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2024-09-30

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精选3篇)

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篇1

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背景介绍:

在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新型理财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正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并日益成为我国财政实践的一部分。目前,上海、深圳、山东等地已不同程度地启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行动。而社区矫正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项目之一。自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经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展开。经验借鉴:

海社区矫正模式是当前我国较为成熟的一种模式。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02年8月在市委政法委的直接领导下正式开展,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矫正运作模式,此模式已成为当前各省、市效仿与学习的典范,同时也为理论界与学术界研究与探讨我国社区矫正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实践操作空间和理论思考空间。

上海于2002年8月开始了在徐汇区斜土路、普陀区曹杨新村和闸北区宝山路三个街道扩大社区矫正的试点,试点的管理对象包括缓刑、假释、管制、保外就医和剥权人员。到2003年1月在这个三个区的31个街道(镇)进行全面开展工作,再到2003年8月又扩大到浦东、卢湾两个区,在全市的5区的59个街道(镇)试点,试点工作走过了3年艰苦探索的不凡历程。2003年初,上海市委政法委经过半年的调研,提出在全市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的思路,即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各方参与”的方式,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引入社团和社工帮助吸毒者、社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三类特殊人群树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从源头上预防犯罪。2004年2月,在肯定前一阶段工作成效的基础上,上海市按照前一阶段提出的“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组建了的三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即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实质性启动。2004年8月起,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体系建设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综合治理新格局。上海模式的优点分析

1、上海模式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上海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

2、上海模式具有专业工作理念,在整个模式的构建与发展完善中,设计者与实施者超越了传统依靠行政方法的实施专政的理念,而采用了社会工作关于平等、尊严、接纳、诚信等方面的理念,以及发挥社会工作康复、预防功能的理念。因此,从一开始就强调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实行专门化机关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3、上海模式具有独特的体制,在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下,分别从事禁毒、社区矫正、青少年事务三项工作的民办非营利社团——上海市自强服务社、上海市新航服务总社、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并良好运作,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顺利开展。这三个社团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主要职能为人事招聘、培训与考核以及制定统一的工作要求等日常管理。在区级层面,对应三个社团各区相应有三个社工站,各个街道都设有社工点。

4、上海模式的矫正队伍构建,通过政法选聘与社会招聘两种方式建构,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1:50的比例配置,招聘的人员大约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每月工资待遇是2000元,大专学历的只有1500元(另外每年具有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福利待遇)。而选聘的人员指导、帮助招聘人员熟悉工作,并以每年25%的比例退出社区矫正工作;选聘人员除原先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适当给予电话补助、交通费用补助和餐饮补助。

5、在考核评估方面,由市社区矫正办分别对矫正工作站、社工点进行考核,其标准包括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重新犯罪率的大小;法律文书是否齐全;矫正方案是否规范;台帐是否完善等方面。对于社工的考核,制定了“台帐建立率、案主见面率、重点案主谈话率、个案涉及率”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考核制度,而不是一味强调总结报告与重新犯罪率的多少。

杭州市社区矫正优势分析: 与上海相比较,杭州市在推行政府购买社区矫治方面拥有许多相似的优势条件,同时也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独特优势。

1、有利的经济条件,杭州同样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同样雄厚。

2、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社区环境不断培育形成,基层组织和文明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杭州市老年人众多,通过相关培训,可以将它们纳入社区矫正人员的群体。

3、杭州市市政府、杭州司法部门对杭州市推行社区矫正工作十分支持,为社区矫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杭州市政府和司法部门的支持下,2007开始,杭州在全市范围内推开社区矫正试点,为全面开展社区矫正积累了经验。如建德市司法局结合实际,在寿昌林场江山坪林区建立了寓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和归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功能为一体的“中途之家”。

4、杭州市有其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为社区矫正提供了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

杭州市社区矫正劣势分析:

1、在社区矫正方面,杭州市的起步比较晚,虽然07年开始推开了几个试点,但从整体上来说,各个试点之间缺乏联系,而却各有特点,难以全面开展,所以杭州市在社区矫正方面还缺乏相当的经验。

2、社区矫正是由政府出钱向专业的民间机构和团体购买服务,政府是主导系统,民间机构是运作系统。而专业的民间机构和团体是杭州市所缺乏的。

3、杭州每年有大量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但是受到岗位,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制约,真正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相关职业的人很少,所以人才流失相当严重。相关建议:

总体来看,杭州市推行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是可行的。结合杭州在社区矫正方面的经验和条件,可以提出相关建议。

1、结合实际,加快队伍建设,增强社区矫正力量。除了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社区矫正“三支队伍”的建设步伐之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条例,鼓励民间组织成立专业的团体。积极吸收愿意且有能力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共同做好矫正对象的管理和帮教工作。逐步使政府成为为主导者,专业民间机构成为实施者,社会团体(社区妇联、青联等)成为协助者,三方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搞好社区矫正工作。

2、将市场机制引入,提高透明度和竞争度,并将此作为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的两大基点。透明与竞争是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灵魂和抓手。只要有市场和竞争,即使真的缺乏服务提供者,只要假以时日,根据需求引致供给的经济学原理,市场自然会创造出来。政府购买服务的精髓在于打破垄断,一旦竞争比较充分,社区矫正服务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3、完善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的管理水平。要准确识别那些团体适合提供社区矫正服务。在此基础上细化合同条款,准确地列出其标准、质量、要求等。然后,建立良好的投诉机制。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测,构建由政府、社区或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监督体系。同时,在对于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社团的管理上,人员、资金和业务由同一部门统一主导,提高矫正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

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篇2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将贯穿于整个21世纪, 其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城乡区域间老龄化水平不平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老龄化以及人口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渐式微,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同样遭遇困境, 找出一种经济可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 开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 如北京市的静安区、宁波市的海曙区、南京的鼓楼区和苏州市的姑苏区。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但主要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国外也称做“社区照顾”, 包括“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方面的结合。

一、政府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中, 政府应该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如何做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问题,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选择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讨论该问题。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从公共产品理论来看, 养老保障是由老人养老这个社会公共需求衍生出来的准公共物品, 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已不再是政府的专属职责, 社会力量和私人力量同样可以参与到该领域中来。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说, 政府可以将养老服务的生产与提供外移、外包或让渡, 以“让利”和“诱导”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 养老服务的提供及养老体系的建设始终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建设, 政府所负的一定是主导性的责任, 这是不可以外包、外移或让渡的。

(二) 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

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来看,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政府应当正视自己是社会养老风险的第一承担者,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 其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问责于政府;政府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生产中, 可以通过“让利”和“诱导”的方式将养老服务的生产外保、外移或让渡给社会力量来完成, 但在法规政策和财政支持等方面要及时走在前面, 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在反思福利国家困境, 为解决危机而积极探索出的替代方案之一。福利多元主义力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出第三种力量, 这种力量拥有前两者所没有的优势, 在整合进社会福利体系之后, 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自身的不足, 可以说是在“左”和“右”的争论中形成的较为稳妥、折中的指导理论。因此, 福利多元主义为政府分权、放权等方面的职能改革, 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的进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职能定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实践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苏州市原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成立于2007年,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 将购买服务的老人和提供服务的公司连接于信息化平台之上。老人及其子女在家通过电话的方式预订、选购养老服务, 工作人员则在信息平台上为老人调配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一)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典型特征

在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探索实践中, 政府职能的良好发挥主要体现在定位宏观管理, 向社会组织放权, 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其产生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

苏州市原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创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引导社会营利和非营利力量以加盟的方式参与到养老产业中来, 其产生发展符合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转型趋势。

2.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平台是该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核心, 信息员根据系统生成的客户所需服务项目向自己所负责的区域里的老人确认当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 等服务工单确认后, 再进行工单分配, 即把服务的项目、时间、对象进一步具体分配到每位服务员, 服务员根据工单提供上门服务。

3. 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虚拟养老院加盟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可能。目前虚拟养老院已经加盟了家政服务、物业维修、医疗保健、粮油配送等多家社会企业, 大大地扩充了养老服务项目。此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让各类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加盟成为可能, 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4. 专业化服务

虚拟养老院将享受养老服务的老人分为A、B、C三个层面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 目前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6大类53项服务, 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内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 因此, 上门的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虚拟养老院安排的家政培训和养老服务培训, 持双证上岗, 成为一支较为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二)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实践中的政府职能误区

作为政府主导下的新养老模式的实践, 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 政府养老与家庭养老职能重叠

2013年苏州市发布的《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规定, 84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每月一次的免费服务, 并在3年内扩大到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在此政策的指导实施下, 虚拟养老院的提供的服务在部分家庭中产生了偏差。在一些老人与儿女共同居住的家庭中, 将家庭中的重活累活留给服务人员上门的那一天来完成, 在基本的家政养老服务中, 服务人员常遇到替老人子女洗衣服、洗碗的情况。不难看出, 政府在养老领域与家庭功能出现了重叠。

2. 行业中多领域亟待规范

第一, 目前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资质认证, 其培训、上岗的标准由各个地方自主把握, 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二, 在运营过程中, 对于虚拟养老院中人员和岗位的补贴,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的财政实力和重视程度。第三,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兴起, 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培育相关社会组织和民非企业。随之而来的是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业内急需统一的规范考核与认证。

三、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定位

结合前文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职能定位的探讨, 笔者认为,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应该发挥好管理、计划、协调和评估监督四项职能。

(一) 管理职能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目前, 我国还缺乏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全局性的法律法规, 使得该模式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相应的约束。仅凭地方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即时性政策, 还难以保证各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能够良性发展。

(二) 计划职能

目前, 资金短缺依然是虚拟养老院发展的最大难题。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当对社区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投入、对加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对于需要购买养老服务的困难老人给予资金补贴。做大蛋糕, 使得更多的社会组织愿意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中来。其次要做好的是人才队伍扩充规划, 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素质, 相配套的还应该做好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规划和从业资格认证规划。因此, 服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规模难以扩大是虚拟养老院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瓶颈”。

(三) 协调职能

目前参与到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力量还稍显薄弱, 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激励和协调职能。对于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组织,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提供税收、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 以及贷款扶持, 免除社会组织进入行业的后顾之忧。对于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 政府应当配套相应的培训措施, 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使其服务更加专业、科学和规范, 能够为老年人群体认可。对于难以自费购买服务的困难老人, 政府提供多元渠道的资金补贴, 使得这部分老人可以低偿或是无偿享受养老服务, 安度晚年。

(四) 评估监督职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 本质上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 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转移给社会组织、市场力量来提供, 政府购买或推进这项服务。随着“四二一”家庭的逐渐增多, 以及养老服务市场的逐渐做大, 会有更多的老人或其子女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该加强对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加盟的社会机构的监管, 考核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准入资质, 维护养老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成威.公共产品理论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3]李永清.胡冰.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6.

[4]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3) .

[5]张艳.快速老龄化背景下苏州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5) .

[6]秦艳艳, 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 2012, (1) .

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可行性分析---以杭州市为例 篇3

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1 背景

政府通过合同的方式购买公共服务, 是宏观环境变化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发达国家为应对福利国家的危机 (包括财政危机在内) 而开展的政府改革运动, 尤其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使欧美国家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更多的转变成了“授权者”、资金提供者, 而非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2], 其本质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而产生的政府采用合同的方式执行公共政策, 政府将公共服务外包。

1.2 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因

法律层面:在国家公共服务的某些领域, 由于其本身的社会性, 需要政府的参与来完成, 由于受到法律的制约, 政府又不能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 需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来完善政府的职能。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合法化。作为温和的私有化形式, 购买公共服务被视为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的高成本、高浪费和低效率的有效途径。更加积极的观点是, 购买公共服务被认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推动了公民参与, 并且以更加灵活的、更接近使用者的方式提供了专业化的、全新的公共服务。

理性决策:理性决策理论假设的需要, 为能够或愿意系统地评估社会服务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对成本与效益, 然后将以对其利弊进行客观的评估为基础选择恰当的部门提供服务。

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对于政府来说, 将购买公共服务视为一种权宜之计似乎更有解释力, 一系列购买服务原则或方法的产生是法律变革以及行政管理的现实要求。

1.3 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思考

从经济理论上讲,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预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既定方向。政府购买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支出形式, 表现为政府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用以满足公民群众的各种公共需求。政府购买的范围一般分为商品、工程和服务三大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政治学理论上讲, 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预示了政府机构改革后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趋势。实行公共财政的政府购买制度, 直接通过市场来满足政府的各项目标, 不仅能使政府实现“公款价值最大化”, 而且能够使政府在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制约下, 在市场效率机制的促进下, 不断加快政府自身的职能转换, 提供了最好的动力和压力机制。

1.4 政府购买服务的讨论

由于政府购买服务一般采用合同购买的方式, 这种形式具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相关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界定清晰完整, 具有强制执行的条款和条件等, 可在不同的服务主体之间通过竞争实施, 因此, 如果能够有效实施, 可改善公共服务的绩效。但是, 如果执行不好, 则会损害公共服务体系的绩效, 反而会扭曲成为私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积极发展新兴服务的领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变了过去政府直接兴办服务机构的做法, 转变为更多直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既解决了被购买组织的经费问题, 有利于这些组织的发展, 同时也节约了政府财政投入的后续成本。对于政府来说, 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政府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间接的, 即提供资金并且对合同进行管理, 这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方式、能力、技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公共服务合同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和挑战。政府改变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角色和作用, 但并不是与政府无关。必须看到购买服务的后果复杂性, 全面认识、正确对待公共服务改革过程及其政策选择的复杂性, 是决策者的职责, 防止滋生腐败和犯罪, 保证有限公共财产的合理有效的使用, 设法有效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2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服务

2.1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理论依据

国际卫生服务领域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卫生服务管理与供给部门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 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从而实现卫生服务领域中政府职能的转变[3]。在理论上, 购买模式的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引入, 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的要求。

首先, 购买的目的是将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计划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及与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购买模式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来源条件下, 使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第二, 购买模式的引入解决了由于过去中央集权式的命令——监管体制而带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 如管理权利下放, 采用与绩效有关的支付方式, 在公共部门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等内容, 促进了卫生服务技术效率的改善。最后, 购买模式的引入建立了一个在购买者和提供者之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架构圈。

2.2 国内外案例

在卫生服务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改进卫生系统绩效》的报告中提出了将战略性购买作为主要的改革策略[4]。在东欧和西欧一些国家, 已经从卫生服务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转变成基于卫生服务提供与需求分离的购买模式, 我国也在卫生服务领域开展了购买服务方式的试点。

欧洲一些国家在卫生服务领域逐步引入了一些购买模式。如瑞典、芬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在葡萄牙, 从1998年起, 每个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都建立了负责与卫生服务提供者签订合约的特殊部门, 在2003年通过建立新的公共信托医院的立法, 从而促进了购买卫生服务模式的迅速扩张[5]。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开展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购买服务的试点, 主要由两项组成, 一是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劳动的购买;二是对公共卫生产品的购买。购买领域为健康教育、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 还有就是针对弱势人群的, 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的防治等。以上项目的选择坚持需求导向、多数人群受益、以及注重服务特点的原则, 如社区提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比病人去医院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玉山镇的试点得出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购买公共服务必须列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年度预算, 且保持科学适当的比例;二是制定可操作的购买政策, 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按目标完成情况支付费用;三是定期对受益人群进行考评并组织专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6]。

卫生Ⅷ项目在安徽某国家级扶贫县开展了合同购买重点卫生干预服务试点。通过确定购买卫生服务的项目、制定服务内容和标准, 成立评标委员会对投标单位进行审核, 对中标单位签订购买合同和监督合同等一系列运作程序, 最终实现了对高血压预防、生殖健康与新生儿保健、常规计划免疫三项卫生服务的合同购买[7]。

2.3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需注意的方面

卫生服务程序的管理要全面规范, 合同购买卫生服务在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存在, 但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文献报道甚少。作为新的管理手段, 合同购买重点卫生干预服务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程序和配套支持, 一旦该制度实施偏离, 将会导致干预服务的垄断、卫生服务质量的失控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恶化;而且影响财务支付证据的真实性审核。

2.3.1 卫生服务项目及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由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 合同购买重点卫生服务的内容必然有所选择。作为项目实施主管部门, 要组织专家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筛选出富有成本效益的、低投入高产出、易于实施且活动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同时应注意进行单项服务成本测算, 同等资质条件下采用单项服务竞价方式进行购买等。另外, 列入合同购买的卫生服务项目, 应明确规定服务的内容、服务期限、服务人员资质、服务对象、服务质量和数量标准、服务验收考核标准及产出报告等。

2.3.2 卫生服务过程的监管要严格到位

一旦购买关系形成, 卫生服务提供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要求, 加强对服务质量管理和数量管理。重点卫生活动直接面向需方, 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态度和卫生服务及时性等都是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为此, 供需双方均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 政府机构要高度重视对供方的培训和管理, 既要保证服务质量, 又要减少服务成本。同时供方也要认真做好原始服务记录, 对照合同要求, 定期进行系统总结并配合完成验收工作。

2.4 政府购买卫生服务的必要条件

一是有一个诚实、守信、公开、负责、廉洁的政府, 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否则, 政府购买服务不能保障公共健康目标的实现。

二是要求供需双方对形成的购买合同的各个相关方面具备依法履行合同条款的诚意, 不仅包括政府如何监督私人部门履行合同, 或者上级政府如何监督下级政府执行合同的问题, 而且是所有各方都必须对合同有足够的尊重和有效执行。

三是政府要制定清晰的政策和策略, 清楚地定义酉戏规则, 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四是资金和技术的保证:执行合同的手段则至关重要, 而且, 合同的制定、监督和争议的调解等需要有资源与技术保证。合同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卫生方面的专家, 而且需要法律方面的专家。要认真考虑在哪些领域实施合同购买, 用专业精神进行合同购买。

五是建立独立的资金管理机构, 负责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一般发达国家的资金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机构或者医疗保险公司, 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委托给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单独成立资金管理机构[8]。

3 讨论

政府购买服务的现象在大的城市里已经比较普遍, 且在各个政府服务的领域里都有所涉及。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医疗系统, 如医技部门、药品部门、护理、后勤保卫等都已经存在比较好的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获得模式。为解决当前卫生服务领域人员不足, 个别技术领域需要获得行业外部支持等等问题, 探索在卫生服务领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合卫生服务领域特点的购买服务机制, 并制定配套的政策文件、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估体系等势在必行。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既体现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有利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十一五”期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 (上海、北京等)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文章通过系统阐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以及试点情况, 探索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服务,卫生服务,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慷.关于上海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民政 (决策版) .2001 (6) :23-25.

[2]虞维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46-51.

[3]Saltman R.B.Figures J.Sakellarides E.et al.CriticalChallenge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in Europe[J].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8.

[4]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Geneva.2000.

[5]王小万.卫生服务购买的额基本理论与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 2006.6 (6) :29-33.

[6]沈慰如.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产品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 2004.9:15-16.

[7]王万荣.合同购买重点卫生服务试点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2 (22) :799-802.

上一篇:小东西大用途600字作文下一篇:压强实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