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歌》

2024-05-13

生活《诗歌》(精选14篇)

生活《诗歌》 篇1

1. 结合诗境, 填补空白

诗歌都有空白可填补, 无论长短都能填补, 设想情境, 想象细节。意境, 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 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 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 要通过语言的媒介, 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处身于境, 积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另外, 在有限的诗词佳句的基础上, 想象丰满的细节, 从而挖掘诗歌有限的字数中蕴藏的无限生命!

2. 联系背景, 设身处地

每一首诗都有写作背景, 我们要跨越时空走进那个时代, 找到情感的共通点, 引起共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 而且由不同的传说不同的地方还演译出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同学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 用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设身处地, 化作者为自己, 身临其境, 更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特定历史背景下情感的把握。

3. 联系生活, 以今补古

为了更好地把握古典诗词, 还可以借用现代时尚等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词, 深化他们的认识。把古诗与电视等一些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歌曲相联系, 用形象可感的东西, 去感受晦涩难懂的东西。现在, 有很多歌词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像《月满西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学生都很熟悉。对于学生来说, 背诵这些诗歌已不在话下, 怎样适时增进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才是重点。这时, 可先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 因为如怨如诉的音乐与原作中忧伤而旷达的意蕴往往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学生会在这种感性的自己喜欢的氛围中深化对原作诗词学习的认识。如在教学古诗《上邪》时, 可请学生回顾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得知这首歌词原来由改编古典诗词而来, 他们非常兴奋, 课堂讨论非常活跃, 使得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更浓了, 理解更深了, 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好了。

4. 比较阅读, 感受差异

不同作者, 不同的风格;同一作者, 不同的风格;不同意象, 不同的意境;同一意象, 不同的意境。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比较阅读引进诗词教学,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的识别它们在正误、优劣、雅俗、得失等方面的差异, 而且因为通过比较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将诗中的故事及诗后的情趣传达给学生, 既引其入胜又加深印象, 因而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鉴赏优、雅, “批汰”劣、俗。只有当学生有了赏优汰劣的基础, 才能促使他们追求优、雅的心理与行动成为一种自觉, 从而逐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5. 寻找美, 表达美

美在语言, 仿写;美在情境, 描写;美在情感, 评写。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 要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美, 发现美, 进而表现美。我认为, 诗歌鉴赏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表达美, 也就是能够将从诗歌当中的所学应用实践于生活。首先, 让学生学会品味精练浓缩的诗歌语言, 进而通过仿写, 达到字字珠玑、一字千金的目的, 避免写作中的套话、空话。其次, 体味诗歌情境, 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 独立地创设情境。最后, 能够在诗歌的鉴赏中, 领悟诗歌的美, 并用这种审美情趣来审美生活, 以达到评论生活的目的。

总之, 诗歌鉴赏是一种高难度的、创造性的艺术行为。我们应当从生活的角度, 本着一种负责的态度来鉴赏诗歌, 这样, 我们的诗歌生命才会永葆生机。

把生活变成诗歌 篇2

奶奶取出一滴清油,她说,往耳朵眼儿里滴几滴清油,就可以把飞虫的翅膀粘住,然后憋死它。

母亲却让我站起来,把耳朵对着明亮的灯泡,像变魔术一样附在我的耳朵边喃喃低语:虫儿虫儿快出来,给你光亮让你玩……果然,不一会儿,虫儿就慢慢爬了出来,围着灯泡快乐地旋转起来。母亲说,虫儿最喜欢的是亮光,哪里有亮光,它就会朝哪里飞。

对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诗人解释道:前者是生活,而后者就是诗歌。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又伤心又害怕。一个疼爱我的人永远地走了,再也不回来,蓦然间令我感觉到生命的黑暗。父亲开导我,他摸着我的头说,奶奶出远门了,那个方向是通往天堂的,上帝正在花园里召唤她呢,因为上帝喜欢她。我知道奶奶是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样的解释让我的心锁顿时打开。父亲把我的悲伤改编成了童话。

从此我微笑着生活,我知道奶奶希望我这样。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对自己,也对别人微笑,把手中的爱尽力播撒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一个老师批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另一个老师祝愿道: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有一次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差,到处坑坑洼洼。其中一个导游连声道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被一件事情困扰的时候,想没想过换一种方法来解决它呢?我们每个人,无法主导生命,却可以“改编”生活。那个时候,你会觉得生活是一种很诗意的劳作,而并不仅仅是从一个肩膀到另一个肩膀的疼痛。

生活中没有导演,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尽管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是一本陈年旧账,但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可以改编成散文,那些坎坷和灾难可以改编成小说……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悠闲而又充满诗意;时而又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赏 析

这是一篇寓含哲理的散文。

文章从“我”小时候耳朵里飞进小虫子,奶奶和妈妈用不同的办法取出它的事情写起,列举了奶奶去世、同学想当小丑、道路坑洼这几件事,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告诉我们,面临生活中的诸多难题时,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看待它。给世界微笑,世界就会给我们微笑,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生活中的不利局面,把生活变成诗歌、散文、小说,让生活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关于生活的诗歌 篇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生活现代诗歌 篇4

曾经长满了儿时得梦想

也许

小时候得梦想太天真

经不起成长得谎言

多年以后

曾经得乐园

已变得几近荒芜

是谁

把儿时种下得梦想连根拔起

又是谁

在成长得路上

遗弃了那些最纯真得梦

成长得路上

我们走了很久很久

才知道

没有梦得支撑

我们已经没有了方向

于是

我们彷徨、迷茫

恍惚中

走了一程又一程

突然有一天

我们真得累了

满身就剩下了疲惫

却开始怀念

曾经有梦得那些日子

也许是真得后悔了

于是决定找回

曾经丢失得梦想

寻梦得旅途

很远很漫长

遥遥得梦想

生活的优美诗歌 篇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课堂上写着作文《我的理想》,一群蜗居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放弃了歌功颂德的诗歌,拼命阅读着刚刚开禁的西方的诸如金斯堡的《嚎叫》之类的诗歌,开始了全新的诗歌实验。一时,各种主义,诗派风起云涌。掀起了现代诗歌的一次革命。那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就连当时年纪尚小的我们都不能幸免,每天拼命传抄着,油印着那些似懂非懂的所谓诗歌。后,我同诗人花坟聊天,他说:我们七零后是被诗歌毁掉了的一代,现在,我们想远离诗歌,可是诗歌与我们的生活生命已经融合在一起,不能彻底剥离了。

三年前,与“非非主义”诗派的吴非在网易博客里偶遇了,他说,他已经已完全不写诗了。确实,他一边得意洋洋地欣赏着各种诗歌评论里关于他和他的诗歌的一些论述,一边写着屡被网易小管删除的调戏小妹妹的暧昧色情的文字,就是不整一首诗出来。今年年初,他突然发消息给我:阿钟在网易开博了,你快去邀请他。这时我才知道,不是他不写诗,而是跟以前他的若干关于诗歌的实验一样,他想忘掉诗歌的形式,忘掉诗歌的语言,让诗歌与生活完全重叠。

跨越诗歌的障碍——诗歌的教学 篇6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深的感到, 没有哪一种文体比诗歌的教学效果更令人失望的了, 虽能诵读, 但欣赏水平不见提高, 学生甚至对诗歌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究其原因, 不过有二:一是诗歌语言难以准确理解;二是诗歌意象过于朦胧迷离。难怪古人早就发出“文之难, 而诗尤难”的感叹了。因此, 只有实现对诗歌障碍的跨越,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知人论世, 跨越时代的障碍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一种, 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任何时代的文字语言都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 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不能准确理解诗歌语言, 首先是因为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一定时期的文化信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已很遥远。所以, 他们首先要遇到来自文化层面的障碍。如唐诗语言就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禅宗文化、隐逸文化、庙堂文化、科举文化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十分陌生, 就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唐诗的语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不讲以道家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些语言的深层内涵。再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 如果不了解唐代官制, 就不知道白居易为何着青衫, 不了解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 就不明白他见到沦落到江州的长安歌女何以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

此外,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时代不同, 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 所谓“文如其人”, 其实, 诗也如其人, 绝大多数的诗人, 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因此, 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 还应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如“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 狂傲的独立人格, 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 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 在李白的乐府歌行 (如《将进酒》《梦游太姥吟留别》等) 和绝句 (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中, 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 出生第二年就适逢靖康之乱, 可以说他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具有完全不同于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环境, 因此他的诗作中的抗敌复国主题就尤为突出, 爱国情怀终生不渝, 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再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 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 情趣相投, 感情甚笃, 共立下“穷避方绝域,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127年北宋灭亡不久, 赵明诚因病而故, 词人孤独一人, 生活悲苦, 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有散失殆尽, 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代, 晚年十分凄苦, 从而创作宋词名作《声声慢》, 词中所言愁绪千丝万缕, 若是不了解其所处时代及其身世则定然不能洞悉词中真意。

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前, 带领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收集作者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跨越时代差异所带来的障碍, 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 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为赏读作品打开第一扇门。

二、驰骋想象, 跨越意象、意境的障碍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比如竹、兰、菊、梅、柳、蝉、荷、月、笛、笙、箫等。

诗歌的意境借助一个个意象来传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 述事则如出气口是也。古诗词之佳者, 无不如是。”由此可知, 意境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的结合而成的, “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两者结合, 相辅相成, 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包括了形象中蕴涵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 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 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赏析诗歌的过程, 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 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 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句诗, 六种意向罗列起来, 作者将凄清冷静的深秋景象与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意”与“境”浑然一体, 令人回味无穷。

陆机在《文赋》中描述诗歌的想象时说:“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同样若想拜会作者, 实现跨越时空的交谈, 鉴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集中凝练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 诗歌的隔断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诗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来感受领略诗歌给我们描绘的情景交融而又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三、研读语法, 跨越语言的障碍

语言是诗的外壳, 由于诗的语言含蓄、跳跃、意象朦胧, 古诗语法又比一般文言语法更自由、更灵活, 也更难把握, 因而读诗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的“隔”。试看下面的例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2﹚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4﹚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5﹚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如果不了解古诗中活用、倒装、省略 (不完全句) 等语法现象, 就很难准确理解以上诗句中的意思。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理解, 对“端居耻圣明”中“耻”的理解, 就必须掌握活用现象, 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为了表达的需要, 让一个词临时具备别的语法功能。在﹙3﹚﹙4﹚两句中, 显然又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即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 调整了语言的表达顺序。“欲穷千里目”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竹喧归浣女”应为“竹喧浣女归”, “莲动下渔舟”应为“莲动渔舟下”。不明乎此, 这些诗句就很难索解了。在教学中发现, 语法障碍中困难最大的是古诗中的省略现象。本来, 在散文中也有省略,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然力足以至矣,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就是一个省略句, 但这是个别情况。在古诗中, 不完全句是经常出现的。例﹙5﹚就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若依散文的语言看, 这四句是不完整的, 但诗人的意思已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 清新得就像庾信的诗一样, 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 李白在江东。杜甫看到了暮云春树, 触景生情, 就引发起对甜蜜友谊的回忆来。古诗往往以最精炼的语言, 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驰骋文思, 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 所以许多结构非压缩不可。

此外,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一般而言, 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通感等都很常见, 学生容易领会, 然而有些虽不常见但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就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 如互文。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为了避免词语的简单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语, 如屈原《涉江》中“忠不必用, 贤不必以”;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 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字而省略另一个, 所谓两物各具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 下句省去了“迢迢”, 二者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 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 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 才能完整地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首先把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 并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形象画面, 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表达后, 再通过必要的语法研读、举例分析, 努力让学生逐一突破诗歌语言上的多重障碍, 感受诗歌语言的自由、灵活, 其妙处就不言而喻了。

四、吟诵赏析, 创造审美的心灵感应

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 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 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 我们鉴赏诗歌就必须从诗作者这一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剖析, 然后用客体——读者的心灵去解读, 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凭借诗情的激发, 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反复吟诵诗文, 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 加深对诗歌情韵、意境以及深刻意蕴的领会, 诱发通感, 产生共鸣。

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听起来和谐悦耳。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好的诗:“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意思是说, 诗朗诵起来像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听起来有如金声玉振, 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 铿锵悦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首先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其次要读出韵律。在教学诗歌时, 不妨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诵读, 可以自由诵读或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还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 在班级大声朗读, 更可以开展诗歌诵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读懂原诗, 反复吟诵还能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 使朗读者进入诗境, 品味其中的意蕴美, 深刻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这样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 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 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人们常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当我们深切理解到诗的内容, 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 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 这就有助于再现诗中的形象, 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所有语体中, 诗歌语言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 没有其他的语体能够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 结构的匀称错落, 意蕴的含蓄隽永, 诗歌的语言映入眼帘, 一幅图画就悄然印入脑海。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学是美的教学, 它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 领略诗歌语言美, 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跨越诗歌的障碍, 以诗歌的美陶冶学生心灵,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6.

[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赵野 首选生活,而非诗歌 篇7

距离北京3300多公里,距离成都1300多公里,距离大理500多公里,在西双版纳一个可以看见干净夕阳的地方,赵野写下了今年少数几首诗中的一首:《赞美落日》 。“云的无限是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不知不觉就到了/赞美落日的年纪/夕光如深渊,闪着多少屠龙的幻境/我独忆山梁上/那个恍惚的少年”

作为“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的主将,赵野向来的创作都显得惜字如金。但不同于少年时,如今他已非常清楚自己要书写什么、如何书写,只不过,那需要一点点安静的时间。因此他喜欢云南,在大理、丽江和西双版纳都买下房子,每年冬天,这个四川古宋人会带上自己年轻的画家妻子,选择其中一处居所,隐居,静思,“彻底清空自己”,在云之南方的气候中,感受“跟整个世界都没有关系了”的生活。

转折,或选择

赵野说他不喜欢城市,不喜欢人多的地方,甚至梦想自己生活在宋代。“鱼搅动池水,鸟搅动风/蜜蜂固执盘旋眼前/一生辜负的人与事/我必须说出我的亏欠”,在50岁生日那天,他写下了《天命之诗》 ,“然则秦朝的一片月光/或宋朝的一个亡灵/也许在今天不期而来/它们都有我的住址”。不期而来的月光和亡灵,投递的地址显然不会是北京的望京。秋天来临之前,我们坐在距离他位于望京的家五分钟路程的一家咖啡馆的角落里,他身后的墙上是一只巨大的斑斓的豹子,黄色灯光下赵野的短寸发丛中,浮起了一片少年白。

曾经的川大外文系毕业生,赵野经历过诗歌,有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有过颓废、潦倒、浪荡,抛弃过工作,被迫进入过商界,写过畅销书做过书商,编辑过刊物当过策划,参与过影、视、音整一个流行文化产业,担任过且至今担任着当代艺术的策展人,到2012年他提出“心性自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破题之径的时候,似乎,旧日的时光已经离他太远。

改变对赵野而言意味着什么?“其实我们自己没有刻意要去改变什么,”他并不太愿意用“改变”这个词来指涉他们那一代人,“但我们经历过很多转折,或者说—选择。”

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的那帮年轻人,选择的权力常常倏忽而变幻:童年目睹“文革”的浩劫,少年见证“文革”的尾声,到了青年,就猛然迎来春风苏醒,凭着一股意气,造就一个让当下人怀念的黄金时代。仿佛,每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拥有无数的故事无数的传奇,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然非诗人莫属。

赵野就是诗人。15岁时写下处女作,三年后他凭借在高考前三天写的《爱的十四行》组诗得名于四川大学,从此交朋结友,“算是正式步入诗歌江湖”。

旧日时光,诗歌江湖

在那一切发生之前,赵野有过“真正的农村生活经历”—在父亲被下放的地方,夏天下河洗澡、摸鱼,跟着父亲在水田里捉黄鳝,夜晚则在院子里点烟熏蚊子,同时听父亲讲三国、隋唐以及家族故事;而当白天大人出工时,“我会去‘勾搭’邻居的小姑娘”。

何其芳是赵野的文学启蒙者,前者的诗篇让他“开始随着季节的变迁感时伤怀”;另外的贡献者则包括冯至、卞之琳以及朱东润、周钰良和袁可嘉编的各种文学选本。

他生过一场不大不小的肝病。中学时,养病中的少年一个人住在二楼,没有谁来督促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每天清晨,我会沿着一条小河慢慢步入城郊。我这一生都没见着那么多的晨曦,没有观察过那么多庄稼的生长,花的开放,露珠的跌落。晚上我会记录下早晨的观想,对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心怀感恩。”他在2008年写就的一篇随笔长文《一些云烟,一些树》中如此回忆。

多年以后,当其简介浓缩着这样的语句—“固执地坚持农业时代的审美和趣味,主张无边语言,有情生命;想做个语言的清洁工,企望接通古代诗歌传统,将现代汉语诗歌写得像古诗一样有滋味和魅力”时,人们有理由推测,这一立场的源头来自哪里。

然而,真正的转戾点肇始于1982年。那年10月,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18岁的赵野与胡冬、唐亚平、万夏及廖希等大学生相聚,准备发起属于自己的诗歌运动—他们将之命名为“第三代人”。命名的理由相当简单:“1949年前的不算,1949年到‘文革’前是第一代,北岛们的朦胧诗是第二代,而我们是第三代。”

那次聚会虽然由于几个年轻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分歧而破裂,但那仍然导致了“第三代人”运动的推进,并于次年促成了“成都市大学生诗歌联合会”的成立,和《第三代人》会刊的出版。到了1985年,对全国诗坛影响巨大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中出现“第三代人”的栏目,导致赵野和“第三代人”一起被捆绑着,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那一年,赵野不过才21岁。

他所结识的那些诗人—李亚伟、柏桦、钟鸣、欧阳江河、张枣、翟永明、廖亦武、骆耕野、宋炜、杨黎、周伦佑、蓝马、孙文波等等,他们相互关联,成为日后研究当代诗歌不能绕过去的名字;而赵野与他们其中一些人的故事,也足以写成一篇极其琐碎的长文—而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一些云烟,一些树》中,这个早已不再为生活忧愁的中年人事无巨细地回忆了80年代他们所经历的风波:成名、斗气、夺权,被压抑、放逐,最后不得不选择诗歌的反面:俗世的生活。有意思的是,回忆这些已经被媒体曝光过无数次的往事,赵野写道:“虚荣和轻浮在年轻时是可以被原谅的,那时我确实很年轻,被我的朋友们宠爱和包容着。很多曾经相濡以沫的朋友,后来相忘于江湖了,此刻回想过去,我对他们要表达深深的感激。”

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一年里也写不出几首诗,直到2008年开始博览当代艺术和艺术史,他反倒豁然开朗,渐渐明白,后半生可以做点什么。

赵野 诗人、艺术策展人。获《作家》杂志诗歌奖、“天问诗人奖”等奖项。著有《逝者如斯》、德中双语诗集《归园》等。

[对话赵野]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

面对虚无,面对死亡,我肯定不是西方式的,我内心更接近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观,所以我也是未知生焉知死,我很注重现世,注重历史,注重自然。

---------------------------------------------

记者:你在《一些云烟,一些树》里提到,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觉得要跟北岛不一样,或者是要超过北岛,为什么这个会变得那么重要?

赵野:当一个人想的都是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时候,他当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就是弑父情结。不管达不达得到,至少在心性上,他要开创时代。80年代就是谁都想开创一个时代的时代。

记者:对你来说,过去的那种激情、争夺、幼稚,你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赵野:挺正常的,我没有觉得那个有什么不对,年轻嘛,你年轻的时候不激情,不冲动,不乱来,那你还真不对。反过来说,这个年龄了如果还那样,那也有大问题。18岁、20岁当然可以虚荣,本来就该虚荣,但是你不能现在还这样子。

记者: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在90年代之前会更有意思,然后就进入到很世俗化的这个层面上来了?

赵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然会觉得80年代有一种特别纯粹的、纯粹得让你心疼的东西,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但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其实内心一直很惨淡的。

记者:感觉上你跟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不一样。

赵野:可能吧,1984年我就感觉跟我们的古人更亲近。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美学特质、精神气质等,不是说我在理论上已经很懂了,而是感觉内心和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契合。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年来我并没有加入、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流派的原因。我没法为了成功,或为了时尚,或为了认可去写,我只能绝对忠于自己的内心。我的美学标准应该在二十多岁时就很独立、很明确了。

记者:对于诗人来说,写诗到底意味着什么?

赵野:年轻时就是一种本能的青春期的忧郁表达,然后有少数人,慢慢慢慢写作就成了他的某种信仰。我在30岁以前,肯定是认为写作是最重要的,是比生命还大的东西。然后我们得面对生活了,得承担生活的责任,开始进入社会折腾打拼。对我来说,挣钱本身没有任何乐趣,我只是需要生存,甚至需要生存得好一点。诗歌对于一个诗人意味着什么?其实就是抵抗死亡和虚无的一种方式,以及一种渴望不朽的努力。现在我也开始慢慢地往回走,我现在认为生命、生活大于诗歌。如果非要作出选择,我一定首先选择生存或者生活,诗歌对我没那么重要了,但它还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或者可以说,诗意的生活本身更重要。我也不在意是否一定要青史留名了,这是一种命定的东西,但用语言表达和完成这种表达,还是我最想做的事,如博尔赫斯所说,写作是为了让时间的流逝使自己安心。

记者:诗歌能够逃避或拒绝现代生活中或自身的生活经验中不纯净的那一面吗?

赵野:诗人通过语言构造一个完全自足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和现实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诗歌是纯净的。而在具体生活中,诗人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可能会更敏感、更内向,但人性的东西是共同的。如果人人都具有不纯净的一面,诗人也不会例外。一个很邪恶的人也有可能写出很好的诗歌,或者反过来说,一个邪恶的人可能内心也有很纯净的部分。总的来说,一个搞创作的人,内心往往很自我,因为艺术需要他极端,越是好的诗人和艺术家,这种自我和极端的力量就越强大。生活的历练或某种智慧,会让一个成熟的人把这种力量只用于他的创作里,而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和自然。反之可能就意味着自私、自大、嚣张、虚荣。

记者:哪些命题是你在写作中会回避的?

赵野:如果写随笔或写小说,那肯定有很多不想写或不愿碰的东西,但诗歌不一样,诗歌更抽象,一般很难写到具体的事件和命题上去。我的写作就更抽象、更综合。我喜欢把个人的感受跟历史的回忆、当下的现实糅在一起。我有自己喜欢或习惯的主题处理方式,谈不上刻意回避什么。

记者:是因为你认为有更高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写这种东西是吗?

赵野:每个诗人都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自己的写作方式。我不喜欢写太零碎的个人感受和太具体的社会事件,或者走到哪儿都能有感而发。里尔克说诗是经验,德里达则用“记忆和心灵”来界定诗歌,像我们的古诗,唐人的绝句,短短20个字或28个字,就可以穿越生死,涵盖古今,历史、人世、山川、还有个人内心的隐痛,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一直致力于建构一种纯正的现代汉语,想把现代汉语诗歌也写出古典诗歌的滋味和魅力。

记者:你应该不算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赵野:不是,至少现在不是,年轻时对存在主义的东西感觉会多一些。基本上说,西方任何意义上的哲学,最终对我都没有太大的影响。面对虚无,面对死亡,我肯定不是西方式的,我内心更接近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观,所以我也是未知生焉知死,我很注重现世,注重历史,注重自然。

---------------------------------------------

我没说一定要住别墅开豪车,一定要混什么最上流社会,我们一生所追求的,其实就是自由和尊严。

---------------------------------------------

记者:你现在还写诗吗?

赵野:当然,只是我对语言有特别的敬畏,写作一直很少,2003年那本诗集总共只收了70首左右的诗,那是差不多20年的诗了。这几年写得还相对多一点,但一般一年就几首诗。目前写作的状态蛮好的,我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但并不着急,就像我说的,我现在认为生活更重要。

记者:据说你是一个非常不社交的人?

赵野:我是不爱跟生人打交道。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我很难主动去结交人,但是江湖上认为我人缘特别好。我想我是个宽厚的人,跟朋友交往不挑剔,能理解人,不找人麻烦,尽量不欠人情,只要非原则的问题都无所谓,所以我的朋友一般都很长久。我也不会对人设防,因为觉得没什么可防的,我一介江湖人士,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关系。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

赵野:2008年开始关注,然后就大量地阅读。这对我太重要了,以前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很关注理论,思想史、美术史、哲学什么的,都是不求甚解。到了2012年年初,我就特别明确了,就是传统的当下转换。那年在西双版纳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个概念“心性自然主义”,然后就和夏可君一起,在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心性自然—朝向未来的中国绘画”。这是我做的展览里我认为最好的一个。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一定会有一次文化振兴,不管文学还是艺术,它的主流一定是传统的当下转换。我常常会通过诗歌和绘画来互相印证,我在思考诗歌的时候会联想到绘画,我在想绘画的时候肯定会想到诗歌。进入当代艺术,我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和另外一个维度,对过去关注的东西有一种新的视野,获得了更宽广的认识。

记者:就是说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赵野:找到方向了,只是说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我是比较懒惰,我不是那种很刻苦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想,再苦都要写出伟大的作品,现在不这样想了。现在写作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记者:你觉得自己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吗?

赵野:我不太喜欢用“成功”这个词。什么叫成功呢?里尔克不是说了,“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因为诗人肯定内心都是很悲观的,我在年轻时候就是这种感觉:人生就是一个悲剧。

记者:悲剧具体指什么?

减趣味诗歌-生活 篇8

十几年的话题了,减肥!

一到过年心更激动的减肥

肥胖,从一出生,我就比同龄的人要肥

脸圆腰粗,圆胳膊圆腿

持续了很多很多年

大学时,军训后体检指标

我比同学竟然重二十多斤

一米五多的身高,竟然一百二十多斤

那会下了决心减肥

不管多爱吃,多想吃,多么要吃

我都是早上米粥一杯,中午蔬菜多,荤菜少许,米饭少许

晚餐我是少许的`少许

一个月后,一百零二斤

不会胖到撑天,也不会廋到百斤以下

我不是激进派,也不是盲目派,能节食瘦到多少就多少

看新闻,有个二十八岁的女人,竟然吃减肥药,葬送了生命

明知减肥药吃了心慌,难受,还要继续

从前,我也有时看人家说的好啊

果蔬廋啊,碧生源减肥茶啊,来喝喝

其实不见效,只感觉爬楼梯不给力啊,心跳加速啊

果断停止对自己不好的东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又要过年了,我又加入了减肥的人群

第四天了

早上吃的好,奶与包子都不少

中午吃的饱,蔬菜米饭都不少

晚上尽量少,米粥蔬菜不宵夜

第二天起来,肚子摸着小了点

哈哈,这是我想要的

继续加油,我的年前减肥

生活《诗歌》 篇9

【关键词】汉字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53-01

汉字是历史,是生活,是诗歌,是图画。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通过识字教学,达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通过识字教学实践,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现行教材的识字部分的编排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让儿童在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认识汉字。教材中还安排了连、涂、画、拼、摆等游戏,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材中安排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在游戏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昂然地识字。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枯燥的事物,孩子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启发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还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带给学生学习文字的快乐。下面就识字谈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几种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根据字的部件编一个小故事。如教学“朋”字时,给学生讲:天上的月儿只有一个,它很孤单,要是有两月儿就好了,两个月儿靠在一起就是一对好朋友,学生认识了“朋”字。这种识字方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编故事,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汉字的特点设计猜迷语这样的智力游戏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幸”字时,出示迷语:远看土埋羊,近看不是羊,头上长两角,肚里少根肠。 “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雨字;“十张口,早就有”——古字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出了迷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快记住了这些字。猜迷是一种智力游戏,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实现了识字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生活《诗歌》 篇10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生活《诗歌》 篇11

就在我喝茶的那一刻

突然听到体内传来一阵扫荡

接着打了一个嗝

我怔了怔,警惕起来

莫非我又喝出了“真理”

最近,我的想法颇多

少言寡语或故作高深

模仿年迈的老人

将茶水一点一滴慢慢唆进嘴里

来回打无数个滚儿

人生不过如此。这么好的夜色

竟让一杯茶给打发掉了

像抽烟,打麻将,看影片

轻易地消磨时间。这样

确实能忘掉一些事情

忘记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

喝茶就喝茶,没什么值得考虑的

就连女人和钞票

不过是饭前茶后的谈资

或浓或淡,或红或绿

全凭个人的嗜好

胃里反复抽搐的,也不过是

消化不良的一点残渣

顶多只是一个饱嗝

真想让自己轻松起来,

可是不行,没那么简单

即使坐着喝茶,

也会莫名其妙突发奇想

仿佛人家的生活于己无关

也真想做一副空洞的表情

满脑苍白地毫不在乎地嚼口香糖

这样的生活未必那个

可是不行,没那么简单

即使嚼着口香糖

总想吹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气球

优秀诗歌:生活 篇12

生活就像一团乱麻,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尽人意!

有的人懂得生活,有的人不懂得生活,

不管懂与不懂,我们都同样的活着。

只是有的人生活着,有的人思考着。

日子一天天的往下过,前途是明朗的还是模糊的?

我们的生活变化着,是好?是坏?

生活的假象是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只是有的人愿意把故事转变成心事,

有的人却从未发现原来自己的生命中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累了吗?倦了吗?

没有!

生活虽然有时是痛苦的,有时是残酷的,

但是在生活中一样可以寻找到乐趣。

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没有办法预料,

但是这一秒,要好好的生活。

其实生活就像孩子,

当你热爱生活的时候,生活就会热爱你;

当你厌烦生活的时候,生活也会厌烦你。

希望找到一条笔直的,宽敞的大道,

希望找到一溪洁净的,清澈的河流,

希望找到一片明亮的,湛蓝的天空,

或许生活是没有捷径的,当我们努力找寻捷径的同时,

生活《诗歌》 篇13

一、激趣导入

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并对教师的指导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自然体现其必不可缺的指导性。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先问学生:大家都喜欢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身处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自然是感兴趣的, 于是各抒己见。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有关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上, 自然地过渡到《氓》的教学上。

二、重视朗读

学习任何一首诗歌都离不开朗读, 新课标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 让学生朗读这首表现爱情生活的经典之作也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情, 感受画意。在教学《氓》时, 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诗歌, 《氓》是一首爱情的悲歌, 在朗读的时候指导学生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出爱情不在时的凄怆, 再用坚决的口气读出女主人公清醒后的决绝。通过朗读, 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省时节力

教学是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 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优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时间就是效率, 抓紧时间, 用好时间,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在这一教学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大家想不想自己也做回导演把这个爱情悲剧拍成影视作品?在拍影视作品前, 先让我们做回编剧, 把这首诗歌改写成现代文的剧本呢?”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完成此项教学任务, 当各组学生完成改写后再互相展示, 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 学生分组高效地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改写。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 保证了课堂的高效, 又在合作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高效学习能力。

四、合作互动

在完成上个课堂活动后, 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导演, 你想要把哪些画面呈现给观众看?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全诗内容的一个全面的学习过程。首先,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这个问题抛出后, 笔者就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准备将什么样画面呈现给观众看。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结合文中的注释、相关资料及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谈谈自己准备呈现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的精诚合作下, 讨论出这样几个情景可以当做拍摄的重点: (1) 恋爱、结婚的情景; (2) 婚变的场景; (3) 决绝的情景。

五、互文建构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氓》这部影视作品播出后, 你作为观众, 看完这部作品的感受是什么?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爱情悲剧的产生?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感受好谈, 探究爱情悲剧产生原因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由联想”建构一个“多元意义”的空间, 通过互文本的建构, 在相互参照中对《氓》进行深入的解读。互文性又称“文本互设”, 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这一观点指出“读者的阅读的过程, 就是把自己的身份置于意指过程之中。他不仅与特定文本中不同的不同互文本相认同, 而且还必须被化简为零, 被置于一种哑然失语的危急时刻……然后, 读者便可进入自由联想的过程, 重构多元意义的过程, 定义几乎无法定义的内涵的过程。”所以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爱情悲剧的产生?”时, 同时提供了几种有关爱情悲剧产生原因的说法: (1) 士之变心说; (2) 年老色衰说; (3) 伦理道德说; (4) 社会制度说。

在讨论探究中学生各有立场, 更多的学生赞同“士之变心说”和“年老色衰说”。学生从男性看待女性容颜变化的视角分析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的设置,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分析和评价前人观点的同时, 有的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出发, 阐发了更鲜活、更有个性的理解。

联系诗中的女主人一味迁就、顺从, 仅有迁就、顺从, 仅有果断、刚烈都不能避免感情或婚姻上的悲剧。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怎样才算真正具备了爱的能力?在这里,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当代诗歌《致橡树》, 通过对比阅读, 让学生进一步将认知走向深入。诗人舒婷在诗中深刻吟唱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当回头再审视《氓》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 学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婚姻悲剧的社会、性别甚至性格根源。通过互文建构, 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 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12 (4) .

抓住诗歌特点鉴赏古代诗歌 篇14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语文高考语言

紧扣诗歌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就紧扣古代诗歌特点,结合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的有关试题,谈一下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领悟语言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上的最突出特点是简练含蓄、音韵和谐,诗人常常借助凝练深沉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节,传达丰富的情感。鉴赏诗歌时,我们最先接触的是诗歌语言。因此,品读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就至关重要。考生如果能认真玩味诗歌的语言,就可较轻松地完成题目。

请看08年全国卷I: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定,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邻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是从古诗语言“炼字”的角度命题的。考生答出第一小题的“拳”和“退”两个字是不难的。因为古诗炼字的字一般是动词或者是活用的词。但如何分析呢?这就要玩味本联的语言了。通过赏读,将诗人描写的这个画面再现一下,再加上自己深切的感悟,结合诗歌的描写手法就能写出答案。这中间关键是在领悟中玩味,其中心平气和地读全诗是最重要的,而第二问便是鉴赏评价。一般地讲,这种咏怀诗绝对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常常在诗的末尾含蓄地点明作者的观点。因而品读诗的最后两句就可以看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再结合全诗由实到虚进行具体分析,就能完成好这道题目。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二、品味形象

生动性、形象性是古代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古代诗歌以诸多形象来表情达意,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讲,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同学们如能准确把握这些形象,就打开了诗歌鉴赏的一片新天地。

请看08年宁夏卷: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一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这道题的第一小题时,考生只需将诗中的“野水”“秋风”“(逢)人”“坞”“(寺)钟”等景物形象找出来,结合诗歌演绎一番,最后答一下呈现的气氛也很容易。第二小题是让考生“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这实际上是考查对意境的掌握程度。因是题画诗,展现时自然有创造。而画面不可能展现声音,所以“潺潺”“瑟瑟…闻钟”这些传达声音的词语显然是画面不可能有的,“知村近”也是一种推想,是画意。至于妙处。联系意境让画面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就可以了,不过做好结合一

下描写方法,最常见的通常是动静结合等方法。

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三、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写诗要想象,鉴赏诗时也要想象、联想,文学鉴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一定要借助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大胆进行想象。

请看08年福建卷: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要求考生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作答。考生鉴赏时,绝对离不开想象,既要想象诗歌为我们展现的画面,又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创造。从全诗看,只写了茅斋的小燕子,显然诗人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明白了这些之后,逐句分析全诗最后再总结就可以了,只是鉴赏语言要有诗的韵味。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当然,结合古诗特点鉴赏古诗,要将古代诗歌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想象、形象鲜明生动等特点结合起来鉴赏,这样,就会准确、快捷地完成试题,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农业科技园区下一篇:求职简历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