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项训练第1周

2024-10-22

阅读专项训练第1周(共7篇)

阅读专项训练第1周 篇1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初一英语阅读

No.01编制: 孙珊珊

龙梅

审核:

审批:

2014-02-17

第1周阅读指导

阅读目标:

1.认真阅读,提升阅读量,培养英语阅读速度。

2.掌握前挂后联,猜读跳读等阅读方法,理清故事脉络,并能运用英语复述故事概要,培养英语理解力和判断力,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3.通过阅读,提升人性修养,积累人文社会智慧,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力,形成国际视野,做未来世界的领导者。阅读书目:

阅读轻松英语名作欣赏《阿拉丁和神灯》第1章和第2章。阅读时间安排:

周一和周二下午英语阅读课,由英语老师进行阅读指导; 阅读要求:

1.认真对待,保证阅读的时间与质量;

2.认真阅读,做好重点单词和短语的摘抄,不应付; 3.书写认真,字迹清晰,独立完成P01-P31。阅读指导《阿拉丁和神灯》第1章和第2章:

The Evil Magician & The Beautiful Princess

1.作品简介:

《阿拉丁和神灯》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阿拉丁在村里是个懒孩子,成天惹是生非。一天,他遇到了一名巫师。巫师自称是他的叔叔,并把他带到大山里,让他到一个洞穴中去取一盏旧灯。阿拉丁对巫师说,如果不先把他从洞里放出来,就不交出那盏灯。巫师非常生气,把阿拉丁关在了洞里。被困在洞里两天之后,阿拉丁无意中擦了擦巫师先前借给他用的指环,一个巨大的精灵出现了,在精灵的帮助下,阿拉丁和公主结了婚,巫师喝了毒酒死去了。最后,阿拉丁和妻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2.《阿拉丁和神灯》第1章和第2章导读

《阿拉丁和神灯》第1章和第2章重点看:很久以前,有个懒孩子叫阿拉丁,成天惹是生非。一天,一个男人来找阿拉丁,并把阿拉丁带到山谷之中。并用指环打开一道门让阿拉丁去到那个洞里。阿拉丁在洞里发现了一盏神灯并利用那盏灯满足了自己的所有需求。阿拉丁和公主结婚,并成为了国王军队的指挥官。带着阅读指导,走进第1章和第2章的阅读。

重点积累以下短语和句型,并标注中文:(1)a lazy boy(2)all day long(3)play with(4)look like(5)be surprised(6)live in(7)in front of(8)pick up(9)go down(10)plan to

(11)He ran home as fast as he could.… 3.阅读的方法:

先读P2阅读准备后读正文,快速地阅读文章,将精彩的段落,精彩的语句以及重要的短语在书本中标记,并记录在典题本上。

做好批注。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的读书方法。同学们要养成随时做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云南昌乐实验中学初一英语阅读

No.01编制: 孙珊珊

龙梅

审核:

审批:

2014-02-17

1.Was Aladdin’s father dead? 2.When the magician said the magic word, what happened? 3.Where did Aladdin find the lamp? 4.Was the magician really Aladdin’s uncle? 5.How long did Aladdin stay in the dark? 6.Did the genie of ring take Aladdin out of the cave? 7.Did the King agree to let Aladdin marry the Princess after three months 8.After seeing the Princess, did Aladdin want to marry her? 9.Did the genie kill the chief advisor’s son? 10.Did Aladdin become the captain of the King’s army?

阅读专项训练第1周 篇2

一、完成本课教学的7步骤

1.热身运动。由闲谈导入课堂, 先微笑询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在中考中哪个专项训练所占的分值最多? 待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把准备好的中考试卷中各个专项训练所占的比例图呈现给学生看, 学生抢着回答是阅读理解时, 再把前两年中考试卷各个专项所占的比例图拿出来边看边宣布并确定, 阅读理解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是最大的, 因此提醒学生在中考中考英语时一定不能对阅读理解掉以轻心。

2.Pre-task Check your pre-learning achievement检查学生课前所做的四篇阅读理解, 并进行一一讲解。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要学会先猜测所做的题目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要能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理解的题型。然后再通过四篇阅读理解来引出阅读理解常见的四种题型——细节理解题、词意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与标题归纳题。

3.While-task对阅读理解常见的题型——细节理解题、词意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与标题归纳题。并结合历年来的江苏中考题进行一一讲解。在此讲解中并且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运用小组争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题型讲解完毕, 进入到本课的小组合作环节。这也是我们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讨论他们通常是用什么方法来做阅读理解的——正向解题法、逆向解题法及它们的利弊。正向解题法的优缺点是: 答题速度快, 但正确率相对低一些。逆向解题法的优缺点是:答题正确率高, 但较费时。

5.Post-task What have we learnt today? 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做相关练习加以巩固。

6.情感升华。引出本节课的谚语——熟能生巧。来提醒学生要想做好阅读理解一定要多做练习。

7.家庭作业。完成导学案与阅读理解相关练习。

二、反思

1.巧妙导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一节优质课, 不但要求教师潜心备课, 熟悉教材、了解教材, 而且要求教师优化课堂, 增强趣味性, 最大限度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兴趣, 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这得靠教师巧妙构思, 设计合情合理的导入方式。这节课从教师随口询问学生知道在中考中哪个专项训练所占的分值最多?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关注神经, 一下把他们吸引住了, 连后进生也跃跃试试, 积极配合。信心是动力, 目标是方向。因此树立信心, 明确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中考阅读理解生词多, 课文长而且难, 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因此, 信心十足, 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 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 注重授课的艺术,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 既有教师灵活的教, 也应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中避免了以往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习这一模式。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亲自读题解题, 增强了学习趣味性, 引发学生思考、记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指导性。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亦学得开心、有趣。本节课中在整个练习中老师做到了让学生读题答题的效果, 能够把学生做为主体。

3.创造性教学。学习, 不但要学习前人的丰富经念, 牢记掌握固有知识, 还要学会灵活应用, 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本课堂, 我大胆进行教学拓展。

4.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但要跟随教师学习, 也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 自己得出结论。所学的知识才印象深刻, 牢固掌握。把别人的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我在处理阅读方法与阅读题型的时候没注意了这点, 没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 而是直接告诉他们, 然后通过几个简单练习来巩固。使得学生记忆机械, 呆板, 效果也欠佳。

5.掌控课堂, 灵活教学。灵活过渡, 必要时采取有效的取舍, 游刃有余是每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在上课时完全按照备好的课按部就班, 觉得每一步骤都很重要, 不可少。时间按原来的思路授课刚刚好。操作较好, 灵活机智, 不影响到教学质量。

6.平等原则。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对这要求体现得尤其强烈。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细节, 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联想。甚至引发他们的情绪, 使自信心受到打击。课堂中把给忽略了这部分。体现在让学生做完练习时, 不少学生高高举起手, 都希望自己能试试。结果, 我叫上来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 令那些“后进生”极其失望。甚至有个别学生露出不屑的神色。这点非常欠考虑。备课时没有想到应该让一个优秀生, 一个后进生来表演, 从而体现出教师对各个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以后应该多考虑学生个体、心理以及年龄等各因素。

散文阅读训练(1)第1 篇3

草木之情

韩少功

①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②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③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④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⑤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

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⑥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就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结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⑦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会烂心(妻子从此常常对我大声呵斥,防止我在巡察家园时犯禁,对瓜果的动作过于粗鲁无礼)。发现了植物受孕也不能明说,只能远远地低声告人,否则它们会气死(妻子从此就要我严守菜园隐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书房里也只能交换暗语,把“授粉”“挂果”一类农事说得鬼鬼祟祟)。

⑧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⑨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察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摘自《扬子晚报》)

1. 文中第⑤段画线处描写了几种植物的恣意疯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和作用。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花草树木的人性,这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 文中写“我”的心理和认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4. 本文写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惩罚,请探究文章的深刻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散文阅读训练(1)第2页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要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1. 作品第一节“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这句话,与下文的叙述有何关联?

2. 作者认为“无地自容”前的铺陈叙述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体验?请概括说明。

3. 极少有人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两层叙述,对比鲜明,请从谈话效果方面加以分析。

4. 请探究文中“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的内涵,以及你对倾听的看法。

散文阅读训练(1)第3页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托尔斯泰的手艺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

话赶话地

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太过分了,而且这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尔斯泰在耕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三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他未发一言地回到家里,

回到

家里就忙了起来。他的“车间”紧挨着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的高筒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金。苏霍金哪舍得将老岳丈送的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筒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筒。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所付费用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喜欢和不喜欢读书的人,读得好和读得不好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这一条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是“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的的确确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种贵族意识。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他解放自己庄园里的农奴的时间,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他还一直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他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任由想出版它的人们去出版,他不求报偿的做法,使家人跟他一次次闹僵。在82岁时他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蒙羞的5戈比。但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本文有改动)

1. 文中第三节详细写了诗人费特开的收据,与托尔斯泰的手艺有何关联?

2. 文中一些年轻人对待劳动态度的叙述,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请具体说明。

3. 本文所描述的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人?请分点说明。

4. 请探究文章结尾的作用,以及作者对劳动的观点。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雁阵高飞

胡 弦

蓦然听到雁阵的鸣叫声,循声望去,一队大雁高飞,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天际了。

这是我回到老家的第一个傍晚,西天的彤云渐渐黯淡,黄昏渐浓,不意竟于此时看见雁阵。雁过后的天空一片沉寂,也一下子变得无限空阔,我不由想起,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再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

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

我的家在黄河故道上。故道,实际上荒滩居多。数百年前,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了宽达七八里厚达四五米的黄沙,其后渐有人家定居,种果树和庄稼,但中泓始终有一道残水,如摇晃的大镜,我们习惯性地叫它河底。那里遍生芦苇、蒲草、荆棘,是鸟、鱼和儿童的乐园,也是迁徙中的大雁最理想的客栈。

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时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有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与麻雀、画眉、喜鹊等许多本地鸟儿不同,大雁很难被接近,也许是每年万里的南北迁徙赋予了它们高度的警惕性。据说雁群在休息或进食的时候,总有一只雁独立巡视放哨,一旦见有人靠近,或发觉有其他威胁时,便会长鸣一声,这群雁便齐刷刷地飞向天空,列队而去。但我没有见过休息中的雁群,连放哨的雁也没有看见过,只是听到芦苇丛中有雁鸣时,只要使劲往里面扔一块硬土坷垃,就可欣赏到雁群冲天飞起的壮观景象。

大雁之美,在于它的飞行,也即雁阵之美。雁阵高飞,一般是在早晨或者傍晚,也有在夜间飞行的,难以被看到。傍晚的雁阵,总是给人以苍茫之感,特别是在有风沙的时候,一串雁唳,让人的心底无限肃穆,而在早晨,在灰蓝色的背景下,映衬着晨光,它们像一粒粒发光的珍珠,使天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飞行中的大雁,看上去很小,飞得也不显快,那只是它们飞得太高的缘故。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人以遐想和无限诗意。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秋天的田野里看着列队前进的大雁会天真地背诵着:“秋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长大后接触到了更多的有关大雁的诗文,如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以及“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等等。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已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的飞行能比单飞的雁提高22%的速度,因为飞行中的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为群体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和甘于牺牲,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那时候,村子里也有猎雁的人,他们是事先就在苇丛中埋伏好,待雁群毫无防备时突然将其轰起,当它们刚离水面时开枪。那是一种自制的土枪,打的是铁砂,有的人一次能打下数只或十数只。

但雁阵越来越少了,这与人们的捕猎有关,也与环境的恶化有关。前些年,村南的荒滩上建了几座小化工厂,芦苇消失,水也恶臭不堪。再一个原因是我调到了城市工作。在钢筋与混凝土统治下的都市里,谁去理会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有那么一群大雁在悄悄地飞过;即便偶尔抬头,雾蒙蒙的天空早已遮挡得什么都看不到了。

所以,这次回家能够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长风万里,雁阵高飞,天地悠悠任它们翱翔。但天空不是它们的家,今夜,它们会降落在哪里?

我唯愿世间有更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供它们生息。 

1. 文中说:“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这句话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 作者感受到“这次回家能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作者这种感受的理由是什么?

3. 本文突出地写了雁阵之美,在作者看来,“美”在哪些方面?

4. 文中说:“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已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请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见网站)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篇4

登 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画面要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分析表达的感情要结合“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语句来写。

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的“来”和“变”好在哪里?

【答案】“来”是“来临”的意思,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运用拟人,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当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是“变化”的意思。是指,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使人浮想联翩。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时要先解释词的本义,通读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入手分析词语展现的意境、表达效果、包含的思想感情等。

文言文阅读

陈涉世家(节选)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3.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 亡:

【答案】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

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答案】①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数”“亡”“以”等词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要注意“为”的解释。

5.阅读选文,说说甲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先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进行概括。

6.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陈胜、项梁各有什么性格?

【答案】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概括。甲文通过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陈胜机智果敢,从“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等句表现陈胜有谋略。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田埂上的精神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7.阅读全文,把田埂上的麦子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长出了麦苗,兴奋 发现长错了地方, 被人认出,高兴

被彻底遗忘, 理解农人,执着

【答案】无奈 孤独/寂寞/无望

【解析】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仔细阅读全文,注意麦子感情变化的词语,有无奈,有失望,有执着等。

8.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1)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加点字“抹”“照”比起来好在哪里?)

(2)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这句话看起来没有“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表达简洁,但表达效果更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的温柔。

(2)原句采用反复的手法/分开表述/用两个宾语,突出了“孤零零”“长错了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1)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抹”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阳光的温柔。回答是否定的,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原文采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一株麦苗的孤独,而修改后无此表达效果

9文章第三段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麦地里的麦子,这属于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衬托/反衬/对比手法,突出田埂上麦子的孤独,生长条件的恶劣,为下文具体写麦子顽强生长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写作手法上考虑,采用了对比,或衬托,写出了其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结出硕果做铺垫。

10.下列对“一粒麦子在田埂上能长得这么好”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麦子本是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

B.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

C.它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中的信息。从全文看,人并没有在生长的过程中关注它,故选C。

11.请结合全文,说说“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

【答案】(1)性格:自立自强/坚忍不拔;(2)进取精神:执着追求/不抛弃不放弃/不甘卑微/昂扬向上/奋力进取;(3)待人:理解宽容;(4)追求: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案不唯一,从很多角度能写出“精神”来。自立,自强;执着;追求最好,宽容等。

12.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答案】启示应包括:身处逆境仍应自立自强、昂扬向上、坚忍不拔、奋力进取;保守自尊、不甘卑微,努力追求,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根据文中麦子的精神再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谈自己的感想、启示。

(二)议论文阅读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13.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和【学者观点】中学者各持什么观点?

【答案】《人民日报》的观点:“零翻译”词/外来语/外来词伤害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学者的观点:没有纯洁的语言/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仔细阅读《人民日报》的内容,把握关键语句,其观点主要是:认为“零翻译”对汉语的危害较大。学者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纯洁的语言。

14.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文中没有此信息。可以在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中筛选。

15.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两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

翻译家: 翻译作品:《 》

翻译家: 翻译作品:《 》

【答案】示例:教材中出现的翻译家及作品。【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此题相对比较简单,从教材中举出事例即可。

16.【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谈 “E-mail”一词的演变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举例论证,证明“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联系上文即可得知举例证明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

17.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答案】对外来词可以先“借用”/“照搬”,然后“化用”,可以先音译,最后意译;可以组织优秀翻译人才译出对应的汉语;可以组织语言专家进行甄别,有的吸收进汉语词汇,有的淘汰。

阅读专项训练第1周 篇5

1.冰雪

古人往往以冰雪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2.月亮

望月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3.折柳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无处不生、远接荒城、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6.芭蕉

芭蕉常有孤独忧愁之意。李清照词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句子,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倾吐了内心的伤感、愁闷。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7.梧桐

梧桐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苦的滋味在心头。8.梅花

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9.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0.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

鸦。”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1.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2.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23.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24.长亭

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庚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25.关山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关山指关塞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诗句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26.羌笛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27.琴瑟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又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28.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后来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29.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30.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31.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

高三语文复习1周1测 第5周 篇6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取缔(dì)

玩弄(nònɡ)

可塑性(sù)

蔫头耷脑(yān)

B.坎坷(kě)

订正(dīnɡ)

上档次(dànɡ)

扪心自问(mēn)

C.潜力(qián)

坊间(fānɡ)

一骨碌(ɡū)

难兄难弟(nàn)

D.夹生(jiā)

量筒(liánɡ)

胳肢窝(ɡé)

管窥蠡测(lí)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是谁在用青色字体临摹着缠绵的情诗?是谁柔弱的眼光略带伤感,搁笔于红色的宣纸?夜太漫长,又是谁在冰冷的阁楼上形单影支地守望?

B.高大的绿叶乔木下,青梅熟了,由青泛黄,引来无拘无束的白云,又引来垂涎的东海龙王。于是,缠缠绵绵,如雾似烟,江南漂起了丝丝细雨。

C.寒雪夜,撑一柄长篙,在水中漫不经心地摇曳着,任乌篷无方向地向前摆渡,只知道,是在流浪,宛如屋檐上冒的烟,对烟囱说再见,这一去就是永远。

D.月光如水,静泻着千百年的哀怨。无数的人对月期盼,可是谁能知道当初月光的心情。它的心情如何宣泻?它的情感如何寄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是以作品作为生存的见证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去世以后,作品被埋没、湮灭自不必说,倘若遭到恶意的利用、曲解、贬损、否定,或竟无视其存在,无异于第二次死亡。

B.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或者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C.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D.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赞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8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

B.通过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见证了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的气度与胸怀,更彰显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执政情怀。

C.2015年7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荆州安良百货商场发生了一起电梯安全事故,一名30岁的女子被卷入手扶电梯,抢救无效身亡。

D.“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昆曲的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的全力投入分不开的,________,昆曲便无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中。________,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规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毫无新意的作品。

A.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外 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B.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 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

C.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外 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

D.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 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6.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个字。(4分)

禅师散步时看到路旁的野菊花开得非常灿烂,就将它们移栽到庭院里。秋高气爽之时,菊花怒放,让人神清气爽。

村民被花香吸引,争相来寺里赏花。有些人请求禅师赠送一两株,移栽到自家的院子里,禅师一一应允。寺院里的花就渐渐地少了,最后一株都没有剩下。

弟子们看着寂寥的庭院,痛惜地说:“本是满院清香,因为您的大方,现在空空如也。”

禅师却笑着回答:

答:

7.近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西湖博物馆召开发布会,正式揭幕西湖LOGO(见下图)。(5分)

注 以蓝色为背景,中间图形为白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2分)

答:

(2)请简析该LOGO所表达的含义。(3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

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曰:“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

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更增加了几分钦佩。(有删改)

8.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

B.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信服。

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

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气象。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来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通,尽为己用。

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证,却不能为其提要。

D.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一个学者的气象。

10.请概括学问大家的气象特点。(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有改动)

1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3分)

答:

12.简析文中第四、五两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3分)

答:

1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答:

1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5分)

答:

1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 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竟:终了

B.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

嫉:嫉妒

C.夫弈,小数也

数:技艺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夭

夭:短命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C.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4分)

译文:

(2)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

莺 梭

[南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2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2.这首诗构思精巧,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之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故能启伪以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则是圣人者,其性亦未尝善欤?(节选自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23.根据材料判断,叶适的话引述了孟子的“____________”思想和荀子的“______________”思想。(2分)

2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对叶适的思想作客观的论述。(3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4)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者坦言,在向外界谈及个人生活时,经常采用“哭穷”表达法。有很多人更是逢人必哭——“穷死了,生活悲惨啊!”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公司白领、知识分子和公务员。

与“哭穷”相反的,则是“炫富”。“烧钱男”“雅阁女”“赠车岳母”,各种惊世而出格的言论和举动,吸引着舆论的关注,也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事实上,“哭穷”与“炫富”是一种表相的两个极端,按照蒋子龙的说法,“盖因心穷”而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解析

1.C [A项“蔫”读niān。B项“订”读dìnɡ,“扪”读mn。D项“胳”读ɡā。]

2.C [A项支-只。B项漂-飘。D项泻-泄。]

3.A [B项“就是”应改为“而是”,与前面“不是”构成并列关系,同时照应“严格地讲”之意,“不是……就是”为选择关系,语意选择还不能确定。C项望文生义。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D项谦敬辞错用,不得体。率先垂范:带头做好表率。敬辞(用于对方),“垂”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4.C [A项搭配不当,“出席”与“行动”不搭配,可把“出席”改为“参加”。B项介词误用造成整个句子没有主语,应去掉“通过”。D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或者”改为“还是”。]

5.C [作答此类连贯题,要瞻前顾后。如从“昆曲的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的全力投入分不开的”可知,第一处的主语应与“作家、学者”有关,据此可排除B、D两项;从“只知道按照……”可知前文的主语应是“平庸的后继者们”,据此可排除A项。]

6.哪里会空呢?花在何处不清香啊!

解析 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寓言寓意的概括能力。作答时,要联系语境,分析所给材料的含意,所填写的禅师所说的话既要与上文连贯,又要蕴含一定的哲理。

7.(1)①LOGO主体部分由“一湖一月一潭一印“组成,②LOGO上方有“HANGZHOU

WEST

LAKE”(杭州西湖)的英文字母。

(2)①潭、月有机融合,潭中印月、月中印潭,体现出“天人合一、湖天一碧”的意境,有效传递出了西湖特征。②以中国传统水墨画表现手法,辅以中国印,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③LOGO中的潭由三个白色圆点变形而来,包含“三生万物”的内涵理念,表达出西湖大气开放的包容性。

8.D [颠倒因果。学问气象的形成有赖于道德的高尚,学问有气象者道德高尚,不能说道德高尚者他的学问就精深并有气象。]

9.C [余嘉锡认为提要难,辨证易,如让纪晓岚去辨证,必然要优于自己。]

10.①能够总览全局,②为后人树立典范,③道德品质高尚。

11.①从不同侧面表现艾草的形象特征,交代艾草具有“清香”“医病祛疾”等特点;②以“冰台”之名,写艾草“采撷温暖,照彻民间”之实;③意在表现艾草给人别样的暖意;④丰富文章内容。

12.①用细节描写,通过“刈割”“置”“浇”“洗”等一系列动作,表现母亲养儿育女的劳苦与温暖的母爱。②同时形象地写出了以艾草对抗万千病虫祸害的方式,表达母亲的祝愿。③语言质朴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及农历五月洗澡这一民间习俗。

13.①运用拟人、引用、衬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②以艾草与诗人屈原的关系,衬托艾草的高洁、非凡。③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反衬农人生存的艰辛,突显农人与艾草不可或缺的关系。④表达了作者对艾草的敬意与敬畏。

14.“被遮蔽的苦涩”,指的是隐而不见的另一种苦涩,其实是人生的苦涩。具体表现为:①劳作与生存的苦涩;②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痛哭无言;③人为了“责任与爱”所付出的诸种努力,艰难苦涩。

15.①“艾草的苦味”的背后是人生的苦味,只有耐得住清苦,保守一份的苦味,才能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②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揭示出人生的本质与意义,给人以理性的启示。③呼应标题,深化主旨。④总收全文,画龙点睛,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6.B [嫉:憎恨。]

17.C [C项介词,均译为“拿”。A项才,副词;于是,连词。B项代词,你们;代词,他们的。D项前一个表示原因,后一个表示凭借手段。]

18.A [“感到很不理解”,无中生有。]

19.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

20.(1)开始时,棋盘已经摆开,两位客人十分悠闲,喜怒没有外露。

(2)当你们不争夺时,是否互相谦让而不自夸呢?

参考译文

二位客人在庭院下棋,息机子从旁边观看。开始时,棋盘已经摆开,两位客人十分悠闲,喜怒没有外露。不多时,两人争夺几个棋子,都瞪着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惟恐失误,如同强敌当前,誓死不肯回头的样子。一会儿,胜负分出,胜者欢喜,败者发怒。像这样的情况有二三次,一局棋才下完。于是计算各自的棋子来比较多少。高兴的显得很悠闲,发怒的怒气也消释了。

第二天闲暇的时候,客人们又来了,摆棋布子如同昨日。息机子就对客人说:“昨天那盘棋,你们开始时是否担心自己败,希望自己胜呢?”回答说:“对。”“到今天,莫非胜负已过,而欢喜和气愤都忘掉了吗?”回答说:“对。”(息机子问:)“当你们争吵时,是否恨对方如仇人呢?”回答说:“对。”(息机子问:)“当你们不争夺时,是否互相谦让而不自夸呢?”回答说:“对。”(息机子说:)“下棋是小技艺。胜了有何益处?败了有何损失?为什么开始时担忧?为什么下完棋就全忘了?为什么开始时争夺?为什么下完棋就谦让?你们能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不知道。”

“唉!我告诉你们原因吧:那天地就像一张棋盘,万物就是棋子。凡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担忧,事情过后就忘记;在事情进行当中就发生争夺,在事情发生之外就谦让。人们如果拿事后的见解放到事前,那么忧愁的心情就泯灭;人们如果拿事外的见解放到事中,那么争夺的心思就止息。平民之间争夺的是财产,读书做官的人之间争夺的是富贵,帝王之间争夺的是天下,这些都像在下棋呀。如今你们不拿几个轻微的棋子去看待天下,却拿天下之重看待几个棋子,纷纷扰扰地争夺到哪时才是终了呢?俗语说:‘精于绘画的长寿,精于下棋的寿短。’绘画的人存有生机,下棋的人存有杀机。废掉那盘棋,收起那棋子,是保全生命远离杀机的方法啊。”

两位客人听到这番话,猛然深深醒悟,看待棋盘如同虚无,看待棋子如同弃物,从此就停止了下棋。

21.对春天由衷的喜爱

22.这首诗的构思,妙在巧用比喻。作者把柳莺的飞上飞下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为织布机的声音,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为锦锈。三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比喻由第一个比喻扩展而来,可谓独具匠心。

23.性本善(性善说)性本恶(性恶说)

24.叶适一方面批判了孟子性善论的片面性,认为以心性为宗主的结果造成了性与客观事物的相互脱离,也就违背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一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能“启伪化性”,去恶为善,最终起到“为善而不为恶”的作用。

25.(1)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2)桂殿兰宫 列冈峦之体势(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4)兰舟催发 竟无语凝噎(5)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26.审题提示

这则作文材料现实针对性很强,媒体经常爆料“哭穷”“炫富”现象,尤其是层出不穷的“炫富”更是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作为中学生,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此类现象,反映着认识问题,也反映着品质问题。因此,此题不仅检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写作能力,还考量着他们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材料三个段落三个关键词:“哭穷”“炫富”“心穷”。先给出两种貌似无关的社会普遍现象——“哭穷”“炫富”,然后又将二者统一起来,揭示其共同性,即问题的本质——“心穷”,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经过分析,我们便明确了此则材料的指向: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信手拈来即可。至于观点的确立,则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切入。不过,“是什么”材料中已基本指明——心穷。而“为什么”则需要予以分析:从材料看,“哭穷”者大多是公司白领、知识分子和公务员,这说明他们不是真的穷,不穷却“哭穷”,实际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十分富有,这正是一些人对物质过分追求所导致的精神上的贫穷;“炫富”,“富一代”“富二代”皆有,花样百出,惊世骇俗,钱多就“炫耀”,显示的则是穷极而暴发的具有严重小农意识的一些人的狭隘心胸和畸形心理,本质上也是精神贫穷的表现。明确了问题的实质,关键是如何做的问题,也就是重点谈“怎么样”,具体讲就是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把个人的际遇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化阅读训练 注重专项练习 篇7

在复习中,听力训练分两个部分:一是广泛涉猎听力内容,二是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现在,考生应进入高考适应性训练,要多听规范性强的试题。书市里的听力资料有的难度太大,与高考脱离,有的过于简单,对提高能力没帮助,这些都不利于备考。建议学生在复习听力时,以往年各省市的高考听力试题为主进行训练,因为这些试题的内容和词速都很规范。如果再要涉及其他的听力内容,最好在老师和经验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选听。

做听力题也是有技巧可循的,即先将试题给出的信息(题干和答案)过一遍,清楚题目要问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录音响起时,再着重听题目考查的部分,如主语、宾语、谓语、转折等。

二、语言知识

复习语言知识要抓两个关键:一个是考试大纲当中的语法项目表;二是2000词汇表。配合语法项目表训练时,应切忌钻怪题、难题、偏题。一些模拟考题偏题多,考生不要见题就拿来做。最有代表性的是虚拟语气,它并未列入语法项目表,因此高考命题除了考查与虚拟语气相关的情态动词以外,很少考查偏、生、难的虚拟语气试题,但平时不少模拟试题大量考查了虚拟语气的内容,这其实是一种误导。所以,考生应严格地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语法项目表来决定自己的复习范围,重点抓运用的能力。

要做好语言知识题,语感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语感只有通过不断的听说读写训练才能获得,阅读对培养语感作用尤其大,所以每天读英语短文是不可少的复习方法。复习语言知识,做题肯定是不能少的,但不建议大量做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建议考生做有代表性的题和基础题,对这些基本的语法不要留漏洞,同时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

三、短文阅读

考生复习阅读,首先要对照考纲对阅读提出的六点能力要求,检查一下自己在这六个方面中存在的缺陷。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题材的多样化,选文要难易适中,太容易的题对于提高能力没有太多的帮助,太难的题则是误导。一般而言,如果一篇文章中等程度的高中生能看懂一半,就说明该文章属于难易适中。如果自己没把握,可请老师帮助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一是“理解主旨要义”,在考查这种题时,命题人往往给出了干扰信息,使得学生抓不住要点。考生阅读时必须把握好作者主要谈的是什么,对于过于空泛的说法、只偏重于文章某个部分的说法和文章中没有直接谈到的说法,都不应视为文章的主旨大意。二是“理解文中具体信息”,这应该是较为低层次的能力考查,但在实际的考试中,由于命题人对不同的信息往往采取相似的表述手法,使得学生受到干扰,不少学生容易选择与文章提法类似的,或和文中句子基本相似的选项,其实这种表述稍加推敲,就会出现破绽(如限定词改变句子意思)。三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它考查了考生的构词能力,但更多的还是对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要提高这点能力,还是要多阅读。四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也是考生们普遍头疼的内容,考生给文章做出判断和推理应摒弃主观臆断、想当然,做这样的题,任何一个选项,都应以文章本身为依据进行推理,每个选项都应在文中查找是否有依据。

在具体复习中,考生首先要对题目有所选择,再则要持之以衡,一般而言,每天读个两三篇就可以了,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

四、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学生普遍感到伤脑筋的题型,这种题型实际是考查考生对上下文中用词的理解,很多考生在做这种题目时,只注意到本句所提供的信息,所以总是觉得信息量不足,很难挑选出正确的答案。实际上正确答案从四个方面来,一是本句信息,二是文章前面部分谈到过的信息,三是文章后面即将谈到的信息,四是综合全文所得到的信息。考生觉得难,主要是忽略了后三种信息,只要综合上下文思考,那些空就能想出来。

在答题步骤的安排上,一是通读全文,对文章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二是初填,根据印象填上有把握的,对自己没把握的空再填;三是带着选择的单词或短语通读,再进行检查,从语法、逻辑关系上找错。完形填空考查的仍是阅读能力,在此类题中,语感将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短文改错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短文改错考查的知识点来看,短文改错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语法知识、文段的行文逻辑,因此短文改错与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一样注重强调整体理解,从宏观上把握。

高考短文改错一般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有3个左右的小题是句子残缺或者多余,需要添加或者去掉某些成分;有6个左右的小题存在错误,需要改正。在改错试题中,冠词、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和介词等都会涉及到。相关性错误是短文改错考查的核心,考生一定要明确每个小题考查的知识点和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六、书面表达

只要复习得法,书面表达就不难了。写正确是第一步,正确包括句型正确、语法不出大问题(具体来说包括:①五种基本句型要用正确;②时态用正确;③词类正确;④主谓一致),注意这几点就应该不会出大问题。如果想进一步得高分的话,可将句型再丰富一些,可用一些非谓语动词、从句,适当的地方还可以用倒装句、强调句,但前提是一定要有把握;在用词方面也应尽量丰富一些,不要翻来覆去总用那几个词。

在平时的训练中,第一步是训练将句子写正确,二是学会扩展句子,所谓扩展句子就是将简单句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将其改写成结构复杂的句子,实际操作中,可给自己规定任务,每写一篇文章要用几个复合句、几处非谓语动词、几个关联词等,这样句子会写得更“漂亮”些。建议考生每周至少写一篇短文,书面表达的能力也不是一两天能培养起来的,但考生从现在坚持多读多記,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再用这些语言材料来表达思想,这样写出的句子就会更有把握一些。

考纲将“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列入了考查要求,这也是考生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于是在复习中,便有不少学生开始记背生词,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要求学生“猜”的词汇,是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即可通过构词法、上下文文意推断出的词汇。这时如果为了高考扩大词汇量而大量背生词,会将复习的重心偏移,得不偿失。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还是应重点掌握教学大纲上的2000个词汇及词组,对于那些平时经常听说读写的非考纲词汇,应格外留意其用法。

上一篇:假如我与英雄生活一天作文下一篇:防火帆布的材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