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2024-10-18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共13篇)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1

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 人民解委员会主要职责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矛盾纠纷登记制度 矛盾纠纷交办制度 督查、督办制度 共同调解制度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 调解工作总结评比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城区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调解工作。

2、调解工作坚持:“防激化、创三无、争先进”为主要目标,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3、经常向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职工自觉学法、懂法、用法、不违法。

4、调查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家庭及其它不安全因素,做到经常分析、研究、及时进行教育,及时化解,使一般纠纷不出单位,重大纠纷及时报告。

5、建立调解登记薄,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使调解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6、调解委员会要经常组织调解人员进行学习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熟悉调解工作。

7、调解人员要经常深入群众,工作要扎实,方法要灵活,头脑要清醒,政策要明确。

人民解委员会主要职责

1、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加强民事调解组织建设网络化。

2、及时发现,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避免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死亡的发生。

3、通过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居民遵纪法,尊重社会公德,努力减少民间纠纷的发生。

4、搞好矛盾纠纷信息工作,及时将辖区内民间纠纷的发生、发展和调处情况及建议,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各矛盾纠纷调处机构要认真做好排查工作,及时排查处理各类不安定因素;

2、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实行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的8号、18号、28号对辖区矛盾纠纷进行集中排查,并作好登记上报工作;

3、各基层社区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的结果,每月7号、17号、27号报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

4、各排查单位将排查的不安定因素认真汇总,及时调处,按时上报,重大情况随时上报。

矛盾纠纷登记制度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所在单位、家庭住址等。(二)、发生纠纷的情况。包括发生纠纷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以及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和要求等。(三)、纠纷的调解过程。包括调解纠纷的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主持调解人员和参加调解人员的姓名,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收集了哪些证据,以及调解人早对纠纷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等。(四)、调解结果。调解结果包括调解成立和不成立两种情况。不论哪种情况,均应进行记载。调解成立的,主要记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调解不成立的,也应该记载不成立的主要原因。(五)、对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或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注明移交的有关部门和移交的承办人。

矛盾纠纷交办制度

1、县城区办事处调处中心对受理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分流交办;

2、对应分流交办的矛盾纠纷,由调处中心填写交办单,当事人持交办单到指定单位处理;

3、对于重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分流交办的基础上做好协调协助,共同处理。

督查、督办制度

1、调处中心对应归口办理的矛盾纠纷实行转办、交办制度,由对口单位负责办理;

2、调处中心对分流案件的调处情况随时进行督查督办;

3、通过督查督办,确保矛盾纠纷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得到依法、及时处理

共同调解制度

为使发生在我辖区及附近单位的民间纠纷得到及时、妥善正确的调处,结合单位实际,现制定本制度。

1、不论为主持调解还是协助调解,均应本着对当事人负责,对群众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

2、积极与有关各方保持联系,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纠纷的事实材料;主动采取措施,防止纠纷激化;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敦促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

矛盾纠纷调处回访制度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了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纠纷反复,而对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所进行的检查访问制度。

1、人民调解委员会对于纠纷调解已达成者或未造成者一律要执行回访制度。特别是对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员要定期进行回访。

2、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纠纷回访过程中,要注意发现、纠正调解工作中的错误,改进工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巩固调解的成果。

3、回访的对象主要是当事人和知情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要注意收集群众的反映,以便全面了解情况。

4、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进行回访时,要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动态,继续进行法制宣传与道德教育等思想工作,督促双方履行协议。

5、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并结束调解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应主动上门回访纠纷当事人,了解矛盾纠纷解决与否及发展动态,劝告当事人冷静、理智、正确对待,依法办事,不可感情用事,扩大纠纷事态,以防止纠纷扩大激化或转化。

6、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每次回访必须有详细的回访纪录并存档。

调解工作总结评比制度

1、人民调解工作实行一年两总结制度,半年初步总结,一年全面总结;

2、总结内容是:半年或一年来开展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与估介,调解、预防纠纷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工作中的教训、失误及其原因,以及今年工作的安排;

3、参加人员为办事处调解委员会及各基层调解委员会成员;总结的目的是发扬成绩,找出差距,克服缺点,改进工 作。、4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2

(一)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

1.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起源。西周时期, 我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调解制度。后根据考证, 当时已有民间调解相关程序的记载, 并据此分析出在我国的民间调解制度产生之处, 就兼具了调解一般民事纠纷及罪行轻微的刑事案件的功能, 已经初具人民调解机制的雏形,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调解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人民调解制度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爆发的农民运动。自1941年起, 我国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相继颁布了适用本地区的有关调解工作的单行条例和专门指示。[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结合以往各地实行调解制度的相关经验, 又于1954年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 此通则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确立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文件,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对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探索。而在2011年, 真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才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从暂行到正式施行经历了七十年的岁月, 也由此可以反映出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进度。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较为缓慢, 但总体来说上述法律法规基本确立了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位。

(二)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2014年我国司法部制定并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单位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而后, 各级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也开始逐渐逐步贯彻并落实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体制建设和完善运行。3年多来, 全国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3万多个, 人民调解员近13万人, 共化解行业、专业领域矛盾纠纷300多万件,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然而, 在数据统计不到的领域,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并不乐观。人民调解工作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正处在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而群众却不为选用的尴尬境地。

二、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发展顺利, 但工作中仍存在着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通过对长春市的试点社区的走访调查发现, 在实践中人民调解工作有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案件受理数较少, 缺少必要的档案登记, 调解成功率较低, 协议履行率普遍较低。实践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一) 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人民调解制度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不断改良和完善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 我国人民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进步, 人民调解制度在制度上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问题。

1.部分法条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九条和第十四条中, 均规范了人民调解组织内部的人员来源和素质, 首要标准是有文化、懂政策、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 其次也要公道正派、对人民调解工作热心关注。但是, 这两条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公民维权意识提升、社会矛盾多样化, 所需要的调解帮助趋向于专业化, 矛盾趋向复杂化, 而法律规定的人民调解员的准入素质并不能够满足群众的需要, 该标准导致了人民调解员的年龄普遍较大, 对法律知识的把握比较薄弱和落后, 相关的调解方法和知识的更新较慢。[3]这些都导致人民调解工作在实践中产生了效率较低的情况。

2.在人民调解的制度确立上轻视程序而重视实际的效率。没有配套的程序法, 导致工作程序具有相对的非正式性, 也就难以胜任较为复杂的调解工作, 在实践中, 人民调解委员会遇到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往往得不到程序上解决, 也没有办法向司法机关请示, 更无法可依, 只能告知当事人可以采取诉讼。程序上的非正式性导致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弊端, 削弱了权威性, 进而导致公信力的下降。

(二) 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不够。第一, 在实际走访中发现, 部分群众认为,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调解一些邻里纠纷的小矛盾, 对于一些涉及到法律的问题群众更希求诉讼手段的帮助, 而不是选择通过人民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群众往往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宁肯走诉讼程序也不肯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矛盾。第二, 作为一种非诉讼的矛盾解决方式, 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担心主要来自其是否具有正规性。在我国, 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备准司法性的制度, 虽并不是一种终局性的裁判方式。”但是依据我国《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一条的有关规定,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后可以达成调解协议, 并且此协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被调解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在司法实践中, 通常将双方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视为合同, 根据目前的民事诉讼特别程序可以确认其效力, 并可申请强制执行, 这些法律规定都说明了人民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的问题上具有准司法性的法律效力。而群众往往对这些所知甚少, 导致少有人会选择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第三, 作为一种非诉讼的、贴近民生的矛盾解决途径, 人民调解工作能够节约诉讼资源, 为法院等诉讼机关减少压力, 因此, 法院应该携手自己辖区内的人民调解组织加大宣传力度, 让大家了解人民调解工作具备的正规性及准司法性, 扩大人民调解制度的影响力。

2.政府部门和基层法院的帮扶力度不够。法律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的司法、行政部门负有指导自己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人民调解工作的义务, 基层法院同样需要对本区域调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推进会上也要求加大对职业调解员的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调解员的职业素质, 促进各类调解组织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健康发展。[4]但在实际走访中发现, 基层法院虽然对自己辖区内各社区的人民调解组织有过一定的帮助, 但经常是经过几任人民调解人员的变动才能得到一次基层法院的指导, 这与法律的规定并不相符。人民调解工作会涉及到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 需要基层法院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和帮助应该是常态化的, 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常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人民调解工作中产生的合理开支, 县级以上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对在工作中变现优异的调解员和各调解委员会可以予以奖励。但是在实践中, 各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尽相同, 或多或少也不为固定, 具体经费保障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往往是打了折扣的支持, 不能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并且对一些在调解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 虽然人民调解制度从确立到现在一直发挥着缓解群众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但是, 当下社会形势的发展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眼下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着的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摘要:人民调解制度是一种诉讼外调解制度, 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说服、疏导下, 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从而自治解决纠纷的活动。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司法活动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本文从城市社区人民调解制度运行的现状开展分析, 探究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在实践中的问题。

关键词:人民调解,城市社区,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韩延龙.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法学, 1987, 3

[2]司法部.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N].法制日报, 2014-10-14

[3]郭海洋.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完善[J].公民与法 (法学版) , 2012, 4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高职课程 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设计

【基金项目】该文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之二级项目“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成果之一。主持人:唐素林,成员有:王玲、张书颖、程鸿勤等。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5-0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据此推进了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探索什么样的课程模式适合培养学生既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技能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项目课程,因其鲜明的职业特色,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在对“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模式的开发与设计中引入项目课程的理念与开发方法,从职业出发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新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一、明确“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的课程定位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面向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培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理念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服务技能,适应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服务、敬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社区管理能力,社区服务有关事务的运作能力,民事调解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等。“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正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以及社区纠纷调解能力而设,它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培养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以及调解社区的民事纠纷的职业能力。该课程解决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在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三个问题,直接对接社区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再现工作情境和进行工作分析,让学生知道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应该“做什么”;通过讲解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让学生知道社区工作人员在提供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应该“怎么做”;通过讲解工作原理和进行单项实战训练、综合实战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社区工作人员的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做得更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民事纠纷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社区法律服务与民事纠纷调解技能,能解决社区居民的有关实际问题,提供所需的法律服务,维护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职业化的思维习惯,养成职业化的工作方式,到社区工作后能够较好地胜任社区民调员及相应岗位的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该设计课程要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具备为社区具体提供法律服务与调解民事纠纷的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

(一)专业教师与社区管理专家合作开发课程,体现专业性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多年律师实践与调解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社区管理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共同研究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研究开发课程。

(二)依据社区法律服务人员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开发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1.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确定。以社区管理专家为主对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及法律服务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确定,写出了“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任务分析表和职业能力表”,为后面的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开发,以前述的工作任务分析表为基础,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该课程有两大模块:模块一社区居民纠纷调解原理與实务、模块二社区法律服务实务,同时对他们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构建。

3.课程内容开发。明确该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最终形成本阶段的成果是“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4.教材开发。依据该项目课程标准,制订教材体例,编写讲义或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

5.教学实施分析。按照项目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明确教学条件,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

综上通过对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调查和分析,获得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将他们转化成学习项目构建课程内容,这就是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相关民事纠纷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能够提供社区法律服务及解决或调解社区民事纠纷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三)根据社区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充分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1.实行“订单式”培养。我们与北京朝阳管庄地区十多家社区建立了长期共建合作关系, 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定期与共建单位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社区对工作人员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为社区“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社区的实际要求一致。

2.开展顶岗实习。在学生入校后每学期有两周时间及毕业前的六个月,我们安排学生到社区顶岗实习,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教学效果。同时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和社区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三、“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上述步骤及大量艰苦工作,并在教学实践在不断修正与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项目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

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是以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对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而教学项目又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构建教学内容,因此,呈现给学生的是跨专业的综合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是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与社区行业专家合作,细致、深入、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以下学习项目:导论:让学生初步认识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模一 社区纠纷调解原理与实务,内容包括:项目一社区纠纷调解基本原理、项目二婚姻家庭纠纷调处、项目三相邻关系纠纷调处、项目四侵权纠纷调处、项目五物业纠纷调处等,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调处有关社区居民婚姻家庭、邻里、物业、侵权等纠纷的方法与技巧;模块二社区法律服务,内容包括:项目一法律咨询服务、项目二法律文书的代书服务、项目三法律援助服务、项目四特殊群体维权服务、项目五社区制度建设服务等服务。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设计的,同时这些学习项目对应社区工作者的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与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处理民事纠纷、化解矛盾的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岗位技能。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项目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教学做一体”,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探究等,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该项目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分组时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小组, 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要保证学生合作关系的广泛性。

2.教学方法的变革。(1)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项目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过去的“讲授者” 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 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2)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3)结合工作任务讲授理论知识,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讲授法也是需要的,只是需要教师仔细把握好讲授的时间,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3.教学情境设计。在项目课程实施中注重体现工作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将影响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1)项目教学教室的设计。为了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教室按照社区调解室的标准进行一定改造,悬挂调解标识,张贴调解要求等标志,首先给学生一个直观感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一定仿真情境中完成相应职业能力的训练。(2)设计问题情境。我们根据学习任务设计问题情境。一般情况下,利用真实的社区居民案例及实际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同时, 这些实践性问题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激发起理论思考、理论学习的动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3)营造学习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讨论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参与课程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与实训中,将教学做训评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评价。这类评价占到学期考核的百分之五十。(2)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该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因此要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个体也要进行评价,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作为其个人评价的重要组成。将学生的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联系起来,既关注小组活动的开展, 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该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在期末的考核评价中将应知和应会结合起来,在考核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合理比重,除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侧重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年3月21日,http://live.jyb.cn/info/jyzck/200603/t20060321_13388.html,2012年8月20日查閱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树超,郭杨:《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2期.

社区调解工作计划 (精选) 篇4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中心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深入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为打造平安社区和推进社区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组各企业将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要求,全面掌握有效调处本辖区、本单位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调解组织,加强工作责任。

在完善调解组织的基础上,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碰到居民户发生矛盾不管是白天黑夜,要做到随叫随到,公平合理,及时调处好各类矛盾纠纷,同时要继续保持吸收“五老”人员的良好方法。

三、预防解决各类不稳定因素。

一是调查摸底。对各类矛盾纠纷要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全面排查。把不稳定因素及群体性事件作为排查的重点,发现问题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明确解决时限。三是认真调处,要按照调解纠纷的程序和方法操作,做好格式化,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工作计划《社区调解工作计划》。每月上报一次矛盾纠纷信息。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不稳定因素排查表上报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的原则,把矛盾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各组、各企业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性,狠抓落实。

2、务求实效。按照“面上不漏系统,系统不漏企业,社区不漏居民”的要求排查梳理到位。

3、健全机制。建立健社区、组、户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健全矛盾纠纷分析及应急预警机制。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制:

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工作原则,党支部书记负责人民调解工作,把维护稳定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政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全面抓,主管人员具体抓”的要求,把好调解关,处理好群众反映得意见和要求,不能调解的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有效的防止群体闹事,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学习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

人民调解工作需要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否则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所以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深入学习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宣传资料和有关报刊杂志。

三、遵守调解工作原则、纪律。

四、积极向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五、坚持民间纠纷分析报告制度,和矛盾纠纷排查回访制度,认真做好调解登记,统计工作,及时向街道司法所反馈信息。

201X社区调解工作总结. 篇5

2019年,锦江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上级司法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调解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现将本社区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本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这“第一道防线”,调委会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实现了有调解室、有办公桌椅、有资料柜等各类硬件设施,社区调解室也基本按照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进行了安排和布置。调委会人员名单及岗位职责、调解程序、调解纪律等均按规定上墙公示,使纠纷当事人在接受调解时能感受到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公平公正、依法调解”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

锦江社区2012年10月换届选举以来,以社区治安副主任担任调解主任、另外两位副主任担任调委会副主任,社区干部为成员,拥有社区调解员7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4人,虽然调解员的学历比较高,但社区 调委会还是很重视对调解员的培训工作,经常不定期组织调解员学习先进经验和相关文件等,使调解员的工作水平提到很大提高。全年无发生调解员因违反纪律被投诉事件。

三、加强业务建设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社区调委会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调解人员责任目标明确,每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集体讨论,一般纠纷在一天内反映到调委会并进行调解,遇到重大纠纷或紧急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并迅速报告,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

2、完善档案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强化人民调解会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会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锦江社区人民调解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认真做到调解档案一事一卷,规范使用全国统一的调解文书,建立健全各类档案,逐步完善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档案。

3、开展法制宣传,狠抓工作实效

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为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社会调委会坚持“调防结合,预防为主,各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坚持各类法律知识宣传,组织居民参加法律知识讲座,还采用了宣传专刊等宣传方式,积极为辖区内的社会治安稳定提供各类法律服务,促进了社区法制建设。

4、强化调解职能,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社区邻里纠纷调解中心工作职责 篇6

1.定期组织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统一受理当事人直接申请、上级指派的矛盾纠纷,协调中心各成员及时调处,化解中心受理的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消除不安定隐患。

3.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宣传。

4.调研和预测各种不稳定因素信息,及时向街道和有关部门上报辖区内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5.及时做好矛盾纠纷有关资料报表的收集,整理归档,并按要求向街道反馈、报道。

6.引导当事人对中心无法调处或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的纠纷,按法律程序解决。

津南着力打造调解工作品牌 篇7

2014年, 津南区司法局加快推进职能转变, 努力依法化解社会矛盾, 为服务平安津南、法治津南和美丽津南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津南区司法局专门成立人民调解领导小组, 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班, 不断打造调解工作品牌, 着力构筑第三方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 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充分发挥司法所工作人员身处一线的优势, 到辖区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2014年共排查矛盾纠纷54次, 预防纠纷51件, 防止群体性上访24件, 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与此同时, 建立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作用。2014年共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23次, 帮助处理涉访涉诉案件2件, 有效促成了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

浅析法院调解制度 篇8

摘 要: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它在我国长久的历史发展时期对于快速平息和化解社会纠纷,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法院调解制度自身存在的如“调审合一”的模式,调解制度基本原则的构架以及调解的目的价值的不适当等弊端使得法院调解制度的存在受到质疑,增设法院附设调解程序以及引入诉讼上和解制度的优良程序可以解决现存法院调解的问题。

关键词:法院调解;调审合一;法院附设调解;诉讼上和解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者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审判程序的活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有关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有关机关或者个人在调解过程中和调解结案后的有关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构成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

一、法院调解调与审的关系

在我国,对于诉讼调解的法律性质,观点大致分为“审判权说”,“处分权说”,“审判权和处分权结合说”三种,而“审判权说”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作为一种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方式,我国法院调解却是从法院审判权的角度,将其定位于法院的诉讼行为,认为法院调解活动其实是法院主持之下进行,是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法院调解是法院的一种结案方式,它强调的是公权力的运用,而其调解的内容和程序又涉及的是私的因素,它需要强调民事诉讼的自愿,合意原则,这必然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法院调解的基本模式

根据调解和审判间的关系的不同,各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大体上可分为以下3种模式:

1.调审结合式

即法院调解与审判没有分开,没有专门独立的调解程序,调审互相结合、交互运行。德国、法国和我国均采用此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德、法等国的法院调解是通过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进行的,通常使用"和解"来表述。但由于这种"诉讼上的和解"的达成是在诉讼中进行的,法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和解协议具备形式上的法律效力和实质上的确定力,与我国民诉上的和解含义(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1])完全不同。本质上与我国的法院调解的含义是相同的。

2.调审分立式

即单独设立调解程序,同审判程序并立,一般将调解作为审判的前置程序。调解成立,调解协议书具有类似判决的法律效力;调解不成立,则转入诉讼程序,进行审判。日本、丹麦、中国台湾省的法院调解均属于这种模式。

3.调审分离,审前调解

即将调解程序从审判程序中分离,作为处理民事纠纷的另一种方式。放在审判之前进行,代表国家为美国。

三、我国法院调解的特点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历经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我国法院调解采取的是调审结合模式,但在具体操作上却与其他实行调审结合模式的国家有诸多的不同。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则结束诉讼;未达成协议则进行下一诉讼程序,这种调审紧密结合、交互进行的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滞后性。

四、我国法院调解的目的分析

法院调解的目的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彻底解决纠纷。第二,不伤和气,增强团结。第三,受教育,提高法制观念。这三点意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是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的价值和目的,并没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说话。调解制度都是以法院为主导,而对当事人并没有过多的顾及。法院调解的目的是使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救济。

五、法院调解的改革构想

针对法院调解制度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笔者做出以下构想:丰富法院调解的方式,其一,增设法院附设调解;其二,改革法院调解制度,增加诉讼上和解的可利用之处。目的是使各个制度相互的协调,做到平衡的发展,实现互补的功能,解决现存法院调解的问题。

法院附设调解程序是附设于法院的,在第三人协助下,通过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程序。它属于审前的前置程序,法院附设调解的调解工作由调解员主持,根据法院制定的规则进行,调解方案作出后,当事人同意,争议得到解决,如果拒绝即可转入正式的法庭审理。这样可以使调解与审判的结构合理化,并且使审判的功能定位趋于合理,同时可以实现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有机结合,调解附设于法院,也可以使调解获得一定的权威性资源,受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调解的比较优势和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李浩.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4月版/

[3]张卫平.《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3年4月版

[4]孫泊生.《美国法院调解制度》.《人民司法》,1999年3月号

[5]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4期

[6]李浩.《论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李虹烨(1986~),女,甘肃兰州人,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2012级刑事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9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区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平安创建活动为契机,以市、区政法委、综治委等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目标为主要内容,在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结合辖区 的特点,从金穗社区的实际出发,狠抓综治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认真做好五个“继续”:

1、是继续健全和完善“维稳”、“创安”、“无毒社区”、“无邪教社区”、“整体联动”等工作的领导机制和执行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加 大综治工作的投入,狠抓落实;

2、是继续加强综治工作的各种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群众,依靠社区和物业公司、驻辖区单位的基层网络,做到“三群”(群策、群 防、群治);

3、是继续加大对辖区“三片”、“三线”、“十点”等重点地 点的彻底整治,防止反复和增加新的热点和难点;

4、是继续坚持“严打”开路,保持高压态势,扼制住重大刑事 案件和多发性案件,特别是两抢、两盗案件;

5、是继续深入抓好“创平安”工作,在巩固市、区平安社区荣誉的基础上,加大措施,努力工作,争取创建浙江省省级平安社区。做好辖区治安软环境建设,提出“警民联系为民服务日”活动,通过设点咨询方式为居民展开服务。力争2009辖区的综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

二、突出“五要”全力维护辖区社会政治稳

1、要高度重视,根据金穗社区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维稳网络,充分发挥好“两会”(居委会和治保会),“四队”(专职治保巡逻队、社区义务巡逻队、志愿者协管员队和小区保安队)的作 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的工作局面。

2、要按照“重在排查,及时调处,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畅通信息,慎用警力”的原则,认真做好和积极配合市、区、街道有关职 能部门协调解决好出现的难点问题。

3、要加大对辖区重点上访人群、重点人员的控制力度,制定方案,注重劝解协调,预防和减少群众上访,特别是大型的集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争取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 芽状态。

4、要继续落实责任制,把维稳工作作为目标,分解到驻辖区单位,责任落实到领导,落实到具体承办人。

5、要想定各种“处突”预案、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上报,做到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以“打”保“稳”,“打”、“防”并举

保持高压态势,狠狠打击各种犯罪要以“平安创建”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平安晋阳”的创建工作,以整体联动防范网络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严打”声威,坚持“严打”中形成的有效工作机制,保持高压态势,与派出所密切协调,适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进一步落实完善好“三大机制”(扫黑除恶工作机制、打击破案机制和追逃机制),充分依靠和发挥好“天网”电子监控器的作用,严厉打击街面犯罪。综治、派出所、城管、卫生、税务等职能部门密切协调,齐抓共管,严格依法办事,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重点地段整治成果的巩固工作,整个辖区真正达到在如实立案的前提下,做到刑事案件有降,重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扼制有力,破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细胞工程,做好“三创”工作

注重细胞工程就是注重“创建平安小区”、“无毒社区”和“无邪教社区”的细胞工程,2010年,我们要把“平安创建工作”与创建“无毒社区”和“无邪教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为载体,从基础的小组长防范建设入手,按照上级下达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防范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好社区党员、团员、少先队组织的作用,认真做好辖区的禁毒禁赌和无邪教工作,切实做到辖区内无一人吸毒、制毒、贩毒和无法轮功练习者。使辖区真正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和谐、人民满意。二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搞花架子,加大对科技“创建”工作的力度,把“三创”活动不断推向纵深。“三 创”工作争取在2008年的基础上新的跨越。

五、做好“五个强化”,加强对综治网络建设

1、是进一步强化对辖区治安巡逻队的管理,强化志愿者协管员 这支队伍建设。注重政治教育,加强业务培训,把这支队伍培训成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犯罪分子惧怕的多功能队伍。

2、是强化“治安巡逻队”这支队伍建。每月定期召开由综治办、派出所、社区治保会、小区物管公司参加的治保工作会议。积极发挥 好治保会这支基层组织的作用。

3、是强化物业小区的保安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物业小区保安组织的联系、检查、督促、指导他们工作。强化辖区内各单位的内保组织建设。

六、充分发挥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的作用,多起动,多演练,及时发现整体防范机制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改进。要以强化责任制为重点,以健全报警指挥系统为关键,以全力控制发案为目的,保证辖区整体联动防范网络安全牢固,运行有序。

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计划 篇10

2009年,普晖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服务市、区、街道、社区工作大局,明确任务职责定位,加大司法调解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基层法律服务覆盖面,满足广大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解民间纠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1、在社区调委会,及时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对不适宜继续担任调解工作的要及时更换调整。

3、社区调解委员会全体人员参加的司法调解业务知识工作培训,并建立每季度一次的司法调解人员工作例会,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民调解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1、抓好调解员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运用自学、交流心得等形式学习,提高调解员依法办事能力。

2、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督促各学校制定普法计划,协调各学校落实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工作,针对青少年群体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开展针对性强、形式生动、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3、抓好社区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对人民群众及暂住人口的法制教育,采取集中学法、流动点宣讲、交流体会,制作“五五”普法宣传栏,发放“五五”普法手册。现场解答一些村(居)民群众的法律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法、用法、守法素质有明显提高。四是以村(居)务公开和对村(居)民开展深入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各社区要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常抓不懈,把法治、德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入。

三、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1、加强社区调解工作的力度,调解委员会成员要经常深入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重大、疑难纠纷要主动与街道、司法所联合调解。

2、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做到“五有”即有调解委员会标识牌、有固定的调解工作场所、有调解委员会印章、有调解文书档案和回访登记薄、有统计台账;“四规范”即规范组成人员,规范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文书;“四落实”即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经费落实。司法调解人员要准确把握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范围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调解工作,使调解的效能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3、以防止矛盾激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坚持预防和调解相结合,深入开展经常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把辖区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掌握调解的主动权。坚持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开展以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防止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活动。与信访、维稳、执法部门保持密切工作联系,全力维护本辖区的社会稳定。

四、结合创文,深入社区调解

适逢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社区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民生矛盾,社区调委会将深入居民家中,对各类反映的问题进行悉心调解,遇到有重大矛盾纠纷,立即上报街道、司法所等相关上级部门。

民事调解工作亦须规范进行 篇11

2010年6月20日早五时许,文安县刘么管区丰各庄村街上,村民李小四及其儿子郑新建与街坊田全乐一家因自来水跑水一事产生口角,后发生肢体冲突。

2010年6月24日,田全乐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5日,并处以1000元罚款。事发后,郑新建申请进行“人体损伤法医鉴定”。当月25日,公安机关以鉴定结果构成轻伤为据,将该案件转为刑事案件,并对田全乐转为刑事拘留。6月30日,在当地派出所的调解下,冲突双方达成和解,公安机关随即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并对田全乐予以释放。

最近,田全乐向本刊投诉,称:2010年6月20日,其儿子田亚斌与郑新建发生的肢体冲突,自己只是拉架将儿子拉回家,当时双方根本没有什么伤害后果。后来,当地派出所不问青红皂白将自己刑事拘留,并威胁说对方被打成轻伤,要追究刑事责任,要判刑。为此,自己的老父亲被活活气死。为了给父亲出殡,家人在胁迫之下向派出所交了四万元,被迫接受了所谓的调解,自己才被放了出来,将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田全乐反映:当时公安民警没有向他出示相关法医鉴定书,也没有履行签订调解协议书的程序,甚至收了钱都不给开收据。田全乐向本刊提供了一份《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复印件,说是后来委托律师从有关部门讨要来的,但他强调说:“这份《鉴定书》上既没有注明鉴定单位名称,也没有任何单位公章,根本不能证明任何问题”。

关于本案调解及田全乐向派出所交付四万元赔偿金的过程,参加调解的村民刘文斌、刘云祥、田俊洪三人做了书证。

经核实,当地公安机关针对本案处理作了说明,并回复了两点意见:

1.郑新建的《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系依照法定程序、法定依据进行鉴定的,鉴定意见合法有效。若田全乐对鉴定结果有异议,可以申请重新鉴定。

2.本案认定证据确凿充分,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有效。

专家解读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12

今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XX社区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对调解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充份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社区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为辖区居民全民的构建一个温馨和居住环境。社区调委会坚持“调防结合,以预防为主,各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特制定本社区2007年居民调解工作计划。

一、认真贯彻“以防为主、调解结合、多种手段、协调作战”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二、认真努力学习人民调解工作条例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做好民事基础调查工作,努力将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坚持各类法律知识宣传,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增强了居民的法律知识。

四、认真开展排查各种民事纠纷工作,准确掌握社区民意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社区调节工作人员例会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和要求,通报社区居民生活状态,典型事例的处理结果,讨论社区热点问题、交流和总结工作经验等。

六、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楼门栋长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各类矛盾的激化。年内矛盾调解率力争达到100%,并规范矛盾调解记录和资料归档工作。

七、认真做好刑释、劳教人员的转化教育、监控工作,对敏感时期的工作早计划、早安排,确保社区一方稳定平安。

八、充分发挥组织的团队精神,紧紧依靠广大居民群众,努力落实完成好上级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XX街道XX社区居委会

社区调解工作制度 篇13

二O一一年,我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为维护辖区的全面稳定,发挥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起,涉及人数8余人,调处3起,调解成功3起,履行3起,其中司法所直接参与指导调处复杂疑难纠纷3起,调处率达100%,调处成功率99%,履行率100%,为当事人挽回各类经济损失800余元,未发生一起因调处不及时导致的民转刑和上访事件,确保了辖区内的社会稳定。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社区相应建立健全了预警机制,形成信息员、居民小组、居调委会。人民调解中心指导社区调处中心、社区调委会每月进行一次纠纷排查,重大节日和敏感期必须及时排查,并将排查结果报区调处中心。预警信息员、调解员发现重大纠纷和集访苗头,随时上报,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调处,并及时通过信息渠道向上级报告,切实防止民转刑案件和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二是健全检查考评机制。街道人民调解中心明确了主要考评考核标准,把大调解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进行量化考评考核。三是落实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各单位对属于本辖门调处的矛盾纠纷,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化解,不得把矛盾纠纷推向上级、推向

社会,达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社区、疑难纠纷不出街。四是实行首问责任制。对群众上门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不管找到那个部门都应热情接待、主动受理,然后转交责任部门调处,切实防止矛盾激化。五是建立领导接待、包案制度。确定了领导接待日。定期安排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社区每月排出处理纠纷值班表,党政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重要信访来访、重大纠纷和上访案件,特别是久拖未决的问题,实行包案处理,负责包案的领导要一包到底,亲自处理,直至息诉停访。

二、统一标准,确保质量。

一是统一制度建设标准。人民调解中心及人民调解委会统一建立了重大纠纷快报、重大纠纷(社情)汇总分析;重大纠纷协调调解、纠纷排查专项治理、重大纠纷管辖督办等制度;各调委会统一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培训、统计、档案管理等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和规范了大调解工作业务台帐。二是统一业务建设标准。在“大调解”工作整个过程中,从纠纷调处申请、受理、告知、调查、调解、制作协议书,到协议履行及回访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并严格运作程序,克服工作中随意性,坚决做到既重视实体上的合法规范,又重视程序上的合法规范。三是统一队伍建设标准。

三、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和主力军作用。

通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摸清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和谐,不安定因素。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争取积极措施,集中开展调处工作,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诉讼外,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我们加强调解网络建设,着力培训人民调解员;切实抓好月排查制度,采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方法;'总结工作经验、探求工作方法,在全街大力推行“流动庭式调解”;新建警司联合庭、“诉前调解”等模式和措施,使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及时解决,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使矛盾解决在基层,有效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目前,人民调解已成为社区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司法所及各人民调解委员会成为街道化解信访纠纷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人民调解法》,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把我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创建“平安小召”做出新的贡献。

查斯社区

上一篇:味精的生产过程下一篇:同情词语的意思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