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通用13篇)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1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就生物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作以浅显的探讨。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生物教材中蕴藏着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使其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例如,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一课中,我向学生宣讲华佗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我国从古到今的生物科学成就,旨在增强学生的情与火,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一些政治口号、政治术语贴到教学内容上,生搬硬套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生物课变成政治课;更不能把一些伪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搬进课堂,破坏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我们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围绕教学目的,使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事求是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祖国。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讲解。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品种等。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同时,我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由于盲目的、不科学的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因此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亟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不要因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一面,不讲落后的一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我国可耕地总和仅占世界的7%,许多动植物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植被减少、洪水泛滥等,以危机感来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大讲爱国主义理论,而不与实际相结合,这种脱离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没有收效的。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一,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中学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祖国的过去、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质知道甚少,所以很容易产生盲目羡慕外国,认为中国不如外国,现在不如过去。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中国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国外、与解放前进行比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其二,是联系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祖国的代名词。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我们粤北山区的生物资源,如始兴东八岭的华南虎、粤北水鹿、乳源五指山的原始森林,以及本地区工业污染情况等,让学生了解乡土的生物资源,以及它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祖国的具体体验,从热爱家乡出发奠定献身祖国的思想基矗同时还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其三,如果我们只在课堂学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知识,而不进行乡土资源的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那么学生就缺乏对乡土直接的`感性认识,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教育就会逊色。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领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目的。
遵循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能完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的重任。根据初一、初二学生喜欢直观、形象、事例生动的特点,我在介绍我国古代的生物学成就时,把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作具体例子,用优美的语言详细讲述李时珍如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花了27年时间完成了共59卷109万字的巨著,把我国的医药科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针对高中学生喜欢深刻、简单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适时地运用一组数据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居世界120位,近1/3草原成了沙漠等,介绍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通过这组数据来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的教学既言简意赅,语意深刻,又避免了概念化、冗长的毛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2
一、挖掘教材内容, 点燃学生胸中的爱国之火
在八年级教学《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 我把教材的内容整合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和沙俄侵占我国, 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 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活动等五堂课。按照“侵略与反抗”这条主线, 突出英、俄、日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与瓜分, 正面突出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太平军及义和团的抵抗。由于教材本身在正反两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效果, 所以讲述这些内容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例如, 我把鸦片的毒害及英商偷运鸦片到中国来掠夺白银,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史实讲给学生听, 点燃了学生胸中的爱国之火。当学生了解了18世纪中期英商每年偷运200箱鸦片到中国, 而1838年、1839年猛增到3.5万箱, 在1840年前的20年里, 中国外流的白银就达1亿两, 从而造成了中国国破民穷、兵弱不能御敌的惨景时, 顿时义愤填膺。接着, 我怀着对民族英雄林则徐无比崇敬的心情告诉学生:鸦片战争前夕, 林则徐为挽救民族危亡上书道光皇帝, 陈述鸦片之公害后, 在广东领导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禁烟运动。他的爱国行动永载史册, “虎门销烟”壮阔的历史场景已经定格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外强入侵的史实以及落后就被挨打的道理有了深刻了解, 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我还告诉学生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 鸦片这类毒品, 一旦吸食就会上瘾, 使吸食者的身体日益衰弱精神逐渐萎靡, 以致丧失性命。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禁毒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表示绝不染指毒品, 用实际行动正确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二、补充乡土教材,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前提和基石。我在讲《洋务运动》这节内容时, 补充了自编乡土教材《张謇与南通》的有关内容。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毛主席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说过“ (中国) 最早有民族轻工业, 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张謇曾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观点, 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 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他受张之洞之委托, 在南通筹办纱厂, 并选《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句取“大生”为厂名, 凸显自己的襟怀。1904年, 他在启东久隆镇南边造了大生二厂。1939年9月14日, 2架日军飞机在大生二厂掼下了3颗罪恶炸弹, 使张謇一手创办的启东第一座纺织厂在火海中成为一片废墟瓦砾。张謇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 孙中山评价他“开全国的先河”。他注重提高民众素质, 一生办了370多所各类学校。从1904年起, 他在南通市先后创办了“大生农校”“垦牧乡高等小学”等4所学校, 为南通市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为发展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家为家乡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而感到骄傲。从张謇的救国思想和爱国实践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启发, 纷纷表示一定要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读好书。将当年大生二厂遭日军轰炸与当前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我钓鱼岛的“购岛”闹剧联系起来时, 大家认识到中国人民始终把外强凌辱、外敌挑衅、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激发民族斗志的动力, 更加坚定了祖国走自立自强的科学发展之路的决心。
三、开展国情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我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作了概括。我告诉学生: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虽然进行过无数次抗争, 但都失败了。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求索, 都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出路。孙中山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实践证明, 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中国革命需要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政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同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确定了奋斗目标, 制定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分两步走的革命纲领,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抗争, 才建立了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是经过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科学结论, 它完全符合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样的教育有力地坚定了学生鲜明、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五四青年节期间, 我组织学生重温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历史, 列出了“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等十多个题目,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小论文和举办专题讨论活动,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后, 学生积极上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在运用历史知识中, 逐步确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懂得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而树立起坚强信念, 自觉地为祖国的光明未来而努力奋斗。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 乡土资源
《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生物教师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本文就生物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作以浅显的探讨。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学生物教材中蕴藏着许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依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使其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例如,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一课中,我向学生宣讲华佗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我国从古到今的生物科学成就,旨在增强学生的情与火,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一些政治口号、政治术语贴到教学内容上,生搬硬套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生物课变成政治课;更不能把一些伪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搬进课堂,破坏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我们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围绕教学目的,使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事求是的原则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祖国。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内容,用真实的材料、确切的数字进行讲解。如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5%,我国还有金丝猴、大熊猫、银杉、珙桐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品种等。通过讲解,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同时,我还向学生指出,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由于盲目的、不科学的开发利用,还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巨大,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等特点,因此我国的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比起许多先进国家来,也是相对落后。所以生物资源亟待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有危机感。不要因为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只讲光明一面,不讲落后的一面,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学生讲清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我国可耕地总和仅占世界的7%,许多动植物种类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植被减少、洪水泛滥等,以危机感来激发更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的紧迫感和为我国生物科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的责任感。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大讲爱国主义理论,而不与实际相结合,这种脱离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没有收效的。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其一,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中学生,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对祖国的过去、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质知道甚少,所以很容易产生盲目羡慕外国,认为中国不如外国,现在不如过去。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中国在生物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国外、与解放前进行比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其二,是联系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家乡就是祖国的代名词。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县的生物资源,以及本地区工业污染情况等,让学生了解乡土的生物资源,以及它的保护、开发、利用现状,使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祖国的具体体验,从热爱家乡出发奠定献身祖国的思想基础同时还引导学生大处着眼,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保护自然环境。
其三,如果我们只在课堂学习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知识,而不进行乡土资源的调查、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那么学生就缺乏对乡土直接的感性认识,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教育就会逊色。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领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预期目的。遵循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才能完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的重任。
根据初一、初二学生喜欢直观、形象、事例生动的特点,我在介绍我国古代的生物学成就时,把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作具体例子,用优美 语言详细讲述李时珍如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花了27年时间完成了共59卷109万字的巨著,把我国的医药科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学生深受教育和鼓舞。针对高中学生喜欢深刻、简单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时,适时地运用一组数据如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居世界120位,近1/3草原成了沙漠等,介绍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通过这组数据来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的教学既言简意赅,语意深刻,又避免了概念化、冗长的毛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4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
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
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的境界。
有些课文客观地介绍一个事物,知识性较强;有些课文历史地叙述一件事,不容任意发挥。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恍如眼前“野径云俱黑”一片黑,不知从何着手。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然能做到“江船火独明”。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科学地介绍了荔枝的生态,似乎与爱国主义接不上边。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着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从遗传工程方面解决荔枝保鲜与生长极限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爱心,培养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责任感。又如:《鸿门宴》从课文内容看,似乎难与爱国主义挂钩,但我们可以出作文题《从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说开去》,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精魂方面去议论做人的原则、立尝忠贞、操守、气节等,而这些无不是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立意高远,整体出发,讲究实效。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站在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高度,展望学生成才的美好前景,而不是随意的、零打碎敲的。更不是摆花架子式的教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有其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以整个高中或初中阶段为视野,去统观教材,明确各册教材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侧重。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挖掘爱国主义资源,加强教育。同时,我们不能弃“斜就“大”,只顾挖掘重大,而忽视了文字、语言及教师本身的示范力量这些有爱国情感的“小事”。那么。我们可以预见,正如杜甫想象中的那样:明天清晨,一朵朵红艳艳、饱满沉甸的花儿汇成了满城春色,我们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四重境界”的熏陶下,一定会得益于文,受益于道。
“四重境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它是有机的整体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5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
作者:龚志明
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主渠道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同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成了先行者。本文想就如何达到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四重境界”谈些粗浅的看法。 杜甫的《春夜喜雨》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春夜雨景,我们不妨将课中的八句诗分解为四幅图景。用这四幅图景注释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四重境界”,倒是颇有可取之处的。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显性素材。杜甫笔下的春雨之好,在于它知时应节,当发乃发,滋润万物。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当“知时应势,捕捉显性素材,润泽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应文道结合,文以载道,这早已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首先应该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内容予以充分的开发利用,防止过分偏重语文形式,一味追求“知识点”而将教材中现成的爱国主义素材弃置不顾。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为同学熟知,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在困难当头时挺身出使元营以及身受羁糜、冒九死一生逃归永嘉的史实,把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撤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应达到的境界。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春风伴随着和风悄悄乘夜而来,细细而下,只求润物不求人知。它富于特色,贵在“潜”字,妙在“无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应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决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贴标签,也不是离开课文另搞一套,文不载道。否则,学生听之无味,教师上得苦恼。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内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于无产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又如:教学《药》时,顺着课文的内涵,水到渠成的启发学生: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何方呢? 它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推翻反动统治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国救民。这无疑起到了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作用。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善于挖掘隐性资源的内涵。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一幅小路不清,云层漆黑,江西迷蒙,只见船上灯火独明的情景。这是一种从迷蒙中挖掘的美,它形象地折射了善于发掘爱国主义隐性资源进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6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1数学教学原则
Vonglasersfeld(1991)曾针对如何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笔者将其精华部分归纳并结合目前院校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出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了解学生有什么
如果我们认同建构主义,假设学生必须建构自己的知识,我们就不能再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即使是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用来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2)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
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老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3)了解学生怎么想
教师若想改进学生的概念及其概念的结构,需要先试着去建构这个学生的思考模式.学生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一般化的,但在假设该学生适合某种模式之前必须县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不能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4)制造适当的氛围让学生对解题有食髓知味的经验
通常学生一开始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解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局势或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或经历与解题有关的乐趣.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有兴趣而教师只是简单的去应付,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可以说是毫无意义.(5)问得很建构
问学生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有何用意,能否举例等,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6)奖励耕耘甚于收获
成功的思考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与奖励.为了去工解和欣赏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有几乎是无限弹性的心理准备·因为学生有时会从教师无法接受的前提开始.(7)了解与熟练并重
区分训练与教学并非表示没有训练的空间,训练总是有用的,但训练本知并不导致了解.一个人除非他已经自动化了一些基本运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但是如果他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运算自动化而没有抓住背后的概念他也不能成为数学家.训练与教学要齐头并进.2数学教学策略
有了原则之后,数学教学何时开始,何处开始,怎样开始等问题是教师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基本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外在环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数学课程的特性、各个单元的重点等等来选择适当的策略.这里介绍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以供参考:
(1)重点式
把传统教不好或不好教的部分拿来“死马当活马医”.即使实验效果不好也不会比传统的,方法差,当然效果好就更好了.(2)渐进式
先从自己觉得最有把握或最有信心的部分下手.慢慢积累经验是一种稳扎稳打的渐进策略.(3)革命式
不管是怎样的班级、单元内容都全面的采用革命式的建构教学.这种方式挑战性高压力大但相对的进步也比较神速.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努力形成广大教师具有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科观”.具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7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展荣辱观教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生动、故事性强。几乎每一堂课的历史内容都不仅仅是历史基本知识, 而且还是荣辱观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素材。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很强, 精力充沛,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便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荣辱观教育。例如通过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能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这场战争,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他们对中华明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发展成果取得的背景和过程, 让他们知道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 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就的取得都必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反复实践;学习朝代兴亡史, 让学生对比总结“贞观之治”时唐太宗的谦虚谨慎、勤俭节约和他晚年由于骄傲自满而导致的“政局大不如前”, 从中认识到以史为镜以及谦虚谨慎、勤俭节约与民、与国、与己的重要作用等等。
在历史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固然是一种最佳手段, 但由于课堂教学任务重, 故而积极开展历史第二课堂, 在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历史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不受正规教学计划的约束和班级集体授课方式的制约, 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 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组织参观访问、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和体验高尚的感情, 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进而把树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把学校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在教学中贯穿荣辱观教育
历史信奉事实胜雄辩。所在历史教学中的荣辱观渗透是寓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渗透, 是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师还需认真备课, 深入钻研, 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材料, 然后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 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认真分析得出历史结论, 进而以此对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渗透教育。只有这样, 荣辱观的渗透教育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征服力。
历史教学以事实服人是必要的, 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思想比情感内容要深刻, 然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要广阔。任何教育应当首先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之后, 才有可能在思想上认同。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材料中的隐性教育素材, 通过对学生绘声绘色的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 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和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陶冶学生的情操, 影响学生的言行, 这是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一条有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
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 历史课更高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必须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具有现实意义。如作为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之一的贪污受贿, 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在讨论到相关内容时, 教师要注意与现实社会问题联系、与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类似不良现象相联系, 同时要特别注重从正面引导学生, 使他们明辨是非,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注重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是学生智慧的启迪着和挖掘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充分发挥中学历史课教书育人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 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在百大百年校庆时说过:“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 我们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时, 更应当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八荣八耻”, 做一个爱党爱国的人, 一个治学严谨、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人, 一个诚实正直、好合作共处的人, 一个戒奢尚俭、律己严格的人。一句话, 教师应当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四、问题探讨
1. 渗透性原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 不严而言的教育艺术, 它追求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 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所谓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 主要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有意识但又不露痕迹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给予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渗透教育要注意从小处入手、真切自然, 切忌盲目拔高、空洞说教、生搬硬套。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 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 也难收到渗透教育的功效。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 不断探讨渗透艺术, 提高渗透教育效果, 使宏观教育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必然的、和谐的联系, 努力给学生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式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 但是一旦学生领悟, 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2. 渐进性原则。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8
一、增强课标意识,强化学科导向
从初中思品学科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不强,甚至存在“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人使用的,可看可不看”“不研究课程标准一样可以教学,一样可以有好的教学成绩”等认识误区,这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牢牢把握思想培养的方向,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此外,教师还要明确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少年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明确价值取向,强化主体意识
作为思品教师,我们要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初中思品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时,我讲述了船长詹其雄的故事,学生听了之后,纷纷表达了对詹其雄的钦佩之情,明白了中国人应该不卑不亢,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
因此,教师要从真实的社会热点事件出发,突出榜样人物的言行,通过气氛的渲染,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三、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实践环节
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头之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真正落实“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思想品德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做个成熟的消费者”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身感受,让学生自己观察生活、發现问题,并从中受到启迪。
四、鼓励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思品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素材较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方式,先对本班学生的师生关系状况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引导学生采访老师,了解老师的辛酸苦辣,尝试与老师沟通,最后展示老师寄语,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为老师留言,制作心愿卡,并折叠成自己最喜欢的形状,放到心形幸运盒里。这样就能促使师生相互理解、主动沟通,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9
浅谈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开展普通话教学
农村学员,他们讲本地方言滔滔不绝,叽叽喳喳,一说普通话就目瞪口呆,吞吞吐吐,虽然他们勤劳朴实、诚实吃苦的品质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但由于普通话说不好,只能从事工作强度大、工资低的工作,不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现状.普通话教育成为农业职业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教育环节.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农业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普通话 口语交际 农业职业教育
浅谈皮亚杰的六条教育教学原则 篇10
版权声明转载或分享时请保留原创和务必注明作者。浅谈皮亚杰的六条教育教学原则 ——读皮亚杰的相关教育论著有感■
詹润演/文 ▲皮亚杰
了解过儿童心理学或学过认知发展理论的人应该都了解过这个人,他叫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曾还被称为与苏格拉底、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齐名的思想文化巨人。
皮亚杰最早的时候,其实既不是学心理学的,也不是学教育学的,而是学习生物学的。他先后获得生物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去了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心理学。
他一生勤于研究和富于创造,传世佳作颇多。其著作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但他很谦虚,他承认自己是发生认识论者,但坚持认为自己不是教育工作者。他认为,心理学家的任务只是提供给教师一些能够应用的事实,不能代替教育专家去指点教师的教育教学。但事实上,他是对当代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关于这样一位智力超凡、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跨界专家,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结了6条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在此与各位做一点分享。
一、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还指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是向儿童呈现知识,然后将“灌输”的知识,要求学生记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运算”起来,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只是一个个知识小“容器”。
所以,皮亚杰十分强调儿童过程的学习,强调形成认知结构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死记硬背学到的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将皮亚杰和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站我复杂的知识基本结构而不是记住每一事、每一物。
此外,皮亚杰还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批判能力,从而造就能够创新和能够创造、发明及善于发现的人。这一点,是历史上任何教育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我们当今中国的教育同行们在给学生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搭建起“知识基本结构”,让他们先掌握基本的原理或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不能像传统教育那样,强调死记硬背,背了忘,忘了背,最终还是忘记了,智力也得不到较全面的发展。
二、让儿童积极主动自发地学习皮亚杰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的把儿童看作一个“依赖的变量”的观点。他曾提出发生认识论的两个中心思想:一个是“相互作用论”,一个是“建构论”。相互作用论是指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而建构论则是指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的建构活动,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而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换句话说,建构论就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的,他自己也会独立自主地展开学习的。如果成人每样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方式都教给儿童,其实不仅无益于儿童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妨碍儿童的发明或发展。
所以,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应该是出自儿童本身。
皮亚杰还主张,认知组织里建立起来的内在动机是首要的。奖励、惩罚之类外来的强化对儿童本身并不起主要作用。他认为,要使儿童学习产生内在的动机就得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引起他最佳或最大的不平衡感,这样就能激发儿童内在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那该怎样才能做到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个“适度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只要给儿童学习的材料和儿童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能让他感觉到足够的新颖,这样才能让儿童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引起儿童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的学习。因为,人们一般既不会太注意太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太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
皮亚杰还谈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的问题。他认为,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间接的,教师不是直接地把某种现成的学习内容转交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然后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每每都让儿童自己主动自发地学习,有时候也会影响儿童学习的系统性,也会比较花时间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处理好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儿童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问题。
三、注意儿童的发展特点
皮亚杰是坚决主张阶段论的心理学家。他用了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的认知和成人的认知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不同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在教育教学的主张上,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皮亚杰还认为,那些成人试图加速儿童的发展的行为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因为“每次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往下一个阶段发展。所以,学习需要有所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根据皮亚杰的这些观点,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我国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
这就如皮亚杰所强调的,教师应该了解儿童,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懂得儿童心理学。千万不要幼儿小学化教育,小学中学化教育。
四、应重视儿童通过动作和活动进行学习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动作,认识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在儿童的智力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并认为这二者都起源于动作。物理知识是儿童作用于物体,通过简单抽象抽取物体本身的特性,得到所观察的物体的知识。例如,儿童玩一个小球,他就会抽象出球是圆圆的。逻辑数学知识则是通过思考或反思自己的动作所获得的经验,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人对客观事物所施加的动作中发挥主观能动地思维,从而了解自己的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的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他认为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儿童仅仅只是看和听而没有活动的学习,那只不过是口头的学习。
尤其是在数学的教学中,数概念的形成就更离不开动作,而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普遍数学老师的注意。皮亚杰在他的论著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的水平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对年幼的学生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算术以及几何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为新教育所主张的活动教学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的布置,提供教学用的材料、工具和设备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或旁观演示。这对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做中学”具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皮亚杰在早期研究儿童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和儿童的道德发展时,很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坚持认为儿童与他人交往和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的。
儿童的智力发展是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的,其中也包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指儿童之间的交往,也应存在于师生之间和亲子之间。皮亚杰认为,学习中交往的重点应放在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合作上,而不是竞争之上。他还认为,儿童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儿童是永远不会把自己的运算集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的。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儿童与同伴、父母、教师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时代之下,我们在对教师的培训中也常常会加上“教师人际关系的培养”的内容。可是,发现在实践中还是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更不用说让每一位教师都去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问题了。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去关注这方面的培养的。
六、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
人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阶段性特征。这就像人在婴幼儿期和青春期的时候身高增长的速度比其他阶段要快得多。智力的发展也一样,也有人人共同的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年龄有联系,但不是完全由年龄决定的。儿童的遗传、社会生产力水平所提供的生活条件、经验、成长环境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导致儿童加速或推迟甚至阻碍一个阶段所应有的特征出现。
所以,每个儿童的发展会有自己的轨道,也就是会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虽然研究的是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没有对个体差异进行专门地研究,但是他从未否认儿童存在个别差异。他还主张,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关于这一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也谈论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才能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轨道向前发展。
关于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我们都表示认同。但实际上,如何去具体落实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探讨和研究。总结
以上内容是我这段时间阅读皮亚杰的相关教育论著时,结合了前人总结的观点,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供各位同行参考,如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读书文化推广者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一、通过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可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毕升、宋应星、顾炎武、祖冲之、郭守敬,《论衡》、《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麻沸散、圆周率、赵州桥、“四大发明”等,激励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进而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及对整个人类的卓越贡献,同时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二、 进行屈辱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欧美日等帝国主义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它们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土地,镇压中国人民的抗争,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 屈辱史主要体现在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上,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列强以各种惨无人道的手段、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两度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等惨案,使我无辜军民惨遭杀害。每一次的侵略伴随而来的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肆无忌惮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侵略。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中,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不同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及无产阶级都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探索。尽管他们都失败了,但是我们依然要歌颂他们的爱国情操。 而历史最终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历史人物和革命老前辈的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精神等生动的史实,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青年一代,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学习,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作为历史老师有责任以此来激发学生奋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历史人物是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建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12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 使学生对祖
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 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 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 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 用现在的眼光看, 属工艺美术品, 通过学习, 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 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 可以加深
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 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 热爱和平, 追求真理, 注重礼仪, 而且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 团结御侮, 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 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在政治上, 他严明法度, 开发边疆, 注重农业, 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 他出奇制胜, 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本,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 气势磅礴, 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 气势恢宏, 奔放豪迈而又痛切, 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 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 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 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 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皓月千里, 静影沉壁”, 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篇13
[摘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从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爱无差等,一视同仁;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等方面进行努力做到教育的公正。
公平公正始终是我们人类不懈的追求,就像我们追求共产主义一样,虽然难以绝对的达到,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做出表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爱的种子,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要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公平公正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而现在的信息来源又快又广,学生的敏感度绝不会亚于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忽悠他们,是绝不可能的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而对学生产生厌恶,轻视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其他人的态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在学生犯错以后不能以该生的平时表现直接判断,要进行仔细的调查,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不好,但不是时时犯错,事事犯错。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与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这样当教师教导学生应当公正处世时,学生极有可能报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在他与教师的交往中,体会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人际公正。所以,古代社会产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是有违师德,尤其是有违现代教育伦理的基本要求的。当然,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角色上的对等。
第二,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有意的不公正当然属于明显的师德缺陷,无意的不公正也是应当注意防范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后者的成绩差才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家长,再对该生评价时隐瞒缺点夸大优点,对喜欢的学生评价都是好,对不喜欢的学生评价都说缺点。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是要公正合理,做到真正意义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让这句话只是个口号。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
要作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许多抽象地人反对惩罚,尤其是“体罚”,理由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惩罚在何种情况下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什么是体罚和一般惩罚的界限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实际上除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有背于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之外,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相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罚的程度和性质。
第五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教师公正具有实质性。在对学生的爱护、帮助、评价和奖惩上应当一视同仁。但是一视同仁不能理解为一种刻板机械的公正形式。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爱”、因材施“罚”。否则那种貌视的公正实际上却是不公正的。因为公正的原则既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也是“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两个“差生”在宿舍里为了争夺一把吉他而扭打起来,最后去找教师评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听罢不仅没有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有进步,理由是:“第一,你们为了吉他而打架,比上次为抢帽子而打架要好多了。因为想弹吉他是好事。第二,动手打人不对,但没有上次厉害。第三,最重要的是,你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找老师,而不是象以前那样非打出一个输赢不可。”接着老师提出了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理智、友好地解决类似问题的要求。最后,两个同学手拉着手离开了老师。打架反而受表扬,表面上似乎不公正,但对于这两个差生来说,这也许是真正的教育公正。
第六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如何作到教育公正。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为了某些后进同学的进步,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是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度的“开小灶”的做法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为只有因人制宜才不至于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但是超越限度,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某些所谓“抓重点”的做法,包括过份强调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是有违教育公正的。因为在只抓重点的做法中,太多的学生受到忽视,失去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所以特长校、特长班、特长学生是正确的,而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长远地看却往往是要逐步予以矫正的。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在中国,教师往往将对待学生的教养关系自动迁移到对家长和一般社会人事上,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许多学校的家长会不是教师与家长的正常沟通,变成了教师对家长的训斥。又例如,教师以其较为正统的价值观念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和事,将对社会的不一定正确的负面评价带到自己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误导等等。
【浅谈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推荐阅读:
浅谈外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06-02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论文06-04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10-18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08-29
浅谈在少先队工作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08-17
高中体育教学中足球教学的开展思考论文11-22
浅谈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义07-23
关注教育细节 开展起步教学06-08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教育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