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共8篇)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篇1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须知
一、关于招生宣传
1.学校的《自考招生简章》由校自考办负责。
2.各学院不能单独对外发布招生简章,只能发布与本学院相关专业的《招生信息》。《招生信息》须报校自考办审核备案。
3.各助学点拟定的《西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点20××年招生信息》须报校自考办审核后方可印发宣传。
4.各学院、各助学点的招生信息,必须明确自考助学、专业、类别、层次、学费标准等,不得出现“脱产”、“业余”字样。助学点的《招生信息》不得与其他学校所招专业混在一起,须做到概念准确,不模糊、不引起歧义。
5.专科衔接本科专业的宣传,原则上不对社会宣传,只针对举办由各类专科专业的学校宣传,实行学生在校期间的衔接。(党校、电大专科不衔接)
二、关于专业申报
㈠ 每年11月为各学院自考助学专业申报时间。各学院须对下一所要举办的自考助学专业进行申报。
1.我校已举办的自考助学专业和重庆市已开考、我校尚未开考的本、专科专业,只需填写好《自考助学专业申报表》即可。
2.新申报的全国未开考的专科专业,须提交《专业开考论证 1
材料》、《专业考试计划》(一式两份,可在校自考办索取样本)等论证材料,待校自考办上报市考办审批核准后方可组织招生、助学。
3.国家已开考但重庆市尚未开考的本科专业,须提交《专业开考论证材料》、《专业考试计划》(一式两份,可在校自考办索取样本)等论证材料,待校自考办上报市考办审批核准后方可组织招生、助学。
㈡ 每年3~4月,市考办下达当年自考助学专业通知,各学院要及时查对。
三、关于自考管理工作
㈠ 关于考生考籍
1.每年10月为各学院、各助学点自考新生考籍注册时间,逾时不再注册。
⑴ 参加校内助学班的自考新生,却因家庭经济困难需缓缴学费等,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专业承办学院主管院长签字、继教院院长签字同意后方可注册。
⑵各助学点在每次报考生考籍时,须做到专业、年级、考生姓名、人数等内容准确无误。
2.每年11月为旧生考籍核对时间。各学院、各助学点须与校自考办核对旧生在籍名单,及时剔除流失考生名单。逾时不核对者,财务室将按上年考生在籍数计算所有费用。若因未核对而造成损失,由各学院、各助学点自行承担。
㈡ 关于教学安排
1.校自考办将及时把国家考办、市考办发布的专业管理、考试计划、课程调整、相关事项的办理等政策、通知以及校自考办发出的事项通知等上载到“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页”(http:///index.php)。
2.各自考专业的教学,须根据市考办下达的每次考试计划提前做好课程教学安排。
3.各学院、各助学点须指派专人,每周至少登录一次“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页”,关注自考最新工作情况及信息,下载相关通知,并按公布时间办理相关事项。
4.各学院对在助学过程中出现或发现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地与校自考办反映、沟通,重要的须向校自考办提出书面意见:包括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以便校自考办与市考办沟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㈢ 关于考试安排
各专业的班主任须对每次本专业的考试科目(课程代码)、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安排:
1.在规定的报考时间内组织考生到校自考办做好报名工作,指导考生准确填写报考机读卡,并核对无误。
2.组织好考生在公布的考试时间准时参加考试。
3.加强对考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切实杜绝违纪舞弊现象发生。
㈣ 关于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成绩是自考本科考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1.各学院在教学安排中应重视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并及时安排毕业考生的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安排的时间、地点请向校自考办备案。
2.每年上半年5月中旬,下半年11月中旬须统一向市自考办上报论文成绩。为了不影响考生毕业,各学院请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有关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㈤ 关于毕业文凭办理
1.每年上半年6月和下半年12月1——10日在学校自考办公室办理毕业文凭。
2.办理毕业文凭的考生须准备准考证、身份证、专科毕业证和各科合格证;同时考生必须认真填写重庆市自考办统一下发的“毕业生登记表”,到就读学院签注意见盖上公章,经学校自考办公室初审,然后统一到市自考办办理审核手续。
3.考生办理毕业文凭初审手续两个月以后,凭本人身份证到学校自考办公室领取文凭。
四、关于经费结算
㈠ 费用收取
各学院、各助学点所举办的自考助学各专业的收费项目、标准等必须严格按学校报财政、物价部门核准公布的项目和标准执行,收取前须公示,不得私自增加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㈡ 学费的收缴与结算
1.参加校内自考助学的考生,自行到继教院财务室缴清学费和教材费。班主任要做好考生缴费情况登记和统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2.各助学点在每年10月份报送自考新生学籍时,须按所报数据结清各类费用,包括电子注册费、教材费、市考办管理费、学费分成(西南大学部分)。若因特殊情况不能结清的,则须履行正常的欠费手续,经专业承办学院、继教院主管领导同意后予以注册。
3.各助学点须在每年11月1~30日与专业承办学院、校自考办核对清楚在籍考生人数后,及时与财务室核对清楚当年的账目,报主管领导签字后结清所有费用。无法结清的则按核对的在籍考生数计算相关费用,履行欠费审批手续。
4.各学院、各教学点须在每年考生毕业之前督促考生将有关费用完清。考生离校时尚未完清费用的,校自考办将不再保留其学籍。
5.继教院财务室在每年12月上旬做好各学院各专业学费分配表,与各学院核对无误后,及时将学费划转到各学院。
㈢ 以下各项费用须当次结清,概不拖欠。
1.考试费:凡在校自考办集体报考(含实践性环节考核),办理时须先缴费后输机,最后按实际成功报名人数据实核算。
2.毕业论文答辩费:各助学点集体报名,须先与主管领导核
对、次到财务交费、最后到自考办输机。
3.毕业证审验费:按先缴费后输机程序办理。
4.其他零星费用。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篇2
关键词: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一、西南林业大学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是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 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 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 协调发展, 主要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其中硕士生1000余人, 本科生13000余人。上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高校毕业生逐步实行国家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制度的施行, 西南林业大学开始采取措施, 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 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 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经过多方努力, 近年来, 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
1. 近五年就业基本情况。
本文收集了西南林业大学近五年的本科毕业人数及各专业学校就业率加以分析 (如表1、图1) 。
注:数据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 西南林业大学的教育体制与就业指导方法也不断完善, 高校招生人数整体逐步增加, 因而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近五年来, 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减少, 就业率稍有所下降外, 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以后,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升, 就业率的上升不仅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大有关, 也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水平层次的提高,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2. 就业较好的专业分析。
注:数据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统计图表 (表2) 显示, 土工工程、交通运输、森林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性很强的专业, 每年的就业率均高于学校的总就业率, 原因在于此类专业的学科教程比较难, 选择这类专业的人数较少, 与此同时国家基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对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大。虽然诸如生物技术、体育教育、环境科学等专业, 在全国就业率较低, 但我校的就业率较高, 可以反映出这类专业的当地就业前景良好, 同时可以说明我校在此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比较深入,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西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虽在不断改革, 但也存在问题, 比如大多只限于狭义的就业指导, 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 一般只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 服务对象大多限于应届毕业生。
1. 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学校规定, 西南林业大学用于就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按学生学费的1%拨给。而部分大学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同时利用学校强大的科研和社会能力, 开办各种培训班、校办企业, 增加了学校的收入, 这些学校在资金方面有充足的保证。但西南林业大学虽也有科研成果的奖励, 但资金来源主要靠学生的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 因此, 相较于教学和学术, 用于就业工作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2. 对象范围狭小, 指导内容单一。
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 集中在毕业生毕业的“双选”时期, 无论学校、学院的谈话、帮扶、指导, 都集中在毕业这一年, 而对刚入学或低年级同学, 主要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 很明显, 这种指导形式很难起到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讲座的主讲人虽然都是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人员, 但大多专业化程度低, 讲座内容一成不变的情况也是有的。这种形式的指导实际上既浪费了时间, 也浪费了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
西南林业大学建立了就业中心网站, 但是除了管理人员在上面发布就业信息外, 很少有同学浏览, 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到网络资源。另外, 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网上也没有发布其他高校举行的在昆宣讲会的时间和地点, 若能与其他高校如云大, 昆工等院校的就业网建立网络链接, 实现信息共享, 这样的机会又会增多, 不仅学生找到合适岗位的机会增加, 而且学校的就业率也可以提高。
三、西南林业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 全程跟踪、参与就业指导的过程。
学生工作的管理者, 应当全程跟踪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讲授的形式, 已跟不上现在的形式。西南林业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 应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指导重点。从而使每一阶段的工作真正做到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 通过系统的指导, 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供求市场。
2. 根据市场需求, 调整课程结构, 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工作。
就业工作的负责人和参与者, 应当有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网络。因此, 学校应适时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到主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培养体系需求。根据调研的结果, 邀请知名学者或教授到学校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确定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地区、行业、单位分布等情况;认真做好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工作。
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学校应进一步在配备的人员数量、结构和队伍培训方面加大投入, 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经调查, 在西南林业大学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中, 大多是从是团学工作的专职党团人员, 很少进行系统的培训, 因此, 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
4. 加强学生社会、教学实践活动。
西南林业大学规定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 每个学生在四年之内都得参加3次社会实践。但是学校现行的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认定, 主要依据同学们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和实习单位的意见。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 只要随便去一些单位实习几天或托关系找人盖个章, 就被认定为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实践基地也可以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 以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疑点。思政部每年有组织学生去省外或省内参加实践活动的做法是很值得推广的, 但是目前的参与范围较小, 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因此, 学校应多组织同学去单位参观调查、实习锻炼, 去企业参观企业的生产线, 感受企业文化, 加深学生对用人单位和不同岗位的了解, 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增长认识, 积累经验, 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 为求职应聘创造条件。
5. 完善就业网络, 加大信息服务。
网络, 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学校应将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求职意向、档案查询、就业政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等在网上发布, 从而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选”, 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6. 鼓励自主创业, 做好创业培养。
西南林业大学地处云南——中国西部,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普遍不高、创业意识滞后、创业相关的知识普遍匮乏, 创业培养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等教育除重视专业知识的训练外, 还应重视创业理念的培养。通过分析不同企业、不同网站的创业思路和创业方法, 培养正确的创业理念。
7. 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西南林业大学应尽快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 对其中落后的方面进行适当改革, 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 自2008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 规划职业生涯, 以应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采取讲授、讲座、实践、考查、交流、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针对性, 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娟.当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24 (8) :18-19.
[2]王洋.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访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1, (12) .
[3]裴以明.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 2011, 26 (4) :79-82.
[4]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邹文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策略探析[J].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3) :8-11.
[6]蒋智华.校企合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出国与就业 (就业指导) , 2011, (7) :34.
论大学助学工作准则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大学;勤工助学;原则;服务
高校助学已经成为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的主要渠道,要做好助学工作就要制订必要的工作准则。助学工作准则有助于推动我系助困工作的发展,助学中心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保密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服务意识原则、“三心”原则,在国家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励志奖学金工作、国家助学金工作和勤工助学工作中,这四项基本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一 、坚持保密原则
助学中心工作过程中涉及许多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等相关文件。中心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中心要做好重要文件的登记、流转跟踪和保管;文件定期的整理、清退;每年重要文件的登记、核查以及归档等。在这过程中,要求助学中心成员应做到:涉及学生个人信息的资料,应指定专人妥善保管,未经同意不得向外透露,不得外传;相关贷款学生名单、助学金获得者名单不得随意公开。助学中心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制订有关保密规定,并不断加以完善,中心各成员要严格遵守,将中心保密工作做得更安全、稳妥。
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1.以综合素质为评审标准,公平筛选资助对象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条件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体现了“困中选优”的原则。而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勤奋学习,积极上进”。虽然助学金和奖学金的目的有所不同,但其宗旨都是資助为标、育人为本。
2.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助学中心在评定奖助学金前,一般会召开班级负责人会议,强调评选条件和标准,要求班级负责人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要求在班上进行评选工作,并将评选结果和相关参评资料上交助学中心,由助学中心成员进行复核,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公正。
3.细化工作步骤,建立公平的审核和评选程序
对于助学中心所开展的各项资助、评比工作,应制订相应的评定方法和评定细则。建立公正的评选团队,采用逐级认定的评选过程,各类奖助评比、评先、推优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步骤落实,保证广大学生的知情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4.加强后续的跟踪管理
对于奖助学金评选、贷款发放的对象,助学中心应加强后续的跟踪管理。例如,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结合学生日常表现等诸多因素考核其贫困状况,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对贫困认定名单进行调整,以实现公平公正。
三、坚持服务意识原则
助学中心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助学中心成员身为学生干部,在系部与班级、教师与学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助学中心成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把为同学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服务同学这一角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服务他人,锻炼自己”的目标。
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助学中心成员应准确定位,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要把工作植根于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其次,要把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化为实际行动。服务意识不只是空谈,助学中心成员要以实际行动为同学、为学校的发展做好服务。最后,中心工作人员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同学的需要,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需,为系部助学工作建设服务。
四、坚持“三心”原则
助学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要求助学中心成员具备“三心”,即:细心、耐心、责任心。
细心是做好助学中心各项工作的基础。助学中心的工作繁杂,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粗心大意,出现纰漏,轻则影响中心形象,重则造成工作失误,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耐心是做好助学中心各项工作的保障。助学中心的工作具有周期性,经常需要重复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这就要求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例如,奖助学金的评选都需要先召开部门内部工作部署会议、班级负责人会议,然后收集汇总各班上报的名单和上缴的相关申请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特别应关注其中的细节问题,这是一项考验中心成员耐心的工作,要求中心成员不厌其烦,把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
[JP3]责任心是做好助学中心工作的前提。责任心是内在感情的外在体现,只有对助学中心的工作充满热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在复杂且繁多的日常工作中,难免遇到问题,这要求中心成员不畏艰难,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五、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系助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有赖于一直以来执行以上的助学工作准则。助学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会继续完善工作准则,把助学工作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谢晓青.高校助学工作机制创新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78-80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帮助我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发放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发放的、无需担保的人民币贷款。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贷款人),是指具体为我校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我校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为中国银行成都市金牛支行。
第四条国家助学贷款按用途可分为学费贷款(包括住宿费)和生活费贷款。学费贷款用于借款学生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生活费贷款用于借款学生日常基本生活费用的开支(因额度限制,暂无法提供)。借款学生应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学校成立助学管理中心,负责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具体工作。
第六条各院系指定专人负责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第三章贷款对象与条件
第七条贷款对象为我校经济确实困难,不能支付学习期间全部或部分学习费用,品学兼优,并无法提供贷款担保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
第八条申请贷款的学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须由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同意);
(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
(四)学习成绩较好,能正常完成学业,累计重修学分不超过7个;
(五)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其完成学业所需基本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
(六)严格遵守国家、经办银行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各项规定,承诺正确使用所贷款项并按规定履行还贷义务;
(七)符合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章贷款比例及额度
第九条申请贷款的学生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当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0%,每人贷款最高额不得超过6000元/年。
第十条助学管理中心根据全国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下达的贷款额度,控制和确定当年的贷款规模,并具体分配各院系本年度国家助学贷款名额。
第十一条借款学生应根据实际需要具体确定本人的贷款额度。
第五章贷款申请
第十二条贷款每年办理一次(一般为每年的九月份),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只能申请一次(申请未被批准或中途暂停的除外)。贷款实行学生一次申请、银行分期发放的管理方式。学生必须在每年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借款学生必须如实提供如下材料:
(一)本人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大一新生如学生证尚未办理,以后统一补交;大一学生身份证可采用旧身份证;未成年人须提供其法定监护人的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二)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申请人来自农村者,需提供由其原籍所在地乡、镇或县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原件;申请人来自城市者,需提供由其原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民政局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原件。经济情况证明应采用打印方式或用钢笔、中性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书写);
(三)成绩证明材料(由院系教务员老师签字并加盖院系公章的学习成绩单原件,大一新生不需提交);
(四)申请人父母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人为孤儿者无须提供父母身份证复印件,但有法定监护人的应提供其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复印件;申请人父母没有身份证或只有临时身份证者,必须提供当地公安机关办理的户口簿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上必须有身份证号码)。
第六章贷款的审批与发放
第十四条院系应对学生提交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进行资格审查,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确定本院系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名单。此项工作完成后,院系应对申请人名单进行为期5天的公示,并对有问题的申请进行纠正。
第十五条院系、助学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在收到借款学生的贷款申请书、信息表后,应按有关规定对申请书、信息表内容及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认真审查,并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合同。
第十六条助学管理中心应在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名单公示结束后35个工作日内将下列材料汇总后送交经办银行:
(一)书面材料;
(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三)国家助学贷款审批表;
(四)借款借据;
(五)借款合同;
(六)《西南交通大学20××年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审核信息表》。
第十七条经办银行在收到我校报送的合同及材料后,应于40个工作日内完成合同签署工作,并将下列材料送交助学管理中心:
(一)签署完成的借款合同;
(二)《西南交通大学20××年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审查合格名册》。
第十八条院系在收到银行签署完成的借款合同和借据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其发给借款学生本人。
第十九条经办银行应在借款合同签字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根据《西南交通大学20××年度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审查合格名册》编制放款通知书,送交学校,并将首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贷款划入学校指定的帐户;第二年及以后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在每学年开学后20个工作日内划入学校指定的帐户。
第二十条首年及以后各学年贷款发放后,院系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计财处开具的收据发放给贷款学生,并具体负责组织借款学生核实其该年度助学贷款到帐情况,做好确认记录工作。
第七章贷款期限和利率
第二十一条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学生毕业后六年。
第二十二条借款学生毕业后自付利息的开始时间为其取得毕业证书之日的下月
1日(含1日);当借款学生转学、休学、退学、被开除学籍、出国(境)、失踪、死亡时,自办理有关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利息及罚息。
第二十三条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如遇利率调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贷款贴息
第二十四条为体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优惠政策,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国家对接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给予利息补贴。借款学生在校期间利息100%由财政补贴;毕业后贷款利息及罚息由其本人全额支付。
第九章贷款的终止、变更
第二十五条借款学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学校和经办银行可终止其贷款,并自办理有关手续之日的下月1日起自付利息;经办银行同时可要求借款学生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一)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受到制裁,或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受到严重警告或以上处分者;
(二)未按合同规定和用途使用贷款者;
(三)学习成绩差,上一学年内所获得的学分数少于30个学分者;
(四)中途转学、休学、退学、被开除学籍、失踪或死亡者;
(五)出国(境)留学或定居者;
(六)出现其它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情况者。
第二十六条借款学生休学期间不提供贷款。休学期满复学,可视具体情况,经学校、银行同意后可重新申请贷款。
第二十七条借款学生转学、出国(境)时,必须先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学院、助学管理中心方可为其办理相关离校手续,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第二十八条借款学生休学、退学、被开除学籍时,必须先与银行签定还款确认书,确定还款时间和还款方式,学院、助学管理中心方可为其办理相关离校手续,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第二十九条借款学生的贷款确定后,在贷款期限内贷款金额保持不变。借款学生在贷款金额确定后,中途要求中止贷款,可通过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中止贷款发放。
第十章贷后管理
第三十条借款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主动向院系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辅导员老师提供上一学期的考试成绩,由辅导员老师审核并加盖院系公章。
第三十一条学生毕业前必须与经办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并向院系学生工作组提供离校后的去向和有效联系方式,如果借款学生不办理确认手续或不提交上述材料,学院应暂缓为其办理毕业离校手续。
第三十二条学生毕业时,助学管理中心应及时向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其他有关信息,并将学生的借款情况纳入其个人档案,在就业报到的有关证件中载明国家助学贷款相关信息,为各用人单位和银行、海关、出入境管理等单位在录用、发展新的金融业务及出入境验放时提供方便。
第三十三条借款学生毕业后,应按照合同的要求及时将去向、就业单位名称、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变化情况告知院系学生工作组,院系整理汇总后报助学管理中心,由助学管理中心统一函告经办银行。
第十一章贷款归还、展期
第三十四条借款学生可根据就业和收入水平,自主选择毕业后24个月内的任何一个月开始偿还其贷款本金。具体还贷事宜,由借款学生在办理还款确认手续时向经办银行提出申请,经办银行进行审批。
第三十五条借款学生毕业后到异地工作的,可采取通过异地银行分支机构汇款到贷款机构的方式归还贷款。
第三十六条学生所借贷款本息应当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借款学生经与贷款人协商后可以提前偿还贷款本息,包括一次性和分期偿还贷款本息。提前归还部分的利息按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和该部分实际使用天数计算。
第三十七条借款学生应在约定的还款日期前,将贷款本金及利息存入开设的活期储蓄帐户内,贷款人于约定还款日主动从帐户中扣收。如借款学生未按合同约定偿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应及时向借款学生发出催收通知书,依法追究违约责任,并计收罚息。
第三十八条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不超过借款学生毕业后的六年(根据实际学制确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借款学生专科毕业当年继续读本科或本科毕业当年继续读研究生或第二学位的,可在毕业前向原所在学校提出展期申请,并提供继续攻读学位的相关证明。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由经办银行为其办理展期手续,相应延长在读期间的贷款期限。展期期间的贷款利息仍由财政全额补贴。贷款本息在研究生或第二学士学
位毕业后六年内还清。
第三十九条借款学生在毕业(离校)后的六年内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应向贷款人申请展期,展期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借款学生全额承担;借款学生不按合同规定时间还清本息,又未向贷款人提出展期,除逾期期间贷款利息由借款学生全额承担外,贷款人按规定计收罚息。
第四十条借款学生归还贷款时必须利随本清。
第十二章违约处理
第四十一条对未按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或出现不符合贷款申请条件的,学校有义务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经办银行,银行有权决定是否终止贷款。
第四十二条对借款学生未按照与经办银行签订的还款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额偿还贷款,经办银行对其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并有权在不通知违约学生的情况下,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证号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
第十三章信息管理
第四十三条助学管理中心、经办银行应制定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制度,妥善管理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资料,并对贷款信息实行计算机管理。
第四十四条助学管理中心在每月5日前向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和省教育厅贷款管理中心上报学生贷款的情况(包括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占全校学生比例等)。
第十四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有与经办银行规定不一致的,由学校与中国银行参照有关精神,友好协商解决。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由学生处负责,会同计财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和各院系执行。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二〇〇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篇5
为落实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14‟5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与理念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我校体育工作要秉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文化需求为主线,立足大学体育,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强身健体、经世济民”的指导思想,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理念,采取“学生自主选项、按兴趣分班、分层次教学、动态考评、体育理论课、体育保健课和文化素质课”相结合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群体竞赛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学校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
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研究部(以下简称体育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臵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工作机构:在西南财经大学党委、行政及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部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全面行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
4.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体育工作会议由分管体育的校领导负责,校长办公室召集,体育部牵头,学工部、校团委、工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保卫处、各学院(中心)等参与。学校各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5.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体育部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6.体育部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同时,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教务处、研究生院将体育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认定体育课课时。
7.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体育部要在已有18个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项目。为保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内容占体育课教学内容的30%,心肺功能的内容占体育课考试成绩的30%。
8.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四、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9.由体育部负责组织学校“春季体育艺术文化节”(即健康活力大赛)和“秋季运动会”,设臵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集竞技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光华杯”系列赛事,全年各学院(中心)参与以上竞赛活动的学生人数须达到本单位学生总数的50%以上。各学院(中心)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有特色的制定活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系、专业、班级、寝室间的各种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开展体育活动情况”次数由学院(中心)体育部长认真填写,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审核后,于每学期第十六周上报体育部。
10.体育部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臵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各学院(中心)应积极参与、具体落实、认真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11.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体育部应注重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科学管理,刻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积极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还应积极发挥体育特长生在各学院(中心)各项体育活动的骨干作用。
1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校团委、体育部根据实际情况共同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或
俱乐部,团委负责管理,体育部负责组织活动并提供技术指导。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文化和特色,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体育部协同校工会,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集竞技性、健身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教职工体育协会,推动我校教职工课余体育锻炼的深入开展,切实增强我校教职工体质健康水平。
13.体育部每年通过学校工作会议、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各个学院(中心)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4.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研究生及高水平运动员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五、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5.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建立“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由体育部负责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体育部将对各学院(中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和健康状况进行公布。
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院(中心)应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院长、书记牵头,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全程参与,做到分工合理、明确责任。体育部每年通过对各学院(中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体育工作情况综合评分,并将分
数上报学校组织人事部,组织人事部对学院(中心)年终体育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其中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单位学校将给予单项奖励。
16.体育部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各学院(中心)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生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综合评优与评奖。测试合格者方可参加专项评优评奖)。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89.9分为良好,60.0~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17.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与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作为最终成绩。毕业时,教务处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最终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或肄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各学院(中心)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8.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安排:大
一、大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大三大四学生的测试由体育部统一安排,校办负责通知,各个学院(中心)组织学生参加测试。另外,各个学院(中心)还应积极安排学生进行课余锻炼,由体育部负责每周不低于3次的课外指导,以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精神计算教师课外指导及测试的课时。
19.体育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体育部及各学院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六、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20.学校要加强和完善体育保障机制,把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在原有经费预算基础上,按《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精神,教务处、研究生院应对体育部完成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光华杯”系列竞赛、其他竞赛训练、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指导、课余锻炼辅导等工作计入课时,并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在学院(中心)原有学生活动经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规模和活动情况配套增加相应的学生体育活动专项经费。财务处应将其纳入全年预算经费。并保持与当年学校教育事业经费的同步增长。
21.体育部、学工部、校团委、学院中心应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臵伤害事件。
22.体育部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的需要合理配备教师,组织人事部应大力支持体育部师资建设工作,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2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臵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分类分层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师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篇6
招生简介
学校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成都市新都区,占地2000余亩,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2262人,专任教师1511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8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4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8人,博士生导师101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939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863人,硕士研究生3605人,博士研究生621人,外国留学生11人。另外有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262人。
200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被评为“优秀”。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团队精神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上手快、后劲足、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4%左右,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6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条战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专业学位简介 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31所,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截止2008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目前,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西南石油大学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 年计划招生30人。
[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一、专业介绍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中央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高度重视、重点打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为300万人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中级社会工作人才达到20万”的发展目标,专门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要求。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社会工作硕士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差距很大,人才供不应求。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它同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具有同等的学科地位,并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来培养实务导向的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
二、师资队伍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已经拥有一支由具有深厚理论造诣和丰富实务经验以及多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专家、学者、官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督导队伍。
校内导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成都市社会工作专家一批,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校外导师主要由境内外社会工作领域知名专家构成。学院还设有由专业教师与社会服务部门或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督导队伍。
专职教师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民政部、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参与了中央财政社会服务项目办公室、民政部等开展的40余个项目的专业实践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务经验;多次邀请香港等地师资来川开展专业培训;教师应民政部、省民政厅等的邀请,举办社会工作专业培训100余场;教师多次接受高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培训,担任社会工作专业协会及服务机构的专家、顾问、理事、专业督导等,提供专业决策、督导和服务。专业负责人谭祖雪教授多次应邀参加民政部420芦山地震“灾区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规划制定”专家调研组等专家组,赴灾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督导,为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专业教师近五年来主持、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30余部;获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等哲学社会科学奖20余项。
三、专业优势与特色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四
川省第一批开办的本科专业,获得首批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双学位授予权,是四川省首批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连续3届获得省级社会工作专业教改立项,其教改成果连续2届获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012年在全国首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评估中,以98分的最高分获得优秀等级。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自2002年招生以来,历届毕业生占成都市社会工作毕业生总数的23%,在四川省首批“社工百人计划”中,毕业生就占了31%,居全省各高校首位。学生多次获得全国“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全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文奖”等全国性的重要专业奖励。一些毕业生成为了注册社会工作机构的总干事,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30多次对毕业生进行了报道。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作为各级民政部门聘请的专家、顾问等,相关专业教师
多次应邀到民政系统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参加决策研究,进行政策咨询,指导开展专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与督导,参与撰写专著、统编教材等;与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及知名社会工
作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理论和实践交流活动,也将聘请境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资深专业人员讲授核心课程,让学生及时充分了解境内外前沿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先进的实务经验。
有一批质量优秀、数量充足的专业实习基地。与各级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签定了长期实习基地协议。目前有已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5个,涉及16个领域,涵盖了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全部实务领域。通过不断优选更新,基地类型较为齐全、地域分布较为合理,质量优秀,其中7个是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地区和单位、5个获得全国专业奖励。基地有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所需的场地和设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服务项目和实践、实习岗位,能够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条件。
学校制定了优先发展本硕士学位点的相关政策。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方面制定了相关倾斜政策,如面向全国接受优秀推免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特别是充分利用本校的石油行业背景,以及与民政系统等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委托、合作培养等方式,搭建订单式优质生源培育基地,形成品牌效应。
灾害社会工作特色明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参与了20余个高级别灾害社会工作项目的专业实践活动。专业负责人谭祖雪教授多次应邀参加民政部420芦山地震“灾区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规划制定”专家调研组等专家组赴灾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专业
服务和督导,为民政部、国务院妇儿工委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多次邀请香港等地师资来川开展灾难救助等专业培训,撰写出版了一批国内较早出版、发表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在灾害社会工作的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多次应邀作大会交流发言等。
[考生须知] 名
称:社会工作硕士
性
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 招生代码:035200
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①社会管理;②企业社会工作;③灾害社会工作;④社区社会工作;⑤非营利组织管理;⑥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⑦社会工作行政;⑧老年、青少年、妇女等专门领域社会工作等。
主要开设课程:高级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分析、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评估、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管理、企业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贫困与发展、社会工作实习等。
就业去向: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等就业。
二、招生对象
1.应届或历届大学毕业生;
2.民政、教育、司法、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部门的管理人员;
3.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组织以及其他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机构优秀在职人员; 4.从事企业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人员; 5.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及评估与操作的优秀工作人员;
6.有意于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三、报考条件(以下条件符合任意一项)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四、报名流程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我校的报考条件,确认完全符合后再进行网上报名。
2.报名分为网上提交报考信息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201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程序和时间是: 网上预报名:2014年9月底。
全国统一网上报名:10月10日-31日。
报考点现场确认的时间为:11月10日至14日。全国统一初试时间:2014年12月底。
去报考学校参加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2015年4月份。
五、入学考试
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方式均为笔试。复试采用面试方式,同等学历考生加试社会心理学和社会保障概论两门课程。初试科目为:①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英语二(满分100分);③社会工作原理(满分150分); ④社会工作实务(满分150分)。
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
(二)使用全国统考试卷,两门业务课由我校命制。考试大纲参见《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指导范围》。
参考书目: ①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②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史柏年等,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年第3版;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六、录取及入学
学校将根据对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的综合评定,择优录取。新生入学时统一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研究生入学后,我校将提供种类丰富的奖、助学金供学生申请。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55项,单项最高奖励30000元/年,每年约有15000余人次获得奖励,累计金额达3400余万元。
七、培养方式
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开展约200小时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完成中期考核;第二学年则主要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到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或机构开展调研,完成约600小时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硕士学位论文。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1)实务研究。(2)项目设计与评估。(3)政策研究。
学生在规定年限之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九、就业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其他
(一)本简章仅供参考,最终版本以教育部2015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和信息为准。
(二)请考生关注我校招生网页,以便及时获取有关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最新信息。
(三)招生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大道8号,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8)83035081,传真:(028)83032070 电子信箱:740866027@qq.com
网址:/研究生招生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 篇7
一、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缺失现象
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制度实施以来,解决了许多贫困生的后顾之忧,成为贫困生圆大学梦的重要依托。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八年以来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助学贷款工作却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一方面表现在贷款学生、银行与学校三者在社会大环境中存在极大的变数。另一方面表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贷款增长与贫困大学生的贷款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分析真正的原因却是国家助学贷款中学生的诚信缺失造成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坏帐增多,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提供更多贷款。根据调查,中国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贷款坏帐比例。另一项针对高校在校生的调查也表明,关于国家助学贷款,明确表示“不还”的有1.6%,1.4%的学生选择“能不还则不还”,还有一些人尚未考虑是否还款。
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缺失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第一,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的社会缺乏信用制度,学生、学生家庭的准确信息无从得知,银行要求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必须提供一份由家庭所在地区的相关部门出具的家庭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存在疑问。第二,在校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银行利息。按现行政策,贷款学生应于毕业后四年内还清所贷款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银行约定四年内还款的次数及每次的还款数额。虽然在贷款合同中已经明确约定每次归还利息的金额、日期,并且毕业前签订还款确认书,但总有近五分之一的同学延期归还利息,必须由银行或学校的工作人员多次督促方才归还。第三,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虽已建立,但尚未完善,对恶意逃债的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惩治机制,特别是大学生在入学前很少和银行发生信贷关系,银行对贷款者的信用状况一无所知。还有的贷款学生在毕业之后由于工作的频繁变动以及家庭的变化,与银行和学校失去了联系,贷款违约率高,从银行方面的数据显示,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从而使银行蒙受较大损失。
二、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在当代大学生中之所以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各类教育体系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阶段。在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在政治生活中,受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不诚信现象泛滥成灾;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给大学生失信也以可乘之机。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也难免受到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一部分人利用法律的漏洞,甚至不惜以践踏法律为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然会有一部分人对这种现象存在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不自觉地染上了诚信缺乏的不良风气。作为制约手段,虽然银行可以将过期不还款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公布在媒体上,但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立还未完善,也给部分大学毕业生以可乘之机,导致失信。
2.目前教育机制中有关诚信教育的环节薄弱。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长期忽视诚信教育。长久以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很好地起到言传身教的榜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讲文明、讲礼貌,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而夫妻之间却经常打骂吵闹;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不要弄虚作假,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丑事。同时,学校教育一直把追求高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和绝对服从,而无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整个基础教育都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忽视了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在高等学校里,诚信教育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在学生的脑海里面没有形成较强的诚信理念,这必然导致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诚信缺失现象。
3.当前社会价值的取向日趋功利化,很多大学生由于经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受到冲突,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是从,就忽视了诚信在自身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部分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主义突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别人的感受、处理事物的原则渐趋于利己化,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造假、违约等失信的事情时有发生。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这几年来,大学毕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助学贷款的按时归还。从2002年算起,这六年来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维持在70%左右,很多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职业理想或个人发展可以接受”零工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许多借款学生无力还款。在只有深刻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诚信体系,保证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发展。
三、针对贷款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与管理的途径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加快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举措。它不仅帮助大量的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也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了能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
1.利用教育教学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提高诚信修养
高校中“两课“教学是目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形式和主要途径,要利用这种优势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道德教育实践,及时开设诚信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结合社会现状,讲述一些真实案例和后果,帮助学生提高专业道德素质。要教育贷款学生自觉积极履行信用关系,按时缴息、归还本金。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诚信修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大学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教师要诚信修己,诚信治教。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诚信教育渗入到各个环节,严把作业关、考试关;在日常生活中,以优秀的人格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动学生,从而实现“言行身教”。现在社会不良风气通过各种媒介传入校园,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思如何教书育人,不钻研教材教法,对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却热衷于(下接第107页)
社会办班,创收挣钱;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习气睁一眼闭一眼,甚至竟帮助学生作弊,如此等等,这些现象必然对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自尊自爱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道德习气,从根本上提升其为人师表的内涵。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形成一个从学校各级领导到全体教职员工都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的师德氛围,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
3.建立诚信贷款制度,完善相关法律,进行信用规范
每个人当没有制度约束时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这是人的本性。要使社会有序发展就需要制度和法律。对于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觉性;诚信制度建设的侧重点则在于通过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甚至制裁。西方社会的诚信制度是值得借鉴的,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估制度、诚信监督制度、信息查询和诚信奖惩制度,跟踪机制,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以作为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考察、发放助学贷款,就业求职等内容的重要依据。学校有关部门统一管理和输入相关个人诚信查询系统,把大学生有关个人的信用情况,如各种成绩、在校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申请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和金额、欠费情况等方方面面记录存档。还可以把他的诚信和就业后的单位挂钩,如果违约还贷,企业则不能录用这样的学生或者即使企业录用。积极采用“诚信档案制度”将使诚信教育迈入良性发展循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教育目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当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问题不仅限于制度的完善,同时也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在进行诚信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金融机构、司法、公安、税收、企业等部门和学生个人有义务向信用机构提供个人真实信用资料。对于贷款者不能按时归还贷款利息、有恶意欠款等行为,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约束,失去诚信者不仅仅要负经济责任,还要负法律责任。在诚信领域,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通过法律来明确银行的权利和义务,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明确银行贷款助学的责任,做到银行“敢贷”,贫困学生“可贷”,以较为完善的立法体制来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进行。
4.强化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个人综合素质纳入综合测评的范畴。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勤工助学、义务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诚实守信的必要性。从学生入校开始,积极着手建立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的信用档案,完善学生的信息管理,对欠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加强对借款学生有关信息的查询。“诚信无价、信用有价”,让失信者支付最高的失信成本,让守信者享有更多的信用实惠。
总之,国家助学贷款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必然要求,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体系的构建,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人信用体系来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契机,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团体已非常紧要。只有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才可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也必将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负担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银行贷款。但是,这项制度在近年来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诚信缺失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学生中深入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建生,侯青.助学贷款中还贷比率不高的博弈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
[2]田合雷,潘德江,黄飞.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缺失及诚信体系的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17-191.
[4]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
西南石油大学 篇8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0人,其中拥有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近700人,博士生导师78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59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等140余人。
学校目前建有18个教学院(系、部)。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博士点,53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点。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人19000余人,研究生2500余人。2008年我校共有48个本科专业(方向)、12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联合国和加拿大政府援建的“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和“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俄、英、德、加、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为培养国际化人才,2006年我校正式加入(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从2001年开始启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近年来,我校的毕业生以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 次性就业率连续10多年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成都、南充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800余亩,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其中南充校区700余亩,成都校区2000余亩。校园内风景宜人,被誉为“园林式学校”。学校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以及多功能大礼堂;建有标准田径场、足球场、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等全国 流的体育运动场所。图书馆各类藏书及电子义献267万册,学校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1959台件,总值2.29亿元。
2001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2004年,“石油与大然气工程”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005年,“滞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骗室再次以“良好”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划转以来,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2002年11月,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占地800余亩的成都校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入住学生13000余人。原则上本、专科学生一、二年级在南充校区就读,三、四年级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在成都校区完成,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法学、社会工作、公共管理、英语、俄语、体育教育等18个本科专业的同学从一年级起全部在成都校区就读。
【西南大学自考助学日常工作】推荐阅读:
西南大学08-03
西南政法大学教研室工作管理办法10-23
西南民族大学11-02
西南大学学位申请10-23
西南财经大学10-05
西南大学简历模板09-29
西南大学专业录取分数08-30
西南交通大学协议05-18
西南政法大学期末06-11
西南大学作业标准答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