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精选6篇)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篇1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环境化学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②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及对人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③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人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的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④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致畸变试验等;⑤各种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措施。此外,环境污染物在其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也被列入环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机理?
答:①被动转运: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②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
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是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转运的过程。
特点: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有:
答: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越大,化学物质通过摸扩散的速度就越快。
2)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水中的溶解度一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物质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就越难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
3、环境污染物吸收有那几条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呼吸道吸收 #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差越大,吸收越快。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容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越大,气体相对交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经皮肤吸收 途径:一是皮毛;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后苏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表皮通过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条途径;
~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即毒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基膜—真皮。~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毒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穿透相。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毒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4、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答: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5、一级速率过程:是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烦人过程。
6、生物半衰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1)物种差异—①代谢酶的种类不同,即某种代谢酶的有无②代谢酶的不同。
2)饮食营养状况
3)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激素
4)代谢饱和状态
5)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8、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答:
I相反应
氧化反应 &微粒体氧化: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N—脱烷基,O—脱烷基,S—脱烷基),氧化性脱烷基氨,氧化性脱卤。
~非微粒体氧化:单胺和二胺氧化,醇、醛氧化。
还原反应 ¥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非微粒体还原性:包括醇、醛、酮、有机二硫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水解酯、酰胺和硫酸酯化合物。
II相反应
结合反应 毒物和其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而形成的结合物。
类型: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氨基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甲基化。
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选择*】
1、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算上的化学物质。
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算害的性质和能力。
3)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4)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即是某种物质在具体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5)危险性:主要是根据化学物的毒物,化学物的剂量与对机体损害作用的相差关系以及人群中可能受算还的人数和受损害程度,用定量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并用与其率表示。
6)剂量:即可指给予机体接触的外援化学物的数量,又可指外来化学物被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还可指外援化学物质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7)效应:指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8)反应:指机体与一定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称此案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生效应的个体在某一群体中占的比例。
9)联合毒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2、联合作用的类型?
答:①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等于每一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②协同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大于各化学物单独作用之和。
③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种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
④拮抗作用:指几种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小于每种化学物单独作用的总和。
⑤独立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
3、】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答:包括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状况、染毒条件和环境因素等。
(一)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
1)化学结构:构效关系研究
影响其独奏用的性质
影响毒作用的大小
2)化学性质与毒作用性质:本换上的氨被不同基取代产生不同的毒性,3)毒性大小与结构:
4)毒物性质与毒性溶解性、挥发性、分散度
4)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和吸收速度也不同,吸收量大的毒性大,产生的毒性反映强。
二)机体状况: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年龄,性别,饮食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生物节律和精神心理因素。
(三)接触条件:一般对于同种毒物:呼吸道>腹腔注射>胃肠道>皮肤吸收
(四)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物理作用。气温、气湿、气压。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1、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②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所引起的毒效应,也包括死亡效应。
2、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答:选择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特点与人类接近的物种;选择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选择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选择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
3、环境毒理学中的一般毒性研究采用的主要染毒途径:
答:①经口染毒:常用的方式有:灌胃、喂饲和吞咽胶囊等。
②经呼吸道染毒:吸入染毒可分为静式吸入染毒和动式吸入染毒。
③经皮肤染毒:液态、气态和粉尘状外源化学物都有可能与皮肤接触。
4)亚曼性毒性研究的目的:
答:①分析长期接触条件下化学物的毒性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臁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
②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示提供依据。
5)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
答:①实验动物 ②染毒途径 ③染毒期限 ④剂量分组 ⑤观察指标 ⑥观察结果
6)外援化学物质可能在与皮肤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引起局部的毒性效应主要有:
答:①皮肤原发性刺激
②皮肤变态反应
③光刺激反应和光变态反应
④皮肤癌
⑤皮肤色素异常
⑥对皮肤附件的损害有些化学物可引起毛发脱落、痤疮、汗腺损害等。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1、1)安全:是指某种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危害。
2)安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化学物在一定的暴露下危险或危险度很低,其危险度可被社会所接受。
3)实际安全剂量: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暴露剂量称为……。
4)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接触限量。
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1、1)大气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大气污染对生物体,特别是对人体的损害效应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一次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污染称为……。
3)二次污染物:是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大气正常组成成分发生反应,或因太阳光紫外线引起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污染物。
3)臭氧: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20公里的同温层下部的臭氧层中。它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
2、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于类型:
答:主要来源来自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分为:固定污染源(如工业企业、生活炉灶)和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
类型:一是由于以煤为主要能源,形成以煤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称为还原型污染。
二是以石油为主要能源形成的石油型大气污染称为氧化型污染。
3、大气污染对健康啊影响的特征:
答:1)大气污染物的侵入途径与危害:
①侵入途径:随呼吸作用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
②致病部位:大气污染物随呼吸气流进入呼吸道内,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且对污染物特别敏感。
2)低浓度、长时期作用和慢性毒害
3)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作用机制复杂
4)接触人群广泛、易感性差异较大
4、大气对人体检看的影响:
答:①急性中毒:大气污染物浓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超过一定浓度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良反应,导致居民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②亚慢性中毒和慢性疾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较低,但由于呼吸道长期持续地暴露污染的大气中,使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毒理作用是长期的,反复的,能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或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诱发感染,引
起呼吸道各种炎症,导致居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③对免疫功能的损害:大气污染不仅使儿童呼吸道患病率增加,还可以使儿童唾液溶菌酶活性降低,非特异性免疫能下降。
⑤致癌作用:大气污染物与肺癌关系密切。
1、SO2、CO和NO2的毒性作用有何异同?
答:
6、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及其形成:
答:概念:光化学烟雾是现代工业化国家中一种普遍而又最难防治的大气污染,是一种特殊混合物的统称,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这种烟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使人发生眼睛红肿,哮喘,喉头发炎的病状,对动植物有严重的刺激作用。形成机理有:实际上就是自由基链反应过程,链引发,链歧化,链增长,链终止。
链引发:NO2+hv(入<NO2光分解的极限波长)
——NO+O引发
O+O2+M——O3+M
O3+NO——NO2 +O2
O+烃——稳定产物+自由基
O3+烃——稳定产物+自由基【歧化】
自由基+烃——稳定产物+自由基
自+NO——自+NO2【增长】
自+NO2——稳定产物
自+自——稳定产物【终止】
6、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答: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①自然来源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所产生的颗粒物,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
②人为来源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颗粒物,如煤炭、石油及木材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
第八章水环境毒理学1、1)生物富集:是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积累:是指同一个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3)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生物链中,生物富集系数从低级营养到高级营养逐步增大的现象。
4)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现象。
5)水华: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淡水污染现象。
6)河口生态毒理学:是以河口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污染物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上的毒性机制、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
7)滨海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一个狭窄的过渡带,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交替影响。
8)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而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海洋活动、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的影响。
2、水域生态环境的特点:
答:①水密度大,具有较大的浮力;
②水体具有折射性,能将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到大气中,其长波辐射被吸收,水深处则以绿光为主; ③水域中物质玄幻的速度比陆地快;
④水域具有复杂的垂直分层和流动性;
⑤浮游生物代谢率高,繁殖快。
3、环境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损害:
答:1)对水生生物直接损害:污染严重时,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2)对水体生物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正常水体具有协调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水体受到污染时,敏感种类消失,耐污种类数量增加,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改变或破坏,功能失调。
3)对水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的水体丧失部分或全部服务功能价值,对人类生
理和心里产生一定的影响。
4、污染物计入水体的途径:
答:1)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地表水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和过量的CO2等气体通过降水或一下不同的速度与周围的物质表面碰撞而被吸附沉降进入地表水体,由此产生环境污染。
2)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是指包括粪池、垃圾填埋场、地下输油管、灌溉、农药等深入并污染然地下水以及来自天然污染源的海水入侵等。
3)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环境:
①在化学品生产、排放、流通和使用过程中,有毒化学物质或被直接释放与环境,或随废水排入水体,如使用的农药和杀虫剂等;
②由于突发事故造成大量有毒化学品外泄,进而污染水体;
③有毒有害废物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毒化学品经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如淋浴、渗透等。
5、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
答:主要有消化道的吸收、经呼吸道的吸收及经皮肤吸收。
6、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答:1)水体温度:温度对水中污染物质的转化作用、酶的诱导、残留停滞和毒性均有很大的影响。
2)水体pH:通常鱼类生长的最适pH为5~9;在5.5一下时鱼类生长受阻,产生下降;pH在5以下时鱼类生殖功能失调,繁殖停止。
3)光照: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分解过程,因为它不可逆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
4)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当水流急的时候,水体夹入物质;水流缓的时候,水体产生沉淀。
7、河口生态系统的组成:
答: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部分组成。
非生物部分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因素、河口独特环境因素等。生物部分: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8、河口生态环境的特征:
答:广盐性、广温性和低氧性。
9、造成河口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答:①随着可口区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倾泻到河口区,使河口水域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很高;
②河流经过农田时有相当部分的肥料和农药经雨水冲刷而汇入河口区;
③河口湾的围垦区经常是局部水产养殖过度的区域,大量养殖废水通过交换进入河口区;
④停留咋河口湾的船舶所产生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等倾倒入等。
10、海洋污染源的特点:污染源广、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以及防治困难。
期末复习经验总结 篇2
期末考试临近,期末复习就成了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那么如何进行期末复习呢?下面就期末复习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谈几点想法,供同学们参考。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是一个阶段性的巩固验收和进一步系统提高的过程。期末复习主要是对已学过知识的复习、巩固,将平时分散学习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综合,系统归类和延伸的过程。
一、期末复习的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1、查漏补缺
通读,读懂教材,对知识进行查缺漏,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加深理解,巩固吸收
把有关知识放到本学期所学内容中,去定位、理解。
3、构建体系
对知识举行系统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强化记忆
以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方式浓缩记忆。
5、力求规范
在解题思路、方法、过程方面力求简捷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简洁规范,提升应用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
二、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提高复习效率,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目标,二是态度,三是方法,四是处理好几个关系。
1、确定自己期末的奋斗目标和信心
有目标才有动力,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和达成不同阶段人生目标的拼搏中走过的。中学生要善于树立自己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或追赶的对象,这叫“捕捉”目标,自我驱动。
我们知道,学习效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不同时期都有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因或牵引目标。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因素往往不尽相同。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善于“捕捉”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因素,并加以强化,就可以使学习效果不断提高。现在你学习的近期目标应该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功利的,就是考出一个好成绩,让家长脸上有个笑模样,让自己有个好心情,让假期过得更自由、更愉快潇洒。
既然,你确立了近期的目标,就要制定可行的计划,下定决心去实施。这样在目标的牵引和决心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往往“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的实践证明,学习的任务明确,方向性越明确,就能发掘出各种潜力,从而取得较好效果。而且现在的两周的刻苦的学习“短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今后一个时间段,至少即将到来的假期的“长痛”。
2、要有复习的紧迫感
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你的学习效率比较高呢?赶作业的时候;考试之前;为应付课堂老师的提问,在课间十分钟,突击时效率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学习任务是具体、明确的的,时间是有限的,完成任务与否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这时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效率就高。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每名同学都要有学习和复习的紧迫感。请同学们算一笔帐,从现在到期末考试还有几天?期末文化考试科目是多少科?每科教材有几本?一共多少本?这样大致一算,你就会发现,对于你来讲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呀!
要有紧迫感,就必须有计划,就要给自己划定每天的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这样就会增强复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进而提高复习的效率。时间紧、任务重,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做到“收心”和“聚力”。人的成长,是阶梯式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自我调控和爱好取舍,人的爱好是广泛的,但精力是有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中心,近期你的中心工作就是复习备考,就是要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复习备考中去。如,上课集中精力听讲和思考,做作业时不吃零食、不说话,暂时收敛起你的兴趣和爱好,什么小说呀、卡通啊、MP3啊、篮球啊等,不要做现在不应该做的事,集中精力学习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不要过多地学习现在不该学的东西等等。
3、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记忆能力是关键
要提高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记忆水平是关键。记忆在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没有记忆,学习就无法进行,因为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脑力劳动,记忆是一切脑力劳动之必需。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和联想。”就同学们的情况看,现阶段影响你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记忆水平的高低。
记忆水平的高低,主要看能不能再认,能不能回忆再现和能不能复做,以及再认、再现、复做的质量。如,解答一道选择题,当看完题目之后,答案还没有在头脑中出现,但一看供选择的答案,立刻认出其中有一个是该题的答案。这种感知过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认识它们的现象就叫再认。至于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无人提示,但能独立地再现出这一事物的印象,这种现象叫回忆。这种情况在学习中比比皆是,如背诵课文、记单词、写化学方程式、使用公式解题等等。学过的动作,在需要时能准确地重复做出来,叫做复做。能“回忆”出来,反映了较高的记忆水平。记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脑智力活动的质量。
要提高记忆水平,就要有“记住”的紧迫感和“一定能记住”的信心。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提问前看书,记忆效果比较好;考试之前学习,记忆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记忆的目的明确,因为害怕记不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这种非记住不可的紧迫感,使得记忆的效果大大提高。一些学生总抱怨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的任务不明确、目的不端正,缺乏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就没有“一定要记住”的紧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记忆效果很差。同时又缺乏“一定能记住”的信心,结果就更加记不住了,形成恶性循环。有了“一定要记住”的认识,又有了“一定能记住”的信心,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好的。
从知识内容上看,记忆方法主要有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两种。意义识记,就是要理解事物的意义,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记忆方法。如,对原理、定义、定理、法则的记忆要靠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不需要理解事物的意义或不需要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只靠对事物的重复来记忆的方法。例如对历史年代、人物名称、山的高度、外语单词、元素符号的记忆,大多数靠机械识记。
不同年龄,两种记忆方法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机械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72%,初二是 55%,高二是 17%。意义识记在记忆中所占的比例,小学一年级是 28%,初二是 45%,高二是83%。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你们记忆中的意义识记所占的百分比越来越高,而机械识记所占的百分比则越来越低。意义识记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非常重要的。
意义识记的办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对知识储备情况,用不同方式去记忆和掌握知识。如,通过理解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方法,它使新知识有了支撑点,不仅便于记得牢固,而且还可以使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理解基础上,将知识系统归纳的方法,它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了。
有时要记忆的事物实在无法找到有意义的必然联系,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人为地运用表面的联想或谐音记忆方法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变成口诀来背颂方法等等。
方法虽然是多样的,但是要想提高记忆质量,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参与记忆。实验证明:在单位时间内,依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其中的15%,依靠视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25%,而将视觉听觉器官结合起来可以记忆同一内容的65%。多种感官聚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一定会是高的。
4、复习备考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把握好复习中“质”和“量”的关系
复习不能只看遍数和数量,重在提高效率和质量。把握好复习中“质”和“量”的关系,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一个主要方面。要多在质上做文章,少在量上搞消耗。在学习效果上,只有先有“质”,才能谈“量”,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数量和速度。如做训练和习题时,首先要独立分析思考,正确解决,培养解决问题思路和敏捷性,学会举一反三,切忌先看答案。第二做到表达和运算规范准确。第三对问题力求一次性解决,强调准确性,不要寄希望复查和修改。这些都是“质”的提高问题。再说说量,量是无边际的,大量的重复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但效率不高。我们应该有个逆向思维,如何限制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量,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时刻以时间和投入来约束自己,就等于扩大了量。
(2)把握全面和最基本的关系
全面掌握学习过的所有知识是学习的最高理想,一般来讲是达不到的,如果达到了,你肯定就不一般。因此掌握最基本的东西,是大多数同学的基本任务。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思路、规律和方法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基础。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包括试卷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属于这部分。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讲,这些内容是你的重点所在,不要在旁支末节知识上、特殊性的巧解上投入你的精力。当然,对于基础很好的那部分同学是不在此列的。
(3)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首先是在学习内容的学与思。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回忆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有的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习题做的多,认真仔细读懂教材的少;对书文字符号看的多,对知识的回忆、问题的思考少;对章节或篇目知识掌握投入的力量多,对教材整体的知识结构的把握少。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一下书中的要点、思路或公式,对教材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不好,必然造成知识的零乱,不完整,其实教材的章节目录就是最简单和基本的知识框架,我们有多少同学关注和研究过呢?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探寻少,知识孤立零散,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题一做就懵,老师一讲就通。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到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设问、思考、求解,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那么学习效果就一定会很好。所以,希望同学们,把“三少”变成三多,这样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是在学习方法的学与思。不少同学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学习过程中从不“停不来,回头看一看”。要善于检查自己的学习效率,并进行及时的调整。比如:一天或一周的学习结束后,想一想:今天学习了多少内容?掌握得如何?花了多少时间?这样想一下,查一查,就可以对今后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之后,同学们应该想一想,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的。
(4)把握好做过的习题、试卷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
用过的试卷、练习题能否在复习中发挥积极作业,关键看你平时的学习习惯。是否对以前的错误做过订正?是否对用过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如果你曾做过这些作业订正与资料整理工作,现在复习时翻看以前的考试卷、练习题和错题集或好题集萃(当然如果你有的话),答对的内容不要再看,集中精力看做错的题目,如果是选择题读完题目后,只看正确的那个选项,错误的不要看。问答题,主要看你自己丢分的地方就可以了,这叫对正相信息的再强化。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即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
(5)注意文理交替
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
什么叫文理交替呢?就是不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起学,而是将文科和理科相互交错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是学习内容相近,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也比较相近,长时间使用同一部位,造成局部脑细胞内物质的消耗大,因而产生疲劳。长时间学习内容相近的学科,造成学习上的单调刺激,容易引人发困,产生睡意,或者叫产生抑制。就如同听单调的下雨滴水声或钟表的“嘀嗒”声一样,这样再坚持学习下效果不会好。二是由于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又可使大脑皮层工作的部位获得交替的休息。例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政治历史等等。
绩效管理期末复习总结 篇3
2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其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手段及过程。3绩效管理的三个目的:1战略目的2管理目的3开发目的 四个环节1计划绩效2监控绩效3评价绩效4反馈绩效
五项关键决策
1评价内容 2评价主体 3评价周期 4评价方法 5结果应用 五个评价标准
1战略一致2明确性3可接受性4信度5效度
4目标管理:一个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同每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规定他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作为经营一个单位和评价其每个成员的贡献的指导 具体实施1计划2实施3评价4反馈
评价: 1优点A目标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B通过专门的过程,是组织各级成员及主管都明确了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C目标管理能改进管理方式和改善组织氛围。2缺点A忽视了组织中的本为主义及员工的惰性,对人性的假设过于乐观,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大打折扣。B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C目标管理会使得员工在制定目标时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5标杆管理的优势
A激发潜能,提高绩效。B指标体系的建立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C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6关键绩效指标,指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它是企业战略目的通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提炼方法A头脑风暴法B策略目标分解法C标杆基准法D成功关键分析法
7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
A使命和核心价值观B愿景和战略C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财务看,客户,内部业务流程,管理风险层面D目标,指标,目标值和行动方案 运用条件
A战略目标合理分解B配套设施健全C员工胜任
8绩效计划:在组织的战略部署和团队目标的确认下,管理者和员工对员工在绩效工作内的工作目标,评价标准和工作环境进行沟通形成绩效契约的过程。
特征: A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和员工双向沟通的过程 B关于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的契约C绩效计划是全员参与的过程
制定程序
准备(信息收集和沟通方式)
沟通阶段
制定计划阶段
9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A内涵明确,清晰B具有独立性C具有针对性D易于衡量 选择原则
A目标一致性原则
B独立性与差异性原则 C少而精D可比性E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选择方法A工作分析法B个案研究C问卷调查D专题访谈法E经验总结法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A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原则
B少而精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A指标库B评价目的 评价对象
C权重 10权重: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 确定方法 A定性法
B定量法
确定原则
A以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为导向B权重比例呈现差异
C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情况相结合
决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因素A评价的目的B评价对象的特征C企业文化的要求 11确定评价周期方法
A职位层次B奖金发发周期C业绩反映期 绩效评价周期影响因素
A职位(类型,高低)B指标特征C业绩反映期D奖金发放周期E实施时间 12绩效目标:绩效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内容和标准。
制定绩效目标的SMART原则
A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可衡量的C具有行为导向
D切实可行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制定绩效目标的来源
A战略目标,部门目标
B工作分析
C解决问题的要求
D客户需求 员工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
A岗位职责的界定
B关键绩效指标 C工作目标D权重E标准F个人能力发展计划 12领导情景理论
两个维度
A任务行为B关系行为
四种领导风格
1指示
高任务—低关系领导风格
员工无能力不愿意
2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无能力但愿意
3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有能力但不愿意
4授权
低任务——低关系
有能力并愿意
13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绩效考评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考核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面谈,并着力于寻求应对之策,服务于后一阶段企业与员工绩效改善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方法。绩效沟通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绩效沟通的内容 1阶段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
2优良表现
3待改进的地方 4描述领导或同事对于员工的看法
5协助下属制定改进计划 6下个工作目标的确定和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沟通的方式
A正式的绩效沟通 1正式的书面报告
2定期会面
B非正式的绩效沟通 1走动式管理 2开放式办公 3电子化沟通 建设性绩效沟通中的积极的倾听技巧
1解释2向对方表示认同3简要概括对方表达的内容4综合对方表达的内容,得出一个结论 5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大胆的设想
14选择绩效主体的一般原则
A绩效评价者所掌握的内容必须基于他可以掌握的情况 B绩效评价主体应对所评价职位的 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C有助于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5大评价主体
上级,同级,本人,下级,客户和供应商评价的比较
评价者误区的类型
1晕轮效应2逻辑误差3宽大化倾向4严格化倾向5中心化倾向 6首因效应7近因效应8评价者个人偏见9溢出效应 评价者培训的目的
A使评价者认识到绩效评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自身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B统一各个评价者对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理解 C是评价者理解具体的评价方法,熟悉绩效评价中使用的各种表格,并了解具体的评价程序 D避免评价者误区的发生,使评价者了解如何尽可能的消除误差与偏见 E帮助管理者学习如何进行绩效反馈与指导 评价者培训的主要内容
A评价者误区培训B关于绩效信息收集方法的培训C绩效评价指标培训D关于如何确定绩效标准的培训E评价方法培训F绩效反馈培训
15薪酬包括三大部分
A 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直接薪酬B以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间接薪酬C不以货币形式体现的非经济报酬
一次性奖金
1全勤奖2建议奖3发明创造奖4科技进步奖5质量奖6超产奖
薪酬:指员工因被雇佣而获得的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经济收入,有形服务和福利等。薪酬加薪’: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基本工资的加薪 一次性奖金::根据评价结果所支付的一次性奖金
16绩效评价:特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由不同的评价主体对组织,群体和个人绩效做出判断的过程。
17绩效面谈:是管理者就上一绩效管理周期中员工的表现和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进行正式面谈的过程。
18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外部,内部,结构,程序公平薪酬管理的目标:1吸收和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2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3鼓励员工高效率的工资4创造组织所希望的文化氛围5控制运营成本
19绩效评价结果可运用与A员工薪酬发放B招聘录用决策C人员调配D培训开发E员工个人发展或工作分析
20比较法,优点:方便,开发容易,成本较低
缺点:无法对员工的行为起直接的引导作用;不能为具体的易于接受的绩效反馈提供足够的信息
21非定义式:图尺度量表,等级择一
22行为导向型量表法:1行为锚定量表法(图尺度与关键事件法的结合)
优点:评价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较高;评价尺度更加精确;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适合用来为分配奖金提供依据
问题,评价者在尝试从量表中选择一种代表某员工绩效水平的行为时,往往会有困难,因为有时一个员工的行为可能出现在量表的两端
2混合标准量表法:打散了各级指标的各级标度;采用了特殊的评分方式;量表在中间的位置将评价对象的排列顺序进行了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者受惯性思维影响。23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的结合:综合尺度量表法 既能够有效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又能够对结果进行直接的控制。最大的困难在于设计与职位相关的指标尺度,设计成本高 24目标管理法
六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确定部门目标;在部门范围内讨论部门目标;确定个人目标;进行绩效评价;提供绩效反馈
25行为观察量表法是图尺度与行为导向的结合 能够向员工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指导员工如何得到较高的绩效评分。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量表中的信息有效的监控员工行为,并使用具体的行为描述提供绩效反馈
缺,适用于行为比较稳定不太复杂的工作;不同的评价者对几乎没有,几乎总是,的理解有差异,导致绩效评价的稳定性下降 26行为对照表法,优点,1评价方法简单,执行成本较低,只需对项目和事实进行一一核实,并且可以回避评价者不清楚的情况,不容易发生云轮效应等评价者误差2评价标准与工作内容高度相关,有利于进行行为导向3可以进行员工之间的横向比较,较好的为发放奖金提供依据
1.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A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绩效评价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B 绩效管理注重信息的沟通与绩效目标的达成,绩效评价注重的是考核和评估。
C 绩效管理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绩效评价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D 绩效管理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绩效评价具有滞后性。2.请简述制定绩效目标的原则。
制定绩效目标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及SMART原则:
A 绩效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B绩效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 C绩效目标应该具有行为向导 D绩效目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E绩效目标应该是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 3.请简述绩效沟通的方式。
绩效沟通的方法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两类:
正式绩效沟通是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的各种定期进行的沟通,它有正式的书面报告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定期会面两种方式。非正式绩效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或各种之余的各种非正式会面的沟通
4.请简述绩效评价方法的种类。
绩效评价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描述法。绝对评价包含量表法和目标管理法。相对评价即比较法,包含排序法、配对比较法、人物比较法和强制分配法。
5.请简述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合绩效管理的过去和管理的未来,我们对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下预测: A 绩效管理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战略性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只是组织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必须与战略高度匹配并对战略形成有效支撑才具有实际意义。
B平衡计分卡将成为主导性的绩效管理工具 他它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提升到决定组织未来命运的战略高度,完全契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特点。C 绩效管理体系将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 未来的绩效管理必将有效贯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但高度整合的管理体系,既能对战略绩效和运营绩效分别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和反馈,又能确保战略运营高度整合,协调一致。
D 无形资产将成为绩效管理的对象 未来的绩效管理将更加注重理顺价值创造的结果和驱动关系,更加注重平衡组织的长短期利益,在绩效衡量上也会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期末复习研讨反思总结 篇4
温故而知新,定期的复习与整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开展以下复习研讨。
一、制定合理复习计划经历对前三个单元知识及方法、学习过程等进行反思和梳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乘法”单元的相关知识: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学会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二、针对学生的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并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尝试由学
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我或有疑惑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还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出解决日常问題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四、带领学生主动复习在所有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足迹,从而感受到克服困难、尝试探索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使学
生养成勤复习勤回顾的良好习惯,在课后自己就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整理,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不止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言传身教,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不知学习到知识,还能培养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而为学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牢根基。
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篇5
仅为个人理解 税务会计总结
简答:
1、 增值税的纳税范围
包括:在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及进口货物
销售货物包括:视同销售行为,混合销售行为,兼营货物销售,应税劳务与非应税劳务
提供加工修理劳务属于工业性劳务
其他项目:货物期货,金银销售,典当死物,邮政部门以外销售集邮商品,邮政部门以外发行报刊,单独销售的移动通信设备,缝纫业务及其他税法规定的项目。
2、 个人所得税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所得课征的一中税
特点:实行分项征税,采用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两种计税方法,计税方式多样,以个人为计税单位,计算简便
3、 关税的概述
定义:是一种国际通行的税种,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和政治的需要,由海关代表国家对进出口关税的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特点:(1)征收上的过关性、统一性、一次性(2)税率上的复杂性(3)征管上的权威性(4)关税具有涉外性,是执行经济政策的手段
作用:(1)贯彻平等互利和对等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2)贯彻国家经济政策,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3)取得财政,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4、 企业所得税概述
定义:是国家对境内企业或组织,在一定范围期间的生产、经营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重要手段)
特点:(1)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2)是直接税(3)征税以量能负担公平征收为原则(4)税法对税基的约束力强(5)实行按年计算、分期缴纳的征收方法
出口关税的计算:
确定是到岸价格(CIF)还是离岸价格(FOB),
若为到岸价格:应纳税额=到岸价格*关税税率
若为离岸价格:确定佣金是否扣除(具体规定见书P123 关键注意买方佣金)
如果未明确保险费 则:保险费=(货价+运费)*0.3%
完税价格=离岸价格+运费+保险费
应税税额=完税价格*关税税率
若为含运费价格 完税价格=含运费价格*(1+保险费率0.3%)
滞纳金的计算:自缴纳期限届满之日起按照0.05%计算收取滞纳金
最接近的例题剑习题册P51 第一题
消费税的计算:
主要为白酒的计算方法,其计算时要计算两个税 一个为比例税率20% 另一个为定额税率0.5元/斤 自产自用时的利润率为10%
若不含增值税: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适用税率
若含增值税:应税消费品销售额=含增值税销售额/(1+增值税率)
若为自产自用: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
应纳税额=计税价格*使用税率
委托加工:
若受托方有同类应税消费品价格则与自产自用计税价格方法相同
应纳消费税=(同类消费品销售单价*委托加工数量)*适用税率
若委托方没有同类应税消费品价格,
则: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应税消费税=(追成计税价格*委托加工数量)*使用税率
营业税的计算:
出售自建不动产时在建筑环节和销售环节都缴纳营业税
自建行为按3%计算营业税 出售不动产按照5%计算营业税
销售不动产:应交营业税=销售价格*5%
自建并销售 :应交营业税=自建应交营业税+销售应交营业税
注意代扣代缴的计算
典型习题册见P44 第五题
企业所得税跨国经营与已交所得税抵扣限额计算:
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来源于国外所得额/境内、境外所得总额)
境外所纳税额高于扣除额部分不得扣除,低于扣除额部分按照实际扣除。
习题主要见书P152 例6-2
个人所得税计算:
熟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药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篇6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UMBRELLA 药理学
期末复习总结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药理学期末复习(生物技术)
第一章
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者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2、药物与毒物之间仅存在着剂量的差别。
3、药物作用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药物作用位点结合,产生药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被直接或者经由代谢而排出体外。
4、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5、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药动学的研究内容:一是药物的体内过程,二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及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机体对药物处置的速率过程。
2、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
3、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脂溶扩散(最常见,最重要。影响因素有膜两侧浓度差、药物脂溶性,药物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pH)、水溶扩散(又称膜孔扩散、水带)②易化扩散(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
4、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5、膜动转运:胞饮、胞吐
6、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给药途径(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吸收速率有效到大)制剂因素。
8、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指的是有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者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导致进入体内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9、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后分子量增加,不易通过生物膜,因此不能发挥药理作用;游离的药和结合蛋白的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结合蛋白除以总药物浓度,就是血浆蛋白结合率。这种结合是有饱和度的,如果结合达到饱和后,再继续加入药物,游离的药物迅速增加,可能发生中毒反应。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血药结合的竞争性抑制现象。疾病对血浆蛋白结合也有影响,如慢性肾炎、肝硬化,等血液中的血浆蛋白下降,从而使游离的药物过多,容易发生中毒,临床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剂量上的调整。
10、血脑屏障:指的是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它们对药物的通过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能阻止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者解离型药物进入脑组织,但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穿过血脑屏障。
11、胎盘屏障
12、血眼屏障: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房水、血液与玻璃体屏障的总称。
1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肝、肾、脑、肺等血流量高的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较多,而皮肤、肌肉等血流量低的器官,药物分布慢而且含量少。
14、药物代谢:
1)代谢方式和步骤: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Ⅱ相反应(结合反应)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代谢的部位及催化酶:主要部位是肝,肝外组织也能不同程度地代谢某些药物。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必须由酶的催化;这些酶分为两类: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
15、药物的消除:指的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消除是药物最后彻底排除的过程,肾脏是最主要的消除器官;此外还有肺、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头发、皮肤等。
16、肾消除:有三种方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和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17、肾清除率=(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血浆药物浓度
18、药物清除率=(1-FR)×(滤过率+分泌率);其中FR是重吸收比例分数
19、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以从粪便排出体外,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可以再经由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就叫做肝肠循环。它能够延迟药物的消除,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20、胆汁清除率=(胆汁流量×胆汁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
21、开放性一室模型,开放性二室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
22、一级动力学过程: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等比消除)只要是按浓度梯度控制的简单扩散都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23、一级动力学的特点:①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药物的转运量随时间下降。②半衰期、总体清除率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所给予的单一剂量成正比。④按相同剂量相同间隔时间给药,约经五个半衰期达到稳定浓度,约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消除近于完毕。
24、零级动力学过程: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自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恒量消除)
25、零级动力学的特点:①转运速率与剂量或浓度无关,按恒量转运,即等量转运,但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是可变的。②半衰期、总体清除率不恒定,剂量加大,半衰期可以超比例延长,总体清除率可以超比例减少。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以超比例增加。
26、米-曼氏速率过程(混合消除动力学):在高药物浓度时是零级动力学过程,而在低药物浓度时是一级动力学过程。
27、半衰期:指血浆消除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28、了解半衰期的意义: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29、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要的体液总容积,等于体内总药量÷药物在血浆与组织间达到平衡时的血浆药物浓度。30、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3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32、总体清除率:又称血浆清除率,指体内诸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第三章 受体理论与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的概念: 1)治疗作用:①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②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
2)不良反应:①副作用(与治疗无关的反应)②毒性反应(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③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过敏反应(刺激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④继发性反应(产生不良后果)⑤后遗反应(停药后,仍然存在的生物效应)⑥致畸作用(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导致发生畸胎)
2、药物的构效关系:①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可能相似或者相反,在一定结构改变范围内有规律性可循。②化学结构完全相同的光学异构体,作用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③侧链常常可以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弱、快慢、暂久等)
3、药物的量效关系:
1)激动剂与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激动剂、反向激动剂(显示与受体激动剂相反的药理学作用)、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引起生物学反应,但是可以阻断该受体激动剂介导;分为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2)浓度-效应曲线 3)量效关系:
①量反应关系:效价(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则证明药物强度越高。)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②质反应的量-效曲线:表现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质反应指观察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是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表示的反应。
4、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机体方面:①心理因素②年龄和性别③生理和病理状态④遗传因素⑤种属差异
2)药物方面:①剂型、给药途径②剂量、反复用药③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5、反复用药:
1)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但是停药一段时间后,机体会恢复原来的敏感性。
2)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3)药物依赖性:①躯体依赖性②精神依赖性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1、传出神经的分类:
1)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3)多巴胺能神经:释放多巴胺
4)NANC能神经: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
2、传出神经递质的代谢:
1)乙酰胆碱:①生物合成(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ACh。)②释放(静息状态下缓慢释放,冲动传到时,胞裂外排,量子型释放。)③消除(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形成乙酸和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①生物合成(在神经末梢的膨体合成,其前体是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多巴,再经多巴脱羧酶催化生成DA,多巴胺进入囊泡中后,经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生成NA。)②释放③消除(摄取、降解)
3、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1)胆碱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①M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分为5种亚型,M1、M2、M3、M4、M5②N受体,分为NN(神经节)和NM(神经肌肉接头)受体。都是配体门控型阳离子通道受体。
2)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①α受体,分为α1受体、α2受体②β受体,分为β1受体、β2受体、β3受体。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3)多巴胺受体:能与多巴胺结合的受体。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
4、药物的作用方式: 1)直接与受体结合 2)影响递质的生物合成 3)影响递质转化
4)影响递质的贮存和释放
第五章 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
1、M胆碱受体激动药:①胆碱脂类(卡巴胆碱)②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槟榔碱、毒蕈碱)
2、毛果芸香碱:能够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包括支配汗腺交感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胆碱受体,尤其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1)对眼:①缩瞳②降低眼内压③调节痉挛
2)对腺体:较大剂量可使汗腺、唾液腺分泌明显增加,也可使泪腺、胃腺、小肠腺体和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
3)对平滑肌:兴奋肠道平滑肌,使其张力和蠕动增加;支气管平滑肌兴奋,诱发哮喘;也可兴奋子宫、膀胱、胆囊和胆道平滑肌。
4)对心血管系统:静脉注射时,可使心率和血压短暂下降,如果先用N受体阻断药,则可以产生明显的升压作用。但是都可以被阿托品取消。
药理作用口诀:肌肉腺体眼兴奋,心肌血管是例外
3、毛果芸香碱的临床应用:青光眼、虹膜炎。
4、胆碱受体阻断药:对胆碱受体的亲和力强,能与乙酰胆碱或其拟似药竞争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从而阻碍拟胆碱药对胆碱受体的激动,发挥抗胆碱作用。
5、阿托品:对M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对M受体的几个亚型选择性低。大剂量时对α1受体和神经节NN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1)对心脏:注射治疗剂量时,使部分患者的心率短暂轻度减慢;大剂量时,使心率加快;抗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阻滞,促进房-室传导。
2)对血管:低剂量无影响,大剂量的可以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表现为皮肤潮红、温热。3)对平滑肌:可以松弛平滑肌,尤其是对过度活动或痉挛性收缩的内脏平滑肌,松弛效果最明显。
4)对眼睛:①扩瞳②眼内压升高(青光眼患者禁用)③调节麻痹 5)对腺体:使分泌减少。
6)对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大剂量的可以兴奋延髓和大脑,表现为焦躁不安,精神亢奋甚至谵妄、呼吸兴奋。中毒剂量使患者产生幻觉、定向障碍、抽搐、惊厥。严重中毒时由兴奋转入抑制,患者出现昏迷及延髓麻痹而死亡。
药理作用口诀:心脏血管平滑肌,眼睛腺体都抑制,中枢神经是例外
6、阿托品的临床应用:①缓解各种内脏绞痛②眼科(虹膜睫状体炎、验光、检查眼底)③全身麻醉前给药④抗心律失常⑤抗休克⑥有机磷酸脂类中毒解救
7、东莨菪碱:与阿托品相比,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更强,持续时间更久。治疗剂量可以致神经系统抑制,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但是在大剂量时又产生兴奋作用。此外还有欣快作用。此药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可以抑制腺体分泌,而且能够抑制CNS,因此比阿托品好。可以阻断短期记忆、可以用于治疗晕动病、还有中枢抗胆碱作用,对帕金森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8、山莨菪碱:具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其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和微循环障碍的作用较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强,解除平滑肌痉挛及升压作用跟阿托品相似,抑制唾液腺分泌和散瞳比阿托品弱,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很少出现中枢作用;该药的选择性高,毒副作用轻,排泄也比阿托品快。临床主要用于中毒性休克的治疗,也可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眩晕症、血管神经性头痛。
9、胆碱酯酶:分为乙酰胆碱酯酶和假性胆碱酯酶。
10、抗胆碱酯酶药:也称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和AChE抑制药,与AChE结合牢固,水解较慢,导致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
11、新斯的明—应该知道的常用的易逆行抗AChE药。可以兴奋M、N受体,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强。
12、难逆行抗AChE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中毒的解救。
13、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解磷定。
14、碘解磷定药理作用:进入体内后,其分子中带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的AChE的阴离子部位以静电引力相结合,结合后使其肟基趋向磷酰化AChE的磷原子,进而与磷酰基进行共价键结合,生成磷酰化AChE和碘解磷定的复合物,后者裂解产生磷酰化碘解磷定,同时AChE游离了出来,恢复了水解作用。此外,还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碘解磷定,随尿液排出。
第六章 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又称拟肾上腺素药,可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按照肾上腺素受体选择性差异,可以分为三类,α、β受体激动药,α受体激动药,β受体激动药。
2、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不稳定,遇光遇热易分解,在中性尤其是碱性溶液中迅速氧化,变为红色或棕色失效。属于α、β受体激动药,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兴奋心血管系统,抑制支气管平滑肌和促进新陈代谢。
1)对心脏:(激动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加强兴奋性。
2)对血管:激动α受体产生缩血管作用,激动β受体产生扩血管作用。取决于血管上的受体分布类型和密度。
3)对血压:与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有关;极小剂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下降,皮下注射治疗量或慢速静脉滴注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脉压加大,较大剂量或加快滴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4)对平滑肌:①支气管平滑肌(松弛)②胃肠平滑肌(松弛)③膀胱平滑肌(松弛膀胱逼尿肌,减缓排尿感,导致尿潴留。)④子宫(降低子宫张力和收缩力)5)对代谢:增强机体代谢。
6)对中枢神经系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只在大剂量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中枢兴奋。
总结:α受体收缩,β受体舒张
3、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①心脏骤停②过敏性休克(首选药)③支气管哮喘④局部止血⑤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⑥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⑦治疗青光眼(促进房水流出)
4、多巴胺、麻黄碱:也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
6、β受体阻断药的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①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减慢窦房结性心率,降低异位起搏点的自动去极化速度,减慢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②使血管收缩。
2)对支气管平滑肌:使其收缩,呼吸道阻力增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诱发或加重哮喘的急性发作。
3)对代谢:降低脂肪分解,抑制心肌和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减缓应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恢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复速度。
4)对肾素:抑制肾素释放,发挥降压作用。
5)对眼睛:减少cAMP生成,减少房水产生,降低眼压。
7、普萘洛尔:为等量的左旋和右旋异构体的消旋体,左旋体有β受体阻断作用。用药后可以使得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第八章
抗高血压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由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Ang)及其相应的受体组成。
2、肾素(英语:Renin),也被称为血管紧张素原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部分。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临床应用的有两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4、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对高血压动物及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不出现水钠潴留,也不易产生耐药性。
2)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动脉和静脉都有扩张的作用,降低外周阻力,血压下降。减少醛固酮释放,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
3)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能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肌硬度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4)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5)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6)抗动脉粥样硬化
5、卡托普利:在体内体外都能抑制ACE,ACE被抑制后,血浆中的AngⅡ和醛固酮含量减少,对肾素释放的反馈调节减弱,从而使血浆肾素活性增高。减少血管紧张素,减少缓激肽的降解,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6、钙离子通道阻滞药: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钙离子浓度,要是抑制了钙离子的跨膜转运,则可使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也下降。
7、硝苯地平:常用的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8、直接扩血管药: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纠正血压上升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9、硝普钠:降压作用强,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对小动脉、小静脉及微静脉都有扩张作用。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伴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静脉滴注30秒就出现血压下降,2分钟达到最低水平,停药5分钟后血压恢复原水平。由于过度血管扩张和降压,患者会出现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出汗、不安、心悸等。
第九章
抗心绞痛药
1、心绞痛:指的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可以从胸部放射至下颌、颈部及左上肢。
2、心绞痛常用药:①硝酸酯类②β受体阻断药③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3、硝酸酯类:是最常用的一氧化氮供体药物
4、硝酸甘油:基本药理作用是松弛平滑肌,其中对血管平滑肌具有相对选择性。1)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改变冠脉血液分布,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
第十章
抗心力衰竭药
1、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或障碍,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和机体组织供氧和代谢的血液供应减少而引起心脏功能的衰竭。
2、减负荷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2)利尿药 3)血管舒张药 4)钙通道阻滞剂
3、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新功能不全和某些心律失常。
1)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肌收缩性,加快心肌收缩速度。2)减慢心率:心功能不全而频率加快的患者,可以减慢心率。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4)其他
4、氨力农:(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性和舒张血管作用,能增加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降低外周阻力,但对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及对强心苷和利尿药不敏感的心功能不全,能够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降低右心房压和外周阻力。
第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1、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障碍:①正常自律机制改变②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2)触发活动:①早后除极②迟后除极 3)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重要机制)
第十三章
利尿药
1、利尿药: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按照效能分为:①高效能利尿药②中效能利尿药③低效能利尿药
第十六章
镇静催眠药
1、巴比妥类:表现为弱酸性,口服跟注射都易吸收。随着剂量加大,中枢抑制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甚至麻醉。此外还有抗癫痫作用。(中枢抑制作用)
第十八章
抗精神病药
1、氯丙嗪:
1)抗精神病作用:患者用药后出现安静,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继续用药后,幻觉、妄想、躁动及精神运动性兴奋逐渐消失,理智恢复,达到生活自理。2)镇吐作用
3)调节体温: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降低体温。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5)对自主神经系统:扩张血管,血压下降。6)对内分泌系统:引起乳房增大及泌乳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第十九章 镇痛药
1、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2、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里面的菲类的吗啡和可待因,均可以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激动阿片受体)
3、吗啡:首过效应显著,代谢物及原型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少量经胆汁排泄和乳汁排泄。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和镇静②抑制呼吸③镇咳④催吐⑤缩瞳⑥体温(下丘脑前部注射造成高体温;而注射Κ受体激动剂则产生低体温。)⑦其他(欣快感)
2)兴奋平滑肌(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和括约肌,引起痉挛减弱胃排空和推进型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便秘;上腹部不适)
3)心血管系统:减慢心率,直立性血压降低。
4)免疫系统: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
4、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阿片受体激动剂)
5、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吗啡中毒解救。
第二十章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
1、抗帕金森病药:左旋多巴(多巴胺前体药)卡比多巴(左旋多巴降解抑制药)
第二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水杨酸类
1、阿司匹林:是不可逆性COX抑制剂。1)解热镇痛:作用较强
2)抗炎抗风湿:使炎症减退,疼痛减轻。
3)抗血栓形成:小剂量的可以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的COX,丧失了合成血栓素TXA2,的功能。4)其他:降低结肠癌风险,预防阿尔兹海默症,驱除胆道蛔虫等
2、阿司匹林和氯丙嗪相比,对体温调控的作用有何异同?
第二十五章
呼吸系统药物
1、控制哮喘的药物:缓解或消除哮喘及喘息症状的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类:①支气管扩张药②抗炎平喘药③抗过敏平喘药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多环节产生抗炎平喘作用,作用机制包括:①抗炎作用,抑制气道黏膜中各种炎症细胞的趋化、聚集、活化及多种炎症介质、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及释放②抗过敏作用③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与释放④组织β受体下调,增强气道平滑肌β2受体的反应性。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机制: 1)抗炎作用
2)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3)抗休克作用 4)抗毒素作用
5)影响物质代谢:增强
6)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某些组织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急速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7)其他作用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2)诱发或加重感染(抑制免疫系统)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4)消化系统并发症
5)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上口愈合迟缓
6)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反跳现象)
第二十六章
消化系统药
1、消化性溃疡:由于胃黏膜的自身防御因子和黏膜攻击因子间的平衡被打破。
2、奥美拉唑:(质子泵抑制药)
3、西咪替丁/雷尼替丁(H2受体阻断药)
4、哌仑西平(M1胆碱受体阻断药)
5、氢氧化铝(抗酸药)
第二十八章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1、胰岛素: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迅速 1)糖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 4)长时间作用 5)其他
2、磺酰脲类药物:(口服降血糖药-促胰岛素分泌剂)
第二十九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1、甲状腺激素: 1)碘的摄取
2)合成:①碘的活化和酪氨酸碘化②偶联 3)释放 4)调节
2、甲状腺素的药理作用: 1)影响生长和发育
2)影响代谢:促进代谢,加速氧化
3)心血管效应: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心动过速、心肌肥大、脉压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心动过缓、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心排量增加和脉压降低。
3、抗甲状腺药:
1)硫脲类: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抑制外周组织的T4转化为T3,可以迅速降低血清中活性较强的T3水平、免疫抑制作用。
2)碘和碘化物:小剂量可以治疗单纯性的甲状腺肿、大剂量对甲亢和正常人都有抗甲状腺作用。
3)放射性碘
4)β受体阻断剂:改善甲亢所致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等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的症状。也能适当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1、抗凝血药—肝素:
1)抗凝血作用:与凝血酶结合,加速凝血因子的灭活
2)其他作用:激活纤溶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产生抗炎作用。
2、水蛭素
3、华法林
第三十五章
抗贫血药与生血药
1、贫血:指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长期低于正常值得病理表现;分为缺铁性贫血(铁吸收不足)、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2、铁剂:有机铁比无机铁容易吸收。吸收后可以吸附在骨髓有核红细胞膜上,进入细胞内与线粒体原卟啉介个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
3、叶酸
4、维生素B12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1、化疗指数:化疗药物导致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或5%致死量与95%有效量的比值,是评价化疗药物对机体毒性、疗效的重要指标。
2、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
3、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分为窄谱和广谱。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5、抗生素/抗菌后效应:高于MIC的某种药物后,去除抗菌药物后的一定时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6、首次接触效应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抗菌药: 1)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2)药代动力学特性好
3)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间没有交叉耐药性 4)临床应用广泛 5)不良反应少
2、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1)抑制DNA螺旋酶 2)抑制拓扑异构酶Ⅳ 3)其他
3、诺氟沙星
4、磺胺类抗菌药:是化学合成抗感染药。分为三类:①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易吸收)②用于肠道的磺胺(难吸收)③外用磺胺药
5、磺胺类药物作用机制:与氨基苯甲酸有竞争性拮抗,阻止二氢叶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菌DNA的合成。
6、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对一种磺胺药产生耐药性后,也会对其他磺胺类药也产生交叉耐药性。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7、磺胺类药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样反应)、其他反应
第三十八章
β-内酰胺类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1、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①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相似,对革兰氏阳性菌抗菌作用较二三代强,但对革兰氏阴性菌较差。②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③对青霉素酶稳定,容易被头孢菌素酶分解。④某些品种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⑤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2)第二代头孢菌素:①抗革兰氏阳性菌较第一代弱,但抗革兰氏阴性菌较第一代强。②对革兰氏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第一代高。③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④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⑤肾脏毒性比第一代低。
3)第三代头孢菌素: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明显超过前两代。但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不如前两代。②抗菌谱增宽,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③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以被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解。④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⑤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4)第四代头孢菌素:①抗菌谱较第三代更宽。②对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式阳性球菌和部分厌氧菌作用较第三代更强。③对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度亲和力。④极低的β-内酰胺酶亲和性和诱导性。⑤无肾毒性。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 1)化学性质相似 2)体内过程相似 3)抗菌谱相似 4)抗菌机制相似 5)不良反应相似
6)细菌对这类药都有交叉耐药性或者单向交叉耐药性
2、氨基糖苷类的不良反应:①耳毒性(最严重的毒性反应)②肾毒性③神经肌肉麻痹④过敏反应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及其他抗生素
1、大环内酯类的共性: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②细菌对本类药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以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透过血脑屏障量少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⑦毒性低微
2、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是一种快速抑菌剂。
3、林可霉素类:抑制肽酰基转移酶,是蛋白质肽链延伸受阻。可以穿过骨骼。
4、四环素类:抑制DNA复制。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肝毒性、肾毒性、牙内沉积等。
5、氯霉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不良反应有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二重感染等。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
1抗肿瘤药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田文晓
版权所有
禁止作为商业用途 2)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3)嵌入DNA干扰转录过程 4)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6)特异性酶及受体的抑制或阻断 7)诱导细胞分化。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推荐阅读:
药物毒理学复习题11-13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11-18
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11-29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12-06
毒理学基础 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11-27
环境质量评价期末09-09
免疫毒理学05-12
药物毒理学07-09
生态毒理学11-06
中药毒理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