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工需求报告

2024-09-28

企业用工需求报告(精选9篇)

企业用工需求报告 篇1

企业用工需求调查报告

201X年,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实体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为准确把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XX市企业用工需求的实际情况,近期我中心开展了全市企业用工需求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XX市失业动态监测企业以及其他有一定规模、劳动保障工作比较健全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XX市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员工队伍逐步扩大,员工待遇稳步提高,但企业人员流动率略高,部分企业存在缺工现象,结构性失衡仍然存在。

一、基本情况

(一)被调查企业行业及经济类型

这次企业用工需求调查采用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本着“客观、均衡”的原则,在各辖市、区采集企业样本,最终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26份,其中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调查问卷95份。

1、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类看,被调查的企业基本涵盖了XX市制造、商贸、建筑、交通运输等主要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经济类型

从经济类型看,主要以用工需求较多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以求全面体现XX市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

(二)被调查企业员工构成及相关情况

1、从员工流动看,326家调查企业共有员工157380人,其中外地员工74288人,占员工总数的47%。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小于1年的员工有29618人,占员工总数的18.82%;其中外地员工15533人,占外地员工总数的20.91%,本地员工14085人,占本地员工总数的16.95%。可以看出,外地员工的流动性略大于本地员工。

2、从年龄分组看,员工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岁年龄段,共有77939人,占了员工总数的49.52%。45岁以上的老员工有33282人,只占员工总数的21.15%。

3、从企业订单看,216家企业今年的订单数量较去年基本持平,占了企业总数的66.26%;56家企业的订单大幅增加,占了企业总数的17.18%;54家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占了企业总数的16.56%。可以看出,XX市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体良好,业务量基本稳定。

4、从人员增减看,被调查企业员工队伍较去年同期增加2531人,增幅1.6%。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订单数量基本不变,因此有59.51%的企业员工数量也基本不变,共194家;另外,73家企业的员工数量增加5028人,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2.39%;59家企业的员工数量减少2497人,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8.1%。

(三)被调查企业工资待遇情况

1、从薪酬待遇看,被调查的326家企业中,工资待遇(不含加班费)主要集中在-2500元这个区间,共129家,占总数的39.57%;处于1500-2000元这个区间的企业有110家,占总数的33.74%;工资待遇在2500元以上的企业有84家,占总数的25.77%,另有3家企业的待遇低于1500元,只占总数的0.92%。

2、从工资增幅看,与同期相比,177家企业工资增幅在10%左右,占总数的54.29%;增幅在20%的企业有38家,占总数的11.66%;工资待遇基本持平的企业有104家,占总数的31.9%;另有7家企业工资待遇有所下降,占总数的2.15%。

3、从待遇预期看, 168家企业预计明年工资增幅在10%左右,占总数的51.53%;126家企业预计基本持平,占总数的38.65%;还有32家企业预计增幅在20%左右,占总数的9.82%。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近年人工成本的持续增长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四)被调查企业近期用工情况

1、从用工需求看,被调查的企业中,缺工的企业有143家,占总数的43.87%;用工基本平衡的企业有176家,占总数的53.99%;剩下的7家企业有用工过剩现象。

2、从用工缺口看,被调查企业中有143家企业缺工,缺口总数8989人.企业认为缺工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供给不足、订单减少导致人员流失、岗位技术要求高能适应的工人少。

3、从性别要求看,要求招聘女性的岗位有3704个,占缺岗总数的41.21%;要求招聘男性的岗位有2315个,占缺岗总数的25.75%,无性别要求的岗位有2970个,占缺岗总数的33.04%。

4、从年龄要求看,18-35岁的5063人,占56.32%;31-45岁的2704人,占30.08%;45岁以上的214人,占2.38%。此外,年龄不限的1008人,占11.21%。

5、从学历要求看,大专及以上学历1404人,占15.62%;高中学历3237人,占36.01%;初中学历2646人,占29.44%;学历不限1702人,占18.93。

6、从岗位要求看,普工岗位7265个,占80.82%;技工岗位1429个,占15.9%;管理岗位295个,只占3.28%。

二、主要特点

1、四成企业存在用工需求

被调查的企业中,缺工的企业有143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四成。缺工总数8989人,占被调查企业员工总数的5.71%。

2、中青年员工构成企业员工队伍的主体

被调查企业157380名员工中,77939名人员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占员工总数的49.52%;31-45岁之间的有46159人,占员工总数的29.33%,中青年员工构成了企业员工的主体,占近八成。45岁以上的员工只有33282人,只占员工总数的21.15%。而在一些服装、纺织、电子、零售、餐饮、物流企业中,45岁以上的员工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左右。

3、人员流动率偏高

一般来说,10%左右的人员流动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但被调查企业员工中,工作时间小于1年的员工有29618人,年度人员流动率达到16.95%,甚至部分电子、餐饮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0%以上,如此高的人员流动率,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将影响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4、预计春节过后将再次迎来招工旺季

相当一部分被调查的企业都已经拟定了节后招聘计划,共计划招聘新员工28539人,较去年同等规模调查企业计划招聘数下降17%,预计春节后将再次迎来招聘小高峰。

企业用工需求报告 篇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其中包括招聘来的工人的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适应工作的时间较长, 与企业、行业的要求相差较远,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不满意, 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笔者经过认真反思发现, 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较好适应社会的需要, 学生上岗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了解不深, 对自身选择的职业不够了解, 对竞争不了解。过分美好的职业幻想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而导致失落感, 最终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不认同。择业理想化, 导致盲目攀比, 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导致工作难以开展。心理承受能力差。工作马虎, 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企业、行业对职工的要求相差太远;所学的知识、技能不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 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 这个共同点是“人才”, 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便捷之路。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未形成, 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不对接, 学校办学规范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学的职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未建立等。

当前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尤其应从开展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入手, 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 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 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 对接支柱产业,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 实现产业发展与充分就业的相互促进。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 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 运用宣传、沟通、交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有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按照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操作性原则, 转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 打造以“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 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创新教学标准, 坚持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 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校企双方交流融合、资源共享为前提, 在教学策划、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到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都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按照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 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教学流程基于生产工作过程、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需要、教学手段满足教学方法运用。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职业习惯养成同步, 学习时间和工作空间同步, 认知形式与能力形成不断交融。从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入手, 构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任务聚焦知识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 开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 创建一套能够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的一体化教学新标准。激发、调动、维系教师的育人自觉性、教学主导性、教研创造性, 指导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实操技能。

技工院校只有坚持一体化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效率, 根据企业岗位任职需求, 按照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思路, 通过校企融合的途径, 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用工需求的学员, 才能解决技工院校招生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摘要:传统的技能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技工的需求, 技工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深化教学改革, 应依据国家职业标准, 根据企业岗位任职需求, 按照学习与工作无缝对接、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思路, 通过校企融合的途径, 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分析,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与排序, 创新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校企结合

参考文献

[1]朱照红, 张帆.数控技能训练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浅谈企业用工需求 篇3

一、企业用工趋势分析

(一)企业用工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用工人数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增强了人们的投资信心和消费欲望,大量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外来企业也逐渐增多,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用工人数不断攀升。二是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用工层次提高。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率先踏上转型升级之路,在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后,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部分生产线劳动力用工量减少到2至3成,逐步吸纳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和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群,员工层次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服务业用工快速增长

一是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由于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门类广、种类多、就业弹性系数大,已成为吸纳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2009年,荥阳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24万人,比2005年增长13.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1.7%。二是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预计“十二五”末,荥阳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由23%上升到32%,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15%,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达到4万人,比“十一五”末净增1.5万人,是“十一五”末的1.6倍,是“十五”末的2.6倍。

(三)企业用工成本进入增长期

一是劳动力无限供应不复存在。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向全国蔓延的趋势。“用工荒”现象的加深和蔓延,日益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无限供应状况正在消失。二是物价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涨、居高不下的房价、不断攀升的油价等等,都增加了人的生存成本,人们对涨工资的要求愈加强烈。

(四)企业用工将继续保持适度流动

一是部分企业员工流动频繁。在调查的荥阳长城建机、海世鸿阀门、博大面业等企业中,平均每年流动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率为10%~15%。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性增强。目前国家给予农村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农民增收明显,农村环境改善,不再为温饱发愁。80、90后进城务工人员对工作的选择性更强,更多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要求实现有尊严和体面的劳动,工资报酬相对较高。三是经济体制转型期人才流动将保持一定比率。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用工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下降、中低端产业规模宏大、节能减排等复杂形势下,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倒逼着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企业面临重新洗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趋于经常化。

(五)企业用工范围更加广阔

一是企业用工不再局限于本地。二是企业用工不再过度依赖年轻人。据调查,由于用工成本提高,特别是20~35岁青壮年用工成本提高,许多企业公告的招工年龄已经开始由35岁左右向后松动。三是企业用工中从东部“回归”的劳动者增多。

二、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实施目标管理,强化政府责任。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考核各乡镇办工作的约束性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引导支持企业轉型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引导企业进一步改善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抓住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有利机遇,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引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

4.加强职业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强化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在学生毕业时进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双证”率。建立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经发部门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互动信息,使联合办学、用工培训效果落实到位,为企业多渠道引进技术员工。

5.进一步完善平台,保障人才资源供应。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整合各类民办职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让用人单位和务工者顺利接洽,提高工作效率。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的需要适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起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选择就业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6.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的内在动力,推动工资协商制度的全面开展及建立,确保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7.规范企业用工,优化就业环境。坚决执行各项劳动立法,组织经常性用工执法检查,大幅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督,进一步落实企业欠薪保障金、欠薪预警、劳动保障监察等一系列规范用工的长效机制。建立劳动者就业援助机制,为求职者提供更高效率服务,优化就业环境。

(二)企业方面

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切实转变观念。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建筑机械、阀门等传统优势企业要坚定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加大整合、重组、改造、升级力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类人才的创业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合力。

2.适应市场变化趋势,转变用人思路。在用人上采取一系列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增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合理提高工资待遇,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保险手续,逐步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满足务工人员正常生活所需。加强职业病防治,保护务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逐渐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视具体岗位具体应聘者调整招工要求。建立企业文化生活,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3.顺应人才发展需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组建合理、顺畅的管理架构,让人才参与到企业中来,调动人才的最大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使企业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重视人才的学习、教育和培训,积极帮助员工自我成长、提升素质。

(三)劳动者方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改变就业观念。改变就业地点偏好,将目光投向自己家乡及周边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改变频繁选择职业的行为,加强职业的稳定性,不要盲目地更换职业。放弃一味拼体力的短期想法,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积极主动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话语权。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操守的培养,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严格按标准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更新自己的职业知识,掌握新的操作方法,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3.学法懂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学法懂法用法意识,一旦发生争议纠纷,及时请工会维权或者聘请律师代理,寻求法律援助。依法签订入职合同,维护合法权益。加入工会组织,依靠工会维权。注意收集证据,依法追讨工钱。

定报工业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分析 篇4

为全面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提高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我区对区内工业企业5月份用工情况进行了面上了解和抽样调查,具体如下。

一、用工需求情况分析

1、被调查的70多家企业近期计划招用新员工的总人数超过2000人,年内需求用工人数超过3000人。随着大批新上工业项目的投产达效,预计2010年我区需求用工人数将超过5000人。

分区域看,亭湖新区、盐城环保产业园,新洋经济区岗位分别净增30%、25%和28%,三大经济区新上项目较多,用工需求潜力很大。分行业看,工作岗位净增比例较高的有机械电子业24 %,制衣制鞋业23%,居民服务业15%。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需求明显多于去年同期。4月份,在我区组织的“社区劳动就业集市”上进场单位有45家,提供岗位数1560多个,其中工业企业24家,占参会单位总数的53%,显示出目前工业企业强劲的用工势头。

2、企业招聘的人工成本上升,但一线员工待遇仍然偏低。在2010年新招员工平均月薪达到1500元左右,与去年同比上升了15%,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然偏低。普工要想获得2000-3000元收入,基本上要靠加班,因此,尽管许多企业合同约定均为8小时工作制,但大多数企业都要求员工以自愿加班的形式加班2到3小时。

3、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当前,从市场需求情况看,我区工业企业中,机械加工、电子装配、纺织服装等行业最缺人,操作 工、技术工、缝纫工等工人最抢手,尽管在劳动力紧缺情况下,不少用人单位对技工、普工几乎没有技术等级要求,但是这些岗位大多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尽管很多企业在生活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求职者应聘意愿较低。

二、用工服务基本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针对当前工业企业用工需求的难点,进一步搞好用工服务,努力实现用工和就业双赢,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市场建设做优载体。发挥市场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在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需要,适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就业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工业企业用工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2、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层次。全面启动新市民塑造工程,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大力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创业技能。充分发挥就业再就业和省级培训补助等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积极投身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适合劳动者、市场急需、就业稳定的岗位和工种培训,把各种扶持帮助的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劳动者身上。贴近市场需求,狠抓特色培训,努力塑创特色品牌。

3、内转外输并举搭建平台。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内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另一方面,要针对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急剧增长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入力度,加快在外省市建立劳务输入基地和定向培训基地。此外,还要定期不定期赴苏锡常沪等地开展劳务市场调研和劳务输出回访活动,进一步密切劳务协作关系。

4、大力引凤还巢激励创业。进一步优化返乡创业环境,建立健全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和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指导各地开展创业辅导服务,为有创业意向的返乡农民努力提供项目评估、专家咨询、开业指导、政策扶助等“一条龙”服务,帮助返乡创业人士成功创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多方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5、严格依法维权保障权益。进一步加大《劳动法》的宣传和执法监察力度,要求各类企业都要严格遵守《劳动法》,与职工建立法定的劳动关系,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严格执行工时、工资、劳保等制度。清理整顿已有的劳务中介机构,实行优胜劣汰,培植规模品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职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劳保部门在职工维权方面的应有作用,实行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严厉打击非法劳务中介组织,重点查处不签订合同、不缴纳保险的违法用工行为和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等问题。

关于企业用工调研报告 篇5

——来安全力服务园区企业用工显实效

为支持企业发展,深化对接服务,切实掌握当前“两区”企业用工、招工、缺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来安县人社局会同“两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于2011年5月16日至20日对“两区”规模企业进行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并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次 “两区”用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及特点

来安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5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村劳动力2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5万人,新增转移0.9万人。我县“两区”现有投产企业125家,企业总用工1.7万人。近两年,随着工业强县的战略的实施,两个省级园区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用工问题一度成了约束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本土劳动力输出量大,许多劳动力远赴他乡面对谋求生活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本县用工匮乏,亟待解决,为确保园区企业有人用,用得好,本地劳动力有业就、有岗位,我县抓调研,建机制,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无缝对接”园区用工需求和劳力供应,让入园项目留得住,劳动力引得回,呆得住,实现政府、企业、劳务者利益的“三赢”。据统计,我县已陆续有2.4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就业,1-6月份,两个园区用工缺口6162人,招聘5632人,9成企业用工有着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1-

二、主要做法

(一)一线调研,建立资源“三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而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判断则源于对信息和事实的全面了解。为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来安县人社局大兴调研之风,将调研贯穿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全过程。一方面开展企业用工座谈会,通过与客商和老板的有效沟通,明确用工的趋势和结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急;开展上门调查服务,进入园区逐个企业发放用工调查表,明确用工缺口的数量和类型。另一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通过县人社会局和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社区)工作站、信息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摸清全县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利用掌握的资料,及时建立“两区企业用工信息库”、“劳动力资源库”、“人才资源库”。为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调研长效机制,每个季度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及时更新,每年开展二次大型用工调查,招聘服务前、后各一次,掌握用工服务的情况和效果,从而及时跟踪服务。

(二)打造平台,畅通信息“引人”。供应和需求在市场的两头,一直以来,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依靠亲带亲、邻帮邻带领到发达城市务工,许多在外打工者每年回来一两次,对家乡的发展和本地用工的需求、待遇所知甚少。我县根据不同劳动力和务工者年龄、技术结构等特征,通过建立不同的宣传平台,实现信息宣传的全覆盖。广大青年和城市务工者文化素质偏高,熟悉网络,他们建立网络宣传服务平台,在县人力资源就业服务网站上常年滚动播出用工的供求信息,让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对于乡村的外出务工人-2-

员,提前谋划,利用春节等民工返乡高潮节假日时期,在县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在各个乡镇逢集日发放宣传年画和致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一封信、举办用工招聘会,宣传来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集聚、广大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畅通供需信息,让劳动者针对性的择业、就业。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用工招聘会13场,提供就业岗位19600个,到会应聘28000人,达成就业意向11000人。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育人”。企业用工除有数量上的绝对需求外,还有结构性的相对需求,企业因缺乏有素质、有技能的工人而用不了工,不少劳务者想回来就业,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就不了业。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解决企业人才之忧、劳务者外乡打工孩子、老人留守之苦。与县高级职业中学签定协议,定向培养实用、热门专业人才,并优先安排园区企业就业,不断加大对园区企业的输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培训机构作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聘请高校教师和高级技工授课,同时,为确保培训的效果,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证书,并规定,持证者优先上岗,今年以来,共有电焊、电工、会计等2800多个技能性人才走上了就业岗位。

(四)维护权益,规范用工“留人”。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企业员工的高待遇、高收入吸引着广大在外打工者,我县开展在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宣传,加大对工人权益维护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行为的力度,劳动者权益有了切实的保-3-

障,让外出务工人员稳住了神,安下了心,留下了人。一方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加劳动法律知识。通过举办企业用工座谈会的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劳务培训班的引导和教育,《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法规为企业、员工所熟知,有效地促进企业用工的规范和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目前,园区企业劳动合同签定率达95%以上,来安县经济开发区企业超群电力、中联能源、扬子木业等一批企业纷纷为员工办理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另外,他们还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业园区用工等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

三、解决企业用工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确保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关心关爱、部门协调帮助,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县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为此建议:

1、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成白领、蓝领、新市民公寓。完善服务设施,为园区就业的员工在吃、住、行、娱、购、医、教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把园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2、引导企业以待遇、感情、事业留住人。促进企业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工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各项社会保险-4-的参保面,规范用工行为,引导企业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3、注重奖励,解决缺工问题。制定企业用工服务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企业招工,对帮办招工服务中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

4、加大投入,保障招工顺畅。县财政局要将企业用工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新建或扩建县人力资源市场,按照“三有”要求建设好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年从职教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职业学校发展。设立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

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用工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

为深入分析我市园区企业用工趋势,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近日,市人社局组成调查小组,对全市各工业园区企业展开了用工情况调查。连日来,调查小组深入各地工业园区,通过发放填写调查表、问卷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现场调查,对企业用工数量、用工需求、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和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劳动生活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较全面地掌握了园区企业用工情况。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针对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企业改进自身条件,增强吸引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季度扶持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大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通过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具体了解其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其就业。一季度,共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5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1。7%,其中,实现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86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2%。

市就业局以作风整肃力促经办能力提升

广安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近日组织召开了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广安市委、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相继下发的《关于开展干队伍作风整肃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对开展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作了重要部署。会议强调,XX年是全市人力和社会保障系统经办能力提升年,全市就业服务系统要以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为抓手,围绕“庸、懒、软、散、浮、奢、梗”七个方面的着力整治,深化延伸“创先争优”和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促进干部职工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勤勉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发扬使命为责、实干为本、奉献为荣的优良作风,树立作风清新、服务优质、执法文明、廉洁高效的部门形象。

我市失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止4月15日,我市各区市县失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全部上解到市级收入户,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实现真正意义的市级统筹,基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前,我市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为县级,统筹层次低、基金规模小、调剂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为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工作,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去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广安市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的通知》,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升为市级,全市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缴费基数核定标准,统一确定待遇项目和标准办法。

今年初,由市审计、人社、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全市失业保险基金帐务进行了清理。目前,各地的失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全部上解到市级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基金收入户,全市失业保险各项工作正式进入市级统筹程序。

我市将45家企业用工情况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

为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对我市就业、失业的影响,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我市将启动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部分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准备阶段,全市45家企业用工情况将纳入首批监测范围。

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成立了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小组,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措施,考虑企业规模、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等因素,将华蓥山广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星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岳池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四川绿好食品有限公司等45户企业纳入了监测范围,涉及10多个行业的XX0余名从业人员。全市就业部门将每月收集监测企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减员数量多、减幅大的企业深入分析原因及影响程度,并结合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劳动用工备案等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并进行失业预警。

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数据采集、核实和建档工作阶段,7月1日起正式开展定期监测工作。

我市再次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为确保我市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近日,市人社局出台文件,再次提高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广安区城镇失业职工失保金由每月455元提高到了616元,增加了161元,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生活补助金由每月296元提高到了400。4元,增加了104。4元;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城镇失业职工失保金由每月455元提高到了560元,增加了105元,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生活补助金由每月296元提高到了364元,提高了68元。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相应调整。

这一惠及民生的政策从XX年1月1日起执行。

5880人签约园区企业就地就业

竹炭产业用工需求探析 篇7

【摘要】竹炭产业在我国如蓬勃的朝阳,跃然而起。为全面了解竹炭产业人才结构与用工需求状况,通过对浙江省三个地区的竹炭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现阶段竹炭企业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一道坎。中职学校要积极应对竹炭产业发展态势,开展对口专业建设,为竹炭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竹炭产业 人才结构 用工需求 探析

【中图分类号】F42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38-02

竹炭是一种新型的环保产品,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电子、军事、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纺织等领域。随着人们低碳生活理念逐步加强,国内外竹炭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大,推动了竹炭产业的迅猛发展。竹炭产业在我国如蓬勃的朝阳,跃然而起。1996年,我国只有2家竹炭生产企业。到目前,竹炭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已有1200多家。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竹炭功能被深度开发利用,竹炭产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与人才需求有什么变化呢?对此,笔者就竹炭产业人才结构与用工需求状况作了一些的探析。

一、企业调研基本情况

衢江区和遂昌县都曾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辖区内竹炭企业众多,企业类型、技术含量、生产工艺、产品种类与产量、所占市场份额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浙江省竹炭企业分布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两种形式,调查了衢江区、遂昌县、庆元县等地区共20家企业,发放了130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有效问卷80份)。调查与访谈涉及企业高管,各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员工。所调查走访的竹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产品技术含量,基本涵盖了竹炭行业的各方代表,能客观地反映竹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特点,准确地反映竹炭产业现阶段人才结构与人才需求情况。从被调查企业的区域分布、类型特征以及被调查对象情况看,均具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全面地反映各方的情况和意见、建议,从而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现阶段竹炭企业人才结构情况

关于现阶段各竹炭企业的人才结构情况的调查,笔者从企业用工来源和员工的学历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竹炭企业从事一线操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靠社会招聘,占78.5%;直接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来的只有7.3%左右。一线操作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8.1%,高中(含中职)毕业生只占11.9%。调查还发现,管理与技术研发等岗位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2.2%,高职大专学历占44.5%,高中学历占33.3%。从高中毕业生在各竹炭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看,从事普通员工人数占68.5%,从事企业管理岗位的人数各占17.3%。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一线操作人员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很大,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现场走访时,笔者也发现,多数一线操作人员为进城务工或附近的农村妇女,与问卷调查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企业一线操作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企业所需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无处可求,中职或高中毕业生比例少。走访时,各竹炭企业透露,招工难,招有专业技术基础的工人更难。新兴朝阳产业遇到“技工荒”,这与当前各中职学校没有相应专业有很大关系。

随着竹炭产业发展,竹炭企业生产方式已由原来单一的原炭类产品生产向深度开发利用、系列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竹炭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岗位工作技能的员工。以衢江区为例,1996年竹炭产业从业人员只有十几人,到2013年就猛增到1万余人。对员工职业技能要求也由原来的“会烧竹炭,能进行简单的加工”,到“熟练掌握产品生产技能、具有竹炭产品研发能力、有较强产品营销能力”。由此可见,竹炭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阶段竹炭企业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不相符。

2.竹炭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据台湾中卫发展中心的一项关于中国竹炭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竹炭消费量高达34.5亿立方米,到高峰时(预计5-10年时间)中国应有1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全国应有1/3的人在使用竹炭制品[1]。可见,竹炭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竹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各竹炭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用工需求总体情况。关于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发现,有93.7%的管理人员表示,企业非常需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员工。当问及“从企业发展状况看,竹炭行业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会怎样时,有84.3%的企业管理者认为“需求量大,并会随着行业发展壮大逐渐增加”。

当笔者问及“如果中职学校开设竹炭加工与工艺专业,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怎样时”,有56.2%的管理人员认为“就业前景广阔”。

(2)竹炭企业各工作岗位需求情况。从企业招收员工看重的条件看,企业在招工时,非常注重员工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以及主动学习与独立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

从岗位需求看,竹炭产品生产、产品开发和产品营销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分别占总需求的32%,18%和41%。而从事竹炭生产与加工岗位需求不大,只占5%。在访谈时,几乎所有竹炭企业都表示,渴望“产品营销人才和新产品研发人才”。像浙江省竹炭协会副会长、浙江民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立根,遂昌县竹炭协会会长、遂昌五洲炭业公司董事长徐建成都谈及“希望学校培养营销人才和新产品研发人才”。这与施振荣先生提出的著名“微笑曲线”理论极其吻合。

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笔者都真切地感到,竹炭企业行业非常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三、结论与建议

1.现阶段竹炭企业人才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现代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竹炭企业也不例外。随着社会需求量的增加和人们对高品质的追求,白居易时代“伐薪烧炭南山中”和“晓驾炭车碾冰辙”式地烧炭卖炭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竹炭企业需要拥有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也不仅仅要具有掌握高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能力的科研人员,更需要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技能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品牌意识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企业的高新技术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附加值产品,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做强做大才能成为现实,企业才能打造出自我品牌,拥有强大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竹炭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还是从事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人员,整体学历层次都存在偏低情况。这与现代竹炭企业激烈竞争和良好发展态势不相匹配。

2.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成为产业做大做强的一道坎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竹炭行业发展历程较短。但随着人们低碳生活理念的加强和社会发展对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竹炭及其产品的用途会越来越广泛,社会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人们对竹炭及其产品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台湾中卫发展中心的关于中国竹炭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竹炭行业在未来几年将有100%左右的增长速度[1]。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竹炭研究专家张齐生所说,竹炭功能神奇,是人类的“健康卫士”,代表了海内外消费的流行趋向[2]。从竹炭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新技术转化和新产品开发情况来看,竹炭企业急需拥有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技能的竹炭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阶段人才市场没有对口专业人才提供;我国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都也没有相应的专业教育,满足不了竹炭企业发展壮大和产品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成为了产业做大做强的一道坎。

3.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口专业建设,为竹炭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地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3]。针对竹炭行业(企业)人才结构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态,中职学校要积极应对,要根据竹炭企业岗位需求,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积极开展对口专业建设,开展相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竹炭企业培养既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岗位工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功能,助推企业的发展。这是迎合企业需求的,也是必须的,可行的。正如被誉为“中国竹炭之父”的浙江省竹炭协会副会长、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立根所说,文化科学知识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笔者企业需要职工队伍稳定,希望每一个职工在笔者的企业里得到很好地发展,因此,笔者对文化基础十分看重。如果中职学校开设竹炭加工与工艺专业,学生一到企业就能顺顺当当顶岗操作,只要他们用心做,是一定会出成绩的。

参考文献:

[1]台湾中卫发展中心.中国竹炭行业市场调查[R],百度文库.

[2]张齐生,周建斌.竹炭的神奇功能人类的健康卫士[J].世界竹藤通讯,2009(05).

[3]朱宗葵.中职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学习月刊,2007(20).

作者简介:

县商业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8

为及时掌握澄城县限上商业企业用工变化状况,澄城县统计局对全县15户限上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用工基本情况1、企业缺工状况。在调查的15家商业企业中,用工缺口112人,用工基本满足企业5家,均为经营已稳定的企业; 缺工10人以下的企业6家,缺工10-20人的企业3家;缺工20人以上的企业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缺工企业户数和人数都明显降低,缺工现象已趋于缓和。其中:普工仍是需求量大的工种,本次调查中普工缺口为86人,占缺工总人数的77%。相对其它行业,商业企业对招用人员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2、企业员工工资情况。与 年相比, 年前半年普工及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稍有所上涨,行政管理岗位平均工资基本持平。调查数据显示,行政管理岗位平均工资为1300元/月左右,普工平均工资为1500元/月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工资为2500元/月左右。

二、存在问题前半年全县部分大中型餐饮行业经营处于低迷状态,主要原因是中央八项规定有关要求出台后,以公务性为主的餐饮业营业额下降,加之自身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这类商业企业生意不景气。而以火锅类为主的中小型商业企业,竞争却异常激烈,今年就新增10多家,这样刺激了餐饮行业,因此本行业缺工现象程度不等。而批零贸易和住宿业等企业同样存在缺工现象,其主要原因为:一是企业文化意识淡薄,员工流动性大;二是失业人员就业期望高,苦脏累工种招工难;三是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求职人员素质较低;四是企业环境差,员工待遇不公,难留住人。

三、对策及建议1、改善用工环境,制定合理用工合同。企业在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给员工缴纳各类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用待遇留人;要切实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培植企业文化,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用情留人;企业还应帮助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扩大和稳定员工队伍,用事业留人。

2、夯实劳务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基本素养。政府要选择性地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高科技企业,减少用工压力,以提升我县商业企业现代化水平。劳务部门必须下大力度加强培训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能了解劳务培训相关内容,从而吸纳择业者就业前进行专业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整体推动全县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用工单位和受聘人员双向满意。

3、充分发挥劳务中介的积极作用,鼓励以工招工。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支付交通费、职介费等形式自主招工,也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派出有一定能力的务工人员,让他们协助招工,县政府可制定一些奖励优惠政策,对招引员工达到一定数量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要大力支持并鼓励劳务中介机构稳步发展,拓宽用工供求空间,逐步建立企业用工市场化运作机制。

企业用工需求报告 篇9

【摘 要】为解决新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制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以某市供电公司为例,开展企业临时用工现状及风险调研活动,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风险预测,提出应对策略,以供类似企业参考。

【关键词】企业用工;调查分析;应对策略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给企业用工制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矛盾日趋复杂,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为此,某市供电公司对所属县公司开展了以“察实情、解难题、促发展”为主题的企业临时用工现状及风险调研活动。通过此次摸底调查,希望逐步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满足正常经营、生产需要,减少在用工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此次的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会为辅。调研对象是所属调研目的是摸查多经公司及县公司临时用工现状,调查用工单位负责人对用工风险的认识和基本判断,评估目前用工单位面临的风险度,提出改进措施和相关对策。

一、临时用工现状调查问卷:

(一)问卷设置及答卷统计参加调查试卷问答的共有10个县区公司。临时用工使用现状主要有以下18条:(1)是否使用临时工?曾经使用5(表示10个单位中有5个曾经使用,下同),正在使用5。(2)使用的临时工来源?职工家属或子女3,社会招聘4,熟人推荐4。(3)临时工有使用条件吗?有相应岗位使用条件5,没有条件5。(4)使用依据是?定员2,用人单位自行决定3,不知道和没考虑过5。(5)临时工怎么管理?由用人部门管理5,公司统一管理3,不做具体要求和不清楚。(6)是否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吗?以公司名义签署劳动合同或协议 2,以部门名义签署劳动合同或协议3,签署劳务派遣2,不签署劳动合同或协议3。(7)购买社会保险情况。为所有临时工建立保险2,为部分临时工建立保险2,为临时工建立部分保险1,没有和不清楚5。(8)薪酬标准如何建立?用工部门自行确定3,由公司指导、参照地 方社会化用工标准建立4,不做要求和不清楚3。(9)使用的临时工都分布在什么岗位上?生产专用岗位3,通用岗位7。(10)使用的临时工到目前最长已使用多久?10年以上2,5年以上2,5年及以下2,不清楚4。(11)已使用的临时工到目前平均使用期为?3年及以下1,3 年以上5,5年以上2,不清楚2。(12)使用的临时工如何选用?公司有明确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制度公开招聘并选用4,只要公司领导同意2,只要部门领导同意1,不清楚3。(13)使用的临时工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没有必要使用的岗位在使用1,没有使用标准和程序6,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3。(14)临时工存在哪些素质问题?年龄大3,文化程度低6,不符合岗 位要求1。(15)使用临时用工以来有过劳动用工纠纷吗?经常有3,曾经有3,没有不清楚4。(16)劳动纠纷主要产生在哪些方面?薪酬 4,劳动关系3,保险3。(17)劳动纠纷产生时的处理方法?先安抚,再私下解决2;先评估风险,再找对策1;主动了解情况,看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抓紧弥补,并为下次提供经验7。

(二)问卷分析:(1)所在单位正在使用临时用工。(2)大部分是熟人推荐。(3)对所使用的临时用工没有一致的管理标准。(4)三分之一答卷显示临时用工没有签署劳动合同或协议。(5)二分之一答卷显示没有为临时用工购买社会保险。(6)薪酬管理主要由本单位或参照地方社会化用工标准执行。(7)临时用工分布在各个岗位:专有、通用、多经,通用居多。(8)临时用工使用平均年限大多数是不清楚。(9)使用临时工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没有使用标准和程序。(10)素质问题主要是文化程度低。(11)劳动用工纠纷的概率较高。(12)劳动纠纷主要产生在:薪酬、劳动关系方面。

二、座谈会:谈谈您所在单位使用临时用工主要风险有哪些?有什么建议?主要内容摘录:

(1)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将予以相应待遇:工资、保险,势必对公司经济利益造成损失?如:农电工薪酬水平较高,人力资本投资潜在支出加大:支付

劳动者的工资和教师讲课费、场地和培训设备、参加培训花费的误工费、外地培训各类费用等等每年20 万元以上。(2)临时工在基层工作,涉及安全生产 :营销、服务岗位,风险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还涉及供电系统行风风险:临时用工没有责任性,担任抄、核、收等岗位。(3)主要是供电所方面:未经行业培训和政策与法规教育,临时工没有责任感。变电运行人员外聘人员数据较高,生产技能水平要求高,安全存在隐患。(4)临时用工的结构 :文化程度低,部分年龄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5)不适应岗位的人员应该清退,如何清退?

上一篇:公休座谈会护士总结下一篇:丁庄防灾减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