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实验教学

2024-06-09

毒理学实验教学(精选12篇)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1

机能实验学是基于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理论, 以实验动物为主, 研究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和药物作用规律的实验科学[1], 是高等医学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过程之一。随着毒理学学科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毒理学在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健康挑战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动物。特别是体内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 最终目的是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 (原型) 外推, 以期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3]。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实验教学内容, 熟悉实验操作方法的同时激励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能动性, 这样的预习与复习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依赖性,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锻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1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涉及的主要问题

1.1 设计性实验教学

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应当是由学生自己选题、实验设计, 使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实验过程的组织实施、受试验条件、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出现虽然是一个好的机能实验设计, 而在实质上演变为普通的实验操作, 从而达不到开设毒理学机能实验的真正目的。

1.2 学生不重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预习

由于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涉及生理、毒理和病理生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通常实验中操作步骤多, 实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因此, 要保证机能实验的成功, 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 在实验操作中遇到问题依赖授课教师的思想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的主要对策

2.1 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要求学生在课前了解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学生要复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因此,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实验操作的依赖性,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每一次实验课结束时能以思考题的形式明确下次实验的具体预习要求, 并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前以书面形式上交实验报告, 将学生完成预习报告的质量纳入课程考核的计分范围,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效果。

2.2 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

医学院校在通常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往往存在实验课授课教师讲得多、指导多等现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下降, 使实验课变成了按教师的步骤进行重复, 这样就完全没有学生的思维创新。因为参与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活动的对象应该是相关专业3~4年级的学生, 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技能, 具备独立设计比较复杂的毒理学机能实验的能力。为了使学生通过毒理学机能实验课程的学习, 将理论课的知识能够融汇贯通并能灵活应用, 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设计和操作者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因此, 让学生成为实验的独立设计者,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初步体验将来的科学研究过程, 建立从立题、实验设计、开题论证、实验实施、资料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分析、结论到撰写完成实验论文的实验教学模式。

2.3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动手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力争做到人人动手的课堂教学效果。涉及动物实验, 目前普遍存在部分同学有胆怯心理, 不愿意或者不敢抓取实验动物, 特别是部分女学生。实验动物是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工具, 因此要强化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教师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包括标准化实验动物的选择、随机分组及编号、染毒过程及观察、处死、内脏或器官的获取及匀浆制备和镜检等, 真正达到独立、规范、精细的实验操作水平, 使毒理学机能实验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3学习目标与要求

在3R原则的指导下, 尽可能在同一实验动物体上观察生理改变、药理学指标及生物体暴露某一化学物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效应, 如暴露外源化学物后正常生物体发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损害, 使医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效应、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征, 以期逐渐形成从形态到机能、从动物模型到医学实践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进入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洁, 安刚, 王建春, 等.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5) :503.

[2]谢斌, 丁玉峰.毒理学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07, 26 (10) :186-187.

[3]王心如.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2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产生了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传统的毒理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本文从教学、实验、实践三个方面对生态毒理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等能力,并且优化了期末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成绩水平,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毒理学教学新模式。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创新;PBL模式;教学改革

生态毒理学是毒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是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以及各种不良生态因子暴露对生命系统产生毒性效应,以及生命系统反馈解毒与适应进化及其机理与调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等活动强度持续增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新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间的交互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为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在高校中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深入开展生态毒理学以及相关研究,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生态毒理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学等学科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渗透到生态毒理学的各个领域,生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对单一有害物质生态效应的研究向多种有害物质的联合生态效应研究发展;由高浓度有毒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研究向低剂量毒物的长期暴露的慢性毒性作用的研究发展;由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个体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向有毒物质对生物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毒理学作用研究发展[2]。

面对生态毒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毒理学的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学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强,在生态毒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我们以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实验条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对如何开展好生态毒理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1.1精选教材,广泛参考相关资料

目前,国内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著作不多,主要有:周启星等主编的《生态毒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史志城等编写的《生态毒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孟紫强主编的《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孟紫强主编的《生态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以及赵园等编译的《生态毒理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等。而国外该领域方面的专著已有很多,如《Principle of Ecotoxicology》(C.H.Walker,2001)、《Fundamentals of Ecotoxicology》(M.C.Newman,2003)、《Ecotoxicology: Ecological Fundamentals, Chemical Expos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G.Schüürman, 1998)、《Ecotoxicology of Organic Contaminants》(E.Bacci, 1994)、《Ecotoxicology: The Study of Pollutants in Ecosystems》(F.Moriarty, 1999)等。每种教材都会有其侧重点与优缺点,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文教材作为主要教学用书,进行重点讲解,再以其他教材以及外文专著作为教学辅助参考书[3]。此外,生态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等著作也可以作为推荐的辅助参考读物。

1.2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思考为什么,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被抑制[4]。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循序渐进,长期训练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5]。PBL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对某个案例(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激发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使问题解决过程有计划进行。在教学中,通过PBL方法的引入,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创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更深层次上,PBL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6],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1.3立足学科前沿,开展课堂讨论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新技术的发展,对毒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提倡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立足学科前沿,阅读最新文献,可以使学生生在学习毒理学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吸收先进的毒理学观念,以求日后能够在毒理学领域很好的应用和发展[7]。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术思想获得更好的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掌握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进展。

二、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8]。它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9]。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当前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存在内容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应用联系少、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根据生态毒理学的课程特点,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结构的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实验,例如蚕豆根尖微核测试实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实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实验、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金鱼急性毒性实验、大鼠慢性毒性实验、斑马鱼胚胎发育实验、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实验、凋亡细胞DNA含量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实验、DNA修复合成实验、基因芯片技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使得学生对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例如烧杯水生微宇宙实验、蓄积毒性实验等,也可以将若干个小实验串在一起,设计成一个相对综合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实验的特点和前后实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会如何用多个实验手段解决一个研究课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10]。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1]。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同当下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紧密联系的实验,如三聚氰胺、廋肉精等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实验、一些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实验研究等。使学生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先进行预习实验,写预习报告书,课上教师讲解实验操作要点,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生态毒理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首先通过查询文献资料,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讨论,并写出实验报告[4]。实验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从旁协助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而且通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课外实践调查调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12]。例如,组织学生到一些“癌症村”,“女儿国”去考察调研,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深刻的理解了化学污染物如何污染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并进入人体,对人体机体造成损伤,导致“三致效应”和遗传疾病,从而使学生明白所学课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进行攻关。例如,针对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新型污染物,我们组织学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攻关,开展了某些新型污染物暴露对大鼠毒性效应的研究,已有成果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13,14]。

四、完善考核方式,客观综合评价学生水平

成绩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5]。建议将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以及平时表现成绩(包括课上讨论、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实践和参与科研活动等情况)均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作为学生的期末最终成绩,用以综合衡量学生真实水平。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改革是一项动态的课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也需不断调整,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启星, 孔繁翔, 朱琳.生态毒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2]孟紫强.生态毒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陈海燕, 祖艳群,李元.环境生态学教学方法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1:13-15.[4]陈庆,牛玉杰,郭亚宁,等.毒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331-334.[5]柯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8):706.[6]沈彤,徐德祥,王取南,等.毒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

医学,2011,32(1):100-101.[7]张文娟,姚朗,郑莉.在实践中促进现代毒理学基础教学的发展[J].医学研究

杂志,2010,39(8):129-130.[8]王安,安飞云,钟才高,等.提高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7(3):300-301.

[9]熊爱华, 肖昕.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

教育版), 2003,10(5):517-518.[10]汪雪雁,付瑞燕,薛秀恒.浅谈农林院校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

学研究,2010,(3):104.[11]刘丽,任呈强,易锋,等.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89-90,114.

[12]陈吉轩.课外实践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9(8): 770-772.[13]鲁越,冀秀玲,薛赛瑜,等.BDE-47对脑发育期大鼠甲状腺激素内稳态及

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5):6-10.[14]李琳,谢琳琳,冀秀玲,等.六溴环十二烷单一及与多溴联苯醚复合暴露对

发育期大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已录用.[15]计红芳,张令文,胡梁斌,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

浅谈食品毒理学教学的若干体会 篇3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应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是检验和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方方面面[1]。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的形势需要,2002 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于2007 年首次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本文在结合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若干心得体会,期待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建立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需要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和认识各种毒理作用的本质[2];要透彻领会食品毒理学的精髓,必需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课后,同学反馈说该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记忆,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新的概念和原理恰当处置于已有的结构体系之中。此外,在“食品毒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与动物医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动物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若能从学科间的联系入手,讲解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就会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由浅入深的阶梯式教学规律,我们采用的是本校孙震教授主编的《简明食品毒理学》,兼顾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指导;为了使一些爱好者更加透彻掌握理论概念,我们还选用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建科博士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食品类)《食品毒理学》,该教材在系统介绍“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基本反映了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的新进展。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国内外重大中毒事件的分析,如奶粉中三聚氰胺、苏丹红的毒理学相关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为了充实食品毒理学实验教材,笔者查阅文献、自编教案,将复杂深奥的原理浓缩、提炼、归纳,进而将其融合到课程中,着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等方面,起到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2 专题科研教学法

教材中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教材上只是泛泛的讲了一些方法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学生印象不深;而毒理学的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又必须结合细胞及整体组织水平的试验结果才能对物质的毒理学特性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及判断。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设置了一个专题:地沟油食品是否有害健康。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并注意相关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强调文献中科学研究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作演讲,老师根据演讲内容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及科研素质,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表述形象。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以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自信心稍显不足,研究思维也不够科学,这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多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我们课题组就吸纳了一些本科生参与到大学生研究创新计划,并准备在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该方面的工作。

3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的严密性是影响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质量和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教学2 大部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2、3]。

3.1 实验课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除了教师讲解、板书示范外,还融合了挂图、照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大大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解释不清的教学难题,使整个实验过程变得轻松,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一些很重要的长期性实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凡是抽象不易被理解接受的,尽量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视频的优势使实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授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时,开始学生们纪律比较混乱,觉得小白鼠比较好玩,当说到它对毕业后今后从事药品检验有很重大的实用价值时及录像示教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且在实验中,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避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老套教学。

3.2 实习教学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们主动联系无锡市动植物检疫局、无锡市疾控中心,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技术的各个环节操作,达到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丰富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 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彦波,韩剑众.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 (12): 95-97.

[3]安广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8,6(2): 60-61.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4

1 选择性整合法医毒理学与法医毒物分析实验课程

通过对在校学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及毕业生的回访发现, 学生不能将法医毒理学与法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检案中, 存在学与用脱节的窘迫现状。法医毒理学与法医毒物分析是两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 都是与毒物相关的学科[3]。前者侧重中毒机理、临床症状和尸体所见, 而后者着重毒物的萃取方法和定性定量分析, 两门课同步进行, 紧密衔接, 可使学生系统了解一般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工作。如果将两门课程完全分开教学, 会造成学生不能将法医毒理学知识与法医毒物分析知识有效结合, 弱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我们根据法医毒理学与法医毒物分析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选择性地整合了部分法医毒理学与法医毒物分析实验课程, 使学生在法医毒理学的基础性实验中掌握常见毒物的性状、毒理作用、中毒性病变、毒物化验检材的提取、保存、送检等基本技能, 在法医毒物分析的基础性实验中掌握各种化学器皿、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常规毒物的检验方法, 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在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中, 以实际案例为基础, 通过皮肤接触毒物、吸入毒物、胃内给毒、静脉注入毒物等多种染毒方式建立动物模型, 然后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死亡时间, 记录毒物中毒剂量, 动物死亡后解剖动物, 提取中毒检材, 萃取毒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动物实验, 学生系统掌握了毒物的毒理作用、中毒的临床表现、中毒检材的收集、毒物的提取及定量定性分析技术, 拓展了法医毒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更加接近实际的法医检案工作。

2 案例式与PBL两种教学方法联合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但约束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忽视了学生实际处理案例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问题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ming, PBL) 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互相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由此说明, 实际教学中, 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础实验中, 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示教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法医毒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在综合性、设计性试验中, 我们联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在实验课前1周, 带教老师先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8人, 每组指定一名组长, 实行小组管理模式, 每两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课前先从教学实践基地或教学案例库中选取教学案例, 并将全部的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案情。2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案例资料、钻研教材、查阅文献、咨询专业教师等途径, 全面掌握案件信息, 获取并分享与实验有关的各种信息, 分组讨论, 假设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实验方法。3实验阶段: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按拟定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 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请教指导老师予以解决。4归纳总结: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 课后各组间分组讨论, 总结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结果, 解释实验现象, 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 总结实验的重点、难点, 指出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对讨论结果给予客观评价。

案例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 案例式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PBL教学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方法联合运用,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效果良好。

3 改革考核模式, 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机制

实验考核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为了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以上能力, 我们对考核方式加以改革, 将以往只注重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方式拓展为关心创新意识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过程考核方式。通过试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通过基础性实验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规范;通过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的逻辑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通过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出现问题后的原因分析、结果讨论、方法改进等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课程内容相关有用程度、学生对课程总体满意程度等。通过完善考核制度, 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亦能全面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 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6]。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刻智, 胡芸, 董缪武, 等.法医毒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8) :123-124.

[2]韩少平, 邢景军, 朱少华, 等.《法医毒理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9) :934-936.

[3]周亦武, 丁杨, 段祎杰, 等.关于推进《法医毒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3 (6) :522-525.

[4]李慧方洁, 刘清, 李树华, 等.PBL教学模式下法医毒物分析与法医毒理学阶段性合并实验教学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2) :173-174.

[5]陈新山.论法医现场学及加强法医现场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 30 (2) :229-230.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5

学习能力一般的特点。医学专业的知识点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因此部分医学高职学生反映掌握医学知识较为费力。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护理学专业课,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它与其他护理课程联系紧密,在临床护理的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2],同时在护理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值。如果学生无法熟悉掌握该课程知识,将影响其今后的其他课程学习、护士资格考试和临床工作,故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是由教师组织和学生配合,以护理某一情景病例为内容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已实施了两个学期,教学效果良好,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8名学生实施情景教学法, 2017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两个班级共116名学生实施普通教学法。

心理学与物理学结合的教学尝试 篇6

关键词 心理学 物理教学 需要与动机 情感与意志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Attempt to Combine Psychology and Physics

HUANG Guie

(Quanzhou Anjiahui Middle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100)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alking about the need and motivation to study physics; training concept formation, memory and other thinking; attention to emotions and the will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three aspects. Emphasis 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isolated,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e most essentia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sychology, and teaching of learn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psychology; physic teaching; needs and motivation; emotion and will

笔者从2012年7月份开始自学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教程,在对心理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系统掌握之后,发现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物理教学,也是大有裨益。以往物理教学或许更多地强调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而最本质的应该是学习理念的教学。以下是心理学相关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1 唤起并调整学习物理的需要与动机

包括物理学习在内的各种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一种行为。而动机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展开高中物理教学的前期,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需要和学习动机,才能长久维持以后的学习。

心理学中提及,人都有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先辈很早从这些角度,来唤起后辈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典型的有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多位专家束手无策,后来请来了电机科学家斯坦敏茨。他一阵忙碌后,最后在电机旁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吩咐说:“打开电机,把此处的线圈减少16匝。”工程师们照办了,电机果然运转正常。但有人为1万美金的酬金质疑。斯坦敏茨莞尔一笑,随即在付款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粉笔画一条线,值1美元。知道在哪画线,值999美元。”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类似学习能获得奖励的例子,我们似乎太过于强调学习物理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了。而忘了培养学生的这么一种学习动机:你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就是你学习的目的,也是你获得的最好的奖励。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奖赏”,形成学习物理强有力的内在动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留心教育契机,善用物理学史的人文意义,调整学习物理的外在动机,唤起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提供积极而持久的动力。

2 培养概念形成、记忆等思维

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形成“知识本身就是奖赏”的观念,就为学习物理产生了最有力的内在动机。而后更进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相关思维。

(1)概念以及概念形成。在刚刚开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也要注重有梯度地对概念展开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教学。

(2)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可分为五种:一是形象记忆,二是情景记忆,三是情绪记忆,四是语义记忆,五是动作记忆。对某一项知识的记忆过程中,如果同时涉及到以上五种内容,则对这一知识的记忆效果就特别好。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知识的呈现尽量包含以上五种内容。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特征的探究中,当学生猜想这种运动可能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在教学中,笔者就设置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

以黑板为背景,一学生手持竖的直尺,一学生持一小钢球,在靠近直尺的零刻度处,另一学生手持数码相机,调到“自动快速连拍10帧/秒”一档。当学生长按快门后,再释放钢球。钢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可以通过直尺的刻度得到。把拍到的照片用数据线传到电脑,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当场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的运动规律。这个教学片段中,全体学生关注部分学生操作实验,再集体参与实验数据的处理,整个过程,涉及形象记忆,情景记忆,动作记忆,对眼见为实的数据处理后,通过解释得出结论,又包含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通过以后的反馈得知:这样涉及多种记忆的教学,对记忆和理解知识,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让学生从遗忘规律中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做到及时复习。反复复习。

3 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与意志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因为理智感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索知识奥秘有积极作用,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用时机,要给理智感存在和成长的空间。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必然要介绍到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名言“我爱柏拉图,我更爱真理”就是理智感的代言。而另一位具有怀疑精神的代表、继亚里士多德两千年后的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在课堂上,介绍亚里士多德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时候,有个学生当场接话:但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的。作为老师,既要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和总结历史的敏锐态度,也要科学、公正地分析在那个年代中,亚里士多德在各个学术领域中,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

通常生活中的意志指的是毅力或顽强性,这只是意志品质中的一种。心理学中对意志的定义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也是学好物理必须具备的心理过程。关于意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进行一次次的实践,对得失有科学、积极的分析和修正,就是不断完善意志的一个过程。在提高意志的过程中,法拉第这一位“草根物理学家”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种种壮举,值得师生一起沉醉其中。

在综合心理学部分知识于物理教学的一年里,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及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显得更有方向性,也更具科学性。学生在合理动机的推动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并运用科学的思维,不断达到新的高度的同时,情感和意志也得到重视和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摸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俊,刘儒德,贾玲.反馈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7

1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动物毒理学实验中体内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动物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获得外源化合物的毒性作用特点、剂量 - 反应关系、毒作用机制等资料; 因此,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之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染毒途径、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方法是十分必要的[2]。具体内容包括: 1) 健康动物的选择。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实验的结果正确与否有直接的影响,学生需学会从多个指标判断动物是否健康。2) 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因动物种属不同,性别鉴定法各有不同,学生需掌握常用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犬、猫以及大动物的性别鉴定方法。3) 实验动物的编号和标记。常用方法有染色法、耳缘孔口法、烙印法和号牌法。4) 实验动物的分组。为减少动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将动物按统计学原理随机分组,学生应掌握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两种方法。5)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法。根据实验动物及实验需要的不同,学生需掌握多种被毛去除方法,如剪毛、拔毛、剃毛、脱毛等。6) 实验动物的染毒途径和方法。学生需熟练掌握各种染毒途径和方法,如经口染毒的灌胃、饲喂方法; 经呼吸道染毒的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方法; 经注射途径染毒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方法。7)实验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各种动物材料的采血、血清与血细胞的分离、尿液收集、组织匀浆的制备都是毒理学实验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操作技术,需熟练掌握。8)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根据实验动物以及实验需要的不同,学生需掌握颈椎脱臼法、空气栓塞法、药物致死法等常用处死方法。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教师示范与学生自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反复讲解和示范,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促使每个学生通过多看多练,都能达到独立、正规、准确的操作水平,使实验课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目的。

2 实验内容的更新及扩充

随着动物毒理学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也不断出现,一些相应的法规标准被制定或修订。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将新的方法和技术传授给学生[3]。动物毒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开设了验证性实验及综合设计性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比如急性毒性实验LD50的测定、精子畸形实验、骨髓微核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毒理学经典实验的内容和方法。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多种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并相互渗透的一种实验形式。本课程开设的综合设计实验,是给学生设计一个课题,比如“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独立写出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实验试剂的种类和用量、相关实验器材及设备、实验方法的设计与步骤。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后,学生再开展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此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拓展思路并独立思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成绩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督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措施[4]。以往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与实验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联系较少,会出现少数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并不能真实全面地衡量学生实际的实验水平; 因此,在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逐步完善了实验考核的评价体系。其中实验过程操作( 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中意外状况的应对情况、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占实验总成绩的30% ,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40% 。把实验操作过程纳为考核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做到使实验报告实事求是、数据可靠、格式规范、分析得当、结论正确,这能够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勤于思考、综合分析,并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通过期末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可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考核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拉开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全面评价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与时代接轨,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

在以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毒理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保障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文明科研应有的做法。实验动物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动物福利观念,善待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福利的核心内容是“3R”原则,即在动物实验中遵守减少( Reduction) 、替代( Replacement)和优化( Refinement) 的原则。国家科技部在《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中指出: 替代原则指使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或不使用活着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利用各种体外技术和方法来达到与动物实验相同的目的; 减少原则是指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则应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 优化原则是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损伤,减轻动物痛苦和应激反应,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实验动物福利不仅是人们对实验动物的态度,更是对实验动物实施保护的具体体现。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动物福利管理体系,并颁布了许多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我国实验动物福利法制化管理方面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为其以后从事科学及研究工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也是形成生命伦理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在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倡导和遵循“3R”原则,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在每次动物实验前,应当做好实验设计的优化,尽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同时也有义务培养学生实验动物福利观念,尽可能减轻实验动物所承受的痛苦,使动物毒理学研究与人类道德文明和谐发展。

动物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学生普遍反映良好,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和探讨,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精神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动物毒理学实验是动物毒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改革中,通过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新实验内容、完善实验考核体系、加强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验技能,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建忠.动物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唐焕文.毒理学基础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李煌元,陈华,朱建林,等.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环节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162-164.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8

关键词: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 (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同时具备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1]。主要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应用一系列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研究外来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和中毒治疗, 同时对其毒性作用进行科学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是预防类专业以及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科学实验, 尤其是动物实验在毒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验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2]。如何使学生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掌握实验技能, 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 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对现有的毒理学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以往的毒理学实验教学中, 往往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不强, 造成学生的一些错误思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积极性不强, 认为学习实验知识与实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 没有什么帮助。学生被动的接受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 导致实验课教学仍然显得枯燥无味, 学生兴趣不大, 而且对于一些毒理学的概念和实验原理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性与盲目性, 直接导致了实验的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老师。这方面来说, 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等一系列实验室, 并安排老师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演示, 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前, 同时对学生强调毒理学实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一些实例来说明。比如从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欧洲的“反应停”事件中明白对于药品的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 以及不久前发生在我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所引起的轩然大波等例子, 使学生感受到毒理学实验评价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教研室的科研活动, 将科研的成果应用于教学, 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2、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和预实验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 在每次实验课前均进行多次预实验准备并对实验课进行试讲, 认真做好预实验记录和试讲记录, 邀请全部任课教师以及实验中心教师均参与其中, 共同讨论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并就试剂配制、实验器材准备等实验准备方面交流意见, 尽量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这样才能在实验课过程中做到决无疏漏、有条不紊, 保证实验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同时, 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的过程中来, 比如一些受试药物的配制以及实验动物的前期给药等, 并在此过程对学生提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对即将进行的实验课进行预习, 充分的做好理论知识的储备, 从而使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兴趣。

3、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做到“人人动手”。在涉及动物实验的实验课中, 普遍都有少部分同学存在胆怯心理, 不敢抓取实验动物, 但是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的主要实验方法, 所以进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比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染毒方法以及生物材料的采集与制备等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在课堂上采取学生自练与老师示教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反复的讲解和示范, 耐心的鼓励大家通过多看多练、循序渐进, 并且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要求学生都能达到独立、正规、准确的操作水平, 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以及各种染毒方法 (如灌胃染毒、腹腔注射染毒和尾静脉注射染毒等) 和生物材料的采集方法 (如脏器系数的计算、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和摘眼球采血等) , 使实验课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预期目的。

法的实践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培养目标, 改变灌输式讲课, 引导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 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进了“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 (即PBL教学法) , 实行了“问题解决”或“问题定向”的学习, 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实验小组, 告诉学生下次实验的内容和目的, 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自己设计操作步骤。例如, 在进行一般急性毒性实验 (L D 5 0测定实验) 时, 预先告诉学生所用的受试物及其毒性, 然后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确定其染毒途径、染毒剂量、组别的设计、观察指标及质量控制等, 并要求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可行性分析, 教师做为指导者, 认为其实验可行后批准学生正式实施。在此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教学-学习, 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操作能力, 而作为“支持者”的指导教师, 不进行系统地讲授, 主要实行个别指导。“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不仅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而且也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中,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而教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方式, 仅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 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此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记忆更深刻。

5、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作为一种有效的实验形式, 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多种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结合分析、归纳并相互渗透的[3]。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 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合毒理学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点, 在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我们尝试开设综合性毒理实验, 通过给学生指定一个小课题, 比如“小鼠骨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 收集相关资料, 独立写出综合性设计方案, 并且按照目的、立题依据、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受试物剂量的设计与分组、相关实验器材及设备、实验方法的设计与步骤 (受试物染毒途径、染毒方式的选择及依据等) 、预期结果及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措施、附参考文献的格式撰写。指导老师对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后, 学生根据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再开展预实验和正式实验,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师生的互动性, 更有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创新思维和主动性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 结合本专业的特色, 从实际工作出发, 我们尝试将毒理学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实验内容集中, 开设整套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性实验, 并且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参与到整个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来, 使学生熟悉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流程, 增强了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6、改进实验课考核方式

长期以来, 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 教师常常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判定成绩, 在反映学生实验做得好坏、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方面极其有限。而且, 存在一部分实验报告照抄实验教材, 有的学生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却能写出较好的实验报告等不良情况[4], 针对此, 为了全面衡量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实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将有助于拉开学生实验水平高与低的差距, 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采取平时成绩30%+实验报告30%+实验考核40%的方式进行实验考核成绩的计算。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课前预习情况、实验态度以及对已完成的实验的结果分析与总结等。实验报告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动手操作, 并填写自己的实验结果, 要总结实验结果、存在问题及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将最后一次实验内容作为实验考核进行评分,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并且设计实验, 撰写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受试物剂量的设计与分组、实验方法与步骤、注意事项等, 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老师听取学生行评分。这样建立的学生实验成绩考核制度, 符合实验教学的特点,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重视实验的主观能动性, 显著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张玉媛, 王春华, 王允等.《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 (2) :164-166.

[3]李妍, 黄志明.木瓜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关于食品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构思[J].肇庆学院学报.2006;27 (5) :36-38.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9

教学过程中,《食品毒理学》是一门与医学科学紧密联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3]。然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与医学科学专业相差甚远,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活的实验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和兔子等),而大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尾静脉和兔耳缘静脉注射等基本实验技能就更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这些技能作保证,诸如“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源化学物半数致死量测定”等毒理学实验就无法开展。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收效明显。

1 培养学习兴趣,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食品毒理学》(包括实验课)与食品贮藏、加工及检验等食品类传统课程有明显差异,且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习困难较大,且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4]。同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特别是实验课程,经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特别是其实验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课堂上,通过列举新近国内外、特别是人们周围的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蒙牛OMP事件”、“氢化植物油安全性评估启动”等,进一步阐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的核心”三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强调了食品毒理学特别是毒理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讲授中,以“人与食品”这一相互关系为线索,适当穿插、普及一些医学常识,并通过音像、视频资料以及实地参观相关实验室,使学生了解实验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

同时,学院领导对该门课程也十分重视,对课时结构作了相应调整,课时数由以前的32课时调整为48课时,其中实验课时从9课时提高至15课时,内容也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过渡,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技能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最基本的实验,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染毒方法以及生物材料的采集与制备等,是完成毒理学实验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干预过多,学生的动手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实践教学极为不利[5]。

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同学们实验技能,才能完成好毒理学课程实验[6,7,8]。而对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都掌握动物实验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通过自愿报名和班级推荐,选出10名左右对动物实验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专门对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基本掌握抓取动物的正确手法、动物染毒(如灌胃和注射)方法、生物材料的采集(如小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等基本实验技能。正式实验时,再将这些同学分散到各小组,带领和指导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实践教学的改进,尽管期间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解决了部分教师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很大一部分会涉及动物实验),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可以说是师生共赢、教学科研共赢。

3 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验项目

传统的毒理学实验多数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内容及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结果一目了然。但全部采用这种实验教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对实践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调整后的实验内容安排上,由3个传统的验证性实验、1个应用型实验和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验证性实验依旧为毒理学经典基础性实验:急性经口LD50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应用型实验为“家兔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及解救”;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不同外源化学物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要求同学们自行选取感兴趣的、与食品相关的外源化学物质通过灌喂小鼠,测定动物血浆转氨酶活性变化,并分析该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损害。

实验项目的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深其对“实验”在食品毒理学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同学们熟悉、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了解经典实验的相关内容及毒理学意义;应用型实验是在掌握一定基础实验后对解决毒理学实际问题的探索[9,10];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分组(4~6人/组)完成非特定外源化学物毒性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该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用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种类、可能引起动物中毒的剂量(既能引发明显的中毒症状和特征性生物学标志的改变,又不能导致动物死亡),并能够熟练进行实验动物灌胃、采血及其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通过上述实验的逐级训练,特别是综合性设计实验,不但可以使大部分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般毒理学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初步毒理学试验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 完善考核制度,突出实验成绩

要圆满完成上述实验,需学生付出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增加实验成绩在期末课程成绩的权重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由20%提高至30%,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完成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实验课成绩从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和考勤等几方面进行评分。

课程实验成绩的考核重在过程而非结论,这一原则始终贯穿在实验考核中。针对部分学生缺课、不认真完成实验和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采取了严格的实验课程管理办法:成绩考核方面如无故缺席实验课1次以上,实验成绩取消;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有无重大操作失误;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原理和现象的讨论分析进行综合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实验,而实验结果误差多少不重要,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其对毒理学实验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完全认可。

5 结语

实践证明,《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没有穷尽的,目前仅是作了一些探索,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1]。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摘要:针对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与“学”之间的一些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措施,包括:培养学习兴趣,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技能;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验项目;完善考核制度,突出实验成绩等内容,以期为改进实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严卫星,丁晓雯.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汪雪雁,付瑞燕,薛秀恒.浅谈农林院校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3):104-106.

[3]王安,安飞云,钟才高.提高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300-301.

[4]吴又桐,杨杏芬,黄俊明,等.25所毒理学实验室设施及设备资源调查报告[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4):222-224.

[5]宋正蕊,王金勇,季守莲,等.改进《毒理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体会[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8(2):81-83.

[6]袁旭,阮长青,张清荣.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5(18):84-85.

[7]王彦波,韩剑众.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2):95-97.

[8]邵美丽,刘宁,徐渐,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62-64.

[9]计红芳,张令文,胡梁斌,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2):67-68.

[10]张海晖,段玉清,张红印,等.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1):147.

毒理学实验教学 篇10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问卷从动物伦理及学生的实验心理出发, 对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和金山学院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2.调查方法和内容。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金山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放问卷58份, 回收55份;食品科学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82份, 回收82份。共140份, 回收137份, 总体回收率为97.8%) 。调查内容包括动物实验相关经验、对动物实验的看法、实验压力和如何对待受试动物等。

二、结果分析

1.动物实验相关经验调查。

受访的同学中, 大多人都只看过家禽屠宰, 未亲手做过家禽屠宰, 亲手做过屠宰的仅为13.87%。随访中, 我们了解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烹饪的简化是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少的主要原因, 同时缺少解剖相关经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造成了影响。

2.屠宰经历对学生实验心态的影响。

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医学、动物学专业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未接触过活体动物学实验, 缺乏相关的实验经验, 数据中显示经历过屠宰或解剖的学生, 再次接触到相关实验, 大多数同学能保持心态平和, 只有26%的学生出现心理压力。相比之下, 缺乏相关屠宰经验的学生有68%存在心理压力, 因此, 具备实验经验对缓释实验压力有较明显的作用。

观看屠宰及解剖教学视频是目前高校进行教学预习的主要手段, 为进一步研究观看教学屠宰视频是否能减轻学生实验的心理压力, 我们通过调查, 分析了教学预习视频对学生实验心理压力的缓释程度。结果表明:是否看过屠宰视频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不大, 有压力的学生比例都保持在70%左右, 起不到较好的缓释作用。

3.学生对动物实验的看法。

被调查学生中的大多数人 (64.23%) 不反对动物实验, 反对动物实验的人数为35.77%, 其中89.80%的学生认为动物实验残忍是无法接受的主要原因。另外, 目前使用较多的实验动物是鼠类[2], 这可能也是学生抗拒动物实验的内在因素。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出, 不反对动物实验的人数较多, 但这些学生中仍存在着对实验动物实验痛苦、实验动物福利和相关动物实验原则等方面的疑问。因此, 对学生宣讲实验技巧、动物福利和动物价值观等, 对学生明确动物实验目的和树立正确生物伦理观有积极作用。

4.学生对待受试动物的心态情况。

毒理动物实验中, 实验人员的心态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经过问卷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动物实验带来的压力, 这一比例占了总人数的71.53%。有研究人员认为, 在动物实验中学生对动物有几种不同的心理:一是好奇心理;二是恐惧心理;三是同情心理;四是宠爱心理, 尤其女生的心理波动更为明显[3]。再者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动物实验残忍和恶心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这与学生没有家禽宰杀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有63.50%学生认为处死解剖是实验中最恐惧的, 可以独立完成实验的人数仅占13.14%, 虽然经过老师讲解示范后该数值上升至33.58%, 但仍有超过60%的学生不敢动手操作。因此找寻一种处死解剖相对缓和的方法是解决实验过程中恐惧的关键。

5.性别对学生实验心态的影响。

经过数据比较后, 我们发现性别因素对实验心态有较大影响, 83%的女生都对动物实验存在心理压力, 而相比之下, 男生在这方面则好得多, 比例不到一半。因此设法克服女生在实验中胆小的天性是解决学生实验心态的一大重点, 也是一难点。

6.学生对动物实验预备措施的看法。

心理压力指的是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性生理反应的身心紧张状态[4]。由调查结果可知, 先前预习和开展实验动物默哀对实验心理压力的缓解起不到较好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前动物默哀只是作秀形式, 对实验动物最终的结局无法改变, 少数学生 (28.46%) 认为观看影片等实验前预习有造成心理紧张的倾向。实验前告知实验动物来源信息, 对缓解担忧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仅42.56%的学生认为有用处, 36.50%的学生认为无效, 这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压力大多来自学生认为实验过程残忍。通过此项调查可以得出, 单纯通过心理引导的方式无法舒缓学生对动物实验的心理压力, 应配合其他教学手段进行。

7.实验人员对动物实验与考试成绩取舍的看法。

将毒理学动物实验与最终成绩相挂钩, 经过调查后发现, 84.67%学生会因为成绩而进行动物实验, 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 57.66%的学生会选择触碰、抓、捏等相对简单且较为缓和的实验步骤, 43.07%的学生接受处死解剖小白鼠。从数据中显示, 实验成绩对实验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实验成绩是一种学习需要, 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应激, 得到的结果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5]。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调查综合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缺少动物相关解剖经验, 对学生进行动物实验操作时心理压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2.实验操作过程的血腥残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3.现行的实验前默哀及实验预习对学生恐惧心理的消除影响不显著。

4.成绩对顺利开展动物实验具有较大的驱动力。

因此, 动物实验心理是影响实验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 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过程中的心理恐惧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 我们应当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 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同时, 找寻心理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尝试并通过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实验的热情, 从源头上消除学生对动物实验的抵触和恐惧心理, 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将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深入进行研究, 采用增加学时或改用动物模型替代等方式, 找出解决方式, 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使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秦红, 詹月华.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首都公共卫生, 2012, 6 (3) :103-104.

[2]范道宠, 史红, 范玉爱, 等.2003-2004年湖北省实验动物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C].第四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 2004:21-24

[3]贺彩菊, 李少玲.重视外科动物实验课前准备——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 (14) :125-126.

[4]梁宝勇.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90-02

生理学实验课是基础医学课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多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探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学实验对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术及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生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验证生理学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生理学实验教学这一环节对于整个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利用生理学实验课的特点与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对生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证

带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生理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名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如在动物麻醉时,必须强调要严格控制麻醉剂量和麻醉深度,过深或过浅都将严重影响实验结果〔2〕。可结合麻醉失败的例子提醒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一定要以认真、严谨、仔细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乃至危及生命。进行科研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作风,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生理学实验中不要一味强调应产生怎样的实验结果,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如果在实验中出现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结果,应引领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3〕

生理学实验大部分由各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以便顺利完成实验。所以,上实验课时带习教师必须反复向学生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分工明确,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以上措施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2灵活多样的前期培训是实验课顺利进行的必要准备

生理实验课是医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真正面对活体实验动物的实验课程,许多带习教师都强调,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操作,不能依赖带习教师完成实验。可是在实验操作中有很多的手术操作,例如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等都是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如果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就进行正式的动物实验,要求学生在带习教师的讲解和示教之后,就能记住所有的操作步骤及要点并进行操作,难度确实是太大了。何况每一节生理学实验课本身的内容较多,而且时间有限,如果带习教师对学生不进行帮助,完全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实验,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其实产生这样的矛盾,究其原因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不是很合理。如我们上第一次生理学实验课,做的是“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虽然学生在操作之前,带习教师已经示教了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并且详细讲述了操作的要领、技巧、重点强调了注意事项,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蟾蜍时,都十分胆怯,仅在“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这一步就花了很长时间〔4〕。第一次实验就要求学生进行很多手术操作,而之前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操作时都十分小心、谨慎,结果实验所用时间远远超出了实验课给定的课时。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急于完成各项实验项目,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操作过程中也忽视了许多细节,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例如:用中指和大拇指握持眼科剪。最后,在带习教师的催促下仓促结束实验。这样的实验课安排对于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若要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在上正式的活体动物实验课之前,进行专门的前期培训。在前期培训中可以介绍常用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中常用的动物及其主要解剖结构、手术操作、仪器的连接、注意事项等,并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5〕。在前期培训中,学生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和掌握手术操作上,在正式实验时就明白该如何正确操作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带习教师示教的时间,学生也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地完成实验。前期培训应结合不同的实验、不同的实验动物、不同的操作特点来设置,穿插于每一次活体实验课前,以保持其指导性和连续性。而前期培训课时的长短、授课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不同院校、不同课程及不同课时进程灵活设置。

3充分发挥视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是改善实验课授课环境和提高授课效率的必须

视频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中非常普及的教学手段,在生理实验课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上实验课时首先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对实验进行详细的讲解,尤其是实验步骤及方法。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6〕

以往高校教师在生理实验课中开设新实验,大部分采用带习教师先做示教,随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和示教的不可重复性等因素,对一些特别重要的操作,有些学生不能清楚地观看到。针对上述情形,我们用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拍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录制实验结果,对所拍的内容进行编辑、剪辑、配音,制成视频和网络教学资料,为改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条件。利用该视频,可以改变以往先由教师示教,再由学生动手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且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可以反复使用,更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7〕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带习教师应在实验桌旁进行监督指导,但绝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实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实验完成后,带习教师一定要作实验小结,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正确的结论;带习教师还应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进行纠正和强调;并适当引导学生把实验结果与临床问题联系在一起,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生理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生理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勤思考、多动手,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从长远来看,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进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大大提升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秦晓群,邓汉武,邓恭华,等.机能实验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1.

2张洁,沈字玲.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医学生素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523-2524.

3陈克敏.实验生理科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

4范少光.人体生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

5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26-227.

6范淑红.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17(3):156N157.

7舒静纹.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49-151.

兽医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1 基本思路

兽医毒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与临床、生产和科研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其理论是通过动物实验而深化和建立起来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①因此, 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应以实践为导向, 实践和理论相互穿插;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 让学生通过实践及时验证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2 教学设计

2.1 理论教学

2.1.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相比其他兽医专业的基础学科, 兽医毒理学的内容繁杂, 涉及面广,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把握不住重点, 找不到规律, 时间和精力花费很多却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兽医毒理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尝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授课过程中先以案例教学方式引出相关知识点, 这样将课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既能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书本知识能够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 做到学以致用, 还能保证相关毒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同时, 由于兽医毒理学内容涉及到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综合性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穿插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注重多学科的融合,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更为深入, 研究方法也日新月异,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毒理学知识, 并适当地引入一些英文原版的解释, 可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笔者在兽医毒理学教学过程中, 精选双语教学内容、合理控制难度, 适度进行双语教学。②

2.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病例导入法向学生展示典型的临床病例, 通过病例模型逐个提出问题。例如在鸡“喹乙醇中毒”这个病例中, 首先让学生观察病鸡有哪些中毒症状,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在教学或者过程中还应该多提几个为什么, 如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喹乙醇中毒?为什么喹乙醇中毒时会有这些症状?中毒后可用什么药物来解救?如何使用这些药物等?然后通过病例讨论和病例总结让学生了解毒理学的理论知识, 并引导学生去探究药物的作用机理、使用注意事项等。

2.2 实践教学

2.2.1 充分依托实习基地

传统的兽医毒理学课程开设的绝大多数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 实验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结果等都已经事先设计, 实验主要起验证作用, 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 学生缺乏探索的欲望, 实验过程往往是机械照搬, 被动接受。③在这种实验环境下, 学生长时间被封闭在校园里, 真正接触的实例种类较少, 尽管在课堂上对常见的多发病早有耳闻, 却并未亲手操作, 因此不能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应该想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兽医临床实践的机会。

首先, 可以依托本校的动物医院, 动物医院的中毒病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在那里学生可以把所学的毒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中毒动物的治疗当中, 临床的复杂病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次, 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 应该及时安排授课班级的学生下到药厂、养殖基地以及检疫检测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开展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实习单位实习, 通过参加实习实践, 了解临床动物的中毒机制以及常用药物的解救。再次,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打破之前只有一位教师的情况, 组建了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该团队由专业授课人员以及与课程密切相关的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行业从业人员组成, 相关人员的参与保证了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紧密结合。④

2.2.2 教学和科研将结合进行实践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学生如果面对千篇一律的课本知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而当教学过程穿插新的知识, 尤其涉及到相关新的知识点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 如果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 适当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反过来深入浅出的教学工作还能迸发出新的科研思路, 促进科研的深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申报院级、校级甚至省级的相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 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科学探索,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交流, 及时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准科研的锻炼, 使学生有更好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得到加强, 并进一步把全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⑤

2.3 考核方法

近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考核, 建立以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综合考核方法。除了期末考试, 更注重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项目完成以及在学习中间的能力培养情况, 实现全程化考核;另外, 除了平时考核由教师出几道比较灵活和带综合性的题目, 要求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写出综述性的答案之外, 还要在实践场地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 实现全方位的考核;通过教师评分、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个层次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找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自主提高, 通过多层次来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3 小结

兽医毒理学教学, 重在理论, 贵在实践。开展兽医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后,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更加切合实际, 真实可信, 其次加强了实践教学, 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兽药专业人才的需要。

摘要:兽医毒理学是研究动物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 是动物药学专业学生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学科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按照培养目标和要求, 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进行了教学改革, 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兽医毒理学,兽医学,教学改革

注释

11 崔一喆, 王新, 潘春媛, 等.动物药学专业《药物毒理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34 (12) :61-62.

22 金晶, 黄芝瑛, 毕惠嫦, 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12.28 (4) :32-34.

33 刘艳艳, 魏萍, 丁文雅, 等.动物药学专业野外教学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9 (3) :83-84.

44 娜日苏.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3 (4) :48-49.

上一篇:水平肌移位术下一篇:绿化城市