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2024-11-0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共9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篇1

政府购买服务合同

甲方:(购买方)乙方:(服务方)丙方: xx区(见证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XX市xx区人民政府《XX区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X府发[20xx]xx号)等有关规定。为保证所购的服务质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项目内容

第二条:服务项目及要求

(项目标准、量化指标、时间节点)

第三条:项目经费使用原则及支付方式

项目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支付方式:

A.分 段 划 拨()B.按 月 划 拨()

C.按 季 划 拨()D.项目完成结算()

1、合同购买服务价款总额为:(大写)

2、第一次划拨时间:;金 额 第二次划拨时间:;金 额 第三次划拨时间:;金 额 第四次划拨时间:;金 额 本合同预留价款金额:

合同终止后根据绩效评估及合同履行中的过错或过失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进行清算后支付。

第四条:合同期限与终止

1、合同期限为 年/月,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2、合同的终止

(1)合同期满,双方未续签的;

(2)乙方服务能力丧失,致使服务无法正常进行的;

(3)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现乙方不符合《XX区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X府发[XXXX]XX号)中规定的服务供应方(社会组织)应具备的条件,造成合同无法履行的。

第五条:项目绩效评估

乙方承接服务项目后,由丙方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项目完成后,丙方会同相关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对项目的工作绩效、服务对象受益情况、公众满足等进行评估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六条: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项目为合同期内实施,甲方每季度了解掌握项目工作进度及资金运作情况,每半年对乙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一次。

2、协调乙方在提供服务过程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单位。

3、为开展绩效评估,甲方应对乙方制定具体的考评意见。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可要求甲方按本合同的规定按时足额拨付项目经费。

2、乙方承接甲方的服务项目的资金,其溢出部分主要应用于乙方的再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3、乙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不得将服务项目委托给第三人,应按本合同如实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按时、按标准完成项目任务。如乙方未能在合同期内完成全部项目的服务内容,合同结束后,应将相应款项返还甲方。

第七条: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因违约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八条: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甲、乙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条:本协议一式肆份,甲方、乙方、丙方、区社建办各执一份,在丙方见证下,经甲、乙方法定代表人签章之日起生效。

附件:(签定具体合同时,若有附件应注明,并注明附件名称)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单位名称: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地址: 地址: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公章)

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地址:

电话:

传真: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篇2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合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居家养老成为继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后的又一新型养老模式。在某些城市的试点中, 居家养老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 但这一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本文从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定位及模式的分析, 从而界定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的性质, 进而为政府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的法律规制奠定基础。

一、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1]

目前,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者是政府, 而承接者是社会组织或者企业, 社会组织中一般包括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的养老机构或者其他企业。所谓“政府购买服务”, 是指政府部门为了履行服务的社会职能, 通过政府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 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的行为, 它是政府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最有效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重要途径。[2]

二、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概述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是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是指政府以直接拨款或向社会公开招标后, 与接受拨款或者中标的社会服务机构、企业或民间组织签订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合同。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属于居家养老服务合同, 其不同于其他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表现形式的特征有:

(一)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主体具有特殊性

合同的主体一方是政府, 另一方是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或者民间组织。作为合同主体一方的政府, 虽然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社会保障的公共职能, 但在合同中扮演民事主体的角色。而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一方的机构、企业、民间组织, 也需要相应的主体资格, 而这需要政府一方发挥公权力职能进行评估确认。

(二) 合同的利益接受者是第三方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由政府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或者民间组织签订, 但其接受服务的一方是有养老需求的老人, 其并不是合同签订的主体。

(三)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是针对特殊主体制定的

由于政府购买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职能, 因此, 其合同的服务对象也是针对较为特殊的有养老需求的老人, 主要是针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子女不在身边的困难“空巢”老人。

三、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的性质

(一)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具有公共服务合同性质

公共服务合同是政府为了向接受公共服务的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与公共服务提供机构订立的协议。关于公共服务合同是由行政合同规制还是由民事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制在学术界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 公共服务合同具有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双重属性。首先, 从政府的地位分析, 政府因行使社会保障职能而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对服务提供机构的选择是在行使行政审批权, 且所需资金是来自于财政计划, 这体现政府作为行政机构的特性;但在公共服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合同的一方主体, 其地位在合同中与另一方主体即服务提供机构是平等的, 双方互有权利, 互负义务, 政府在合同中属于机关法人这一民事主体。政府在公共服务合同中的地位兼具行政主体与民事主体特征。

其次, 从合同目的分析, 公共服务合同是政府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而与服务提供机构订立的协议, 这类合同理应受到行政合同相关理论和规则的规制, 但是公共服务提供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民的自身权益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将公共服务合同定义为单纯的行政合同, 那么这类合同只在政府和公共服务提供机构发生法律效力, 而作为合同真正受益方即接受公共服务的公民却不能直接在合同享有权益, 从而增大了接受公共服务的公民维护其权益的难度。因此, 从更好实现和合同目的考虑, 不能割裂公共服务合同的行政性与民事性。

因此,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具有公共服务合同的性质, 是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混合契约。

(二)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具有委托合同属性

首先, 政府购买式养老服务本身就存在委托关系。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具有多层级特征的间接委托代理模式。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需求者, 也是初始委托人, 他们将养老服务委托给各级政府, 政府部门又将其委托给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或者民间组织。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或者民间组织是养老服务的具体提供者, 也是最终代理人。[3]

其次, 从合同法视角来分析,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具有委托合同属性。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96条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 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因此, 委托合同实际上就是约定关于委托事项以及委托人与受托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意。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合同是典型的提供劳务的委托合同, 合同订立后, 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民间组织作为受托人在政府这个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为委托人办理事务。因而办理事务所需要的费用要由委托人承担。委托合同的主要特征是受托人按委托人的要求处理委托的事务, 处理事务中是否以委托人的名义在所不问, 我国合同法对此也并未明确要求, 因此, 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民间组织是以政府名义还是以自己的名义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不影响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委托性质的判断。

(三) 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是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肯定了债务人向第三人的给付义务,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因这种给付而至少涉及三方主体, 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三方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为补偿关系, 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为对价关系。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为执行关系。补偿关系与对价关系两个称谓来自德国法, 也得到台湾学者的认可[4] 。

在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中, 合同的受益人直接属于服务的受领人——老年人, 因此老人成为了合同利益的承受方取得了第三人的地位, 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和受托人的民间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政府与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企业、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补偿关系, 这种补偿关系决定了合同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即由政府支付报酬采购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的养老服务的关系;而政府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对价关系, 即民间组织向老人提供服务的关系, 对于合同的存在并没有决定作用, 而是从属于前者的, 也就是说即使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年人变更, 也不影响其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继续履行其服务的义务。

依照瑞士、德国等国的理论, 一般根据第三人是否享有给付请求权, 分为简单型和赋权型第三人利益合同。前者的第三人代替合同债权人承受合同利益, 仅仅作为债务人履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三人并没有特殊的意义。而后者中, 第三人享有直接的给付请求权, 因此, 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重大变化。赋权型的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 第三人不仅有给付受领权能, 而且有对立约人的给付请求权以及不履行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认为政府购买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属于赋权性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这实际上赋予了老人接近于合同中的债权人地位, 这种制度的设计有力的保障了老人作为弱势方的各项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J].社会福利, 2005 (1) .

[2]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7 (2) .

[3]贺文慧, 高山.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J].技术经济, 2007 (9)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篇3

【关键词】老龄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但公共服务并没有被列入采购范围。直到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才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提出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此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而自十八大三中全會以来,党中央跟国务院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任务。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全面放开养老市场”的要求,更凸显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合理性。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政策调控、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种种不足,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着局限性和盲区,所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一互利双赢的举措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重视与认可。

一、政府购买养老公共服务的现实意义

1.养老问题的严峻形势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21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联合国数据,从现在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从6亿增加到近20亿,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预计将是现在的四倍。这一特殊变化将对全世界各国的每个社区、团体和个人产生影响。在过去三十年里,全球人口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但建立一个适合全人类所有男女老少居住的和谐老龄社会依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如图1所示

(二)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全球化这一难题时,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

(三)浦口区的养老形势极其堪忧

据2014年底数据显示(如图3所示):浦口现有户籍老年人口10.09万人,老龄化率达17.3%。而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现状是,共有养老机构22家,其中公办18家、民办4家;床位总数为3049张,其中公办机构床位数为(2250张,约占床位总数74%),现已趋于饱和,而民办机构床位占比不高(799张,约占床位总数的无论是养老机构数还是床位数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浦口区老年人口基数,而专业医疗人员的不足与熟练护理人员的稀缺也导致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处境艰难。

(四)价值与意义

显而易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领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势必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反之,就业率的提高又将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南京市江浦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现状,政府迫切需要把部分养老服务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这就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有组织地承接并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更好的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

二、浦口区政府购买公共养老服务所遇到的困境

从上文的数据明显看出,无论是养老机构数还是床位数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浦口区老年人口基数,而专业医疗人员的不足与熟练护理人员的稀缺也导致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处境艰难。显而易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领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势必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反之,就业率的提高又将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经调查走访,浦口区每个街道都拥有自己的养老机构(泰山街道、沿江街道、顶山街道、江浦街道、桥林街道、汤泉街道、盘城街道、星甸街道、永宁街道)。这些街道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为公办性质(星甸街道除外),床位数也大多在50-100个不等(永宁镇敬老院拥有床位数106张),收费区间在500-1000元/月,较为合理。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更高昂,基本最低收费都在1500元/月以上,至2000-4000元/月不等,而床位数则也大多不超过100个。由此可见浦口区的养老机构主要停留在公办性质的层面上,民办养老机构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能是巨大的。但是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浦口区都存在着庞大的养老缺口,床位数严重不足,但也反映出隐藏了庞大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养老机构的问题:

1.养老机构总体规模较小。

从总体上看,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机构,无论是公办性质还是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在规模上普遍不是很大,而浦口区的养老机构在与南京其他各区的养老机构相比,规模上也是处于劣势的地位。无论是数量、床位、占地面积、陪护人员等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现有的养老机构所能提供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浦口区现有老人的需求,而浦口区现有的养老机构面积普遍不大,这也导致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显得过于狭窄,活动空间也不宽裕,直接影响了依靠机构养老的老人的生活质量。

2.公办民办发展极度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浦口区的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与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承担浦口区的养老服务的领域中,公办养老机构占了很大的比重,几乎每个街道、每个镇都拥有一家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这得益于之前政府包办一切的体制,在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时期,由政府兴建了这些机构的基础设施,绝大多数机构都是依靠这些雏形,继承并发展。这些养老机构床位数也大多在50-100个不等,收费区间在500-1000元/月,属于一般家庭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较为合理。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很少有其自身的地产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保障,在前期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成本上付出巨大,这极大地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前期的规模。很多民办养老机构都在走小而精的路线,即缩减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收取高额的费用。

3.专业人才缺失

在走訪的各个社区养老机构中,员工的年纪偏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其基本医疗知识和急救知识严重匮乏。这无疑降低老人的生命健康保障。而这些员工大多数也是体制改革遗留下来的,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机构所请的临时工,也没有经过多少岗前培训,专业知识更是十分缺少。而民办养老机构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是缺少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通常是聘请一些下岗或无业的人员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管理和清洁等没有技术性要求的工作。而国家在养老服务这一领域,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不能维持这方面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在人才方面易出现“断层”。

4.政府主导过于被动

从程序上看,养老服务的购买是定向、非竞争的,导致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无论是机构定位、服务内容,或者人员招聘,都存在明显的行政倾向。通常情况下政府会指定一些社会组织或干脆由政府自己直接建立一些社会组织来进行养老服务的提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对组织的影响也是深远巨大的,社会组织内部受政府影响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可能受官僚主义的影响,达不到绩效标准。而社会组织利用政府排除竞争者,在垄断的基础上,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贪腐问题。

5.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该向哪个组织买?该买哪些养老服务?该怎

么买这些养老服务?购买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该履行哪些手续?这些在政策和规章制度上都是很模糊和不确定的。在浦口区的政府文件中并没有清楚的规定哪些服务属于养老服务,哪些服务是可以购买的,买多少,怎么买,财政如何分配,而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官本位思想,很多社区都可能采取消极态度,在购买养老服务中不作为,或是在购买养老服务时过程不规范,暗箱操作,非法排除合理竞争者,形成垄断,造成“钱越花越多,活越干越差”的尴尬现象。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有四种类型:1.向准社会组织的非竞争购买2.向社会组织的非竞争购买3.向市场组织的非竞争购买4.向各类组织的竞争性购买。

1.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也是对于民生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养老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从我们所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民办养老机构还是有很强大的市场的。可为什么民办养老机构一直迟迟不能建立发展呢?一方面是由于法律上在这个领域的一个空白,民办养老机构的法人对此心有余悸;一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空间小、床位偏少、收费昂贵、服务不如人意。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来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方面也将监督这些机构的物价、服务。

2.降低政府主导

养老服务一直以来受政府的主导,从程序上看,养老服务的购买是定向、非竞争的。所以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时难免出现失位、错位等不到位行为。对此,我们组模拟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实验流程,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法假设,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盲选、盲评,结果公开透明,这样更有公信力与效率。

3.培养专业人员无论在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我们都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业余的,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时,除了查看标底,资质,更要查探养老服务提供方的工作人员的医疗资质和护理执照。

4.推进居家养老

养老光靠养老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养老机构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床位问题,而机构集中养老所带来的安全、消防等问题也是接踵而来。所以政府向第三部门购买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也是为解决这一养老难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居家养老以其灵活快捷、安全可控逐渐成为养老服务的主流选择。

5.规范购买流程

在浦口区的政府文件中并没有清楚的规定哪些服务属于养老服务,哪些服务是可以购买的,买多少,怎么买,财政如何分配,而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官本位思想,很多社区都可能采取消极态度,在购买养老服务中不作为,或是在购买养老服务时过程不规范,暗箱操作,非法排除合理竞争者,形成垄断,造成“钱越花越多,活越干越差”的尴尬现象。所以规范流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R].2011-4-28.

[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篇4

摘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行政体系以及作为其延伸的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各种公共服务的供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政府也在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逐渐兴起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以其专业性、志愿性、公开性、非营利性等特点,成为帮助政府承担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的适宜主体。拓展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使用途径,特别是通过契约化的形式,将公共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是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效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公共财政支出发展的国际趋势。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建立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制度,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对于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 政府购买 公共服务 非营利性组织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政府提供资金、社会组织承包服务、合同关系实现特定公共服务目标的机制,其本质上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建立契约式服务提供模式,而不是建立雇佣关系,它要求作为购买方的政府和作为被购买方的社会组织之间保持独立性,社会组织独立决策、独立运作、承担责任,政府依据合同进行管理,对绩效进行独立的评估。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的一部分 政府采购包括货物、工程、服务的购买,其中的服务包括政府自身的后勤服务,更主要的部分是公共服务。政府采购以竞争、公开原则为一般性原则。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对象 公共服务购买的对象包括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其中非营利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类型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财政拨款或对非营利组织的资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如免费医疗、免费公共交通等。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特定的公共服务目标,而是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和发展。财政资金应该协调兼顾公共服务购买和对非营利组织资助两方面的关系。

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一)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的能力局限,需要多元的社会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角色和职能 中国正在加大力度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

三、中国政府发展公共服务购买的主要原则

(一)通过政府购买推进契约式公共服务

(二)财政资金在公共服务领域普遍建立购买机制。

(三)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要承担者,中央政府负起转移支付和规范责任。

(四)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发展多元化购买机制

(五)建立多元专业监督机制,保障公共财政合法支出 监督管理是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六)面对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尽快转变理念,确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中健全公共服务购买的程序。

(七)立足地方实践,在建立契约、引入竞争、改善程序等不同层次上推进公共服务购买模式

(八)促进非营利组织发育,为其参与购买创造政策环境 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参与主体。非营利组织的发育,也是建立公共服务购买契约关系的基础。促进非营利组织发育,首先需要开放的法律政策环境,使其法律地位合法化。目前非营利组织存在的法律形态多样,有作为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也有作为企业登记,还有不具备法律地位的各种组织。现在已有部分地区和社区民间组织等领域,开始试行备案制,但这些组织大多仍然不具备正式的法律地位,在参与服务购买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突破合法性瓶颈,规范组织行为,形成广泛的社会组织市场,是公共资金向社会进行购买的基础。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四、存在的问题

缺少对组织发展的配套支持资金。目前中国政府购买多是一时一事性的政策,缺乏对组织长远发展的考虑和资助性的组织发展资金,它容易忽略了非营利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政策优惠等政策。

五、政策建议

基于现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需要创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政策环境,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现有政策进行改进:

第一、将公共服务购买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在中国已经有明确的立法和流程的不断规范,进一步的突破是将采购法中的“服务”从行政机构接受的服务扩展到公共服务。

第二、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健全财政程序,提高采购资金预算透明度,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购买行为。

第三、将非营利组织明确纳入政府购买的范围。

第四、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提供更加公平的政策。在转型阶段,已有财政资源支持的事业机构与完全社会运营的非营利组织在运营成本、政策倾向等方面处于不对等地位,购买服务应充分注意政府主办机构与民办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公平性,为民办非营利组织提供更公平的政策环境。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篇5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在我国也逐渐兴起。但是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著作还比较少,通过查找大量相关文献,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进行整理,具体的有购买服务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的法规政策、购买服务的内容、购买方式与机制、购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五个方面,并对购买服务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估。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01

目前,对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国内所进行的研究更倾向于经验性层面和实证层面,而且大都来源于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经验介绍。许多学者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多个层面的研究,但是更倾向于宏观和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微观层面以及实证性,因此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理论是一种通过吸收商业化的管理理念,施行顾客至上这一原则:政府之于民众,拥有传统模式下官僚机构向服务提供者进行角色的转变。在公共管理中采纳竞争机制,通过在市场进行检验,吸引了许多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这一做法可以提高供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服务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在管理公共组织与执行公共决定的时候应该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释放权力的责任。公共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构建有完善的回应力和整合力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为政府掌舵航船,为其划桨。

3.政府失灵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政府失灵指的是在现代化意志民主政治中,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政府不能提高和改善经济效率,因此可以说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工作效率低下。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资源配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来表现的。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仅仅是理论意义上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要求过高,实际生活中是难以满足的。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模式

我国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相对较晚,但其引入后,发展迅猛,许多城市将他看做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创新而对其大力推进。目前,我国已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达成共识。在政府购买服务实践的过程中,归纳出三种组合模式:独立关系竞争购买模式,独立关系非竞争购买模式,依赖关系非竞争购买模式。同时也可以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种购买模式。竞争性购买有两个关键要件:一是要公开招投标;二是要在不同主体契约关系之上建立购买程序和购买合同;非竞争性购买两个要件不能同时满足,至少是第二个要件不能够满足。非竞争性购买表示购买者之间不是通过招投标来进行正常购买行为,而是由指定、委托、和协商的方式来完成的。

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购买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智能发展方面的的一个必然趋势,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必须要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为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相对来说,由于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历程较短,与之相关的法规还需完善,目前正停留在约束阶段,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和整个流程没有明确的规定。

2.购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行业性公共服务、行政事务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在某次购买实践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对于公共服务的养老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但是所能购买的范围有限,购买资金规模较小;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在购买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政府的购买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购买服务历史不长,在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不能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社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育还处于初期,在购买过程中,政府选择性不高,我国社会组织长期对政府的依赖,没有独立的处理事情,因此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方面明显强烈没有对社会公众的真是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大多数的社会组织为非盈利性组织,他们承担着公共服务的供给,由于资金有限,依靠政府资金和其他一些社会的捐款来维持营运,从而资金问题成为的社会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

四、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就没有有效法律依据和保障。因此要完善法律法规,我们应该把“公共服务”纳入《政府采购法》的规范对象范畴,并且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法律体系应该要包括政府从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从资金的来源、项目的确定、项目审批到项目的执行、监督、评估都应该有法可依

2.制定相关战略计划

由于购买范围小且资金有限,制定相关战略计划及时公布采购目录,要根据购买目录将购买资金预算进一步细化,同时通过借鉴现有的评估方案,构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评估办法,同时也要建立“顾客”评估体系,并且完善评估体系。只有对购买流程细节的规划,才能促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顺利开展,提高购买效益。

3.社会组织改革

社会组织过分依赖于政府,缺乏独立性,因此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向政府“出售”公共服务来换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实施改革能让社会组织独立的进行选择,通过制度的改革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地位。

五、总结

为了完善推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三个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公民。首先政府是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应该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职责,要想转变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要树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能够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社会组织作为中间承担者,应该积极为公共服务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能力;最后公共服务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要与公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不符合公民需要的服务,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参考文献:

政府购买服务计划书 篇6

2017 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检查 预算资金:29 万元

根据《AA 省财政厅 AA 省教育厅关于开展 2017 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检查的通知》(云财教〔2017〕418 号),省级聘请中介对我市 AA 四个县进行了重点抽查。我市拟对 2017 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专项进行重点抽查,计划抽查 8 个县区。

(一)检查中央、省、市安排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

(二)检查各县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分担资金落实情况。

(三)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主要检查资金使用的合规、合理性情况等。其中,重点检查部分为:

1.2017 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

2.2017 年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拨付、使用情况(重点检查生活费全覆盖政策落实情况)。

3.2017 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拨付、使用情况(重点检查学校供餐情况、学生食堂是否退出经营承包、食堂工勤人员工资落实情况等)。

承接标准和目标要求:

1.承接主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信业良好,近三年无诚信不良记录;具有相关专项检查的工作经验;参加检查人员具有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资质。

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服务现代化的加快,公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充足、质量过硬,成为我国当下的首要问题。作为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外包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为公众提供服务意识不够、购买公共服务机制还不成熟、购买程序不规范等因素,使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整体发展进度缓慢。因此,研究我国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对促进公共服务普及率和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1.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料比较丰富,研究时间也比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公共服务外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济出现大浪潮,政府失灵导致整个社会福利制度开始改革,当时的英国政府提出把当时公共服务效率极低的政府供给交给社会组织,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供给中,结合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公共服务,促使社会福利向多方面发展,这就是公共服务外包的雏形。国外公共服务外包的发展过程,可以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模式、公共服务外包评估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研究等方面阐述。

在公共服务购买模式上,美国学者萨瓦斯提出了三种模式,分别是政府委托、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在政府委托的模式中包含了合同承包、补助、特许经营等方式,萨瓦斯推崇的是合同承包,他认为合同承包不仅可以把市场化与制度化综合到一起,而且可以很好地减少人为因素,避免暗箱操作,从而提高服务效率,节省政府和社会不必要的财务亏损。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在其代表作《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认为,公共服务外包可以从公共服务本身理念研究,公共利益是政府和公民共同的追求,无论是公共服务外包,还是新公共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对话并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只有这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才能真正的达到良性满足。英国学者Graeme A.Hodge在21世纪提出,为避免垄断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公共服务外包在购买模式上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为了防止公有的垄断,英国政府对私有化后的股份公司,持有人股份比例仍然做了严格的限制和明确规定[1]。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并不太多,并且大部分是从通过国内案例综合分析了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总体情况,界定范围、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魏红梅的《广东省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现状及发展研究》和焦述英的《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探讨》都根据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现状,分析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总体情况并提出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活动起到引导和说明作用。另外国内学者把公共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基本概念、财政、风险以及监管机制上。

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基本概念界定上,目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公共服务外包相当于公共服务市场化,即公共服务外包对象可以是企业等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力量,或者是公共服务外包的表现形式为公共服务社会化,即外包对象是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是否有必要将这两者严格的区分开来。一种观点是要严格地区分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持这种观点的大部分是考虑中国国情后进行针对研究的中国学者,如顾平安认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其实就是政府向社会供给公共服务的一种创新方式,又被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制管理,即政府由原来的掌舵型(政府直接举办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公共服务)转型到服务型(转交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组织),政府对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严格服务考评后再支付费用购买服务。另一种观点是承认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的一致性,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商应该多样化。陆春萍的《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认为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是诞生与西方社会的一项政府实行公共管理的措施,指的是政府从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提出经费通过公开招标购买的形式,向整个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机构)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出资、定向购买、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的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彭少锋等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传统及新取向》中认为,单纯从理性主义或者结构主义角度使公共服务外包市场化或者社会化是不足以应对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引致的社会公共服务新需求的,并试图整合传统研究方式,调整创新,向一种多元融合姿态和契约化转向[2]。

2 我国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

2.1 财政方面

在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财政方面,蔡欣欣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的法律保障》中提到传统预算模式关注的是在财政支出过程中资金投入数目和预算投入的使用有没有严格遵守财经纪律,而不重视产出效果。她认为编制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预算要着重于长期规划,编制多年滚动预算,不仅要列出当年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预算数据,还应成列出过去几年和未来几年的一系列预算数据,不仅关注的是合法性,更多的是要重视在公共服务外包中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从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竞争中。丛树海认为,政府的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权力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用来维持公共活动的供给和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用来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所以,公共预算就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预测。

2.2 风险方面

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风险方面,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对公共服务外包的风险调控也是越发重视。周俊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非一件新鲜事,但是政府提供外包合同、和为公共服务提供一家合格的供应商,常常不是一件易事。他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对风险把控上相对困难:第一,社会组织收益比例减小;第二,产出难以衡量;第三,产出衡量所需时间过长;第四,产出不能用数值衡量;第五,竞争很弱[3]。

2.3 监管机制

在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监管机制方面,项显生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督机制研究》中提到,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模式必须要有自我纠错能力,科学完善的监督制度就是纠错能力之一。他认为建立相应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监督机制是为了偏正和预防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购买效率,实现公平公正购买,是非常有必要的[4]。

国外政府在公共服务外包的评估上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模型评估公共服务外包绩效,桑帕约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对欧洲和巴西的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进行效率分析,他选用的模型是DEA模型;而恩波利在研究城市公交服务满意度时,运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德霍格的研究认为根据现在社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外包评估建立指标选取除了政府投入和公民满意度以外,也应跟上社会的变化,建立更有活性的指标体系,包括3E+质量+民主+公平。格莱姆对目前英国公共服务外包评估机制并不满意,他认为当评估造成了英国评估机构膨胀,出现政府财政多余浪费说明英国评估机制没有找到合适的框架,没有实现效率财政和公平的均衡[5]。

3 增强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我国学者已对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进行了一系列分析,购买困境的产生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制度环境等原因。如何更好地促进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真正实现公共服务购买规模化,学术界已开展了大量的探索。

3.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拨款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建立健全保障服务购买预算机制和财政投入审核制度,保障政府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落到实处。

蔡欣欣认为,必须界定各级政府职能来限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的责任,并要求对财政支出预算编制进行权力控制。可以根据上一年的支出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增长比例基数,前提是要保证遵守财政纪律,另外则是产出效果。要编制多年滚动预算,还要更多的关注和考虑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并以此来吸引社会组织参与竞争[5]。

钟景秋认为,要建立健全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制度,首先要明确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管理的范围,并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发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主要明细划分六大类公共服务,以便明确财政投入的实际操作,另外,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民群众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提升适时调整《目录》。

3.2 完善公共服务购买程序

确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购买程序,改变“一团乱”的尴尬局面。

陆春萍认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使原来政府包揽的许多社会服务职能回归社会,政府职能开始转化,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有效型责任政府。所以,政府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鼓励民间组织,主动培养民间组织发展、督促起建立起公共服务购买承接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购买公共服务整体制度。

关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国家对公共服务制度变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内到外来说是政府主动寻求职能转变的政治诉求到外部逐步形成政府购买的合法性机制。所以,我国公共服务制度化进程是一个适应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6]。

3.3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管机制

政府要合理利用其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权力,同时要加强自身财政的监督与管理,规范服务购买程序,加快公共服务外包整体进程。

项显生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要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管体系,目前最迫切的方面在于,强化自我监督机制、外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另外,与自我监督相比,外部监督机制更保证起整个服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所以要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就必须赋予相应的功能,否则监督效果大打折扣[7]。

李茹则认为从创新性上来说,地方政府可以建立电子化监管。他认为整个政府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转换并反馈的过程。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充,传统的监管机制难度逐渐增大。因此,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电子化监管可以为政府提供方便、同时也能降低监管成本[8]。

参考文献

[1]徐家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3(8):28-32,100.

[2]魏红梅,苏皑.广东省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现状及发展研究[J].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1-65.

[3]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6):13-18.

[4]项显生.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监督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7-175.

[5]蔡欣欣,盖彦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的法律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4(9):63-66.

[6]陆春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25(4):102-107.

[7]王春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招标与投标,2014(4):141-146.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涵界定;困境分析;购买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34-01

一、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研究

针对政府购买公管服务的内涵,国内研究者倾向于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民营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等概念等同使用的影响,特别是受E·S·萨瓦斯“合同外包”概念的影响,国内学者虽然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国内学界相关表述很多,但观点基本相同。国内学者对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和社会化两者关系认知有所差异,部分学者强调市场以外的社会力量作用,认为两者是有所区分的;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社会化通常包含市场化,两者关系是相互重叠的。不尽相同的两种观念造成国内学者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界定也存在分歧,即有的学者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区别开来, 而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视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表现形式。

二、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的事物,因此其探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国内学术界对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研究比较集中,且观点基本一致。王浦劬通过对国内多个地方政府的实地调研,从而明确的指出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还是新事物 , 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从公众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无论是在制度规范方面还是在文化心理方面,都有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较小,程序不够规范,监督管理不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化,资金预算缺乏明确法定地位等。与其观点基本一致的是苏明、贾西津通过自身所做的课题,发现目前中国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制度上,公共服务购买尚未被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第二,在数量上,公共服务购买的资金规模小;购买领域局限,教育、卫生等主导性公共服务领域购买有限;购买对象范围狭窄,以事业性或政府自己组建组织居多。第三,在程序上,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预算不公开;购买缺少规范流程或程序;资金信息不公开,公开竞争未成为一般原则;监督管理机制不明确,政府部门内部监督为主。 第四,在购买主体的关系上,存在购买双方非独立、平等关系,政府单向主导,低成本购买,职权介入的问题。 第五,在政策协调上,政府各部门公共服务目标及资金交叉;全国性政策一刀切;缺少对组织发展的配套支持资金;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如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税收政策优惠等政策。

三、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研究

(一)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典型模式综述。

在我国独立竞争性购买模式中为了选择最合适的生产者,经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因为公开招标的优点是能够达到物有所值,通过用最小的成本而换取最大的收益。在我国,这一模式概况起来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即一是购买和生产双方以购买合同为依据享有权利和履行责任;二是整个购买过程是购买者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发布消息吸引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自主参与到公平竞争的程序中去即购买者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来选择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公众提供价廉优质的公共服务。

我国依赖关系非竞争模式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承接着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的根据常常是政府的行政指令,同时在监管和评估方面则通常有依靠的是行政管理方式,因此购买程序和评估机制呈现出不规范、欠缺公平和竞争的状况。 二是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操纵者,实质上仍承担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社会组织并没有从政府方得到公共服务的若干职能和内容。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购买行为通常是由社会组织执行政府的意志,而社会组织并不能够完全公平、自愿和平等的参与购买公共服务的活动中去。三是,生产服务的社会组织一般由政府部门建立,与政府部门保持”上下级”关系,并没有独立的宗旨,其生存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生产和购买双方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典型模式评析。

从我国各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来看,依赖关系非竞争性模式是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其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处于垄断性地位,并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因此社会资源开放程度在短时间内较难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仍然存在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现象,社会组织未能获得公共服务供给的若干职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多方参与格局不易实现。最后是由于我国目前具备规模大,运行成熟、管理科学、专业人才丰富等条件的优质社会组织数量不多因此难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当前理想的目标模式是竞争性、独立性和制度化,但是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使多元化的。

四、总结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借鉴国外基于成熟的购买实践的研究经验上,收获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国内发展的困境、国内实践经验和模式等研究收获颇丰。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学术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还主要处于宏观和理论层面,而对微观层面和实证的研究较少。今后,国内学者可强化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微观层面和实证的研究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闺海,张天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规制[J].法制建设,2010,(06):68-72.

[2] 虞维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J].中共南京市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04):46-51.

[3] 赵子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01).

[4] 敬乂嘉.中国公共服务外部购买的实证分析--一个治理转型的角度[J].管理世界,2007,(0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 篇9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提供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要加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购买力度。这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政府作为购买主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同等的服务,为其创建同等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展开研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服务供给量和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的现实需要。所以本文针对当前这一热点话题进行研究。

虽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治理理念滞后、法律保障不健全、制度欠缺、规范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成效。所以政府要树立全新的政府购买共服务理念、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化、健全机制,以保障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路径选择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我国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而购买公共服务则成为新时期政府的主要服务职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领域提供多形态的服务。政府合理运用自身所持有的资金与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对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此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平台,形成新型的服务体系。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西方国家为了解决二战后的“市场失灵”问题,所以让政府直接承担起了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福利这一任务。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制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普遍做法。也是从70年代起,西方各国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整改,探索出多种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型,而西方政府大多以合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服务分散给一些企业或社会组织去做,不再独自承担对社会公众提供福利的责任。但政府仍作为提供福利的主体,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通过合同外包,建立合同关系,由社会组织承担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责任,而政府则负责“掌舵”,承担出资、监督、评估等责任。

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内就有学者在借鉴西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基础之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中国政府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试行这一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入探索阶段。近几年来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被各级地方政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涉及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并且涉及的服务更加细致化和多样化,不仅提升了政府服务的供给量和质量,还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水平,因此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理论价值。

(二)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是构建服务型有限政府的内在要求。政府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并且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全新的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型为“有限政府”。政府的职能重心也由稳定政治格局、调节市场经济向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移。

其次,这是提高政府供给水平的必然要求。随着公共服务需求逐渐多样化、层次化,政府只有加快创新提供方式,多元化供给模式,丰富提供服务主体,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服务需求,才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才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最后,这是提高政府公共财政使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调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使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从而节约成本,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度政府财政资金,也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外国学者简单定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指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而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根据预先订立的合同(协议)或赋予的特许权,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并由政府向服务供应者购买其提供(生产)的商品、服务或公共设施,以满足使用者服务需求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实施机制。

2.公共服务

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公共服务,即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也包括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通过公共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发展等方面的条件,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具体表象的公共物品,供公民使用或享受。

3.公共服务社会化

各国在公共服务的整改过程中,公共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趋势。所谓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是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政府自身提供的服务,即政府内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既作为服务的消费者,又作为被服务对象。第二种是公共服务,即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作为服务的提供者,而被服务对象则为除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公民。政府最大化的运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多元化需求。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引入市场与合作机制,进行供给机制的改革。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充分了解社会公众的供给需求的基础之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调整,由政府“直接调节和干预”转变为政府“购买、监督”,将政府与社??力量分开,实行新时期的新公共服务政策,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政府服务供给的效率与效益上。在实行的过程中,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公共服务方案,并且在收取税收的基础之上,吸纳更多的社会基金,才能够为之后的政府购买行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利用企业、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力量,建设阳光政府,对政府的购买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政府还可以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和监督体系,考量服务的实施效果,对服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困境

(一)治理理念滞后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上升为国家决策之后,标志着该理念由探索阶段已步入提速阶段。然而全新的专业概念,带来新的效益的同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理念挑战。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和政府领导干部思维固化,他们的行为表明他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阶段,没有建立新的治理理念的同时,也缺乏推进新理念的认识,导致政策制定片面、不够深入,使其变革受阻,规模受限。

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唯一的直接提供者,掌管购买公共服务的一切财政资金。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承担者,社会组织的进入,合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加入,使得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给了社会力量,由他们提供公共服务。固化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认识不够,怀疑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质疑其是否能合适的运用服务资金,甚至认为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不应扶持他们发展。

(二)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200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并未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作出相关的规定,致使各地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知存在分歧与偏差,各地政府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情况下,自行制定、颁布本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适用范围、服务提供方式、购买数量等方面的准则或条例。因为缺少统一的制度规范,所以各地区政府设计的制度不尽相同,仅仅是对本地区政府的行为作出指导性意见。此外,由于各地方政府也缺乏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所以制定的制度或条例往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国家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性法律依据,地方政府又自立相关的指导政策,致使我国的采购公共服务的实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差异性。

(三)监督体系不完善

不仅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会造成政府服务行为的随意性,监督体系不完善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首先,政府作为资金提供的主体,对于资金的运作缺乏监管,可能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滋生,甚至有些官员可能会钻法律的漏洞,将服务资金转移到自己名下。其次,政府作为监督的主体,上级政府监管不到位,可能导致下级的服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再者,其他监督主体,对于涉及的专业性内容认识不清、概念模糊,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若没有严格的监管体系,也可能出现社会组织擅用财政资金或将其占为己有,为社会公众提供与投入资金不符的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不仅为腐败提供可乘之机,也会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缺乏评估机制

政府由公共服务直接提供者,转变为“掌舵者”,但却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评估政府、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如何。首先,无法追踪社会力量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具体实行情况,无法得知实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导致服务品质下降的隐患。其次,专业性评估人才和机构的缺乏,难以做出有效的评价,而且无法组织服务对象对服务进行评价。再者,被服务对象阶层不同,不是完全都具备评估能力,例如老弱病残这类群体,他们的评估能力就有限。除此,政府与承接的社会力量存在合约关系、利益关系,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最后,如果没有统一的评估、评判标准,无法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方政府或不同时期同一地方政府的服务绩效,考核难以量化。

三、化解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的路径

(一)更新政府的治理理念

政府要想更新服务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首先要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念,为其提供理念指引、理论依据。首先,确立法治政府的理念,以法律为标尺,规范、制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其次,确立责任理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再是传统的直接单方向自上而下提供服务的管理方式,而是由社会力量承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全新方式。再者,确立契约理念,政府以“购买”的方式提供服务,要明确签订合同双方的权责,使其规范化、具体化。

政府由“权利型”转变为“责任型”,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更新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购买公共服务,将政社分开,责任下放,形成上下互动、合作、协商的格局。政府必须改变其全能的形象,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责任交由社会力量承接,相信社会机体自身的运行规律,可以承接之一任务。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机制

我国现行的《政府采购法》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定非常模糊,对于政府的购买行为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至于政府对于具体的购买类型、购买范围、采购方式、采购标准、采购程序、资金配置、监督与评估等内容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致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执行、操作随意性较大。所以,首先,政府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补充、修改相应的条款和内容,使政府的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有法可依,执行更有力度。其次,建立购买服务管理平台,配套相应的管理规定,督促政府购买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序发展。再者,规范资金的使用、支付方式,健全购买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购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费用纷争、资金滥用等问题。

政府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不仅明确了合约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还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对政府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和社会组织不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管理。除此之外,政府的购买行为、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化、合法化,政府更透明、更有执行力。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只有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公共服务购买的顺利进行,保证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合作的过程中,任意一方都不存在破坏合作关系的行为。除去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监督。政府还应该引入以下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对公共服务购买过程进行监督。首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防止政府权力寻租和社会组织不良行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财务报告、购买合同、公共服务项目等内容由第三方进行审计、核查。其次,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进行监督。再者,发挥新闻媒体的力量,构建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跟踪相关信息,公开相关事宜,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最后,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服务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一套严格的监督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多元化的、民主的、法治的。

(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所谓第三方评估是指评估机构依据评估标准和程序,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段内活动状况及活动业绩、效益、影响和持续性进行的专业化评价。评估机制需要对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绩效等方面评定和划分等级,制定评估方法、标准和绩效指标,以此考量公共服务的效益、质量,公众的满意度,对公共服务实施有效监督和绩效管理。首先,结合监督机制,制定定量、定质、定期的考核原则,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将购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承接购买服务的组织也要公开自身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再者,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或公民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与评估过程。当然利益关联的购买者、使用者、承担者也要参与到评估环节中,但不能成为评估者。最后,对于购买合同中,购买服务的项目、数量、费用等内容,提供量化参考值,便于政府对服务的过程、结果、效果进行绩效评估。

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发展条件,追求更高质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新的社会化、市场化手段,成为政府服务改革、政社分开、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益的重要举措。所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题和弊端,需要我们探索解决途径,补充和完善购买、服务和过程中的具体规则,从而合法、适当的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提高政府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上一篇:核心企业文化下一篇:能手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