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2024-10-13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共12篇)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7课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注意体会诗的意境,是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低段的古诗教学,要求与高段的有很大不同,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能熟读成诵就行了。因此,我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根据古诗特点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庐、瀑、炉、疑四个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主学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通过文白对读,了解诗意;通过品评诗句,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欣赏庐山风景,导入课题,引入庐山,了解庐山,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庐山的距离,为揭示课题作准备。

一边是外校老师,一边是二年级的孩子们,彼此陌生的双方,怎样才能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以便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进入学习呢?小孩子天性好玩,我抓住这一特征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游山玩水。谁听了“游山玩水”会不开心、兴奋呢?一组组庐山风光图片,迷人的风景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立刻营造出了一个无比和谐的氛围。而这一组图片由庐山风光到香炉峰景色,最后定格到瀑布。整体领略庐山风情后,把孩子们的视线定焦在庐山瀑布上。这一举措,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庐山之间的距离,为揭示课题作好了铺垫。

二、揭题

师生齐读诗题《望庐山瀑布》,学习本课要认读的“庐”和“瀑”两个生字,并结合刚才观察的画面,在读准“庐”、“瀑”字音的同时,了解“庐山”和“瀑布”相关的资料。

三、初读导入,自主识字,把古诗读正确.

本环节教学让学生初读全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指导写“炉”字。本诗中出现的生字不多,但出现了庐山的“庐”和香炉的“炉”这两个同音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引导学生重点比较这两个字的字形,理解香炉的意思。指导学生看图片不仅理解了香炉的意思,还知道了香炉峰的由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书写“炉”字。

通过开展3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记字的方法。

四、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学生会读了诗句并读正确了,这只是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因此,第二步读,就要指导孩子们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本教学环节通过画停顿记号范读、指名读、比赛读、小组评议等形式,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以及正确朗诵诗歌的技巧。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为了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枯燥乏味的串讲模式,我别出心裁地出示《望庐山瀑布》的白话版,即把《望庐山瀑布》的诗意以散文的优美语言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来个文白对照,在孩子们多种形式的文白对读中,古诗的意思意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慢慢开始清晰。这一教学活动与我们常提的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的实质是一样的,但文白对读的方式,诗意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保留了诗歌完整的意境美,避免了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诗的意境美和整体感。

六、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这一教学环节,以“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这一问题统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张扬个性,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为什么喜欢”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既是将文字还原为画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更进一步通过想象画面来体验诗句的意境美。由此,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把诗的意境读出来。这一遍朗读,才能读出诗之韵味。

七、熟读成诵,总结学法。

背诵全诗,是本课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经过初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等多个环节,一遍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大部分同学应该已能背诵。这时,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本诗的方法,授之以渔,以便让学生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由两大版块组成,目标方法板块和内容板块。目标板块是提炼出的学习本诗几大环节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内容版块是提炼出的瀑布特点和诗歌的写作手法。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学生由不会读到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熟读成诵,孩子们的变化是巨大的,收获是丰硕的。他们不仅读准了生字,写好了“炉”字,还了解了古诗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孩子们在这层层递进的学习、朗读中体会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至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的兴致勃勃。我真正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发展,我感受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丰富多样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孩子们精神抖擞,读的此起彼伏。“你真聪明、真乖、真有眼力、你太棒了”让孩子们信心十足。

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可以上得更好,我觉得如果在文白对读之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诗的粗浅的感受并提出不懂的,再让学生自己在文白对读中解决疑问,就更好了!对于李白的生平介绍,我们在备课时也有过讨论,认为这首诗已经是学生学习李白的第三首诗,对于李白,前面的老师已经介绍过了,当然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2

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大瀑布今昔的不同景象, 了解造成瀑布悲剧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交流感想,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 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 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 请大家静心听老师带来的一段乐曲, 看看你能从中听出什么? (播放悲哀音乐, ) 是的, 在举行葬礼的时候, 我们会播放这样的音乐, 它寄托着我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以及深切怀念!今天, 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环节, 播放哀乐创设学习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学生悲伤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 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课文, 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题质疑, 明确问题

1. 读了课题, 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谈。)

2.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前的提示语, 说一说我们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 (生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 引导学生紧扣课题,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寻疑导学, 有的放矢, 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 生自由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 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感知整体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本环节教学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识字, 感知课文大意, 自主构建文本表象。

四、研读课文, 探究问题

1. 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

(1) 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以前情景的词句。 (生自由画, 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补充: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 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 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 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 落地撞开万朵莲花, 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 水声震耳欲聋。

(2) 生细读课文, 交流感受。

(板书: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万朵莲花、飘飘洒洒、震耳欲聋。)

(3) 指导朗读。你内心感受怎样?心情 (高兴、骄傲、自豪) 。

(4) 欣赏奇观, 训练说话。

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视频, 请学生用几句话来赞美这人间奇观。

(5) 引读:神奇的迷人风光令我们陶醉, 同学们独特的见解也令老师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走进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齐读) 。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2. 感受大瀑布今日“奄奄一息”的情景。

(1)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现在情景的句子。 (生自由画, 然后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2) 点拨。

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板书: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谈内心感受。心情 (伤心、无奈、绝望) 。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读 (引导学生要读出伤心、无奈、绝望) , 相机点评, 范读引领。

师:是啊, 塞特凯达斯瀑布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 昨天还在亲切地与我们讲着故事, 与我们在夜幕下数着星星, 可突然, 他闭上了眼睛, 渐渐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吧! (生齐读。) 而今, 还是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吗? (不是。) 那留在我们眼前的是——— (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 追问原因, 唤起环保意识。

(1) 同学们, 曾经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如今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目睹如今的大瀑布, 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惆怅满怀, 失望而去。而几年前, 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 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 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之中, 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 流连忘返。这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 真让世人惋惜、痛心啊!

(2) 引导质疑:短短几年之间, 是什么原因使大瀑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生交流。 (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沙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滥伐。)

指导读:是啊, 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 导致了大瀑布的枯竭, 也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 扼杀了大瀑布的雄奇。读着人们这些愚昧的行为, 我们的心是沉痛的、难过的、悲哀的, 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自由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描写大瀑布曾经和现在景象的句子, 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 使其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五、熟读课文, 延伸问题

1. 创设情境, 激情练笔。

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消息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人们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 所以引发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同学们,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不仅亲自举行了葬礼, 而且还饱含深情地发表了演讲, 那么他会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 记录下巴西总统的心声。

2. 明确目的, 唤醒意识。

你们知道总统亲自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吗? (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 联系实际, 内化情感。

(1) 同学们, 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 现实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仍在不停地上演。这些愚昧的行为, 这些不良的做法, 在我们身边存在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举例说明。

(2) 同学们, 望着瀑布从悬崖上滴落下来的泪水, 目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生态灾难, 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深沉的叹息、痛苦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失, 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 痛在我们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心里啊!令人欣慰的是, 环境破坏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关注。 (播放环保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 既要走进课文, 用心地去“会文”, 也要学会从文本中跳出来,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完整, 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六、总结升华, 落实问题

同学们, 从现在起我们也从身边小事做起, 都来为地球妈妈做一件实事, 老师坚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对地球妈妈献出一点爱, 我们人类的母亲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们的家园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 将你收集到的环保资料有选择性地剪下来, 做成剪报。

(2) 和学习小伙伴们合做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3) 开展“对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 写一份调查报告。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篇3

1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真的令人称奇。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黄果树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诵读《望庐山瀑布》。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引领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课件出示词语,小组依次读。

杰作缝隙悬挂气势非凡

沉醉胸膛掩映山回谷应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几部分?

4,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列出小标题:总起、所见、所闻、所感、沉醉。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字词朗读、描写方面提示,引领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读后学写的有效训练奠定基础。

三、细读感悟,走近瀑布

1聆听瀑布的声响

(1)文中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有哪些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课件映放瀑布声音,出示)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问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①找出这段中,直接表示声响的词语。(哗哗、渐近渐响、人喧马嘶、喧嚣)

②联系课文比较“人喧马嘶”和“喧嚣”。

③作者为了逼真地表现出自己听到瀑布声响的感觉,运用了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请将它们依次找出来,并在下面画横线。(飘、拂、涌、盖)引导学生分别说说对这四个动词的独特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④这段话中连用两个比喻,把瀑布的声音比作(

)和(

),从中让我们体会到这瀑布声越来越响,这响声由远及近。

⑤指导朗读。远听瀑布声似微风飘来,近听瀑布声像潮水涌过,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太美妙了!你能把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听到的这种渐近渐响的美妙声音读出来吗?

(3)(课件映放瀑布声音,出示)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①一架织布机的声音大不大?(不大)那么千万架呢?(声音很大)

②这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齐读这句话。

(4)(课件映放瀑布声音,出示)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①从一个“泻”字,你看到了这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瀑布很高,水从上往下流得很急)

②瀑布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这声响真是令人难忘。请学生放声读一读。

(5)同时出示上面三段文字,为什么同一个瀑布发出的声音,作者会运用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听到的瀑布的声音也不一样,这就是写作中的“移步换景”。)

(6)填空,练习延伸。(课件出示句子)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_______,最后像_______。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_______。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_______。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紧扣“听瀑布”,引导学生由读到悟,抓住重点词“飘、拂、涌、盖、泻”,找出四个比喻句来品味文字,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聆听瀑布不同的声响,感受瀑布的神奇壮观。

2欣赏瀑布的形态

(1)刚才,我们用耳朵聆听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感受到了瀑布声响的气势,接着我们再来用眼睛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形态。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瀑布的形态,用波浪线画出来。

(3)(课件展示瀑布形状,出示)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①观察课文图片,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瀑布的什么?(宽、壮美、气势非凡)

②把你的感受融人到朗读中吧!

(4)如果说宽幅白练般的瀑布给人以震撼,那“银雨洒金街”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5)(课件展示瀑布形状,出示)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①“银雨”指什么?(晶莹的水珠)“银雨”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怎么叉变成金街呢?(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②“银雨洒金街”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文中的哪一个字?(奇)

③用上课文的语言,结合自己的想象,描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④谁能通过朗读把大家带入“银雨洒金街”的境界?指名个别读,其他学生闭目感受。

(6)(课件出示)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①这段话将两种瀑布作比较,显出了黄果树瀑布形态怎样?(宽)

②通过“宽”,你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什么特点?(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7)同时出示三段描写瀑布形态的句子,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

【设计意图】阅读欣赏瀑布的形态,诱发学生的感情是关键。在本环节教学中,先让学生与文本交流,用眼观察图画和文字,用心去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带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瀑布的不同形态在学生的I心中更丰富起来。

四、体悟感受,亲近瀑布

1我们细细领略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体会到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真实画面。大家想不想与瀑布亲密接触呢?

2随作者来到谷底,让我们从作者的感受中寻求自己的感受。读读第5~7自然段,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4(课件出示)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1)读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瀑布离我们很近)

(2)“撩”在文中的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模仿做一做这个动作。

(3)想象:在夏天,你撩过清凉的井水洗脸,会是怎样的感受?(凉丝丝的、舒服)

5(课件出示)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什么是乐池?在这圆形的乐池中,作者听到的是……,感受到的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2)这么磅礴的气势,这么雄浑的力量,你想亲自感受一下吗?闭上眼睛,听听声音(师点击课件)。

6(课件出示)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1)在大自然神奇魅力的熏陶之下,人的胸襟开阔了,人就像山谷与瀑布相融,人仿佛也成了瀑布的一分子。

(2)引读:我们之所以久久……,是因为聆听……。

(3)好深刻的感受呀!作者早已陶醉于“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中。

【设计意图】描写瀑布泻入谷底,先前是远望,现在是近观。“近得很”是作者和黄果树瀑布的空间距离,“想伸手”是作者和黄果树瀑布的心理距离。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去触摸语言文字的亲切自然。如“撩过来洗脸”“凉丝的”,只觉飞珠扑脸,人与瀑布融为一体。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乐声奏鸣”“訇然作响”,感悟人与自然,物我两和的境界。

五、离开瀑布。陶醉其间

1不知不觉,已是日薄西山,作者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课文主要写黄果树瀑布的,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描写的是徐霞客的塑像呢?而且写他“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呢?

2简介徐霞客的生平。

3交流:他遥对瀑布时,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仿佛听到“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他仿佛听到“如雷声轰鸣”般的哗哗声;他仿佛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4这样的一位旅行家,他见过的美景千千万万,可是在黄果树瀑布前,他凝神——(生读),他完全——(生读)。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衬托”。

5让我们轻轻地读,再次沉醉在这大自然的杰作之中吧!(生读这一段)

六、赏读全文,赞美瀑布

1有感情地齐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3欣赏视频,复习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加深印象。

4说说你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

【设计意图】“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既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这堂课的牵引线。反复朗读,配上黄果树瀑布的声、形的视频。走出课文,回味体悟,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将黄果树瀑布的声、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七、迁移运用,实践提高

1当一回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黄果树瀑布,要设法激起别人想去游玩的兴趣。

2回顾全文,想一想,怎样写好一篇游记?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上,我们通过阅读让大自然的杰作尽收跟底;课堂外,我们的实践活动还要延续。愿大家寄情山水中,多途径、多角度去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

【设计意图】通过当小导游,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适当延伸和拓展了教学范围,有利于激发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用智慧的双眼去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用美好的文字去抒发心中的情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观察,习得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篇4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望庐山瀑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之一。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一些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庐、瀑、炉、疑”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二、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制作了有关课件,把瀑布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激趣导入,感受形态美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教学伊始,就播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那俊秀的面容,庐山瀑布那宏伟的气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看完视频,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积累的情感体验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第二步:初读感知,感悟语言美

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自由读古诗,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庐”和“炉”的异同。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学得知识,学得生字的一些认识途径和方法。教师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彼此进步,不仅有助与良好性格的形成,而且培养了交际能力。

3、再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铺垫。第三步:感悟诗意,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我分三步进行:

第一、知诗人。众所周知,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解诗题。解诗题是在了解作者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题者,文之眼睛也。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第三、明诗意。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我制作了与诗句相关的图片资料,这些图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我充分地利用了“图资源”,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意境,懂得诗情。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形象的转化,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第四步:课外延伸,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把新编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课外必读古诗词中的部分古诗纳入课堂,如:课件展示,李白的《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天门山》等,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

最后播放媒体音乐《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陶冶了性情。

瀑布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瀑布》是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一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通过字理析词学习第一节,认识“瀑”、“叠”、“涌”三个生字,指导书写“瀑”“叠”两个字,体会瀑布“先声夺人”之美。【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理解课题

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引出课题《瀑布》,然后学习“瀑”字。“瀑”字由氵、暴两部分构成,会意。右边的“暴”本义指下大雨,涨水了,左边又加上一个水,说明雨下得特别大,水从高处冲下来,有一个大大的落差,形成了瀑布。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从山壁上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一块大大的白布。这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就是“瀑布”。接下来指导书写“瀑”字,“瀑”字左窄右宽,右下部分是水字但不写成水,是造字时为了汉字美观,将水字变写。引导学生观察“水”字的第二笔是横撇,变写后是两笔:点、提;再看“水”字的最后一笔是捺,变写后是点。

【运用图示法学习“瀑”字,形象、具体地展示汉字产生的大体过程,既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溯源问题,又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二、随文学字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知道第一节是写瀑布的声音。找出描写声音的句子:“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学习“涌”字,由“瀑”字学生知道它与水有关系。“涌”形声字。从水,甬声。本义是水向上冒。课文中指瀑布哗哗的声音,如同海浪翻涌的声音一样,阵阵相随。

接下来学习“叠”字,“叠”会意字。三个“又”重叠,表示祭品成堆,层层相加。出示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又字叠罗汉,踩住秃宝盖;且字力最大,在下任人踩。指导学生书写“叠”字,重点强调中间部分是突宝盖,而不是宝盖头。

【运用归纳法,触类旁通活学形声字;借助字理突破难学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将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自然地融入学生心里。】

三、析词品句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来自于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以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方式描写了祖国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是能够积极思考,勤于动脑,有乐于思考、质疑的习惯!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还不足,比如说想像力不够丰富、在感情朗读的时候,不能够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等!

针对以上的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学会背诵!

2、学会本课生字表中的十个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词语只读不写!并且根据相应的文本环境去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体会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让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认识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体会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

针对本文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播放庐山云雾的秀美风光,同时在欣赏美景之时,用相对柔缓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这种用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的撼动了孩子的心灵、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进一步认识了解庐山云雾的兴趣!

2、阅读指导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讲读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阅读。在学习过程中,我引领学生通过初读、精读、活读来把课文读短、读细、读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

3、信息搜集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课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回去搜集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在阅读文本时进行比较,更是培养了学生在搜集信息之后处理信息和同学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对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提出,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一)交流信息,揭题导入(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品读课文(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交流信息,揭题导入

新课伊始,我会问孩子们:“课前大家都搜集到了很多关于庐山云雾的资料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孩子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在语文课上交流信息,既增强了学生对庐山云雾的认识,架设起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又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在介绍完资料之后,我随即板书课题《庐山的云雾》,让学生齐读课题,并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的!让学生自由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带着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执着开始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学生即将带着疑问走进文本的阅读!(默读)

在让孩子读课文的时候,要提出阅读的要求:1、读通读顺句子,读的过程中做到“三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2、在读的过程中,完成生字的认读,理解相关词语的知识;3、初步整体掌握课文的内容!

接着让学生通过交流互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1,2-3,4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品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细。在分析文本第二部分内容的时候,直截了当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的二、三小节,从中圈划中描写云雾特点的关键词语!(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从而更亲近文本!)

在这两段文本的交流中,我引领学生着重地抓住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路,相机教学!

分析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抓住“千姿百态”这个词语,让孩子自己从文中来找读描写云雾千姿百态的语句!从而了解到为了描写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按照“山顶——山腰——山谷”的顺序,依次用比喻联想等方法描写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此时可以利用文本中的插图来让孩子进一步走入文本:进一步理解它像茫茫大海、像巨大的天幕!

在看图结束之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其他形态的特点,配上柔缓的音乐,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感受到云雾的姿态很多的时候,可以让他们顺着这样的思路,自己展开想像,想想还可能会有什么形态呢?

当分析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主要抓住“瞬息万变”这个词语,可以小组合作学习,来了解它是如何瞬息万变的!在孩子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候,要抓住 “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来了解云雾变化很多!抓住“刚刚、转眼间、明明是、还没有完全看清楚”来体会云雾变化时间很短!抓住“……”来了解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的情况很多,具体有什么呢?可以让给学生大胆想像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在想像的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就要适时的进行对文本的阅读指导,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热衷地方式来读一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听读等方式 !在文本的学习之中,给足时间让孩子在读中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具体分析完这两部分之后,带领孩子们来看这两部分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知道这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在平常的作文当中经常会运用到这样的方法!由此给出一定的范围(运动会上,同学们的表现;春暖花开的时候,校园花圃里的花的形态),从两个题材中选择一个让学生们去讨论怎么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课堂上教者也可以在孩子们充分地说后,花时间让孩子们动笔写写,加深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在课文最后一小节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流连忘返的意思!并让孩子试着举例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连忘返呢?从而为接下来让孩子学会用“流连忘返”造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 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开发模式,瀑布模型,CMM

在最初的程序设计阶段,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编写程序,同样的一个问题,有人用十几条指令,有人可能要用50条指令完成,由于编写程序是注重技巧,导致程序难写、难懂,更难以维护。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已开始注意软件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并用框架结构—软件开发模型来反映软件生存期的各项活动,而且随着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人们一直寻找新的开发方法,使软件的开发技术不断在提高。瀑布模型在对软件开发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很多缺点。所以本文将把并行和迭代机制引入到瀑布模型中,并运用CMM模式对瀑布模型进行扩展,将会弥补瀑布模型的缺点,并将瀑布模型应用到数据库开发的设计过程中。

1 软件工程学的瀑布模型

1.1 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及其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把软件生存期划分为计划、开发和运行3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设计、编程序、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各项工程活动[1]。

在这类模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顺序展开,如奔流不息自上而下的流水,从上面一阶落到下面一阶。在整个瀑布模型中贯穿有以下几个观点:

1)各阶段具有顺序性,一个阶段的开始是以上一个阶段工作作为基础的。图1显示了阶段间的顺序和依赖关系。

2)在整个模型中贯穿的是一种推迟现实的观点。瀑布模型在编码之前安排了分析和设计阶段,这两个阶段只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型,不涉及软件的物理现实,其好处在于抛开具体实现的限制可以找到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严格质量管理的观点。

1.2 软件工程学的瀑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1 问题定义

问题定义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用户要计算机做什么”[2]。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搞清楚了要干什么,才能够进一步去做,否则可能做无用功。一般由系统分析人员通过对用户和有关部分的人员进行访问调查,根据对问题的理解,首先提出系统的目标和方案,然后和用户反复交流,对含糊不清和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修改,最后得到一份双方都认可的问题定义文档资料。

1.2.2 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为前一步提出的问题寻求一种或几种技术上可行、且在经济上能够提高效益的解决方案,即上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否可解。因此,这一阶段系统分析人员要做一次简化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高层次的、较抽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报告的结尾要提出选择方案的建议或提出终止项目的建议[3]。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包括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用数据流程图表示),并且要准确地、具体地确定工程规模和目标,然后须估计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1.2.3 总体设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软件的总体结构,即“概括地说如何解决问题”。总体设计主要有两步工作:一是确定系统的方案,一般从数据流程图可以导出几种系统解决方案,对每一种方案估计它的成本和效益,在充分权衡各种方案利弊的基础上,推荐一个较好的系统给用户,用户认可后着手下一步工作。二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一般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确定程序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间的关系,通常用层次图或软件结构图描述。

1.2.4 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是针对单个模块的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说明书给出各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描述。即“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4]。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合在一起称为系统设计,是软件开发的主要阶段,工作量大约有25%~40%。

1.2.5 编码

按照选定的语言,把模块的过程性描述翻译成源程序,与需求分析和设计相比,编码相对容易得多,一般由程序员可完成,工作量大约是15%~20%。

直到这一阶段,才产生能够在机器上运行的程序,前面各个阶段产生的都是文档资料。

1.2.6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时开发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按照不同的层次又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依据模块设计说明书,对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性能测试。这一部分有时候在编码阶段和调试一起进行,但是对重要的模块要单独测试。

1.2.7 软件运行/维护

软件开发结束后,软件即可交付使用,软件的使用通常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整个使用期间,都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修改软件,这就是软件维护。引起软件修改的原因主要有3种:一是软件运行中发现了软件开发中隐藏的错误而修改软件;二是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修改软件;三是为了修改或扩充原有软件的功能而修改软件。

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循环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但瀑布模型中划分的几个阶段,没有反映出这种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软件开发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开发活动,需要相互合作完成,但瀑布模型没有体现这一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瀑布式的软件开发模式优点很多,但是单纯依靠瀑布模式还难以开发出优秀的软件,还需要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充分发挥瀑布模式的优势。

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的循环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所以做两次,第一次只是试验开发,其目标只是在于探索可行性,弄清软件需求;第二次则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满意的软件产品。所以出现了瀑布模型的演化模式。

2 数据库开发过程的瀑布模式

2.1 项目建模

1)分析当前的数据处理;

2)分析总的业务功能和它们的数据需求;

3)证明能够支撑业务的新数据和数据库的需求。

2.2 概念数据建模

1)为信息系统确定数据库的需求范围;

2)为数据库支持的业务功能分析全部数据需求;

3)开发包括实体和联系的初步的概念数据模型;

4)比较初步的概念数据模型和企业数据模型;

5)建立包括所有的实体、联系、属性和业务规则的详细的概念数据模型;

6)使数据概念模型与信息系统的其它模型一致;

7)用全部数据库规格说明填充信息库。

2.3 逻辑数据库设计

1)详细分析需要数据库支持的的业务功能中的事务、表单、显示和查询(数据库视图);

2)将数据库视图集成到概念数据模型;

3)确定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需求并填充信息库;

4)为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和明确定义的结构。

2.4 物理数据库的设计和定义

1)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通常从信息库生成)定义数据库;

2)决定数据的物理组织;

3)设计数据处理程序。

2.5 数据库实现

1)编码和测试数据库处理程序;

2)完成数据库文档和培训材料;

3)安装数据库并转换以前系统的数据。

2.6 数据库维护

1)分析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以确保它们满足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2)调整数据库以改进性能;

3)修补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错误并恢复受损害的数据库。

3 数据库瀑布模型的扩展

传统的生存周期瀑布模型,对现实软件生产的工程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这一模型来开发软件,只有当分析员能够做出准确的需求分析,才能够得到预期的正确结果。然后在需求分析阶段用户对需求的表达和系统分析员对问题的理解总有一定的差距,用户对计算机及软件的设计不了解,系统分析员对涉及的专业往往也不了解,所以定义的用户需求常常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另一方面,因为生存周期瀑布模型开发周期长,有时软件还没开发有开发完成需求就已经发生了变化,造成了软件即使顺利完成,用户也不会使用。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开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重复的进行某阶段的工作。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输入和输出严格控制,就可以对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以线性开发模式为主,并结合并行、迭代的开发模型。所谓线性为是指瀑布模型中,各个阶段的工作顺序展开,如奔流不息自上而下的流水,从上面一阶落到下面一阶,具有瀑布模型的优点。通过在瀑布开发模式中某些阶段引入并行开发和迭代开发的机制[5,6],使局部灵活性增强,从而有效地克服瀑布模型的某些缺点。

4 CMM的管理模式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7,8]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是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成果过程改善的框架,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它指明了一个成熟的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的那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地做好这些工作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CMM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阶梯共有五级:

1)初始级。初始级的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项目的执行是随意甚至是混乱的。

2)可重级。第二级的焦点集中在软件管理过程上。

3)定义级。在第二级仅定义了管理的基本过程,而没有定义执行的步骤标准。

4)管理级。第四级的管理是量化的管理。

5)优化级。第五级的目标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

从第一阶段到第五个阶段,软件开发过程质量不断的在提高,软件开发周期不断在变短,每个阶段的成本不断的在降低。因此,如果将CMM与瀑布开发模式相结合,会使软件的开发质量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知识,阐述了数据库开发的瀑布模型设计过程,浅谈CMM对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扩充,通过对传统的瀑布模式的分析指出其不足,同时引出CMM的管理方式,并对瀑布模型进行了扩展,对于瀑布模型的研究有待于深化,才可能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合理软件。

参考文献

[1]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4-65.

[2]张海潘.软件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78-82.

[3]周苏.软件工程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1-123.

[4]张海蕃.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4-90.

[5]梁颖红.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207-210.

[6]高琰,李建华,费耀平.基于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9):249-251.

[7]刘琳,吴永英.一个CMM自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4(16):85-87.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8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魅力,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联想,把庐山云雾的绮丽多端,变化无穷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充分地领略到了庐山云雾的迷人之处,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对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赞美。

二、设计理念

写景状物类文章往往语言优美,因此教学着重点应当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意义。理清楚语言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把握住语言中感情变化的特点,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可以用准确、流利的方式朗读课文,并且带有一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从而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庐山云雾的无穷魅力,激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教學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多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精妙的语言运用,并且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拿捏好课文的感情基调。

2.教学难点。难点是弄懂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

2.提问:听着动人的音乐,大家共同去庐山游玩了一次,观赏了充满魅力的云雾。你对庐山云雾的印象如何呢?(2—3位同学)

3.过渡:你想再次去一趟庐山,好好地、细细地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吗?那么我们大家一起翻开课本瞧一瞧吧!(板书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读课题:谁想来读读课题?(1—2位同学)我们一起来!

(设计意图: 多媒体情境激发了学生对庐山的神秘感,再通过教师的质疑,为探究文本打下基础。)

(二)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是怎样的呢?各位同学,翻开你们手中的语文书,仔细看一看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开动脑筋,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庐山云雾的样子,并且说一说你的感受如何。

2.交流(3—4位同学),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入相关段落的学习。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只有调动想象力才能对庐山的云雾作品读。因此,在观看视频情境后交流讨论文本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观看图片:说得很棒!同学们,快看庐山云雾的丽影!

2.浏览了这些妙趣横生的云雾图片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和作者的感受是相同的吗?你能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庐山云雾吗?(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绰约多姿,姿态万千)

3.(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说出你看到的东西?

4.作者是如何来把他看到的景象展现出来呢?请看!(出示第二自然段)

5.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然后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分享你的想法给小伙伴。

6.哪位同学可以勇敢的举起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述的构段方式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呢?(总分的构段方式)

7.庐山云雾是姿态万千的,不过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呢?动一动你的笔把它画出来好吗?你能读给同学们听吗?

(设计意图: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庐山云雾的特点,同学之间相互分享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在逐字逐句的分析中获得了审美的体验。)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除了姿态万千,你对庐山的云雾还有其他什么感觉吗?

2.通过阅读,你仿佛身临其境般的去庐山旅行了一次,见识到了庐山云雾的另一个特征——瞬息万变(板书)。

3.(出示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个词语了解到庐山的云雾的什么特点?(变化得非常快!)不仅仅是瞬息万变,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找到证明庐山云雾的快速变化?(课件中显示:刚刚,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哪位同学能够把这些词语标准地朗读出来?你能把这段话优美地读出来吗?来,大家一起读一读!(生练读)谁愿意读?(2-3个同学)你们几个小伙伴一起来!

4.云雾是瞬息万变的,同学们,你们可以想象出它变成其他哪些模样吗?(播放图像资料)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5.同学们,我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备用)学生交流,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在讨论与交流中对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环节培养学生的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练习

师:欣赏完了课文以后,就需要面对课外作业了,下面就让老师来给你们说一说。

(1)读一读。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之一,每一位合格的学生都应该能够做到熟练、通顺地朗读。

(2)背一背。这篇课文写的这么好,又这么有美感,把它刻在脑海里不是最好不过了吗?

(3)查阅资料,寻找古人笔下的庐山,看看他们的描写有何不同,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苏轼《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在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进一步认识庐山,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堂小结

师:《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色的优美文章,作者运用了出色的语言描写,将比喻、联想等常见手法把庐山云雾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庐山云雾给读者留下了姿态万千、俏丽奇巧的深刻印象,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秀美山水的赞美之情。

七、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庐山的云雾》

一、说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本文语言优美,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情怀。通过学习本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来理解课文。本课继续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静态、动态描写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通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默读课文,能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理解课文

2.发现和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篇课文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和段落理解课文,从而更好地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同时能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庐山的云雾》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感,从而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人间仙境。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分别是:

一、展示课件,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四、欣赏美景,总结全文

五、课堂延伸,家乡云雾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展示课件,激趣导入

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带来一首古诗(展示课件),接着让学生读一读,初步知道它赞美的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庐山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展示课件)。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文,圈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出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接着,让学生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展示课件)我将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并启发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字形。接着指导书写,着重指导“尤、添、茫、幻”这几个字,最后让学生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记,读思考题,并讨论交流。

提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秀丽在哪里呢?(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从视觉上获得一些美的感受,接着我就趁热打铁:“ 在如此的美景中游览,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驾起云雾,进入仙境。最后小结:第1自然段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展示课件)

(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并思考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 然后进行评议,梳理,得出结论:庐山云雾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2.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划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提问:这一段是围绕庐山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具体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3.(展示课件)指点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 “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 等词语来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三)让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展示课件

提问:如此美景,你还舍得离开吗?激发学生发出感慨,让学生体会游人流连忘返的原因。

四、欣赏美景,总结全文

(展示课件)云雾图,说说学习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课堂延伸,家乡云雾

让学生谈谈家乡的云雾,自由讨论,再汇报。

六、说板书:

伴随着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简明的板书,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

瞬息万变

此板书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大瀑布的葬礼》说课稿 篇10

五、模拟演讲,深化情感

⒈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986年9月举行葬礼的这一天,大家想,这个仪式该是多么的神圣啊,就连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亲自假如了这个行列,如果你是菲格雷特总统,你会怎样饱含深情地演讲?

2.学生准备(可以自己写提纲,也可以讲给小伙伴听听。)

3.当总统非常的光荣,谁愿意来当当这个总统?

4.指名演讲。(师述:现在,他就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你们就是巴西人民。)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换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大胆地上台来演讲,台下的同学也会因为自己是一个巴西人感到新鲜,从而认真倾听,积极体验。

5.听了总统的演讲,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6.课件出示板书:昔日 雄伟壮观

如今 逐渐枯竭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拓展创新,表达感受。在学生产生情感共振、不吐不快之时老师及时把握这一火候,趁势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

7.总结全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只要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山川将依然秀美,我们的家园将依然温馨!

“分娩机制”说课设计 篇11

关键词:分娩机制;说课设计;教学

一、说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学习意义

“分娩机制”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三年制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学》第四章第二节内容。分娩机制指的是胎儿通过产道时,为了适应骨盆各平面的形态和大小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本节内容不仅与之前学过的骨盆解剖、胎儿大小、胎头结构等知识紧密相连,更是以后学习正常接产和充分理解胎位异常的临

床表现和护理措施的坚实基础,是《妇产科护理学》中一节承前启后的重要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分娩机制”的概念,熟悉衔接、俯屈、胎肩、胎体娩出等动作过程;掌握下降、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过程。

(2)技能目标

利用模型模拟分娩机制过程。

(3)态度目标

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因为下降动作贯穿了分娩的始终并能反映产程的进展,而内

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又是接产中助产人员重点观察并协助产妇完成的重要接产步骤,所以把下降、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等动作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

(2)难点

在“分娩机制”中,内旋转为胎头在通过中骨盆时为适应中骨盆前后径长于横径的特点而发生的转动,胎头转动时胎肩未转并下降,然后在胎头仰伸后胎头与胎肩才恢复正常关系,最后为了胎肩顺利娩出,胎头、胎肩再次进行适应性转动。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需要十分熟悉胎头、胎肩与骨盆的关系、结合骨盆各平面形态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和记住进行这些动作的原因。这也是授课中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部分,因此,把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作为本节难点。

4.教学时间

分理论与实验两个环节,1学时理论授课,1学时实验室练习。

5.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女性骨盆模型、胎儿模型、“分娩机制”示教模型、高级分娩模型。

二、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

1.理论课

CAI授课,将“分娩机制”各动作的概念、发生时间、进行方式及发生原因的文字材料制作成幻灯片,相关内容插入图片,链接动画,最后用“分娩机制”动画演示分娩全过程。

2.实验课

用女性骨盆模型、胎儿模型模拟分娩机制过程,教师巡回指

导。模型中“分娩机制”示教模型能自动完成分娩全过程,学生可以观看到“分娩机制”各动作进行的方式。

3.考核

实验课结束后对同学们进行抽查考核,要求能利用胎儿及骨盆模型讲述并演示枕左前位的“分娩机制”,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三、说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以初中为起点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学生有

较好的记忆力和良好的观察能力,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欠缺。这些说明中职学生先天具有的学习能力具备,但后天培养的学习能力缺乏。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也尤为重要。本课主要采用了学科渗透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即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在讲解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讲

解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特定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复习、预习

授课前指导学生复习与本次课相关联的骨盆解剖、胎儿结构

等方面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时,自己找出本节内容难点并试试能否自己弄懂,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

能力。

2.理论课学习指导

在讲解“分娩机制”各动作过程中,在学生容易忽略,但又与后面动作相关联部分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记住,如内旋转中,胎头与胎肩的位置不正常;在比较抽象的动作部分,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说明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内旋转的原因就像我们拿一个比门宽的箱子进门,横着不能进,而把箱子竖转过来就能进门一样。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3.实验课学习指导

巡回指导时,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参与,边演示“分娩机制”过程边进行讲解,大胆练习,不懂就问,不要怕错,不要怕难,不怕出丑。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小结

先由同学们自由提出疑问,了解本次课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把学生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当堂解答,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出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在此环节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畅所欲言,能真实地反映课堂学习情况。

五、说课后思考

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除了常规的针对“分娩机

制”主要手法部分的名词解释、选择题等复习方法外,还可布置学生思考除了枕左前位以外,如枕横位、枕后位、骶左前位等异常胎位的“分娩机制”,了解学生能否把已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理解异常胎位的“分娩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姣玲.中职学生学习方法调查与分析[J].素质教育论坛,2008(6):23-24.

[2]刘悦,张杰.提高妇产科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J].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05):117-118.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卫生学校)

《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篇12

一个现象是什么呢?我们当前的诗词教授中, 分解支离, 生搬硬套, 强化形式, 应付考试。背离了诗词的本意, 就像我在高中时, 一位老师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 激情喷张, 吟唱把玩, 并且断言, 不需再讲, 让我们自己读熟、背烂即可。此独见虽说有失偏颇, 但也给当时所有的文章教学一味地逢迎考试, 把一篇篇美文佳作分解成若干习题条款, 这无疑给只让学生死记而忽视了文章教学本意的大形势给予当头棒喝。

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功能。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修身养性, 然后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时至今日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德育在当今社会世风日下, 道德沦丧的严峻形势下尤显重要。笔者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当属语文教学。两千多年来, 正是在众多文章的熏陶下才诞生了不胜枚举的伟人, 如:李白、屈原、杜甫、苏东坡、诸葛亮、鲁迅、毛泽东等等震古烁今的大文豪、伟人。我们已经习惯了语文教学的机械化, 断章取义, 完全扼杀了语文的原有的亮丽风采。

朱老师的《春》和曾老师的《紫藤萝瀑布》教学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让我又感到了语文在血管里奔涌的鲜活的生命力和原本的价值。行文的飘洒自如, 语言的优美精致, 结构的浑然天成, 都在两位老师的高超操控下得以展现, 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文字之美, 真正有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整体把握, 玩味赏析, 吟咏长啸。教师挖掘得深, 赏析得透, 过硬的个人能力让课堂变成了美丽的精神伊甸园。每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了文本带来的那种脱俗、荡骨沁髓的震撼力,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更深层次地实践了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涵, 给学生剖析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体会文本之外内在的灵魂感召力, 让学生在有了美的愉悦享受后, 又有了对历史人生的厚重思考。

上一篇:党建带工建 服务促发展 - 北京海淀下一篇:胡麻营乡工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