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查表

2024-10-19

科学调查表(精选8篇)

科学调查表 篇1

电胜河的污染情况调查

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四1班荆景璟璟璟

一、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电胜河被污染的情况,找到各个污染源,并策划出保护环境的措施。

2、培养我们小学生从小热爱我们生活环境的情感,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调查准备:

找到一条调查河水污染的道路,制定出安全的调查路线。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正式开始,做到了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从学校出发后,我们行程一二里,便来到第一站:列在电胜桥上。

2、站在桥的一处,观察到河水的颜色已呈黑色,河里几乎没有生物,河面上漂浮着一些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河面上不时飘来一股腥臭味。

3、第一站观察结束后,下了桥,继续往前走。边走边观察周围的环境:河岸两旁杂乱的长着无数野草,此时河水的颜色已由淡黑色变成了淡紫色。

4、大约又走了两三里。到达了污水排污口。接着走到河岸,认真观察,排水口排出的竟都是黑水,交杂泡沫流出来。

5、往前一直走,每个数百米就有一个排水口。从里面排出的污水,水下沉积着一些杂物,污秽不堪,时时冒出腥臭味,6、在岸边,发现许多生活垃圾堆放。

四、调查总结:

1、这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电胜桥污水的严重性,主要污水源在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增强自我环保意识,策划得出:

2、用采沙船,打捞沉积废物,清理河面垃圾。

3、造类似河水净化器,把河水变清。

4、清除河边垃圾。

5、工业废水经过滤,处理后再排出。

6、调查中,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锻炼意志。

7、在调查过后,感慨:“将来,一定要多学习数学知识,做一个环保卫士。保护我们家园。

科学调查表 篇2

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是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实力的必然战略选择。早在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就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这个计划以人类再次见到哈雷彗星的2061年命名,目的是让少年儿童成为21世纪具有科学头脑和创造力的“科学美国人”,规划美国公民科学扫盲, 随之伴生出了STS(科学、技术、社会)式的教科书。我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也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纳入了国家战略。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最近,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从2005年的1.60%提高到了2010年的3.27%。虽然有进步,但仍意味着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就为4%了;1991年日本的比例为3%;1992年欧共体的比例为5%。而美国在2000年时的比例已经高达17%[1]。

国内外对于科学素质的研究大都发端于科学教育领域,并且,提高科学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国内外一般以科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来描述各种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前沿阵地,不仅要通过传授知识(出人才)、创造知识(出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要通过传播知识(科学普及教育)为广大公众服务;既要肩负起科技提高、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任,又要肩负起科技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科技文化素质这一内容更为广泛、意义更为深远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2]。而传统科普观的机制模式是自上而下俯视的、单向教化的、传播形式单一,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不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本质内容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对现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巨大、正全方位地模铸着当代社会,利用媒体做平台的科学传播应运而生,其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传受关系的对等互动以及对科学的反思精神等[3]。大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的专业知识讲授是能够获得科学素质教育的,但这只是一部分,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会更多地通过现代传媒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与科学传播理论相比,传统科普观弊端日益凸显,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的科学传播理念重建对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1 科学素质的概念与科学传播的理念

“科学素质”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中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3年,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生物医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国际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J.D.米勒(John.D.Miller)教授在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会刊上对科学素质进行了多维度定义,并提出了一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测量方法。他认为科学素质概念的三个维度分别是:(l)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4]。即一个人如能基本理解这三方面的内容,就可算作是“有科技素养”的人。他的观点基本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被多数国家接受和采纳。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将科学素质定义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5]。这样表述科学素质内涵,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一种学问被确立为新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是关键一环。传统科普观以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方面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 必然会使受教育者显现出相似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缺乏科学态度,缺乏开创精神和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也缺乏用科学方法探求未知领域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6]。而科学传播理论中,将科学传播的内容分为一阶(first order)和二阶(second order),其中“一阶指对象性的对科技本身的知识内容的传播,二阶指与元层次的科技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的传播[7]。”《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对大学科学教育也综合提出:要满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要求[8]。由此可见,科学传播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要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拓宽到传播科学技术事务元层级的内容,即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的社会运作等。这样的转变,才有利于大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精神、应用科学方法。

目前学界对科学传播的内涵并无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字面进行理解,认为科学传播就是科学(science)和传播(communication),“是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对‘科学’的理解之中,从‘传播’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对待科学。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科学、对待科学[9]。”国内著名科学传播研究学者刘华杰将科学传播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科技内容及其元层次分析和探讨在社会各主要行为主体(如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它指除了科技知识生产之外与科技信息的交流、传达和评价有关的所有过程[10]。”在2007年时又从如下三个方面对科学传播内涵作了界定,他认为“(1)科学及对科学技术的传播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并非一切称作科技的东西都要传播以及都能传播。(2)既要关注科学传播的手段也要关注科学传播的内容……科学传播不但要传播传统科学知识,还要积极努力传播新科学的观念……倡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反思的,也是反省的,科学传播对科学和自身都要有批判精神[11]。”而也有学者把科学传播理解为是对传统科普延续和发展,北京大学吴国盛认为:“我们提出‘科学传播’的概念,是把它看成科学普及的一个新的形态,是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一个扩展和延续[12]。”

科学传播学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它们密切相关、相互影响。从科学传播学角度来说, 由特定的、执行文化传承功能的社会组织——学校来组织和进行的正规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学核心著作之一《公众理解科学》,就明确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科学传播的视域里,科学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可错的,作为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不再是全知全能,永远正确的权威。同时,科学传播理论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应强调学生的科学参与意识,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只是科学教育主体之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领路人而已。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索。这也有利于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师生观;科学传播模型包含欠缺模型、民主模型、自省模型三方面[13]。在科学传播的民主模型中,公众常常会表现出非常强的参与意识。而在科学传播的内省模型中,公众又会发挥出国家和科学共同体不常具有的内省性特点,对国家制订出的科学政策和科学共同体研究出的科学成果表现出适度的怀疑和反思。

在传播内容上,科学传播理念认为,除自然科学知识之外,还必须增加人文视野中的科学内容,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伦理等,体现新人文主义。科学传播理念将科学教育的使命由单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到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培养现代人发展和使用科学的能力的层次。从培养人的科学素质的角度出发, 认为科学教育仅仅传授科学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使他们在面临问题时,能在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现代人[6]。

2 大学生科学素质现状调查

公民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直接决定着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重点,应包括对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之于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等四方面内容[15]。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大学生应能够“利用科学改进自己的生活,应对日益增长的技术世界”,同时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培养为未来学习提供学术准备的学习能力和对有关科学技术议题的决策能力[15]”。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纵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素质教育状况,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较多,而对科学素质培养却很不够。当前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已与信息时代相脱节,功利色彩明显,过多地关注于科学知识内容的传授,在价值取向上基本停留在两个方面: 一是狭隘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二是单向度的工具主义价值观,致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受到局限[17]。因此,有必要基于科学传播理论重新构建新时期的大学科学教育理论,并以此进行相应实践,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水平。

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了解现行大学科学教育现状和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笔者结合科学传播理论于2011年7月在部分江苏省全日制高等学校学生群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共发放试卷801份,回收801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77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在对答案进行编码处理后,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具体统计分析。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于科学素质所包涵的三层含义理解并界定如下:其一,关于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其二,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其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因此,在问卷设计的思路和依据上,我们从科学素质的三层内涵着眼,结合大学科学教育现状,较为详尽地对目前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我们还从科学传播的多主体角度、大学生对科学教育法的了解、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接受程度等方面设置了题目,较全面、客观地研究目前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现状。

(1) 关于科学本质与科学方法的基本理解

关于“科学”,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丹皮尔将其定义为“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18]。”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19]。”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科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了解程度,能真正揭示其科学素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科学知识属于科学的有88.8%,认为科学方法属于科学的有82.2%,认为科学精神属于科学的有80.4%,能完整的说出科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同学微乎其微。

自报对“科学研究”概念有“清楚的了解”者不到十分之一(7.0%),多数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些了解”。同时,能真正完整地写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大学生也不足10%,大部分学生不是写不出,就是只写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科学的本质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对伪科学、迷信活动是否具有敏锐的分辨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有没有掌握科学本质的另一重要标准。所谓伪科学,就是用“科学”的名义来宣传迷信和进行诈骗。如果不具备此方面的判断能力,就很容易轻信谣言,误入歧途,上当受骗,甚至会成为伪科学、迷信活动的热衷者。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算命、卜卦、看风水有一定的道理,不能不信也不可全信”(44.2%),如此大比例的崇迷现象出现在大学生群中,反映出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对伪科学的判断能力,在对科学精神和方法上表现出无知。

(2) 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社会影响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也是科学传播最重要的内容。在科技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大学生能否了解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客观、辩证地看待科技的利与弊,理性地处理日常事务,是衡量大学生科学素质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准。问卷在这一部分的考查集中于科学精神的内涵,要求大学生理解科学精神对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科技在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积极作用以及它的负面影响,对科技的兴趣及期望,科技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等。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了解不够全面,有很多人仅仅能理解科学精神的一方面特质,能完全把握科学精神内涵的同学不多。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精神内涵选择的分布悬殊,究其原因,可能与同学日常接触不同有关。

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多数的大学生都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利与弊,较客观地认识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虽然在关于科学技术对人们价值观和生活环境上的选择存在分歧,但是总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如表4所示。

在回答“对科学技术的各方面是否关心”时,多数人选择“很关心”和“关心”,只有极少数选择“不关心”,由此反映出大学生还是有着广泛的科学兴趣。在所列举的几个问题中,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是环境问题(70.3%),其次是新材料与新能源(57.1%),可见,大学生所关注的多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科技。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看法,我们也对大学生最期望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最期望科技解决的前两个问题是癌症及常见病的治疗(75.4%)和环境的保护(62.5%),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大学生能不能经常参加科技活动,既反映出他们的科技兴趣是否浓厚,也体现着一个团体、学校的学术氛围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的热情不高。一方面,关于“平时注意有关科学技术的新闻和话题”题目的回答,自报非常注意的学生比例十分微小(8.4%),选择偶尔注意的学生超过一半(52.1%)。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未听说过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61.2%)。此外,选择喜欢进行科技考察活动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19.7%),自报在过去一年里有三次以上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科技展览的学生比例不足十分之一(9.8%),选择一到两次的学生比例刚刚过一半(50.6%),选择从不参观的学生为数不少(39.6%)。

(3)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谓科学知识,是指只要我们把握它,就能据此知道事物的东西[20]。”科技知识,是科学素质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现代高新科技知识,前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宇宙学及航天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生态与环境等领域的知识。此部分主要是测试对科技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术语及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对科技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较深的理解,对高新科技的知识和科技热点也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从表5中可以看出,一些与教科书联系紧密的题目正确率较高,例如,绝大多数大学生知道“热气流上升,冷气流下降”、“电子比原子小”等最基本的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陆地几百万年来一直在缓慢漂移的答对率也高达91.0% 。但是对于与现代高新科技相关,需要通过非正规教育的科技信息传播了解的题目,大学生判断的正确比例较低,例如对于“牛奶中加OPM不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的答对率仅为15.5%。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回答上述11道基本科学观点问题的正确比例呈现偏右正态分布,如图1所示。如表6所示,答对最多的是5~8道题,其中答对7道题目的人数比例最高(19.6%),大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答对6道题以上)的比例为64.7%。

(4) 对大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反映

对于现在大学科学的现状,我们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考虑,从政策层面、课程设置、教学现状、学生接受程度、学生参与程度方面设置了题目。调查结果显示,自报对“科学传播”不太了解的同学不足五分之一(19.7%),对一阶科学传播和二阶科学传播两个科学术语不了解的学生比例更高,均为67.9%。

在科学教育课程方面,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学里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分别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4.7%)和有必要(51.5%)两个选项。课程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如表7所示。

在科技实践活动方面,准确知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两年举办一次的学生比例甚少(20.0%),而知道本校举办的本科生学术论坛(31.4%)和实践技能大赛(28.6%)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同学均不足一半。然而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对个人发展有帮助,分别选择非常有帮助(22.3%)、有帮助(52.9%)和一般(17.4%)选项,合计92.6%。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希望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但由于宣传力度或者组织不善等客观原因,制约了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5)特征分析(主要通过SPSS15.0软件分别对性别、专业和城乡结构与科学观点问题正确率进行单因方差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原理,笔者对大学生性别、专业特征和生源地区等项与科技素养组成的前两部分进行了Pearson 相关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是 SPSS 相关分析的一种),结果如下:

由表8可知,由于p=0.000<0.05,所以在0.05显著度下,男女在回答科学观点问题正确率上有差异,用性别预测科学观点问题的正确率可以减少1.85%的误差。

由表9可知,由于p=0.000<0.05,所以在0.05显著度下,文理科在回答科学观点问题正确率上有差异,用专业预测科学观点问题的正确率可以减少3.1%的误差。

由表10可知,由于p=0.741>0.05,所以在0.05显著度下,城乡在回答科学观点问题正确率上没有差异,无法用城乡结构预测科学观点问题的正确率。

2.3 问卷调查中反映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尽管涉及的学生以理工科为主,但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却有相同之处,具有普遍性,这也正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和现行大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弱项所在。

(1) 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方法、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理解欠缺

大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这一部分的理解相当欠缺,成为了制约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无论是对“科学研究”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上,得分都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以及对伪科学、迷信活动的判断能力与分辨能力也较弱。

关于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理解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与传统教育有关,也和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的理解和宣传有关,从深层次来说,还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关。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公众科学素质的快速提升,更关系到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走向,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当代大学生科学参与度不高

科学参与度不高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弱项的又一表现。大学生一方面崇尚科学,对科学技术具有很高的支持态度,但另一方面又在行动上依赖传统的培养模式,被动接受教育,体现出主体意识不强,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参与科研活动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虽然多数大学生自报对科技新发明及基础科学新发现等科技新闻有感知的兴趣,但从他们参与科学研究及参加科技活动的情况看,却并无亲力亲为的兴趣。

3 基于科学传播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实践

3.1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校园科学文化氛围

科学传播理论要求科学素质教育有多元主体,应灵活应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方式,在社会和大学校园环境之中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发挥社会环境的外在作用。现在,各地都制定了执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建设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等。因此,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增加投入,切实加强对科学素质建设的领导,以便科学教育全方位利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资源,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将科学素质的高低作为求职应聘的依据,能使大学生增强专博结合的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营造浓郁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搞好校园科学素质建设,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意义极为重大。校园科学素质教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以增强知识性、学术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读书活动,知名教授、科学家的科学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科学小发明、小制作竞赛活动等;又包括以趣味性为主的活动,如科技展览活动、观摩科教影片等;还包括以交流性为主的活动,如各种科学社团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等。通过组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下,大大提高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2 开设科学传播类课程

科学教育失意于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关照,如此,在学习者那里,知识被刻板、印象化为永远正确的、超脱于生活世界的、无需探索的、没有弹性的知识系统[21]。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杜威认为,“科学之谓科学,就在于它是我们对待世界的一种不同于传统与技术的态度。如果说传统的态度是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技术的态度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话, 那么科学的态度则是理性主义与超越主义。科学作为一种态度, 其宗旨在于凭借人类的理性力量去发现各种现象背后的根源, 去寻找世界的必然性”[22]强化科学元层次内容的学习,有利于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理解科学世界观,培养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大学开设相应的科学传播类课程,其中科学知识类可以开设科学技术概论、各学科发展概论等课程;科学方法类可以包括科学方法论、科学学、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等课程;而科学、技术与社会类(STS)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可以包括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科幻文学等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名校已经在通识教育中开设此类课程[23],而国内学校则做得较少。复旦大学在2008年培养方案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课程设置为必修的六大模块课程之一[24],就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3.3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科学传播理论认为教师作为大学科学教育的主体之一,要积极发挥其才能和作用,推动大学科学教育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情感教育,“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取向回到完整理性上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不能创造目的, 更不用说把目的灌输给人们;科学至多只能为达到目的提供手段。但目的本身却是由那些具有崇高伦理理想的人构想出来的”[25]爱因斯坦的这段话可以从情感教育论的角度进行理解:“人的素质结构在心理形式上分为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并依此把反映一定思想内容的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发展水平分别称为认知性素质和情感性素质;认定人的素质一定要由认知性素质和情感性素质共同体现”。“情感,以其与个性生命活生生的联系,以其比逻辑——理智先在的地位,以其作为人的动力系统的优势,打开了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26]。”教师自身所折射出的科学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人格魅力,是学生个体文化构建的重要参照,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高尚的师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4 经费投入,将大学科学素质教育与科研、实践活动相结合

其一,学校要经常向大学生提供科研信息,为大学生科研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并组织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中。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资料和经费等,做好大学生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发表工作;还可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比如,可以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影响、有深度的科技实践活动;其二,要引导组建科学类社团,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科学类社团组织的科学类创新竞赛、科学报告研讨会等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科学教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其三,还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反馈、调控机制,保证大学科学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关于科学传播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关于如何用科学传播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方面却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在着眼点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基于科学传播理论提出的实践方法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过,本文在如何协调传播过程中几个主体的关系,如何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仍需从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探索。总之,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值得社会、学校、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多方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摘要:结合科学传播理论,从科学素质的三层含义着眼,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部分江苏省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科学素质状况。发现当前即便在理工科高校,也是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较多,而对科学素质培养却很不够。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管窥对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落实并不理想,提出在科学传播视域下如何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

科学调查表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本质;本质观;现状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50-01

小学科学学科是初中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阶段,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学,对于科学教师而言,要做好这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提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在科学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性,而我国在最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对这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过,若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对科学本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解。鉴于这点,本文调查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

科学本质的定义有很多,最常见的定义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价值观与假定。本研究以科学本质观量表为主要理论依据,编制了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七个项目共29道题。以城市分级为分类标准,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共对100名小学科学教师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然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最后,抽取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与课堂观察。

1、总体发展水平

调查中发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科学本质观平均評分为103.71分。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本质观方面比较弱的几个得分项分别是:科学方法的多样性、理论与定律的联系与区别、科学的负载理论本质;而最高的得分项则是:科学包含观察与推理。这表明,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科学本质观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对现代科学本质观的理解较为不足。

2、各维度的平均分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本质观各个项目中的主要得分分布情况,笔者根据其平均总分和标准差而将其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水平一(81分以下,很差)、水平二(81-97分,差)、水平三(98-112分,中等偏下)、水平四(113-128分,中等)、水平五(128分以上,良好)。调查发现,在100名小学科学教师中,处于水平一的共有5名、水平二的共有16名、水平三的共有68名、水平四的共有11名、水平五的共有0名,各占总数的5%、16%、68%、11%、0%。由此可见,处于水平三的小学科学教师的人数最多,而没有教师达到水平五。

3、在各维度上的具体分析

分析发现:①在“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这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师都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仍有36%的教师保持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绝对的真理。其次,传统科学观与现代科学观的并存不仅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师群体的两级分化认识上面,同时也表现在教师个体内隐的观念中。抽取个别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发现,虽然有的教师也认同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性,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向学生强调课本知识的唯一准确性。②在“科学是基于实证的”这方面,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认同这一观点,然而具体到对观察、实验及测量的理解上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抽取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与课堂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观察、实验及测量的个人化理解比较模糊,对其目的与使用要求认识不足。③在“科学的负载理论”这方面,小学科学教师的总体得分较低,仅有50%的教师认识到了“观察是受观察者心中的理论所指引”,54%的教师赞成“在科学研究的每个阶段都需运用想象力”。④在“科学包含观察与推理”这方面,小学科学教师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仍有部分教师对科学推理的方法理解不足。⑤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理解较好,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和标准的”,也能够认可“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都必须进行反复验证”。⑥在“理论与定律的联系与区别”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师的理解都比较缺失,尽管能够认识到定律和理论是分属不同类型的科学知识体系,但却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⑦在“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的影响与渗透”这方面,多数小学科学教学都比较缺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对其的研究也相对不足。

二、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思考

就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仍旧持有传统科学本质观。教师把科学知识当做是客观真理,即以知识为科学的本质,而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掌握得不够清晰和全面,同时对科学方法多样性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虽然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测量和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却认为观察是绝对客观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这反映出了其对科学本质深层次理解的缺乏。因此,当前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正确的、稳定的现代科学本质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教育来说,帮助学生发展适当的科学本质观是其主要教育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更是当前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师大多数都还没有形成现代科学本质观,所以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王淑英.程愚;;试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08期

科学玩具的调查问卷 篇4

科学玩具,顾名思义就是蕴含科学原理或者阐述科学道理的玩具,比如我们常见的万花筒(利用光学原理)、七巧板(利用几何数学原理)、鲁班锁(机械结构原理)、星球仪(天文物理原理)等我们可以买到的科学玩具,还有一些在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制作的简易科学玩具,水果电池等等。这些玩具相比于普通玩具更具有教育性,现在我们想要针对现有的科学玩具进行改良和创新,设计出更创意、实用、安全、美观、有趣的科学玩具,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抽出一些时间,完成我们的问卷,谢谢合作。

1、您给孩子买玩具的频率大概是:

A、很少,记不清了B、平均每月一到两次C、不固定,赶上了就买D、平均每月三次以上

2、通常情况下,您给孩子买玩具是因为:

A、孩子要 B、现有的玩具孩子已经不感兴趣了C、觉的应该买

D、打折促销

3、一般来说,您给孩子买的玩具单件价格:

A、100元以下B、100-300元C、300-500元D、500元以上

4、您一般都给孩子买什么类的玩具:

A、电动类B、益智类C、手工类D、其他

5、您觉的市面上现有的玩具种类:

A、琳琅满目,种类繁多B、没那么多,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

C、没注意

6、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以下哪个方面会影响您的购买选择:(多选题)

A、价格B、质量及耐用性C、受欢迎程度D、功能E、外形和包装F、实用性

7、您觉的市面上现有的玩具存在哪些问题:(多选题)

A、价格昂贵B、做工粗糙C、容易坏D、安全性差E、档次低下F、对孩子没有实质性帮助

8、您一般从哪里购买玩具:

A、玩具专卖店B、网店C、小商店D、大商场

9、您是否和其他家长沟通孩子的玩具问题:

A、经常讨论 B、偶尔,谈论到了就谈谈C、想交流但是没有机会D、从不叫流 10、希望给孩子购买的玩具具备哪些功能:(多选题)

A、益智开发B、学习知识C、只要孩子喜欢功能无所谓D、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参与E、有多种玩法让孩子保持长时间的兴趣

11、您的孩子不玩的玩具通常会怎么处理:

A、留着B、扔了C、送人D、卖废品E、教育孩子接着玩

12、孩子一般和谁一起玩玩具:

A、自己玩B、和家长一起玩C、和小伙伴一起玩D、谁有可以和他一起玩游戏

美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简介 篇5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美国科学界和专业从事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认为,必须定期对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发展的状况,及时了解公众对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和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的看法和态度。这些调查数据对于美国国会制订科技政策和对公众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调查理论、调查指标体系、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处理和应用等方面日趋成熟,尤其是以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LITERACY)主任米勒先生领导的调查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所创立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手段为各国的调查所普遍采用。我国在1990年引入他的调查思想和调查方法,对我国的调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一、调查思想

美国人和大多数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公民都生活在科学技术的时代。大多数美国人生活在由电脑芯片控制的自动恒温调节的居室内,通过卫星转播的彩色电视观看世界各地新闻节目,吃由多种技术进行处理的储存的食物。这一切是他们的父母那一代人所闻所未闻的。当他们生病时,服用最新生产的药物。这些药品是由20世纪的抗体研究、病毒学或基因工程中先进技术研制而成。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为了上班、娱乐或与家人团聚,经常乘坐飞机往返于国内各地或地球另一边的某个国家。无论是杰弗逊、林肯,还是西奥多·罗斯福都无法预见到当今科学技术的十分之一。

现在的儿童,即下一代人,毫无疑问将生活在更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文化之中。电脑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预示着人类将从大量机械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农业和植物遗传学的最新进步表明,人类花费在养活这个地球上的人而付出的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越来越少。医药、通讯和运输方面的进步使人类的寿命大为延长,使世界上的人类的聚居区可以互相走访和交谈。科学技术进步的曲线继续呈上升的趋势。

21世纪的民主政府,只有在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生存。这与经济上的问题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议题越来越多。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的社区进行的关于加氟作用的争论和公民投票说明了选民具有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进入90年代以后,关于建造核电站、核废料处理设施和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实验的争论再一次说明具有科技知识的公民参

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是很有必要的。在20世纪的后几十年时间内,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主要技术争论是关于能源生产中核能的作用的辩论。随着辩论的话题扩展至继续使用矿物燃料对全球生态所具有的潜在的影响时,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美国政府和专家认为,如果要保持决策的民主程序,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公民具有理解议题、选择方案和确定公共政策的能力。

因此,提高公众的基本科学知识需要不断加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教育工作。而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查和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二、科学素养的概念和指标体系

米勒教授认为,界定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的概念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而是一种评价。科学素养应该被看作是社会公民和消费者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公众对科学已经达到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程度。他认为,科学素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理解基本的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2)理解对现实的设计进行科学检验的过程和方法;(3)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素养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理解科学技术基本术语的含义。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原子、分子、基因、引力或者辐射这些基本术语,那么参加公众对科学成果和科学技术政策的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要掌握科学基本知识,首先要理解科学词汇。

科学素养的第二条标准是要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或者说,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一个公民对科学研究工作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分辨科学和伪科学。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在50年和60年代展开的那场对氟的作用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是否有能力分辨出在科学基础上写出的论文和报告与用其他思维和探索方法编撰出来的东西的能力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科学素养的第三条标准,就是要理解科学对社会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和对消费者和公民的个人影响。

三、调查手段

米勒设置了与指标体系相对应的调查题,以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基本程度。他设置了以下9个问题了解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程度:(1)我们吸入的氧气来自植物(对);(2)我们生活的陆地几百万年来一直在移动,并将继续移动(对);(3)光和声音,哪个速度快(光)?(4)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5)最早期的人类曾与恐龙同时期

生存(错);(6)人类是从最早期的动物种类进化而来(对);(7)电子比原子小(对);(8)激光利用集中声波进行工作(错);(9)宇宙产生于大爆炸(对)。

米勒用无限制提问的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对占星术是否科学或科学程度进行回答,以了解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的含义的理解程度。按照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的最低标准来衡量,被调查者必须能够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做出令人满意的无限制解释,并要指出占星术是毫无根据的。美国的学者还设计出“三部分指标”作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衡量标准。被调查者如果能够回答抗菌素不能杀死病毒、能够说明4个里有1个的概念、任何辐射现象都不是人为造成的、并能清楚地了解“电脑软件”这个术语的意思就可以被算作达到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具备基本了解的水平。

根据测试的结果,美国在1990年达到具备科学素养的标准的公民达到6。9%,没有达到标准的为93。1%。

另外,美国的学者还通过其他手段了解了美国公众对科学技术政策的态度、获得科学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对科学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利弊等重要的问题进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从而了解到美国公民中科学决策人、政策领导人、科学热心公众、感兴趣公众和非热心公众的中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

美国的调查方法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在各国的调查中采用。

四、公众对生物医学的理解程度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能利用、空间探索、军事工业、生物遗传技术、生物医学、防止污染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使得美国人对于这些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了弄清楚美国公众对于科学新发现和新发明所持的态度,米勒等科学家于90年代初开始对公众对有关科技态度问题开始了专项调查。公众对生物医学的理解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米勒认为,20世纪是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特别是在本世纪过去的30年时间内生物医学的发展更为引人注目。从1953年华生(WATSON)和克里克斯(CRICKS)发现了DNA中的双螺旋结构到8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的出现人类对于基因的结构、基因密码与疾病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关心程度急剧上升。人类正处于广泛利用基因治疗方法医疗疾病的时代。20世纪的后50年,医学和生物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新医药和治疗手段给许多人类疾病提供了医疗办法。美国公众对所导致癌症和心脏病的环境因素的日益增加的了解,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饮食、吸烟和其他行

为的习惯。20世纪的最后10年,人类将亲眼目睹生物医学重大的发展和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美国公众对生物医学的理解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消费者和病人,大多数成人要面对数量众多的生物药物和生物医疗方法,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程度的有关知识,才能作出有效的 选择。在最近的10年时间内,各种有关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政府议题将需要更多具备相应科学知识的美国公民参与讨论,美国政府同样需要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公众支持医学事业的发展,生物医学市场的成熟与开拓同样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鉴于以上原因,了解当前公众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所具备的知识程度和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调查内容涉及公众对生物医学政策的理解、公众对生物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公众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公众对研究中使用动物的态度、政府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的态度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1)大约15%的美国公众具备分辨科学报道中不准确的科学报道内容以及公众讨论中的观点是否是科学的基本程度。他们基本具备识别生物医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的知识。(2)尽管美国公众理解基本生物医学概念和术语的程度比较高,但是大多数美国成年人基本不懂DNA或基因结构的基本知识。他们也不太了解有关病毒的基本知识,他们将细菌和病毒混为一谈。(3)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于生物医学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与他们所受的正规教育程度的高低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接近50%的具有大学毕业或学位的美国成年人能够对科学研究的概念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而只有13%的只有高中文凭的成年人能够作出同样的回答。但是令人十分失望的是,将近3/4的获得过学士学位的美国人不能说明科学研究的概念。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应该对学院和大学中非科学专业的科学课程进行重新考察。(4)男性和女性在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5)美国公众对生物医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与他们对重要的生物医学政策议题的态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研究中使用动物的看法上,公众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公众对于科学研究的本质的理解程度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有关政策的重要因素。

环境科学调查报告 篇6

题目:关于环境污染的问卷调查

学 院:化学与环境科学 专 业:环境科学 班 级:级环境一班 调 查 人:周丹学 号:1104915 同组成员:

指导教师:代钢

调查标题 抽样数:90% 268

一、调查目的

针对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和环保知识的模糊,通过大学生对环保认识及日常生活中有关环保的行为,对大学生环保意识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注重落实环保行动,并借此调查提出有关环保的建议,加大环保意识宣传。希望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人人为环保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那么,我们的环境会更美好。

二、调查对象、时间、地点

1.调查范围及对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 2.调查时间:

利用课外,节假日时间。

3.调查地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内。

三、调查方式

以自由组合的小组(7人)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选举小组组长。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与指导教师的沟通、组织同学写出调查提纲、做好人员分工、组织实施调查、组织调查总结。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分析的方式。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调查表,回收并统计分析。

四、调查问卷的设计

确定调查题目后,先从网上搜寻相应的问卷模板,作为参考。再结合调查对象、区域、地方特点,从新设计问卷,经多次修改后,确定问卷内容。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见附表。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这次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中,我们对本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其结果数据分析如下:

1、从调查结果显示,12%的人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

2、绝大多数人偶尔会对日常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占70%。少数人不会进行分类直接处理,占20%。

3、对于目前的环保工作状况,40%的人选择了一般。

4、环保意识有待改善,62%。

5、认为塑料袋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占47%。

6、根据数据显示,对于周围面临的环境问题,白色污染和水污染较严重。

7、52%的人认为餐巾纸、包装纸是使社会环境差的主要原因。

8、绝大多数人会绕开绿化带走,占50%。

9、43%的人认为我们缺少环保意识,对环保人士不足。

10、80%的人反对在学校附近设置烧烤摊。

11、对于环保知识,32%是通过媒体获得信息。

12、当我们在外面就餐的时候,50%的人选择应一次性餐具打包等。

13、对于超市塑料袋重复利用的占31%.

14、塑料袋的危害,45%的人都觉得对身体有害。

15、15%的人希望通过媒体加大宣传环保,20%的人希望在学校开设课程以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付:数据分析表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的数据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获得环保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

媒体和课外阅读,而在课本上几乎得不到环保信息。由此可见,我国很多学校对环境的重视不够,许多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生态环境相关课程较少,况且不一定属于公共必修课,这种现状与我国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不相符, 从而导致大学生环保素质不够,很多环保知识缺乏。

此外,这次调查也对我们深有感触。为了增强我们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针对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通过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制定校规来规范学生的环

保意识,多开展环保宣传。

(2) 我们应大力倡导绿色环保的良好作风,努力营造这种气

氛。

科学调查表 篇7

关键词:医学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制定教学改革方针的重要依据[1], 实时追踪和双盲法分析能有效的避免来自学员的遗忘偏差和分析者的人为偏差, 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结论更有指导意义[2]。2009年我院外科学教研室承担了2006级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航空航天医学、口腔医学五年制 (依次简称医疗、康复、空医、口腔, 合称五年制) 和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简称八年制) 《外科学》的课堂授课教学工作, 根据学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了解外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加本学年度五年制、八年制课堂教学的教员, 其中教授职称28人 (22/24, /前后数字分别为参加五年制及八年制教学的教员人数) , 副教授47人 (38/28) , 讲师27人 (27/3) , 共计102人, 课外专题讲座教员未列入其中。

1.2 调查项目

教员情况:姓名、科室、学历、职称、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加精品教员评比。

学员情况:教室、专业、班级、学制。

调查问卷表:采用第四军医大学教务处统一下发的制式“教员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表”, 包括6个项目:①我感到课堂氛围很活跃 (15分) ;②我经常被他讲课所吸引 (20分) ;③这个教员值得我敬重 (10分) ;④他讲课能引发我的思考 (25分) ;⑤听他讲课我收获很大 (20) ;⑥他讲课很从容 (10分) 。总分值为100分, 学员根据自身感受按项目给出分数, 并可用简要文字描述打分理由。

1.3 调查实施

每周向学员发放一次调查表, 调查本周内每一名教员及相关授课内容的教学效果, 学员无记名填写后当堂收回, 全部授课课程结束后进行汇总并分析。本学年调查表共发出1, 875份, 实际回收率100%。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对每份调查表逐份编号, 根据各调查项目计算相关得分情况, 所得数据共包括17个变量, 31, 875条记录。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计算教员、科室、课程、职称、学历、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加精品教员评比等11个因素不同水平的平均得分, 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本调查得分结果显示为非正态分布, 故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比较同一因素不同水平间的得分是否存在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9年参加五年制、八年制学员《外科学》课堂授课教员总计102人, 总平均得分96.15±4.97, 其中最高100分, 最低85.31分, 90分以下2人。平均得分在95分以上的教员占85.3%。

2.2 各科室教员平均得分比较

外科学教研室由11个科室组成, 各个专业科室教员平均得分见表1, 其中最高分96.94, 最低分为90.74,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P<0.05与其他科室比较

2.3 不同职称、学历教员得分比较

中级职称教员得分明显低于高级职称以上教员 (P<0.05) , 而不同学历教员之间得分没有明显差别 (P>0.05) , 见表2。

﹡P<0.05与教授、副教授比较

2.4 精品课程教员与普通教员以及教员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得分比较

已通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明显高于普通教员 (P<0.05) , 而未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明显低于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 (P<0.05) , 见表3。

﹡P<0.05与精品课程教员比较;﹟P<0.05与参与过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比较

2.5 不同专业学员打分情况

五年制康复医学学员对教员所给出的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的学员 (P<0.05) , 见表4。

﹡P<0.05与其余专业比较

2.6 不同教室教员得分情况

不同教室教员得分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别 (P>0.05) , 见表5。

3 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 2009年外科学教学102名教员平均得分为 (96.15±4.97) 分, 全部调查项目平均得分均在90分以上, 在打分统计条目31项中, 得分在95分以上27项, 95分以下4项, 最低分为90.74分。

调查结果显示, 在教员所在科室、教员职称、是否为精品课程、教员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以及学员不同专业5个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在教员所在科室方面, 全部调查问卷的最低分90.74分出现在肿瘤科, 不能排除肿瘤科的专业特殊性。该学科为交叉学科, 各外科系统肿瘤的内容由相关科室讲授, 同时又与肿瘤科专业相互重叠。肿瘤科专业除了涵盖外科学以外还更多的涉及内科学系统, 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分布庞杂且交叉重叠较多、知识跨度大、讲解难度大等特点, 在此基础上, 若再与其他科室缺乏沟通, 更易造成授课内容的冲突, 导致学员对该部分知识的接受理解出现困难。此外, 肿瘤科仅有2个学时, 难以涵盖外科系统肿瘤的相关内容。以上诸多因素造成了学员对肿瘤科教员的打分偏低, 当然, 亦不能排除肿瘤科教员在授课技巧及课件制作方面的自身影响因素。

教员不同职称得分存在明显差别, 讲师得分较低, 反映了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同时该结果也提示, 增加高级职称教员的授课课时, 虽可迅速提高教学效果, 但更应注重对年轻师资的培养, 应对他们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训练,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 提高教学技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员受过良好的专业理论、科研训练, 并且都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经历, 但调查结果显示, 与本科学历教员比较, 得分没有明显差别, 说明目前的学历培养体系中, 对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而更多侧重于科研训练, 此外, 把教学职称与学位、学历挂钩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精品课程评比活动可提高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教员得分显著高于普通教员, 不仅如此, 参与了评比活动就有积极意义。是否参与精品课程评比的教员得分排序显示:通过精品课程终审>未通过终审>未通过初审>未参与, 说明只要参与此评比, 不管是否通过评审, 都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因此, 应积极鼓励、倡导教员参加该类评比活动并与奖励、晋升教学职称等挂钩, 可望最大化调动教员的教学积极性, 普遍提高教学效果。

不同教室、不同学制学员给教员的打分无明显差别, 但不同专业学员对教员的打分有显著性差异, 最低分出现在五年制康复医学专业, 可能与该专业人数较少, 样本量过小有关,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根据调查统计分析, 2009年外科学总体授课效果较好, 得分较低的项目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 例如是否可将肿瘤科的内容完全交由各专科讲授;加强中级职称教员的培养、训练;广泛开展精品课程评选等,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玲, 柴明勤.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825.

科学调查表 篇8

关键词:科学素质 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达到以上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然而现实状况是,众多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科学素质不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低。因此,进一步了解学生科学素质现状,可以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部委级重点课题“活动课程和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的设计为基础,不带任何倾向,对四至六年级7个班326名学生进行前期、后期调查。

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情况,提出五个客观性问题,对其中31个题目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内容:以科技排位、科学排位、综合实践活动排位、兴趣爱好、遇到困难时解决的办法,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判断知识的正误、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意义的判断等方面为调查内容。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科技、自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排位(具体情况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对科学课的平均排位男生是4.67,女生是4.57,可见女生比男生喜欢上科学课;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对科学课的排位男生为4.58,而女生降到6,可见女生对科学课的兴趣降低了。(2)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而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情有独钟。(3)再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平均排位均比后测的科学课平均排位靠前。男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提前了19.43%;女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排位比后测科学课排位提前了21.88%。

2、兴趣爱好(仅对科技活动,无爱好两项)的情况调查

据调查前测中男生有89人喜爱科技活动,无爱好的有1人,而女生中仅有31个喜好科技活动,没有无爱好者。后测中男生有98人喜欢科技活动,女生有37人喜好科技活动。结果表明,在对科技活动的喜爱程度上,小学生在性别上是有差异的,男生更喜欢科技活动。通过近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喜欢科技活动的男生增多了10.11%,喜欢科技活动的女生增多了19.35%。由此可见,女生的科技素质急待提高,要特别注意激发她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遇到因难时解决的办法的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1)孩子遇到困难时找老师帮助的变化率呈降低趋势的是六3班男生为100%,五1班男生为33.33%,五2班男生为62.5%,六3班女生为50%,五1班女生为167%,五2班女生为33.33%。男生、女生均是六3、五1、五2三班学生找老师帮助的人数减少。(2)在找家长帮助解决困难方面 六1、六2、六3、五1、四1、五个班的男生和六1、六2、六3、五1、五2的女生普遍减少,而五2班男生提高了22.22%,五3班男生提高了42.86%,五3班女生提高了41.67%,四1班女生无变化。(3)找同学帮助方面只有六1男生、六3男生、五3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12.5%、85.71 % 、16.67% 、266.67 %,其余的均提高了。(4)看参考书解决困难的绝大多数班级同学呈增长趋势,其中五3班学生增长率为100%,五1班女生增长83.33%。(5)与别人共同研究方面,除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六2班女生分别降低了25%、22.22%、62.5%外,其余各班同学普遍增长,只是增长幅度有差别。(6)独立钻研方面,五1班男生、六1班女生、五1班女生变化率为0,六2班男生、六3班男生、五2班男生、六3女生分别降低了45.45%、37.5%、16.67%、40%;而其余班级学生虽然有所增长位幅度不大。

由此可见,学生遇到困难时普遍找别人帮助解决,而看参考书、与别人共同研究、独立思考的人数不太多,尤其缺乏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参考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自行探究的能力。

4、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情况(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全体学生、五年级男生在观察能力方面的增长率为0五年级男生,六年级女生,分析能力为零增长;五年级男生表达能力增长率为0;六年级女生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为零增长。(2)六年级男生在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为负向增长;五年级男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呈降低趋势;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降低83.33%;五年级女生表达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分别降低25%和9.09%。(3)四年级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占绝对优势,增长率为66.67%。

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五年级男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六年级女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5、同学缺乏的品质和能力变化率统计(表4)

调查结果显示:(1)六年级男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诚实与守信的态度”、“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品质和能力的变化率分别降低了66.67%、88.89%、60.86%、21.43%。“对集体的责任心与荣誉感”为零增长,可见六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集体责任心、荣誉感。(2)五年级男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及“诚实守信的态度”缺乏为零增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态度。他们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较高。(3)四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和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4)六年级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5)五年级女生缺乏前三项品质和能力。(6)对四年级女生来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其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6、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学生判断科学知识的正确率为63.19%;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年后正确率提高到83.48%;对科学方法的选择,前测中正确率为52.73%,后测中正确率为92.63%;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前测中理解正确的仅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2.1%;后测中有232人理解正确,正确率为71.17%。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的科学知识增多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意义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

三、结论:

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7个班学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后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我认为:

1、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科技活动、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三科的平均排位上和业余爱好两个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女生喜欢综合实践活动,男生对科技活动更感兴趣。男生喜欢科技活动,但通过开展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男生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2、从学生对待遇到困难时采用的解决办法来看,学生独立钻研、与别人共同研究、看参考书的人数较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略胜一筹,而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劣势。

4、学生缺乏的品质和能力有: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集体的责任心荣誉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建议: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不容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1)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意志品质;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培养学生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教师要以身作则,一些公益性活动应带头做好,用表率作用影响、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3)经常以小组、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各种活动竞赛、评比使学生从评比、评价中产生对集体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2、呼吁家长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和《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就成功者童年时应具有怎样的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就表明:81%的成功青年的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

建议家长:(1)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2)教育学生一些科学方法,指导孩子阅读科普读物,留心观察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3)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和自觉性。

3、为青少年培养科学素质创造条件

上一篇:初二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凝聚初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