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2024-11-12

休闲体育学的论文(共8篇)

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篇1

有关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摘要: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同时,该研究试图通过对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构架的阐述,给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休闲的体育的系统理解。

1.引言

在全球普遍进入“休闲”社会的大前提下,为满足整个社会各群体的休闲体育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休闲体育学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呼唤下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可谓极为迅猛。在理论上,休闲体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如休闲体育消费、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等)迭次构成热点,在实践中,各种休闲和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休闲体育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外相继设立了休闲体育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休闲体育的研究由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貌似形成与稳固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多研究尚以休闲体育行为的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即休闲体育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不同生命阶段的休闲体育活动特征、以及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等重要问题,因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联系。立足于休闲体育领域特有的市场经济开展的宏观研究和反思还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休闲体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合理的、得到公认的学科体系;甚至还没有一本“休闲体育原理”之类的名著问世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休闲体育学科本身缺乏一种“原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能是其它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休闲体育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理论作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从事休闲体育实践的人而言可能不屑一顾,但对于那些从事休闲体育学科整体研究的人来说,无论从追求理论的可靠性还是完善性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反过来说,年轻的休闲体育学科,在理论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休闲体育学科的建立

2.1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2.1.1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据。就休闲体育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是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剖析休闲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群体休闲体育的组织和方法手段,提高人们的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将休闲体育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及实践活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休闲体育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位则略显过低。首先,这种以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对象定位,往往会产生一种导向:为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人们不断从其它学科引入各种技术、方法,休闲体育研究也只能在技术操作层次循环运作而不能得以有更高层次的突破,休闲体育只能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而不能形成其根本的“原驱动力”,它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其次,与其说休闲体育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对休闲体育而言,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与需求等,显然不同于他们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时的感受。因此,挖掘休闲体育活动中人的行为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也是休闲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弄清分析哪些事物,更重要的是要界定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休闲体育的研究决不仅仅在于社会大众休闲,更重要的是要抽取和提炼出休闲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休闲体育研究的着眼点,应在于更高抽象水平上的休闲体育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着眼点的转移,并非将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活动排除在休闲体育研究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完备性。唯有确立并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分明、内容独特的研究对象,结束目前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休闲体育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1.2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

判断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就是研究方法,遗憾的是,休闲体育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依赖于休闲体育的、独立于其它学科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当前教科书中所罗列的诸如: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等的应用方法,无一不是由其它学科研究中所产生的。姑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适应于休闲体育这块土壤,但就这种全部移植而言,也往往容易使休闲体育的发展丧失其自主性,而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休闲体育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一定要建立起自我的独特方法体系。诚然,“没有独立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但问题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体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运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产业等都与其他社会活动迥然不同,也必然有基于它们运行规律的特有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立足体育视角,以休闲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休闲体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有理由相信,寻找并建立起这样的方法体系,正如分析方法之于哲学研究,还原方法之于物理学研究,实证方法之于化学研究一样,会大大推进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2.1.3休闲体育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研究过休闲体育理论的人都不难发现,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上正在努力实现从经验概括到尝试体系化的跨越,超前的研究也许刚刚涉及到某些意义上的理论反省,休闲体育方面出版的专著还太少,休闲体育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的概括甚至是直接将研究目光落在休闲体育实践活动上,而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从学科学的角度对休闲体育展开的学科特性探讨则更是无人问津。这固然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历史较短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休闲体育研究主动性的缺失。研究者专注于对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原理的吸纳与引进,而对休闲体育自身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明显不足。我们提出了休闲体育的三维学科体系,即基于体育科学认识体系的,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休闲科学认识体系有机交叉的新认知体系。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尝试,但这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2.2休闲体育研究的实践水平

休闲体育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部分人也凭借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科的著名专家。但即使这些专家本人也不敢妄称自己是休闲体育的代表人物。还没有哪一位专家在休闲体育研究领域提出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方法,也就因此难以称得上这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就代表性著作而言,虽然目前冠以“休闲体育”之名的教材和著作时有出版,但多是对国内、外休闲方式、方法的移植或是操作层面上的探讨,鲜有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从中选出代表著作则会更加牵强;至于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则更显滞后;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并没有设立“休闲体育”分会,也没有设专类,只是作为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部分;而一些分散的休闲体育研究学术组织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休闲体育至今也没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综上所述,虽然在休闲体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宏观构建上,还是从代表人物、著作、学术期刊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都还比较初级,需要我们广大休闲体育研究工作者更为艰辛的努力。

3.休闲体育的学科基础与归属

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体育学下属的一个新的学科。作为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休闲体育学科发展目标时,应确立以下新的发展理念:如何能够在延伸体育的`本质的同时,并找准专业的定位,做出科学的规划,为小康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才,这是我们在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初期要不断思考研究,认真面对的问题。

另外,休闲体育理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实用理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认识和探索事物本身,其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它们常常意味着一种所谓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而实用理论则把视线直接投向实践,它探讨有关如何把认识的规律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问题,并且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种种规范与建议,带有极强的价值与目的色彩,从上述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的特征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它似乎更应该成为一门实用性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我们在对休闲体育研究对象的探讨中所提到的,休闲体育也承担着挖掘休闲体育规律,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寻求“原驱动力”的重任,所以它必然包含着大量的理论“解释”成分在内,这使它与一般的实用性理论之间有了明显的分歧。比如,休闲体育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休闲”活动的理论解释,从而可能需要用许多关于“休闲”的学科概念与解释。离开了这些学科的支撑,休闲体育只能对实际休闲体育现象作出事实上的描述,对休闲体育工作给出“处方式”的指导,不能达到理论阐述的层面。但这些学科与休闲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而是将这些学科有关的解释重新诠释后运用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是一种“解释的重新解释”。因此,休闲体育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也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对休闲体育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我们大可不必因其不能找到明确的归属而感到沮丧,而恰恰应该为此而自豪:它使休闲体育横跨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把众多学科集于一身,去综合成自我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其它学科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虽然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它必将向一门成熟的学科不断迈进。

4.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休闲学科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历史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性以及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我国体育休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形势面前,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匮乏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

 

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篇2

1、相关定义

当前关于休闲体育的定义有很多种, 罗歇.苏认为“休闲体育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运动 (包括竞技体育和一些带有强制性和规定性的体育活动) 是有区别的。它没有硬性刻板的的规则, 不需要有规律的科学化的运动训练, 它更不是为满足个人自尊心和荣誉感而通过比赛追求优异成绩。

它是它是自发、非形式化、充满娱乐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的一种心理体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 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的需求。在休闲体育这一概念中休闲是目的, 而体育在这里知识休闲的方式之一, 用作为实现休闲这一目的手段而出现的。因此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 自主选择以体育为基本手段满足其休闲需求的一切活动。

2、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

2.1、自娱功能

休闲体育, 作为全民健身的支柱,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休闲体育是“自娱性”的体育运动。它源于人们本能的冲动和自我完善的健康意识, 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娱乐之需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娱乐的活动, 人们积极主动进行休闲体育的运动不是为了供别人观赏, 而是为了满足自身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休闲体育主要是供娱乐消遣之意, 离开娱乐这个根本特性, 就离开了群众。通俗讲大家聚集起来在一起自娱自乐的运动方式, 就是休闲体育的表达形式, 这也是休闲体育的基本属性, 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

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渴望, 它使参加者共同投入, 练习者身心愉悦, 观赏者愉悦快慰。因此, 它在当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2、健身功能

经常参加休闲体育锻炼, 能有效的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长期坚持休闲体育锻炼的人, 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协调性, 还是在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爆发能力等素质方面, 均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对人们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休闲体育运动可以能使够使得锻炼者体态均匀, 紧实肌肉、健壮机体, 看起来充满美感和力量。

现在社会是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人民的生活压力大大增加, 由运动不足引起的文明病正不断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近年来“猝死”在非正常死亡中的比例不断飙升。特别是IT、工业设计等新兴行业中, 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神经衰弱等问题越来越“青睐”年轻人。若多进行休闲体育运动, 不但能能够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调节精神状态,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细胞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供给, 还能通过特定的动作来锻炼颈、肩、腰、腿等部位, 能够加强关节韧性, 从而有效的缓解颈椎病、腰肌劳损、关节痛等症, 有助于健康心态的保持和寿命的延长。

2.3、观赏功能

任何一种休闲体育运动都包含着无穷的运动美, 都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体育运动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运动方式, 具有较高的形式美感, 观众通过欣赏优美的技术动作和完美的肌肉线条, 从形态到内涵都能得到愉悦和陶冶, 满足审美欣赏和精神需求, 给人以美的享受。体育欣赏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通过休闲体育欣赏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休闲体育的运动中来。紧张、兴奋、刺激、对抗、拼搏的竞赛场面激动人心, 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激励和感染人不断进取的人们。

在休闲体育运动的学习和练习中, 消耗大量能量, 减掉多余脂肪, 保持适当体重, 造就优美、大气的外形奠定坚实的基础。休闲体育的魅力, 往往能在运动场效应产生一种移情作用, 传播于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 运动员和教练员, 运动员和观众之间。它使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的与他人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沟通感情、互相合作, 获得愉悦的身心, 使其身心舒畅, 保证良好的心理, 保持健康的体魄, 陶冶人们的情操, 有助于消除紧张、郁闷、失落等不良情绪。

2.4、教育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说的就是教育在社会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 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条件, 通过资源配置建立教育发展的某些结构, 然后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教育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休闲体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休闲体育以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唤起人心中的美好, 让人充满正能量, 增加自信心, 促进人际交往, 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将“全民健身”运动推向了高潮, 体育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 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目前为止, 我国已然发展成为体育大国, 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已开设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休闲体育服务管理等课程, 旨在认真落实和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建立, 旨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严格意义上讲, “终身体育”是一个课程理念, 它的指向在于应该编制什么样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但由于课程与教育的不可分割性, 这一理念也必然引发体育教育思想的变革。而休闲体育以其简便、随意的特性为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些反映人文关怀思想的目标出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中。休闲体育的多样性恰好的贯彻了教育原则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 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要而不同。同时, 休闲体育反应了管理地方化和民主开发的主体在于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有利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 使更多的人加入休闲体育的队伍中来,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

2.5、交际功能

任何一种休闲体育运动从外部形态上看, 是各种动作和姿态的交替展现。从内部结构看, 它是各种各样的感情和人类自身发展情感和逻辑的迸发。休闲体育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信息, 它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由于休闲体育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 所以他没有文字、语言的障碍, 它可以突破国家、种族的限制, 以通用的运动方式沟通彼此的情感, 促进彼此的交流。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已逐步成为社会娱乐和交往中一项高尚的文体活动。它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人数不限、场地不限、简便易学, 练习者之间有密切的交流和广泛的接触进而, 拉近彼此的距离, 增进彼此的友谊。

2.6、团结功能

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是休闲体育长久发展的前提。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生存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彼此间缺乏信任及人们出现的迷茫、焦虑、困惑等现象, 心灵的健康在紧张的工作中越来越来重要, 身体与心灵的疲惫会互相影响, 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良因素。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 还可以改善邻里之间关系,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促进邻里情感交流的沟通,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身心健康。休闲体育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 提升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抗压能力, 开拓人际关系,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团队融合度,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休闲体育产业

产业一般是指部门、行业、可动产业、不动产业等泛泛地概念。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体育产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人民习惯对围绕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集合称为“体育产业”。顾名思义,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是指, 在符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 人们对围绕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产业、体育旅游产业、高尔夫产业、冰雪休闲和休闲体育赞助、休闲体育出版、休闲体育纪念品销售等。

3.1、发展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概念随之而来, 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集群, 已逐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 能够反映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休闲体育运动开展的差异性, 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不断挖掘和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及其代表性特色精品, 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重要战略之一。在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同时, 应抓住我国休闲体育的文化背景、运动特征、群众特点和地域特性, 创造顺应时代潮流的休闲体育产业精品, 是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前提条件。

3.2、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休闲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兴起, 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建立客观、完善、规范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繁荣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必要条件。首先, 转变政府职能, 加速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造良性市场调控主体, 解决好政府在市场中的身份, 加大政府的干预, 只有获得政府的支持, 才能建立良好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大环境。其次, 要调整和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结构, 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产业市场, 积极协调地方市场、区域市场乃至全国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形成立体化的市场格局。最后, 完善休闲体育用品价格体系。例如:定期举办公益性赛事, 降低休闲体育运动服饰、设备、器材等成本, 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化休闲体育市场, 推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繁荣和长效发展, 加强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 提高我国休闲体育产业资源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好地体现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在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

3.3、打造休闲体育产业链

不同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一定是以突出其地域特性为基础而形成的, 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路径,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是推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打造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链, 政府应组织科研人员人员, 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 对不同休闲体育项目的运动方式、运动理念、运动效果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成立休闲体育运动研究所, 建立休闲体育产业专业网站, 出版休闲体育运动项目专著, 出版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光盘, 建立休闲体育培训基地及文化传播公司, 定期举办休闲体育大赛等, 形成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链。

4、结语

终身体育体系构建是一个工程,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构造。这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 才能使其完善。终身体育体系的构建成功也是终身体育健康发展的开始, 更是终身体育发挥作用的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消遣方式, 受到越来越多广泛的关注和喜爱。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休闲体育爱好者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 为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并提供了良好的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卉, 周丽君.休闲体育发展环境要素构建的理论探索[J].浙江体育科学, 2014, 02:24-28.

[2]屈宏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对策建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2:81-84.

[3]焦现伟, 孙南, 岳新坡.我国高等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态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4:476-480.

[4]韩志芳.全球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发展[A].北京大学.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 2014:2.

[5]张鸿.休闲体育的幸福内涵及实现路径[A].北京大学.体育社会学与社会变革中的挑战——2014年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大学:, 2014:2.

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篇3

摘 要:本文在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体育休闲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休闲限制;发展阶段;女大学生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份、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较其他人群较多[1]。 因此,本文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限制特点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大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50份,回收595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份,有效率是86%。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邱亚君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问卷,[2]共15道题,在大量发放之前,通过少量发放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KMO和Bartlett对问卷因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中KMO为0.804,显著性为0.000,可以做因素分析;采用Cronbach系数α值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测试,总体的Cronbach系数α值为0.813,这意味着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行分析。

2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对休闲限制进行研究,Crawford和Godbey对休闲限制的研究进行归纳,将休闲制约归纳为:自身结构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邱亚军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现有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休闲体育行为的局限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个体在休闲行为发生之后的限制因素也被考虑,提出了关于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解释性理架[2],使得休闲限制因素模型更加丰富。其中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限制因素分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各限制因素的方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各限制因素在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人际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自身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二阶段,最为突出的限制因素也是人际限制因素,其次为自身限制阶段,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三阶段,也是自身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四阶段,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五阶段,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自身限制,其次是体验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最后通过对各限制因素总体进行分析发现: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

3.2 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多重分析 通过以上的方差分析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自身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组别之间在五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情况,采用LSD对五个阶段的限制因素的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

通过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保持阶段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不存在差异,其它各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

自身限制是指影响个人选择休闲方式偏好或参与者内在心理状态和态度的因素。由于个体所处的体育休闲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参与动机也就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自身限制因素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构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多重比较,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影响个体休闲偏好或参与的外部因素,如机会、活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体验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多重比较的结果,除了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与保持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外,其它各阶段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体验限制是影响个人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人们在进行一项运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体验,有好的体验个体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验限制表现的较为明显。

4 总结

本文基于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对处于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每个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是不同的,其中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女生进行干预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3]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体育科学.2008,28(1).

休闲体育调研报告 篇4

——关于天津市晨练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1年05月07日

地点:天津市水上公园

对象:参加晨练的群体

目的:主要想了解目前参加晨练的主要群体、参加晨练的目的、晨练的所存在的问题及晨练规范化的程度等。

主题:晨练群体对晨练是否规范化的看法及所持的态度。

现状:目前参加晨练的群体主要以中老年退休人员为主,青少年极少数;

练规范化的程度比较小,自由行比较大。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晨练的热情比较高涨。当前将晨练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并在我们的未来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目前参加晨练的人群当中主要以中老年退休人员为主,因为他们退休以后的闲暇时间相对于其他群体比较多,晨练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5点到8点之间。现在晨练的形式趋于多样化,主要有:慢跑、游泳、轮滑、踢踏舞、斗空竹、踢毽子、太极拳、中国武术等等。

对于晨练的目的,由于各自出发的角度不同,所以晨练群体对于晨练目的也存在差异。有的人纯粹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为晨练具有社交性,所以有的人主要以结交朋友及交流为目的;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在晨练中得到同伴的赞同(如毛笔书写)。晨练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但它不是单一的,另一反面还可以结交一群晨练的朋友,促进社交及身心健康。

在晨练热情高涨的同时也伴随很多隐在问题,如场地的不佳选择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活动前缺少热身运动等。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很多晨练项目选择的场地很不合理,比如网球场地选择在长廊出口处,这种场地的选择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容易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在接受访谈的大部分群体当中大多部分都缺少运动前的热身意识,这种盲目的运动很可能会造成运动损伤。所以依目前情况可见,晨练群体的运动的业余性比较强,缺少运动前热身意识;安全意识比较差,对于场地选择不合理性交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晨练的规范化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原因。但是由于晨练的自由性、社交性、自愿性,所以绝大部分人不愿意对晨练的进行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晨练会对自由程度有所冲击。所以在晨练群体当中对晨练的规范化持有否定态度,但是我认为对晨练加一些适当的规范是有必要的,或者对参加晨练对象进行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比如合理的选择运动场地和运动前热身意识等。

杨春远

10级旅游管理

141004050129

当代体育文学休闲发展方向 篇5

把体育的内容用文学这一载体表达出来直接促成了体育与文学的结合,即产生了体育文学。

体育文学即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

这种文学样式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体育文学的萌芽出现于《诗经》中,如《齐风•猗磋》这一篇是对一位青年射手高超技艺的描写。

随后,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不断地出现体育文学的元素,包括古代诗歌、散文以及古代小说、纪传体文学作品。

到当代,体育文学逐渐成为行业文学中的一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学作品产生于1930年代。

一、当代体育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体育文学走上了正轨,并且朝着时代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风潮,伴随着当代体育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体育文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体育文学的作品如火如荼,而且在形式上也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

除了一般性的小说类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增多之外,最为新颖独特的长篇体育报告文学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体育诗歌产生。

鲁光的《中国姑娘》以中国女排姑娘们为主线,记录她们处于比赛低谷期的痛苦与愁闷,获得胜利后的喜悦与欢乐,“女排精神”广为人颂。

这些体育文学作品为读者展示了风华正茂的体育英雄,与其他类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战争英雄、劳动英雄等共同掀起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文学在这一期间主要为当时的国家政策与社会实践服务,因此体育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套上了英雄主义文学的模式,这种体育文学塑造的人物是唯一的正面人物,故事情节也即是运动员在比赛进程中经历的坎坷挫折和取得胜利的辉煌,缺少了人物应有的情感表达和细微的心理变化,导致了这一时期体育文学内容的空洞和程式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众文学文化意识的提高,中国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人们对英雄的关注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反思,文学的叙述视角从时代的大范围转移到个人的小领域,尤其侧重于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寻,文学的创作也从感性认识转为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中国体育事业在受到物质文明的极大冲击,体育文学也转变了它的发展方向,从歌颂赞扬到反思揭露。

大量的体育文学作品将体育与文化结合,揭露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弊端。

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家们大胆批判,从整体体育界风貌的衰退到运动员个人心理、精神世界的扭曲。

赵瑜的《强国梦》是这一时期体育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他说出了过去从未有人敢质疑的中国金牌的含金量以及中国体育的真正实力,其真正意图是为了唤醒即将被金牌、物质利益埋没的无价之宝———体育精神。

在这一时期,体育文学作品的写作对象也从宏大叙事转向了细微描写,将体育与文化、人生、心理广泛地结合,直接探求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的身上发现更多难能可贵的体育精神和独特的生命意义。

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当今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都提高了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包括对体育事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对运动员的精心培养。

中国的体育事业正是在这种和谐条件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体育事业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地位的重要参考指标。

各大赛事的冠军、金牌接踵而至,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体育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当代体育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当代体育文学的时代新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在其影响下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学不断体现出网络化、快餐化、娱乐化的特征,体育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也难逃其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长篇体育报告文学近乎销声匿迹,体育文学的内容也不再是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或是英雄事迹的描写,而是加入了更多的网络元素。

网络体育文学以散文、评论性文章和一些随笔为主。

体育文学在网络的轨迹上展现出新环境、新阶段赋予其特有的时代特色,并且朝着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一)体育文学创作者的大众化

体育文学兴起之初,其创作群体和一般性文学一样,是以专业的作家为主。

这些作家不仅需要具备一般作家群体应有的深厚的文学涵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学词汇,还要具有作为体育文学家特有的对体育事业的忠诚和对体育运动者无尚的景仰,以及深入体育生活提炼写作素材的探索精神。

体育文学发展到如今,在现今文学创作的濡染和时代的冲刷下,体育文学创作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专业的作家,更多的涵盖了体育记者、非专业作家以及为数众多的网民。

体育文学的作者出现了平民化、非专业化趋向。

这些作家没有了对体育事业诚恳认真的态度,创作的目的无非是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个人情感的宣泄。

另外出现了许多新生代作家,他们“大多数有较高的学历,现代文化知识比较丰富;有幸自由地接触世界文学,观念开放,少有束缚;没有历史重负,完全按照自己的体认,并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当下的体育现实。

这样,他们又显示出明显的现代性、现实感和个性特征,产生出‘新的不同的意义’,他们投入创作时的独特思考,也透露出给中国体育带来的新的观念冲击。

”创作主体的大众化使得体育文学在各个领域都能被接受,为体育文学增加了更多地读者。

(二)体育文学写作题材的广泛化

体育文学的写作题材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创作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20世纪70年代是英雄主义时期,体育文学的选材必然是围绕英雄展开,到了80年代是问题与反思时期,体育文学题材更多的是对体育事业内部的推敲。

到如今的21世纪,网络与各种新闻电台等媒介对体育活动的传播为体育文学的题材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体育文学作家群的大众化也为体育文学题材的扩大提供了广泛的主体。

体育文学题材从起初的体育赛事更多地转向体育生活,关注体育运动背后的内幕,关注体育明星背后的生活,包括其婚姻、家庭、朋友关系和心路历程。

从大人物的外向描写和感性崇拜转向对体育运动员的小人物挖掘,从感性到理性,从群体到个体,从生活到生命,体育文学在精神世界的范围内不断扩大。

当代体育界如足球界、篮球界、奥运会等领域的风起云涌,球迷对比赛的针砭、竞技成效导致的民众情感的喜与悲,都为体育文学提供了新的素材。

(三)体育文学功能的娱乐化

新时期的体育文学从根本上摆脱了初期为政治服务、教化人民的目的,与众多的网络新生事物结合,表现出为大众、为娱乐的目的。

在网络体育文学的世界中,创作者可以以任何身份、任何地位、任何情感投入体育文学,随性而发,或嬉笑或怒骂,只为自身的情感表达目的或是引发他人的共鸣,以获得更多的社会群体的响应和舆论评判。

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文学走下神坛,从‘经济之大业’的政治附属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商品,娱乐功能成为刺激读者消费的一种需要。

体育文学在向‘休闲文学’的方向发展时,由于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享受性要求的高涨,体育文学创作的精神趋向于简便化和符号化,成为更直观性的文学创作。

传统体育文学强调的教化等功能被瓦解了,体育文学的休闲功能逐渐发展起来,满足着大众的精神需要。

另外,体育文学在新时期还广泛表现在流行体育歌曲中,如《亚洲雄风》《我和你》等这些歌曲,都为人们所熟知,体育文学也随之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一个种类。

三、当代体育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21世纪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体育文学能否在新的时代轨道中稳步前进,深具研究价值。

体育文学在未来应该朝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与发掘。

(一)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多重化的社会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倾向。

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问卷调查 篇6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填写这份问卷,我们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目前大学生在休闲体育的消费观、消费与闲暇方式、理财素质等方面的现状,以便能为研究大学生消费提供更多依据。

谢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所在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3.是否有过参加休闲体育运动:A、是B、否(若否直接跳至20题)

4.一般多久参加一次休闲体育活动: A、一周一次B、一周两次C、一周三次D、一周四次

5一般何时参加休闲体育消费:A、早上B、中午C、晚上

6.一般从事什么休闲体育消费:A、观赏型体育消费B、参与型体育消费

7.您会选择休闲体育的场所:A、室内B、户外

8.您是否结伴参加休闲体育活动:A、是B、否

9.您每月在休闲体育中的消费金额:A、200以下B、200~500 C、500以上

10.如果你有机会,今后是否愿意从事休闲体育产业: A、是B、否

11.如果学校提供休闲体育消费场所,你是否愿意参加:A、是 B、否

12.您认为您的休闲体育消费观是否合理: A、是B、否

13.您是否会长期坚持休闲体育活动:A、是B、否

14.您的资金一般侧重哪方面的休闲体育活动-----------------(可多个)

15.影响您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多选题)A、资金不足B、休闲时间不足C、没有人陪伴参与D、场地设施不足E、缺乏指导人员F、没有好项目吸引G、场地设施较远,不便捷H、其他——————————

16.您认为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A、消磨时间B、交友C、锻炼身体D、其它E、没有参加过

17.您认为休闲体育对大学生是否有益:A、有B、没有

18.目前您对自己参加休闲运动的满意度: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19.您认为参加休闲运动对提高您的生活学习质量有影响吗A、影响非常大B、有一定影

响C、影响不大D、没有影响

20.您认为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的不足之处有:

21.您的建议:

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篇7

一、教师如何“教”

1. 具备教学的专业意识

体育教师肩负着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繁衍体育文化、发展科学的健身意识与方法、锻炼体魄、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职责。如果在思想上没有为体育教学奉献、钻研、创新的敬业精神, 那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将是一纸空文。这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我们当前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2. 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课前备课是上好体育课的必备条件之一, 备课时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课前要认真准备好场地、器材, 统筹规划, 合理布置, 对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处理, 或有预防方案, 确保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校的实际需要, 选择好教学内容, 选定好适合的教法, 找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点, 并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好教材, 理顺教学顺序, 对每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有科学的解决方法。

3.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前瞻性和逻辑性

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 他是体育教学的“施工图”, 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不同要求, 并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设计, 做到设计的有效性。教学设计还必须依据体育教学的规律、身体技能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等, 设计出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教学设计, 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组织与教法、教学时间、教学策略等。

4. 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习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 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当学习遇到困难时, 当思想出现波动时, 当完成不了教学内容出现惰性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关心、开导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鼓起学习的勇气和热情,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课堂组织调控要严密

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调控组织队形、教学节奏、教学时间、师生情绪和氛围等, 要让紧张而沉闷的课堂变得有节奏、生动、活泼、有秩序。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 也要灵活多样, 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条件进行男女分班、选项式分组、兴趣分组、体能分组、帮教式分组等, 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 许多学校都面临着班级人数过多、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 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 没有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要求, 教学将很难顺利进行, 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 得不到锻炼, 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6. 教师对学生指导纠正要及时、恰到好处

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体现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 如,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内容。在教学中, 一旦学生练习动作不规范, 或提升练习标准时, 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纠正动作, 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我们当前教学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7.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标准化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反映在教学的每一时刻, 是构成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能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将这一能力常态化、标准化。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仪表和教态、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指导与纠正、队形与队列、场地与器材、教学分析与设计、教学创新与合作等。

二、学生如何“学”

1. 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要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并自觉地学习体育, 就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们教师就必须认真上课, 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新颖的场地器材设置, 克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障碍。一旦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 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

2. 努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

运动参与是体育教学内容的第一个学习领域, 是发展体能, 获得运动技能, 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 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关键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并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感悟, 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3. 努力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

体育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 体育技能的形成和体质的增强是在身体练习中所获得的, 不是说出来的, 不是看出来的, 是实实在在练出来的。所以,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身体练习,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要体现适宜的运动负荷和一定的练习密度和难度, 这是体育课堂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对当前体育教学在“教”和“学”层面上的一些看法

1. 在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

表现一:偏重运用技术含量较低的教材

由于误读新课程标准, 很多教师误把淡化运动技能理解为降低运动难度;将“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误以为是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新课标以水平划分学段, 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 因此就以为是自定教学内容。这一结果, 引发了很多教师想教什么教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此外, 由于过度地关注安全因素, 无形中就降低了教学标准, 复杂的项目和有一定教学难度的课没人再上, 而选择不符合年龄特点的低龄化的、简单化的、游戏化的教材。笔者认为, 这是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表现二: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纠正

有一些体育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的内涵, 对教师的“教”理解不深, 上体育课就是走教学程序, 把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按部就班地“走”下来就算完成了一节体育课, 而没有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果断地予以指导和纠正, 对每个教学环节没有严格的教学标准, 对动作质量没有严格的要求;过度地将教学兴奋点放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与展示上, 忘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

表现三:用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偏少

由于受淡化运动技能和误解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影响, 很多教师忘了体育课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而偏重了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展示创新, 其结果都是毫无意义的合作, 虚假的探究, 费时的、没有新意的创新与展示, 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实际上, 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技能, 学生也不可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没有充足的锻炼时间, 学生的体质不可能增强。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所特有的属性, 丢掉了它就是丢掉了体育的本性, 体育教学还要回归到以学习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主线上来。

表现四:对学生学习动作质量缺乏明确的要求

一些体育教师注重的是练习过程和练习次数等, 往往忽视对动作质量的严格要求。一节课下来, 教师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也是汗流浃背, 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学习过程也没有按照教师教的动作要领去做, 我行我素;教师如同逛市场一样视而不见, 只是感到练习场面活泼热烈, 学生都动了起来就是好课, 而忽视了知识的传授与解惑。我们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 实际上, 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 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过分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忽视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要了解其精髓内涵, 并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我们反对说起改革就要全面否定以往教学的精华或将传统的教学思想完全弃之、推倒重来。实际上, 关键是看怎样根据时代要求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 这是要下大力气研究的问题。

有些教师误认为, 课上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创新, 好像就不是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有些教师误认为拿出一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探讨、自主练习、合作研究, 就是运用了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结果是忽视体育课的本质, 是对学习方式的误解。其实, 体育课就是要在一定的教学负荷和练习下, 通过身体练习来学习知识、技能, 锻炼身体, 提高健康水平, 一切学习方式都是为这一本质服务的, 其形式虽然是多样的, 但不能为了在一节课中能有“新的学习方式”而设计一节体育课, 为了贯彻“学习方式”而取代体育课的本质。体育课不能上成科研课、休闲课、展示课、活动课,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符合课标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学生以后发展的需要, 符合学校的场地器材和地域特点。目前,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幼稚化、低龄化、劳动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4. 教案编写不规范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百花齐放的教学设计, 教案的编写进入了迷茫阶段, 这也让一些教研员看不明白, 如所谓三位一体式教案等;再如, 按情景编排、按动作学习顺序编排、按时间顺序编排、按主观意识编排等, 真的是花样百出, 动词、形容词满天飞, 让人看不懂, 更弄不明白教学的顺序、过程、组织与教法、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重难点、所用的场地器材等。

笔者认为, 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再科学地探讨新的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场地、器材及教具的使用要符合教学需要

当前的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第一, 一节课上, 体育器材布满地, 教学场地无限大, 教学展台课课用, 常态教学看不到;第二, 情况恰好与第一点相反, 学校器材少, 学生没得用到, 或者学校即使有, 教师也不用。笔者认为, 器材场地的运用一定要目的明确, 力求简单、实用、有效, 符合常态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实际出发, 不要将体育课堂变成体育超市, 不盲目追求高标准, 不搞形式主义。

6. 体育教学不能贬低教师的“教”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能否掌握运动技能, 能否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就在于教师“教”的结果, 没有教师的教就没有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也就无法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 绝不能被其他教学过程所取代, 在当前的教学中不能被淡化, 只能加强。

浅论高校休闲体育 篇8

【关键词】休闲体育 革新 自主性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就是指:“在自由时间里,个体或群体以各自喜爱的身心活动形式为手段,通过个体自身或群众互动,来达到和满足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它是现代人从生存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体验和感受现代社会生存的乐趣,也是现代人面对快节奏社会生活的一种应对策略,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

休闲体育内容繁多、方式丰富、雅俗共赏,无需高规格的场地器械条件,也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则限制,可自娱自乐,也可群体参与。它强调的就是乐趣,其目的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舒畅的心理体验去体会生活的意义、价值,享受生活情趣。把休闲体育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易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为形成稳定的体育习惯,为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行为构筑坚实的基础。

高校休闲体育是休闲体育在高校范畴内的分支。高校休闲体育是指高校学生在上课和有组织的课外体育话动之外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文化范畴的休闲活动已日益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它在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创造积极的休闲体育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兴趣,达到健身养心和调剂学习紧张气氛而自愿参与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化的体育互动,具有较大的行为自由度,它将学生的健康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和教育改革相合拍,为校园生

活注入新的活力,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高校休闲体育的特点

1.自主性

在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不受体育运动项日的技巧、规则等约束,强调人的心灵体验和自由性。即使是群体性运动项目,只要有共同的约定,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能达到休闲的目的就可以了。休闲体育的自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的,与之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具体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行动的自由,是人能自主决定、自我控制的自由,是人摆脱各种外在限制与约束后而获得的一种全身心地放松、随意、自在的生存体验与生活状态。大学生自我选择性休闲体育也是一种无强迫性、无压力感的一种完全由大学生意愿选择体育活动的行为过程,有明显大学生意识特征和倾向性的体育行为。大学生在闲暇的生活过程中从事的体育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组织和团体约束,全凭自已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必须有着完全的自主性。

2.参与性与个性化

各种活动都是休闲的潜在资源,休闲体育的话动内容可以是任何体育运动项日。如果以追求自我完善、自我体验的心态去参与,即使是激烈的具有危险性的运动项日,对参与者而言也只是一种休闲体育活动而已。休闲体育参与者注重的是运动项目化特点,重在参与过程,不看重结果,淡化功利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竞技性强化参与性,休闲体育的体验是一种他人不可替代的完全个性的自我体验。

3.自我完善性

休闲体育是个人的一种成长和发展,是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充满活力的人生境界,是人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休闲体育是以自己为目的,以人的生存为目的,是追求生命过程的一种悠闲,是在轻松自在中真切地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休闲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多具有竞赛性特征,大学生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竞赛环境中能磨练自已意志、增强拼搏意识。同时,高校休闲体育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提高人体基本活动和适应环境能力,并且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里品质,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迅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意识的最为有效手段。

三、高校休闲体育的意义

1.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余暇生活,而且可以构成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显示出体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对人的塑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赋予高校体育新的内涵。虽然休闲体育是一种自主随意的活动,但从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决不允许大学生休闲体育的放任自流,需要学校在一定意义和层面上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首先要更新观念,确立科学的体育健身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在校园中开展体闲体育教育,把休闲体育、体闲保健的观念变成学生的自觉意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中,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休闲体育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如学校体育的组织系统、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制度。强有力的制度的确立是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的保证。

2.休闲体育对提高高校学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利用闲暇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止现代文明病的最佳良药。通过休闲体育可消除紧张的情绪,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在闲暇时间里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既能使体质强健,精力旺盛,使工作学习效率提高;又能松弛身心、舒缓压力,情感得到宣泄,使疲劳的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使情趣得到陶冶,使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休闲体育还能加强大学生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大多高校都为大学生安排了繁重的课时任务,在疲于应付课多的情况下,大多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意识淡薄,而休闲体育给参加者轻松愉快的同时,会让参与者产生积极参与的想法,参与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3.休闲体育对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这一命题,清楚地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就是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施加影响。休闲体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留了体育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等功效,而且由于减少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扩大了体育运动的自主性、娱乐性、实效性,从而增强了体育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时间和场地的自由性以及运动强度的舒缓性。因此,休闲体育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天地,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高校休闲体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更新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确立“快乐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体闲体育不应是纯粹意义上的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而应是一个全面体现体育的健身效能,挖掘人的潜在能力的整体过程。高校的体育课一般课时较少,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少,对于他们进行体闲体育教育应把体闲体育教育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因而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适当扩大学生选项的范围,提供多样的体育课程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与选择,同时要重视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学的延伸。实施体闲体育教育,要重视使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体闲体育教育,有意识地结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体闲体育活动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2.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减少单纯竟技体育项目的内容,增加选择强度与难度小的运动负荷量适中、易于开展并和未来生活相关的适合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体闲运动项目,如武术、形体操、健身操、游泳、爬山、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教学中,应重视理论课健康教育的内容,重视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多样化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在身体全而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运动,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及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加强高校休闲体育教学,教师应该加强体育部门与学校、协会、系部的联系,制定适当的日标、计划,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及场地、器材等多力面的管理与支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精力旺盛、情绪情感积极乐观的动力作用,挖掘不同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总之,体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己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高校有必要把这种理念引入学生的休闲生活中,这对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全社会的终身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彭文革.论体闲运动教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上一篇:帮助的力量高中作文下一篇:电梯维修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