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方案

2024-09-28

教师工作方案(精选13篇)

教师工作方案 篇1

新任教师培训方案 -工作方案

根据《凤庆县教育局关于做好招聘的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的通知》(凤教发〔〕402号)要求,经中心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对20招聘的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特制定培训方案: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我中心校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中心校成立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训领导小组,领导组成员如下:

组 长:李志华

副组长:罗绍开、张红阳、李亚红

组 员:罗映华、段家伟、骈飞、罗绍山、李世军、华银安、张鑫、何国宣、苏东亮、周映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导处,由罗绍开任办公室主任,由教导处、总务处和办公室其他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业务办理和督促检查工作。

二、培训对象

2015年8月招聘的小学特岗教师(王明英、王文成、毕学美、余 艳、李祥、甘爱萍),2015年10月事业单位招考安排就业的新教师(罗忠平、文邦荟)。

三、指导教师安排

为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中心校结合实际采取一对一帮扶。

罗忠平——指导教师赵风云

文邦荟——指导教师罗自荟

毕学美——指导教师韩素琴

余 艳——指导教师杨海兰

王明英——指导教师杨雪香

王文成——指导教师周国宇

李 祥——指导教师王珊珊

甘爱萍——指导教师王正秀

四、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加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培训,为上好课打好基础

教师工作方案 篇2

通过改变教材分析的方式, 以小专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究教材分析活动的有效性。

把小学阶段的教材分成几个板块进行分析, 不仅让教师把握了解所教年级的教材, 并且对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学术论坛”的形式, 给教师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通过规范的、有步骤的教材分析研究活动, 使教师了解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 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分析活动往往是教师以年级为单位, 或针对单元教材或针对课时教材在年级组里汇报交流。但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的意识与主动进行教材分析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局限于本年级的教材分析, 往往易于把着眼点放在对局部的分析上, 而忽视对教材整体的把握, 这样就难于看到各部分知识的联系, 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明确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地位、作用, 所以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觉得进行这样的教材分析没什么实效。二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没有明确方向, 流于形式。

为了改变以往状况, 陈文良特级教师工作室提出了以“小专题”为切入口, 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研究活动。

三、活动程序

(一) 以工作室成员为核心形成研究团队。主要职责是针对每一个板块提出要分析的问题。

(二) 按照数学知识的分类制定教材分析的各个方块。

根据我们对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理解, 我们把教材研究的内容分为六个板块:

1. 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3.问题解决;4.空间与图形;5.统计与概率;6.数学广角。

(三) 针对每一个板块提出分析的问题

1.“数的认识”这一专题分析的问题:

(1) 小学阶段主要认识哪些数?

(2) 教材是怎样将“数的认识”各部分内容安排到各个年级的?

(3)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数的认识”的教学?

2.“数的运算”这个专题分析的问题:

(1) 小学阶段“数的运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数的运算”在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

(3) 新教材对于“数的运算”做了哪些调整?

(4)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问题解决”这一专题分析的问题:

(1) “解决问题”这个内容在新教材中是如何编排?

(2)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谈谈新教材在“问题解决”与老教材的应用题编排有哪些异同。

4. 空间与图形部分分析的问题:

(1) 新教材编排的“空间与图形”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空间与图形”在各年级中是如何编排的?

(3) 与老教材比较, 新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中做了哪些调整?

5. 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研讨问题:

(1)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部分在各分册中时怎样安排的?

(2) 与老教材比较, 新教材在统计与概率部分在编排上做了哪些调整?

6. 数学广角部分的研讨问题:

(1) 新教材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在每一册中都安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学广角, 分别说说每一册数学广角的知识点是什么?

(2) 说一说每一册中的数学广角渗透什么数学思想?

(四) 教师自学分析、交流, 并形成文本交流材料

由小组长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 组织年级组教师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自学, 然后再利用一个单位时间在年级组内进行交流,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交流材料。

(五) 教材分析论坛活动

每一个年级组选派一个代表, 在数学科组活动中以学术论坛的方式进行全校性的交流活动。

四、推广实施

1.2012.3-2012.7总结在那大实验小学开展教材分析的经验, 形成基本的教材分析活动模式。

2.2012.9-2013.1在那大第五小学按既定的教材分析模式开展研究活动。

改进教师文字工作方案 篇3

据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和负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繁冗的文字工作。一份不完全的统计表明,一名公办幼儿园教师在一学年中完成的文字工作量可达30多万字,并且种类有近20种之多。看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是一个有效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的重要策略。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就是根据这种思路采编的。

近些年来,幼儿园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来自多方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是文字工作。

通过一项不完全的调查,我们发现:有96%的教师对目前的文字工作有抵触情绪。大部分教师认为,文字工作只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和积累档案资料,而要完成这些文字工作,许多教师得放弃休息时间、放弃与幼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由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通过访谈,我们初步统计出一个幼儿园教师在一学年中所要承担的文字工作量(见表一)。

如果把这些文字编辑成册,就相当于一部近200页(大16开本)的著作了!仔细分析表格中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内容其实是重复和交叉的,换言之,教师做了许多“无用功”。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反思:如何在文字工作中寻求突破,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

1.精简

在两次征询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确定了文字工作种类及其数量,以减轻教师的文字工作量。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文字工作模式,将14种文字工作减少到9种(见表二)。这次精简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每个教师都参与了新的文字工作方案的制定,将“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真正成了工作的主人。

初次的尝试使我们体验到了成功,在此基础上,一年后我们又做了第二次精简(见表三)。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教师文字档案的分类各不相同,有的侧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有的偏重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教师们结合自身的特长、经验、能力和兴趣确定一学期文字工作的种类及其数量。学期末,大家把自己的文本拿出来参加展评并供集体分享。

信任是激发主动性的基础,支持是释放活力的保障。我们大胆地尝试新的文字工作方案,不仅带给教师信心和活力,更是传递了一种自主发展的理念。

2.共享

我们认为,各个园所都有独特的办园理念和办园风格,每个教师也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因此在文字工作上不必强求统一,而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可以共享。

如,小班组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时,先分头认领设计任务,然后把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上传到“共享文档”上,其他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然后保存到自己的主题计划中。这个有15个活动的主题设计就在4位教师的合作与分享中轻松完成了。

按照以往的模式,这个主题每个教师至少要设计7~8个活动,而用“共享”方式,每个教师的备课量就减少了一半。这既让教师体验到便捷,又促进他们的合作。这种做法不在于是否具有现代化装备,而在于是否具有共享的意识。

除了这种“分散型共享”,我们还尝试了“轮流型共享”和“经典型共享”。

轮流型共享。将整个主题的设计、准备工作交由一个班级的教师来进行,平行班的教师只需作必要的修改即可,这同样可以提高效益。

教师工作方案 篇4

1-5年新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幼儿园发展建设的希望所在。这5年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打基础阶段,基础坚实则成材迅速。因此,根据上海市教师队伍建设“ *** ”规划纲要要求、松江区教育事业发展“ *** ”规划目标、我园队伍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规划,将1-5年教师培养列为师资培训的重点,并立足我园新教师群体特点和时代特征,改变固有的管理培训思维定势,促使我园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新教师顺应现今教育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教师行动计划刻不容缓。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海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以松江区新一轮师资队伍建设精神为指导,依据我园新教师发展现状与培养实际,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措施,立足课堂与实践研究,全面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为新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而持续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新教师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迅速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从而为我园三年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以保障儿童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基础,结合我园实际,通过培训和实践,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要求,尽快地掌控与孩子、与家长、与同事的关系,并取得最初的成就感。引导新教师辨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手头做的工作与长远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看,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学前教育这个广阔的领域,向一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逐步迈近。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入门(XX年9月——XX年8月)

通过培训和实践,新教师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要求,初步建立与孩子、家长、同事的关系,并取得最初成就感。

第二阶段:达标(XX年9月——XX年8月)

引导新教师辨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质量较高;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学前教育规律。

第三阶段:骨干(XX年9月——XX年8月)

在教育中表现突出,能独挡一面,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并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与研究中有一定见解,向一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逐步迈近。

三、主要任务

总任务:

立足园本实际,新教师能够通过各类培训,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成骨干。成为能够独立从事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合格教师,其中50﹪的教师能够在五年以后成为教学骨干。并让他们尽快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发展型的教师,促进我园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熟悉各年龄段幼儿特点,熟悉纲要、指南中幼儿的核心经验。

2、认真研读新教材,熟悉本年龄段教材特点。

3、积极参与园内各项活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4、结合幼儿园实际及班级幼儿的经验使用新教材。

5、赢得孩子的喜爱,获取家长同伴的信任和尊重

6、了解观察的技巧,实施有针对性的观察指导。

第二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熟悉幼儿年龄特征及个性特点,能为幼儿进行分层教育。

2、研读新教材,熟悉跨年龄段教材特点。

3、独立设计半日活动方案,组织幼儿自主游戏有初效。

4、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

5、根据年龄特点确定适宜的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6、参与专题研究,探索教学规律。

第三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互动性环境创设中有独到见解,有效实施高低结构转换。

2、独立设计半日活动方案,四大板块组织有提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依据新教材,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与实践性原则,开发设计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

4、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主动承担区级课题

5、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教法研究,并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与研究中有自己的见解。

四、主要措施

总措施:

建立新教师结对制,深入一线了解新教师实践情况,落实新教师专人指导和目标管理。开展谈心读书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方向,乐业敬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活动,使新教师掌握专业技能。采用实践加反思的模式开展研究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加强班级日常管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阶段措施:

第一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支教教师工作评价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支教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支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运用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民主的评价原则,使支教教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有良好的表现,使特制定本方案。

二、评价内容、细则

(一)教师素质评价

(1)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政治学习和升旗仪式准时无误;(2)不参与邪教、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工作期间不酗酒闹事;(3)认真执行学校的考勤方案。不擅自离校,认真签到、签退。不旷工、迟到、早退、空堂。

(4)不学习、不研究、不进取,教学水平低,教学方法不改进、教学质量不能提高,期末经考核小组评议认定为不合格。

(5)违背教师职业道德,不尊重、甚至训斥指责学生及家长,对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臵之不理,学生及家长问卷满意率低于60%扣为不合格。

(6)衣着整洁,精神饱满。不穿短裙短裤,不穿脱鞋,不施浓妆,不留怪发,举止端庄大方,谈吐得体。

(7)不私自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订资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打骂学生、歧视差生

(8)尊重别人,不自视清高,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备注:师德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

2、校本研修及教研教改。

(1)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和教研教改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心得。

(2)按时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说课。按时参加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专题研究、经验交流、公开课、观摩课、电教课等教研活动。

(二)教学质量评价

有成绩的支教师参与全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同其他有成绩的教师一块排名。无教学成绩的支教教师,同其他无教学成绩的教师一块排名评价。

(三)教学常规考评

1、备课

(1)教师能备课认真,教案书写规范、工整。

(2)教案超前一周完成,讲课时携带教案、讲课内容与教案一致。(3)教案课时数量符合要求,能把握重难点并有解决方法。

(4)能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运用科学,课堂训练效果显著,检测题针对性强,有层次。

(5)教案格式正确,项目齐全。有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板书设计。

2、作业批改

(1)作业布臵符合教材内容、数量适当、难度适宜、有层次、有针对性计、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

(2)作业批改及时全面,紧跟教学进度,做到全批全改,批语工整规范,有针对性、艺术性、激励性。

(3)作业批改记录填写规范,记录详实。

(4)对学生的作业书写有要求,学生的作业工整、干净正确率高。

(5)练习册、月考或其他测试试卷评改认真、坚持原则、公正打分,不弄虚作假。

3、对学生的辅导

(1)对学生的辅导有计划,有差生转化措施,能耐心、详细地进行辅导。

(2)有辅导记录、差生转化记录。

4、课堂教学

(1)认真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制度。(2)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活动计。

王士店小学

教师进社区工作方案 篇6

围绕文体活动、科普知识、法制宣传、健康生活、绿色环保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与青少年成长密不可分的五个方面开展活动。依托社区青少年组织和活动阵地,整合相关社会资源,扎实推动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社区少先队工作品牌。

二、工作内容

1、文体活动进社区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性文娱活动和球类、棋类、运动会等比赛活动,引导队员们崇尚和参与健康、文明、向上的文体活动,高扬朝气蓬勃的青春旗帜,促进社区发展与青少年文化良好的互动。

2、科普知识进社区

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建立青少年科普网络基地,引导队员们学科学、爱科学,正确使用互联网络。通过建立青少年读书亭、阅报栏、科普宣传橱窗,发动青少年加入社区青少年读书小组,使社区成为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营造社区青少年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3、法制宣传进社区

举办社区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制和禁毒图片展、以案说法等活动,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构筑青少年拒绝“黄赌毒”的思想防线。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清除社区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不良现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为社区安全、稳定发挥作用。

4、健康知识进社区

围绕当前青少年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习惯、吸烟酗酒、滥用药物、性教育缺乏等问题,积极开展社区青少年优生优育优教宣传、义诊赠药、家庭教育咨询、青少年健康服务热线等活动,推进社区青少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引导青少年关注健康人生,预防疾并增强体质。

5、绿色环保进社区

教师工作方案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当前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火腿”“速成鸡”等让人们“谈食色变”的食品安全问题, 无一不昭示着摆在消费者面前最紧迫的难题——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而这一宏大而艰难任务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提升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发展水平, 花大力培育出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进而培育出为提升我国畜牧产品质量保驾护航的优秀畜牧兽医专业学生。

2 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2.1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完善, 培养计划不具体

截至目前, 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评定还未出台统一标准。尽管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已经就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目标, 但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价、激励、培训等均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 大多停留于理论阶段, 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远远不能满足“双师型”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和教学的需求。各职业学校的畜牧专业组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

2.2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缺乏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来源广泛, 教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大部分是从畜牧兽医专业大学专科、本科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缺乏来自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公认的技能等级证书, 他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 但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专业生产发展实践相结合。其中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 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强, 但严重缺乏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直奔教学实操内容却忽略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甚至少部分本专业教师是通过普通高中跨专业跨学校转型过来的教师。

2.3 教师的实践场所有限, 实践机会有限

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出台, 职业教育的学生队伍在迅速膨胀, 由于实训室、教室等教学场地短时间内无法跟上迅速扩增的学生队伍, 一部分中职学校将本来用来做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场地用来充当了教室, 这样一方面造成了本来实训占大多数的多门畜牧兽医专业课只能在教室里面通过教室口头讲述或者看视频来完成,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严重制约了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是中职学生队伍的迅速膨胀增加了专业课教师理论课教学的工作量, 造成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就会减少。

2.4 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很多中职学校目前在花大力气、高成本搞教师的“走出去, 请进来”的短期快速培训班, 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中培训, 以期快速提高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时间短、易于安排组织, 做到了不同单位的教师相互深入交流, 利于好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很多中职学校在理论培训结束后都会安排企业实习这一环节, 但是落实有困难, 最后往往流于参观、企业挂职等表面形式。另外, 由于各校派出的学员在教学能力和知识层次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 给培训的教学实施造成困难, 培训效率不高。

3 对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培养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中职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制度建设和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目前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尚未统一, 各职业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并为管理部门、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体所认可的标准体系, 确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价、激励、培训等制度。

3.2 明确培养目标, 提高培养成效

大部分理论基础扎实畜牧兽医理论课教师, 往往缺乏下农牧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的实践经验。学校可针对本专业教师个人所学专业方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 通过专业组推荐, 积极支持他们提高专业实践技术技能, 并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宠物美容师C级证书”“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兽医专业验证性、探究性的手术、实验以及畜牧养殖方面的畜禽生产、小动物饲养等基本技能项目训练。一部分专业实践课教师大多来自于企业一线, 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 但缺乏教学经验。对他们则需要加强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 让他们成为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合格教师。

3.3 落实培养计划, 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 结合本专业组教师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 给教师提供便捷的下企业实习、培训、兼职的机会, 教学过程和培养模式做到产学研结合, 将顶岗实践落到实处。依托企业, 采用岗位培训、顶岗锻炼、观摩研讨、导师带教等方式, 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本领与操作技能,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确实提高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畜牧兽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以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畜牧兽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小娟.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45-48.

初探高职教师的应激管理方案 篇8

关键词:心理应激应激源应激管理高职教师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压力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各种应激交杂的环境中,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杜波伊斯所言:现代人已不太需要去对抗饥寒交迫和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 但是他们必须对付排得满满的日程表、 繁忙的交通、噪声拥挤和其他人为的紧张情境。

而对于教育行业来说,高校日益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提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另一个特殊群体——教师。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却很少受到学校的关注。教师的工作紧张、工作焦虑和工作不满得不到及时调节,往往会将不良情绪情感带入生活,影响到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带入工作,影响学生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同时关注学生和教师,才能保持生命活力。因此,了解产生教师压力的应激源,建立有效的应激管理方案,对高职教师自身和高职院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激的概念和作用

什么是应激?应激一词在英文解释中与紧张、压力为同一词“stress”,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学科对应激的研究并不将其仅限制在心理层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和生理现象、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整合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应激或者心理应激应该是:个体认识到的要求或实际的要求与个体满足要求的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适应过程。从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应激其实就是对于刺激的一种适应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这就使得应激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因素,同时,当刺激被我们感知并接收时,一定会引进我们的主观评价,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如果这些刺激需要我们付出较大的努力才可能适应,或者说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 就会引起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即紧张与压力。

既然应激会导致我们的紧张与压力,那么是否意味着应激就是消极的?我们是否就要遏制应激的出现?这就要考虑应激的双重性作用。应激有消极作用,长期的、超过个体应对能力的应激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痛苦;但是,它同样有积极作用。适度的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中国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就是应激对个人成长的促进。心理学家塞里就将应激分为了“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而积极心理学也越来越重视“积极应激”对社会发展的有益作用。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应激同样带给我们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关键在于如何减少消极应激带来的影响,提高积极应激以促进工作和生活。

2 高职教师的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个体的应对反应和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境。一切环境变化都是潜在的应激源,但只有被我们的认知性评价所观察到的,对我们具有威胁或挑战时,它才能为实际有效的应激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应激源,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应激源都相同,每个行业除了一般性的应激源以外,还有只存在于本行业的应激源。那么,造成高职教师紧张与压力的应激源包括哪些?

2.1 工作相关因素。当代的高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额外的行政任务和科研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教师们往往需要主动延长自身的工作时间,而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完成任务,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吸取新知识来满足多种的工作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往往无法专心于一项主要工作,无法在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发展,多方涉及却无法各个击破,减少了教师内心的工作满足感。这也是造成当今教师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应激源。

2.2 人际关系问题。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了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三种主要关系。师生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屡屡爆出的虐童事件也反映出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高职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与本科生相比,成绩一般却思维更加活跃的高职生,他们有着更直接的学习目的,行为举止也更加的社会化,对于教师的认可度更加的低,因此师生关系的处理更加的复杂也更具矛盾性。

2.3 个人健康问题。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因乳腺癌去世的消息让人们将目光投注到了教师这个行业上来,其实,最近几年因健康问题而离世的教师频频出现。教研教学、科研论文等等一系列的压力使得教师群的健康过早的亮出了红灯,患有职业病的教师不在少数,不及时检查医治就会迅速的蔓延恶化。

2.4 经济问题。长期以来,教师因其工资和工作稳定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大潮,教师工资增长缓慢成为很多教师心中的痛。经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必然带来其他一系列连锁反应。

3 应激管理方案与健康

针对以上反映的种种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这就涉及到应激管理。应激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地应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地应对应激事件,从而减轻生活事件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消除可能导致身心伤害的策略和方法。生活中的应激源和应激事件各种各样,个体的应激反应也不是单纯的生理反应或心理异常,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应激管理方案:

第一,认识应对: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有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和苦恼来自于长期地陷于一种认知的误区当中,觉得自己倒霉,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觉得别人有意针对自己等等,这让我们非常痛苦。其实,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换一个角度思考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①变负担为挑战。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刺激物,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认知,将有助于减少这些消极刺激造成的应激反应。比如,教师面对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负担,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挑战。当你完成这个挑战,其实也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②变消极为积极。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消极应激只会损害人的健康,增加人们身体的不适合精神的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遇到的不良生活事件,或者对一个消极性创伤性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行重新的评价。比如,教师额外的行政任务,如果消极应对,不仅造成自己的工作压力,也让领导产生不满情况;但是如果积极应对,可能会让领导和同事更加的信任和重视你,“焉知非福”?

③变长期为短期。有研究发现,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越长,被试患者患感冒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活中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慢性应激源,而这些慢性应激源主要与工作压力和人际冲突有关。所以,面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冲突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以避免,变长期为短期,降低应激的严重性,并努力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

第二,认识应对:建立合理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能以一定的方式调整冲突双方的关系,避免或减轻个体因受到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内心痛苦。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对于我们来说要懂得选取其中合适和有利的机制。

①合理化。合理化的两种表现形式:“酸葡萄机制”,将自己不具备或得不到的东西说成自己不喜欢的或坏的东西;“甜柠檬机制”,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说成是好的。两者都属于“知足常乐”式的自我安慰。

②幽默。用幽默甚至是自嘲的方式来面对紧张或压力,往往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机智和乐观。比如,年轻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往往非常紧张,如何克服这种紧张,将课程准备的更加生动,这就需要运用幽默。幽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的紧张情绪,给台下的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转移。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它对象的潜意识机制,当然,这里的转移并不是指让教师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或家人身上,而是寻求其他的转移途径。比如,现在高校都建有心理发泄室,这些场所往往是为了学生开设,但其实教师也同样需要心理发泄,将情绪转移出去。再比如,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转移情绪。

第三,行动应对:寻求外部帮助。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良生活事件时, 我们要善于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专业和非专业两类:

①专业支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高校本身就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医生或心理专任教师,他们能够给予其他教师专业上的帮助,以更加专业的途径来处理应激事件。我们现在的许多高校都没有利用好这一资源,心理咨询只是单纯为了学生而开放,忽视了学校内另一支需要心理关注的群体。而许多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碰到心理问题不懂得寻求最便利的心理帮助,使得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

②非专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生活中许多人都习惯于采用这样的方法, 比如遭到重大事件时与几位知心朋友喝喝酒,说说心里话以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尤其是女性在碰到重大应激事件时更需要寻求这种非专业支持。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也在加大,比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对于教师身体健康的关注等等,这对于减弱不良的情绪反应和降低紧张度都很有益处。

第四,行动应对:回避或者远离应激源。有的时候,生活当中一些不良的刺激和负面事件,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仅仅依靠我们的主观努力就能够改变的。在这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不去接受这些刺激,努力使得我们的生命体避开应激状态,而不是去改变那些让我们感觉到不满和愤怒的事件。

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应激,但正因为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应激,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活。高职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育他人的同时同样需要教育自己面对各类应激源,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应激管理,让自己更加健康与快乐的工作与生活!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健康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师曙光.应激管理与健康[J].山西:太原大学学报,2012(9):6-9.

教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篇9

教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评职、晋升、奖惩、聘任、调资、辞退等的主要依据。为使考核工作更加客观、公正,真正起到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考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校考核工作实施方案。

一、考核对象

本校在编在岗的全体教师

二、考核原则

1、师德为先,注重实绩。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4、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5、公开性与保密性相结合。

三、考核领导小组名单

长:王玉堂(校长)

副组长:王阳春 叶 兵 孙火庭

成员:夏基陆

凌 凯 吴宇峰 杨先华 王玉祥 徐春红

李幼清

张 勇 张国庭 杜宏奎 秦朝晖 王江平

王同喜

四、考核小组职责

1、制定考核实施方案。

2、组织、动员、实施本单位考核工作。

3、审核初定的等次意见,撰写并提出最终考核等次意见。

4、受理教师中对考核结果不服的复核申请

五、考核内容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效。德:主要考核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表现等;

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等情况;

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遵守纪律和学习贯彻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等情况;

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情况,取得的成绩,同时要结合考核教师德育工作开展情况。

六、考核标准

考核以自评、民主评议与考核小组评议相结合,最后根据总分确定考核等次,考核等次分为考核分为四个等次,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七、考核方法及程序:

1、组织动员。公布考核范围、内容、程序及考核有关事项,发下《考核表》,学习“考核细则”。

2、被考核人按照考核内容和标准对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和本工作完成情况填写《考核登记表》,并在表中相应的地方自我考核意见。

3、考核领导小组根据考核标准对所有被评人员进行评议打分,讨论确定考核等次。

4、公示考核结果。学校考核领导小组将全体参加考核教职工考核结果在校内公示7天,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从公示起七天向学校考核领导小组申请复核(也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考核领导小组应认真调查研究,并在三天内提出复核意见。

5、由考核组先签署考核意见后,个人再签署考核意见,最后盖上公章送教育局审核。

团风县李四光中学

国培指导教师工作方案 篇10

西师附中指导教师陈秋蓉

11月22日上午,由西南大学培训学院张书记带领的国培计划—2010四川英语培训班一行来到我校(西师附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影子研修。我有幸被定位影子研修的指导老师。我所指导的两位学员分别是来自四川绵阳兴文中学的史正荣老师和来自绵阳八中的许晓东老师,为了搞好这次影子研修工作,使我的指导工作和互相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影子研修指导工作时间:2010年11月22日—12月17日研修指导老师姓名:陈秋蓉

研修指导教学班级:西师附中的初中八年级1.2班

研修学科:英语

研修所使用的教材:《Go for it》Unite6—8

二.研修工作具体安排

1.研修学员听指导教师所上的教学课。要求学员做好听课记录,并与指导老师一起就所课起就所课程进行探讨课堂教学的准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2.我将和两位学员一起共研一堂课,同说一堂课,并安排学员上好一堂课,课后与他们一起做好交流,研讨工作。

3.指导学员完成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报告

三.为了使学员和我互相学有所得,顺利完成这次影子研修工作,我将认真对待,认真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示范课,认真分析反思好每一堂课,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教师工作方案 篇11

关键词:优秀教师个案研究规律探索群体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问题的提出

1.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4]。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其中实施“优秀教师”带动战略,以此带动整体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1.2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发现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优秀品质、知识结构等。

2)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了解优秀教师成长的轨迹,总结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

3)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个案研究,探索并研究优秀教师成长的培养方法,为学校培养名师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和有效保证。

1.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影响是永恒的、久远的。一名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最后成长成了“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优秀教师成长专业化的范例,是更多新教师学习的楷模,能有效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2课题的研究依据

本课题中的“优秀教师”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表现突出,取得优秀成绩,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老师[5]。

我们通过对优秀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具有强烈的个性差异。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发现:在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透过表层的个性因素,仍可从中概括出某些共同的因素,这说明优秀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

另外,学校地处鲁西地区,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迅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每年都举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有的老师还获得了“水城名师”的光荣称号,享有市政府特殊津贴。所以,进行优秀教师个案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校近几年来被连续评为科研示范校,科研成果多次在省市获奖,科研力量雄厚,本课题更是选取精兵强将参与研究,力争取得优秀成果,为学校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保障。

3课题的研究假说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同时须具备超前的教育理念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敬业乐教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我们对“优秀教师”作出以下假设:1)所有教师都可成为优秀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校教育者的要求都需要有更多的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2)优秀教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要有持续发展的信念,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3)优秀教师是个体与时代互动的产物。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时势”就是“机遇”,尤其在这改革发展年代,社会赋予了个人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大好机会,优秀教师都会并能及时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机遇,并使机遇成为成长的契机。

4课题研究的原则

1)分类推进的原则。青年教师发展历程一般经历适应、定向、成熟三个阶段,从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师的成熟度”分析,处于这三个阶段的教师分别为服从型、自学型、事业型。因此,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2)群体提高原则。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整体提高,提高中青年教师素质,我们强调的是群体,不是个体,只有全体青年教师素质提高了,才能优化教师队伍,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整体实施,提高中青年教师群体素质是系统工程,不仅校长要抓,行政人员、教研组长、老年教师都要来关心。

3)动态开放原则。要采取开放原则,利用各种条件,请进来,走出去,提供各种进修机会,使中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迅速提高。

5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5.1课题研究内容:

1)优秀教师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教龄、任教学科、“成名”时间等;

2)优秀教师个性情况:描摹出所考察个案的生活态度、性格、能力等特征;

3)优秀教师求学经历:以生活故事等形式描述个案的基础学习、定向学习、在职进修培训等经历,了解各阶段经历对其成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

4)优秀教师任职经历:以教学故事等形式描述个案从事教育教学的历程,特别关注其被评为名教师前后的心理变化,了解这些经历对其生活与工作的影响;

5.2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近几年来,获得“国家级”或“省级”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优秀教师的领导、同事以及所授课的学生。

2)个案研究法。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开始,本课题组打算对40位聊城市的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3)档案分析法。在考察过程中尽可能搜集对象的有关档案,如获奖情况、科研成果、备课笔记、组织鉴定等。

5.3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搜集有关资料,确定聊城市优秀教师研究对象40人。

第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实施研究阶段,主要是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对优秀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做好阶段报告,论文形式呈现。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6课题研究成果显现形式

1)论文发表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子课题论文。

2)问卷调查表通过调查聊城市国家、省级、市级共40名优秀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形成问卷调查表,进一步总结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

3)研究报告撰写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佟晓妍.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共同体初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6)

[3]张宁娟.教师自我成长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教师工作方案 篇12

经历了几十年改革的师范教育, 随着师范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转型, 如今“教师教育”逐渐替代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其内涵更为丰富, 体现与时俱进。教师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 为祖国培养更加敬业专业的教师。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其追求“学术性”的学科本位思想影响, 师范教育的独特性和师范性在不断弱化。同时由于与基础教育的脱节及市场化浪潮的冲击, 使得培养出的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及毕业后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胜任其工作职责, 在知识结构、教育能力与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教学基本功薄弱。集中表现为: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多学科间渗透教学的不适应和相关知识的欠缺, 教材驾驭方面基础知识不扎实, 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方法不了解,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 在教学、辅导、作业和考试等环节上体现为缺乏基本理论和训练, 课堂板书不注重设计, 随意性强, 重难点不突出, 缺乏条理性, 或书写不规范, 字迹不美观, 或兼而有之。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欠缺, 即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如何安排教学流程没有科学的思考;二是对学生学习的组织能力欠缺, 缺乏应对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组织的管理能力, 师生沟通能力较差, 感知敏锐力不高、教育机智表现不灵活。对教师职业迷茫等。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弱化现象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普遍关切, 改革教师教育成为迫切任务。因此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研究, 结合现代教师教育的时代特点, 以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为指导, 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 探索培养符合时代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要求的基础教育教师的有效模式。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分属于各相关二级学院, 各学院每年招收的师范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生源要少, 因此整体规划上一定程度忽视了突出师范教育的特性, 主要表现为:忽视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甚至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 是一个养成的过程, 应该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开始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滞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设置哪些课程及所占比例, 应根据国情和时代发展趋势, 进行科学论证, 合理设置。现行培养方案, 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分量已到了无法再少的地步, 只剩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及教师口语。这些课在教学中主要偏重理论, 缺乏一定的实际联系, 使得课程枯燥无味, 学生根本不爱听课,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不受欢迎。学科教学法在院系也属小儿科。师范生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也是条块状的学科知识的细化, 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基础教育综合学科的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弱化。教学技能训练欠缺, 学生教学基本功差, 无法适应基础教学的要求。教育管理能力欠缺实训,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课堂内教学还是堂外及校内外活动, 都没考虑师范生教育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培养, 致使学生在实习及新工作岗位上缺乏必要的班主任工作技能及学校其他行政工作能力;高校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高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主体, 两者按道理说应该联系密切, 实际上地方的普教研究与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是脱节的两条线, 高校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步调不一致, 各行其道, 各自为政。

三、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改革的探讨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总体思路。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回归突出“师范性”的轨迹, 从科研本位向教学本位转型。培养模式、方案紧紧围绕提高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实效性, 以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精英为主。

1. 培养方案注重育人性、师范性。

课程设置加大职业认同感、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基础知识综合性等教育技能训练课程的权重。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 课程模块除必要的公共课外, 设置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教育专业课两模块, 二者比例接近1:1。教育类课程体系由传统的老三门向新四类转变。新四类是教育理论类、教育教学技能 (技术) 类、教育实践类、职业操守培养类。教育理论类课程由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 改为现代教育理论、青少年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式侧重与理论与实例的综合分析为主, 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及实用性。最好能将分散于各二级学院的师范专业进行统一规划, 整合人力、财物等有利资源。如果统一规划有难度, 可以首先通过调整一些课程来实现对师范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职业操守培养等课程开设上采取由教务处统一开设, 全校范围内有能力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从事教学, 增强实效性;在学科知识方面,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扩大知识面。师范院校要成为把学生培养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多学科交叉的教师职前培训基地。

2. 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训练。

将技能训练设为师范学生必修的科目, 考试评价方式多样化, 体现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能力包括以下几大方面: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班级与课堂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材施教的技能。

3. 以适应基础教育课改所需的合格教师为核心, 采用“双师制”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中增设聘请基础教育知名教师进入高校课堂授课, 交流经验, 让学生更多更好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便于其正确调整他们学习目标。

4. 培养目标从“学会”转为“会教”。

教师职业主要任务是培养下一代, 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会教”才是最终目的。加强教育实践, 拓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机会, 将目前的3个月左右实习时间改为3+1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会教”的技能。

5. 强化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教育也要信息化, 利用网络多媒体从事教学是对新型教师的必然要求, 开设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比如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建设等等相关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软件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9号文件精神, 结合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 探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及课程设置规划。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朝新.网络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其优化[J].文教资料, 2006, (25) :37-38.

[2]崔海飞.基于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法J].学理论, 2010, (24) :288-289.

[3]颜春晖.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3) :62, 110-111.

[4]丁发明.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素质[J].文理导航, 2010, (23) :28.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方案 篇13

一.组织机构

二.培养途径

㈠学习的平台

读书学习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必须认真读书学习。一读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二读教育类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叶圣陶等中外教育专家的著作,提升教育理论素养;三读关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类著作;四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从中受到人文的熏陶,体会人性的光辉,提升人文素养。读书的要求是:每位培养对象每学期应读一本教育专著,订阅两种以上的教育报刊,并做好6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由所在学校教务处或教研室负责考核。县学科指导组将适时举办培养对象读书交流等活动。

㈡实践平台

做教师,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任教的学科、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喜欢自己的为人。这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每位培养对象除了积极参加所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外,每学期还须授过关课、汇报课各两节(月均一节);并随时接受学科指导组平时的随堂听课。

要上有质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磨课的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思。这种形式是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根据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的临时教研需要,被推荐的培养对象还需进行几轮备课、上课,同学科组的老师参与研究,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或打擂活动。

㈢研究平台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课堂是研究室”这一概念,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研究平台,积极参加以下几类研究活动:

1.备课组研究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一是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二是“一人主备,众人参与”形式,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

2.学科组研究活动。一般来说,学科组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学科组开展研讨时,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3.课题研究科研活动。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其做法是:(1)选择课题;(2)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自主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4)建立研究制度;(5)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达到以点带面,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每位培养对象至少应承担或参与一个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并做到“研”有计划,抓落实、善总结、显特色。以达到课研目的求实,措施落实;课研过程扎实,资料翔实;课研态度平实,讲求实效的目标。

4.自主研究活动。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泼。每位培养对象本身一要用心,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最终形成成果。

5、竞赛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是检验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平台。今后,参加县市以上竞赛活动的对象,评选县市级以上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将从培养对象中择优推荐产生,积极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力促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以上培养对象参加的研究活动由所在学校教务处或教研室负责考核。

㈣ 交流平台

1.教师论坛。由学科指导组、所在学校教务处或教研室牵头,分学科组进行,提前定出每期论坛主题。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每位培养对象应积极参与论坛活动,活动前提前自学,查找资料,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在“圆桌论坛”民主交流或以“嘉宾访谈”的形式,既做观众,并踊跃发言;还可围绕同一话题,轮番上台讲演。

2.网络媒体。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每位培养对象根据要求,一是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成果;二是参加教育博客联盟,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三是浏览所推荐的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

3.学术报刊。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培养团体将给予培养对象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推荐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每位培养对象每学期须撰写2500字以上的典型案例、总结论文各一篇。

三.工作职责

1.指导成员

学科指导组是由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研员等优秀教师组成的培养团队,应树立大局思想,增强服务意识,讲求奉献精神。积极参加本次县小学指导与培养80后青年教师的工作,服从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认真细致地指导和培养本学科的培养对象,为打造一支事业心强、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而努力。

2.培养对象

上一篇:寒假阅读毕淑敏散文集心得感想下一篇: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