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精选10篇)
生态毒理学 篇1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壤质量状况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息息相关。蚯蚓是一类广布性的土壤动物, 其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大量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土壤环境条件日益恶化, 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正在减少, 这一问题引起了蚯蚓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的极大关注。因此, 对土壤质量的评价和污染物质毒性的测定是必要的。蚯蚓生态毒理试验正是在这样的需要下发展起来的。
一、蚯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试验方法
蚯蚓生态毒理学是指利用蚯蚓作为载体对可能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进行测试, 并根据这些化学物质对蚯蚓的毒害程度来评价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危害程度。关于蚯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试验方法可分为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田间毒性试验、污染环境的生物检测和生理、细胞及分子等微观水平毒性指标检测等几个方面。评价对象涉及到重金属、有机农药和一些持久性有机物 (如PAHs) 等几大类化学污染物。
㈠急性毒性试验法
急性毒性试验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毒理学试验, 但能简单、快速地对化学品的生态毒性做出初步的判断, 鉴定出被测物质对蚯蚓有无明显的毒害作用。目前广为采用的有以下4种方法。
第一, 滤纸接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1个成体Eisenia foetida/Eisenia andrei在填充标准化的滤纸条的玻璃瓶中与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品接触48h后来测定其死亡率, 通过标准化的统计方法 (Litchfield and Wilcoxon, 1949) 得到LC50值。
第二, 人工土壤试验法。通过将成熟的赤子爱胜蚓置于含有不同浓度供试化学品的人工土壤中培养14d, 观察其行为和存活状况, 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半致死剂量 (LD50) 。通常, 人工土壤质量分数分别由10%的苔藓泥炭细土 (pH值为6) 、20%的高岭粘土 (高岭土) 、69%的工业石英砂 (含50%以上粒径为0.05mm~0.12mm的细小颗粒) 和1%的CaCO3 (化学纯) 组成。
第三, 人造土壤试验法。这是用一种无定形水和改性的二氧化硅粉 (商品名:Levilite) , 并在其中加入直径大约为1.5cm~2cm的玻璃球以代替人工土壤的实验方法。
第四, 自然土壤试验法。即采用天然土壤为蚯蚓生活基质, 其他与人工土壤相同的实验方法。
㈡田间试验法
蚯蚓的田间生态毒性试验法是指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直接测试某化学物质对蚯蚓种群的生态毒性试验。评价指标包括蚯蚓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等。调查采样方法包括福尔马林法、电激法、手采法等, 或几种方法混合使用。
㈢生物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可能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中进行蚯蚓采样研究, 并与没被污染的同类型土壤中蚯蚓种群和蚯蚓个体特征进行比较, 同时进行实验室分析化学品的残留情况, 从而对某种或某类化学品的生态毒性做出评估。
㈣生物标记法
生物标记法是指通过现代生物学实验手段, 考察化学品或环境中化学残留物对蚯蚓的生殖、呼吸、代谢、免疫等生理指标和细胞微观结构、酶活性、染色体、基因等细胞和分子指标的影响, 从而评价这些化学品的环境安全性。
上述方法各具不同的特点, 各种方法常综合运用。见下表:
二、蚯蚓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㈠利用蚯蚓处理生活垃圾和农业有机废弃物
蚯蚓垃圾处理是一项重建物质循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蚯蚓以其特有的生态学功能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 加速了垃圾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一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使资源得以再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便开始开展养殖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可行性研究, 2000年北京海淀区环卫所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基础上, 在三星庄垃圾处理场建立了一座蚯蚓处理生活垃圾中试装置, 并投入生产运行。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期间, 利用4000条蚯蚓处理奥运村生活垃圾, 可以做到垃圾不出村就地消纳。薛进军等引进日本大平2号蚯蚓处理石灰法造纸废水沉降污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每天每克蚯蚓可以处理沉降污泥0.97g左右, 明显优于当地蚯蚓。该技术在日本已进入工程化试验阶段。
㈡利用蚯蚓过滤处理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是近年来在法国和智利发展起来的一项针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是根据蚯蚓具有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和促进有机质分解转化等生态学功能而设计的。Li等采用木屑和混有蚯蚓养殖物料的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养猪场废水,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可获得较为优质的堆肥产品。Tayor等采用有机固体废物作为蚯蚓过滤器滤床处理生活污水, 考察了滤床高度对COD、BOD5、氨氮、总凯氏氮、硝态氮和磷的去除影响及规律。重庆建筑大学罗固源等将蚯蚓引入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构建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对蚯蚓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将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吴敏等利用蚯蚓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脱水和稳定处理, 结果表明蚯蚓生态系统集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处置和综合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㈢利用蚯蚓修复土壤生境
蚯蚓对土壤系统有重要的环境生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 蚯蚓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能增强土壤的养分循环, 改良土壤条件, 提高具有修复作用的植物的产量;同时, 蚯蚓还可以提高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率。成杰民等 (2005) 研究了环毛蚓和菌根菌种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同时接种蚯蚓和菌根的各处理对比仅接种菌根的处理, 菌根对植物根系的平均侵染率增加了9%;他们认为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排泄等生命活动影响菌根的侵染, 从而促进菌根根系对镉向植物地上部分的转移作用。孙新利等将剩余活性污泥经破碎、调p H值、不加碳素 (掺加生活垃圾) 和发酵与处理后, 养殖蚯蚓。研究发现, 发酵污泥经蚯蚓处理过后, 其中的Zn, Cu, Pb, Cr等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
三、结语
蚯蚓是与人类相伴的重要生物, 其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为揭示化学品影响土壤为基质的生态系统指示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利用蚯蚓建立连续评估与测试体系和对蚯蚓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毒性标准, 建立新型化学品的环境安全预警的生物指标体系, 以及探寻对不同类别污染物的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别的灵敏而有效的生物标记物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蚯蚓研究工作的重点。
摘要:蚯蚓是土壤污染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之一。近年来, 蚯蚓生态毒理试验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质量评价, 其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日趋完善。概述了蚯蚓生态毒理诊断的一些试验方法,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法、田间生态毒性试验法、污染环境的生物检测法和微观生物指标检测法。并在此基础上, 从蚯蚓处理生活垃圾与农业有机废弃物以及污水的蚯蚓过滤处理、蚯蚓对土壤生境的修复应用方面, 综述了蚯蚓的生态毒理学应用现状及进展。
关键词:蚯蚓,毒性试验,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 篇2
2018年4月25日至28日,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及防控新技术、新原理”。参会代表人数预计约为1000人,与会者来自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科学、生态学、水产科学等众多领域,既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也有与有毒物质环境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历时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已逐渐成长为本领域特色鲜明,颇有专业口碑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学术会议上企业界代表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资讯已不仅是学术交流的补充,而已俨然成为学术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集成方案是学术探索和创新的有效助力,而会议是科研界代表了解行业先进技术及方案的高效途径。“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正是致力于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企业界和科研界的与会代表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深入交流,深度合作。
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企业界的朋友莅临本次学术盛会!
赞助方案一:大会场冠名赞助(赞助费6万元,名额1名)1 获“大会协办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在大会背景版上以大会协办单位的名义注明公司名称; 在大会资料袋、胸牌及会议指南上以大会协办单位的名义印制公司名称; 4 在大会报告人证书上以大会协办单位的名义印制公司名称;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协办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并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在大会场主席台安排2000 mm×800 mm易拉宝的展位1个;大会场入口处安排展位1个(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1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上午; 8 在大会场休息时,播放企业宣传视频、PPT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享有“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优先冠名权,冠名赞助费8折优惠(冠名权益请参见赞助方案二); 企业代表可在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4月25日下午)或相关分会场(4月26日或4月27日下午)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12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13 企业1位参会代表安排在晚宴VIP座席; 14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4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6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2版; 《生态毒理学报》官方网站上,在“毒理学测试技术与设备”专栏,为赞助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包括企业简介、产品介绍等),时限1年。
赞助方案二: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冠名赞助(赞助费4万元,名额1名;专题论坛举办时间为4月25日下午,大会报到当日)获“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承办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承办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3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企业代表做3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每个报告约2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会议期间可以根据宣传需要安排有奖问答等活动(时间约5~10 min),具体流程与会务组商量确定; 6 专题论坛会场入口处安排专用展位1个(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5日下午); 在专题论坛开场前及休息时,播放企业宣传视频、PPT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10 企业1位参会代表安排在晚宴VIP座席; 11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4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3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生态毒理学报》官方网站上,在“毒理学测试技术与设备”专栏,为赞助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包括企业简介、产品介绍等),时限1年。
赞助方案三: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特别宣传赞助(赞助费2万元,名额6名;专题论坛举办时间为4月25日下午,大会报到当日)会议官方网站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2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企业代表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企业宣传资料可以放置在专题论坛会场入口处的展桌上(非专享);展示时间为4月25日下午;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7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9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四:大会晚宴冠名赞助(赞助费4万元,名额1名;晚宴时间为4月26日晚,所有参会代表均参加晚宴)获“大会特邀支持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大会特邀支持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并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根据企业的宣传需要在晚宴上安排适当的活动如抽奖、产品展示、游戏等(时间15 min),具体流程与会务组商量确定; 5 企业1位代表晚宴开幕式致辞3~5 min;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以晚宴冠名赞助商名义向企业特别鸣谢; 企业1位参会代表安排在晚宴VIP座席; 晚宴场地入口处安排专用展位1个(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日晚宴期间);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企业代表可在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4月25日下午)或相关分会场(4月26日或4月27日下午)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11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4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3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生态毒理学报》官方网站上,在“毒理学测试技术与设备”专栏,为赞助企业提供展示平台(包括企业简介、产品介绍等),时限1年。
赞助方案五:分会场冠名赞助(赞助费3万元,名额10名;分会举办时间为4月26日或27日下午)获“大会特邀支持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设置该分会场优秀口头报告奖2名,奖金1000元/名,奖项名称为“公司简称分会/专题讨论会名称优秀报告奖”;获奖证书可由公司设计,与会务组商讨后制作; 3 企业1位代表作为颁奖嘉宾之一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4 在该分会场的主旨报告人和召集人的证书上印制公司名称;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大会特邀支持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并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企业代表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8 在分会场开场前及休息时,播放企业宣传视频、PPT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11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3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3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六:研究生论坛冠名赞助(赞助费3万元,名额3名;论坛举办时间为4月27日晚)获“大会特邀支持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设置该论坛优秀口头报告奖2名,奖金1000元/名,奖项名称为“公司简称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奖”;获奖证书可由公司设计,与会务组商讨后制作; 3 企业1位代表作为颁奖嘉宾之一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4 在该分会场的召集人的证书上印制公司名称;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大会特邀支持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并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企业代表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8 在论坛开场前及休息时,播放企业宣传视频、PPT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11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3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3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七:大会墙报奖冠名赞助(赞助费3万元,名额1名;墙报展示时间为4月26日至27日)获“大会特邀支持单位”称号,并颁发证书; 设置大会优秀墙报奖4名,奖金1000元/名,奖项名称为“公司简称优秀墙报奖”;获奖证书可由公司设计,与会务组商讨后制作; 企业1位代表作为颁奖嘉宾之一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 会议官方网站首页以“大会特邀支持单位”名义注明企业名称,并在首页和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企业代表可在新技术新方法专题论坛(4月25日下午)或相关分会场(4月26日或4月27日下午)做1个技术方法前沿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约15 min(报告人应为技术研 发人员,报告可体现最新进展,并可有效指导科研实验的具体操作);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9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11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八:企业基础宣传赞助方案(赞助费1.5万元,名额20名)1.会议官方网站的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2.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3.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4.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九:大会用笔广告(赞助费2万元,名额1名)会议官方网站的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2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3 大会签字笔上印制公司名称;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6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8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赞助方案十:大会胸牌广告(赞助费2.2万元,名额1名)会议官方网站的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2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3 大会胸牌上印制公司名称/标志/介绍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6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8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方案十一:大会资料袋广告(赞助费2.5万元,名额1名)1 会议官方网站的赞助商页面放置企业标志,并提供企业网站链接; 2 企业100字简介展示在会议网站相关页面和会议指南中; 3 大会资料袋上印制公司名称/标志等; 获赠“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展位(提供展示桌1张及放置2000 mm×800 mm易拉宝展位2个;展示时间为4月26-27日);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欢迎晚宴开幕式中,主持人特别鸣谢; 6 赞助单位的资料、礼品等随会议资料一并发放; 获赠2个免费参会名额(免费参与大会和所有分会、欢迎晚宴等各项活动); 8 获赠“会议指南”中A4彩页广告宣传页1版。
赞助费缴纳方式:
1)可以赞助费或广告费的方式汇入大会主办单位的账户,由主办单位为赞助单位提供相应的票据证明;
2)可直接用于支付会议各项相关支出,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直接结算,并由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为赞助单位提供相应的票据证明。3)若赞助费用于奖金、专家费、劳务费等,将提供本人的亲笔签名等相关证明。
参展商展位选择原则:
按照赞助额度大小确定展位选择的先后次序,同等额度的按照到款的时间先后确定展位选择的先后次序。
时间安排:
2017.12.15-2018.04.15 确定赞助方案及签订合同 2018.4.25 参展商入场,布置展位
2018.4.26-27 参展商展示(赞助新技术新方法论坛的企业4月25日下午亦可展示)
联系方式
第五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秘书组
生态毒理学 篇3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污染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基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编号14WTC3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环境伦理学是以环境保护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认为所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人类有义务尊重生态系统平衡。它是在生态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诞生的。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人的需求猛烈增长,造成了对生物圈的过度冲击,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自然界的危机,也孕育着或已经引起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生态问题对人类利益的严重威胁迫使人们探索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以达到使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环境污染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由于生物工程、无土栽培、工厂化管理等多项技术的突破,使得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不再是无利可图的产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与城市环境美化要求具有不相容性,即农业巨大的负外部性,使得目前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虽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业活动所提供的农产品、景观、休闲场地等,但是农业的污染问题也使得都市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农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源,不仅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农业安全,也通过水和食品污染损害到居民健康,成为危害民族素质的公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农户生产形态使农业环境污染管控处于困境,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必将进一步凸显。为此,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开始高度重视以农业环境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环境问题,并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特别强调“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先后制定多项法律法规规范农业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界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从而把农业环境污染管控提高到战略高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指出,我国农业的出路在发展现代农业,并殷切嘱托湖南要发挥传统农业文化悠久、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寻求新突破。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于环境伦理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微观作用机理和管控政策体系,从本质上认识了农业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加重的社会经济规律,为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宏观把握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耦合关系之后,将农户作为基本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农户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应用等主要行为的环境污染效应,揭示农户行为与农业环境污染的本质关系,进而分析如何优化农户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来探求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突破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调整政策的可行性,建构农业环境污染管控政策以期优化农户行为,从而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目的。
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逻辑分析与举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农业环境污染的特征与中国环境污染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共性的研究与个案的解剖相结合,坚持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及实证的角度分析农户意识与行为的环境污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农户意识及行为均不利于农业环境污染减排;还通过建构农户行为模型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污染效应,发现我国部分农业政策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加重,需要将农业环境目标纳入政策目标体系中,从而调整农业政策;
3.主要观点,作者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以环境伦理学的视角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农业环境污染与宏观经济发展、农户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的管控政策,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索。分析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管控现状,并建构湖南农业环境污染管控体系。提出“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分担方式,“以经济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管控方式、“生态补偿和生态税费相结合”的管控手段、“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管控模式,以及“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的管控措施。有机生态农业是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可以很好地利用禽畜饲养场产生的各种粪便,有效遏制养殖业环境污染,减轻农业长期以来滥施农药和过度使用化肥而造成的水源和土壤污染和地力衰竭。此外,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农业环境污染管控框架和政策建议,如:优化农户行为能够减轻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效应;以经济激励为主要手段构建农业环境污染管控体系;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整合农业政策等。
4.拟解决的问题,
(1)作者尝试从理论及实证角度分析农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如:经济发展对农业环境污染具有恶化与改善双重影响;经济发展—农业环境污染曲线具有倒“U”型特征;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农业环境污染特征。课题同样从理论及实证的角度分析农户意识与行为的环境污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农户意识及行为均不利于农业环境污染减排;课题还通过建构农户行为模型分析农业政策的环境污染效应,发现我国部分农业政策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加重,需要将农业环境目标纳入政策目标体系中,从而调整农业政策;此外,课题组将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农业环境污染管控框架和政策建议,如:用环境伦理学规范农户行为能够减轻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效应;以经济激励为主要手段构建农业环境污染管控体系;整合农业政策等。
(2)作者采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污染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面板数据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污染的“倒U型”特征。利用回归方法分析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也利用“CVM”条件评估方法,分析农户农业环境污染意识与支付意愿。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可靠的研究结论,如:农业环境污染与人均GDP处于同步上升阶段;农户环境污染意识与兼业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的关系。理论研究方面: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理模型来阐述。
从环境伦理学视角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尤其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实际进行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管控现状,并建构湖南农业环境污染管控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以达到使人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年),2007.
[2]林宏程、李先维:农业污染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2009(9)
[3]林宏程:基于生态环境恢复改善的视角探讨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
[4]刘英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三方博弈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4)
生态毒理学 篇4
斑马鱼胚胎作为一种试验模型具有其独特优势: (1) 胚胎一开始就在母体外发育, 因此能直接观察其组织和器官发育的整个过程, 且发育早期呈光学透明性, 可方便地进行化学物暴露观察。 (2) 胚胎体积小, 在毒物研究时可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3) 胚胎发育非常迅速, 各发育阶段有其明显的特征, 易于准确地在各不同阶段进行处理。同时, 来自于同一母体的胚胎是同步发育的, 易于收集大量特定阶段的同期胚胎试材。 (4) 胚胎试验可在单个细胞培养板或一系列细菌培养皿中进行, 试验模型样本数可以很大, 以确保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 (5) 试验周期短, 一般不超过7 d。从受精卵开始, 胚胎能够在24孔培养板中存活好几天, 其通过卵黄囊吸收营养, 并可清楚地看到致畸等现象。
1 在常规毒性试验中的应用
1.1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应用
自孟安明[1]组建了第一家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后, 除了对斑马鱼进行研究外, 还有的学者对斑马鱼胚胎也进行了研究, 特别是胚胎的急性毒性方面。如双酚A (Bisphenol A, BPA) 对斑马鱼胚胎具有致畸效应, 其72 h EC50为2.90 mg/L;四溴双酚A (Tetrabromobisphenol A , TBBPA) 对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指标为发育72 h孵化障碍, EC50只有0.14 mg/L[2]。Ca2+和Pb2+相互作用也可使斑马鱼胚胎孵化率降低, 表明其相互作用对胚胎的早期发育存在毒性[3]。
斑马鱼胚胎比成年斑马鱼敏感, 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模型[4]。72 h内在倒置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胚胎许多生态毒理学终点[5]。刘红玲等[6]对4种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这4种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中的联苯胺0hpf暴露试验, 6 h影响正常卵裂EC50为9.62 mg·L-1;12 h影响原肠胚正常发育的EC50为12.30 mg·L-1;32 h未形成正常血液循环的EC50为13.15 mg·L -1;48 h影响色素正常发育的EC50为8.62 mg·L-1;影响72 h胚胎孵化的EC50为9.14 mg·L-1;72 h胚胎畸形EC50为13.79 mg·L-1。这些毒性现象可能是联苯胺进入机体后首先形成N⊕离子活性形式, 然后与生物大分子的电负中心发生结合, 使其丧失应有的生理功能所致。
除了亚致死性外, 胚胎对化学物也表现出致死效应[7]。然而, 有关的研究比较少。
1.2 在蓄积毒性试验中的应用
当毒物连续不断或多次反复进入机体, 进入的速度 (或总量) 超过转化和排出速度 (或总量) 时, 体内毒物量可逐渐增加, 这就是毒物的蓄积或富集现象。蓄积试验是检测外来化学物质在机体内蓄积或富集性大小的试验。
端正花等[8]报道了斑马鱼胚胎在不同暴露时段对BPA的生物蓄积:0hpf 暴露时, 斑马鱼胚胎内BPA含量与暴露浓度及暴露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相同BPA浓度作用下, 斑马鱼胚胎在0hpf暴露下BPA富集量比8hpf的大。另外, 她们[9]还测定了己烯雌酚 (Diethylstilbestrol , DES) 在斑马鱼胚胎体内的蓄积规律, 发现在不同浓度DES暴露24 h后, 斑马鱼胚胎内DES含量与暴露浓度也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 暴露浓度越大, 胚胎的蓄积倍数也越大。
2 在分子及细胞生态毒理中的应用
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后, 会对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生物在受到损伤或致死之前, 其行为、生理、生化已发生反应, 可以选择这些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指标测定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李阳等[10]研究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涕灭威和广泛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SDBS) 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涕灭威使斑马鱼胚胎DNA发生单链断裂, 当高浓度时, 开始出现双链断裂;SDBS也发生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 斑马鱼胚胎DNA的损伤随着涕灭威和SDBS浓度的增加而加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低浓度涕灭威在短时间内造成的胚胎DNA单链断裂是可以修复的, 而高浓度导致的双链断裂则难以修复。
也有学者进行了细胞毒理研究。张满仓等[11]用Pre—219 (miR—219的发夹结构前体) 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显微注射, 利用TUNEL法 (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检测胚胎是否发生细胞凋亡, 并确定凋亡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结果显示, Pre—219注射后出现大量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 它们主要分布在胚胎的尾部和前脑部。这种作用机制可能是Pre—219过分抑制某些抗凋亡因子或转录因子, 导致细胞发生凋亡。但也有可能是Pre—219过表达导致错误的体轴模式而引起了细胞迁移分化异常, 从而激活机体的保护机制而使细胞凋亡。此外, 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晚期, 硫代硫酸钠 (Sodium Thiosulfate , STS) 可刺激胚胎细胞的大量异常增殖[12], 这些异常细胞会引起胚胎的部分器官发育畸形。
3 在生物诱导效应检测中的应用
关于用斑马鱼胚胎开展诱导方面的研究也有报道。李明等[13]用全反式视黄酸 (Retinoic Acid, RA) 处理50%外包期的斑马鱼胚胎, 诱导其神经脊细胞特异表达基因sox9b在前脑表达, 诱导crestin基因在前脑和中脑表达, 结果使由头部神经脊细胞分化的色素细胞大量增多。另外, 还可用RA诱导sox9b和crestin在神经外胚层后部边缘区表达, 该区域的细胞过早分化神经脊细胞, 影响尾芽形成中背部和腹部细胞融合, 结果抑制了尾部的正常发育。
诱导也可以发生在基因的点突变上。研究人员[14]用全氟辛烷磺化物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溶液对斑马鱼胚胎暴露, 并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 方法对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ase Chain Reaction, PCR) 扩增的含斑马鱼胚胎p53基因外显子7的173 bp的目标片段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 PFOS可以诱导斑马鱼胚胎p53基因外显子7片段发生碱基的点突变。
4 展望
目前对污水的毒性测定主要还是限于斑马鱼, 可该测定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检测时间长等, 而使用其胚胎来进行就要快得多, 但试验尚在尝试阶段且发展缓慢[15]。现在我国工农业以及生活污水所造成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有必要对斑马鱼胚胎进行研究, 进一步发展胚胎毒性技术, 这方面的努力极有可能在污水的综合毒性测定方面有较大发现, 从而为解决污水监测和控制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总之, 随着对斑马鱼胚胎研究地不断深入, 将会发现其越来越多的应用价值。
生态毒理学 篇5
[摘要]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是我国著名的湖泊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它水量丰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湖内物产丰美,景色怡人。高邮湖风景区有多处景点,本文通过对高邮湖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遗迹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并对高邮湖开发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邮湖 风景区 湿地资源 文化生态旅游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维持地球表面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自然之肾”。在高邮,也有一个极为难得的“自然之肾”——高邮湖。高邮湖曾享誉全国,但由于运河的渐渐没落,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高邮湖将以其自然而富野趣的自然资源,悠久而深厚的人文沉淀,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综合高邮湖的各种资源优势,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是其必然之选。
一、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
文化生态旅游是以了解旅游目的地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特定的文化景观,促进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使旅游者获得文化教益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文化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它的目的地指向更多地偏向于独特的社会文化区域,旅游吸引物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除了可作为文化载体的民居建筑、宗教寺庙外,还有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气氛、韵味、风格。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能促进生态平衡和文化完整性的保护。另外,文化生态旅游既可以看作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旅游发展的战略和旅游开发的一种理念。当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文化生态旅游正方兴未艾。
二、高邮湖开发文化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文化景观为主体吸引物的生态旅游活动,因此旅游开发地的定位对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高邮湖湿地是以湖泊为特征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系统健全、景观完善的特点,既保留了水乡湿地的完整性,又保持了野生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生态旅游发展优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具有相当潜力的旅游发展区,具备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不可多得的条件,对传统的.景点也有明显的互补性。高邮湖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不仅使自然人文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也会建立一座永久的湖泊湿地野生生物基因库,为高邮文化生态旅游开辟一个新的亮点。
三、高邮湖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高邮湖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湿地这块大环境,高邮湖的水体、植物、动物构成的一个生态大网是高邮湖文化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
1.美丽富饶的自然资源;
高邮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湖面宽阔,水量丰富,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湖区长48公里,最大宽度28公里,水域总面积为760.67平方公里,水位5.55米时,水面积648平方公里,苇滩和堤坝面积112.67平方公里。6月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它的建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丰富的水产资源将推动高邮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拉动高邮湖的经济增长,为高邮湖文化生态旅游奠定经济基础,为增强休闲旅游的参与性提供便利。
2.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
高邮湖不仅拥有美妙的自然风光,更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1)历史遗存:
古高邮八景与高邮湖直接有关的有四个,可以说是秦邮胜景,尽在湖畔。其中“甓社珠光”和“西湖雪浪”最为出名,它们是以高邮湖为轴心构成的景点,恰位于湖的中心,构成水乡文化的精华。
高邮湖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景观都是值得挖掘的旅游资源。
(2)渔家和渔船:
到高邮湖中去游玩,船是惟一的交通工具,现在常见的是泊在湖畔的小渔船。高邮湖的四周有不少渔民和养殖户,故家家户户都有船。高邮湖边的渔家用小船接游人畅游高邮湖,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北荡是高邮湖边最有名的村落,端午节还保留着明清以来赛龙舟的习俗,“龙舟胜会”曾是著名的文化景观。湖边有一批专业渔民,以船为家,停泊在河道上的水泥船便是他们的家——船屋。
渔民们在船头生火做饭,烧的是砖砌的土灶,这成为高邮湖渔家独特的生活方式,更成为高邮湖独特的民俗文化。
(3)名人遗迹:
高邮湖著名的名人遗迹有耿庙、玩珠亭、还珠亭、九里亭等,不仅是风水宝地,更是文人雅士留下珍贵墨宝的地方。《高邮州志》记载有许多高人逸士在湖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秦少游、曾几、杨万里、萨都剌、蒲松龄等都在此挥毫泼墨,对酒当歌。
名人遗迹无疑为高邮湖的文化加上了厚重的一笔,这些既是高邮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承载地,也将成为高邮湖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卖点。遗迹、渔舟等这些文化载体呈现出的特色文化景观都将成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
四、结论
对旅游开发而言人与生态是一对很难协调的自然关系,如何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关系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问题。
高邮湖论人文古迹不如扬州瘦西湖,论自然环境也比不上杭州西湖,然而它像一个盆景将人文与自然两种景观积聚于一小片水域之中,体现出她独特的旅游优势。高邮湖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气息是相辅相成的,开发高邮湖旅游绝不能破坏两者的平衡,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是发展高邮湖的内在要求,只有将文化与生态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来开发,那么高邮湖才能成为“生态区内的博物馆”,才能成为高邮旅游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生态毒理学 篇6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理论取向,现实意义
1 生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诞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论取向, 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研究取向, 属于心理学范畴。生态心理学是以生态哲学作为重要基础, 以交互作用为基本原则, 以实验研究法和自然主义研究法等为主要方法, 通过揭示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来研究和预测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生态心理学能够把生态哲学的观点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实证心理学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生态心理学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态心理学就是理论范式, 它有意识地把生态心理学看作是一种强调研究动物、人以及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 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取向。
2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2.1 行为背景理论
行为背景理论认为行动的重要意义必须在行为者和行为背景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理解, 行为背景总是和特定的环境具有密切关系, 二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持续的动态结构。在真实的结构中, 农业学家可以根据行为背景理论寻找种、养、殖之间的联系, 对农业生态结构进行合理调节, 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系统, 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2.2 知觉生态理论
知觉生态理论能够有效地感觉和整合传统知觉理论, 开辟了知觉研究领域的新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能够使信息和外部环境之间产生一种直接的关系, 可以直接获取环境中分布的信息。知觉和刺激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智能共性, 使有机体对环境的知觉做到了适应环境、控制自身活动及对物体进行操纵。
2.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属于长期系统, 需要把个体与系统心理、行为的分析置于空间、时间两个系统背景下。对于空间系统来说,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是微系统、中间系统以及宏系统, 各个系统之间常常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 不但被置于系统之内, 而且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 主要依赖于环境与个体生活范围之间的距离。
3 生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心理学不仅拓展了心理学研究范围, 而且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人们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生存压力, 生存环境日趋恶劣,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衡,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态心理学的积极应用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通过生态心理学的有效利用, 能够对人们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 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 提高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3.2 有利于渗透和引入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工农业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现代工农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短暂的经济利益。新形势下, 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得到有效转变。生态心理学就是要努力唤醒人们的生态潜意识, 积极构建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使人们能够从现代社会的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引起的污染、疾病中解脱出来。同时, 作为现代化工业、农业的上层管理人员, 也要积极转变观念, 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发展价值观, 重新调整价值观和心态, 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实现绿色环保, 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3.3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建立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追求, 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 也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会影响到人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面对这种情况, 把生态心理学积极充分运用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 对于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生态心理学, 可以发挥生态心理学对人们心理的重要调节作用, 有效引导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下, 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此外, 在当前生存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生态心理学的利用可以及时调整人们的心理状态, 保障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方向,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4 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
宋明理学“无我论”的生态学诠释 篇7
在宋明儒者那里, 不管是以张载为代表的气本论, 或者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本论, 还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本论都肯定“天地万物一体”是儒家追求的无我的理想境界。北宋张载立足于“天人合一”这块基石, 首先提出了“大其心则能体 (直觉) 天下之物” (《正蒙·大心》) 的命题。所谓“大其心”, 即打破人的形体的限制, 消弭主客体的界限, 从大我之心直接体认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从大我上看, “天下无一物非我”。程颢深得张载思想之精髓, 进一步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河南程氏遗书》二上) 的观点。明代王阳明讲学, 也“一宗程氏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旨”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七) 。如果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分析, 那么这一命题至少包含如下两层意义。
一、从本体论上, 程朱以本体理为客观的绝对存在, 认为“天地之间, 有理有气。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气也者, 形而下之气也, 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 必禀此理, 然后有性;必禀此气, 然后有形” (《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 。即万物生成必须同时兼具理气两种因素, 但其作用不同, 理决定万物的本质, 气赋予万物以材质。总天地万物只有一个理, 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完整地体现了这一本体之理。但物物禀气有异, 又具有流行上的个别性, 因此人与天地万物既有共同的本质, 具有本体上的同一性, 又有现实的差异, 这就是“理一分殊”。但差异是次要的, 共同才是本质的, 只要善于反身内求, 就能体悟天地万物的本体之理, 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 自我的存在不再具有特殊意义, 人的一切小我之私都被摒弃、消解, 人与人, 人与物的差别、隔阂都被打破, 自我已和天地万物连成一个整体, 不容分割。而陆王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即是吾心, 直接把主体同一于本体之道, 视自己与他人和一切事物为一体, 根本不存在人己、物己的界限。
从本体论角度看, 程朱陆王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本体上的统一性, 彼此之间息息相通, 因此, 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不是主人与奴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关系, 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规定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是极为相似的。当代生态伦理学反对现代人类中心论, 认为人类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和主宰, 相反, 只不过是宇宙万物之一分子, 人类应该超越自我局限, 把自己融入宇宙万物的大我之中。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 美国著名学者莱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中指出:“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 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 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通的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 人应该尊重他的生物同伴, 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社会。”即认为应该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任何固定的界限, 肯定人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 人不仅是社会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且是宇宙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人不应该以征服者的姿态把自己孤立起来, 应与宇宙万物建立和谐的关系。程朱陆王在宋明时期就能够自觉地提出“天地万物一体”的无我论, 这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反对现代人类中心论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从心性论上说, 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是说通过人心固有的仁爱之性的扩展, 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生态伦理学家、法国著名学者施韦兹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主张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都拥有“生存权利”, 人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敬畏一切生命, 并将人类的博爱精神推广到他们身上, 使他们都得到人类的伦理关怀。程朱陆王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一体”的命题, 也自觉地把天赋的人心之爱, 由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界扩展, 即爱己爱人, 爱人爱物, 用朱熹的话来说, 就是“推亲亲之厚以大无我之功, 用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 (《张载集》附录《朱熹西铭论》) 。
在程颢看来, 正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所以人类应对天地万物施以仁爱之德。他说:“若夫至仁, 则天地为一身, 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 (《程氏遗书》卷四) 按照程颢的逻辑, “手足不仁, 气已不贯, 皆不属己”, 其疾痛不累其身, 自然不必去爱惜它;如果以一气贯之, 将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身, 即“天地之间, 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 理应爱惜天地万物, 施之以仁慈之德, 这是不言而喻的。朱熹以仁为“天地万物之心” (《孟子或问》卷一) , 把仁的基本内涵规定为“心之德, 爱之理” (《孟子·梁惠王上》注) 。“心之德”, 是从心上说, 就人而言;“爱之理”, 是从理上说, 就天而言。仁者的思想境界就是天理与人心合一的境界。所谓“仁者, 心之德”, 即是人心中有个生生不息之理, “程子所谓心如谷种, 仁者其生之性也。” (《孟子·告子上》注) 所谓“仁是根, 爱是苗。” (《朱子语类》卷二) 在朱熹看来, 仁爱是人心的根本德性, 这种根本德性又是人心固有的“天理”, 而“天理”的本性则是“常流行生生不息”的。所以, 仁者之心, “在天地则块然生物之心, 在人则混然爱人利物之心” (《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
王阳明从心性本体上, 全面论述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他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非意之也, 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 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 彼顾自小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 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觳觫, 而必有不忍人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存知觉者也, 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 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 而自然灵昭不昧者, 是故谓之‘明德’。” (《大学问》,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这一大段议论认为, 仁爱之心是所有人包括大人和小人的本心, 并且都会自然呈露, 如怵惕孺子之入井, 不忍鸟兽之哀鸣, 悯恤草木只摧折, 顾惜瓦石之毁坏, 都是把仁爱之心从传统的人际道德向自然界扩展的明证。但小人没有恒心, 固执于个体的特殊性, 拘泥于有我之私, 无法破除人己、物我的界限, 达不到无我的境界。而圣人却能够体悟本心, 扩充本心, 超越小我之私而自觉到人我、物我一体, 从而能够推倒出爱己爱人、爱人爱物的生态学思想。
总之, 所谓“天地万物一体”, 就是一种无私的“大我”、“无我”、“忘我”的天地境界。在“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中, “我”已不再是功利境界中的“自私自利”的“小我”, 而是觉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 所做之事, 不但要有意于社会, 而且要有益于“天地万物”, “君臣也, 夫妇也, 朋友也, 以至於山川草木鬼神鸟兽, 莫不实有以亲之, 以达我一体之仁, 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 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大学问》) 。但是, 在现实中, 由于人被“间形骸, 分尔我”的自私自利的“小我”所蔽, 不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遂滋生出社会和宇宙的各种罪恶现象, 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生就是这种罪恶现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只有通过“格物致知” (朱熹) 和“致良知” (王阳明) 等道德修养途径, “去其自私自利之蔽”, 由“小我”上升为“大我 (无我、忘我) ”, 实现自我道德完善, 进入真善美的境界, 最终实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追求, 在天地境界中, 我之身即天地万物, 我之意识即大我之意识。这种“大我”、“无我”、“忘我”的意识, 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转换契机和合理因素。施韦兹指出, 中国古代的“忘我的伦理学, 具有宇宙伦理学的性质, 现在可以找到自我完善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引者) 的接触点而联合起来, 因为自我完善伦理学从它产生之初就是宇宙的”[1]。
程朱陆王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无我论是人的主体性的极大扩展与高度弘扬, 是主体的道德觉悟道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达到了这种境界, 满心而发均是一团仁爱, 能够与天地万物处于最和谐的状态, 构造人与自然永恒和谐的秩序, 不仅对于维护现代生态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也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生态毒理学 篇8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处于16、17岁且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青少年。由于他们理论知识欠缺,对实验课兴趣较高,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按“互动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创设出轻松、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
【案例题旨】
“肌内注射”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常用护理操作之一,也是各种技能考试、技术比武经常选择的项目,因此,它一直是《护理技术》的教学重点。同时,肌内注射又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护理技术,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发生折针、损伤坐骨神经等危险,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肌内注射方法,将会有效避免严重损伤的出现,对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如何更好地掌握肌内注射的常用部位。
(2)在臀部模型上正确进行臀大肌注射定位。
(3)通过分组练习培养互助精神,开展合作学习。掌握注射手法,并学会减轻疼痛的护理方法。
(4)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高尚品德。
【案例实录】
本节课以操作为主,地点选在示范教室上,示范教室的布局设施是模仿真实的病房设计的,营造一个职业环境。利用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分组练习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开场片段
师:请问同学们生过病、打过针吗?
生:打过针。
师:恭喜大家,给你们打针的护士都是合格的护士,因为你们现在都健康地在这里学习。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多媒体课件——由于肌内注射不当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的案例)。
生:(表情惊愕)
师:这是一个8岁的孩子,本应该活蹦乱跳,可是现在却躺在床上不能站立,下肢肌肉全部萎缩。
生:那怎样才能避免坐骨神经损伤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由于注射不当,给病人造成了终身遗憾。护士自己也可能因此惹上官司,同时要受到良心的谴责。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掌握了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和注射方法,上面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臀大肌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十字法和连线法。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骨盆模型了解几个解剖位置:髂前上棘、髂嵴最高点、尾骨、臀裂顶点。然后引导学生在自己身上摸到这几个位置,或者同桌之间相互定位,髂前上棘很容易摸到,髂嵴最高点相对来说较难摸到,可以告诉学生先摸到脊椎,向左或者向右距离10公分处的髂嵴上缘,即是髂嵴最高点。确定这几个位置后,再看平面画图,可以清晰看出臀大肌肌内注射的位置,同时可以看到坐骨神经的走向。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避免在注射中损伤到坐骨神经。接着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从播放的录像中看到真人定位及注射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比如提出问题:肌内注射时为什么要进行定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加深印象。利用理论讲授(肌内注射的概念、目的、注射部位)、操作演示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本次的难点是肌内注射的操作手法:左手拇指、食指在消毒区域的外侧缘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迅速垂直刺入针梗的2/3,固定注射器,松开左手回抽活塞,确认无回血时,缓慢注入药物。
授课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及职业道德素质,具体体现在:讲课中直接说明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老师在做示教时,关心学生,动作轻柔,如给学生注射时询问感觉是否有疼痛感。从细微处入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案例分析】
心理环境创设是生态课堂环境创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职学校生态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构造一个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通过对生态教学的研究和试用,发现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能动和谐的同学关系、创造优美和谐利学益智的学习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能动性,培养互助精神,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创造优美自然的校园环境,创设温馨适宜的教室环境,构造自由和谐的精神环境,这些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生态毒理学 篇9
关键词: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生态-整体论原则,内在价值,自然价值的等级结构,义务
面对当今的生态危机, 作为21世纪显学的环境伦理学依据其内在蕴含的理论特质, 采用了两条基本路径对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 整体主义路向的主要流派, 即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伦理学试图通过将内在价值赋予人之外其他自然存在物, 以此达到推导出人类对其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的目的。在自然价值论伦理学中, 这一问题的解决完全依赖于对理论范式及其方法论原则的适当选择。因此, 在建立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过程中, 罗尔斯顿就采用生态-整体论原则来实现这一理论目标。自然价值论伦理学正是运用了这一方法论原则, 才体现出自身理论的整体主义特征。
就其本质而言, 生态-整体论原则是整体论思想与生态学观念的有机结合。其中, 生态学思想对于自然价值论起着理论范式的作用, 并且关涉了新的价值论实现原则的确立。在罗尔斯顿的工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 生态学本身蕴涵的整体性意蕴和那种潜在的价值关联性为罗尔斯顿的独具一格的自然价值论环境伦理学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一 生态-整体论原则:
生态学范式与整体论的有机结合
具有境遇式或问题式特质的环境伦理学面对的是这样一些问题, 即运用传统伦理原则和话语框架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这反映出环境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本质特征, 因为, “有多少个具体处境或领域出现了紧迫的、有待决疑的伦理问题, 就有多少种‘应用伦理学’, 在具体问题的决疑、诊断中寻求治疗的方法或决断, 成为应用伦理学的根本特征。”[1]由此使环境伦理学理论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其中整体主义路向是最具代表性的趋向之一。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是整体主义路向的发轫之作, 它把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推至人之外的其他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在大地伦理学中, 他提出应把共同体的边界由人类拓展到其他自然存在物。为此, 他明确表示“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 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 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2]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伦理学在延续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发展路向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价值论的维度强调生态物种的价值、生态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 并逻辑推导出人类对其他个体生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理论目标的实现完全得益于自然价值论伦理学是以生态-整体论原则为其理论的基本建构原则。这一恰当选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生态-整体论内禀的强烈的整体论意蕴。
本质上, 生态-整体论内在蕴涵的整体论特质与传统有机整体论思想是内在相关的,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这种区别体现在, 生态-整体论采用生态学为自身的理论范式。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有机体之间、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 何以能够对生态-整体论起理论范式作用呢?其首要原因就在于, 生态学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整体性意蕴使其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区别。其次,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念与有机论思想之间存有历史渊源。例如, 早期的生态学家对自然的观察常常表现出有机论哲学背景。
自海克尔1866年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以来, 生态学发展迅猛, 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自然的理论体系。从开始它就“是以一种更为复杂的观察地球的生命结构的方式出现的:是探求一种把所有地球上活着的有机体描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 这个观念通常被归类于‘自然的经济体系’”。[3]这种把自然视为经济体系的观念体现了那一时代的人以管理的态度对待自然, 同时也反映了生态学原初的涵义, 即一家人和活生生的共同体的含义。尽管这一时期的生态学家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中, 已经开始逐渐采用生态的和整体的方法。伴随着生态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以及群落模型的出现使人们对大自然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流动-过程性和有序相关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而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对待自然, 是源于古希腊的有机论思想的核心和基本问题。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探究和认知自然的过程中, 逐渐学会运用理性的观念和非功利性的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描述。在那一时期, 宇宙往往被想象为各种有生命的有机实体, 这种有机的隐喻采用直观的、想象的和直觉体验的方法诠释自然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变化。除此之外, 这一思想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成为了那一时代规范人们行为和建构社会的指导原则。因为, 这种“有机框架本身作为一种概念系统, 也蕴涵着相关的价值体系。”[4]5
伴随着生态学理论的不断深化, 人们开始以一种生态整体的模式对自然进行认知, 从而使源于古希腊的整体论思想获得了新的科学基点。正如, 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卡洛琳·麦茜特所说, “今日整体论更重要的例证是由生态学提供的。”[4]325这要归功于生态学关于自然的知识, 以及它所强调的复杂-共生性、过程-相关性、有机-联系性和整体-有序性。现代生态学的深入发展,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物种是普遍联系的和相互依存的。生态学的这种整体性意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模式, 直接促使了环境伦理学中整体主义趋向的出现。现代生态学和整体论的有机结合为生态-整体论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也体现了整体主义伦理学路向的基本主旨。生态-整体论的原则所强调的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以及系统联系性为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建立, 提供了一种在生态的、进化的、整体的和相互关联中确立自然价值的观念。
二 内在价值自生论:
生态-整体论原则中的内在价值
价值作为传统伦理学的基础性概念, 常常被限定在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范围之内。这种传统观念认为, 价值根源于人类的意识, 与无主体意识的其他自然存在物无关。为此, 佩里认为一个客体的价值是源于它对人们的某种兴趣的满足, 而同它自身是什么无关。罗尔斯顿针对这种传统观念, 以生态-整体论为基本原则建构了内在价值自生理论。如何理解和界定“内在”概念是内在价值自生理论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因此, 罗尔斯顿采用了生态-整体论原则把这一概念置于有机个体、物种、生态系统以及相关环境的有机联系中, 并且在这种多极的普遍联系中使其获得新的涵义。
为此, 他以有机体的内在价值作为论证的起点, 重新诠释和界定了“内在”概念。他认为, 如果仅仅把生态之网中的“自在自为”的个体价值完全等同于个体的内在价值, 就会丧失有机体之间, 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性和外显性。有机个体的内在价值并不仅仅源于它的生物特性, 更多是源于它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色和位置。例如, 作为一个拥有遗传信息系统的有机个体, 本质上就是具有内在“目的”的“一个规范系统”。因为在自然环境中, 这一系统决定着有机体能否获得生存权利, 所以, “有机体所寻求的那种完全表现其遗传结构的物理状态, 就是一种价值状态。”[5]135今天, 生态学知识已经使我们了解, 在进化的序列中有机体正是通过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来维持自身的秩序, 实现自我生命的延续。所以, 罗尔斯顿认为, 有机体内禀自我规范的能力。这种能力就使有机体得以生存于生态系统之中, 并通过生存竞争维持自我存在。正是因为有机体具有这些独特的客观属性, 才使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和客观价值。所以每个有机体都有属于自己物种的善, “这些善就是要求我们给予尊重的价值。”[5]137到此, 罗尔斯顿就依托生态-整体论原则完成了对有机个体内在价值是如何在其与他者的内在关联中产生和确立的论证。
仿此, 罗尔斯顿逐一论证了物种和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以及它们各自的善, 并且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内在联结的、相互促动的、逐一递进的复杂关系。其中, 生态系统整体之善要高于物种之善, 而物种之善又优于个体之善, 而非个体之善的简单相加。综上述, 我们不难发现, 以生态-整体论为方法论原则的内在价值自生理论为我们理解自然和实在的存在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新模式, 它直接规范着我们应以何种方式与自然相处, 因为这种新模式本身蕴涵着“某种道德行为模式”。就自然价值论伦理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而言, 内在价值自生理论为自然价值等级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 自然价值等级理论:
环境伦理义务的价值基石
所谓的自然价值等级理论, 是指从整体上看生态系统内在的各种自然价值呈现出一种不均匀和不平衡的状态, 由此构成了一个由不同价值等级层次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在现代生态学意义上, 自然是一个多极的、开放的和不断进化的大系统, 它不仅进化出无限多样的生命形式, 而且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创生系统。罗尔斯顿论述道:“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 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 就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而言, 都是有价值的”。[5]270这些价值尽管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不均匀, 但呈现的方式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则。依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功用, 它们被划分为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所谓的工具价值是指那些被用以实现某一目的的事物;内在价值是指某些可以在自身中发现的价值, 它源于事物的客观属性;系统价值是源于系统本身的创造性过程, 它体现的要大于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价值的相加之和。[5]253-255在自然价值等级理论中, 三者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而是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一种金字塔等级结构。其中, 系统价值是生态系统的最高价值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它由有机个体和物种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汇聚成系统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可以视为价值在生态系统的不同层面、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 在生态系统中两者相互交换共同交织构成整体;“它们是整体中的部分和部分中的整体。”[5]297所以系统价值不是仅仅浓缩于个体, 而是弥漫于整个生态系统, 应包括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于是, 整个生态系统好比一张生命之网, 由工具价值、内在价值以及系统价值共同编织而成, 工具价值是网中之线, 内在价值是网上之结, 系统价值是网上之纲——最高价值。借助生态-整体论原则蕴涵的复杂-共生性、过程-相关性、有机-联系性和整体-有序性的意蕴, 罗尔斯顿建构了一种能够体现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整体的、复杂的、内在相关的、有机联系等特性的自然价值等级理论。这一结构促使我们重新看待自然和生态系统, 正如他所强调, “在生态系统的机能整体特征中存在着固有的道德要求。”[6]7由此, 就为自休谟以来预设的“是”与“应当”之间的逻辑裂缝, 搭建了一种生态的价值桥梁, 从而为罗尔斯顿推导出人类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提供了价值基石。
而如何使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 乃至整个自然界能够被纳入伦理义务的范围之内, 既是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界的解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其中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伦理学以其整体主义特征别具一格。它既遵循着传统价值论伦理学的路径, 又超越了传统价值论伦理学的视域, 力图赋予“价值”生态的、整体的意蕴, 以便能够由此推导出人对自然所应肩负的伦理义务。这一理论目标的实现, 完全得益于通过生态-整体论原则建构的自然价值等级理论。应当说, 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价值导向, 使我们重新认知了自然所蕴涵的价值。罗尔斯顿认为, 这种新的价值论范式“只有通过在另一极端的涉及自然史之丰富的学科, 如进化论、生物化学或生态学所提供的思维范式的转变, 我们才能将价值理论重新确立起来。”[6]165因为, 现代生态学和进化论提供的相关知识已经证明自然界中的生命有机个体是存在于环境之中, 而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 它要与所处的环境形成相互交换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这样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融合生存与竞争、美丽和稳定的自然图景, 它以自身强大的创造性孕育着那不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为我们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过程的、整体的观念。罗尔斯顿认为, 当生命有机体在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时, 似乎就具有了先在于人类主观经验的某种价值, 从而就建立了事物的属性与价值之间的直接相关性。这种相关性, 正是通过“内在价值自生论”得以确证。总之, 这一新的价值论范式不仅要把人类的主体价值, 而且也要把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纳入伦理考虑的范围之内。罗尔斯顿借助生态-整体论原则所进行的理论建构, 实质就是针对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凭借生态学所蕴涵的潜在的价值关联性对价值范畴进行的自然主义的界定。
因为, 在罗尔斯顿看来, 价值既存在于生命个体之中, 又要超越生命个体, 是在一种具有整体交互作用的生命之网中表现出来的。如果从这种生态-整体的视角出发, 那么就不难理解价值何以能够存在于自然进化的整个过程之中, 而非某一阶段的突现之物。这意味着, 自然价值并非视人类主体为唯一的价值判据。尽管人是价值的评价主体, 但就其本性而言, 也是创生万物的大自然的进化之物。所以, 人的价值评价活动恰如人的存在一样寄寓自然之中, 而非存在于自然之外。“‘我’发现作为评价者的‘我’本身是被包围在一个‘场景’之中的。不是受评价的客体处于‘我的视野’中, 而是‘我’自己被置于一个同心圆似的场景中。”[6]170这种对自然的评价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态整体关系上的, 非单相度的、互动的生态式评价。在评判过程中既体现了人类主体对事物自为存在的再现, 又蕴涵着人类主体内心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人的情感体验, 自然的价值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所以, 评价过程又是主体与客体相互结合的过程, 是辨识事物属性的过程。这样罗尔斯顿就为由自然的价值推导出人类对其的道德义务扫清了阻碍。
总之, 环境伦理学中的义务观念直接源于以生态-整体论原则建构的自然价值观念, 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因为这种义务“是从我们关于自然的本质的信仰和我们对自然的评价理论中推导出来的。”[5]313而这就为通过自然、价值和义务三者相互关联, 得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担负道德义务的规范性结论搭建了一条逻辑通道。应当说, 罗尔斯顿借助生态-整体论原则实现了对这一基本问题的解构, 为人类应有的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提供“一个客观的、独立于人们主观偏好的道德依据。”[5]前言19
参考文献
[1] (德) 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M].邓安庆, 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6.
[2] (美) 费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候文蕙,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193.
[3] (美)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候文蕙,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4.
[4] (美) 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M].吴国盛,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5] (美)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杨通进,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生态毒理学 篇10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 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5,(50).
【生态毒理学】推荐阅读:
生态毒理动力学09-29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05-11
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08-24
免疫毒理学05-12
药物毒理学07-09
中药毒理学11-24
毒理学基础习题10-21
中药毒理学研究09-03
毒理学实验教学06-09
《毒理学杂志》征稿函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