄国历史上宗教改革与西方16世纪发生的宗教改革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对基督教从宗教理论到社会观念进行的较深层次的改革, 其中也包括简化宗教仪式等正统天主教会实行的外在形式改革。西方宗教改革的宗旨是通过改革使基督教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俄国历史上的教会改革主旨在于统一宗教仪式、剥夺教会地产以及把教会纳入皇权控制的轨道。显然, 后者是一种只注重宗教外在形式的改革。鉴于俄国在宗教方面的改革与西方宗教改革在内容与本质上的差异, 又考虑到前苏联史学界 (包括宗教史学界) 对二者常常使用不同的术语名词, 该文作者主张, 称西方的改革为“宗教改革”, 而称俄国的改革为“教会改革”为宜。”
笔者也认为将俄国的宗教改革称之为“教会改革”更为妥当。教会改革即对教会章程、教会生活规矩的整改。它虽然隶属于宗教改革范畴, 但却与宗教改革的范围及内容不尽相同。宗教改革是对教义的革命, 相对教会改革来说, 宗教改革更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对历史的裂变。纵观俄国教会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并没有触碰到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教会的实质, 对社会的转型和教会的颠覆只处在过渡阶段, 更非常理意义上披着宗教外衣而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教会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分支更适合于理解俄国在宗教上的改革。相对的在宗教领域中“彼得一世”的隐喻含义就应该是俄国的“教会改革”。
摘要:彼得一世是俄罗斯迈向近代化的开拓者, 他对俄国实行的改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其在十七世纪的改革。本文借助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 对彼得一世的隐喻作用做论述, 尤其是在宗教领域中彼得一世的隐喻含义。并详细介绍俄国改革时期教权与王权的对峙, 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对彼得一世在宗教领域中的隐喻结果——“教会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彼得一世,教会改革,隐喻
参考文献
[1]金华:《俄罗斯社会价值思考中的彼得一世隐喻》, 《俄罗斯文艺》, 2003 (5) , 76页。
浅析《格萨尔王传》中的宗教因素 篇6
1. 自然崇拜
在藏民族最原始的宗教文化中, 对于自然物象, 如天、地、山、河等的崇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 表现最为突出的事对高山以及山神的崇拜, 这与藏民族所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有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藏民族对于山神的崇拜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山神的地域性:由于这些山神都是各部落所供奉, 它的神权也就代表着一个地域或部落, 不容许其他部落侵犯。在原始氏族时期, 除因掠夺财物、妇女产生的部落战争外, 甚至还可能因“供奉”原因而引起部落纠纷。在《格萨尔王传》中, 有这样的记载:“霍尔部落为了祭祀玛卿邦日山神, 在山上立鄂博祭祀山神, 而岭部落却认为玛卿邦日是他们的山神, 霍尔部落来祭祀玛卿邦日的山神, 就是对于岭部落的侵犯, 于是派兵截断了霍尔人的归路, 引起了两个部落之间的冲突。”
2) 山神的权威性:在藏族先民心目中, 山神的权威是相当高的。它不仅主宰着风雪雷电、地震天火, 而且主宰着这一地区先民们狩猎、采集的丰欠。在《格萨尔王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今天岭国这场赛马, 膝弯朝我们弯着, 臀部朝我们崛着撅着, 马屎对着我们乱拉, 马尾巴抽打着我们的头颅。还把玛域雪山踏得粉碎, 把石山弄得崩塌打滑, 把草原震得开了裂缝。”
2. 灵魂崇拜
在时代不断变迁、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藏族先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原始宗教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物象转为对人的灵魂的崇拜。
关于灵魂崇拜的表征形式,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认为人既具有肉体也具有灵魂, 这种灵魂是可以离身的。一部分离身的灵魂, 还可以寄托在其他动物和没有生命的植物、物体上, 如寄魂牛、寄魂蜂、寄魂树、寄魂山、寄魂海子等等。在《霍岭之战》分部本中, 格萨尔那支寄魂霹雳箭, 就曾震得霍尔宫殿摇晃不止, 吓得白帐王胆颤心惊。
2) 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长存, 即所谓的灵魂不灭。如果一个人死后, 灵魂便离开了身体, 这种游离存在的灵魂即可成神, 也可成鬼。像《格萨尔王传》中的岭部落大将贾查霞尕尔在霍尔入侵时牺牲, 后来在格萨尔出征霍尔部落及梅林部落时, 他就以神灵身分出现帮助岭军战胜敌军。
3. 英雄崇拜
英雄崇拜起源于部落首领的神化。在藏先民时期, 为了狩猎及保卫部落的安全, 人们往往推选部落中最勇猛的人来作部落首领, 他们死后则被奉之为神, 这就形成了藏族先民原始英雄崇拜的萌芽。格萨尔曾作过统一藏区的尝试, 而这一尝试符合了经历近400年动乱的藏族人民大众的心愿。于是藏族在这部史诗中便把他称为英雄中的英雄, 并奉之为神。民间艺人在说唱《格萨尔王传》时, 先要顶礼膜拜, 就是藏区不少的家庭佛堂之中, 也将其“唐卡”与神佛并列供奉。
二、藏传佛教的融入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藏区, 史学界尚无定论。但佛教的传入对于藏族文学的影响却是有目共睹的。佛教诸教派的形成, 是佛教浸入藏族文学的必然原因, 而之后宗喀巴对佛教的整顿, 更使佛教深入人心、渗透了整个文学领域。
1. 真善美与道德观念
在藏传佛教融入之后, 文学作品中的神佛形象往往与神话并行, 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人类生活中有无数来自于人的、自然界的灾难, 只凭但是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和这些灾难作斗争的, 于是他们寄希望于神佛。在《格萨尔王传-降魔之部》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他身体像山那样高, 一个身子长着九个脑袋, 九个脑袋上又长着十八个犄角。”面对这样的灾难, 作为渺小的人, 是无能为力的, 只能借助于神佛。而作品中的神佛远离了现实中的神佛, 集美、德、威力于一身, 这正是受到了佛教教义因素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地体现了出来。
2. 三界九地与艺术想象
佛教将有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分为三界九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地。在《格萨尔王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抬头一看, 见一位天神的儿子, 身穿锦绣的衣服, 佩戴着珠玉的装饰, 光辉耀眼, 从天空摇摇摆摆, 缓缓而下。”这段描写绘声绘色、想象奇异, 将天国和人间联系起来, 气势壮阔、威严、神圣。
事实上, 无论是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始崇拜还是佛教传入之后的教义互融, 都对藏族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表现在以民间传唱形式为主的《格萨尔王传》中, 就显现得尤为重要。宗教信仰源于人们心中对于美好或是邪恶事物映象的表征,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对于《格萨尔王传》中宗教因素的研究, 正是对其所体现出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物质环境条件下, 藏先民们心理认同轨迹的认知。信仰引领文化, 这样的研究方向必将带领我们深入到文学背后广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摘要:作为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以其卓越的语言学、文学、史料学价值及独特的流传形式傲立于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列。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其多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正是其众多文化因素的重要体现。在史诗形成的漫漫历史长河中, 蕴涵着无比丰富、繁复离奇的宗教成分, 渗透着藏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的宗教文化和心理认同。本文从在《格萨尔王传》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原始崇拜和藏传佛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探寻藏民族的宗教因素在史诗中的渗透与融合, 以期挖掘出史诗所蕴涵的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
探究宗教祈祷中的积极心理成分 篇7
宗教指的是“由教义和叙事提高对神圣的追求和鼓励道德的契约信仰团体”[1]。祈祷是宗教仪式的一种, 指的是信奉宗教的人向自己心中的神默告自己心中的愿望。通常祈祷是想让上帝帮助自己或别人实现一些在生活中做不到的事, 祈祷大多数都是好事, 表达个体内心的美好愿望。
积极心理成分指的是积极心理的构成成分。基础构成成分有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心理弹性 (韧性) , 幸福感是所有积极心理构成成分的核心。主要包括几种: (1) 主观幸福感, 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2) 社会认同感, 是指一个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对于其周围一些事件或者问题现象的一种共同认识和评价。[2] (3) 心理弹性, 是指一种人格特质或能力, 是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 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3] (4) 心境平和, 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 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感情。
信仰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法, 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宗教信仰以治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很早以前医学科学便认识到许多的生理疾病是由病人的思想状态引发或因为它而恶化的。而这些疾病经常能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治愈或减缓其症状———是通过改变病人的想法而不是开药治疗的方式。与此同时, 信徒对宗教或者宗教遗址的治愈力量持坚定的态度经常让病人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
祈祷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显示信徒个体的宗教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标志。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对个人的总体幸福感的评定和对影响幸福感的6个相关的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相关因子包括其对感情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 (焦虑) 、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及忧郁或愉快的心境, 相对而言宗教徒的情绪相较更为稳定、心情更为舒畅、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其主观幸福感也就更高。这和宗教所提倡的无欲而刚的中心思想有非常大的关系, 在个人持续的祈祷中, 信徒将宗教教义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已然心境更加平静了。与此同时, 我们发现宗教信徒有更多的指向自己心中的神的感激和爱。宗教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的一点便是社会援助, 宗教团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援助来源, 对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当然, 这个也并不是宗教让人觉得幸福的唯一的因素。在我们漫长的生活实践当中, 人们发现, 宗教徒表示他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他们发现不管是自己的宗教经验还是祈祷都能加强幸福感, 而且还表示这些行为造成了一种对和自己心目中的神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真实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它和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是相似的。宗教加强幸福感的方式不止以上两种, 还有第三种方式。埃里森的研究发现, 信徒有自己坚定的信念, 就是说“存在的确定性”和教堂的出席率, 个人金钱的投入多少无关, 和日常生活的满意感呈正相关, 对于年老的人和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来讲, 尤其如此。雅阁等人对教堂的宗教经验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幸福的两个因素与宗教情感呈适度的正性相关: (1) 超越世俗的因素, 比如“和神和平共处”、“与神保持沟通”这种的表征; (2) 现实社会真实存在的因素, 借助比如“成为家庭组成的一部分”、“和他人保持团结”类似的表征。然而, 在宗教情绪的因素中, 还有一个因素是“神秘因素”, 例如“自我意识丧失”和“永恒”的特点, 这一点与我们的幸福测度呈现负相关。关于幸福的哪些方面是最有可能受宗教的影响的问题, 张伯伦发现, 影响最为强烈的是获得一种非凡的意义和目的感。
宗教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社会现象。原始社会伊始, 宗教仪式便是群体来共同举行的, 而且人们还发现, 他们容易在群体中被诱发出积极的情感。正如吕大吉的四要素说:“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仪式, 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 是综合这种仪式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4], 与此同时, 宗教大多是族群认同的共同要素, 信徒内心将自己视为宗教群体中的一份子来定位自己, 在信徒的内心中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信奉某一种宗教的宗教群体, 这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心灵的归属, 也是一种个体的内心的社会认同感。在连续性的宗教祈祷的参与中, 信教徒会在宗教团体中得到温暖、关注和认同。在这一点上, 年老者和残疾人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对大多数人来说, 到了60岁以后, 很多人已然是退休了, 离开了以前的工作岗位, 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参加更多的宗教团体活动, 又因为同一活动中大多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朋友, 这又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宗教活动。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也确实是存在着很多的老人是因为晚年活动的缺乏, 便选择参加宗教团体活动, 甚至在晚年皈依宗教。事实上就算是对一般的老年人来言, 宗教的助益效果也是极好的———他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的同时, 感受到较少的压抑感和较少的孤独的感觉, 同时自杀率也会降低很多。究其内在的原因, 参与共享式的宗教仪式并且接受来自教会团体的社会隐性的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以外, 那些生病或丧失亲人的老人们经常使用祈祷减缓自己生理或心理的痛苦, 这对很多老人非常的有效。宗教对个人的幸福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 他还突显在对于死亡的恐惧上面。当前人们已经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测量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这其中包括直接提出问题和诸如表达死亡的词语时人的真实生理反应等对这种“无意识”的相关测量。通过对36个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有宗教信仰的人更不惧怕死亡。这或许是同宗教的来世信念有关系。
米列夫斯基和莱维特以694名从非洲和欧洲两地区的移民家庭的6-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测试内外向宗教虔诚对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 宗教的虔诚度向量表评分者高的人, 心理适应性测量得分也越高。当前主要从认知、情绪和意志以及行为四个层面上分析祈祷对于人的心理弹性的相关影响。认知层面:个体在宗教的祈祷过程中是能够更多地探索自己的内心, 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的。我们知道, 在宗教祈祷的过程中, 人内心大多是平静且虔诚的, 信徒在祈祷的过程中可以集中自己的精神思考周围的人、周围发生的事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步步感知自己的内心, 实现外界与内心的对接, 找到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的平衡点。情绪层面上, 宗教大多提倡无欲而刚的处世哲学, 在这种教义和主要思想的熏陶下, 人更多的追求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而非着眼于当前的得失与富贵。从情绪的不同维度探讨宗教体验的实验结果表明, 基督徒更多的表现出正性情绪体验, 而非基督徒更多的是负性情绪体验。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来看, 祈祷类似于冥想, 可以使人变得平和, 能有效较低人们对正、负情绪的反应[5]。意志层面上, 宗教祈祷对于人的意志磨炼也同样让人不可忽视, 例如我国西藏地区有大量的佛教信徒, 他们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 经常内心虔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叩拜着心目中的神, 完成自己困难重重的朝拜。身体是受累的, 内心却是平静而满足的。而真正的当他们回归自己原本的生活的时候, 曾经那些勇敢克服磨难的精神和一步步刻入骨髓的坚持又可以使他们的现实生活更加美好。行为层面上, 宗教大多提倡的是因果轮回和种善因得善果, 倡导信徒做善事, 这促使了更多的人主动捐钱给慈善机构, 更多的信徒自愿做一些义务性的工作, 这种行为有助于创造一种低水平的犯罪率和个人的中高层次的利他主义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 许多人“祈祷经验”———一种在变化中形式的印发行为的感情, 以获得更为深入的宗教真理的洞察, 得到祈祷的回应, 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并有着深厚的和平与幸福感, 即有意义和目标的感觉, 以及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宗教的满足感。
祈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验体验, 是“个体超越时空的直觉, 从更大的、更客观的角度来看生活的能力, 这种超验的角度使人能看到自然状态各种努力的基本一致性”。在精神超验量表 (STS) 的实验研究中, 一些神学研究专家糅合了佛教、贵格会 (基督教教派) 、印度教、路德教会和犹太教以及天主教信仰的传统模式, 确立了他们共同的信条来作为研究的精神因素。STS证明了整体因子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祈祷满足”, 指的是个人超越现实感到满足感和快乐感, 如“通过祈祷和冥想, 个体感觉获得了内心的力量和平静的;二是, “普遍性”, 指的是个体相信生命是一体的, 如“我觉得我们在更高水平上有共同的联系;三是, “连通性”, 指的是不同年代和不同民族的人也是人类族群的一个部分。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 存在过或正在存在的个体, 我们都是人类族群的一个部分。比如, “我和我的后代在一起”。一些研究表明, 许多受试者表示到了西藏以后, 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内心更为纯净安宁。
借助患者的宗教信仰进行生理心理疾病的治疗历史悠久, 对应不同的情况其治疗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许多宗教信仰的治疗方法均已记录在案。《旧约》中早就有相关记载, 叙利亚将军乃缦就曾根据先知丽莎的指引, 在约旦河里洗七次澡成功治愈了自己的麻风病。不仅如此, 上帝创造了许多治愈的奇迹。他对一位身患麻风病的人进行治疗并对他说:“站起来, 去吧, 你的信仰已经医治你, 你已经痊愈了。”使徒也有使用信仰疗法进行治疗的记录。他们认为“虔诚的祈祷能拯救病人”。其中, 在罗马的天主教会中, 信徒对教会的信仰使很多人被治愈了。据报道, 很多人通过在魁北克的圣安娜德博普雷村和法国的卢尔德的祈祷而治愈了自己。与此同时, 不同宗教的一些领导人可以通过人们对他的个人信仰而使患者被治愈, 以此也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亚力山大·约翰便是一名著名的信仰治疗者, 早在1896年便在伊利诺伊州的锡安建立了基督教的教会, 将信仰疗法真正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使信仰疗法的治疗手段变得更加丰富与有效。
参考文献
[1]高椿雷.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8.
[2]佐斌, 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4:68-76.
[3]韩英.中医药院校非医药类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学业压力与学校适应的影响, 新教育时代, 2015-10-2
[4]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 2005.
刘克庄诗学中的宗教思想 篇8
刘克庄生于这样大的时代背景, 其祖父刘夙、叔祖刘朔都深通理学, 是“隆 (兴) 、乾 (道) 第一流人物”, 其父刘弥正也是好学不倦的人物, 可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同时刘克庄得到叶适和真德秀等大儒的提携。在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 刘克庄继承儒家的诗教, 标举“六义”, 强调诗当切于世教, 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序王子文诗》曰:“古诗皆切于世教。……合于诗人之所谓六义者。”举凡忠君爱国、父慈子孝、孝悌仁义之类的道德情感, 他都称为“性情”, 诗歌表达了这种性情, 也就符合了六义。《跋方俊甫小稿》曰:“余观古诗以六义为主, 而不肯于片言只字求工。季世反是, 虽退之高才, 不过欲去陈言以夸末俗, 后人因之, 虽守诗家之句律严, 然去风人之情性远矣。”他所标举诗的六义、性情, 也就是对诗的本质、价值的确认, 同时也是对偏重格律形式或书本学问等非本质因素的批判。再如《跋何谦诗》:“自四灵后, 天下皆诗人, 诗若果易矣, 然诗人多而佳句少, 又若甚难, 何钦?余尝谓:以情性礼义为本, 以鸟兽草木为料, 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 以事为料, 文人之诗也。世有幽人羁士, 饥饿而鸣, 语出妙一世;亦有硕师鸿儒, 宗主斯文, 而于诗无分者, 信此事之不可勉强钦!……夫自国风、骚、选、玉台、胡部至于唐宋, 其变多矣, 然变者诗之体制也, 历千年百世而不变者, 人之情性也。”刘克庄所标举的“性情”更多地偏重于那种忧国忧民的政治道德情操, 如他推崇杜甫、元结为民请命, 盛赞陆游、杨万里忠义报国, 都可见他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思想情操使诗有了有益世教的意义:“观其送人去国之章, 有山人处士疏直之气;伤时闻警之作, 有忠臣孝子委婉之义;感知怀友之行, 有侠客节士生死不相背负之意;处穷而耻势利之合, 无责而任善类之忧, 其言多有益世教。凡敖慢袭押、闺情春思之类, 无一字一句及之。”诗歌的教育作用是通过它所表现的道德人格境界来实现的, 而这种精神人格往往在逆境困顿中更能得到磨砺激发, 从而闪现出它的光华。为此, 刘克庄更着意于艰难坎坷的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激励作用。《跋章仲山诗》云:“诗非达官显人所能为, 纵使为之, 不过能道富贵人语。世以王岐公诗为至宝丹, 晏元献不免有‘腰金’、‘枕玉’之句, 绳以诗家之法, 谓之俗可也。故诗必天地崎人、山林退士, 然后有标致;必空乏拂乱, 必流离颠沛, 然后有感触;又必与其类锻炼追璞, 然后工。”文学史上的创作实际也证实了这一规律, 《序王子文诗》云:“谓穷乃工诗, 自唐始, 而李、杜为尤穷而最工者。”《唐博士祠》云:“今观名世作, 多在滴官时。太史玩湘笔, 仪曹永柳诗。”艰难困顿所激发出的往往是那种慷慨抑塞的忠愤怨徘之情, 所以好诗往往是这类抒愤写忧之作, 所谓“伯伦酒颂老义诗, 腹愤胸奇略泄之”, “自古放臣多感慨, 吾评《哀邹》胜悲秋”。刘克庄上述的诗学观虽然只是“发愤著书”、“诗穷后工”之类观念的翻版, 但他在南宋那样一个偏安一隅、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重申这样的观点, 实有针砭时弊、发扬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意义。他本人在仕宦中经历过较大的挫折, 但仍旧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忧患意识, 在诗中表达救亡图存的恢复之意, 揭露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将帅的腐败无能, 对普通士兵、民众的苦难倾注深切的同情, 这一切都印证了他的诗学观, 即以儒家治世, 弘教化为主导。他虽然师承真德秀等理学大儒, 却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对传统理学的颠覆。
刘克庄的母亲林氏, 出自书香门第, 知书达理, 晚年潜心佛教。由于深受母亲的影响, 刘克庄很早就对佛教充满浓厚的兴趣, 研究各种佛教典籍, 具有深厚的佛学修养。但刘克庄在接受佛学时深受理学的影响, 主张儒释异迹而同理, 他说:“儒释有异同之迹, 伦迹无绝灭之理。世所传释氏事, 多失之过而流于诞。其忠厚而蹈乎常者, 余信之;乖悖而不近乎情者, 余疑焉。试以其书考之, 已入涅槃, 犹起棺中, 为母说法。他日迦叶本遗意以金缕僧迦黎衣属之何难?嗟乎!释氏何曾自外于伦纪哉!儒诋释为夷教, 义理一也, 岂有华夷之辨哉?吾闻身毒罽宾诸国, 皆有城郭君民, 其法度教令, 虽不可得而祥, 窃意其奖忠孝而禁悖逆, 大指无以异于中华, 不然, 则其类灭而国墟矣。”他从忠孝伦纪的角度出发, 认为儒释其实并无不同。同时, 刘克庄还对诗禅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诗禅的本质区别在于:诗须文字, 禅则舍弃文字;诗真实而禅虚幻;诗情真而禅空虚。这些见解极为深刻, 同时又把儒释二教相融合。
除了儒释思想外, 老庄思想也对刘克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克庄和很多道士交往, 不过他与道士交往不是为了炼丹学道, 而是为了切磋诗艺。刘克庄所谓的“诗非易作须勤读, 琴亦难精莫废弹。忆上洪崖题瀑布, 因游试为拂尘看”也许可以看成对他自己的准确写照。在老庄所说的自然中, 大多是指事物的非人为的、天然的、原始的存在状态, 并且认为这种状态是最合理的、最真实的, 也是最美的。《庄子·骈拇》云:“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 而枝者不为跂, 长者不为有余, 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 性短非所续, 无所去忧也。”所谓“不失其性命之情”, 就是不能按人类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改变事物天然的存在状态, 基于此, 庄子还认为儒家倡导礼乐仁义, 都是人为的矫揉造作, 是少数人捞取功名利禄的工具, 要获得真知, 要领会真美, 要聆听至乐, 必须彻底抛弃音乐、美术、语言等人类文明。刘克庄因“落梅诗案”被贬, 有将近20年的时间居住在乡间, 更加接近自然。因此, 他的美学观接近老庄的自然观:“风之翏然也, 水之淙然也, 啸之□然也, 入于耳同也, 然南郭子綦以为天, 元结以为全声, 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 得于心异也。……昔之人有以竹陶写为乐者, 有以朋友切偲为乐者。丝竹, 托于物之声也, 人也;雨, 自然之声也, 天也。朋友, 取诸人之乐也, 外也;兄弟, 修于家之乐也, 内也。今夫大衾长枕, 短檠细字, 漏断人寂, 埙唱箎和, 当此之时, 溜于檐, 滴于阶者, 如奏箫韶, 如鼓云和, 静者闻, 躁者不闻也, 定者知, 动者不知也。”刘克庄认为自然界的风声、水声、啸声, 出自天然, 是美的最高境界, 只能用“天”、“全”来形容, 这种“全声”、“鼓吹”、“凤音”只有像元结、阮籍等内心静定之人才能领会和体认;而丝、木、竹、陶等演奏的音乐都是外在的、人为的, 是“托物之声”, 审美境界远低于那些天籁之音。道家自然观深深影响了刘克庄的文艺观和诗学观, 他认为不论什么样的“人巧”, 也不可能夺“天工”;相反, 只有灭“人巧”, 才能让事物恢复它的天真状态。这在他的诗学上就集中表现为崇尚“自然”、“天成”, 反对雕章琢句, 破坏诗歌整体的美感。这样的观点在《大全集》中随处可见, 他经常以此来评价后学诗歌的优劣:“不锻炼而精粹者, 天成也, 或以人力为之, 勉强而不近矣。”“设的于心, 发无虚弦, 其稿于腹成不加点, 读之尽卷, 不见其辞穷义堕处。”刘克庄虽然是受老庄影响, 但却不否定以儒家为主导的价值观, 而是能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区分。
刘克庄生于南宋理学盛行的年代, 同时又深受家庭的影响与受党争牵连被贬, 居住田间的命运, 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 形成了刘克庄独特的诗学观———以理学为基础, 同时杂糅儒释道, 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非儒非佛亦非仙”, 也正是他的这种诗学观, 让我们看到了儒释道的融合, 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参考文献
[1]刘克庄.后村诗话[M].中华书局, 1983.
[2]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3]王述尧.刘克庄与南宋后期文学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 2008.2.
[4]王明见.刘克庄与中国诗学[M].巴蜀书社, 2004.
[5]曾枣庄.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综述当代艺术中的宗教因素 篇9
关键词:当代艺术;佛教美术
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教授巫鸿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中对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起源作了一番追述后敏锐地发现还存在另外一种有些被忽略了的与主流观点相左的意见,如日本的水野清一和长广敏雄还注意到这些图像与印度佛教艺术有别,推断这些图像可能是些“类佛的中国神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之后,他颇有见地地提出来一个问题:上述研究都富有启发性,关键的是“当我们指某物为‘佛教艺术作品时,这一术语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并非模棱两可的定义?……我们不能期望仅凭它们的形态、或者仅凭其与某些可比物之间的些许相似来确定这类艺术作品的内涵,我们还必须注意作品的功用,及其赖以产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更进一步,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由那些传达佛教思想或者用于佛教仪式或佛事活动的作品,才可以被看作佛教艺术作品。”文章针对一种流行的观点:任何带有确切的佛教题材或是具有特定佛教艺术形态特征的作品,都是佛教艺术作品。这样的观点无疑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他指出学者们的首要问题常常是对这些作品与标准印度佛教图像共有特征的判定,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理论角度与思路。佛教艺术研究变成一个僵死的封闭的内部活动,如同把墓葬艺术拿到博物馆研究它的形式语言,而脱离产生这些艺术品的原始语境与文化心理。这样的研究尽管必要也具有意义,但是在今天的文化艺术语境中,佛教艺术不应作为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这样,无疑还是停留在一种线性历史研究的方法上。
首先回过头看看宗教社会中的艺术——中世纪美术,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总的说来,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自笛卡尔以后理性的启蒙以来,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社会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不幸,重要原因之一,是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长期统治。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启蒙思想家树立了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宣称: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
1897年2月,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在这幅画中,展现的像是某些平常的世俗生活场景,但画面感染力浓厚的宗教气息。不仅仅来自一种所谓的综合,在色彩上,在人物的姿态神情中都赋予了宗教意味,人既是血肉的,又具有精神上的宗教性。在画面左上部分的偶像雕塑,尽管没有出现在画面的正中心受到绝对的膜拜,但是参与进了世俗的生活世界。一个质朴又丰富自足的生态,与大地无限贴近又追求精神的升华。偶像崇拜象征性地安置在画面中,这不是一个全然的宗教世界,甚至具有原始人的野蛮与粗鄙,它也不像在文艺复兴时期向现代理性的过渡,宗教没有可要对抗的东西,宗教是艺术中的宗教本身,尽管被边缘化,仍是一个现代人寻求精神信仰的纯粹所在。
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的早期作品《惊讶五重奏》(The Quintet of the Astonished)是伦敦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在2000年委托比尔·维奥拉创作的一组四幅单独的录影。其创作灵感来自尼德兰(荷兰)画家耶罗尼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嘲弄基督》(Christ Mocked)。这是一幅创作于中世纪(1490-1500)的宗教题材作品。这里,艺家在人的情感中寻觅宗教的影子。人类的表情是自己的表情吗,还是上帝的表情?
由Neville Wakefield策展的“伤痕累累的祈祷者手页”(Prayer Sheet with the Wound and the Nail)展出了美国当代艺术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近期的作品——“阻力绘画”系列——“只有当遇见阻力时,形式才能真正显露”——灵感来自中世纪画家Hans Baldung的作品“死亡与女人”。“‘伤痕累累的祷告者手页关注了不同时代的交接点,以及这些时代对于神圣和世俗的身体的不同观念。宗教艺术,更不用说宗教本身,所面临的困境在于,如何将外在形式赋予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内容。我们将这些传统作品与‘阻力绘画并列放置,并不是为了对比宗教与世俗、神圣与污秽,而是在内在与外在的对于肉体的刻画之间创造一种对话,以及展现我们是怎样将这矛盾呈现出来的。”-策展人Neville Wakefield
尽管佛教思想与佛教艺术的产生有着不一样的东方社会背景,但是我们无须假设回到宗教一统天下的社会。今天,纯粹的宗教艺术难以获得独立的艺术语境,更多地作为信仰的象征物,作为符号来使用。但现在我们更呼唤一种对宗教信仰本身理解的艺术,而不是一种宗教美术的样式特征。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声响(钟声与唱诗),一种能沉浸的空间(玻璃窗画与壁画),作为一种能量存在。那么,“宗教艺术”的意义作何理解?对于这些远古时期存留下来的古典美术作品,我们如何在其中寻觅它的宗教气息?如何激活它所承载的传统思想价值?如何可能修复或重建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或许,这些问题可以在艺术中重新提出。不过,它可能不是从宗教艺术内部发声,不仅仅在局部进行美学风格的考古,而是重建宗教艺术与外部环境的关联,重建与世俗生活的交往,重建与个人内心的沟通。当代艺术,可能作为一种桥梁,以其开放而灵活的多样形式,以丰富而亲近的生动语言,把边缘的空间重新纳入人们的视野,把信仰建立在细微的日常交道中。这样,作为古典美术的佛教艺术不仅仅作为历史上的美术样式,从而具有当代意义。
张小涛《萨迦》,動画截图,2011
【参考文献】
[1]巫鸿 《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下卷 页289~290 三联书店
[2]《萨迦·张小涛个展》让观众思“慢” 北京晚报 2011年09月01日
[3]网络资源:当代艺术社区 Art-Ba-Ba
生活中的宗教 篇10
一、两种宗教的权力争夺
文本本身是社会意识形态交汇的场所, 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异质的声音, 呈现出各种不稳定的状态。小说蕴含着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挑战, 而这些颠覆的异质的声音, 却又常常被权力控制着, 这就是所谓的“颠覆与遏制”的关系。
古巴比伦的哈里发蓄意谋杀国内的基督教徒们, 事实上就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种宗教之间的争斗。哈里发在被蒙古大军征服以前, 作为巴格达的君王, 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他对百姓施行暴政施加压力, 强迫他的臣民都改信伊斯兰教, 以此来彰显伊斯兰教的伟大和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对基督徒的迫害源于福音书上的一段话, 原文是这样写的:“如果你们的信心有芥末那样大, 他们应当对这座山说, 从这里移到那里去吧, 山就会立即移走。”[2]他以此来威胁城内由他管辖的基督徒们, 如果不能移开山, 就会受到严酷的惩罚。基督徒们听到这些都惶恐不安惊恐万分, 整天整夜泪流满面, 伏地祈祷耶稣基督, 直到第八天, 神给予了他们启示, 让他们找信仰特别坚定, 心灵纯洁高贵, 无比热爱基督教的独眼鞋匠来完成这项在现在人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但是在当时据记载独眼鞋匠最终在神的引领下将山成功的移走。哈里发一方面用他的淫威压迫着基督徒们, 另一方面又被独眼鞋匠的神迹所震惊, 便暗暗地改信了基督教, 这个是在哈里发去世后大家在他的脖颈上发现了象征基督教徒的十字架项链得到证实的。哈里发被基督教耶稣和所谓的伊斯兰教的神同时掌管着, 但最终没有逃脱被蒙古大军征服的厄运。
在哈里发迫害基督教徒的整个过程中,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以及充当旁观者的无信仰的普通民众之间都处在种种权力关系的冲突中, 相互交织, 多线条非中心化的同时进展着。
二、三个百姓受制于宗教
三个波斯人在途中的遭遇也体现出了宗教之间普通民众间的权力关系。他们三人自认为是波斯人中最为优秀的, 去礼拜一个刚出生的先知, 在他们三人拜访完毕走后, 这个刚出生的先知婴儿送给他们三个人一个紧闭着的箱子, 三人在途中由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 禁不住打开了箱子, 结果发现箱子里边竟然是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原本是在暗示他们要有坚定的信心, 但他们三人误以为是受到了极大的愚弄, 将石头愤然的丢入了途中的一个坑中, 不料坑中的石头竟然燃烧了起来, 三人惊恐万分, 将坑中燃起来的火视为是神, 跪地膜拜, 并将火坑中的火带回他们居住的地方, 居民从此信奉火神, 崇拜敬仰火, 这就是火神的来源。
三个波斯人、当地的居民、刚出生的婴儿先知、火神他们当然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马可在叙述这件事情中也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意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几者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权力关系。
三、教士压制老百姓
权力关系同样存在于喀什米尔王国的普通老百姓与教士阶层中, 这个国家居住着擅长巫术的老百姓和教士阶层。他们对偶像崇拜的热忱度远远地高于其他民族的限制, 居民受教士阶层的影响都不能受两性所带来的欢乐, 教士阶层的话语对普通民众有着绝对的权威。喀什米尔王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不受任何国家的管辖, 也不是任何国家的附庸, 包括元朝在内都没有管辖他们的权力。他们自己行使对自己的独立的权力, 或者说普通民众只听从教士阶层的话语, 他们对于教士阶层的话绝对遵从,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 他们甚至可以放弃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即对性的渴求, 光这一点就可以很明确的看出来教士阶层的话语以及价值观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这样的绝对遵从实际上已经完全可以体现出教士阶层对普通民众实施的权力有多么大。
结语:
一种思想的形成, 虽然要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作为保证, 但思想的发展与贡献, 除了巩固原初形态的文化真精神, 更重要的在于它对社会文化的建构和对人类精神的重塑。在多元并存, 全面发展的文化架构中, 其思想的可变性和深刻性, 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宗教作为文化的心理积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都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效应。
摘要:《马可·波罗游记》叙述的历史是多线条的, 非中心化的、复数的。在小说中各个阶层, 各个等级中, 人物关系无时无刻都处于种种权力关系中。权力一词, 意蕴丰富。它是一个与自由、利益、规则、正当等价值密切联系的概念, 同时也是欲望的转化物, 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主观表达, 权力动机是产生其相应行为的主观因素。权力和利弊很多时候成为历史阐释的话柄, 并且在文本中充当着叙事动力的角色。“新历史主义处理的是过去社会的权力关系。”[1]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 着重审查《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叙述的宗教权力关系。
关键词:《马可·波罗游记》,宗教权力关系,新历史主义,非中心化
参考文献
[1]张进,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 45页.
[2]李季, 《马可·波罗游记》, 1936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
【生活中的宗教】推荐阅读:
新疆塔吉克族宗教信仰生活的文化多样性10-06
电影中的宗教论文05-30
英汉习语中的宗教文化08-27
宗教艺术的宗教批判05-31
宗教知识:彝族原始宗教12-29
区宗教及宗教工作情况汇报07-22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品位与格调12-19
宗教解读06-24
宗教文学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