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投影或出示金字塔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在什么地方。
2.出示课题:埃及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字词,运用字典解决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讨论解决,或随课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试着边读边批注,想一想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读第1段,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习第2段:引导学生了解金字塔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3.学习第3段:感受参观金字塔的心情。
4.学习第4段:投影金字塔图片,学生边读边思考,然后交流各自的认识、体会。
(1)作者途中的所见所感。
(2)远看金字塔的印象。
(3)近看胡夫金字塔,其外观和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4)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胡夫金字塔?
5.学习第5段: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承上启下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由参观而引起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6.学习第6段:让学生了解建造金字塔的两种不同说法。
7.学习最后一段:以读代讲,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内容,交流对埃及金字塔的了解和认识。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金字塔的图片资料和相关信息,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3.搜集金字塔及你所知道的堪称世界奇迹的建筑资料。
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向五年级学生介绍埃及的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概貌, 以及埃及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 展示了金字塔的修建过程, 赞扬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重点内容怎样确定?怎样教学这篇课文?教师须从课标、文本、学情分析入手, 以学定教, 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要体现自主、高效, 激发学生生命言语表达的原动力。因此, 我设计了三条具体教学策略: (1) 先导后引教生词。《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内容不能撇开字词教学, 但字词教学要精要准, 可以随文教学, 抓学生难以理解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抓学生难以写好的“廓”字进行书写指导, 抓学生难读的“砌成”“曝晒”等词语来教, 不能面面俱到, 耗时耗力。 (2) 先扶后放提能力。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提取文本信息的教学上, 也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提炼概括, 既有方法的指导, 又有实践的应用, 不能把提取文本信息的训练等同于概括段落大意。 (3) 先学后练促发展。学生感受金字塔宏伟而又精美的特点, 学生批注阅读, 在充分朗读体悟的基础上感受金字塔的特点。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 进一步揭示新知和能力训练点, 激发学生生命语言表达的原动力。先学后练, 将阅读发展的视野落实到言语表达层面,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埃及的金字塔》展现了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文字, 这些是引导孩子们生命阅读的原动力, 我只需跟随他们的步伐, 分享他们的感动, 或者为他们的感动作生命的注释。执子之手, 与尔偕游, 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字塔的外形特点, 以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是埃及人民智慧的象征;
2.初读课文, 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综合应用, 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
4.学习生字“埃、吨、廓”, 并掌握“廓”等半包围结构字体的书写规律。
一、梳理课文, 了解学情
1.板书课题, 理解“埃”字字义及书写。
2.通过预习, 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述埃及的金字塔吗?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智慧结晶、象征等)
师生交流:说说, 为什么用这个词语来概括呢?
3.接下来,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①课文有几个小节?
②请同学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段中有1个生字比较难写, 来跟老师一起写。
6.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7.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关注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找到:“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 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既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又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是把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
8.课文哪一段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哪些小节写金字塔的建造呢?金字塔是怎么建造起来的?能不能作简要的概括, 用概括的方法, 再概括成简练的三个字?运石块, 修石路。
能不能用这样的办法来概括第五小节的内容, 也用三个字的方式?
9.课文的第一小节写了什么?第二小节呢?最后一小节写了什么?通过预习, 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着整体的把握。
二、指导学习, 重点突破
1.同学们, 作者重点介绍了宏伟而又精巧的胡夫金字塔。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同学们自己做好读书批注。
师生交流。
预设: (1) 出示第1、2句: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 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怎么从这句话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呢? (目的:诱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并从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的应用来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步引导1:这里的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使用列数字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目的:了解列数字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分步引导2:使用列数字, 让语言更准确。如果, 我把“多”这个表示模糊概念的词语去掉, 会更准确吗?你怎么看? (目的:了解应用模糊性词语说明的准确性。)
分步引导3:在这些句子中, 像“多”这样的词语还有吗?这些表示模糊的词语, 如果都去掉, 好不好? (目的:了解应用模糊性词语说明的准确性。)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准确, 用列数字的办法, 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 能使文字变得更加清晰。 (目的: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特点。)
分步引导4:相当于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用什么和什么来作比较?既然说清楚了, 为什么还得用上作比较的方式?把不熟悉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来比较, 我们更加形象地知道到底有多高。 (目的: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分步引导5:把遥远的事物当作眼前的事物来写, 可以使事物的特点更加形象。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好像还有一点遥远和陌生, 有没有我们南京大家都熟悉的摩天大厦作比较, 让金字塔宏伟的特点更形象一点的方法。 (目的:迁移学习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进一步体验运用作比较方法的效果。)
分步引导6:绕金字塔一周, 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加上“如果”这个列数字的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师小结:作者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使语言变得更加形象, 这就是说明文语言的第二个特点:形象。
分步引导7:如果只用数字来描述, 应该这样的——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底面是正方形, 底边长250米, 周长1000米, 面积62500平方米。
B.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 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2.和课文比较一下, 你有什么发现?这一段的表达更加精彩, 两种以上说明方法的运用, 准确、形象地写出了胡夫金字塔宏伟的特点。而且, 语言变得灵活跳跃, 富有节奏感, 文字变得生动了许多。 (目的:了解多种说明方法综合应用的效果)
分步引导8:带着这种感受, 读出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好吗?朗读指导。 (目的:朗读体悟, 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特点。)
预设 (2)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 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几千年过去了, 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分步引导1:这句话写出了金字塔石块怎样的特点?你觉得哪一句最突出了这种特点?为什么是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描述方法的表达效果。)
分步引导2:你能不能把石块之间很紧密的特点, 用你的方式说得更精巧一些? (目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语言描述的方法。)
3.埃及的金字塔如此宏伟而精巧, 让我们带着对古 代埃及劳动人民深深的敬意读好这段文字。
三、锤炼语言, 学习应用
前几天, 我校同学到南京来旅游, 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 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你们觉得这段文好吗?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我们一起来改一改好吗?
附:南京长江大桥, 横卧江面。桥的南北各有一对桥头堡, 有70米高。桥身长1577米, 引桥长3012米, 宽19.5米。大桥两侧整齐地排列着150对白玉兰花灯, 每当夜幕降临, 花灯齐放, 万盏灯火, 把大桥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
学生交流。
师生评点。
四、总结提炼
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走进了埃及的金字塔, 走进了精美的文字, 一路风景。你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总结。
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2.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金字塔图片:看到这样的金字塔你会想到文中的什么词?
2.过渡: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中没有全部向我们介绍,只是介绍了其中的一座。(板书:举例子)
介绍了哪座金字塔?接下来让我们了解胡夫金字塔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快速地读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文中关键句,再找出重点词语。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板书:宏伟、精巧)
3.小结:这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通过这句我们知道了胡夫金字塔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
1.仔细读第3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句中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2.默读思考、讨论交流。
A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⑴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数字和作比较)
⑵站在胡夫金字塔下仰望,你会怎么想呢?读出惊叹的感受!
B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节车皮。
⑴你体会到什么?
⑵指导朗读:看到建造金字塔的材料一连串的数据,你的感受是什么?
C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⑴课件出示材料: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令人吃惊的是,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 1.27 厘米。
⑵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都是通过具体语言描述感受到的。板书说明方法:语言描述
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引读)
[设计说明:通过多媒体课件,加深印象,学生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四、自主探究
过渡:如何建造成如此宏伟而精巧的埃及金字塔呢?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怎么具体介绍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结合课件解说建造的过程。
4.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10万人在烈日暴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此时此刻面对这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试说。
[设计说明:利用课件演示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不仅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了对新知识的渴求。]
五、课外延伸
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用他们的汗水创造了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齐读最后一小节。)
2.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享有世界盛誉的建筑?
六、布置作业
埃及金字塔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德育目标: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难点:
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器材、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十大奇迹”之首的“埃及金字塔”,去探索未解之谜,你们有没有信心?
(二)出示导纲
1、介绍: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合作互动
(一)师生互动 1.小组合作
共同解决自学时的疑难问题。2.展示评价
对照分工表,各小组展示本组交流的成果并进行评价。3.质疑解难
(二)教师精讲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介绍的?(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1、出示学习要求: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字词句中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说说作者是如何写的?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家乡的山作回比较感受它的高。
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三、导学归纳
(一)学生归纳
(二)教师总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表现了古埃及人的智慧。
四、拓展训练
(一)教师出题
1、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
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
2、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计,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
2、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建筑物可以形容为“傲对碧空”的?
(二)学生出题
五、作业
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此刻面对金字塔你想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埃及的金字塔
傲
宏伟 举例子
对精巧 列数字 碧建造作比较 空
15《埃及的金字塔》教案 篇5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学习课文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之后回答:
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自学指导(二)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自由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精读第3-5自然段
自学指导(三)
快速浏览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过渡句,并说一说过渡句的作用?
埃及的金字塔有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举了哪个例子?
自学指导(四)
仔细读第3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介绍胡夫金字塔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过渡)介绍完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之后,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
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
1、
2、
3、
总结全文 作者在这部分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从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本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金字塔,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所以,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当堂训练
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三教《埃及的金字塔》 篇7
一、揣摩表达顺序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埃的金字塔》层次清楚,为学生感受表达顺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上课时,我首先请学生逐节朗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板书小标题:位置外观一作用来历一宏伟精巧一建造方法—熠慧结晶。接着我又请学生对照板书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几个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说到金字塔,通常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它在哪儿,外形是什么样子,是做什么用的等;其次才是某一个金字塔的规模及建造方法。课文实际上是按照人们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来介绍的,所以条理分明。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说明方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重点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是课文的重点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学习说明方法
1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胡夫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写在书旁的空白处。
2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胡夫金字塔的这些特点的?
3重点讨论: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迁移练习,介绍古迹大成殿
1出示位于校园内学生天天可以看到的“江苏省一级文物”——大成殿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大成殿。然后向学生提问:大成殿有什么特点?(高、大、历史悠久等。)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介绍大成殿的这些特点?(列数据、作比较等。)
2小练笔:介绍大成殿。
3交流、评价。主要引导学生评价小练笔是否抓住了大成殿的特点,是否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等。
对第三学段的说明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怎样才算是“了解”了基本说明方法呢?我认为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能否进行正确的运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不满足于学生发现了说明的方法及这样说明的好处,还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通过语言实践,达到了加深了解,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图解建造过程
课文第五自然段介绍的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我发现这部分内容特别适合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画建造示意图。通过读一画一讲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而且还发现、修改了课文中表达欠严谨的句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建造金字塔的过程画出来。(学生一边仔细研读课文,一边画图。)
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老师适时提问。)地面的一层砌好了,为什么要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呢?
生:是为了把用于砌第二层的石块拉上去。
师:土坡为什么要这么倾斜呢?
生:土坡越倾斜,向上拉石块就越省力。
师:砌最后一层金字塔时,石块是从哪儿拉上去的?
生:从倒数第二层的斜坡。(突然地)课文中“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这句话有问题。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金字塔最后一层的石块是从倒数第二层的斜坡上拉上去的,最后一层建好后,就不用再堆土坡了,所以土坡应该比金字塔矮一些,而不是像课文里说的和金字塔一样高。
师:有道理吗?(其他学生点头)怎样改才更准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土坡和金字塔差不多高”。
四、品味语言特色
为了准确介绍金字塔的历史、规模等情况,课文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可是一个个精确的数字却又和“大约”“差不多”等表示概数的词连在一起,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这样表达更准确,我和学生展开了讨论。
师:“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这句话中的“差不多”可以去掉吗?
生:不能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差不多”去掉,就说明绕金塔一周正好是1千米。
师:绕金字塔一周正好是l千米吗?
生:不是,比1千米要少一点。
生:用了“差不多”更符合实际情况。
师:对,“差不多”虽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但有时候用上它反而更准确了,这就是“模糊中的精确”。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来体会体会。
学生很快就把课文中这样的句子都找了出来,在比较品味中领会了语言的准确与周密,体悟到了“模糊中的精确”这一奇妙的表达方式。
五、打开探索之窗
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
师: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有人说金字塔是史前文明的产物,还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生: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我还想了解其他六大奇迹的情况。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本书——《金字塔的秘密》和《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它们或许能满足大家的愿望……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金字塔的“更深处”,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户,也达到了有效地拓展语文课堂,实现课内外知识对接的目的。
三教《埃及的金字塔》,使我对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是说明文教学要从文本的特点出发。记叙文有记叙文的特点,说明文也有说明文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觉得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而把它当做记叙文来处理的缘故。如果我们能从说明文的文本特点出发,带领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说明方法,感受语言特点,并适时融入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那么说明文就不再是“鸡肋”,而是一道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大餐”。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管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还是解释事物的原理、特点、演变,说明文对学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是权威,把知识简单地“告诉”学生,而应因势利导,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趣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提升语文的素养。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三是要处理好教材和拓展资源的关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的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课文踏踏实实地学好,再为他们打开一扇探索之窗,使学生在课内掌握“捕鱼”的本领,在课外自由地捕获“鱼儿”,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课堂上过多地引入拓展资源,势必会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品读,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举一”何以“反三”呢?
埃及金字塔教学反思 篇8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我努力去达成教学目标。文章的第三小节,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如果仅仅体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透过文本,读出埃及人民的勤劳,读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在情感上深深地震撼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地读懂了文本。所以,我紧扣“平整”一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奴隶的艰辛,感受工程的浩大,再读最后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1.读的深度不够,教者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的方式单一。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引导缺少方法。
2.课堂的评价缺乏。教者不知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把握不住评价的时机。
3.没有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边读边想,还做得很不够。
4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文学素养贫乏,朗读水平不高。教者在课堂上大声范读课文较少。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15埃及的金字塔,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2.下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词语)看到这一组词语,谁能联系课文,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看看那组用上的词语最多。
3、同学说的真好!请给那一小组加一分。
二、新课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导学单,小组内讨论,然后交流。出示归纳:
1、埃及金字塔的特点
2、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3、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4、让我们走进文本细细品味 问题一:金字塔的特点
能不能在文中找出2个描写金字塔特点的词 宏伟 技巧
一般说来宏伟难得精巧,精巧了又未必宏伟,作者为什么用这2个词来形容金字塔呢,让我们去文中找答案
A默读文章第3自然段,文中具体介绍了那座金字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
思考:埃及的金字塔大大小小有70多座,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胡夫金字塔呢?
小结:在文章有限的篇幅内,作者不可能一一介绍,于是挑选了其中最大的一座,胡夫为例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板书 这样有代表性,有举一反三的作用。,交流,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胡夫金字塔?
塔高-周长-巨石-砌合-人工(ppt)自学提示:
1、读一读相关句子,点出关键词,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批注
2、组内交流,推选一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 D、交流:
塔高: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摩天大厦?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2、站在塔下,你会怎么看?读读你的感受,3、如果站在塔顶,你又有什么感受?再读!
4、作者在这为了把金字塔的高体现出来,不仅列出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楼层做比较,使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触手可及的感觉!
周长: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1、1千米列数字,算算看,面积是多少?边长250 面积62500平方米,大约是6公顷,我们的学校大约是2公顷,相当于三个咱们的学校!一个塔就这么大,那70多座呢?2读读这句话
巨石:塔身由230块巨石组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2.5吨,仅一座胡夫金字塔需要的石料有多重?(575万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
2、地球的一周有多长?40075。7千米,相当于114个徐州至南京的长度。
3、60万车皮: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由30节车皮的火车来拉,大约需要多少趟,20万趟
4、巨石的特点:多,重,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5、总观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什么?外观宏伟!
砌合: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1 砌合的怎么样?刀片有多厚?几千年过去了,金字塔经历了什么?(黄沙折磨,风雨侵蚀,冰雹敲打)2补充资料: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民没有用一颗钉子,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起来的。而且巨石之间,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3此时,你的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当时建造金字塔的人民,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他们把金字塔建造的多么精巧啊!朗读!4引读:10年过去了—— 100年过去了—— 1000年过去了—— 几千年过去了—— 这就是世界上最精巧的建筑,齐读
5除了结合的紧密与刀做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此高大宏伟的金字塔,经过作者这样一写,就更能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金字塔的精巧,这种方法就叫做——语言描述 建造金字塔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呢?
人工: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1、10万人说明?30多年说明?烈日曝晒说明?经常说明?(列数字)
2、你体会到了什么?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工程浩大、是奴隶们血汗筑成的!用一个词赞一赞古埃及的人民!朗读!
5、小结: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
6、文章学到此,你有什么想问的?作者和我们一样,也有这样的疑问?
a、浏览文章4、5节,找出两个设问句 思考:从两个设问句中,你读懂了什么?(过渡句,承上启下。第一句提示了4、5两节的内容,是4、5节的中心句。第2句提示了第5节的内容,是第5节的中心句)
自读思考:提示:作者从哪2个方面具体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小组演示解说方法,交流
A(运石:用木橇 砌塔:堆土坡 垒石块)
B,用了什么科学原理,(运省力,减小摩擦,垒,斜坡省力)板书:建造奇特
C埃及人待金字塔建成后,还要把土坡移走,发挥了怎样的精神?愚公移山
D四五千年以前的埃及人民就知道这种科学原理,他们真——(勤劳、智慧)
E金字塔一定是这样建成的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从哪知道的?“据说”能不能去掉?(四五千年已经无从考证,这种造法也只是科学家的推测,可能性比较大的一种,这就是说明文用词的正确性,语言的严谨性)
7、小结:听了作者的介绍,不禁让人感叹,这哪是坟墓,分明就是古埃及——
世界古代西方七大奇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倒塌,有的消失,唯有金字塔保存了下来,屹立不倒,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想起勤劳智慧的古埃及人民,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读最后一段
埃及的金字塔与我们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都是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奇迹,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长城也是中国的象征,是这个人民智慧的结局!
8、总结全文:
1、金字塔的特点
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破解? 篇10
金字塔从里往外修建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以其神秘色彩一直吸引人类不断探索,其中尤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最为神秘。巨大的胡夫金字塔到底如何建成?千百年来争论不休。法国建筑师吉安·皮埃里·胡丁经过8年研究认为,在金字塔的外墙里面有一些螺旋型的盘旋而上的斜道,那些组成金字塔的巨石可以沿着这个斜道到达金字塔较高的地方。这位法国学者认为这些斜道今天仍旧存在于金字塔中。
借助于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开发的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胡丁已经成功地重现了那些金字塔巨石一块一块累积在一起最终形成金字塔的三维模拟图像。计算机模拟图像清楚地显示出从里到外建造这样一座金字塔所遵循的建筑逻辑。胡丁甚至认为他已经揭开了胡夫金字塔的建筑奥秘。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胡夫金字塔有5个顶盖而不是仅1个顶盖的原因,并且清楚了这些巨石是如何被运送到塔顶的。
今天的机械工程学家认为,即使利用现代的建筑科技,有人想要重新建造一个金字塔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把一些重达60吨的巨石搬运至胡夫金字塔顶端的时候更是困难。其他的理论对此解释说,古埃及人是沿着金字塔外部的斜道把巨石推上去的。但是如果这样的话,这种斜道的坡度就不能超过大约7或8度,这也就意味着想要修建146米高的这么一个巨大建筑物就需要一个长达1英里远的外部斜道。而且修造这样一个斜道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要和修造整个金字塔所需要的差不多,显然这种解释无法令人信服。
胡丁的解释
还有一些人认为,斜道随着金字塔高度的不断增加会围绕在金字塔周围。但是这样的斜道在没有牢牢固定在金字塔外端的时候更倾向于自动坍塌。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今天的金字塔外面有可以固定斜道的地方。
外部斜道也将会造成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筑废料如何处理。当金字塔修建完工后,那么多的建筑废料去哪里了?现在还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解释这些疑问。胡丁的解释是,这些建筑废料还留在金字塔外墙内部的斜道上。这种螺旋型斜道在墙体内部有几米长,现在仍旧存在。
根据他的解释,第一阶段的建筑工程使用了传统的外部斜道把巨石从底部运至43米的高度,第一阶段的工程一旦完工后,已经使用的石料就已经占到了整个金字塔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70%还要多。第二阶段的工程涉及到螺旋型内部斜道的修建。胡丁说:“这就像一个有顶棚的隧道一样,但是在金字塔的四角斜道却是露天的。因此巨石可以在露天的斜道中改变位置和方向。”
胡丁已经计算出,如果斜道坡度是7度的话,那么斜道到金字塔顶的距离每缩短一点,斜道就要螺旋式前进1英里远。这样当1吨的巨石沿着斜道上升时10人就可以完成运送任务。胡丁认为,用于修建外部斜道的那些巨石最终又得到了二次回收利用,这些石头最后沿着内部斜道上升而成为组成胡夫墓的建筑材料。
仍需证据支持
金字塔整体工程完工后,斜道4个露天的角落就被填封了,但斜道的内部仍是空的。胡丁说,支持这种说法的关键证据来自1986年进行的一次微重力测试。在测试中法国科学家发现了特殊的异常现象:金字塔内部有螺旋形的非致密的建筑体出现。
胡丁说:“科学家让这种奇怪现象在抽屉里关了15年,因为他们不能给这种现象一个满意的解释。但是当我给出这个建筑学解释后,这个现象就可以理解了。这个异常现象作为一个证据很有说服力,但并不能直接说明斜道今天仍旧还存在于金字塔内部并且斜道内部没有填充其他东西。”
说到如何把重达60吨的巨石运送到胡夫墓穴顶端,胡丁认为这个过程应用了一个重力平衡运输系统,这些巨石的两端会栓在绳子上,然后有人会拉一端的绳子让巨石沿着内部斜道缓缓向上移动。胡丁还认为胡夫金字塔顶部的5个假顶棚其实并非画蛇添足,它们是作为一种力量分担装置而存在的。它们的作用是阻止胡夫金字塔弓形顶棚承担过大的压力。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篇1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感受金字塔的特点及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掌握有关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及对古埃及人民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金字塔的外形特点及构造,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埃及的金字塔。通过上节课对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金字塔一定有所了解,现在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1、为什么把这些建筑物称为金字塔?
2、这些金字塔又有什么作用呢?
3、你能用这两段中学过的词语来形容金字塔吗?
二、读中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出示金字塔)师:古埃及各个王朝共修建了70多个金字塔,最大的就是胡夫金字塔!课文第几自然段为我们详细介绍胡夫金字塔?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胡夫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宏伟、精巧。)请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宏伟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精巧的句子。
1、感受胡夫金字塔的“宏伟”。(板书:高、大、多)
2、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板书:平、紧)
小结:同学们,在整个自然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三种说明方法准确、形象、生动的让我们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去感受一下这种宏伟和精巧。
三、金字塔的建造。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又是怎样建成的呢?
1、学生猜想
过渡:同学们都很聪明,设想了很多方法。古埃及人民是不是也像我们那么聪明呢?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请看视频:
2、播放视频。
a: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几千年前埃及人民想到的方法,你们小小年纪也想到了。那么课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b:师生交流(板书:运、垒)
c:此时此刻你想对埃及人民说句什么话?
四、教师小结
师:正因为埃及人民的智慧才有了今天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让我们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五、拓展:
(1)关于金字塔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2)出示课后练习,查一查:
1、这么重这么大的石块是怎么磨平的?
《埃及的金字塔》优秀教学反思 篇12
这一部分课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表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很容易感受到,同时还学习了几种说明方法。
1、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2、举例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有的同学写我们的.学校,如:我们的学校座落在乐余镇镇北路,走进校园,你首先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这幢楼高20米,长60米,每层楼有六个教室和两个办公室。虽然写得不是很好,但对于这些说明方法应该说已经基本掌握了。
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反思 篇13
1、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并适时地灌输写作方法。2、通过具体的字、句体会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经过反复的修改和编排,我最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5个环节:
1、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举世闻名的世界地位,那么本节课的导入,首先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埃及金字塔的举世闻名入手,设置疑问:埃及金字塔为什么会如此闻名于世呢?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一起,去品味、感受这茫茫大漠中的奇迹。如此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基于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3自然段,那么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2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告诉我,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这让我突然发现,我的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了,而之前,由于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以至于一直不敢放手,使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依赖我的习惯。这个结果令我有些惊喜,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并且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3、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此处体会“作比较”的好处。最后,作者在这么多座金字塔中单选胡夫金字塔来体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这就是应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另外,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读能熟记,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因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处安排读的次数也比较多,讲解前后各齐读一次,中间自由默读一次,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这么宏伟精巧的建筑物,到底它是怎么建起来的?”对于金字塔的建造过程这一环节,我想,与其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不如让学生自己在书本中找答案更能加深印象。于是,我采取与第2自然段相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上述疑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寻答案并加以概括,那么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再次体会古埃及人民智慧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发现金字塔的建造至今仍存在许多谜,以此激起他们对人类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这不是重点,因此仅略为带过。
5、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做小结,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辛,因此金字塔不愧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激起学生对古埃及人民以及金字塔的崇敬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一段。最后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类永远都能创造奇迹,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也许就是奇迹的创造者。
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得较为紧密,一张一弛,节奏紧凑,重点突出,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下来,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是一个另我颇为头痛的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学生要么是过于活跃,一不小心就偏离了教材内容,浮想联翩,要么就像这堂课上,规规矩矩,生怕说错了一个字。经过反复琢磨,我想这是由于我对学生情绪的掌控不到位,有待加强;另外,问题设计得也不够严谨巧妙。这些导致我要么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要么是有了热情却控制不住学生的思绪。在这方面,我得不断的学习、实践、思考才能获得提高。
2、板书不够及时。及时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地梳理,还能加深印象。但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和急于进入下一环节,有时竟忘了板书,而后想起来了才补上去,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3、尽管备课时我已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等因素,但对于金字塔的建造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还是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么一放手,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想象能达到什么程度就有待考量了。
埃及金字塔作文 篇14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他们非常重视保护尸体,常常用各种香料和防腐剂将尸体制成不易腐朽的木乃伊。最早的埃及人存放木乃伊的墓穴是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再堆一个沙坑形成的,这种墓穴叫做“马斯塔巴”。
到了公元前27世纪,埃及法老杰赛尔认为这种墓穴不能作为法老的永久住所。于是,他找建筑师修筑了一个巨大的“马斯塔巴”,并在它上面加了五层小的“马斯塔巴”,由于它的外形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
公元前30世纪中叶,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造了三座大金字塔,其中胡夫金字塔是最大的一座。胡夫是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他即位后,决心要给自己建造一座最大的金字塔,他强迫所有埃及人都要服从这项劳役。成千上万的埃及人被派到山里去运石头。据估计,每块石头大约重两吨半,一共需要230万块。可当时没有机械运输工具,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可是木橇在不平稳的地上是拉不动的,于是埃及人又花了十年时间修建了一条石路。就这样金字塔就完成了!
【埃及金字塔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埃及的金字塔》06-05
15埃及的金字塔案导学11-25
《埃及的金字塔》教师说课稿12-04
小学语文埃及的金字塔听课评课记录10-26
学习金字塔与地理教学12-01
埃及风土人情07-04
埃及艳后影评09-01
埃及商务礼仪知识10-22
高中地理中东埃及课件06-16
埃及旅游注意事项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