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共9篇)
药物毒理学 篇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在新药研发过程中, 需要利用药物毒理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新药安全性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这对判断一种新药的前途和是否有开发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2]。因此, 药物毒理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够为其今后适应新药安全性评价工作打下基础[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培养理论知识深厚、实验技能过硬、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是医、药学院的紧迫任务[4]。美国医学教育杂志公布的医学教育目标指出:医学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便有效率和有效果地为医疗保健服务[5]。而高等教育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生动、最关键的一环。因此, 必须重视药物毒理学实验教学,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强化学生探索过程, 培养其创新能力, 以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达到医药学专业教育目标。
1 精选实验内容,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药物毒理学实验教材不仅要介绍本学科经典内容, 而且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水平, 使学生能拓展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只保留有代表性、教学水平高、效果好、学生感兴趣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调整: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由4学时调整为3学时,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3学时增加至4学时或5学时, 这既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 也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保证。
1.1 重视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包括基本操作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实验, 旨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本操作, 才能顺利实施后续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实验[6]。为加强学生操作基本功训练, 首先, 教师示范操作必须标准, 重点环节、易错地方要特别强调。其次,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多检查指导, 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并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还可让操作规范的学生示范一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 也使其基本操作逐渐规范和熟练。基础实验要尽量选择与临床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以增强实验的实用性。比如氯化高汞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三氯化碳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等实验就适合作为基础实验。
1.2 增加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方法、实验技术,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7]。因此, 综合性实验可选择过程较复杂、观察指标多、难度大的实验进行。例如, 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实验, 可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妥拉苏林、普萘洛尔、匹鲁卡品、乙酰胆碱、毒扁豆碱、阿托品等药物都设计进来。这种综合性实验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3 引入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具有创新激情的实验教学, 能够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8]。医、药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药物毒理学实验课程前已初步具备实验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这类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 设计性实验只有实验题目、实验室药品与设备、实验指导教师, 没有详细的实验指导教材。学生必须从查阅有关资料开始, 明确实验目的, 选择实验药品、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 以确保实验具有操作可行性和结果可靠性。由于实验结果未知,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9]。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用自己使用过的药物或感兴趣的药物进行实验, 更能增加学生的实验热情。比如药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等可改为设计性实验, 且不限定实验药物, 实验教学效果可得到明显改善。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查阅文献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及时跟踪科技发展, 学习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通过设计实验使学生了解基本科研思路和过程, 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 更新实验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实验教学
2.1 引进计算机系统
引入计算机系统可使很多实验结果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如吗啡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等实验。教师只介绍软件的使用方法, 其余如家兔麻醉、气管插管、电脑的定格、注射药物到用药前后曲线的描记等过程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增强学生能动性, 锻炼动手动脑能力。这种方式能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去思考、讨论、学习, 一旦成功学生会有明显的成就感, 使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直观新颖, 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 能生动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 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10]。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些药理学实验基本操作, 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发学生潜能, 增强记忆和思维能力。如“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这部分内容可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学习。另外, 一些不能做或没条件做的实验也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既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节省了时间。
3 引进临床案例, 培养学生横向贯通和临床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临床案例, 边做实验边让学生思考, 在实验结束后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及讲解。如在药物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实验中给学生展示这样的案例:患者, 男, 52岁, 于医院注射室肌注酚妥拉明2 min后昏倒。请问该患者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应如何处理?能否用肾上腺素来解救?为什么?再比如在氯化高汞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实验前播放马兜铃酸肾病的视频材料, 并提出问题:肾脏的解剖生理学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肾脏是药物毒性的主要靶器官?药物对肾脏的损害类型有哪些?马兜铃酸肾病属于哪种类型?肾脏毒性的评价和检测方法有哪些?马兜铃酸肾病如何早期发现并检测确诊?这样的临床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热情, 也加深了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11]。
4 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
实验中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及时记录现象和结果, 不管是否与预先推测结果一致都要如实记录。实验结束后教师检查原始记录并签字, 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粘贴原始记录。对实验结果异常的学生, 要求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出现异常结果的原因, 并给出解决方案。强调不能因为与其他组数据不同而篡改数据,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5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评价不同于理论教学考核, 它是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 也是实验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12]。指导教师不能单看实验成功与否、实验结果理想与否, 应从全过程出发, 立足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测定。实验成绩由平时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3部分组成。实验报告占50%, 实验操作占20%, 实验设计占30%。实验设计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 要把考核重点放在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利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上[13]。这种考核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动手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6 开放实验室
本学科教学实验室使用率较低, 除用于实验课外基本闲置。而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对开放实验室提出了要求, 因为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完成, 或成功率不一定很高, 因此, 需开放实验室并安排指导教师,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及设备,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培养其创新能力[14]。
综上所述, 实验教学是药物毒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基本技能、抽象思维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药物毒理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学科发展动态, 在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让学生回归主体地位;在实验课中精讲多练, 给予更多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遇到问题也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教师只作点睛式提示;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尊重学生个性, 重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药物毒理学 篇2
一、名词解释
1.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
物的安全性。
4.致畸性:指胚胎在器官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 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7.毒性: 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 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 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 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 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13终毒物: 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
1.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2.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
3.免疫系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
(3)免疫细胞 等3个组织层次。
4.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
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
神经递质功能等四类。
8.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激素源性萎缩(2)损伤性萎缩(3)腺体增生
9.对胰腺产生毒性作用的典型药物的是(1)链脲佐菌素(2)四氧嘧啶
10.药物眼毒性的主要类型包括(1)染色和沉着(2)变态反应(3)刺激性炎症(4)腐蚀灼伤
(5)眼睑损害(6)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7)眼球运动障碍(8)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
11.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内分泌等;
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 系统
12.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
(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
13.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
(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14.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
15.毒性反应类型?
(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
4三、简答题
1.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为哪些?(或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
答: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发现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在什么剂量范围内有效(治疗作用)而不产生毒副作用;4.寻找毒性靶器官:发现动物出现毒性反应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发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此外,通过新药毒理研究,对毒性作用强、毒性症状发生迅速、安全范围小的药物,尚应为临床研究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可用于评价对免疫系统损伤情况的实验性指标包括哪些?
答:(1)免疫球蛋白值;(2)T细胞和B细胞值;(3)皮肤变态反应;(4)体外试验;(5)免疫抗核抗体分析。
3.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哪些?
答:(1)脂蛋白合成抑制;(2)三酰甘油与脂蛋白结合降低;(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4)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5)脂肪酸合成增加
4.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包括哪些?
答: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2.引起呼吸中枢麻痹;3.介导的氧化损伤;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6.介导P物质的释放;7.致癌变作用
5.强心甙中毒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哪些?
答:①给药不当,给药量太大或给药速度太快。②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③心肌对强心苷的耐受性降低,如急性弥漫陛心肌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和肺源性心脏病等。④肝肾功能不全,致体内蓄积。⑤钙与强心苷有协同作用,高钙血症易致强心苷中毒。⑥甲状腺功能低下,易致强心苷的清除率降低。
6.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毒性的机制是什么?
答: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大剂量应用有潜在肾毒性,可出现小管坏死。其机制为近曲小
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所致。这类头孢菌素的肾毒性可被近曲小管内与有机阴离子分泌系统竞争的化合物如丙磺舒所减弱,随着
小管液内头孢菌素浓度降低,毒性可逐渐消失。
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哪些?
答:临床常用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可阻断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导致垂体激素分泌紊乱:催乳素分泌增加,生长素分泌减少;临床表现为溢乳一闭经综合征;女性闭经、溢乳,男性性功能下降,少数也可溢乳。儿童长期用药后影响发育。
8.药物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答:光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光毒性反应的机制:光毒性是致光敏剂吸收光量子后,再将能量传递给周围分子,引起细胞损害。按其致病和对氧的依赖性可分为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目前认为光毒作用的靶位点可能是细胞膜、细胞器以及DNA,补体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9.毒物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1)药物固有的作用特征(2)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
(3)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能力(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10.在那些情况下测定血浆或体液中代谢产物的浓度更重要?
(1)当受试药物为前体药物而其代谢产物已知是活性药物时;
(2)当药物可被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产物,且这些产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时;(3)受试药物在体内可被广泛生物转化时;
11.肝脏的毒性机制包括哪几方面?
(1)脂质过氧化(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3)内环境中钙离子平衡失调(4)免疫反
应
12.环孢素A的临床肾毒性表现在?
(1)急性可逆性肾损伤;(2)急性血管损伤;(3)慢性肾间质纤维化
13.简述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主要涉及那几方面?
血脑屏障,能量需求,轴索运输,髓鞘形成与维护,神经传导,神经元损伤与修复。
14.简述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体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或氯丙嗪对
神经递质的)
(1)帕金森综合征(2)急性肌张力障碍(3)静坐不能(4)迟发性运动障碍
15.简述垂体-甲状腺系统的毒性检测方法
(1)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2)血清影响甲状腺素的测定
(3)TRH兴奋试验(4)甲状腺摄131I率(5)T3抑制试验
16.简述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理学机制
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垂体产生的ACTH长时间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丧失,产生促激素源性萎缩。
四、问答题
1.试述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的特征。
答: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具有耐受性、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三方面的明显特征。其戒断后后的痛苦体验是一种负性强化作用,是产生强迫用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产生依赖性后,一旦中断用药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戒断症状一般在最后一次服药后几小时内(约6小时)即开始出现,24~48小时内达到高峰。依赖性出现的时间、高峰强度和体征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均随所用特定药物的不同而异;精神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易激惹;服药后情绪高,活跃,性格变化极为严重;自私、说谎、不关心他人,对社会失去责任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创造能力和主动性减低;失眠,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颠倒;智能障碍不明显等;
身体症状表现为一般营养状况差,食欲丧失,多汗,便秘,体重下降,皮肤干燥,性欲减退。男性病人出现阳痿,性欲消失;女性月经紊乱,闭经。可见脸红,头晕,体温波动,心悸,心动过速。此外,有白细胞升高,血糖降低。神经系统检查可见震颤、动作和步态不稳、言语困难、腱反射亢进、瞳孔缩小,也可发现吸吮反射。霍夫曼征阳性及感觉过敏。部分病人脑电图轻度异常;戒断症状于断药6~8小时后即出现焦虑不安、打哈欠、流涕、恶心呕吐、寒战、全身痛觉过敏、肌肉抽搐、鸡皮疙瘩、失眠、病人完全不能入睡,安眠药无效。病人痛苦 呻吟,哀求给药,不给则进行威胁、说谎。病人在撤药后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短暂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重者出现短暂谵妄状态,一般在停药24~26小时较为突出,历时2~3天后便显著减轻。
2.试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肾脏毒性的特点?
答:1)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内蓄积所致。该类药物肾毒性特征为伴有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增加的非无
尿性肾功能衰竭。
2)中毒初期表现为尿浓缩困难而多尿,可能与髓襻升支粗段氯离子转运抑制有关。随后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氮血症及无尿等。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奈替米星的肾毒性虽是氨基苷类抗生素中最低者,但仍需引起注意。当这类药物与头孢噻吩、头孢唑啉、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B或万古霉素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发生。
3)组织学最初可见溶酶体改变,随后可见刷状缘、内质网、线粒体损害,最终出现小管细胞坏。使用临床常用量后最早的损伤可见溶酶体体积和数量增加。溶酶体含有髓样小体,具有不确定的磷脂电子.密度板状结构。氨基苷类产生肾脏磷脂为溶酶体水解酶如鞘磷脂酶和磷脂酶受抑制所致。
3.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
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
(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第二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一阶段)
(1)两种品系、35天染毒、毒性量效曲线,推荐临床使用途径;
(2)器官毒性试验、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血液学、临床生化学、组织学检查;
(3)致突变活性第二阶段筛选;(4)生殖毒性试验;(5)受试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6)行为试验;(7)协同、增效、拮抗作用。
第三水平长期毒性试验(第二阶段)
(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3)啮齿类动物2年致癌试验;
(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5)人类临床试验;(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4.药物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1)通过给药剂量、药物体液浓度和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阐明引起试验动物全身申毒的量效关系
和时效关系;
(2)结合药物毒性研究中出现中毒症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预测这些毒理学结果与临床用药安全
性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
(3)明确重复用药对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明确是原形药物还是某种特定代谢产物引起的毒性反应;
(5)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 用药提供依据。
5.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药物毒性效应的量化(2)采样时间点的调整
(3)确定剂量水平以达到合适的中毒量(4)中毒程度的评估(5)毒性作用复杂因素探索
(6)给药途径(7)代谢产物的测定(8)数据的统计评价(9)分析方法(10)报告
6.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毒性作用可分为几种?每型各举一个常见的药物。
(1)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细胞因子抑制--环孢菌素A、糖皮质激素
(2)免疫增强作用导致过敏性 I型过敏反应--青霉素、蛋白制剂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甲基多巴、异烟肼、普鲁卡因胺
7.论述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主要有哪些并各举一例药物。
(1)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吗啡(2)引起呼吸肌麻痹 箭毒生物碱
(3)介导的氧化损伤 呋喃妥因(4)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 多柔比星
(5)细胞内磷脂的沉积 胺碘酮(6)介导P物质的释放 紫杉醇(7)致癌变作用 环磷酰胺
8.论述药物性肺炎有哪些?
(1)药物过敏性肺炎(2)药源性红斑狼疮样肺炎(3)药物间质性肺炎(4)药物性肺纤维化
(5)药物性哮喘(6)药物性肺水肿(7)药物性肺栓塞(8)药物性肺出血(9)药物性肺癌
(10)药物性肺动脉高压(11)药物性肺血管炎
9.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按神经组织结构损害分类有哪些类型?各举一个代表药。①神经元损伤:多柔比星②轴索损害:长春新碱、秋水仙碱、紫杉醇
③髓鞘损害:胺碘酮④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氯丙嗪
10、能够引起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的药物有哪几类?并分别举出代表药
① 强心药:强心苷、多巴胺 ②抗心绞痛药:硝酸甘油、钙拮抗剂、血管扩张药(双嘧达莫)③抗高血压药 可乐定、胍乙啶、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非选择
性α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
药物毒理学 篇3
1 提高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萌发和维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必须明确学习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明白目前随着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 , 每年问世的新的化学物质和药物数以千计[2], 如何正确全面地回答这些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何保证研制出来的新药,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对病人来说是安全的, 这是毒理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开课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文献, 同时列举一些药害事件, 使学生明白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做到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中心, 提高同学的主体参与意识。如给学生们列举一些药害事件时, 结合多媒体播放图片, 如“反应停事件”, 然后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看完图片后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提问出现危害现象的原因, 以及怎么避免这些药害事件的发生。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引导学生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
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 直观新颖, 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 生动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 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边的变得趣味横生, 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介绍急性毒性作用内容时, 就可以把动物急性中毒表现以图例和病理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到“药物致癌作用”时, 以往讲到致癌机制时在黑板上用箭头标示来讲解, 让学生感到枯燥又难懂,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将细胞分裂增殖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 开展案例法教学
案例法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采取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方法及操作技能, 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多采用讨论法, 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 有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3.1 通过案例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药物毒理学课程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则, 如果这些概念和原则掌握不清, 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例如, “选择毒性”是指一种药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 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 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 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毒性。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一概念, 往往会使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在分析问题时不会灵活运用, 只要我们导入实例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是抗菌药物, 能杀死机体内的细菌, 而对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没有影响。这是因为细菌有细胞壁, 药物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而人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所以药物对机体的细胞没有影响。
3.2 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串联
运用恰当的案例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药安全用药时, 可以运用以下案例:某一村民在打石头时不小心右脚骨折。听人说草乌治疗骨折效果非常好, 便到一中草药市场买了一两半草乌回来。当晚只喝了一汤勺草乌熬成的药水。谁知没过多久, 就感到不舒服, 直喊头晕肚子痛, 口中不断有白沫冒出, 随即陷入了昏迷。经医院全力抢救, 终因中毒太深回天乏力, 死亡原因很明确:草乌中毒。在这个案例中课以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 所用草乌到底是何种生药, 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2) 草乌有无治疗骨折的效果? (3) 在草乌等乌头类生药的使用过程中, 应注意什么? (4) 如果发生乌头类生药中毒, 中毒症状如何, 其中毒机制是什么, 应如何进行解救?通过分析以上案例, 就将乌头类中药的药效, 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及解救办法等整合在此案例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突出了重点,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毒理学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但是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 我院暂时没有开设毒理学实验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验内容穿插到课堂中来, 然后根据所授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试验, 课上针对学生设计的试验进行全班讨论, 这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也能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楼宜嘉.药物毒理学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6
[2]周立国, 何进.药物毒理学应是要学生的必修课[J].药学教育, 2000, 16 (1) :48-49
药理学重点药物总结 篇4
第一章 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 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
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
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
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
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 药动学
1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和
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载体转运(主动
转运和易化扩散)。
滤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液体通过细胞膜的水溶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
一侧,为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
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被动扩散。
载体转运:分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
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于胆汁的排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有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消除高时,生物利用度底,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减少,要达
到治疗浓度,必须加大用药剂量。
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的因素:药物的脂溶度、毛细血管通透性、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与血
浆蛋白和组织蛋白的结合能力、药物的PKa和局部的pH、药物转运载体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特
殊组织膜的屏障作用等。
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的.PH为7.0,细胞外液为7.4 。由于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
解离增多,因而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升高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外
转运,降低血液PH则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的简称。
系,主要能催化许多结构不同药物氧化过程的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CYP450是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 proteins
)的超家
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其他有关的酶和辅
酶包括:NADPHCYP450NADPH等。许多药物或其他
化合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能提高活性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反之称为“药酶抑制剂”。
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与剂量无关,半衰期不恒定,非线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与剂量有关,半衰期恒定,线性动力学。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
乙酰胆碱(ACH)
作用:
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
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
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
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另有:醋甲胆碱、卡巴胆碱、贝胆碱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2
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本品可激动瞳孔虹膜括约肌的M胆碱
受体,使虹膜括约肌收缩,表现为瞳孔缩小,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
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
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
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
2、虹膜炎
3、其他:用于颈部放射后的口腔干燥
不良反应及注意:过量可出现M胆碱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滴眼时压
迫内眦。
另有:毒蕈碱
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 烟碱、洛贝林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 1、重症肌无力 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非除极化肌松药过量中毒的解救
另有:毒扁豆碱
二、 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的磷原子有亲电子性,与ACHE酯解部位丝氨酸羟基上具有亲核
性的氧原子以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磷酰化ACHE,该磷酰化酶不能自行水解,从而使酶丧失活
性,造成ACH在体内过量积聚。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 2、N 样作用症状 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剂:
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 氯磷定:肌注或静注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滞药
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
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
3、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用于麻醉辅助剂,有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一、M胆碱受体阻滞药:
阿托品:
作用:1、松驰内脏平滑肌,尤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为显著
2、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汗腺最为敏感
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
4、心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为加快心率,但治疗量的阿托品(0.4~0.6mg)在部分
3
病人常可见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一般每分钟坚守4~8次。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
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5、血管与血压:大剂量的阿托品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出现潮红、温热等症状,其
党微循环的血管痉挛时,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6、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0.5~1mg)可轻度兴奋延髓及其高级中枢而引起弱的迷
走神经兴奋作用。
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
2、抑制腺体分泌:全身麻醉前给药,也可用于严重盗汗及流涎症。
2、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 ,儿童验光时
4、抗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
5、缓慢型心率失常: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
常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中毒症状:用镇静药或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
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禁忌症: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东莨菪碱:小剂量有明显镇静作用,大剂量有催眠作用。与苯海拉明用于晕船,晕车。呕吐。 山莨菪碱:有明显抗外周胆碱作用,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粘度。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也
可用于内脏平滑肌绞痛。
二、N1胆碱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滞药:美加明、咪噻吩:主用作麻醉辅助药。
三、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本类药物的阻断作用可被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拮抗。
1、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全麻辅药使肌肉松驰,中毒用新斯的明解救。大剂量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泮库溴铵:作用是筒的5 倍,不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2、 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口服不吸收,起效快,维持短。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 α受体激动药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NA、NE)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易氧化,在碱性中迅速氧化。口服
无效。一般静滴。
体内过程:口服因局部作用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而影响其吸收,在肠内易被碱性肠液破坏;
皮下注射时,因血管剧烈收缩吸收很少,且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故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作用:1、血管:激动血管的α1受体,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
烈收缩作用。皮肤黏膜血管>肾脏血管>脑、肝、肠系膜血管>骨骼肌血管
2、心脏:较弱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传导
加速,心输出量增加。
3、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
应用:1、休克:目前仅用于早期神经源性休克以及嗜铬细胞瘤切除后或药物中毒时的低
血压。忌用大剂量及长期应用。
药理学药物剂量的教学设计 篇5
1.1 教材分析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主要是阐述药物的作用, 解释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而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药物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对机体造成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2 学生分析
卫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医学思维模式还未建立, 再加上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根本无法理解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并且使其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正确用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笔者在我校护理专业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以强调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物剂量的概念。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药物剂量增减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准确掌握药物剂量的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 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敬业爱岗的高尚情操。
3 教学内容
(1) 不同剂量的概念。包括: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常用量、治疗量、安全范围、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可靠安全系数等。
(2) 使用药物治疗时, 应注意药物剂量的增减。影响药物剂量增减的因素包括:联合用药、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用药、肝肾功能的损害、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
4 具体教学过程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掌握应用技能。授课时间为45分钟。
4.1 实物开头, 引入课程
教师手拿药物, 以设问开头:“这是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药物。”轻松自然的课前导言,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积极的热情, 同时也引入了药理学这堂课。
4.2 病例运用, 切入课题
教师接着说:“药物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 它能将你从痛苦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然而, 当你使用不当的时候, 它也会给你带来危害, 甚至造成死亡。”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3个病例:同一种病支气管哮喘, 都使用同一种药物氨茶碱, 由于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同, 使用的方法不同, 导致药物治疗的结果出现了不同。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举出病例的方式切入了课题, 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
4.3 精心讲述剂量概念
制作直角坐标系, 横轴为药物剂量, 纵轴为作用强度, 二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 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采用多媒体课件, 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动画设置, 形象对比地进行教学, 使枯燥、难懂的概念变成一目了然的图画, 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给课堂增添了活力, 增添了生机。静中带动, 动中求实, 静动结合, 完成教学。
4.4 内容连贯, 紧扣主题
血药浓度稳定是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而常用量是纽带。教师以设问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按常用量服用?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用常用量?”然后转到注意药物剂量增减的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 以药物剂量为主线进行教学。但与前一部分内容不同的是加入实例, 例举大量的药物并加以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奠定相应的用药理论基础, 为以后的药物治疗工作积累经验。
4.5 同步训练, 思考总结
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课堂练习问题, 请学生回答, 随后多媒体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进行校对。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巩固剂量的概念, 加深记忆;二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这是教学中的要求。最后留一道思考题, 目的是把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认识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间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灵活应用药物的剂量。
5 教学总结
5.1 导言新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式的提问方式, 以实物药品、典型病例的方式切入主题, 把药物剂量与临床用药巧妙地结合起来, 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明了教学主题, 突出了教学重点。
5.2 过渡自然
本次课讲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正确应用。从表面上看似乎联系得很紧密, 但在教学的内容上却相距甚远。所以, 教师利用富有动感的“常用量”和设问方式进行过渡, 避开了教学上的脱节, 也紧紧围绕了主题, 同时提出新的思考将学生引入探索知识的新境界。过渡自然、巧妙、得体, 耐人寻味。
5.3 内容直观
教材上的难点、概念抽象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色彩鲜艳分明的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直观、清晰、易懂的印象, 使复杂、难懂、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实现了直观教学。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助手, 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是获取广博知识的窗口。
5.4 实例教学
例举大量的药物来证明:联合用药的剂量增减、个体差异的剂量增减、不同年龄的剂量增减、肝肾功能障碍的剂量增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的剂量增减。加大说服力、实际性、科学性、真实性来说明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5.5 结尾点睛
药物毒理学 篇6
一、依据专业“实用、够用”原则, 制定校本大纲,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应以岗位工作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突破口, 了解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控制内容容量。对《药物护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讲明为度, 删除跨学科的重复内容以及带有研究性的理论分析, 削枝强干、突出重点、力求简炼。我校近几年来, 贯彻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 在每学期前都要结合专业最新适用教材组织编写校本大纲, 并按照大纲要求, 本着“教什么, 考什么”的原则,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引入“医学前沿课题”及“医学新闻”的介绍
随着国内外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给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 也拓宽了医学基础理论的新视野, 教师将这些知识引入课堂, 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初中起点的中职医学生对《药物护理学》的学习内容普遍感到难学, 如在授课中, 辅以有关的“医学新闻”介绍, 可使师生在对同一医学情境的关注中, 情感达到共鸣, 极大地促进了学习, 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关注象《健康之路》、《走近科学》等介绍医学知识的栏目, 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查找、解惑的过程中, 既拓宽了学习的视野, 又能真正体会学到医学知识后所带来的充实感, 更坚定了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
三、发挥图表、图解的作用, 做好《药物护理学》笔记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 医学信息量的大量增加, 哪些知识及哪种表达形式更为这些医学生所欢迎?过于详细的文字叙述, 看起来让人感到繁琐、不清晰, 不妨采用列表的形式更明了, 效果更好, 正如美国图论者哈拉里所说:“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以简捷的字目或符号取代了冗长的文字叙述, 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 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特别是图表作为一个形象, 其本身就能较强地影响大脑, 形成难忘的印象, 强化了记忆,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借助图表、图解, 做好笔记, 可以浓缩精华, 使教材变薄但又不遗漏知识点, 去粗取精、去繁就简, 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
四、教授“歌诀”, 帮助学习记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注意收集了许多经典的《药物护理学》歌诀, 它们通俗易懂, 操作性强, 读起来琅琅上口, 引人入胜。歌诀的引入将枯燥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便于快速记忆与准确把握, 既改善了教学方式, 又增进了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头孢菌素”一处, 引入“过敏反应较常见, 胃肠反应静脉炎, 一代肾毒二代轻, 三四无损肾小管, 大剂影响脑神经, 偶有出血二重染”就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五、增加病案教学的比例
药物护理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很强的临床课程, 在进行教学时, 若脱离了临床实践而进行单调的理论讲解,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药物护理学教学中, 适当地运用典型临床病案进行辅助教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物护理学的兴趣, 又让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 体验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成功的喜悦。
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自学中辅以“点悟”
在药物护理学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学会和会学的方法, 培养会学的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自学中,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并在自学中辅以“点悟”对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在“抗微生物药”的教学中, 我在精讲了β-内酰胺类后, 让学生结合带着问题去自学后面的内容, 通过提问、习题反馈, 证明学生完成了目标, 同时, 也增强了他们学好药物护理学的自信。
七、示范典型病案的医嘱
目前临床新药品种增加很快,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 可以以医嘱的形式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 这样既保证介绍了药物的具体应用, 又能适当反映出药学领域的新进展, 这无疑给药物临床应用、用法两处的教学开创了新的思路, 有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 也是学生在毕业初期参考的一种实用工具。
八、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目前,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1], 已经大大革新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提高了教学效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使繁琐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弥补了教师用语言、教具所无法表达的缺憾。
九、重视教学反思环节, 加强“督导”作用
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2]。不断的反思教学实践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它促进教师逐步形成更优化的教学实践, 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通过创设各种情境, 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 丰富了教学方法, 拓宽了教学思路。针对目前学生实际, 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加强“督导”, 督促学生主动学习, 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收集到的反馈情况, 再作调整。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入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之中。
总之, 在药物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 要紧扣“新计划、新大纲、新教材”, 更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只有真正开拓了学习视野,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培养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 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 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行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彭军.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教育技术通讯, 2001, 11 (1) :1214.
药物毒理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不同手术患者80例, 均按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标准 (ASA) Ⅰ~Ⅱ级。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10~79岁, 平均 (46.7±10.5)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23.58±1.34) 。手术部位:胸腹部手术30例 (37.50%) , 心脏手术25例 (31.25%) , 头颈部手术13例 (16.25%) , 脊柱四肢手术9例 (11.25%) , 烧伤3例 (3.75%) 。排除有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妊娠、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各项检查均正常, 无绝对麻醉禁忌症。均于手术麻醉前6h禁食, 麻醉前4h禁水。手术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与苯巴比妥钠1mg/kg。送入监护室安静10min后, 监测并记录其收缩压、舒张压、BIS值、心率、SpO2等基础数值, 并进行面罩给氧, 建立静脉通道。相继静脉注射咪达挫仑 (Roche SAS, H20060040) 0.1mg/kg, 芬太尼 (宜昌人福, H42022076) 2~5μg/kg, 丙泊酚 (Astra Zeneca, J20110004) 0.5~1.0 mg/kg, 琥珀胆碱 (海普, H31020599) 1.5~2.0 mg/kg诱导麻醉。经口气管内插管, 充好气囊, 连接德国drager麻醉机 (由北京盛泰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提供) , 静注维库溴铵 (海南斯达, 批号0708023) 0.07~0.12 mg/kg。连接微量输液泵 (GRASEBY 3400) 持续静注咪达挫仑 (Roche SAS, H20060040) 0.1mg/kg/h与丙泊酚 (Astra Zeneca, J20110004) 1.0~2.0 mg/ (kg·h) 复合液维持麻醉, 必要时给予芬太尼 (宜昌人福, H42022076) 0.05mg静注[2]。采用美国产405A多功能监护仪持续, 监测并记录手术过程患者心电 (ECG) 、收缩血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血氧饱合度 (SaO2)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诱导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诱导与插管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HR、SBP较术前升高但不明显, ECG、DBP、SaO2、PETCO2平稳无明显变化, 见表1。
P>0.05
2.2 手术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手术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趋于平稳, 见表2。
P>0.05
2.3 苏醒及拔管期间患者生理学参数变化
苏醒及拔管期间, 患者的各项生理学指标较诱导期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趋于平稳, 见表3。
P>0.05
3 讨论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临床手术治疗, 但麻醉是否会对手术患者生理学指标产生影响, 学界仍存在争议[3]。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不同手术患者80例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其结果表明, 在手术各个时期,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 (P>0.05) , 生理反射平稳, 且无并发症。可见,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好、恢复快、后遗症少, 适用于临床各科手术的麻醉要求。
参考文献
[1]任三姐, 王珊娟, 杭燕南.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及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1006-1009.
[2]杜建阳.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手术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05 (17) :138-139.
药物毒理学 篇8
1 现行病理学、药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不衔接, 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及学习无目的性
由于同是医学基础课程, 病理学和药物学在大多数医学专业都是同时开设, 而从课程的内容上讲, 应该是先学病理学, 再学药物学, 不然会由于2个学科课程内容顺序的不同, 造成学科内容无法衔接。如病理学讲到炎症时, 药物学还没有讲到解热镇痛抗炎药, 而抗微生物药在药物学的第二章讲, 病理学却在最后讲传染病等。这样的错位给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在药物学讲到各章节的应用时, 学生已经把学过的病理学知识忘了, 需要复习才能讲药物, 而病理学没讲到的内容同样需要讲解清楚才能学习药物知识, 容易造成学生一知半解, 从而影响其对知识的记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同时教师的讲授也由于内容的重复 (包括实验课) 而浪费时间。
病理学阐述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药物学则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科学, 两者关系密切, 但现行的课程结构导致各科自成一体, 各科都只考虑各自的内容, 病理学只是为了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 而没有意识到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为了治疗疾病, 导致学习失去了目的性。药物学同样也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药物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而教学, 没有了针对性, 导致学生学完了强心苷不知道其用于对哪种疾病的治疗, 学完了心力衰竭不知道用何种药物治疗, 使原本联系密切的内容割裂开来, 增加了学习难度, 降低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1.2 现行课程结构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自高校扩招以来,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素质逐年下降[1], 且短期内这种状况无法得到改善。学生基础差, 学习习惯差, 学习没有动力, 虽然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病理学、药物学更是如此。这说明现行中等卫生学校的课程结构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而不是仅改革教学方法。
2 病理学、药物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及意义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 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 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 需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 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凡是理解了的知识、有意义的材料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他的另一个实验则证明记忆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有明确的记忆目的, 则记忆持久且牢固, 反之则短暂而易忘[2]。
依据上述理论, 通过对现行病理学、药物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不难看出现行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没有遵从记忆规律, 没有考虑学生特点, 把原本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强的, 有意义、有趣味、便于记忆的知识内容拆分开来, 变成了无目的、无意义的知识。笔者认为如将病理学、药物学的知识整合, 即将病理学与药物学有关联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之形成一个疾病与治疗学的整体, 使学习的内容有意义, 互为关联, 会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便于记忆, 更具目的性、实用性。同时整合实验课内容, 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从疾病发生、发展到治疗的全过程, 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并使学生提前体验临床治疗的过程, 使病理学、药物学教学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 病理学、药物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整合方法
3.1 理论课结构改革
理论课可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讲疾病的发生及药物治疗学的基础知识, 将原有的病理学绪论、疾病概论及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部分和药物学总论的内容进行整合,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部分:讲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药物治疗学, 将各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治疗的药物进行有机整合。具体如下: (1) 炎症、发热部分与解热镇痛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血液系统药物; (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心血管系统用药; (4) 肿瘤与抗肿瘤药; (5) 水、电解质紊乱与利尿药和脱水药; (6) 休克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7) 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药物; (8) 消化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药物; (9) 内分泌系统疾病与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物、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10) 传染病与抗微生物药; (11) 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其治疗药物; (1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3) 其他类疾病与药物 (局麻药、解毒药等) 。
3.2 实验课改革
病理学、药物学2门实验课所采用的实验动物、实验方法和使用的仪器设备较为相似, 2门实验课整合后, 由于内容变得宽泛, 使实验课改革的空间加大了。因此实验课的改革应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分3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本技能训练及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观察。使学生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及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大体标本及切片的观察,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其积累感性认识, 为其进行综合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病理学、药物学综合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观察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和微观形态学变化, 再通过药物治疗观察患病机体的转归过程。如炎症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实验性心肌缺血及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药物、消化性溃疡与抗溃疡药物等。第三部分:开展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自选题目, 查阅文献,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由教师把关, 从中选出几个有价值的实验,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通过这3个部分的实验, 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 使学生能提前体验临床治疗过程, 为其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舒洁, 李以信, 曾琼.新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29.
药物毒理学 篇9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的研究手段渗入生命科学及医药卫生的各个学科研究领域。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细胞或组织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同一基因组在不同细胞、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生理条件甚至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其蛋白质的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
疾病和药物改变基因组表达的调控,并通过基因组表达出来的蛋白质来执行各种生命功能。利用疾病发病前后[1]、疾病组织用药前后或正常组织干扰前后蛋白质组的变化情况[2],从蛋白质这个更深入本质的层面来探讨在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作用下机体的生理反应变化情况,可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蛋白质组在药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的阐明,新药研发领域药物作用新靶标将确立[3]。(2)利用疾病组织用药前后蛋白质组表达谱的变化,研究药物作用后的药效分子机制和毒性分子机制,并根据其建立药物筛选的药理毒理分子模型。(3)通过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的变化差异,研究细菌的耐药性机制[4]。本文对药物作用的药效机制和毒理机制分别予以综述。
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平台
1.1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原理是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基于蛋白质不同的等电点和分子量,运用等电聚焦电泳(Isoelectric focusing,IEF)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把复杂的蛋白质成分分离和展现在二维平面上。该技术主要用于分离细胞或组织蛋白质提取物,构建特定细胞或组织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图谱,分析特定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状况,进行差异蛋白质组比较。高分辨率的2-DE技术,它将电荷分离过程即等电聚集(IEF)与质量分离过程(SD PAGE)结合到一起,以期获得细胞内的全部基因产物。其完整步骤应包括样品制备、等电聚焦、平衡转移、SD PAGE、斑点染色、图像捕获和图谱分析等。
1.2 质谱技术
质谱鉴定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可以精确测定由蛋白酶(通常用胰蛋白酶)水解多肽斑点后得到的几个肽段的质量,然后用这些肽段的质量查询数据库,如Genbank、PIR蛋白数据库、SWISS PROT数据库和EMBL[5]。蛋白质根据质量的精确度,一个未知的多肽一般可由5条肽段加以鉴定。虽然,用少量的肽段不能完全清楚地鉴定一个蛋白质,但用串联质谱仪则可得到更为确切的肽序列信息,一个肽的序列通常代表一个蛋白质。
1.3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是蛋白质组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分析和构建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二是搜索与构建数据库。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库既是实现已知蛋白质分析鉴定和未知蛋白质发展的前提,也是分析蛋白质结构、性质和功能,实现模拟和预测的基础。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几类: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结构域与家族数据库,蛋白质高级结构及分类数据库,蛋白质2-DE图谱数据库,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蛋白质组研究中使用的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类: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软件,蛋白质鉴定软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软件[6]。
近年来,蛋白质芯片(或蛋白微阵列)技术[7]、噬菌体展示文库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可以预计,这些技术将广泛用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2 药物药效机制研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基因表达的调控构成了真正的药物作用机理。蛋白质组学可以发现在活性化合物作用下数千种蛋白质中表达异常的蛋白质,进一步推断这种化合物的目标靶蛋白质,可以将这些目标靶蛋白质作为药物筛选的作用靶点。例如在黄曲霉素诱发的肝癌细胞中加入dithioethione(一种治疗黄曲霉素诱发的肝癌的药物),通过与对照组的蛋白质图谱比较,可发现,一种名为黄曲霉素B,还原酶的蛋白质得以表达,这种蛋白质具有使黄曲霉素失去毒性的作用,从而表明蛋白质组学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Graves[8]研究了喹琳作用后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发现醛脱氢酶(ALDH)和喹啉还原酶2(QR2)在人和小鼠红细胞裂解液中有表达,而在恶性疟原虫内则没有。提示喹啉类药物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疟原虫这两种酶的作用有关,这两种酶可能是喹啉类药物的作用靶点,而体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喹琳类药物可以抑制这两种酶的活性,说明喹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些酶的抑制有关。
应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地对比分析药物作用前后蛋白质表达谱或蛋白质表达丰度的改变,可以提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如Steiner等[9]通过分析抑制素类降胆固醇化合物对小鼠肝脏蛋白质组的影响,从药物治疗前后表达变化的蛋白质中鉴定出HMG.CoA合成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国内有人研究雷米普利延迟相药理性预适应心脏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肌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10]。用雄性Wistar大鼠分为2组,分别用生理盐水(NS组)和雷米普利(lmg/kg)(RAM组)灌胃,24h后冠脉左前降支行30min缺血/2h再灌注。每组各2只大鼠于预处理后24h取心室肌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双向电泳及凝胶染色后,对表达有显著性变化的12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初步鉴定RAM组一种未命名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雷米普利在大鼠整体模型诱导延迟相心脏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一种未命名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关。Mdluli K等[11]用低浓度异烟肼(1mmol/ml,该浓度诱导积累hexacosanoic acid)处理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双向电泳分析MTB的蛋白质表达谱。s甲硫氨酸脉冲标记发现分子量分别为12 000和80 000的蛋白质明显上调。同样条件下用C醋酸标记发现积累的分子量为12 000蛋白质与脂类结合。Ⅱ型FAS系统合成枝菌酸,50个碳原子的脂类的载体是KcpM;AasA可望作为药物开发靶标,因为抑制其功能将导致细菌死亡;伴随着抑制枝菌酸合成,AcpM和KasA被上调,这提示存在某种对枝菌酸的水平作出反应的调控机制。该调控系统可以被用来构建报道菌株,筛选MTB细胞壁关键元件合成的抑制药。
3 药物毒理机制研究
毒理蛋白质组学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在临床前、临床中发现毒性标志物(单一物质或表达谱)以预测或早期发现药物毒性;(2)药物毒理机制的研究。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蛋白质组学在鉴定药物毒理机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更准确地预测药物在人体中所发生的毒性[12]。
通过筛选的先导药物到药物开发的阶段,这一过程包括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及临床试验等步骤。这一过程耗时、又耗资,且常常是有价值的药物寥寥无几。传统毒理学研究通常是将病理与生化技术结合,利用动物实验来评价一个新药的安全性。然而,随着新药开发速度的加快,毒理学家需要借助一些新技术来理解一些药物毒理现象和临床前实验预测。蛋白质组学则可快速通过对药物作用后蛋白质的变化情况,对毒理机制加以认识,从而有效地弥补传统方法中的一些缺陷。Charlwood[13]等研究了庆大霉素作用后的肾脏双向电泳图谱,发现涉及柠檬酸循环,葡糖异生及脂肪酸合成的蛋白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庆大霉素毒性是由于能量产生受阻和线粒体损伤而导致肾脏毒性。蛋白质组学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比较经典的例子是Steiner等[14]对环孢菌素A(CsA)肾毒性机理的研究。比较CsA处理后的鼠肾细胞蛋白质组图谱,发现CsA处理后的图谱中,参与钙结合和转运的钙结合蛋白(calbindin)明显消失,从而解释了使用该药后肾小管钙化的毒性作用。蛋白质组学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比传统的动物实验更为简洁,也更具有说服力。
海马是一个调节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脑组织,近年来研究表明,它在阿片等毒品成瘾机理中也有重要作用[15]。研究海马组织蛋白表达改变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关系,对认识阿片类物质成瘾的机理和发现药物作用的靶标的重要意义。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我们观察到慢性吗啡处理能引起小鼠海马中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呼吸链中的NADH脱氢酶的辅基Fe-s蛋白,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中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和糖酵解关键酶乳酸脱氢酶表达显著地降低。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分析表明,编码这三个蛋白质表达的mRNA含量相应地降低。吗啡慢性处理小鼠海马组织中的ATP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小鼠海马组织中ATP水平,进一步证实慢性吗啡依赖小鼠海马中三个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表达降低。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