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2024-07-07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精选7篇)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篇1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王铁鹏

提 要:志书质量全程控制是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质量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

版等方面作出规定的基础上提出的。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即对志书编纂、出版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篇 目制订、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并对5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具体意 见和建议。

关键词:志书 质量 全程控制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为确保志书的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 例》和国家关于出版管理法律、法规,在总结修志经验,征求各地和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志书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明确规 定了志书的质量标准。目前一些省市开始考虑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出台不合格志书的召回制度, 这对于保证志书质量十分必要。但如果能够在落实《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过程中,对志书编 纂、出版的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即志书质量全程控制,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志书质量的程序性因 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既可以确保志书的质量,又可以 避免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就是对志书编纂的各主要环节及过程 进行质量把关,包括篇目制定、资料收集、志稿评议、志稿审查、志书出版等5个环节,通过对 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从而确保志书的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省级地 方志工作机构工作的经历,对志书质量全程控制谈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一 志书篇目制订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的篇目设置、谋篇布局是修志的开宗之作,确定志书的框架和篇目是整个修志工作中的 关键性环节。可以说,志书质量的好坏,首先要看篇目设置是否科学,分类是否恰当。而篇目质 量高低,与制订者对所记述事物的认识水平、对志体的把握程度直接相关。因此,在拟订志书篇 目之前,应对所记述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志书所记述事物的历史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 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同时,应对兄弟省市相关志书的篇目进行分析研究,学习借鉴相关志书篇目 编排的长处,开阔设计思路。如果该志属于续修,还应对前志篇目进行剖析,分析所记述事物发 展变化的情况,找出不同点,作为续志篇目制订的依据。

制订篇目的过程,一般是首先拿出一个收集资料的篇目,按照篇目的框架要求收集资料,编 纂初稿。篇目制订出来后不会一成不变,还要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以及对所记述事物认识的不 断深化,作经常性的调整、修改、补充、完善,最终达到“书成目就”的目地。因此,对收集资 料的篇目,既不要过多纠缠,也不可草率行事,一开始有一个大体科学、可行的篇目即可。为了 达到这个目标,承编单位制订出篇目初稿时,应履行必要的论证、备案手续。论证人员应由志书 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地方志专家以及所记述领域的专家组成,重点论证是否符合社会分 工与科学分类相统一的原则,是否彰显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是否缺失要项或与其他志书交叉重 复等问题。论证会应及时形成论证报告或会议纪要,以备查证。

44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篇目制订出来后,要经过志书承编单位编委会讨论通过,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备案。地方志

工作机构接到备案后,应予回复;如有修改意见,应在回函中明示,并提出修改意见,供承编单 位参考。志书承编单位对篇目进行较大调整后,应将调整后的篇目及时报地方志工作机构变更备 案。有的省市要求对篇目进行审查,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篇目尚不定型,且没有具体内容,很难 作出审查决定,因此备案即可。二 资料收集过程的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是地方志编修的基础性工作,资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志书质量的优劣,这是由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特性所决定的。资料的质量标准是全面、系统、准确、翔实,具有代 表性、权威性。全面、系统,就是要求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要素齐全;准确、翔实,就是 要求存真求实,资料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要准确;代表性、权威性,就 是要求注重使用突出地方、行业和时代特色的原始资料(或第一手资料)以及政府发布的统计资 料。

为了确保资料质量,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按照篇目设置和社会分工,全面、系统地 收集资料。行政区域志要全面、系统收集资料,切忌只收集行政区属单位的资料,把行政区域志 修成行政区属志;专志要全面、系统收集所记述工作或事业的资料。记述专项工作的志书,如财 政志、税务志、审计志等,要注重围绕为履行工作职能而开展的各项工作的资料收集;记述某项 事业的志书,如教育志、科技志、卫生志等,要注重收集本行政区域内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 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资料,避免把事业志修成部门志、单位志。要注意收集出现的新事物资料和 最新调查、研究、统计成果以及口述资料、实物资料,不断丰富资料的广度和深度。资料整理不是仅仅做誊清补齐、装订登记,高水平的整理表现在对资料的辨识、鉴定。在整 理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判断出最权威、最准确的资料,杜绝“假、冒、伪、劣”资料混入其中。高质量的资料,为确保志书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当然,如果遇到对同一事物(问题)记述有抵牾的资料,且各自都有一定的根据,不要匆忙予以肯定或否定,可暂时多说并 存,继续查找新的资料线索。

在资料基本收集齐备的情况下,以资料收集篇目为框架,修志人员便可着手编写资料长编。资料长编的编纂主要采取纂辑体的编纂方法,即将资料经过初步筛选后,按照已设计好的资料收 集篇目进行编排,这种方法条理清楚,简便易行,能保持原始资料的面貌,存史价值高,是目前 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由原始资料向志书过渡的“中间产品”。资料长编的作用有:一是及 时检验资料,促进资料收集工作;二是有助于完善篇目框架;三是可以提高修志人员对资料的驾 驭能力;四是便于审核志稿;五是有利于更多地保存资料。资料长编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资料选择宜专、宜实,紧扣主题,言必及事,忌用空话、套话和与主题无关的话;第二, 在所列资料之后,必须详细注明资料出处,可用括号标出。若资料出处为某种书刊,则应注明出 版单位、版本、页码、起止行次等,以便日后核对查找;第三,有些资料原文含义不清,时间、地点、称谓省略或有明显的错漏,编者要根据考证结果加以必要的说明。

此外,要特别强调,对入志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应标明出处以供查验,这一点至关重要。首轮修志中许多志书的引文和重要资料都没有标明资料出处,这不仅影响了志书的使用效果,还 大大降低了志书的权威性。因此,志书审查验收时,应把引文和重要资料是否标明出处,作为志 书质量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源头上确保志书的客观真实性和权威性。45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三 志稿评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稿评议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必要环节。评议会的质量一般取决于参会人员 的水平、能力、准备的程度,以及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评议会一般由承编单位组织,或由承 编单位与地方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参会人员一般由熟悉本地区、本单位情况的老领导、老同 志,修志专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有条件的还可邀请兄弟省市的修志专家参加,特别是曾经 参与志书评议的专家,或者是参与志书编纂的专家,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邀请的专 家要注意专业对口,根据志书内容和评议需要,可聘请民族、宗教、法律、档案、保密、统计和 技术方面的专家。在邀请专家的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如《中国地方志》和《北京地 方志》编辑部组织的2009年新方志编纂理论研讨会暨组稿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专家, 从志书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对志书内容和质量进行了点评,使与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可 以作为今后评议志书的一种尝试。参会人员准备得充分与否,与评议会的质量直接相关。志书应 于会前两至三个月送到参会者手中。会议主办方应要求参会人员认真准备,写出书面意见,避免 出现蜻蜓点水式的评议。如果邀请兄弟省市的专家参加,还应附送有关地情参考资料。开好评议会的关键是要营造宽松氛围,使参会专家敢讲真话,敢于摆问题、挑毛病,这样才 能达到评议的效果,切忌把评稿会开成评功摆好会。会上承编者、评议方讨论交流,形成互动, 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这也是评议会效果好于书面评议的原因所在。评议方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 述,避免产生埋怨情绪。承编者也要有宽阔胸怀,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每次评议会后,主办方都 要写出评议报告,指出志稿的优缺点、主要问题以及修改意见,供承编者修改时参考。四 志书审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志书审查过程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环节。志书的审查过程一般经过“三审”,即初审、复 审和终审。初审由承编单位编委会组织,重点审查史实、专业、保密等问题;复审由地方志工作 机构组织,邀请专家参与,重点审查是否符合志体和志书编纂规范,把好史实关和政治质量关, 并就志稿是否合格、能否报终审作出决定;终审则是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讨论志书承编单 位编委会报送终审的请示,听取地方志工作机构审稿人员的汇报,重点审查志稿的内容是否符合 宪法和保密、档案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全面、客观地反映本行政区域的历史与现状,并决 定志稿是否具备出版条件。通过审查后,应出具终审报告,并以批复形式下发承编单位。在首轮修志中,形成的“三审”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应该坚持下去。承编单位编委 会、责任审稿、副主审的审查,应该形成制度,并切实履行自身之职责。北京市从首轮修志开 始,就制定了“三审”的审查验收制度,对每一部志书都确定1名责任审稿,安排两名《北京 志》副主编作为副主审,负责该志从篇目设置到评议、审查验收全过程的质量把关。区县志由于 体量大,设计内容广,质量要求高,除安排1名责任审稿和两名副主审外,还聘请一些退下来的 区县志办主任担任特邀审稿,对区县志质量把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把好审查关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承编单位编委会和主编,在志稿通过初审后, 应分别盖章、签字以示负责,并上报上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申请复审。其次,地方志工作机构,应 确定志稿的责任审稿,明确主审或特邀审稿人,参与志稿的评议和审查。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教 训,应将质量把关的关口前移,从篇目设置开始,到撰写初稿、志稿评议、通过终审,甚至出 版,进行全程参与和跟踪,这样可以较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全程 跟踪志稿审查过程,负责指导和监督志稿的审查验收,同时做好复审和终审的组织工作。46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2期五 志书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

志书出版质量是志书质量控制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志稿经过多次评议、修改和三审的 过程,虽然进入出版社还要经过三审、三校,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质量的把关,从而省略一些审稿 程序。承编单位这时候往往急于见书,经常在没有做到“齐、清、定”的情况下,就将志稿交到 出版社,为出版过程的质量把关留下隐患。地方志工作机构终审后把志书送到出版社手中,也往 往认为以后就是出版社的事了,容易放松对志书出版质量的跟踪。

把志书出版质量纳入志书质量控制的过程,应当明确志书承编单位、地方志工作机构、出版 社的相互分工及不同责任。作为承编单位,送交出版社的志稿要达到“齐、清、定”。所谓 “齐”,就是志稿在交给出版社时,稿件的所有组成部分要齐全,不缺不漏。稿件的正文部分不缺 页,志稿应该有的扉页、目录、凡例、前言、后记、名单、前插图、随文图及文字说明等齐全。所谓“清”,就是指稿件字迹要清晰,书写规范;图片要清晰,数码图片的像素(大小)要符合 制版要求,不要以印刷品图片代替照片,不要用翻拍复制的照片,也不要把自己绘制的、不规范 的地图、示意图当作原稿使用。所谓“定”,就是指送交出版社的图文稿件、文字内容和图片数 量应是最后确定的。在出版过程中,除了原则错误、错别字,以及重要名称、数据有误必须修改 外,一般不能再做较大的修改。另外,作者在阅读校对样时,也不可再大幅度的修改。作为出版单位,要做好出版流程中的三审和三校。所谓“三审”,就是对书稿进行三次审读。书稿在进入出版社后,首先要经过三审。初审由责任编辑审读,提出初审意见,判断书稿质量, 以及编辑加工后是否能达到出版要求;二审大多由编辑室主任承担,评估责编的审读意见,检查 书稿是否有原则性错误;三审由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指定的资深编审完成,做最后评估、把关。所谓“三校”,就是书稿经编辑加工后交付排版,排版后进行三次校对,一次核红样,以消灭在 排版、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出版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志稿交付出版社之后,地方 志工作机构不应是“完事大吉”,而是应当积极了解志稿在编辑、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志书的出版质量。志稿在编辑、校对的过程中,出版社一般会安排作 者单位参与阅改校样,对志稿中的问题或错讹进行修改。这是因为志书是权威性资料书,请编纂 者多参与把关,消灭或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差错。但作者出于追求完美,有的往往会对校样做大 的修订,甚至会对篇章结构进行改动。面对如此情况,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必需出面干预,进行 必要的协调,既保证志稿终审的权威性,又对志书的质量负责。志稿在出版社进行校对的过程 中,除了主编和志稿编纂者审阅外,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也应同时审校一次。这样做的目 的有二:其一,行使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能,为保证志书质量把关;其二,由于有关工作人员自 始至终参与指导修志,比较了解书稿的编纂情况以及其中的重点问题,可以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 见。如此多一道手续,也是质量控制的必要手段。

总之,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哪一个环节考虑不周,出现问题,就可能 导致志书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应在总结志书质量控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完善志书的质量 控制提到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工作日程上,加强对志书质量的管理,确保志书的质量。(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大厦乙段13层市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 100021)本文责编:乐平47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篇2

首先, 要加强学习, 要有重点地学习一些有关地理、历史、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力求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其次, 要培养一种艰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方志编修是一项寂寞而清苦的工作, 也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文字工作。编一部80万字的志书, 就得阅读800万字的资料, 如果再算上每篇稿件反复阅读剔选的次数, 那么还不止800万字, 如此庞大的阅读量, 加上方志编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众手成志, 一部志书内容再好, 如果不注意文字的编校, 当你在阅读中就会出现多处有语句不通, 错字、别字、掉字、多字等问题, 超过了规定的要求, 这部志书就会功亏一篑, 无从谈及质量问题。

1 文字的校对

行文要求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在编辑校对过程, 发现有些丢字、加字、错字很多, 如将“人工牧草地”写成“草地”, 将“湿度”写成“温湿度”, “影像图33幅”错写为“影像图33福”等。

有些字词文稿中使用较多, 但表述不够准确清晰, 如“做出”与“作出”、“制定”与“制订”、“签定”与“签订”这几个词语, 在文稿中频繁使用, 并且用的时候随意性较大, 这些词语用在某些地方虽不能完全算错, 但究竟用哪个字更确切一些值得研究, 比如“制订……计划、规划”, “制定……办法, 决定”经过反复推敲, 在一部志书中力求统一。如使用“今后”、“以来”等词语, 将“20世纪90年代”写成“上世纪90年代”。对市国土资源交易系统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认为“它的”建成运行, 改写成认为“系统”建成运行;“传达××通知”改写“宣读××通知”;“地矿部”等简称统一写成“地质矿产部”, 修改中一律砍掉了像“目前”这类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 写明确切的年月时间, 使稿件条目的时间记述做到准确无误。在不易引起岐义的情况下, 通篇省去“威海”两字, 如“威海市国土资源局”可以直接写成“市国土资源局”, 还有人物名字前面冠上职务时写“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还是写“中共山东省委原书记”、是写“原中科院院长”还是写“中科院原院长”进行了仔细地推敲。

对有些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空话、套话加以取舍。比如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改为“提出意见和建议”, 将“打响威海市国有土地储备运营第一枪”调整为“开启威海市国有土地储备运营”, 将“切实维护好全市地理信息 (地图) 市场秩序”调整为“维护全市地理信息 (地图) 市场秩序”。

2 标点符号的校对

行文要求逗号、句号、顿号、叹号、问号、冒号和分号占一个字的位置, 居左偏下, 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括号、引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结尾, 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 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占一个字的位置。以上四种符号上下居中。标点符号差错较多。最常见的差错是长句无逗或一逗到底;有的引号“”与书名号《》混用, 如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误用为《中国温泉之乡》;有的标点符号点错位置, 如“从业人员14281人。年产矿……”错写为“从业人员14281。人年产矿……”;其他还有顿句不分、顿逗不分、分逗不分、“等等”与省略号并用的问题。

有些特殊的专用名词, 如“农业学大寨”应加引号, 表示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有现象。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范围时, 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全文一致。如5℃~9℃, 53%~67%, 1985年~1995年, 5万~6万;“××——××”年 (月) , 统一改写为“××~××”年 (月) 。

3 数字的校对

行文要求:1) 统计数值用阿拉伯数字。2) 成语、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定型词和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用汉字表示, 如:设置专业技术岗位8个, 其中高级岗位1个, 七级岗位;中级岗位3个, 八级、九级、十级各1个;初级岗位4个, 十一级、十二级各2个。3) 年代、年份要写完整, 2003年不能写成03年, 2002年至2009年不能写成2002至09年。4) 物理量的量值用阿拉伯数字, 计量单位在同一篇章要统一。有的如“18024亩、361.76公顷”等计量单位不统一的, 统一改写成以“公顷”为计量单位。我们在第二篇第四节土地用途类型校对土地面积时, 发现原稿提供的土地面积是以万公顷为单位, 需要统一成以公顷为计量单位, 这就涉及到小数点后数字的取舍。通常情况下, 我们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数。比如“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7.97万公顷”不能简单改写成“579700公顷”, 我们按照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重新填写相关土地面积, 查表得到“全市辖区土地总面积579698.43公顷”。同时发现有些土地面积如农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等术语所需要的数值不能直接从汇总表上取得,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结合原稿反复推敲仔细核算, 确定了所需数值是由哪些具体项组合而成的——农用地面积包括耕地、园地、林地、人工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其他农用地面积包括农村道路、坑塘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的面积;未利用地面积包括河流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的面积。在核对每一组数据时, 都要核对分量的总和与总量是否一致, 包括其中的分量占比总和是否为100%, 以确保所摘录数字准确。

像这样为了核实一个数据, 需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以求得到统一, 耐心细致地重复这样琐碎繁杂的事很多, 所以沉得下心来埋头修志、耐得住寂寞、倾心于修志的老黄牛精神是每一个修志人所要修炼的。

校对是非, 敢于询问。校对时, 我们既重视参照原稿, 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消灭校样稿上排版时出现的错误, 而是更多地发现原稿上的疏漏之处, 以弥补编辑工作的不足。比如校对表格时, 严格按照表头、名称、数字、小数点的对齐方式、表尾的顺序进行校对, 做到不跳不漏, 尤其是表格数字的校对更需要多做一些加减算术题,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核实更改, 减少数字信息差错;而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名称与证书的准确性, 获奖人员的具体情况等等都需要逐个对证查实, 以避免因有所疏忽遗漏。

修志工作比较单调、枯燥, 每日需伏案修修改改, 面对浩繁的文字工程, 努力地克服急躁厌烦情绪, 加强业务学习, 不低头, 不退缩, 深思熟虑, 真正培养一种“多一字为繁, 少一字为残”的严谨治学态度, 在志稿付印前对其进行多次、反复的核实、调整、修改, 以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的控制 篇3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质量标准

1.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意见》和《规划》的重要举措

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1.2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

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1.3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发布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2.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总所周知,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目前,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构成较为简单,监测站所得的数据由当地环监部门整理分析,在以行政管理系统依级次上报。与此不同,在英国的系统中,监测站数据直接上传至国家中心数据服务器,数据中心管理控制单元予以校正,处理及分析,各次级行政单位的空气信息均由中心管理控制单元发布。除此之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部门在两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的位置大相径庭。在英国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的质控部门管理,处于核心位置,它贯穿于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相比较而言。国内质控和质保部门并非独立于监测及中央控制系统,所有的质保和质控手段基本由监测站人员实施。而英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的完善程度和复杂程度要明显优于国内系统,其数据的集中化,密集化管理为数据的可靠性,比较性,追踪性提供了优良的先决条件。其次,英国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由独立部门承担,不同部门的工作更加专业化,细节化,分工更为明确,值得国内借鉴。

3.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3.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国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汇编》中,对于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目的进行了阐述:“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部门对空气污染物的趋势分析,空气污染预报,以及数据校正,对数据的制式化,标准化做出高要求的工作可以看出数据的可比较性,追踪性尤为关键。

3.2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3.2.1质量保证环节包括

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3.2.2质量控制环节包括

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从完善的角度来讲,质量控制环节应该做到数据的多元化比较,之后进行科学性的校准,最后完成独立评估,有效的为全程质量监测做出完善和促进。所以为更好的做到全面性的务实工作,以下将对空气监测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规范中的主要具体控制手段为:

3.2.3主要控制手段

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因在我国操作规范中并未明确的划分进行上述操作的明确责任范畴和权限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会导致责任重叠和责任空白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关键性的可行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质控操作要做到有明确的权限以及责任划分。

4.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4.1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1)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2)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3)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4)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5)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6)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7)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4.2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1)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2)保证所有监测站的年数据捕捉率高于90%。(3)保证两个自然日内到达故障站点排除问题。(4)保证所有设备非站内维修,非站内校准的历史记录。(5)保证所有校准原始数据的保存管理,为全局数据鉴定提供可靠的校准数据。

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5.建议与总结

就我国的自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目前形势所提出的质控质保过程的可实行的优质化建议与总结: 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如,仪器日常校准,仪器的年度审核,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化应由专人负责。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21世纪是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作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发展的一个目标,建设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系统,促进数据的集中处理、优化,提高空气监测数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守仁.居住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术语[J].卫生研究,1986,(06).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篇4

作 者:陈建华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出版

开 本:16开精装

册 数:全四卷

光盘数:1CD

定价:1398元

优惠价:650元

详细介绍:

详细目录

第一部分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及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国家标准

第一章最新政策法规文件与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关于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

管理专项治理排查工作的通知(2009、12、29)

关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通知(2009、12、29)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

备案管理暂行办法(2009、10、21)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2009、10、1

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2009、6、2JGJ184-2009-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

JGJ180-2009-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176-2009-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第二章 术语标准

第三章 民用建筑技术规范

一般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文化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商业、医院设计规范

城市交通运输设计规范

其他建筑设计规范

第四章 工业建筑技术规范

一般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专业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第五章 建筑工程防火技术规范

一般设计规范

专业设计规范

第六章 建筑物理规范

一般建筑物理规范

专业物理规范

第七章 设备技术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电器照明设计规范

第八章 工程结构技术规范

一般结构设计规范

专业结构设计规范

第九章 工程抗震与检测技术规范

工程抗震规范

工程检测规范

第十章 工程勘查与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工程勘察规范

地基基础规范

第十一章 施工技术规范

一般施工技术规范

结构施工技术规范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规范

第十二章 工程质量验收技术规范

建筑质量验收规范

结构质量验收规范

设备验收规范

第十三章 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施工安全规范

施工设备安全规范

第十四章 工程档案规范

第十五章 工程管理规范

第二部分 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控制技术方案与规范化管理标准

第一章工 程项目管理规划

第二章工 程项目管理组织

第三章工 程项目经理责任制

第四章工 程项目合同规范化管理方案

第五章工 程项目采购规范化管理方案

第六章工 程进度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七章工 程质量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八章工 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九章工 程项目环境管理方案

第十章 项目成本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十一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资源管理

第十二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信息管理

第十三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

第十四章 工程项目沟通

第十五章 工程项目守卫管理

第三部分 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 土方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章 基坑支护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三章 地基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章 桩基础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五章 设备基础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六章 地下防水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七章 横版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八章 钢筋加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九章 钢筋绑扎与安装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章 钢筋连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一章 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养护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二章 砌筑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部分 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竣工验收技术标准及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则

第三章 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的编制和填写要求

第四章 地基基础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五章 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六章 装饰装修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七章 安装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第八章 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及质量检查

第九章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

第十章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实例

最新矿山工程施工项目全程控制方案与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及质量检验、质量监督管理应用执行手册 最新矿山工程施工项目全程控制方案与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及质量检验、质量监督管理应用执行手册

最新矿山工程施工项目全程控制方案与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及质量检验、质量监督管理应用执行手册

详细目录

第一部分 工程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及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国家标准

第一章最新政策法规文件与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关于进一步做好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

管理专项治理排查工作的通知(2009、12、29)

关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通知(2009、12、29)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

备案管理暂行办法(2009、10、21)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2009、10、1

3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2009、6、2JGJ184-2009-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

JGJ180-2009-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176-2009-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第二章 术语标准

第三章 民用建筑技术规范

一般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文化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商业、医院设计规范

城市交通运输设计规范

其他建筑设计规范

第四章 工业建筑技术规范

一般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专业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第五章 建筑工程防火技术规范

一般设计规范

专业设计规范

第六章 建筑物理规范

一般建筑物理规范

专业物理规范

第七章 设备技术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电器照明设计规范

第八章 工程结构技术规范

一般结构设计规范

专业结构设计规范

第九章 工程抗震与检测技术规范

工程抗震规范

工程检测规范

第十章 工程勘查与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工程勘察规范

地基基础规范

第十一章 施工技术规范

一般施工技术规范

结构施工技术规范

建筑设备施工技术规范

第十二章 工程质量验收技术规范

建筑质量验收规范

结构质量验收规范

设备验收规范

第十三章 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施工安全规范

施工设备安全规范

第十四章 工程档案规范

第十五章 工程管理规范

第二部分 工程施工项目全过程控制技术方案与规范化管理标准

第一章工 程项目管理规划

第二章工 程项目管理组织

第三章工 程项目经理责任制

第四章工 程项目合同规范化管理方案

第五章工 程项目采购规范化管理方案

第六章工 程进度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七章工 程质量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八章工 程项目职业健康安全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九章工 程项目环境管理方案

第十章 项目成本规范化管理控制方案

第十一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资源管理

第十二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信息管理

第十三章 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

第十四章 工程项目沟通

第十五章 工程项目守卫管理

第三部分 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 土方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章 基坑支护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三章 地基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章 桩基础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五章 设备基础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六章 地下防水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七章 横版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八章 钢筋加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九章 钢筋绑扎与安装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章 钢筋连接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一章 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养护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二章 砌筑工程工艺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部分 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竣工验收技术标准及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则

第三章 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的编制和填写要求

第四章 地基基础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五章 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六章 装饰装修分部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与验收技术标准

第七章 安装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第八章 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及质量检查

第九章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

无公害乳品全程质量控制 篇5

1对当前我国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模式的分析

从根本上提高无公害乳制品的质量, 坚持巩固、健全、开拓、创新的总方针, 将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实现在现实的发展下的乳制品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这样, 才能为无公害乳制品质量全程控制工作注入鲜活的动力, 才能为无公害乳品质量建设开拓新的局面。这种全新的控制模式所考虑的是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的质量作为两大核心内容, 在通过相关的政策扶植、政府的管理、市场的带动, 实现三维立体的管理模式, 形成政府作为监督管理者的身份、市场作为各方面合作的平台、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的三位一体框架, 使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形成无缝对接, 实现乳制品制作过程中从农田到市场的一条龙管理模式, 实现质量的全程控制, 提高我国乳制品产品的质量, 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2 实现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组织措施

首先, 积极宣传乳制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不断提高乳品生产、销售员工的质量意识。如有关部门要想加大无公害乳品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以及乳制品质量的重要意义, 可以与企业、与基础奶站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机制, 对企业、奶站、农户展开全方位的宣传, 不断强化无公害乳品生产链条中各个部分的质量意识。其次, 不断强化对乳品生产企业的管理, 强化无公害乳品项目的建设。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无公害乳品质量的打造也是一样, 只有不断强化基础, 才能做出更加优质的无公害乳品, 所以, 在乳品质量打造过程中, 要不断强化乳品企业以及乳品原材料产地的基础建设。通过各方渠道加大资金筹集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通过改善牧场基础设施, 来提高牧场饲养水平。再次, 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员工生产责任制, 即为每一位员工做好岗位认定、任务认定、报酬认定, 奖罚分明, 打破传统的工资界限、身份界限,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意识, 才能提高乳品生产效率、保证乳品生产质量。

3 实现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的技术措施

本文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实现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的技术措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求有关部门为无公害鲜奶生产提供质量全程控制技术。要想不断提高无公害乳品的质量, 就要求我们规范奶源生产地饲草、饲料、饲养的管理, 来保证奶源投入品的安全可靠。第二, 要提高无公害奶源生产地的卫生条件, 如奶源地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方法的运用、消毒工作的管理, 等等。第三, 奶源生产地动物疾病的防疫, 要对奶源动物进行病毒的实时监测, 其中要对结核病、布氏杆菌病进行重点强化, 来保证牛、羊等牲畜的健康。第四, 要规范挤奶制度, 以及奶源的输送、冷藏等制度, 从源头上实现无公害乳品质量的全程控制。

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生鲜牛乳”、“无公害乳品加工技术规范”, 制定项目实施的具体技术路线。第一, 产地环境控制。控制奶牛场空气质量。第二, 奶牛健康控制。由兽医、防疫、监督部门对其监督, 做好“两病”监测、卫生消毒和免疫工作。第三, 奶牛饲养质量控制。控制奶牛饲料、饮用水的质量, 加工饲料原料选自自产饲料或签订协议的农户中生产的无农药残留的饲料。第四, 挤奶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无公害乳品生产挤奶制度, 进行科学的挤奶工作, 同时, 在对牛、羊等牲畜疾病治疗中, 要严格按照规定用药, 避免使用无公害乳品生产所规定的违禁药品来强化奶源的质量。第五, 对于原料奶以及牲畜所需饲草、饲料等进行实时检测和监控, 达到无公害奶源的标准。

4结语

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的实现是推动我国乳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 但是, 无公害乳品全程质量控制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问题, 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加之我国现阶段对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因此, 作为无公害乳品生产、质量控制工作的一员, 要结合当前我国无公害乳品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 制定提供无公害乳品质量提供的有效策略, 推动我国无公害乳品质量的全程控制, 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营养品之一, 同时, 乳制品在提高当代人身体素质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乳制品生产、销售过程中, 不断提高乳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 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基于此背景下, 对当前我国无公害乳品全程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实现无公害乳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组织措施, 分析当前广大群众对乳品质量的要求, 以及无公害乳制品质量控制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无公害乳品,全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魏云凤.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博弈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13.

[2]赵越.掺假原料乳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 2010.

加强全程管理 提高图书质量 篇6

一、以制度实行全程管理控制

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要经历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关系到图书的质量。2012年,建工社依据国家有关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总结归纳本社已有的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制定了覆盖编辑出版发行全程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校对、印制到发行、重印等工序明确规定和要求。

选题决定了图书的定位和出版方向。建工社始终坚持“守正出新”,履行自己的使命“传播建设科技,弘扬建筑文化,培养建设人才”,紧紧围绕服务建设行业,重视选题规划和年度选题计划工作。实施选题三级论证制度,即责任编辑选题论证(必须进行选题查重)、图书中心选题论证和选题审批组论证。

组稿决定了图书的内容质量。首先是要选好作者,要选合适的作者,作者对内容质量保证非常重要。院士、大师和学术界知名的专家是首选作者。现在自投稿越来越多,资助出版的也很多,出版社要坚持出版标准,要有底线。缺乏原创,无多大价值的选题,即使有补贴,也不必出版,有些书出了,可能会砸出版社的牌子。在作者写作的过程中,加强书稿中耕,关系到书稿质量和交稿进度。对于大型系列图书,如我社修订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8卷),参与的设计院、高校等单位100多家,参加编写人员2000多人;

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古建筑丛书》(35卷),参加编写的全国各地专家300多人。这两套书用了4-5年时间编写,组织工作量巨大,编写时间长,要选好作者,中间要经常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才能保证质量和进度。

审稿是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和提升。“三审三校一审读”是重要而有效的图书质量保障制度。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规范审读报告,提高图书质量”,不仅仅是指初审、复审、终审报告要写得规范,更重要的是这三审环节要做到位。首先,三审人员的安排要按照出版管理的规定,要具备审稿资格,且不得是同一人。一般初审由责任编辑担任,责任编辑作为选题策划者和组稿人,对书稿的要求最清楚,如果专业把关有难度,可以请相关专家辅助审稿。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有利于判定书稿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复审和终审要专业对口,否则,很难对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只能流于形式。

编辑加工是对书稿内容进行打磨,使之达到出版的要求。近些年我国每年新书品种达20多万种,不少出版社编辑人均年发稿字数超过500万字,有的甚至超过1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是很难保证质量的。我社一直坚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年出版新书约1300种,近五年,新书增长控制在5%以内,重印率保持在60%以上。编辑加工一直也是难点,目前,采取责任编辑、专职加工编辑、外加工编辑、返聘退休编辑四方面人员完成加工任务。今后重点应该由责任编辑和专职加工编辑从事加工发稿工作。编辑加工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外加工兼职做很难保证质量。我社有一本图书,险些酿成重大质量事故,此书稿是一位大学老师加工的,所学专业同书稿内容相关,加工也很仔细,但她不了解出版的有关规定,对违禁的内容不会把握,复审、终审又没把好关,校对和审读也未发现,最后是样书检查时发现了问题,好在没有发行,但因报废造成了经济损失。

这起质量事故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从编辑选题策划到发稿、设计与排版、校对、审读、印装、下厂检查、样书送审,每个环节都有它的作用。

建工社有专门的质检部门,专人负责图书的质量检查。对所有图书在付印前安排审读,审读结果按季度通报,标明差错率结果,对超标书稿的责任编辑和校对予以扣罚,对差错率小于万分之0.5的予以奖励。并对样书进行检查,经过编辑、印制人员审查,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发行。样书检查是最后一道关,这道关很重要,有的严重质量事故就是在这一环节发现的,避免了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质量管理的重心应该前移。

重印工作也很重要,是出版社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首印收集作者、读者反馈信息,如有差错,重印时及时改正,如内容存在较大不足,可及时修订再版。如有差错不能及时发现,也未改正,将大大损害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因此,建工社一直实行图书质量跟踪反馈制度,2005年对建造师考试用书实行一书一码,在建工社网站上对读者提供增值服务,书网互动,很方便地收集到读者的反馈信息,比以前靠收集读者的书面来信的信息量大多了,且能将一些勘误及时告知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及时了解读者对内容的评价,有利于重印或修订再版时改进,保持图书的生命力。

二、以人才保证落实岗位职责

有了完善的制度,关键要落实。落实靠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从广义上讲,图书的质量与其出版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人才有关,但关键是作者人才和编辑人才。好作者的发现要靠好编辑。因此,出版社要特别重视编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这些年,建工社每年通过公开招聘,到建筑类高校定向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引进在建筑设计、施工企业有工作经验的人才。

对现有编辑进行培训,以重点项目锻炼年轻人。这里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是指国家重点出版物,或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出版物。为年轻编辑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尤其是大型项目,在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会受到很好的锻炼;提供更好的机会认识更多的重要作者;在树立品牌意识方面也能受到很好的熏陶。

建工社从2006年开始实行“编辑导师制实施办法”,以导师制实现对年轻人传帮带。由副编审以上的编辑或编辑室主任担任导师,其职责是带领年轻编辑进行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开会;指导编辑审稿、加工等。导师制的实施使编辑能尽快熟悉编辑业务,结识作者;提高编辑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出版社的品牌项目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版社要特别重视“责任编辑制度”的落实。责任编辑作为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掌握全面情况,全程控制,关注图书的全生命周期,遇到质量事故负主要责任。建工社规定,图书质量出了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处罚比例:责任编辑40%,加工30%,复审20%,终审10%。建工社现有注册的责任编辑120人,这些年一直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与中国编辑学会合作,在社内举办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18次课),结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和建工社业务发展的需要设计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以导向引领多出精品力作

出版社自转企改制后,更加重视经济效益,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版社要保证图书不出问题,除了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外,还应在考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编辑多出好书,鼓励不同岗位人员尽心尽责。

在考核上给编辑一个做好书的机制,不宜搞简单的承包制,要有综合评价。建工社十多年来,对编辑的岗位职责要求是完成基本指标,考核岗位是否合格,而效益工资则根据图书利润情况予以奖励,不在于压力,而重在激励。对编辑没有过高的新书品种和发稿字数要求(人均年出新书5-10种),鼓励多策划修订再版和重印率高的图书。

2012年建工社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每年设立学术出版基金200万元,资助约50种左右学术著作的出版。对于做此类书的责任编辑,在考核利润时,按单本图书平均效益计算。

通过对优秀图书的评选和表彰,鼓励多做好书。建工社多年来实施“关于优秀图书奖励标准的规定”,对获得省部级奖项的责任编辑予以重奖,并在年度全社总结大会上表彰。建工社坚持每年评选社优秀图书100种(一等30种,二等70种),并给予奖金。每届参评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时从中推选。

建工社每两年举办一次图书质量展,1987年设立,至今已举办16届。通过展览展示优秀选题报告、优秀审读报告、优秀编辑加工、优秀校对、优秀图书、优秀设计、优秀印制等,同时展示问题书稿、质量事故图书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我们还举办质量讲座和研讨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完善管理办法。

提高图书质量永无止境,面对数字出版转型,想要保证不同形态出版物的质量,需要及时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并通过不断地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出版人的素质和能力,严格管理,常抓不懈。

志书质量的全程控制 篇7

关键词:电气安装 质量 要点分析 住宅

中图分类号:TU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53-01

伴随着电气的智能化与安装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安装项目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施工现场的电气专业人员对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的性能有更好的掌握,能熟知及严格遵照施工现场的各种技术规范等。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住宅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施工阶段的不同,大致分为前期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后期质量管理三个部分。本文结合工程管理实践经验,对住宅区电气安装项目中的全程质量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1 前期质量控制

1.1 技术准备

在技术准备阶段,首先要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施工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并准备好工程所需要的资料表格、规范、图集,保证各种分项作业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等。务必充分做好施工用具、材料计划的准备工作,并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材料的安全进场。

1.2 审查图纸

在施工前期,相关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建筑安装电气图,并对施工图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严格审核,这其中包括输配电系统、配电箱盘、变压器的安装、敷埋管线、防雷与接地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主要的电气设备、电工材料的使用规格与要求。保证在安全的施工过程中,按技术要求完成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及敷设,切实保证房屋质量。

1.3 控制技术方案的编制

技术方案是为了研究解决施工中的各类技术问题,针对性、系统性地提出的方法、应对措施与相关对策。它依据土建专业的整体技术方案实施编制,对工作人员的部署以及施工配置都有周密的计划;对施工中的每一个工序都有详细说明及建筑详图;这一阶段,特别要做好设备的安装基础、土建留洞和预埋管、变配电室地坪和电缆沟、底板与桩基础钢筋的焊接以及二次接地、等电位联结等工作的技术交底。

1.4 严格班组管理

施工班组是施工企业最小的组织单元,是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的基础,也是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在施工中,首先要保证操作人员具有电工上岗证书,了解电气事故的种类和危害,电气安全特点、重要性,能正确及时处理电气事故。其次熟悉电气设备的性能,并提前对已进场的施工班组进行相关质量细则的交底。应该着重强调的是,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只有在施工班组意识到电气安装项目重要性的前提下,安装工程才能更好地开展。

2 电气安装项目过程质量要点

2.1 配管

在住宅区电气安装项目中,线管的弯管不能超过规定半径,煨弯时必须使用相配套的PVC管弹簧,扁圆偏差最好不要有很明显的皱褶,在施工中发现不合格的部位应及时返工。做好预埋中每个管口的封堵工作,以避免在施工中水泥砂浆等杂物流进管内,确保建筑使用阶段管道畅通无阻。接线盒是电气配管线路中管线长度,管线弯头超过规范规定的距离和弯头个数时以及管路有分支时,所必须设置的过路过渡盒,管线配到负荷终端是预留的盒,都是接线盒。其作用是方便穿线,分线和过渡接线。如果管线线路过长,应该适当地加装接线盒,并保证直线部分的长度满足相关要求。

2.2 防雷、接地

如今的住宅区大抵按照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并且采取基础联合接地方式,在建筑屋面设置避雷针,并或明或暗地敷设避雷带,借助避雷针从主钢筋一直引向地下。一般而言,电气设备采用的接地方式很多,诸如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和保护接零等不同的安全措施。施工过程中务对基础接地体、柱内引下线和屋面接闪器的安装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底板钢筋、桩基础的焊接位置、焊缝质量、搭接长度等,更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因素;并保证接地网装置中的接地体具有泄流和均压作用。各层柱内的主筋应做好避雷引下线的焊接。并标注好柱主筋防雷引下线的引上点,预留引出钢筋或扁钢的位置以及接地电阻测试点的位置。

2.3 配电箱、室、盘以及灯具、器具电气安装

配电箱的安装应该设在地面以上,其中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只有有负一层,配电室的设置标高应高于负一层地面1m以上,并应该设计有排水设备;如果有负二层及以下层,配电室则设置在负一层。此外,地下配电室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会审,批准后方可实施。对于盘以及灯具、器具的安装,首先要保证其安装施工满足设计要求,多根导线的话要使用尼龙扎带绑扎成束,接线柱的导线数量一定不能多于两根,对于箱、盘内导线的长度尽量保留有设计规定的剩余值,中性线与保护线母等导线的排布需要布置垫片与弹簧垫圈,配电箱中导线两端务必用配套的线号管实施编号,此外,还应保证箱盘中电气安装项目整齐可靠,电线排布简洁美观。

2.4 导线和电缆的敷设

敷设电缆时,电缆过管处的人员必须做到:接迎电缆时,施工人员的眼及身体位置不可直对管口,防止挫伤。电缆敷设前要再次核对电缆的型号、规格、长度,电缆轴应完好无损,在施放过程中应该从盘的前端引出。如果是在冬季,温度难以达不到规范要求时,应将电缆进行加温再行敷设。电缆敷设完毕,如余度较大,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与带电体接触,电缆沿线模板等设施拆除完毕,并保证场地清理干净、道路畅通,沟盖板一应齐备。

3 竣工验收前的质量管理

现场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还应对工程质量做好善后工作。比如在工程竣工验收以前,对施工现场所有的配电箱、开关、插座等设施作一次全面的清理,对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漏电保护、通电等项目进行科学的测试,并保存好测试结果。最后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电气技术资料、合格证、质保书、各类设备、材料的测试报告等资料整理成册,及时与档案管理部门做好交接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影响电气安装项目的质量因数较多,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任务非常繁重,所以要求项目的管理和具体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技术要求。只有提高電气安装项目的质量,总体房屋的质量才能得到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继华.对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全过程的质量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

[2]熊建伟.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J].中国房地产业,2011.

上一篇:乡镇年度综治工作总结暨自查报告下一篇:市公路管理局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