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

2024-06-22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共11篇)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 篇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大调解”及多元化调处工作体系,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到位、化解到位、疏导到位,从源头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3月17日上午,在长顺县政法委会议室召开了“长顺县人民调解工作会议”,长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大洲、副书记陈忠,司法局局长毕秀明、副局长陈尚刚,各镇(乡、街道)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及司法所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冯书记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如何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二是如何能够调动基层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如何让调解人员掌握国家政策、熟悉国家法律法规。

会议强调,一是充分认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 篇2

一、“大调解”工作体系操作规程问题

虽然“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了至少三级以上的以人民调解为主导的调解网络平台, 然而各级调解组织职能分配和职责定位尚不够明确。如甲乙二村村民因相邻纠纷引发的打架造成一方村民轻微伤事件, 可能甲村或乙村村级组织在受理调解, 也有可能是地方公安派出所或司法所在受理调解, 如果出现信访, 可能是市联调中心在受理调解。笔者认为, 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就像一个电脑网络系统分为前台、中端和终端, 如果每个环节均接收、识别、处理同一信息, 就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混乱一样, 结果只能是无法正确地处理这个信息。因此, 保证“大调解”工作体系正确、高效运行, 必须像“两院”一样制订操作规程, 从制度化层面来加以解决。

(一) 信息畅通网络共享

“大调解”工作体系正常、高效运转必须建立在信息畅通的基础上, 而信息畅通必须依赖于互联网的建立和完备。县市级联调中心设立网上案件管理中心, 联接乡镇 (街道) 联调中心和各级调解组织 (终端) , 形成“大调解”工作体系内部局域网。二级联调中心必须设立专职网管员 (可兼统计员) , 及时将网上信息提供给领导决策并将结果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样的, 专职网管员负责将领导交办的案件通过网络发送给各级调解组织。各级调解组织设立内勤 (可兼职) 将案件受理、办理情况及时输入, 供局域网成员单位共享。通过局域互联网建设, 达到打开电脑, 全市联调工作一览无遗的程度。

(二) “大调解”工作体系操作规程设制

“大调解”工作体系操作规程由总则、管辖、调解程序和附则组成, 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法律适用) 为保证“大调解”工作体系操作有序规范, 提高调解组织工作效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大调解”工作体系解释) 本规程所称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指以县市级为单位, 建立县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乡镇 (街道) 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村社区 (居委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专业调解委员会和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的调解组织以及民间“老娘舅”调解工作室等, 采用“网格式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模式, 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体系。

第三条 (调解原则) 以调解形式化解社会矛盾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依法自愿原则;明辨是非、分清责任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合理原则;接受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指导原则。

第四条 (“大调解”工作体系管理模式) 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负责全市调解工作, 乡镇 (街道) 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负责本辖区的调解工作, 其他各调解组织各司其职、联动配合。

第五条 (调解员聘任) 调解员聘任由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负责实施, 聘任期为两年, 到期后可续聘。聘任办法由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另行规定。

第六条 (调解主持人) 矛盾纠纷案件的调解由聘任的调解主持, 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详细的书面记录并制作调解书。

第二章管辖

第七条 (属地管辖) 矛盾纠纷案件以乡镇 (街道) 为辖区实行属地管辖, 其中一般矛盾纠纷案件应当以村、社区 (居委会) 为辖区管辖。

第八条 (专属管辖) 矛盾纠纷案件涉及专业性、行业性或行政性的, 由专业性、行业性或行政性调解组织管辖。

第九条 (特别管辖) 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及市级信访交办案件由矛盾联合调解中心负责管辖。

第十条 (首问责任) 当事人向调解组织申请解决矛盾纠纷, 调解组织经审查后发现无管辖权的, 应当立即联系有管辖权的调解组织或向共同的上级联调中心请示, 即时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调解组织受理。

第十一条 (指令管辖) 有回避情形或有管辖权的调解组织不宜调解的案件, 由矛盾联合调解中心指令某调解组织管辖。

第十二条 (首问管辖) 双方当事人不在同一辖区, 由首先收到调解申请的调解组织管辖, 并及时通知另一当事人辖区的调解组织。

第三章调解程序

第十三条 (程序启动)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因矛盾纠纷请求调解组织调解的, 应当书面或口头提出申请, 口头提出申请应当由调解员记录并由当事人签名;一方当事人要求调解的, 应当提供对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并提交相关矛盾纠纷的基本证据。

第十四条 (调解组织受理) 调解组织收到当事人申请后应当立即审查, 在管辖范围内符合调解条件的应当立即受理, 不符合调解条件的可告知到二级联调中心咨询;不在管辖范围内的, 应当立即与有管辖权的调解组织联系, 告知当事人向该调解组织申请。

第十五条 (联调中心受理) 二级联调中心收到当事人申请后应当立即审查, 符合调解条件的应当立即受理, 除决定自行办理外, 按照管辖范围将案件交办给调解组织并告知当事人;不符合调解条件的, 应当引导当事人诉讼或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利益诉求。

第十六条 (调解期限) 调解组织受理当事人调解申请后应当在7日内组织第一次调解, 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组织的, 最多可延长7天;案件调解一般在1个月内办结。

第十七条 (联调中心参与) 调解组织在调解过程中遇到困难要求联调中心派员参加指导的, 联调中心应当派员参加, 保证案件及时调处。

第十八条 (联动调解) 调解组强针对某一案件要求其他调解组织联合, 可自行联系该调解组织或向联调中心报告, 该调解组织应当派员参加。

第十九条 (调解预案) 调解员受理案件后应当认真分析案情, 案情复杂、疑难的, 应当邀请专家库人员召开认证会, 通过认证会制定调解预案。

第二十条 (调解基本程序) 调解应当在调解员的主持下由书记员记录, 按下列程序进行:

1.书记员核对当事人身份, 宣布调解纪律。

2.调解主持人宣布调解主持人、其他调解员和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宣读委托书;宣布调解开始。

3.在调解主持人的主持下, 由申请人 (委托代理人) 的申请人 (委托代理人) 先后发言;举证责证;主持人认证和总结;双方辩论;进行调解。

4.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 制作调解书, 经各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主持人征求当事人意见:是否共同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书效力, 如果申请当场提出。

5.当事人未能达成调解协议, 主持人宣布休调, 告知再次调解时间或调解终结。

6.主持人宣布调解终结的, 应当引导当事人诉讼或正规渠道提请诉求, 并提醒当事人依法行使权力, 及违法承担的后果。

第二十一条 (调解终结) 下列情形调解终结:

1.被申请人经多次通知拒绝参加调解并经上门工作后仍拒绝接受调解的。

2.经调解, 双方争议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

3.其他没有必要再次调解的。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 (调解对接) 诉前调解委员会, 轻微刑事检察调解委员会, 行政调解组织适用本规程规定。

第二十三条 (解释) 本规程由市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实施日期) 本规程自年月日开始实施。

上述操作规程只是笔者原始构想, 现实操作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二、诉调对接问题

根据法院系统和司法行政系统的统一要求, 各地均成立了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 其基本职责是符合法院受理条件的简单民事案件 (主要是争议标的较小的财产、债务纠纷) , 在受理前征求当事人意见, 是否由诉前调委会先行进行调解, 如果原告同意, 则由原告申请调解, 如果调解成功, 由法院对调解书效力予以确认。据笔者调查, 诉前调解在实践中的效果普遍不理想, 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申请人要求调解的数量有限;二是申请人经通知后愿意参加调解的数量有限;三是调解成功的数量有限;四是调解成功后经法院确认效力手续烦琐, 有的法院违背程序直接制作调解书。

笔者认为, 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必要存在, 理由如下:

第一, 诉前调解是在法院受理前征求原告意见, 经原告同意后实施, 形式上似乎自愿, 实际上是被动的, 一旦调解不成再向法院起诉, 不仅延长了诉讼的周期, 而且导致原告失去了最佳诉讼时机, 可能由于一开始诉讼保全的延误, 导致判决结果无法执行。

第二, 人民调解可以替代诉前调解 (当然也是人民调解) 。设立诉前调解的目的是基于减轻人民法院工作压力和方便群众权力实现, 事实上二者均没有做到, 而人民调解早已家喻户晓, 当事人如果选择人民调解解决纠纷, 在诉求和效率上完全没有障碍。

第三, 法院庭前调解可以替代诉前调解。按照法院办案规则, 民事案件在开庭前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 如果调解成功, 即可制作调解书, 案件以调解形式结案。事实上, 法院庭前调解不仅在时间上紧凑, 而且由于法院的权威和公信力, 调解的成功率远大于诉前调解的成功率。可以说, 诉前调解化十倍的力气不如庭前调解化一成力气, 更何况即使调解成功还要申请效力确认, 法院还得审查确认。

第四, 资源的浪费。人民调解资源有限, 经费紧张, 单独设立诉前调委会从人财物投入跟实际工作效果极不相称, 无疑是一种浪费。

三、检调对接问题

所谓检调对接是指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和被害人, 经特定的调解组织调解达成赔偿协议, 取得被害人谅解, 从而法院在对被告人量刑时从轻处理的一种制度。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调解主持人既非法官也非检察官, 对案件的最终结果无法把握, 因此调解时缺少底气, 往往浮于表面, 影响调解成功率;二是检察院没有从制度化层面规范应当检调对接的案件类型和范围, 随意性比较大, 影响公平公正;三是调解结果与判决结果不对称时, 当事人意见大, 如果尚有未履行部分往往拒绝履行, 以致重新诉讼, 给当事人增加讼累。

鉴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第一, 建立联合调解制度, 检察和法院要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调解组织调解前应当召集法官和检察官详细研究分析案情, 对判决结果要有比较准确的预见, 然后区别情况进行调解;调解时法官的检察官要共同参与, 增加调解公信度, 提高调解成功率。

第二, 检察院要制订《检调对接案件适用范围》和《经检调对接后取得被害人谅解的轻微刑事案件不诉规定》,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三, 法院审判案件时要充分考虑调解时对当事人的能承诺, 对初犯、偶犯、过失犯和青少年犯罪, 如果调解成功取得被害人谅解的, 应当从轻判处刑罚。

第四, 经调解, 被告人 (家属) 与被害人 (家属) 达成赔偿协议分期履行的, 应当申请法院对调解书效力进行确认, 防止判决后当事人反悔。

四、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冲突问题

所谓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调解组织或确定的调解员, 在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按照一定的行政程序组织协调, 解决争议的过程。当事人双方可能是行政机关及其相对人, 也可能是相对人双方。“大调解”工作体系中的行政调解主要是行政机关主持的对双方当事人争议或纠纷的调解。但是我们不妨从深层次考虑一下, 人民调解可不可以取代行政调解?笔者认为, 人民调解不能取代行政调解, 理由如下:

第一, 行政调解是行政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的一种权力和职责, 有严格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要求, 如果不按照执行即是违法。如《劳动仲裁法》规定了仲裁员的资格要求, 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要求, 而结果上要求制作裁决书和调解协议, 并加盖劳动仲裁委员会公章。如果采用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不仅有违法嫌疑, 甚至调解结果的效力也成问题, 如果申请法院确认效力, 法院如何确定?再如, 交通事故处理是《交通法》赋予公安交警的职责, 以调解终结书送达日作为当事人向法院诉讼时效的开始, 如果以人民调解终结, 时效如何计算?

第二, 行政调解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如果以人民调解取代可能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结果的偏离。

第三, 行政调解是行政机关的职责, 如果以人民调解取代, 可能引发“行政不作为”行政诉讼。

第四, 行政调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 也就是说人民调解尚有主体资格, 所以最多只是配合的角色。

五、法律监督问题

“大调解”工作体系中没有规定对人民调解的法律监督, 笔者认为应当加以规定, 以保证制度的完整和对当事人或案外人提出的错误人民调解协议及时得到纠正。检察院民行检察部门接受该类案件当事人或案外人的投诉并进行调查, 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检察建议, 确保“大调解”工作合法规范有序。

六、结语

乡镇大调解工作总结 篇3

一、健全网络,明确职责

今年,我乡着力巩固和整顿了1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调委会都选聘了1名专职调解员,在村(居)民小组建立维护稳定群众自治协会组织,发挥“五老”余热作用,深入排查基层群众中的各种不稳定信息,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形成“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党员)群众代表-调解员”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同时,明确了各级组织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严格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管辖责任制,坚持分工负责和联合调处相结合,属地管理和集中调处相结合,做到了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重大矛盾纠纷,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定领导责任、定单位(部门)责任、定调处时限的工作制度,努力做到纠纷矛盾调处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重大案件有报告,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大调解”机制的正常运行。

二、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每个村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村(居)民小组、村(居)、乡乡四级预警网络。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指导村调处中心、村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乡调处中心。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辖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乡、村两级都确定了领导接待日。乡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三、统一标准,确保质量

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等制度;各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各调委会组成人员实行选举与聘用相结合,并报司法所审查、备案;司法所负责培训调委会主任,年初举办了全乡基层调解员培训班,参训人员10名;同时对基层调解员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严格按标准落实奖惩。四是统一协调中心和调解室建设标准。协调中心具备了有办公室、调解室、档案室。调解室且要在20平方米以上,并有明显标志;全乡统一了上墙公示栏。从而使乡、村两级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加强,使调处中心成为整合力量、联动各方的调处机构和工作平台。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个别村对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差距比较明显;二是村调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投入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影响了大调解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三是部分社区调解室没有达标,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尚需进一步规范,四是我乡矛盾纠纷面宽量大,“大调解”协调中心配备人员太少,无法全面负担起我乡全面协调工作。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健全大调解体系。调处服务中心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到位,切实保障大调解各级组织网络管理规范,运行有效。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加大对大调解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根据制定的大调解量化考核标准,对大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实施检查考核,确保大调解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按照县局关于加强信息预警机制建设意见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大调解信息预警机制,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纠纷排查工作,提高矛盾纠纷预警能力。三是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责任落实到各部门、单位,实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在当地发生命案时,司法所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属于因民事纠纷引发的命案,要实行责任倒查。四是进一步加强街道居委会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基础建设。规范公示内容,健全基础台帐,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考核奖惩。五是大力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按照为人公正、办事公道、有群众威望、懂政策法律的要求,选好配强调解队伍。加强调解员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威信高的高素质调处队伍。积极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度,坚持调解员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调解质量。

观阁镇大调解工作总结 篇4

我镇“大调解”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司法局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为首位;以健全调解机构为重点;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劝调员能动作用为突破口;以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为手段;以构筑“大调解”格局为目标,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通过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网络、运行、责任追究等三方面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人民调解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今年1—12月,我镇各级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纠纷42起,涉及人数164人,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达95.2%。其中,根据盾纠纷的具体情况,抓住关键,依情成功调处了三起非正常死亡涉稳事件。

确定取证 依法调解保稳定

2010年6月16日,观阁镇竹园矸石砖厂雇工杨某(邻水县人)在打扫卫生时不慎碰触机械,当场死亡。鉴于此事件是一起特殊的跨区县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加之死者在原经常居住地无户口、身份证、受益人不明确,若处置不好,极容易影响稳定。我镇迅速组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观阁派出所和观阁法庭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合调解组前往邻水县杨某居住地,进一步查明死者身份及社会关系,确定了受益人,并迅即会同当地党委政府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砍树意外死亡 主动介入化圆满

2010年2月22日,我镇大坝村刘某在帮埝口村代某砍树的过程中,因注意安全不够,被倒下树木砸伤,经广安市人民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获知次事后,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在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工作人员和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协调下,双方达成一致协议:由代某支付死者住院期间的治疗费、护理费、生活营养费,并赔偿死者家属、被抚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费用共计10万元。

真情调解 多方支持慰亡灵

今年2月14日(正月初一),我镇毛家村村民金某与同学一起团聚共度春节,因饮酒过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镇党委、政府庚即启动维稳预案,组织政府工作人员和派出所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动员死者亲属将尸体运送至殡仪馆保存。随即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派出所组织相关方进行调解。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参加聚会的十多名同学出于对死者亡灵的安慰,每人给予死者父母3千元的支持和帮助,成功化解了这起非正常死亡事件,减少了春节期间的不稳定因素。

观阁镇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

xx镇2012年大调解工作总结 篇5

2012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调解‛工作,坚持‚大调解、大服务、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所、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有力地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今年,全镇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5件,调处成功132件,调解率100%,成功率为97.8%,其中镇调解中心和调委会受理12件,调处了12件,转村(社区)和部门解决8件。全镇无因民间纠纷引发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案件发生,有效地维护了全镇的稳定。现将我镇大调解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位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新问题、新特点,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工作体系。授予调处中心矛盾纠纷调处调度、调处督办、责任追究三大职权,对社会矛盾纠纷实行统一登记、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确保了调处中心有责有权,大调解的参与主体更为广泛,人员组成更加科学。

二、网络健全、机制完善 一是在组织网络上,全镇构建了镇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处委员会、村民调解小组和调解信息员的大调解工作网络。目前全镇11个村(社区)、15个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专职调解员14名,义务调解员28名,信息员26名。二是在工作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职责,先后制定了接访受理登记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社会矛盾纠纷移送和归口管理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等多项制度。三是在对接机制上,强化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实现了调处中心与派出所、法院等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

三、整合力量、分工合作。

在纵向上,由镇、村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尤其是在重点时期,调解组织对辖区的重点人员和重要地段,做到逐级负责,层层摸排,达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总要求。调处中心通过每月的工作例会对排查结果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分类,对有倾向性的矛盾纠纷隐患做好处置预案,指派专人超前主动介入,避免了矛盾纠纷激化。

横向上,通过实行‚统一受理、分工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工作原则,做到有访必接、有案必受,以‚群众满意‛为服务宗旨,充分整合各种调解资源,改进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基本实现了由‚一人打锣‛向‚众人敲鼓‛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对复杂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和化解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大调解工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镇成立了大调解协调中心,落实了一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大调解工作,配备了工作人员,但多数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时间、精力难以保障。

二是调解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解队伍不够稳定,结构不够理想,素质参差不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 篇6

专项活动半年工作总结

俭坪乡位于东经107o---107o38,北纬28o91--28o20,距正安县城7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151公里,东连和溪镇、南接凤仪镇、西邻格林镇、北与中观镇接壤,面积82.3平方公里,辖6个村66个村民组,5491户,现有人口23152人。因交通不发达,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今年以来,我乡继续全面实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群策群力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举措。据统计,今年调处中心接待群众来访26批次,受理22件,直接调处7 件,成功6件,劝阻群体性上访1次,防止矛盾激化3件,实现了阶段性目标。

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长效网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建全和完善乡、村、组调解员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机构,乡领导小组由乡乡长任组长,乡政法委书记和司法所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目前,全乡6个村全部成立矛盾纠纷调处站(司法行政工作站),66个组全部成立调解小组,每个组长为该组矛盾纠纷调解员。二是成立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以综治、司法、信访为主的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办公室设在综治办,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机制,确保要害时刻突发性群体性疑难性的矛盾纠纷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运行机制:

1、预防机制。一是坚持信息预防。各村、部门从抓早、抓小、抓快着手,及时把握信息,解决问题,消灭隐患,防止形成矛盾纠纷。二是坚持普遍预防,采取普法宣传,举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三是采取“四超前”措施,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超前介入,猜测工作建在预防前,预防工作建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2、大排查、大调解机制。对辖区内突出的矛盾纠纷,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调处,做到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各级调处组织都能建立矛盾纠纷档案,对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隐患,按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具体记入档案。

3、调处机制。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制,严格按照属地治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搞好归口调处,小纠纷由信息员或村民小组长调处;一般矛盾纠纷由村调委会依法调处;疑难纠纷由乡调委会及时调处。

4、督查机制。一是领导督查,乡领导负责对本辖区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行督查,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题。二是跟踪督查,对于落实到具体部门调处的矛盾纠纷,各级调处组织实行全程督查,按时通报调处工作进展情况,杜绝有调无果、有头无尾的现象。三是会议督查,各村每季度、乡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通报情况,讲评工作,部署任务。

5、报告机制。各村每月向司法所报告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包括月报表),排查上报要有领导签字,加盖单位公章,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实行“零报告”制度。乡对那些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时介入调解,同时从发现之日起二日内向乡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报告。

6、培训机制。采取专门培训和利用各种会议对乡村调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提高调解水平。司法所负责每年对各村调委会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乡对村调委会成员每年不少于两次业务培训。

三、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责任机制:及时制定并下发了《俭坪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责任机制。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者不良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由司法所、纪委、组织、等部门核实后,报乡纪委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对今后调处矛盾纠纷的对策和建议:

1、科学建立农村矛盾纠纷摸排预警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摸排预警机制。如何开展矛盾纠纷的摸排工作,要坚持二个原则。一是群众性原则。农村各类矛盾纠纷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光靠乡村干部或者司法部门是不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种种问题的萌芽,我们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开展摸排预防工作。二是早发现原则。任何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爆发的过程,假如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就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确保社会的稳定。

2、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协调指导。

要认真履行人民调解职责,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协调指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月报告、排查调处数据月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工作例会“三个一”工作机制,及时把握村内矛盾纠纷动态,及时研究矛盾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切实当好党委政府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参谋助手。要通过督促抓好预防、排查、调处、信息报送、定期分析、信息报送、应急处置、挂牌督办、联调、督导检查、保障等十项机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力度,切实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多种化解手段并用、三大调解良性互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

3、加大教育力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制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文艺演出等方式在农村中深入普及法律知识,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守法、执法和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等知识,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使干部与群众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正确处理,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4、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新时期需要。

新时期的矛盾纠纷有突发性、潜伏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化解难度大,从而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更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次端正干部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5、不断强化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度。

面对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要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纠纷,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化解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重点,坚持经常性与集中性排查调处相结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工作方针,及时、依法做好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调解,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和萌芽状态。工作中要注重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从客观上分析矛盾,实事求是抓“源头”;从根本上熟悉矛盾,以人为本抓“头头”。只有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维护稳定的目的。

俭坪乡人民调解委员会

大调解工作机制 篇7

关于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平安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出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我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乡党委研究,决定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即从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为龙头,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充分发挥各级调解力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发现、控制、化解和处置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以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所、派出所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妥善化解“法院管不着,村 1

居管不了、乡镇管不好、治安处罚根治不了”的社会矛盾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激化引发刑事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力营造一个全乡上下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社会稳定和治安。现将该工作机制确定如下:

一、组织体系

矛盾纠纷大调解,由乡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组织协调,依托司法所、派出所、信访科、村、部门、厂企等成立联动的全体组织体系。

二、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到位,常驻中心人员必须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在岗在位;村、厂企以及联动部门服从乡调处中心的指令,及时派员参加调解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到位,乡调处中心办公经费由乡财政解决。

三、调处方式

一是直接调处和指派调处相结合。二是归口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三是属地调处与联动调处相结合。

四、职权保证

1案件指派权。乡调处中心将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案件指派给由村、部门调处,相关村部门必须接受;

2、调处调度权。对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相关村、部门必须服从乡调处中心的调度,及时派员参加协调处理;

3、调处督查权。对于乡调处中心分流指派的案件,有关村、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调结,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对于全乡有影响的矛盾纠纷,乡调处中心派人参加办理。

4、“一票否决”建议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造成矛盾激化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由乡调处中心提出建议,经综治、组织、监察等部门调查核实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票否决。

五、网络覆盖

乡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乡直各单位、各部门建立调解站,村及150人以上企业、医院、学校建立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及150人以下企业建立民调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大调解格局,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全

面筑牢维护全乡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六、服务配套

一与法律工作者参与配套;二与法律援助配套;三与法制教育配套。

特此通知。

大调解体系工作调研 篇8

关于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探索近几年随着我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新矛盾新纠纷不断凸显,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随着普法工作地不断深入开展,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纠纷调解体系中有新的格局、新的变化,以此来应对和解决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创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现状分析

1、矛盾集中点及调解成果

通过调查了解和查阅近年来的信访案件资料,总结起来我镇的“信访大户”主要集中在农村房屋、土地和山林等确权引发的纠纷、农村干群之间因为三农资金而引发的纠纷及矿民之间因用水和房屋损失而引发的纠纷等三大类。近三年来,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功处理了?件矛盾纠纷,成功率达?%。

2、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

我镇目前形成了镇、村两级分类、分工纠纷调解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按照“属地化”的原则,由村社区按照要求实现非重点地区每月有一次排查,重点地区实现不定期排查,镇上对各村社区不定期排查,实现月月汇总,一季度有一次排查分析会。调解工作按照“就近化”的原则,首先由村级调委会受理,并实地调查了解,出具调解意见,对调解不成的、村级调委会认为事情特别重大的和当事人双方均要求镇调委会调解等三种矛盾纠纷,则由镇调委会负责调解。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各类调解组织能协调做好联调联动。在涉及到不同村社区的时候,在双方的沟通协调和镇上统一协调的安排下能做好联动调解。通过这样的联动调解也加强了村与村之间的交流。

我镇现有19个调委会,其中村级18个,镇一级1个,村级调委会基本实现了“有一个办公地点、有一名专门人员、有一定工作经费、有一块牌子、有一个调解档案”的“五个一”要求。人员配置方面,村级调委会主要采取“村委会授权,调解外包”和“村支两委都是调解人”及“委员专职调解员”等三种模式。其中第一种情况主要是由村委会授权,村社区根据矛盾双方牵扯各方及意愿,聘请当地离退休老干部、退伍军转干部或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调解矛盾的机制,第二种情况为村支两委设立调委会,但是不设置专门的调解员,也不聘请其他人员参与调解,而由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兼任调解员的机制,第三种情况即为在村支两委中专门设置一名综治专干,专职矛盾纠纷调解。

3、调解模式和机制建设

按照上级信访部门的具体要求,在矛盾纠纷调解中我镇严格实行以综治、司法、信访、人民调解、安监、公安“六位一体”的调解机制,并要求村社区实行“六位一体”调解模式,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调委会的作用来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在做好矛盾纠纷化解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畅通矛盾纠纷主体的信访诉求通道,以此做到“群众有问题找得到地方反映,群众反映的问题能有地方给予处理和回复”的基本要求。让人民群众有地方诉求又有人解决问题,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能及时为群众办理信访事项,还重点做好纠纷排查与重点人群监管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处理苗头,避免纠纷事件的发生,减少群众信访成本,也能维持好当地一方百姓的良好治安状况。

4、综治分析应对机制

在当下法律不外乎人情的社会,我镇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党委政府定期分析当地社会治安综合状况和综治部门月月有排查月月有分析的良好机制。及时讨论分析适合用那样的方法以及那些同志去解决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最快的速度,已达到

双方满意后欣然而去。在部分矛盾纠纷中需要法律援助的我们就联系司法的同志一起参与解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乡镇,要做好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主要有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在乡镇一般来说人民调解与信访等工作属于一个办公室来处理,而办公室人力有限,经常会出现接访一个人,调解一个人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对于做好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有一定的限制。

2、人才培养不够。现在在这个系统内工作的许多同志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上级信访部门在培训相关人员的工作上没有实现培养常态化,以此影响了该系统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而该系统内的同志基本处于全凭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对这方面工作的了解来办理信访案件和开展调解的状态。这样就很难做好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

3、硬件条件缺乏。我县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山区大县,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群众思想较为封闭,交通较为不发达,这些对于乡镇干预村级调解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要做好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也比较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在探索建立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概括起来为“两加强两实现”目标:

1、加强情感引导。对基层的调解工作人员要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喜欢上这个职业,对此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涌现出调解展现的优秀人才。

2、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一线的调解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形成专业的调解队伍。努力实现培训工作常态化,并将培训对象从乡镇调解员逐渐扩大到镇、村两级调解战线上的同志。尤其是在农村,专职调解员一般都是当地的望族人士或者村支两委中有魄力、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同志,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一些调解矛盾纠纷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调解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3、实现调委会不受干扰调解。无论是村还是镇,调委会作用及综治部门的作用发挥好坏一定程度上与其是否能够独立地、不受干扰地实施接、调查了解、调解、处理信访问题有关系。为此,实现接访、调解部门的适当分离将有助于建立信访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4、实现机构调整优化。各镇建立由党委书记任主任的综治委(非常设机构),明确成员单位组成和基本职责及协

乡镇大调解工作计划 篇9

县“大调解”工作《关于矛盾纠纷“大调解”向基层延伸“五进”活动的实施方案》精神,为深化我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大调

解”工作向基层延伸,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决定,自2011年5月起,在全乡矛盾纠纷“大调解”“进城镇小区、进农村院落、进规模性市场(商场)、进车站、进工业区(旅游景点)”(简称“五进”)活动,乡镇大调解工作计划。特制定实施方案:

一、思想

学习在省部级主要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市、县深化“大调解”工作体系部署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和创新社会管理,“大调解”工作体系,紧紧“统筹、衔接、攻坚、创新”的总体思路,重心下移、工作前移,贴近、、服务,党政主导、多方协同、力量整合、的“五进”工作格局,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长效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社会稳定。

二、工作

“属地管理,分级”和“谁主管、谁”的原则,由党委、主导,整合乡镇、村(居、社区)调解、公安派出所行政调解、法庭司法调解和辖区行政、企事业、社会组织等责任()力量,在城镇小区、农村院落和车站、规模性市场(商场)、工业区(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矛盾易发的地方等聚居的区域,常态运行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窗口”前置运行机制,“哪里有,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工作计划《乡镇大调解工作计划》。

三、工作

“五进”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动员部署阶段(5月3日—5月10日)

调查,摸清底数,制定工作方案,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动员大会,安排部署。

阶段:先行试点阶段(5月11日—6月10日)

“五进”活动示范点,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标准,规范设置,健全机制。

阶段:实施阶段(6月11日—10月20日)

总结、示范点的经验,各职能密切,整体“五进”活动在本地、本系统。

阶段:检查验收阶段(10月21日—12月30日)

对照工作、职责任务,自查自纠,查漏补缺,着力长效机制;乡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将适时组织人员,基层,一线明察暗访,对工作情况通报,“五进”活动。

四、职责任务

(一)责任。乡“大调解”工作组织,综治及“大调解

中心”牵头,司法所并会同公安派出所、劳动保障所、国土、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和行业协会,“谁主管、谁”原则,车站、规模性市场等责任主体组建本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或需要成立专业调解委员会及设置调解室。

单独成立专业调解委员会的矛盾纠纷调解室辖区乡镇调解委员会或辖区消费纠纷、劳动争议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的前置窗口。场镇小区、农村院落调解室村(社区)调解委员会的前置工作窗口,由所在村(社区)村委会(居委会),规划和要求实施。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要支持、、“五进”调解室建设。

(二)健全机制。统筹、、联动的“大调解”体系作用,规范“五进”调解室窗口运行机制。

1、网络体系衔接。在乡党委、主导下,“大调解中心”牵头,从纵向上县、乡、村(社区)和辖区“五进”涉及的专业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室相衔接,横向上与各行业主管及派出所、司法所、群工站等相的“五进”调解组织体系。

2、调解力量整合。动员和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实施意见 篇10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本系统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就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系统工作大局,构建由党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股室、站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协调整合各方调节力量,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 “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条块联动,各司其职,有机衔接,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依照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政策进行调解,注重法、理、情有机结合,严格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调节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坚持定纷止争、促进和谐原则,畅通“大调解”与司法裁决、行政裁决(仲裁)、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建立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全面覆盖。“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职责明晰,工作规范有效。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股室,大纠纷不出单位,疑难问题不出区,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职能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局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行政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二)“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下属单位工作,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健全矛盾纠纷定期研究和综合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建立健全联动调解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

(三)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调解室工作,推动“大调解”规范、高效运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组织调解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报告区委、区政府和区“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调解室职能职责。

调解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调解员同时兼任综治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全面收集掌握本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向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组反映纠纷,调解工作情况。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本系统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职工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考核问责

大调解工作会议总结 篇11

在社会转型期‚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的形势下,问题能否解决在基层?矛盾能否化解在内部?隐患能否消除在萌芽状态?四川省把‚大调解‛工作体系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效果凸现:

2009年,四川省挂牌督办的46个多年难以解决、被称为‚骨头案‛的涉稳突出问题全部稳控化解;

2009年,四川省调解矛盾纠纷52.7万件,群体性事件下降23.5%,涉诉信访案件下降47.3%;2009年,四川省统计局调查显示,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3.9%……

四川的‚大调解‛是一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体系,其‚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目前在维护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稳定方面已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行走在四川48.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城市街道社区,到农村乡镇村社,随处都有各种调解组织的存在。‚大调解‛织就的网络遍布全省,其目标就是‚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

为解决‚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四川省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为安排部署体系构建工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工作会议,并印发红头文件;省政府办公厅、省法院、省司法厅分别出台了加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3256份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省的‚大调解‛工作政策体系。

四川省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萍说,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定位、安排部署、组织领导、网络构建、工作保障等方面凸显党政优势和主导地位,并广泛组织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党政主导、统筹各方的工作格局。

四川从省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

组,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协会建立了调解室,形成了纵向延伸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目前,四川已建立各类调解组织14.6万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基本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为保障‚大调解‛工作顺利开展,四川省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都落实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副主任3590人、工作人员3.5万多人,各级财政去年安排‚大调解‛专项资金1亿多元,做到了‚有场地做事、有专人干事、有经费办事‛。

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党政目标管理,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记入领导干部政绩档案。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大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远之计,所以我们都在以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举措全力推动。‛

三大调解的创新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为民‛理念四川省在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坚持‚调解优先、自愿合法‛原则,注重法、理、情、德、利有机结合,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不断推动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创新发展。

在‚大调解‛工作落实快、工作扎实的眉山市,由于党政主导、组织网络健全、措施有力,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被化解。眉山市委书记蒋仁富介绍说,该市已连续两年实现‚零进京‛,到省上访量由3年前的全省排名第二,下降为连续两年居全省末位。

从体制机制、工作体系、调解范围上大胆突破行政调解瓶颈,是四川‚大调解‛工作的一大亮点。其中,眉山市制定的《行政调解工作暂行规定》,被国务院法制办肯定为‚填补了行政调解无规范的空白‛。

四川打破了以往行政调解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了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相关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全省20多个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指导本系统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和所属部门设立了行政调解指导中心(室),全省建立行政调解组织2.1万多个,配备行政调解员2.6万多人,主动化解矛盾纠纷。

四川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渝田表示,做好行政调解也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目前,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有关联的纠纷,都被纳入了行政调解的范围,去年全省调解行政争议及纠纷4.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0%。针对近些年‚案结事不了‛导致的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社会不理解、群众不满意的状况,四川还全面提升了司法调解。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四川各级法院建立了立案调解中心和调解室5480个,配备司法调解员6100多人,向内推行全员、全程、全域调解,把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环节;向前推进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起诉前;向后延伸到涉诉信访、民事抗诉案件的调解,实现了司法调解的纵深发展。

成都市武侯区法院院长于嘉川说:‚我们在‘大调解’工作中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定‘三道防线’原则,把有效分流至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作为第一道防线,把做足做好司法调解作为第二道防

线,把做精做实裁判作为第三道防线,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有效分流、最大限度案结事了。‛

在深化人民调解方面,四川强化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新建了一批医患纠纷、征地拆迁、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等专门调解组织,扩展人民调解的覆盖面;一批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特邀调解员、乡镇司法助理员组成的专职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调解志愿者,充实到了人民调解组织,显著地改善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

四川省司法厅厅长刘作明称,目前四川已建立人民调解组织近12万个,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53万人。人民调解‚广安模式‛、‚三三调解制‛和‚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等典型经验在全省的推广,进一步强化了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前端性功能。

三大调解衔接联动,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

长期以来,衔接联动一直是调解工作的难点。四川构建的三大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新机制,从

单打独斗转变为整体联动,形成了调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去年,全省成功联动调解的各种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超过2.5万件,调解

成功率高达90.2%。

为实现调解机制的‚无缝‛对接,四川建立了衔接联动的工作流程、基本内容、对接程序、效力确认等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广泛运用。四川各级‚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大调解协调中心‛为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起‚大调解‛牵头单位、承办部门和工作联络员三级对接平台。为互通共享调解资源,在‚大调解协调中心‛设立有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信息网络库,通过交流机制保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

衔接联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已经显现。一是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滚动排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的矛盾纠纷,这种联

合排查保证了提前介入、超前化解、及时稳控。二是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分级办理、限期结案‛的原则,分别采取邀请调解、委托调解、指定调解、联合调解等形式,稳妥化解了大量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三是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及时审查,依法确认调解效力。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邓修明说:‚坚持依法调解、守住法律底线,是我们开展调解工作的首要原则。对于不宜调解、调解无望、判决效果更好的案件,要及时下判,彰显法治精神,维护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对三大调解要清晰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不搞‘一锅煮’,法院坚持‘指导不参与、支持不替代’。我们坚持司法指导思路、工作原则、工作特点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实现司法职业化与司法人民性之间的统一,共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均表示:在我们地震极重灾区,因灾引发的矛盾纠纷较多,‚大调解‛工作及时化

解了涉灾矛盾纠纷,维护了地震灾区社会稳定。

四川省开展‚大调解‛工作的实践表明,‚大调解‛工作‚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是‚减压阀‛——体现了‚和为贵‛的文化理念,做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了矛盾纠纷常态化化解;

‚大调解‛是‚安全闸‛——有效化解了藏区、地震灾区和全省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大调解‛是‚助推机‛——为经济止滑回升和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良好环境,保障了全省‚八大民生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的实施;

‚大调解‛是‚加固器‛——形成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大平台,实现了政法基层组织全覆盖,夯实了执政根基;‚大调解‛是‚连心桥‛——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成为体察民情、维护民利、促进民和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卧病寄阎?u,卧病寄阎?u李端,卧病寄阎?u的意思,卧病寄阎?u赏析下一篇:万圣节问候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