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2024-08-14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通用15篇)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1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无句点,无休止符。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播出,更加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正风肃纪,将作风建设坚持到底的决心。斩断浅显的浮夸之风,杜绝暗潮下的“权利输送”,八千六百万人的执政党,作风建设一旦出现问题,就藏不住,掖不住,犹如决堤的洪水在党内党外蔓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播放,为心存侥幸者敲响警钟,小中见大,作为切入口,有效地抑制腐败的发生。

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深谙于心的是什么?是作风,作风的重要性。作风是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风雅和气度,是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是日常生活的勤俭敬业,是面对困难的镇定自若。作风要是出了问题,整个人就出现了问题,腐败就越容易滋生。作风不是小事,而是关乎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作风建设是党员建设的“晴雨表”,更应该是大力反腐的“着力点”。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从中学习炼党性,守党纪,正党风。

一是炼党性。党性要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打造,要在坚守的信念与不符的氛围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将中央的各项规定,输送到自己的全身血液,打通自己的整个“脉络”,绷紧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杜绝各种“腐蚀剂”近身,党性可以塑造的“无懈可击”,但是稍不留神,就会被一点点蚕食,最后就会走向腐败的深渊。对上,不做权力下的“奴隶”;对下,不做权利上的“主人”,用刚正不阿的党性去面对权力,将权力用得恰到好处。

二是守党纪。党纪对于一些党员干部来说,形同虚设。“豪华饭局”极其隐蔽性,顶风作案,又丝毫不避讳。借学习考察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借逢年过节之名,行权钱交易之实,他们小心谨慎的提防反腐“高压线”,却将“低压线”踩得体无完肤。此次作风建设,不再是讲道理的文件,而是真刀真枪,让每一名党员亲身经历,亲眼目睹,这样才能起到好的警醒作用,劝诫作用。

三是正党风。党风建设是党员形象的“载体”,是党员宗旨的“影像”,将党风摆正,将为官之心摆正,才能将作风建设进行的顺畅。疲于奔命,却又乐此不疲的送礼,让党风少了些公正,多了些“随心所欲”;“干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的工作氛围,让党风少了些活力,多了些懒散。党风不正,人心难正,沉珂不除,实在难以焕然一新。所以,党员干部要将作风建设时刻记在心中,对得起一个人字、一个党字、一个官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条路上有中国共产党人信誓旦旦的承诺,有广大群众殷切的希望,有威风凛凛的肃纪,有连环重拳的反腐。坚持作风建设这条“低压线”,才能远离反腐的“高压线”,才能让每一名共产党员有所感、有所悟。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2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凭借粉笔、直尺等工具进行讲授,方法单一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迫使数学同仁都在寻找质量提升的新的突破口, 而数学实验是突破口之一,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因此,通过基地建设,建设数学实验室,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同行的共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 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建设数学实验室也是对教育法规的执行与落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苏科版数学教材,对“数学实验” “数学活动 ”“课题学习 ”有专门的内容安排 ,由此看来建设数学学科基地,开展数学实验,是开展这一课程内容教学的必然路径;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将新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指明了通过基地建设进行 “数学实验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师、学生的转变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首先是教师的转变与发展。数学老师全程、 全员参与基地的建设,参与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通过课程建设所需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教师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外出学习、 校内培训、援教帮带等活动提高了教学能力。

其次是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通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爱动手、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数学的思考”,带来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基地建设→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的初衷。

第三是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 两年来数学学科的发展与改变,影响了学校的其他学科的改变:帮助教师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建立了各学科的统一规范。 这对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学科基地 ”建设任重道远

其一,“数学学科基地” 要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载体,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主动发展,需要基地的内涵不断加深。

其二,“数学学科基地” 要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还需要基地自身不断增加吸引力,需要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内容、新设施,努力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将是一种长期的追求。

其三,基地的管理还需要借鉴物理、化学等现有模式的经验。 首先是对数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要形成统一的思想;其次是基地建设的标准,要有学科间的统一;第三是构建类似理化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3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一年。一年来,我把许多思考变成文字,就教于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仁,并和广大读者进行交流。

这些专栏文章中,有一些观察和思考可能还可以再深入一点,有一些文字表达也许还需要再进一步细细推敲。特别是,专栏定位于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在选题和写作方面难免受到一些局限。因此种种,文章倘有不足之处,也只能贻笑于大方之家了。不管怎样,我要感谢一年来《湖北教育》的编辑、读者,以及教育界的同仁们对于我的支持、帮助与信赖。

作为2015年度的最后一篇专栏,如果要略作盘点,给出一个小结之类的表述,我想说的是,教育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青壮年文盲的扫除、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免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全民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也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我省教育行风建设可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行政部门的作风更加务实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招生和收费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孩子们入园有了保障;小学生划片区就近入学;计算机分班,择校择班的情况大为减少;高中实行阳光招生、取消了三限生招生政策,过去通过交费就能上优质学校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改革举措,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教育自身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虽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但应试教育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力,弊端日益显现;教育行风建设中,多条禁令、多项规定与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有待于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步突破,乃至彻底解决。

就拿中小学补课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禁补令和禁补文件,但仍有个别地方和少数学校依然坚持补课和变相补课。我到学校和家长中做过调查,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和学生,有要求补课的,也有要求不补课的,赞成补课的理由有很多,不赞成补课的理由也很多。如何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适当补课可能适应部分人民群众的需求。

举例来说,少数学生偏科,或者因种种原因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班集体,老师采取帮扶措施帮助这些学生把相关的课程补起来,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情况下,适当补课就是合情合理的;再比如,现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法定假期比过去增多,有些学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计划,适当进行补课也未偿不可,关键是要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严寒酷暑不要安排补课。

如果我们把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或者说是差别化的服务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了满足,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教育行风也会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4

3月30日下午,全厅干部民警集中观看了《群众工作督导永远在路上》电教片,我部全体在家全体民警参加。该片讲述了以来,自治区纪委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部署,选派精兵强成立自治区群众工作督导组,在南疆率先开展群众工作督导,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社会稳定和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片中督导组干部不畏艰险,昼夜奋战,扎实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的镜头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干部民警。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使改进作风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过程。

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推荐] 篇5

2016年10月21日下午,我局全体职工集中收看了《永远在路上》之第一集《人心向背》,局党组书记,局长**参与收看与学习,并要求职工写观后感。根据相关要求,我回家后也自行观看了余下的七集,看后感触颇深。

白恩培说:“看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高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而手握重权的高级干部又没有足够定力的时候,腐败便趁虚而入。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自己敛财的私器。这个当年《平凡的世界》里的原形,39岁就当了延安地委书记,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官。大概路遥先生也不会想到,这个人人看好的地委书记会落得如此下场。

周本顺说:“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在省委书记这样权高位重的位置上,巴结奉承的人当然趋之若鹜,但周本顺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还给别人站台,给别人面子,还说中国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至法理于不顾,已经丢失了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基本的法治观念。他一个人占用一栋楼,有专用厨师和保洁人员,还给人家年薪百万,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十八大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反腐之声,敢

顶风作案,没想到岐书记一声令下,直接从省委书记的任上将他拿下,铁面无私的岐书记可不管你的面子,尽管你们也是老熟人。

李春城,徐才厚,郭伯雄„„他们都是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走到高级干部的位置,在权力面前,在诱惑面前,在美色面前,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再一步一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不外乎是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瑕疵,让很多人钻空子,打擦边球,耍暧昧,丢眼色。要达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他们的现状来看,他们曾经都容光焕发,如今却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落迫样子。人生如戏,如此巨大的反差,是给世人最好的警示。

作为一名民政系统的职工,观看《永远在路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弱势群体,我们要有一颗换位的心,体会人民群众的冷暖,始终把群众冷暖记心间,为人民服好务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现在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期,各类资金众多,同时也是高压线,触碰不得,一触就死。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6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总书记强调,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昭示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恒心,为巩固和扩大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永久“扎根”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贯彻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牢固。只有把改进作风的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才能打通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役。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尾阶段,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展开之际,总书记再次发出作风建设的动员令,进一步动员全党从思想上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必将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歇脚”“不断线”、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这两大问题,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勇于较真、敢于亮剑,让群众的急难愁有人问、有人解,让“四风”及其变种原形毕露、失去空间,让党员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增强本领。

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突出问题导向,就需要红脸出汗,需要洗澡治病,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天地悠悠悬秤杆,百姓芸芸秤砣心。严纲纪、正作风是一场大手术,唯有伤筋动骨,才能从根本上激浊扬清。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结尾的斗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变种又会冒出来,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因此,总书记告诫全党: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形成风气不在一朝一夕,改变风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抓作风要成为我们永恒的课题。

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在 1 / 3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做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定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 3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有关严明政治纪律的这一论断,值得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

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政治纪律。在政治方向、立场、行为方面没有规矩、不守纪律的政党,只能是乌合之众。回顾历史,正是因为是一支有革命理想、守政治纪律的队伍,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个胜利。

政治纪律严明,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当前,在遵守和维护政治纪律方面,少数党员干部做得并不好,甚至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铁的纪律,必须铁腕执行。党内决不能放任存在不受约束的特殊党员,决不能让政治纪律成为摆设,也决不能让党沦为各取所需、各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对那些没有程序观念,该报告的不报告、该履职的不履职,遇事推诿、退避、说谎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发现违纪苗头应及时提醒和纠正,对于违纪行为坚决制止、依法依纪严惩,决不姑息迁就。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8200多万党员、担负着实现“中国梦”伟大任务的政党,需用铁的纪律来保障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始终不忘入党誓词,自觉规范一言一行,争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表率。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篇7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认为,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党中央决定这次全会制定准则、修订条例, 正是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一个重大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 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落到深处、落到细处, 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就是要结合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把从严治党扎根在思想, 筑牢从严治党的思想根基。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要将党员思想教育摆到首要位置, 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 使每个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更大力度从严治党, 就要把责任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 及时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下去, 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落实好,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把全会精神全面转化为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实际举措。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 进一步焕发干事创业激情, 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完成好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的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要认真对照今年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 认真谋划好明年的重点工作, 切实把全会精神融会贯通到工作实践中, 推动档案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永远在路上 篇8

阮次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既不漂亮英武,又非伶牙俐齿。他走的是专家和学者型的主持之路。唯其如此,他深厚的学养和辽远的眼界,才能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一种深邃和清新的感觉。

书博会期间,朋友送给我一本阮次山刚刚面世的新作《与世界领袖对话》,这已是这位知名的电视评论人的第五本此类专著了。这次“对话”,阮次山奉献给读者的是与33位世界政要的愉快但尖锐的唇枪舌剑。简单列举几位重量级的时任世界政要是必要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伊朗总统内贾德、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泰国前总理他信、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个个都是世界政治精英,人人都是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

阮次山倒是冷静。他没有沉浸在与名人对话的肤浅和沾沾自喜之中。他关注的是内容,是能否挖掘出足以打动观众和读者的有份量的信息。阮次山曾经反复说过,“访问新闻人物时,重要的不是你曾访问过什么样的名人、政要,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访谈中,你挖出了什么内幕或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内容,否则就会令你成为‘猪八戒到此一游’的八戒和尚,入了宝地却只能留下模糊的个人记忆,白白浪费了一次访谈机会。”

对阮次山来说,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采访,就是一次难忘的“探宝之旅”。2004年10月,鲍威尔决定访问中国。直到出访的前一天,他才确定了访问行程,阮次山紧急申请,居然搭上了从华盛顿飞往东京的国务卿的专机,并在飞机上进行了大量的铺垫性采访。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录制访谈节目时,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阮次山已是成竹在胸,他开门见山地问:“台湾不断说,我们不需要搞‘独立’,因为我们已经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已‘承认’台湾的国家就有26个之多了。您怎么看?”

鲍威尔不假思索,张口就答:“任他们怎么说,‘我们只有一个中国’的政策很清楚。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没有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这是我们将继续执行的坚定政策……美国的立场是,‘一个中国’政策是建基于‘三个联合公报’的。我再重申一遍:我们不支持‘台独’。”

这段对话在隔天震撼了台湾社会。股市在两天里跌了一百多点,市值蒸发了一千多亿“新台币”。以至于这次“历史性的访谈”之后,凤凰卫视为了阮次山的安全,禁止他一年内去台湾采访。

他信是个有趣的政治人物。他出身于泰国的一个穷苦家庭,成年后展示了惊人的经商天赋。挣下巨额家产之后,为了更全面地证明自己,他信投入社会活动,从议会议员开始,最终成为泰国总理。2006年9月19日,他在纽约联合国大厦演讲之前,突然得知自己已被国内的军政府推翻。这位高票当选的民选总理,又一次成为了泰国军事政变的牺牲品。世界舆论为之哗然。

他信流亡期间,自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阮次山接连对他进行了三次访问。第一次他神情落寞;第二次他精神憔悴;第三次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权力,是权力的魔法在左右着他信的一切。

从权力宝座的顶端陡然被非法的军事政变踢倒于地,这种人生的重大变故常人难以承受,他信也不例外。他信谈到,太太“已给我最后通牒。如果我重返政治,她就和我离婚。”“已经好几次了,她一直在提醒我,上个星期还在讲,所以我绝不会再从政,因为她和我的家人都受罪。政治太残忍了。”“我全家都会远离政治,绝不会再从政。已受够了,我的小女儿若参政的话,本可以成功,她说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可成为全家的教训,就是以后都不要搞政治。”

2008年2月28日,他信一反常态,神采奕奕。为什么?他信的政党在国内大选中重新掌权,他信即将结束流亡生活回到泰国。在香港,他问阮次山:“你敢与我同机去泰国吗?”这种千载难逢的独家采访机会,阮次山当然是不会错过的。于是,凤凰卫视的报道小组见证了那万人空巷迎他信的历史性时刻。也看到了他信灵感突发、跪地亲吻祖国大地的作秀之举。

后来的故事阮次山还没有四访他信,但世人已尽知其然。人民党再次下台,他信又出走国外。而他信东山再起的念头反而愈发强烈。他遥控指挥红衫军大闹政府,甚至冲击得东盟峰会无法如期举行。先期到达的东盟领导人被直升飞机仓皇救出,已经飞在半途的各国政要只好调头返回。

“政治太残忍,再不从政。”信誓旦旦,言犹在耳。政治家就是这样“毫无原则”。

好的访谈,实质上就是历史的备忘录。它记录的是不同时期同一个政治家的滑稽表演。

我们常人是无缘与世界政要们面对面交流的。案头上放一本《与世界领袖对话》,实际上是借助阮次山的引领,让我们得以走进这些政治精英的内心深处和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阮次山,感谢他的万里奔波和机智提问。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阮先生采访过的各国政要之多,令人称赞,看着世界政要精英们在他面前列队而过,我真为他骄傲。”

我们前面说过,阮次山大约没有看重这份荣耀,他看重的是行动。他渴望的是记者般的“永远在路上”。汶川大地震时,阮次山在台里做直播,五岁的小孙女看完直播后打电话给他:“爷爷,您今天为什么戴黄色的领带和胸花?”阮次山告诉她:这是对仍埋在瓦砾堆中的灾民的祈福和希望。没想到小孙女居然一本正经地告诉他:“爷爷,重要的不是您佩戴什么,您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童言无忌,童声纯真。她说出了一个真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篇9

5月9日,总书记再赴兰考县指导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通过学习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深切认识到,作风问题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事关“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也事关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成败。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句号,永远在路上。聚焦“四风”问题,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作风,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客观上也在不断削弱党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地位。特别是,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党和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日益深深根植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这样,就能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实实在在地推动我们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坚决依法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使我们党更好地担当起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这一历史角色。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党员率先垂范,群众大力支持。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同作风相关联。解决这些问题,群众路线是源头活水。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目标,要真正把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脱离人民群众寸步难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扎实的作风建设凝聚人心,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更好地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不破则不立。批评和自我批评,让人人都红红脸、出出汗,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中“破”的重要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改进工作作风要破什么?既要破除那些显性的违反党纪国法、八项规定的言行举止,更要破除思想观念中隐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要层层深入、与时俱进,更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巩固已有成果,严防懈怠,严防反弹。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 篇10

——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习心得

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之后,感想很多。感触最深的,当属新形势下,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

一声不响,十分无用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说它“一声不响,十分无用”。官僚主义的危害极大,误党误军、害人害己,严重影响工作落实和部队建设。因此,我们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顽症”,决不能麻木不仁,任其泛滥,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

常听人说:“当官没点官样,哪像当官的!”有的官员认为,有官僚气,就叫官样。殊不知带着这股气息,非但没有感染老百姓,反而让大家躲着走。官僚主义是让老百姓反感的,甚至是惹人嫌恶的。有官僚主义倾向的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

官僚主义的危害之一便是断层。官员气太重,老百姓不敢说心里话,觉得不和你在一个层面上;官架子摆得太大,老百姓也失去了说真心话的兴致。重要的是,官僚主义作风容易误事。本该得以解决的各种民生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

危害之二的表现便是上下不通,效率低下。有的官员,可谓官大一级压死人,由于层级制阻碍了上层与基层的联系,使得不少为官者有机会欺上瞒下。对上,可以“躲猫猫”,被问到啥,就绕着答;对下,给你“堵通道”,想说点啥,给你封口。在这种情况下,渠道的不通、信息的偏差,必然造成效率低下,不干实事。

危害之三便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于官僚主义有逐利的内在本性和强烈冲动,官僚能够以低成本廉价获取社会资源,他们的暴利敛财或垄断行为恶化了经济环境。时间一长,社会不满情绪就会累积,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加,进而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2013年3月,中央纪委对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其中包括公款请客、公车私用、乱发补助、大摆宴席等,相关党政领导受到处分,大快人心

2013年底,新华网开展的一次网友最“点赞”的十大热词评选中,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名列前两名。该网组织的一项17100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83.8%的受访者高度关注整治“四风”;90.8%的受访者力挺纠正“四风”行动。这些关注都传递了来自群众的更高要求。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不良作风,他们的眼里不揉沙子。对于执政党作风的转变,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就看在眼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有一个栏目,叫《点名曝光》,这个栏目是用来专门点名道姓地通报,全国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这个栏目的开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向全社会释放了一个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网站是公共舆论传播平台。既然在这个平台上说话,就要按照舆论传播规律办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巧妙地运用传播规律——他们坚持在一段时期里相对较多地在每周五公布最新案情。几周下来,敏感的公共媒体和网民们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开始定时守候。这种“点击期待”也迅速地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进一步扩大了网站的影响力。

有些官员心想:“脱离群众、被群众抛弃又如何?只要我官位在、权力在就好”。实际上,官僚主义一旦盛行,民心“长城”便会轰然坍塌。不取得民心,何以执政?执政之基不牢,改革开放事业何以能蓬勃发展?官僚主义之作风,或是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或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或是口头承诺,从不落实;或是作风粗暴,顺我者昌;或是弄虚作假,浮夸造作;或是不负责任,遇事推诿„„哪一项不是损害人民利益的?哪一项不是人民深恶痛疾的?哪一项不是自绝与人民、自掘坟墓的?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古代中国人对“政”的解释。政就是“正”,所谓政治,就是领导社会走上一个正道。政治的原则,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帅之以正”,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准则。季康子是当权之人,故而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领导人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是孔子反复申说的一个话题,孟子也同样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曾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革尚之风,必惬。”(《孟子》)这与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修”有异曲同工之妙。滕国太子的父亲去世,由于孟子所说“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道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这一次遇事,他就托自己的老师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办丧事。孟子的意见回来以后,太子发出了实施三年丧礼的命令,结果遭到了大家的反对,“虽令不从”。太子于是又再次请老师去问计于孟子,这一次孟子讲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道理,希望太子亲自带头这样作。结果,丧事办得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满意,“不令而行”。这不正是一种“风吹草动”的统治术吗?风不吹,草怎么会动起来呢?反过来说,要草动,风就得不断地吹啊!

新时期,党员干部要起率先垂范的作用,要注意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要有宗旨意识,也就是为民的宗旨意识,没有这样宗旨意识不可能去率先垂范。二是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务实,要开拓,要敢于担当,积极用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实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奔赴小康。

唐丽:风景永远在路上 篇11

唐丽,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品德课程教研员、科研室主任。2001年以来,先后受聘为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广西第二期21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导师以及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小学品德教材培训专家。她独立主持广西“十五”及“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曾被广西教育厅授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荣获广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撰写专题论文十余篇,在《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等刊物公开发表;担任山东泰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社会)》分册主编、广西地方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探究》分册主编,独立撰写或参与编著的教师培训指导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唐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索人生深度与广度的人。作为广西小学品德课程的领军人物,十多年来,这位优雅的女性以其谦和的为人、好学的精神、不懈探究的热情在课程研究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以爱与执著谱写出一页页美丽的篇章。

一场美丽的邂逅

2005年以前,唐丽无法想象自己某天坐在电脑桌前,足不出户就能“漫步”神州,与全国的同行合作教研、编书甚至开展课题研究。那时的她只能按部就班地将经验成果整理好,等待着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外出交流机会,直到邂逅了博客。

“我与博客,那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谈到博客的使用,唐丽说得很直白,“刚开始我只想拿它来写写随笔,后来才发现,用它来做教研是再好不过了。”她喜欢尝试不同的教研手段,博客教研在她眼里应该算是“常规+特色”的教研方法之一。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教研模式,已成为许多教研工作者以及学校领导潜心研究的问题。而博客以其强大的集合性与交互性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教研变得更直观、更便捷、更有效。

“传统的教研模式形式单一、传播面窄,我们往往只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讨。为了解决常规教研的局限问题,我将网络教研定位为主题研讨、同城共享、协作成长,依托专家、名师及各种网络平台,充分整合优质资源,让参与教师收获更多的专业引领。”2005年初,唐丽在柳州市教育局都乐网的“都乐博群”开设了个人博客——“丽人小屋”,通过建立自己的网上精神家园,走上了网络教研的幸福之路。每一次调研听课,她都会关注课堂生活的细节,磨练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度。之后,她会将柳州市品德课程的研讨方向以及送教下乡、教材教法培训等主题内容发布在博客里,与老师们共享。围绕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感悟,她与老师们在博客上发帖、跟帖、提问、解答,一场悄无声息的教研活动常常就在茶余饭后拉开了帷幕……

一次,唐丽来到柳州市雅儒路小学,看到上课的王芬老师远离学生真实生活、套用教材事例平淡演绎的课堂教学,她感到遗憾甚至不满,并于当天在博客上写下了一篇工作日志:“今天小王老师上的是《我的爱是什么》,一堂课听下来,我感觉平淡失真……新型的品德课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善于倾听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使教学从预设走向动态生成。”看到这篇日志后,王芬老师深受触动,迫不及待地登录自己的博客,和唐老师展开了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并把“第三次试教感悟”发了过来。然后,她再试教、再反思,继续通过博客平台与唐老师交流……在随后的广西小学品德课程探究课大赛中,王芬老师的课以爱的名义、爱的情感、贴近心灵的真情体验,打动了全场师生。“现在我经常去唐老师的博客上取经,是唐老师的博客将我领入品德与生活的真、善、美之中。”面对记者的采访,王芬充满感激地说。

为了让教研目标更有针对性,唐丽还在网上开设了课程博客群组,并利用都乐网自主研发的“主题研讨”功能板块,每月在网上定期组织一次主题研讨,与柳州乃至全国的品德教师深入地畅想、交流。

“有些人觉得将自己的东西放在网上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破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喜欢将自己的思考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就是唐丽的世界,她总是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工作、生活“晒”出来,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她的成长与喜怒哀乐。在“丽人小屋”里,不仅有她开设的“工作日志”“主题对话”等工作交流板块,还有“闲情逸致”“爱的小屋”这样恬淡雅致的生活小院。一首歌的回味,一部电影的感动,一次聚会的欢愉,都被她写进了博客。“每次走进丽人小屋,读着您的文章,我的思绪会随着灵动的文字飘得很远。工作需要智慧,生活更要智慧。”柳州市驾鹤路小学的李艺老师在唐丽的博客里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博客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平台,它将我的阅读兴趣以及对写作的热爱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让我与朋友们缩短了距离,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梦想。”谈到博客写作,唐丽不忘提到她的另一爱好——阅读。“读书是一种需要。广泛阅读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特别是与作者的亲密接触,可以使人历练心智,净化灵魂,这也是读书的妙处所在。”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唐丽都离不开书。工作间隙,她会拿起《小学德育》《教学勇气》等报刊、书籍,随时随地补充“养分”;闲暇时光,她也会翻开《张小娴散文》、余秋雨作品,沐浴着午后暖阳,津津有味地啃上一个下午。“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总有一种回归的欲望,它给你带来的是一种深远的宁静。它会诱惑你沉浸在它的世界里,即使离开了工作,你也倾向于成为一尾鲤,在一片深蓝中,生活在喧嚣之外。”她在读书笔记里这样写道。在知识的海洋中,她体会到了宁静,也体会到了一种质朴与安然。

如今,“丽人小屋”博客日志已达402篇,访问量36万多人次,访客评论已达8300多条。“丽人小屋”俨然成了唐丽与老师们沟通教学生活的绿色空间。

品味醇香之旅

广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十余篇专题论文在国内各大报刊公开发表……有人说,唐丽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她所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的确,她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行动力和出色的判断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她才能够团结起一批不同年龄的教师,逐渐形成颇有凝聚力的教研团体。“这可能也与我外向的性格有关吧,我与年轻老师特别投缘。我们在外人眼中是师徒,但更多时候就像朋友一样相处。”唐丽如是说。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12

2016年3月第一周的学校例会上,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第五中学张瑾校长郑重地宣布:刘沛华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济宁市教育局推荐参加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评选(班主任工作系列)。据悉,该项评选旨在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充实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笔者不免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这样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里,是什么造就了刘沛华老师呢?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他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呢?

爱满班级营造了一方温馨的精神家园

当记者和刘沛华谈起班级管理这个话题,他这样告诉记者:还是在读师范时,只要踏入校门,“爱满天下”那四个红色大字便映入眼帘。从那时起,在他的灵魂深处便植入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做班主任那天起,“爱满班级”也就成了他班级管理工作的主旋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因此,教师唯有把爱洒满班级的每个角落,让爱充盈每个学生的心田,班级才能成为全体学生心灵向往的精神家园。

爱满班级,班主任要为学生点亮心灯。如果把班级看作是一艘艨艟巨舰,那么,班主任就是劈波斩浪的桨,是迎风舒张的帆,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带领学生为梦想扬帆远航,驶向明亮那方。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刘沛华第一件事就是把班级命名为“梦之翼班”,是希冀学生都有一双梦想的翅膀,让班级成为学生梦开始的地方。第一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班级的醒目位置开辟“梦想之家”专栏,让学生把每日的想法、每周的愿望、每月的目标和每学期的梦想都贴到自己的“专栏”里。这样做,与其是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梦想和愿望,不如说是让大家在追梦的路上相互鼓励,彼此督促。一学期下来,“梦想之家”贴满了同学们的梦想成果:经常逃课的小强不再逃课了、小玉的数学成绩进步了10名、经常顶撞老师的小明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那方“梦想之家”,犹如是一盏明灯,引领学生奔向更美好的方向。

爱满班级,班主任要让学生徜徉书海。他一直认为,班主任必须把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浓浓的书香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每一个学生。学期初,刘老师倡议学生捐出自己的书籍,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做到了书籍共享;每周,刘老师专门拿出一节课,和学生共读书;每月组织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推举月度“十大读书博士”;建立班级读书网络交流群,大力宣传“十大读书博士”的读书故事;每学期举行一次以“我为读书痴迷”为话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倡导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评选出“十大书香家庭”……走进“梦之翼班”,看到的是一个个埋头读书的身影,闻到的是一缕缕溢满教室的书香。学生因为喜欢上了读书,也渐渐地爱上了写作,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发表的文章已达300余篇。

爱满班级,班主任要给学生创设“亲密接触”的机会。新接手每个班级的第一学期,在征得所有科任教师同意之后,刘老师都要把办公桌搬进教室,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学生”生活。在当“学生”的日子,刘老师和学生整天“泡”在了一起。课堂上,刘老师为学生的奇思妙想喝彩;课间十分钟,刘老师和学生俯首聊天;体育课上,刘老师和学生踢足球、打篮球、踢毽子……特别对于那些思想上有波动、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刘老师都会刻意在放学的路上陪他们走上一程,与他们聊人生,谈理想,畅想未来,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告诉他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和学生的那一次次“亲密接触”,如春风化雨,温暖着学生的心田,又如暗夜明灯,为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尤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播下了一粒粒温暖而充满信心的种子,陪伴他们茁壮而快乐地成长。

爱满班级,班主任要让班会课成为学生的美好期待。刘老师一直认为,班会课不仅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是学生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刘老师一改班会课“教师滔滔不绝的说教,学生默默无闻的聆听”的现状,尝试“教师退居幕后当顾问,学生走上讲台唱主角”的模式,学生参与班会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君和当警察的爸爸联袂表演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生动地诠释了诚信的意义;小芹当医生的妈妈播放了一位母亲分娩的过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小光父亲在谈到创业的艰辛经历时,那饱含热泪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源于坚持”的真正内涵;还有三个一伙、五个一组自导自演的课本剧,把学生从课本引向了生活……以学生为主体的班会课,不仅凝聚班级向心力,为学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且使学生很好地融入班集体,打开了学生心灵的那扇窗。

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正如“全国十佳班主任”评选委员会给刘老师的颁奖词那样:“在教育这块沃土上,他用青春雕琢孩子年幼的心灵,用示范行为来教育影响学生,用诚挚的爱去教诲学生,用真情培育学生。学生在与他的亦师亦友的相处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了最好的自己,这得益于‘爱满班级’为学生营造了一方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难怪,当记者一行走进他的教室里,看着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面庞,便闻到了一股股幸福的味道。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头版整版曾以《幸福着学生的快乐》为题对“爱满班级”的探索与实践,从“送一份宽容,品味幸福;送一份信任,体验幸福;送一份尊重,收获幸福;送一份真爱,享受幸福”四个方面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下水文叩开了后进生尘封的心

“我是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蓦然回首20年的教育生涯,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确实很累!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事所淹没,而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缝隙’,并在‘缝隙’中逐渐发芽、生长。”在很多场合刘老师与一些教师朋友交流时,总是这样说。刘沛华老师20年的教育生涯,干了12年的班主任,这让刘老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找到了教育人生的幸福真谛。

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后进生作为班级的弱势群体,班主任要握住“爱”这把金钥匙,打开后进生的心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为转化后进生,都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都是收效甚微。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刘沛华老师尝试用后进生的闪光点作为写作素材,为后进生“量体裁衣”写“下水文”关爱他们快乐成长。

有一年,刘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节课,刘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突然,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刘老师,蛇!”同学们你一句他一言,本来挺安静的教室立刻变得乱糟糟的。刘老师使劲地用教杆敲打着讲桌,大声地吼着:“这是谁搞得的‘恶作剧’,给我站出来!”任凭刘老师怎么大声吼叫,同学们面面相觑,就是没有人站出来,一节课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下课后,刘老师气呼呼地回到办公室,嘟嘟囔囔地说个不停:“气死了,气死了!”老教师李老师问刘老师发生了什么。刘老师把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李老师,只见李老师笑着说:“小刘同志,别生气了,肯定是小周搞的,他可是人人皆知的‘双差生’,几任班主任都对他放任不管了,你把他放在最后一位不管就可以了!”

“不管?!”刘老师心头猛然一惊,陷入了沉思……“不行,一定要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做一个平凡中体现着伟大的班主任!”刘老师暗下决心。

当天晚上,刘老师对小周进行了一次家访。刚踏进家门,小周年迈的爷爷便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声音沙哑而颤抖:“刘老师,小周又惹什么祸了?您是班主任,肯定有办法,孩子就交给您了!”“没有惹什么祸呀?”刘老师笑着说,老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周三岁时,父母因感情破裂离异,离异后的父母已重新组建了家庭,都很少过问小周的学习,小周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慢慢地,小周养成了偷钱上网、经常逃学的恶习,经常很晚才回家。老人还生气地告诉他,小周一回到家,草草吃上几口饭,便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读一些课外书,从来没有见小周写过老师布置的作业。临行前,老人一再拜托要好好教育小周,看着老人那无助的眼神,刘老师很是难过。

那天放学后,刘老师告诉小周要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什么礼物?”小周很愕然,刘老师说:“我送给你的这件礼物,你一定很喜欢。不过,在送给你之前,咱们要有两个约定:一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二是放学后15分钟一定要回到家,然后在家认真读书。你能做到吗?”“我一定能做到!”小周斩钉截铁地说。刘老师将以小周“酷爱读书”为主线,写下的《将读书进行到底》一文,打印在了一张红纸上:那节语文课上,刘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离下课还有15分钟,他便安排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刘老师照例在教室里走动着,观察着同学们读书的情况。同学们大声诵读,刘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当刘老师踱到小周桌前时,小周没有发觉刘老师,仍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悲惨世界》。看到小周手中的书以及被他冷落的语文课本,刘老师气就不打一处来,怒目圆睁,脸憋得通红。刘老师猛地把《悲惨世界》从小周手中夺过来,狠狠地向教室墙角扔去……

纪实的“下水文”,传达了刘老师对小周爱读书的赞赏和老师不妥做法的忏悔和道歉。此后几天的课堂上,一向好动的小周坐得非常端正,从来没有举过手的他曾多次举手回答问题。刘老师从小周爷爷那里还得知,放学后,小周变得早早就回到家。后来小周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刘老师,您在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室里的那条蛇是我放的,请您原谅我。我想当一次老师,给同学们再讲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也算将功补过吧!您答应我好吗?”刘老师高兴地日记的后面写上了:“刘老师相信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为你的勇敢喝彩,加油!”

也许是这不经意的放手,圆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的梦,小学毕业考试时,小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初中。

《给他一个理由》让经常迟到逃学的小强改邪归正;《你的影子》让一向“破罐子破摔”的小阳重拾学习的信心;《苹果乐》让一向自闭的小涛重温班级大家庭的温暖;《他的偶像》让经常打架的小霄学会了团结……篇篇“下水文”,不仅叩开了一个个“后进生”尘封已久的心扉,而且给许多迷失自我的“后进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享受只有做班主任才能拥有的别样幸福

教师是从事根的事业,只有像根一样扎根土地,自然会得到花果的回报。当记者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刘老师,你认为,教育人生的成功应该归结于哪些方面?”

刘老师笑了一下,告诉记者:“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只是在班主任岗位上,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岗位,执著探索,感受着追梦路上的一次次感动,守望着那一份份幸福,我找到了幸福人生的支点,收获着只有做班主任才能拥有的幸福。”

行走在“快乐作文教学研究”的路上,刘老师为每个学生共读书、同写作。一向不爱写作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三百多篇学生作品陆续见诸报端。刘老师说,看着孩子们沉浸在作品发表的喜悦中,他是幸福的。

刘老师还说,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那一刻,他更是幸福的。

刘老师给记者看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刘老师,新年好!我现在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是和您生活的那段时间,让我走出了那个魔鬼世界。也是和您一次次的网络聊天,圆了我当一名网络工程师的梦。欠您的那一学期的生活费,等我参加工作挣钱了加倍还您,呵呵!”我清楚地看到,刘老师的双眼已溢满了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更是只有做教师才会拥有的幸福。

临行前,刘老师向记者展示了《教育文摘周报》头版“点评专家”的一段话:刘沛华是在新课程改革大形势下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造就了他。无论是“乐读、畅说、言真、悟理、怡情”的五步“快乐作文教学法”,还是十年如一日用爱心关爱学生,都与新课改密切相关,是新课改给他带来了快速成长的机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可以说,没有新课改,像这样的农村小学不会产生刘沛华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在教育这方天地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兢兢业业地教学。他深知没有春耕夏播,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秋天丰硕的收获。十年的艰辛,成就了刘沛华。这一点在今天年轻教师中尤为可贵。他还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厚厚的日记,那是他亲身感受学生的真实记录;篇篇论文,那是他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艺术的思考;五步“快乐作文教学法”,那是他继承借鉴、创新思维的见证。

刘老师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一段文字,是对他的最高褒奖,更是教育人生的莫大幸福。

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13

2015年1月9日,我部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观看来了由中纪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

这部专题共分为四集分别是:《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以及《党风正 民风淳》。里面有违纪人员的反思痛恶,有专家阐述作风建设对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还有纪委监察干部对广大党员的忠告和建议。

在《承诺与期盼》中,习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正面临这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习主席的话说明了现在治理党任务的艰巨性,同时说明了党中央对作风建设看得重以后也会抓得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 篇14

2014年年底,中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正式开播。在党员同志及群众中掀起了讨论的热潮,我也认真收看了这部专题片。

这部专题片共有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民风淳》。该片首次披露了30多个违反八项规定案件的细节,其中包括多名省部级官员奢侈浪费的情况。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为观众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作风建设,是一个政党自我进化、强筋壮骨和自我调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及执政目标。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转作风”的序幕,同时也掀起了作风建设工程的新篇章。转作风,既是对党风的端正,又是对政风的政治。求真与务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传统决定作风,有什么样的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只有保持这种本色,我们党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民心所向。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如果作风问题不坚决治理,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使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的每个例子一再提醒我们转变作风的紧迫性。发展中的中国呼唤一个更加高效务实的政府,而作风建设正是对这个诉求的响亮回应。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这两大问题,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勇于较真,敢于亮剑,让群众的急难愁有人问,有人解,让 “ 四风 ” 及其变种原形毕露,失去空间,让党员干部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坚定信念,提升能力,增强本领。

党风正了,有了旗帜,方向明;政风廉了,赢得口碑,社会风气好;作风转了,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习近平说过,要充分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文化惠民永远在路上 篇15

配置文化设施要更加“人性化”。江苏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已达95%以上,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14平方米。在全国“两馆一站”的评估定级中,一级馆总数居全国之首。尽管江苏文化设施越来越高档,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仍有上升空间,需在整体布局上进一步均衡,设备配制上更加实用和先进,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彻底改变少数地区文化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甚至将文化设施用于出租、挪作他用和长期空置的现象。要适应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既重视城市“大剧院”建设,也不忽视乡村“小戏台”建设。要特别关注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与发展,加快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全省基层文化服务点“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全覆盖。对人民群众特别喜爱的文化广场,应当从规划引导、检查确认、活动组织、信息发布等系列规章制度入手,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做到乐民不扰民、开心不闹心。

开展文化活动要“接地气”。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实施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要杜绝脱离实际充满奢靡之风的“大制作”、“大投入”,把重点放在亲民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上来。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要丰富并提升免费开放内涵和能级,努力打造基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继续提升“区域文化联动”、“激情周末”、“社区天天乐”、“百姓大舞台”等一大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弘扬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既保留更多民间艺术精华,又能在有效保护的过程中创新发展。如溱潼会船、秦淮灯会、庙会等民间艺术活动,因其社会公认度比较强,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人们参与往往是自觉主动的。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和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示等公益文化活动,支持、爱护、引导各种群众性文化团队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尽可能给予更多的辅导、指导,为他们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购买文化服务产品不可“任性”。惠民文化产品,既然“惠民”,一定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好事,是群众真正想得到的。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当通过需求进行定制“可以给予”的文化服务产品。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专业优势,挖掘潜力开发紧随时代发展、适合群众身心健康的延伸服务产品,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要进一步发挥国家和省级艺术精品工程的引导带动作用,把那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低价惠民等方式,使普通百姓共享改革成果。优化政府购买渠道,调整集中配送的方式,把演出、图书、电影、展览科技等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农村、送进社区,重点加强对各类特殊群体的优惠供给。同时要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多方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准确掌握老百姓的意见,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符合公众意愿有效配置。

上一篇:文明礼仪活动目标下一篇:初一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