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共8篇)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篇1
1、电子数据讯息作为电子交易各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具有与书面文件同等的法律效力,不能仅因其不是采用传统书面文件的形式而加以歧视。
2、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数据讯息,在具备必要的技术保障下,符合传统法律中书面签名与书面原件的要求,起到与”经签署的文书“和”经签署的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
3、在任何法律诉讼中,电子数据讯息具有与其他传统证据形式相同的可接受性,不因为其是电子数据讯息的形式而不被接受或影响其证据力。
4、以电子数据讯息为载体的电子合同,不因其采用该载体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只要其符合法律的其他一些规定,如不欺诈等,就享有与传统书面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
五、结语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的手段在商业交易中的使用正在迅速增多。对电子交易中电子数据讯息法律效力的确认,对于规范电子交易,保持其高效性,维护其安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法律意义。
技术的变化发展永远不会结束,在当今时代更是日新月异。也许以后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能化解现在所存在的法律障碍,但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只能、也必须采用本文的方法对电子交易中的电子数据讯息的法律效力作出确定,相信这对相关电子技术的发展也能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1] 本文之所以采用”电子交易“的说法,是因为关于”电子商务“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而有不少人将电报、电传、传真等贸易方式也归入到电子商务中,但这些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对象,因此采用”电子交易“,籍以排除这些。
[2] 周仪 等《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月第1版第22页
[3]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a)
[4]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第2条(b)
[5] 香港《电子交易条例》第1部2释义
[6] 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第1条 定义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条
[8] 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3月第1版第11页
[9]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月第1版第112页
[10]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4月第1版第112页
[11] 郑成思 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第1版第255页
[12]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A 目标2
[13] 梅绍祖 等《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第24页
[14] 蒋建平杨毅《电子合同效力问题初探》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3月25日
[15]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A 目标3
参考资料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业示范法颁布指南》
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
香港《电子交易条例》
(美)彼得・G・W・基恩 克雷格・巴伦斯《电子商务辞典》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杨坚争 杨晨光 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2月第1版
姚立新《电子商务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年6月第1版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梅绍祖 范小华 黎希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周仪 等《电子商务法律及案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月第1版
陈小君 主编《合同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王利明 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修订版
孙铁成《计算机网络法律问题》载《法学前沿》1999年第3辑
朱遂斌 等《电子商务合同成立的法律问题》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沈木珠《正确认识电子合同的效力》载《法学杂志》2000年第1期
张世君《网络经济:经济法学研究的新领域》载《法学杂志》年第1期
蒋建平杨毅《电子合同效力问题初探》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3月25日
谢卫东《网络立法势在必行》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19日第9版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篇2
一、电子文件法律证据确认的障碍
1. 技术方面的障碍。
新技术的应用给电子文件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 突出表现为: (1)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难以确认。由于电子文件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 而且复制、修改、删除之后不易被察觉, 同时电子文件在保管利用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 软硬件变化很快, 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和转换新的格式, 这就使得“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这使得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让人难以放心, 一旦发生法律纠纷, 能否在司法过程中被接受为凭据就成为一大难题。 (2) 电子文件的真实安全性难以保障。电子文件载体与信息内容的流动性和互相分离性, 决定了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其一, 电子文件载体性能的不稳定性有可能造成文件中信息的改变。到目前为止, 电子文件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远远比不上纸张, 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原载体上数据进行拷贝, 使之保持常新的状态, 防止信息的丢失。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光盘已经普及, 有理由预见, 将来还会有新的存储介质出现。随之更新的计算机逐渐对老式存储介质不再兼容, 这就要求人们将原存储介质上的东西转换到新型存储介质上, 以保证文件的可访问性, 而转换过程中由于操作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其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的信息编码方案、存储格式、系统软件的不断出现, 将对电子信息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常常无法解开那些过时的代码, 从而要求将原文件迁移到新的技术环境中, 迁移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变异也是不可避免的。 (3) 电子文件的易消失性这一难题无法克服。电子文件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病毒具有多样化、传染性和再生性等特点。它能够通过网络广为扩散, 也可以通过复制、使用传播, 并且它的发作具有偶然性, 不易发现, 令人防不胜防。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 不仅能使电脑指令紊乱, 而且直接导致文件、数据的丢失, 其危害性极大。这是电子文件在保管利用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难题。
2. 法律方面的障碍。
(1) 证据可采性的认可方式。所谓证据可采性, 是指某种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电子文件要想具有法律证据效力, 首先它就要取得法律认可的证据资格。目前, 电子文件的证据可采性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 只是认可的方式不同,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认可方式, 造成了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我国现行证据法把电子文件作为视听资料类证据来使用。根据我国的证据理论, 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该证据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同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的证明关系, 它的证明过程比较简单, 只要查明直接证据本身真实可靠就可弄清楚案件的事实真相。而间接证据是与案件主要事实有间接联系的材料。它只能佐证与案件有关的个别情节或片断, 而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要有多个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锁链才能证明案件事实。在实践中判断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七种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也是以这个为衡量标准的。联系越紧密, 证明力也就越大, 反之亦然。那么, 电子证据到底是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呢?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就可以看出, 我国将电子证据作为间接证据看待, 其证明力比较低。 (2) 证据原始性的认定标准。各国法律对于证据原始性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比如英美法系国家有最佳证据规则的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也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如果按照传统标准来衡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那么电子文件就很难满足传统法律对于证据原始性的要求。因为电子文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件”, 其“原件”只是一堆人们无法识别的电子信号。因此, 这也成为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又一法律障碍。
3. 管理上的障碍。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之所以具有证据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法规以及档案部门的权威和信誉。现行的各项档案法规对破坏档案原始面貌的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就电子文件而言,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方法, 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也都还在逐步制定与探索之中。目前, 国家档案局组建了电子文件归档研究小组, 出版了《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 并且已经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和《CAD电子文件归档与光盘存储办法》两个国家标准。但这只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方法探索道路上的一个开端。应该说目前的管理方法还不是很具体, 原则性描述较多, 可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少。因此, 电子文件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不完善, 构成了确认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障碍。
二、维护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的措施
1. 加强对电子证据真实性的保障。
电子证据的可靠性是其作证据的前提, 为加强电子文件的客观真实性和可采性, 必须加大技术的保障, 以避免纠纷发生和减轻举证难度。为此, 提几项建议: (1) 可以采取安全程度较高的操作平台、可靠的数字认证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与真实。首先, 对电子文件实行“前端控制”。所谓“前端控制”, 是指在电子文件形成之前 (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 , 就对文件形成一直到归档整个过程给予通盘规划, 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 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监督。其次, 为了保证所输入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 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系统中设计有将所有键盘输入和打印输出情况生成日志记录的功能。一旦电子文件要求作为证据时, 可为司法人员提供上述两个日志记录, 便于司法人员对电子文件来源的真实性加以审查。再次, 采取措施防止电子文件被非法篡改。例如, 为防止保密的电子文件信息因电磁辐射而被他人窃取, 应尽可能使用低辐射设备。此外, 还可在计算机周围安装针对电磁辐射的相关干扰器, 以掩盖、抵消电磁辐射信号, 也可将有关计算机设备置于金属屏蔽室中。 (2) 应推行“网络公证”和“信用寄存”制度, 将所有的交易资料、凭据交予信用良好的网络法律服务机构保存, 并对交易环节及时办理公证。由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存储记录, 可以避免双方当事人对该数据信息的猜疑, 因此更具公正性。此外, 网络法律服务机构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 因此通过它作为中介, 对电子文件进行存储, 在发生法律纠纷时, 网络法律服务制度机构存储的电子文件有资格作为诉讼的证据, 其证据效力是毋庸置疑的。 (3) 建立电子文件认证中心, 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和鉴定。
2. 加强立法保障。
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价值是各国法律界不容回避的问题。电子文件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档案立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档案法规中明确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 (1) 从立法上解决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的认可方式问题。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把电子文件作为视听资料类证据, 限制了它的证据效力的发挥。因此, 笔者主张把电子文件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种类加以规定, 以充分发挥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 (2) 解决对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标准问题。对电子文件原始性认定问题最早作出规定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6月制定的《电子贸易示范法》。该法第八条对电子文件证据“原件”作了扩大性解释。根据其规定, 只要有办法保证电子文件首次以其最后形式生成, 可以显示 (即能够被人所感知) 并且保持其完整性, 就构成“原件”, 而不必拘泥于其形式。示范法对于电子文件证据原始性认定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是, 从法律对证据原始性要求的目的出发, 寻求一种扩大解释, 使法律对证据原始性的某种形式上的要求扩至功能等同的所有其他形式, 从而实现从“形式要求”到“功能要求”的转换。这种认定电子文件证据原始性的方法被称为“功能等同法”。该方法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律所采用。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思想, 根据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 作出相应宽松的规定, 以利于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发挥。
3. 发挥档案馆的特殊优势。
档案部门的权威和信誉是证明档案原始性的重要方面, 也是维护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保护档案原件不受损坏, 许多档案馆将档案复印后以复印件提供借阅, 利用者并不怀疑其内容信息的真实性。档案馆盖章证明某段内容出自某某档案, 一般人都会深信。即使付诸公堂, 司法机关拿到盖有档号章的原件, 也很少动用检测手段再去查一查文件载体的形成时间, 这是档案部门权威和信誉的作用。在电子文件时代, 我们仍然要发挥档案馆的特殊优势, 通过档案馆的信誉来确定其法律效力, 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参考文献
[1]电子证据.名家专家论坛, 2005 (4) .
[2]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 2000.
[3]于丽娟.电子文件证据性的法律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0 (6) .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篇3
关键词:电子文件;法律凭证性;法律效力;实现障碍
电子文件是通过调用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利用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的文字来表现,其存储介质是电脑硬盘或软件磁性介质。因此,与传统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加之一些来自外界的对计算机网络的干扰,都可能造成它的丢失、损坏和更改。在诸多研究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作者都把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與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混为一谈。其实,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与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必要的区分。
(1)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讨论电子文件是否具有法律凭证性,即指电子文件在司法过程中能否用以作为证据、发挥凭证性作用来认定事实的特性和能力。电子文件虽然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办公发展下的产物,但其在本质上与传统纸质文件一样。电子文件应该和纸质文件一样具有法律凭证性,这是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近年来趋于公认的观点,笔者亦赞同这一说法。
(2)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在传统上,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产生效力。法律效力强调“法律和法律文件的约束力,通过国家权力赋予法律以效力,是国家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4]。”由此不难看出,“法律效力”是根据国家的权力获得或丧失的。既然如此,讨论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时,更多地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法律赋予的约束力。理论上,电子文件具有不可争辩的法律效力,但是实际生活中,电子文件因其不同的信息载体及信息记录方式而难以确定信息的原始纪录性,故其存在易出错、易丢失和易破坏等问题,从而使得法律效力的确认工作难以进行,致使其在司法过程中难以接受为证据,这也许就是至今国内外法律仍未明确规定电子文件可作为法律证据的原因所在。不过我们知道任何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与法律法规手段的结合来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纪录性,当可以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具有依据凭证作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表现之一就是它的法律效力问题。由于电子文件原始性界定困难,极易引起人们对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作用产生怀疑。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的确立,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依靠科技真正攻克电子文件原始性的界定关[5],这是解决电子文件法律效力问题的基础。其次,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及法律效力,做到有法可依,这是解决电子文件法律效力问题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证据是能够证明某一特征事实的真实存在的一切事实,它具有客观性(也称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等三个基本特征。因此,文件是否具有证据价值,就取决于这三个特征。
(1)电子文件的客观性。电子文件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运用电子计算机或者网络设备进行事物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真实历史记录,只是在记录内容的信息载体上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内容不易为人修改,从而确保了电子文件的客观真实性。
(2)电子文件的关联性。电子文件的关联性是通过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表达出来的。普通的纸质文件本身已经包含了背景信息,如机关的印章、签名等本身就包含在文件载体上。而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指伴随着电子文件的生成和运作过程产生的人员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其客观地反映了电子文件与事务之间的关联性。只要电子文件的保管者能妥善地管理好背景信息,那么电子文件的关联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电子文件的合法性。电子文件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收集、保全和审查制度来实现。如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来确保电子文件来源的合法性与真实性,通过建立安全可靠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确保电子文件不被非法用户修改甚至销毁。可见电子文件的合法性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纸质文件所具有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点,电子文件同样也可以具备,这就构成了电子文件法律凭证的基本理论依据。
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电子文件作为证据在法律上的证明力。然而,证明力的强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不确定性性。尽管我们不能机械地将某一类证据归属于证明力强的证据,而将另一类证据归属于证明力弱的证据,但是证据证明力强弱之分确有规律可循,例如历史档案、历史物证都有强大的无可争辩的证明力。我认为,讨论证据的法律效力应该从证据的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方面来看,客观真实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物和状态,而法律真实则是指法学家根据诉讼规律、证据规则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是有距离的。从以上所述的档案学界对档案的本质属性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档案本身的特性与作为法律证据所应具有的“书面”“原件”“存档”等要求的高度吻合,使档案作为证据时能够达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高度统一。这也正是在法律诉讼中,原始档案具有无可争辩的法律效力,而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尚存争议的关键。如果我们能证明电子文件的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具有高度的统一,那么电子文件就确实有和档案一样的法律效力,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以下几个当面成为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性的重要因素:
(1)来自传统档案学观念的影响。档案学理论将档案的价值基于其原始性,原始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习惯用“原件、原本、原稿”来强调档案这个概念。而电子文件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因此,如果继续拘泥于“原件”的概念,必然会阻碍人们对电子文件价值的认识和利用,这是电子文件法律凭据效力难以确定的障碍之一。
(2)电子文件的不完善管理易导致电子文件证据性的丢失。第一,电子文件本身所具有的数据易消失性、非安全性、易改动性、易出错性和对电子计算机系统设备的依赖性等特点,使得电子文件的安全保管和维护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电子文件容易丢失其真实性和证据性。第二,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使得外界对电子文件证据性的维护难以放心虽然国外对电子文件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国际标准。
当然,我衷心希望,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最终将弥补其自身的缺陷,使电子证据成为证据王国中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赵雪.电子文件法律效力认识的几个误区[J].湖北档案,2002(07):4
[2]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技进步与对策,2003(02):14
[3]于海防.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技术、经济视角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学,2002(01):2-7
论工伤私了的法律效力 篇4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工伤私了的法律效力
作者:王达想
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法学 年级:2011年秋季 学号:1165001262XXX 指导教师:蔡红东 2013年 5月
目 录
论文摘要„„„„„„„„„„„„„„„„„„„„„„„„„„„„„03 一 工伤私了协议的概念„„„„„„„„„„„„„„„„„„„„„„04 二 工伤私了的主要原因„„„„„„„„„„„„„„„„„„„„„„04
(一)单位逃避法律责任,使用胁迫方式签订工伤私了协议„„„„„„„04
(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难„„„„„„05
(三)工伤求偿程序复杂,处理时间漫长„„„„„„„„„„„„„„„05
(四)工伤私了赔偿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规定„„„„„„„„„„„„06 三 解决工伤赔偿私定协议法律效力存在争议„„„„„„„„„„„„„06 四 私了的工伤协议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08
(一)工伤私了协议公平合理因视为有效„„„„„„„„„„„„„„08
(二)工伤私了协议不公,不具法律效力„„„„„„„„„„„„„„08 参考文献„„„„„„„„„„„„„„„„„„„„„„„„„„„„„10
论文摘要
当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大部分受伤的劳动者都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和解协议。一方面,可以避免双方就此事过多纠缠;另一方面,在双方都自愿签订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劳动者能较快拿到相应的赔付。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者的伤残等级赔付,在劳动者不清楚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赔偿很可能低于法定的赔偿数额。对于这种私了工伤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拟对工伤私了协议的法律效力进行分析,以期待能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工伤、私了协议、法律效力、赔偿
论工伤私了的法律效力
一、工伤私了协议的概念
所谓工伤私了协议,是指劳动者在发生工伤后根据一方当事人提议或通过中间人主持,经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私下自行协商达成的解决劳动者工伤保险待遇的一种协商。该协议中的中间人仅指民间应邀或主动参与双方争议协调的个人而不包括组织。故其效性质不同于人民调解协议。这种私了工伤协议能够快速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纠纷,私了协议的内容也比较容易履行。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工伤赔偿私自达成协议,从而达到快速的解决劳动者因工受伤赔偿的问题。那么这种工伤私了协议的法律效力究竟如何,被越来越多的法律工作者提起并讨论。在遇到私了协议的情况下,是一概地认为此类私了协议因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归于无效呢,还是有条件地承认该类私了协议的效力,是摆在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对该类私了协议处理妥善的话,有利于帮助因工受伤的劳动者能尽快得到用人单位的赔偿,及时治疗,以其更好地恢复伤情,同时也有利于劳资关系的良好发展,缓和一定的社会矛盾。但是,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者的伤残等级赔付,在劳动者不清楚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赔偿很可能低于法定的赔偿数额。对于这种私了工伤协议的效力如何认定,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分歧。下面本人结合工伤私了赔偿协议的一些实际案例研究分析,以为相关争议做一个参考。
二、工伤私了的主要原因
劳动者发生工伤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伤私了协议”是一件经常发生的现象。本人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单位逃避法律责任,使用胁迫方式签订工伤私了协议
用人单位为逃避《劳动法》规定的安全责任和工伤保险等相关法律责任,为达到目的,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办法、手段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应得待遇。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我国发生各类较大事故1760起,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为83196人,特别是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农民工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80%以上。我国从事有毒有害生产的企业数量约1万家,接触职业
危害因素的人数约2亿人左右,其中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超过2500万人,农民工是职业病患病主体人群,而在这些受伤劳动者中近80%都是通过与单位签订私了协议解决赔偿问题,由于多数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律维权,不了解劳动法律法规所赋予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知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单位或企业为逃避相关法律责任,降低赔偿受工伤人员应得的保障报酬,通过用各种手段,诱使胁迫受害人签订工伤私了协议,受伤劳动者有的在出现困难时出于无奈,或者贪一时之利,被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伤私了协议”。例如:王某在一家公司上班,公司一直未与王某签订劳动合同,也未为其参加工伤保险。2012年6月11日21时许,被害人王某在去上班的路上被一拖拉机撞翻,昏迷不醒,肇事司机逃逸。公司在王某送医院抢救的过程中用去3万余元,王某家人也用去了8000多医疗费,但王某一直没有苏醒过来,王某家人要求公司继续出钱抢救王某,但公司称除非王某家人同意与公司签下“XX公司一次性付王某家属6万元,无论王某能否苏醒,均不再与公司有任何联系”等内容的书面协议。因为救人心切,急需交医药费,王某的家属不情愿的在协议上签了字,但王某最终未能苏醒过来。之后王某的家属在进行工伤认定后向公司要求支付王某因工死亡的相关待遇,公司以已与王某家属签订了书面协议为由,拒绝支付相关待遇。
(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难
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3亿人,而参加工伤保险人数约为5000万,比例为21.8%,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将农民工排除在工伤保险统筹之外,没有为劳动者交纳工伤保险,导致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致使劳动者在发生工伤后权益得不到保障,只能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另外,大多数农民工属于临时性,灵活性就业,工作岗位不定,特别是一些从事建筑类行业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不便,导致工伤后签订私了赔偿协议现象较为普遍。
(三)工伤求偿程序复杂,处理时间漫长
劳动者工伤求偿难,程序繁杂,处理时间漫长,未参保的农民工受工伤后,如未能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工伤待遇,他们将申请相关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和鉴定,但工伤认定需要单位和企业配合,主要依靠内部人员提供相关证据,大多单位和企业为逃避相应赔偿,会制造各种不利于工伤认定的证据,导致工伤认定难,即使工伤认定成功后由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若农民工不服仲裁结果,还需进行上诉,进入司法程序。这一系列的工伤处理程序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有些复杂案件可能要拖上3—5年,甚至更长时间,对个人极为不利,对单位和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劳动者因为诉累只好望而却步,答应私了,长痛不如短痛,究其各种原因导致工伤私了事件时有发生。
(四)工伤私了赔偿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并没有关于工伤私了的强制规定,是造成发生工伤后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工伤私了协议的原因之一。通过本人查阅大量法律条文和相关资料,对工伤事故赔偿,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未规定必须通过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处理,也没有规定工伤私了协议绝对无效。现实中如果用人单位未对工伤事故进行上报,仅是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问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其承担的是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是行政管理责任和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是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对工伤事故的赔偿,并未禁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私了,因此,工伤私了协议并未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大多未缴纳工伤保险的劳动者为图省事,多会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私了协议。
三、解决工伤赔偿私定协议法律效力存在争议
前面提到的案例中个人发生工伤后与单位签订私了赔偿协议就属于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案件审理时就存在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协议有效,王某家属不得再向公司要求王某因工伤死亡的相关待遇。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和解。王某家属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签订的书面协议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对其产生的法律效力应具有预见性,因而签订的该协议为有效协议。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协议无效。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法释[2010]12号)第十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
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提出的协议是在王某昏迷不醒,继续用钱的情况下,王某家属不懂法律,加上救人心切,才签下这份协议,而且协议内容规定的一次性支付6万元就与此事无关,与工伤待遇四五十万甚至更多的赔偿金额悬殊过大,该协议显失公平,应属无效协议。
本案中笔者认为公司与王某家属签订的工商赔偿私了协议为无效协议,理由如下:
第一,判断某一协议是否有效,应该以该协议是否符合有效或无效协议的要件为判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此两项规定表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法律认可此解决途径。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法释[2010]12号)第十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显失公平的合同、协议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本案中,王某家属文化程度低,年龄大,不懂得劳动法律规定,为了能尽快拿到钱去救昏迷不醒的王某,不得已签下了该协议,公司一次性支付的6万元与工伤赔偿金额悬殊较大,该协议应认定为显失公平,应属无效协议。
第二,从立法的精神和目的来看,法律设定条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法释[2010]12号)第十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目的在于保护弱势方在紧急情况下签订的不公平协议能得到法律公正的保护,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应予撤销,不仅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切实保障了公平原则的实现。
此案最终法院根据民法中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协议必须遵循公平、合法性原则协商订立,显失公平的协议自订立起即不具有法律效力等规定,判决工伤事故中受害的王某家属,在与用人单位协商处理工伤事宜中,虽与该公 7
司签订了调解协议,但其所获赔付金额明显低于工伤保险政策中规定的标准,判决用人单位依照工伤保险相关规定予以补差赔偿王某家属34万元。
四、私了的工伤协议是否有效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
如今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发生工伤以后,用人单位私下与劳动者就工伤赔偿问题达成协议的情况越来越多。那么这种工伤私了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究竟法律效力如何呢?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
(一)工伤私了协议公平合理因视为有效
如用人单位未对工伤事故进行上报,仅是违反劳动行政管理的问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对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但对工伤事故的赔偿,并未禁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私了,因此,工伤私了协议并未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认为无效。而且工伤私了并未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无论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还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都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劳资双方可调解解决。如果强制规定发生工伤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那么工伤赔偿程序上的复杂和繁琐,并不代表工伤劳动者的权益就能得到及时全面的保障。特别是未参加工伤保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规定,首先,双方要进行工伤认定程序(劳动部门收到材料后60日内进行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收到申请之60日内做出鉴定结论,必要时可延长30日)——工伤赔偿仲裁程序(受理仲裁申请后60日内)—— 一审(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最长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 二审(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请本院院长批准)。由此可见,如果严格按照上面的程序进行理赔,不仅占用了劳动行政部门、仲裁委员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牵涉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人力物力,并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及时维护。所以,在发生工伤后私下签订的和解协议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因视为有效。
(二)工伤私了协议不公,不具法律效力
私下签订的和解协议是否有效也需区别对待。在发生工伤后,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尽快处理,另一方面劳动者怕用人单位翻脸不人,双方都希望能够在短时 8
间内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协议,这个时候要么劳动者伤情尚未稳定,要么虽然稳定或已出院但并未进行工伤鉴定,在此基础上达成了和解协议。签订这种协议后,协议可能面临的无效或可变更的风险将由用人单位来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根据该规定,工伤私了协议双方自愿的,如果赔偿金额低于劳动者应得金额(如果赔偿标准低于劳动者实际工伤赔偿标准),劳动者可以通过诉讼要求补足。如:劳动者发生工伤后,法定工伤待遇应是15万元,协议赔偿金额是10万元,那么劳动者可以申请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追要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另外5万元。当然,如果用人单位赔偿的金额高于劳动者应得赔偿,则不存在再行补足的向题,但用人单位也无法要求劳动者退回。
参考文献:
[1]李建、孔昌生、陈刚主编:《工伤保险条例问答》、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2]姜颖主编:《劳动争议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版。
[3]赵旭东主编:《合同学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4]贾俊玲主编:《劳动学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5]闫宝卿主编《劳动保障监察案例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6]刁翠萍主编《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规章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篇5
日期:20121012作者:来源:山东法制报
2011年6月20日,原告赵某向被告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了工伤认定申请表,该申请表中原告自述受伤经过:2010年7月28日上午,原告在公司仓库南大门料堆上抬本工段的抽空管子时,不慎踩滑扭伤腰部,以后感觉腰部酸痛麻木,双腿麻木,不能正常行走,原告当天请假回家休息。原告同时提供了其在某市人民医院的诊疗记录,记录时间2010年 8月3 日,记录内容为“腰部受伤后疼痛半天,半天前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诊断证明中记录内容为“半天前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被告受理后,对原告提供的证人证言进行了调查核实。被告认为,病历、诊断证明中原告自述的受伤时间,与此后原告申请认定工伤时陈述的受伤时间及证人证言不符,不能证明系在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因工作原因而受伤,因此不能认定为工伤,故下达了不予认定工伤的认定结论。原告认为,病历及诊断证明中对于受伤时间记载错误,因医生的书写不规范,导致原告无法辨认书写内容,也无法及时纠正受伤时间的错误记载。原告不服,于2012年 5月8 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认为,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病历是医务人员问诊后,对原告的陈述而进行的客观记载,也是原告受伤后的首次陈述,其可信度和效力应予认定。
如果病历对事实的记载内容客观、清楚,则不能仅以病历、诊断证明书写不规范而否定其所记载内容的真实性。病历是医务人员经过对病人询问,结合其诊疗过程而进行的记录,诊断证明是医院根据病历及诊疗情况对病人伤情所作的客观证明。病历及诊断证明所记载内容客观真实,原告对记载的受伤时间虽有异议,但没有提供相反的证据予以推翻,因此对于原告的主张,本院不予支持。病历、诊断证明中记载的受伤时间,与原告此后申请认定工伤时提供的申请表、证人证言陈述的受伤时间前后矛盾,不能确认原告诊断证明中的伤情系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因工作原因而受伤,因此被告作出不予认定的结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应予维持。
如何确认病历、诊断证明在工伤确认案件中的证据效力?
病历是医生记录病人疾病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医院对疾病诊断、检查和治疗情况的有效载体,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其中,受伤时间和受伤原因是医生接诊后对病人陈述的客观记录,其证据效力毋庸置疑,可信度高于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申请人提供的其他证据。诊断证明是医疗单位依据病历等诊疗结果而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从证据角度而言,病历和诊断证明均具备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和证明力,从而具备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力,同时也是作为司法鉴定、因病退休、工伤、残疾鉴定、保险索赔等重要依据之一。诊断证明系医疗机构出
具的法律文件,效力略优于普通病历,但在工伤行政确认案件中,病历及诊断证明的证据效力应结合其他证据作出综合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申请工伤认定应提交医疗诊断证明,工伤认定申请应包括职工伤害时间、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医疗诊断证明应包括具体伤害时间、伤害部位及伤害程度,以使当事人因工受伤与其因其他因素所受伤害相区分。诊断证明、病历与证人证言、工伤认定行政部门对证人的调查核实等证据具有同等效力,在工伤认定中要结合上述证据来综合判断。诊断证明和病历只有在与申请人的陈述、证人证言、工伤认定部门对证人的调查核实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的情况下,方可认定其证据效力从而认定为工伤。本案中,申请人在工伤认定申请中自述受伤时间、证人证言与诊断证明所记载的时间相隔较大,且诊断证明、病历中记载的受伤时间系在原告请假在家期间,故不能确定其诊断证明中的伤害系因工受伤。因此,劳动工伤认定部门不予认定工伤的结论是正确的。
分居协议的法律效力 篇6
1、什么是?分居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2、夫妻分居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3、夫妻分居协议
4、起草分居协议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说明在分居期间,夫妻双方不再有义务与其丈夫或妻子同居。
2)协议中要说明子女由谁抚养,如何承担以及探望权如何行使。
3)可以对分居期间的财产进行约定,如无约定或无法达成协议,则仍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4)分居的期限,应以3个月至2年为限,期限届满,如一方当事人依然认为感情无法复合而要求离婚的,可协议离婚或持该协议向法院起诉离婚。
5)分居的终止,协议分居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而终止,但应当制作终止分居的书面协议,或办理终止分居的公证。
6)实践中,几乎所有公证处都没有将分居协议明确列入民事协议公证的范围,当事人如果在当地公证处拒绝受理的情况下,可选择找当地律师事务所律师见证,或两个邻居,同事见证的方式,或者只要双方同时签字认可即可,而不必公证及见证。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132,4296,6417(免费)
执业律所:广东蛇口律师事务所(中国首家律所)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 篇7
一、电子签名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电子签名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电子签名, 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电子商务中文件通过数据电文方式形成失去了传统签名所需依附的有形介质, 这就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识别交易当事人、保证交易安全。这种技术就被称为电子签名。构成电子签名必须具备识别签名人, 表明签名人对文件内容的确认, 表明签名人对文件内容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三个功能。
电子签名的形式多样, 大致分为图像, 密码口令, 生物技术三种。图像形式主要指附着于电文数据的手写签名的数字化图像, 密码口令主要指向签名人发出证实身份的密码或计算机口令, 生物技术则主要指采用指纹或眼虹膜透视等特定生物技术识别工具, 对签名人进行辨别。
电子签名作为一种电子商务签名的新方式, 有其特有的技术特征与法律特征。总体来讲电子签名具有非直观性, 特殊认证性, 更改隐蔽性, 不安全性的法律特征。目前在电子商务中电子签名仅表现为特定代码, 无法通过电子数据传递亲笔签名, 通过该代码与特定人相联系来反映签字人的认可构成电子签名的非直观性;有关专家通过职业鉴定可进行传统签名的认证, 而电子签名则需要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来比较认定, 专业性较强, 构成电子签名的特殊认证性;电子签名更改的隐蔽性表现为更改仅需在认证系统将代码本身或代码与签名人间的数据映射关系排列组合更改, 更改隐蔽性强;不安全性则表现为网络风险高, 安全盲区多, 黑客病毒等泛滥等。
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签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但其法律效力是不容回避和否认的。“功能同等”原则时国际上认可电子签名方式所采用的标准, 也就是说电子签名与传统签名在法律上获得同样的认可。事实上,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已得到认可, 例如ATM交易, 以私人密码代替交易人的签名;淘宝等网络购物交易, 以密码口令代替交易人签名等。
二、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存在的问题
网络交易环境开放, 安全风险也随之提高, 黑客、垃圾邮件、病毒攻击大量存在于互联网络之中这些都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另外信息代码等数据传输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错误, 代码信息泄露、被盗等情况均可能出现, 签名人的否认等都会产生电子签名效力的认定问题。司法实践中, 电子签名的认定, 认定主体都存在着问题。
1. 电子签名的认定
第一, 直接认定困难。电子签名的效力审查, 要从其生成、存储、传递、收集等各个数据传输环节进行证明, 但这种证明往往难以实现, 需要相当专业的技术支持。《电子签名法》中规定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要满足能够有效表现所载内容并可随时调查取用以及能够可靠保证字形成时内容完整未被更改的条件。条文规定数据在交换、储存及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其完整性, 但实际中形成和维护数据电文的环境复杂, 信息容易被破坏, 很难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完整、不被更改, 因而直接认定电子签名相当困难。
第二, 认证法律制度规则不健全。《电子签名法》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步法律, 因而很难涵盖电子商务的全部法律范畴, 对认证机构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够明确, 技术更新等问题也会影响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定。这些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大量问题, 给电子签名的认定带来困难。
2. 电子签名的认定主体
《电子签名法》明确了认定机构的法律地位及认定程序。电子认证服务的提供者, 即第三方认证机构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在电子签名中起到核心执行机构作用。《电子签名法》对认证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和行政许可程序做出了相关规定, 确立了认证机构作为认定主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可信性和公正性。我国自2003年设立第一家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机构以来, 电子数据的司法鉴定趋于独立, 但对电子签名的司法鉴定仍属空白。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与电子认证的目的基本相同, 有学者指出可由电子签名认证机构作为电子签名认定主体, 但在实践中, 认证机构作为认定主体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认定主体资质欠缺。目前电子签名的认证机构主要分为政府机关引导的省市认证机构、行业认证机构、商业认证机构三类, 但这些认证机构大多属于自建机构且处于未经行政许可营运的状态, 是否符合《电子签名法》所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尚不可确认, 以其作为认定主体是否合适仍有待考量。
第二, 中立性不足。电子认证机构是发放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网络密钥的主体, 其作为认定主体鉴定自己发放的数字证书容易丧失第三方立场, 中立性明显不足。另外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电子签名技术发放功能、认证功能、信赖功能三者之间应具备独立性, 认证机构兼具发放, 认证同时又是信赖方, 三个功能虽相对独立但主体重合, 这样使得中立性无法明确体现。
第三, 公信力存疑。电子机构的性质其实是一种企业法人, 实行市场化运行, 企业化管理, 具有一定的趋利性。这种趋利性的经营理念将制约其鉴定意见的公信力, 使得其出具的鉴定意见较专门司法鉴定机构所出具的鉴定意见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
三、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的完善
研究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推定, 可以解决在认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基于直接认定的困难性, 可采取间接认定的方式。具体是指通过对其他因素可靠性的认定来推定某一数据资料具有真实性, 从而侧面认定其法律效力。具体方法有自认、证人作证与推定等。司法实践中对于电子签名效力的认定, 可以采取推定的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信赖方能够证明法律所规定的内容, 则推定该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
针对认证法律制度规则不健全。则需要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电子签名法》应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 配套法规等, 明确具体操作问题, 指导司法实践活动。首先, 要做到《电子签名法》与整个行业的法律法规相互衔接;其次, 贯彻实施要依靠配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乃至行业性规范来支撑完善;另外, 应当健全我国信用服务体系, 各方协调, 综合推进。
四、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主体的完善
由于我国没有设立认定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专门机构, 目前我国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的主体主要是法院及相关认证机构。但是由于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其认定对法院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法院甚至拒绝受理此类案件, 对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法院在认定电子签名法律效力时受到专业知识的限制, 对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定存在困难。因而建议设立认定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专门机构, 机构可以由政府指导或授权组建, 以政府信誉作为其认定效力的保障, 也可以政府或政府授权的认定机构为认定体系的核心, 同时允许其他机构申请成为认定机构的折衷型模式。认定机构应具有独立性, 合法性, 权威性, 中立性, 保密性的特点, 以保证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认证机构目前构成我国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的主要主体, 针对其在司法实践中显现出的缺陷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严格市场准入与行政许可, 确保认证机构资质及技术基础。依据《电子签名法》所做出的规定, 应消除无行政许可的认证机构, 提升认证机构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建议对自建认证机构进行审核, 符合《电子签名法》所规定的市场准入标准的, 确认其资质;不符合标准的, 依法取缔。提高认证机构的技术, 以高新技术提高取证科学性, 保证认定准确性。
第二, 增强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的中立性。电子签名网络密匙的发放环节及认定环节应当独立开来, 避免同一家认证机构认证自己发放的电子签名, 可以相对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主体的中立性。但仍不可避免电子签名认证机构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相较认证机构而言, 独立的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机构更具中立性。
第三, 提升公信力。公信力的提升应当靠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行业诚信度的提升自然会提升认证机构的公信力, 由于认证机构的营利性质无法改变, 公信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市场准入标准严格, 认证机构资质得到法律确认, 持行政许可依法运营, 其公信力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摘要:电子签名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电子签名并非一种安全的签名手段, 在诸多环节存在着安全隐患。由于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定需要较强的专业性知识, 本文对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主体进行研究。提出应由具有专业性, 中立性以及公信力的主体来完成对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定。
关键词:电子签名,法律效力,认定主体
参考文献
[1]刘颖.电子资金划拨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1.
[2]万以娴.电子签字法律问题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3]叶知年.电子商务法论:电子合同研究[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4]刘满达.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认定[J].法学, 2011 (2)
[5]牛秀英.关于《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法律效力认可问题的司考[J].交流, 2010 (4)
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 电子文件; 法律证据效力; 影响因素; 保障措施
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及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电子文件产生并得以广泛应用,以往的飞鸽传书逐为现在的e-mail所取代,传统的贸易也开始向电子商务发展,人们无时无刻享受着计算机电子文件带来的便利。然而,人们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难题。电子邮件能否像传统书信一样可作为法律证据?享有版权的电子纹件在网络上任意传播是否侵权?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电子纹件法律效力问题。
一、电子文件具有法律证据效力的基本条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电子纹件具有法律证据作用,我国也不例外。2004年8月28日我国首部真正意义的信息化法律《电子签名法》颁行,为电子纹件具有法律证据作用奠定了可靠的法律基础。该法规定了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字或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其生成的电子纹件与书面文书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是有了法律的保障,并不意味着电子文件就当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证据效力。电子纹件的法律证据效力还需以其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三个基本证据特征为基础。
1、电子文件的客观实践性
真实性是保证电子纹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是电子纹件反映历史原貌,构成社会价值,得以作为社会记忆长久保存的前提。电子纹件在作为证据材料时,需引述文件的内容,出示有关影像,播放声音和镜头等,这些是法律引为证据的实质内容,倘若这些内容失真,电子文件所记载的就无法客观地反映其原始的面貌,也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价值,其法律证据作用就更无从谈起。
2、电子文件的相关性
电子文件必须与所发生的案件的待证事实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才能作为证据材料,发挥其效力,电子文件的证据相关性说明了电子纹件作为法律证据资料的根本条件,这是电子文件的证据相关性。因为如果电子文件与所发生案件的待证事实完全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不管电子文件的内容多么真实、可靠和完整,它也不能作为呈堂证供,其自然也就没有了相关的法律证据效力了。
3、电子纹件的合法性
电子文件作为证据材料的取证程序须具有合法性,也是电子文件具备法律证据效力的客观要求,这是法律证据的普遍要求。因为一份电子文件证据材料的取证若本身就违法,那它又何能作为证据材料来使用呢,更谈不上法律证据效力的问题了。这也客观上要求法定人员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不能利用职权采取不正当的手法获取信息,以确保电子文件证据材料的来源合法。
二、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影响因素
虽然我国法律承认电子文件可被采纳为法律证据,但与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易被篡改、被伪造,且修改后几乎不留痕迹。所以当电子文件作为证据提出后,人们普遍会对其真实性感到怀疑,而人们感到怀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因素
虽然电子文件可作为法律证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有相关的专门法出台,如《电子签名法》,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电子文件的立法严重落后于电子文件的客观要求。由于《电子签名法》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因此把电子文件作为视听资料类证据还是其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视听资料的定义、分类及审查方式和标准,在视听资料未明确规定而把电子文件列入其中有失妥当。另外,《档案法》及国家相关法规对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技术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给人们留下电子文件没有法律保障的印象,使得人们在利用电子文件时信心不足,造成一定的损失。
2、管理因素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电子纹件管理方法,与其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也都还在慢慢逐步制定和探索之中。目前有关单位已经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但这也只是一个开端而已,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管理设施,我国在探索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技术因素
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发挥总用都需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其正常的运作、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套标准化体系之上的。要确保一份文件的可读性,我们须保留老系统,或者进行系统之间的转换、迁移工作,对系统的强烈依赖性是制约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重要因素。
同时,电子文件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相对较短,材料的氧化、变质和磁场的影响很容易破坏磁介质上存储的数据,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编码方案、系统软件的不断出现和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性都可能对信息的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电子文件法律效力发挥。
三、为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依据提供保障措施
如同以上分析,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维护其效力,我们也应从各方面下手,为其提供保障。
1、加快立法,從根本上确立电子文件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电子文件立法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还极不健全,我们应当首先加强电子文件的立法,加快在《档案法》及国家相关法规中对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技术标准进行明确。一方面,我们要把电子文件从视听资料证据类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种类加以规定,从而解决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问题,以充分发挥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电子文件的技术标准及保管要求,对于大部分非机密、定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可利用纯电子文件管理的方式,解决用“双轨制”保存电子文件带来的麻烦;并统一规范电子文件的格式,便于电子文件有效性的确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建立电子纹件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培养管理人才
除了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外,我们还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电子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涉及管理规则以及质量要求。电子文件的流程、为真正实现电子文件的全过程管理,我们要建立一个涵盖电子文件全部管理活动的目标体系、程序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为了保障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性,我们还要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保管及使用电子文件的法规标准,规范各部门各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归档。针对我国电子文件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应积极鼓励广大档案工作者从事电子文件的研究工作,探索电子文件的内在规律,壮大电子文件的科研力量并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3、加强技术改革,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性
技术革新是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可靠性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控制措施,保障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针对电子文件的系统依赖性,我们在开发新的系统时,应尽量扩大其兼容性,保证旧系统生成的文件在新系统中可完整无误地读出;对于重要的电子文件,最好是移交数字档案馆保管或保留一份纸质档案并有主管人员的签名确认。而对电子文件易修改而不被察觉的特点,我们要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科学設计,凡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操作,都有相应的不可更改的内容及时间记录,确保该记录检查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或者利用一次数字签证技术或写入式光盘,防止电子文件信息被篡改。
目前 ,我国的电子文件在理论上虽已具备法律证据效力,并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目前还缺乏对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性的全面的权威的法律规定,而且从技术条件上来看,我国还不够成熟,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子文件往往还无法发挥其作用。希望广大档案工作者及有关部门能够切实认识到我国目前电子文件管理运用现状上的尴尬,早日使电子文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熊炜.关于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思考[J].湖北档案,2005,1.
[4] 陈洪远.如何为确立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作用提供保障[J].湖北档案,2002,12.
【论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推荐阅读:
电子病历的利弊与改进07-21
电子病历的实施与管理06-04
结构化的电子病历07-06
XML电子病历的加密12-16
电子病历10-10
电子病历系统05-17
电子病历应用05-20
门诊电子病历08-22
电子病历认证10-02
电子病历档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